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13 21:5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课堂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课堂礼仪

篇1

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感,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材,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情景感知,树立学生举止文明、言行得体、彰显文化修养的新风尚。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观察花生的外表,了解花生的营养价值,感受作者一家所说的花生的好处,进而以物喻人,学习花生不图虚名、积极奉献的精神,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内在思想的人。当老师询问学生们“花生是生长在何处”时,许多学生并不知晓,有的竟然以为是长在树上的。等教师出示图片让大家观看,他们才恍然大悟。这时,教师更容易引导学生们理解“花生为什么会有作者所说的优良品质”,更能理解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又如:课文《桥》讲述了洪水来临时,老支书为了让村民安全转移,致使自己和儿子最后都被洪水卷走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就非常感人,但是学生们可能会觉得这个故事离他们太远了,在感动之后很难将这些情怀落实在自己的文明修养之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真实的感受,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切近的相关事迹,离学校所在地距离较近的真人真事。这些事迹不一定是牺牲生命,而是从一些小事中展现出主人公的美好修养。这些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更好,学生们从中知道了怎样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优秀品格。

还有《我选我》《棉鞋里的阳光》《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等,都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也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课文的小主人公学习,一点一滴地成就自己的文明礼仪。这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起到积极高效的德育效果。

重视课堂言行

礼仪是人们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开始。教室是小学生在校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课堂上学生的坐姿、回答问题的语言,都是其文明礼仪的重要体现。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文明礼仪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在进入教室之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大方得体、面带微笑、不急不缓,给学生一种舒适的感受。教师与学生真诚有礼地相互问好,是一节课的正式开始。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教师不焦急、不烦躁,鼓励学生将事情缘由讲清,引导学生逐步按照课堂秩序解决突发事件,是教师文明礼仪的体现,也是学生逐步学习和养成文明礼仪的过程。同桌不小心将自己的课本碰到地上,能够理解对方不是故意的,并能够自己轻轻捡起,不破坏课堂纪律,不影响周围同学学习,这也是课堂文明礼仪的一种表现。

“坐、立、行、说”是学生文明举止的常规展现,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开端。有的学生觉得坐姿这么小的事情无足轻重,就不重视,即便教师反颓康鳎也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们觉得老师太过嗦,影响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为此,在一次上课时,笔者故意斜着肩膀站在讲台上,同学们看后顿觉吃惊。看到大家的反应,笔者笑着问大家:“正确的站姿、坐姿,重要吗?”大家立刻明白了笔者的用意,从而理解了文明举止的重要性。

明理而后行。为了督促学生更好更快地养成文明有礼的举止习惯,教师要积极表扬他们中的优秀者,从中选出标准的进行示范,发挥其榜样作用。班里有个女生的作业书写得总是非常工整,几乎见不到涂改的痕迹,笔者就将她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她展示写字时的坐姿、握笔姿势。大家认真观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书写都有了明显改进。还有位学生,书本总是特别整洁,桌子上也从不乱放东西,笔者也将其树立为榜样,当天就发现大家的课桌整齐了许多。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肯定,能够激励学生很长一段时间保持良好的举止;因为它脱离了长篇大论的理论教育,让小学生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也更容易践行。

篇2

[关键词] 物理课堂 学生 讨论式教学法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强调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讲授式教学法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方面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训练、培养学生的智能方面却显示出极大的局限性,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新一代人才的要求。为此,近两年来,我对物理课堂教学法做了一些改革,提出以学生分组讨论为本,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经初步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把一课堂分为3段来教学。第一段,在简短引入新课之后,学生根据教师课前布置的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中指定的内容,经过思索以后在小组里进行议论找出思考题答案。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阶段约花10分钟左右时间。第二段,通过教师启发、点拨、归纳、由师生共同活动,主要由学生对教材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着重弄清重点、难点,让学生对加深理解、记忆。这阶段约花20分钟时间。第三段,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以求当堂强化概念,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阶段约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

初步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并能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下面,笔者就以全日制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本)第二册(人教版)实验十二“多用表的使用”中有关欧姆表这节课,谈谈这种教法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即阅读、思考、议论阶段。先花两分钟时间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立式大型万用表的欧姆档测量一只未知电阻值,让学生看到用欧姆表测量电阻比伏安法测电阻法方便(前一节课就是讲伏安法测电阻),引起了学生对欧姆表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在这简短的引入之后,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并思考下列3个问题:(1)欧姆表的内部构造怎么样的?(2)欧姆表测电阻的原理是什么?(3)怎样使用欧姆表?(注:这些问体在课前预习作业中有布置,课堂中主要是分组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了教材内容,经过思考,在小组内交流个人的思考题答案。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过程中提出了不少问题,有些还具有普遍性。如“欧姆表的刻度是否均匀?”“欧姆表是怎么样进行刻度的?”“电池用久了电动势和内阻要发生变化,但使用时仍要调零,怎么会有相当大误差呢?”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思考问题的结果。如果由教师来讲述上面3个思考题的答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跟着教师走,他们是不会想得很多、很深的。

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即进行课堂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的阶段。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主动与教师共同整理、归纳教材中的知识系统,此时,教师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到全班进行讨论,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讨论的。因此,他们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也就特别高。如果课堂上讨论3个思考题时,学生举手要求上黑板来发言,根据电路图说明欧姆表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经其他同学补充,同时在黑板上把板书整理好,总共只花了约10分钟,就将书本上主要内容讲完了。为了加深对欧姆表的理解,我把学生中提出的问题也提到全班进行讨论,经过大组讨论,这些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

学生课堂上能发表各种见解,这是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表现,也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发挥其主体作用条件的结果。

课堂教学的第三阶段。即运用、反馈、巩固阶段。这是学生应用刚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或是应用物理定律定理及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阶段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做了两个练习:(1)计算题。如图,当R=700欧时,若表棒A、B短路正好使表头指针指在满刻度。现在保持R不变,接上Rx=1700欧,指针正好半偏,求表头内阻Rg(电池内阻不计)。

(2)每个小组发一只万用表及几只电阻,让学生练习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电阻的方法。

通过这两个练习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计算,进一步让学生知道I与Rx是不成反比关系的,因而欧姆表刻度是不均匀的,练习后,我又指出1.7千欧即为该表的中心值,在刻度表面以前先要测出其中心值,便于刻度。(2)学会用半电流法测表头内阻。(3)学会使用万用表侧测电阻阻值。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大致有以下6点体现:

1.教师在理解、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阅读思考题,从而有效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启发思维。

2.学生阅读教材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个别解答疑难,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搜集典型和共性的疑难以便统一答疑

3.组织帮助学生穿线结网,整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主持课堂大组讨论时,教师相当于一名导演,而学生则是演员。

4.把握学生思想脉络,运用各种适当的教学技术手段,启发思维巩固记忆发展学生技能。

5.精讲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设计练习题,指导解题技巧实验、技能,组织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在上课时,为了能充分体现出上述6点内容。除了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法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灵活的掌握教学进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地安插在第二阶段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每一个教学阶段中,教师都以教材为基本依据,紧扣教材。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议论、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对教材的系统整理消化,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巩固,从而能更有效地落实基础知识,深入理解,牢固掌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是在落实教材所确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进行的,而能力又是以学生学习、掌握与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篇3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为契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进一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挖掘新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认真备课、分析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入藏”一课时,我组织学生通过扮演文中角色的方法来体验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再现历史人物的真实画面。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岳麓版的历史教材图片更加精美、地图更加形象、史料更加翔实……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运用好以上材料是很关键的。我们绝不能出于应试教育的需求,完全放弃形象性材料,更不能让学生死背课本中抽象的概念,一遍一遍地抄写时间、人物、名词等知识。教师应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师生互动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学生一味地模仿、记忆,但没有创新意识。因此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动口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新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两个环节的作用,使学生的独特才能有机会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解岳麓版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时,备课时我针对本课的重点,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香港与大陆的分合经历是什么过程?澳门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台湾的历史渊源是什么?“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在组内形成统一的认识,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扭转了传统教学观念、创新了教学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篇4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现代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索、积极动手操作等能力。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会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创设情境,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而引起的,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现以我教学的一些课题为例,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引入新课时,首先创设开心队和欢乐队1分钟夹乒乓球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夹乒乓球比赛和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复习体验统计知识的运用。

呈现问题:哪个队夹得多一些?请大家把自己队的总数算出来。学生口算。例如:5+9+7=21(个),9+5+6=20(个)

师:哪个队获胜?

老师加入低分队,进行夹乒乓球,重新看两队的成绩。例如:9+5+6+4=24(个)。

师:现在哪个队获胜?

设置“谁是冠军队”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内心思考着:谁是冠军队?怎样才公平?怎样求平均数?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来初步感知平均数,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使学生产生内在探索的欲望和质疑的欲望。

2. 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课上,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让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树叶型、五角星、长方形、圆片、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给学生留了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呢?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五角星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五角星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测量长方形的周长怎样才最快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这时老师马上让同学进行讨论,然后汇报。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3. 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问”,终于省。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情景,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结束后,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4. 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之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底×高还要再除以 2 呢?”经过多次的示范,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就能提出类似的问题,深化了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里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觉,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篇5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改革与加强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科学课程改革是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针对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现状,国家教育部决定将把小学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我们教师应紧跟课改的要求对课堂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要求原有的、过分关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向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转变。

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学过程。《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倡导的是科学学习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在这种宽松、融洽、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的课堂评价凸显出的引导、鼓励、设疑、激趣等功能对于科学课堂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去提升科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使我们每个科学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然而在当下的科学课堂中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泛滥的使用无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使用原有评价体系导致的课堂失衡现象任然大量存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常见的教育定式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包含的内容过程都是:“先自学后思考”“同学之间再交流”“教师针对质疑”“练习谈理解”几部分。不管学生叙说的内容是不是很准确,也不管重点难点有没有突出,教师总是评价“非常好!”“真棒!”“给予鼓励!”这类只是表扬形式无任何点拨引导功能的评价语言,是传统科学课堂中大量呈现的。新课改背景下,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课堂评价应以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状态,针对性的提出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能力和方法。

二、从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状态入手,以多种针对性形式提升科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1、关注学生科学兴趣的发展状态,用设疑式评价语言吸引学生心理活动联系课堂进行思考。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教师只有培养了学生对科学课的持久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设疑式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兴趣,动手动脑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从而增加对科学的兴趣。趣味性是科学课的最大的特点而学生有非常好动好奇,我们的评价语言只有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兴趣,科学课堂才能有效有质量的进行。

2、关注学生科学方法的发展状态,用引导式评价语言激励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四大功能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演示评价指导的教学方式多方位多视点的让学生展示交流。我们变教师的讲解为引导,在学习新课的时候,我提出:“这堂课应该怎么去学习,你们来说说?”当学生提出视频展示,提出图片,提出去网络查资料等形式的时候,我就引导他们去找答案,找学习的方法。在学习中学会知识,培养科学的方法。在实验中当学生等待老师做演示的时候。我拿出实验的注意事项说:“谁能把这个要求和步骤搞懂,自己单独的做出来?”同时进行分组,有简单的实验开始,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在试验中激励他们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在评价上我还要学生去评价,变单纯的教师评价为多个对象评价,从方法上从合作上,评价更客观更有效。

3、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发展状态,用严谨式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定位自我并发展自我。如果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是科学素质中的操作系统,在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工作机的作用;那么,科学精神则是学生科学素质中的驱动系统,它们在学生认识自然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那么如何才能用积极有效的评价语言去引导学生去科学的探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探究精神呢?我首先创设探究场景,激发探究欲望。

4、关注科学课堂学生差异的发展状态,多样化科学课堂评价形式。在科学课堂中我关注学生差异的发展状态,注重评价内容围绕最被重视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评价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也注意评价目标具有弹性,因为具有不同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和结果大不一样。这样单一的标准评价就有失评价的公平性和激励性。最后在重视学生成绩评价的同时,同样重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的差别。对与家庭有电脑的学生可以很快的查询并打印出详细的科学知识画面。我引导他深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擅长动手种植的同学,我评价他的长久规划。总之要想科学课堂评价有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有差异的评价指导,才能提升科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升;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444;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99-01

提升学生注意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这需要学生与教师身心合一,展开互动交流、实践探究。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能力稍弱,容易导致课堂涣散、较难管理、课堂效率低。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实践研究发现,要想提升学生数学课堂注意力,不仅需要有基于他们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较为适合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引入趣味游戏活动,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

案例1:一年级“加与减”。课前,教师故作神秘,说:“现在不上课了,我们来玩一个趣味游戏,大家想不想参与?”学生兴致勃勃。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出颜色相同的20颗扣子,有圆形与正方形的,有2个和4个扣眼的。教师提问:“大家能不能按照一种分类方法将它们分类呢?”学生运用画图的方法,与同桌互动分类。有的按形状分,分为方形与圆形的;有的按扣眼数分,分为2个扣眼和4个扣眼的。教师继续引导:“能不能将分好的两类,再细分一下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小组间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思考和讨论过后,每个小组继续着手第2次分类,按形状分类后的小组接下来按扣眼数分类,反之则相反。趣味游戏活动,是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提升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策略。部分学生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但如果选用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他们会非常乐于参与到游戏中进行学习与探索。结合“分扣子”游戏,可以考察他们的思维能力,其中的互动游戏与提问引导,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了颜色、扣眼数、形状的区别,使学生对这些元素的认识更加深刻。游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全身各部分器官,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潜力,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质量。

二、实施高效竞争模式,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2:“击鼓传‘数’”竞赛活动。小学低年级数学主要是学习20以内的加减乘除。对于数的认识、基本数的四则运算,是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另外,还需要学习数在生活中的基本运用。组织“击鼓传‘数’”竞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字的趣味性,以此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深化对数字和四则运算的感受。课前准备一些卡纸,每套卡纸上按规律写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如6张卡纸依次写下5、+3、×2、-4、×5、÷4,并为每套卡纸编号。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一套卡纸,教师喊开始,记录时间,时间规定为1分钟,观察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准确地完成卡纸上的问题。结合学生态度、配合程度、准确度、速度等,选取出最优小组、最搭配小组。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无数次“请安静”“请坐好”等话语,似乎成了课堂的代名词,而这些正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外在体现后教师的反应。为避免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也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入竞争模式。基于学生的好胜心理,运用竞争元素,可以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竞争中,让学生在竞赛中使思维得到锻炼,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三、鼓励展开实践活动,深化学习运用反思

案例3:“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趣味实践活动。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索规律的能力及合作能力、分析能力、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组织了“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趣味活动。该活动采用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互助的形式,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将课堂还给学生。2人为一组,选好卷尺,测量身体各个部分的长度:头、步长、脖子周长、双臂平伸的长度、身高、腰的周长等。每做好一个长度的数据记录,再拿它与其他长度相对比,会发现很多趣味知识。比如,若用双手抱紧一棵大树,就能得出大树的周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步长和步数,算出家到学校的距离,以及拳头的周长与脚长相同等。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他们自主动手实践、互动参与、积极探索,热情分享自己的发现,在注意力提升的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了类推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主题目标,他们会专心投入到自己的活动中,希望很好地表现自己,潜意识中的他们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的活动形式,能激活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鼓励学生深入实践、学习与探究,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全身的感官系统,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探索,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

四、结束语

学生注意力的提升是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短期的刺激实质作用不大。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参与学习的兴趣与决心,鼓励他们在活泼、有趣、和谐、互动的数学课堂中,勇于探索与发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及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科学调整、有效实施,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 本文简要阐述了教师如何在医学生理学课教学中恰当地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

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教师掌握提问的技巧,恰到好处地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气氛活跃,究其原因是他们发挥了教学艺术效果。因此,教师要想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提问必须讲究艺术性。那么,教师如何体现医学生理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

一、提问的基本原则

一个好的问题问下去,可使全班活跃,学生争相发言,各种智慧的火花在短时间内迸发,创造性思维不断涌现,兴趣浓烈的学生还会自找参考书,向教师反提问题,师生切磋,教学相长,乐趣无穷。好的提问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性

提问必须注意问题要准确,答案要明确。问题不能太大、太空,否则学生难以得出精确的答案。在教学中为什么会有启而不发或发不对路的情况,这与教师所提问题问得不清楚、启发不得法有关。

2.针对性

应根据学生、授课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要有预习性、复习性、质疑性,同时要具有基础型、开拓型、辅助型等类型。

3.量力性

就是使提问难易适度。教育测量中的“难度”公式:PH=1-P/W,W代表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在0—1之间。难度为0,全体学生都会做答;难度接近1,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回答。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0.8之间,提出的问题至少要使学生思想上拐个弯,即至少要有两个层次,要尽力使学生的探索精神有用武之地。

4.启发性

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大单元、多章节中去联想,经过思考才能将知识整理出来,因此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教师应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跟随教材的展现,经过思考,懂得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讲述血液凝固过程,我针对生理性止血过程描述情况提出问题:血凝块是如何产生的?引出血液凝固的概念:血液凝固是血液由能够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此时我又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血液存在状态的改变呢?由此进一步介绍,血液存在状态的改变,也就是血液凝固发生的实质是凝血因子发生了一系列的酶促化学反应,在血液中生成了具有粘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的产生是血液存在状态最终出现改变的决定性因素。这些问题针对教材内容,缩小提问范围,针对性很强,于细微之处见精深。这一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克服死记硬背的毛病大有好处。接着我介绍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物质:血液及组织中存在的各种凝血因子,同时结合图表,把主要的十二种凝血因子产生的部位、特点、作用进行详细的介绍。这些问题深入浅出,启人以思。通过同学间讨论和教师点拨,学生明白了血液存在状态的改变最终是由于血液中出现了纤维蛋白,那么纤维蛋白是如何产生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采用倒叙的方式,由结果向原因进行推导: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的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把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先作一个大致的描述,然后按三个阶段发生的顺序依次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问在何处

1.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

当教学内容好像有矛盾时,如为什么正常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不容易发生凝固,血液流出体外就容易凝固?这就是由于在血液中不仅存在凝血系统,还存在抗凝系统,由此引出抗凝系统。这样的问题具有间接性、转折性、思考性等特点,具有很大的蕴藏量,一旦突破,学生的思维就会突飞猛进。

2.于新旧联系处提问

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衔接中,往往会出现矛盾,从而给创设问题情景提供了机会。如: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血凝块的产生是否会无限制?由此引出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并比较血凝系统与纤溶系统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注意把凝血过程与纤溶过程联系起来,说明这两个过程并不是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

3.于事件的比较处提问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近似的知识点放在特定的条件下加以比较,可以显示其本质特征。如对近视、远视、老花、散光等几种屈光不正的比较,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比较。

4.于教学的关键处提问

提问在关键处,才能帮助学生抓住要害,思索分析问题。如:肺通气的原动力转变为直接动力的关键是什么?是胸内负压的存在。

5.于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会使他们产生疑惑,从而主动寻求答案;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时,教师的提问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通道,接通新的联系,产生顿悟和突破;当学生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教师的提问又会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收拢,得出圆满的结论。如:为什么胃内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对胃自身的蛋白质进行消化呢?从而引出胃中的起保护作用的因素: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和粘膜屏障。

6.于规律的探索处提问

生理学就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7.于知识的引申处提问

如利用组织液生成原理解释临床常见水肿产生原因,利用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原理解释临床常见贫血产生原因,等

等。在教师启发、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三、问在何时

提问运用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阶段的提问:

1.导入布疑

是导入新课时常用的提问法。

2.讲中设疑

在授课的过程中设置问题。

3.结语留疑

篇8

关键词:学生为主体;满堂灌;师生关系;教学管理

初中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要改变落后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需要培养学生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

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还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尤其在农村学校,以往的教学管理老师是主体,学生是服从者和接受者,没有什么主体地位。学生必须要听老师的。老师的“一言堂”让学生没有了积极参与的兴趣,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以往的教学管理体制是“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必须服从我,不懂得尊重学生,没有放下老师的架子。学生与老师失去了交流的平台,从而学生与老师有了代沟。如果这种观念不能彻底改变,那么教育质量就很难提高。改变传统的“我是老师,你是学生”的这种教学观念。学生才会爱上你这位老师,他们才会积极的、主动的、热情的投入到你的教学当中去。但要是学生爱上老师,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认识你,了解你,从而选择你,信任你。就不能为你是从。尤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尤其是身为班主任更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不能采取强硬措施。作为老师本身,要切实将责权统一贯彻下去,慎中作出每一个决定,将办学质量、教育服务质量和学生成长当作高于一切的发展目标,从而使学生乐于到学校里来,乐于和老师交心,任他们体会到学校的温暖,从而摆脱“粗暴式”管理的模式。

二、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以往的教学管理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学生只是接受和服从者,没有什么主体可言。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思维,学生没有创新意识;从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上去。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学生厌学,逃课;有可能于老师发生冲突,课堂气氛不活跃。现在和以往不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不同与以往的学生,并且在家庭中比较受宠,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为强烈,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光环逐渐褪去,心理上他们少了小学生对教师的盲目崇拜,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而且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由于传媒的发达,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他们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比以往的初中学生要大得多,对各种问题少了些盲从,开始有了一些独立的思考。同时他们处于一种心理的叛逆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他们又缺乏生活的经历和阅历。价值观没有全面形成,容易走向极端。并且现在的农村不像以往的农村,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都出门打工,他们大多数都成了留守学生。这些少年儿童许多是隔代抚养或亲属寄养,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自由散漫惯了,在课堂上常表现为不服从老师的管教,公然顶撞教师,课堂气氛很难融洽。过去通过高压手段进行的课堂管理方不适合再用,无形中增加了一些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难度。从而向课堂要教学质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上管理好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民主的观念,避免粗暴的、家长式的作风,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语言上、行为上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样的道理。只有这才能形成一种和谐课堂氛围,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打下基础。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是整个学校的生命线。以往的传统的教学管理,主要以教条式的制度来制约学生,班主任是管理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超级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调皮、捣蛋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智慧和创造力,可是在班主任的监管下,学生对教师俯首贴耳,循规蹈矩,他们的天性被扼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此外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我深深感到教育工作不能简单粗暴要因势利导,同时还要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改正缺点,良好的学风在这之中得到巩固。只要这样,才能使那些留守学生得到跟多的关爱,让他们的家长更加放心的把学生送到学校里来。这些学生得到更多的关爱,才能安心学习,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增强他们的自尊心,才能使他们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才能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创造性人才。

四、完善课堂教学管理体制,发挥师生的合作效力。

篇9

凌桂泉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给学生一把猎枪,而不是给学生一袋干粮",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我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但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相长,"怎么学"应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其具体做法几下个方面:⑴知识要点要表解化,以表解的形式系统归纳梳理各节知识,以此作为文化素质的基石。⑵以方法、思路作为主线,以问题和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和支撑。⑶围绕教学目标,椐认知规律,选择精当的训练题,突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这是文化素质的面。⑷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点、线、面构建的立体,涵盖全部知识的教学学法设计,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综合能力。否则,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也谈不上教育的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化。同时,还应注意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性,使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可控的,目标的达成也是可测的。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预见性、针对性。

二、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过程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下降,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将"讲堂"变成"学堂",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现在提倡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是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拔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向深刻理解的意义学习的转变。

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能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教学中,一些学校变换学生的座位形式,由"秧田型"变化为"圆桌型"、"马蹄型"等,由全班划一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读读、圈圈、做做,同桌议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甚至走出课堂--这些都正好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物理课堂教学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我认为应突出一个"练"字,训练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先讲后练,也可以先练后讲,也就是"讲练法"。为了做到以练为主,以讲助练,最佳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练--讲--练",这是因为采用"讲练法",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由于缺少了一个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即"练"的过程,因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是"停留在记忆或初步的理解"的水平。有了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改变,促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真正做到成为学习的主人。再从另一层面看,更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更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特征,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篇10

[关键词]生命课堂活力新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61

传统的英语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观众”和“听众”。越来越多的教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工作,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生命。本人主张富含生命的新基础教育价值观,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把课堂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从生命的高度注重人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化呢?以下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树立新教学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新教学价值观的重建,在认识上还必须从一般整体共通的层次开始,即重新认识教学在育人中的价值,以及为培养怎样的人服务的问题。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认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本人非常赞同叶澜教授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应通过“教书”而实现“育人”,想教好书首先需要明白要育什么样的人。

二、确立以生命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价值观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堂学习是其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及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职业生活的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感受、对职业的态度、专业知识的发展和对事业的满足程度。总之,课堂教学对课堂的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的价值。

三、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主体与主导意识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的主体是学生,导的主体是教师,这已得到普遍的认可。所以,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就是一个引路人,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和导。引,就是引导学生去学,去分析与思考,去探索与实践;导,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向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语言的现象,使其学会综合知识,从而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四、激发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兴趣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兴趣是活动的一种动力,它是鼓舞人从事活动的重要力量。而对英语教育来说,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也是关键之一。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经常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利用图片教学新单词,形象、直观,同时也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我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编排了一些英语歌曲、游戏、猜谜、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人们常说:“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在教学中,不能只重教法,而忽视了学法。在这个知识新陈代谢速度非常快的社会,学生在学校学习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对现成知识的学习,而要学会学习;相应的教师的任务也已经不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在教学中,我常对某一内容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通过分析、综合、巩固等教法感触学生的学法,让学生边学边感觉自己是怎样进行思考的,逐渐形成学习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