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23 21:3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饭桌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篇2
还要内强素质
观山湖区对全区党员干部在工作时间里的着装、仪表仪容、语言、举止等进行了规范,有利于树立窗口单位文明形象、提高办事效率。此外,还需要着力提升公职人员的内在素质。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来说,礼仪不仅是个人,更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甚至是一个地方的素质、执法水平和社会形象的具体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党员领导干部的行政礼仪如何规范运用,对全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规范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仪”是“礼”的表现形式,“礼”和“仪”只有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才算完美。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外树形象,更要内强素质;既要外表美,更要心灵美。唯有这样,才能做一个既忠于职守、又精通业务,认认真真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贵州 周家和
把要求变成自觉行动
规范干部着装礼仪、仪容仪表,要求做到着装整洁美观,大方得体,语言文明礼让,态度和蔼等,这无疑是必要的。
文明行为要内化为自觉行动,需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为此,必须深入持久地,扎扎实实地抓好干部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内因是决定的因素,内因问题解决了,你要求的,干部会积极去做,你未要求的,干部也会主动去做。
加快发展对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着装礼仪、仪容仪表,表面上看,是形式上的要求,但其实质,是通过这样一种行为,使公众更便于监督公职人员;通过规范党员干部的言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让高效的公共服务更好地推动加快发展。
抛开上述因素,一个人,着装整洁大方,言行举止文明礼貌,既能让与自己打交道的人感到如沐春风,彼此愉快,又能让自身感觉良好,倍增活力,何乐而不为呢?期待着每个公职人员都能在着装礼仪、仪容仪表上把相关要求变成自觉行动。
贵州 广大
规范着装礼仪抓得好
在正式的场合,一个人若是歪带帽子斜穿衣,就会被视为不正经的人。而一个官员,如果在服务对象前背手说话,用手指着讲话,或者叼烟、剔牙齿、衣冠不整,不仅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和平等意识,还暴露出了无视一切,“老子天下第一”的权力心态。从根本上讲,这是官本位之下的权力傲慢与偏见的表现,是一种令人诟病的“官气”现象。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讲的就是要注重细节。如果连学生都有行为规范,连服务人员都有行为操守,那么给党员干部定一些行为规矩和守则,不仅必要也很必须。党员干部作为公职人员,具有社会风气领引和文明建设引导的作用,属于带头者、引领者、示范者,更属于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比其他群体有更为严格的道德要求和行为约束。规范着装礼仪,树立好公职人员应有的基本形象,也是对公共权利的尊重与敬畏,当成规范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 唐伟
着装礼仪
不可等闲视之
在一些人看来,个人着装、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均属个人小节,无关大局,这种观点显然有误。其实,每个人的穿戴及仪容仪表等,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某一社会文化系统里,往往表现其身份、阶层、地位、情趣、爱好、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党员干部作为公职人员,在公众面前一旦穿着随意、不修边幅、言行粗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佳,从而产生不良印象,引起误解,甚至引起反感,何谈取得公众信任?
篇3
生活中,我们最常见就是饭桌上的礼仪,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这一过程中,饭桌礼仪显得特别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人可能更随性一些,对于礼仪礼貌没那么注重,太多繁荣缛节总觉得过于繁重。
最近在吃饭过程中看到了几个细节,旁人看起来觉得不雅但对方可能没察觉或是一种习惯。第一个是饭前拿筷子不敲筷子或碗,但总有一个饭前拿到筷子总要左右敲两下,每餐如此。在有些寓意中,敲碗筷本就是乞丐乞讨的一种方式,的确不雅。第二个是夹菜,有些人总夹着又放下再夹上来,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这就是养成的坏习惯,自身却丝毫没察觉。再一个是,吃饭不要发出声音,很多人认为太拘谨吃的不畅快,但却丝毫没顾及旁人的感受,最直面的反应是让人听着恶心,没有食欲。第三个是,当饭桌上有人没来得及吃饭,应当为对方先留好饭菜,避免吃残羹剩菜,这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生活是由许多小细节体现出来,在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里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随处可见的小细节,在灯红酒绿里觥筹交错,你在意了就是细节,你不在意了就是“不拘小节‘。很多时候,甚至能反射出一个人的家庭教养,一个人的品性,在生活里希望你我都能做一个大气豪迈的人,也能做一个注重细节的人。
篇4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共同阅读大学礼仪演讲稿3分钟,请您阅读!
大学礼仪演讲稿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这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就是《文明礼仪伴我成长》。
回顾灿烂历史长河,泱泱中华缔造了享誉千年的“礼仪之邦”。“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做子女的,年少时就应当学会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学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文明是一种认识,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文化,文明是在内心不断生成、积累而又外显于形的,伴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的规范,它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每个人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习惯都是它最具体的表现。我们此刻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自身的成长,影响我们将来的发展。一个不讲文明的人,一个低级趣味庸俗的人,一个放松了自身思想品质培养的人,一个迷失了文明和道德标杆的人,那必须是此刻最需要我们去帮忙的人。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让我们相互帮忙,相互督促,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着装得体、不求时尚;说话文明、举止大方;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尊重师长、学会关爱;遵守交通、讲究卫生等等。
我们既是校园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明的受益者。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幽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
如果你失去了这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那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
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同学们,
让我们一齐努力,
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让文明礼仪伴我们成长!
谢谢大家!
大学礼仪演讲稿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中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我最棒》。
文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忙;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老师时热情的问候;是不留意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是在公共场所不大声的喧哗。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礼仪是一种修养。
文明礼仪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明灯。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我们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我们的生活也就失去了光彩!
文明礼仪包括文明、礼节、仪表、仪式。不但表此刻对人的尊重,还表此刻对社会秩序、文化秩序的尊重。文明礼仪既是人们外在的言谈举止的表现,也反映了人们内在的气质。
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素称礼仪之邦。
文明礼仪要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动作做起。说文明话,做文明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文明的行为来规范,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文明文明,诚实守信,学会关心,学会合作,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我们的校园里处处盛开。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肩负着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育人为本,养成为先。要建设文明的社会,就务必从我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经常看到,有的同学不注意个人卫生,丢三落四,上课不遵守纪律,下课乱跑乱闹……难道这些就是很文明的行为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文明的礼仪将会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的完美,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
同学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让我们的校园成为文明的天堂,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道路更清洁,环境更优美……
让文明礼仪伴随着我们一齐健康成长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大学礼仪演讲稿3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这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与我们同在。
如果你失去了这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不仅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文明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文明,好大的一个词,许多人都只把它挂在嘴边,却忘了用行动来诠释;文明,好简单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态度都是文明的表现;文明,好神圣的一个词,它拉近你我的距离,使我们彼此能够用心沟通;文明,属于文明每一个人的词,从小我们就在心里埋下文明的种子,用心灵去灌溉,它感动着我们的感动,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文明,不仅仅仅只是一个词,也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它并不伟大,因为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但它也并不平凡,因为它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做到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完完整整的心,把它完完全全地装起来,时时刻刻与文明成为一体。此刻,我们正处于人生成长中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就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文明的谦谦君子,文明,它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生活中,我们随处能够看见这样不和谐的情景:在校时彬彬有礼的学生,一出校门却骂声不断;着装时髦的雅士,扔起垃圾也格外的潇洒;进来时干干净净的会场,散会时却脏乱不堪;红绿灯下有序的车队,转眼就堵死在它巷……每当我看到这些情形时,我总是觉得这些人严重影响了一个地方的形象,影响了个人的、群众的、甚至国家的尊严。也许有的同学会为自己辩护:“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难道这真的是区区小事吗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我想告诉你们:“你们完全错了。”刘备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子也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能有正确的道德选取于正确的道德行为,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合格的中学生。
同学们,青春的岁月一晃而过,让我们在阳光下理解洗礼,在风雨里迎接磨练,在正气中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成为一个能担当明天重任的有职责感的中学生吧!拥有文明,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健康;拥有文明,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愿文明与我们同在,愿我们的明天更加精彩!谢谢大家!
大学礼仪演讲稿4如果要我回答: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我说:人最重要的素质是讲文明!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他必定是一个懂礼仪,讲文明的人。回顾灿烂历史长河中我们曾拥有的骄傲,是“讲文明,懂礼仪”缔造了享誉千年的“礼仪之邦”。这天,在这庄严的升旗仪式上,我倡导“文明礼仪伴我行”,这是对历史的回顾,是对文化的感悟,更是对现实的反思。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天,在社会转型价值观呈现多元发展的这天,在个性凸现的这天,我们没有理由将我们高贵的尊严和崇高的信念束之高阁,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我们的血液里,浸染着的、流敞着的是“讲文明,懂礼仪”的拥有几千年文明的民族精华。
有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在美国珍珠港景区,美国人特意在垃圾桶前写下一醒目的中文告示:垃圾桶在此!据说,这是为了专门提醒中国人而设定的;其它国家包括美国游客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同样的礼遇,在法国,去过巴黎圣母院的中国人都会看到这句中文告示:请持续安静!据说这是专门示意爱在公共场合“热闹”的中国人看的。就连80年代才刚刚发展起来的泰国竟然也敢在皇宫写下“请便后冲水”这句只给中国人看的标语!我的心在流血!一些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这一具有悠久灿烂文化的“礼仪之邦”的光辉形象。
文明是一种认识,文明是一种观念,文明更是一种文化,文明是在内心不断生成积累而又外显于形的伴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的规范,它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每个人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习惯都是它最细致的表现。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感受到了可爱校园内每一天的优美,每一处的洁净,每一活动细节里焕发出来的文明的光辉。同学们文明的行为习惯、整洁健康的仪容仪表、高雅向上的情感追求,在巩固着我们已构成的良好有序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强化着健康向上的学习气氛。许多的事实和现象让我们始终坚信,我们的绝大多数同学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有品质的人,守规范懂礼仪讲文明的人,这是我校优良校风和优美校容校貌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和称道的地方。当然我们却不能因此漠视和纵容在身边发生和存在着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和不文明现象,随地吐痰,乱扔纸屑、食品袋和饮料瓶;在教学楼走廊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有的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例如故意损坏课桌椅、实验楼男厕所设施损坏严重、教室空调损坏严重等),在洁净的墙壁上涂鸦;有的同学涂指甲、穿耳洞、染头发、男同学留长发……这一切破坏了校园的文明,也自己降低了自己的素质,
与文明渐行渐远!
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是我们当前重要的任务,但却不是唯一的任务。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要和唯一追求的位置上,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贴合学生身份、健康向上、大方得体的形象的塑造,而这被忽略了的却是人类文明得以薪火不断、世代传承的最重要的素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影响命运!此刻,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忙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一个不讲文明的人,一个低级趣味庸俗的人,一个放松了自身思想品质培养的人,一个迷失了文明和道德标杆的人,那必须是此刻最需要我们去帮忙的人。因为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大学礼仪演讲稿5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而我们这个温馨的家中最讲究的要数礼仪。
礼仪,就是有礼貌,有仪态,做任何事,都不能鲁莽,失态,这一点最可以体现出来的是在饭桌上的时候。
篇5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常识
家族的饭菜主要有:
1、家宴——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
2、宾宴——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
3、便宴——便宴是家常便饭。
饭桌文化:礼、孝、德、让、教
1、“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
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2、“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3、“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4、“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5、“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餐桌上的常识
有食物在嘴里时,不要说话,等食物进了肚子再开口。一边吃着一边说话的样子会非常难看。还有吃饭时嘴里千万别发出“啪,啪”的声音,你自己可能没感觉,可坐在你旁边的人一定很难受,但又不好意思向你指出。
篇6
0~1岁
6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开始模仿成人的动作,1岁的宝宝已经懂得根据父母的表情作出适当的反应。所以,年轻的父母要多使用礼貌用语,举止文明,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礼貌的成长环境。
1~3岁
1~3岁孩子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模仿力强,许多经验的获得都是从直接的行动中得来的,因此家长自己首先要讲文明、讲礼貌,给孩子一个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而当孩子出现不礼貌行为时,家长更应该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把礼貌的行为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怎么做。
教育要点
学说和应用礼貌用语。1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学说话了,喜欢模仿成人的语言。所以,父母应有意识地教孩子说“请”、“谢谢”、“ 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等孩子熟练掌握后,可以利用生活的或者创设的情景,引导他正确使用这些礼貌用语。
学会分享。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他开始形成简单的物权概念。这时可以帮助孩子互相交换玩具,把玩具给正在哭的小朋友玩,等等,让他感受分享带来的好处。
初步学习正确用餐。1岁的孩子甚至很难安静地吃饭,这时不适合告诉他餐桌礼仪,但可以让孩子坐在饭桌旁,观察大人如何用餐,感受饭桌的氛围。孩子2岁后,可以给他提供儿童餐具,让他试着自己吃,如果孩子乱吐饭、把饭菜往别人身上抹,则应及时制止他。
耐心等待。从小就得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对此,父母可以尝试延迟满足的方法,即当孩子要什么东西时,先让他等几分钟,然后再给他。孩子在小区玩时,父母也要经常提醒孩子:先到的小朋友先玩秋千,后到的小朋友要等待。
3~6岁
3岁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交往需要越来越强烈,主动要求去公园玩耍、喜欢探亲访友……一个个社交的“里程碑”为父母提供了传授礼仪的绝好机会。而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理解能力越来越强,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结合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用讲道理的形式来引导往往更容易起成效。
教育要点:
主动与人打招呼。遇到熟人时,家长自己要主动向人问好,并及时提醒孩子问候: “叔叔好”、“老师早上好”等。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下次遇到熟人,不用妈妈提醒,就主动向人问好,能做到吗?”逐渐帮助孩子养成主动与人打招呼的好习惯。
说“对不起”。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学会道歉十分重要。父母可以用换位移情的方式引导孩子,让他明白有意无意弄伤人或损坏东西都会让人很难过,而道歉表示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并能够理解这种难过,给对方安慰。
学习基本的餐桌礼仪。应把重点放在基本原则上,不要强迫孩子去接受一堆的“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笼统指令。总的来说应注意3方面:首先,教孩子正确的坐姿,不要歪着、侧着坐;其次,让孩子明白,饭桌是用来吃饭的地方,不是玩耍的地方,玩耍会影响别人吃饭;最后,注意卫生,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乱吐,手脏了不能乱摸。
学会感谢。收到礼物是件开心的事,但孩子常忘了道谢,这时家长应提醒孩子。如果礼物不是当面给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挑一张美丽的卡片,以或画画的形式表达谢意。
篇7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可是近些年来,中国人的一些习惯竟被国外人称作“恶习”。其中,中国人在饭桌上的喧哗成就了外国饭店用中文写成的警示语。
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每当这时,家家团圆,不管是在饭店还是家中,都呈现出热闹的景象,亲人们可以诉说这一年中的辛酸;可以传达自己的情愫;可以开怀大笑可以……我不知道欧洲人的圣诞节是否在饭店也是“小心翼翼”的,但我知道,中国人说是吃年饭,到不如说是凑热闹,一年在外的漂泊与艰辛,不都在期盼与亲人团聚的温馨么?所以要中国人在饭桌上“礼貌”一些,真是难,难于上青天!
中国五千年历史,浩浩荡荡,名人名事,数不胜数,而这些“名事”,有多少不是发生在饭桌上的呢?“杯酒释兵权”使宋朝的权力得以统一于朝廷;鸿门宴更是把中国人的智慧推向了……如今,饭桌更是成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它可以让你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获取知识;也可以使你更细腻的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现实中的不如意,要你的苦水越涨越高,到哪里排泄好呢?领导?不敢;同事?不好;家人?不行;……推来推去,还是朋友最合适,哭诉苦水,饭店是最好的去处。公园不好意思,家中没有意思,只有饭店,你才能痛快的喝酒,痛快大哭,如果连饭店都不让人“喧哗”了,还有哪个去处才合我意?如果饭桌上都不让人“热闹”了,历史的智慧,如何重现?
中国自唐以来,便开创了“顺其土俗”的民族政策,为何几千年后的欧洲,仍不能吸取这优秀的中国传统呢?
其实,一个人活着就有一种姿态,国家也一样,各国的不同传统为什么非要因强国而改变呢?或许有人会说“入乡随俗”,那么,我就无话可说了,现达国家,竟不如几千年前的古人有胸怀,有智慧,你还叫我说些什么?
篇8
关键词:中俄;宴会礼仪文化;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
从本质上看,宴会礼仪文化不仅仅是饮食礼仪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标志。中俄两国宴会礼仪文化是因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产生的,因此也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民族特色。我国的宴会礼仪文化更关乎政治,而俄罗斯宴会礼仪文化更多反映了俄罗斯社会和历史的变迁。中国宴会礼仪存在的意义是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对伦理和规范进行了强化,让传统儒家文化得以在宴会上面面俱到,变成引领不同阶层群众行为的榜样和制度。而俄罗斯宴会礼仪文化的意义在于反映社会和历史发展及变迁,将其中蕴含的物质理念转化为促进俄罗斯精神形成的主要方式。
一、中俄宴会礼仪文化中用餐工具的对比
宴会礼仪文化内容中,餐具占据较为主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先从餐具部分入手,对中俄两国的宴会礼仪文化的不同做出对比研究。
中国老百姓在饭桌上最常见的餐具就是筷子,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经超过三千年。筷子最早的说法是箸,由于材质为竹子,因此以“竹”为部首。但是箸的发音有着停滞不前的意思,没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因此我国人民将箸改为筷,意味快速发展的意思,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筷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中国人好吃的名声也来源于此,中国人只要有了筷子,一般什么食物都可以夹取到,可谓一“筷”在手,美味不愁。
俄罗斯饮食中使用的用餐工具一般为匙、刀、叉,在使用不同食物的时候,还需要根据食物的冷热、味道以及食材使用不同的刀叉,也需要配合以碟、瓢、杯、锅、碗等工具。据史料记载,俄国是在彼得一世之后开始使用刀叉匙开始进食的,因此刀和叉是俄罗斯在饮食文化中必须具备的工具,而且材质上也比较偏爱陶瓷餐具。俄罗斯公民在用餐时往往是右刀左叉,吃鱼类食物的时候要使用三齿叉,吃温度较低的菜式时使用较小的叉子,温度较高的菜式使用较大的叉子,面条、果冻、布丁、鸡蛋和鱼都是不能用刀切之后再食用的。吃面条的时候要右手拿着叉子,只叉起两三根面条,然后进行旋转餐叉,待面条卷在叉子上之后再放入口中,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用嘴吸食面条,发出声音也是不允许的。
二、中俄宴会礼仪文化中用餐氛围的对比
简言之,俄罗斯的宴会礼仪文化以静为主,中国的宴会礼仪文化以动为主。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大外交和政治问题都是在宴会上得到处理和解决的。我国古代较为流行的一种礼仪宴饮活动――“乡饮酒礼”,是由统治者从领地中请来各式各样的人才,按照宴会礼仪文化开设宴饮活动,在宴会上与其讨论国家发展等相关大事,因此可以说我国从古至今都有着宴会文化礼仪活动的存在。除此之外,中国人讲究排场在国际上也是很出名的。对封建时期的国家统治者来说,吃饭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吃饭,而是利用饭菜的样式和数量体现其帝王的价值和地位。
俄罗斯的宴会文化礼仪和中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宴会上发出较大声音都属于不礼貌行为。在俄罗斯人的观念中,吃饭也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多的意义在于和朋友进行友好交往,宴会的主人会很在意客人对食物的评价,更会希望客人把餐桌上的食物都吃光。这不仅是对食物味道的赞赏,同时也体现了客人对主人的尊重和感谢。俄罗斯人无论是在餐厅还是家里,基本都会保持轻声细语的用餐氛围,像中国一样的小吃夜市和大排档的热闹氛围基本不会存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在很多中国人也开始学习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学会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宴会礼仪文化,但是也不能因此失去我国饮食文化的优点,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加速发展才是真正的大国之道。
参考文献:
[1]张清波.中俄宴会礼仪文化对比研究[D].重庆:四川外语学院,2011.
篇9
做客礼仪
提前预约 修饰仪表
提前一天预约,出发前再打电话确定,这样不至于扑空,也是给主人准备时间。女性化淡妆,衣着大方得体,符合身份,头发整齐,最好做一个漂亮的发型,香水宜淡,过浓了会显得不庄重;男性最起码也要理发、刮胡子,衣着整洁。鞋袜要整洁,换拖鞋时不能带出异味,教养体现于细节。
选择礼品要恰当
选择礼品因人、因关系而异,如果是至亲好友,选择实用性的礼品比较合适,显得大家关系亲密,不讲虚礼;对外人而言,礼物选得好不好,不仅表示对别人的重视与否,而且还涉及人际关系的冷暖亲疏。因此,选择礼品时要注意三点,一是便携性,方便携带;二是喜庆性,逢年过节礼金过重,有时会污染视觉,影响双方关系;三是文化品味,与外人礼尚往来。提倡礼轻情谊重,送些有文化品味的礼品,比如奥运纪念品、鲜花等,既好看又讨巧。
聊天话题有忌讳
聊天话题有四个忌讳,第一,谈悲哀事、伤心事,你的不幸拿来与人家分享,会影响氛围,破坏人家兴致。
第二,不要质疑对方,不要跟人家抬杠,聊天是为了开心,不是辩论赛,非要争个黑白高下。
第三,不要随便对交往对像谈论的问题进行是非判断,不仅不要质疑,而且不要随便纠正大家,大是大非,党纪国法。国格人格,旗帜鲜明,小事小非,你要明白,角度不同,看法就会不同。
第四,不要随便对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全部否定,这比抬杠还可恶,嗜好无对错。
报喜不报忧
节庆时聊天最重要的是三个话题,第一,是近况的简介,强调报喜不报忧,否则会破坏气氛。
第二,关注时效性问题,就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国际国内的重要新闻,女性可以聊服装、化妆品等大家容易感兴趣的时尚话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谈轻松愉快的话题,电影、电视、球赛、名胜风景,过年聊天切记话题不能太沉重。
待客礼仪
准备工作
客人到来之前,将家庭环境营造得整洁美观,即使客人到达后房屋不整洁,应致歉适当整理,但不宜当客人的面立即打扫,否则有逐客之意。备好水果、点心、饮品等待客物品。
主人着便装,而万万不可着睡衣,即使是非常熟悉的客人。女主人着装要大方舒适,有居家的亲切之感。
迎接客人
对初次来访的客人,最好到小区入口处,或其他事先约定有明显标志的地点迎接;对熟悉的客人,可按约定的时间在家等候,门铃响后,立即开门。
问候寒暄
见到客人,应热情招呼,女主人应主动上前握手。如果客人手提重物,应主动帮忙,对长者或体弱者可上前搀扶。进入室内应把最佳位置让给客人坐,如果客人是初次来访,应向其他家人或客人作介绍。主人要面带微笑,步履轻松,不能有疲惫心烦之相。
敬烟、敬茶
一般情况下,来客是男士,一落座马上敬烟。敬烟忌用手直接取烟,应打开烟盒弹出几支递给客人面前请客人自取,敬烟不能忘了敬火,若主人也会吸,应先客后主。冲泡茶时首先要清洁茶具,多杯茶时应一字儿排开来回冲,每杯茶以斟杯高的2/3为宜,应双手捧上放在客人的右手上方,先敬尊长者。
陪客交谈
客人坐下,奉敬烟茶糖果之后,应及时与之交谈,话题内容可因实际而定。一般来说应谈一些客人熟悉的事情,若无法奉陪客人交谈,可安排身份相当者代陪或提供报纸杂志、打开电视供客人消遣,切不可出现主人只管自己忙,把客人晾在一旁的现象。
送客礼节
当客人散席或准备告辞时,主人应婉言相留。客人要走,应等其起身后,主人再起身相送,家人也应微笑起立,亲切告别。若客人来时带有礼物的,应再次提及对礼物的感谢或回赠礼物,并不忘提醒客人是否有东西遗忘,或有什么事需要帮忙。送客应送到大门口或街巷口,切忌跨在门槛上向客人告别或客人前脚一走就“啪”地关门。如果是初次来客,主人应主动指路或安排车辆接送,远方来客则应送至火车站、机场或码头,并说祝愿话或发出再来的邀请。
链接:
应教会孩子的春节礼仪
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
教孩子会称呼
比较常见的亲人,孩子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
不常见的客人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了。由于一些称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称呼,孩子或许觉得别扭不肯开口,若你在见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练”着称呼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还要教孩子说祝辞,对不同的客人说不同的祝辞。一般来说,对年纪比较大的人,就教孩子祝对方新年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对做生意的客人就祝福对方生意兴隆、货如轮转、财源茂盛……
趁着春节,教育孩子称呼、致祝辞,对训练孩子的胆量、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大有补益。
饭桌上的礼仪
平时在家吃饭,大人会比较惯孩子,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他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时,就要教育孩子讲究礼貌。吃饭之前要跟孩子讲好:“好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没人喜欢的。”还要和孩子说:“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那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抄,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的。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说:‘请大家慢用’。”
见客人之前你教了孩子,孩子一般是会注意的,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小心细致的习惯。
篇10
(一)有一部分小学生根本不懂得尊老爱幼,以自我为中心
早上坐公交的时候,由于是早高峰,车上人比较多,一般人是不会有座的,突然过来一辆有几个空座的公交,就在大家准备上车的时候,一个小学生过来看到了车上有空座,一边喊一边往前挤,愣是推了前面老太太一把挤上了公交车,坐下之后冲远处的妈妈得意道:你看,我坐下了吧。这种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很多小学生身上体现。
(二)随地乱扔垃圾
在公园里吃完零食随手就把垃圾袋扔到了地上,即使大人在旁边也丝毫没有责备的意思。
(三)小学生打架现象严重,谦让意识严重缺乏
经常见小学生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骂脏话甚至动手。
(四)挑食现象严重,吃饭没有先后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礼仪文化
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爷爷奶奶的溺爱,教育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了本该在这个年龄懂得的礼仪文明严重缺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教育我们的花骨朵呢,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讲:
(一)父母方面
人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学校应该给父母开设几堂礼仪文化课,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孩子的表率,是孩子接触社会的桥梁,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学校组织方面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所以学校对孩子的礼仪培养很重要。
1.开设礼仪文明历史课:教育学生熟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礼仪书籍,这些都是中华礼仪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华文明。定期举行各种小竞赛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
2.各学科相结合,礼仪文化课起好先导作用:礼仪文化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品德课。学校应有意识地将礼仪文明与思想品德教育课相结合,通过老师的情感教学,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自发自愿地形成文明礼仪,以便指导日常行为。
3.营造环境,优化校园,形成文明礼仪氛围,营造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形式可以表现为:在走廊楼道悬挂整容镜,在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名言及道德规范。
4.开展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定期带学生去养老院参观,帮助孤寡老人打扫整理房间;开设校园小喇叭广播,欢迎学生投稿讲述礼仪文明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方面
都说老师是孩子们的第二任父母,教师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很重要,那么在礼仪文化方面我们的老师应该如何去做呢?
1.教师鼓励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希望自己被表扬的欲望。”人的心理特征就是喜欢称赞、表扬、奖励,因此给学生积极的鼓励引导在礼仪文化中显得尤其重要。例如:老师看到哪位学生捡起了丢在地上的垃圾或是扶老人过马路,一定要在全班学生面前对其进行表扬然后鼓励大家都要向其学习;在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答错的时候也要对其主动回答问题的精神进行表扬。
2.教师以身作则,改正自身在礼仪方面做的不周到的地方。人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上课起立向老师问好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回同学们好或者向学生鞠一躬。在路上碰见学生向自己问好千万不能置之不理,一定要面带微笑回复学生,做好自身的礼仪文明,才有资格让学生向你学习。如果老师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一定要主动向学生道歉,不能因为自己是老师做错了就错了,这样对学生的教育相当不好。
(四)学生自身方面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父母做得多好,老师教得多棒,若是学生自己不严格按照标准做,那么文化礼仪素养依旧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我们的小学生应该如何做呢:
1.互相监督,看到不文明的现象及时提醒。
2.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在饭桌上让老人先动筷子自己再吃。
3.保持自身校服的干净整洁,整齐佩戴红领巾,展现小学生的风貌。
(五)社会方面
对于小学生的礼仪文化培养,作为社会上的一份子应该怎么做呢?
1.对于小学生的不文明现象立刻禁止并进行教育。
2.做好自身,为孩子们起好带头作用。
三、总述
礼仪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需。人的言行举止处处都需要礼仪,就个人来讲,礼仪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气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