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5:5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改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改论文

篇1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发展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对此,我校语文教改课题组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以及对自身教学过程的反省,发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低下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过多机械训练和过多分析,引起单位内容教学时数浪费;二是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褪去色彩的内容引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流于形式。此两种,尤以后者为根本原因。

对此,课题组决定精减课时总量,“让学生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一方面,实验教师以现时学生生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为依据,减少单位教学内容的用时。如将汉语拼音教学由通常的8周浓缩至3周完成,以及适量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前作准备等举措,均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将部分时代间隔远、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以泛读、速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经试验调整,我校常规课程精减为原课时总量的50%。“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提供了足够空间。

“课本之外,学生更需要些什么”,这一直是我们课题组教师思索的焦点。通过对学生个案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家庭及周边环境、影视等媒体影响,如今的小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了解和关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现有教材的时间滞后和空间狭窄,与学生个体成长需求形成鲜明反差,除了“听、说、读、写”之外,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宽、对事物认知的形成有效判断等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引不起兴趣的内容,最终成为学习的负担。

为此,课题组教师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开设学生自选课程,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自己喜爱和感兴趣的作品推荐到课堂上,再加上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精选文章,由课题组汇编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选辅助读本,使一大批学生喜闻乐见、充满情趣的作品跃入学生的视野。

在对现有的教材补充完善之时,我们课题组教师还认识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但有赖于兴趣的引发,还需要在学生自觉的交际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形成。为此,课题组为学生设计了系列活动课程。从低年级的“自我推荐”、“讲身边小故事”,中年级的“自编故事”和“辩论赛”等,丰富多采的课型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交际与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翱翔,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挖掘培养。

就以“辩论赛”为例: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只能按照教师精心设计和期望的轨道,“小心翼翼”地进行,不能有所偏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然而,从辩论课中,我们则看到:无论是辩题的确定,论点的选定,还是正反双方人员组成,学生不必履行课堂教学中的循规蹈矩,可根据辩题,自由选择观点,收集材料,并精心加以组合。这些无不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进而为了使本方的观点获胜,在分头各自准备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交流;删选整理材料;设想各种情况,研究制定对策。这种在一般教学活动中较难实现的“积极参与、交往合作”的效果,在辩论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辩论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课堂教学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辩论会上,学生把平时“唱主角”的老师“冷落”在一旁。学生不必对自己的问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老师的意愿而顾虑重重,学生也不必受选举手后发言的纪律约束,对各自所持观点,可根据自己已知的事实,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起或事先精心准备好的事例,畅所欲言,阐述观点。同时,对对方所执观点,合力进行驳斥。在双方的唇枪舌战之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成就欲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学生间的主动交往也增加了。

随着辩论课的进行,我们还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内在的潜能、智能得到了挖掘、拓展和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捕捉力、应变的智慧、出口成章的口才、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们学会了表达感情,学会了交流思想,学会了运用语言,学会了自己学生,学会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想:这些综合能力培养不正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所在吗?

篇2

关键词:会计学;金融学;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F23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有会计学与金融学,往往这两个学科被分类在不同的系部当中。例如,大部分院校把会计学分类到财会系中,而金融学归类到经济系当中,这样的学科划分较大程度上抑制了两个学科的交叉学习。

一、会计与金融交叉学习的重要性

(一)金融学是对会计学理论与技术学习的重要补充

在现代信息社会,每个家庭以及个体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金融服务,例如开设银行存款账户、刷卡消费、购买理财、基金、证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等等,尤其在做金融投资决策时,同是财务领域,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对金融领域的内容知之甚少,甚至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投资决策。但本质上,很多金融工具背后都离不开会计理论与技术的支持。总之,从生活的角度以及学科关系的角度,金融都是会计学非常重要的补充。

(二)学习金融知识是会计学学生适应竞争环境的必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例如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与应用,给人们提供了多样的投资途径。这些创新不仅对会计学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对金融学学生来讲也是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而且这些创新更加证实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在日益变幻和创新的社会环境下,仅拥有会计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掌握了一种会计技巧,但不足以应对变化发展的财务金融领域的工作要求,面对更加复杂和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会计学学生更应该主动丰富自己的金融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具备本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他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IT技术已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人才在将在未来几年内十分紧缺。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行学科交叉学习必不可少。并且,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及财务领域将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复合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一)高校及教师对学科设置的固化思维

当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往往缺少创新,排斥变革,习惯沿袭传统的学科设置,使得教学模式固化,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全方位发展。其次,高校教师对于学科交叉学习不够重视,很少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的拓展,从而也导致学生对于跨学科的知识不够重视。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课程认真学习,而对陌生和不感兴趣的课程则消极对待。例如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国际贸易、金融证券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会计课程等。这种情况造成培养复合型人才难上加难。

(二)课程设置与实际有脱节

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金融与财务会计往往是密不可分的,金融领域的人不懂会计,无法根据财务报表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而会计从业人员不懂金融,也无法适应日益创新的金融工具给会计人员做出筹资投资决策带来的挑战。而在大部分财经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会计学与金融学的学科交叉较少,基本上只学习了对方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不能有效拓展,最终导致会计毕业生不懂金融,金融毕业生不懂会计,要在就业之后进行专业知识的恶补。相比较国外的教学,会计与金融都被合并为一个专业,即“Accounting and Finance”,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学习财务与金融知识,这是非常值得国内各高校借鉴的。

(三)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学习专业知识,较少涉及实验课程。这使得很多学生对大量的授课式课程感到厌倦,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在很多高校中,并没有根据各学科配置适当、适量的实验课程,如沙盘模拟或应用各类实务软件等。这更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实际想脱离,学生无法通过单一的授课式教学培养兴趣以及创新能力。反之,有些课程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也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y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交叉学习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提高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对学科创新设置的重视

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是各大高校的责任所在,不能把这些号召仅当做口号,应当切实履行高校培养高精尖人才的责任,深入调研,创新课程设置,使得课程设置能够结合社会实际,例如加强与财务和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针对本文提出的会计与金融学科的交叉学习模式,国内高校应积极吸取国外教学经验,例如实施选课制,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和时间在各个学科之间学习深造。

(二)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财务与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目的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励他们跨学科学习。具体的设计可以是“理论学习-实验课程-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积极与财务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实训课程内容。

(三)加强高校教师素质的培养

课程设置的改革离不开教师的认同和应用,仅有创新的课程设置,没有教师的努力,也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高校应制定各类政策激励教师主动学习跨专业知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高校也可以选送教师到财务与金融企业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篇3

一、创设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创设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我校每个班学生都在四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学生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学生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个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了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学生也在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组织了学生开展图画作品大赛活动。学生们自愿结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都有“小老师”的指导,都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有负责设计、有负责制作的……最后各个小组还将作品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利用广播教学进行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现状,大家畅所欲言,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也只有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下学生才不会受到压抑,才能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才能主动参与到大集体中去合作去深层次地探究问题。

二、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针对学情化繁为简。如: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熟悉,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2.引导观察感知体验。在上《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课时,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学生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大家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所有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学生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什么地方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动手实践掌握技巧。在教学画图时,我经常会利用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组成形象生动的各种画面,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奥运五环》、《海底世界》、《迷宫》等作品。在教学画图过程中,我将学生作品配上优雅的音乐播放给全体学生观看,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纷纷加以评论,我就适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学生们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直到下课,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直观形象化的教学在使课堂更加活跃、有气氛地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空间,同时获得审美效果。

三、利用情境激励的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确立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其实有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内容重新加以设计,注意创设与学习、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确立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这样一课时,我就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时同学对老师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可能当面不好意思讲,本课就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我要求学生自己参考旁边的同学在网上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并马上给老师的邮箱发送邮件,看谁最早完成。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了。当有某位同学成功发送邮件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我已经收到了某某的邮件了,然后在我这样不断的刺激下,还没有发送成功的学生“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能做到成功发送电子邮件。

我在介绍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中键盘指法练习这一课时,发现教材内容比较枯燥,不太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练习英文指法,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但设计了介绍中英文打字应用的重要性等相关内容,而且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网上会议的内容,试着输入短文,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输入速度还有待提高,然后设计一个打字竞赛练习软件,学生可以和计算机展开竞赛,可以和同伴比赛谁的输入速度快,准确率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热情和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所以,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能够巧妙利用情境激励的教学手段,就能帮助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尝试“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策略,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以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最终达成预设目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挖掘了学习潜能。

我在教学《图形有移动和复制》一课,就是先给学生设计了情境优美的课件,并提出了三点任务:“让蝴蝶飞到花朵上”(移动)、“把你邀请的小动物复制到画图文件中”(复制、粘贴)、“添加自己的创意,展示个性”(体现层次性),前两个任务必须完成,第三个任务可选。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又交给了学生,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确实,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总之,我们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采取多样实效的办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挖掘学习潜能,真正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2000年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2004年

篇4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目的是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准确地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提供形态学基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临床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以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课程体系转变,革新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培养跨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

一、大胆革新解剖实验指导,突出临床应用特色

首先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以临床护理实践为引导,根据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特点,自编实习指导,突出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内容,如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与注射、穿刺、插管和切开技术相关的局部解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如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毗邻及角度和深度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加强与护理专业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护理技术操作70%的内容与解剖学相关,其中抢救技术100%与解剖学有关。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患者进行多种技术操作,操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而准确性、合理性是和解剖学密不可分的,因此护理专业的解剖课教学更应该注重实践。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把学与用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解剖教学中,尤其是实验课教学探索的课题之一。

体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是临床操作中非常关键的定位标志,实验课教学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在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并把触摸体表标志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把护士的素质教育融于标本观察的实践中,教会学生在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的同时,要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体上观察、触摸、辨认这些标志性结构。这种从标本到自身,从自身到标本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避免了单纯的机械记忆和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临床操作技术的成功率,培养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

三、培养学生在标本上演示护理操作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操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可以在模拟臀大肌注射时用注射器向穿刺部位注射染料,然后再进行局部的解剖操作,观察染料的分布情况,注射针扎入的深度及针头与臀区血管、神经的关系。操作结束后请大家总结臀肌注射的最佳部位、深度、角度及易损伤的血管和神经。模拟临床护理操作要注意防止学生片面追求操作练习,忽略解剖的结构观察。

四、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

在实验课教学中,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讲授肝门静脉系统解剖时,引导学生就临床肝硬化治疗新进展、肝门静脉系统与临床肝硬化病人可能出现的症状的解剖解释等多方面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并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形成一系列系统知识。

五、适当应用多媒体小结学习内容

在每节实验课结束前应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小结,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比课本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多媒体素材,使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及感受,较好地解决口头讲授和板书无法实现的教学重点、难点,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改革考试环节,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除了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外,课程结束考试时将传统的笔试为主改为笔试加技能考核,笔试占60%,技能考核占40%,主要内容包括在活体上进行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的定位;以同桌的同学为对象,准确的在活体上触摸和指出题目要求的内容;在标本上演示及叙述局部操作的解剖学要点。每个学生从十个内容的试题中抽取一道题,当场回答,老师按学生掌握的程度打分。对于还未掌握该结构的不得分,对于不能正确触摸或指出结构者,给一半分,回答正确者为满分。在考核后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当场纠正,至其正确掌握为止。这种现场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对活体资源和教学标本的应用,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能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训练,调动了学生观察标本、模型的积极性。这对于解剖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将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方法学基础。

通过以上多方位的护理解剖实验教学改革,使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改革

一、引言

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向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内含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高校体育体现了教育与体育的共同属性,面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只有理顺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探究高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素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才会更有特色,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1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理清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首先必须界定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下,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条件提高原有水平,并通过社会、实践和锻炼,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以达到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身心整体水平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2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2.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理想素质的培养,通过帮助人的本性的自由发展和潜能的最佳完善来提供社会需要的多结构多层次的素质人才。其教育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素质的发展,并相应地实施:思想品质素质教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能力素质的教育;身体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意志素质与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2.2.2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是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并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的同时,增进身心健康,促使更多的大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根据高校体育的任务和功能,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也可以分为生理层次、心理层次、社会层次三大部分。生理层次为学生本身的自然力,是学生素质发展的生物条件;社会层次反映为学生素质发展的性质、方向和水平;心理层次表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主体生命活动的相互作用介质,是外在的科学精神、道德归范与审美经验在学生身上的积淀。这三者相对独立,但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高校体育理所应当有自己的恰当位置。

2.3高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变革,高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作为形成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社会价值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健身、健心,最终使人社会化。同时,高校体育也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基础阶段,是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高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必须立足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根基,高素质人才必须有优良的身体素质等深层素质的培养。所以高校体育是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人素质的基本途径,对素质教育和未来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关于高校体育改革的思考

3.1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上。

这是因为涉及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和高校体育学体制度结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当今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高校体育的作用,首先必须转变高校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念。一是体育发展观的转变,二是体育教育个体的个性转变,三是体育能力观的转变。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观念,不能只着眼于上好在校期间的体育课,而忽视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社会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即除了培养学生的运动健身意识和技能意识外,还要使体育成为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并逐步内化为一种品质。目前,部分学校还采用一些旧的注入式的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些都与教学观念有关。因此,高校体育的改革应该从这里入手,以体育观念和教学目标的变革为先导。

3.2强调对人的身心教育。

经济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生产的自动化和集约化,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快节奏,对现代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人的健康和体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只能成为具有健康意识的自主体,才能在身心方面无止境的发展和提高自己。体育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应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21世纪社会现代化生活结构和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势。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和改革,必须面向和适应这种形式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以培养人为主,使大学生都能受到体育、健身、健康、竞技、生活、娱乐等方面全方位的体育教育。

3.3注意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

素质教育是一个网络化的体育体系,它不仅是指学校教育本身,而且应该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全力扩展教育的外延,变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一体化,真正做到教育的全社会化和全人生化。所以,这就关系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问题,也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高校体育必须更好地面向社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全部潜能(体育、智力、伦理等因素),突破传统体育局限于学生学校的狭隘模式,适应终身体育的潮流。学生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以后从事任何工作,都要终身接受体育教育作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正确引入学生的体育目的论,根据素质教育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把培养现代人作为其社会导向目标。

3.4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尺度的体育课程新体系。

高校体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从意识深处反思过去高校体育出现的问题。高校体育在经历了以素质发展、增强体质到将运动技术技能作为主要手段发展身体之后,从原来的提高素质,学习运动技术的功能教育转向多样化的健康、娱乐、生活为目标的多功能教育,并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发展方向发展。随着体育教学目的的变化,高校的体育教学教育结构也应趋向多层次化,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与发展,各校根据其专业培养目标和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向多层次化、多样化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不再是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化”的教学形式。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没有突破以运动技术项目的排列组合,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一致。我们认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要多样化,就要突出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自我锻炼能力方面的精神和内容。理论教材内容应着重解决好体育意识问题,实践部分教材内容则主要解决好自我锻炼的能力问题。其最终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为各种能力。只有注重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才能逐步地把传习式的体育教育上升到素质教育的层次上来。

3.5抓好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的优化。

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的运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它决定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状况。目前高校体育和其它高等教育相比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的优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历结构的不协调,培养结构已严重滞后,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少,缺乏学科带头人;二是知识结构急需更新,除极少数教师具备一些科研能力外,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属于技术和训练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虽专项技术较好,但知识面较窄,理论水平和科研梯队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急迫。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注意与思想认识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思想相一致,师资培养应与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相适应。另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要措施得力,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既要考虑近期工作的实际,又要有战略目光,从而保证高校体育不断的适应高校教育的新要求。

篇6

“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上完全不同,因此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方法不适用于“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必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方法。新的课程体系需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全新的完整、系统、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融合的体系[2]。为保障器官系统教学具备完整的、有机融合的、符合现代医学理念的课程体系,必须由该系统所涉及的所有学科通力合作,有机融合,共同建设和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是指在学部范围内同专业或同年级的同一门课程有一个课程负责人,该课程负责人管理着讲授相同课程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们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期中或期末考试、统一阅卷、统一练习。此外,课程负责人还负责召集各个任课教师就各自教学情况和教学进度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课程负责人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不同,它更注重的是教学上的管理与沟通,是为了保证良好教学质量、教学秩序、教学效果而设置的兼有教学和行政角色的职务[3]。因此课程负责人制度非常适合“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每个系统由一位懂专业又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的课程负责人主导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是器官系统教学改革很好的、必要的管理方式。

二、课程负责人制度在重庆医科大学“器官系统为中心”

教学改革中的实施重庆医科大学“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板块:医学概论板块;实验技能板块;九大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板块(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学生在完成医学概论板块课程的学习后就进入系统板块的学习[1]。在教学管理上,采用了课程负责人制度,确立九大系统的课程负责人,赋予他们相应的责、权、利。

(一)通过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在临床医生中遴选课程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原则是完全打破学科的界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每个系统以“结构功能与疾病”的方式整合。由于临床医生比基础课程教师更熟悉该专业的临床知识、各知识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和基础的融合,因此在临床医生中选拔课程负责人。由于教学涉及的学科较多,为了更好的与课程负责人沟通,每个基础学科安排一名责任教师配合九大系统负责人的工作。重庆医科大学采用了教改课题立项的办法在具有副高职称的临床医生中选拔课程负责人。经专家评审遴选出九名对“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有深入了解、知识渊博、综合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具备管理能力的临床医生作为九大系统的课程负责人。对课程负责人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如:组织完成该系统教学大纲的编写,全权负责教学实施,接受学生和教学督导组的评估,完成教学论文等。同时也有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课程负责人组织“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的课程建设。目前器官系统教学缺乏权威的配套教材是目前最大的问题,由于各医学院校课程整合模式不同,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九大系统课程负责人召集该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基础学科、医学桥梁学科、临床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经过反复商榷,结合五年制本科教学和职业医师考试的要求梳理知识点、确定教学内容和学时、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最后制定教学大纲,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籍。目前九大系统已完成该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

(三)课程负责人全权负责教学实施。课程负责人全权负责该系统的教学实施,包括制定教学任务书、定期主持集体备课、定期召开与学生的教学联系会、组织出考题、改考卷以及成绩分析、期中期末总结。目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已完成教学任务,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从目前情况看,学生认为“结构功能与疾病”的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对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提早进入临床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减少了课程重复的内容,对已完成的三个系统的教学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同时也提出缺乏配套教材,融合度需加强,同步练习需增加等意见与建议。

三、课程负责人制度在“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一)通过教改课题立项的方式遴选课程负责人是教改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存在多年,每位教师在学生时代接受的,并且目前教授学生的模式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改课题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让教师了解“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方式,通过课题的撰写,课程负责人已经充分熟悉“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明晰课程整合思路,梳理了该课程的知识点,组建了教学团队,规划了课程实施方案,因此有效保障了课程的实施。对课程负责人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既赋予责任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激励了课程负责人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二)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课程负责人为该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熟悉该系统教学目的内容,重点难点以及职业医师考试所要求的知识点,同时也熟知医学基础知识对临床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以呼吸系统为例。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气道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胸膜疾病;肺血管疾病;肺癌;肺结核;呼吸衰竭;间质性肺病。除了需要全面掌握的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外,每类疾病与基础的联系又有侧重。对慢性气道疾病的理解需要呼吸生理作为基础;肺部感染性疾病和肺结核与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放射诊断学联系密切;肺癌与病理学、放射诊断学联系密切;呼吸衰竭与病理生理联系密切。在课程建设中课程负责人提出侧重点,并与相应基础学科的教师商讨,使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机地融合,最后制定出知识体系完整、内容详实、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大纲。

(三)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实施中的督促和沟通作用。课程负责人全面管理课程实施,熟悉每个环节教学,定期和随时进行教师间、师生间沟通,通过沟通及时了解各学科教师对教学的要求和发现的问题,学生对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要求,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改进,使得器官系统教学改革持续改进。

四、总结

篇7

一、改革的模式

1.基础性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内容共同的部分合并为基础性实验。2.经典性实验。四门课程实验不交叉无法替代的实验内容既较好的经典性实验部分保留,作为药理学经典性实验来完成。3.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第一、二阶段学到的知识,按科研程序自主选择探索性的题目—独立用计算机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探索性实验具体模式是:(1)探索性实验由3~4名学生自由选题,组成实验小组。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预试验、班内预答辩、正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完成论文等步骤组成。特点是学生必须应用本课程第一、二阶段所学到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校园信息网检索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查阅主要论文,提出问题。问题选定后,进行实验设计和预实验。预答辩由小组成员讲解其选题内容和预实验情况,进一步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学生之间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提问和答辩;最后由指导教师小结,提出修改或完善的建议,确定选题。(2)正式实验一般用20~30课时时间,由学生自主组织,独立操作,经过重复探索直至获得结果,要分析讨论结果和写出论文。论文在班内答辩进行组间互相评分,最后修改上交教师评分和存档。(3)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由于自主选题,师生都会面临一些难题。①教师需要自我提高,逐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下,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②教师以提示和启发为主,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③实验进行阶段,学生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这时教师要果断地抓关键环节。比如,选题设计前简要举例介绍校园网络的应用和图书馆收藏杂志的查阅,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获得相关研究进展、实验设计实例及估算动物数量、试剂浓度等,使实验设计快速有据完成。④预实验结果是对设计的初步验证,对估计实验的可行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在小组预答辩时注意综合文献和预实验结果的情况,考虑选题的难度是否适中;设计方案如何修改;预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计相符;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出发,肯定其选题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及提出修改的思路。⑤对正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样采用“导而不教”,即解释问题,指导方向给学生思考、鼓励探索而不教给具体的解决途径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实验时及时、客观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适时作出分析,评定实验的成败和确定进一步实验的方向。这样可使实验在重复中不断改进,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平时积累的材料为完成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⑥实验不单涉及实验设计、操作和指导等环节,还需要仪器、动物、试剂(药品)和实验场地。实验计划进行统计估算,上报实验管理部门,将仪器、动物、试剂准备好,及时维护和维修仪器,按计划备好常用试剂和营养液等。若一些试剂和实验装置无法事先准备和满足,则将实际情况通知学生及设法解决。以上所研内容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方法和途径。

二、改革的成效

经近几年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理论体系亦已初步建立。并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该项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成效。1.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过去该四门课的实验课的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10%。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少数人在动手实验,多数人旁观。这不利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创建以后,是一门必修课,独立开课,独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该项改革有利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学生进行系列实验,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对动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在致病因子或药物作用下所产生的机能变化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实验与观察,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逐步熟练。3.由于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过去分科教学,各科实验室与仪器均不足,因此每班实验分组较少,有些实验甚至全班示教。现在资源共享,我们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较以前充裕得多了。4.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本门课程最后阶段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选题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生理学与病理知识进行药理学机理及其毒理学的探索性实践,掀起了整个年级学生到图书馆检索校园网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热潮,激发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5.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本门课程教学需要。该实验课目前独立开课,不与以上四门课同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作适当改变。我们采取少讲、多做、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以提问方式让学生叙述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则加以补充。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设计原理及完成实验的关键点。接着指导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标本制作示范,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如果第一次实验做不成功,则再提供动物让学生重做。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不是单纯地用理论去解析实验结果。教师主动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做“强心苷的作用”实验时,引导学生理解心力衰竭动物的症状、体征、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倍增。在学习基础课中学到一定的临床知识,让学生有了成就感。

作者:刘利 赵红梅 王洁 蔡行 纪美静 黄帅 单位:长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

篇8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调查分析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服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在前一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承担的工作出发,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活动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以期找准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调查对象为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教职工。其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59.8%。调查对象职称结构分布情况如图l所示,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有18.5%,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占29.8%。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价值”、“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选题和方向”、“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共设有13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回收的284份问卷中,有116~q问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与人数占42.2%(以有效问卷为基数)。

1.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科研能力存在影响。从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看,如图1所示,在省级或校级课题中,负责人是教授或副教授的比例远高于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有60.O%和29.5%主持省级课题,讲师、助教分别只有6.1%和6.7%,这反映出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参与科研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打下研究基础。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课题研究.反映出这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这就要求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形成研究团队。

调查显示了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29.8%的从事教学管理人员中。包括有院系主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比例均高于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这一数据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关注问题、善于探究。

针对“您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什么成果?”的问题。有29.1%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如图3所示。这说明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比较薄弱。教育科研成果太少,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因素。

针对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

2.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

对于“您认为所承担的研究是否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您所取得的成果能否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的问题,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承担的研究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5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科研对学校的发展和对提高自身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意义。

3.教育科研的影响因素

针对“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是制约他们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9.8%的被调查者指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制约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47.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从总体情况来看,影响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的前三位依次为: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由于没有时间对实证资料收集整理.加之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量计算、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科研工作激励作用不够.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单兵作战,如何把想法付诸行动,困难重重。

4.教育科研的保障条件。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科研?针对“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教育科研资助力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激励机制:另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方面,调查显示,62.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题指南对教育科研选题有指导作用”;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作用”;而30.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看到,说不清楚”。51.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教研究》和《高教信息》以及网站平台对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帮助:¨.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作用”:36.7%的被调查者“没有看过,不知道”。69.8%的被调查者了解我校现有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的途径;有3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和引导。

二、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还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育理论素养不高,问题与研究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欠缺。

2.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的政策失衡。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教育科研是软指标,另有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大,相当多的教师整天陷于备课、上课等具体的教学事务中,无暇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与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及自身教育科研素质紧密相关。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观念上仍存在着忽视教育科研的现象,认为教育科研属于教学行为,教育科研无非搞些教学改革,与“科研”没有关系,仅在晋升职称时要开具从事教研的证明时才给予关注。有的认为工科院校做教育科研难以形成一定的水平.认为其取得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实践意义比不上自然科学研究。

4.教育科研保障条件不够。

教育科研保障条件包括经费的投入,相关制度与激励机制等。良好的条件是教育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现实中存在的科研经费欠缺、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很大。

三、思考和认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实力普遍还不够强。随着“质量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指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改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人手。

1.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的定位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要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将教育科研与科研同等看待。并将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由校领导负责将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科研资助力度。

地方高校多是教学型高校,在工作中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虽然也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学以及提升办学水平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在学校总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加之由于实力有限,获得高级别的项目不多,这就容易使得一些具有科研和教改价值的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因此在教育科研项目上要有专项和充足的经费加以保障。

3.完善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对教育科研工

作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支持、制度性奖励和宣传推广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了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后.需要清理和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教师教育科研与院系考核、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项目,鼓励扶持青年教师成为研究者。培养研究型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或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相应的奖励,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4.不断充实和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完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规划和引导.我们要逐步实行课题分层分级管理,加强课题校院(系)二级管理、过程管理,健全从学校到二级单位的教育科研网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加强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规划。必要时实施“一对一”的课题指导计划,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学术与应用逐步实现一体化.在服务教育决策、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从教师角度来讲,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增强开展研究的自觉性。要将教育科研看成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既是专业业务尖子,体现学科专业化,又要具备教育科学素养。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提高研究意识,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

(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和学术组织,其特点是以高深知识的继承、传播、发展、转化和利用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机构。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不能相脱离。教师要打破纯教书的传统思想,应做“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严谨的思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凸显地域性。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现实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教育科研的选题和方向的确定都要从实践出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改革数学教学探析

1、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与时展不协调,尤为突出的是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的教与学、学与用等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已无法满足各学科发展和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而高等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以其通过教改,不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能够得到不断适应和长足发展。

2、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不可避免的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部分。但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的现状和特点来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如何进行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亟需探讨和探究的问题。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从根本上提出数学教学改革的明晰思路。

根据本专业的具体特点,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原则。但在目前,由于许多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而忽视了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高等数学被置于了可有可无的境地。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底子薄、成绩差,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够重视,或多或少受“数学无用论”的影响,或者认为数学太难,学不懂,吃不透而忽视了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授方法,改革课程功能,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析

探析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就必须注重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多方面内容的改革。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以数学教育适应本专业的实践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道路,稳步发展。

3.1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1教学要求机械

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下,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同一授课内容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会跟不上课程内容出现掉队现象。所以,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减弱,影响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3.1.2教学内容单一

高等数学教材,尤其是模具专业的数学教材,理论性太强,与实践联系不大。其枯燥的定理公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1.3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定式思维和多年的习惯,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方式始终如一、一成不变,造成创新不足,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教学效果比较差。

3.1.4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

高职院校的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内容很枯燥,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再加上学生的基础和自律性较差,部分学生受“数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用到数学的机会很少,于是数学很容易被放弃。

3.2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3.2.1改革数学内容体系,适应职业化发展需求

根据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需要,决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满足职业需求是数学教学改革内容体系的主要目标。高职院校不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钳工、电工等,而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必须有专业知识的支撑——特别是数学技术应用能力。所有这些决定了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方向。

3.2.2改革课堂师生双向交流,增强数学能力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课堂改革,要提倡双向交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数学教学的专业性很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应该让学生大量接触与专业有联系的实例讲解概念,正确建立学生的数学专业思维。这样的数学教学课堂,能拓宽学生的数学思路,提高整体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

3.2.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适应现代技术要求

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也逐步得到应用。数学教学有较多的定理和公式,而使用数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点。

3.2.4强化高职院校数学师资力量,推进数学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数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数学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状况,利用一些优惠政策和条件,将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社会人才吸引到职业院校兼职,这样可以强化高职院校数学师资力量,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同时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3.3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为了适应职业化教育的需要,以专业案例为导向的高职数学改革是其趋势和发展方向,改革课程内容体系、讲授方式,增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是符合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的。培养符合社会职业教育需求的高等技术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应当突出数学应用,体现专业职业特色,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更加要注重应用数学的能力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中,这才是真正体现数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篇10

关键词: 作文 教学改革 规律和经验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应当引起重视。”这两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全面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下,始终把作文教学改革放在首位,并在卓有成效的教改实践中悟出了一些规律,一些经验。下面就此作简单回顾。

一、更新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对于作文教学,我们传统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写出好“文章”来。老师的精力往往集中于如何出题目,如何讲要求,如何作提示启发等上面。实践证明,如此的教学思想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的要求提示,勉强完成,效果很不理想。正因如此,我校语文教研组在认真学习新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作文教学的得失,认为作文教学不只是训练表达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认识能力的培养过程,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必须先提高认识能力。要立足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形成自觉写作的良好习惯。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中曾有这样的顺口溜:“不怕狼,不怕虎,就怕星期五(写作文)。”作文难,难作文,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拧断双眉,感觉无从下笔。脑子空空,肚里空空,笔下空空。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不勤练,不想练,甚至产生畏惧心理。而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一些消极思想因素以及文字表达能力低下的影响外,感知社会的能力和习惯,老师的出题、指导、改评等,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引导观察,感知社会,积累材料。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根本源泉,没有一定的生活认知是不能写好文章的。因此,我们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把观察到的人、景、物分门别类,储存备用;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到街上摊点、厂矿等去走访,了解人情世故,把握时代脉搏;跟学生讨论当今热点话题,领悟其中真谛。另还进行多次的观察比赛,那些妙趣横生颇富启发的比赛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结果表明,学生的写作材料丰富了,“言之有物”了,就愿写、想写、多写、有兴趣写,笔下就会生出“花”来。譬如,武宣大桥朝夕的雄姿令人赞叹,补鞋匠的艰辛、勤劳颇让人同情,营业员的尖刻泼辣使人不屑,学校食堂的乱倒剩饭让人义愤等,不一而足。优秀作文层出不穷,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得到提高。

(二)灵活指导,巧妙出题。

作文的指导固然重要,它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但假若这一过程过多地设置条条框框,死死板板,比如死定“主题”,硬套“模式”等,那将使学生的思路钻进死胡同,勉强地依样画葫芦,这样写出的“八股文”当然不会是高水平的作文。我们经过总结这种得失以后,便致力于打破这种旧模式,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一是根据刚上过的课文,多角度地进行拟题,变向性地进行构思、仿写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拟出题目,指导学生散发性地进行采料、构思,允许学生有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尽量写出真情实感。三是一题多写,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知道砖头不但能砌高楼,还能用来垫东西、打狗、甚至当枕头用等。对材料尽量能化平淡为新颖,化简单为深邃。四是给学生提供材料,自由命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五是联系前面讲评,有针对性地指导出题。结果证明,灵活的指导方法,剌激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了写作兴趣。

(三)改评一分为二,重在鼓励。

学生作文的提高总有一个过程,对好作文加以肯定,这是容易做到的。对较差的作文,若只是一味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那可能就不会收到什么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使学生一蹶不振,再无作文兴趣。我们在评改作文过程中,采取了一分为二、鼓励性原则,不管对优还是对差,我们都是在指出不足的基础上,挖掘闪光点,重在鼓励。特别对学困生,我们注意用放大镜找出他们作文的一些“优点”加以肯定,予以鼓励。结果学生都看到了光明,作文兴趣倍增。

(四)重视自改,授之以渔。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老师的批改固然重要,但学生的自改却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步骤。在教改实践中,我们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对作文的自我批改。我们从内容、结构、字词句等方面分别进行修改方法的指导。经常性地制造修改的机会,组织同学之间的修改经验交流,并适当进行归纳总结,使他们真正掌握到修改的门径。这样,不但提高了每次作文的质量,而且写作的兴趣也随之而来。

三、注意纵横联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写作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很多。其中的“听、说、读、写”更是难以分割,尤其是“读”与“写”。正如吕淑湘先生说的“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也不难了。如果只会糊里糊涂的读,必然也只会糊里糊涂的写”。读写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重视了这一点,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班上发动赠书捐书活动,并成立“读书角”经常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组织文学欣赏活动,指导具体的阅读方法。为增强写作基本功,我们组织了“词汇大赛”、“周、日记比赛”、“手抄报比赛”、“观察比赛”、“背诵比赛”、“古诗词竞赛(背默)”、“板报比赛”、“书法比赛”、“故事大王比赛”等。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作文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

四、及时总结得失,注意交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