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2: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普遍存在招生难和就业安置难的现象,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笔者从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评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实践提出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制约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地职业教育在发展问题上都遇到了一些相同的问题和困难。表面上看,问题和困难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招生难。受“普高热”和现行用人高学历的冲击,老百姓总想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进大学,不得己而求之才读职校,造成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减少且质量下滑;二是毕业学生就业安置难。现时,各地都在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进行改组改制,出现了大量职工下岗,使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就业形势严峻。但问题的症结主要还是在我们自己,一是对职业教育缺乏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职业教育界计划经济的东西多于市场经济,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多头管理、统筹缺乏、重复办学、效益低下的现象依然严重:三是缺乏改革和创新的观念意识,虽然处在市场经济的年代,却仍然袭用计划经济的陈旧模式,不面向社会,不研究人才需求,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四是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滞后,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人员编制、聘用、考核、流动等人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五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封闭。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真正制约交通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根源。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消除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鄙薄,也是加快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2,改革和创新是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做为大连地区唯一一所以汽车技术专业为主体的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前面所述的问题,也曾被这些问题所困绕。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找到一条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结合这些年来我们为此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谈点我们的一管之见。
2.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走强强联合之路。历史上,大连地区曾是一城两交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生存着专业雷同归属却不同的三所学校。即大连市公用事业中专,历史上归属公用事业管理局,而大连市交通局技校和大连市交通学校归属大连市交通局。2000年大连市进行体制改革,取消了一城两交的格局,将原口岸委、交通局、公用事业局、仓储局和市政府交通管理处取消,成立了大连市交通口岸管理局,三所学校从此归属一个局管理。由于三所学校在谋求发展的本质上有着诸多的雷同点,例如:三所学校在学历教育层次和专业设置上相同:从事岗前、岗后、行业培训的科目相同;均设有职能和类别相同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客观上为三校的整合改革提供了可能。当三所学校统一归口新组建的交通口岸管理局后,交通口岸管理局党委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本着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发展、扶强做大的原则,于2003年做出了对局属三所学校进行整合改革的决定。这一重大决策,彻底消除了历史上三校之间无序竞争的状态,使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组合,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统筹缺乏、重复力学的局面,客观上为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2瞄准市场办学,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需求。职校学生毕业就业安置难,似乎成了职教工作者的共识,其实,这也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试想,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量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又出口不畅呢?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习惯性拘泥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招数,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自觉主动地与社会、企业联系不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的必然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职业学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找准职业学校的专业定位,讲质量、创特色、树品牌,一切围绕市场、企业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来转,这是十几年来我们在职业教育办学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教育家,也应该是善经营的企业家,做为大连地区唯一的汽车技术专业学校,我们始终把眼光瞄准市场,研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应型人才。为此,学校每一年都要派人调查一线技术工人情况、行业发展趋势,同时调查相关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举措。例如,在2000年快轨规划之初,我们就通过实地调查,论证了快轨这种城市交通新模式产生并逐渐成为交通动脉后,潜在的巨大人力需求,依据这条信息,我们主动与企业沟通,提前规划并开设了快轨站务、驾驶、信号等一批冷门专业,几年后,快轨投入使用时,我校毕业生捷足先登,凭借专业优势迅速拥有了这份被人羡慕的工作。再如:我们通过就业市场分析,敏锐地感到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及大连做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一定蕴藏着极大的用人空间。据此,我们主动出击,积极与港口码头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了港口场桥、岸桥、集拖、叉拖司机和物流、计算机等等,都将成为迫切需要人才的工作岗位,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及时有针对性开设了港口场桥司机及港口机械、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及时为港口码头企业培养和提供了紧缺型技能人才.近两年来我校毕业生中有262人升入高职继续求学,有149人分别安置在现代轨道公司、一汽公司、二汽公司、联营公司、远大客运公司等公交企业,有143人被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聘用,有10人被一流汽车维修中心聘用,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率2003年是98.19%.2004年是98.22%。如今,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渠道宽泛畅通,初步形成了面向公交行业、港口行业、汽车维修行业三条主线,同时辐射其它行业的格局,为职业学校走出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实践证明,交通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研究行业需求,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培养合格对路人才,是解决交通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出口不畅的有效途径。
2.3必须跳出单一学历教育的误区。职业教育,特别交通行业的职业教育,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和消除瓶颈的制约,必须树立职业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学历教育这样一个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不跳出单一学历教育的怪圈,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就是一句空谈和奢望.那么,职业教育除了通过学历教育完成对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外,还有哪些作为可以发挥和挖掘呢?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代社会中,不论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个人可能多次转换工作岗位,甚至改换职业。即使职业不变、岗位不动,劳动要求和技能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劳动者为了适应和改善职业生活,在他的劳动生涯中就需要多次接受培训。由此,可以预见,职业培训市场潜力是巨大的。目前,全国各地已初步形成了职业培训市场,但作为我们职业教育学校介入的还不多,对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重视不够。我们认为,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专业师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应该有意识地去抢占职业培训市场,既可以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拓展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其职业教育的多样化,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重的方向转变,应该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超级秘书网
篇2
(一).师资力量薄弱。
1.第一点是老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的教学主力仍然是转正民办教师。这些人为农村教育奉献了一生,劳苦功高,但是也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人原始学历大多是初中,高中很少,甚至于还有部分是小学毕业。最近几年,各个学校也补充了部分年轻教师,可扔摆脱不了“分不来、留不住、更新慢”的现状。
2.第二点是老师的年龄偏大,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左右。爷爷奶奶辈是小学教育的主力军,这些人教育理念思想观念跟上社会的进步更难适应儿童的发展。年龄的上涨不代表阅历的丰富,反而缺少年轻人的新意与活力。农村教育缺少新的力量的推动。
3.第三点专业学科教师严重匮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可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这些专业教师。因此这些学科在农村学校要么不开要么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流于形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只是一种理想境界了。
(二).教学设施落后由于这些年我们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太少欠账太多,致使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别越来越大。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目前偏远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上。教育设施设备“普九”后基本没有补充充实更新过。由于经济落后,教育缺少经费的支持,农村的教育设施极其落后。一些教育必需的设施比如基本的体育设施、多媒体、实验器材很少甚至没有。由于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教育内容以及教学管理不能正常的开展并完成.
(三).学生个人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的在他们身上开展并得到相应的效果,使得教学工作的困难日益加剧。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许多儿童的思想顽固不化,身上带有不良的风气,这就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老师很难的去管理与教育。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为了使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当地政府应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仅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会对小学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力图保证孩子们在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中生活与学习。
(三).师资力量的扩充。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与农村教书的鼓励与支持,并相应的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支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他们带着无尽的新鲜活力和与时代靠近的知识,让他们去农村教课最合适不过。其次,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使这些大学生知道农村小学教育对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与渴求,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善老师的管理运行机制老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对象,如何管理老师,留住老师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资作为一种调控老师的手段,要与老师的工作和相结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劳的老师,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势,让老师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切实必要性与紧迫性。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群体,缺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心,从小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阴影。因而心理辅导就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心理教育不仅会改变孩子心里的整个世界,同时还会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三.结语
篇3
本组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9岁~64岁,平均年龄38岁。车祸伤15例,坠落伤7例,塌方砸伤12例,刀砍伤6例。受伤部位以四肢骨折、颅脑损伤、肝脾破裂、肺损伤、血气胸、五官损伤、大面积软组织撕脱伤、泌尿系统损伤等为主。接诊时心跳、呼吸停止5例,处于濒死状态8例,其余大部分处于休克状态。以上资料中多发伤患者的主要特点包括:①病情重,休克发生率高,低氧血症严重;②全身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衰竭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
二、急救与护理方法
首先要保证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根据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给氧浓度和流量。气管切开的患者要切实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在护理中,注意掌握吸痰的时间和正确的吸痰方法,当听诊肺部有痰鸣音、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及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室内定期消毒,气管内定时滴药,并根据痰液的粘稠度,决定湿化液量及雾化吸入,每4~6h从气管套管内注入5~10ml抗生素稀释液,以刺激患者咳嗽及冲洗气管,并协助患者翻身,咳嗽、排痰。本组气管切开3例,时间6~9d,无肺部感染发生。本组40例中行气管插管7例,较迅速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阻塞物,有效地维持了呼吸道通畅。对全身严重多发伤特别是合并颅脑损伤常因呕吐物混合血液、血块容易误吸造成窒息,此时应是迅速吸出口鼻腔、咽部的呕吐物、血块等异物,取出活动性假牙,及时充分给氧,根据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予鼻导管或面罩高流量吸氧,做到充分给氧又避免氧中毒的发生,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行气管插管。患者伤后清醒回忆起当时坠落或车祸的恐怖场面,出现恐惧心理,面对不能动弹的双下肢及全身多根的管道,沉默悲观。此时,要运用全新的护理理念,在保证抢救护理过程中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沟通,言语温和、态度诚恳促进其配合治疗,达到尽早康复的效果。
三、结果
本组40例患者经术前的急救、术中的现代护理、术后的精心护理,痊愈24例占64.89%,病情好转伴伤残9例占21.22%,成为植物人5例占10.11%,死亡2例占3.78%。全新的护理理念在急救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效的挽救了肢体严重伤残患者的心灵,为急救护理工作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基础。
四、体会
1、规范化、程序化的整体护理理念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实行整体护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严重多发伤伤情重,发展迅速,变化快,创伤后组织器官损伤广泛、失血量大、机体免疫及防御系统被破坏对全身生理扰乱严重,多伴发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应激反应并相互影响。容易发生休克、感染、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颅内压增高、急性肾功能衰竭及ARDS等脏器并发症,一旦发生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预防ARDS发生的重要措施是尽快纠正低氧血症,及时采用正确的呼吸通气以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建立和维持血流动力中的稳定性以减轻肺受损,早期足量合理应用广谱抗菌索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
2、变被动为主动,重视心理疏导
抢救先于诊断和治疗而抢救的关键在于早期,因此,急诊抢救医护人员的调配分工合作,急救护理技能熟练,敏捷,急救药物的完善配置,抢救器械的正常工作状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肢体残疾几率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在救治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急的疾病”,还应重视“急的心情”。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技术,整洁仪表,稳重姿态,给予患者信任与安全感。同时应注意环境对患者的影响,对极危重者应安置在单间抢救室或用屏风遮挡,以免相互影响。并应同情关心患者家属,主动与其沟通,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力求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取得理解与支持。
3、充当医生的角色,提高早期认症识症能力
护理人员要会识别患者的意识模糊(包括嗜睡和朦胧)、半昏迷和昏迷。观察患者的表情与姿势,并通过语言刺激,即定时唤醒患者作出简单对话,如无反应则进一步用疼痛刺激,即压迫眶上神经,或用针刺,或以手捏胸大肌外侧缘等方法。此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如面部表情、肢体活动等),检查有无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有无大、小便失禁及其他神经系统改变等。在多发伤观察过程中,应把各部位创伤看成一个整体,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关系。将生命体征动态变化与各处创伤联系起来,防止把注意点过于集中在某些表面现象而忽视更为隐匿、更为严重的创伤。如颅脑损伤时,由于昏迷、休克等易掩盖腹部表现;如骨折引起大血管破裂,只考虑到骨折而未认识到大量失血的危险性。因此,在整个急救过程中应不间断动态地监测血压、脉搏、尿量。如果在大量快速输液条件下,患者仍出现不能解释的低血压,应高度警惕胸、腹腔脏器大出血的可能。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困难、紫绀,提示伴有胸部损伤。闭合性腹腔内脏器出血有明显的“时相性”特点,常需连续观察才能作出判断。不能一味地依靠B超、CT等仪器检查而定局,因为B超、CT只能反映某一时间内伤情,是静止的,而伤情变化是动态的。应及时将生命体征监测结果与患者全身状况结合起来作综合评估与分析,为抢救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篇4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陕西;发展趋势
陕西地处中国中西部交汇处,文化土壤积淀深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具有吸引全国各地,特别是周边省市区广大青年求学的优势。西安共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近百所,教职工6万余人,有一大批门类齐全的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这都为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陕西拥有各类民办高校37所,在校生人数23.7万人,其中80%分布在西安。 全国10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有5所落户西安。在万人以上规模高校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本科高校数、校园占地面积、图书拥有量等指标上,以西安为主的陕西民办高校创造了5个全国第一,被喻为民办高校的“西安奇迹”。在西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和学校敢于因时制宜,突破固有模式,超常规发展,是创造“西安奇迹”的最宝贵经验。
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在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多,这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丰厚的高教资源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强大的发展空间。陕西民办高校的群体优势是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化、规范化、上档次的必要条件。全省民办高校的布局是这样的:在66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西安占48所,其他地区有18所。五千至万人以上规模的有5所在西安,另有两所院校坐落在西安周边的地市。陕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比较突出的还有它的治理整顿工作。每隔3年,都要重新审核办学资格,换许可证。近年来全省已注销了400余所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在做调整和关停并转工作中,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细致扎实,注意掌握政策,保持了稳定局面,为民办教育第二次创业,开创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深化陕西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促进陕西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市场是民办教育运行机制模式中最具活力、对民办教育发挥经常化影响力的要素。民办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应该是按照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近阶段,陕西民办教育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1、陕西民办教育的培养质量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陕西民办教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壮大的过程。办学规模扩大了,培养质量愈发重要。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办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差,就业率低的民办院校就将面临生源匮乏、难以维持的现状。 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及校园硬件设施是生存发展的前提,而教育质量对普通高校来说是声誉,对民办高校来说是生命。民办高校要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民办普通高校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只有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质量才能在民办教育战线上占有一席之地。民办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光靠课堂上的教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不断强化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树立起教育管理的新观念,掌握教育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引进先进的民办教育管理模式,与世界上先进的民办教育管理模式接轨,使管理水平达到先进水平。
2、继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改变那种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结构,这种结构将有助于教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民办高校要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就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走出去”就是专职中青年教师要定期走向社会,走进高新技术产业,要及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学实践知识。“请进来”就是要吸收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加盟民办院校任教。这种结构模式有利于在校生吸收学习当代最新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整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3、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是社会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3年起逐年迅速增长,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必须认识到,学校把学生招收来只是进行“加工”、“培养”,社会是学生的归宿点,让他们顺利地就业,他获得了就业机会就有生存权、自主权和发展权,陕西民办高校之所以整体发展很快,像西京、西译、欧亚、外事等都在2万人以上,就是因为“出口畅”才保证了“入口旺”。因此只有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才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要求学校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及学生培养的方向都必须面向市场、紧贴市场,由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改革,研究分析现实市场的需求,大胆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趋势,及时砍掉与就业市场“对接性差”、“成交率低”的旧专业,办出自己的主打专业、创新专业。
4、陕西民办教育的发展将吸引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
经费投入较少是长期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而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又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我省民办高校多项硬性指标皆名列全国前茅,如此成绩固然可喜,但陕西民办高校,同样面临与公办院校一样的资金压力。而相比公办院校,他们更不易获得银行的支持,生存和发展没有资金寸步难行。由于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生学费,在近两年,高校扩招以及各地独立院校纷纷崛起等因素造成生源分流、资金分流等问题,陕西民办高校亟待锻造和稳固它的“资金链”。
5、民办教育的培养目标将从一次性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与企业的横向联合更加密切
随着陕西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与民办教育相联合,而民办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满足社会,满足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民办教育逐步形成联合企业、发挥行业作用、并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企业、行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专业技术指导教师,学校为企业、行业培训在业职工、下岗职工,将为社会、为企业、为经济提供更多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克荫.陕西现象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7.
[2] 朱国维,朱斌,陈晃.民办高校办学的趋利性分析及其对策[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12.
篇5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这种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逾越性。尤其近年来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提倡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自由的成长环境按照天性自然发展。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证明,4~6岁左右的儿童智力发展尚处于感性阶段,是以眼看、手触、耳听为基础的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的发展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且保持的实践比较短;天性活泼、好动,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获得锻炼和发展。然而,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反而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时间与机会,把幼儿局限在狭小的教室内接受深奥知识的灌输,严重限制了幼儿身体机能的锻炼、思维创造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要求学生长时间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内接受知识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儿童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极易导致幼儿疲劳和厌烦;而且由于幼儿的自控力比较差,常常坐姿不够端正,导致驼背,甚至因为长时间的学习会影响儿童视力、骨骼的正常发展。幼儿园是儿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幼儿在这里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性群体,开始学习和小伙伴、老师等家庭外群体的交往,因此幼儿阶段的游戏应更多的是社会性的学习及锻炼,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锻炼身体各项机能。然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趋势,使本来生性活泼好动的幼儿在局限的教室里无法获得正常的交流与发展需求,从而日渐孤僻、木讷。儿童在日复一日的学习重压下,会逐渐丧失对外界环境的兴趣与好奇心,失去探索和思考的兴趣,从而限制了创造性思维与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策略
1.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全面提高幼师的素质地方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与管理,防止一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和应试教育潮流而不顾幼儿发展规律开设小学课程的现象,同时加强对幼师质量的审核与把关,杜绝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不合格人员上岗的现象。此外,要从根本上帮助家长和幼儿园认识到:
(1)幼儿园是以孩子天性为基础、促进孩子自由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应实施以游戏为主要教育与活动方式、以身心健康发展与良好社会习得为目的的教育,帮助培养对幼儿一生发展都产生长远影响的良好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与心理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等。
(2)幼儿的学习是以具象思维为主、建立在自身生活经验之上的学习,因此幼儿园教育应以学生亲身参与取代教师教授,用亲自观察、触摸与体验取代抽象的思考,幼儿的成长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出来的。
2.培养家长正确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态度与观念对孩子潜移默化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很多家长由于自身学历与专业知识的局限,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比较落后。比如他们认为孩子活泼好动是调皮,是不够乖、不听话的表现;认为孩子玩游戏是不优秀的表现,期望孩子能安静地坐在房间内学习,获得比较高的分数。这些错误的教育理念会影响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反而倾向于一些过早开设小学课程的学校,从而助长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趋势,违反了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与需求。
篇6
本研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实习中的交流互动四个方面,编制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阶段反思情况调查表。选取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学生70名,在实习前期和后期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教学目标设置的反思,从不(或较少)反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的同学比例从63.3%降为60%,变化不明显。根据访谈可以发现,实习生对于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常混淆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实习生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受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非常大,多数从不(或较少)反思教学目标的实习生是因为指导教师在备课中忽略教学目标科学性、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等方面。关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能经常(或总是)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同学比例从50%上升到73.3%,能经常(或总是)做到根据教学实际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实习生比例从53.3%上升到73.4%,这表明随着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实习生对教学实践有了更好的把握。根据课堂观察发现,实习前期,实习生的教学内容往往脱离已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不能突破,经过教学实践,这些问题逐渐减少。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经常(或总是)反思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实现的学生分别为50%、36.7%、40%,上升为70%、66.7%、60%;从不反思三种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学生比例全部降为零,说明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将高校的学习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实习生对技能目标的反思明显提高,说明通过实际教学,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逐渐突破单一的知识导向,兼顾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关于教案重要性的反思,经过实习,对于教案的作用,实习生的看法产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肯定教案重要性的同学比例从53.3%上升到63.4%,但是认为教案作用不大(或没有作用)的同学比例也从16.6%上升到23.3%,经过访谈发现,实习生对教案与教学二者关系的认识与所在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示范密切相关。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认为自己总是(或经常)反思教学方法的同学比例从50%升为60%,较少(或从不)反思教学方法的同学比例从26.7%降至16.7%。通过访谈发现,实习生在实习中期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最多,在教学达到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后,对教学方法的反思逐渐减少,整体上呈波浪趋势。关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认为自己总是(或经常)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实习生比例从43.3%上升到60%,这是因为在实习中,实习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直接的、感性的、第一手的了解,开始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据此改进教学。关于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突破,经常(或总是)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或方法的实习生比例从33.3%上升至40.7%,从不(或较少)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的实习生比例从26.7%降至10%,表明经过教学实践,实习生对教学方法创新的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三)关于“教学管理”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通过反思师生关系来改进班级管理方法及反思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两个方面,能经常(或总是)进行反思的实习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关于对个人行为的反思,实习前后变化不大。对比两次调查发现,实习生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是不断提高的。在教育实习中,教学管理对实习生往往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如学生在课上不愿意发言、配合等;但实习生和中小学生年龄差距相对较小,容易沟通。所以实习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到教学与管理两方面同时提高。
(四)关于“交流情况”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教学后与学生的交流,经常(或总是)交流的实习生比例从36.7%升为50%,较少(或从不)与学生交流的实习生比例从26.6%降为16.7%。交流互动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实习生与学生的交流随着实习的深入逐渐增多。关于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方面的反思,实习前期,只有26.6%的同学经常或总是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因为实习生刚刚开始接触教学,对于交流的内容尚不明确,或与指导教师不熟悉。实习后期,比例上升为60%。但有约1/5的同学很少或从不交流,经访谈发现,原因有几个方面:指导教师工作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对教材和教学内容不熟悉,听课后感受不深,问不出关键性有实质性的问题;此外,听课或上课初期,问题、疑问较多,与指导教师交流较多,适应一段时间后,交流逐渐减少,即交流呈现出波浪趋势。关于与实习小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53.3%的同学经常(或总是)与实习小组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26.7%的同学有时与实习小组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反映出实习生在实习小组内部比较乐于沟通,能够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二、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反思性思维发展的建议
从实习生教学反思性思维发展的趋势来看,要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应主要从各类课程及实习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师教育课程、学科教学法课程及通识课程,其中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教育科学学院开设,学科教学法课程由学生所在学院开设,因此分别进行调查。实习实践主要包括教育实习之前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微格教学、教育见习、课外教学实践(家教或带班)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本次调查还就实习中的教师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调查。从各类课程对实习的影响来看,重要程度依次为:学科教学法课程(90%)、学科专业课程(86.7%)、教师教育课程(73.3%)、通识课程(40%)。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科教学法对实习的作用最为明显,与实习联系最为紧密;通识课程对实习的直接作用不大,多达20%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的学习不重要(或比较不重要)。从各类实践对实习的影响来看,重要程度依次为:课外教学实践(93.3%)、教育见习(90%)、微格教学(70%)、其他社会实践活动(66.7%),可以发现,学生个人的课外教学实践为教育实习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开始实习前应该有“见习”这个感性认识阶段,此外,微格教学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关于指导教师的作用,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作用大于所在高校指导老师的作用,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实习期间,实习生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接触较多;第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了解中小学实际教学,能针对实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高校的指导教师也应更多的深入教学一线,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提高教学和指导的有效性。而且,高校指导教师应发挥自身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帮助实习生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在下一步的论文指导中发挥作用。
三、结论
篇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社会上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英语作为一种世界上的通用语言已经成为大学生增强自身能力的一种必需品,所以大学生一定要加强英语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更加顺畅。而大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要把英语看作是一种语言,更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英语文化,这样才不会在使用英语出现一些简单、可笑的错误。要想了解一个国家或者一定地区的文化,就必须了解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思想、历史等等诸多方面,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适应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保持一种海纳百川的学习态度,以一种开阔的胸襟去感受、去学习他国的文化,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
二、发展创新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学习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清楚谁是学习的主体,一定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创造有利的环境。探究式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深入学习,更好地进行研究,从而在学习中培养一种优秀的习惯,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式学习
没有一个人能够打下一片江山。学习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上课时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各尽所能,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了解到学生们的真实情况,从而为学生们的合作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分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们的合作学习,但是教师在进行分组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把各个小组分的水平相差太多,要让各个小组旗鼓相当,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公平。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一)开展互动式演讲教学
现在大学生英语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大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学习死语言,而这就需要开展互动式演讲教学,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过去我国是应试教育制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教育总是以做大量的习题为主,进行题海战术,而对使用英语的表达能力并不重视,而这恰恰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缺失,虽然有些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英语表达能力却十分不好,以至于不敢在人前用英语讲话,而有些学生虽然敢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也仅仅限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层面,一些较为深入的话题还是不敢开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母语是汉语我国人们在日常的交流中使用的都是汉语而不是英语,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几率是十分小的。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篇8
1.多边互动性
在终身教育理念中所提倡的学习模式是按照个人意愿所安排的,强调参与教育的学习者拥有受教育的自主选择权,这一权力不被受教育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所从事职业、社会地位所限制,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注重受教育者独立性的体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可以说,成人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进一步的扩展,所针对的是已经有相对教育基础并且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人,相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目的、原因都体现出更加明确成熟的性质,同时也普遍具有自主性学习意识。在成人教育中,扮演施教者角色的,更确切地说,是可以和受教育者共同进步、彼此完善的身份。因此,成人教育的开展模式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与知识获取,而是更加强调受教育者与施教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边互动。
2.长期性和阶段性
终身教育是在一个人生命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的一种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进步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一个民族希望的所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所在。教育的发达就是一个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败就是一个国家的落伍。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逐渐改变,以及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对个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想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提升完善自己,所以终身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这种由国家机制保障、全体国民趋之若鹜的应试教育,深深误导了中国家长的教子观念,误导了广大学生的成才观念。校园教育无法达到实际的需求标准,而成人教育是具有长期性特点的,并且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虽然我们需要一直获取新知识让自己得到充实,但也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在某一阶段接受专门性的教育,让不足得到快速、有针对性的弥补。长期性与阶段性这两个问题并不矛盾,长期性是终身教育最直观的表现,而阶段性则是终身教育的切实实施。
3.非正规性和非强制性
从我国成人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都是非正规性的教育形式,也就是受教育者通常是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有统一规范的上课作息时间。成人教育所针对的都是较为成熟的成年人,他们相对而言有更加清晰的受教育目的,有更强的主观意识,但每个人的目的性及主体意识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无法采取同样的活动去限制他们,不能用统一的规范活动来满足不同的目的。对于一般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学业,学习具有相对的被动性,因为他们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但在成人教育中,学习不一定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应该更多地依靠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自觉地自我设计学习活动及其内容和方式,更加强调受教育者自主选择权的体现,所以成人学习体现出十分鲜明的非强制特征。
二、我国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存在欠缺
从成人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受教育者一般都具有相对的教育基础,尤其是对于专科学历者来说,在接受成人教育时,所接受的知识内容大部分之前就已经掌握,成人教育的实际价值并不能真正得以体现。同时,课程知识的设置一般都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践操作指导,导致知识理论与实际运用衔接不够紧密。很多学生在接受教育后依然不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成人教育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课程知识架构不完善
随着成人教育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其课程知识架构不够完善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一般体现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比重失调,甚至有的高校在对课程进行教学安排时一般都是根据实际的师资来确定,导致课程架构不稳定、不规范,教学时完全按照教材进行,缺少规划性及创新性,不能体现成人教育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3.课程设置水平不一致
就当前成人教育的发展情况来说,成人教育总体上可以分为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阶段。从这几个阶段的教育课程来说,专科课程可以看作是对本科生课程的缩减,而研究生课程则是对本科课程的进一步强调与知识点强化。各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有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但在课程设置中这些教育目标的不同没有得以明确体现,很多高校在成人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上都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三、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建立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标准的基础上,即教育开展必须是适应现实要求的。结合实际的发展需求,合理设定课程开发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评判准则,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综合考量学校本身发展、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因素。在设计教育课程时,应在保证原来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员真实的能力情况设计相应的方式。成人教育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地区限制以及行业要求,教育对象不同,以及知识结构、个人需求、工作环境差异所体现出来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制定多样性的教育战略,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实施统一化的课程是不可行的。
2.系统性原则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将所学课程的相关知识、技能、学习渠道以及教育方式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划整理,使之系统化。在进行课程规划时,还应对课程之间的链接问题加以充分重视,防止出现课程之间不连贯的问题。在进行成人教育课程开发时,还要尽量防止出现知识反复或遗漏的现象,以实现教育的高效性。
3.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原则
这里所提到的统一性是指在进行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时,要按照当地或者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加强规范性,遵循统一性原则的课程一般都属于基础类课程;而多样化则是指开设成人教育的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自身办学的特点,满足人才发展多样化的需求,遵循多样化原则的课程通常都属于专业类课程。在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地区或国家的课程设置要求,注重课程多样化的原则。无论哪类课程的设置,在加强规范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多样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确保人才的全面发展。
4.现实性与前瞻性共重的原则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这就对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同抓共重的原则,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注重多行业知识技能的彼此融入,充分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能够顺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四、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方向
1.逐渐趋于人性化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以在职、成人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以成人职业需要为基点。考虑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与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要强调社会需要和教育的外在功能。关注成人的职业世界和职业需要,强调以成人职业实际需要为原则、基点,围绕在职成人实践中的问题,按需进行课程开发,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限制,以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理念来适应发展着的生活现实,在生活中教育人,在教育中学会生活,以培养个性完善发展的人。这种做法能够弥补成人在工作中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使其适应不断变换的职业需求,具有实践能力或实践机会的成人能够很好地发挥优势,学用结合。
2.逐渐趋于主体化
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上所施下所效,忽视成人学习者的能动作用和经验作用;着重凸显出教师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及所掌握的主要导向功能,对于学习本身的主置却往往予以忽略;过于凸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单方面参与,对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些问题很明显地体现出教育工作中成人学习者的参与力度不够,不是作为主体而存在。满堂灌是反主体教育的典型表现形式,强制性是其根本性特征。这显然已经无法顺应当前的教育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呼唤人的主体性,需要有主体性的人。终身教育理念的融入将教育模式从之前的教为主转变成当前的学为主,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3.逐渐趋于多元化
要促使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需要时及时参与学习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成人高等教育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既有正式教育、正规教育,也有非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既有普通教育课程,又有职业教育和闲暇生活教育课程,且注意结合成人的生活和经验,随着成人学习者的需求变化而灵活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统整性、连续性和发展性,以适合成人终身持续发展学习需求,配合人生各阶段的社会角色与发展,以学习者的学习为导向,有利于成人个体的学习和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以达成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适于成人学员的需要,便于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教学方式呈个性化趋势。
五、结语
篇9
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全球经济发展的日益深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并且发挥着战略性、决定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因素就是人才。目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和工业化阶段的初始发展阶段的新疆来说,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对于新疆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日益明显;并且,新疆要想在经济转型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成功,完成产业优化升级以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实现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目标,都对新疆的高等教育质量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新疆要加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水平建设。也就是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最根本、关键因素是人才培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人才培养在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中有战略性、决定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二、新疆高等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
新疆高等教育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是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全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愿望日益强烈,进一步推进了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自1999-2007年,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相对规模即每万人口中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从30.96人增加到103.28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17所增加到32所,10年时间增加了32所。西部大开发10年来,新疆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增长。各项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5年的8852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548254万元;社会捐资经费从2005年296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714万元,虽然中间有增减波动,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上升的;高等教育学费及杂费为2005年的74705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41604万元;其他教育经费从2005年的42633万元增加到72085万元。新疆自治区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把握节奏、控制规模、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积极引导高等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
(一)新疆新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相适应师资队伍的水平作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水平。新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的不相适应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缺乏新疆普通高校教师人数
尽管新疆普通高校师资总量不断增加,并且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普通高校相比,新疆普通高校教师总量还明显不足。
2、新疆高校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
大学本应是各类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基地。然而在新疆高校普遍存在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人才流失现象,对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较重。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997~2004年,新疆普通高校人才共流失1017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流失253人,占流失人数的24.88%。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流失223人,占流失人数的21.93%;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流失60人,占流失人数的5.9%。
(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
由于新疆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实力相对薄弱,导致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不足,并难以对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因此,大部分财政性教育投入主要来自于国家。
(三)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
财政性教育经费中高等教育经费是以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在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以学杂费为主的格局,其他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并没有形成适当的比例。高等教育经费的多元化筹集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普遍趋势。其主要作用就是利用非政府的收入来弥补公共财政收入的不足。
四、优化新疆高等教育发展与财政投入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新疆高校的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在新疆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高校人才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首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尽职尽责,对于优秀的教师给予鼓励及表彰;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承担授课任务,并且加强开展新疆自治区教学团队,以及开展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其次,从制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约束。按照国家和教育部的教学制度相关规定,将教师教学活动中从事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写入高校教师教学管理规定中,严格执行教学工作的监督制度、评价制度和考核制度。再者,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多要参加各种教师的培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努力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
(二)调整高等教育投入比重,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与内陆沿海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新疆应该更加注重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落后的现状。目前,新疆的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在根本上决定着新疆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做支撑。因此,我们需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需要充分发挥新疆高校的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大量紧缺型专业人才,为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以评估为主要手段的多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篇10
第一,创办高水平大学,落实教育立国理念。为了落实教育政策,以色列建立了2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始创于1918年,落成于1925年)、特拉维夫大学(建于1956年)、巴依兰大学(1955年建于拉马特甘)、本·古里安大学(1969年建立于贝尔谢巴)、海法大学(建于1963年)、以色列理工学院(1912年奠基于海法市,192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是以色列最著名的6所大学,它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均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以色列高等学府在校生已达14.9万人,大学入学率(包括综合性大学、地区性大学、开放大学在内)约为80.17%。高等学校已成为以色列实施教育立国的主要阵地。第二,教育经费足额投入。以色列重视教育的理念不是停留在政策文件上,而且落实在实际行动上,突出体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依法对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以色列的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个阶段。按照学制,中等以下教育包括3级:初等教育(1~6年级)、初中教育(7~9年级)、高中教育(10~12年级)。1~11年级为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其中教育部负责教育经费和教师的聘用、培养与培训等费用,地方政府则承担学校的修建和维护,并协助教育部管理地方学校。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中央政府免除学生的学费,地方政府负责兴建学校、聘用教师并提供工资。仅在1962~1963学年,以色列的教育经费就达4.25亿里拉,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7%;1961年教育部的教育经费占同年国家财政预算的12%,仅次于国防投入,而同年英国的教育经费为4.25%,美国也只占5%[3]。以色列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1995年以色列的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5%,2000年教育投资高达到10.4%,持续居世界各国之最[4]。以色列的识字率为97.1%,是中东地区识字率最高的国家。第四,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在以色列政府长期重视教育的政策指导和立法保证以及教育经费有效落实的支持下,以色列国民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15%的人受过16年以上学校教育,17.5%的人受过13~15年学校教育,33.5%的人受过11~12年学校教育,13.5%的人受过9~10年学校教育,15.9%的人受过5~8年学校教育,受正规教育程度在4年以下的只占4.3%。受正规教育的平均年限从1961年的8年(犹太人为8.4年)上升到1987年的11.4年(犹太人为11.7年)[5],1996年则达到12.1年(犹太人为12.3年)[6]。据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相应增加9%。以色列公民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和素质的提高,必然影响到本国经济的增长力和技术创造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7]。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政府不仅重视教育,而且特别重视实用学科。以色列每万名劳动力中就有7人拥有理工科硕士和博士学位,而英国为5.3名,美国为4.8名,加拿大为3.3名,日本为2.6名,德国为1.9名。第五,学习型社会业已形成。以色列政府长期重视教育,国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成为国民生活的组成部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数据表明,1962年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量居世界第一,1968年每千名居民拥有76本书。1988年再次统计,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和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以色列为世界之最[8]。以色列已经逐渐形成为一个崇尚知识的学习型社会。
二、以色列的农业教育
“农业是以色列的立国之本,可以说没有高科技农业就没有以色列!”[9]。发展高科技农业必须拥有高科技尖端科研人才和推广使用的高素质农民。只有具备科学素养的尖端科研人才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的运用和推广则需依靠高素质的农民。因此,以色列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教育以及农业科研体系的建立[10]。以色列现已建有45所农学院和农业科研机构,为以色列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了高端科研成果,同时承担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民的培训工作。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希伯来大学农学院和沃尔坎尼研究中心。希伯来大学农学院全称是罗伯特·史密斯农业、食品和环境质量学院(简称农学院),1942年由21位硕士研究生创立,在世界农业院校排名位居前30,在具有全球科学影响力的农业院校排名中位于前5名。该院招收农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营养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兽医学博士研究生,是以色列唯一能够授予农学大学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以色列唯一的拥有营养科学和兽医学的学院,现在已经拥有学生2300名。农学院的教学和研究活动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推进农业,巩固以色列经济,同时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农业学家;保护并恢复环境,同时增加粮食产量,减少全球饥饿;推动农业以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纯度;同其他各国分享以色列的创新研究成果。其毕业生活跃于基布兹、莫沙夫或私人农场等农业组织,利用其专业知识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进入21世纪,以色列掀起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希伯来大学农学院十分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进农业科技素质与农业创新能力教育,强调产学研一体化,为以色列的农业生产与发展培养更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民。为此,农学院举办多层次的校内教育课程,让以色列科学家、教师、农民了解农业的最新技术。同时,组织“周五在大学”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不同领域的进修课程,每年开设十几次专门针对农民的短期培训班,由农学院的专家把最新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同时了解农民在生产及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研制相应的农业新技术,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劳动生产率[11]。位于拜特·达干的沃尔坎尼研究中心(简称ARO),隶属于以色列农业部的农业研究组织,是一个全国性的多学科研究机构,相当于以色列的农业科学院。沃尔坎尼研究中心下设多个不同学科的研究所,以及设在不同地区的地区试验站。中心拥有数百名著名农业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大多具有博士学位,有些科学家还是农业部和农场主组织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或在该国不同地区主持大规模的地区性研究和开发项目,或与来自其他国家科研机构的专家开展合作研究工作。以色列政府部门和农场主及企业提供的农业研究经费也是相当充裕的,可以说以色列的农业研究是人力、物力、财力充分,“硬件”、“软件”都很优越,并拥有一个国家与地方级农场、市场相互配合协调的完整体系,保证了以色列农业的世界先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沃尔坎尼研究中心下设7个直属研究所和1个直属系(观赏园艺系),这7个研究所又有若干个系,涵盖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反映了以色列农业研究的国际水平[12]。除希伯来大学农学院和沃尔坎尼研究中心外,以色列教育部所属的本·古里安大学沙漠研究所、特拉维夫大学高产作物研究所等农业科研机构,在以色列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以色列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达到大专水平,能够较快掌握农业新技术[13]。以色列的农业教育政策不仅使农民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了解到农业科学的最新成就,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特别是培养了农民的现代意识[14],为以色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对陕西启示
(一)陕西教育资源与农业资源概况
陕西省是教育大省,其突出特点是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多,人均受教育程度高。陕西省常住人口3753万人,而受过高等教育者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者超过1万人。据2012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现有普通高校79所,成人高校18所,独立学院12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42所,高职(专科)院校37所。陕西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52个,其中高等院校26个,科研机构26个。2012年陕西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441881人(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自考助学班及网络本专科学生)。仅2012年,陕西省招收研究生31378人,在校研究生94294人,毕业研究生25561人。普通高校本专科共招生327087人,在校生1026254人,毕业生265279人;成人高校本专科共招生65015人,在校学生198854人,毕业学生64249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61500人,成人高校专任教师1735人。此外,2012年全省正在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34553人次,当年结业111197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115278人次,当年结业170566人次。2012年,全省职业技术培训机构9824所,专任教师12725人。根据2012年末陕西省政府统计资料,陕西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千米,土地资源主要特点为山地多而川原少,海拔800米以下河川、台原、山前洪积扇等仅占总面积的10%,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原、川地、沙地、沼泽等六大类。此外,陕西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上述数据表明,陕西教育资源丰富,农业资源相对不足,陕西农业发展只能通过强化教育,走高科技农业的道路。
(二)陕西农业教育资源与农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现有79所普通高校中,有5所院校设有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学,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也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从1934年建校以来,该校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3万名,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培育出目前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1号”优良小麦品种,长期主导中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中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此外,还有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设有与农业相关的学科专业,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为陕西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服务。在中央政府农业政策和陕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陕西农业科研和人才优势的支持下,陕西农业连续多年丰收,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195×1010千克,是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每亩单产达253千克,再创新高。水果种植总面积112平方千米,总产量1.333×1010千克,成为全国水果生产第一大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五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对陕西农业发展的启示
第一,重视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紧密结合。以色列的农业科研项目,不是来源于农业主管部门的办公室,也不是单纯来源于科研人员的实验室,而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来源于田间地头,来源于农民的农业生产需求。以色列农业科研人员有相当多的时间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耕作,亲自传播农业科技新知识,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向农民学习咨询,收集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实际效果。科研人员在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过程中,发现问题或得到启发,进而使科研人员逐渐形成需要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如提高产量、防虫防病、抗旱植物育种等等问题,正是农业科学研究项目的来源,而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也正是推动农业科研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这样,农业科研成果也就不存在不能转化为农业新技术、最快应用到农业生产及管理中的问题了。以色列农业发展中农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及管理紧密结合,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积极互动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第二,重视提高农民的农业素质。农业现代化不仅包含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生产成果的商品化),而且包含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现代化。农民是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首先是农民拥有现代农业素质,特别是现代农业意识。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通过居于农业主体地位的农民来实现。反过来,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实际上,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主体与客体的现代化[15]。以色列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希伯来大学农学院和沃尔坎尼研究中心在农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承担着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此外,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时,首先是培训农民提高和更新农业知识,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以色列农民渴望及时学习不断更新的农业知识,掌握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大的农业效益。实际上,在以色列政府长期重视和政策导向下,以色列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组织(基布兹和莫沙夫等)与农民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关系,相互促进,而提高农民的农业素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多因素共同促进了以色列现代农业的发展。陕西农业教育和科技基础好,但农业科技知识普及不够,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知识缺乏,学习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我们应当学习以色列的经验,重视提高农民的农业素质,通过农民素质的提高,加速陕西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第三,重视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色列领土狭小,土地贫瘠,可耕地更少,但很好地处理了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对于陕西乃至整个中国,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协调人口、土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手段管理农业,通过技术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构建经济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16]。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