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27 20:1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礼仪

篇1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贯彻总书记"以德治国" 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切入口,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任所欲为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美称,会不会断送在当今的青少年手中。可见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些学生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信心,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我校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之中,校领导班子办学思想明确,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长抓不懈。

1、学校政教处在各个学期每个阶段的德育工作计划中,都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全校各班以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座谈会、专题讲话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年来,政教处先后安排了四位学生代表在周一的升旗典礼上作"树立侨中学生文明礼貌新形象"的专题发言。有两个班集体向全校各班和全体同学发出了倡议,在全校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班"、"模范班",人人争做"文明礼貌侨中人"的氛围,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深入开展。

2、我们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落在指导学生敢于实践与养成的实处。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篇2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引导幼儿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使幼儿习得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幼儿社会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社会文明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具体表现之一。为此,必须从小培养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认同,学习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经验,逐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明行为方式。可见,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礼貌教育,更是一种塑造未来、健全人格的教育,一种道德口修养的教育。

据有关资料显示,各国对下一代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礼仪教育。如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进“公民教育”;韩国《道德》科的第一条目标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主要性。由此可见,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期课改明确指出了新的课改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习惯,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要注意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位幼儿的健康成长提出条件,为每一位幼儿的多元潜能的发展创造机会,要以素质教育的启蒙核心,为所有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团体、个人展示幼儿素质教育的方向和途径。

文明礼仪习惯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庭的熏陶和教师的引导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大部分是独身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幼儿正在处于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他的高级神经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但在这个关键时期,父母和老师不应以“孩子太小不懂事或长大自然就会”为借口,而忽略对幼儿的基本礼仪教育。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还是那句话:“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有些家长认识片面,对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不够重视。一些家长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这些家长只要留心一下周围人物,注意一下大众媒体,事业有成的人有几个不懂文明礼仪的?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长大了就懂得文明礼仪了,这也是误解。一方面,孩子从小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想一想,现在有些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不懂礼貌。饭桌上挑挑拣拣旁若无人,浑身汗味不洗,指甲老长不剪……这些孩子如果不教育,不矫正,会在某一天早上突然变个样吗?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侯培养文明礼仪习惯,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欢迎的人。

自去年开始,我园立足本园实际,围绕我园的中心课题,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活动,幼儿园文明礼仪就是其中重要一部分。我们抓住一切机会,为幼儿创设条件,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和交往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敢说、爱说、会说,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生活技能、自信心及爱的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为能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力军,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打好基础,为幼儿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创设幼儿讲礼仪的优质环境。幼儿天生善于观察和摩仿,环境的教育功能不可低估,因此,幼儿园将通过三条途径来优化教育环境。

一是美化生活环境。根据礼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幼儿园内布置一些相关的画面和语言提示,如“请讲普通话”,“谢谢你”,“请自觉排队”,“老师辛苦了”等,各班级也进行环境整理,用视觉、语言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二是树立礼仪榜样。在幼儿园里,教师就是幼儿的镜子。我们将在开展幼儿礼仪教育之前,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礼仪》,在幼儿园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职工文明礼仪行为。努力形成具有良好修养的教师群体,塑造良好师德师表形象。

三是创设讲礼仪氛围。在幼儿园内设立“小小司仪”――礼仪宝宝、文明天使、整容镜、礼貌用语贴纸等,让幼儿在此氛围中逐渐学会礼仪规范;在大环境中,充分挖掘好的教育资源,如环保日,敬老日,节日庆祝等,带领幼儿积极参与,引导幼儿感受社会中的好人好事,产生模仿和学习的愿望。

将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幼儿从早上入园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常规教育跟不上,幼儿很容易受到不健康的影响。因此,我们将重视对幼儿的养成教育,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二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三是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

篇3

中国,礼仪之邦。“不学礼,无以立。”一句《论语》承达千年,源远流长,当然也流淌在教育的血脉中。这古典、优雅的血液,静静的,又是那么激情地在教育的脉管中汩汩涌动。的确,礼仪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礼仪,需要教育,“学礼”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要让学生在学礼中“立”起来,“立”是教育的目的和境界。礼仪,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根植在教育之中;毋庸置疑,礼仪教育应当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命题和重要内容。

观察一下当今的礼仪教育,欣喜地看到,我们在努力,我们也在进步。比如,礼仪教育有目标有要求,中小学守则,尤其是中小学行为规范,对学生必要的礼仪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比如,礼仪教育有内容有载体,从品德课到语文课,从班队活动到课外活动,内容是具体的,载体也是多样的。再比如,礼仪教育有丰富的资源,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学生汲取了养分,又从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获得了时代意义。这些,都是礼仪教育的进展。然而,无需作多么深入的观察和调查,便不难发现,礼仪教育还游于教育之外,还浮于表面,处于浅层。我们不禁要问:礼仪之邦安知“礼”乎?礼仪之邦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仪教育?礼仪教育怎么才能让学生立起来,又立于何处?我们有必要追问。追问的目的在于追寻与端正,在于端正后的改进,而改进才会有更好的坚守。

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礼仪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我们要追问的是,礼仪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高不高,其空间大不大?素质教育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学会做人必须具备必要的素养,不言自明,礼仪这一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举手一投足正是人的修养的表达,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学校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一,礼仪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中却往往成了一种附加,将其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因为视之附加,势必成为可有可无的部分,而可有可无实际上成了“无”。其二,礼仪教育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也可以是随机的,实践中却往往变成了随意,随兴趣、随特别的需要,想起来“搞一搞”,而随意必然导致盲目,便无计划可言,亦无目标可循。其三,礼仪教育应当是渗透的,实践中却往往成为一种突击的行为,而突击则是为了应付,应付展示,应付检查。因为应付,便无渗透性,便无覆盖性,也便无教育性。以上这些问题,究其根源,我们对礼仪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尤其是一些地区和学校热心应试,挤压了礼仪教育,挤压了礼仪教育,实质是挤压了素质教育。而我们应当给礼仪教育以地位,让它进入教育计划,给其以更大的空间,让其更健康地生长。

礼仪教育需要一定的仪式,在仪式中接受规范而生动的教育。我们要追问的是,有“仪”就一定有“礼”、有教育吗?礼仪礼仪,本身就包含着仪式,古代常常把礼仪寓于仪式中。当今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仪式,让学生经历必要的礼仪,就会感受到仪式感、庄重感、崇高感,就会受到感染和熏陶。而仪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方式,彰显了文化的品味。然而,细细观察,当下有的礼仪教育的仪式文化含量是不够的,文化品位是不高的。我们常常发现,仪式成了一种表演,事前充分排练,当场“献演”,成了一种形式。还有一些学校,所有的表演都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定的,学生只是一种道具。这样的“仪”还有什么“礼”可言?还有什么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大礼尚道,以礼立心。不仅如此,礼仪也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继而成为行为自觉。英国学者培根在《谈礼仪与俗套》中也非常明确地说,礼仪不能刻意,不能表演,不能矫揉造作。我们应当从礼仪这种符号背后寻找其价值本义,让学生真心体验,真情表达。此外,仪式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礼仪教育的基本方式是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和引导,而不应止于仪式活动。

篇4

笔者旅居日本二十五载,孩子也是在日本出生并成长的,由于经常往返于中日两国,耳听眼见的能体现中日两国儿童素质方面的事例,也就不在少数,尤其是在礼仪方面。

日本人对孩子的礼仪教育,首先是从家庭开始。自孩子稍稍懂事,父母就要教孩子礼仪用语、鞠躬和餐桌礼仪等,而且还要手把手教孩子一些必须学会的行为规范。在日本人的家庭里,孩子要向父母鞠躬,弟弟要向哥哥鞠躬,女孩还要向男孩鞠躬。孩子向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鞠躬时,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才能把头抬起,有时甚至要鞠躬多次,甚至见什么人鞠躬多少度都有明确的说法。在日本,餐桌礼仪也是儿童的必修课,日本的父母从小就向孩子详细地讲解餐桌礼仪,比如饭前必须洗手,上桌坐下后要先双掌合十说“いたなきます”(意思是“我就吃了”,但这个“我就吃了”却是包含有领受、拜领父母及上天恩惠之意在内的)。然后才能开始吃饭。除去这些,像自幼培养孩子收拾自己的卧具、玩具、打扫卫生也都是父母从小必须交给孩子的。

一般而言,日本儿童进入保育园后就要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了。日本的保育园在每年开园前都会制定出一年的活动表发给家长,这份活动表包括了除去寒、暑、春假外一年12个月的每个月保育园要举行的活动,在此,暂以月份顺序的形式列举一下。

1月,卡片游戏大会:利用正月休闲,保育园组织孩子进行印有文字或图画和假名的卡片游戏比赛,在玩耍的同时让孩子们学到基础知识。

2月,“节分”:这一天,老师教孩子们一起制作鬼脸面具,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撒豆驱鬼”,以让孩子们记住传统的祈福行事。

3月,女儿节:节前老师会教孩子们做折纸、人形贴在教室里,然后在节日这天,师生一起祝愿女孩儿们健康漂亮。

4月,入园式:在此之前,老师就带领孩子们制作欢迎标语、彩旗并排练颇为隆重的入园仪式,以培养孩子们的友爱精神和新入园儿童的庄重感。

5月,男孩节:孩子们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鲤鱼旗”送给男孩子带回家挂起来,以祝愿男孩子们将来能够鲤鱼跃龙门。

5、6月,父亲节母亲节:每逢此时,老师都会教孩子们制作各式小礼物,以送给父母尽孝心。

7月,“七夕”:日本人过的是公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保育园的庭院里老师会准备好由数根竹枝制成的一棵竹子树,孩子们则会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五颜六色的小纸条上,然后挂在竹枝几上,以祈愿自己的梦想得以实现。年幼不会写的则由家长代劳。日本孩子写的梦想纸条很有意思,与国内孩子动辄想当科学家、歌唱家、政治家、老板等不同,日本孩子的梦想大多是想当一个火车司机、木匠、护士、商店售货员等等,体现的是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的现实理想。

7、8月,夏祭:保育园会鼓励孩子们利用夏休去社区的“夏祭”帮忙,以增进社交、劳动能力。

9月,中秋节:虽然日本人已不重视这个节日,但保育园基于让孩子们记住传统文化的目的,还是会教孩子们画赏月图画、制作小灯笼挂在墙上。

10月,运动会:小朋友们不分高低年级,会前在老师的带领下,各尽所能,为运动会精心做准备。运动会当天,比赛项目里少不了“亲子互动”项目,总之,一场运动会,孩子们从准备到参与,身心都得到了综合的锻炼。

11月,快乐表演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提前排练各种文艺节目,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要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以提高孩子的临场能力。

12月,圣诞、元旦:保育园会即时教孩子们制作各种圣诞贺卡,装扮圣诞校园等。元旦放假前,还要和老师一起“捣年糕”,制作“年糕汤”并一起食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去这些,还有穿插一年之中的孩子们的生日会、不定期的郊游、参观消防中心、地震中心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以增加孩子们的友爱精神、防灾意识和知识等。而且,除了这些年间活动,每一天日本孩子还都在保育园、家庭接受着各项礼仪、行为教育。一般保育园还开设礼仪课以教授孩子各种礼仪规范。如果是幼稚园(日本的保育园属公立,幼稚园属私立),还要加上各项学前辅导等,就俨然有了准小学生的风范。毋庸置疑,日本的儿童教育是“快乐教育”,但却是在快乐教育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把传统文化、礼仪、独立意识、生活能力等知识灌输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礼仪修养和知识进步,进而在他们以后的生涯中,能自觉规范社会行为。

日本小学教育也是六年制,给我们的感觉也还是以“快乐教育”为主。与保育园一样,一年中,小学生也有很多学校行事要参与,如入学式、运动会、移动教学活动、参观保护者会、学校见学、联合音乐鉴赏教室、毕业式、六年生送别会等等。因小学授课时间较少,就有许多校外辅导教室应运而生,除去学校必修课程,校外教室还教孩子们游泳、音乐、英语、书法、绘画、料理、电脑以及球类等各类趣味学科,让孩子们在单调的课堂之外还能学到各类生活、社会知识,从而完善孩子们的知识面。当然,学校也是留家庭作业的,不过,其家庭作业量与我们的“作业山”相比,实际上就只是复习一下当天学过的知识而已。甚至听说有的老师已经把“和朋友玩”、“洗衣服”等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来做。

值得一提的是,从幼稚园、保育园到小学,孩子们从入校那天开始,他们就是大包小包肩背手拎来上学的,家长不会帮他们拿包,孩子跌倒了亦不会去扶,从小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和独立意识。还有,学校的考试,从不排榜也不发榜,更没有留级一说,充分保护了孩子们的隐私和自尊。

日本人在儿童的礼仪教育方面可谓是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而至于功课的学习,基本上则是完全委托给了学校和私塾,父母只是扮演一个后援者的角色。其他的诸如鼓励小孩子去图书馆借书阅读以丰富知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引导孩子踊跃提问并耐心解惑等等,都是自小就开始培养,这样做的一个基本好处就是,打小儿就培养孩子各种规矩,区分可做与不可做之事,为培养孩子日后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也不是说日本的教育没有缺点,比如,正是由于宽容和对个人权利的过分尊重,导致了日本校园暴力事件、欺侮现象等不时发生,学生的散漫、校内恋爱问题也很突出,而由于过分强调个人隐私权、人权,也使得老师束手束脚,不敢严格要求学生,致使日本学校尤其是初高中,自由散漫现象蔚然成风,这些也都是日本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篇5

关键词:礼仪 教育 融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06-01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为什么现在的国人,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丢失了?坐公交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地铁拉大便,连国外的一些公园都只用汉语写着警示牌“不要乱扔垃圾”,只用汉字目的很明确,就是专门针对中国人,这可能让很多人都迷惑不解。我认为现在不必追究为什么会弄成这个地步,而且要尽早从教育开始,从学校抓起,把我们的下一代人教育成为有礼的人,重拾“礼仪之邦”的美誉。

1 借他山之石,丰富我们的礼仪教育

在国门之外,很多国家办有专门礼仪学校,更多的是将礼仪纳入基础教育之中,让孩子在进入校门之际就开始学习礼仪,使之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立人立业”的根本。如,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就提出了培养“绅士、淑女”的教育。日本、韩国开设了礼仪道德课,正式以书本形式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教学,内容便包括各方面的基本礼节和道德规范。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展礼仪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有礼之人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要总是津津乐道地说自己还是“礼仪之邦”,要借他山之石,学习国外好的经验,从小抓起,从学校课堂开始,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2 做全面分析,抓准礼仪教育的重点

西方国家的“绅士、淑女”教育不一定合适我们的文化和国情。我国古代社会的“礼制”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有的可以继承和发扬,有的因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可被淘汰。从我的理解看,现代文明礼仪的灵魂是“尊重”,就好像你坐公交插队,不就是不尊重被你插队的人吗?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不就是不尊重被你吵得不耐烦的人吗?因此,我觉得现代的良好礼仪习惯就是要懂得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会让人感觉很舒服,以“尊重”为核心的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幸福,使邻里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

3 善总结积累,扎实开展礼仪教育

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到《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大纲》再到《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都对礼仪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近年来,深圳市中小学对文明礼仪教育进行了实践和研究―― 宝安区文明办和教育局联合印刷出版《魅力少年―― 中小学文明礼仪实用手册》,发放至各学校,要求各校利用班会课、主题团日、队日活动等组织学生学习。特别是为迎接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有的学校每个班级建立文明礼仪规范记录本,记录文明礼仪的点点滴滴;有的学校自编学生学习歌、纪律歌、礼仪歌、卫生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的学校“七美”教育塑造知礼向善、文明自信的礼仪小天使;还有的学校携手社工迎大运……兄弟学校的这么多的经验做法,让我们大开眼界,他们的礼仪教育给了我很好的经验,但同时我也发现许多问题。第一,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活动、行为、操作表象训练上,没有从文化的大背景中,从人的精神内涵中加以研究开发。第二,鲜有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渗透到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文明礼仪教育如果只做表面文章,就容易成空洞的形式主义。所以,如果要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一定要让礼仪教育进课堂,一定要让礼仪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让它内化成学生的习惯。

4 重结合实际,让礼仪教育回归生活

礼仪教育,不能划一而论,不是只搞一两次活动、比赛就能成的。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让礼仪教育回归生活,成为常态。

如我们学校实施的1~3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为:

个人礼仪: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等。

交往礼仪:能恰当、得体地称呼他人;懂得尊敬父母,对长辈有礼貌;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遵守秩序,轻声交谈,不打扰他人等。

如我们学校实施的4~6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为:

个人礼仪:掌握问候、致谢或致歉等礼貌用语;掌握微笑、点头、鞠躬等常用体态语等。

交往礼仪:孝敬父母长辈;学会倾听他人;知道餐桌上的基本礼仪,文明就餐;遵守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做文明游客、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等。

通过我校长期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涌现了很多典型事例:事例一:一天中午放学,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校园值日的李少青主任正疏导出校的队伍,一个稚嫩的声音在他身旁响起:“老师,给你一把伞。”一只小手举着一把伞努力地举向老师的头顶……事例二:一次上级评估的学生座谈会结束后,起身时离去时,受访谈的同学一律把带歪椅子扶正回位―― 这是评估小组会后专家跟我们说到的一个小细节。

将文明礼仪融入各种教育场合和活动的同时,将文明礼仪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将“尊重、平等、文明、友爱、和谐”成为师生的内在体现。

如果能把礼仪教育进课堂,并长期执行下去,我想不久的将来,“礼仪之邦”的美誉叫起来会更踏实,更响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 礼仪 重要意义

一、礼仪教育对于幼儿的意义

1.促进幼儿的环境适应性。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人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和智力开发,而是要使人适应社会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

2.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教育相对于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格健康的下一代。儿童的礼仪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礼仪,是对他人尊重并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体现。所以,礼仪是健康人格的基石,是个人的“品牌”,是一张独特的“名片”。但这决不是靠说教能够做好的,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日常教育的重点和养成教育的关键。开展幼儿礼仪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素养,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3.促进幼儿成长过程中个人素质的发展。礼仪教育还

可以促进幼儿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优雅的穿着仪容,优美的走姿、站姿、走姿不无渗透着美,这种美不仅净化了社会环境,而且也感染着幼儿个体。通过礼仪教育,幼儿能做到知礼、达礼、崇礼、用礼,塑造出全新的自我,它能够充分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

1.基本礼仪。基本礼仪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礼仪,如坐立仪态,行走仪态,手势以及礼貌用语等内容。这方面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用餐礼仪:学会正确的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2)仪容仪表: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卫生的习惯;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坐、站、走。(3)交往礼仪: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作客的礼节。

2.公共场所礼仪。幼儿在集体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这是一个文明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幼儿礼仪教育采取的方法

1.建立幼儿礼仪教育的环境。(1)幼儿园教学环境。幼儿园是幼儿教育中主要形成社会礼仪的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活动空间、人际关系、周围儿童的行为、班级群体的气氛、教师态度和行为都会对其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幼儿礼仪教育时我们充分发挥和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礼仪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定期创设礼仪环境。将幼儿礼仪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课程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2)日常环境。日常环境包括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以及离开幼儿园的环境。这方面的礼仪教育一方面需要靠教师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礼仪培训,一方面需要同幼儿家长良好沟通以及对家长进行一定引导。

2.礼仪教学课程的研究。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及教学计划,定期向幼儿展开礼仪教育。并且在幼儿游戏中融入礼仪教学,在幼儿最有兴趣的部分加入礼仪教学,更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哪些是好的礼仪行为,帮助幼儿克服行为上的盲目性和形式上的机械模仿。

3.礼仪教育应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幼儿因其年龄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对于礼仪教育的学习能力会有不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礼仪教育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切忌枯燥抽象,形式单一。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手工制作、讨论交流、游戏体验等丰富多样的礼仪教育形式,让幼儿感礼、知礼、践礼。并且因为不同家庭环境,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时机,通过移情教育、情境创设、观点采择、角色扮演等,为幼儿提供练习和巩固礼仪行为的机会,让幼儿学习礼仪知识,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篇7

关键词:职校生;礼仪教育

目前,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大致是成绩优秀的上重点高中,成绩较好的上普通高中,剩下的才上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欠佳,而且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也不严,礼仪素养较差。所以,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为表示尊重、敬意、友好而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思想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同时《纲要》中还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需要。

对职校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

(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的需要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子则把礼义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些精辟的论述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出礼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和规范。礼仪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它一方面要把优秀的中华民族美德转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素质结构,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美德。对职校生进行礼仪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礼仪文化,形成时代美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当代社会对人才礼仪素养的要求

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意识到不注重礼仪的危机性。只有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接受礼仪教育是必要的。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选择异常残酷,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学历文凭固然重要,但其他如能力、道德观念、礼仪修养、团队精神等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据媒体报道,在人才求职招聘会上,常常是温文尔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任用。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更有助于他们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三)职校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礼仪教育能提高职校生的道德水平。礼仪作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现象,属于道德的范畴。我国古人早就提出“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与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要求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尊重、诚恳和善、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而这些都源于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让职校生通过礼仪教育深刻体会到礼仪的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交往中自觉地、轻松地接受礼仪的熏陶,强化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道德水平,这比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要有效得多。

礼仪教育能增强职校生的交往能力。在现代生活中,交往越来越频繁,而礼仪是人们交往规范的集中体现,任何社会的交往活动都离不开礼仪。人类越进步,日常生活越社会化,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不懂礼仪就难以进行人际交往。由此,礼仪是人们交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职校生毕业后即走向社会,如果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则很难有所作为。开展礼仪教育,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礼仪教育能塑造职校生良好的仪表形象。仪表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生态度。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详尽的规范。职校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较强的成长阶段,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期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礼仪修养,在社会上展现出个人的风采。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拘小节,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有些职校生甚至认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是潇洒的表现。礼仪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仪容仪态入手,通过学习讨论、观察思考和训练模拟,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学习思考和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当代职校生美好的精神面貌和个性形象,什么是有悖于礼仪和社会公德的个性形象,从而达到矫正不良习性、展示良好仪表形象的目的。

对职校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礼仪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讲授礼仪课程,也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教授不同的内容,教师要根据职校礼仪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不拘一格,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图示法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仪态教学过程中,可将坐、立、行、走等各种标准姿态的图片放大张贴在教室四周,供学生反复模仿、学习,这对校正学生的不良姿态能起到很大作用。讲授男性和女性的仪容、仪表等内容时,可向学生展示各种仪容、仪表图片;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观看“服饰着装礼仪”,如男士西服的穿法、领带的打法,女士套裙的穿法等。

案例分析法针对礼仪教学的特点,应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选取的案例应贴近学生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案例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各种礼仪教学资料,也可以是生活实践,还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明星或影视剧中选取。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韩剧”,“韩剧”自始至终贯穿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人性的温暖关怀,体现了儒家文化传统,教师可顺势顺时引入家庭和工作中人际协作意识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教育学生继承和吸收传统文明礼仪之精华,讲文明礼貌、懂尊老爱幼、谦虚热情、诚实守信。

模拟训练法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拟实践教学大有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使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如开展模拟接待、模拟宴请、模拟谈判、模拟各种庆典等活动。通过模拟训练,让每位学生均有登场机会,使得人人都行动,个个皆演员,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使之熟悉相关礼仪礼节,锻炼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协调和临场应变能力。

(二)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长期在学校工作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的行为作风,对学生的才识品学、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面貌影响极为深刻。教师进取心强,受其熏陶,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对人诚恳,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能听取学生意见,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向上的气氛;教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特长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学生也会无法避免地出现某种相应的遗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把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主要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同时也靠社会舆论来监督。换句话说,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礼仪规范的同时,应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将礼仪要求纳入其中,如制定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职校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将礼仪表现作为学校各类评优的一个内容等。这对于规范职校生自身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南开学校的创始人严修就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并使其制度化,他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躁、勿暴、勿殆;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基本的仪表举止做起,加强礼仪修养。总理在南开中学上学时,便是以此镜铭为言谈举止的规范,养成了举世公认的非凡气质和令人折服的优雅风度。

(四)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干净、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大转变。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礼貌现象。对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礼言行,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从根本上说,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共同努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礼仪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从小抓起。为此,家庭教育要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为孩子营造充满文明礼仪气息的家庭氛围。社会作为礼仪教育的大课堂,要大力宣传必要的礼仪知识,把礼仪作为有关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总之,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配合,必定能取得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教育效应,我们的职校生也必定能成为技能专长、特色突出、礼仪形象良好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莉,主编.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帛,主编.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蓝庆华,等.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实践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2004,(4).

[4]张洪林.礼仪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7(3).

[5]刘平,等.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篇8

[关键词] 幼儿 礼仪教育 培养

一、背景

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席间,其小孩使性子,大闹不止,并用筷子搅乱了盘中餐,宴席变得一片狼藉。在座者面面相觑,孩子父母觉得脸面尽失,把孩子拉出去打了一顿。

二、存在问题

1.娇宠

现在,家里孩子少了,家人视孩子为宝,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一次不应便“大闹天宫”。

2.疏淡

由于工作条件限定,许多家长不能亲自带孩子。于是,成了隔亲托儿。爷爷奶奶亲孙子,舍不得管,纵坏了孩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3.攀比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有的家长的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让孩子享受。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拥有,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的要求就是圣旨,亲手培养出了孤僻且自私的下一代。

三、建议

1.讲个人礼仪

幼儿虽小,也要注重个人礼仪。父母要教育孩子保持仪容仪表整洁。手脸要干净、衣服要洁净;行为上要“站如松,行如风”,步速适中,防止八字步、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大人问话要专注,面带微笑,有问必答。不要随便掏耳、搔痒、吃手指、抠脚等。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

2.说父母礼仪

赛德兹说过:“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还比制造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父母自身的礼仪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是个精灵的小东西,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极强。他们呀呀学语时,父母常用礼貌用语,孩子也会用。反之则相反。家里来客人了,吃饭时,父母要有意无意地按长幼尊序排座,让长者或者客人先动筷。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天长日久这些良好礼仪便刻进了孩子的脑海。父母如果要带孩子参加宴席,事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要注意的方面或者问问孩子打算去了怎么做,孩子讲对了,应给予夸奖。带着孩子应坐下座或者边座免得孩子打翻餐具影响场面。回来的路上,除了与孩子说说菜的特色还要讲讲餐桌上的见识。这些生活礼仪在家长的注意下,孩子不经意间就知道了,即使有时候家长不做叮嘱,到了场面上孩子也能活学活用。“遗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佳名;赐子佳名,不如教子做人。”幼儿的礼仪是做人的基本。

3.谈家庭礼仪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你对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在家里跟孩子和谐相处是一种境界。凡事不要拿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小孩子也是人,要尊重他们。父母的良好礼仪习惯如果感染了孩子,并使他们体验到快乐,孩子就会乐于表现,温文尔雅。从表面上看,礼仪是一种表现或交际形式;从本质上看,礼仪反映着人们自己对他人的意志关爱之情。所以,真正的礼仪,礼貌必然源自内心。家人给了小孩基本的尊重,小孩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了,不礼貌就会蒙羞,即使某处礼仪不到位,下次也会注意。在家里,自然尊敬每个人。当然,家人不能把孩子完全当大人,他毕竟是小孩子。如果孩子真意识不到应讲礼仪的地方,家人需要讲方式,及时跟孩子沟通,有针对性地指出这样做的坏处。家庭的和谐相处能使孩子的礼仪教育受到良好效果。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由此可知,家庭的和谐氛围,父母的礼仪行为,家人的品行修养,对孩子的礼仪,礼貌有非常大的影响。能对家人处处礼待的孩子,走出去也会惹人喜爱。

篇9

关键词:家庭;礼仪;儒家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00-03

家庭礼仪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礼仪习惯使其成为适应适应时代要求的人,传统礼仪中的很多有价值的规范被遗弃了,没有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导致现在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无礼的现象。培养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鲁洁说过,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与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貌。

一、家庭礼仪的现状

1.在服饰方面。着装不仅仅是指穿衣,它是现代文明素养的一种体现,由于现代生活具有私密化,大多数人在家中为了舒适穿的是睡衣或衬衣,在夏季甚至只穿裤衩,这在家中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人会穿着睡衣在小区散步,甚至去菜市场买菜。这种行为很不雅观,有损国家的礼仪形象。

2.在饮食方面。现代的酒桌文化,喝酒一定要喝醉才能体现出感情深浅,使得饮酒过度,醉后又惹是生非,常常打扰到左邻右舍的休息,甚至闹到警察局,此种新闻数不胜数。

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娇宠,孩子喜欢吃的都摆在他们面前,任由孩子拿筷子在盘中左挑右挑弄得满盘狼藉却又不管,养成了“吃独食”的不良习惯。现在生活质量好了,很多人不爱惜粮食、节约饭菜,做饭无计划、更没有节约意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没有让孩子养成从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我曾看过一则报道,很多外国餐厅都制定了对浪费现象的相应惩罚。这对于从小就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我们是否要进行反思呢?

3.在居家方面。家是人们恢复体力、精神全面放松的一个避风港。但是,很多人为了放松自己,把家中的音响或电视声音开得很大,打扰到邻居的日常生活;自己在家也不打扫卫生,使得家中物品随意乱扔、垃圾成堆,气味难闻。在家庭交谈时,家人之间比其他人要亲近得多,讲话都很随意,不使用敬语也是可以的。但是,晚辈对长辈家庭成员出口不逊甚至动手,是有违“孝礼”和人伦之常的。家庭成员冲突中的污言秽语,不仅使双方的感情造成了裂痕,而且给未成年的孩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和颜悦色是我们对长辈内心的尊重,要谦虚谨慎地听他人谈话,并在合适的时候插话,这在现代是很多人都没有掌握的。[1,2]

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并且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相比之下日本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洗礼要比中国做得好很多。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大约是在五世纪以前。据《古事》记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去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日本的家庭礼仪借鉴了儒家“礼”中的“敬”和“孝”的观点。[3]“敬”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相互尊敬对方而又谦虚的道德准则。同时,这种恭敬他人的准则内化于心便形成一种庄重、谨慎而又忠诚待人、处事的态度。这种内化于心的恭敬的准则被宋明理学家发展成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孝”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也表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父母之心,赡养父母也视同饲养犬物,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会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而孔子论孝,还讲“竭力”、“无违”、“知年”、“慎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都是从不同角度体现对父母的孝敬。[4]

二、导致家庭礼仪教育不足的原因

1.政府对家庭礼仪的普及力度及支持力度不到位。西方文化的流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我国的儒家思想对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陌生的。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的传统文化,抵制西方不好的文化,政府必须做出行动,现在人们对儒家文化的不了解,主要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做好相应的工作,把重心放在经济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

2.家庭内部原因。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社会和家庭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家庭的礼仪教育,并且家长本身对儒家传统文化也不了解,不能对孩子言传身教。现在家庭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很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其养成了一些坏习惯,礼仪教育缺失。

3.我国家校间的沟通不足。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家访的次数很少,很多教师都是学校要求或者是家长要求下才进行为数不多的家访,而且也没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情况,老师反馈给家长的就不那么有效了,家校沟通次数严重不足;学校召开家长会时,由于时间过短,家长又多,家长无法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双向交流有障碍。[5]

在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既无组织性,也无制度的规范性,这样就使家庭礼仪教育困难重重。

三、加强中国家庭礼仪教育的对策思考

家庭教育须将礼仪、孝亲教育放在首位;家庭教育须重视忍耐、挫折教育;家庭教育须重视孩子自立、自信品格的培养。政府必须给与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政府支持,多种形式教化。政府必须给予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出资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向父母宣传普及专业儒家礼仪教育知识,通过多种形式为父母提供咨询服务,政府、社区联动,加强父母之间的经验交流。聘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对传统文化有研究的权威组成团队,通过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的方式,传授知识与经验,解决家长们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为了强化家庭成员的礼仪道德意识和行为,制定奖惩机制。也可以制定出一套礼仪道德教育实践的评价标准,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提高家庭礼仪教育的积极性,不过这种制度要经过家庭成员的认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6]

2.家长自觉修养,优化形象。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自觉进行礼仪修养,优化自身的礼仪道德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孩子对道德的认识最早是从父母那里学习而来的,父母的行为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言谈举止、日常着装、待人处事、对待老人、饭桌礼仪、生活习惯等,这些对于年纪尚轻,没有接触过社会,思想意识较为单纯,行为习惯还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会成为他们注意的重心。[7]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8]

3.营造环境,促经典教育进学校。我们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好的文化环境,使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在进入学校教材里的同时,也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同时,为了保证家庭和学校有效地合作和开展活动,解决家校合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家校合作就必须制度化,成立相应组织,才能深入长久地开展下去。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程度,也增强了家长教育孩子和自我教育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制订一些政策或法律法规来保障家长参与教育的权利,使家长在参加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儒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以“和”为目标,正视儒家文化,能够对学生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中国已是国际化国家,做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要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和内涵,就要从一个家庭做起,从一点一滴的行为习惯入手来养成。所以家庭礼仪很重要,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汉生.当代社会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缺失及重构[J].教育与职业,2008,(3):120-121.

[2]张春侠.浅议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礼仪教育[J].才智,2011,(7).

[3]中日家庭教育内容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1996,(6).

[4]杜大宁.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5]魏彤儒,王成.战后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7-130.

[6]付红梅.论家庭礼仪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12,(4):118-119.

篇10

【关键词】礼仪教育;儿童教育活动;实践意义

一、儿童礼仪教育的内涵

所谓儿童礼仪教育,主要是对儿童仪表、课堂纪律礼仪、家庭礼仪、待人接物礼仪等教育指导,其是对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它是儿童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通过将国学礼仪带入儿童礼仪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儿童礼仪的教育。

二、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表现

(一)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具有良好的利益行为,能够正确熟练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谢谢”“没关系”“你好”等。其次,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经过礼仪教育时间比较长的儿童,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主动将垃圾放入到垃圾箱内,特别是在上下楼梯时,能够互相谦让,在外出的时间活动中,可以自觉进行排队,井然有序地进行集体活动。总之,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养成了互相团结、关心的好品德,能够和其他学生和谐共处,做错时能主动承认错误。在家里做到了不撒娇、不任性,主动帮助父母进行家务活的劳动,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并得到老师与父母的在赞扬与认可。(二)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未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行为习惯没有得到正确的约束,通常在教育活动中,难以控制自身的行为,甚至还会出现骂人的现象。其次,由于儿童的自制力比较若,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课堂表现虽然活跃,但是难以服从老师的安排。在课后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影响班级的和平共处与团结。总之,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实践活动中难以管理,当出现问题时,会隐瞒或推卸自己的错误,甚至还会造成撒谎的现象。在家里表现的比较任性,时不时发生调皮捣蛋的现象,不能与邻居和谐共处。儿童的种种表现,会让老师进行批评与教育,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1]。

三、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传统文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开始重视学生的礼仪培养。儿童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其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继承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礼仪教育,一是把传统美德内化成学生内在的素质,二是促进美德的广泛传播。因此,对儿童的礼仪教育,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进而满足弘扬传统文明的需要。(二)推进了素质教育。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对于我国儿童的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儿童与家庭、社区进行有效的联系,推进儿童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家庭与社区之间存在的关系,使每个儿童能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远离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重视儿童礼仪的教育,是现代社会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做的事。(三)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儿童作为家庭成员,其行为习惯的教育,通过老师与父母的教育,可以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而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有利于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相反则不会形成。另一方面,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儿童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有利于孩子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而监督和纠正了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满足了儿童的发展需要,对维护家庭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2]。现代社会好多家庭都会出国旅游,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因此礼仪教育应从小抓起。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需要我们了解儿童礼仪的教育内涵,根据儿童礼仪在家长、老师、邻居等方面的表现,知道儿童是否经过礼仪教育,将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

作者:李丽琴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