励志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9:3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励志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励志教育论文

篇1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文化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文化性,其实质就是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所谓“育人”,就是对人进行教化、教育,必须在充分尊重人的内在因素,调动人的内在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因而,育人之根本就是“以人为本”,真正关注学生的成才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具体而言:第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内在的需求,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接受教育的过程。两者必须同时兼顾,因而,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即充分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专业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喜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能真正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困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成为优秀的职业劳动人才。第二,要更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能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立起来,不能只强调社会价值,却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不能只喊“高大上”的口号,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使教育既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

二、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丰富内涵,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视野

(一)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人文文化因素,要增加课程的人文内涵,首先就要充分拓展课程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在课程的每一个专题中都可以恰如其分地渗透人文科学知识,既可以让课程体现人文性,又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重培育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忠贞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

(二)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文意蕴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和重要任务。这些实践项目多以演讲、辩论以及表演的方式进行,要完成这些项目,学生就必须学习和运用历史、文学、音乐等文化知识,还要掌握演讲、辩论等技巧,可以说这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契机。

三、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多元教学法

篇2

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9世纪70年代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开展职前教育与培训。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采用了案例教学方法,随后案例教学法在商业教育中越来越普及,美国大学中的众多公共管理学院也纷纷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案例教学法成为美国众多公共和非营利组织管理培训中流行的学习与训练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证明了其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也是目前管理领域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旨在使学生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专业人才的首要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法。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教育领域的应用,北京大学于20世纪末开始组建公共管理案例库,21世纪初清华大学开展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培训工作,并成立了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其他高校也不断探索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领域的运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不同层次高校培养人才的定位不一样,现有的一些教学案例设计已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分层次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教学目标要求不切合。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案例设计必然要按照应用型、职业化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二、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目标下教学案例素材的选择要求

案例、学生准备和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案例是案例设计者运用一定方法,通过对特定事例进行选择和加工,是对特定事例的真实情景的描述。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支撑平台和基础条件,案例素材的选择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培养应用型、职业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案例素材的选择应切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案例素材应源自行业生产与管理实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在科、教、文、卫、体等行业从事相关管理的人才,要为行业培养应用型、职业化的人才,案例素材应源自行业生产与管理的实践。现有的一些公共管理案例具有广、泛和杂特点,与行业的实际管理脱节,不适合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鼓励和安排案例教学教师到科、教、文、卫、体等行业挂职或兼职,使案例教师深入到行业生产与管理的实践中去,从而获取源自一线管理的相关资料,同时大力开展与行业内管理人员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并聘请行业内管理人员到校兼职案例教学教师。这样才能使案例素材与行业实际管理对接,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管理过程衔接。

(二)案例素材应体现行业管理的具体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应用型、职业化为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质上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化素养。因此,案例素材选择的基本要求是素材体现的是行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和职业标准,通过运用这样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使案例教学的内容与职业标准基本一致。目前众多的一些公共管理案例素材主要侧重于反映一些宏观方面的问题,体现行业事务具体管理方面的素材较少。现有一些案例素材不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的要求。案例教学教师应在参与行业实际管理过程中挖掘出一些体现行业管理具体问题的案例素材运用到案例教学中去。

(三)案例素材应具备适用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反映

公共事业管理实际管理领域方面的素材众多,但并非所有的素材拿来都适用于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教师在进行案例素材选择时要充分考虑素材用于进行案例教学的可行性。素材适用进行案例教学可行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案例素材应具有可读性,讲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是案例素材应具可讨论性,素材反映的问题能拿来进行讨论,并有讨论的必要;再次是案例素材应具有代表性,其反映的问题应该是行业管理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问题;最后是案例素材应具有指导性,通过案例教学分析能得出对行业具体管理具有指导性的管理建议,从而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解决实际管理中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目标下教学案例问题的设计

要求教学案例问题的设计是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案例素材犹如一盘好的“食材”,最后能否做成一盘“佳肴”关键还是要看教学案例问题设计的如何。案例教学教师针对选择的案例素材进行问题设计时应以应用型、职业化目标为落脚点,以培养学生解决具体管理问题能力,塑造学生职业素养为抓手。

(一)教学案例问题应具相关性

设计的教学案例问题必须与案例素材本身密切相关,不能脱离行业管理实际,设计的问题应源自于案例,并服务于案例。学生才能从案例素材本身出发去挖掘信息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解决行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与案例素材相关性不强,甚至毫无相关,会使学生感到迷惑不解甚至对问题不屑思考,这样必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和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案例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问题时应紧扣案例素材,使所设计的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应是真正反映素材所体现的行业管理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案例问题应具讨论性

教学案例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问题具有可讨论性,这是案例教学教师在设计案例问题时必须高度注意的问题。如果所设计的问题,其解决方案一目了然或只是回答“是”与“否”的话,这样不具可讨论性的问题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具有可讨论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动力,驱使学生去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标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从而真正训练学生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讨论与争论,能够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尊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案例问题应具操作性

以应用型、职业化为导向的教学案例问题应该具体化,这样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果设计的问题抽象或模棱两可,学生对于案例问题就会难以掌控,这既不利于学生课堂讨论前的准备,也不利于案例教学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引导。针对抽象或模棱两可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难以训练学生掌握行业具体管理问题的能力,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符合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的目标要求。案例教学教师在设计案例讨论问题时,应坚持设计的问题反映的就是行业管理中具体问题的原则,尽量避免概念化、抽象化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出现。

四、结语

篇3

1.1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名为知行、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1914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之后,就一直从事于旧中国的教育改造。1946年7月25日,积劳成疾的陶行知病逝。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并创办了晓庄、工学团、育才等新型的学校。幼儿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主要观点

1.2.1生活教育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与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人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以,幼儿教育应该建立在幼儿原有生活的基础上,将这种生活经验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幼儿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范围应该拓展到社会,让全社会成为幼儿教育的基地。另外,陶行知认为,有效的幼儿教育应该是教学做合一,即将幼儿教学、幼儿自我学习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从而全面提高幼儿教育教学水平。

1.2.2创造教育

陶行知指出,有效的幼儿教育必须以相信儿童为前提,相信儿童的创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幼儿自己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幼儿自己动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幼儿自己去观察;解放儿童的嘴巴,让幼儿自由地发问;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幼儿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幼儿自由支配时间,从而培养其创造力。

1.2.3科学教育

陶行知指出幼儿教育应该科学、全面,让幼儿教师与幼儿一起“玩”,玩科学的把戏,促使幼儿以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在教育过程中,陶行知认为科学小实验是推动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幼儿教师应该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向大自然和社会获取知识,通过自制玩具与教学环境,为幼儿提供优良的科学氛围。

2陶行知幼儿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

2.1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陶行知指出,幼儿教育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活的环境,而尽量不用或少用死的书本。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知道幼儿园体育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体育兴趣与习惯,从而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其综合能力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是建立健全合理的体育活动目标。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并按照不同发展层级的幼儿适时调整体育活动目标,从而形成网格式的目标体系。二是丰富体育活动的各种形式。幼儿的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晨间锻炼、户外游戏、体育教学课的相关活动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幼儿进行体育活动之前,教师应该自制器械,促使幼儿能在使用各种体育器械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给幼儿足够多的空间与时间,让幼儿根据自身需要参与丢手绢、跳绳等游戏活动。另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根据体育教学课活动的情况,不断根据幼儿的学习需要和身体发展需要做出调整,从而推进教学改革,完善体育教学课程的各项活动。三是科学有序地开展体育活动。一方面,幼儿教师应该优化户外体育活动环境,开发各种有助于提升幼儿能力的场所,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器械,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选择与制作合适的体育器材,探索创新,优化体育活动器材。

2.2促进各年龄段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根据陶行知的理论,儿童6岁以前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为促进各阶段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我们主要应该做好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活动传授幼儿生活方法,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愿望,强化与巩固幼儿生活自理的行为与能力.二是将幼儿园环境、各领域教育、日常生活、家庭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结合,促进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三是制定良好的班级班规,注重环境的熏陶,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促进和巩固幼儿规则意识,推动大班幼儿身心发展。

2.3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一是完善幼儿一日生活。一日生活是幼儿每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一日生活,幼儿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将得到显著的提升。二是在谈话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为更好地解放幼儿的嘴,幼儿教师应该在晨间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幼儿交谈,从而拉近师生关系,了解幼儿的发展动态,引导其参与谈话,促使其将心中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并形成有意义的话语。三是在区域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区域活动是幼儿参与社会、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应该给幼儿大胆讲话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与同伴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关系;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也应该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对其进行启发式地提问,促使其参与到交流与讨论中去。四是在领域教学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领域教学是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良好的领域教学总是以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培养幼儿的各种兴趣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将语言训练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把音乐欣赏、游戏体验、思维发展等与幼儿语言提高结合起来,全方面地提高幼儿的能力。

2.4推动幼儿科学教育发展

按照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中心,充分利用好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将其作为科学探索的主要对象,发展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一是从自然、社会等多角度选择合适的科学内容,将科学教育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帮助幼儿通过科学感知周围事物。二是明确科学教育各阶段的目标,即紧紧围绕幼儿的情感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经验的积累三个方面,全面规划小、中、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长远目标。三是设计恰当的活动,解放幼儿的双手与大脑,促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四是材料的选取应该遵循多样性、严谨性、探究性、恰当性的特点,使幼儿能在通过有效的材料完成探索活动,并保证活动效果最优化。第五,幼儿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幼儿的各项操作,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及时解决幼儿难题,归纳与提升幼儿结论,灵活调控整个活动过程。

2.5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

一是践行行知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创造性。一方面,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一日生活建立健全音乐区,并在规定时间内播放音乐,使整个幼儿园都充满了音乐的氛围,让幼儿每天都沉浸在音乐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其音乐感知力。另一方面,鼓励与引导幼儿用心感悟音乐、创造音乐,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让孩子们热爱音乐。二是引导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发展其美术能力。幼儿教师应该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参与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在绘画中体验美术的乐趣,从而积淀丰富的美术经验,形成良好的美术感知能力与美术创造能力。

3结语

篇4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理智教育探寻

 

初中阶段是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上的发育引起心理上的巨变,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既渴望独立,又摆脱不了对大人的依赖;既对外界充满好奇,又没有足够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紧张繁重,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敏感善变。情感容易冲动且肤浅、强烈但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而且很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多发阶段,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型学生,让教师感到棘手和不安。如果教育得好,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能较为健康顺利,为将来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教育不好,任由初中阶段的问题行为持续发展下去,就会给学生以后的良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成人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甚至违法犯罪。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对初中生的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用理智解决问题要比用情感来的可靠,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理智教育应该是初中生德育教育工作更要关注的内容。

一、目前学生德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物质至上和激烈竞争也容易使人迷失,将欲望凌驾于理智之上,以致失控。有调查显示,现代的中学生有16·79%存在着心理问题,有24%存在着学习问题,有11·2%存在着思想品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品德。

因此,正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论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增强其抗挫能力和自控力,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为什么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理智是人的心理活动,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假如没有理智,人们就会忘乎所以,或失去信心,迷失方向,有了理智,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我;是激发人智力活动和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理智既是人的智力活动,又是情绪的认知和实践,也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支配人的整个身心,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使人坚持不懈地完成艰巨的任务。

理智是一种手段,是明智的行动,它应该被审慎地应用来引导变化、判断、联系。理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另一个名词,反应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思考”或者“延宕的行动”。它是在经验或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并非囿于原始经验,而是经验性的,是就着事情本身来进行,把那些观察到的粗糙而又概略的事实,分解成若干不能被感官直接知觉到的更精细的过程,来代替那些不断把零碎分散的事实加以联系和重合的方法。因此,理智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相联结的过程。

理智可以从更深层次反映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 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免费论文。引导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科学和真理带来的愉悦和快乐,体会思考和探究的魅力以及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理智是一个人用认知、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辨别是非利害关系;用冷静、探索、自信和充满勇气的心态控制情感,分析事件的开始、发生和结果。理智意味着对经验的“解放和拓展”,人在尝试错误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会使自己适应周围环境,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并且把这种知识用于应付他所处的环境,提醒自己各种保证取得预期的结果和避开预期结果的方法。知识由此得到增长,经验由此得到发展,于是,他们的行动亦变成了有方向的活动,这种交互作用就会朝着预期的结果走,这便是理智的性质。

所以对初中生应注重理智教育,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三、进行理智教育的新教育行为探寻

初中生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特点,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用恰当的方式展开工作。

七年级阶段,学生的为人处事,多是小孩子气,掩饰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有兴奋和不安、自信和担忧、跃跃欲试和害怕等不同性质的情绪。可以看出其变化丰富多彩,并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一特点,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智方式对原始经验的内容作更好的整理,估计情境的可能性,然后根据这种估计来采取适当行动,增加深刻性和延续性,使学生对事物的控制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对情绪的有效平衡。

八年级阶段,学生对初中生活逐渐熟悉,慢慢发展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但还较肤浅,特别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当预先决定的活动作临时的调整时,尤其是需要服从社会的要求素质教育论文,放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时,情感上一时不能接受,情绪波动较大。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运用理智解决问题,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及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感。逐步掌握一些运用理智调节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把没有方向的变化转换成一个朝向预期结论的变化。

九年级阶段,学生情绪表现较为全面,在即将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选择,心里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困惑,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感处于不稳定的、不安全的和不断变化的层面。这时,引导学生了解理智是一种经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理智检验事实和思想,判断数据以及控制观念和推理,使其所推论的或是经过思考的结论有可能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能较有效地控制变化,实现把不安定的和充满问题的世界,变成安全而又稳定的世界的步骤。这正是理智行为的表现。理智的这一层面包含深思熟虑,目的是要确定困难的性质,想出应付的办法,以便用预期的解决方案来指导行为。

总之,初中生的理智教育工作,是复杂而又漫长的历程,需要每一个关注这方面教育的教师,互相交流探索,共同努力,使这一新教育行为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并能长期坚持下去。

篇5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终身教育的理论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主要标志是世界各国对终身教育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相应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各国开展终身教育的最高准则和依据。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而且还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对一些问题作了补充规定。教师继续教育是以终身教育为指导产生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处于在职培训时期,主要进行学历提升培训和技能提高的补偿教育,使其能胜任基本的教学工作。90年后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重心开始向质量提高阶段转移。目前中职校的继续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校办学水平。

二、职业规划是发展举措

职业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等随着赶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先驱者,富勒(FrancesFull—er)在《教师关注问卷》中提出了四个阶段:任教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使人们认识到教师是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

在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研究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1985年提出的周期动态模式,他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966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第一次正式认可教师职业,将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应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要包括:职前知识、技能的准备阶段、在职实践阶段,而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是在职的实践阶段。

继续教育的重点就是,提升中职教师在职时的知识、情感、技能,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只有认清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才能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要实施“青蓝工程”重在培养引领教师全面业务达标;对于中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质的飞跃,通过专家引领、校企合作培养“顶梁柱”;对于处于稳定性和停滞阶段的中老年教师而言,要通过“传帮带”形式激发其积极层面。由此可见,认清到职业生涯理论中的普遍规律,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生利主义是师培宗旨

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利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物,如农业生产出谷物、工业制造出各种器具等;二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事,如商人通过商品流通使商人和顾客互通有无、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就是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本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陶行知认为建设一支有生利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在对“生利主义之师资”的论述中,他指出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合格教师,第一,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也就是必须具备从事职业的实际本领或者专业实践技能。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学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没有学识作为经验指导,便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授法”,也就是教育方法,不同的专业各不相同,职业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及教材的性质,教、学共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职业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论述中,陶先生指出三种方法:

(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生利的经验、学术与教学。

(二)收录职界之杰出人物教以生利的学术与教学。

(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成长为职业教师。

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支生利的师资队伍,而生利的最直接经验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师而言,每年都有50个学时的企业实践要求,这一规定较好的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意图,达到了培养生利之师资的目的。因为专业老师进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企业生产与研发,能带动与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便于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快速成长。其次,企业的技术专家也可以走进校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企业骨干还可以参加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参与研讨、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是中职校所迫切所需的。

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解决职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设备的资源共享,老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对于今天的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做好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赛、创新大赛的同时,重点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的投入,对企业进行对口培养,让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专业教师的生利之经验,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要求,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句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承担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迟,这些因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才能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师培之路。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胡国枢主编.陶行知词典[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2]夏冰.中职专业课教师继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

篇6

一、如何进行物理专业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化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育(人文教育),目前诸多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这是对学生素质的考验,即对智力中的知识能力的考核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检验。另外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减负”

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4、“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篇7

继续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完成之后,作为社会成员想再次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继续加强专业知识而进行的学习。继续教育是对学习者知识技能的补充,是终身学习体系中重要的因素,学习者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可以充分提升专业技能。在继续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学习专业知识,更注重实践的应用,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工作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继续教育提出更高的需求,迫切需要在各行各业中开展继续教育。随着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继续教育普及到护理工作中。护理继续教育主要指对在职的护士进行再教育,让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新型护理技术,提升护理水平。简而言之,护理继续教育就是指让护士在教学机构中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手段,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从而帮助护士更好的完成工作。

2护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2.1满足护理发展的要求我国由于护理人才的缺乏,为满足医院的需求,仅对对护士进行五年的大学教育或者专科教育,而这与现代护理发展不相匹配。发达国家中的护理教育,不仅仅涉及基础教育,更涉及高等教育、预防与保健护理教育等等,而在我国的护理教育内容十分贫乏,仅仅学习基础教育。为充分提高护士队伍的整体水平,要对在职护士进行继续教育,提升护士的专业水平的同时缩小我国护士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满足现代护理发展的需求。

2.2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理念也随之变化,人们对于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护士及时学习保健知识,掌握保健技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此外伴随着世界村的形成,需要护士掌握外语,进行良好的沟通,满足岗位的需要。由于社会的发展,大众健康观的改变、保健意识的增强等,整个社会对在职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中国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

2.3改革传统模式的要求21世纪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引进大量的现代化护理设备,变革了传统的护理模式。护士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课本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导致教师讲授的护理技能不能满足护士真正工作的需要,不能掌握护理设备的详细操作技巧,这就需要专门的在职培训机构,针对新型的护理模式的要求,对护士进行继续教育,提升护士的技能水平,从而提升工作质量。

3护理继续教育的方法

3.1教学方法鉴于继续教育学习中,每位学员的知识储备不同,在继续教育中主要采取分层授课的方式,将学员划分为年轻护士、中年护士两类,根据类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知识传授方法。在对年轻护士进行继续教育时,针对年轻护士护理经验的缺乏,主要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提升教学速度。对中年护士安排其参加短期学习班、学术会等,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及带教能力。年龄较大的护士,知识老化严重尤其是缺乏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应重点学习这些内容使其掌握护理学发展动态,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及科研教学能力。

3.2教学形式在继续教育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位学员的知识掌握水平不同,学习的目的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员的诉求,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的满足每位学员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护理实践为主,进行护理技能和知识的讲解;以专题讲座、学生经验交流为辅,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提高学员学习的效率。

3.4教学工具在继续教育的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工具进行知识的传授。首先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通过PPT、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提高学员掌握知识的效率。此外,还可以进行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开辟网络大学,尤其是护理继续教育应用网络教学手段,使传统教育与最新计算机技术、传媒技术相结合,必然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有些护士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可以对这些护士进行网络授课,护士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充分满足每一位护士的学习需求。

篇8

(一)教育部门与企业合作

在职业教育管理上,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由教育部门与企业共同合作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与瑞士的双元制等。加强教育部门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能够使人才培养具有实际导向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不仅解决了企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同时有利于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题。

(二)管理重心下移

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目标是追求教育平等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发达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有重心下移的趋势。如美国和德国,在加强对职业教育指导和监督的同时积极地将管理重心下移,让职业学校有更多自。职业教育的管理重心下移有利于减少高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符合高校去行政化趋势,减少行政管理制约,提升高校自身管理质量。

(三)法律体系健全

职业教育管理的根本手段是法律,它保障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正常运行。各国都通过立法的手段管理职业教育。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法规。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建设,对于改观高职教育低层次、低水平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四)政府投资力度增大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内容,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经济手段为职业教育管理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各国对职业教育都极其重视,政府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增大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五)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健全

评估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加强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建设,对于引导职业教育规范化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对作职业教育的评估监督,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监督制度。

二、我国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主体复杂多元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有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办学等。各部门之间利益不同,职责重叠和缺位并存。种这种多头管理、各行其是、职能交叉的管理模式使职业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学校自主管理的灵活性受到抑制。

(二)办学缺失自

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办学,决策权在中央,分级管理,以政府统筹为主,学校只能参与,很少有独立权,这种制度使得职业院校的管理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同时教育行政化管理也不利于科研环境的建立。

(三)职业教育法律不完善

职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法律强有力的保证。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完善。目前职业教育机构资质管理混乱,纠纷频发,其根本原因就是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管的缺失,这就难以保证职业教育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缺乏现代高职管理理念

新时期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突破点就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理念、方法和规律来管理学校,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实现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未能树立起现代高职和人本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明显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行政管理较为僵化。

三、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对策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应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明确政府职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思想主张引入市场竞争、强调绩效评估和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等,因此政府需要重新定位管理高职教育的职能。1.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现阶段,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因此,政府可以借鉴多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应重新定位其管理高职教育的角色,逐步把职业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更多的管理权和自。这就要求政府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转变角色,合理定位,逐步从职业教育的“提供者”转变为职业教育培训的“购买者”,通过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落实职业教育的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2.地方政府要发挥在管理区域性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也要求地方政府加以引导、扶持和协调。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对本地区内的高职教育工作进行统筹管理,把高职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中来,逐步放权给高校,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变直接管理为间接调控。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地方政府与职业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同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督管理。3.完善政府统筹协调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作用,理顺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减少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加强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使各部门在职业教育中做到分工明确、紧密协作。

(二)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创新的管理理念。要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新理念。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应不断拓宽师资培养培训渠道,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建立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倡导终身学习。2.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相结合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中,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极为重要。高职院校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其要拥有现代办学理念,还在于其管理机制的运作是否与之相适应。应尝试构建多元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制度,减少内部管理中间环节,建立两级管理体制和专业法人制度,建立支撑核心竞争力发展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职业院校要做到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有机结合,使得其内部师生员工向着学校所期望的方向转化。

(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职业化管理

1.以市场为导向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基于市场的管理原则与措施,认为在公共管理机构中应该有基于市场的竞争和基于市场的绩效考核。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市场引导职业教育的需求和供给。市场的引导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链条中的动力系统。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2.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化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企业管理技术在公共机构中的应用,强调经济、效率和效能,重视管理的职业化。因为只有通过职业化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提高效率。因此,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经济、效率和效能,应逐渐实现职业化的管理。如建立灵活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采用教师资格年审制度,定期考核教师,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以符合教师资格标准。

(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1.树立为“顾客”服务的管理导向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顾客至上,政府和公共组织机构的服务对象是“顾客”。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我们也应当把高职服务的对象视为“顾客”,坚持以“顾客”为导向,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只有树立了以“顾客”为导向的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的以“顾客”为导向的原则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树立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2.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法律不完善的现状,应该对《职业教育法》做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从法律上明确各个参与职业教育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篇9

初带乒乓队时,我想,体育老师带学校的乒乓队是小菜一碟,多年的体育教学工作已不知带过多少队,如每年的田径队、学校的篮球队,小足球队等。参加过各种大小比赛,得过各种比赛奖状。可带学校的乒乓队还是第一次。但并自己的感觉带一个乒乓队是不成问题的。因为自己对打乒乓从小就感兴趣,在读书的时候曾得过校级乒乓比赛马的冠军。对带乒乓队是乐意接受的,也比较有信心。在订计划时还是保守一的争取第六名吧。

按计划第一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选拔一批对打乒乓球运动员三十人。一到三年级为后备队员,六年级是毕业班站学生自己发展兴趣爱好,四到五年级为重点对象。每天进行二到三小时的训练。从发球、接球、拉、提到扣杀,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打乒乓球的技能技巧。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学生乒乓球打得有板有眼,基本功比较扎实,老师们看了学生打乒乓球后都认为这些学生打得不错,很多老师都不是学生的对手,这些学生参加区比赛肯定会有成绩。由于老师的肯定,我对带乒乓队的信心更足了。

机会终于等来了,我带领六男六女学生代表洪塘镇中心小学参加江北区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学生第一次参加比赛,积极性比较高,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们来到了比赛地——宁波市江北区《惠贞书院》。一进门,看到《惠贞书院》的“风雨操场”上一字形排列着8张球台。早到的单位的学生已经在练习,熟悉一下场地、球台。但我们的学生都不愿去练习。没有办法,我自己只好拿起乒乓板,叫上几个学生进行热身练习。还没有练上一半学生,比赛就开始了,没办法只好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比赛。第一位出场的是我校的林将同学,这名学生打球的技术比较全面,进攻有特色,防守也较好,我想会进入个人前三名。在比赛中要将同学的技术明显好于对手。但第一局下来还是二分之差败于对手。在这场比赛中,发球失误较多,扣杀命中率低。针对这种情况,我指出了林将同学的缺点,望其在第二局比赛中能正常发挥水平,但在第二局比赛中结果还是一样,水平得正常的发挥,林将同学自己也眼泪汪汪的对人说:“任老师,我觉得这里的乒乓台子特别小,轻轻的一下乒乓球就出界,不知是怎么回事,我没办法赢。”林将同学只得了个人第六名。如果林将同学按正常水平发挥,进入前三名是肯定的。其它同学的比赛情况也差不多,该赢的赢不了,该输的全输了,只有班长林佳璐同学发挥好一点,取得了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五个同学取得了个人第三到第六名的成绩。团体总分第七名。与团体总分第六名只有一分之差。如果水泵哪个同学发挥好一点,我校的团体总分就可以进入前六名。也算是完成了我的任务。第七名我真有点想不通,学生的技术确实不比别人差,如果每个同学都象林佳璐同学一样正常发挥的话,进入第二名都有可能。我的情绪十分低落,带着懊恼离开了《惠贞书院》。

篇10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其必要性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价值的总和。它是综合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人才培养过程发生的各项耗费进行记录、计量,并根据成本对象加以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的会计行为。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既是对教育耗费进行归集、分配及其对象化的过程,又是对教育活动中各种耗费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的过程。它是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

(一)、高校自身特点及运行规律要求进行成本核算。

现阶段各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是公益事业,不能实行产业化管理。但是,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否定,并不能否认教育是产业。产业是指在社会公共条件下的国民生产部门的总称,其性质主要体现在生产性和价值性。马克思在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时指出“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是资本再生产的一个因素。”即指出任何一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又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无论是体力方面还是智力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和训练。教育活动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艺术等劳动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播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教育的生产性。受教育者进入社会就业,便能创造财富,同时,教育资产和教师的知识、教学艺术等都是有价的,体现了教育的有价性。因此,教育是一种产业,高校也应该同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一样,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重视成本管理,力争以最少的教育资源耗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获得最佳办学效益。这里所指办学效益,是指培养的合格人才数量与教育资源耗费量的最佳比。

(二)、高校教育资源耗费需要有准确的价值补偿尺度。

马克思在论述成本价格时指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这一部分价值能否不断得到补偿,将影响到再生产能否继续进行。因此,在教育生产中耗费的经济资源必须得到补偿,才能维持教育再生产。教育成本是教育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高校只有实施科学的成本核算,正确记录、计量教育耗费,有效控制教育生产耗费,才能保证教育资源耗费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高等学校收费管理办法》指出: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学费标准根据生均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实行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可以为制定高校收费标准,确定国家、社会补偿教育成本的额度提供科学依据。它对克服国家教育投入的随意性、增加高校收费透明度、规范高校收费行为起着积极作用。

(三)、是创建节约型校园、确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温家保总理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关键是构建节约型校园长效机制,而成本控制体系建设又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节约办事,科学、合理调配资源,反对大手大脚,反对铺张浪费,严禁国有资产流失,加强成本核算,是创建节约型校园、确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其分担的现状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状及原因分析

1、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制约其进行成本核算。我国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是非经营性组织,其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会计核算只要求对预算经费收支进行记账和报账,而不需要考核成本。具体体现为高校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执行的是预算会计模式,尚未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2、对高校进行考核的各种评价指标不含经济效益成本指标,使高校不计成本成为必然。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考核,强调的是教育投入总量指标和教学质量指标,没有考虑在同等教学质量下,教学资源投入量的比较,即经济效益的考核。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促使高校为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往往是努力开避财源,但却很少“节流”,成本意识淡薄,成本管理弱化,一方面是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少不合理的开支和浪费现象,缺乏向管理要效益的内部管理机制。

(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现状及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成本补偿面临的问题是:生均培养成本是多少,这些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各方又该承担多少。受高校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补偿机制不完善的影响,高校教育成本如何分担至今没有科学合理的依据。国家财政拨款不到位,随意性大,社会上关于高校乱收费、高收费的意见也很大。与此同时,多数高校又因收费的局限性及财政拨款不足、社会筹资困难,而导致教育成本补偿严重不足。

1、教育投入总量分析。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考核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它体现了国家考虑对教育支出的优先程度,反映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在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百分比达4%。然而,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1995年GDP为58478.1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1409.32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41%;2004年GDP为136875.9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3365.94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46%,远未达到4%目标。同时可以看出,十年间,GDP增长了134.06%,而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仅增长2.07%。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的水平距离欠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甚远。

我国1995年与2004年财政总支出分别为4642.30亿元、28486.89亿元,这两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0.36%、11.82%。说明财政总支出增加,而教育支出却相对减少。

我国1995年与2004年的财政收入分别为6350.72亿元、26396.47亿元,可以看出,2004年与1995年相比,财政收入增长了315.64%,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则只增长138.83%。

2、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及生均投入基本情况及分析。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教育总投入为1754346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8405779万元、学生学杂费收入5057307万元、其它教育投入4080382万元,分别占总投入47.91%、28.83%、23.26%。当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为1108.6万人,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为15824.89元(即生均培养成本),其中:生均财政性教育投入为7582.34元,生均交纳学杂费4561.89元,其它生均投入3680.66元。

不难看出,高校在保证学费和财政投入到位的条件下,还需通过其它途径生均融资3680.66元。而事实上是,国家教育投入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一些地区高校得到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及全国平均数。如: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6522.48元,湖南省为2910.08元,四川省为2215.68元。3、学费收取基本情况及分析。学费的收取为缓解财政压力,弥补高校办学经费不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社会反映高校收费标准高,认为已大大超过了居民家庭的支付能力。二是欠费率高,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许多高校的欠费生率都超过了30%,欠费总额在上千万元以上。欠费生中确实有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力缴纳学费,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有钱不交费,恶意欠费在高校已越来越严重,高额的欠费严重影响到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社会对少数高校的违规收费意见大。

4、学校自筹经费基本情况。学校自筹经费包括社会捐资款、科研收入、校办产业收入等,是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除少部分高校外,多数高校由于学校社会声望低、科研劣势、校办产业运作不佳等原因,自筹经费困难。

三、合理制定成本分担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1、确定科学的成本计算方法。随着高校办学向多元化发展,许多学校出现了全日制教育、夜大、函大、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形式共存以及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教育共存的格局。从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来看,教育活动具有批次性特征。在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时,可根据分批法核算成本的原理,分批计算培养人才的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同时,适当调整高校目前执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改现收现付制为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标准确定当期的成本费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增设成本类会计科目,增加成本会计报表。

2、正确界定高校教育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确定成本开支范围的总体原则是:凡是教育活动中直接或辅助用于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的人、财、物的耗费,均应计入教育成本。包括:人员经费、教学业务费、行政管理费、学生活动费、奖学金、贫困生补助、设备及教学教辅行政办公用房折旧费、图书资料摊销费等。在确定开支范围的基础上,确定每一项费用的开支标准,防止冗员越来越多、校园越建越奢侈、奖金越发越高的现象挤占成本。

3、建立内部成本报告制度。按各届、各层次、各类专业分别编制内部成本报表,并定期上报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成本报表的编制,有助于决策者把握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制定招生计划、编制财务预算、制定各种消耗定额、进行财务决策提供依据。也为上级主管部门评价教育经费投入效率提供重要依据。

4、建立成本管理评价体系,实行按院系、部门考核成本制度。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评价体系,可以从总体上起到正确的政策导向作用,对高校成本管理起到激励作用。通过设计生均教学经费支出、生均教学仪器占用率、生均图书资料占用率、就业率、师生比、教学投入效率(合格学生人数/教学投入总量)等指标,定期对相关单位进行考核,总结成绩,发现问题,找出薄弱环节,使成本管理不断完善,以达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加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成本的补偿特性,决定了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资源耗费应该得到等值回收。从经济学范畴看,高等教育属于公共产品中的准公共产品,其公共产品性质主要表现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而受教育者的个人收益又体现出私人产品消费上的竞争性,与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相比,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预期的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是不一样的。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公平原则,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都应承担教育投入的责任,这符合经济学原理。学校是国家资助开办的,也应该负担一部分责任。因此,应建立财政拨款、收取学费、发展校办产业、支持集资办学和捐资助学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确定成本分担比例,并用法律加以约束和规范。

根据我国国情,学费标准如果过高,居民家庭承受不起,会造成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从而影响国民素质提高。学费标准如果过低,又会造成教育成本补偿不足,教学经费欠缺,最终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认为,应在准确测定各种学历层次、各类专业社会平均生均培养成本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及地方财政状况、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学校办学水平和条件、专业类别等因素,确定国家和受教育者分担教育成本的比例,以明确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数额和学生交纳学费的标准。社会各方捐资助学已成为弥补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一条重要渠道,政府应鼓励社会民间组织和企业集团向高校捐资办学,对捐资者在其经营活动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校办产业对学校自筹资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政府继续实行对校办产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校办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1、学校各级领导要加强成本管理知识的学习,全校上下要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转变观念,深化财务管理改革。要一方面抓“开源”,一方面抓“节流”,投入和效益一起抓,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金钱。

2、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精简机构、减少冗员,对各部门定编、定员、定岗,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克服人浮于事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师生比,降低人员经费。

3、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实行校有资产有偿使用。对水、电、耗材的消耗实行定额管理,严格控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