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范文
时间:2023-04-02 02:2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举个例子:在古代饭桌上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这里可以省去不少步骤。
举个反例:礼貌礼仪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以下两点注意:1. 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2. 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这是不可以省去的。
篇2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第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 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咀嚼食物,特别 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源远流长,礼仪志邦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赞誉,而餐桌上的礼仪很早就有了,以下编辑小王为大家提供中国餐桌上的礼仪,一起来看下吧。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第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 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咀嚼食物,特别 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篇3
中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继承以及发扬这个优良传统,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开始。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位朋友相约一起去打羽毛球。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有这个能让大家相聚而又运动瘦身的机会真是一举两得。到了球馆,发现旁边的场地有几个同样的年轻人,从发音不难发现里面有位日本的朋友。也许由于历史原因,几个朋友不免指指点点,几声“小日本”脱口而出。正当大家做着准备活动,准备上场一较高下的时候,边上的朋友提议让我们中那位打得最好的去和那个“小日本”较量一下。说是较量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想教训一下他。这一下激起了大家的兴趣,说到做到,我们的交涉工作也通过努力做到了位。那位日本朋友听说想和他较量一下先是推搪了一下,通过边上的翻译我们知道他说他打得不是很好,但是如果想较量一下也没问题。我们中的那位高手早已按捺不住,整装待发,想给对面的“小日本”一个下马威。只见那为日本朋友缓缓过来鞠了个标准的90度的躬,并且伸出手与我们那位高手紧紧握了一下,态度非常谦恭地说了些什么。估计是多多关照之类的话。而我们的高手只是微微笑了一下。边上的后援团已经沸腾起来了,分别为我们的高手加油,更是说了些为国争光之类的夸张的话。好在那位日本朋友不懂我们的意思。正如大家所料,那位日本朋友的技术真的不怎么样,不一会已经彻底被打败了,而我们的高手朋友却还义无返顾的凶狠,球技比对方高出了很多,真正的为国争了光。比赛的结果毫无悬念,打完以后那位日本朋友已经快累趴下了,边上我们的后援团也笑成一片。比赛结束以后那位日本朋友还是缓缓过来,一如既往那个标准的90度鞠躬,握了下手,脸上堆着笑容,说了些什么,边上的翻译告诉我们他非常感谢对他的指教,那位高手朋友打得很好,让他学习到了不少,以后有机会再领教。
这件事一直记忆犹新,我们虽然赢了比赛,而且赢得很漂亮,但是我们输掉的更多,这个一直以我们大唐文化为模版的国家,比我们现在的中国更加讲礼仪,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也同样相信只要我们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一定比他们更加懂礼仪,我们才是真正的礼仪之邦
篇4
一、饮食礼仪内容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二、礼仪规则
中国人乃礼仪之帮,民以食为天,用餐岂能没有规矩!虽然说讲不讲究都是一日三餐,但是知道总比不知道好吧!
1、请客要早通知,6:00入席,5:50才叫客人来,不合适。
2、主人家不能迟到;客人应当迟到5-10分钟,这是非常体贴的客人哦,注意掌握,自然宾主皆欢。
3、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或是背靠墙、柜台的;讲究些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哦,除非你打算好请客喽:
4、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啦。
5、做客人的不能直接向点菜员吆喝指点,应该乖乖坐等主人家点菜;如果客人确实有严重的忌口或爱好,应当轻轻告诉主人家,主人自然要替他做主,满足客人小小或大大的要求。
6、主人家,不点或少点需要用手抓或握着吃的菜,比如蟹、龙虾腿、排骨等等。一顿饭来上三个这样的菜就没治了。还有什么礼仪可讲!
7、不勉强也不反对别人少量饮酒,无酒不成宴嘛!
8、上酒水上菜了!老外喜欢自夸手艺,国人可不作兴吹嘘自己点的菜,主人家细心观察凉菜上齐、每位杯中都有酒水后,当立即举杯,欢迎开始之类的,转动圆盘或是示意右手边的主客动第一筷。主客可别推让太久哦,大家肚子都饿了,就等你开吃了!吃了的别忘了赞美一下哦。
9、之后的每道菜一上来,虽然服务员与主人还是会转到主客面前,但并不用太拘泥啦,如果正好在我面前,又没人转动圆盘,我也会先夹一小筷子尝尝的!
10、主人家要常常转圆盘,照顾到绝大部分客人;陪客则补充招呼服务一下;客人的手能不碰圆盘而吃完整餐,则宾主又皆欢啦。
11、如果没有服务员分菜或是公筷、公勺,夹菜的时候可要先看好,切不可用自己的筷子在盘中挑来拣去,甚至搅拌!不是每个人都像爱人一样不介意你筷子上的口水的!通常看准了拣距离自己最近的那部分。
12、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使吃相看起来不是那么急切。
13、食物在口中咀嚼时,切记的大事就是闭紧双唇,以免说话、物体掉落、汁水外溢,以及免得发出骠叽骠叽的倒胃口声响。
14、无论是用餐期间或用餐前后,都应当背部挺直,尽量往后坐椅子而不*。用餐期间,基本上双手都在桌面以上。
15、一个太好胃口的主人,和正在减肥的客人,不适宜这样的饭局哦。
三、容易忽视的注意事项
餐桌上有许多应注意的礼仪,而这些礼仪常被忽视。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 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怄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16、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7、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8、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19、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 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20、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21、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2、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23、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4、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四、中式饭菜招待程序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篇5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於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於吃饭,要提起饭碗贴著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篇6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篇7
中国是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礼仪文化。这与中国古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重视礼仪的制定及其教育是分不开的。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精华,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历史溯源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据记载,尧舜时期就有了礼乐教育的先例。《尚书・舜典》就有舜命契、夔以“礼乐”教育百姓、胄子的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五教”即礼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人伦教育。通过乐教,使人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刚毅而不妄为,简朴而不高傲;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境地。夏商周时期,用“礼乐”教育世子成为传统。
西周时期,礼仪就已经成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大宗伯的主要职责是掌管“五礼”之事,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通过这“五礼”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国家的治理。按照《周礼》的记载,西周治国有“六典”,其二为“教典”,为地官所掌。通过社会方面的礼仪教育,从而达到教化民众、治国安民的目的。西周学制分“乡学”与“国学”,予以实施礼仪教育。“乡学”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德”“六行”和“六艺”。六德是指六种品德,即知(智)、仁、圣、义、忠、和;六行是指六种善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艺是指六种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国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三德”“三行”“六仪”和“三乐”。三德指三种品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是指三种善行,即孝敬父母、尊敬贤良、顺从师长;六仪指六种重要场合或事件的礼仪,即祭祀礼仪、宾客礼仪、朝廷礼仪、丧纪礼仪、军旅礼仪、车马礼仪;三乐指三种乐教,即乐德、乐语和乐舞。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目的是为了“节民性”“兴民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可见,西周的礼仪教育实质是以道德伦理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的礼仪教育主要针对贵族及其子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孔子在对西周的礼仪教育进行借鉴反思的基础上,把礼仪教育从贵族的狭小范围推广到平民社会,使礼仪教育成为提高普遍人性和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孔子强调,通过礼仪教育,不能使人们仅停留在知礼、识礼的层面,而是引导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使人们明礼知耻,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礼仪规范,不做与社会规范相违背的事,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实现“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3]的和谐局面。
继孔子之后,荀子更为重视礼仪教育。从其性恶论出发,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现实意义,即通过“礼”调节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乐”的感染熏陶,使人们认同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也即“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4]242荀子强调,通过礼仪教育,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人。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黯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五经成为官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学校教育也就成了经学教育,礼仪教育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教育家,大多也重视礼仪教育。宋代张载特别推崇“礼”,认为学礼、崇礼、从礼、守礼,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朱熹著有《家礼》一书,主要介绍家庭生活方面所行的礼事,包含饮食、起居、丧葬嫁娶、祭祀等日常应用家庭礼仪;同时,他为白鹿书院制订了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了学生在修身、处事、接物方面的基本礼仪要求。
二、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之所以被当政者和诸多文人重视,原因是其在教化民众、涵养德性、治国安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也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通过礼仪教育,使青少年了解立身处世中个人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鼓励、督促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反复体验、感受并践行这些礼仪规范,日积月累,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随之养成。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现为非常具体、细致乃至繁琐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几乎覆盖社会中每个人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弥散于生活实践中的每一个场景,蕴含于每一个或盛大隆重或简单朴素的礼仪活动之中,使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礼仪规范的浸染之中,经过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内化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模仿、掌握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可见,中国传统礼仪教育通过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方式,把外在的礼仪规范内化为素质修养和文明教养,使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从而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礼仪浩如烟海,表面上是规定人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具体内容,但实质是以涵养人的良好德性为旨归,使人做出更多的道德行为。孔子认为,礼仪的本质(核心)是仁爱,不只是表现为人际交往的仪式和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特别是各种重要的仪式活动,使受教育者领悟、体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德要求,并自觉的认同和践行,从而逐渐内化为个人品德。中国古代众多礼仪活动的举行,除了表达人们的情感之外,主要目的是给人以教化,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例如,作为众礼之始的冠礼,中国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通过冠礼的各种仪式,使加冠者意识到,作为成年人要服装齐备、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在生活中,要做到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对国君忠诚,对长辈顺从。总之,中国传统礼仪教育习惯将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贯穿于具体的礼仪实践之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
3.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礼仪不仅仅是维护尊卑等级关系的制度,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伦常秩序的准则,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荀子说:“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4]312礼仪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因此,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彰显社会交往中每个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每个人都要以此行事。一个人如果不懂礼仪,在生活中就会不知所措,在社交场合就会手足无措,也往往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所以,孔子说,把礼仪运用到宗庙之内,就会人人恭敬;把礼仪运用到朝廷之上,就会贵贱有别;把礼仪运用到家庭之内,就会父子相亲、兄弟和睦;把礼仪运用到乡里之中,就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可见,通过礼仪教育,使每个人了解为人处事、人际交往的规矩以及职责所在,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和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和谐景象。
参考文献:
[1]孔子.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1:12.
[2]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48.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287.
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司法礼仪;法官行为
我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但我国的司法礼仪制度却远远落后于西方法治国家。[1]司法礼仪并非可有可无,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的良好形象,也是公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公正”。因此,为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法官职业形象,提高司法公信力,在我国有必要加强和完善这方面的制度设计。
鉴于法官职业是最讲究礼仪的职业之一,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行为规范》、《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关于严格执行〈法官法〉有关惩戒制度的若干规定》,结合当前法院实际,笔者将就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司法礼仪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法官任职宣誓仪式
法官是以追求公平与正义的良知为共同社会理想,以捍卫法律的权威与尊严为共同的行为准则,以高尚的品行、深厚的法学功底、精湛的学识、高超的职业技巧、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为世人所敬仰和瞩目,成为法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法律职业者宣誓任职制度就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手段,可以增强法官的职业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前不久天津法院的新任法官任命便采用了宣誓上岗的做法[2]。
笔者认为,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确立规范了法官的选拔程序,法官法的实施统一了法官任职的学历要求以及法律工作经历标准,彰显了法律职业独特于一般职业的崇高性与神圣性。我们不妨借鉴天津高院的这一做法,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律职业者任职宣誓的礼仪制度。各级法院建立法官任职宣誓仪式:法官任职前应当面对国旗、法徽作出庄严的承诺;誓词宣誓完毕后,宣誓人应郑重报诵自己姓名。通过朗读任职誓词,让法官体会心灵的震撼,使其深刻地感悟到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从任职的那一刻起,便誓要弘扬职业精神,践行从业誓言,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维护公平正义。
二、规范司法礼仪内容,制定具体的司法礼仪规范
2001年出台的《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我国的司法礼仪只有原则性的规定,2010年新修订的《法官行为规范》虽从多个环节规范了法官行为,但是仍不够细化,在实践中掌握起来还需要一些更加统一、具体的标准,增强可操作性。司法实践中,某些省市法院也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比如2007年河南省高院便出台了全国首部省级《人民法院司法礼仪规范》,2009年浙江省高院公布了《法官司法礼仪规范》,2011年贵州省高院正在就《贵州省法院工作人员司法礼仪守则》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由此可见,制定一部统一的《人民法院司法礼仪规范》乃当务之急,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着装礼仪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法官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承担义务,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要求法官上班时间着制式服装,开庭时着法袍、手持法槌,强调了程序性和礼仪性,体现出法庭设置的中立和公正、法官强烈的敬业意识,暗含着庄严与神圣。法官制服、衬衣、领带等应当保持清洁、整齐,纽扣应系完全,衬衫袖口、领口切忌污垢不堪等。着制服时,不得将法官制服与其他衣服混穿。根据季节变化按规定穿着法官服。在季节交替时应特别注意,如果法官两人以上共同执行公务时,应统一制服。
在穿着法官袍时,法徽应配戴在红色前襟4颗金黄色领扣的正上方;在穿着法官服配戴大法徽时,法徽应配戴在西服左上口袋的正上方,而配戴小法徽时,应配戴在西服左驳领的正上方。[3]
穿着制服时不得穿拖鞋、拖鞋式凉鞋、运动鞋、旅游鞋等与制服不相称的鞋子;穿着制服时不得有与他人勾肩搭背、挽手、嬉闹等不雅行为。
(二)规范语言礼仪
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如何表达可以让当事人接受是一门学问,作为一名称职的法官就要不断总结、探索语言技巧。根据《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规定,法官应当“使用规范、准确、文明的语言,不得对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有任何不公的训诫和不恰当的言辞”。同时,2010年12月最高法院公布了《人民法院文明用语基本规范》。因此,在审判活动中,要注意使用文明、规范的语言,严禁使用审判忌语。具体来说,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法官应使用普通话。使用普通话不仅体现了法官较高的语言和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向不懂方言的公众进行法制宣传,避免了不懂方言的当事人在语言上可能感受到的歧视。
2.法官应使用专业用语。任何职业均拥有自己的职业话语体系,法律职业也不例外,法律语言即是这一世界或帝国的普通
话。[4]法官在进行诉讼活动的时候要尽可能使用“法言法语”,当面对知识层次较高、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当事人,可以言简意赅,措辞严谨,既要直击要害又要点到为止;而面对一些文化层次不高或法律知识欠缺而又没有聘请律师的当事人,法官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法律问题,对当事人不能理解而又必须弄明白的法律名词或专业术语,法官应当耐心解释。
3.法官应使用文明用语。
审判实践中,因法官与当事人的沟通方式、谈话态度、谈话水平出现偏差,从而制约和影响案件质量与效果的现象屡见不鲜。不适宜的话语会造成当事人难堪、反感甚至激怒当事人,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反应,引起公众对其裁判公正性的合理怀疑。因此,法官在面对当事人时态度要诚恳、声音要适度,语调要平和,并控制好语速;法官不得有任何不公的训诫和不恰当的言辞,避免随意性的语言。更不能表现出以权压人、以势压人的语言,不得使用侮辱、讽刺、挖苦、谩骂等语言。
(三)规范行为礼仪
“行为检点,是社会对法官提出的基本要求。”[5]每位法官都应当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改善不良习惯,培养文明、得体的行为,以树立法官良好的职业形象。因此,法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开庭时,除巡回审判等特殊情况外应当在审判庭开庭;严格遵守开庭时间,按时到庭,准时开庭,不缺席、迟到、早退;严禁擅自离开审判席;严禁使用任何通讯工具,不得翻阅与庭审无关的案卷、报刊等文件材料,不得有打瞌睡、吸烟、身体不端、玩游戏、掏耳朵、剪指甲、吸烟、吃零食等不雅行为;严禁酒后开庭。
2.专注庭审、耐心听诉,表情中立。庭审中法官的座姿要端正,腰背挺直,肩放松,庭审中入座、起座要端庄稳重。目光应当平视,询问当事人时目光应当专注直视;询问当事人要讲究顺序,对双方当事人陈述及辩论时间,法官要公平合理地分配;应认真、耐心地听取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除非因维护法庭秩序和庭审的需要,不得随意打断或者制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发言;不得有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屑或厌烦表情;不得有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争论、争吵现象。
3.法官一般应当在接待室接待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来访群众。法官应当态度热情,文明礼貌,做到来有迎声,问有应声,走有送声。立案庭应当摆放座椅,提供饮水,对当事人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4.开庭前后、休庭期间,法官不得有主动与一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人打招呼、点头示意、递烟递水、说笑、交谈等足以引起另一方当事人及其人产生合理怀疑的行为;法官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人关于案件审理和执行进度的问询,应依法予以必要的解释,不得武断拒绝;如果双方当事人诉讼能力相当,法官不得给予一方当事人过多的指导。
(四)规范惩戒机制
《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中虽然对“恪守司法礼仪”做了原则性规定,但是对法官的司法礼仪是否“正确”、是否得体,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也没有建立一套包括司法礼仪在内的综合考量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其能否有效地遵守和执行,主要取决于司法人员自身的素质,依赖于司法人员的自律。所以,就存在部分法官对庭审规范和司法礼仪视而不见或明知故犯。这里固然有不重视程序和司法礼仪传统观念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无疑是我们目前的法律法规缺乏对法官违反司法礼仪的刚性制约措施。
笔者建议,有必要建立包括惩戒制度,惩戒机构、惩戒程序和措施的外部强制机制。比如,可以在中级以上法院内部推举资深法官建立类似纪检监察部门的“司法道德委员会”, 对法官遵守和执行职业道德规范、司法礼仪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违反司法礼仪规定的法官,根据情节和后果,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责令书面检查、调离工作岗位、追究纪律责任、免除或者提请免除法官职务等惩戒处理,并将该记录记入法官个人业务考核档案。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法官司法礼仪培训、考核制度
掌握司法礼仪知识,增强司法礼仪观念,提高礼仪修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更是需要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及时总结司法礼仪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将司法礼仪的教育学习渗透到专业知识的培训中去,培养法官内省慎行的职业修为。建议国家法官学院及各地分院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法官进行司法礼仪培训,强化新任和在职法官的司法礼仪意识,提高法官的礼仪素养和礼仪技巧,使法官在工作中更加严格遵守法官司法礼仪。
同时,在法官的业绩考核档案中,明确司法礼仪这一考核项目,考核内容包括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处理能力、待人接物、沟通技巧等,引导法官自律、自省、自警。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的依据之一,以适当的方式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使干部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6]分析法官队伍能力素质存在的普遍问题,增强培训针对性,为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
注释:
[1] 美国《司法行为准则》规定法官及其司法行为不得“使人们对其作为一名法官的公正的裁判能力提出合理怀疑”,不得“贬低司法机关的形象”;德国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律,具备很高的理论造诣,而且要有极为丰富的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尤其在人格、品行上经受得住考验。参见《德国法官法》,载《法官职业化建设指导与研究》2003年第1辑,第172页。
[2] 2011年6月24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新任法官任命书颁发仪式。颁证仪式上,新任职法官在国旗前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要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捍卫法律尊严而奋斗!转自天津法院网,tjfy.省略/public/detail.php?id=15889
[3] 付雄《浅谈法院物质文化》,载叶三方、杨正明主编《司法视野下的法律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99页。
[4] 【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页。
[5] 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445页。
篇9
关键词: 中国—东盟博览会 复合型会展 口译人才 礼仪培训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倡议,由中国和东盟十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举办。自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作为中国境内唯一由多国政府共办且长期在一地举办的展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其内容包括中国和东盟十国之间的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和文化交流等,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
二、合理应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复合型会展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会展礼仪是在参加和组织会展活动时用于维护企业与个人形象,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包括会展组织经营者、参展商、公众之间的礼仪礼貌礼节,以及在一定场合中的礼仪程序。中国—东盟博览会复合型会展是由中国和东盟十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地理风貌、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培养了一批解东盟语言和经贸、文化、教育、旅游、外交礼仪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即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证。中国—东盟博览会复合型会展口译人才合理应用会展礼仪能展示参展商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复合型会展口译人才礼仪培训
会展工作人员包括口译人员的形象是组成参展单位形象的重要“软件”,是商务交往过程中构成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不但会影响他人对口译人员自身专业能力和任职资格的判断,还直接关系到参展单位形象和品牌的塑造和提升。下面笔者就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复合型会展口译人员的仪容、服饰、仪态、表情、化妆、语言的修饰等方面,进行探讨。
1.仪容
中国—东盟博览会复合型会展口译人员的仪容应做到干净、整洁与卫生。头发须干净、整齐,长短适当,发型简单大方、朴素典雅。男士头发以6厘米左右为最佳,做到前发不附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及领。女士头发长度相对“宽松”,但最好不要长过肩部或挡住眼睛。在会展工作场合,应将长发梳成发髻,盘在头上。面部的修饰亦要做到干净、卫生。脖颈、耳后、眼角、鼻孔等处也不可错过。鼻毛、耳毛、胡须等看起来不雅观的体毛应及时修剪或遮掩。口部应做到无异味、无异物。手部是极易被会展口译人员忽视的部位。在会展现场,不论是握手寒暄、递送宣传资料还是垂手而立,手都处于耀眼醒目之处。一双保养良好、干干净净的手会为口译人员和参展单位的形象加不少分。因此,口译人员要注意双手的保洁,并养成定期修剪指甲、不留长指甲的良好习惯。在会展现场,口译人员的指甲不宜涂抹彩色指甲油。若实在喜欢涂指甲油,则可用无色指甲油代替。此外,在会展现场,腋毛也不应为外人觉察。
2.服饰
一般情况下,展位上的工作人员包括口译人员应当统一着装。最佳的选择是身穿参展单位的制服、特意为本次中国—东盟博览会统一制作的会务装,或者是穿深色的西装、套裙。切忌穿着过于鲜艳、杂乱、暴露、透视、短小、紧身的衣服,特别不能穿着黑色皮裙,否则会让人对口译人员自身的职业产生疑问。还需注意的是,男士的西装、衬衫、领带、鞋袜应搭配协调,皮鞋、皮带、皮包颜色保持一致;女士的套裙、衬衫、内衣、衬裙、鞋袜应搭配得当,并注意正确穿着。口译人员还应在左胸佩带标明本人单位、职务、姓名的胸卡。
此外,中国—东盟博览会复合型会展参展商遍及中国和东盟十国,因此还可选择参展单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作为口译人员的服装。例如,中国展位的口译人员可穿着旗袍;越南展位的口译人员可穿着奥黛;泰国展位的口译人员男士可穿着“绊尾幔”或“帕农”,女士可穿着“纱笼”;印尼展位的口译人员可穿着“巴迪克”、“纱笼”或“卡巴雅”等。
3.仪态
站立与行走是会展工作人员最常见的两种仪态。站立时,会展口译人员应当做到身体站正,腰部挺直,挺胸收腹,双腿并拢,双脚微分,双手交叉于身前,双肩平直,双目平视,头部端正;行走时,行进的方向应当保持相对稳定,行进的步伐应尽量保持“匀速”前进,腰部放松,上身挺拔,腿部伸直,始终目视正前方。当有观众走近自己展位时,口译人员应当协助展商主动迎上前去,承担起展商和观众间沟通交流桥梁的角色。
会展现场,口译人员的手势当宜少不宜多,且使用亦当规范。当需要配合展商为观众引导或指示方向时,口译人员应当伸直并拢的手指,掌心向下,腕关节伸直,指尖与手臂形成一条直线,先指向观众的身躯中段,随后指向其应去之处。递会展资料、名片时,字体应正对接受者,要让对方马上看清楚。并且做到双手递物,双手接物。
此外,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也存在差异。如中国、越南的见面礼通常为握手礼,行握手礼时,行至距握手对象1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用力适度,上下稍晃动3、4次,随即松开手,恢复原状。握手时,神态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面含笑容,目视对方双眼,同时向对方问候;信奉佛教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如泰国的见面礼为合十礼,行合十礼时,口译人员两个手掌在胸前对合,掌尖和鼻尖基本相对,手掌向外倾斜,头略低,面带微笑。
4.表情
会展现场,口译人员的表情应做到自然,微笑。微笑时,放松面部肌肉,嘴角两端稍稍用力向上拉,使两端嘴角向上翘起,让唇线略成弧形,在不牵动鼻子、不发出笑声、不露出牙龈的前提下,微微一笑,露出6到8颗牙齿。在训练时,口译人员可经常念到“钱”、“茄子”,英文字母“G”、“V”等词、字,寻找微笑的最佳口型。在训练眼睛里的笑容时,口译人员可取厚纸一张,遮住眼睛下面的部位,对着镜子,心里想着令自己高兴的事,使笑肌拉升收缩,嘴巴做出微笑的口型。这时,双眼就会自然呈献出微笑的神情。
此外,与他人交谈时,口译人员当注视的部位在对方双眼或双眼与额头之间。视线接触的时间控制在交谈总时间的1/3—2/3。眉毛与眼睑一道保持自然、舒展的状态。
5.化妆
口译人员应当化妆上岗、淡妆上岗。女士全套化妆的大体步骤包括沐浴、做头发、洁面、涂敷粉底、描眉画眼、美化鼻部、打腮红、修饰唇形、喷涂香水和修正补妆。具体操作时,口译人员可在上述范例的基础上增减变化。在化妆时,口译人员应当避免过量使用浓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力戒自己的妆面出现残缺。
6.语言
熟练地使用对象国的语言;注意文明用语、礼貌用语、规范用语;口译人员的语态既要亲切友善,又要舒展自如。在自己讲话时,要注意不卑不亢,恭敬有礼。在他人讲话时,要专心致志,洗耳恭听;翻译时,音量以展商、观众能清楚听到自己的声音为适宜;语气方面,要注意平等待人,谦恭礼貌;保持正常语速。
此外,口译人员应当事先做好准备,对其服务的展商及展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熟悉对象国的地理风貌、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和思维方式等;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带学生观摩展会,并构建虚拟场景供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期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复合型会展。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现代商务礼仪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志愿者 形象礼仪
从2008年中国奥运会刮起了志愿者的旋风以来,参加报名的人数达到56万多人,紧接着2010年召开的上海世界博览又掀起新一轮的志愿服务热潮,仅世博园区内的志愿服务就高达4.6亿人次①,也创作了历届以来世博展会之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国际各种规格的展会在中国的各个城市遍地开花,吸引着全球的视线,展会志愿服务也进入了国际化的视野。在各种规格展会开展期间,遍布着中国志愿者的身影,每位展会志愿者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形象、组织形象、城市形象,现已提升至国家的形象与荣誉。但是,由于志愿者多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尤其是大中专学生占多数,每届展会的主题与内容的差异,如何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志愿服务礼仪就显现其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新一代中国展会志愿服务者的精神面貌,提高展会志愿服务礼仪的水平,加强展会志愿者形象礼仪培训,是主要的途径之一。
对于展会志愿者来说,个人的形象就代表着组织的形象。塑造一个良好的志愿者形象,是展会文化理念的延伸,同时也起到宣传与广告的效应。志愿者的个人形象就是展会最直接最鲜活的广告,志愿者的个人形象要服从于各类展会的整体宣传策划需求,无论在服饰、配饰、化妆发型还是举止、仪态等,甚至是一个细小的肢体语言,都要体现着展会的主题与文化内涵。在这个国际化大趋势下的中国展会志愿者的形象礼仪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洁清新的仪容礼仪
志愿服务者的仪容礼仪,直接传递出展会的主题与精神。为了塑造高品质的展会形象,对于展会志愿者应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
1、女性展会志愿服务者:发型应梳理整齐,并且统一发饰;坚持淡妆上岗,自然清新的妆面,忌讳浓妆艳抹;保持手部的清洁,不宜涂抹颜色艳丽的指甲油;不能使用香味过浓的香水。
2、男性志愿服务者:发型整洁,不掩耳;面部的清洁不油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健康的仪容形象;不留指甲,保持手部清洁。
二、彰显文化魅力的服饰礼仪
展会志愿者的服饰根据展会参展单位的要求进行整体设计,设计时要注重志愿服务不同岗位的要求,场合的要求(室内或者是户外)以及级别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展示出展会志愿活动的理念。
在配饰上也要达到统一,除搭配与展会统一设定的标识性徽章、饰品外,不宜配戴其他与展会无关的配饰。2010年在厦门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和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设计了志愿者服饰以职业正装为主,职业正装的配饰以丝巾为首选,这套端庄亮丽的女志愿者服饰就选用了同色系的丝巾进行搭配,成为了这套服饰的亮点,并结合左胸的投洽会的标识,为展会的形象增添亮点。与此同时,在志愿者服饰的设计中还要注意一致性、辨识性、舒适性、实用性、美观性只有这样的服饰要求才能体现志愿服务的层次与水平。志愿者服饰展示出一份骄傲、一份自信,也是一种态度,成为展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自信得体的举止礼仪
无论你的国籍、背景、种族、信仰是什么,行为举止决定了你是被接纳还是被忽视。②真诚的微笑、端庄的仪态、大方的谈吐、恰当的手势语,志愿者自信得体的举止,在国际视野下的展会中赢得更多的喝彩。举止礼仪的打造,在志愿服务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真诚的微笑
微笑是建立人际间良好关系的一座桥梁,保持真诚的微笑是志愿服务工作中最起码的要求。较之于正式工作人员,志愿者的最大特点表现为热情,这体现了志愿者本人对该活动的参与意识,体现了设立志愿者制度的原本意义。因此,志愿者务必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得体热情的神态,积极,热情,投入应该时时写在志愿者的脸上。即使这种热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也不要闹情绪,要做到“热情而不求回应”。③志愿服务者应时刻保持微笑,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随着高规格的国际展会开办,吸引国内外众多人潮的涌入,这给志愿服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繁琐、重复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应及时调整心态保持真诚的微笑,如面对情绪激动的人群应以谦恭的浅笑维持秩序,面对走失的人群应以亲近和善的微笑来安抚情绪,面对问询的人群应平和真诚的微笑来回答为题,对迎面而来的陌生人也应回以微笑问候。微笑也是需要训练的,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微笑作为标志性的面部表情,无处不在。志愿者若不能掌握方法,很难达到要求,需进行一系列的练习才能达到自然,发自内心,做到表里如一。
2、端庄的仪态
仪态是优雅气质的外在表现,在国际化的各个展会中,志愿者的仪态展现出了中国人的风采和精神面貌。志愿服务工作中,各工作岗位存在着差异性,在仪态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从站、坐、行等三个方面谈谈志愿者的仪态礼仪。
“站如松”,在提供咨询服务、检票、会务等工作时,站立的姿态应保持直立,双脚靠拢,双肩放平,下颌微收,目光平视前方。女性志愿者双手自然垂放腹前,采用捏指式。男性志愿者的姿态则脚尖打开,手位采用右手轻握左手手腕。
坐姿作为举止的一部分,有着美与丑、优雅与粗俗之分。坐姿的规范要求——“坐如钟”,无论是入座、离座都要端庄文雅,保持上体的端直。志愿者在接受咨询时,应起立回答。入座时,应左侧入座,保持轻缓。志愿者的坐姿要体现出谦恭和蔼的特征,保持标准坐姿。
“行如风”,用于展会志愿服务工作中,还应注意两个方面,其一,“眼观六路”,由于国际化展会上无论参观人数还是参展人数较多,行走不能过快,多观察根据环境及时调整步速;其二,保持直立的体态,志愿工作有时较为繁重,志愿者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直立体态行走,不要摇摆,及时调整弓身、驼背等不正确的体态行走。步履要轻捷,不拖沓。
3、大方的谈吐
语言是一个人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的标志。志愿者在用语的方面,应注意标准的说话公式:得体的称呼+礼貌的用语+柔性的语言。得体的称呼,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最常使用泛尊称如先生,女士(lady),其次职务性称呼“经理、组长”等;十字礼貌用语应时常挂着嘴边,“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用软垫式语言加上拜托语气,“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真抱歉,这里需排队入场”。音量要适当,语调要平和,沉稳。
4、恰当的手势语
据语言学专家的研究,人们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只有35%左右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传递的,而65%的信息是通过动作、手势和表情等无声语言传递。就志愿服务而言,手势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指示性手势语。指引方向或物体时,应4指并拢,大拇指打开,手心略倾斜,不可用手指指指点点。志愿者在运用服务语言时,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手势语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服务语言的质量,强化与交谈对象交流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在交谈对象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好感和信任。④
四、精诚合作的团队服务意识
提高整体的配合意识,是志愿者形象礼仪得以实施的基点,也是形象礼仪的核心内涵。志愿者值岗期间一定要表现出团队合作的礼仪,并且意识到任何一个独立的岗位都是总体构成的一部分,只有顾全大局,讲究团队合作,才是完成整体工作的方式。不计较得失,要有勇气面对并接受可能产生的委屈和误解,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摒弃本位主义,小集团利益,甚至自私自利的行为。
荀子云,“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中国正以全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化的展会正是中国对外宣传的窗口,中国展会的志愿者们应时刻牢记光荣的使命,以最佳的形象展示出中国人的新面貌,给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天堂纪念网,《2010年上海世博会》
《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确定志愿者口号和服装》
[3]图为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和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志愿者服装(女)效果图
[4]伊登·科林斯沃斯.礼仪让人自信满满[J].中国对外贸易,2012年第4期
[5]中国当红网,图为志愿者美女微笑服务http:///show.aspx page=7&id=66907&cid=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