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3:1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远程教学毕业论文写作大致分为这样几个流程:
1、选题:毕业论文写作,选题是关键,在学习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就应该学会如何选题。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应着重注意选题要恰当。高校制定并公布选题目录或选题方向,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经网络学院审批后确定学生选题并为学生指派论文指导教师。
2、论文写作:选题之后,论文写作过程开始,在这一阶段,首先,学生们要查阅大量文献,确定论文提纲或是撰写开题报告;然后完成初稿,二稿,最后确定终稿。
3、论文指导:在开设远程教育的高校中,对于毕业论文指导形式大致分为间接指导形式和直接指导形式两种:间接指导形式是指采用电话、QQ、电子邮件、专门的论文指导平台等媒介进行指导或是对学生进行书面指导;直接指导形式是指面对面对学生进行面授指导。
4、论文答辩:分为全体答辩;部分答辩;部分答辩又分为申请学位者答辩、优秀良好以上答辩、随机抽取答辩;不答辩。
二、存在问题
1、选题方面问题选题较为固定,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本职岗位和特长对论文题目做出调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2、学生与指导教师沟通方面问题在开设远程教育的高校中,论文指导直接指导形式即面授指导,因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采用此种指导形式毕竟为少数。而大部分开设远程教育的高校采用间接指导形式。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写作分为提纲、初稿、二稿和终稿,每一稿提交截止之后,论文指导教师会有一段时间的评阅期,评阅期结束,学生就可以在论文指导平台上看到教师对自己论文的指导意见,同时,在论文写作期间,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和教师交流论文写作方面的相关问题。但是,这种沟通形式的缺点在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老师解答问题之间有一个时间差,问题不能够实时地被解决,就有可能对论文写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3、论文作弊问题包括抄袭、、“拿来”。所谓抄袭是指在网上或者书本上部分或者全部抄袭别人的文章;是指有偿或者无偿地请别人代替自己写作论文;“拿来”是指在经过他人许可的情况下,直接将他人已经通过论文答辩的文章挪为己用。
4、教师指导问题以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因为每位论文指导老师所提供的论题数量不一样,导致每位老师所带的学生数量不一样多,有些特别多,有些特别少。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科研任务繁重,对论文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会导致论文指导质量下降,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建议
1、完善开题报告环节,公布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与时俱进,双向选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开题报告是本科毕业论文开始前的工作,开题报告中明确了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论文提纲以及参考文献。这些是从事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学生在进行开题报告的写作工作时,已经开始对自己的选题有一个全面的思考过程,同时也着手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总结出论文的提纲。因此,开题报告环节是论文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起点。就好比一艘即将出海航行的船,先将方向和补给准备充足,才能够对今后的航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众所周知,有些学科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因此,首先体现在论文的选题上就需要经常更新,比如根据法学专业的学科特点,许多法律条文国家每隔几年便会修订一次,若论题不及时更新,可能会造成写作内容与法条相悖;其次,只公布选题方向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工作实践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双向选择,对自己的学习能够有更深入的思考。
2、重视文献综述,建立论文答辩网上旁观环节论文的引用文献数量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论文的研究深度和学术规范。比如,浙江大学就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查阅。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对论文写作大有裨益。在论文写作中适当参考引用文献,对于提升研究质量也很有帮助。考虑到远程教育地域上的特殊性,采取全体答辩形式的高校毕竟是少数,而部分答辩占多数。以南京大学为例,在论文成绩为良好以上的学生中抽取答辩名单,答辩专业控制在四个,答辩人数控制在四十到五十名左右。但是这样的话,没有参加答辩的同学还是占了大部分,这一部分同学就不能够学习到优秀良好的毕业论文中的可取之处。若将论文答辩设置成网上会议形式,允许没有参加论文答辩的同学自觉自愿地选择网上旁听,听取别人论文中好的理论和论点,应该会对毕业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3、完善高校网络教育论文库与论文制度可以将优秀的论文整理入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们论文写作提供有力的借鉴。同时,为了有效杜绝论文写作中的抄袭和“拿来主义”,论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论文系统比较著名的有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这仅仅是一方面,学院本身对于论文抄袭也应该制定完善的处理规定,从源头、过程和结尾三管齐下。
4、毕业论文学分比例与教师指导人数控制毕业论文所占的学分比例应该适当,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体现出毕业论文在整个学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指导人数应当平均分配,部分教师过多的指导人数会加重其工作量,相应的会造成指导质量的下降,同时在总数一定的情况下也会造成教师指导人数的不平均。
篇2
网络化英语教学的应用要掌握好一些关键要素,才能确保网络化英语教学的效果。首先,网络化英语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对教师的英语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教师的选择能力和控制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否则难以确保网络化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其次,网络化英语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有较高要求。网络化英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少课堂气氛和教师直接约束,这就需要学生更加主动地发挥其学习积极性,才能确保有效的学习,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再次,网络化英语教学的创新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养成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的教学习惯。教师要适应从教学主体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的身份。学生要适应走出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等着教师来“喂知识”,要自己去寻找、探索英语知识,在资源充分的网络环境中进行英语学习。此外,网络化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它是一个开放的、可以实现共同进步的教学平台。
2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应用
2.1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
人的思想是人行为的有效指导,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网络化英语教学的应用极为关键。首先,要转变教学的主体认识观念,逐渐地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角”地位,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参与性,使其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转变,以发挥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其次,要放开思想约束,逐渐地适应网络教学的广阔、弹性和创意性,为学生创造更适宜其学习个性发挥的学习空间,使其能在这一环境影响下主动地探索知识、积极地学习知识、深入地研究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再次,建立师生互动学习理念,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教学的互动性,使网络教学的自主性、广泛性、灵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第四,教师对于网络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认识,对于网络教学的利弊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能够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规避其教学缺点,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五,建立和提高英语教学创新理念,敢于发现、敢于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教和学的创新思考、创新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英语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2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下,要利用其教学资源,充分地实现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探索,结合学生兴趣,针对某一主题安排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学习。例如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宜学生个体学习的英语网站,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英语阅读、网上英语交流等。第二,重视英语教学的协作性、互交指导性。以一个共同学习、探索的态度融入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协助学习、互交指导学习。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中,放下教师的英语知识传播者身份,将自己转变成一个英语学习的“领路人”,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另一方面,活跃网络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充分的学习交流,提高同学之间英语合作学习的效率。再次,科学合理地采用网络教学,有规划、有步骤地优化英语教学效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认识、了解、接受和发展的漫长过程,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应用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总结教学应用中的不足和优势,积极地对其应用理念进行完善和开发,使英语教学逐渐适应网络化教学模式,降低英语教学的困难,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2.3网络化英语教学的意义分析
网络化已经逐步成为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保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接受全新的教学方式,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的网络化时代,是目前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全新的教育格局,加强英语教学的效果,实现网络化的英语教学方式与教育方法,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现有英语教学的弊端,从而弥补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实现高效的英语教学模式。
篇3
1.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开放是网络教育文化的核心理念,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具有跨越教学时空、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
2.是一种自主的文化
网络教育能够使学习者做到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地点和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特别适合于在职从业人员的业余学习。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是一种共享的文化
网络教育具有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资源共享途径,能够通过计算机、卫星、电信网络等多种教学信息传输形式,向学习者提供电子化、数字化等多种形式的优质学习资源。并可通过网络共享国内外其他大学的优质资源。
4.是一种交互的文化
网络教育具有丰富的教学交互手段和突出的教学交互功能,可以为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教学互动和协作学习,提供网络学习交互环境和平台,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和答疑,拉近教师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习者的交流机会和范围。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音、视、频等方法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网络教育文化建立的两个支持性因素
1.规定和标准在执行中出现控制困难
伴随着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网络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所建树,教育质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生命线。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试点近15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OJ1O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厅(2002J8号)]、《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教高厅(2002J1号)]等一系列文件。从整体上看,这些制度和法规对发展网络教育起到正面引导,积极支持的作用,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以及硬性的管理制度,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网络教育发展中,往往表现出迟钝和不适应的特点。不论国家,还是学校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多么理性、多么科学,但在面对“有人参与的”复杂系统时,往往会出现“控制”的困难和执行的走样。所以,有些高校和社会机构才会发生网络教育办学失控的现象,才会出现2013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的《网络学历教育竟如此注水》的文章,引起了全社会对网络教育办学质量的质疑。虽然这种现象是个别的机构、个别的学校的个别现象,却是不容忽视和值得深思的。
2.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呼唤
网络教育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但其也是最为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教育背景下的质量观是不同的,它与经济、社会、政治及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对网络教育管理要素的复杂认识,笔者认为,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领域,应该从纯理性主义的评价转变为关注理性与非理性相融合的评价模式。也就是说,网络教育管理创新,要把强调实验和定量公式描述的西方科学和强调整体协调与和谐关系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新的“有机”融合。基于当前网络教育这种在创新和变革融合中引发的“动荡”,应认识到,中国当今的网络教育的发展既需要依靠“刚性”的保障体系和制度标准,形成多维度的评价模式,同时更需要依靠柔性管理的导向和激励,即建立网络教育的文化体系,使制度的刚性与文化的柔性有机结合,用文化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信念、思想、思维方式来引导和约束教学活动和行为原则,从管理者和教师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驱动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为。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它自身的魅力和社会现实对网络教育发展的渴求两个方面,既是网络教育长期发展的认知积淀和悟道,又是网络教育持续创新的源泉和思想“动能”。
三、网络教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内化自觉的行为素养
网络教育文化是在有形的教学活动与无形的价值思维融合中产生的,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进入师生的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网络教育中,制度是被主动的执行、维护,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其效果和持久性是截然不同的。管理有三种境界,即人盯人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就是文化引领和文化导向,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思维,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网络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环境,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师生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交互关系,教师通过学习资源、网络工具引导学习者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且在相互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处事哲理和人生态度。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所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组织者,更是生活的引路者、咨询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这种精神文化,才能建立起新型的互信互助的师生关系和共同的价值标准,与学习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感应,才能激发教师的使命感,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些意识形态的问题具有隐蔽性,一般刚性的管理很难奏效,只有文化价值的心灵感应,才能激发潜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感应虽然闻之无声、视之无形,却能成为发自内心而见之于外的行动,内化成为管理者和教师自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这种自发、自悟、自觉的力量能够确保网络教育持续和健康发展。
2.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合作共同体
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团队的合作,校际之间的合作,国家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为从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教学的组织和运行,教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无不是学科教师、资源开发者、多媒体课件的编辑等各类专业人士合作的结果。因此,合作使分离的教与学重新综合和共享,这种合作共同体形成了教学过程分级管理、分工合作的共建共享式的师资团队。这种团队的合作可以促进国际间、校级间的先进教学理念的移植、优秀资源的传递,先进教学模式的再造,使协作没有国界。这种合作能够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更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孵化出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团队和教育资源。另外一种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或称为“学习团体”、“学习组群”,是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按照一定的过程和标准,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互帮互助分散式的学习交际团队。在学习共同体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有利于保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论是教学共同体,还是学习共同体,都是基于合作者之间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于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品味而组建的群体,是网络教育平等、开放、民主、共享的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
3.有利于营造和谐共生的学习环境
网络教育是跨越时空的教育和学习形式,学习环境都是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营造出的一种实时或者非实时的学习空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隔万里,这种非面对面的学习环境容易让学习者在虚拟世界中产生孤独感及惰性,这种情绪如果蔓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要消除这种心理和学习心态,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就必须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更为高质量和更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营造更加和谐,更加温馨,更为愉悦的学习氛围,构建知觉、视觉和心灵上的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更为细致、更加周到、更具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贯穿于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当然,在虚拟学习空间中开展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不是简单、偶然、自发的发生,而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学习媒体、技术支持、教学心理、学习内容等方面。所以,应该设计出足够的、多种形式的、易于接受的教学交互手段,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交互方式的潜力,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相比拟的交互效果。通过音频、视频、聊天等方式开展交流。在交互过程中,双方相互间在情感上的倾向及对交互现状的满意程度,彼此之间产生的一种美妙的内心体验,主要表现为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依恋、心理共鸣,从而产生相互信任和依赖的情感成分,产生出与交互的“零距离”。这种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学科方面的助学服务,而且提供能够缓解工作、生活和心理压力的非学科方面的服务氛围和环境的做法,能够促进学习者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4.有利于持续提升教学和管理质量
篇4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信息化程度整体不高,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程度较低,高校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都存在严重问题,资源通常限制在高校内部,形成信息孤岛现象,由于共享问题无法解决也基本没有体现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
1.1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不均衡
由于高等教育的严重不均衡,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都存在着重复建设和分布不均,一些公共性质的资源,每个学校都在建设,且参差不齐。另外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不均衡导致一些高校资源浪费严重,而另一些高校无资源可用。大部分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些科研项目和实训课程由于没有实验环境无法开设。
1.2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无统一标准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高校独立建设各自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各个学校独享,每个学校、每个教学团队、甚至每个教师均有自己的标准,资源没有通用性。精品课程和实训平台建设的不同,特别是大量的公共课资源,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等课程重复建设率最高,但标准不统一。
1.3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利用率低、成本高
高校教育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大量的教育资源闲置率高,通常达到50%以上。特别一些IT实训室资源更新速度快,长期闲置易损坏,且维修和升级成本非常高。建设的教育资源大多只是为了申报项目,一些实训室甚至为了竞赛和检查而建,造成资源巨大浪费。
1.4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单一,共享层次较低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许多高校己经拥有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但从总体上讲平台建设还处于探索与实践的起步阶段,其中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质量不高,多是一些视频教程,交互性差,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也都比较单一,许多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跨学校的学习需求,共享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作用。
2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可以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云计算的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等。云发展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IBM云、微软云、腾讯云、阿里云和红帽云等企业的云平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开始提供不同层面的云计算服务,云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云改变了个人桌面系统为中心的模式,而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终端变得简单,云封装了所有的内容,在解决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弥补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孤岛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必将导致当前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3基于云环境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解决方案
在信息化浪潮中,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积极思考、应对第三次浪潮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云计算在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资源、网络课程、素材库、案例、文献资料等。以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自顶向下进行设计规划,分类筛选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云存储,并以云的方式提供服务。
3.l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建设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保证云教育资源平台的兼容性,必须遵循相关的标准,以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建设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同的资源可以以某些高校为主,其他高校辅助的形式,整合之前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最后在云资源教育平台进行统一,减少在各个高校的资金投入,集中建设云资源平台,在同城、同省、同区域实现同云。
3.2建立统一建设标准,分类开发教育资源
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资源,组织专家制定相应的标准,在统一的标准下,组织高校教师在统一的部署下共同设计开发。对于教学类资源,应优先整合通用的教育资源,比如基础类课程的课件、试卷、素材、教学视频等资源,改变像精品课程类的开发方式,全员参与;对于软件类非实体的资源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采购,统一管理,比如软件采购、文献数据库等资源;对于不易直接整合的硬件等一些实体资源,比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类的比赛,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均涉及到大量的硬件设备,每组设备价格不菲,每年中标的硬件厂商也不相同,且设备种类也不相同,各个高校重复建设现象尤为严重,且利用率极低,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利用虚拟化等技术纳入云教育资源建设平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各个高校按需获取服务。所有的类型的教育资源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一部署,委托部分高校建设,最终把所有的资源纳入到教育教学平台。
3.3分层设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
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采用模块化、分层进行设计,分为资源层、管理层和应用层。资源层主要采用集群技术和存储技术,实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数据、网络设备等海量数据的存储,由于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各类资源应合理分类并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管理层位于资源层和应用层中间,是教育教学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对资源层进行封装,由于服务器运行各种应用、数量众多且地点分布不同,采用虚拟化技术向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接口;应用层直接面向高校的云用户,由资源共享平台和用户终端,主要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接口和资源管理接口,应用服务接口主要为不同的用户终端提供接入服务,用户终端可以是PC、手机等各种可接入平台的设备,资源管理接口为资源的管理、添加、删除及对平台的管理,应用层还提供安全管理和计费,用户身份鉴别功能。
3.4建立资源共享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篇5
有关的经济环境是指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经济走势等。国家的经济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网络教育的市场需求、投入和整体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好的经济环境:
(一)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保证了对网络教育的持续投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依然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十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期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国库殷实,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同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居民对教育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支出也持续增加,从而保证了网络教育的持续投入。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的要求为网络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报告同时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部分劳动力不得不选择新的工作岗位。他们在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科技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更需要各级各类劳动者和管理者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网络教育为各类在职人员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甚至开展协同研究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通过网络教育手段,他们可以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碎片时间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二、社会文化环境与网络教育有关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般包括社会成员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教育水平、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流动性等。影响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上学观念受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且在教育的投入上不惜血本。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消费已经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储蓄的最大目的。这种重视知识和教育的思想,构成了网络教育的市场需求基础。
(二)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
现在的年轻一代成长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娱乐和学习在这一代中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他们习惯了使用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工具;相对于面对面交流,他们更愿意在线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前辈相比,学习方式必定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他们会更加适应和喜欢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方式。
(三)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已经逐步取代工业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科技和知识成为经济活动甚至生活中最核心的要素。而科技和知识的最大特点是发展迅速,这种迅猛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为了与这种变化和发展相适应,人们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必须持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的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很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总目标;我国也大力推广和积极实践终身教育理论,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先后写入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报告,并作为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40%左右”,并将“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被包括决策层和普通民众普遍接受并积极实践。而“终身学习”的首选形式就是网络教育。
三、技术环境与网络教育相关的技术环境
是指能为网络教育顺利实施提供支持的信息技术水平、条件和学习者及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等。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网络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影响网络教育的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软硬件技术能为网络教育服务的软硬件信息技术
主要包括服务器、通信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远程学习及管理平台等。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服务器的性能越来越强大。高性能的处理器、大容量硬盘和内存、基于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的近乎完美的系统总线架构等技术,保证了服务器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为网络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硬件技术基础;融合了卫星广播网、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综合网络系统的通信网络为网络教育中各种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高清视频录制设备和技术、音视频转换、动画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和视频直录播和点播技术,在网络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具备强大功能和良好易用性的网络学习和管理平台,在具有更强交互性的web2.0和web3.0出现后,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完美的远程管理和虚拟学习环境,并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实现实践和实验教学内容。另外,各种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也为网络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伴随着“云计算”出现的“教育云平台”是未来网络教育的基础架构。这种教育云平台包括了网络教育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教学资源和教育社交平台,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可以向网络教育机构、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教育云平台广泛应用会使得网络教育进入一个高质量、低成本、覆盖面广的崭新发展阶段。
(二)终端设备网络教育中的终端设备
是对学习资源进行处理、传递和接收的平台,也是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相互交流的平台。现阶段所倚赖的终端设备主要包括pc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性能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为一般民众的生活必备物。据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3G和4G技术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和高性能不仅为现有的网络教育学习者提供了便利,更为网络教育提供了规模庞大的潜在学习者。
(三)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网络教育的核心
前文所述的软硬件技术和终端设备都是为处理、呈现和传输学习资源服务的。它为网络远程学习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课堂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对学习活动进行管理,并对学习者给出学习结果评价。网络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在此基础上,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网络教育学习资源,为网络教育的质量提高并吸引更多学习者参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阶段网络教育的学习资源完全实现了数字化,其特征主要包括非线性、超文本(超媒体)、动态性、交互性、海量性、易重组与易复制等,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设计合理、内容丰富、媒体多样、导航清晰的网络课程,高清视频课程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微课程。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能满足学习者对资源的知识组织、多样化、泛在性、可选择性、个性导航等需求,也能支持各种学习终端,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泛在学习”。
四、总结与建议通过对影响
我国网络教育发展主要环境的分析,我们能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即我国的网络教育正在得到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的大力支持,处于一个最佳的发展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如果以目前的节奏发展下去,网络教育虽然不至于会取代传统的全日制教育,但至少代替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形式,会成为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主流教育形式。尽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保持乐观,但是也不能忽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支持薄弱、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大量重复建设、学习成本居高不下等。
(一)加强学生支持
如果说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等是网络教育的基础和核心,那么学生支持应该是网络教育质量的保障。学生支持包括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学习内容方面,后者包括技术、情感、经济等层面。有效的学生支持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而且能帮助他们克服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孤独感,增强存在感和成就感,提高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的学习一直在有老师现场教导、学习目标明确这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学生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一旦他们的学习时间、方式、任务和进程等完全由自己控制,许多人往往会不知所措,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无论是学历还是非学历,都存在强调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建设,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支持服务。
(二)强化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篇6
(一)调研样本
1.问卷调查样本分布。接受问卷调查的残疾学员主要来自广东省的广州、惠州、清远、深圳、湛江、珠海、肇庆等地,以广州为主。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残疾学员分布较广,网络教育能很好地解决残疾学员地处分散、家校距离远给他们学习带来的困难。通过远程方式,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够完成高等学历教育。2.残疾类别。参与调研的残疾学员以肢体残疾为主,有43名学生,约占91.4%;还有1名为听力残疾,1名为视力残疾,如表1所示。3.学历状况。参与调研的残疾学员学历以大专、中专为主,其中大专学历的占55.56%,中专学历的占35.56%,高中学历的占8.89%。结合访谈,笔者发现很多残疾学员的基础都比较差,比如读大专的人,他们多数是中专毕业,较高中毕业的学生,英语和数学基础较弱。为此,很多残疾学员不得不放弃需要读的数学科目,这一与自己职业相关度较大的专业。因为学习基础原因,其中1位参与访谈的学员还专门请了一对一的辅导教师来补习数学。4.职业分布。从调研数据看,残疾学生从事的职业分布较广。其中,行政/后勤工作较多,有11名,占23.4%;其次是客服人员,有8名,占17.02%;再次是财务/审计人员、文职/办事人员、教师等。残疾学员因自身身体条件限制,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健全人。在就业的时候,面临的问题也较多。根据访谈,残疾学员普遍从事适合自己身体状况、能发挥他们优势、有企业支持的工作,如客服、行政、会计、医务工作、计算机等。
(二)残疾人参与网络教育的需求调研
1.专业设置需求。被调研学员就读的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高中起点专科、专科起点本科两个办学层次,共设置专业27个(包括11个高起专和16个专升本专业)。根据平台数据,在读残疾学员的专业共涉及21个,其中行政管理专业就读人数最多,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学,这与前面的残疾学员从事的职业是相符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宽口径特点吸引了广大残疾学员报读。为了解专业设置对残疾学员学习需求的满足情况,我们开展了针对专业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是:31.91%的残疾学员对网院设置的专业表示满意,59.57%的残疾学员表示基本满意,8.51%的残疾学员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设置的专业尽管没有特别考虑残疾人的需求,但还是能够基本满足残疾学员的需求。根据进一步的访谈得知,有部分学员希望可以开设《心理学》专业。一方面,这与他们从事的职业比较相关,有很多残疾学员是从事行政岗位,特别是客服行业,希望可以获得心理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残疾学员自身面临着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期望通过专业途径获得解决。此外,也有部分计算机基础好的残疾学员希望开设《数字媒体》《动漫设计》等专业。2.硬件环境需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及门户网站是开展网络教育教与学的主要载体,是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的重要依托。要想让残疾学员无障碍地浏览学习资源、教学信息,进而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必须首先保证这些网站的页面访问是无障碍的。从调查结果来看,有23.4%受访者表示非常需要提供特殊上网设备,38.3%表示一般需要,38.3%表示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交叉分析可看出,视力残疾与听力残疾的学员都表示需要提供特殊的上网设备进行学习,还有约21%的肢体残疾学员也表示需要特殊上网设备。通过进一步访谈获知,学校为视障学习者提供了专门的读屏软件,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阅读和课程的学习。但是由于读屏软件对于有些格式的文档是不支持的,比如PPT、图片等,这对视障学员的学习造成了困难。肢体残疾学员需要网院能够提供手部辅助支架、特殊鼠标、键盘保护框等电脑辅助器具,方便他们能够上网学习和沟通。听力残疾学员希望能够提供音视频转文字软件,方便学习视频课件。3.资源需求。一般认为,网络教育资源是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教学设计、以多媒体或网页形式呈现的教育信息资源,主要指网络课程。网络教学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一定的课程、素材、工具和平台开展的师生活动。它是实现师生时空分离、教与学的过程分离的网络教学载体。根据调研发现,对残疾学员而言,网络学习中涉及资源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如表2所示),这构成了残疾学员队在线资源的特殊需求。4.情感需求。从调查结果获知,残疾学员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较为强烈的孤单感,这甚至成为了困扰和影响残疾学员学习的最突出问题。因为远程学习教学分离,学生普遍在学习过程存在孤单感,而残疾学员由于群体较小且分散,学习中存在一定的特殊问题(如技术障碍、信息不对称、学习策略缺乏、对远程教育不适应等),有时候无法获得有效的支持服务,因此孤单无助感尤为强烈。基于这一情况,残疾学员普遍希望学校能够设立专门的残疾人学习QQ群、服务论坛等,来加强残疾学员的线上沟通。同时,建议定期组织面授和残疾人活动,加强线下联系,以尽可能地消除学习过程的孤单感。5.辅助考试的相关需求。在辅助考试需求的调研中,有42.55%的残疾学员表示非常需要,有21.28%表示一般需要,有36.17%表示不太需要。多数残疾学员表示需要提供考试相关的辅助支持,主要原因是普通考试教室设备无法照顾到残疾学员的特殊情况,如普通教室中并没有无障碍通道与设施,这让很多肢体残疾的学生到达考场比较困难,并且座位也比较难调整,这些都让残疾学员没有很好的考场环境。此外,视障学生需要有考试助理为其阅读考卷或者盲文考卷,听障学生需要提供考场提示和注意事项的文字指示等。
二、对策和建议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残疾人在参与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对专业设置、硬件环境、网络资源、情感疏导、辅助考试等都有自己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也确实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有效开展。下面,笔者从创建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提升残疾学员网络学习成效的视角出发,结合学校实践探索,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根据残疾人特点,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考虑到现阶段残疾学员的学习基础普遍相对薄弱的现状,而且在心理、性格上有其独特性,因此建议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这一特殊群体需求。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开设增强基本素质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或选修课),如《网络学习方法》《新残疾人观》《残疾人康复系列讲座》《残疾人就业创业指南》等,此类课程旨在帮助残疾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鼓励残疾人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提升人生境界,改善生命质量;二是根据残疾人的学习特点和对具体职业目标的多样化选择取向,为残疾学员提供灵活多样的专业必修课程,比如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二)加强技术性支持,降低残疾学员网络学习的适应性困难
残疾学员特别是视障学员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必要的支持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1.加强门户网站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无障碍改造,加快盲用软件和辅助工具的开发。对于视障学员,主要是提供非视觉信息的替代方式,用其它感官功能获取信息,以弥补视觉信息障碍。如通过触觉或听觉作为信息媒介,为盲人提供点字触摸、声音提示等方式帮助盲人获取信息,如盲人浏览器、点显器、语音软件等。2.重视残疾学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包括网上和网下),为视障学员提供特殊的电脑,安装特殊软件。3.随着移动学习的发展,加强网络平台移动版的无障碍开发,提供语音导航、语言输入等功能。
(三)加强外部支持服务,持续关注残疾学员减轻学习孤单感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校外学习中心要从残疾学员入学开始就对这特殊群体进行持续关注,充分了解和掌握他们在课程BBS、平台答疑区的发言、提问情况,同时设置残疾学员专业课程QQ群,定期与残疾学员进行交流,组织相关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对残疾学员提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人际交互。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组织各类人际交往活动,增加学员与课程教师、学习助理、学习伙伴等的接触机会。2.提供资金支持。考虑到残疾学员通常并不富裕,甚至家中没有计算机,因此试点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应购置相关计算机硬件、辅助软件及光盘,并在学费方面予以减免。3.提供心理咨询。主要由校外学习中心提供包括学习心理和社交心理两方面的咨询。
(四)为残疾学员提供全面的考试辅助,实现考试无障碍
篇7
1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技术困难
每所中小学基本上只配备二三名计算机教师,职责是负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网络维护等。而网络教育资源库建立则需要很前沿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有非常丰富的网站开发经验。
1.2经济困难
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前期需要购买相关的服务器、主机等硬件设备,需要申请域名、软件开发等费用;后期使用中还会产生软件维护和更新等费用。这些对任一所中小学来说,困难都是很大的。
1.3思想观念守旧
一些习惯了粉笔、黑板、教案的教师会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绪,往往不愿意接触使用网络,即使使用也是应付工作,不会深层思考,这样根本达不到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的目的。
1.4缺乏统一
标准如果中小学各自独立开发,必将造成多重标准、资源使用局限、功能重复单一、大量重复劳动、劳民伤财等问题。
2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途径
2.1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是指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学校教师开发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库。由于都是校内教师,便于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协调更改,能够充分保证需求的准确性。资源库的建设完全依照任课教师、使用教材、学生要求量身订做,适用性强。教师在教学中可直接应用阶段成果,检验资源库建设效果,提供反馈信息。但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支撑,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对大部分学校来说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开发人员有限,也使开发的周期过长,当遇到教材版本变化等需求变更问题,更新不及时。另外,学校自主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库在思想视野上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建立小型的单科网络教育资源库时,可以考虑这种方式。
2.22校-企联合
开发是指学校通过招标等方式联合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共同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专业的软件公司有专门的调研组负责收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采用科学的开发方法、先进的开发软件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每一过程都会形成相应的文档资料以备日后查阅。学校方面,各科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准确的描述需求,使用阶段成果,反馈信息。计算机教师要担任变更需求的描述职责,了解开发的基本过程,与开发公司共同承担资源库交付使用后的培训工作及后期使用中的简单维护。这种方式使资源库建设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开发的产品功能强大,综合性强、可扩充性、兼容性等考虑全面,开发的周期和质量能得到保证。开发别要注意的问题是需求描述准确、多沟通。再有就是采用这种方式需要大的经济投入,除了开发的费用,后期还涉及相应的维护、更新升级等费用。
2.3校-校联合开
发校-校联合可以分为中小学的联合和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所)的联合两种。中小学的联合开发包括:小学与小学的联合,中学与中学的联合,中学与小学的联合。合作的学校共同探讨,制定统一的标准,搭建网络教育资源库的框架,然后分工协作,每个学校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部分模块,比如按学科建设分工等。这类联合可以获得互相支持、减少工作量,共同协商、拓宽思路,分工协作、共享建设成果的好处。经济上共同承担,可以减小压力。但核心技术难题没能解决,限制了网络教育资源库向高精的深层次发展。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所)的联合。高校(科研所)致力于科学研究,同样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还拥有很多尚未投入市场的新成果,技术上十分过硬。高校(科研所)为非盈利单位,这样经济上的压力会减轻许多。另外,高校(科研所)本身也从事教育工作,与中小学合作共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库,就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更容易理解用户需求,从用户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中小学的联合减轻了工作量和经济压力,再与高校(科研所)合作解决技术和经济难题,这样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就指日可待了。
2.4校-校-政府联合
开发校-校-政府联合更推荐的是中小学、高校(科研所)和政府的联合。政府通过相关文件,成立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小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的方式强调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大资金投入,扫清人为障碍,使其从制度上得以保证。有了政府的支持,各方人员更加重视,沟通更加便利,工作更加畅通,开发建设效率会大大提升。虽然在协调三方、信息沟通方面会花费一些工作量,但从资源库整体建设来看,都是值得的。而且通过这种联合开发可以带动全市甚至更大范围的教师投入到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和使用中,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培养带动新教师和软件人才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推动整个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1平台工具的选择
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平台工具有Moodle、Blackboard、Claroline、Sakai等,经过综合考虑平台性能特点、维护成本、中小学课程情况及教师学生操作难易程度等因素,推荐选用Claroline平台工具。Claroline提供的功能完全可以满足中小学教学需求,操作相对简单,更易于教师、学生掌握,对系统资源占用也相对较少,更适合搭建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
2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建设资金得以保障,而且各方更加重视、沟通更加便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政府部门的参与,更能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以点带面,掀起广大教师参与建设、学生乐于使用资源网的热潮,也因此真正实现建设资源网的目的。
3重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资源库的建设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方便教师工作,因此一定要把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放在首位。在调研阶段,要真正深入掌握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状态,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切实走到教师和学生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忌不能凭经验下结论。在需求分析阶段,认真分析需求层次。在资源平台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教师实际操作需要和中小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特点,不宜片面追求功能先进、全面,却不适合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不宜片面追求界面美观、炫丽,却分散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首要的教学功能。另外,在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各个阶段,开发者都要与教师及学生代表保持联系,探讨阶段方案,及时交换意见,避免后期可能返工将造成的损失。
三结论
篇8
远程教育网络遭到的攻击主要分为下列几种情况:一是拒绝服务攻击DOS。这一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攻击使得一方用户可用资源严重缺乏,造成系统资源可用性的降低,从而降低远程教育系统的服务能力;二是逻辑炸弹。即通过攻击,使远程教育系统本来的资源被其他特殊功能服务所替代;三是特洛伊木马。这一攻击指系统被执行了超越规定程序以外的其他程序;四、计算机病毒和蠕虫。即计算机受到病毒感染,使得自身程序被恶意篡改,从而使其他程序受到感染,最终导致网络通信功能受损和远程教育系统的瘫痪。
二、远程成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策略
(一)建立专用的虚拟网络。专用的虚拟网络以安全性能较低的网络为信息媒介,并通过身份认证和加密,以及隧道技术等方式来建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学习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通常,网络防火墙所附带的专用虚拟模块可以实现虚拟网络专用,从而保证了虚拟专用网的安全性能。
(二)数字加密方式。为了防止信息被非授权用户窃听,以及恶意软件的攻击,在数据传输时可以使用数字加密技术。数字加密技术在远程教育系统中通过硬件加密和软件加密来实现。硬件加密具有实现方便和兼容性好的特点,但也存在相应的缺点,例如密钥管理复杂,而软件加密由于是在计算机内部进行,从而使攻击者更容易采取程序跟踪等方式对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进行攻击。
三、远程成人教育系统服务器安全策略
(一)安全的远程教育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在成人教育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占大多数,而这一系统存在多种安全漏洞。因此,要定期进行补丁下载,如果宽带速度受限,则可以通过相关程序设定来更新补丁,从而保障服务器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二)负载均衡技术。负载均衡技术可以平衡服务器群中的所有服务器,并通过实时数据的反应,均衡服务器之间的工作分配,使得服务器达到最佳的性能并且实现服务器的智能管理,从而保证了远程教育系统的可靠性。
四、远程成人教育系统访问控制策略
远程教育网络的访问控制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控制外部不知名用户通过网络服务对主机的访问;第二,控制内部人员对远程教育系统网络的访问。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设置服务器程序来进行限制,比如限制来访者的IP地址或只允许部分用户访问主机,坚决拒绝恶意用户的访问。而第二种情况,可以设置用户的身份认证控制,核实访问者的身份是否符合设备或进程所声明的条件,构成网络安全访问的第一道防线。通常,会设置相关口令对访问者身份进行核实。在此情况下,非授权的用户就不能够使用账户。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其主要方式是明文传输或者静态方式,所以会发生对字典的攻击,网络被窃听,信息机密被泄露等情况,为此,必须对口令设置等相关程序进行更新或改进。
五、远程成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篇9
1.1课程设计
职业教育工作过程是职业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整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总体课程设计,对于网页设计课程来说,学习领域可以采用网站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载体,将知识融于项目。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真正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进度表可以按照实际网站的项目开发流程来安排,从确定网站需求、选择网站建设与管理工具,到规划设计网站结构与栏目、准备网站相关文字与图片等素材,再到软件平台中定义站点创建具体页面,依次实现网站各个子栏目模块,最后与推广网站。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对各个单元学时数进行灵活调整。单元学习情境的设计融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递进安排各个单元知识点的顺序,既要有基于工作岗位的过程性知识,也要兼顾课程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完课程后,打好理论基础,同时具备再学习的潜力和能力。例如在网站项目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制作公司网站搜索页面来设计单元学习情境。
1.2课程实施
根据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及项目进度安排教学单元,遵循的原则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网页制作的工作过程来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是引路人,抛出问题,提示解决思路,由学生具体负责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出参考意见。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只需提示完成任务的思路和关键点。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还需要准备有具体步骤的实践指导书,供学生参考,对照完成并排除错误。
1.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优化为出发点。学习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结束后,学生是否掌握了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学生是否了解到职业岗位开展工作的具体流程,并具备能力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
(3)引入外部评价,如企业专家的考评,客观评判学生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成绩评价方法最好以形成式考核为主,按照项目进度逐步推进,学生的阶段性成绩不断被累计,形成性评价可以确保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保障良好的教学质量。
2结语
篇10
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使自己掌握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国家已经开始举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这就给我们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应该重视这个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培养计算机网络人才服务。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听客”,知识点的记录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培养与锻炼,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形势下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必然要求教师不能作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活动的专制者,而是要转变思想,转换观念,和学生共同、平等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创新教学方法。其实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可以以演示+操作+讲解+练习+提高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计算机网络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与教师一起共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总结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规律。这样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在思考中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配合,在讨论中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自我完善。学生也在这种参与教学中体会到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的乐趣,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授《计算机网络概述》这节课时,就引导学生和笔者一起参与了课堂的教学。我们知道对于《计算机网络概述》这节课它包含了很多计算机概念,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变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教学伊始,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以短片的形式播放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组成,营造了一个相对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接着趁同学们兴致高昂,笔者又结合短片与教学的内容提出来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思考:①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想象的计算机网络是什么?网络的世界什么?②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③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哪些?④你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有多少?然后让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结合多媒体播放的短片,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问题的答案,他们一定会对这些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这种教学模式下,改变了传统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单一、乏味的局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有用之才。
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应该积极与同行间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对我们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之间互相交换教学心得与经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教育的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避免“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出现。我们知道,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了,我们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产生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但是这个问题只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必须与其他的同行进行交流,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发展。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查漏补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形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以小组间学生的相互学习为其基本形式,以团体的总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师生间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合作小组的分配与组合。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性别,不同能力,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编排到一起,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组内优势互补,合作小组间达到公平竞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小组内,要明确各自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任务,不搞个人主义,不搞一言堂,合作学习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大家在小组内平等交流,各自发挥聪明才智,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授《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这节课时,就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我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学习小组。让同学在课下结合网络与相关的书籍,总结出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然后在下次上课时,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总结情况,最后由我进行综合讲述,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小组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这种教学模式下,同学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表现较好的学习小组总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