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合同范文
时间:2023-04-08 23:3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合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鉴于甲乙双方自愿的原则,本着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态度签订本合同,具体内容均由双方共同认可,并同意遵照执行。合同内容如下:
一、 合同范围:甲方在此授权委托乙方就本公司的相关财务会计工作提供服务,乙方具备完成上述委托事项的合法资格和能力,并依此向甲方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二、 合同期限:本合同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有效期 年。
三、 合同收费及支付方式:
1、收费:采用按月为结算方式的收费办法,每户 元/月(大写: );
2、记账工本费150元/年。
3、支付方式:合同签订3日内,甲方向乙方一次性支付每月服务费用,或在征期申报工作开始前一次性结付当月服务费用。
4、其他形式:甲方也可选择按半年、年度向乙方支付服务费用,在此种支付形式下乙方将给予适当的优惠。
5、首次支付费用:服务费 元/月,共 月,账本费 元,合计: 元(大写: )。
四、 双方责任、权力及义务:
1、 甲方责任权利及义务:
(1)、甲方有责任向乙方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凭证,作为乙方进行记账和进行各项服务的初始依据;
(2)、甲方有责任按照乙方所要求的时间向乙方提供相关财务凭证,以此确保财务及税务申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甲方有责任按合同约定按时足额的向乙方支付服务费用;
(4)、甲方有责任最大限度为乙方在为其进行服务时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
(5)、甲方有权利对乙方的财务工作和服务工作实施监督和核查;
(6)、甲方有权利对乙方所提供的服务享有知情权并对不明事项提出质询;
(7)、甲方有权利在为乙方提供其他客户信息并促成服务事项前提下减免当月服务费用;
(8)、甲方有义务完成在乙方完成服务合同约定的服务事项后,不限于合同约定事项以外的财务工作;
(9)、甲方有义务配合乙方完成在服务中涉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检查工作,并承担在乙方完成服务项目以外的相关财务工作事项。
2、乙方责任权利及义务:
(1)、乙方在甲方提供符合要求的财务凭证前提下,有责任依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税法》以及行业通行的惯例,为甲方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会计服务;
(2)、乙方有责任按合同中所规定的时间,为甲方提供合同所约定的各项财务服务事项;
(3)、乙方有责任在甲方支付服务费的前提下向甲方开具相关收款凭证;
(4)、乙方有责任在服务范围内以最大限度减少甲方工作项目内容的前提下,完成财务服务工作;
(5)、乙方有责任在甲方提出对财务服务进行监督与核查时,向甲方呈报真实有效的财务数据;
(6)、乙方有责任在提供财务服务的范围内对甲方的基本情况履行告知义务,并提醒甲方及时处理相关突发事件及应用方法;
(7)、乙方应积极配合甲方完成相关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各种检查工作,并确保在财务服务范围内的各种数据和工作的合理合法性;
(8)、乙方有义务在甲方为乙方提供新的服务客户的前提下向甲方支付承诺的酬劳。
五、 违约责任:
1、 在本合同中所约定的各种条款以及相关事项中,任何一方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均构成违约,并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由此给另一方所造成相应损失。
2、 本合同执行期间,任何一方提前解除合同,需赔付对方违约金(一个月的服务费)。
3、 出现与本合同中条款严重相违的情况下则构成严重违约,另一方将保留终止此合同并通过相应法律途径解决违约事项的权利。
六、 确认、告知事项约定:
1、 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在乙方为甲方提供专业财务服务的过程中,涉及相关注意事项和信息,乙方将向甲方履行书面告知义务,甲方在接到相关书面告知事项的前提下同时向乙方书面确认告知事项收悉。
2、 任何一方提出终止本合同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另一方,待告知事项完成并经另一方确认后方可解除本合同。
七、 保密事项:本合同一经签订生效,甲乙双方均应对合同中各项条款承担相应的保密责任。任何一方在未经得另一方许可的前提下,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有关本合同的具体细节和相关条款,否则将承担由此给另一方造成的相应损失。
八、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九、 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进行协商解决,协商未果可向本合同执行地的有关法院提起诉讼。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甲方盖章(签字):甲方盖章(签字):
公司地址:公司地址:
篇2
乙方:***(受聘方)(本职工作单位:*****,职务:会计)
甲乙双方已相互介绍了涉及本合同主要内容的有关情况,在自愿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签定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第一条乙方自愿到甲方从事兼职会计师工作,甲方决定聘乙方为兼职会计师。
第二条乙方的聘任职务是俱乐部兼职会计师,其工作范围为上级工会所规定的文化事业单位的各项财会会计业务。
第三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甲方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可行使以下权利:
1.为乙方安排财务会计工作,分配任务;
2.监督检查乙方工作情况;
3.在乙方工作成绩突出或对俱乐部有重大贡献时,给予奖励;对乙方工作中发生的违章违纪行为,予以处罚;
甲方须履行的义务:
1.使乙方及时获取劳动报酬;
2.使乙方合理享受俱乐部规定的待遇;
3.为乙方履行职务提供一定的工作条件;
4.依法维护乙方在履行职务时的合法权益;
5.为乙方参加路局工会有关财会知识更新学习提供条件。
第四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乙方有以下权利:
1.依法履行会计师职务;
2.获取劳动报酬;
3.对俱乐部的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
4.依上级机关规定的条件参加财会协会活动和俱乐部的各项文体活动;
5.辞职(须提前三个月提出书面申请)。
乙方须履行的义务:
1.遵守俱乐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俱乐部的领导和监督,服从工作安排;
2.在履行会计师职务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和违背职业道德;
3.不得从事有损于俱乐部声誉的活动,严禁泄漏俱乐部的秘密和有关财务数据,造成财务数据丢失和泄密,承担相应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4.管理爱护好甲方的有关财产和设备,下班要关闭好门窗、水、电,保证安全。如由于自身疏于管理造成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5.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6.自行承担人身安全责任。
第五条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1、甲方每季度付给乙方基本报酬600元,在季度财务报表完成后,支付报酬。
2、因工作需要,经主任同意,到外地出差时,出差补助执行铁路局规定标准。
第六条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在下列情况下,俱乐部有权单方解除合同:
1.应聘会计师违反俱乐部规章制度,不积极履行义务,经劝阻不改时;
2.应聘会计师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或违背职业道德;
3.应聘会计师因违法乱纪被撤销会计师资格;
4.应聘会计师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履行职务时。
在下列情况下,合同自行解除:
1.应聘会计师因工作需要调离麻城;
2.应聘会计师因病或人身意外事故无法继续履行职务2个月;
3.一个月无故不做帐;
4.俱乐部被撤销。
在下列情况下,合同可以变更:
1.双方协商之;
2.因国家政策法令发生变化时。
第七条合同解除后一个月内,乙方须立即交出有关文件,案卷材料和财务的各种档案,并办理业务交接手续停止履行会计师职务。
第八条合同期限
本合同有效期为2年,从合同签字生效之日起至2006年12月31日止,合同期满时,双方可以另行办理续签事宜。
篇3
保险合同是指当保险事件在未来发生并使保险客户受到不利影响时,保险人将给予保险客户一定补偿的合同。保险合同的结果不确定,公司每年的损益也不能得到精确的数值,这就意味着保险合同会计严重依赖于其假设。同时,保险合同也可能包含储蓄成分(即无论是否发生投保事件,公司都有义务向保险客户支付一定的金额)。这些因素都对衡量保险合同及其业绩报告提出了挑战。国际现行保险合同准则IFRS4作为一项过渡性会计准则,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IFRS4缺乏可比性。根据IFRS4的规定,各司法管辖区的公司可基本沿用其在采用IFRS之前的会计要求。不同的会计模型会根据每个管辖区保险产品的情况和类型而不断发展,且通常独立于该管辖区内其他交易的会计处理。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些保险合同会计处理的显著多样性。因此,世界各地的保险公司之间几乎没有可比性。根据IASB,一家保险公司如果使用不同的会计语言,即在集团内部财务报表与法定财务报表间采用不同管辖区的GAAP,那么其所呈现的收入(revenue)、营业收入(operatingincome)以及权益总额(equity)的差异百分比甚至会超过50%,也就是说,其中至少有一种会计语言是错误的。同时,保险业与金融业其他部门(如银行)之间也缺乏可比性。例如,保险费通常包含储蓄部分(许多保险产品将保险保障与投资理财结合),一些保险公司将他们收到的所有存款都作为收入处理,你能想象一家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这样做吗?再比如,保费收入通常是以现金制确认的,这与收入确认的一般原则也是不一致的。许多保险公司深知当前会计准则的缺陷,都向投资者提供非公认会计原则(non-GAAP)指标,如嵌入式价值估计等补充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的有用性却往往受限于可比性的缺失。其次是会计信息缺乏透明度。在会计实务中,对于如金融期权等具有复杂特性的保险合同,公司在报告其价值时往往具有不完全性,同时,公司使用的信息也通常是没有经过更新的。为了适应会计实务的上述特征,IFRS4明确规定,公司不需要确保其保险合同的会计政策是相关可靠的。因此,IFRS4引起了问题,特别是当信息使用者比较跨辖区的保险合同时,IFRS4并不利于其作出经济决策。保险行业会计实务质量差、会计信息严重缺乏可比性是投资者及保险业均关注的问题且急需改善。根据四轮实地测试结果,IASB认为,IFRS17的出台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业绩的信息以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和透明度,且在统一的会计原则框架下,信息的可比性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新保险合同准则对保险合同计量的影响
根据IASB的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文件,新准则IFRS17对保险合同会计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计量和列报两方面。在对保险合同进行初始计量时,首先要对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时产生的现金流量通过概率加权进行准确无偏的估计。保险合同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保费收入以及履行合同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次,要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在折现率的选择上,第一是要能够反映负债现金流量的特征,且应去除未在现金流中反映的影响因素;第二折现率应与具有一致特征金融工具的可观察市场现金流量一致。在折现率的确定方法上,主体可采用“自上而下”方法(采用无风险利率加低流动性溢价进行估计)或者“自下而上”方法(采用相关资产组合的收益率扣除与保险合同负债不相关的折价因素)。最后要进行风险调整,即对实体未来现金流量和成本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并对保险人予以补偿。而在后续计量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变化就是合同服务边际(CSM)的解锁。合同服务边际是指保险合同的未实现利润,且按最能反映合同剩余服务的方式系统地在保险责任期间内摊销,即将签单首日的利润逐步于保险合同期间确认。根据IASB的文件,新准则将作出如下规定:实体应随着未来现金流假设的改变,重新校准合约服务边际。若过去及当前保险给付有关的现金流量有所改变时,差额反映在损益中;当未来保险给付有关的预期现金流量改变时,合同服务边际则应随之调整,即通过重新校准边际,促使实体更加准确地估算未来现金流量,对未来的利润也能有更加正确地估计。不同类型的会计估计变更差额计入的会计科目也有所调整:若是预测的未来现金流量或者是风险调整发生了变化,差额需计入当期损益;若是折现率发生了改变,考虑到保险公司庞大的负债及支持这些负债的资产对市场利率如此敏感,IASB决定将利息支出从损益与其他综合收益项下做区分,利息费用将拆分为两部分:以初始折现率计量的摊余成本信息计入损益科目,而折现率的变化将反映在其他综合收益里,以避免市场利率的短期波动使人难以正确理解保险业者的业绩表现。此外,新保险合同标准还为其他类型的合同提供了修改的会计模型。不同类别的保险合同的某些现金流会随着基准项目的收益变化通过合约特别约定的连结或者间接的连结而变化。对于要求主体持有标的项目并挂钩项目可变现金流的保险合同,IASB引入了特别的处理方法,即“变动收费法”(vari鄄ablefeeapproach)。变动收费法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合同明确了保单持有人对特定基准标的资产享有一定份额;公司预计将基准标的资产收益中相当大份额支付给保单持有人;公司预计支付给保单持有人的现金流,有相当大比例会随着基准标的资产现金流的变动而变动。变动费用法与一般模型相比主要有两处区别:其一,在后续计量和风险缓解方面,变动费用法体现的是担保价值和合同服务边际中股东份额的变动,而一般模型则包含SCI中所有会计假设的变动;其二,在利息增值方面,变动费用法认为剩余边际应以当前市场利率增计利息,而一般模型则以与初始确认时确定期望值的折现率相同的利率增计利息。IASB的这项改变旨在减少保险合同的会计错配问题,从而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列报方面,主要是引入了保险收入的新定义,以满足投资者对使用与其他行业收入尽可能一致的更显著收入的要求。保险合同收入将定义为以下三者之和:与未来保险保障相关的现金流量的风险调整变动、当期计入损益的合同服务边际金额以及保险期间内预计理赔和给付的金额,并将剔除投资部分。披露方面,新准则将提供对财务报表中科目数额的更多细节,如风险及合同服务边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保险期内新签订的合同等,并将继续推进IFRS4中与发行保险合同有关风险的一些披露,如风险的性质程度以及信用、市场、流动性风险等定量数据。
三、实施新保险合同准则的意义
IASB认为,修改后的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将会完善IFRS4在可比性和透明度两方面的不足。具体如表2所示。
四、新IFRS17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保险行业现状需要准则进行调整
近年来,我国的保险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2016年保险行业相关数据,2016年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10万亿元,同比增长27.50%。其中,财产险和人身险业务分别同比增长9.12%和36.51%。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共2372.78万亿元,同比增长38.09%,高于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10.59个百分点,保额增速明显快于业务增速。保险业资产总量15.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2.31%。保险业总支出1.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84%。2016年全球保险业增长不到4%,而我国的增速是27.5%。2015年,我国对国际保险市场增长的贡献为26%;2016年,我国增速进一步提高,增长达到27.5%。保险业已进入更快发展阶段。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预测,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增速可以保持在15%-20%。到2020年,保险业的总资产将达到30万亿元,保险业、保费收入业务规模能够在目前的基础上扩大一倍。我国目前有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集团、太平控股等在内的7家大型上市保险公司,随着这些公司跨国经营、融资和上市的需要,统一的一套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显得异常重要。保险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日益国际化的行业,也是被普遍认为具有“特殊性”、“复杂性”的行业。保险合同会计的特殊性曾一度阻碍了许多非专业投资者了解比较各保险公司,使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缺乏可理解性。新国际保险合同准则即将出台,统一的原则框架将大大提高保险合同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保险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保险业的发展则离不开完善的会计制度以及高质量的财务信息。那么,我国是否也应该基于我国经济形势,对比新国际准则来完善我国的保险合同会计制度呢?我国现行准则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虽然多年来我国始终致力于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工作(如2009年的《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就在国际上最早引入了IASB的最新成果),但仍存在不足有待完善,还应就新准则的修订之处,进行适当地调整,以助力我国保险业的蓬勃发展。
(二)对我国保险合同准则的调整建议
在对我国会计准则进行调整时,务必要基于我国的经济环境,如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与有效性、保险行业的发展阶段及行业特点、专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等,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寻求与国际准则的一致性。1、完善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内容规定。在初始计量方面,我国已向国际趋同采用准备金计量三因素模型,但仍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在选取折现率时,国际准则目前只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而我国的规定较具体,通常是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确定的750个工作日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移动平均为基准利率,再加上合理的溢价。溢价的确定要考虑税收效应、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且根据保监会指引,要以+150bp为上限。而国际上,IASB认为在确定溢价时保险公司不应考虑其本身的信用特性,同时,流动性溢价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市场变量得到,虽说目前还不存在一个国际公认的确定方法,但是由于我国信用违约互换(CDS)2016年底才落地实行,因此并未采用国际上较多采用的将信用违约互换所显示的信用溢价从企业债中扣除的方法。对于折现率的选取,笔者认为,在国际准则的原则导向下,对其进行适当的具体规定,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有利于增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在确定溢价时,除了应排除信用风险的影响外,我国还应改进流动性风险的衡量方法。虽然我国信用违约互换仍处于起步阶段,交易主体有待扩充,但可随其发展逐步完善流动性风险确定方法,与国际趋同。其次,对于风险调整,我国目前采用情景对比法对其进行计算,即风险调整等于不利情景下的负债与合理估计负债的差额。然而情景对比法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不能给出置信区间,且不在国际要求的三种方法(置信区间法、条件尾部期望值法、资本成本法)之内。在愈加复杂的保险行业中,在应对一些新兴保险市场和小规模保险企业时,仅凭国际规定的这三种对历史数据有较高要求的方法,很难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因此,笔者建议,在确定风险调整时,可以这三种方法为主进行计算,适当时可采取其他方法,但需进行充分披露。在后续计量方面,IFRS17准则对保险合同利息收入和费用列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做法给出了清晰的规定,而我国目前是将折现率的变动所带来的保险负债金额的变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根据对IFRS4第二阶段进行的主题测试结果,中国人寿认为相关数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经营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因此在“其他综合收益”科目的相关规定方面,我国可参照新准则进行修订。关于合同服务边际问题,我国也应对未来现金流估计发生的变动对合同服务边际的影响予以调整,即解锁合同服务边际,更加客观地对保险负债予以反映。最后对于列报披露方面,首先我国准则应在保费收入度量标准方面进行改进,明确对与保险组成部分不是“高度关联”的投资或储蓄成分进行分拆处理,避免保费收入虚增问题。同时,我国保险准则对披露信息的要求也比较浅显,只要求保险公司对保险业的特殊性、风险管控方面的情况在财务报表和说明书中进行解释和必要的说明,仍存在改善空间,应向国际准则趋同,加大披露信息的深度与广度,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2、合理确定新租赁准则的执行起始时间。在新准则实施推广的过程中,过渡期的时长选定是至关重要的。合适的过渡期长既可以有效地降低转换成本,又有助于新准则及时顺利地推行。举例来说,IASB将于2017年上半年IFRS17,要求的执行起始时间是2020年。也就是说,IASB给予了各公司长达两年半的过渡期来进行内部调整。这是合乎情势的。首先,IFRS目前被应用于100多个国家,覆盖的地区十分广泛,且各国保险业发达程度参差不齐,各辖区的会计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保险合同会计框架进行统一修改,会对相当一部分的公司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给予公司充足的过渡时间是十分必要的。在过渡期间,公司可以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沟通新准则的变化、调整相关业务决策并对现存保险合同进行重新估值、制定过渡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新准则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IFRS17的出台将会给作为信息提供者的财务人员带来巨大的挑战。IFRS17中,综合损益表中除了所得税外,所有报表数据均源于精算模型,且财务报告要求更多的财务数据与风险管理信息披露。也就是说,财务人员需要同时具备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监管会计这四种能力,这是对财务人员的极大考验。如果有充足的过渡时间,保险公司就可以对财务人员进行投资、精算、财务、IT等方面的培训,选拔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提高保险财务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促进财务与精算的融合,为新准则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我国来说,虽然专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不及国际水平,但是由于涉及地区范围相对较小,且不存在国家之间的差异,我国保险合同准则整改的难度要低于IFRS17。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形势和行业发展状况,我国确定的过渡期可短于IFRS17规定的过渡期,新准则可争取在2020年与IFRS17同时开始实施,与国际准则接轨。
作者:王诗雯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德勤.德勤保险会计快递[EB/OL].(2013)./html/2015/0604/18425641.shtm.
[2]何文晶,蔡飞.IASB和我国保险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基于保险合同计量部分[J].上海金融,2011,(06).
篇4
乙方(受 聘 人):
地 址:
家庭住址: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
根据法律相关规定,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 合同期限
合同有效期:自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至_______年_______月
_______日止,合同期满聘用关系自然终止。
第二条 工作内容
乙方同意根据甲方工作需要,担任 岗位工作。乙方的工作内容为:
1. 全面履行企业会计职责,负责公司各种票据的收集、分类、制作凭证,做到帐目清楚,凭证齐全。
2. 编制有关财务报表,完成分类帐、总帐、报表和月度、季度、年度财务分析,做到准确无误。
3、与税务机关进行报税,负责税务办理,协调处理好与税务机关的关系。
4. 负责销售货款督催、结算。
5. 进行年度公司清产核资工作。
6. 根据公司领导布置,提供会计分析资料。协助部门经理进行零星采购,招工和办公室值班等工作。
7. 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条 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
1、甲方根据乙方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乙方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2、甲方可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乙方参加必要的业务知识培训。
3.甲方根据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高和改善职工生活福利待遇。
4.乙方有参加甲方民主管理,获得政治荣誉和物质奖励的权利。
5.乙方上岗后应按照甲方的生产和工作要求,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和操作规程,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规定的生产和工作任务,并接受甲方职能部门的有关考核。
6.乙方在合同期内,应树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主人翁精神风貌,维护企业声誉,爱护集体财产。
第四条 工作报酬
从合同签订时间起甲方每月支付乙方的基本工资为人民币 元/月,甲方每月 日以货币形式将上个月的工资支付给乙方。
第五条 工作纪律
1、乙方应遵守甲方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自觉服从甲方的管理、教育。
2、乙方应自觉维护本公司声誉和对外形象, 爱护公司的设备和设施。要自觉的保守企业秘密, 不准将公司的财务报表、产品技术资料、图纸和磁盘记录资料提供他人查阅和复制。并不得在
其他企业兼职。
3、由于乙方无视约定的劳动纪律, 给本公司带来较坏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的, 甲方除按法律制度追究乙方责任外, 不受本合同期约束, 解除与乙方的劳动合同。
第六条 聘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
1、聘用合同依法签订后,合同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确需变更时,双方应协商一致,并按原签订程序变更合同。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的,原合同继续有效。
2、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时,聘用合同即自行终止。在聘用合同期满一个月前,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续订聘用合同。
3、经聘用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聘用合同可以解除。
4、乙方做好本职工作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如有违反甲方有权追究乙方责任。
5、乙方应保守甲方有关生产、经营的技术资料。乙方离开本企业,三年内不得在与本企业业务相似的企业工作,否则甲方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七条 其它事项
1、甲乙双方因实施聘用合同发生争议,按法律规定,应在甲方所在地提起仲裁或诉讼。
2、本合同一式二份,甲方一份,乙方一份,经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
3、本合同条款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甲方(盖章) 乙方(签字)
篇5
关键词:建造合同 预计损失 会计处理 解析
新准则中的建造合同准则与原先的核算方式大为不同。随着工程进度的延伸,建造企业预计将要发生的成本可能大于合同约定的收入。为了能够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性,需要对建造合同的预计损失进行确认和计量。
一、 合同预计损失相关理论
建造合同预计损失,实质上是建造承包商的存货跌价准备。因为建造承包商正在建造的资产,类似于工业企业的在产品,性质上属于建造承包商的存货,按照存货准则中关于期末计提减值准备的要求,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建造合同的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则形成合同预计损失,应提取损失准备,并确认为当期费用。合同完工时,将已提取的损失准备冲减合同费用。
(一) 建造合同减值迹象的判断
当建造合同的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时,表明建造合同发生了减值。由于合同收入是建造企业与客户签订合同中最初商定的合同金额,在合同存续期间除了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收入外一般不会增加,为此,减值测试的关键是合理估计完成工程所需发生的成本。合同成本包括从合同签订至合同
完成所发生的、与执行合同有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差旅费、投标费等有关费用以及在施工期间发生的期间费用,不计入建造合同成本。当耗用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以及机械使用费用预计上升时,通常表明合同成本升高,此时建造企业需要对建造合同进行减值测试。
(二)建造合同减值测试
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建造合同存在减值迹象时,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建造合同完工成本,并与合同收入进行比较,如果预计的合同成本大于合同收入,则需要对预计的建造合同损失进行确认。
(三)建造合同预计损失的计量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准则附录中,《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1471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第二条描述:企业(建造承包商)建造合同执行中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的,应按其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合同完工时,借记本科目余额,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篇6
【关键词】 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会计核算
一、现行会计准则下建造合同的会计处理
例:甲造船企业于2009年10月5日接受客户订货,为客户制造一艘船舶,工期约为8个月,预计2010年5月完工。合同规定总价款为2 000 000元,分两期收取,客户财务状况和信誉良好,预计总成本为1 750 000元。合同完工进度按照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建造该艘船舶的其他有关资料如表1所示。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CAS 15)规定,甲企业2009年账务处理如下:(1)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612 500元;贷:原材料等612 500元。(2) 借:应收账款620 000元;贷:工程结算620 000元。(3) 借:银行存款600 000元;贷:应收账款600 000元。(4) 2009年的完工进度=612 500÷(612 500
+1 137 500)×100%=35%,2009年确认的合同收入=2 000 000
×35%=700 000(元),2009年确认的合同费用=(612 500+
1 137 500)×35%=612 500(元),2009年确认的毛利=700 000
-612 500=87 500(元) 。借:工程施工――合同毛利87 500元,主营业务成本612 500元;贷:主营业务收入700 000元。
甲企业2010年的账务处理如下: (1)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1 167 500元;贷:原材料等1 167 500元。(2) 借:应收账款1 380 000元;贷:工程结算1 380 000元。(3) 借:银行存款1 400 000元;贷:应收账款1 400 000元。(4) 2010年确认的合同收入=合同总金额-至目前止累计已确认的收入=2 000 000-700 000=1 300 000
(元),2010年确认的合同费用=1 780 000-612 500=1 167 500(元),2010年确认的毛利=1 300 000-1 167 500=132 500(元)。借:主营业务成本1 167 500元,工程施工――合同毛利132 500元;贷:主营业务收入1 300 000元。(5)借:工程结算2 000 000元;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1 78 0 000元;工程施工――合同毛利220 000元。
二、现行建造合同会计处理的弊端
(一)违背企业会计准则普遍应用(pervasive application)的原则
财政部明确规定: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我国从2000年重新构架会计核算标准框架,核心是建立了三大会计制度,即企业会计制度(加专业会计核算办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将逐步替代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加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基本准则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包括小企业,而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只适用于大中型企业。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并未区分企业所在的行业,而只有企业规模大小的区分。建造承包单位从本质上说,与其他的制造型企业没有区别,只不过它制造的产品较为特殊:通常体积巨大,如建造的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或生产的飞机、船舶、大型机械设备等;生产产品的周期长,往往跨越一个或几个会计期间;所生产的产品价值较高。
(二)违背了可靠性(reliability)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所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所谓“工程结算”是指施工企业根据建造合同已完成的工作量进行工程价款计量,开出工程价款结算单,经业主签字确认后,作为今后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但工程价款结算单所记金额不受工程款是否支付的影响。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工程价款结算时,并没有任何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工程结算只是发包方与承包方对工程量涉及的一个相互认可,企业资产、负债及权益并没有因该事项发生任何变化,因此,建造承包单位没有必要对已经结算的合同价款通过账务处理反映,更没有必要单独设置“工程结算”科目。
“工程结算”科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1999―2002年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工程建设规模急剧扩张,施工企业的业务迅速增大,为了进一步规范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3年9月25日下发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并于2004年1月1日起,在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执行。办法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周转材料”、“工程结算”和“工程施工”等科目。现在该办法早已废止,因此再沿袭以前的做法,就显得不合时宜。
(三)违背了通常的会计核算惯例(accounting convention)
复式记账(Double Entry)主要特点是: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即作双重记录,这也是这一记账法被称为“复式”的由来);各账户之间客观上存在对应关系,较好地体现了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能够全面地、系统地反映资金增减变动的来龙去脉及经营成果。在复式记账法下,会计核算的惯例是将“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进行账务处理,“主营业务成本”对应的科目一般为“生产成本”或“库存商品”等,而“主营业务收入”对应的科目一般为“银行存款”或“预收账款”等。利润则是通过将“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结转至“本年利润”的借、贷方后配比反映。而建造合同会计处理中却破天荒地将“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同时反映在一个会计分录中,并且确认利润或亏损。仅凭该会计分录,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业务,并且与通常的会计核算惯例形成严重冲突。
(四)与收入准则中劳务收入的会计处理不一致(inconsistency)
建造合同所约定的业务内容包括两类:第一类,制造大型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第二类,提供建筑、安装、修理修配及其他劳务活动。总体而言,第一类业务收入产生增值税的纳税义务,第二类业务收入产生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建造合同所包含的第二类业务其实就是劳务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CAS 14)关于劳务收入的会计处理,引入了“劳务成本”科目,并且区分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否可靠估计的两种情形,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如果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劳务收入;如果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则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金额确认收入。将上述内容与CAS 15中关于建造合同会计处理的原则对比,就会发现两者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既然一样,那为何建造合同的会计处理要那么特殊,真是令人费解。
三、建造合同会计处理改进的相关建议
为突显企业会计准则普遍应用的原则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笔者认为有必要取消目前建造合同会计核算中单独设置的“工程结算”科目,同时用“生产成本”或“劳务成本”科目代替“工程施工”科目,建造合同的账务处理应仿照收入准则中关于劳务收入的账务处理。
根据上述建议,建造合同改进后的会计处理如下:甲企业2009年账务处理(1)借:生产成本612 500元;贷:原材料等612 500元。(2)借:银行存款600 000元;贷:预收账款600 000元。(3)①借:预收账款700 000元;贷:主营业务收入700 000元。②借:主营业务成本612 500元;贷:生产成本612 500元。(4)①借:主营业务收入700 000元;贷:本年利润700 000元。②借:本年利润612 500元;贷:主营业务成本612 500元。
甲企业2010年账务处理如下:(1)借:生产成本1 167 500元;贷:原材料等1 167 500元。(2)借:银行存款1 400 000元;贷:预收账款1 400 000元。(3)①借:预收账款1 300 000元;贷:主营业务收入1 300 000元。②借:主营业务成本1 167 500元;贷:生产成本1 167 500元。(4)①借:主营业务收入1 300 000元;贷:本年利润1 300 000元。②借:本年利润1 167 500元;贷:主营业务成本1 167 500元。
四、建造合同会计处理改进前后的结果对比
改进前“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借、贷方累计发生额为1 780 000元;“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借、贷方累计发生额为220 000元;“工程结算”科目借、贷方累计发生额为2 000 000元。改进后“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被“生产成本”科目所取代,“生产成本”科目借、贷方累计发生额也为1 780 000元;改进后该建造合同所取得的利润通过“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配比后反映。该建造业务2009年和2010年形成的利润累计为220 000元;“工程结算”科目由于最终被冲销,所以不会造成影响。因此,建造合同改进后的会计处理同样清晰、完整地反映了经济业务全貌,到达了会计核算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在合同收入确认方面,我国的建造合同准则与现行营业税条例和有关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时间确认和金额确认两方面上,本文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建造工程的具体例子对差异进行说明。
关键词 :建造合同;会计;税收处理
在建造合同准则里,合同收入时间确认的问题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1)资产负债表日,这是针对工程建设时长为一个或几个会计年度,整个施工期比较长,在资产负债日工程仍没有完工的建造合同;(2)合同完工的当期限,即开工时间是以前会计年度,而完工时间却是在本年度的建造合同;或者工程从开始进行建设直至完成该工程的时间不超过一年的建造合同,在合同完成的时候,必须对该建造合同的成本和收入盈利情况进行确认;(3)能确认补偿费用(即由于合同的改变、额外奖励、事故赔偿等原因而形成的追加收入)发生的当期限。
建造合同的收入金额的确认会随着收入时间确认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常用的完工百分比法,即在建造合同准则规定的时间期限里,以建造合同上标明的总收入乘以工程完成进度,减去以前会计期间已经确认收入的金额,按这种计算方式所得到的最后金额,就是我们所谓的这一阶段合同收入或这一阶段我们所完成的建造合同,以实际合同的总收入扣除之前的会计期间所有已确认收入的金额,认定为当期合同收入。所谓的合同收入,就是通过工程完成的进度多少来进行确认,在建造合同准则上,我们所认定的收入,营业收入的款项或与款项有关的凭证并不一定都包括在其中;而现在的营业税的相关条例和规定,建造合同的施工方,即施工单位在提供应税劳务并开始取得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建造工程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开始计算的时间,就是纳税人开始获得营业收入或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凭证的那一天开始计算。
从上面的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规定在对合同收入的确认上,有明显的不同。我国现行营业税税法的法律法规与建造合同准则不同,主要有两方面的不同:(1)时间不同,比较两者在确认收入的时间上,建造合同准则和营业税税法的规定不同,现行的营业税税法所确认纳税收入的时间是工程款结算的那一天,与建造合同所确认的时间不同。(2)金额不同,施工方与发包方进行最终金额的结算与建造合同准则确认的收入金额有明显的不同,《营业税暂行条例》和有关规定确认应纳税的收入部分与建造合同所确认的合同收入金额有明显的不同,前者所指的确认金额即是施工方与发包方在工程完成后进行结算的款项,而后者确认收入金额是指工程已经完成部分可以回收的金额(这些金额款项不一定都有索取收入款项凭证)。施工方与发包方签订书面合同,如果付款日期在合同有明确地规定,那么纳税义务开始的时间就是合同上规定的付款时间。这将与按照完工的进度确认的会计收入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金额上都会存在差异。如果付款日期在合同上未明确说明的,那么纳税义务开始的时间就是纳税人取得营业收入或者得到营业收入凭证的那一天。这些与《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对于营业税中规定的纳税义务时间基本一致。在现实情况中,主管税务机关一般是按照纳税人取得营业收入或者得到营业收入凭证的先后原则来确定纳税人所承担纳税义务开始产生的时间。由于这里确定纳税义务的时间与款项收付与否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早确认收入时,必将与会计收入出现差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我国税法要求纳税人按每个月或者每一季度进行所得税纳税税额的申报,按年度确认合同收入和成本,并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有一点必须说明,就是一旦确认了缴付的方法,那么在这一纳税年度内,确定的缴付方式不得随意进行改变。税法往往强调年度内缴付税款方法,要确保该缴付方式的一致,对其准确性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即使缴付的税款出现了少缴情况,也不会以违法偷税的行为进行论处。
营业税的会计处理中,企业按月申报缴纳营业税时,按照该工期收到的合同收入或办理的工程结算款项来计算,借记相关的成本费用的相关规定,在应交税费中,贷记:应交营业税,实际缴纳时,在应交税费中,借记:应交营业税,贷记:银行存款。建造合同准则共计确认的合同收入,在办理工程完工结算前,与施工方和发包方进行结算时的工程结算的款项通常是不相等的,在应交税费中,营业税的缴付上通常有一个借方或贷方的款项,在工程完工的时候,并进行结算的办理的时候,按照建造合同准则,我们所确认的总收入才会与施工方和发包方所确认的最终结算的款项一致。对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一般会按月或季预缴所得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贷记:银行存款。次年汇算清缴,借记:所得税费用,在应交税费中,贷记:应交所得税,多则退少则补,在应交税费中借(或贷)记:应交所得税,贷(或借)记:银行存款。
举例说明:2010 年年底,甲建筑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项房屋建造固定造价合同,该合同总金额为4000万元。该工程已经在2011 年初开工,合同约定于2012年9 月份完工,预计工程总成本为3200 万元。截至2011 年年底的时候,该工程已经花费了大概2000 万左右的开销,按照工程的进度,估计在工程完工前还将花费大概1200万元的开销,已开票结算的工程款为1640万元,实际收到1600万元。该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为0.25。
第一种情况,假如,在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的问题上,该工程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来进行确认。
2011年的完工进度=2000÷(2000+1200)=62.5%2011年确认的合同收入=4000×62.5%=2500万元2011 年确认的合同费用=(2000+1200)×62.5%=2000万元
本例中,由于在2011 年年底时,甲建筑公司开出了1640 万元的结算票据,按照营业税的有关规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为1640 万元,与建造合同上面2500 万元的收入相比,少了860 万元。在企业所得税方面,2011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2500-2000=500万元。
第二种情况,假如,在2011 年底,乙公司在经营方面遇到难题,导致该工程之后的款项很可能收不回来,按照营业税的有关规定,营业税的收税依然还是1640万元,但建造合同确认的收入却是实际收回的1600 万元。企业应当根据我国税法法律法规,按照建筑公司的工程完成进度来确认收入和成本,并以此为依据,履行缴费的义务。关于完工进度的确定问题,我们可采用实际情况中该合同产生的成本占该合同文书上标明总成本的比例的数值来进行确定,因此按照以上的方法,该工程的完工进度为:2000÷3200=62.5%,确认收入:4000×62.5%=2500万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所得税的规定,最终确认所得税总计为:(计税收入2500-合同收入1600)×25%=225 万元
参考资料:
[1]唐丽春.新旧“建造合同”会计准则的比较与分析[J].商业会计,2011(09).
[2]段昕宏,周秦.建造合同涉税事项与收入成本确认问题[J].财政监督,2010(12).
篇8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 会计核算 会计准则适用
2010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25号,下简称25号文),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和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完善会计制度。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暂未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进行明确规范。近年来关于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也有不少,而在实践中,不同的节能服务公司及用能单位、或合作方式不同的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其会计处理也是方法各异。在此笔者想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就是由能源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培训、维护甚至节能量监测等一条龙综合,并通过与用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回收投资成本及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用能单位在零投资、零资金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节能效益,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支付节能改造项目成本,合同期满后可免费获得该节能设备;
2.能源服务公司先垫付资金为用户进行节能改造,因此承担了资金使用成本和投资回收的风险,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投资的收益往往比节能设备即时卖断方式的利润空间要大。
3.节能设备由能源服务公司投资建设,在合同期内设备的所有权属于能源服务公司,使用权属于用能单位。合同期满,节能设备一般无偿赠送给用能单位。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准则适用
合同能源管理主要依赖于特定的节能设备进行,因此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关键是节能设备的核算,而会计核算的基础是会计准则的适用。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合同条件,对节能设备的会计核算主要有以下观点或方法:
1.适用存货准则
节能设备生产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向用能单位提供自产的节能设备及节能服务,并分享节能效益,这种情况下,节能设备作为存货核算,其实质类似于分期收款的节能设备和节能服务的混合销售。
2.适用租赁准则
认为合同能源管理适用租赁准则的理由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的解释:确定一项协议是否属于或包括租赁业务,应重点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履行该协议是否依赖某特定资产,二是协议是否转移了资产的使用权。合同能源管理中,节能改造需依赖特定的节能设备进行,在合同期内节能设备由用能单位使用和管理。可见,合同能源管理符合会计准则关于租赁的规定。虽然。合同能源管理的合同条款表现为效益分成而不是租金的收付,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亦提到:某些情况下企业签署的协议所包含的交易虽然未采取租赁的法律形式,但该交易就经济实质而言属于租赁业务。因此,合同能源管理适用租赁会计准则。
由于租赁又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因此合同能源管理应归类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也有不同观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符合下列一项或数项标准的,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以外的为经营租赁:
(1)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3)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
(4)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按照前述分析,合同能源管理至少具备了融资租赁的第1、2、5项特点,应视为融资租赁的一种特殊形式。
另有观点则认为合同能源管理下未来的节能收益并不能确定,且在合同期内节能效益由双方共享,与节能设备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没有全部转移给用能单位,再者合同期通常远短于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因此,建议按经营租赁核算。
3.采用BOT处理
BOT(buiI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可采用BOT处理的理由是:该项业务有着明显的建造一经营一转移这一过程,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的BOT模式一致,因此,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进行处理。
4.作为长期摊销的费用处理
又有观点认为由于未来的节能收益不能准确确定,每期的节能收益都不相同,如果节能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则按合同期平均计提的折旧与每期的节能收益不配比,因此可考虑把节能设备投资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合同期限内按与确认收入相同的基础进行分摊。尤其是在25号文未前,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不明确,如果节能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考虑到加速折旧及合同期满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用能单位的涉税问题,在实务中不少能源服务公司采用此种处理方法。
三、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
前述的几种会计准则适用,就形式特征而言。似乎适用租赁准则的理论依据比较充分,在理论研究领域倾向于适用租赁特别是融资租赁准则的观点也比较多。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能源服务公司,特别是非上市的小型能源服务公司却绝大部分将节能设备投资作为待摊销的费用处理,在合同期内进行摊销;个别上市的、或纳入上市公司报表合并范围的、或规模较大的能源服务公司则把节能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按直线法以合同期为限计提折旧;销售自产节能产品同时提供节能改造服务的生产型能源服务公司则将节能设备作为存货核算;按融资租赁或BOT处理的极少,甚至可以说是零个案。
因此。笔者认为,在以会计准则为标准的前提下,结合我国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现状,本着简化核算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可根据不同情况对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进行以下会计核算处理:
1.节能设备作为特殊的固定资产核算
节能设备作为能源服务公司一类特殊的自有固定资产核算,既不作融资租赁处理,也不完全等同于经营租赁。因为,合同能源管理下未来的节能效益只是一个理论上的预期值,每期的实际收益一般不能在合同明确,也不会规定一个利率。但在融资租赁的会计
核算中。需要确定租赁内含利率和最低租赁收、付款额,从而计算资产及融资费用或融资收益的入账价值;再者,合同期内与节能设备所有权相关的风险与报酬并没有完全转给用能单位,所以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看,不主张采用融资租赁的处理;而如果作为经营租赁的固定资产处理,按会计制度规定应合理确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并预计净残值,按税法规定生产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是+年,为了使会计与税法处理趋同。企业往往按税法的规定制定折旧年限,并预留残值。但合同能源管理下,合同期一般都远短于上述规定的折旧年限,目前实际工作中合同能源管理的合同期多为五年左右。因此,笔者认为节能设备可按合同期为折旧年限进行平均摊销。又因合同期满时节能设备一般会无偿赠送给用能单位,对于能源服务公司而言预计残值的意义不大,建议残值预计为零。相应地用能单位按合同约定比例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效益分成建议作为费用列支,不再区分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的支出。合同期满用能单位接受无偿移交的节能设备时,将其作为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入账。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与25号文的精神也是一致的,据25号文的意见: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会计上按捐赠处理,税务上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处理,并免征增值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三半”;对于用能单位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如果用能单位是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该支出作为能源费用或相关支出列支,如果是企业,其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应分别核算,不能合理区分或单独计量的,作为费用列支。
至于现阶段实际工作中,很多能源服务公司通过“长期待摊费用”或直接在“在建工程”进行核算,一定程度上是考虑了节能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时计提折旧以及合同期满设备转交用能单位时的涉税问题,随着25号文的公布及具体实施办法的陆续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得以明确,节能设备如按前述作为特殊的自有固定资产核算,其实质与按“长期待摊费用”处理并无太大差别。
2.采用BOT处理
对一些政府招标的公共基础设施节能改造项目,也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采用BOT处理,但这种情况下能源服务公司可能要确认一项金融资产一能源服务公司可以无条件地从合同授予方收取的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或者确认一项无形资产一合同授予方授予能源服务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力,即用基础资产向第三方提供服务并向其收取服务费用的权力。如果由能源服务公司确认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则要由合同授予方确认固定资产。如前述在合同期内与节能设备所有权相关的风险与报酬并未完全转移给用能单位,因此笔者认为采用BOT的处理不如按能源服务公司自有固定资产核算恰当。
3.节能设备作为存货核算
能源服务公司用自产节能产品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服务,属于正常的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设备部分按产品销售处理则可,在此不赘述。
4.后续服务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能源服务公司在合同期内为用能单位提供的设备维护、技术咨询等后续服务支出,直接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
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是难巨的,但同时节能的潜力也是巨大的,节能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如何本着创新和扶持的原则完善、细化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制度以及财税优惠政策,切实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而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点思考,亦是笔者拟写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2006年2月15日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加速推进节能减排》作者:尹桂凤宋佳璐《经济视角》2007年第10期
篇9
一、建造合同会计处理规定
(一)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的确认 合同收入包括两部分内容:(1)合同规定的初始收入。即建造承包商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最初商定的合同总金额,它构成了合同收入的基本内容。(2)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合同变更是指客户为改变合同规定的作业内容而提出的调整。合同变更款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构成合同收入:(1)客户能够认可因变更而增加的收入;(2)该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索赔款是指因客户或第三方的原因造成的、向客户或第三方收取的、用以补偿不包括在合同造价中成本的款项。索赔款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构成合同收入:(1)根据谈判情况,预计对方能够同意该项索赔;(2)对方同意接受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奖励款是指工程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标准,客户同意支付的额外款项。奖励款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构成合同收入:(1)根据合同目前完成情况,足以判断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能够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标准;(2)奖励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合同成本是指为建造某项合同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合同成本包括从合同签订开始至合同完成止所发生的、与执行合同有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可以直接计入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耗用的材料费用、耗用的人工费用、耗用的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不宜直接归属于合同成本核算对象而应分配计人有关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主要包括临时设施摊销费用和企业下属的施工、生产单位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人工费用比例法、直接费用比例法等。
(二)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计量 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企业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应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金额予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合同费用;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
二、建造合同的税务处理规定
(一)增值税处理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以预收款结算方式销售货物,纳税义务实现时间为货物发出的当天。新条例的变化: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但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无需缴纳增值税,应在设备交付的当天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不利于税款均衡入库。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应作为销售额的一部分,计征增值税,当然也应开具发票。
(二)所得税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财税[2006]177号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应税劳务,施工单位与发包单位签订书面合同,如合同明确规定付款(包括提供原材料、动力和其他物资,不含预收工程价款)日期的,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合同未明确付款(同上)日期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款项凭据的当天。上述预收工程价款是指工程项目尚未开工时收到的款项。对预收工程价款,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工程开工后,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工程形象进度按月确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应税劳务,施工单位与发包单位未签订书面合同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纳税人自建建筑物,其建筑业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销售自建建筑物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纳税人自建建筑物对外赠与,其建筑业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该建筑物产权转移的当天。
[例]某造船企业签订了一项总金额为270万元的固定造价合同,合同完工进度按照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工程已于2008年2月开工,预计2010年9月完工。最初预计的工程总成本为250万元,到2009年底,由于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调整了预计总成本,预计工程总成本已为300万元。若该企业于2010年7月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建造合同,工程质量优良,客户同意支付奖励款30万元。建造该工程的其他有关资料如表1所示。
该造船企业对本项建造合同的有关账务处理如下(为简化起见,会计分录以汇总数反映,有关纳税业务的会计分录略):
(1)2008年账务处理
登记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80000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机械作业等
800000
登记已结算的合同价款,
借:应收账款
1000000
贷:工程结算
1000000
登记实际收到的合同价款,
借:银行存款
800000
贷:应收账款
800000
确认计量当年的合同收入和费用,并登记入账:
2008年的完工进度=80÷(80+170)×100%=32%
2008年确认的合同收入=270×32%=86.4(万元)
2008年确认的合同费用=(80+170)×32%=80(万元)
2008年确认的合同毛利=86.4-80=6.4(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6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64000
税务处理:本期不计算增值税,所得税处理与会计处理一致。
(2)2009年账务处理
登记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
借:511程施工――合同成本
130000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机械作业等
1300000
登记结算的合同价款,
借:应收账款
1100000
贷:工程结算
1100000
登记实际收到的合同价款,
借:银行存款
900000
贷:应收账款
900000
确认计量当年的合同收入和费用,并登记入账:
2009年的完工进度=210÷(210+90)×100%=70%
2009年确认的合同收入=270×70%-86.4=102.6(万元)
2009年确认的合同费用=(210+90)×70%-80=130(万元)
2009年确认的合同毛利=102.6-130=-27.4(万元)
2009年确认的合同预计损失:(210+90-270)×(1-70%)=9(万元)
注:在2009年底,由于该合同预计总成本(300万元)大于合同总收入(270万元),预计发生损失总额为30万元,由于已在“工程施工――合同毛利”中反映了-21万元(6.4-27.4)的亏损,因此应将剩余的、为完成工程将发生的预计损失9万元确认为当期费用。
借:主营业务成本
13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26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274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
9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90000
税务处理:本期不交纳增值税,不扣除合同预计损失,年终申报所得税时调增应纳税所得额9万元,并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合同预计损失准备
22500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2500
如果2009年会计利润为50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应纳税所得额=(500+9)×25%=127.25(万元)
(3)2010年账务处理
登记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85000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机械作业等
850000
登记结算的合同价款,
借:应收账款
900000
贷:工程结算
900000
登记实际收到的合同价款,
借:银行存款
1300000
贷:应收账款
1300000
确认计量当年的合同收入和费用,并登记入账:
2010年确认的合同收入=(270+30)-(86.4+102.6)=111(万元)
2010年确认的合同费用=295-80-130=85(万元)
2010年确认的合同毛利=111-85=26(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850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26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110000
2010年工程全部完工,应将“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相关余额冲减“主营业务成本”,将“工程施工”科目的余额与“工程结算”科目的余额相对冲:
借:存货跌价准备
9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90000
借:工程结算
3000000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2950000
――合同毛利
50000
税务处理:船舶完工交付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销项税额。
本期冲回存货跌价准备9万元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前期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在本期转回。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25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合同预计损失准备
22500
若2010年会计利润为60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则:
篇10
【关键词】 或有事项; 亏损合同; 预计负债; 减值损失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1-0104-03
企业或有事项常会对企业经营、财务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常见的亏损合同。国内会计准则CAS13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IAS37)都对亏损合同所产生义务的确认和计量作了相关规定,然而却都未对会计处理方式作出解释。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就亏损合同确认为预计负债进行了探讨并有所收获,但相关研究并不深入且相关会计规范不完善,仍有较多问题有待研究。
一、国内、国际会计准则亏损合同规定差异
(一)两者适用范围差异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通过合同义务为切入点定义亏损合同。国际会计准则第67条,其亏损合同定义中将“无需成本可以完全退出”的合同排除在准则之外。相对应的其他合同可适用本准则,如必须付出罚金方能终止的合同和因其他因素发生亏损的合同。准则第68条中明确亏损合同相关必要费用大于履约预期收益,必要费用是指未履约退出成本(补偿、罚则等)与履约成本的偏低者。
国内准则亏损合同定义未将“无需成本可以完全退出”的合同排除在外,其他规定基本与国际准则相同。“可撤销合同”(即无需付出代价就能终止义务的合同)的概念已经在国内有的文献研究中被引用了,这些文献还表明可撤销合同由于不存在现时义务,因而无需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
(二)两者确认条件基本一致
国内、国际准则对亏损合同确认条件几乎完全相同。首先,已发生事项而产生的现时义务(法定或推定);其次,经济利益流出将因此而很可能发生;最后,能够可靠计量该流出。不过,国内会计准则强调亏损合同应该是由待执行合同未被履行或未被完全履行而产生的,而这一说明国际准确并未强调。
(三)亏损合同的初始计量
对于亏损合同所确认的预计负债,IAS和CAS所采用的计量原则规定相同,将资产负债表日所要求支出的最佳估计数来结算现时义务作为确认金额。不过,国际会计准则第69条要求在确认亏损合同前实际已经发生的合同减值损失,应予以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由此可见,国际准则对亏损合同的总亏损拆分为已经履约和未履约两部分,适用不同准则。相对而言,国内会计准则并未对合同标的资产如何区分处理作出规定。
二、国内亏损合同处理主流模式及问题分析
(一)确认为预计负债
国内会计准则或学者研究认为,亏损合同确认为预计负债需要准确反映亏损合同推出的必要(最低)费用。该处理方法前提条件有两点:第一,要求合同为不可撤销合同;第二,要求合同无标的资产存在。如果存在标的资产,则正常情况下无需直接确认为预计负债,而需先计提减值损失。只有在资产减值损失小于亏损的情况下,才可将亏损超过计提的减值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
(二)现行处理方法的问题分析
1.亏损合同义务的区分模糊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待执行合同变成亏损合同而产生的义务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时应确认。待执行合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变化导致无论履约或不履约都将产生亏损时,则意味着其变为亏损合同。亏损合同在变化前后所发生的全部义务是否均界定为亏损合同产生的义务呢?
根据会计准则,只要双方在签订合同后均未履约,则此合同相关义务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时均可确认为预计负债。而双方均履行相关合同义务且对等履行,则不属于或有事项,不可以确认为预计负债。也就意味着企业针对履约部分应按照对应准则确定,比如存货准则确定履约相关部分为存货。总的来说,对亏损合同相关金额的确认,需要现行会计准则予以规范化,明确界定履约和未履约部分。
2.标的资产分类的合理性
所谓合同标的资产,是指规定或关系交易范围的明确的资产。比如一个销售合同,若合同规定的产品已经被完工入库成为产成品,则合同存在标的资产;若合同中规定产品尚未完工,无论是否开工或半成品,都视为合同无标的资产。
待执行合同转换为亏损合同,其涉及的资产可能存在三种情形:第一,该资产尚未进入生产阶段;第二,该资产正在加工生产但仍为在产品;第三,该资产完工入库成为产成品。第二和第三种情况相同,都表示企I履行了合同义务,但目前的会计处理规定将第一种、第二种情形一概而论,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不值得提倡。
3.最佳估计数合理性
确认为预计负债的金额为最可能发生金额,俗称最佳估计数,国内国际会计准则对此界定一致。当下,主流观点都将亏损合同退出的最低费用默认为该“最佳估计数”,这一观点的前提是企业为理性人。现实世界,企业可能并不是无时无刻都保持理性。学者张莉(2008)研究认为,企业的违约成本(罚息、赔偿等)即便是高于履约成本也一定会选择违约,而企业可能会因为考虑违约对企业信用的伤害而选择履约。企业生产经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一项经济决策的作出需要用长远眼光来判断,不能因为单项亏损而放弃长远潜在的利益或价值。因此,待执行合同实际变成亏损合同后,企业权衡利弊可能选择履约或者违约。这样一来,此前主流观点所确定的“最佳估计数”可能就武断了[ 1 ]。
三、亏损合同的会计处理探讨
(一)流程介绍
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对亏损合同的有关规定,首先需要判断亏损合同尚未履约义务是否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其次还需要看企业对亏损合同的履约与未履约的决策情况。在前面两点均确定的基础上,然后由财务会计估算亏损合同的最佳估计数,最后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二)账务处理
具体账务处理人员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的经营决策作出不同的处理程序,具体判断的标准是企业针对亏损合同选择履约还是违约。具体流程见图1。
1.企业选择履约
企业对亏损合同选择继续履约,那么期末合同中约定的资产无论在产或完工,均需要确认为企业存货。针对此存货期末按照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量,差额计提存货跌价。需要注意的是,该存货属于合同约定的资产,应以合同价格来考虑其可变现净值。针对合同约定的资产除了在产和完工之外,还有可能尚未投产,此部分可参考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处理。在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情形下按照预计损失金额进行确认,金额为违约损失额的最佳估计数。针对尚未投产的部分待后续加工成品后,按照预计负债金额冲减库存商品。
2.企业选择违约
合同约定的资产已经投产或完工的,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存货处理,期末按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量,考虑计量存货跌价;不过此处可变现净值的计算需要用市场价格来算,因为企业放弃履约。合同约定的资产尚未投产的,若符合预计负债,按照最近估计的损失金额进行确认和计量[ 2 ]。
四、案例介绍
(一)亏损合同继续履约
现有两家企业,A、B单位,2016年3月23日签署一份不可撤销的买卖合同。合同约定,A作为销售单位于4月30日之前向B提供40台特种生产模具甲,价格为90万元每台,两者同时约定50万元的违约金。
结果3月末,在国内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导致A单位生产甲特种模具成本大幅上涨至92万元每台,而市场当时成品售价仅上涨为91万元。A单位管理层考虑长远利益及企业信用选择继续履约,并愿意承担一定损失。截至3月末,甲特种模具完工入库为10台、成本920万元;在产甲半成品为5台、成本250万元;还有25台尚未投产,预计成本也为92万元每台。
针对此种亏损合同选择履约,则相关亏损计算可见表1。
按照本文第三部分的介绍,针对继续履约的亏损合同具体账务处理程序如下:
1.已投产的(包括在产与完工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予以确认计量,并考虑期末计提跌价准备,其中期末可变现净值计算需要以合同价格为基础(因为此时A单位选择继续履约)。
借:资产减值损失 30(20+10)
贷:存货跌价准备――甲模具 20
――半成品甲 10
2.未投产部分若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首先确认为预计负债,待投产完工后再用预计负债冲减存货成本。
借:营业外支出――甲模具 50
贷:预计负债――甲模具 50
借:预计负债――甲模具 50
贷:库存商品――甲模具 50
(二)亏损合同选择违约
现有两家企业,A、B单位,2016年3月23日签署一份不可撤销的买卖合同。合同约定,A作为销售单位于4月30日之前向B提供40台特种生产模具甲,价格为90万元每台,两者同时约定50万元的违约金。
结果3月末,在国内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导致A单位生产甲特种模具成本大幅上涨至92万元每台,而市场当时成品售价仅上涨为91万元。A单位管理层考虑长远利益及企业信用选择,选择阶段性违约,放弃该订单,并愿意承担违约损失。截至3月末,甲特种模具完工入库为10台、成本920万元;在产甲半成品为5台、成本250万元;还有25台尚未投产,预计成本也为92万元每台。
针对此种亏损合同选择违约,则相关亏损计算可见表2。
按照本文第三部分的介绍,针对违约的亏损合同具体账务处理程序如下:
1.已投产的(包括在产与完工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予以确认计量,并考]期末计提跌价准备,其中期末可变现净值计算需要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因为A单位选择违约,故不需要考虑合同价格)。
借:资产减值损失 30(20+10)
贷:存货跌价准备――甲模具 20
――半成品甲 10
2.针对未投产的25台,若符合预计负债,金额可靠估计下确认为预计负债;同时考虑支付违约金50万元,也需确认为企业的预计负债。
借:营业外支出――甲模具 50
贷:预计负债――甲模具 50
借:预计负债――甲模具 50
贷:库存现金 50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