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19 22: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服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服礼仪

篇1

【关键词】负迁移;汉译英;语言对比;心理学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transfer),有的翻译为“类化”、“转移”等,它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其含义是指一种学习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学习迁移有对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迁移称为正迁移;而对学习起消极的干扰作用的则称为负迁移。本文主要研究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提出抑制负迁移,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消极影响的建议。

语言迁移是指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相似与差异而产生的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和影响。语言迁移也可分为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当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在某些语言特征上与目的语相同或相近时,目的语的学习与运用就会变得比较容易,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言的正迁移。而当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在某些方面与目的语不同时,在运用目的语表达思想时,他就有可能因受其母语的影响而出错,这种现象被称作语言的负迁移。

一、语言负迁移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其对汉译英的影响

语言负迁移可分为语音负迁移、词汇负迁移、句法负迁移、语义负迁移和语用负迁移等。笔者在为一位用英语介绍其公司产品的德国工程师做口译时,发现他将表示电流的字母I读成了德语音[i],将代表电压的字母U读成了德语音[u],而在英语中这两个字母应分别读作[ai]和[ju:]。这说明他在讲英语时受到了其母语——德语的语音影响,这是语音负迁移的一个典型实例。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汉语对英语的语音负迁移同样会导致不正确的英语发音。有些中国学生在学英语语音时喜欢用汉字来标注,以帮助自己记忆,结果却适得其反。比如某些学生用汉字“科”来标注英语音标[k]的音,结果在读含有辅音[k]的英语单词时就出现了偏差。常常将class读作 ,将work读作 ,这两例语音错误都是由汉语对英语的语音负迁移所造成的。

语言负迁移也可发生在词汇层次。词汇负迁移是指母语词汇特征被非法移植到目的语的一种现象。关于汉语对英语的词汇负迁移,我们可从下面这个例子窥见一斑。油田用来从地下抽取石油的抽油机有个部件在汉语里叫“驴头”。有一次,在做现场口译时,我想当然地将其译成了 “donkey head”,身旁的美国工程师一脸茫然。后来我用手指着汉语称作“驴头”的那个部件,那位美国工程师才恍然大悟。随后他告诉我说,“驴头”这个部件在英语中不叫”donkey head”而是”horse head”[马头]。这个例子说明,汉语词汇负迁移在汉译英中确实存在,而且会产生交流障碍。

句法负迁移是指外语学习者将其母语的句法特征非法应用于目的语的一种现象。例如,有的中国学生将“中国在近二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译成了“China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这显然违反了英文的句法和表达习惯。这例病句显然是由学生的母语——汉语在英语中的句法负迁移所造成的。这句话正确译法应当是“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至于语用负迁移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实例获得对语用负迁移的感性认识。一对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夫妇请他们的美国朋友到家中做客。男主人在招待客人时,谦逊地说:”My wife is not good at cooking. Please excuse us if the dishes are not to your taste. ”(我妻子不大会做菜,如不合你们的口味,还请多多包涵。)而实际上,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在请客人到家里吃饭时,一般会说: “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cooked by my wife. Please help yourself.” (这些是我妻子最拿手的菜,请品尝)。男主人之所以会说出对美国人来说不合时宜的话,是因为他受到了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中国人谦逊为本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其头脑中的汉语思维定势支配了他的所思所想。也就是说他用英语说的这句话是汉语对英语的语用负迁移的产物。当目的语的语用规范与目的语学习者的母语的语用规范出现差异时,他就有可能将其母语的语用规范直接用到目的语的语境中来执行某种语言行为。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负迁移。以下是语用负迁移的另一个实例。在做汉译英练习时,有的学生将“我的老师桃李满天下”译成了“My teacher has 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country”。诚然,我们中国人常将老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桃、李”,可是西方人却没有这样的说法。这句话不妨译成“My teacher has stud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Lado(1957)的对比分析假说(CAH)认为:“接触某一门外语的学生会发现该外语的某些特征要容易一些,而另一些特征则较难。那些与其母语相似的成份对他来说很容易,而那些与其母语差异较大的特征则比较难以掌握。”在他所著的《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中,Lado提供的证据表明,当语言在双语环境下发生交融时,所出现的许多“曲解”归根结蒂都与语言之间的差异有关。这充分说明语言负迁移主要是由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引起的。

从以上列举的语言负迁移的实例与所做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负迁移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不仅对一般的英语学习者的表达有着负面的影响,而且对汉译英的影响也很大,因为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尤其是汉译英的初始阶段,我们很难一下子跳出汉语的框框,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我们的母语——汉语的负迁移的影响,对初涉译坛的新手更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诸多差异、译者的汉语思维定势以及译者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不足所造成的。定势又叫心向,它是指先于活动而指向一定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是一种预备性顺应或反应的准备,它使人们以一种特定的习惯方式进行反应,并抑制与其相竞争的其它反应倾向的出现,其实质是一种活动的经验。这种按经验办事的结果往往会带来积极作用(正迁移)或消极作用(负迁移)。

实验证明,定势在解答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正迁移,而在解答不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消极影响——负迁移。因为人的认知策略和解题方法都有一个适用范围,超出一定适用范围,任何一种策略和方法都将是无效的。

因此,要想自觉地减少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必须充分了解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提高在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修养。

二、汉语与英语的主要差异

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发展的语言。分析语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而综合语则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意合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形合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分 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其叙述呈动态。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其叙述呈静态;汉语表达往往比较具体,而英语表达则往往比较抽象。

总之,汉语属于汉臧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之间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才使得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难度比欧洲人大得多,同时也使中国人受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在总体上也大一些。对于从事汉英翻译工作的中国人来说,这种负迁移的影响则更为突出。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常常受到的汉语思维定势的影响,另一方则是因为有些翻译的英语还没有学到家。

在充分认识语言负迁移的成因和汉语与英语间的差异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断:假如我们知道汉语的专业术语“驴头”在英语中应当 叫“horse head”(马头),我们就不会将“驴头”译成“donkey head”。假如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汉英句法的差异,自觉地摆脱汉语的思维定势,真正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英语的表达习惯,就不会把“中国在近二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译成 “China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语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同理,汉译英也是比较复杂的语言活动,同样受到各种因索的制约。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学习外语就是在人的意识中加上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初学者总是把学到的外语译成母语加以理解和拿握。因此,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外语教学和翻译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翻译工作者在进行汉译工作时,应学会运用外语思维,最大限度地降低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要想完全消除这种影响是不现实的,因为生活在中国本土的中国翻译工作者缺乏鲜活的英语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他们的汉译英作品难免会有汉语的痕迹,如此产生的英语也常常被称作中国式英语。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汉语负迁移就完全束手无策。既然从上述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由汉语和英语间存在的差异、汉语思维定势和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不足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应当对症下药,采取以下措施来尽可能地降低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1)首先翻译工作者必须精通其母语和目的语(这里具体指汉语和英语),充分了解两者间的异同,尤其要了解两者间的差异;(2)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更要充分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3)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尽量摆脱汉语的思维定势。作为一名翻译,如能做到上述几点,就基本能做到入乡随俗,将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汉译英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3] David W.Ca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

[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篇2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的收纳工具,内衣收纳盒,袜子收纳盒等。如果放衣服会乱的话,可以用一下收纳盒,让衣服拥有它独立的区域。这样子找衣服的时候就会很好找的。

2、衣服分类

先把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一件一件进行分类。夏天的衣服一般分为:外套,防晒衫,长裤,短裙短裤,连衣裙,内衣,袜子,帽子,丝巾……可以把每一类的衣服挂在一起,或者叠在一起。不经常穿的衣服叠起来,经常穿的挂起来。

3、叠衣服

篇3

动物福利是一个涉及生物学、伦理学、经济学以及公共政治学等多个基础学科的交叉主题,需要人们结合各个学科的视角来进行解读[1]。自然科学是动物福利科学研究的基础,其中生理学、兽医学、动物行为学以及比较心理学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而自然科学研究只是对动物福利主题研究的第一步,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以及哲学等学科会从不同的视角对动物福利问题进行解读。

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历史悠久,从古典文学与宗教作品中皆可以看到人类对自然界中动物的关爱之情,而近代科学的发展对动物福利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证据,促进了近 30 年来动物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在相关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动物福利思想和对动物福利概念内涵理解的发展史。

1早期动物福利科学的发展简史

动物福利是一个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概念,最初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很多讨论都停留在哲学与伦理学的水平。从伦理学角度看,上千年以来人类一致认可帮助其他生命而不伤害它们是一种道德的体现,但是不同时代的人类对于“其他生命”的范畴存在着争议。在以佛教为代表的一部分宗教的教义中“其他生命”包含很多种类,从细微的单细胞生物到高等的人类,而随着世界各地人们交流的逐日便利以及对其他生物体的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关于应该给予哪些生命以何种水平的福利这一话题就一直处于争议之中。

1.1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哲学领域关于动物福利意识的起源与争议

在现代科学知识出现之前人们对动物机能( 包括动物行为学、动物生理学以及病理学) 有着大量的描述。而从描述中可以看出人类在大多数时候是以动物与人类在生理结构以及情绪情感方面是相似的这一前提出发的。例如,他们认为动物与人类一样面临受伤害的可能性,一样拥有复杂的生理调节系统,一样拥有不同的情绪情感,一样能对环境进行控制与改造。

不一样的观点也有存在。例如,在 17 世纪上半叶,以笛卡尔( Descartes) 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就认为动物就像机器一样是没有理性的,它们与人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这个观点被历史上很多人采用,特别是那些认为对动物的剥削是理所应当的人。笛卡尔的观点曾一度盛行,直至 18 世纪末,边沁( Bentham) 指出动物是否应当享有福利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动物有理性吗”,而是“动物能感受痛苦吗”。边沁认为人们应当给予那些能感知到痛苦的动物以福利,而良好福利的标准就是动物不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直到 19 世纪,这个观点仍被广泛接受。但是,由于测定动物的痛苦程度这个抽象的概念存在困难,边沁依据动物感知痛苦的程度来判断动物福利的优劣也就不可量化,人们转而进一步寻找更为科学化的动物福利标准。

1.2 20 世纪 60 ~ 80 年代动物福利意识的普及与概念的初步发展

到 20 世纪 60 年代,在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一些科学研究结果开始在科学界被接受,但是由于那时候的科学教育与相关的科学普及事业还几乎未发展起来,很多民众并不知道这些科学领域的进展,因此,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绝大多数人并未改变其对动物的态度。

具有转折意义的是 1964 年露丝. 哈里森( RuthHarrison) 的著作《动物机器: 新型工业化农场》( Animalmachines: the new factory farming industry) 的出版,他在书中指出从事动物产业的人经常像对待非生命的机器一样对待动物,而这样的行为是不人道的[2]。该书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结果之一就是 1965 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以布兰贝尔( Brambell) 教授为主席的布兰贝尔委员会,来专门调查这个问题。当年布兰尔贝教授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关于农场动物福利状态的报告中指出要依据动物的需求给予动物多项自由。

布兰贝尔委员会的报告为 1993 年农场动物保护委员会提出农场动物的“五大自由”提供了一些依据。由于当时对动物福利的研究开始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关注于可控条件下的单一变量的作用,使得一小部分科学家开始承认动物福利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大部分科学家依旧不认为这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

推动动物福利的概念日渐清晰的一个重大因素是许多动物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动物激励机制的研究。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一系列研究成果促使人们理解了动物是怎样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作出决策的。邓肯( Duncan) 和大卫. 伍德( David Wood - Gush)的研究发现,当动物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是感到挫败与痛苦的[3]。这个研究揭示了动物需求的生物学基础,而对动物需求的深入认识为人们界定动物福利应满足的动物需求的种类与需要满足的程度都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及 80 年代早期,“动物福利”这一术语才开始较为广泛地被使用,但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4]。

2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今动物福利科学的发展

布兰贝尔委员会在他们的报告中并没有就动物福利的定义做出任何解释,但此之后就有很多广为接受的关于动物功能的观点被提出。随着动物福利这个术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自然科学、法律以及应该如何对待实验动物、农场动物和宠物等问题的讨论上,给动物福利一个清晰的定义也就越来越重要。

2.1近 20 年里动物福利科学家对动物福利概念定义的发展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大多数生物学家和兽医都认为动物能否很好地适应环境取决于它们能否经受住环境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病原体入侵、机体组织损伤、捕食者与同类的攻击、环境中隐藏的危险、社会性竞争等,也就是说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而言,若个体无法经受环境的挑战,其适应就会出现问题,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

1982 年,休斯( Hughes) 等人提出动物福利也就意味着动物与环境的和谐一致。这是生物学角度的一个定义,但是与环境相和谐一致是一种描述性的状态,不便进行科学测量,可操作性不强,关键是动物与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处于和谐状态。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布鲁姆( Broom) 提出“福利”这个术语指的是个体与环境可量化地相协调的状态,不能与环境协调一致或是协调有困难都应该被认为是损害了动物的福利[5]。通常而言,当动物的福利被损害时,动物是会感受到痛苦的,但这也不绝对,不能说当动物不感受痛苦时其福利就是很好的。例如,在人为伤害动物之前给其服用过量的止疼剂或是趁其睡眠期间进行伤害,使得动物无法在被伤害时感受到痛苦。布鲁姆则认为只要伤害的行为出现了,动物的福利就是受到损伤的。通常显示损害动物福利的情况有: 动物缺乏对生活的期望、生长受阻碍、繁殖受阻碍、身体组织受损伤、疾病、免疫能力低下、恐惧感、行为异常等。

为了明确动物福利的定义,布鲁姆提出了福利的几个维度的内涵: ①福利是动物生而有之的一种特质,不是人为可以给予或是剥夺的; ②福利有很差与很好两个极端,而中间有很多种情况; ③福利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度量,而这个度量过程并不会涉及道德上的考虑; ④对于动物是否成功适应了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的程度的测量将对动物所处福利状态的评估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 ⑤对于动物生理参数的研究通常可以为什么样的条件能够使动物处于良好福利状态这一问题提供重要信息; ⑥动物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会使用一系列的方式,而不能成功适应环境的表现也有很多种,不能以某一种表现有没有失常来判定其动物福利状态的好坏[5]。

评断标准的可测量化是 20 世纪 90 年代动物福利发展的一大进展,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承认动物福利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个时期很多动物行为学家以及心理学家致力于量化对动物福利的测量,他们主要的研究是通过定量化观察动物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对以刻板行为为代表的指示动物需求的行为表现,生理指标如心率、体温以及免疫学反应如血液中抗体浓度等,以数值形式对动物福利的优劣进行评价。

偏爱性测试是动物行为领域一种重要的测量方法。例如,在对痛苦进行测量时,杰夫( Jeff Rushen) 的研究就曾表明绵羊在剪羊毛的地方与带有固定电流的地方之间自由选择时会选择后者,可见剪羊毛的过程带给绵羊的痛苦是大于电流刺激的[6]。

邓肯的观点与布鲁姆的不同,他认为布鲁姆以动物是否很好地表现了其生理功能来定义动物是否享受了良好的福利是不对的,他认为动物福利问题关注的核心是动物的感觉是否良好[7]。布鲁姆反驳这个观点时认为感觉只是动物应对环境的一部分,多数现在出现的感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动物是相适应的,而福利不应只涉及感觉。玛利亚. 道金斯( Marian Dawkins)在接受两者观点的基础上,退一步提出感觉占福利的中心位置,但其他方面比如健康也很重要。之后,有人提出健康几乎是福利的全部。可见对动物福利的定义还不统一。

近 20 多年以来学术界关于良好动物福利的判断标准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有: ①强调动物处于自然的生活状态; ②强调动物拥有舒适的感觉; ③强调动物表现出良好而健康的生理功能。

这三个角度对动物福利的诠释可谓各有利弊。对第一种观点支持者认为自然的或者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状态是人类干预最少而最大限度体现动物本能的生存模式,在自然的环境中动物的本能得到最大的展示,故是一种良好的福利状态。

第二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动物福利的概念只有对有感觉的动物才是有意义的,而福利的好坏本就是动物对其生活状态的主观感觉,故感觉必须是福利的主体。

支持第三个观点的人们认为生理功能良好是人类保障动物福利的终极目的,并且生理指标与个体的主观感觉又是有相关关系的,并且从可操作性上讲生理指标是否正常又比动物的感觉是否舒适更容易测量,故他们支持以生理功能健全作为福利定义的主体。

也有研究者是结合其中的两点或是三点来定义动物福利的。直到目前关于良好的动物福利内涵的多种观点还处于争论之中。

2.2“五大自由”标准的提出与改进

1993 年,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 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FAWC) 提出了农场动物“五大自由”。指出动物享有免于饥饿、免于不舒适、免于痛苦伤害和被疾病折磨、免于恐惧与悲伤以及正常表达习性的五大自由。这五大自由不仅包含身体上的舒适,也包括精神上的舒适,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最实用、最综合、最有效的衡量动物饲养状态的标准[8]。

“五大自由”的观点来源于 1965 年布兰尔贝委员会的报告,但是由于农场动物的标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动物,如家庭宠物被饲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养育的过程而不是宰杀,故目前已有进一步的研究在试图提出适用范围更广的福利标准。不同物种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这是对不同动物提出不同福利要求的理论出发点。

在欧洲理事会上,依据科学家过去 20 年对动物福利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动物一系列的需求,指出自由并不仅仅是动物福利评估的唯一标准,“五大自由”的观点正在被更为科学的理论所取代,例如福利质量项目提出的 12 因子就是一种比“五大自由”更好的评估指导理论。人们在明确的自然科学的证据支撑下已经达成共识,对不同动物不同的需求分别拟定评估方案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做法。

3关于动物福利还存在争议的话题

篇4

关键词:复指;移位;共性

1.引言

复指(resumptive)指的是句子中有两成分产生共指(co-reference)。其中某一成分一般用代词来表示。带有复指的易位句有形式主、宾语句(sentence with a formal subject or object),强调句(emphatic sentence),疑问句(interrogative sentence)等,这些句式都涉及到移位。英汉语都有这种现象,下面就英汉语复指与移位的相似性进行类比。

2.形式主宾语句中的复指与移位

在形式主语句式中,英语通常用代词“It”,汉语通常用代词“这”来替代复指,复指部分是句子,如:

1)英:It is impossible that he said so.

汉:这是不可能的,他会说出这种话。

上述句式中汉语句里的“这”指称子句“他会说出这种话”。英语句子里的it指称子句“that he said so”。

在形式宾语句式中,英语代词“it”通常复指不定式词组,有时也复指动名词词组 ;汉语代词“这”指称的词组前通常都有逗号,如:

2)英:I think it unnecessary to spend so much money going there.

It誷 nice meeting you.

汉:我认为这是没必要的,花那么多钱去那么远的地方。

认识你很高兴。

上述句式中汉语句里的“这”指称“花那么多钱去那么远的地方”,英语句里的it指称“to spend so much money going there”和“meeting you”。

大家看到上述句式中的代词实际上是正常句式发生了移位而为了符合语法逻辑而进行的一种填补。为什么会发生移位呢?它们是如何演变的呢?UG从句式的生成的角度解释是左脱落(left dislocation)造成的,也即主语后置。常规句式应是:1)他说出这种话是不可能的。(That he said so is impossible.) 2)我认为花那么多钱去那么远的地方是没必要的。(I think that to spend so much money going there is unnecessary.)上述常规句式中的主语和宾语脱落之后主语和宾语位置空缺,不符合句法结构,it作为代主语和代宾语(agent/dummy subject or object)填补了进去。传统语法把it称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其实it和“这”应被称作逻辑主语和逻辑宾语,它们因为句法的需要而添补的,起着代词的作用。上述是UG的解释。对于演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暂且做下列推断:

A.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I think it impossible.)

B.什么不可能?(What is impossible?)

C.Tom说我偷了他的书。(Tom said I stole his book.)

D.我同意。这是不可能的,你偷了他的书。(Yes. It誷 impossiblethat you stole his book.)

另有些研究者把此类移位称作为满足“尾部焦点”(end-focus)的需要,即新的、重要的信息移置句尾产生信息焦点。有的认为这是为了符合英语句法中的尾重(end-weight)现象。可汉语不是尾重句法,为什么也是一样的移位呢?笔者赞同前者。

3.句首名词组复指与移位

先看例句:

1)英:That man, I once dined with him.

汉:那个人,我曾经跟他一起吃过饭。

2)英:His mobile phone, I don’t know how to use it.

汉:他的手机,我不知道怎么用它。

上述例句有点变异〔有人认为发生了宾语前置(O-fronted)〕,正常的句式应该是,例1:我曾经跟那个人一起吃过饭。“I once dined with that man.”例2 :我不知道怎么用他的手机。“I don’t know how to use his mobile phone.”例1,例2中的代词和逗号前的名词组产生复指,英汉语几乎完全等同。生成语法(Radford, 2000: 532)解释这是名词脱位(dislocated NP, P533)所致。他认为这不应该是移位,因为把逗号前的名词组去除,后面句式是独立完整的,逗号前的名词组没有格位(case),即没被赋予语法成分,因此不能算作前置。他认为移位后的成分应该还具有移位前的格位。如:John I don’t like.此句的John格位还保有,即还是宾语,是移位句。他由此推断例1,例2不应是移位句,而是底部生成的(base-generated),即原始句式。奇怪的是,他也承认这是名词脱落。(Radford, 2000: 533)笔者认为既然是名词脱落代词填入,就应该发生了移位。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移位呢?”许多学者认为是话题前置(topic fronted),Radford(2000: 532)争辩说,话题提前名词组后不用逗号,移位后的语迹不用填补,提前的名词组也应有格位。笔者赞同Radford,认为John, I don’t like him.中John很有可能是由底部生成的。它应该是由下列句式变来的:As for John, I don’t like him.(至于John,我不喜欢他。)As for(至于)省略后就成了John, I don’t like him.这可充分说明John后有逗号,代词him不应叫填补代词(resumptive proun)而应叫回指(recursive proun)了。那么John I don’t like句中的John才是话题前置(topic fronted),属于宾格移位。 转贴于

4.疑问句复指与移位

有一种复指疑问句英汉语都有,使用频率不是很高但毕竟存在。如:

1)英:Why is it that he is still single?

汉:这是为什么,他现在还是单身?

2)英:How could it be that he didn’t go with you?

汉:这是怎么回事,他没有和你一起去?

上述每个单句中的画线部分复指。代词在前,与它共指是一个子句,英汉语都有这种情况。这也是一种变异句,正常句式应是 :例1 Why is he still single?(他为什么还是单身?)例2 How couldn’t he go with you?(他怎么没和你一起去?)

例1,例2发生了移位后置,也就是右移(right dislocation)现象。代词it和“这”不是回指(recursive),而是填补(resumptive)。那么移位是如何产生的呢?生成语法未对此作出解释。笔者认为用信息编排(information construction)的理论可以解释它。信息编排的理论认为信息焦点总是落在句尾。在此句式中,有两个信息焦点:第一个是代词,它在主句句尾,符合信息编排的理论;第二个是子句,在整个合成句的末尾,也符合信息编排的理论。说话人先提出焦点,听话人由此产生预设直到听到第二个焦点出现。这也符合认知学原理,说话人根据其认知世界的经验,知道如何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力,使其话语更具份量。此句式中,引起注意力的方式就是脱离常规,先用代词,让听者去寻找所指,从而非常有效地达成了交际目的。

5.结束语

本文通过英汉语言中复指与移位之间的对比,说明了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并就这共性提供了各种理据,从语言的共时和历时进行了阐述,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视点。

参考文献

Andrew Radford. Syntax: 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Andrew Radford. Transformational Cours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Joanna Thornborrow & Shan Wareing. Patterns in Language: 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 Routledge, 1998.

Mark Aronoff & Janie Rees-Miller. The Handbook of Linguistics[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

篇5

小说的写作目的是反映现实生活,主旨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与揭示。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都是为表现小说的主旨服务的。因此,要把握小说的主旨,理解小说的丰富意涵应注意联系背景、人物、情节、语言、感彩及整体倾向等各方面,力求作出正确、全面、精确的分析。不能忽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不能浮于表面、以偏概全甚至架空作品,任意作拔高分析。

【命题例析】

阅读意蕴丰富的小说,也需如应对其他文体一般,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完成题目中学会解答问题。

(201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卷)阅读贾平凹的小说《猎手》,完成1~5题。

a 从太白山的白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b 这猎手粗脚大手,熟知狼的习性,能准确地把一颗在鞋底蹭亮的弹丸从枪膛射出,声响狼倒。但猎手并不用枪,特制一根铁棍,遇到狼故意对狼扮鬼脸,惹狼暴躁,扬手一棍扫狼腿,狼的腿是麻杆一般,着扫即断。然后挡腰直敲,狼腿软若豆腐,遂瘫卧不起。旋即弯两股树枝吊起狼腿,于狼的吼叫声中趁热剥皮,只要在铜疙瘩一样的狼头上划开口子,拳头伸出去于皮肉之间嘭嘭捶打,一张皮子十分完整。

c 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

d 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他常常在家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嚎叫,提棍奔出去,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种现象折磨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猎手无聊得紧。

e 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面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见他便遁。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动,似一面旗子。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哈哈大笑,迅雷不及掩耳将棍再要敲狼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猎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受伤而发疯的恶狼。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塞进弯过来要咬手的狼口中直抵喉咙。人狼就在地上翻滚搏斗,狼口不能合,人手不放松。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数百米的崖下去。

f 猎手跌落到三十米,在崖壁上的一块凸石上,惊而发现了一只狼,此狼皮毛焦黄,肚皮丰满,一脑壳的桃花瓣。猎手看出这是狼妻。有狼妻就有狼家,原来太白山的狼果然并未绝种啊。

g 猎手跌落到六十米,崖壁窝进去一小小石坪,一只幼狼在那里翻筋斗。这一定是狼子。狼子有一岁吧,已经老长的尾巴,老长的白牙。这恶东西是长子,还是老二老三?

h 猎手跌落到一百米,看见崖壁上有一洞,古藤垂帘中卧一狼,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了,趴聚了一圈蚊虫。不用问这是狼父了。狡猾的老家伙,就是你在传种吗?狼母呢?

i 猎手跌到二百米,狼母果然又在一个洞口。

j ……

k 猎手和狼终于跌落到了崖根,失掉在斜出的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剧痛,然后一片空白。

l 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狼。但没有见到狼,和他一块儿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

1. 画波浪线的第③节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第⑤节画横线的句子。(3分)

3. 综合全文来看,你认为猎手是个怎样的人?请联系文中相关情节作分析。(4分)

4.⑥—⑩节,作者细致描述了猎手跌落过程中的所见所想,请分析其目的何在。(4分)

5.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有种荒诞的“聊斋”感,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思路解析】

小说隽永精粹的语言,耐人寻味。这样的语言有何作用呢?用三句话来归纳:由语言确定小说的情感基调,由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社会主题,由语言揭示情节。我们试着从这三方面分析“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这句话:情感基调上反映了作者对狼的恻隐之心,对人性残忍的鄙弃;从人物性格和社会主题角度说明了猎手杀狼数量之多、猎杀本领了得,为表达主题张本;而情节上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的波澜陡起做铺垫。

其实,这样的语言是直指小说意涵的。“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猎手面对狼时的气定神闲,以及猎杀手段的娴熟残忍。

小说的意涵还要综合情节来探求。围绕“猎手是个怎样的人”来归纳情节会发现:能用枪猎狼,却偏要用棍虐杀;活剥狼皮,手段极为残忍;无狼可猎,竟至于寝食难安;坠落山崖,仍念念不忘猎狼之事,把对方视为恶物,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比对方更甚百倍。这些情节一遍又一遍地描绘着人物形象——残忍嗜杀、贪得无厌、人性扭曲,丰富、深化着小说的意涵。

“没有见到狼,和他一块儿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这样的结尾有种荒诞感,同时丰富了小说的意涵。第5题以其开放性在标注小说开放性的意涵特征:结局是自然对人类下的最后通牒,与猎人一同摔下来的狼变成了四十来岁的男人,这告诉人们:人类在屠戮狼群,破坏自然的同时,其实就是毁灭自己。如此,作者的写作意图便不言而喻——人与自然的斗争,人类也许能占有一时的上风,但终将遭到自然的报复。

如何能把握小说的丰富意涵呢?首先要深入分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这样可以认识作品本身,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其次要分析小说精辟的语言,因为它也是指向意涵的。

【实战演练】

(2012年江苏省苏州市卷)阅读冯骥才的《快手刘》,完成1~5题。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 !”“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快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3分)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3分)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3分)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4分)

①“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5. 小说用较多文字写了快手刘的“不灵”和失手,为什么还以“快手刘”为题呢?(4分)

参考答案:

1. 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接着想到了应对办法却故弄玄虚,成功表演后显得十分得意。

2. 承起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做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的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

3. 帮助快手刘完成戏法,摆脱窘态,让孩子们相信快手刘的戏法,不再为难他。表现了“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4. 第①句表现了快手刘表演成功后神气十足;第②句中快手刘近乎哀求,显得底气不足。两句话都能表现快手刘的精明、朴实和善良,也使人感到快手刘手脚渐渐不灵,状况大不如前。

5. “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

【趋势预测】

篇6

2009年7月2日,供职于某旅游公司的美女导游“gaogao81”在网上发帖,倾诉自己离婚后的遭遇――

离婚当天,幸遇“宝7男”

9点38分。东山区民政局人潮汹涌。

“11块5。”民政局的同志业务熟练地在我俩户口本上分别盖上权威大印,并丢出两个离婚证。走出民政局的大门,我妖娆地甩着一裤腿子灰走向20米外违章停在路边的QQ,呼啸而走,将那个男人甩在汽车尾气里。

这部QQ,是我结婚1周年的礼物,当时先生刘烨说,等我们5周年的时候,他就会把QQ变成甲壳虫,再过10年,变成MiniCooper……可在5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只看见他变出了一个妖精,破坏了我的家庭。

伴随着发动机熄火的声音和车体的强烈震动,我顶上了前车的屁股――还是辆宝7。

“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刹车突然失灵……”从车上下来,“宝7男”看了看尾厢,拨了个电话,就重新回到车里,一句话都没和我说。我也开始手忙脚乱地翻找保险电话,把没脸的QQ往路边靠。

处理完,我去毛毛家寻求安慰。毛毛是我的大学同学,当年,我们一同选择了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教育系,课余时间我就在一家国际旅行社打工,并拿下导游证。得知我已经离婚,为了生计,她答应帮我安排一些兼职导游工作。

蒙头睡了几天后,毛毛告诉我有个去马来西亚的豪华度假团,一共7天,只有10个人。

带团走的那一天,我上车清点人数。突然,眼前一黑:6排,靠过道位置坐着的,那不是“宝7男”吗?

目光交汇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很疑惑,像是拼命回忆什么。我做贼心虚地把脸埋进名单里,感觉心肝脾肺都纠结在一起,然后偷偷抬眼瞄了一下――没想到他却露出不易觉察的微笑,接着把脸扭向窗外。虽然只是一个轻微的表情,但我却强烈感觉被羞辱了。

回到家,毛毛来电,说她们集团后天临时举办了一场慈善募捐晚宴,请了不少城中名人。由于时间太紧,没有约到合适的翻译主持,希望外语系出身的我去临时救场。

晚宴7点准时开始,先是主持人出场,然后是各方领导、代表逐一上台发言……忘了是第几次出场,我依照主持人递来的提示卡跟读:“骊豪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骊豪高尔夫球会董事长康圣熙先生,捐款50万元人民币。”

一抬头,我居然看见一个相当面熟的男人,西装笔挺,随着礼仪小姐和镁光灯的指引款款走来――又是“宝7男”。

晚宴结束后,我裹着一件宽大的风衣,踩着细脚伶仃的小高跟鞋穿过酒店大堂准备出门,后面有人很官方地喊了我一声:“许小姐!我们又见面了。算上这次,已经是第四次了。”“宝7男”微微一笑。

我忘不了第一次见面时他那厌恶的眼神,于是报复似的说:“康先生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我只记得这是第三次。”

“呵呵,除了你记得的3次,还有一次是我在天河立交旁的皇都砂锅粥见过你。”

皇都是个大排档,是我超爱的一家,那家的海鲜砂锅粥是一绝,碳烧生蚝新鲜个又大。但是,富家子也会去大排档“咪西”吗?这倒让我第一时间给他加了10分――和我有共同嗜好的人坏不到哪里吧?

“前两天我在天河立交遇到塞车,司机跟我说:‘老板,你看那边有个靓女吃相很豪放!’我一看,就是你。”我就知道,狗嘴里永远就吐不出象牙,刚刚对他的好感顷刻一扫光。

过了几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你好,许小姐,我是康先生啊。”这样的开场白让我感觉自己好像站街女,所以我也没客气:“请问,您是哪条街上的康先生?”

“就是两个月前你在中山路上搭讪的那个啊!我们曾在大马一同旅游,回来还共同参加了慈善晚宴,你都忘了?”康先生还真是爱演。

“啊,想起来了。康先生您好!有事儿么?”我彰显出中国传统良家妇女的优秀品质。“嗯,想问问许小姐今晚有没有空赏脸出来吃顿饭,我正好约了几个朋友认识一下。”

在他的坚持下,我终于答应了。到了约定的时间,我看见门前驶进一辆林宝坚尼。这个车在开心网上卖3980000元人民币,我用10台破车昼夜不停抢车位抢一个多月才能换一部。

我正准备很没素质地前去围观时,康先生从车里出来,做了个请的手势。我底气不足地坐进去,抬起头来掩饰刚刚失态的尴尬:“这个拖拉机可真拉风,啥牌的?”他并不说话,保持微笑一脚油门把车飞出去。车子在“国会”的地下车场戛然停止。

推开包厢门的瞬间,我的瞳孔呈放射状扩散:里面坐着很多人,但其中分明有一张绝非善类的脸――那五官,化成灰我也会认出来。

“来,我帮你们介绍!”康先生搭了下我的肩膀,说,“许可,我在大马的导游。”接着,康少从临门处开始向我介绍:“Sam,深港游艇会的太子;小白,他的女朋友;Yoyo……”“电视台《夜夜唱不停》的主持人,一年前在歌舞团唱民族的,还会跳西班牙舞,83年生,未婚。”我抢答出来。“你是她粉丝啊?”康少很惊奇。面前那个女人,眼神一直在躲闪,脸上开始泛红。

“不,我只看过她一次精彩的表演,不过不是在电视机里,是跟我老公在酒店床上。”我平静地对康少说。顿时,房间里只有音乐还在弱弱地流淌,是陈小春的《算你狠》。

“你是说……你已经结婚了?”过了半天,康少才打破僵局,却居然把重点给搞偏了!“是。不过从她出现以后,我们就离了。”我继续把重点强调一下。“我家里还有点事,要先回去了。”妖精终于沉不住气了,装出受了委屈的模样乖巧谢幕。

还没开始就接近尾声,我憋了一肚子火,默默坐到一边。回到家我就生病了,上火上的。

冤家路窄,有仇必报做“悍妇”

月中带团去了趟以色列,途中认识了老唐。老唐是个电视台的编导,闲聊的时候,他跟我说他们最近在筹备一档新节目,把旅游和娱乐结合起来,但一直没有招到合适的主持人。然后他问:“有没有兴趣过来试试镜?”我把嘴和眼睛张成3个O形,说:“你不怕电视台被人烧了?”他说:“不怕,我们每层楼都有好几个灭火器。”

回广州后不久,我就接到老唐的电话。他说,晚上在东方宾馆有个party,请了很多城中精英,问我有没有兴趣过去玩,我对他曾经说的“试镜”还蛮有兴趣,就一口答应下来。碰巧康少也打来电话请我一起吃饭,得知我要去参加那个party,他沉默了一会儿,最后终于说了句:“你真决定去?今晚,Yoyo是主持。”顿时,我心里拔凉拔凉的。“去!”我一江怒火向东流。“那我下午来接你。”康少没再说多余的。

迎宾处戒备森严,我在门口等老唐,示意带着邀请函的康少先进去,各自寻欢。不一会儿老唐来了,赞许地说:“许小姐今晚很漂亮喔!”我虚伪一笑:“没有啦!天黑,人会显得比较朦胧。”

这时,手机有短信进入,打开一看,康少言简意赅:“年纪大,眼睛小。”我抬起头左右环顾,却不见人。

半小时后,Yoyo和一个帅哥出现在花园露天游区的“湖心岛”上,在镁光灯的照射下感谢今晚光临party的每一个来宾。

老唐介绍:“这是我们台的当家花旦,很有才华,歌、舞、主持都行,但她事业心比较强,眼光也很高,一直没交男朋友,也不知谁家的公子有这种福气……”

我自言自语:“骗子太专业,傻子明显不够用。”

老唐没听清,转过脸向我发出一个表示疑惑的鼻音。我说:“没什么,夸她有才呢,上辈子是裁缝吧。”

他嘿嘿一乐,说:“我觉得你也挺有才啊!只要略加指导,你也能上台。”

远处有几个人向老唐挥挥手。老唐表示歉意:“我去招呼些朋友,一会儿过来找你。”于是我直奔自助餐而去。过了一会,我想上趟洗手间,走到前面拐角处时,却似乎听到有人在交谈。

女:“我觉得她不适合。第一,她非科班出身;第二,她年龄偏大;第三,她没有任何舞台经验,也不熟悉我们的制作流程。”

男:“有没有能力我还是能分辨的。她反应很快,脱口秀很强。一年前你不也是从歌舞团破格录取的么?一会儿我介绍你们认识一下,你就知道我没说错了。”

女:“这人我认识。很俗,一口东北腔,身上匪气十足,没什么女人味。如果她是你朋友,你没必要征求我的意见,如果你真是想听意见,那这个人我不想见,因为她不够资格。”

我金鸡独立了许久,不知何去何从,心里的情绪由忧伤、扭曲、变得恼羞成怒。最后,我终于大步向前走,故意把步子踩响。谈话声停下来,一个是人,一个是妖,两张脸上都写着不自在。

“请问这里是洗手间么?”我保持冷静。

此时无声胜有声。

“谢谢!”我冷静地转身离开。

“许可!”唐导在身后犹豫地叫了一声,“刚才说的……不是你。别往心里去。”唐导诚实的脑门上漂浮着“此地无银三百两”。

“我是来找洗手间的。”我用眼神告诉他“隔壁王二不曾偷”。

走了几步,突然一股无名之火回烧起来――凭什么每次受伤的总是我?我猛回头,几步走回去:“我连老公都拱手相让了,你怎么还这么不厚道啊?”

“你什么意思?”妖的面部神经由忧伤、扭曲,变成恼羞成怒。

“就你想的那个意思!”我亮出怨妇本色,“你不是说你就想和他在一起么?那为什么我跟他离了,你还装一尘不染啊?是不是当‘小三’上瘾了不习惯做正?”

“我要准备上台,没时间听你讲疯话!”妖挂着惨白的脸夺路狂奔。

民女虽不是名门之后,却自幼与根正苗红之人建交,很少提防别人的暗器。于是,在我毫无防备地从洗手间里出来的时候,我的左肩突然被人赏了一杯水,急回头,妖不愠不火地拿着纸巾一边擦一边说:“对不起,对不起!”

妖一脸歉意解释:“光顾着看节目进度了,没注意前面还有个人……我要上台了,你自己擦擦!”然后丢下纸巾匆匆向中心舞台小步颠去。

那一刻,我知道她的末日来了。表达仇恨的方式有很多种:哈姆雷特选择了装疯扮傻,哈利波特选择了好好学习……可是当妖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的大脑一片空白,魔鬼控制了我的四肢。那一刻我竭尽全力,跑到妖身后,并用尽全力抓住她,跳进露天泳池里。

慢镜头回放――从我抓她肩膀的那一刻起,她就用尽丹田之气喊一个“啊――”字,不愧是唱民族的,尾音从陆地、空中、甩到水里,入水的时候还“嗝儿”了一声。

我想制造一个连我都没想到的命案,但我同时也没想到――水太浅了!

幸福感悟:珍惜眼前人

醒来的时候,四周都是白色的,脑子还是嗡嗡地响,肺也隐隐作痛,身体无力,还有点喘不上气。见我醒了,康少转身叫护士。

“她还活着么?”我小心翼翼。

“没有。你高兴吗?”康少还是一脸严肃。

“完了。”我把被子蒙脸上,眼睛一闭,一睁,坐起来说:“挺高兴的。你帮我打个电话给毛毛吧!还有刘烨,我交代一下后事。另外,你在地下有什么亲人么?需要我帮你带个话就吱声,如果你有什么仇家也告诉我,下面如果管得不严,我变鬼以后,能吓的尽量去吓唬吓唬他们。”

康少饱含深情地望着我:“你说,我到底该不该崇拜你呢?”摆弄了一下床尾的病历卡,康少说:“她没死。”

我眼睛里重新升腾起渴望生命的小火苗。“但是她可能会告你故意杀人,起码也是故意伤人。现场目击证人太多了!你真不是一般的缺心眼!”康少接着说。

我知道,我的心眼都长脚底下,变成鸡眼了。康少走后,护士领进来一个人,是刘烨。

对视。一个站着,一个躺着。

“感觉怎么样?”刘烨先开口。

“没感觉。”我说。

“医生怎么说?”

“生命力顽强。”

又是沉默。

“Yoyo没你想的那么坏。”刘烨打破沉默,“昨天你那么污辱她,甚至伤害她!她也没有怪你,还在电话里哭着跟我说不要怪你。她说,只要你能在正式场合和她道歉,澄清对她的误解,她不会你。”

道歉?想都别想!我说:“让她我吧!谢谢。”

刘烨瞪着眼睛看着我。

“昨天的事,如果退回去,我还是会那么干。现在,如果你只是来探望一个病人,我心存感激;如果你是来继续伤害我,并要求我向你的挚爱无条件投降,对不起!我做、不、到!”这段话之后,又是长时间出奇的安静。

被单蒙在脸上,门口响起咔嗒一声,房间里又只剩下我一个,往事一幕一幕像过电影一样回放。

睁开眼睛,康少在离我几尺的电视柜前摆弄鲜花。

“几点了?”我腻腻怔怔地问。

“8点半。”康少亮了亮腕上的江诗丹顿。他问:“你老公下午来了么?”

我伸出一根手指。

“哦,你前夫!”

“他说,让我给那妖精道歉,道了歉就不我了。”

“那你呢?同意了么?”

“你觉得我能同意么?”我坐起来,“士可杀,不可辱。我已经做好蹲大牢掉脑袋的准备了。不过还是感谢您在我犯罪期间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以后牢里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吱声啊!”

“行。挺乐观。本来我还准备了一堆哀悼词,既然你都想开了,我也就不帮你想办法了,明年的今天我去牢里看你吧!”

“别啊!”我急了,“你有什么办法?”

“你说你既不贪图财色,又没有高额寿险,动不动总跟人家拼什么命啊!不就一男人么?我见过了,很普通嘛!两只眼睛两条腿,收入都不够包二奶的,至于豁出命去抢吗?尤其还在我这样的优秀品种面前。”

我说:“嗯?”

他赶紧岔开话题说:“下午我去看了下Yoyo,提出和解的建议,她没有特别坚持的意思,不过条件方面,她还要考虑考虑。打狗还得看主人吧,你看你认识我多有面子。”康少沾沾自喜发言完毕。

篇7

[关键词]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中国旅游业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一起成长起来的行业从建国之初的第一家旅行社,历经60年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旅游服务大国。近年来国际旅游业越发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与发展前景的服务贸易行业。目前中国出境旅游趋势明显,据UNCTAD统计,2016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额高达6615亿美元,其中贸易逆差2445亿美元。近年来由于交通的便利与政策的放宽,国民纷纷热衷于“国外游”使得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拉大。2016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5%,国际旅游收入12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出境(进口)旅游花费10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总体来说,旅游服务贸易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日本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较好,2016年日本服务贸易总额3585.32亿美元,其中旅游服务贸易493.13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13.75%,日本的旅游服务贸易在其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并不高。2015年之前,日本的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但与中国不同,2012年開始,日本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出递减趋势,直至2015年,日本旅游服务贸易首次出现顺差,说明日本的入境旅游不断增多。2016年,日本旅游服务贸易总额约493.13亿美元,顺差121.89亿美元,自2012年之后日本已逐步摆脱了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

(三)韩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韩国旅游服务业起步较早,有着完善的法律政策支撑,特别是“韩流”的兴起更加带动其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近十年韩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期间有少许年份逆差增大,但其占世界旅游服务贸易比重一直处于1.5%~1.8%之间,发展相对稳定。2016年韩国服务贸易总额2032.64亿美元,其中旅游服务贸易约438.52亿美元,占比21.57%,相比日本,韩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其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在自然资源要素相对稀缺的情况下,韩国政府通过与文化特色相融合的形式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二、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一国旅游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旅游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其值越大说明该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韩国。2009—2016年中日旅游服务国际市场占有率波动比较频繁,可能是受2008国际金融危机和2014年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总体来看,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日本上升趋势较大,韩国上升平缓。中国在旅游出口市场比

日韩两国稍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正在逐年减小,中国有被日本赶超的危机。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TC指数用来考察中日韩三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状况,T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TC指数的取值范围在[-1,1]之间,当TC指数取值接近0时,说明其竞争优势水平接近于平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越接近1代表竞争力越强;反之,代表竞争力越弱。

2005—2016年,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TC指数逐渐由正转负,且越来越接近-1,竞争力由强变弱,并且弱化趋势明显。2005—2008年,中國旅游服务贸易TC指数维持在0—0.2之间,稍有优势但不显著。2009年,TC指数首次跌落至0以下,可见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优势消失。2010—2016年,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出境旅游比例持续上升。日本近10年来TC指数呈现稳定增长,由-0.5增长至0.25,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逐渐由弱转至中等偏上水平,原先的进口劣势逐步消失,并在2015年首次实现顺差。韩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近10年虽然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但是逆差逐渐缓和,2014年逆差达到近十年最小值-0.13,虽然期间略有波动,但总体来看,韩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呈逐步改善的发展态势。截至2016年中日韩三国数据,日本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强于中韩两国,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韩国也优于中国。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本文RCA指数用于表示一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对于该国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之比。计算RCA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额。若RCA指数大于2.5,说明该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大于1.25小于2.5,则该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强;若RCA指数小于0.8时,则该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2005—2016年,中国RCA指数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0.7逐渐下降至2016年的0.35,并且一直低于0.8,说明中国旅游服务国际竞争力较弱。日本在这期间的RCA指数呈增长趋势,从0.34升至0.65,虽然增长缓慢且有少许下降年份,但总体保持上升趋势。从RCA指数来看,韩国的RCA趋势和日本类似,处于缓慢增长趋势,但总体竞争力弱于日本。从旅游资源与国土面积来看,中国远超日韩两国,但是旅游服务国际竞争力却不如日韩两国说明中国虽然是个旅游大国却不是旅游强国。

三、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服务监管不到位

中国现行的旅游法律法规仍是2013年10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仍存在一定法律漏洞,一些不法人员在旅游市场里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比如部分旅游公司存在违规经营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旅游市场的公正性,使得游客利益受损。另外,中国部分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有限,未能达到入境游客的期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旅游服务的国际形象。

(二)入境游客来源单一

近年来,跨境旅游服务越来越受到国家的支持,入境旅游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国内入境旅游人数695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仅占1425万人次,港澳台地区的游客是中国入境游主要来源,入境的外国人中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极少数来自欧美。一方面,地缘相近导致以上国家存在天然的文化相似性,另一方面,旅游服务层次差异及模式多样化限制了欧美国家的入境需求。相对单一的入境游客来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服务吸引力不足

旅游服务吸引力不足也是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但多以自然风光游和历史文化遗产观光游为主,对比日本和韩国,虽然二者在资源禀赋上不占有优势,但其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却不断提升。日本和韩国服务贸易相对比较发达,尤其在文化贸易方面,日本的动漫及周边产业吸引了大批入境游客,韩国的韩流文化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量文化爱好者前去观光。在中国的旅游资源中,诸如此类的品牌效应和文化附加值相对稀少,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在旅游区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少。因此,目前中国旅游服务吸引力是不足的,未能足够开发更多目标客户群体,无法满足国际游客的多层次需求,而这将是今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转型的方向。

四、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强化监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绝只仅是单纯的经济事业,它在带动外汇流入的同时也在传递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文明。首先,政府应该提高对旅游立法的重视程度,对现有规则予以补充、修缮,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其二,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把关。增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牢固树立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同时,旅游服务的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资源开发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在资源可承载能力范围内,拓展并开发多元化的旅游服务和项目,最大化契合旅游服务消费者的需求。

(二)创新多元化旅游项目

近年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始终存在外来客源单一问题,不利于旅游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针对这一问题应当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根据目标群体推陈出新,创新旅游模式,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认同,即“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民心相通,解决跨文化沟通障碍之后,贸易自然更加畅通,使中国的服务贸易客源不再局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而是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全部区域。在旅游项目上,要增加创新元素与特色元素,针对不同区域特色开发旅游项目,满足各层次客户需求。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将旅游市场的国际竞争由价格和质量竞争转变为品牌和特色竞争。

(三)产业融合推动特色旅游

目前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缺乏特色,未能与周边产业形成合力以增强旅游服务吸引力。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和产业融合效应,各产业也未能通过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良好的前期宣传有助于打开国外旅游市场大门,深入的产业融合有助于拓展特色旅游。如中国的汉文化,将人文资源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加旅游服务的附加值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将旅游与医疗相结合,国外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体验中医养生文化,提高了游客对中国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转型和融合已成为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不断转型升级中国医疗旅游业也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 徐文月, 刘敏.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7, 10(5):41-55. 

[2] 梁雯.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问题与对策[J]. 改革与战略, 2017(9):148-150. 

篇8

汉服文化周是由文化名人方文山、著名歌手周杰伦发起,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的弘扬及传承为根本目的,是中华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文化大规模的呈现。汉服文化周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古镇举办,第一届于2013年11月1日开幕,第二届于2014年11月1日开幕,第三届于2015年10月31日开幕。

汉服文化周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服饰之美,更是借助传统服饰的冠带之规,展现中庸、正直、诚信等中华礼教文化的精髓,具有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强化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

汉服文化周起因:

方文山表示十多年前,开始对汉服中华传统感兴趣,《青花瓷》《本草纲目》都有这部分的创作灵感,四五年前开始接触汉服,直到两年前,遇到一些汉服同袍,因缘际会,想吸引汉服爱好者的关注,整合志同道合人们的凝聚力,故想到办汉服文化周活动。

方文山表示汉服因朝代更迭的历史因素断层了三百多年,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更需要直接有力的宣传及提倡。这样才能获致最大能见度与影响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属于两岸同胞,更属于全球华人和炎黄子孙,期待对中华民族服饰礼仪文化有着传承热血与使命的人们,推动“中国风”,共筑“中国梦”。

举办地: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

篇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是李白奉旨为杨贵妃所做三首诗中的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比喻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宇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同时,也反映出古人十分注重对女人衣服的欣赏。

相比于现代女子的洒脱奔放,古代女子更显温婉含蓄。这不仅是由于古代对女子规矩礼仪的束缚,同时也是由于汉服的褒衣博带。但是汉服柔美与大气并重,飘逸与灵动寓于其中却使得女子生出无限多种韵味,也展示出汉族女子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恪。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教神道设教的一部分。“秉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老百姓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明确用“汉服”指称汉人衣冠,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金国熙宗甚至“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满清以此为鉴,对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汉服遂亡。

甄传里的甄,一曲惊鸿舞倾倒众生,她那长袖翩翩的古典汉服舞蹈服装在汉服的历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女人们的服饰由夏到明也各有不同。女装在早期和男装类似,也穿深衣,后来则以襦裙为主,汉时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常见的服饰,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而女人的美到了唐代又别有一番风味,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这才有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人们。

服饰历来是女人们热衷的话题,她可以完全展示女人们的魅力,但是当现代美完全将目光聚焦在对奢侈品的追求上时,我们是否会发现,少了那么一丝淡然与柔美,倘若没有未央宫中倾倒众生高高飞起的裙摆和明艳照人的披风,以及盛世唐朝典雅大气的轻纱羽衣,历史将会是多么孤寂。汉服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描摹不尽的一段段流转在玉体之上的美丽历史,更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磅大气与华丽安逸。

篇10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

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上古黄帝垂衣裳,起源就在黄帝时代。记载是这样,当然年代太久远也没有文物可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