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22 08:0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生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师生礼仪

篇1

[摘要]礼仪,作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优良传统文化,是当代高师生提高人文素质和塑造良好形象不可或缺的修养内容。然而,高师生的礼仪修养水平却不容乐观,校园里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存在。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低。因此,对高师生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关健词]高师生礼仪教育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美德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和睦谦和的风貌为世人所称颂。礼仪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高师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历史责任,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低。而礼仪,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他们将来成为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含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荀子也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广义而言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而言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仪”是指礼节、仪式、法度、准则。仪侧重体现礼的外在形式,使礼更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又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语和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的表现;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如鞠躬、握手等;仪表,是指人的外表,一般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是礼仪的美的表现形式;仪式,是指礼的秩序形式,即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秩序的规范化的活动。

二、礼仪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

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礼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开展礼仪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提高广大师生对师德和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辐射性和潜移默化等特点。高师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今后要面对的下一代青少年的文明素质,因此,注重在高师院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和训练,就是在源头上为整体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明确礼仪不是区区小事。诚然,从现象看,礼仪确实是细小琐碎的,并且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似乎无关紧要,但由于礼仪是道德的外在形式,因此它折射的是人的行为全貌,反映的是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的同时也不忘记“成人教育”。(二)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培养高师生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起点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所以,对高师生的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而是要以此为起点,引导他们通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体认道德,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三)要以高师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注重养成教育

以高师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从基本的礼仪为入手,规范高师生的基本行为和基本文明用语,提倡文明举止,扭转不文明行为,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完善自己,逐步把礼仪作为一种自觉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自律开始,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遵守社会公德、国家法律的意识。

(四)开设礼仪课程,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达礼先知书”,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我”。礼仪教育,一要开发“礼”——让学生知道人与人间要互敬;二要训练“仪”——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因此,礼仪教育要课堂化,让学生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做到既明“礼”又懂“仪”。因此,应该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掌握礼仪规范,并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五)制定必要的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的作用主要是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的、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换句话说,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将礼仪制度化,并且严格考评可以强制性地使学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文明礼貌修养。倘能如此,学校一定会形成崇礼尚礼风气,学生会感到“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六)以身立教,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垂范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已的道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陆文泽.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甘肃科技纵横,2005,(6).

篇2

我们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加强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把班级、学校还给学生、老师。在充分照顾年级特点,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发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鼓励师生共同设计确立体现各自风格与追求的“班级特色”展示平台,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走进云盘小学的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特色彩旗,那可是我们专门设计的彩旗。每面彩旗上都印有精心挑选的关于礼仪教育的格言,如“礼仪是恭谦,行为要规范;礼仪是束缚,日久成习惯”。在和风中时时提醒孩子们做个讲礼仪的人。在各楼梯台阶上贴上了醒目的“云盘小学八走礼仪规范”,如“进出教室有序走,出操活动整齐走,课间午间不奔走,上下楼梯靠右走,走廊里面慢慢走”等。这时,只要孩子们抬起头来,在不经意间就能看见楼层上布置的礼仪警句等,这些无声的语言,时刻提醒着队员们要文明行走、以礼待人。走进教学楼,更是充满着中华礼仪的气息:过道里悬挂着云盘小学的礼仪歌,孩子们自己创编的礼仪童谣,精选的礼仪格言书法作品,礼仪经典故事等等。学校中央大道两侧,全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礼仪格言,这些格言,成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座右铭……富有育人气息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礼仪教育的熏陶。“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激励着学校的每一个人员。

二、开辟多种渠道,搭建知礼平台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礼仪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特有的有利资源。但目前,有关礼仪行为规范教育的局部研究较多,整体探讨较少;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礼仪教育也存在零散、分散或不全面等因素。为了将礼仪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让学校礼仪教育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操作体系,我们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1.以课题研究为支撑。我校立项了“十二五”课题《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确立了以“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实施“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化研究,在本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编写了校本教材———《礼约》,将不同场合的礼仪要求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分解细化。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有效载体,使原本零打碎敲的教育内容变得更为科学、系统、规范。实验证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层次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凸显出我校新时期育人特色。

2.以阵地活动为依托。我们以校本教材《礼约》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让全体师生形成共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根据同学们爱听故事这一特点,德育处收集了大量的礼仪经典故事,要求老师一改以往繁琐的、空洞的说教,每天利用早会课,为他们生动地讲述这些经典故事。以“讲礼仪”为主题组织绘画比赛,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笔描绘身边讲礼仪的画面,寻找身边学习的榜样,时刻提醒自己该怎么做。学校还开辟了礼仪墙不仅把优秀礼仪绘画作品展出,还直接在墙上作画,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做一个讲礼仪的人。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外名人的礼仪格言的基础上,发动学生创作自己的礼仪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督促自己时时讲礼仪。发动学生设计制作了精美的礼仪书签,不仅颜色漂亮,而且印有礼仪格言和“云云笑笑”卡通人物形象,共十张为一套。每当学生在有关礼仪活动或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都会以此作为奖励,集满一套者则被评为“云云笑笑”好少年。学校精心挑选曲子,根据《云盘小学学生礼仪规范要求》填写歌词内容,形成富有特色的云盘小学礼仪歌。节奏欢快的旋律,富有内涵的歌词,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创编礼仪歌的基础上,还做起了礼仪操,把有关礼仪动作规范融入到礼仪操中,作为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健身操。欢快的乐曲,优美的动作,为校园平添了生机与活力。我们从发动学生设计云盘小学礼仪形象,举行“我与礼仪有约”的启动仪式,发出倡议,郑重签名开始,号召每个学生从小遵守礼仪规范。围绕“礼仪教育”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童谣创编比赛、礼仪绘画比赛、礼仪歌大家唱等等。每次重大活动,由学生设计的礼仪卡通形象———“云云笑笑”就会出现在同学们中间。可以说,这些给人以“礼”的启示的故事、童谣、歌曲、格言等激发了孩子们讲礼仪的情感。

篇3

关键词:教师;礼仪修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54-01

教师的文明礼仪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以及社会活动中,在与学生、家长、同事及社会各方面交往时必须遵循的起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而教师礼仪的根本内涵就是为人师表,由此可见,礼仪修养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的礼仪修养不仅直接影响其教育效果,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传播人类文明的的效果。笔者通过对泸州教师文明礼仪素养的调查研究,来探索教师文明礼仪素养养成的途径和方法,教师文明礼仪的内容和规范等,以期提高酒城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树立教师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净化教育园地,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树立榜样,提高酒城市民素质,促进泸州经济的发展。

笔者通过发放问卷、个人访谈等方法对泸州市教师文明礼仪素养现状进行了一定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受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部分教师仍有损害教师职业形象、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表现,如穿奇装异服、浓装艳抹,随意对学生说粗话、脏话,甚至侮辱学生人格;随意体罚学生,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等等。造成部分教师礼仪修养缺乏的客观原因,除了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外,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忽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礼仪修养教育。

提高教师礼仪修养是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口头上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需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还要有必要的设施和手段做保证,更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提升泸州市教师文明礼仪素养: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师常规管理,开展丰富教育活动

提升教师文明礼仪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让所有教师明确认识到加强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教师文明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影响教师本身的事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而且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只有让所有老师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才会把学习礼仪变为一种经常的自觉的行为,内化成一种习惯,并渗透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自然流露,体现出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风范。

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常规管理,引导教师的言行。要注重对教师日常交往、衣着、言行的教育、指导和督查,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当中。要将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如教师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和演讲比赛等,让教师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做到人人讲文明、学礼仪。

第二,号召全员参与,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氛围

提升教师文明礼仪素养,必须各科教师积极行动,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要知道提升教师文明礼仪素养,不仅仅是班主任应该做的事情,而应是各科教师积极参与,即全体教师要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都应成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者。只有这样全员参与、才能形成合力在学校形成强大的礼仪氛围,才能让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用礼仪武装自己,在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业务水平、知识能力等方面以良好的综合素质、个性、人格魅力等,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教师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如春雨润物般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总之,要让礼仪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师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就必须全体教师共同努力。

第三,加强督导,树立文明教师典型,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提升教师文明礼仪素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教师文明礼仪素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师工作指标体系中考核,定期对教师进行督导检查,促使教师对自身礼仪修养提升的重视。另外还应该树立文明教师典型,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要求对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鼓励。例如创建“教师文明礼仪示范岗”,评比“文明教师”、“文明教研组”,树立身边的教师礼仪典型,使一些教师的优秀品质、文明言行、感人事迹得以宣传发扬,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人人遵守师德、讲究文明、树立形象的良好氛围。当然,名教师、名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要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

第四,加强礼仪培训,注重礼仪实践

提升教师文明礼仪素养,各级学校应该经常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相关的礼仪培训,通过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还能让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教师应具备的仪表着装、文明用语和礼仪行为。在接受培训后,教师还应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进行礼仪实践强化,真正将文明之风吹进校园、带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灵。如通过录象设备录下教师讲课的语言及举止等,教师可作自我纠正,只有在实践工作中从仪表、仪态、语言、手势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遵循礼仪规范,才能使自身文明礼仪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活教育 礼仪教育 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220-0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宗信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的内涵是将生活纳入教育,以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因此,幼儿园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坏境,引导幼儿正确的礼仪行为习惯,使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1 创设礼仪教育环境,陶冶幼儿的礼仪情操

礼仪环境创设是幼儿园礼仪教育实施中的重要因素。环境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得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抓起。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以及幼儿与环境之间多方面的互动,将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幼儿的生活当中。

1.1创设和谐的人文氛围,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

良好的榜样在礼仪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之间须做好榜样,做到谦虚礼让、互相关怀,同事遇到困难都能热情主动伸出援手。师生之间见面即问好,早上幼儿上学时老师应在门口主动迎接。幼儿遇到麻烦或做错事时,要耐心教导,使小朋友们乐于同老师交流。有了良好的礼仪氛围,幼儿们才会潜移默化改变并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1.2创设良好的背景坏境,形成正确的礼仪认知

幼儿园可在楼梯、过道、户外游戏场地、教师文明角等进行精心布置,融入正确的礼仪行为规范,使幼儿在积极、健康的坏境中树立正确的礼仪认知。平时还可开展礼仪活动,让小朋友们分享礼仪小故事、分配小朋友们种植花草、颁发礼仪勋章等不断提醒并调整幼儿的行为。

1.3提供生活中实践机会,养成正确的礼仪行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因此,幼儿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幼儿园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让幼儿亲自感知、实践,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认知和礼仪行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2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

礼仪教育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来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对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

2.1在一日生活中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礼仪教育的契机。如幼儿园可以将晨间入园接待作为培养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窗口。在园门口,让礼仪小宝贝端庄精神的站在幼儿园门口,微笑迎接每一位幼儿、老师和家长。不仅使幼儿自己感受到了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体验,同时给其他幼儿和家长带来了愉悦,营造了和谐的人文氛围。进餐前可在教师的带领下,朗诵通俗易懂的“进餐三字谣”通过礼仪谣来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剩饭,爱惜粮食。

2.2在游戏活动中

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知识的重要形式,对于幼儿更容易接受。如通过在游戏“我排在你后面”中,扮演小松鼠、大灰狼、大象等角色,幼儿很快就学会自愿、友爱、谦让的礼仪;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合作、团结、友好的礼仪,养成健康的品质。

2.3在家园合作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幼儿的许多行为习惯都受到父母的影响。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微博、家长月刊等方式向家长们宣传礼仪教育,使家长们了解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家园”双方的共同肯定,使幼儿礼仪教育融入家庭中。建议并支持家长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学习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礼让三先等行为规范。这样不仅家长们能收到积极影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也使幼儿养成的礼仪认知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3 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

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幼儿园应创设立体化的教育网络环境,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抓住日常生活的点滴,促进幼儿的礼仪行为以及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

3.1熏陶当地的文化习俗

幼儿园可组织幼儿游览香山的烈士陵园,向他们讲述烈士英雄们的壮志豪情,极大的激发幼儿的自豪感,使他们在正义的熏陶下成长。老师们可向幼儿讲述张家港的发展历史,老一代前辈们心酸历程,让幼儿们更加珍惜生活。通过将本土文化与礼仪教育相结合,引导幼儿感受家乡文化底蕴,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有效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3.2利用节日活动的契机

教师可宣传胜利周年、建国周年纪念、神州飞船成功发射,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在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日时师生为受灾小朋友祈福,培养幼儿的同情、友好、团结意识;在父亲和母亲节时教师提醒幼儿向爸爸妈妈节日问好,给他们做礼物等,培养他们爱戴父母,养成从小就有一颗感恩的心。

3.3抓住日常生活的点滴

幼儿对新知识的吸收需要一段过程,幼儿的礼仪行为是及其不稳定的,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需要得到外部强化。因此,这不仅需要老师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还需要持之以恒重复强化。当幼儿跌倒、鞋带散了不会系、玩具丢了、受欺负时,同伴们能挺身而出,老师并予以温柔的赞扬,如轻轻摸摸头等,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这些不经意的举动,往往能影响幼儿的一身。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作为幼儿园老师,理所应当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礼仪教育资源,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优秀的品质、文明的言行,让他们在礼仪的熏陶下,优雅的过一生。

参考文献:

[1]冉祥华.美育・童心・创造力[J].学前教育研究,2009,(8).

篇5

关键词: 高校学生干部 人际交往 礼仪风范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师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代表了学校的形象,也是其他学生的榜样。但是不少学生干部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礼仪风范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高校学生干部人际交往中的礼仪风范及实例。

一、高校学生干部人际交往中礼仪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礼仪一直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名词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一直以来,中国一直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可见,礼仪一直作为一个传统美德范畴的概念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然而,结合笔者的观察,不少大学生到了高校就忘记了礼仪的重要性,而将文化课程、各类考级等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高校学生干部时刻与学校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是其他学生的榜样,而礼仪正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

二、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的礼仪素质

基于高校学生干部人际交往中礼仪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干部交往中的礼仪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的一项任务,应该跟教学一样,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以下笔者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谈谈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的礼仪修养。

(一)培养学生内在的礼仪素质

礼仪修养是一门长期的功课,与学生的成长环境、后天教育等方面不可分割,礼仪素质更是由内而外传递出来的一种素养、气质。所以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重在培养学生内在的礼仪素质。

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增开一些关于礼仪修养的公开课,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礼仪常识开设相关的课程,通过实际案例呈现出来,应该会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干部平时不太注重个人形象,在与人交往中个别学生干部只注重身段好、脸蛋靓,而“败絮其中”,其实内心的完美、有修养才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

(二)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修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绝非短时间可以完成的,高校学生干部接触的群体、对象一般是老师、学生,那么老师的礼仪修养也显得很重要。

有一次笔者就见识了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干部要组织一次学生会的活动,他邀请了学校的一个老师参加活动,为本次的活动做一次发言,在这次邀请的过程中,这个学生屡次找到这个老师,虽然这个老师年龄已经很大、身体也不太好,但是这个学生干部表现得理所当然,有时候为了讨论一个问题,晚上十点半还给这个老师打电话。自然,这个老师是有苦难言的。这就呈现出一个人的礼仪修养问题,一般来说,我们跟人交流、打电话,都会在上班的时间段,晚上十点多是别人休息的时间,不应该打扰别人,这是一种不礼貌、缺乏礼仪修养的行为。

所以笔者认为礼仪修养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培养,平日的一举一动都要留意,多为别人着想,多想想这样的行为是否恰当、合适。

(三)注重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交往礼仪

社会实践是学生与外界交流、交际的一个窗口,高校的学生干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多些,而真正的人际交往中的礼仪风范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锻炼。

比如曾经有个学生干部,由于自身的条件较好加上本身确实很优秀,在暑假期间,学校就将这个学生推荐到一个知名企业锻炼、实践。但是这个学生多次迟到,另外,由于到了陌生的环境里,与人交流甚少,第二年便失去了去知名企业锻炼的机会。这些小细节的背后,其实渗透出的是正是这个学生缺乏礼仪风范,如果他能随时做到彬彬有礼、待人接物得体大方,相信就能牢牢把握这样的机会了。所以注重在社会实践中的交往礼仪非常重要。

(四)关注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元素,得体的语言能为礼仪风范加分,高校学生干部接触外界的机会较多,自然少不了与人的语言交流,通过言语的交流,能透露出这个学生的礼仪素养。有学生干部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待人彬彬有礼,跟老师交流时会主动使用“您”、“请”等礼貌用语,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也能做到彬彬有礼,友善而友好。

所以笔者建议学校平日可以开设一些礼仪公开课,专门针对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做专题培训,让学生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待人接物做到彬彬有礼。

总之,高校学生干部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渗透着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整体形象。同时,高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只有自己严格遵守礼仪规范,才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08-02

礼仪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教育良知的综合体现。从表象上看,礼仪涉及的无非是一些表情达意、举手投足之类的小事小节,然而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有时甚至还关乎全局。对于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来讲,学习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使我们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收获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可以使我们改掉陋习为我们今后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探索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一、礼仪的含义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和处世原则。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二)礼仪的含义

首先,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其次,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最后,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综上,现代意义上的礼仪是指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在长期共同的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被人们普遍认可,并且以习惯、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现了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礼、懂礼、守礼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教育实质上是教人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如何与人相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遵守礼仪的原则规范行事,否则他将很难生存,所以说遵守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更应该身正为范,成为礼仪的实践的传播者。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社会。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更多的反应在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上,更多地强调的是我们与人交往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等礼仪的要求上来,所以,学习礼仪加强礼仪教育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处世原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够使其掌握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严格按照礼仪的规范行事,使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有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能很快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感等,这些都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礼仪行为普遍缺失的表现

随着不同版本的“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的流传,近年来,大学生与礼仪相悖的行为日益加剧,目前大学生礼仪行为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大学生进入校园后,没有了父母和班主任老师的督促与教导,这就使许多大学生把学校规章制度和所谓的公共道德都抛在了脑后。于是,在校园,可以看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心安理得;晚上熄灯后大声喧哗,任意浪费水电。不尊敬师长,到老师办公室,有的同学不请自进,不知道如何打招呼。另外还有穿着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穿着奇装异服,仪容仪表不整洁,不得体。从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当今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常识的缺失,这些事情虽小,却也折射出校园文明风气状况。

(二)把“任性”当“个性”

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无可厚非,这也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之一。但对于什么是个性,有些大学生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不少大学生把穿戴特殊、奇装异服、言语出格、行为不羁、我行我素、放浪形骸、反叛传统、甚至抵制纪律的任性当做“有个性”。其实,这些都是礼仪缺失的表现。

(三)缺乏“感恩”之心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缺乏感恩之心,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和谐相处,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会感恩。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高校应转换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形成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转换教育理念,不应一味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要不断完善高校德育体系,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高度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使其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内在修养外在礼仪兼顾。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绝不是开几门礼仪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学校应该形成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只有常抓不懈,礼仪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使之形成一种习惯而不是被动的去执行。

(二)高校不仅应该普及礼仪课程,更应该设立专门的礼仪培训中心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因此礼仪教育普遍空缺。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礼仪课应成为我们所有学生的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如《礼仪修养》《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体形训练》等。通过一系列礼仪课程的学习,大学生的礼仪知识将非常丰富,如果能引导将其实践相结合,将来对其步入社会就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学校应该成立大学生礼仪培训中心,对学校的礼仪活动给以指导,定期进行不同种类的礼仪培训,同时,成立学校礼仪纠察队,在学校内发现大学生不文明行为时给以积极的引导,使其迷途知返,成为一个懂礼貌有修养的大学生。

(三)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加强礼仪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展示礼仪的魅力。例如: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然后进行讨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让学校成为大学生的礼仪之家。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教育修养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质和文明修养的程度。当代大学生应该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的内涵并且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塑造自身良好的个人形象,成为一个受人敬重和欢迎的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自己的要求。现今社会,优秀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灵萍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1).

[2]胡永红.浅析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教育广角,2009(8).

[3]何莉.浅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1).

[4]杨得利,高世杰.论大学生礼仪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2]赵振有.论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11(1).

篇7

摘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礼仪环境的相关缺失和不足,使当前的中职生在礼仪修养上仍然存在较大不足。建立健全礼仪教育体制机制,推进礼仪课程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充分运用校外礼仪教育资源,是当前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职教育;礼仪教育;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新时期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EA090275)之子课题“强化管理整体推进学校责任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EA090275GX022)

作者简介:罗丽静,女,忻城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广西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16-03

一、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

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生活的不断拓展,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内涵已经大大丰富,成为评估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标准,成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水平的直观反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礼仪水平。[1]中职学生是我国技术人才的生力军,是未来社会的重要主体,他们礼仪修养的大幅提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前中职生在礼仪修养上仍然存在较大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礼仪价值观错位

不遵学校纪律,经常迟到或旷课、抽烟、喝酒、爬墙跳窗等我行我素;盲目追求时髦,穿着打扮不得体,说粗话、脏话;不尊重师长,随意打扰他人学习和休息,对他人的相貌、体态、衣着评头论足,给同学起带有欺辱性的绰号,相互打骂、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故意拖欠课本费,向家人骗取费用,随意说谎;乱扔纸屑、果皮、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不爱护公物,乱踢、乱涂、乱刻、乱画、乱挖公共设施。这些不良现象在中职学生中广泛存在,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对这些不良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视为“有个性”,这问题归根到底是中职学生群体中的礼仪价值观错位问题。[2]

(二)礼仪知识和技能严重不足

与同龄人相比,中职学生在礼仪知识和技能上的缺失更为严重,由于缺乏符合自身年龄和身份特征的礼仪知识和技能,中职生在与同龄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境地,致使中职学生难以适应公共场合的沟通需求,表现为高度的不自信,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对外学习和交往。[3]同时,与在自己熟悉的场合的放肆无视相比,在陌生场合的自卑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对中职学生群体的正面评估,强化了部分中职学生对现代礼仪的反感和抵触。

(三)不良礼仪习惯积弊严重

如上所述的众多不良礼仪行为表现中,很多都是中职学生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虽然与现代社会提倡的礼仪格格不入,但许多陈规陋习要改变也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在地方性的社会公众的传统观念中,仍然有一些与时代和国际接轨的礼仪还不为普遍社会成员所接受,甚至还遭受否定和贬斥,这些积弊在中职生身上也较为顽固地存在着,对中职礼仪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四)缺乏相应的礼仪行为自我评价能力

礼仪行为自我评价能力是礼仪自我学习和提升的重要推动因素。一个人如果能够对自身的礼仪行为正确、如实地认识和评价,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在礼仪学习、运用和提升上的得和失,有利于自我纠正和提高。[4]从现有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中职学生在自身礼仪行为上缺乏相应的自我评价能力,难以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礼仪行为,自满或自卑的自我评价较为常见。

这问题的存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需要深入研究,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中职学生礼仪素养问题的成因

总体上看,中职学生在礼仪素养上的不足,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相同的中小学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普通高中也并不比中职学校更重视礼仪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学生礼仪教育的最大变量。[5]当前,中职学生基本来自农村家庭,迫于生计,相当部分学生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外出务工,许多中职学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生活,“留守”现象普遍,他们与父辈长之间长期缺乏情感和行为交往,相关教育缺失,加上祖辈自身缺乏现代礼仪观念和素养,决定了中职学生的家庭在礼仪教育上非常“不给力”。调查发现,中职学生群体的家长教育观念普遍存在不足,相当多的家长缺乏教育意识和责任感,放弃自身所应承担的教育角色和责任,对孩子的礼仪修养自然重视不够,部分家长更是成为中职学生不良礼仪行为的榜样。总体说来,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当前中职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初中是学生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和地方政府、社会、家庭一样,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培育,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考试分数的高低。因此,当前的中职学生大多是来自初中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就被学校教育“边缘化”了的群体,他们就是中小学所谓的“问题生”、“难管生”和“不管生”。再加上很多中职学校长期以来对礼仪教育重视不够,礼仪教育缺乏专职专业教师,礼仪教育价值目标严重功利化,内容单一化、方法简单化,重理论、轻实践,致使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一些中职学校办学定位错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部分教职工行为散漫无序,违背现代礼仪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也对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的学习及养成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社会礼仪环境的缺失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国际交流的愈发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从保守转向改革、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依赖转向自主、从安贫转向求富,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同时,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也正受到形形“新事物”、“新思潮”的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不再受到尊崇,现代道德体系建设和礼仪教育滞后,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礼仪氛围,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和迷茫,社会上仍然较多的不道德、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一时尚未得到及时的应对和纠正。社会上各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更是对青少年正确礼仪价值观念的塑造带来消极影响。

三、新时期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改进对策

学校在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应主动承担起相关职责,积极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中职学生礼仪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一)建立健全现代礼仪教育体制机制

长期以来,礼仪教育只是作为一项自主开设的课程,一般学校仅作为一门无足轻重的补充课程,在实施方式上有较大的随意性。要提高中职礼仪教育的成效,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礼仪课程规范,把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常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礼仪教育目标,编制礼仪校本教材,丰富礼仪教育内容,保障礼仪教育的基础设施及人员配备。完善专业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礼仪教育。制定礼仪素质评价标准,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校园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将文明礼仪内容融入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礼仪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此,中职礼仪教育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随意性走向规范性,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民主性。

(二)推进学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礼仪教育需要有一整套符合各地中职学生实际需求的礼仪教材,这一整套教材既包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礼仪的普适性材料,也包括与学生具体专业和地方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校本教材。[6]在教学方式方法上,(1)要创造条件大力提倡情景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同伴示范、角色扮演、视频观看等情景式的教学模式,把礼仪教育内容以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生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寓教于乐,使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2)要结合实际加强礼仪实践训练,把实践锻炼作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校园日常行为礼仪规范检查评比、到政府社区和企事业窗口部门参观见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强礼仪实践锻炼,促进礼仪教育从思想认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克服原有粗俗不雅的行为习惯,把学习到的礼仪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养。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通过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载体加强礼仪知识宣传,在校园内普及文明礼仪知识。通过文化景观、警示语等方式让礼仪教育渗透到校园的物化环境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主题活动,如征文、演讲、辩论会、小品、班会、礼仪风采大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文明礼仪的理解,并使之内化。通过组建校园礼仪队开展相关训练和服务,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起良好的行为榜样,充分发挥礼仪队员模范和激励的作用。通过组织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的不文明现象,促使师生对不文明现象带来的后果进行反省,营造一个的人人学礼、知礼、讲礼、行礼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中职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受到良好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四)重视校外礼仪教育资源的运用

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及礼仪修养的提升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充分协作,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强大而坚实的礼仪教育合力,提高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成效。[7]中职学校应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出发,充分考虑礼仪和礼仪文化的特点,积极争取和利用家庭和社会礼仪教育资源,通过沟通协调,动员家长重视孩子的礼仪素质教育,并主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对礼仪文化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参加地方政府和单位组织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注重在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努力动员社会力量为学生参加礼仪实践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康小莉,云书海.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03-105.

[2]张松德.论教师的教学风格[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126-127.

[3]张秉福.关于加强教师礼仪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97-98.

[4]胡凯.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现代教育科学,2006(1):44-47.

[5]王景华,邹本杰.礼仪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6]沈娟.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道德素养[J].教学与管理,2011(1):68-69.

篇8

关键词: 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礼仪跆拳道教学优势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重视衣冠、重视礼仪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圣君贤臣所崇慕和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为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先圣孔子以仁释礼,注重在人格塑造中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意志、情感和性格。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与孔子相比,在荀子看来,内在的仁义道德必须通过外在的礼法的约束才能存在:“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径;礼者,人道之极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的社会主义礼仪不再是神祗祭祀的仪式,而是健康的、积极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包括了仁仪道德、思想品质、文明礼貌等方面。

1.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礼仪缺失的成因分析

1.1大学生体育礼仪缺失的表现

笔者通过对部分师范院校体育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目前大学生体育礼仪状况令人堪忧。首先是基本礼仪的缺失,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教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做到。在学校体育课教学中,一些学生不懂礼让,不听体育教师的组织安排,在操场上乱吐乱扔,上体育课随意接电话、发短信时有发生。个别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为不合群,不守规则,随心所欲,唯我独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于强调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1.2大学生体育礼仪缺失的主要成因

学生对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礼”的掌握与运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才得以掌握的。大学时代既是专业技术的学习期,又是面临就业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会自然而然就有所谓的体育礼仪。因此,学生对体育礼仪的重视与否归根结底在于学校的体育教育、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家庭对学生的体育礼仪教育和行为熏陶都做到充分完善和完美无缺了吗?其实不然,这三方面都存在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

因此,我们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克己复礼、和睦相处、团结奋进,又要让学生懂得礼法,通过外在的礼法约束,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学会对人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和宽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2.跆拳道教学中的礼仪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跆拳道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而又新颖的竞技体育运动,是一项内外双修的体育项目,现在已经在我国高校广泛开展。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不仅要学习跆拳道的技术,而且要注重跆拳道的礼仪和道德修养,这就是跆拳道运动的精髓。跆拳道的礼仪有内外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以行礼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即跆拳道教学过程是“以礼开始,以礼结束”。另一种是内在的表现形式,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出人的自身修养。从字面上解释跆拳道:“跆”字,意为像台风一样猛烈的、强劲有力的、跳踢的脚;“拳”字,意为拳头,是用来进攻的武器;“道”字,意为人生的正确道路,是技术方法和精神的修炼。

3.跆拳道教学中的礼仪内涵

跆拳道创始人崔泓熙宗师说过的:跆拳道在于“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这是跆拳道的精神内涵。跆拳道的礼仪不仅仅是从敬礼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它还包含着人的内在的一种修养。学生练习跆拳道不但可以修身养性,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强身健体,练就健康的体魄。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学生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增强法制观念,要有忠于祖国的思想,要有爱国家、爱民族的热情,要在尊敬长辈、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磨练意志。

4.跆拳道教学对培养大学生体育礼仪的优势

4.1跆拳道教学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促进作用

人们常把大学比作是小社会,而一个小社会包括个人、集体等,因此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着关系。大学生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跆拳道继承和发扬了讲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这种礼仪的教育可使学生了解学习跆拳道的目的并非逞强斗狠,而是懂得做人的道理。跆拳道要求练习者不仅学习跆拳道的技术,而且注重对跆拳道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遵从,并突出对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的培养。

4.2跆拳道教学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学习跆拳道的同时也是对跆拳道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就是对文化素质的提高。从项目本身可以看出跆拳运动的精神实质内涵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相融性,特别是我国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这项运动的“体”、“用”两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跆拳道运动中蕴藏着中国古文化修养中“内用黄老,外用儒术”的深刻涵义,以道家为“体”、以儒家为“用”,拥有强大的生命动力。跆拳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为内涵底蕴,受到东方传统文化的滋养,不仅有精湛多彩的技术,而且蕴藏着力学、兵学、哲学、医学、伦理等文化内涵。

4.3跆拳道教学对大学意志品质的促进作用

当前在校大学生都是“80后”与“90后”,多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力低下,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无从下手。他们大多养成骄傲、任性甚至自私等性格,缺乏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跆拳道教学是对学习者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和培养。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贯穿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所以,学习跆拳道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果断、自信、坚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

5.结语

精美源于细节,细节决定成功,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学校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教育过程,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关系到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学生学习跆拳道不仅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而且能强化民族精神,培养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在跆拳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和运用跆拳道项目本身的内涵和特质,为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礼仪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32-33.

[2]李灵萍,沈慧君,张宏波,杨海芬.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2(1).

篇9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从影响因素的四个层面分析了当前高等学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关系功利化”“情感淡漠化”“观念冲突化”等因素,并结合当前高校党的群众教育活动精神,从反对师生关系“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等方面提出了正确处理高等学校师生关系之间的矛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群众路线;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师生关系

引言

目前,随着全省各高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是加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问题。如何在高校内部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精神,如何将党风建设与高校教学、学生工作相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本人认为,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个针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教育活动,而且更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体制的好机会。对此,本人以高等学校师生关系为切入点,从以刚正的党风与优良的学风相结合的角度,针对当前存在于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问题,探讨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正确处理高校师生关系的指导意义。

一、影响高等教育师生关系的因素

在新时期,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涉及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想探索出师生关系相处的新型模式,找出原有模式中的错误观念和理论,对构建新型高校师生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就必须清楚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所有因素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社会方面因素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势必会影响到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高校及师生,改变高校师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改变师生相处的方式和方法。

2、学校方面因素

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软硬件设施以及使用环境、师生交流的渠道及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到高校的师生关系,如果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师生沟通渠道或交流方式不顺畅势必会影响到高校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3、教师方面因素

在高校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是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教师的个人修养、脾气秉性、个人认知、教育理念、教学态度及教学方法都会对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

4、学生方面因素

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另一方面因素就是学生,学生的性格特征、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方法等都会影响到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当前高等学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功利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入侵,人们无论是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交友方式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功利,处处显示着等价交换的原则。高校及学生也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和学生之间教育与被教育的单纯关系也逐渐变异成服务与消费的关系,这也影响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正常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也逐渐变形,渗透了浓厚的个人利益,形成了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教育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一种商业服务”。

在很多高校都存着着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为了评奖评优,为了入党或者为了当班干部,亦或者为了考试不挂科,忙着四处打点,疏通关系,给老师送礼请客。一些高校采用学生评教、选课制度,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老师绩效或地位的指标,为此,一些教师为了获得学生较高的评价,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以此讨好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利益明显成了增进师生感情的砝码,师生关系逐渐由纯洁走向功利,变得庸俗不堪,既损害了教师利益,也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得不偿失。

2、师生情感淡漠化

一般来说,师生交往的密切程度取决于双方的互动次数、主动性与否、双方的情绪反应,应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师生关系就是建立在互尊互爱基础上的,师生交流较为融洽与和谐,沟通也较多,师生情感较为深厚。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网络化普及,学生越来越独立,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老师这一途径,他们可以从网络获取知识,因此,学生不再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交流。

而教师除了担任教学工作外,还需要不断地搞科研,因此能分配给学生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老师也很少主动去找学生沟通交流。因此,高校师生之间关系非常淡漠,一些任课教师教完一学期课时,能认识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对老师也比较默然,学期结束,师生之间基本就形同陌路。

3、师生观念冲突化

高校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层,所处的生活环境也大有不同,为此,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千差万别,难免会发生冲突。高校教师长期受社会主流文化的熏陶,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依然定型,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遵循社会主导价值规范,对学生加以指导和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教师的谆谆教诲显得有些过时,这是因为学生处于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接受的是新鲜的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们所追求的和教师所倡导的价值观时有相悖,两者之间在价值观念和处事模式上发生冲突在所难免。

此外,由于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大班教学,一个教师要面对无数的学生,教师很难和每一位学生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教师和学生在价值观念、思想认识、文化素养上的不同认知也增加了双方沟通的难度,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只能是一种集体的共同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短暂的课堂关系。为此,针对高校对师生之间的冲突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加强双方的交流、沟通;努力实现文化整合和观念更新,以形成良好的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以党风正学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建立师生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远离形式主义

2003年12月5日至8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为此,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建立起互尊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成为有意义的责任主体,教师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而学生则要承担起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责任。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人的主体存在,双方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对成绩差的学生不要嫌弃也不要放弃,要耐心地给予指导,多多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优点,积极鼓励这些学生,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信。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尊重老师,善于和老师交流沟通,要和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建立沟通交流、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杜绝享乐主义

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沟通交流主要集中于师生之间关于学习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通过这两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思想方面、情感方面给予学生以指导。而学生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师,并得到老师的授业解惑指导,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在高校校园中,除了同学以外,最重要的交流对象就是老师,而同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同事外,最重要的交流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和尊重。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希望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认可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积极配合自己,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也希望通过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使老师能够注意到自己,并能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和帮助。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师生沟通的方式比较传统,主要局限于课堂,电话等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方式显得较为落后。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更倾向于网络交流,手机短信、微博、QQ、微信等方式受到学生的青睐,因此,教师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寻求新的沟通方式。

3、建立知识共享、能者为师的师生关系,反对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工作中,人们普遍遵循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在这种传统的认知中,教师对学生来说代表着师道尊严,代表着权威,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而教师也自然而然地有一种优越感,对学生不够尊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压制的方式,强迫学生接受,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积极性,师生关系处于不平等状态,无法达到平等和谐。

而如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一些好学的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甚至超越了教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优势不复存在,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享获得的知识,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作者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英.以党风正学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视角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处理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3(12).

[2]赵春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下),2011(11).

[3]王景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素质教育发展[J].现代交际,2013(11).

[4]徐锋华.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师生关系构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张志国;耿立娜;刘亚平.高校师生关系浅析[J];文教资料;2011年05期

篇10

人生一世 理财一生

春节过后一上班,人们还得面对一大堆能想像得到和想像不到的问题:股市总不会老这样盘来盘去,是往上突破还是往下突破?房价能否撑住?撑不住成“房奴”咋办?利率下降的时间和幅度如何,手中的钱怎样才能保值升值?地球另一头会不会爆发规模更大的第二波金融风暴?……反正要操心的事还挺多。

春晚上演的小品《不差钱》有两句颇搞笑的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没了,钱还在”;“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人还在,钱没了”。这两句台词将当下人间的困顿形容得惟妙惟肖。

人生一世需理财一生,说白了就是不断地做人生和钱财的平衡等式:一生的收入=一生的支出,那这是理财的最高境界,到离开这个世界之时正好花完最后一分钱,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能做到这点的人几乎没有。小钱不算,大钱够花,能有这个结果就相当不错了。这个等式做不平,人的一生总留下遗憾。一生的收入>一生的支出=遗产,所谓“人已到天堂,钱还在银行”。但不管怎么说,这种“人没了,钱还在”的生活状况不算痛苦,仅留下遗憾而已,当然吝啬鬼除外。

一生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