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姿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22 17:1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走姿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邹涵虹这个名字是邹爸爸起的,虽然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娱乐圈,大部分的演员早已不再用真名示人,而邹涵虹却觉得自己这个名字挺好的。“我想,我爸爸当时就希望我以后做一个有涵养的人,也让我的生活就像虹一样的多姿多彩”,邹涵虹说道。
像大多数父母一样,邹涵虹的父母为女儿设计的是一条中规中矩的阳关大道。邹涵虹说,“爸妈曾经希望我能够像普通孩子一样读书,考大学然后工作。”
邹涵虹出生于浙江宁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城,但当时艺术类在邹涵虹的家乡并不是什么热门的专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父母更希望她将来走上外交官的道路。
而事实上,邹涵虹却做了一个让父母怎么都不愿理解的决定――考中央戏剧学院。
年少的一股意气
多年来在北京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将江南女子的小家子气从邹涵虹身上抹去,她笑起来大大咧咧,完全没有江南姑娘的娇羞。
事实上,生活对邹涵虹的历练从很早就开始了,还在中学时代邹涵虹就似乎比别的孩子更能吃苦。除了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在学校、家和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邹涵虹还要学习法语,每周都要在钢琴前练上几个小时,弹到手指都快起茧了。
如果没有年少的积累与坚持,现在的邹涵虹只能走着父母为她规划的道路,更不会有现在荧幕上扎实的表演功底。
也就是凭着这一股子意气,邹涵虹撑过了踏上演艺路最艰难的时期。
刚柔并济的“战争”
踏入中央戏剧学院的那天起,邹涵虹就被父亲认定为不肖女,从此开始了与父亲的“战争”。
为了让女儿知难而退,父亲会刻意地减少给女儿的生活费。而为了养活自己,邹涵虹只能严格限制自己的花销,并做起了钢琴和外语老师。
“我当时脑子里只有‘开源节流’四个字,为了赌一口气,我坚持了一年。演员不像别的职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家里接济。爸爸的态度虽然有所好转,但也不会在物质上给予太多帮助,更不用说精神上的支持了,那时我几近崩溃。”
但天下没有不护犊的妈妈,比起邹爸爸对女儿坚持的冷淡强硬,邹妈妈会攥着私房钱,一趟一趟地偷偷给邹涵虹送去生活费。
这场与父亲的较量,更是邹涵虹与生活的较量。正是男孩子般不服输的性格,和温柔内敛的母爱支撑着邹涵虹,直到她真正登上荧幕的那一天。
走出多彩人生
如今邹涵虹作为一个演技成熟的专业演员,闪耀在电视荧幕之上,她塑造的角色生动丰满,让人印象深刻。
《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使命》这些耳熟能详的电视剧,冯小昆、冷月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荧幕形象,就是邹涵虹交给父母的成绩单。
邹涵也虹终于看到父母脸上展露的笑容,从电视上看到邹涵虹作品的那一刹那,父亲终于被触动,仿佛一切尘埃落定,父女间的芥蒂土崩瓦解。
篇2
黄自艺术歌曲中的歌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选自古典诗词,《花非花》、《点绛唇・赋登楼》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类作品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音乐上富于浪漫主义气息;一类是选自与他同时期词作家的诗词,如《玫瑰三愿》、《思乡》和《春思曲》等,这类作品旋律声部和钢琴伴奏以默契的配合来表现情景交融,以丰富的和声语言以及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内心的激情。
《玫瑰三愿》、《思乡》和《春思曲》收录在1933年出版的独唱曲集《春思曲》中,这些都是黄自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他为每一首作品编配钢琴伴奏时都精心选择伴奏的织体音型,依据每首歌曲不同的创作目的和表达的不同情绪,选用恰当的织体形式,精心设计伴奏音型,以最简练的手法获得最完美的效果。
一、使用不同的钢琴伴奏音型刻画音乐意境
《春思曲》是黄自先生采用同时代诗人韦瀚章的诗词为内容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创作于1932年4月。这首歌曲清淡幽雅,借景抒情,表现了孤独的女子思念情人、凄凉惆怅的心情。在《春思曲》中,第一句歌词是:“潇潇夜雨滴阶前。”因此,在仅仅只有一个小节的前奏中,右手的十二个双三度八分音符表现、刻画出了在孤独、清冷的雨夜里,一位女子听着雨滴滴落在石阶上,一夜无眠的孤寂意境。这些平稳、轻柔的三连音瞬间就把歌曲淡雅、寂寞的情调刻画出来了。从第二小节开始,也就是旋律声部开始的地方,左手演奏歌曲的旋律,右手的八分音符继续模仿雨滴的音型表现春雨绵绵、淅淅沥沥的场景,为歌曲营造出孤独、惆怅的氛围,使歌曲的人物、情、景和音乐融为了一个整体(见谱例1)。在第十一到第十六小节,双手的伴奏音型变成八分音符和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音乐也随着流动、急切起来,表现出她不愿看到“杨柳”、“双燕”的焦躁、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通过这段情绪的变化,音乐随之走向,在歌曲的最后一段,她终于从心底呐喊出内心的渴望和心灵深处的所思所想:“恨只恨,不化成杜宇,唤他快整归鞭。”因此从第十八小节开始,右手的伴奏音型变成柱式和弦,所有和弦的高音与歌唱旋律同步。增加音乐的力度,表现出音乐情绪的高涨,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谱例1:
《思乡》的词作者也是韦瀚章先生,创作于1932年5月,因此这首艺术歌曲的音乐意境和钢琴伴奏织体在创作上与《春思曲》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着很多的不同。这首作品风格雅致,表现了一位流落他乡的游子在万物苏醒的春天,看到柳丝、杜鹃等激起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思乡》中,前奏中的分解和弦音型和右手的旋律把音乐意境带人到柳丝摇摆、万物复苏的春天中去。声乐部分使用了很多的半音来刻画音乐形象,“柳丝系绿,清明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短短几句,刻画出主人公在万物苏醒的春天,惆怅思乡的心情。而伴奏声部在十二小节之前采用大量分解和弦琶音,也表达了这种柳丝摇摆的情境和思乡的复杂心情。这些琶音几乎没有与声乐部分相同的旋律音,这也增加了声乐演唱的难度。在第十二到十四小节中,伴奏音型使用复调手法,用右手和左手的两个八分音符跳音加重音来模仿杜鹃的鸣啼,表现了杜鹃充满活力的跳动情景,通过节奏的紧张和音乐的不稳定,将音乐带入到。从第十五小节开始,音乐进入到了第二段,“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抒发出了主人公人在异乡、忧郁思乡的感情,因此伴奏音型变成了柱式和弦,在力度上逐渐增大,由弱到强,为声乐部分的情绪抒发给予力度上的支持,直到“问”时,把音乐、情绪推到最,使感情得到宣泄和释放。
二、在钢琴伴奏中加入其它乐器助奏,丰富伴奏声部的和声与织体
《玫瑰三愿》采用的就是钢琴与小提琴相结合的伴奏形式,钢琴伴奏、小提琴助奏、钢琴与小提琴以及声乐旋律声部共同体现了作曲家的乐思。《玫瑰三愿》的词作者是龙七先生,作品短小精悍,创作于1932年6月。当时“一二八”淞沪抗战停战后,龙先生回到校园里,看到玫瑰凋零,一片萧条,于是顿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诗词。歌词不仅把玫瑰花比喻为美人,而且抒发出“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长好不凋谢,好留住芳华。”的三个愿望。在作品的前奏部分是钢琴与小提琴的齐奏,虽然旋律音是相同的,但是两件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尤其体现出小提琴柔和细腻的音色(见谱例2)。旋律声部进入后,钢琴伴奏转为柱式和弦,这些和弦支撑着旋律声部的和声,因此,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把声乐旋律简化了的伴奏。而这时的小提琴有时游离于旋律之外,好像是轻声附和,有时又模仿旋律声部,使用复调的手法倾诉旋律从而与旋律声部形成呼应。从第十二小节,歌词开始抒发“三愿”,钢琴伴奏的左手也从与右手同步的和弦变成了分解和弦琶音,代表作品进入。这时钢琴丰富、饱满的音色富有很强的表现力,能生动表现出当时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含蓄细腻的内心世界,而小提琴的音色则体现出玫瑰花的娇贵与柔弱。因此,在弹奏这个作品的钢琴伴奏时,要注意给小提琴留出与声乐旋律互动、呼应的空间来。
篇3
“冯洋林,七十分。”讲台上的老师不紧不慢地念出了我的成绩。眼中似乎隐含着一丝失望。老师话落,只见一张打满“X”号的试卷递到了我面前。我伤心极了,对着这张试卷独自发呆。一向成绩不错的我从未受到如此严重的打击。老师今后会怎么看我呢?我想。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我背起书包,四肢无力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次考试我可是精心准备了好长时间,可以说是信心满满。没想到竟然会是这样。我的自信心伴随着这一张试卷跌落到了无尽的深渊。
“我回来了,”我有气无力地叫了一声,轻轻地合拢上了门,“试卷成绩下来了。”刚一踏进屋里,便迎来了两张写满期待的面孔:“考得怎么样?一定很好吧!”“七十。”我轻轻地说,声音细小的像蚊子声一样,但还是逃避不过爸妈灵敏的耳朵。只见爸妈脸上的表情由笑容变为愤怒,眼睛喷射出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我吃掉一般。接着便劈头盖脸地教训起我来。本来我心情就不怎么好,经他们这么一说,我的怒气也一点点上升,整个人成了一座将要喷发的巨大火山。就在这一瞬间,我压抑的心情全部爆发对着父母大吼:“我考不好关你们什么事?!”说完,便重重地摔开门,头也不回地跑了出去,只留下父母失望的眼神。
月亮出来了,风也吹了起来,冷冷的,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暮地,我看到路边的一对母子,小男孩踮起脚为他的妈妈擦汗,那位妈妈也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在我筹备考试的那段时间里,爸爸每天起早贪黑的去上班挣钱,并为了能回来送我去考试,没和领导请假,被扣了半月的工资;妈妈早中晚三餐顿顿变着花样给我做,在我读书时为我端热茶,半夜里起来帮我掖被子。。。。。。这不都是浓浓的爱吗?我回头看看那个亮着灯的小家,一霎时,觉得它是如此的温暖可爱。我为何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闹翻呢?这值得吗?
不值。
考试不好可以从头再来,失去了亲情呢?再也找不回来了。
我转过身,向亮着灯的地方走去。推开门,爸妈正忙着热菜,看到我回来,急忙出来迎接。我分明看到,他们眼中流露出来的是爱啊。妈妈刚想张口说些什么,却被我抢先一步:
篇4
最近,某影视公司负责电视剧项目的李女士愁得茶饭难思。“前期准备工作均已到位,但是后续制作资金紧张,想找银行贷款又没有实物抵押,”李女士跟银行的客户经理王先生叹息道:“做文化项目的企业怎么才能像做实体的企业一样,轻松的获得贷款呢?”
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难”
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成长性的产业,对于解决就业、减小能耗、提高国家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政府投入、落实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和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方面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北京市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确立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大致呈现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以数字娱乐为主要内容,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重点发展软件、游戏、动漫等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二是以北京传统工业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集聚区;三是以大型文化创意企业集团为龙头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的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源头与原动力,然而“融资难”却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大多是以生产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居多,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固定资产少,流动资金普遍趋紧,盈利商业模式不确定,缺乏规范行业标准和公约,缺少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专业评估公司,缺乏有实力的担保人,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品牌或精品不多,很少有跨行业综合性集团参与,加上资产多为无形资产,缺乏作为向银行贷款担保物的固定资产,同时文化项目的运作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风险等,这些自身特点难以给投资机构足够的信心。
资金是企业发展之本,多数文化创意企业长期处于融资逆境,寻求持续的筹资渠道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影视制作企业的“运作链”
李女士向客户经理王先生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并递交了贷款申请。公司成立于2005年,现有员工31人,约90%的员工具有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公司主要致力于影视剧作品的投资及制作工作,自成立以来相继独立或参与创作了多部电影、电视剧作品,陆续于2008年和2009年上映,其中部分作品取得了当年票房冠军,或创造了华语电影史票房之最。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公司在2009年申请并获得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等业务拓展所需要的证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r基础。截至2009年底,公司资产2600万元,负债900万元,营业收入340万元,营业利润1,2万元,净利润1万元。
从日常运转来看,公司支出主要包括影视剧的筹划和拍摄费用,以及与影视剧相关的广告宣传费用,收入主要体现在收取影视作品的播映权费用和影视作品贴片广告费及形象使用费。公司与国内电视台拥有广泛且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作品在多家电视台热映,后续作品正处在洽谈具体购买事宜的进展之中。
目前,公司正在运作独家投资的某高校校庆电视连续剧,已取得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编剧、制片人、导演、男主角、女主角等均已确定,编、导、演人员与公司保持有良好的关系或紧密的联系。同时,公司已得到北京市政府针对该剧给予的专项补贴经费。除投资和策划之外,公司还通过在项目中增加拥有相关资质与渠道的合伙人的方式,参与到拍摄和发行环节。与同类影视制作公司一样,目前亟需资金用于该电视剧的拍摄制作,其他由公司自筹且自筹资金已到位。
担保贷款带来的“及时雨”
客户经理王先生跟李女士介绍,文化企业如果拥有版权,可以利用版权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版权作为贷款的担保物,版权价值大小决定银行是否向文化企业发放贷款以及发放多少贷款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我国版权价值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企业版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发展。除此之外,文化企业还可以通过自有房产等抵押,或由银行准入的第三方专业担保机构提供保证担保获得银行贷款。以J银行为例,已经为影视、网游、演出、会展、出版、信息服务等多种文化企业提供了授信业务,支持范围涉及电视剧、节目、电视动画片等诸多大类作品。
王先生仔细研究了该企业的相关资料。一般而言,影视行业从策划和投资、拍摄制作、宣传推广到销售各环节成本分别占总投资的30%、30%、30%和10%,其中电影在宣传推广和销售环节占比更高,而电视剧在策划和拍摄制作投入更大。公司成立之初主要参与影视投资,之后逐步进入策划、推广环节,依靠与媒体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投资的电视剧在后期推广发行和销售环节可节省大量支出。从公司整体看,业务定位明确,业务模式较为成熟,业务发展较为稳定,前期与电视台的良好合作有利于后续作品的发行推广,且主营收入随着剧集的陆续播映而呈现上升趋势,本次申请贷款电视剧项目整体收益可观,公刮成本回收较有保障。鉴于李女士所在的公司目前没有合适的抵质押物,因此王先生把该公司推荐给了该行准入的第三方专业担保机构。经第三方专业担保机构详细调查、评审后,同意为其提供担保,
篇5
1998 年,刘某来到浙江省义乌市打工,与来自安徽省的胡某认识,双方产生恋情,并于1999年到政府登记结婚。二人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同年生育一女孩。2003 年6月,刘某和胡某因生活琐事发生口角,胡某离家不归。在网吧里待了一个星期的胡某,竟然谈起了网恋。此后,胡某沉迷在网络里,并和网友见了面。刘某虽再三劝阻,胡某却依然经常外出不归家。2004年春节后,胡某离家出走,刘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胡某离婚。
中国法院网·雷瑞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
在众多狗的品种中,中华田园犬是最为普通的,这种狗的品种一般都会被养在农村的,一般不太会当作什么名犬来养的,相对于别的狗的话,它们的地位就相对来说比较低微的了。不过,其实,像这种狗狗小的时候也还是蛮可爱的,憨乎乎的,也非常的讨人喜欢。它们和它的主人之间也会发生许多的事情。
就像这一次,这位主人家里就养了一只中华田园犬,它还比较小,非常的可爱,也是给主人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但是,主人的父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蔬菜,眼瞅着,这些蔬菜快要收成了。可是,却不幸遭殃了。那一天,这只中华田园犬竟然带动着邻居家的几只小柴犬来破坏自己家院子里的蔬菜。等主人的父亲回来之后,发现自己家院子里的蔬菜被破坏成不成样子了,那些蔬菜都被狗狗用狗爪子给扒出来了。主人的父亲真是气愤极了!要知道,那可是他辛辛苦苦种的呀!那可是花费了很多心血了!如今到了快要收成的时候,竟然被这只狗狗糟蹋了。于是,愤怒之下,就踢了狗狗几脚。这只狗狗委屈地看了看主人的父亲,然后眼泪汪汪地跑出门外去了。这个时候,主人的父亲倒也没在意,总以为到了晚上的时候,狗狗会自己回来的。可是,也不知怎么的,那天晚上,这只狗狗竟然没有回家。这个时候,主人的父亲开始担心起来了。毕竟这只狗狗虽然很调皮,但也是给这个家带来了许多的欢乐的。他开始担心狗狗不会被人抓走了吧,被人宰了吧,难道就这样离家出走了吗。于是,他叫醒主人,打算一块儿去找。谁知道,当他们来到大门口的时候,发现狗狗正静静地守在门口,俨然一副像犯了错误似的孩子,那表情真是让人心生怜悯呀!当它看到主人到门口来迎接自己的时候,就主动地蹭蹭主人。主人的父亲看到狗狗完好无损的在门口,心中那颗担心的心也算是放心下来了。于是,主人的父亲就抱起狗狗进屋了。
没想到,这只小土狗竟然还会发这样大的脾气。竟然小小年纪,还学会离家出走了呀!
篇7
自从肉被骗走以后,乌鸦下定决心要整一下狐狸。
几天后乌鸦又叼着一片肉,狐狸看见说:“乌鸦,你不觉得你这身衣服不好看吗?我家有一件漂亮的衣服你要吗?”乌鸦想了想,把肉放在树枝上说:“有多漂亮?”狐狸说:“我拿给你看,不过你要用肉和我换。”乌鸦说:“好吧。”狐狸回去了,乌鸦于是用一块红石头换了肉。过了一会儿狐狸回来了,只见它两手空空。乌鸦问:“衣服呢?”它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狐狸急忙叼起那块“肉”,只听见咯嘣一声狐狸的牙就掉了,它几天不能吃东西就饿死了。
回去以后,乌鸦对它的孩子们说:“碰见坏人一定要用‘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才能取得胜利。”
篇8
当事人不履行离婚协议,对方强行带走子女,是否构成侵权?
[案情]
[争议]
本案的争议是当事人不履行离婚协议,对方强行带走子女,是否构成侵权。对此,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可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执照离婚协议,田某对祝某某享有抚养权。祝某未经田某同意将祝某某从田某住强行带走的行为,侵犯了田某的抚养权,构成侵权,应当承担恢复原状的民事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祝某与田某的离婚协议不违反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效力。田某不履行离婚协议,祝某与其家将祝某某从田某家中强行带走,是履行协议的行为,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不构成侵权行为。
[说法]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婚姻法》中规定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抚养权,又称为亲权,是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享有的一种身份权,即民法上所规定的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亲权可以成为侵权行为的客体。
在本案中,祝某与其家人将祝某某从田某家中强行带走的行为是履行离婚协议的行为,该协议合法、有效,祝某的行为没有违反法院规定。同时,祝某在主观上没有过错。祝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离婚协议中规定的田某再婚后自己对祝某某享有的抚养权,不具有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过错。所以,祝某的行为不构成侵权行为,不应承担恢复原状的民事责任。本案是男女双方离婚后产生的子女抚养纠纷,而不是侵权纠纷,应当按照《婚姻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关于子女抚养纠纷的规定进行处理。《婚姻法》第36条规定,哺乳期后的子女,父母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议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在本案中,田某再婚,子女归没有再婚的祝某抚养对子女更为有利,在祝某没有其他不利于子女成长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当履行原离婚协议,祝某某应由祝某抚养。
延伸阅读:
篇9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治理;保护主义
中图分类号:D9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6-0009-08
收稿日期:2012-06-30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后期项目“国际经济法治”(11JHQ015)
作者简介:何志鹏,男,黑龙江双城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触发了全球的金融风暴,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动荡,而且导致了很多国家的社会问题甚至政治变乱。当然,最核心的影响领域还是在经济贸易方面。贸易、投资与金融虽然由不同的体系所规制,但是世界经济各领域之间的敏感度日益提高,贸易、投资和金融的相互影响就形成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格局。因而,由金融风暴引发的贸易政策变化是相当显著的现象。准确判断、正确对待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体制,并认真思考国际贸易体制应当如何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且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初起后的保护主义浪潮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各国纷纷采取限制自由贸易的保护主义措施。根据GTA的统计,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全球新增692项贸易限制措施;2009年开始,更是每季度新增100余项,与金融危机影响加剧之前的每季度50项形成鲜明对比。2009年,世界商品总出口下降12%,商品总生产下降2.5%,全球GDP下降1.5%,其中美国进口就下降了16%。尽管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报告认为贸易缩减主要是因为需求减少而非贸易限制的影响,但包括欧盟在内的经济体还是认为保护主义起着主要作用。由此,21世纪之初的国际贸易图景上就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现象:曾经在20世纪末弥漫于世界的自由主义情绪退缩为保护主义盛行的状态;多边贸易体制目标宏伟的贸易谈判长期没有实质进展,单边保护措施日益增加;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更积极采取措施,促动人民币升值。当前,危机虽有所缓解,贸易保护措施却没有明显回落,保护主义仍然是当今贸易的核心问题之一。
这些国家的行为可以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予以解释。现实主义认为,在一个总体上无政府的社会之中,每一个单一的、理性的国家都追求自己的相对收益最大化,以此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存续。因而,国家之间会为了权力而斗争。在经济局势出现危机之后,各国都感觉到其自身的存续与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因此设法寻求自保。在寻求自保的过程中,其目标并非绝对收益,而是相对收益。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考虑在贸易中是否能够得到好处、能否遭到损失,而是考虑如何比其他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遭受更小的损失。为此,最值得选择的不仅是各家自扫门前雪,而且是损人利己、以邻为壑。因而,这些国家开始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力争在贸易关系的博弈中得到更好的利益,让其他国家去承受损失。通过这种方式,国家会获得安全感。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都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对于代表国家利益的实力、财富的重视促成了其政策的自我中心特征。现实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理论,它认为自利的国家之间不会有长期、稳定、可靠的合作,而只可能为了共同的利益、打击共同的敌人而形成短暂的联盟。它看不到国际格局进步的迹象,充满了悲观情绪。但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现实”。它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决策者思考问题所遵循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国家在世界上的生存逻辑。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格局特别是国家单边的保护主义,生动地表现了此种自利追求的现实性。如果大国在经济关系中利用不对称的相互依赖结构中的优势地位,利用小国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则是在经济上的强权政治。
保护主义措施在短期、局部是可能有好处的,所以很多国家乐于采用。但是,从长远和整体的向度观察,就肯定是有害的。因为这种经济民族主义的表现会使国家之间呈现更多的对立和斗争,最后导致无人获利的结果。因而,各国在金融危机时期的保护主义举措只应当被视为在经济局势发生突变之后的一个应激反应。金融风暴引致危机的状态是一种短暂的非常状态,有关经济体在其中的决策与行动类似于法律上的“紧急避险(necessity)”措施,是在危机情况下依本能而采取的手段,其本身未必是正当合理的,而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灾难。此种选择未必是最优选择,它具有长期的负效应,因此必须予以限制。
二、回归自由:国际贸易治理的近期目标
后危机时代是一个自由贸易被遏制、自由贸易的价值被忽视的时代,面临着很多现实和潜在问题。贸易保护措施不应当也不可能长期有效,在这种短期的危机状态渡过以后,国际经济体制还应当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由的状态。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深刻认识现实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未来,发展更可取的国际机制。当前,国际贸易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自由开放的世界秩序。
尽管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学的学术谱系中,有诸多反对自由贸易、进行保护主义的理由,例如一些学者认为自由贸易所依赖的“生产者剩余”由于国内市场失灵可能并不是成本与收益的正确衡量,但人们公认的理论仍是:自由贸易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而且会形成规模经济,促进企业的学习与革新,避免了限制自由贸易的代价以及保护政策的成本。也就是说,无论对于出口国还是进口国而言,促进贸易的总收益都是大于总损失的。自由贸易所带来的选择多样化、管理学习和竞争是保护主义所难以替代的。因而,自由贸易是总体效率最高的选择,在危机产生的慌乱平息以后,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了平复危机所带来的创伤,弥补危机造成的损失,必须恢复和推进自由贸易体制。
从实践的发展中,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印证:首先,近代以来,经济繁荣、民生幸福的区域都是对外贸易相对发达的区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顺畅的时候,经济的总体趋势也发展良好;而对外贸易的受阻则直接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各国的经济发展数据表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进出口贸易与GDP正相关。其次,近百年来,各个国家出于理性的选择,都纷纷加人贸易自由的行列,签订双边、区域、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协定来构建一个自由的世界市场。由此表明,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利益被各国所认同和追求。
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国际社会应着眼于构建和强化多边的自由贸易框架,而不能任由保护主义泛滥。世界各国必须倡导重视和尊重多边贸易体系所确立的规则,在规则之内行事,保障国家之间合作的成果。从现实的安排上,应当进一步讨论强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的法律制度,一方面在规则层面对国家的行为予以规范,另一方面在规则的事实环节加强监督。
三、迈向发展:国际贸易治理的中长期目标
“贸易与发展”是国际贸易体制关注了很久的问题。这里的发展,主要是指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共享经济贸易的惠宜。一个自由贸易的体制可能是总体效率最优的体制,但不一定是道德至善的体制,这是因为总体效率最优的观念只注重物质的层面而没有注重国际贸易秩序的伦理层面。那么,应当如何理解国际贸易的伦理层面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考量:
第一,国际贸易应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中世纪以后,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反思,认为人具有核心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PetTarch)高举人本主义的旗帜,并被后世的哲学家康德所传承。人本主义将人类思想与行为的目的放到了人自身。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就已经指出:人的尊严、自由、发展和解放是最高的目标。虽然现代环境伦理提出在人之外的动物和无生命体也应当作为关怀的对象甚至价值的主体,但这些观点都不意味着人的主体资格、人在整个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的丧失。动物解放、荒野伦理归根结底都是人类对于自身的命运、审美的关怀而赋予人类之外的各种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认识的是:经济行为的目标并不在于效益自身,而在于为人所利用。密尔的观点仍然值得重申:社会功利是每个人自由的叠加,而绝非对立。包括贸易法律制度在内的国际经济体系,既不应当是“物文主义”的,也不应当是“国本主义”的,贸易必须是人本主义的,必须着眼于人的福利的增加。阿马蒂亚·森从伦理的角度所解释的经济行为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以自由看待发展,也就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这与马克思将哲学的目标看成是人的发展和全面解放是一样的。自亚当·斯密的时代,经济行为就不是为了经济本身,而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也就是说,自由贸易的目标是国家的发展,而国家与社会的富强和发展,其终极目标仍然是人的自由、解放、发展。
第二,在绝大多数时候,自由贸易是正义的,但存在例外。自由贸易所追求的收益最大化,一般来说优于人为干预缩小收益的保护主义。但仍需审视:贸易所创造的收益在人群中是如何分配的?如果采取的是赢家通吃、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分配模式,则其正义性就是负值。只有在同等的情形下同等的分配,并且考虑给处于劣势的人或群体以更多的机会和收益,才是更符合现代主流正义观的分配模式,才符合我们前面阐述的人本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国际贸易的参与者有更加细致的观察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状况,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区别对待。
第三,在一个存在强弱大小差异、存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能力差异的国际体系里,赋予弱小经济体以更多的机会,不仅符合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而且也符合当代世界公认的、在人权领域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更优待遇的“积极保护”(positive protection)原则。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当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促进发展能力的提升。考虑到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贫弱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大国的殖民入侵或掠夺有关,且由此形成了依附关系以及一个不平等世界体系⑤,采用“不平等但公平”或者“不自由但公平”的贸易措施(如关税优惠、技术与资金援助)是正义的国际贸易体制的必然要求。
在这方面,实际上已经有大量的国际法规范提出了治理的未来构想,只不过这些规范尚处于软法阶段,但由于大国处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不愿承认这些符合“善治”的规范的约束力。在金融危机出现后,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其既有的法律规范,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口对本国产业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利用金融体系的特征,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进一步的剥夺。而且,对于原有的赋予发展中国家的、促进其发展能力的特殊差别待遇也通过修改法律逐渐缩小。这些行为虽然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体制中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符合国际贸易关系的伦理指向。目前的WTO规则虽然有很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特别例外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面。有的学者认为,WTO作为一个促进贸易自由的机构,不应当考虑太多的发展问题。发展问题应当有专门的发展机构予以处理,其中包括UNDP、UNCTAD等等。从职能分工的角度讲,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国际贸易法和国际发展法之间的关系值得重新考量。二者不仅相互独立、相互补充,还相互配合、彼此合作,存在着相互嵌人的可能。正如国际经济法专家克莱西所指出的:国际经济法具有福利的维度,而国际发展法就是这样一个维度。国际社会对于减少或消灭贫穷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目标都一样应当予以重视。由此,发展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目标,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关怀。在国际贸易恢复通畅自由的市场之后,就需要将以往促进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规范更进一步强化,促进世界的公平、持续发展。
四、构建法治:体现国际贸易自由与发展的治理手段
就国际贸易秩序而言,无论是恢复自由还是促进发展,最有效的治理手段都是法治。法治意味着行为体在规范之下,依循规范而行动。作为一个目标,法治是一个类似于物理学中“理想状态”的几乎无法达到的结果;而作为过程,它是一个不断迈向良法善治的进程。国际法治不仅要求设立一套良好的规范,更要求这些规范是以正当的程序确立起来的,能够被妥善地遵守,为国际组织所有效地实施、严格地监督;在行为体违背了规范、侵犯了其他行为体的权利之时,存在着有效的争端解决程序予以解决。在这方面,国际关系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该理论主张:在无政府的世界格局之中,国家并非一定注意相对收益,而是可以珍视绝对收益;国家之间并非总是此消彼长甚至你死我活的对立、对抗关系,而可能是共同促进、互利互补的关系。国家之间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就需要稳定的合作;为了促进此种合作,就应当建立制度,以保证合作的条件受到遵循。国际贸易恰恰是国际合作和建立制度的最好例证。诸国出于利己的初衷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不仅没有使自己更加得利,反而是彼此都卷入贸易战的漩涡之中,这正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安全困境”在贸易方面的具体反映,也为世界历史所反复证明。关税大战不仅造成各国经济受到更大的损失,而且可能导致社会变乱甚至全球战争。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国家之间必须放弃自立的态度,投入合作。制度化的合作是避免世界因为危机而陷于混乱的最主要途径。20世纪中叶以后,国际经济领域没有出现大的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了一系列合作制度的结果,是人类智慧和理性传承与积累的结果。国际制度作为公共物品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较为稳定的预期,约束了国家自利行为的限度。
20世纪以来,世界治理模式的进步就是不断迈向法治理想与目标的制度发展与制度建设进步,推动或促进国际贸易治理法治化进程更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例如,作为多边贸易体制典范的世界贸易组织通过普遍最惠国待遇、关税许诺及限制和禁止非关税壁垒来保障一个较为顺畅的自由贸易制度,并通过提供贸易政策审议机制来监督各成员的行为,通过争端解决机制来恢复被扭曲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世界贸易组织的一系列规则,特别是其较为有效的运作以及争端解决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系列虽然在文本上并未被承认,但在实践中被关注和履行的“判例法”,为国际贸易法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国际贸易合作铺就了良好的轨道。可以说,人们把世界贸易组织看做是全球治理的一个典范,就是因为其初步实现了法治的标准。正是有了一套明晰的原则和规则,一次次的金融风暴、经济危机才没有导致关税或贸易大战,没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与此相对,全球治理体制对于金融的干预和规制十分欠缺。其结果就是市场自律,由此形成了国际金融市场极度不稳定的可能。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银行灾难,就是这种放任的结果。
法治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能够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未来的国际贸易秩序,需要进一步完善规范,特别注重程序层面的改进和革新。当然,还必须注意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仅针对贸易问题建构法治是不会有很大效果的。因为贸易与金融、投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问题又与环境问题、人权问题甚至军事安全问题在很多层面上复杂地相互交织。因而,只有多个领域协同进化,全方位地构建法治,才有可能逐渐减少大国实施保护主义、遏制自由、阻碍发展的现象,才有可能减少国家之间的贸易纷争,形成和谐共进的经济秩序,甚至通过金融监管的全球法治化来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
国际贸易法治的彼岸远景目标以大国经济强权的现实为起点。在现存的国际格局中,很多法律还是存在于政治的夹缝之中,通过政治力量寻求伦理的目标。所以,一蹴而就或者短时间完成的设想都是过于天真的。“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真正公平的游戏规则,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可谓任重道远。”但是,有规则比没有规则要进步,规则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可能自我发展、完善、强化,形成日益明晰的法治状态。在现实的情况下,首先可能做的是以大国制衡大国,使既有的规则真正发挥作用;进而使小国团结起来,平衡大国,形成一种结构,推进国际贸易的民主化发展,并建立新的有益的规范。由此逐渐将大国纳入到法治的格局之中,最终将遵循贸易法律演化成各国的信念,成为国际社会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贸易法治。
篇10
易学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学术核心和文化特色,不仅有过"人要三圣、事历三古"的光辉历史,而且在历史上的每一次文化冲突和观念转化中都扮演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的角色。易学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了自己。
易学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符号哲学,周易只是其中的主要一支。周易固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它如果停止发展与衍生,它便要逐渐丧失其生命力,就不会有昔日两汉象数新易学的辉煌和宋代易学的新高峰,也不会有今日易学的庞大复杂的体系。因此,易学本身必须首先变易,因时乘变地发展自己,变易自己;易学本身不变易,便是"易而不易",便不成其为易学了。易道以变为用,随着时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每一个时代的易学及其哲学,都是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物,都反映了该时代的精神面貌。
当今的易学研究,一方面要求回到"原典",一方面要求面向世界,走向科学。前者即回到原点,是追问易学从何处来?后者即面向未来,则探讨易学向何处去?何时易学才能远离尘俗、回光返照,进入当代科学与文化的最高殿堂?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嬗变,中国学术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已自觉地全方位地接受了西方科学的影响。在中西文化大冲扩、大融合的新世纪,在重现民族化又强调世界化的今天,如何用这种西方色彩较浓的观念和方法去整理和研究体系已经相当完备的传统易学,如何使传统易学在新思想的刺激下重焕生命,二者能否有机结合,这都是当代易学研究所面临的新课题。
今日之易学,必须扫除它在哲学、文化方面的繁文缛节与故作深晦,更必须它在占卜应用方面的故弄玄秘与颠倒隐颐。惟如此才能为易学正本清源,使其正大尊荣,堂堂浩荡于斯世。基于此,易学理当向现代科学伸出友谊之手,以求互为动力和依据。
在此,必须提醒每一个关心和热爱易学的国人:我们再没有时间和理由去简单地重复古人了!我们应该把解释、诠注与应用故易的浅近眼光放向深远处,去寻找易学的真正光芒!让易学真理之光首先照亮自己,让易学研究从回顾中走出,面向世界,走向科学!我们应该把沉重的历史脚步从以往狭小的易道上迈出去,踏上新世纪面向世界的科学易大道!
二、中国文化必须大开才能大合
由于中国文化在源头上缺乏细致、纯粹的理论建构和锤炼思维,在解释宇宙、历史及人生问题时就过早走向了"天人合一"的思路,过急于经世致用。纵观中国易学发展史,从伏羲氏到文王之前,八卦作为纯粹的符号,人们对于这套符号内含的哲学逻辑思想并无多大的开展。这是伏羲纯八卦符号易时期。文王受拘之后,有代殷而有天命之志,乃思这套思想符号的实用价值,并据此创造出一种不同于殷人之卜的新筮术,易学的发展便进入了筮术易时期。西周初年,孔子顺应时代,本着其在"天命"方面的特殊体认,对筮术易的信仰对象--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对卦爻辞赋以新义;同时排斥筮术,于是筮术易变成儒门易。儒门易是由神道思想向人道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个阶段,易学宛如从天上来,冉冉降落人间。
易道之所以能够因应时变,是因为它要为现实人生服务,所以它特别重视"行",而不是"知"。至今日,中国学人,包括近代十分激进的知识分子,在进行文化建构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文化体系发展的内在逻辑,而是什么对改善中国人的当下处境有实用,用佬可以推导出一种有实际意义的伦理秩序。历史实践反复证明,这种近视的对策并未发现中国问题的症结,往往舍本逐末,欲速而不达。中国文化的这个欠续一代代遗传下来,成为一种文化的宿命。我们过于强调"天人合一"的高级阶段,而对"天人分立"、"物我对待"却缺乏深刻的思维与体认。西方科学之所以发达,关键还是由于信仰上帝、有创世学说为背景,以"天人分立"、"主客对待"为其思维特征。
反省中国文化的思维,总是"感一如实"(易),"当下即是"(祥)的,知"合"不知"分",其利在于和谐感通,其蔽在于逻辑欠缺。中国历来注重的是人伦道德,修齐治平,以"物我不分、天人合一"为思维特色,故对自然事物少有执著与兴趣。中国文化必须大开大合,充分经受印度佛教文明的内向控制性思维(因明、瑜珈)和西方科技文明的外向控制性思维(逻辑、法律)这两个极端思维类型的考验与锤磨,才能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新生。
三、新易学形态必须适应世界文化潮流
由于中国文化的先天特征是重"行"不重"知"、重"?quot;不重"分",故中国学人虽有高妙的智慧,却少有实质性的文化建构。当代中国文化不在于重建或复兴某种道德思想,而需要文化基础建构方式的根本性革命。只有重审传统文化,才能从否定走向发展;只有面向世界文化,中国文化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和合理部分。中国文化的脉势在易学的根本性变易发展,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只能是一句口号。
在科学昌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民族性必将让位于文化的世界性。作为民族文化特色甚浓的易学,其发展必须与世界先进文化合流,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民族文化的个性是不断向着世界文化的共性而上升、发展的,在某些时候,民族文化个性的若干原有部分发生一种解体现象,这是民族个性的不断上升和新的凝集。人类文化的创造过程,正是文化共性之不断扩大,亦是文化个性之不断完成。因此,中国文化绝不能以文化的多元性为由而居世界的大潮之外,而处于长期徘徊在科学殿堂之外的悲剧性命运。
新世纪的易学将不再是中华本土的狭小易学,而是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的新易学。这种新的易学,应该没有卜筮的残余,却有科学研究的使命与业绩。它应当主要关注当代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等重大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人类整体精神困扰类难题,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与可能。
考虑到易学是集辩证法与系统论于一身的符号哲学,因此这种新易学便应是一种新的辩证系统论符号哲学。传统易学以" 爻-象-卦"为基本范畴;新易学则以"环-链-网"为基本范畴。因此,与八卦--六十四卦相对应,新易学便有链系统和网系统论两大部分。温振宇教授在《新易学,环-链-网辩证系统论符号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门新的历史哲学-世界史周期网系统论,它将揭开人类社会的未来之谜,使社会科学研究迈向一个新的境界(参看即将出版的《新历史易学》)。
新易学继承了传统易学之"神",而在"形"上变易成世界学术的普适形式,更好的适应了现代哲学科学的潮流,为易学在新世纪回应挑战,逐步面向世界、走向科学作出了"惊人的一跃"的贡献!让易学的真理之光首先返照自己,才能彻照大千世界! 四、环链网符号哲学是非曲直纯八卦符号易的"现代翻版"
我们常说,最初的就是最终的,最终的也是最初的。事物发展的终点仿佛回到了它的原点。最初是混沌简单的,最终是浑圆简明的,都是简易的,这在纯八卦符号易和环链网符号易中都得到证明。正如古诗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无可奈何的中间是繁花似锦、枝茂错综,呈反对极、周期、回旋的现象。事物发展到极处,"花"必然落去,留下果,"燕"归来,似曾相似,实乃圆合圆升,螺旋发展以至于仿佛回归自我最初而又不是的状态。
当代易学正是到了必须"革自己的命,造自己的反"的时刻,目前只有以批判者、革命者的姿态,才能更好地主宰易学自身的命运。我们先看易学发展历史上的几个精彩片断,来印证上述观点。
先秦儒门易,自孔子至汉田何,六世单传,如一缕游丝之孤悬,传至施雏、孟熹、梁丘贺三人,儒门易乃大为光耀。但由于儒门易陈旧无新,孟熹变起萧墙,经象数为说,焦延寿、京房紧紧跟随,象数易的阵营俨然可观。儒门易遂成强弩之末,象数易的时代随即到来。前有孟熹的摧坚攻锐,推到儒门易;继有焦延寿的发扬光大,并收京房为弟子,于是开创出象数易的三百年盛世。
孟熹是汉代易学史中一个开风气的人物,但由于所提供的图式对过于简单,难于实际应用。京房继承了他的思路,纺织了一个八宫卦、五行六位的图式,创设了世应、飞伏的体例,确定了月建、积算的推断灾异的数学方法,并使之体现儒家文化的价值理想;追求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整体的和谐,因此,只有京房才称得起是汉代象数派新易学的奠基者。
至东汉以后,易风转变,马融、郑玄、荀爽一班经学家投进了象数易的阵营,以治经学立场治易,送将象数易由占验带上了注经之路。与西汉孟、焦、京的易学表现得活泼有生气不同,东汉易学则拘谨有余而生气不足。这一易学趋势的转变,对兴于占验的象数易来说,实在已经注定了趋向衰微的命运。最后王弼以一本扫除象数的易注,使风行三百年之久的象数易于焉告终。
自王弼之后,中国思想界已渐入佛教天地之中,易学退藏于密,让其主流思想之位于佛学,而自居于韬光养晦之域。佛教思想在中国发扬至盛极之后,也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界在充分吸收融合了佛教思想之后,归宗返本,易学又自然地出潜高隐,起而领导中国学术界。此时是在唐代以后,经过了五代的乱离,赵宋一开始,先由华山道士陈抟现身,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一点消息,播散了一些易学将兴的种子。不久之后,易学大家邵雍出现,一时间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这一批以复兴易学自命的思想家,竟以易学为立论基础,或开讲坛,或事著述。突然间易学如空中爆发和光花,灿烂夺目,成了最热门的学问,其兴起之骤与景况之盛,较之汉代象数易之兴,有过之而无不及。
易学的本质是哲学思想,其象、其术、其数与其文字均表达其哲学思想的方式。大体来说,先秦是以象为主,至汉象数易是以术为主,而易之数理学,直到宋邵雍才真正得到发挥。邵雍的先天易,摆脱了传统的卦序排列,以一套新的卦序排列结合于自然数理,从而易之卦象成了表达数的符号。数成了易哲学思想的主要倚托。邵雍的先天易并非别立于传统易学门墙之外而立义。传统易学的理论他全部继承,只是开创了一条新路子,经由这一条路使易学能在先秦、两汉之外更扩展出一片好天地。因此邵雍易学真正发扬易数理之学,为易学开创了新局面。
古代易学到了宋易阶段这个高峰后,再也不能创造新的易学形态了。宋易将《周易》的原理高度哲学化,其易学哲学标志着古代易学发展的高峰。至于清代的汉易复兴,就其理论思维总的趋势说,可以说是由高峰走向低坡。
下面让我们用新易学的模式来粗略分析一下易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形态变易规律。
自伏羲时代起为纯八卦符号易时期,为引子阶段,用Y来表示。
自周文王演易起进入筮术易时期,为初级正环节,用A来表示。
自孔子赞易及《易传》形成表明易学发展进入儒门易时期,为初级反环节,用B来表示。
《易传》作者成功地会通了易学与儒学,用儒学义理充实了易学的内涵,用易学的卦爻开拓了儒学的思路。后有道家隐士易作为过渡,用G表示,为象数易前奏。
自孟熹、焦延寿,尤其是京房起进入象数易兴盛时期(前期为占验派,用a 表示,后期为注经派,用b表示)。为二级正环节,用A1表示。
自王弼扫除象数易起进入玄学易时期为二级第一反环节,用B1来表示。
自北宋五子起易学思维发展进入高峰,为义理易兼数理易时期,为二级第二反环节,用B1/2来表示。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的演进,造极于赵宋之时,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华夏民族遗留之瑰宝。
自清代易学转向汉易复兴,乃是三级第一正环节,用A12来表示。
科学易,是从传统象数易学中蜕化出来的一种新的易学流派。自民国年间发萌,有刘于华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薛学潜的《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沈仲清的《易卦与科学》,丁超五的《科学的易》,这些著作都企图打通《周易》与近代科学的关系,以达到传统易学与近代现代化的大趋势,这方面的探索有董光壁的《易图的数学结构》、《易学与科技思维》,丘亮辉的《周易与自然科学》,徐道一的《周易科学观》。这是三级第二正环节,用A22来表示。
图示如下:
YoA-B-G-A1(a-b)-B11-B12-A12-A22oW
Y:纯八卦符号易
A:筮术易时期
B:儒门易时期
G:道家隐士易
A:两汉象数易
a:占验派时期
b:注经派时期
B11:魏晋玄学易时期
B21:宋元有义理易
A12:清朝汉易复兴时期
A22:近现代科学易
W:环链网符号易
其中,A、B为两大轴心环节。
我们看出,A、A1、A12、A22一脉相承,从筮术易、象数易、汉易复到科学易,都偏向参天象以明体,或比附近现代科学以彰易,B、B11、B12也是脉相承,从儒门易到玄学易,再发展宋代义理易高峰,都偏向全释人事,急乎国家天下之用,这两大类呈反对极关系。 Y、W则遥相呼应,首尾相连,一为纯八卦符号易,为单纯环节;一是环链网符号易,它是传统易学的彻底结束,又是现代世界新易学的开始,恰如浑圆网环节,也是一个新的单纯环节,故用新易学称之,用W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