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24 04:1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礼仪

篇1

关键词 职业礼仪 职业道德 新时期 内涵 二者关系

在现代社会,经济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由此带来的经济交往的国际化,都对企业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建设对企业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对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服务整体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社会发展带来了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内容的变化,为促进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新时期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内涵及二者关系进行论述。

一、职业道德内涵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道德?所谓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法律为保障并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及社会各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标准在职业领域的体现。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它调整员工、企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就是指企业员工在工作和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从伦理上调整企业同国家 、法律之间,企业员工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相互联系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多样性、继承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不同的行业领域在职业道德方面有区别,不同时期职业道德的内容也有变化,反映这一时代的要求。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职业道德的核心虽然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其道德要求的核心内容会被继承和发扬。

职业道德内容虽然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内容,但我国当前形势下存在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职业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所谓爱岗敬业要求我们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要保持对工作的正确积极的态度,要把工作不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更应该当做自己热爱的并准备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来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创造奇迹。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就是实事求是地待人做事,不弄虚作假,讲求信誉,重信誉、信守诺言。诚实守信即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准则,“先做人,后做事” 。现在我国的诚信方面还存在不足,欺诈,造假,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等各种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正常经营秩序和社会和谐,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诚信体系和制度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要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处理没有保密要求的问题需要公开透明。坚决杜绝徇私舞弊、区别对待,区分三六九等的行为。

(四)服务群众与奉献社会

服务群众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树立“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在工作中能真诚待客,能换位思考,以顾客的需求为立足点,急顾客之所及,想顾客之所想,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办实事,办好事。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一味的索取,应自觉的奉献社会。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二、职业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什么?“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职业礼仪》一书认为:“职业礼仪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现代职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基于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促其熟练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展示沟通艺术,进而完善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增进职业竞争能力而言的。职业礼仪包括职业人员职业形象的塑造(仪表仪态、仪容、服饰的规范和交谈艺术技巧)、职业礼仪的运用(礼宾礼仪、办公礼仪、仪式礼仪、行业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的实务与技巧)。

(一)仪容仪表礼仪

和他人交往接触,第一眼给人留下的礼仪印象来自于你的外表和举止,也就是仪容礼仪,包括你的仪表、着装、举止等。一个人的仪容仪表不但可以体现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反映审美趣味。穿着得体,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赖,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仪容仪表礼仪包括仪容修饰、化妆、服装穿着等。

(二)仪态礼仪

如果说仪容仪表打造的是工作人员的静态的形象,而仪态则打造的是职业人员动态的形象,你的职业素养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显露无疑,也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仪态礼仪包括站姿、走姿、坐姿、手势、鞠躬等。

(三)沟通礼仪以及其他社交礼仪

沟通礼仪包括语言沟通礼仪和肢体语言沟通礼仪,在职业活动中文明礼貌的语言,得体、协调的身体动作和神态可以提高沟通效果。有助于工作的开展。日常社交礼仪规范的掌握也是很重要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要求职业人员既要遵循一般的现代礼仪要求,也要不段更新掌握新的礼仪规范,并学习一些涉外礼仪。

三、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的关系

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具有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职业礼仪主要是对职业人外在形象和仪态以及待人接物等行为的要求,职业道德是对职业人内在的和工作行为要求。职业礼仪反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可以提高职业礼仪的深度与丰富职业礼仪的内涵。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共同构成了职业人的良好素养。良好的职业礼仪素养对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职业道德可以使职业礼仪具有内涵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向多佳.职业礼仪[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晓留.浅析礼仪养成对体育教师的作用[J].科教导刊, 2011,(4).

篇2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礼仪;绅士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34-04

我国目前的大学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正面临困境。我们有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礼仪之邦的传统源远流长。然而,今天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的礼仪素质却令人担忧。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开口闭口脏字不断……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在今天的大学校园比比皆是。本文希望通过对东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的研究,探寻出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西方国家的礼仪可追溯到12世纪法国的骑士精神,以及后来逐渐成熟的上流社会及宫廷礼仪。此外,西方国家的宗教传统,如做礼拜、饭前祈祷等也渗透在礼仪之中。今天,我们谈起西方礼仪,很自然会想到英国的“绅士”传统。下面就以英国为例,探讨西方国家礼仪教育的特点和经验。

英国的礼仪教育本自17世纪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当时,正值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洛克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顺应时势地在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主张。正如同“君子”代表了我国传统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绅士”实际上体现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人格:他们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坚强的意志;既有传统封建贵族的风度和德行,又有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干精神。本书于1693年问世后,数百年来被西方世界奉为办学的圭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美学人。为了培养“绅士”,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主张:

(一)健康教育:注重身体素质锻炼,养成健康体魄

洛克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凡是身体精神健康的人就不必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1]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洛克提出了身体教育的一系列原则,首先是避免娇生惯养。洛克主张让儿童经历一定的磨练,以养成强健的体格,使之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洛克还从医学的角度总结出身体保健的原则,比如“大量呼吸新鲜空气,经常运动,睡眠充足;食物须清淡,不喝酒或烈性饮料,少用乃至不用药物;衣着不可过暖、过紧。”[2]

(二)道德教育:树立美好德行,培养荣誉感和羞耻心

洛克在介绍完身体教育后,立刻进入了道德教育的主题。如他所言:“一旦身体获得了应有的关注,保持强健兴奋,能服从并执行精神的命令之后,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使精神保持正常,使之在一切场所的一切行为举止得当,合乎一个理性动物高贵美善的身份。”[3]

在道德教育方面,洛克着重强调了早教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习惯养成的时期,此时父母应使其习惯于遵守纪律,服从理智,培养其荣誉感和羞耻心,而不是一味溺爱,迁就孩子的欲望。洛克总结了一条格言:“儿童所求凡遭拒,撒泼哭闹不可得。”今天我们在大街上仍然可以见到子女因为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欲望而撒泼哭闹的场景。孩子之所以哭闹,必是因为过去因为哭闹得到了满足,以致于幼小的心灵以为哭闹是得到的有效手段,追根溯源,父母其实是始作俑者。如果父母从不因孩子哭闹而迁就,孩子知道哭闹无用,自然也不哭不闹。这对我国的早教诚为重要的启示。

在教育方法上,洛克主张尊重孩子,尽量采用温和的说理及父母的榜样力量,除非不得已,否则不用体罚。“鞭笞是教育上最为不当的一种方法”[4],对儿童的奖惩不应是身体上的快乐与痛苦,比如体罚或奖励美食、玩具抑或其他。因为这实际上都助长了他们对物质的欲望,希望自己的身体获得舒适的感觉和满足。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长大后对吃喝玩乐的追求,而不是理性地克制欲望,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健康。体罚甚至还将使孩子受到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摧残,以及助长暴力倾向。正确的奖惩方式是通过父母的态度,使其产生荣誉感和羞耻心。

(三)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的人

洛克对于礼仪教育的思想包含在德行教育的思想之中,因为他们是那样密不可分。“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其他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光泽,使之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与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缺乏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矜、自负、徒然与愚蠢。”洛克这样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他们应该先被告知该做什么,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合适的做法去取得成效。”[5]此外,培养孩子的良好礼仪需要为他提供好的环境,即周围人都教养良好,娴于礼仪的环境,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其中,洛克着重强调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如教养良好、娴熟礼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一方面,他的美好德行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另一方面他应该具有为人处世的智慧,精通人情世故并教导学生有关世界的知识,在他尚未完全置身社会之前便将社会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以防他踏入社会时误入歧途。这一观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洛克文中提到一种流动的观点,这在我国也很常见,即认为孩子的世界里只应该有鲜花和阳光,那些社会的阴暗面还是不告诉孩子为好。这就如同将孩子幽禁起来,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可终有一天,他要走出去,他被幽禁的时间越长就越看不清楚周围的情形,也越容易受到伤害。因此,一个理想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智识水平,引导他在他的能力承受范围内逐步走进世间;“而且越早越好,那样他就会置身在安全的、技艺高超的掌控中,得到切实的指导。”[6]

(四)智识教育:知识与技能并重,寓教于乐,培养有学问的人

在智识教育方面,洛克主张培养有学问的人。学生一方面应通过对自然、哲学、天文、地理、几何、法律、外语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开发智力,增长学问;另一方面应该通过舞蹈、击剑、音乐、骑马等的学习获得技能。此外,他主张寓教于乐,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天性,观察他的资质与性格,引导其开展学习。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此后的英国礼仪教育。今天的《英国学校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就主要来自于当年洛克的主张。而英国的家教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英国的家庭教育很少溺爱,强调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但对孩子的管束也很严格,孩子犯错一定会被纠正甚至惩罚。他们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今天往往感到西方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很强,很多大学生早就有过打工经历,可以自己支付学费。而我国的学生则显得对父母依赖感过强,很多人甚至工作了还向家里伸手,结婚更是要扒父母一层皮。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进行反思。

二、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

从汉城奥运会到韩日世界杯赛,韩国人以良好的礼仪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韩国和我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在传统文化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先后实行了对外开放战略,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韩国由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30年的时间里由亚洲贫国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而我国也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国都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因此,韩国礼仪教育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价值。韩国的礼仪教育通常与国民精神教育融为一体,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礼仪教育体系

正如韩国《教育法》第一条所指出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取得参加建设民主国家和促进全人类繁荣活动的公民资格。”韩国的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中“国民精神教育”相统一,旨在提高修养、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培养礼仪对孩子一生具有重要意义。韩国的礼仪教育就非常重视幼教。在幼儿园的礼仪课上,小小幼儿就穿起鲜艳的韩国民族服装,向老师学习茶道,学习如何向客人敬茶。小学和初中则设有道德课,高中设有伦理课。在层次区分上,韩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低年级学生侧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指导。对高年级学生则加强了道德知识的讲授。大学则开始国民伦理课和社科课,在更高的层次上向学生讲授伦理知识。由此可见,韩国正规教育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礼仪教育[7]。其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渐理论化和体系化,形成了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阶段化多层次立体教学架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尊重传统、与时俱进的礼仪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韩国以儒家伦理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传统道德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儒家的五伦思想都被纳入到国民伦理的课堂,释迦牟尼、孔子等历史人物的介绍也被纳入到中学课本之中。

此外,韩国政府非常注意礼仪教育的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21世纪的新挑战,1988年韩国进行了第六次教改,拟定“21世纪的教改方案”。其中着重强调了“国民精神教育”的目标,提出:“在学生中进行正确处理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关系的教育,树立‘国家兴旺是我发展根本’的大局观念;在处世问题上,要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人合作,从而达到和睦相处,杜绝暴力行为等。在青少年中推行儒家哲学,宣扬效忠精神,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此外,随着近年来南北关系的缓和,韩国政府已将军训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

(三)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互相促进的良好礼仪教育环境

古训有一傅众咻之诫,礼仪教育的良好效果需要家庭、社会、学校联合教育的格局来保障。韩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韩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在全社会开展“秩序教育、亲切教育、清洁教育”,电视台每天都会定时播放公益广告,并号召全家一同观看,普及全民德育。

韩国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比如正月初一的春节,家族中的所有人都要赶到长子家,参加供奉祖先的“茶礼仪式”[8]。这种家庭中的孝道的熏陶让儿童从小就懂得尊重长辈,长幼有序。寒暑假时,孩子还会听“忠孝教育”讲座,接受“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教育[9]。

韩国的家教也有着优良的传统。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大人的身教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韩国的家长往往非常注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尊老爱幼,以人为先的榜样。此外,与英国的家教传统不谋而合,韩国的家教传统也反对娇生惯养,主张让孩子经历一定的磨难,比如参加磨练营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体格,也增强了孩子的意志。

(四)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礼仪教学模式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单纯的知识讲授并不能保证教学效果。韩国的礼仪教学则非常注重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韩国幼儿园的礼仪课已经配有专门的礼仪室,供模拟生活场景、学生演习礼仪所使用。礼仪室配有韩式家具,师生则身着韩服,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教师手把手地教会幼儿如何行礼如仪,甚至幼儿会学会亲手制作糕点并亲切有礼地奉献给宾客。基础教育中较高年级的礼仪课程更会配备专门的形体训练室,教会学生正确的坐、立、行的姿态等,以锻炼挺拔的身姿。各大学还纷纷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旨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中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克服自私自利思想。

三、国外礼仪教育对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启示

前文我们大体回顾了分别以英国和韩国为代表的东西方礼仪教育的特点,结合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传统和经验,本文对我国高校礼仪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研发既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当今时代内涵的大学生礼仪课程

如前文所指,英国的礼仪教育继承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韩国的道德和礼仪教育则从儒家传统中萃取精华。礼仪的形式不能没有思想实质支撑,否则就成了徒有其表。

而我国目前的大学礼仪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所开设的礼仪课程较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主要是西方的商务礼仪和面试礼仪。学生们学习礼仪往往带着功利目的,把心思用在西服如何穿、领带怎么打这些具体细节上,却对礼仪背后对他人“敬”的精神一无所知。如此舍本逐末、重形式而轻实质,只能是徒劳。因此,研发既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当今时代内涵的大学生礼仪课程是当今大学生礼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设置大学礼仪课程为必修课,并着力培养优良师资

目前,我国的大学礼仪课程均为选修课,这对我国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远远不够。韩国的道德礼仪教育占到大学课程学分的25%,在塑造韩国的“国民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我国借鉴。

本文建议,我国将大学礼仪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并着力培养优良师资,确保大学礼仪教师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足以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礼仪知识能否为同学所接受,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单纯的道德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排斥,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加深对道德的理解。我国可以在重点高校先用前述新开发的大学礼仪教材延请名师主讲,广泛吸纳学生的反馈和专家的评审意见,以建设一门大学礼仪的国家精品课程。课程开发成熟后可通过光碟在全国高校普及,同时着力培养专业的大学礼仪教师队伍。

(三)将实践内容纳入礼仪课程,确保学生在生活中知礼守礼

我国目前的大学礼仪课程主要仍是“一言堂”式的知识灌输,缺乏实践内容,这很容易导致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礼仪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纸面教育的缺憾,创新性地将实践环节纳入到礼仪教育之中,确保学生在生活中知礼守礼。如前所述,韩国礼仪教育在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为大学礼仪课堂配备礼仪室,通过具体生活场景的模拟和学生实际的行为实践落实教学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外,督促学生课下实践礼仪也非常重要。可以要求同学写下自己在课下实践礼仪的笔记并在课堂交流,并组织同学们结成互相督促的礼仪实践小组。此外,社会实践也应当被纳入进来。韩国高校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纳入必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目前也要求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但主要都是专业实践,缺乏公益性。学校可要求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礼仪教育格局

礼仪是一门切身日用的学问,只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礼仪教育格局,才能确保学生有良好的礼仪学习的环境,进而保证礼仪教学的效果。

学校层面可以通过评选校园礼仪之星,举办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知识讲座,创办学生礼仪协会等方式促进知礼守礼的校园氛围。

家庭方面父母需要从小教导孩子道德与礼仪,并以身作则。我国的传统蒙学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都为家教提供了范本,国家可依托社区予以推广,并通过举办家教辅导讲座等形式对道德和礼仪的幼教进行指导。

社会方面,国民礼仪素质的提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2006年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管仲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八荣八耻”以见利忘义和骄奢逸为耻,体现了“义、廉、耻”的价值导向,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礼”居四维之首,是国民精神的总纲,在党的十胜利召开的新形势下,我国应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民的道德礼仪素养,将我国建设成为知礼守礼、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

参考文献:

〔1〕〔2〕〔3〕〔4〕〔5〕〔6〕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礼仪;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43-02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礼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钱宾四先生曾经说过:“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而在中国文化里,道德就像无形的约束,约束着个人、家庭、社会,维系着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而礼是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这也正如荀子所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一、礼的基本精神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是《礼记》开头的第一句话。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孝经・广要道章》这样定义礼:“礼者,敬而已矣。”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无敬则不成其礼。礼的基本精神就体现在一个敬字,礼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他人[1]。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自谦与敬人;《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对待父母与长者,要做到尊敬,孝顺。通过践行礼来表现和推广对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二、礼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那么他则是个缺乏修养的人。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理应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栋梁。

1.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道德修养。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礼仪素养与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对等的情况,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缺失。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此外还存在很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自私、高傲、鲁莽等缺乏基本交往礼仪的现象;在公共场合大声说笑、随便吐痰、乱扔垃圾等缺少自我约束的行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人群让座等公德意识缺乏的现象;过分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绝对的自我,不会尊重他人,缺乏与身边人融洽相处的能力;不尊重师长同学,见面不问候不谦让;甚至更有学生把这种无视他人、无视纪律、放浪不羁的行为当成是个性追求,他们一味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如何尊重别人。他们自然会被认为是不懂礼、缺乏道德修养的群体。

这种礼仪的缺失,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国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气息,但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俗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大学生。西方的个人自由主义冲刷着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盲目崇洋的现象,比如很多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为“非主流”,穿衣打扮言行怪异夸张等等。家庭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疼爱甚至是溺爱。长辈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尊重关心体谅感恩别人或者不擅社交,内向孤僻甚至偏执的性格。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没有做到主客体相统一,单纯的灌输教育;还有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了冲击,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这些方面的原因都是造成现在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发挥礼的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如今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2.发挥礼的基本精神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道德与礼仪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道德不同于法律,没有强制性,道德的遵守是依靠个人内在的主动性,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信念起着作用,一个人思想进步、道德高尚,自然会表现得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在我们社会生活实践中,讲道德就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有助于讲道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一定是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礼仪是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一般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礼仪道德的修养。

礼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息息相关的,礼无处不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上,要将礼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来。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大学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礼作为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能够作为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礼是社会公德的范畴。礼文化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支点,礼文化理应为道德建设服务。

在我们传统的“礼”中,要求人要尊老爱幼,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使大学生以这种精神融到行为中,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为千年不变的美德,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使他们明白做事要脚踏实地,切勿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也是被视为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要使大学生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待人接物不要鲁莽、不考虑后果。

三、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的保障机制

1.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的历史选择和积淀,能够传承到今天并能够为全民族所广泛认同的,大多是精华。我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礼仪修养和礼仪规范。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它的精髓已深入人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礼尚往来的重要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内容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3],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崇仁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同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传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2.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

经过高考升入大学,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军训是对大学生自我约束行为的培养,让学生注重团队,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因此,显得格外重要。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中国传统美德强调“礼”应反映“德”,做到礼德相济,礼德相融,只有诚于中,才能行于表,即做到慧于中而秀于外。军训就是培养大学生礼仪道德的第一课,让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道德规范。

3.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

在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应该建立一个长效具体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细节,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比如课程学习中加入礼仪讲座、带学生观看礼仪表演或礼仪训练,也可以开展礼仪辩论赛、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通过把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着力点放在激励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塑造的欲望上,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4.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大学的功能是教书育人,而教师则是大学里的灵魂,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师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礼文化,怎么践行礼,才能用自己的行为准则给学生做出示范。因此,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自己适当的行为举止和礼貌风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礼仪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林.礼与中国人文精神[J].孔子研究,2011,(6).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礼仪道德

我国自古就有“崇礼尚德”的传统,并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礼仪内容丰富,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来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世界多元化文化冲击下,我国引以为傲的礼仪文化却不断在遗失。随着社会的条件的不断提高,直到现在才渐渐被人们拾起,如今我国已经将礼仪文化当做为了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并大力提倡,还被做为了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高职院校为培养我国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驿站因为其极强的实用性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了对于学生的礼仪修养,因此,一些学生可能出现了一些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现象。所以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之中,学生的礼仪道德教育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重点关注的。而将礼仪道德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是一种可以更好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中的基础课程,必须要将礼仪道德带入到课程之中,并将其作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要重视礼仪道德教育的渗透。换句话说,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专业基本技能,更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1.转变传统体育教学理念,适应社会道德发展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因为一些礼仪问题引发了很多的恶性事件,显示出的都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以及人性的残酷,同时也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加强对于各类群体礼仪道德的培养,唤醒人们的良知以及道德意识都是社会在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正因如此,对于高职院校在礼仪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也一定要适应社会道德的发展需求,转变传统的只重视体育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礼仪道德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礼仪、尊守礼仪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明道德和体育礼仪修养,遵循起素质教育以及和谐社会发展的理念,让体育教学发挥出它在礼仪道德教育中的功能,使体育教学与礼仪道德教育能够完美的融合。只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通过体育课堂在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礼仪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感的提升,减少各类礼仪道德缺失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2.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引入一些积极高雅的体育项目

要想实现体育教学中开展礼仪道德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要预先设置好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体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以及有效的利用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礼仪道德品质的重要推力。因此,高职院校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勇于突破常规,打破传统的体育教育资源的限制,摆脱传统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选取中的局限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部门可以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之上,引入一些积极高雅的,被广大师生所喜爱的体育项目。比如说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网球等交际性、礼仪性、特色性比较强的体育项目,因为这些积极高雅的体育项目自身所包含的美感以及气质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感染力以及吸引力,所以学生对其中的礼仪教育更容易被接受。例如,在武术教学中,抱拳礼、武德等内容,都是教师开展礼仪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这些体育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自然的提高自身的行为意识,培养自己高雅的礼仪习惯,从而有效的提升礼仪道德修养。

3.于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道德教育,完善学生自身修养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礼仪道德教育,不是在教学活动中规定好哪一个阶段或者哪一个时间来进行,而是应该将礼仪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尽量减少机械性、灌输性的礼仪道德教育,要在体育课堂上要寓礼仪道德教育于无形当中,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全面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讲礼仪重道德的良好习惯。比如说,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帮助学生摆正自己体育学习的动机,规范他们的言行,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对于老师以及自己同学的态度,这些都是教师应该重视的礼仪道德培养的内容。体育教学自身是富含美学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姿态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礼仪道德的完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要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中学会如何同他人进行配合、协作、沟通等,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并且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勇敢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4.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礼仪道德修养,做好对学生的言传身教

在体育教学之中,不单单只有体育技能的传授以及体育信息的交流,还包括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而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高职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礼仪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使他们重视起自身礼仪道德的培养。比如说,在体育锻炼中,对于一些不规范的动作,教师要及时的纠正并且正确的示范。教师对于一些体育知识的讲解要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对学生进行动作辅导时要有足够的耐心,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学生的行为要做到尊重以及理解。而面对那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时,教师不能够歧视他们,而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们在感受到体育教师关怀爱护的同时,领悟到礼仪道德的魅力。这种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一定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之中,积极主动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己的礼仪道德修养水平。

5.结语

文明礼仪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举止文明”“人人知礼”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总而言之,礼仪道德教育是如今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教育之一。因为它在社会快速发展以及转型时期有着净化人们的心灵、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将礼仪道德教育有效渗透进去,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变落后体育教学的理念,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好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高职院校的文明建设的发展,为打造社会文明奠定基础。

作者:李昕光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6):94-96.

[2]冉婷.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礼 道德主体 理想人格 道德境界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1-0073-04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对于个体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孔子曾经说过:“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这里的“复礼”并不是简单地回归到“礼”,而是要求人们应当按“礼”的要求去行动,不是消极地顺应,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了孟子,“礼”则被发展为内省的自律。因此,在先秦儒家看来,“礼”在培养道德主体、塑造理想人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道德主体的培养

道德修养的价值就在于成就德性自我,在礼义规范的认同、体验中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从而将外在的礼义约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具体而言,就是以“礼”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增强个体的道德意志、养成个体的道德习惯。

1 以“礼”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

先秦儒家强调对“礼”的学习和践行,这有利于提高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突出道德修养中个体的主动性。首先,先秦儒家之所以强调学礼,就在于他们认为,“礼”不仅仅本身就体现个体的道德修养,同时也是个体进行道德修养和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修养的先导。因此,作为一种道德知识,“礼”是伦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礼”是培养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如果只有对道德品质的向往之心,而不努力学习,那么,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个体要想自觉地按照“礼”之要求塑造自我,就必须学习“礼”。道德修养并非一日之功,更非自发产生,它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个体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学“礼”的过程就是一个克己自制、积累道德知识的过程,要求个体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只有首先掌握了“礼”,其言行才能合于“礼”。因此,广博的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道德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培养和成就理想人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其次,“礼”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手段,体现在对人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上。“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这里,孔子将“三年之丧”的传统之“礼”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把“礼”的基础直接诉诸心理依靠,从而将“礼”的外在规范约束与人的内在道德的心理欲求融为一体。荀子曰:“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荀子・礼论》)即是说,“礼”是为了表达人们的道德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通过“礼”的学习和践行,不仅提高了道德认识水平,同时也培养了道德情感。

2 以“礼”增强个体的道德意志

先秦儒家强调“礼”的学习和践行,这有利于培养个体的道德意志,坚定个体的道德信念,突出道德修养中个体的自觉性。首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道德认识显示了理性的指导作用,然而,作为个体的自觉活动,道德修养在理性指导的基础上,更离不开意志的作用。因为道德修养的主动性、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志的作用得以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等因素所形成的良好心态是道德修养得以进行的强大动力。道德意志是个体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人性弱点及不良因素的顽强的毅力和精神。因此,从礼学的角度讲,道德意志就是实践“礼”的意志力。人们的行为往往随行为者的自由意志而有所选择,所以为善在己,为恶亦在己。其次,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道德意志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由“知”到“行”转化的关节点,也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环节。人们通过对“礼”的学习和践行,培养了个体的道德自觉与坚定的道德意志。从而保持了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如果缺乏坚定的道德意志,就难以恪守道德情操。由此可见,道德意志又是“礼”得以践行的保证。人们运用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礼”――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省、自讼,以此来革除自身的陋习,消除自身的痼疾,在“礼”的践行中去恶从善,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道德的自我超越,达到理想境界的道德人格。因此,个体要想求得进步,就必须进行自我修养。通过“礼”之修养,可以使人在利益之争和现实矛盾中,获得一种内心的超越和宁静,从而为个体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

3 以“礼”养成个体的道德习惯

先秦儒家强调“礼”之践行,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突出道德修养中个体的能动性。《礼记・乐记》云:“致礼以治躬”,这就强调了“礼”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恭敬谨慎的做人处事态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先秦儒家特别注重“行”,强调“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他们不仅倡导发挥道德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更注重把这种道德自觉精神体现在实践上。道德修养既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的目的不但是“学”或者通过“学”而获得“知”,更重要的是“行”,即具体的道德实践。道德修养实质上是实践性的活动,因此,“礼”之践行是道德的目的所在。任何一种道德认识只有落实到个体的道德实践中,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作为德性提升的途径,必须在实践中完成。只有在“礼”的践行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道德的需要,真正实现社会化、道德化,从而达到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道德境界。如果一个人懂得不少道德知识却不履行道德义务,那就不能算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概言之,人们道德修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实践。一方面,人们的道德品质、人格境界只有通过“礼”之践行而养成,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逐渐培养起个体的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另一方面,理想人格的理性认知务必要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体现出来,即在“礼”的践行中体现出来。

二、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中的理想人格所体现的是一种追求和自我超越。根据德性境界的不同,道德理想人格有君子、贤、圣人三个层次之分。

1 君子

君子人格是与儒家思想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

梁启超曾经说过:“孔子常言君子,君子即指有伟大人格可以为群众表率者。”说:“他(孔子)平日所说‘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辜鸿铭则认为:“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可见,君子是先秦儒家所重视的道德理想人格。“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札记・曲礼上》);“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上》)。所谓君子,就是指一般的有道德、讲究道德修养的人,即以“礼”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端正自己的身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正如孔子所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由此刻画出内外俱美的君子形象。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质,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性,而没有优雅的言谈仪表,便不能称之为“君子”。这种内在涵养与外在形象的结合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孟子也强调君子的人格操守。他认为,君子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居心不同,君子居心在仁、居心在礼。“君子所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它将主体自身投入到亲疏、贵贱的等级关系,即“礼”的伦理实体之中,并以这种人伦关系为本位。即是说,在人伦关系中,个体放弃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以对人伦的遵从与恪守作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因此,安分守己便成为道德价值的绝对标准,它要求个体安守自己的伦分,即安于人伦关系中的“己”,不僭越自己的伦理角色,并且在各自的伦理份位上克尽自己的伦理义务。荀子认为,作为一种道德人格,君子是“法之原”(《荀子・君道》),是“道法之总要”(《荀子・致士》)。他能够将礼义根植于心,具有理想人格的完善性;在实践中,他能够实行礼仪、贯彻礼仪,并不断地积累礼仪,这就是君子。“完满的德性,真正的道德境界,必须有一个纯正的动机、自觉的主动,否则,如果没有良好的愿望,即使是合乎礼的行为也不是所期冀的德行,而非君子之所为。”在荀子看来,君子能够出于内心自觉,将履行礼义作为道德义务,而小人则常做出违反礼义的行为,“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情性,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荀子・性恶》)。

2 贤人

贤人是高于君子、次于圣人的道德理想人格。在孔子看来,贤人是道德和才能兼备的人。首先,贤人要具有仁德。“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在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互让君位是具有仁德的表现。虽然不居君位,但是并没有怨恨。《荀子》引孔子言:“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荀子・哀公》)其次,贤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才能。“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问》)即是说,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贤者。《中庸》亦云:“尊贤,则不惑。”因此,贤人的特征是不仅能够按照“礼”的要求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能够将“礼”根植于心。贤人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见”得到的人格榜样,所谓“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就是这个意思,如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郭店楚简》中也说道:“见贤人,明也。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郭店楚简・五行》)可见,人们可以通过“目”直接接触贤人的德行,并以此为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贤人是儒家理想人格追求的重点,“从本质上和终极目的看,儒家追求的圣贤理想人格,重点在贤而不在圣”。因为圣人是高不可攀的,而贤人则是人们可见、可及的。

3 圣人

“圣人”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先秦儒家历来推崇圣人,视圣人为理想人格的化身和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孔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他认为,圣人的品性是先天赋予的,即所谓的“生而知之”者,在道德上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可以说,孔子所设计的圣人人格,具有某种抽象性、超越性的价值导向,从而为现实的修养主体提供了无限的超越空间。荀子也将圣人视为理想人格的极致。他认为,人们学礼、行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成为圣人。“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通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与孔子不同,荀子认为,圣人不是天生的,圣人境界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在荀子看来,人们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关键在于其能够认识到性伪之别,从而自觉地化性起伪,积善而全尽,外在表现和内心情感自觉统一,进退能够自然合乎礼义,完全将自然调节到自由通达的状态,故而成其圣,“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由此可见,荀子将理想的圣人人格与遵循礼法的观念联系起来,似乎更多地注重了理想人格的现实基础。他使人们认识到,圣人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按照礼义的要求去做,就可以成为圣人。此外,在先秦儒家看来,“圣人”不仅是伦理道德的充分体现者,又是治理国家的榜样,“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荀子日:“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荀子・解蔽》)在荀子看来,“能够领悟社会需要的政治伦理规范和治国之道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人格结构,只能说是成圣的一个方面;能由圣而王,即推内圣之德而建外王事功,成己成人。才算是达到了圣的终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圣人”是道德的楷模,教化万民的导师。

概言之,先秦儒家的这三种道德理想人格,从总体上说,都是现世的。但是“圣人”却具有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贤人”是可以效法的,但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君子”是可望可及的俗世人格。

三、道德修养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礼”作为德性提升的途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其追求的道德境界。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在评论自己生活历程发展的时候敏锐地指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无疑即是由‘礼’控制的领域。换句话说,孔子承认自己七十岁时即能根据自己的心愿去行动,而且每一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要求。”

在“从心所欲”中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概念:“心”

和“欲”。孔子这里所谓的“欲”,并不是指人们的肆意妄为,也绝不是指人们原始的感望,而是指道德完善、心达仁境的君子的闳中肆外。可以说,在道德理想境界中,凡“心所欲”皆是至善的“仁欲”。但是“欲”是有条件的,是在“礼”的规范约束下的“心所欲”。其次来看“心”。“欲”由“心”生,要想成为“所欲”皆是仁欲的君子,就必须求诸“欲”之本――“心”。孔子所谓的“心”,指的是仁之“心”。而且他认为,“仁”并不远人,它内在于人的内心之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但是我们却不能认为有了仁心之后率直而行便可达到理想境界,因为还有对“不逾矩”的强调。孔子所谓的“矩”,就是指“礼”的规范。“不逾矩”所强调的是:即使是从仁心或者善的愿望出发,也必须遵循“礼”的规范,不能逾越“礼”之“矩”。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从心所欲”与“不逾矩”相结合,才能达到完善的道德修养境界。在这一境界中,个体的言行举止无不符合“礼”的要求,即人的一切欲求包括自然欲求和道德欲求在内都符合“礼”的要求。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圣人到此境界,一任己心所欲,可以纵己心之所至,不复检点管束,而自无不合于规矩法度。此乃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与外界所当然之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洽。学问至此境界,即己心,即道义,内外合一。我之所为,莫非天命之极则矣。天无所用心而无不是,天不受人和约束而为一切之准绳。圣人之学,到此境界,斯其人格之崇高伟大拟于天,而其学无可再进也。”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21

[2]

,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00

[3]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0

[4]葛晨虹,儒家德性思想研究[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7:125

[5]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101-102

[6]高眷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4-85

篇6

茶道就是人道。茶道的角色是茶人,从古至今,从海内到海外,几乎无处不无茶人,无时不有茶人。一个人,只有当他对茶产生敬意时,才能成为新的茶人和爱茶人!

在茶馆里,茶博士、茶把士、茶服务员以茶迎客;在居住处,以茶待客有主任和宾客;在茶会上,有主持者、茶艺师把茶道之美、茶艺之情展示给应邀嘉宾;家具茶事则自烹自饮,自得其乐。照理说,茶人不必言资格、论贵贱,但茶既出在道德立国的中华民族,也就给茶道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茶德礼仪的标准。

茶圣陆羽的标准很简单,要求茶人是“精行俭德之人”。唐末刘贞亮要求茶人循礼法、行仁义、谦恭和平、净心高雅,即以茶行“道”。此处的道又以儒为主。

宋人强调茶人必须是佳客,这里的佳客应当具有如茶一般清醇优雅的气质和坦诚告洁的情操。明代对茶人虽无明确标准,但大体要求则有。陆树声著《茶寮记》中提到:“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而其人与茶品相得。”要求茶人、文人之间的情操高尚、志同道合,饮茶时要吟诗、挥翰。日本茶道宗匠千里休也提出茶人资格说。

中国茶道推崇茶人的神韵,即茶人应具有外观形象美和气质美。我国茶人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来修炼自己。

调身:茶人在茶事活动中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端正,腰板直立,肌肉放松,目光祥和,举止从容。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实,做到不粗、不喘、不乱。调心:目定意闲、除区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无关之事)、“不浮”(不浮躁不定)、“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

调食:饮食适度,吃有吃相。用食勿计较。

调睡: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礼仪

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决定和影响着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而教师则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高校教师的师德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重大深远。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成人”的重要关口,品德、人格、志趣等正在定型之际。大学生们不仅在意教师怎么说,更在意教师怎么做;不仅看重教师的才,更看重教师的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当学生犯了错,教师应主动承担起“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

“学深为师,品正为范”,这是人们对教师的赞誉,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许。高校教师亲切的笑容、柔和的目光、高雅的谈吐、不俗的仪表、优美的姿态,让学生深切感受着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切教师、模仿教师、学习教师成为学生促进学习的动力。微笑,标示着自信和友好,它是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有力武器。

温总理提出“教育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任何场合都应自觉地保持良好的礼仪修养,待人接物温和而诚恳,举止态度谦恭而自信,这样,方能赢得到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

对于学生应知的基本礼仪如在校园、上下楼梯、楼道或街道上行走时,靠右侧行进。遇到师长进出房门时,主动开门侧立,让他们先行。而现在很多学生却忽略甚至淡薄礼仪,不是他们不重视,是没有人在旁边提点。

前几天我遇到有两个学生和我一起等电梯,两个学生在前,我在后,电梯到后,第一个左边的同学似乎意识到应该尊敬老师,让老师先进,他停住欲跨进电梯的脚步,身体靠左,让我先行,第二个同学也立马反应过来,靠右,给我挪出中间的地方。我很感谢他们有这样的意识,但是他们的这种礼让的方法却是错误的。他们有心想做好礼让,可是遇到特定的环境怎样表现是正确的做法他们一筹莫展。通常在进出入电梯的环境下,为了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你应该先进入电梯,靠近有电梯按钮的一侧站立,并迅速按下保持开状态的按钮,等待对方进入电梯后,再按楼层,同样出电梯的时候,应该按住电梯门开状态的按钮,等待对方安全离开电梯门,你再出去。先进后出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电梯。

面对这种学生对礼仪内心的需求,我能做的很少,只能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学生。在每次新生的第一次班会课,礼字是我首先就得灌输给他们的。进入教室的第一刻,我通常不先做自我介绍,而是让大家在班会开始时把手机都调静音或者震动,同时告诉他们以后在任何会议和任何课堂的时候,这是他们第一个要做的事,包括进入职场,这是细微却很重要的一个细节,往往细节决定成败,让他们知道我对行为规范和日常礼仪要求得会更高更严,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培养良好的习惯。

平时在开班会的时候,我会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比如在晚自习时学生在填表格的时候,我会直接告诉学生,圆珠笔以后就尽量少用,通常在正式场合,一般都是使用黑色水笔;写思想汇报、申请、心得体会等,不要随便撕作业本的纸,或者巴掌大的纸片,或者实验报告纸,要使用标准规格的信笺纸。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从教师个体身上耳濡目染学习了很多礼仪修养的知识。等到学生即将离开母校踏入职场的时候不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还学会了怎样做一名受人欢迎的社会人,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与人沟通、善于合作,从而达到培养 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篇8

一、跆拳道简介

跆拳道是一项重礼仪、强意志、健身体的体育运动,1994年9月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03届大会”上跆拳道项目被接纳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它发源于朝鲜半岛,同中国武术一样都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精神。跆拳道是人们把人类生存的本能意识通肢体的动作表现出来,其一切举措都以自身的防卫本能作为基础,然后逐突变为一种主观信心,从防御动作发展到进攻形态,最终到达自动化的行为阶段。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须具有勇猛、善战、敢打敢拼的素质,培育果断不移的作风,考究礼仪修养以及完善的人格。

二、跆拳道的礼仪

跆拳道练习者在学习技术训练之前,首先要学习的是跆拳道的礼仪知识。只有懂得了跆拳道的礼仪知识,才可以练好跆拳道,从而达到最高境界。跆拳道礼仪的学习对于一个跆拳道练习者非常重要:谦虚和正确的言语,忍让和友好的态度,虚心和好学的作风,是跆拳道练习者应当遵循的重要礼仪。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它贯穿了“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跆拳道运动极其重视礼仪,它是以敬礼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它要求练习者在学习与训练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礼仪,要学会敬礼。

(一)讲“礼”。探究跆拳道的礼仪,主要是强调练习者要讲武德,不仅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要“以礼始,以礼终”,即崇尚礼仪,而且要把这种武德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国,如谦虚好学、孝敬父母、宽厚待人、自信自重、弘扬正气。在跆拳道训练中,跆拳道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练习固然重要,但通过练习被激发和培养的道德素养才是更为重要。

“礼”应是每一位跆拳道练习者都必须学会的。由于跆拳道是练习者精神和身体的综合修炼,使练习者在艰苦的磨炼中培养出理想的人格和体魄,并能够真正掌握防身自卫的本领,因而对练习者精神锻炼一环中就必须包括“礼仪”的教育和熏陶。“礼仪”是跆拳道运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行“礼”。跆拳道的敬礼要求是:身体面向对方,并步直立,两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上体前倾15度,头部前倾45度,目视地面稍停后,还原成直立姿势,行礼完毕。

(1)练习时礼节。每一个跆拳道练习者在进入训练馆之前都必须身穿白色的、整洁的跆拳道道服,按照要求系好道带,光脚或穿着道鞋后进入训练场地。“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练习者精神的中心思想。进入道场时,首先要向国旗和教练行跆拳道的鞠躬礼,以此来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对国旗的尊重和对教练的尊敬;见到队友时也应该行礼问好,以表示友好。训练课中应时刻保持道服的干净与整洁,每次需要整理服装时要先向教练行鞠躬礼,然后背对国旗、教练及队友整理服装,整理完毕时转身面向教练行鞠躬礼,以表示抱歉,其目的是要求练习养成的干净整洁的习惯;训练中如果出现气势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到位、没有全力以赴等情况,在教练示意后应立即行礼以表示抱歉,为的是让练习者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注意力集中,刻苦训练,减少不必要的伤害;队友之间应相互帮助,在脚靶训练和模拟实战等需要两个人配合的训练中,两个人应以相互敬礼为开始、相互敬礼为结束,必须认真负责的帮助队友做好每一个动作并及时的纠正错误,两个人在交换脚靶或任何训练用品时都需用双手接送,同时行鞠躬礼,这样可以培养队友间的团队精神和相互尊重的良好情感;训练过程中,练习者应该严格按照教练的要求进行练习,教练讲话时练习者需跨立站好或端正坐好目视教练认真听讲,不得随意打断教练讲话,如要提问需行礼鞠躬,得到许可后才可以提出问题,得到解答后行礼鞠躬并说声“谢谢”。

(2)比赛时礼节。在比赛开始前,首先要向教练敬礼,然后向裁判敬礼,在每局比赛的开始还要求向对方敬礼,以表示尊重;在比赛中,如果红方使用了犯规行为攻击青方,当裁判员对红方做出判决时,红方必须服从接受并向裁判员行礼以表示歉意;在比赛结束时,应再次向对方行礼,并向对方的教练敬礼、握手以此表示感谢。

三、通过跆拳道“礼仪”加强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

礼仪是,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可以说打开社会这一扇大门的钥匙。而跆拳道在学习以及练习过程中最为注重礼仪。跆拳道“礼仪”可以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大学生个体和谐。大学生是高校最主要的群体,大学生个体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构建和谐的主体,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跆拳道的礼仪是表示尊重、友好、礼貌、谦虚和感谢,是一种内心思想的外在表达方式,这些礼仪不仅可以运用在跆拳道中,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时时用到,特别是对于新一代的大学生,对于这些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老师与父母就耳提面命地告诉我们要懂得尊重、礼貌、有好、谦虚和感谢,因为这些可以说是礼仪的总体概述。礼仪具有道德功能,也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道德和行为规范,通过在高校中开展跆拳道运动让大学生在训练中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大学生明礼知耻的品格,使之能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从而对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发生、发展和修正起到引导作用,进而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内诚外行”,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懂得了跆拳道的礼仪知识,才可以练好跆拳道,从而达到最高境界。而作为大学生也是如此,只有懂得了礼仪才能走得更高更远,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四、小结

篇9

1、敲门

轻轻敲门2下。听到“请进。”后打开门。没有回应的时候再次敲门,还是没有回应时说“打扰了”后开门。

2、「打扰致歉。

门打开一点,看着面试官的眼睛大声地说:“打扰了”。(如果是多名面试官在场时请看着位于中间的那个人的眼睛。)

3、开门

用一只手开门。(面试时大多都拿着包,不可能用两只手开门。)

身体尽量面向正前方,右开门就用右手,左开门就用左手。从面试者的角度看为右开门,所以用右手将门打开,身体自然朝前。

4、关门

尽量不要背对面试官,侧立关门。要注意关门时尽量不要发出声响。

5、一礼

面向面试官行礼。也可以说“请多关照!”后再行礼。

6、走到椅子旁边

走路姿势保持正常。(不需要继续直视面试官的眼睛。)要注意不要被对方指出驼背。由于自己无法掌握正确的姿势,要向朋友等人征求意见。

7、站在椅子旁边

站在椅子旁边(靠近门的那一侧)。男士手臂伸直放于身体两侧,女士双手叠于身前(请将右手放在左手的上面)。

要求说“报出大学和名字”后,看着面试官的眼睛说“我是XX大学XX学部XX学科的XXX。今天请多关照。”后,再次行礼。(自我介绍和行礼不要同时进行)

8、着席

当听到“请坐”时,要注意落座时不要太过靠里。(椅子的一半左右为佳。)男士的手应该轻握拳放于膝盖上。女士的手应该两手重叠放于膝盖中央。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录用员工时重视对其人品的考察。因此在面试时,考官们会随时注意求取者的言行举止。那些举止得体者往往能获得考官的青睐。下面有小编整理的求职面试礼仪注意事项,欢迎阅读!

求职面试礼仪一:时间观念是第一道题守时是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提前10-15分钟到达面试地点效果最佳,可熟悉一下环境,稳定一下心神。提前半小时以上到达会被视为没有时间 观念,但在面试时迟到或是匆匆忙忙赶到却是致命的,如果你面试迟到,那么不管你有什么理由,也会被视为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即缺乏职业能力,给面试者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不管什么理由,迟到会影响自身的形象,这是一个对人、对自己尊重的问题。而且大公司的面试往往一次要安排很多人,迟到了几分钟,就很可能永远与这家公司失之交臂了,因为这是面试的第一道题,你的分值就被扣掉,后面的你也会因状态不佳而搞砸。

如果路程较远,宁可早到3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城市很大,路上堵车的情形很普遍,对于不熟悉的地方也难免迷路。但早到后不宜提早进入办公室,最好不要提前10分钟以上出现在面谈地点,否则聘用者很可能因为手头的事情没处理完而觉得很不方便。外企的老板往往是说几点就是几点,一般绝不提前。当然,如果事先通知了许多人来面试,早到者可提早面试或是在空闲的会议室等候,那就另当别论。对面试地点比较远,地理位置也比较复杂的,不妨先跑一趟,熟悉交通线路、地形、甚至事先搞清洗手间的位置,这样你就知道面试的具体地点,同时也了解路上所需的时间。

但招聘人员是允许迟到的,这一点一定要清楚,对招聘人员迟到千万不要太介意,也不要太介意面试人员的礼仪、素养。如果他们有不妥之处,你应尽量表现得大度开朗一些,这样往往能使坏好事。否则,招聘人员一迟到,你的不满情绪就流于言表,面露愠色,招聘人员对你的第一印象就大打折扣,甚至导致满盘皆输。因为面试也是一种人际磨合能力的考查,你得体、周到的表现,自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求职面试礼仪二:进入面试单位的第一形象到了办公区,最好径直走到面试单位,而不要四处张望,甚至被保安盯上;走进公司之前,口香糖和香烟都收起来,因为大多数的面试官都无法忍受你在公司嚼口香糖或吸烟;手机坚决不要开,避免面试时造成尴尬局面,同时也分散你的精力,影响你的成绩。一进面试单位,若有前台,则开门见山说明来意,经指导到指定区域落座,若无前台,则找工作人员求助。这时要注意用语文明,开始的你好和被指导后的谢谢是必说的,这代表你的教养;一些小企业没有等候室,就在面试办公室的门外等候;当办公室门打开时应有礼貌地说声:打扰了。 然后向室内考官表明自己是来面试的,绝不可贸然闯入;假如有工作人员告诉你面试地点及时间,应当表示感谢;不要询问单位情况或向其索要材料,且无权对单位作以品评;不要驻足观看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或在落座后对工作人员所讨论的事情或接听的电话发表意见或评论,以免给人肤浅嘴快的印象。

求职面试礼仪三:等待面试时表现不容忽视

进入公司前台,要把访问的主题、有无约定、访问者的名字和自己名字报上。到达面试地点后应在等候室耐心等候,并保持安静及正确的坐姿。如果此时有的单位为使面试能尽可能多地略过单位情况介绍步骤,尽快进入实质性阶段。准备了公司的介绍材料,是应该仔细阅读以先期了解其情况。也可自带一些试题重温。而不要来回走动显示浮躁不安,也不要与别的接受面试者聊天,因为这可能是你未来的同事,甚至决定你能否称职的人,你的谈话对周围的影响是你难以把握的,这也许会导致你应聘的失败。更要坚决制止的是:在接待室恰巧遇到朋友或熟人,就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或笑闹;吃口香糖,抽香烟、接手机。

求职面试礼仪四:与面试官的第一个照面

1.把握进屋时机

如果没有人通知,即使前面一个人已经面试结束,也应该在门外耐心等待,不要擅自走进面试房间。自己的名字被喊到,就有力地答一声是,然后再 敲门进入,敲两三下是较为标准的。敲门时千万不可敲得太用劲,以里面听得见的力度。听到里面说:请进后,要回答:打扰了再进入房间。开门关门尽量要轻,进门后不要用后手随手将门关上,应转过身去正对着门,用手轻轻将门合上。回过身来将上半身前倾30度左右,向面试官鞠躬行礼,面带微笑称呼一声你 好,彬彬有礼而大方得体,不要过分殷勤、拘谨或过分谦让。

2.专业化的握手

面试时,握手是最重要的一种身体语言。专业化的握手能创造出平等、彼此信任的和谐氛围。你的自信也会使人感到你能够胜任而且愿意做任何工作。这是创造好的第一印象的最佳途径。怎样握手?握多长时间?这些都非常关键。因为这是你与面试官的初次见面,这种手与手的礼貌接触是建立第一印象的重要开始,不少企业把握手作为考察一个应聘者是否专业、自信的依据。所以,在面试官的手朝你伸过来之后就握住它,要保证你的整个手臂呈L型(90度),有力地摇两下,然后把手自然地放下。握手应该坚实有力,有感染力。双眼要直视对方,自信地说出你的名字,即使你是位女士,也要表示出坚定的态度,但不要太使劲,更不要使劲摇晃;不要用两只手,用这种方式握手在西方公司看来不够专业。而且手应当是干燥、温暖的。如果他/她伸出手,却握到一只软弱无力、湿乎乎的手, 这肯定不是好的开端。如果你刚刚赶到面试现场,用凉水冲冲手,使自己保持冷静。如果手心发凉,就用热水捂一下。

握手时长时间地拖住面试官的手,偶尔用力或快速捏一下手掌。这些动作说明你过于紧张,而面试时太紧张表示你无法胜任这项工作;轻触式握手显处你很害怕而且缺乏信心,你在面试官面前应表现出你是个能干的、善于与人相处的职业者;远距离在对方还没伸手之前,就伸长手臂去够面试官的手,表示你太紧张和害怕,面试者会认为你不喜欢或者不信任他们。

3.无声胜有声的形体语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7%取决于用辞,38%取决于音质,55%取决于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面试中,恰当使用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将为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讲话以外,无声语言是重要的公关手段,主要有:手势语、目光语、身势语、面部语、服饰语等,通过仪表、姿态、神情、动作来传递信息,它们在交谈中往往起着有声语言无法比拟的效果,是职业形象的更高境界。形体语言对面试成败非常关键,有时一个眼神或者手势都会影响到整体评分。比如面部表情的适当微笑,就显现出一个人的乐观、豁达、自信;服饰的大方得体、不俗不妖,能反映出大学生风华正茂,有知识、有修养、青春活泼,独有魅力,它可以在考官眼中形成一道绚丽的风景,增强你的求职竞争能力。

1)如钟坐姿显精神

进入面试室后,在没有听到请坐之前,绝对不可以坐下,等考官告诉你请坐时才可坐下,坐下时应道声谢谢。坐姿也有讲究,站如松,坐 如钟 ,面试时也应该如此,良好的坐姿是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的关键要素之一。坐椅子时最好坐满三分之二,上身挺直,这样显得精神抖擞;保持轻松自如的姿势,身体要略向前倾。不要弓着腰,也不要把腰挺得很直,这样反倒会给人留下死板的印象,应该很自然地将腰伸直,并拢双膝,把手自然的放在上面。有两种坐姿不可取:一是紧贴着椅背坐,显得太放松;二是只坐在椅边,显得太紧张。这两种坐法,都不利于面试的进行。要表现出精力和热忱,松懈的姿势会让人感到你疲惫不堪或漫不经心。切忌跷二郎腿并不停抖动,两臂不要交叉在胸前,更不能把手放在邻座椅背上,或加些玩笔、摸头、伸舌头等小动作,容易给别人一种轻浮傲慢、有失庄重的印象。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面试一开始就要留心自己的身体语言,特别是自己的眼神,对面试官应全神贯注,目光始终聚焦在面试人员身上,在不言之中,展现出自信及对对方的尊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恰当的眼神能体现出智慧、自信以及对公司的向往和热情。注意眼神的交流,这不仅是相互尊重的表示,也可以更好地获取一些信息,与面试官的动作达成默契。正确的眼神表达应该是:礼貌地正视对方,注视的部位最好是考官的鼻眼三角区(社交区);目光平和而有神,专注而不呆板;如果有几个面 试官在场,说话的时候要适当用目光扫视一下其他人,以示尊重;回答问题前,可以把视线投在对方背面墙上,约两三秒钟做思考,不宜过长,开口回答问题时,应该把视线收回来。

3)微笑的表情有亲和力

微笑是自信的第一步,也能为你消除紧张。面试时要面带微笑,亲切和蔼、谦虚虔诚、有问必答。面带微笑会增进与面试官的沟通,会百分之百的提高你的外部形象,改善你与面试官的关系。赏心悦目的面部表情,应聘的成功率,远高于那些目不斜视、笑不露齿的人。不要板着面孔,苦着一张脸,否则不能给人以最佳的印象,争取到工作机会。听对方说话时,要时有点头,表示自己听明白了,或正在注意听。同时也要不时面带微笑,当然也不宜笑得太僵硬,一切都要顺其自然。表情呆板、大大咧咧、扭扭捏捏、矮揉造作,都是一种美的缺陷,破坏了自然的美。

4)适度恰当的手势

说话时做些手势,加大对某个问题的形容和力度,是很自然的,可手势太多也会分散人的注意力,需要时适度配合表达。中国人的手势往往特别多,而且几乎都一个模子。尤其是在讲英文的时候,习惯两个手不停地上下晃,或者单手比划。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平时要留意外国人的手势,了解中外手势的不同。另外注意不要用手比划一二三,这样往往会滔滔不绝,令人生厌。而且中西方手势中,一二三的表达方式也迥然不同,用错了反而造成误解。交谈很投机时,可适当地配合一些手势讲解,但不要频繁耸肩,手舞足蹈。有些求职者由于紧张,双手不知道该放哪儿,而有些人过于兴奋,在侃侃而谈时舞动双手,这些都不可取。不要有太多小动作,这是不成熟的表现,更切忌抓耳挠腮、用手捂嘴说话,这样显得紧张,不专心交谈。很多中国人都有这一习惯,为表示亲切而拍对方的肩膀,这对面试官很失礼。

面试礼仪不得不注意的事项!

求职面试礼仪五:怎样让面试官重视你

个人自我介绍是面试实战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众所周知的前因效应的影响,这2-3分钟见面前的自我介绍,将是你所有工作成绩与为人处世的总 结,也是你接下来面试的基调,考官将基于你的材料与介绍进行提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在各位考官心里的形象,形象良好,才能让面试官重视你。

1.气质高雅与风度潇洒

面试时,招聘单位对你的第一印象最重要。你要仪态大方得体,举止温文而雅,要想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这就肯定要借助各种公关手段和方法。各种公关手段主要有言词语言公关、态势语言公关和素养公关。这些公关手段又包括数种方法,如:幽默法、委婉法等。还应掌握一些公关的基本技巧。只有在了解有关公关的常规知识之后,才能顺利地、成功的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如果你能使一个人对你有好感,那么也就可能使你周围的每一个人甚至是更多的人,都对你有好感。往往是风度翩翩者稳操胜券,仪态平平者则屈居人后。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用气质很好这句模糊其意的话来评价对某个人的总体印象,似乎正是其模糊性才体现的较高的概括力。然而,一旦要把这个具体的感觉用抽象的概念作解释,就变得难以表达了。其实言谈举止就反映内在气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反映的是他(她)的内在修养,比 如,一个人的个性、价值取向、气质、所学专业不同类型的人,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习惯,而不同公司、不同部门,也就在面试中通过对大学生言谈举止的观察,来了解他们的内在修养、内在气质,并以此来确定其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人选。面试能否成功,是在应聘者不经意间被决定的,而且和应聘者的言谈举止很有关系。而这些内在素质,都会在平常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

如果说气质源于陶冶,那么风度则可以借助于技术因素,或者说有时是可以操作的。风度总是伴随着礼仪,一个有风度的人,必定谙知礼仪的重要,既彬彬有礼,又落落大方,顺乎自然,合乎人情,外表、内涵和肢体语言的真挚融合为一,这便是现代人的潇洒风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形象风格,展现自我风采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自信,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自然魅力,自我风采便无人能挡。

2.语言就是力量

篇10

比如说,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当众错怪了下属,就应当胸襟坦荡一些,在确定自己错了之后,绝不能文过饰非,将错就错,一错再错,而应当马上以适当的方式向部下真心实意地道歉。这样才会被原谅,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风度和风范。

道歉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冰释前嫌,消除他人对自己的恶感,也可以防患于未然,为自己赢得朋友和伙伴。

在商务交往中,需要注意的道歉的技巧:

一、道歉语应当文明而规范。有愧对别人的地方,就应该说:“深感歉疚”,“非常惭愧”。渴望别人的原谅,就可以说:“多多包涵”,“请您原谅”。有劳别人,可以说:“打扰了”,“麻烦了”。一般的场合,也可以讲:“对不起”,“很抱歉”,“失礼了”。

二、道歉应当及时。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越拖得久,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解,而且你也越不好开口。为一件五百年前的事情道歉,实在没什么大意义。

三、道歉应当大方。道歉绝非耻辱,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遮遮掩掩。也不要过分贬低自己,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除非你们的关系“非同寻常”),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也有可能被人得寸进尺,欺软怕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