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合同范文
时间:2023-03-22 09:3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承诺合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参加 项目工程的劳务施工,为了切实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以下违规问题,既:现场安全、工程质量、民工上访、文明施工等问题,根据有关规定愿以本《承诺书》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如下:
1、严格遵守公司制定的安全制度,在安全工作中,始终做到自警、自省,警钟长鸣,把安全生产、生产安全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确保不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如出现安全伤亡事故,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并接受公司的相关处罚。
2、严把质量关,确保创建用户满意工程,树立用户至上,质量第一。如出现质量问题将承担一切损失并接受公司处罚。
3、接受公司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检查和建设单位的协调管理,优质高效地完成好所承担的工程施工任务。确保民工不上访,如出现民工上访事件,承诺人承担全部责任,与公司无关系,并扣罚本合同额的20%作为罚款,坚决取缔承诺人队伍,
4、在现场文明工地建设上,通过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促进文明工地建设,保证达到文明工地标准。
特此承诺。
承诺人: 年 月 日
承诺书(劳务合同)
重庆 *********** 有限公司:
本人 **** (身份证号码:*************** )与贵司通过长期的业务往来,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同关系,为了规范双方的管理和保持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本人特向贵司郑重承诺:
1、严格遵守贵司劳务工程履约及质量保证金的缴纳规定,即:本人明确地知道,向贵司支付合同履约及质量保证金,该保证金必须打入贵司指定的银行帐户,且必须以盖有贵司财务章的收据为缴纳履约及质保金的依据,除此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时候出具的收条、收据等均无效,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由本人自行承担,贵司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和其它法律责任。本人缴纳给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包括贵司及项目部管理人员)的保证金或保证金性质的变相借款由本人向收款单位或个人主张权利。
2、本人在结算劳务工程款时,必须严格按照贵司的财务制度及付款规定、程序办理。贵司根据本人每月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验收,本人在相应劳务工程验收合格后5日内向贵司开具结帐申请单,并在结帐申请单结帐联上亲自签署本人姓名,再由该项目施工员根据结帐申请单开具工单、结帐单,开票员根据相关人员签字认可的结帐申请单、结帐单再开具内部结算付款凭证。若本人从结帐申请单开具之日起90日未按贵司财务制度完善上述结算凭证的审批及挂账手续,则视为我本人放弃收取该工程款的权利,由此产生的后果由本人自行承担。
3、本人在承包本单项劳务工程完工后3个月内必须结帐,否则视为本人放弃结帐,超过3个月后结帐的,贵司可以不予认可。 `
4、本人明确地知道,贵司任何工作人员 (包括但不限于施管人员、项目经理、处长、库管员等)任何时候以贵司或贵司相关项目部的名义向本人出具的欠据、收据、承诺及其他任何经济法律文书等,必须经贵司分管、主管领导审核确认后,并在5日内到贵司加盖公章方为有效,否则无效,由此产生一切后果由本人自行承担,贵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5、本人与贵司签订的劳务承包合同约定的结算单价包括相应劳务的人工费、辅材费、安全责任及意外伤害保险、劳保及防护用品、应按相关法律规定支付的各种工资、税金、高温补贴及其他相关补贴、节假日加班、夜班、赶工补贴、自备工具用具费、医疗费、差旅费、外来劳动力就业证费、岗位培训费及质量优良奖、安全无伤亡事故奖、安全文明施工费用以及完成劳务承包合同约定的承包范围内全部工作的其他所有费用。相应劳务结算价款均为一次性包干,本人不应再要求贵司支付其他任何费用。
6、本人必须按时足额支付民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各种津贴、补贴及相关福利费用,每月30日前向贵司提供有其工人领款签字的工资表(工资表必须包含各种津贴、补贴及相关福利费用),否则贵司有权扣减劳务款直接代付工人工资(含各种津贴、补贴及相关福利费用),且贵司有权单方解除本合同,因此而造成的一切损失,均由本人承担。
7、本人应加强对雇佣民工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若发生争议,本人必须正确引导民工依法解决,坚决制止民工采用爬塔吊、围攻办公室、围堵管理人员等不正当方式威胁、恐吓贵司及贵司管理人员。如民工发生上述行为,给贵司名誉造成不良影响,本人愿与民工承担连带责任,除赔偿贵司损失外,还应承担支付贵司5万元违约金。
8、本人及本人雇佣民工在贵司从事劳务作业期间,因安全事故、交通事故、食物中毒事故及其它原因造成的伤残病死,由本人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与贵司无关。
9、若本人不将本工程所需材料、设备提前用书面形式通知贵司作好准备或因未做好计划通知等,所带来的损失、停工均由本人自行承担责任,因此影响了其它工种进行正常施工,也由本人负责赔偿。在施工过程中,贵司有权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要求另行分包约定由本人承包的任何工作内容,并直接向实际承接劳务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办理结算付款事宜,且本人无条件同意贵司从本人劳务工程款项里扣除实际产生的相应费用。
特此承诺
附件:
1、结帐申请单:
2、工单
3、结帐单:
篇2
自愿解除机械设备租赁合同承诺书
2019年7月1日,本公司与XX有限公司了XX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合同》(合同编号:)。 合同约定施工总工期为18个月,开工日期为2019年07月1日,竣工日期为2020年12月31日,截止2020年12月31日,工地施工尚未完工,但因合同时间到期,我公司自愿解除《机械设备租赁合同》并作出如下承诺:
一、《机械设备租赁合同》履行过程中,XX有限公司没有拖欠任何应向我公司方支付的款项及费用,未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行为。
二、《机械设备租赁合同》解除后,双方互不承担任何违约、赔偿、补偿责任。
三、我公司承诺在工程施工期间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未存在拖欠行为,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自本承诺书签订之日起(即2020年1月21日)就XX工程施工的任何问题纠纷均与XX有限公司无关。
篇3
欢迎欣赏与参考本文《赠与合同属于诺成合同还是实践合同》,感谢大家的查阅。
传统民法理论以是否以交付标的物为生效要件,而将合同划分为诺成合同和实践合同,诺成合同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告成立且生效的合同。实践合同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须以实际交付标的物才能生效的合同。区分诺成合同和实践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的生效要件不同。诺成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发生效力,双方当事人即受合同的约束。而实践合同在交付标的物前,合同成立而未生效、对当事人不具有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还是实践合同,各国立法上有不同的规定,我国学者也有不同的主张。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立法一般规定赠与合同为实践合同,而德国、日本等一些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则规定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现《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也将赠与合同作为诺成合同,该法在第572条中规定:如果允诺是以适当形式含有在将来无偿移转财产或者权利于特定人或者解除某人的财产性义务(允诺赠与),视为赠与合同并对允诺人有约束力。
在我国《合同法》颁布前,学者中虽然有两种不同主张,但在实务中一直认为赠与合同是实践合同,只有赠与人将赠与物交付给受赠人,赠与合同才能成立。在《合同法》起草过程中,对赠与合同是否以交付赠与物为成立要件也仍有争议。一种意见认为,赠与合同应为实践合同,自标的物交付时成立;否则,当事人间接达成赠与的合意就成立赠与合同,如果赠与人不履行赠与义务,就要受强制执行,则对赠与人不公平,并且也会因此而使赠与人不愿作出赠与的表示,减少赠与。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若赠与合同为实践合同,则赠与人作出赠与的意思表示后可不受任何约束,不仅不符合诚实信用原则,而且会使受赠人因相信赠与而作接受赠与的准备,付出的费用得不到救济,这对受赠人显然不公平。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合同法》对赠与合同的实践性或诺成性是采取了两分的方法加以规定,即一般的赠与合同原则上规定为实践性合同,而将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的赠与以及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规定为诺成性合同。其理由在于,在一般的赠与合同中,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物的,受赠人不得要求交付,既然不得要求交付,赠与在没有履行前就没有实质上的约束力,等于合同没有成立。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合适的。因为,《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明确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既然是“撤销赠与”就说明赠与合同已经成立。如果将一般赠与合同理解为实践性合同,那么,在财产权利转移前,赠与就不能成立,也就不存在撤销问题了。因此,赠与合同应为诺成合同,同时也允许赠与人在一定条件下可撤销赠与。
篇4
诺尔斯用andragogy的概念在历史上第一次尝试性的构建成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成人教育学研究新方向。在诺尔斯提出的成人教育理念中,在人本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诺尔斯把学习的个体看作是自治、自由、以寻求成长为导向的学习者,提出成人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成人学习个体走向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道路。
诺尔斯倡导的人本主义理念体现出了成人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将成人教育引向了关怀人之自由和发展的方向。诺尔斯的教育理念中提出成人教育学有六个基本理论假设,它们分别是:学习需要(the need to know)、学习者自我概念(the learners’self-concept)、学习者经验作用(the role of the learners’experiences)、学习准备(readiness to learn)、学习倾向(orientation to learn)、学习动机(motivation)。具体内涵为:(1)学习需要。学习个体明确其参加学习的原因,当学习者是出于自愿及自我需要而进行学习的时候,会发挥巨大的潜能投入学习。(2)学习者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学习者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同时希望他人承认自己的自我导向能力,成年学习者一般拒绝他人意志强加于自己身上。(3)学习者经验作用。成年学习者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带给学习者的理念:①每一学习小组都包括不同的背景、学习风格、动机、需要、兴趣、目标等的学习者,因此成人教学要突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②最宝贵的学习资源在于学习者自身,成人教学的重点在于立足于经验的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团体互助学习、小组讨论、模拟练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和实验室教学等。(4)学习准备。成人为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需要来学习,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应该是相一致的。(5)学习倾向。成年学习者的学习是以生活或问题和任务为中心的学习(life-centered,problem-centered,task-centered),学习经验应该围绕学习者日常生活的任务和问题来组织。(6)学习动机。成年学习者的学习来自内部的动机,如就业、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等,这些学习者一般会对自己的学习怀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合同学习(Contract Learning)并不是诺尔斯首创的名词,这个概念大致可以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早期关于独立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但是在诺尔斯的研究和发展下,合同学习有了新的诠释,使用起来也更为具体可行。独立学习的基本定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个人独立学习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能力,提倡学习的目标在于培养有自我导向能力的学习者。诺尔斯倡导的合同学习在成人学习中应用,认为“在帮助学习者组织其学习上,它是一种非常奇妙而有效的方法”。[2]诺尔斯在他的理论中没有明确地给出合同学习的新的具体概念,在他看来,合同学习应该是一个灵活的名词,不能用固定的框架或明确的分类层次体系定义出来。学习合同能将社会与组织的学习期望和个人的兴趣结合起来,能将学习者的经验与教师的经验结合起来,使得学习者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在最大层度上达到一致。合同学习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与方式、学习目标完成时间、达到学习目标的证据及判断证据的标准与方法五方面内容。[3]
在护理学专业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生理学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根据教材、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气氛枯操乏味,无法培养临床护士所应具备的临床思维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缺少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表达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医学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更无法培养。合同学习理论把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的封闭式学习转变成自主研究的合作型学习,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开发。虽然合同学习在学校护理教育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和应用,但多数还是局限于自考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中尤其是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使用的实证研究较少[4]。为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合同学习方法,在生理学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使用了小组合同学习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及使用体会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学院护理学专业2012级护理专业本科生183人,其中女145人,男38人,年龄从18到23岁不等,平均21岁,高中学习经历文科94人,理科89人。
1.2 方法
按照诺尔斯合同学习过程组织生理学教学过程诺尔斯合同学习过程:
(1)探寻学习需要;(2)拟定学习目标;(3)确定学习资源和具体策略;(4)规定完成任务时间;(5)确定任务完成的证据及判定方法;(6)检验合同评价学习效果等。具体实施步骤如下[5]:
1.2.1 设计学习合同的初稿
合同内容主要包括:你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是什么;你的学习方式及使用的资源是什么;你学习任务的完成时间规划;你学习任务完成的证据;心得体会。
(1)学习内容和目标将生理学教科书内容与病理学、临床案例相结合以30个项目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学习项目,学习目标共20项,考核达成学习合同目标的数目,考核标准:完成数目为12~14项为合格等次;15~17项为良好等次;18~20为优秀等次。
(2)学习方式与资源主要为学生提供了5种学习方式及资源获得方式,分别为:上课听课、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网络查资料、实验室开放实验、听学术报告。
(3)完成任务时间规划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感兴趣的学习项目,同时根据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作息习惯,可选择按时听课或选择完成其他学习方式时间,但规定在期末课程结束前针对选定项目提供完成证据。
(4)学习任务完成证据收集上交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式相应提供考勤、资料汇编、电子版整理信息、实验报告会议记录等证明材料。
1.2.2 实行前期准备
告知学生关于生理学的教学改革,介绍合同学习法实行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强调合同学习是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的,怎样学以及应学得如何极大的尊重学生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合同的形式是一种督促取得学习目的的约定形式。
1.2.3 师生签订合同参
与研究的学生在开课前阅读合同,根据自己喜好和学习习惯,在学习目标、学习方式、时间规划上进行选择、教师辅助学生搜集合适的学习资源,选择最恰当的学习方式,合理有效的安排时间。学生经过辅导比较后进行合同填写,并在合同上签署学生姓名。
1.2.4 执行合同
学生在明白合同本质并根据个人需要确定了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后师生双方依据合同学习教师按授课计划为选择课堂听课的学生授课,选择其他学习方
式的学生按合同要求准备学习证据交给教师,以示学习目标的达成。
1.2.5 期末考核
183位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学期末统一参加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成绩留存参与改革效果评定。
2 结果统计
2.1 学习目标
达成情况统计根据学生在合同中选择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优秀等次17人;良好等次121人;及格等次41人;不及格4人。
2.2 学习方式
选择情况统计在为学生提供的5种达成学习目标的方式中,选择全程听课的学生为143人,选择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学的10人,选择网络查阅资料学习的16人,选择学术报告学习的12人,选择采用开放实验室学习的2人。
2.3 学习证据
上交情况统计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前选择的学习方式,提供相应证据证明达成学习目标。选择听课的学生,以教师考勤记录为证;选择图书馆资料学习的同学在期末提供读书学习笔记;选择网络学习的,提供电子版或打印出来的相关材料;选择开放实验室学习的期末提供相应的实验报告及总结;选择学术或专题报告提供签到表。如果合同签订之初选择了某种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特殊情况或者感觉不适应可以视情形调整学习方式,期末提交新选择的相应证据证明即可。学生5种学习方式提供的证据合格率为上课听课91%、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90%、网络查资料85%、实验室开放实验100%、听学术或专题报告93%。
2.4 期末考核成绩
本学期(2013~2014第二学期)生理学期末考试:优秀率(90~100分)18.3%;及格率(60~100分)98%。
上一年(2012~2013第二学期)生理学期末考试:优秀率(90~100分)16.8%;及格率(60~100分)89%。
3 讨论
合同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商量决定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应学得如何的学习方式,也是通过契约合同的形式来约定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成年学生来说是不够合适的。过往的大学生护理教育中,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制订授课计划,学生想学什么,不想学什么,对教学有怎样的要求,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的时候未加考虑或者缺乏调查的主观臆断,这种教与学的尴尬普遍存在且为时已久,而由诊断自身学习需要开始的学习合同,可算得上是一个“对症良方”。合同学习是和大学生教学模式最相一致的学习方法[6]。
3.1 合同学习是实施成人个性化学习的途径。合同学习可以满足成人在学习上的多种需求。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学习合同为学生提供了5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大胆的进行选择,78.1%的学生选择了课堂随堂听课的模式,5.4%的学生选择了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学的方式,8.7%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学习,6.6%的学生选择通过学术或专题报告学习相关知识点,另有1%学生利用了开放实验室学习。合同学习为成人学生提供了多种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3.2 根据合同学习改革后期末考试成绩与以往期末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合同学习法较高的提高了考试的通过率。合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同学习方式要求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对效果进行验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压力,这样就使其学习动机处于一定的激活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生学会学习,履行合同的学习方法,强调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7],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简单传授。这种方式让“强制”与“灵活”结合起来,教师只起到帮助、引导、组织协调的作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从以往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推进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同时也大大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
3.3 提离师生的总体素质,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工具。在做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同时,通过这种模式的改革也启发并催进了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发挥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使教学过程多元化。[8]
篇5
关键词 电子合同 成立
电子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存在传统合同订立过程中缔约各方的面对面接触与谈判,合同双方当事人是通过网络来完成谈判并订立合同的。所以电子合同成立在要约和承诺过程中有其特别之处,下面分别论述:
一、电子要约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电子合同的要约是指表意人通过网络发出想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我国《合同法》第14条对传统交易方式下要约成立要件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即具有订立合同的意愿且内容具体、确定等。
电子要约与一般的要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电子要约一般都是在网上各种信息和消息,那么这种在网上的信息和消息是否构成要约,则须看其是否符合各种要件:的信息内容是否由具有订约能力的特定人作出,是否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是否包括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向特定的人发出,是否表明一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关于要约的生效问题,电子要约和一般的要约也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我国《合同法》第16条规定:“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这表明,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一旦表意人通过网络发出要约,该电子数据到达对方时便发生效力。
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要约达到受要约人之前,取消其要约的行为。对于传统要约的撤回,我国《合同法》第17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但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同时到达要约人。”但是,在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由于信息传输的高速性,电子要约一旦发出,受要约人即刻就可收到,要约人根本不可能发出先于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的撤回通知,所以要约几乎不存在撤回的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撤回只适用于其他非直接对话的订约方式而采用数据电文形式发出的要约一般无法撤回。要约的撤销是指要约人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并生效后,在受要约人最终作出承诺之前,将该项要约撤销,从而使要约人失效的行为。而关于电子要约的可撤销性问题,也存在着类似于撤回的观点。
对于电子要约的撤回和撤销,只要要约人的要约尚未获得承诺,应允许其对要约做出重新安排。理由是,即使要约撤回和撤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不能因此而否认这种合理权利本身。
电子要约的失效,也与传统要约的失效一样,依《合同法》第20条之规定而定。
二、电子承诺
承诺是指对要约的内容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一经承诺并到达要约人,合同便告成立。因此,法律上,承诺要发生法律效力就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1)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发出,(2)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要约人,(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内容一致,(4)承诺必须标明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而电子承诺,其特殊性在于承诺人必须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才能做出承诺。要使其发生法律效力,也必须符合上述的最基本的条件。
一项电子合同的订立有懒于承诺的有效作出,我国《合同法》第22条规定: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该法在第25条和第26条中规定了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承诺生效,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承诺的撤回,是指受要约人在发出承诺通知后,在承诺正式生效之前撤回其承诺。根据我国《合同法》第27条规定:“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关于电子承诺的撤回问题,与电子要约之撤回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关于电子承诺的撤销问题。严格的说,在一般的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旦一方作出承诺,则合同成立。当事人不可能再撤销承诺,任何撤销承诺的行为都将构成违约。然而在电子商务中,当事人采用点击成交的方式时,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未对合同条款进行仔细的思考,所以承诺人的意思表示可能并不完全真实。据此,很多学者建议在点击成交以后,应当给消费者一段考虑是否最终决定成交的期限,在规定的期限内消费者可以撤销承诺。这种观点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它既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又会减少之后因重大误解而撤销合同的种种不便和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制定电子商务立法时,应根据不同的电子传递方式作出较为灵活的规定,已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三、电子合同成的时间、地点
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具有重大意义:合同成立的时间决定合同效力的起始与法律关系的确立;合同成立的地点则直接影响到管辖法院及适用法律的确定。
关于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素有分歧。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国家多采用“到达主义”,即以表示承诺的函电送达要约人之时为合同成立的时间,并以要约人收到承诺函电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英美法国家采用的是“投邮主义”,即合同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之时即告成立,即使该函电最终并未送达目的地。
显然,对于电子合同的订立,“投邮主义”是很难适用的。因为数据电文不仅传输迅捷,而且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发出,甚至可以用手提式计算机在旅途中发出。因此,如果采用“投邮主义”,将极易导致合同的成立地与合同之间不存在任何实质的联系,从而出现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关键词 承诺 电子商务合同 edi
20世纪末至今,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发展,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企业的国际贸易模式也随之优化进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市场交换的全过程已成为现实。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不断深化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全球贸易竞争的日趋激烈,在国际贸易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将愈趋明显。同时,电子商务的应用也为国际贸易中法律规制提出挑战,电子数据交换(edi)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动、及时的信息交流、数据交换和处理,开创了“无纸贸易”的新时代,使传统理论中要约承诺的形式、生效时间地点、安全性、能否撤销等规定受到质疑,值得探究。
一、传统承诺理论的规定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按照要约人所指定的方式,对要约的内容表示同意的一种意思表示,在国际贸易中,也称“接受”或“收盘”。被要约人一旦表示承诺,则表明要约人、被要约人之间以达成协议,合同即宣告成立。《联合国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第18条第2款规定:“接受发价于表示同意的通知送达发价人时生效。如果表示同意的通知在发价人所规定的时间内,如未规定时间,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未曾送达发价人,接受就成为无效,但须当适地考虑到交易的情况,包括发价人所使用的通讯方法的迅速程度。对口头发价必须立即接受,但情况有别者不在此限。”传统理论中,关于承诺生效的时间,存在投邮主义和到达主义两种不同理论。
英美法系采用投邮主义,即在以书信、电报作出承诺时,承诺的通知一经交付邮局投邮立即生效,合同即告成立。即使是由于邮局的疏忽致使承诺的通知在作践耽搁或丢失,风险仍由要约人承担,而与受要约人无关,且不影响合同的成立。英美法系采用“投邮主义”的目的在于缩短要约人能够撤销要约的时间,从而改善受要约人在交易中的被动地位。但在要约人收不到受要约人承诺时,以“投邮主义”而强加给要约人的合同成立其不合理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与之不同,大陆法系采用到达主义,如《德国民法典》第130条规定:“对于相对人所做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发生效力。”我国亦采用到达主义,即遵循《合同法》第26条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关于承诺的撤回,除当面表示承诺和采用投邮主义立法的国家不存在外,采用到达主义的国家规定了承诺撤回问题。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第22条,“接受得予撤回,如果撤回通知于接受原应生效之前或同时,送达发价人。”我国《合同法》规定与之相同。
二、e时代国际贸易的新形势及问题
e时代,最初用来指电子(electronic)时代,电脑网络出现后email以其快速、简便、多功能等在很短的时间内颠覆了传统的手写邮寄信件。电子商务合同,是指以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的合同,当事人通过数据输入进行要约、承诺,以网络传输进行送达。
传统的书面合同要求双方当事人在合同原件上手书签名、盖章或按指纹,以表明当事人对该书面合同内容正确性的确认。而在edi合同中,手书签章被电子签名所代替,即由符号及代码组成,经由键盘输入并存储于计算机磁盘中。
在电子商务合同的签订过程中,要约与承诺的意思表示由当事人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以电子方式实现瞬间传递的,因而由其所依赖的技术和其运作方式的独特性,产生许多新问题。
如:数字形式的电子签名很容易被他人模仿、破译或篡改,服务器故障导致延迟而产生生效时间争议及撤销争议等问题,这些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亟待解决。
三、新形势下“承诺”的法律问题探究
(一)“承诺”表达新形式问题
在电子商务中,虽然采用edi取代了传统口头或书面的意思表示形式,但承诺仍具有在电子商务合同当事人间意思传递的重任,因而电子意思表示在形态上仍然可表现为要约、要约邀请或承诺。在edi环境下的承诺,因法律并未具体规定表达方式,又是当事人约定的结果,故以数据电文新形式表达的承诺也当具有法律效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制定的《电子贸易示范法》第11条规定:“除非当事人另有协议,合同要约及承诺均可通过数据电文手段表示,并不得仅仅以使用了数据电文为理由否认该合同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二)“承诺”的撤回与撤销问题
承诺的撤回,是指承诺人阻止承诺发生法律效力的一种意思表示。采取投邮主义作为承诺生效原则的英美法系国家,不承认承诺可以撤回,但大陆法系国家对承诺生效采取的是到达主义原则,认为承诺可以撤回。e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承诺开始以电子形式表达。从法律规定上,撤回需要在承诺尚未送达要约人之前追回并终止其效力,然而计算机一旦发出承诺,几乎不可能再找到一种方式,将撤回的通知先于或同时于承诺送达。因而,此种意义上承诺撤回是不可能的。
承诺的撤销在传统合同中并不多见,因为要约一经承诺,就标志着合同的成立。承诺的撤销即意味着对已经成立的合同的撤销,因此进入到违约制度规范的范畴。但是,鉴于网络交易的快捷和特殊性,法律可以采用约定或法定宽限期限的办法对电子承诺给与特殊的待遇:承诺到达相对人时暂不生效,在经过双方约定的宽限期后承诺始生效。在双方没有约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由法律直接规定一个合理宽限期限。
(三)“承诺”生效的时间、地点问题
传统意义上承诺的生效时间,英美法采取投邮生效原则,但需要的是,根据英美法学者的解释,投邮主义的承诺只适用于邮寄承诺及以电报承诺两种方式。倘双方以电话、传真等即时同步传递要约或承诺时,则承诺人之承诺必须清楚地传到要约人的手中,否则不生承诺之效。 大陆法系对承诺的生效采用的是“到达主义”,承诺的通知必须于其到达相对人时才生效,合同亦于此时才成立。因而综合两种学派观点,最为科学的电子承诺生效的时间点,应以“到达主义”为主。
电子商务合同的订立是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系统内完成的,但由于电子数据可在任何地点发出,如果采用英美法系的“邮箱规则”,会使合同成立的地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发生诉讼时管辖法院与法律的选择。大陆法系的“到达主义”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一缺陷。
(四)电子商务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商务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也出现了新问题。传统理论中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问题,如我国《合同法》第42、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但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缔约责任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一是由于合同订立过程必须由第三人(网络经营者)的介入,二是网络安全与商业秘密的泄露问题。故合同缔约无效或不成立,可能由当事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通讯失误或网络安全等问题造成。
此外,在电子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当事人的有关信息也可能被窃取、泄露或者删除、篡改等。但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的合同无效或撤销,尚无专门的网络安全立法规定,故在加强技术手段保障的同时,也应当弥补这一领域的立法缺陷。
四、相关立法比较及应对建议
对于承诺的生效时间,我国采纳的是大陆法系的做法。由于利用edi的方式仍然有一定间隔,如到达文件箱后的保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必须设定“到达主义”的例外。 如韩国《贸易处理促进法》第15条第2项规定,受要约方的信息在服务提供者的电脑文件箱里记录后,“度过通常运行时所需的时间后”,被推定已到达。此即规定在到达服务提供者的电脑文件箱并记录之前的危险,均由信息发送人负担。
对于承诺撤销的规定,建议通过立法规定,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当事人约定对电子承诺给予特别期限的宽恕,或这直接由法律规定合理的宽限期限,但应注意此期限应当比较短暂,有利于保障交易的安全性。
对于承诺表达新形式下的安全性问题,可赋予电子签名与手书签名同等的法律效力。如新加坡《电子交易法》规定:“如果一项法律规则要求签名,或者规定某一文件未经签名会产生特定的法律后果,则采用电子签名的形式满足该法律规则。”同时,也可借助指纹、声纹、dna比对辨认等技术,加强电子签名的安全性,确认当事人的身份。
对于电子商务合同缔结过程中数据泄漏、删除、篡改等问题,一方面可采取技术措施,如防火墙保护、口令输入、生物码指纹输入技术等进行监管,另一方面从法律角度,可借鉴国际商会制订的《电传交换贸易数据统一行为守则》的规定:“传送电文的中介人保证,对中转传递的电文不得作未经授权的改动,并保证不得将其内容透露给未经授权的任何人。”
篇7
采购合同是企业(供方)与分供方,经过双方谈判协商一致同意而签订的“供需关系”的法律性文件,合同双方都应遵守和履行,并且是双方联系的共同语言基础。签订合同的双方都有各自的经济目的,采购合同是经济合同,双方受“经济合同法”保护和承担责任。
采购合同的主要内容
1)要约阶段
这是指当事人一方向他方提出订立经济合同的建议。提出建议的一方叫要约人。要约是订立采购合同的第一步,要约应具有如下特征。
①要约是要约人单方的意思表示,它可向特定的对象发出,也可向非特定的对象发出。当向某一特定的对象发出要约,要约人在要约期限内不得再向第三人提出同样的要约,不得与第三人订立同样的采购合同。
②要约内容必须明确、真实、具体、肯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③要约是要约人向对方做出的允诺,因此要约人要对要约承担责任,并且要受要约的约束。如果对方在要约一方规定的期限内做出承诺,要约人就有接受承诺并与对方订立采购合同的义务。
④要约人可以在得到对方接受要约表示前撤回自己的要约,但撤回要约的通知必须不迟于要约到达。对已撤回的要约或超过承诺期限的要约,要约人不再承担法律责任。
2)承诺阶段
承诺表示当事人另一方完全接受要约人的订约建议,同意订立采购合同的意思表示。接受要约的一方叫承诺人,承诺是订立合同的第二步。它具有如下特征。
①承诺由接受要约的一方向要约人做出。
②承诺必须是完全接受要约人的要约条款,不能附带任何其他条件。即承诺内容与要约内容必须完全一致,这时协议即成立。如果对要约提出代表性意见或附加条款,则是拒绝原要约,提出新要约,这时要约人与承诺人之间的地位发生了交换。在实践中,很少有对要约人提出的条款一次性完全接受的,往往要经过反复的业务洽谈,经过协商,取得一致的意见后最后达成协议。
供需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经过要约与承诺的反复,形成具有文字的草拟合约,再经过签订合同和合同签证两个环节,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采购合同便正式形成了。签订合同是在草拟合约确认的基础上,由双方法定代表签署,确定合同的有效日期。合同签证是合同管理机关根据供需双方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一项制度。在订立采购合同时,特别是在签订金额数目较大及大宗商品的采购合同时,必须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立约双方的主管部门签证。
采购合同的制度
1)合同草拟
2)双方修改及审阅
3)最终确定合同内容
4)双方盖章
篇8
1996年12月17日,A银行湖北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信用卡部与广水B信用社(以下简称“B信用社”)签订了一份《融通资金协议书》,约定由A银行信用卡部借给B信用社1000万元,时间从1996年12月17日至1997年6月17日,月利率为14.1‰,逾期按每日0.5‰计算罚息。协议签订后,A银行信用卡部依约将1000万元汇至B信用社指定账户。在收到款项的当日,B信用社将其中的600万元借贷给了武汉市康乐物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康乐公司”),由于没有签订借款合同,故康乐公司给B信用社写了一张借款借据,上面载明借款期限为半年,月利率为17.4‰。该贷款由武汉市某桥梁经济发展公司(以下简称“桥梁公司”)提供担保。与此同时,A银行的信用卡部向B信用社出具了一份《承诺书》。主要内容是:“B信用社向A银行信用卡部拆借资金1000万元,其中,B信用社向康乐公司贷款600万元,期限半年。如果康乐公司遇到资金运作困难,不能按期归还B信用社此笔贷款,则B信用社向A银行信用卡部拆借资金600万元也按期顺延,A银行信用卡部不得向B信用社催收此笔600万元借款,待康乐公司归还B信用社贷款后,B信用社再归还A银行信用卡部600万元。”
1997年6月17日,A银行的资金计划部又与B信用社签订了一份《金融同业拆借合同》,但A银行的资金计划部没有据此合同向B信用社付款。同日,A银行的资金计划部向B信用社出具了《承诺书》,具体内容为:“B信用社向A银行信用卡部拆借资金1000万元,受A银行信用卡部委托,B信用社向康乐公司贷款1000万元,如果康乐公司不能按期归还贷款,B信用社向A银行信用卡部拆借的1000万元资金也按期顺延。A银行信用卡部保证不得向B信用社催收借款,待康乐公司归还B信用社贷款后,B信用社再归还A银行信用卡部1000万元。此承诺书同融资拆借合同同等有效。”但A银行资金计划部没有据此合同向B信用社付款。1997年6月23日,B信用社又向康乐公司贷款400万元,桥梁公司为康乐公司的两次贷款共计1000万元提供了担保。
1997年至2001年期间,B信用社先后分7次共计偿还A银行借款本金75万元,利息142万元。2001年4月27日,B信用社与康乐公司就康乐公司欠贷事宜达成《关于康乐公司欠贷有关事宜商定笔录》,约定:“康乐公司应于2001年5月15日前还息20万元。若A银行同意B信用社1000万元融资延期,则康乐公司必须保证按期偿还利息。三个月内,康乐公司必须提供资产保全。”由于B信用社没有按照《融通资金协议书》的要求及时偿还款项,A银行遂于2002年1月11日向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提讼,请求判令B信用社偿还拆借资金925万元,并支付利息及罚息819万元及负担本案诉讼费用。
争议的法律焦点
《融通资金协议书》和《金融同业拆借合同》是否真实有效
本案一审法院认为,A银行信用卡部与B信用社签订的《融通资金协议书》中约定的融资期限违反了《商业银行法》第四十六条关于融资期限最长不能超过四个月的规定,从而认定该合同无效。同时,二审法院也认为,A银行和B信用社之间的拆借期限无论是第一份合同,还是第二份合同均超过了四个月,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违反了上述禁止性规定,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但是,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在向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交的民事抗诉书认为,二审判决以拆借期限超过四个月违反了《商业银行法》关于同业拆借的规定为由而认定《融通资金协议书》和《金融同业拆借合同》无效属于适用法律错误,明显不当。在再审过程中,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没有对《融通资金协议书》和《金融同业拆借合同》的效力问题进行确认,而是认为,因本案中有A银行出具的两份《承诺书》存在,B信用社与A银行之间签订的《融通资金协议书》、《金融同业拆借合同》的性质和效力应如何确认,对本案的实体处理没有影响。
笔者认为,对于部分无效合同,我国《民法通则》第六十条和《合同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本案一审和二审法院均认为《融通资金协议书》和《金融同业拆借合同》的拆借期限条款违反了《商业银行法》的强制性规范而无效。但就具体案情而言,对于上述两个合同是否属于同业拆借合同尚需要研究,即便属于同业拆借合同,那么同业拆借期限条款违法,也不会导致整个合同的目的无法实现,从而致使整个合同失去存在意义。
《承诺书》的性质和效力
由于B信用社在一审时提交的是《承诺书》复印件,因此被一审法院认定不能作为有效证据使用,故在一审时未对《承诺书》的效力进行认定。
二审时,B信用社提交了1996年12月A银行信用卡部出具的《承诺书》原件,但二审法院认定《承诺书》仅明确A银行与B信用社是同业拆借关系,B信用社与康乐公司之间是借款合同关系,并没有委托的明确意思表示,A银行信用卡部的承诺以及A银行资金计划部的承诺均是附条件的民事行为。由于《融通资金协议书》与《金融同业拆借合同》被认定无效,因此与拆借合同有关的《承诺书》也应归于无效。考虑到A银行信用卡部身为金融机构部门,应当明知同业拆借的法律规定,且A银行的信用卡部和资金计划部均承诺,在借款人康乐公司不能偿还B信用社贷款的情况下,B信用社应偿还A银行的拆借资金期限顺延,客观上对B信用社贷出此笔款项起到了一定作用。所以,A银行对合同无效的造成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但提起抗诉的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却认为,从《承诺书》载明的内容来看,该《承诺书》担保的是康乐公司偿还B信用社贷款的1000万元债务。也就是说,主合同是B信用社贷款给康乐公司,担保合同是A银行以1000万元为康乐公司借款作担保。康乐公司不还贷款,B信用社就无须还给A银行。依《担保法》及担保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主合同及担保合同均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A银行应依其承诺,在康乐公司向B信用社还清贷款的条件成就前,不能向B信用社主张权利。
对此,再审的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应将A银行和B信用社签订的《融通资金协议书》、《金融同业拆借合同》和A银行出具的两份《承诺书》联系起来看。两份《承诺书》是相互联系的,1997年6月17日的《承诺书》是1996年12月的《承诺书》的延续。从内容来看,两份《承诺书》所指向的只有一个1000万元。没有《承诺书》就没有《融通资金协议书》、《金融同业拆借合同》,或者说,没有《融通资金协议书》、《金融同业拆借合同》也就没有《承诺书》。但《承诺书》是独立于《融通资金协议书》、《金融同业拆借合同》之外的A银行的单方意思表示,具有独立的内容和独立的效力,《融通资金协议书》、《金融同业拆借合同》的效力应如何确认对《承诺书》的效力的认定没有影响。《承诺书》应认定为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承诺书》的存在为B信用社履行债务附加了条件。在附加条件未成就时,A银行不能向B信用社主张权利。
笔者认为,从本案中两份《承诺函》的内容来看,其和我国《物权法》以及《担保法》所规定的保证、抵押、质押和留置等担保方式存在明显区别,其仅承诺在康乐公司未能按时还款时,A银行不得向B信用社催收贷款,待康乐公司归还B信用社贷款后,B信用社再归还A银行。由于我国对物权采取法定主义,故笔者认为本案中的两份《承诺函》不应被认定为一种担保方式。考虑到此承诺函由A银行单方作出,我们可以将它作为A银行给B信用社放款时单方设定的条件,在条件没有成就时,B信用社不负偿还义务。
委托贷款抑或同业拆借
在诉讼中,原告主张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同业拆借关系,而B信用社则主张是委托贷款关系。可见,本案的重点问题就是确认原被告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对此,一审法院认为是同业拆借关系,而二审法院通过概念辨析,认为同业拆借表现出的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委托贷款表现出的是委托人(非金融机构)、受托人(金融机构)和借款人(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且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从案中当事人各方提供的证据分析,A银行与B信用社应为同业拆借法律关系,而非委托贷款法律关系。并且列举了五条理由:一是从双方签订的《融通资金协议书》和《金融同业拆借合同》字面可以理解。二是两份《承诺书》明确A银行和B信用社是同业拆借关系,B信用社与康乐公司之间是借款合同关系。三是B信用社并未举出充分的证据证明A银行和B信用社是委托贷款关系。四是委托贷款中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需要与借款人办理担保手续,而B信用社贷款给康乐公司时却办理了担保手续。五是还款情况间接证明不是委托贷款。
然而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却认为,这个委托关系从表像上看是同业拆借关系,但实质上是委托贷款关系。两份承诺书可以证实这一点,其内容符合委托贷款的受托人不承担贷款收不回来责任的特征。同时,从目的来看,A银行明确该资金的用途是给康乐公司,目的在于为康乐公司开发项目进行融资贷款,而同业拆借的目的在于解决头寸不足及临时性资金不足的问题,故也不符合同业拆借关系的特征。对此,再审法院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认为,A银行和B信用社之间签订的《融通资金协议书》、《金融同业拆借合同》的性质和效力如何确认对本案实体部分的处理没有影响,转而从两份《承诺书》的性质和效力应如何认定的角度出发寻求案件的突破口。
笔者认为,按照《商业银行法》(1995年)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同业拆借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四个月,以及1997年6月17日《承诺书》中B信用社受A银行委托向康乐公司贷款1000万元的内容来看,将原被告双方的关系认定为同业拆借关系较为牵强。同时,根据《贷款通则》第七条的规定和两份《承诺函》的内容来看,只要康乐公司未能按期归还贷款,B信用社向A银行信用卡部拆借的1000万元资金也应按期顺延,且A银行不得催收,直到康乐公司归还B信用社贷款。而事实上,A银行1996年12月17日与B信用社签订的《融通资金协议书》在期满后的当天,也即1997年6月17日,A银行又与B信用社签订了一份《金融同业拆借合同》。两份《承诺书》的日期也与上述日期一一印证。这表明B信用社在整个过程中实质上并未承担相应的贷款风险。即便B信用社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先后分7次向A银行共偿还A银行借款本金和利息217万元,并且B信用社与康乐公司达成《关于康乐公司欠贷有关事宜商定笔录》,但这并非是认定A银行和B信用社之间存在同业拆借关系的充要条件,相反,认定A银行和B信用社之间为委托贷款关系则更为妥当。另外,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委托贷款业务管理问题的批复》规定信用合作社不能办理委托存、贷款业务,但该批复是部门规范性文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四条的规定而不能作为认定合同效力的依据,亦即,合同效力不受上述批复的影响。
启示
本案的案情十分复杂,涉及的双方当事人均为金融机构,最后以B信用社胜诉而告终,而A银行败诉后却面临康乐公司不能偿还债务的巨大风险。为了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商业银行业务部门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时在相关文本中应审慎使用有关的专业词语,防范指示不清的风险。本案例中就是因为使用“同业拆借”和“委托”等词语造成模糊而产生究竟是同业拆借关系还是委托贷款关系的纠纷。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时,应认识到委托人向受托人发出周全详尽指示的重要性。在委托合同中如果对此没有具体详细的约定,委托人将面临因受托人没有约定义务而致使贷款无人管理或者回收困难的风险。对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签订条款详尽的委托合同来避免指示不清,在合同中详细明确地约定贷款的条件、对象、用途、授权的范围,贷款审查的义务、专款专用的保证,情况通知的义务和按期催收的义务等相关内容,同时完善相关的担保措施。
严格使用承诺函。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日常经营活动时大量接触或使用承诺函。但对于承诺函的性质问题上,我国法院目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对于承诺函是否构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保证合同看法不一致。由于多数情况下承诺函的用语和措辞比较模糊,不会明确地表示愿意承担保证责任或代为偿还欠款的意思,因此为了更好保护自身利益,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一定要认真审核接收的承诺函,对承诺函的用语和措辞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商业银行在出具承诺函时,也应注意我国《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对重要内容的说明义务及其举证责任,防范相关风险。
委托银行应注意防范受托人资格不符所带来的相关风险。由于委托贷款业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金融业务,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受托人的资格,所以委托人在申请委托之前一定要确认受托人具有符合金融监管部门认可的能从事该项业务的资格。在本案中,作为受托人的B信用社就存在受托人资质问题。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委托贷款业务管理问题的批复》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规定,根据《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以及金融业分业经营的要求,信用合作社不能办理委托存、贷款业务,因此,也就不能作为委托贷款业务中的委托人或受托人。由于信用合作社不能办理委托存、贷款业务,因此,其违规办理的委托存、贷款业务就不应纳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予以考核。虽然该批复属于部门规范性文件,但是信用社在具体开展上述业务时,仍然应该加以遵守,防范监管风险。
篇9
电子商务虽然正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是以电子及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交易各方不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而是把原来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地区有形无形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通俗意义上讲,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的各种商业和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以数据(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的电子处理和传输为基础,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活动(如商品服务的电子贸易、数字内容的在线传输、电子转账、商品拍卖、协作、在线资源利用、消费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它涉及产品(消费品和工业品)和服务(信息服务、财务与法律服务)、传统活动与新活动(虚拟商场)。具体而言电子商务涵盖广泛的业务范围,包括:信息传递与交换;售前、售后服务,如提品和服务的细节、产品使用技术指南及回答顾客意见等;网上交易;网上支付或电子支付,如电子转账、信用卡、电子支票、数字现金;运输:如商品的配送管理、运输跟踪以及采用网上方式传输产品;组建虚拟企业,组建一个物理上不存在的企业,集中一批独立的中小公司的权限,提供比任何单独公司多得多的产品和服务,并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等。
二、电子商务合同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电子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或电子邮件拟定的合同,即达成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协议或者契约。其实现过程就是用户将有关数据从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传送到有关交易方的计算机方信息系统的过程。关于电子合同的形式问题,《合同法》第10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同时,《合同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指合同书、信笺、数据电子(包括电极、电传、传真、电子数据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的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电子合同实际上是《合同法》规定的书面合同的一种。
传统的合同形式包括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两种。电子商务合同与传统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在法律上有着许多明显的区别,有着许多新的特点。
其一,邀约承诺通过互联网进行,合同双方当事人都通过网络在虚拟的市场上运转,其身份依靠密码的辨认或者认证机构的认证,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方式被数字签字所代替。
其二,电子合同和传统合同的定立、变更、解除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形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法律有着严格的规定。电子合同的订立没有严格的形式要求,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标的额小,关系简单的交易表现为直接通过网络订购、付款,如利用网络直接购买软件。
其三,传统合同和电子商务合同在合同成立的地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合同的生效地点一般为合同成立的地点,电子合同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规定,一般做法是以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三、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和效力
一般而言,要约和承诺是订立一项合同的两个必要环节,也是一项合同得以成立的基本程序。任何一项合同其实都是当事人通过要约和承诺所作出的真实一致的意思表示。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程序,只是要约和承诺都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瞬间传递、瞬间完成的,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主要是以电子方式自动作出。这就使得在认定电子商务合同是否成立时首先应明确电子商务合同订立过程中要约可否被撤回或撤销。要约的撤回与撤销都是使要约丧失法律效力的行为,撤回发生在要约人发出要约之后,要约生效之前;而撤销发生在要约生效之后,被要约人做出承诺之前。电子商务合同的特别的订立方式,使我们需要在此问题上根据其特征,确定适用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要约规则。
在电子商务的特殊环境下,由于通信方式和传输速度的快捷,接受订单的计算机是自动处理信息并通知有关方面进行作业的,要约的发出和接受也都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撤回和撤销显然无法实现;点击式电子商务合同中,合同的成立是由消费者或客户的点击“确认”而实现的,合同成立的即时性使商家发出要约后,撤销和撤回就更无可能。作为《合同法》,对要约的撤回和撤销作出规定,其目的在于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体现合同订立时平等、合意的原则。然而,对于电子商务合同的考虑则不能单纯地像传统合同那样片面。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交易形式,特点就在于快速、便捷,人们认可电子商务,使用电子商务合同也就是看重了这一特点。在这样的前提下,若非要将电子商务合同也套入传统合同法规定的条框中,承认要约的撤回和撤销,不但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而且也不适应电子商务合同的特点。因而本文认为对于电子商务合同中的要约,原则上应当认为是不可撤销或撤回的。
在原则认为电子商务合同中的电子要约是不可撤销或撤回的同时,应允许特殊情况的存在,例如要约人以电子邮件方式发出一份可撤销的要约,受要约人收到要约后,并没有马上答复作出承诺,此时要约人可以撤销要约,只要要约人撤销其意思表示的通知在对方答复之前达到对方。但若受要约人使用了自动回应系统,对符合条件的要约自动进行回复,则要约人可能无法撤销要约。对于合同而言,承诺一经生效合同即宣告成立,因而电子商务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也就是电子商务合同中承诺生效的时间和地点问题。
关于承诺生效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即到达主义和投寄主义。“到达主义”,即受要约人发出的承诺到达要约人所支配的范围内时承诺生效。据此,合同成立于承诺到达之时,合同成立地为承诺到达要约人的所在地。根据“到达主义”,要约人收到承诺通知时承诺才生效,合同才成立,如果由于邮局、电报局及其他原因导致承诺通知丢失或延误,一律由发出承诺的人承担后果。根据“投寄主义”,一旦承诺人将承诺信件丢进信筒或者把承诺的电报交给电报局,则承诺生效、合同成立,不论要约人是否收到。因此,承诺发出之地和时间即为合同成立之地之时间。承诺的通知如果因为邮局、电报局或者其他原因迟延、丢失,后果由要约人承担。然而随着电话、电传、传真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出现,“投寄主义”在适用上出现了许多困难,许多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出或接受信息,这样如果还采用“投寄主义”,则会造成合同成立地点的不确定性。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于电子商务合同形式的多样性使情况变得复杂化了。在EDI合同中,当事人双方的信息传递速度极其迅速,并且由于双方都各自拥有自己的信息处理系统,因而采用“到达主义”原则来判断承诺的生效与否更具合理性。而在点击式电子商务合同中,消费者一旦在网页上点击“确认”,无论商家是否收到了消费者确认的信息,则合同都已经成立,显然应该适用“投寄主义”原则。
在电子邮件式电子商务合同中情况则又不同了。许多电子邮件的用户并没有自己的收件服务器,而一般是通过其他网络服务商提供的设置在他们服务器上的邮箱来收发邮件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到达主义”原则来判断承诺生效与否,则对“到达”这一概念无法认定,因为若仅仅把信息发送到了电子信箱中就认为是已经“到达”了显然没有道理,因为信息并没有到达当事人控制的范围内;而如果认为只有当事人阅读到了这些信息才算到达,则又会使到达的时间不确定,使信息的发出者对发出的信息处于无法期待的状态,这样一来合同的成立与否也就难以确定了。
但是要是适用“投寄主义“原则,承诺人发出的承诺信息无需送到要约人就已经生效。对于承诺方来说,该项原则无疑对之有利,但是对要约方而言,他收到的电子邮件的时间无法确定,甚至可能根本无法收到承诺信函。这对于要约方来说是很不合理的。由此可见,对于包括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合同而言,统一规定承诺生效以及合同成立时间采用“到达主义”或“投寄主义”都无法将所有电子商务合同中的要约与承诺问题适当的解释。目前实践中这个问题大部分还是通过当事人之间订立协议来解决的。但是通过订立协议来解决承诺生效问题一般只适用于EDI合同和一部分电子邮件式电子商务合同,对于其它的电子商务合同,特别是点击式电子商务合同,由于其基本上都是涉及金额很小的交易,并且存在着交易人不确定的情况,双方不可能预先订立协议来专门解决承诺生效的问题。而要求每一笔交易都在合同中协商好合同成立时间的确定标准也是不可能的。
作为合同特殊形式的电子合同的生效需具备以下几个法定条件:
其一,订约主体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订约主体是指实际订立合同的人,他们既可以是未来的合同当事人,亦可是合同当事人的人。对于不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订立的电子合同的效力,有人从保护无过错方当事人利益的角度考虑,认为应将使用电信的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视为有行为能力人。但是,这样无疑会鼓励网络上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生及泛滥,非但保护无过错方当事人的初衷不会实现,反而会损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这样也与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主旨不符。因此,一方当事人缺乏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的电子合同也应当确定为无效或效力待定的合同。
其二,电子意思表示真实。即利用资讯处理系统或者电脑为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形。意思表示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内心意思之主观要件,二是此意识外部表示之客观要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事人可能运用机械的或自动化的方式来为要约或承诺作出意思表示。在网络发达的今日,计算机程序或主机在其程序设计的范围内自行“意思表示”,而当事人则完全不介入意思表示的过程,此为“电子人”,电子人应独立代表个人的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其所代表的个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三,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我国合同的缔结方式必须经过要约、承诺两个阶段,并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电子合同的要约是指表意人通过网络发出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通过网络作出承诺,一般都是针对网络上发出的要约而作出的。承诺人既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也可以点击的方式作出承诺。如果仅仅只是在网上进行谈判,而在网下通过面对面的签约或以电话电报等方式作出承诺,则仍然属于一般合同订立中的承诺,而不是在订立电子合同中所作出的承诺。
电子合同的签名的法律效力我国《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电子合同一般并不具有传统概念下的书面正式文本,此时所谓的签字盖章也就有了新的概念和方式,这就是电子签名。电子签名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依附于电子文件并与其逻辑相关,可用以识辨电子文件签署者身份及表示签署者同意电子文件内容者。随着电子签名确认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法律上给予其认可,确认其效力。目前,国际上已普遍建立电子商务认证中心(CA),对电子文书的真实性进行证明和鉴定。2004年8月28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正式诞生。随着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和实施,电子签名将获得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四、电子商务合同的履行和纠纷解决
电子商务合同的履行方式是多样化的。从当前电子商务开展的情况看,基本上有三种履行方式:第一种是在线付款,在线交货。此类合同的标的是信息产品,例如音乐的下载。第二种是在线付款,离线交货。第三种是离线付款,离线交货。后两种合同的标的可以是信息产品也可以是非信息产品。对于信息产品而言,既可以选择在线下载的方式也可以选择离线交货的方式。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电子商务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即电子商务合同的当事人应遵循全面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并有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解决电子商务合同纠纷的机制有协商、仲裁和诉讼等,此外还有较新颖的在线争议解决方式。所谓在线争议解决方式,是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的形式来解决争议。目前,在线争议解决方式主要有4种形式:在线清算、在线仲裁、在线消费者投诉处理、在线调解。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仲裁机关享有对电子商务当事人或者电子商务行为的管辖权,是进行管辖和规范的前提。电子商务当事人只能向有管辖权的机关寻求行政、司法或仲裁救济。行政救济主要根据属地管辖进行,仲裁救济主要根据协议管辖进行,最复杂的是司法管辖,即诉讼管辖。电子商务合同所依据的数据电文的特殊性,特别是互联网电子数据交换的全球性、虚拟性,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甚至国家界限等特点,使得确定管辖法院可能出现困境。在我国,首先就级别管辖而言,多数第一审电子商务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重大涉外案件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认为应当由自己审理的案件。其次,在符合级别管辖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除了合法的协议管辖之外,国内电子商务合同纠纷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篇10
关键词 电子合同 订立 要约 承诺 法律责任
案例:2011年8月,当当网举办“当当亲子团好书好礼72小时抢购”少儿图书促销活动,因其工作人员录入有误致使折扣标准成为销售价款,造成图书价格极低,当当网单方取消消费者的订单并且拒绝发货,导致全国众多消费者集体实名维权。该案例是电子合同在实践中产生的相关法律问题的反映。随着电子交易的发展,作为其重要工具的电子合同必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世界各国在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中对电子合同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解释,我国对电子合同也尚未做出明确的法律定义。《合同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概括地说,电子合同是指通过一切电子化方式缔结或履行的合同。
电子合同具备合同一般的属性,有着与传统合同大体相同的内容,其成立也要经过要约、承诺的程序。电子合同的不同在于,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要约和承诺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合同载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与传统合同的比较,电子合同具有以下特殊性:一是订立主体的虚拟性和广泛性。合同的各方当事人通过在网络上运作,可以互不谋面。电子合同的交易主体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自然人、法人或组织,合同当事人的身份依靠密码辨认或认证机构的认证。二是合同载体不同。电子合同通常是将双方权利、义务、救济方式以信息或数据的方式存放在计算机系统中,或记录在存放数据的中介载体中。三是订立的环境不同。当事人之间交流一般都通过网络,订立合同也通过虚拟平台操作。四是要约和承诺的方式不同。合同当事人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来进行意思表示。电子合同的要约与承诺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协商过程和手段,其文件的往来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例如,EDI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都是计算机的应用系统,能自动处理传送来的数据。五是合同内容有所不同。在电子合同中,合同内容一般也是规定双方权利义务及其关系,但也会存在着大量形式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例如,规定如何确定电子签名或数字签名的法律关系。
二、电子合同订立中关于要约的问题
(一)电子要约的生效时间
要约是当事人一方向他方发出的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合同法》第16条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
该规定存在一些缺漏,仅以数据电文进入特定或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作为到达时间,对收件人来说显失公平。应该在坚持“到达主义”的前提下,将数据电文进入指定的特定系统或未指定的任何系统的时间再加上一段合理的“等待阅读”时间作为电文的“最后到达”时间,即若收件方在电文进入系统那一刻起至“等待阅读”时间过去的那一刻的时间段内的任意时间看到电文,则就以该时间作为电文的“到达”时间;电文的到达时间最迟不晚于“等待阅读”时间全部用完的那一刻;若在合理的“等待阅读”时间过去之后,接收方仍未看到电文内容,则是接收方自身的疏忽,不应再予以迁就。
按照上述逻辑,笔者认为可以将电子要约根据接收方式的不同分为实时电子要约与非实时电子要约。而电子要约的生效时间则因为不同的接收方式进行区分而判定。首先是实时电子要约,主要是指双方当事人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如QQ、微信等,在双方都在线的情况下,要约收发、阅读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这样的要约时间则以双方对话的时间为准。其次是非实时电子要约,要约人通过网络将要约发到受要约人可以接收的系统,受要约人尽管可以随时受领,但是具体时间无法准确判断。这时可以给予受要约方一定的合理“等待阅读”时间后,要约才生效。
(二)电子要约的撤回与撤销
要约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可下方能够生效。因此,在要约发出后,根据《合同法》第17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在要约没有产生法律效力之前,发出邀请的一方有权利将其撤回。正如之前所述电子要约与传统书面形式的要约在法律效力上并无太大差异,但是,我国现有的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本身信息传输的即时性往往使得要约的发送与收到就在短短一瞬间。因此,撤回要约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是不可能的,电子要约的撤回没有任何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电子要约本身分为实时传输与非实时传输,前者或许在发送后无法撤回。而后者即非实时电子要约的传输其本身的法律效力的认同因为存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因此,从要约发送到收到之间的时间跨度的任何一个时间节点,都能够发送撤回要求,并且网络本身信息传输方式的多元化,发出要约的一方完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要约的撤回,从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网络的堵塞或是受要约方行为的改变(邮箱与离线文件的打开次序的不同,使得其先看到要约撤回之后才看到要约)等因素的共同努力下,完全可以达到要约撤回的目的。因此,立法上应当承认撤回要约的规定同样适用于电子要约。
要约撤销是指要约人在要约生效后、受要约人承诺前,使要约丧失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合同法》第18条规定:“要约可以撤销。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同时,为了保证受要约人的利益,《合同法》第19条还作了要约不得撤销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要约的撤销与否主要是看双方对于承诺期限的限定以及受要约方的行为是否已经在完成要约中的内容。
对于电子要约的可撤销性,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一方认为由于网络传输的快捷与便利使得要约的接受以及承诺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因此完全没有办法进行撤销。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受要约人在收到要约之后,往往会存在一段时间的犹豫期或是对于其中信息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斟酌与阅览,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进行要约的撤销完全是可行的。因此,法律上仍应允许要约人有撤销要约的权利。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且由于电子要约本身除了时效性之外,与我国现有的要约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此许多人建议将现有的《合同法》中对于要约撤销的规定应用于电子要约,这样既能够避免要约无法撤销所带来的麻烦,同时也保证了要约方与被要约方双方共同的权益。笔者也认为该种方法处理电子要约的撤销更加有利于双方的权益,也更加的公平。
三、电子合同订立中关于承诺的问题
(一)电子承诺生效的时间和地点
电子承诺的生效时间与电子要约的生效时间类似,在此不做赘述。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个特殊情况,即要约人由于网络系统故障或是其他不可抗力因素所造成的无法及时收到受要约人的承诺时,应该加上其最终打开电脑收到承诺的时间,从而保证要约人自身的利益。
关于电子承诺生效的地点。承诺生效的地点就是合同成立地。传统合同的订立通常是在某一个地区,双方当事人面对面进行的,因此往往对于合同签订的具体地点不会存在太大争议。如果合同的签订双方在不同的城市或是区域,因为大陆法系采用的是到达主义原则,对于承诺生效的地点也就主张承诺到达地为合同成立地,而英美法系因为采用发信主义的承诺生效方式,因此其主张承诺发出地为合同成立地。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我们能够通过寻找IP地址的方式去确定不同的网络用户其所在的位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虚拟IP软件以及其他的服务器等因素,使得根据网络IP地址以及其他的网络追踪方式并不能够有效寻找到合同签订双方的准确位置。此外,如果是通过电子邮箱等方式的文件传输,那么当事人双方完全可以在任何一个地点对邮箱文件查看。因此,采用传统的承诺生效地点的判断方式完全不适用于电子合同的签订与生效。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为了避免因地点变换所导致的承诺地点的不确定性,《电子商务示范法》采用将虚拟转变为实体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无论是电子商务网站还是消费者,其必然会有实际的法定公司以及居住所在地或是户口所在地。因此规定:“除非发端人与收件人另有协议,数据电文应以发端人现有营业地点视为发出地点,而以收件人现有营业地的地点视为其收到地点。”由此可以看出,网络的虚拟性并不代表交易的虚拟性。因此,对于交易对象本身的实际居住地以及企业注册地或是经营地的认定,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消费者权益以及企业的利益。
(二)电子承诺的撤回与撤销
关于电子承诺的撤回问题,与电子要约之撤回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关于电子承诺的撤销问题,一般情况下,可以说承诺到达合同就成立,不会存在合同的撤销问题,但是,电子合同在订立过程中具有其特殊性,在现代电子商务领域中,人们的交易往往是转瞬即逝,借助鼠标轻轻一点,交易便立刻完成。这样虽然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是另一方面也因为交易速率过快而导致消费者无法得到充分的思考时间,并且由于要约本身的条款过多,许多的消费者在并没有仔细阅读完条款的情况下便已经做出承诺,由此造成承诺人的意思表示可能并不完全真实。我国目前许多的电子合同纠纷都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的,即消费者并没有充分理解合同本身的内容而盲目的签订或是同意了。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可以以重大误解为由请求撤销合同,但是较小数额的商品购买费用与诉讼费用比起来相距甚远,并且我国现有的诉讼体系以及手续较为繁琐,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反而显得不合算。为此,我国一些学者便建议给消费者增加一段考虑期限即犹豫期,让消费者完全思考清楚之后再进行决断,从而避免消费者盲目消费。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予网购的消费者7天的后悔期,可以说是对这种想法的呼应。但我们还可以在以后的电子商务立法中明确承诺可以撤销的问题。
四、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种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承担
(一)错误的种类
错误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即网站工作人员对货物的价格以及数量上的标示错误以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对于实际购买数量的标明等错误;另一种则是非人为的,主要是指电子商务网站自身的电子信息的传输错误或是后台数据的运行错误。
(二)错误的法律责任承担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分为人为电子错误和系统电子错误,从而更好地分析错误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
首先,针对人为错误。一般情况下,自动交易系统都是由商家提供的,消费者只能使用该系统而没有对系统进行支配和管理的权力。电子商务网站的员工因为自身的错误而给网站带来损失,如果让消费者对商家的这一错误行为买单,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自动交易系统其本身的负责人是电子商务网站。因此,提供程序的人应当对由其提供的程序产生的错误承担责任。例如,开篇提到的关于当当网的案例,当当网确认发货的订单所构成的合同,经双方当事人确认,已经成立。当当网应对其工作人员自身的错误承担责任。当然,如果因为消费者自身的疏忽并且电子商务网站经过向消费者确定后,依然存在的错误,则应当由消费者本人所承担。
其次,系统错误的责任承担。由于电子商务运作更多的是依靠整个互联网以及软硬件设备与平台。因此,相对于传统行业而言,其更容易受到诸如技术、电力供应以及网络传输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区分对待不同系统错误产生的原因,从而明确法律责任的承担:第一,当事人的原因导致的错误。根据联合国贸法会国际工作组和国际商会的规定: (1)对于因当事人违反通信规则或交换协议以及非法入侵等行为造成通讯失误,由此引起的损失应由该当事人负责。(2)如果当事人并没有违反通信规则,但是因为当事人本身并没有尽到对于设备的维护与检测责任所产生的错误也依然由当事人负责。第二,网络服务商的原因导致的错误。网络服务商在整个电子交易过程中其处于第三方,依照传统的合同相对性理论,合同不能约束合同之外的第三人。但是,电子商务网站以及消费者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已经与相应的网络服务商签订了相关合同。因此,一旦出现因为网络问题而导致消费者无法订单或是其他购买行为无法继续的情况时,消费者完全可以向网络服务商要求赔偿损失。同时,为了完善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应该在未来的法律条款中进一步规定网络服务商作为第三方的责任,制定关于网络服务商传输失误的强制性法律规范,从而在为消费者以及经营者提供合理有序的交易环境的同时,也更好地约束网络服务商的行为,明确其自身的义务以及赔偿责任。
(作者单位为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蒋志赔.网络与电子商务法[M].法律出版社,2001.
[2] 高富平,张楚.电子商务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利明.电子商务法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4] 万以娴.论电子商务之法律问题――以网络交易为中心[M].法律出版社,2001.
[5] 魏士廪.电子合同理论与实务[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6] 唐义红.电子合同订立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