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4:2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教育论文

篇1

语文教师要多组织课外活动,以多样化的、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需要与学生的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相联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产生新的想法。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课外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因此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逐步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他们主动体验种种情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此外,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掌握许多再现美与创造美的方法,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再如,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辩论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教师及其他外请人员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热烈辩论,这种自由宽松的思想交流氛围,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想法,即使有些观点和想法还显得幼稚,但对他们来说已属难能可贵。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能拓宽思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能够产生创新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三、结语

篇2

1.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氛围可分为课内和课外

课堂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渠道,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探讨。既可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又可以让学生始终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之中,主动、活泼地参与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课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内产生的一些问题,能够在课外解决,如实验室在课外活动时为学生开放,或组织一些课外发明小组等。

2.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正确的教学方法不应让学生不伸手即可摘到桃子,而应让他们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让学生的身心发展从现有水平提高到最高阶段,让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例如,在讲“滑轮”一课时,在讲完定、动滑轮的优、缺点后,让学生组装一个既省力又能使工作方便的轮滑,从而让学生的创造“火种”燃烧起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1.质疑问题的精神

自然科学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自然的奥秘,发展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如,在讲“电磁铁”时,学习电磁铁性质,有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说自己制作的电磁铁能吸起四个大头针,有的能吸七个……这是为什么?教师这时引导他们比较各组的电磁铁构造有何不同,实验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有的同学说可能和电池的数量有关,有的说可能和线圈匝数有关,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从而也把内容引申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脑提出问题,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开拓求实精神

篇3

创新教育理念指导着高校教师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也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挥主动性。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预估,然后通过正确的方法开展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课后,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做一个有效的评估,然后选择最佳的方式,开展以后的教学。创新教育理念背景下,学生应该扮演主角,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来,虚心求教,不断完善自己,坚持努力学习和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明确了自身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够明确给自己定位,并主动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二、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要形成朋友关系,只有这样,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才能够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要加强交流和沟通,从交流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予以纠正,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学科教学效果。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程安排方面更应该综合考虑时间的间歇性和学生知识储备的周期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课堂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此外,还应该加强教学内容的自主性,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自由、民主。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制定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课堂变得其乐融融,也可以充分达到师生交流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学改革的解决方法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要重视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改革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并且将个性心理特性做具体分析,以此来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形式多样的、严格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让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实施有效的监督与评估,真正的实现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篇4

一般的高中教育都以升学为目的,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强调各学科的学习和成绩,方法能力的培养往往不够自觉和主动,而对社会能力的培养则大多被忽视。高中教育不应该只把学生培养成应付高考的“机器”,而更应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融于社会、改造社会并能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人”。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一般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人类的劳动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及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及各类人员的帮助。社会交往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工作的杠杆之一。所以,工作者协调好上下、左右、内外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创造融洽、和睦的人际环境和工作氛围,及时增进感情、缩短距离的“桥梁”,又是减少摩擦、消除对立的“纽带”。社会能力是高中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的有效方法。学生社会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交往合作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判断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大量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撰写调查报告这些提高社会能力的有效方法,使我们在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时能帮助学生做到: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敬互让,互相帮助。让学生更清楚明白今后走向社会后,则应做到对待上级要自觉维护上级的威信,服从而不盲从,摆正自己的位置,出力而不越位;与同级之间要做到坦诚相待,积极配合,权利不争,责任不推;对待下级要了解下级的特点,发挥下级的特长,尊重下级的职权,支持下级的工作。让学生从高中起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建立起交往和合作的能力,今后才能心情舒畅、卓有成效地开展学习、工作及各种社会活动。

二、后续能力给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增加活力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迅速,直接导致工作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和责任范围的扩大。这就要求高中学生清楚明白考大学读大学不是终点。要能够更好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终生教育理念。每个人必须终生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要想使学生能够终生学习必须使学生具备后续能力,后续能力就是指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的继续发展能力,包括继续学习能力和继续工作能力。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曾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是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也就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因此,高中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人格健全有智慧,全面发展有特长。”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尽管对以塑造人性为核心还是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两种教育目标的争论尚难分难解,但是打破唯分数论的传统学生评价标准已日渐成为共识。然而,让人尴尬的是从实践看来,打着素质教育旗号仍走传统路线的案例不在少数。分数、升学率还在继续束缚老师、学生的身心。对此,我们学校认识到现代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内涵,教育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而不是只追求三年短期教育成果;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人专长的发挥等,应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标准。我校除了狠抓高考成绩这一大众普遍关注的业绩之外,在通用技术课程中,依托学校现有通用技术教室,学生基本能使用金工、木工、电工工具,制作简单技术作品。如:简单相框的设计制作、常见桥梁模型的制作、简单建筑物模型制作、航模制作、简单机器人的拼装等作品。现代农业技术模块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一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的机会,如淡水鱼,生态鱼,冷水鱼养殖;汽车驾驶与保养模块的开设初步让学生了解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的作用;熟悉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和驾驶员行为规定,知道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仪表与开关的名称,熟悉其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了解汽车例行保养项目,初步学会汽车例行保养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形成保养和管理汽车的意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学生学习范围,使学生在以后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教育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学生从高中毕业后有很多不同的人生选择,还有很多新知识、新技术需要不断的学习。没有较厚的知识基础,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就难以完成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难以得到生存和发展。后续能力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奠定学生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以引导其“学会生存和发展”。所以,后续能力的培养也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创业能力是能使学生得以发展的关键

现在,高中毕业以及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清清楚楚的明白:没有谁能给自己分配现成职业,工作应该由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去谋取。这需要学生从高中起就树立全新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因此,我校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目的就是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树立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性的能力,是一种具有突出的创造性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从事某种事业、商业、企业活动的能力。对高中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在高中毕业后或大学期间(毕业后)自我谋职能力,这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力、兴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我校通用技术课程中淡水鱼,冷水鱼,精品鱼养殖,富硒大米种植,酿酒和竹编教学,汽车维修等板块的开设,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的创业信息,让学生高中毕业后在自主创业意识上领先别的学校学生。创业精神是指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四有”精神。我们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及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培养创业能力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重要内容,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精神,避免了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也避免了学生考不起大学后无事可做、人生迷茫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篇5

要提高钢琴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水平,就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因此艺术院系要不断通过组织讲座、学习、进修等方式来帮助教师们提高创新教育、教改科研的能力和水平。针对钢琴教师的科研和写作能力相对薄弱,对开展科研、写作论文发怵畏难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低资进入,横向合作”的方式加以引导,由教学管理部门引导教师们先选择难度低、易见效的项目或课题进行研究,或组织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老师进行横向的交流合作。这些教学管理措施是在强化管理基础上的优化,是“管理即服务”的体现,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钢琴教师善于创新。

二、教师自我提升是钢琴创新教育的内在动力

(一)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源头的教育者,应该给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需要的清水、活水。钢琴教师应该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提升以下知识和素质: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较高的钢琴演奏能力、娴熟的即兴伴奏能力、系统的乐理和声知识、较强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丰富的伴奏音型编配能力、声乐学基础知识、乐器演奏知识、中西音乐史等。二是丰富的人文知识,主要包括艺术及美学知识,哲学知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群众文化及演艺策划知识,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如舞蹈、美术、戏剧、工艺等。教师既要是钢琴演奏方面的专家、专才,又要是熟悉社会,熟悉文化艺术发展的杂家、通才。三是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等。不少钢琴教师虽然受过专业钢琴训练,但没有经过系统扎实的师范院校学习,再加上没有自觉主动地进修,在教学上基本上沿用以前的老师教学经验,导致钢琴教学效率效益不尽如人意。因此,钢琴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成为教学的行家能手。四是其他综合能力与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人格魅力、快速的感知反应能力、基本的电脑操作和应用能力,钢琴教师应该做到德才兼备、身心健康,还要能跟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坚持实践,不断探索,努力落实和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实现钢琴创新教学,除了需要教师拥有广泛的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教师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些教师自身是钢琴演奏的“大腕儿”,钢琴表演倒是得心应手,满座俱惊,赢得满堂喝彩,但一教起学生,却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有货倒不出”,不能将内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不到东西,或者只知道表面,却不知道其中的真理,不会变通。还有些教师,墨守成规,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好像园丁不顾每棵花草的具体情况,一视同仁地栽种,最后的结果当然就造成花草得不到各自需要的养分,生命力不旺盛。学生得不到与自己特点相匹配的教学,当然在钢琴上的造诣就会大打折扣。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好园丁、好老师,而且水无常形、教无定法,只有坚持实践,不断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创新型的好老师,才能不断落实和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三)坚持科研和教改相结合,在积累、总结、提升中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在科研和教改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低姿进入,横向合作”的方法来解决钢琴教师科研、写作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其一,从实际出发,从小处着手。以提高效益效率为目的,不断提出并解决钢琴演奏、钢琴教学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将解决实践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加以积累、总结,形成小论文或者小课题。其二,横向联系,科研合作。钢琴教师要主动地,或者在教学、科研部门的协助下,寻求科研、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一般是其他学科的)的帮助,对小论文、小课题进行修改、整理和指导,使之既切合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的实践,同时也符合科研和写作的规范。在此基础上,根据科研和教改的实际需要,把钢琴教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更进一步地联系起来,比如本文就是结合创新教育基本原理与钢琴教育教学具体实践进行的探索。其三,趁热打铁,螺旋提升。在开发锻炼能力、取得初步成功、尝到科研写作甜头的基础上,钢琴教师要趁热打铁,不断拓展理论和实践的视野,不断推进科研和教改相结合,在积累、总结、再积累、再总结的螺旋提升中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三、遵循教学原则是钢琴创新教育的基础

(一)面向学生

只有面向学生,才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得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直接体现;只有面向学生,才能通过人文教化、人文感化来培养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钢琴人才,这是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的根本要求;只有面向学生,才能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培养创新经济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创意经济、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钢琴演奏处理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在乐曲的美妙和探索的愉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的兴趣和信心。比如在技巧教学中,针对难度比较大的复调音乐教学,采用师生共同完成作品处理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再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音乐的处理,如音量强弱的处理、抬手的处理。在处理具体的作品中,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比如巴赫钢琴PartitaforSoloVio-linNo.3(无伴奏小提琴独奏组曲第三部),这是巴赫为他的学生写的教学作品,表达的是生活的快乐、丰富、充实。作品为学生而写,弹奏让学生主动发挥,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同时,可以有效地表现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快乐生活的不同体验,从而表现出作品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钢琴演奏的兴趣和乐趣。

(二)面向实践

只有实践之后才能知所困,知不足,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钢琴演奏这门综合音乐技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创新性,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建设中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因此,钢琴创新教育必须适应并反映这种时代性、实践性。比如在学校范围内,让学生参与各种考试、排练、演出的钢琴演奏、即兴伴奏,指导学生做好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的钢琴演奏、即兴伴奏等。有了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学生才能体会到钢琴演奏的广泛应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还能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提高技艺,树立信心。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导学生把钢琴演奏技艺应用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并鼓励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感受、问题、收获等反馈给教师,与教师分享,和教师探讨。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益良多,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三)面向未来

我们在钢琴教育中引入生涯规划的理念和做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树立起以钢琴去生活、去谋生、去创业的思想,并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为钢琴创新教育注入了科学的、可持续的理念。例如,通过与中国养生文化方面的专家合作,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间操,使学习者、演奏者长期练习钢琴,以使手腕、肩颈、腰部疾患得到缓解、防治,并通过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养生习惯,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总结

篇6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当青蛙在水中,我们对水慢慢加热,青蛙感觉舒服自在直到水温高到接近致命时才想要跳出来,实际上已无力跳出来了;而如果直接将青蛙投入一定温度的水中,它倒是有可能奋然一跃、摆脱危险的。这实际上就告诉我们,有没有危机感是我们能否获得“重生”的重要因素,而平静的生活更易导致危机感的丧失。惟有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感才会确保我们具备足够的思维能力和行动力,而这实际上就促成了我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并使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升成为了可能。因此,学校、家庭应该通过更多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对于生活、对于学习、对于个人发展有适度和充分的危机感,为他们能主动提升创新能力创造一种可能性。

二、引导青少年多渠道丰富提升自己

创新从来就不是闭门造车,而一定是依靠学习和实践活动。学习和实践活动必须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但是,由于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还存有瑕疵,实际上对于学生的广泛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鼓励、引导是不够的。这一点应当予以纠正,加以改变。没有广泛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就形不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不会有丰富的利于思维的素材,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惟有全面、丰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才会被青少年喜欢,才会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与习惯,才会真正地促进他们丰富和提升自己,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足够的养料。

三、培养青少年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任何创新都可能面临某种困难,这就需要具备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目前,在这样一个风气比较浮躁的大环境下,让青少年变得乐于探索、变得充满斗志地克服困难应当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但是要有信心。我们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引导青少年开始努力探索,当努力探索成为他们习惯之后,他们就会乐于探索,并且在“丰硕果实”的激动和感召之下,自然会更加勤奋和专注,自然也就慢慢进入研究、探索的佳境。有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专注”二字。他会为了一项试验而在实验室里待上一周,几乎忘记疲倦。他多年不看电影、不参加娱乐活动而不觉得生活枯燥。这实际上就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已经让他尝到了成功的甘甜果实,已经让他渐入佳境,已经让他把努力探索变成了一种生活的常态,这样才使其获得了事业发展上的巨大成功。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不同程度有些浮躁的青少年一代能够变得“静”下来,能够具有冷静思考的能力,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变得有些担当,能够变得乐于付出,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与远大的理想。当他们有一天能够变得安静下来,变得乐于探索,变得思路流畅,变得认识深刻,变得不骄不躁时,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才会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民族才可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四、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篇7

当今的信息化经济社会中,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都必须拥有数学基础。1959年5月,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哉,数学为之用》,精辟地表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不尽其用”。当今和未来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科学的数学化趋势,即高度的数学化。主要表现为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语言的简明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广泛深入地向其他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渗透,为组织和构造知识提供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理论科学诸学科如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天体物理学等将高度数学化,其他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也有数学化的趋势。我们很熟悉的被称为精确科学的力学、天文学、物理学以及在相当程度上的化学,通常都是以一些数学公式来表达自己的定律,他们在发展自己的理论时都广泛地运用着数学工具。物理学早就从质的分析转到量的描述,许多物理学理论早已实现公式化了。生物学也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遗传密码的解释、动物增长速度的确立和动物增长公式的引入、医学和农学中的应用等,都是数学化的成功。没有数学,这些科学的进步是根本不可能产生的,数学的发展对其他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数学在向自然科学渗透的同时,也广泛地向人们认为与数学关系不大的社会科学渗透,乃至向思维科学渗透,如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数学工具,并成为一种趋势。在未来科学中,数学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并成为整个科学系统发展的基础,以至于在一切学科领域都将程度不同的采用数学理论、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学方法等进行研究并得到发展。

2“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育是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基地

人们常说的数学思维,是从人类的一般思维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科学思维,通常从思维活动总体规律的角度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由于数学思维对象的数形特征和作为思维结果的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对此三种思维的应用就有侧重性。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而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往往是这两种思维交错应用的综合过程。至于直觉思维则是数学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由前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达到质变时的升华状态。一般认为数学思维有着明显的概括性、深刻性和相似性等特性。事实上,数学理论的抽象性源于数学思维的概括性,数学思维的深刻美和奇异美等源于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而数学思维是在人的一般性思维上发展的结果,从而与一般性思维有着相似或共同之处。数学教育从基本能力的角度要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常说的运算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技能的结合,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部分。空间想象能力则是形象思维能力与空间形式构思的结合,实质上是形象思维的一部分,因而,数学教育中的能力发展,实则是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教育理应把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数学的思维具有鲜明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特征。其中,数学的智力品质是指主体的数学思维活动对客观事物数学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其特征表现在数学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等方面。非智力品质是主体进行思维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它是影响主体思维活动水平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与意志、情感与兴趣、性格与态度等。非智力品质和智力品质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非智力品质对于智力品质起到引导、定向、强化等促进作用,而智力品质又能反过来促使非智力的品质逐步调整、定型、稳定和优化发展。因而,非智力因素的潜智力性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得到充分的表现。但无论是智力品质还是非智力品质都具有明显的后天性,因而,在其形成和发展时期具有可变性和可培养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数学思维的诸多训练达到培养主体的优良思维品质。

3数学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演练场

数学问题的解决,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思维对策进行的一个思维过程,它以理论问题或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数学理论和方法为工具,以数学建模为基础,以计算、理论证明与逻辑推演为主要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最基础的内容是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要运用抽象、归纳、类比等逻辑思维形式,又要应用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来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一般认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相互联系的,非逻辑思维一般要依赖于逻辑思维的发展,而逻辑方法的具体应用也往往借助于直觉。非逻辑思维发散、自由,联想的方面广,有充分的灵活性,富有创造力,能直接接触到问题的目标,但它毕竟只是一种猜测,结论具有或然性,需要逻辑思维加以实证。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往往出现试误与顿悟两种方式。所谓试误式是对头脑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尝试,纠正尝试中的错误,直至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所谓顿悟式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由于受到某种情境的启发而突然闪现出解题的路径或方法。顿悟式解决问题,其问题的始状态与终状态同学习者本人已有的经验认知结构有着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建立得越牢固,顿悟越易发生。解数学题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最常见形态,数学家的解题的一般策略是从特殊化入手去寻求问题的一般化结论,再从一般化的结论寻求问题的普遍化。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要引进辅助问题。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4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篇8

中学化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紧抓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当前的认识结构将化学知识富有的逻辑性相互组合串联起来,选择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科学、正确的运用化学教材,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设计,使学生接受了解更为有趣、更为有序的知识内容.中学化学老师在对化学知识难点进行分化时,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教学办法,使知识深入浅出发展,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比如说很多学生在掌握、记忆元素周期表时,往往会感到非常困难.老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周期表中的族对所有常见的以及常用的元素符号进行分散识记,也可以根据周期表格形式将常用的前三十六号元素、0族元素以及别的主族元素画成一个表格,然后将表格统一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每天都带给身上,有空就翻看,这样通过长时间的记忆、阅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会牢牢记住所有的常用元素.对于容易混淆以及不容易掌握记忆的化学知识内容,老师可以将其编程顺口溜或者是韵语口诀,帮助学生掌握记忆,比如说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化合价以及药品取用知识,编制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是顺口溜,像《化学之歌》等等,通过歌曲以及口诀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内容,同时由于教学过程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发问,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中学化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首先需要问题的提出,然后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进而通过回答过程挖掘出新的问题,再解答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提出问题,就会导致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受阻,长时间下来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迟钝、僵持,对于学生今后各方面的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中学化学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创新教学活动,在使学生明白了解质疑、提问的重要性之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问题的创设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教育.

3.利用讨论方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化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使用讨论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出所有学生的主体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放下架子,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管理.老师不仅要学会接受学生的所有意见,也应当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独特的见解,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如学生的见解错误老师应当先夸奖学生,再用和蔼的语气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与老师才能够为了更好的解决某一问题而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应用,进而在应用中得到提升.比如说老师在利用pH试纸进行实验时,可以发放给学生pH试纸以及浓度适当的酸碱性物质,像肥皂粉、洗衣粉、小苏打、醋、盐酸等等,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分别猜想一下这些实验物品是酸性、还是碱性,并在实验之后用讨论的方式探究这些物品为什么是酸性、碱性,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pH试纸以及酸性、碱性.

4.结语

篇9

实验后两组卷面成绩P<0.05,说明两组卷面成绩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班成绩好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10.6分。实验后两组实验操作能力P<0.05,说明两组实验操作能力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班成绩好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11.5分,说明传统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依托创新教育设计的“创新教育小组”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知识的方面存在差异,实验组所采用的创新教育模式优于对照班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这可能是因为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学生对已由知识点的理论化记忆,没有调动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实验班因为进行“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写作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所以实验知识掌握和操作能力掌握得比较好。

2.实验结果分析

2.1“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原因分析

首先实验班教学理念教学领先于对照班。实验班依托创新教育设计“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理念上打破传统生物实验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已有实验成果的强化记忆,导致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只停留在理论的知识记忆上。实验班采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基本出发点,课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分解教学任务,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充分利用多种因素调动学生互帮互学。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到所有组员为实现一定的实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能训练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及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2.2“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

“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以创新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实验内容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如图1所示,“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要对教学条件有客观的认识,教学条件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和实验基本情况(生物教学实验内容、实验条件等),提前做好实验各项准备工作。其次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大纲规定确立实验内容,设计生物实验教学方案,力求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取和设计教学实验,预设各种实验环节启发引导学生及出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最后制定并完成“创新教学小组”分组和实施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创新教学小组”模式以教师集中进行课堂教学为开始。在实施“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时,实现分组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应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控制,尽量均衡搭配,避免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伤害。总的来说,如何进行正确分组,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3.结论和建议

篇10

(一)从玩教具设施设计的角度,玩教具设计内容单一。目前幼儿园儿童玩教具设施的配置内容一般还不是很丰富,大多数仅有在秋千、木马等简单的玩教具,只有少数才有能力拥有复合型大型玩教具设施。另外,幼儿园建设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建筑以及室内设计上,而对于玩教具采购和设计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从玩教具设施的安全的角度,很多的玩教具存在安全隐患。由于部分玩教具安装在室外,经风吹日晒,加上很多的玩教具在材料使用和设计方面村子严重的不足,许多玩教具有油漆脱落和生锈的现象。

(三)从玩教具规则设定的角度,许多玩教具玩法单一,随着儿童对玩教具规则熟悉程度的提高,游戏的兴趣日益下降。很多玩教具在幼儿园里都已经成为了摆设。另外,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由于玩教具设计方面的不科学,儿童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交流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儿童交流机会的增加有利于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语言、思维等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园玩教具设施的重要作用

(一)幼儿园玩教具设施可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1、幼儿园玩教具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注意力发展

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的动物发展的更好仅仅是因为人类接受的刺激更多,幼儿园玩教具设施游戏具有新颖性、刺激性和变化性,因此很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此类游戏对注意培养的作用在于能帮助儿童对事物产生注意并延长注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培养和训练儿童注意力的前提,幼儿园玩教具就具有这种作用。因此发挥玩教具游戏活动对培养儿童注意力又重要的积极意义。

2、幼儿园玩教具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儿童感觉、知觉发展培养中的重要途径,观察具有计划性、持久性和有意识性的知觉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的观察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三岁至五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观察的持续性和概括性逐渐增长,但这是可以通过正确教育和培养的。玩教具游戏与观察的关系是相互的,观察有助于玩教具游戏顺利开展,同样的,玩教具游戏是儿童的观察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儿童在玩教具游戏的过程中,既可以观察游戏的玩教具本身,也可以观察玩教具游戏周围的环境,为养成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辨别事物提供了机会。另外,通过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对儿童的智力与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

3、幼儿园玩教具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人类的很多活动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由于儿童长时间的专注于玩教具,加上玩教具本身的具体性,因此玩教具游戏可以起加深和巩固记忆的作用,但这个这阶段的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儿童还不可能用理解的方式实现意义记忆。所以玩教具游戏正适应了这个阶段的教学。因为在游戏中儿童需要扮演角色,幼儿必须尝试地去记忆某些游戏规则或回忆游戏的情节,这就为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提供了条件。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玩教具游戏中,儿童会无意识地锻炼记忆的能力,如对相关玩教具颜色、形状的记忆,这些外部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儿童记忆有效信息。

4、幼儿园玩教具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玩教具游戏还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玩教具游戏为儿童彼此之间交谈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因为大多数游戏都是儿童一起玩,这需要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语言是儿童交流思想、彼此协商的重要的方式,随着儿童游戏范围的扩大,幼儿谈话的内容也随之扩大,有些内容甚至会扩展到儿童日常生活直接使用的语言范围之外,使儿童语言更加丰富化。另外,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另外,幼儿园玩教具游戏活动有利于儿童思维能力发展,在玩教具游戏的过程中,能培养儿童的分析能力、逻辑抽象能力、进行初步概念的能力等等;幼儿园玩教具游戏活动激发儿童想象力发展,样性是儿童保持兴趣和参与性的量度。活动单元与儿童注意力焦点的变化相呼应,这种内在的多样性能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幼儿园玩教具游戏活动启发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儿童好奇心的督促下,儿童都特别喜欢从事以前没有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从而表现出他们的创造性。

(二)幼儿园儿童玩教具设施的“寓教于乐”

1、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增进艺术知识,培育儿童审美情感,提高儿童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

玩教具的色彩、造型、声响、材料等方面的特点可以让儿童对图案、颜色、光、形状、空间、韵律、视觉效果、节奏、艺术风格等产生基本概念和获得相应的知识,从而提升感知艺术的能力。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基础是感知。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是艺术感知能力的前提。玩教具的造型、色彩及相关机能对儿童感官能力的发展及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具有促进作用。

2、让儿童感受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文化的联系。

儿童在使用玩教具的相关游戏或审美接触过程中,通过玩教具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味、科技信息、或艺术语言建立并感受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系。

2、有助于儿童形成尊重、友善、关怀、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儿童可以通过玩教自身的艺术魅力获得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这对塑造儿童健全人格必将起到促进作用。另外,玩教具在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它们相互交流的物质基础,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普遍是共同参与的,于是在这个共同参与并共同分享快乐过程中,关怀、尊重、友善、分享等美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自然形成。

三、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