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17 21:2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尊师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月17日,一组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的照片,引发众多网友争论,有网友称下跪并非中华文明的精华,应该摒弃,甚至有网友称之为“耻辱”。
引起争议的这组照片中,身着灰色长衫的学员们双膝跪地向坐在藤椅上红襟黑衫的老师们齐齐叩首,此外,学员们还双手向老师奉茶。
对网友的质疑,凤凰岭书院教务长韩国栋表示,网友的质疑是对跪拜的曲解和误读,跪拜的目的在于“尊师重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诠释和传承。书院的回应,再次引发多数网友的质疑。
韩国栋表示,古代手工艺相传徒弟一定要跪拜师父,这种形式本身就来自儒家传统文化。跪拜是传统文化师徒关系的一个承诺,弟子诚心诚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老师将毕生所学倾心传授,这种承诺神圣而崇高,师生双方也都是自愿的。
学员林先生则表示,男儿膝下有黄金是风骨,但对父母的孝、老师的敬、国家的忠才是精神,“跪拜的是先生的人格魅力,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不了解的人始终不懂这里面的含义。”杨晓阳的学生吴先生也表示,当时跪拜确实是诚心诚意要向老师行礼。
【多维解读】
1.是传承还是返腐?跪拜尽管是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曾经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伦理内涵,但是,文化传承不能照抄照搬,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所传播的内容就会不合时宜,遭人耻笑。特别是,现在对跪拜不但没有植入新的时代价值元素,反而在封建旧伦理、旧礼法基础上,又因循了江湖化的烙印,更加背离了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自然会招致反感。恢复跪拜,是教育的返腐,文化的返腐。
2.是尊师还是盲从?教育者是不能推崇所谓的跪拜文化的,这种文化的核心不是尊师重教,而是一种盲从和膜拜。如果,教育培养的只是一群习惯听从,缺少独立人格和批判思维的人,即便他们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又能怎样?如果任由跪拜这种“传统文化”之风复燃,人人平等这一最基本的现代文明观念就会被跪拜这一仪式践踏一地,人格与人权就将在这种跪拜中斯文扫地。
3.是感恩还是形式?尊师不在于徒具形式的什么礼节、礼仪、仪式,而在于学生内心里对老师的尊重、崇敬、感激之情,在于用自己的努力、成长、进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感恩。跪拜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仪式,如果学生在心里并不认同自己的老师,根本没有感激、敬重、致谢之意,跪拜又有何用?相反,如果学生对老师心存感激,一直在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成长进步来回报,又何必拘于跪拜的形式?“尊师重教”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仅靠跪拜来宣传,更应该落实在实处。
篇2
一、理解――确定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
1.自理能力。在入小学前,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简单的劳动技能,能使他们从容地面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如,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生活用品,学会使用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等。
2.学习能力。幼儿园的学习和小学的学习活动有很大不同,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能让幼儿入小学后轻松快乐地学习。如,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3.抗挫、分享和合作能力。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一种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师幼关系是母子式的亲情关系,而小学以学习为主,体现的是明显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生活的参与相对减少,因此,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处理事情,使孩子学会忍耐,懂得分享、知道合作。
二、尊重――选择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如何确定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呢?我们首先要了解小学与幼儿园教育存在的断层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有的放矢地确定教育内容,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
“新人”,幼儿入小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幼儿园教师,“第一伙伴”――幼儿园小朋友,去接受要求严格、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去结识新的同学,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这使大部分的幼儿感到有压力和负担重。
因此,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我们开展“小学里的新老师”、“我认识了几个新朋友”等教育活动,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着力培养幼儿积极与他人互动、合作、共同分享等。
“新物”,小学中正规的学科科目,严谨的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发现式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因此,给幼儿一段时间去认识并适应即将发生的改变,如通过开展“小学课程表”、“我的小书包”等活动,让幼儿理解并感知小学与幼儿园即将发生的变化。
“新时间”,大班幼儿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但不会明确把握时间。入小学后,各时间段的任务会十分明确,如晨会课、早读课、上课四十分钟等,有许多幼儿会在入小学初期显得手足无措,上课铃声响了还在玩、上课才五分钟就想去厕所,因此,在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让幼儿正确合理地运用各段时间,如开展“一分钟能做什么”、“我和时间来比赛”、“小学课间十分钟”等活动。
“新环境”,幼儿园的环境是自由的、活泼的、五彩斑斓的,小学的环境是整洁、整齐、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为避免幼儿陷入不适应状态或学习障碍状态,我们可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讨论班级环境布置的改变等。
三、适宜――创造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
1.张弛有度的精神氛围。精神氛围指幼儿能够感觉到的教师、保育员对待他们各种行为的态度。在幼儿园尤其是小年龄段,教师和保育员以“母鸡式的爱”保护和关爱每个幼儿的成长,幼儿对她们的依恋是非常深的,但入小学后,教师更关注的是学习。因此,在幼儿园中的大年龄段,教师和保育员要减少对幼儿生活的照顾,更多地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如自己整理物品、学会处理和同伴之间的小矛盾,解决一些问题,教师适当地减少对幼儿溢于言表的赞扬,所谓“把爱藏在心里”。
2.适度适时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各种活动区角、相关操作材料、活动室墙饰、生活设施、空间安排等。幼儿进入小学后,实物操作材料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为帮助幼儿适应这种转变,幼儿园可以在活动室的布局、区域材料的投放、角色游戏区的材料准备、活动室墙饰布置等方面逐步调整,如部分活动角的内容转变为墙壁上张贴的形式,语言区的故事手偶表演、头饰表演可变为图书、连环画的形式,桌椅的摆放可以模仿小学整齐划一的形式等。
3.井井有条的常规作息。常规作息指班级中对幼儿提出的各种常规要求及作息时间安排等制度。在幼儿入小学前,我们要让幼儿理解并严格执行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按照时间安排每个时段的活动,如,用五分钟时间整理玩具,准备做操;活动结束后要主动去厕所;在三十分钟的集体活动中要认真倾听;在二十分钟里吃完点心等。幼儿在幼儿园中养成不拖拉的习惯后,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
四、快乐――选择幼小衔接的组织形式
1.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在大班,幼儿对上小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开展“上小学”的主题活动,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一日活动包括上课、做操、升旗、课间活动等,让幼儿真切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幼儿背上小书包上幼儿园,感受做小学生的心情;请小学老师介绍少先队、值日生等活动,参加一年级的娱乐、智力竞赛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2.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小学和幼儿园在教育工作中极少往来,教师之间对彼此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缺少沟通和了解。因此,小幼双方共同搭建教研平台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发表对新课程的看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看法,可以从更深的层面了解小学与幼儿园教学之间的差别,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如,小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游戏元素,而不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多元的,而不应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篇3
关键词:《尊碑二》;《卑唐十二》;康有为;尊碑;卑唐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58-01
书法不外乎两种功能,一是,使文化得以表现为书面形式,并作为一种空间存在而得到保留;二是,奠定了民族的审美传统之一――对线的重视。前一种彰显了书法用途,而后一种则体现了其审美价值。在甲骨文出现后,随着汉代造纸术的改进,书法逐渐在其实用价值的背后产生了艺术上的审美价值。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尊碑与卑唐两章已经体现出了全书的主体思想。康有为主要是从书法美学的角度出发,大声疾呼的“崇尚碑帖”,反对已经被后人勾临变样的“贴学”思想。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康有为的审美趣味――崇尚古意。其中,在 《尊碑二》中,康有为具体说明了贴学的衰亡,并就碑学在当时的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此外,他还举例说明了碑学的兴起,并从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的角度做了总结。在《卑唐十二》中,康有为则通过对六朝之碑与唐碑的对比,充分肯定了尊六朝之碑的正确性。
从书法发展的现实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到康有为的合理性。他提出“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为之贴学宜也”。意在说明清朝人之所以不习帖学,是因为存者少。后又提出“论书不取唐碑,非独以其浅薄也……若欲的旧蹋,动需露台数倍之金……”。他的这些观点都是从实际条件出发,承认了字帖与唐碑的不易得。而他所说的“况六朝拓本,皆完好无恙,出土日新,略如出拓”,也就说明了六朝碑的易得与字迹被保存完好。此外,康有为所说的六朝碑的特点正好与帖学与唐碑的情况相对照,也就向人们指出了一个正确而又简单的学习书法的道路。这是康有为的一种现实主义的思想,对当时确实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总体来讲,康有为的错误在于他给书法定下一个恒定的判断标准,“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这段论述,充分说明了他的评价标准,即“古意”。同时,他也给书法艺术的发展设置了一个顶端,“韩昌黎论作古文,谓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然学以法古为贵,故古文断直两汉,书法限至六朝”。在这里,康有为明显地指出了“六朝”作为一高峰期。具体到人而言,他认为“唐人名手,诚未能出欧、虞外者,今昭陵二十四种可见也”。欧阳询和虞世南被康有为推上了书法的顶端。而他说的一切评语,都局限在他的“古意”这个标准之下。这也正是康有为的局限性所在。在康有为看来,唐朝以后的书法成就都不起眼。唐朝的书法重法度,即楷书。柳公权的《玄密塔碑》已经显示出了汉字的严紧法度。康有为也认识到“故有宋之世,苏、米大变唐风,专主意态,此开新党也”。然而,“严紧”与“意态”这两个审美范畴,在康有为“古意”的相比之下都变得没有了价值。而且,他还强调:“凭心而论,欧、虞入唐,年已垂莫,此实六朝人也”,这种把历史强加改造的做法,与他写《孔子改制考》时的做法是一致的。
康有为的尊碑思想确有值得商榷之处。然而,如果我们把尊碑思想还原到他所处的时代,完全可以理解他的行为。首先,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受到其政治思想影响,并没有完全把书法当作艺术的一个门类来分析。他著名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托故改制”等思想都与他的政治思想有关。其次,康有为的改良理论也注定了他不可能采取一种有力的手段去否定一切,去创新。因此他更多在古书中寻找依据。此外,这也是当时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清朝大搞文字狱,使得考据学盛行。康有为也说:“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者也。乾、嘉之后,小学最盛,谈者莫不藉金石以为考经正史之资”。在这种氛围下,康有为产生这种尊碑的思想是理所当然的。最后,康有为尊碑与卑唐的呼声恰好契合了当时清代的书坛与艺坛的状况。清嘉庆、道光是书法由帖学向碑学过渡的转型期。但在此之前,也就是乾隆盛世之时,书法的发展已经有了“复古求新”的态势,那就是“扬州八怪”的崛起。此外,基于以往帖学“馆阁体”柔弱的书风已经难以满足时人的审美要求,加之事物本身发展到某地特定历史时期,必然会受到“物极必反”自然规律的驱使以及因受到包世臣《艺舟双楫》问世的影响,尊晋卑唐之风骤起。这样,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当时的书坛会走上反叛之路,而康有为则是对这股反叛的思潮做了一次总结。
篇4
你能猜出一点了吧,我和她爱人有过一段感情(她说到这里有点尴尬)。但是,虽然我是她的情敌,我和她一样也都是这件事的受害者,所不同的是她是身死了,而我是心死了。她至死都不知道,她是被自己丈夫给耽误了。后来我才了解到其实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并不高,诊断和治疗都不困难,要是早期的话生存率能达到90%呢。可惜的是,她没能沾上医生家属的光,也许正是因为嫁了这么个医生,才引来这一场灾难。她死的时候,儿子刚刚两岁。
那天我站在火葬场看着那个交往了4年的男人,让心中最后的一点感觉慢慢退却,那个冉冉有烟冒出的焚烧炉,在同一天里焚烧了我们的感情。
他所在的医院是我们公司的主要客户,经常开会大家就认识了。他不是一个喜欢交际的、花心的男人,客观地说,我们之所以有后来,是因为我是那种激情洋溢的女人。他也承认,我的出现让他规矩的日子“乱了阵脚”。
他很早就对我说过,他不想改变原有的生活格局,不想和他老婆离婚娶我,他也承认控制不了我这样的一个女人……可能是我的魅力不能阻挡吧(苦笑),我居然把这样一个严谨的、比较自知的男人拉下了水。
他老婆在他们医院药房工作,他毕业分配到医院后认识的。她是个很贤惠的、与世无争的女人,绝对没我能干,永远对他都不会猜疑,这样的宽容或者说厚道成全了我们的感情发展。
她是月薪2000多元的药剂师,我是外企公司的销售经理。你得承认,她和我之间的反差是他和我产生感情的基础,而他在家中的地位又使他觉得情感上的背叛理所当然,不是说权利与义务对等吗?他对家庭贡献多,潜意识中就多了一些犯错误的权利。我们一直相安无事,如果没有那次院长位子出缺,可能也不会有最后的悲剧。
他始终是院长的人选之一,大型医院的院长意味着能继续荣升卫生局长,意味着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课题申请更加容易,意味着他在自己学科的学术地位更加稳定……所有这一切都符合一个对事业有追求的男人的心思,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干净的“操守”。
从他准备争院长:我就意识到我们的关系要完了,如果他是医生,我们之间还能对话,他做了院长,要顾及的就多了,而他不是那种特别自我、我行我素的男人,他会因怯懦放弃我。这不足为奇,世界上因为女人放弃江山的,古今中外只有温莎公爵一个,让整个世界的女人念叨到现在,但我不知道他会因怯懦最终耽误了他老婆的命。
就在他候选院长的时候他老婆怀孕了。
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此前的那个孩子胎死腹中。当时她怀到6个月时胎心突然消失,最后实施了中期引产,据说和生孩子已经差不到哪去,她为此受了很大的一次罪,还坐了个“空月子”。这次怀孕时她已经34岁了。
我至今认定这次怀孕绝对不是天意。如果是天意的话,不该有那么悲惨的结果,后来一切中的巧合、无情都超过我们的常规想像。
他老婆从怀孕3个月开始就出现“先兆流产”的症状,阴道不断有少量出血,在她那个年龄怀孕的女人身上出现这个问题也不少见,何况前面又死过一个孩子,再次出现流产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于是他想都没想就决定:全力保胎。
他是学西医出身,原来特别瞧不起中医,他说那不是科学,很多东西经不起验证。但是为了保胎他居然找遍了全市知名的妇科老中医,每个星期让人家会诊一次,改一次处方。所有外人都说,他太想要孩子了!只有我知道,这个渴望中,还包括他想保住平静的生活,将我从他的日子里顺理成章地逐出去。
他是个怯懦的男人,自己不能产生离开一个女人所需的气力,老婆怀孕是他再好不过的外力,这个从天而降的喜讯把他们一家团结得紧紧的……虽然我从来没想到取代他老婆的位置,虽然我像所有处于这种感情中的女人一样足够独立和坚强,但是当我意识到一个家庭正在逐渐走向完美时,我开始死心了,一个新的生命将正式取代我的爱情,我明白这是躲不过去的……
为生这个孩子,他老婆每天连床都不敢下,连咳嗽都拼命压着,也不敢大笑,每天要喝两大碗苦汤子,一直喝到五六个月,过了上次孩子夭折的那个危险期,几乎是倒计时地熬到孩子瓜熟蒂落。
孩子是顺产,出生的第二天他给我打了电话,没说什么,只是告诉我他爱人生了个男孩,7斤整重。他没有特别的兴奋,可能是因为面对我吧。但他话语中的冷静更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个义正辞严的告知或者宣言――“我有儿子了!我的老婆给我生孩子了!我要回家了!我和你从此再别有任何关系……”
其实,从那个电话开始,我的心已经平静了,让我再次情感波动是我知道他老婆得了癌症,而且是被他误诊!
孩子56天的时候抱着去医院常规体检,他老婆的“恶露”到那时还没干净,她曾经多次跟他说过这件事情,但都没被他重视。
从情理上讲,孩子已经降生下来了,作为医生的警觉可能让位给了作为父亲的轻松和欣喜,既然最关注的事情已经落地,一切都有理由被忽视。从医生的角度看,一个34岁的高龄产妇,内分泌失调有更大的可能,他们也容易从这个角度上猜测出血的原因。赶在子宫已经出现病变的时候怀孕,也是非常巧的事,好像在医学统计学上比例也非常小。
他后来承认他当时钻进了一个牛角尖:一门心思想的只是:孩子不能流产!要保胎!只要孩子生下来,一切就恢复了他能掌控的轨迹!这个念头更加促使他失去了对癌症的警惕。
他曾经跟我讲过一家著名的医院,肾脏移植非常有水平,这个医院一个医生的母亲被外院诊断是肾癌,医院很快通过关系把移植用的肾找到了,并且顺利完成了移植手术。但切下肾之后才发现,病人根本不是癌症,癌症的确诊是一家小医院提供的,着急想办好事的医院居然忽视了最后的确诊,善意中制造了一场悲剧,那个病人得为无缘无故的移植无缘无故地吃一辈子抗排异的药……他的思维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说那段时间里他的心好像着了魔,只想着和我了断一切,也就是这个魔使他老婆被误诊!
他一直以为是“先兆流产”的阴道出血,实际上是宫颈癌的癌性出血!!!这就是说,在她怀孕之初已经是个癌症患者了!这就是说,他的儿子是和癌症一起长大的!!!
给他老婆做检查的医生几乎叫了起来:“怎么这么晚才来,你爱人干什么去了?”他老婆虽然在医院工作,但几乎不懂医,她吓坏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癌症和怀孕碰到一起,误诊和做医生的丈夫碰到一起,这种巧合中酿造的悲剧惨烈得近乎失真!
他老婆发现异常的那天,正是他当上院长的第一个星期,还在走马上任的兴奋之中,就来了这么个迎头痛击。苦心经营的一切马上就要护驾到终点了,居然还是没有挺过去,我只能想像,他的做法确实违背了天意。
他老婆的病理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宫颈癌晚期,而且已经肺转移,双肺都有阴影了。医生也很难判断她的最长生存期。
她是在住院的第二天知道全部实情的,当然不知道那个导致她不治的是她丈夫心里的魔鬼。这个女人的母性之巨大远远超过我的想像,她听了详细治疗方案后明确表示,先不化疗,给她时间把孩子的奶断了。她说既然来日无多,她该给儿子最好的喂养,她甚至非常冷静地说,挺过母乳最有价值的时间,再接受化疗,能治好当然好,不能治好,儿子也算有抵抗力了。因为她心里也明白,这种转移到肺的癌症,很难有痊愈的可能,化疗只是安慰病人和家属的权宜之计。
虽然医生以不能判断癌症母亲哺乳的安全性否定了她的请求,但她的坚强让周围人心中一颤,巨大的灾难面前居然能冷静地安排一切,这是只有中专学历的平常女人呀!平心而论,她绝对比她的丈夫有力量!
她至死都不知道我的存在,我的愧疚是在给她送葬时才有的,你是不是觉得我挺没良知的?我也冷静地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确实觉得我和她丈夫的交往没给她的家庭带去不幸,没扰乱他们的生活节奏,没影响过他们的家庭收入,他们也没因为我的存在而改变……因为我知道,从一开始,如果说他有感情的话,在他老婆身上也从来没“启封”过,我不过是动用了一块他们不用的“资源”,但导致出这么一个结果真的不是我愿意的,不只要看到一个无辜女人悲剧的结束,还要看到一个自私、怯懦男人全部的真实体现,后者更让我绝望。虽然从理论上讲,他老婆得癌并非他直接导致,但在造成误诊并贻误治疗上,却有不能推卸的责任……
她去世的时候儿子刚过完两岁生日。
儿子生日那天,他们家请了很多人,我也去了,不是作为他的客人,而是作为她的朋友,因为在她住院的日子里我们熟识了,我帮她找过进口的抗癌药。那天她精神还不错,但是人已经很瘦。他们的儿子憨憨的,很可爱,只是和妈妈不亲,因为她后来很难有力气抱他,她总是躺在床上看着儿子玩。她说:“和我不亲也好,以后我不在了,孩子不会因为找不到妈妈哭……”那句话让在场的人一阵心酸。
大家都劝她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癌症经化疗控制住了,至少肺里的阴影在缩小,短期内不会恶化,我们鼓励她为了孩子也要有信心。那天生日她的情绪挺好,孩子健康活泼的样子把未来的美景提前拉到了眼前,她也说,一定好好治病,就当癌症是脱胎换骨一次,以后和儿子一起从头活,一起长大。
那天,我是第一次出现在他们两人都在的场合,我突然感到,一个想要在别人的情感中插足生活的女人是非常难堪的,因为和真实的生活重合需要很多细节,绝对不像一天见一会儿或者几天见一次的情人那么简单,要应对很多问题,也恰恰在这样的应对中,夫妻两人再难分彼此。
纵使他们的瞬间激情不如恋爱中的情人,纵使他们的日子被浪漫不屑,但那种我平时看不上的亲情甚至说习惯,有难以估计的韧性。说俗了,说低了,是有了儿子之后两个人的利益更加统一;说高了,说雅了,恰恰是琐碎的生活使他们成了亲人。
那天我就在想,如果她能真的好起来,我愿意从此忘掉他的存在,我会强迫自己这样做的,因为我也自知,面对这样的情感,我的那一份非常苍白,这种感觉我估计他也会有,只是没想到,他需要付出如此的代价来意识到这种苍白。
大家都没想到,就在他儿子生日后的3个星期,她的病情急转直下。那天晚上她突然呼吸困难,憋得满脸青紫,这次他就在她身边,一点都没耽误地送她到了医院,做了气管切开,也上了呼吸机。上呼吸机的时候他已经清楚,没有机会挽回了,这种病能治愈脱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她挣扎着活了两天之后去世。
她去医院的那天夜里孩子被保姆带着,还在睡梦中。那个胖胖的、只在吃母乳的一个多月里被妈妈抱过的孩子从此没了母亲。
妊娠合并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恶性肿瘤,发病率国内报道约为0.5%。往往由于妊娠存在且患者年龄较轻,易将宫颈癌引起的阴道出血误诊为先兆流产,长时间保胎治疗以至延误治疗。因为近年我国的宫颈癌发生有年轻化趋势,妊娠合并宫颈癌的发病率也会上升。
症状:
1早期的出血较少,一般是点状出血,白带夹血或者接触性出血,早期时类似流产的出血,到了晚期,类似前置胎盘的阴道出血。
2阴道排液增加,白色或者血色,早期时类似阴道炎或宫颈炎的排液。到晚期会出现脓性糊状或米汤样恶臭的白带。
3压迫症状。晚期时疼痛主要为压迫症状,一般是腰骶部疼痛并沿坐骨神经放射,因为能压迫血管所以会引起下肢水肿,与妊娠晚期子宫生理性增大引起的水肿相似。
篇5
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对此也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技校学生年龄一般为十五六岁,正是自我意识很强、又非常敏感的时期。由于他们以前的学习成绩不好,在家庭和学校中长期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因此对爱和尊重更为渴求。而如果在技校里仍然得不到理解和尊重,他们往往会延续过去的行为,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教学和管理的改观自然无从谈起。技校老师应善用理解和尊重,应努力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成功,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么,技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尊重往往是上行的,“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学生是在被爱和受教育的范围之列,而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之内。以往学生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微弱,而现在情况则发生了变化。尊重学生不仅是师生交流沟通的需要,也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重要前提。如果老师想让学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必须身体力行,从尊重学生开始,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有一个故事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一个秋天,北大的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新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因为实在太累了,他想把行李放在路边再去轻装办理入学手续。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新生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小时后,学生归来,老人还在原地,尽职尽责地帮他看守着行李。学生谢过老人,两人就此作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新生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这就是一位大师的风采,笔者更是从中深刻感悟到为人师者的道理。
二、正确理解尊重的含义
尊重是指尊敬或重视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如意见、权利等,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欣赏和平等相处。所以,尊重意味着要发现他人的独特个性,并去欣赏这种独特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在这一点上,尊重不等于怜悯和同情;尊重不是占有和剥夺,尊重是一种品德、一种艺术,尊重他人不是让他人为我们个人的目的成长和发展;宽容和平等意识是尊重的重要体现。
三、切实做到尊重学生
教师要本着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理解信任学生、激励表扬学生的原则,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合理诉求。有这样一句话:“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教师虽然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教师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而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对所谓差生,也不应当歧视和忽略。当学生犯错误时,尊重和关爱的效果要胜过批评和指责。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作恰如其分的批评。教师在学生犯了错误,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味地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用挖苦、讽刺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要不得。笔者班里曾有一位学生“拿”了同学900元钱,被发现以后,他在课堂上整天低着头,心事重重、魂不守舍。笔者认为,应允许年轻人犯错误,更要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和勇气,因此笔者没有在学生中直接讲这件事,而是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古罗马一位妇女与人通奸,被人发现后,人们群情激奋,纷纷要求把该妇女处死。这位妇女被人带到教堂,听神父的最后祈祷。神父静静地听完大家的谴责后,开口要求大家在神的面前起誓:“请各位仔细想一想,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的请留下。”一会儿,教堂里只剩下了这位妇女。笔者没有说教,而是通过这个故事引导这名学生从正面思考问题。同时,笔者还注意在教学中经常找他回答问题,让他擦黑板、打水、搞卫生,有时还让他给大家讲笑话活跃课堂气氛。在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之后,笔者还和该生做了一次促膝长谈。现在,该生在名企海尔就业,到现在还和笔者保持着联系。从这件事,笔者更深刻感悟到:要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尊严;伦理;爱;平等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64-01
“尊严”无论在怎样的语境中,似乎总是包含着一种不言而喻、毋庸置疑的合理性,我们深信不疑它的重要意义。然而“尊严”这个现代社会习以为常的语词究竟意指或意味着什么,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
一、尊严之为伦理的发生
尊严范畴的提出是奠基于伦理维度就社会人对于价值的追问,因而它的指向也是同道德的评价系统相一致的。然而作为现代伦理,尤其是应用伦理学对于这一范畴的审视,应当有所超越的。
(一)尊严范畴的兴起及其界说
米兰多拉在《论人的尊严》中讲,人的尊严来自于人的形象并未被先天地规定下来,而是可以通过道德自律,不断进取而实现自己的完善。这一界定源于14、15世纪对于摆脱神学高扬人性的背景而提出的。伦理的范畴总是散布于社会各个领域,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其中有部代表作《优雅的社会》,又译《尊严的政治》引起人们异乎寻常的兴趣。马伽利特以一种独特而鲜明的手法将尊严等价值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日显重大的范畴的内涵予以展示。虽然没有从理论的高度系统的探讨尊重的理念,而是专注于这些理念的情感意蕴,但他对于优雅社会的阐述恰恰体现了应用伦理学对于宏观整体行为和道德内化为社会整体行为规则的关注。
(二)尊严的伦理之维
德勒兹在解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指出,道德作为讨论善恶、价值的评价系统,不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知识,反而代之以研究存在之诸样式之质的差别的伦理学,是对这种评价系统的颠覆。伦理学所要讨论的是人如何才能达到快乐激情的最大限度并过度到自由而主动的情绪,又如何能变得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神和诸事物。因而作为毒化生活的善恶、褒贬的价值评判应取而代之以伦理之维。斯宾诺莎讲伦理学首要的是肯定意识的局限性,意识只能使人走向或大(快乐)或小(痛苦)的圆满。它作为人感觉的过度或趋于快乐或趋于痛苦的见证,只具有传递性。所以在伦理的视域中,好坏只是指事物与我们的关系是与我们结合加固我们的力量,还是消解与我们的关系削弱我们的力量之区别。前者作为偏主体样式的方面,包含人之存在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努力联合适应他的力量,增加他的快乐,主动安排他的遭遇的人;另一种则是抱怨和指责所遭遇的结果与已不合的逆来顺受的人。依据德勒兹的解释,斯宾诺莎之所以强调伦理的视域,是因为这种主动的情绪能够起到认识自己并努力筹划自身,进而摆脱痛苦激情,形成行动的力量。从这一层面而言,伦理之维也可与实践之域等同。因而,伦理学视域的尊严就应当从“自信”“自尊”“自我价值感”三个层次上主动的与他者互动,探索与自身相结合的部分,加固我们的力量,营建主体自身的生存。
二、尊严的实践域
前面我们谈到,伦理学视域中的尊严,作为动词形式与实践之域等同。人之存在与之关涉的如果从他者与社会两方面而言,那么尊严所涉及的实践领域我们就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爱与平等问题来考察。
(一)尊严与爱的指向
弗莱彻把爱作为境遇伦理学唯一的、最高的行为原则强调“爱的真正对立面其实不是恨,而是冷淡。恨尽管是恶,但毕竟视世人为‘你’,而冷淡却把人变成了‘它’——物。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实际上有一样东西比恶本身更坏,这就是对世人的漠不关心。”首先就伦理学的视域而言,弗莱彻所言爱,是在他者与自身本质相适应的部分所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能够增加自身力量(爱的力量),进而走向快乐的伦理之爱。作为爱的对立面,冷淡是损毁与他者的结合,从而消解自身的力量,最终走向痛苦。因而比恶本身更坏的东西就是对世人的漠不关心。爱的形成,无论是情爱、友爱还是博爱,在生存层面的指向都与尊严的实践性牵涉,即我们与他者的共存,无论是加固还是消解彼此的关系,都是在伦理的境域中达成的,而不是以道德的评判衡量其价值。
篇7
一、尊重:“听得进去”的基础
不管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现实中,学困生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学校里受到歧视,大多畏惧、不信任或反感施教者,在行为上表现出疏远、蛮不在乎或反抗。其实,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但这些往往被教师所忽略。虽然学困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很笨拙,但是在其他方面有可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除了好玩外,还好奇、好强、好问。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能努力做到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关心、爱护他们,和他们交朋友,经常和他们拉家常,谈生活,谈学习,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不被缺点所吓倒,他们就会感觉到,教师在关心他,重视他。只有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困生由对抗教师变为敬重教师,真正听进去教师的建议,把和教师快乐交往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课程学习中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唤醒学困生学习的意识,是转变学困生的最高境界,而这取决于学困生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从教师的关爱中消除了消极的学习态度,获得了学习的动力。一旦学困生的学习意识被唤醒,则是另外一种情景:他会把教师当做最知心的朋友、最可亲近和信赖的人,确信教师的话语是诚恳的、正确的,并且自觉地将教师的要求变为自己的行动。当发觉自己的进步时,学困生会对教师怀有加倍的感恩之情。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在教过的学生中,几年以后走在路上喊一声“老师好”的,最多的还是当年的那些学困生。
二、信任:重拾自我的起点
学困生由于学习差,往往会失去自信,对自己失望,有可能会由学困变成厌学,最终弃学。大多数学困生都有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而不想约束自己;想提高学习成绩而不愿刻苦用功;还有个别学困生表现出自暴自弃的心态。对此,教师首先要给予学困生充分的信任,从而让他们重拾自我,建立自信。前几年笔者所教的初二年级的几个学生,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物理成绩只得了二十多分,他们对自己失望了,学习也没有信心了。笔者在班上发试卷时没有责怪这些学生,而是说:“有个别同学,尽管他们只考了二十几分,但是,我相信他们的试卷是自己做的,是真实的成绩。只要他们继续努力,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进步的,下次一定能考出更好的成绩。同时我也希望这些同学要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很优秀的学生。”这几个学生从笔者充满信任的话语中得到了启发,后来在课堂上逐渐约束了自己不良的行为,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在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时,笔者都会向学生表达对他们的信认:“你们当中没有笨学生和傻学生,如果有,那就是明知有错而不改,明知时间宝贵而不珍惜,明知学习重要而不努力的学生。但是我不会去追究你们的过去,我只看重你们现在的表现。你们都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进步就是好学生。如果还继续原来的错误,我不会原谅你们。从现在起,只要你们能觉醒,只要努力就是优秀的学生。”每当笔者讲这些话时,那些学困生的眼里都会闪现出一种被信任而重新振奋的目光。
三、鼓励:努力向前的动力
鼓励是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路灯和方向盘,也是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及时雨。教师应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慈母般的爱心,利用各种机会给每位学困生写好各具特色的、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语,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世上绝对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困生也会因性别、性格、兴趣、爱好、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不同显现出不同的个性,更显现出各不相同的优缺点。如笔者的学生斌,论学习一塌糊涂,上课不带课本,作业从来不交,还爱和任课教师作对。但笔者并没有放弃他,而是耐心地教育开导他,找他个别谈话,在作业本上写评语鼓励他。他第一次交作业时,笔者就在他的作业本上写道:“聪明、活泼、开朗、善良的你终于进步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让家长和老师失望。”他看了评语很激动。后来他在课堂上表现非常好,作业也一次比一次工整了,走在路上主动和教师打招呼。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应抓住学困生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用“放大镜”去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作为学困生教育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激励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并不断地鼓励、鞭策,因势利导,使其不断进步。
篇8
慢性肾衰竭在临床中属于多发病与常见病,且其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因其疾病的特殊性,需长期甚至是终身防治,会影响到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而对治疗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临床治疗时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至关重要[1]。有研究指出[2],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遵医行为得到提高,基于此,本次就此展开研究,分析慢性肾衰竭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其遵医行为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时间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分为两组(各28例),即常规组与研究组,在常规组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最小者为30岁,最大者为70岁,年龄均值在(46.28±3.42)岁,病程在半年-10年,病程均值在(3.16±2.82)年;研究组患者中,17例男,13例女,最小年龄29岁,最大71岁,年龄中位值为(46.52±3.41)岁,病程在1年-9年,病程中位值为(3.57±2.1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大(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对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即实施对症治疗以及常规护理措施;
研究组:采取以心理护理为主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内容包括:①健康指导:待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保持周到的服务,热情的态度,主动同患者进行交流,向其详细讲明住院须知,在证实开展护理工作前向患者讲明与慢性肾衰竭有关的知识与可达到的效果;②心理护理:由于慢性肾衰竭具有病情迁延反复、病程过长等特点,外加治疗的费用较高,因此患者极易产生心理压力与不良心理情绪,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同患者的沟通,及时掌握其心理情绪的变化,若存在不良情绪,需及时给予疏导,通过交流,逐渐取得患者的依赖及信任;在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爱护及关心,沟通时确保语言的亲切,态度的诚恳,消除患者的防备心理,并使其思想负担减轻;在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消除患者消极、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其能够正视自身的疾病,建立起充足的信心来接受治疗;③日常基础活动护理:部分患者受疾病的影响其正常活动亦受到限制,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观测,若其病情处于不稳定时期需嘱咐其卧床休息;嘱患者恢复期避免过度疲劳,不可随意进食,确保以低脂低盐以及优质蛋白饮食为主,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措施,以防受凉。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护理的满意情况进行评定,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临床护理的内容、护理服务水平以及护理的质量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其中满意:问卷评分>85分;一般满意:问卷评分60-85分;不满意:问卷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分析并处理本文研究得出的数据,利用卡方检验计数研究资料,并以率(%)来表示,检验则通过采用χ2进行。若P小于0.05时,则表明统计的方法有参考意义及价值。
2.结果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及护理满意度对比。研究得出,研究组患者的遵医行为92.9%,护理满意度为96.4%,与常规组的60.7%、71.4%相比均明显要高,P
3.讨论
大部分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均需采取打针或者服药等治疗,长期以往,便极易形成自卑、抑郁以及孤独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时会出现社交能力障碍甚至是自杀倾向;此外,患者缺乏对此疾病的认知,治疗时极易出现消极与恐惧心理,不仅阻碍了治疗的效果,甚至会进一步加重病情,针对患者产生的抑郁消极,焦虑、恐惧,抗拒,自卑等心理问题,给予患者适当性、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极为必要,护理时,可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在沟通中加强观察,并给予一定的评估,有目的性指导[3];此外,还需确保患者病房环境的安静舒适,在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不断鼓励其参加娱乐社交活动;若患者的经济条件较差,除实施心理护理外,还需加强对其监护力度,防范其做出偏激行为,必要时可申请减免医疗费用或者需求社会支援;对于患者对病情的疑问,可采取技巧性解释的形式,在确保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定了解的同时,还可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在本文的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遵医行为高达92.9%,而常规组仅为60.7%,P
参考文献
[1]韦桂源,李成香,胡Т涞.心理护理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85-1386.
篇9
摘要:在中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本文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通过介绍其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况,分析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住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住宿:遵义市
一、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因此,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依托区位和气候优势,结合黔北文化,遵义市不同区县参照自身特点,找准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例如遵义市桐梓县以重庆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外向型乡村避暑度假旅游。依托中心城市,汇川区、红花岗区、遵义县、绥阳县等以中心城区市场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经营户达1000余户,从业人员近7000人,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近300万人次,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已超过7000元。
遵义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局主要有两种:一是田园生态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董公寺和新蒲的各种农家乐,这是遵义乡村旅游目前发展的主要模式。另外一种是温泉模式,如绥阳的温泉风情小镇。所以遵义乡村旅游的住宿也主要是以“住农家屋”这一形式为主。
二、遵义市乡村旅游住宿中存在的问题
为旅游者提供住宿服务,既是旅游服务中最基本、最重要服务项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住宿所获得的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在遵义市乡村旅游的住宿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丞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服务质量不高。
住宿设施服务质量不高,导致在农家过夜的旅游者极少,更谈不上逗留几日了。例如有的农家乐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设计修建的住宿设施,房间隔音效果、私密性较差、缺乏娱乐设备、没有24小时供应热水等等使得部分游客不能适应等等,使得客人不愿意留下来。还有许多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使得客人的感到种种不便和不满,导致客人不愿住下来。
(二)卫生条件较差。
在该市乡村旅游中有一些住宿点的卫生状况堪忧。比较典型的问题表现在:厕所设施简陋、乱倒乱扔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等。有的厕所甚至是污水横流、蚊蝇肆虐。部分接待点所用的布草也因为缺乏专业的洗涤和保养,导致旅游者无法安心使用,更别谈放心“住在农家”。另外乡村旅游中的相关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三)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
该市大部分旅游点的住宿设施都是以民居为主,这种自建房一般都是按照当地居民自己的意愿修建,在建筑安全方面未必能全部符合要求。例如许多接待房间比较简陋,房间只有简易的门闩,也没有贵重物品的寄存点,特别一些位置相对较为偏僻的农家旅馆,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也缺乏必要的措施。另外在抵御自然灾害、用电、卫生方面也很难达到应有的安全标准。
(四)经营意识不强。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贵州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一直比较落后和闭塞,农村地区又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很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导致这部分经营者目光短浅,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例如部分经营者宁愿在去追求经营的数量,却不关心服务质量、经营特色方面,更别说品牌意识;部分经营者宁愿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大部分经营者缺乏管理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意识等等。
(五)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经营户方面,许多乡村旅游的经营户缺乏基本的管理知识和手段。例如:如何对住宿所用布草进行洗涤和保存;卫生质量如何保障和控制;对服务人员缺乏必要培训,导致服务质量不高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住宿率上不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遵义市乡村旅游住宿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疑成为大力发展该市乡村旅游的进程中,制约发展、影响收入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三、发展乡村旅游住宿的对策
(一)特色性、民俗性、环保性相结合。
接待设施的主建筑要保尽可能地保持和展现当地传统民居特色。例如,采用当地可利用的天然建筑材料和技术,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的乡土气息,让建筑外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也可以吸取地方乡土艺术的文化特点。在门、窗、屋顶和房屋的按照典型的黔北民居的形式修建。另外应尽量鼓励旅游接待户恢复传统的饮食、穿着和一些健康的风俗习惯,一些传统设施和民族文化活动也要-恢复,这样才能营造真实的乡村人文氛围。除此之外,尽量使用当地纯天然材料,这样既可以保证绿色环保又可以保证较低的成本。
(二)创造舒适的居住条件。
乡村旅游的住宿接待设施既可以是农家小舍也可以是乡村宾馆。两者规模和档次都不同,但是同样要追求价廉物美,这也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特点。特别是乡村宾馆要努力按照星级饭店评定标准,至少达到一星和二星标准,住宿设施舒适化是所有旅游者希望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而普通的农家院的住宿设施应尽量达到舒适、卫生的标准。例如房间隔音效果、床的铺设、防蚊防潮措施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
(三)提高服务质量。
要提高住宿接待的服务质量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
1 硬件方面
提高硬件的质量和完善硬件设施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客房内适当增加电视、网络等娱乐设备。还要定期对客房的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和保养,以保证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当设施设备到一定的年限要适当进行翻新,以保证服务质量。
2 软件方面
一般情况下乡村旅游由于游客数不多,农户和游客之间尽量采取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模式,这样更容易营造出家庭式的温馨氛围,“个性化服务”更易实现。虽然乡村旅游的接待人员不一定需要统一着装,但是良好的仪容仪表,自然得体的语言和手势,热情友好的态度,熟练快速的服务技能和效率等等都是旅游接待服务的基本要求。
(四)加强乡村生态旅游接待户的管理和扶持。
为了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居民的收入,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户的管理和扶持。具体需要落实的包括:
1 建设住宿相关的配套设施。
希望客人能在乡村接待点住得下、住得久、住的舒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房间内布草的卫生和舒适程度。一般在星级酒店有专门的洗衣房和仓库对布草,进行专业高标准的清洁保养,而乡村住宿设施一般都是单家独户自己清洁,一方面无法保证清洁和整齐程度,另外一方面布草的折旧、报废率也比较高,这样成本较高也无法让游客满意。所以当地政府可以考虑出资或者与商户共同出资,在一定范围内修建专门的、有一定规模的洗衣房,对周边住宿接待点的布草进行集中统一清洗,以提高其接待质量。
2 安全管理。
俗话说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松懈。这包括用电和卫生方面的安全问题管理。例如接待农户必须配备灭火器、消防水管等消防设施;客房的装修材料、家具用品应有防火阻燃性;储备相关应急药品、制定相关应急预案等等。
3 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要提高经营质量、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政府可以考虑组织相关的培训。一方面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例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也可以牵头到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开拓他们的眼界。另外一方面也要经常性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例如客房服务节能、服务礼仪、普通话等等,以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结语
容量小、分布密度低、散布各处的中小型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接待设施在建设与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若不加以注意,将会影响其良性发展。从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断定,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也将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的一种辅助景观,对旅游者来说颇具吸引力。只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及有力的扶持,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必将对当地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乃至当地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
篇10
第一集就给大家看失败案例
第一集《救命》讲的是发生在急诊科的故事,每一位被送往这里的患者都面临着命悬一线的危险,有的活下来了,有的则不。《救命》没有选择对失败避而不谈,而是真实地记录着这一切:急性心衰患者最终抢救无效;海鲜过敏导致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没能逃过一劫,因感染而逝去……与此同时,医生为挽回生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48小时没有合过眼,一趟一趟地看着血液净化的进行;即使抢救无效,依然坚持着轮流做心脏按压;一起轮换着用手、胸口、腋下暖和血液;跟血库讨价还价,只为多要400毫升的血液给患者;连夜开着私家车奔袭500公里去拿心脏;主刀医生还在住院,却跑出来给病人开刀……同时,拍摄团队也没有回避医疗线上的现实矛盾,急救车应该是快的,但因为交通堵塞、调配困难、患者拖延等等难以统计的问题,它很有可能延后到达,“就近送医院”原则被大家熟知,但患者往往要求送往更远条件更好的医院,直接使得后来的患者错失等待时机。这些实际发生的内容都被记录在镜头中,之所以我们觉得这部纪录片没有以往“伟光正”的套路,在于它并不害怕展现矛盾,并从矛盾与无奈中理出问题所在,即使医学知识的壁垒让大家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但仍能让观众对医学、医生有更多信任。 医生的真实人生 忙碌的工作,紧张的医患关系
《人世间》一共有十集,每集分别是不同的主题,例如第一集讲述急诊室、第二集讲述救护车、第三集讲述遗体捐赠……其中既有病人的真实故事,也有医生的真实人生。在第二集《理解》中,急救车医生吴慧琼日夜奔波,他的女儿刚满周岁,新家正在装修,但工作让他脱不开身,妻子面对镜头只是笑笑:“他陪不陪我吧,没关系,就是挺担心他身体的。”心脏外科医生赵强的微信签名里写着“天天都要开心”,这里的开心指的不是高兴,而是要打开心脏做手术。作为第一集的主角之一,瑞金医院急诊科医生车在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敢看这部纪录片,“怕父母担心”“怕实习医生、医学生看到,动摇他们的职业选择”,身处急诊科这个医患关系颇紧张的前端,他曾被患者家属掐住脖子,甚至被围堵,也曾不多见地收到去世患者家属的感谢信。医生们坚守着这份职业,尽管是在手术中度过节日,只来得及吞一口月饼,吃饭匆匆,有时眼看着病情没有希望,然而“总想为患者做些什么”。 重生和告别 催人泪下的器官捐献和临终关怀
讲述遗体捐赠、临终关怀的第三集《团圆》、第四集《告别》几乎是全片泪点最多的两集。在《团圆》中,决定把儿子遗体捐赠出去的母亲蹲坐在地上哽咽着面对镜头:“我们家很痛苦,但希望别人家幸福。”父亲难以写下“放弃治疗”四个字,笔尖停顿颤抖,悲痛挣扎。遗体被摘除有用器官后肚子空瘪,医护人员围绕在手术床四周,默哀鞠躬。自儿子患病后,母亲一直不敢哭泣,送终时才抱着丈夫放声大哭,而父亲强忍眼泪向儿子遗体告别:“儿子,你不要怪爸爸妈妈。”接受器官捐赠的病人们从面色蜡黄到获得新生,家属借电视台的拍摄向不知姓名的捐赠者家属深深鞠躬道谢。《告别》则是直面死亡的缓缓来临,临终关怀病房住着的全都是患上绝症无法治疗的病人,他们在这里度过自己最后的时间。患者梁金兰在生命最后时光里,最大的心愿是给患有脑梗的老伴找到一间好的养老院,强作乐观的女儿话说到一半,低头凝噎……小时候与父亲不够亲密的陶文杰,在与父亲相处的最后时光中父子关系越加亲近,父亲去世后,他默默地说着“再也没人给我熬骨头汤喝了”,送父亲遗体到殡仪馆火化炉前,他捧着遗像猛然跪下磕头。 揭秘《人间世》细节
1・《人间世》共有8个摄制组,一共拍摄了两年,把摄像机搬进了上海大小医院,进行蹲守式采访。
2・为了能在手术室拍摄,拍摄器材都穿上了量身定制的防菌服。
3・摄制组成员都经过了规范的医疗培训。
4・为了拍主题为急救车的《理解》,有工作人员跟了一辆急救车差不多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