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13:2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期末考试;总结;思考;试卷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14-02
大学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对一门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考试后情况的分析,不仅会对今后教学过程的改进完善有所帮助,而且对学校教学文件的制订和课程设置安排也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1]。目前,期末考试后,多数教师把试卷改完,在学校网页教务处本科教学一体化平台登录成绩后就算完成任务了。虽然教师们做了试卷分析,但也只是按要求统计一下及格率、排一排分数段等,真正使教师们能静下心来,分析研究一下试卷、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等不多,这样考试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因此,有必要进行考试后的总结,总结一下经验与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会对今后教学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5级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土壤与土壤地理学》的期末考试为例,对考试后进行了总结和对今后教学工作的进行了一点思考。
一、对期末考试后的总结
(一)对考试试卷的总结
1.对试题质量总结分析。试题质量分析是一项非常细致而耗时的工作,在期末考试后,教师对试卷质量做细致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并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情况,对试题难度不合适试题、区分度小的试题和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的试题,要逐一加以修改完善,对有错误的试题要彻底改正,而对于容易引起歧义的试题则应坚决淘汰,杜绝在以后考试中再次出现。而对于试题的难度适宜、区分度较高和语言描述准确的试题,应该重点标注出来,作为今后命题及试题库的建设重点素材。科学的试卷质量分析结果,可为教师在改进教学工作(包括改进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命题组卷工作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因此,应把试题质量分析作为一项常规的教学工作认真做好。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中较容易题比例为40%,适中题的比例为46%,较难题的比例仅为14%;表明试卷难易的比例搭配基本合理,试卷内容涵盖广、题目类型多样,因此试题整体质量基本适中,但试题的难度相对不大。在今后命题过程中要注意试题的难易比例分配。只有一个相对合适难度的试题,使得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和正常发挥都能顺利过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的兴趣。
2.对试题内容的总结。期末考试试题内容应当是一门课程核心内容的浓缩,是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的真实体现,不但能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而且能反映各部分内容和各认知层次的相对比重,还能确定各部分内容的数量比率,以保证试卷的内容和结构的效度。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基础知识题目占80%,综合性题占10%,实际应用的题占10%,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但应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问题方面的题目较少。在今后的考试中,力求做到综合性题和实际应用题的比例占30%―40%,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考试题型的总结。期末试题一般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种类型。其中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则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题型包括综合分析题和论述题。由于《土壤与土壤地理学》知识点较多,范围较广,出题覆盖面较大,因此,客观性题目的比重较大,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为4:1,做到了考试题型的多样化,基本符合命题要求,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题型少。今后要减少选择题、填空题和概念题的分值,增加应用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题型分值,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对考试成绩的总结
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考试最高分97分,最低分44分,平均分76.9分,及格率92.3%。从试题类型得分率来看,名词解释题的得分率为87.1%、填空题86.7%、选择题77.3%、判断正误题76.9%、简答题70.7%、综合题目70.8%。可以看出,名词解释得分率最高,其次是填空题,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较好。从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来看,成绩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因此,本次考试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但有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的是缘于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好;有的是对学习缺少动力,厌学造成的;有的是沉迷于网络,疏于学习造成的。在教学中如何兼顾到这些学生,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专心学习,也是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总结
期末考试成绩的高低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成功与失败的一种有效形式。考试后不仅要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对照学生的成绩,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目前很多教师对期末考试后的总结认识不够,往往只把考试当作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忽略了考试本身所具有的评价教学效果的功能。因此,教师们要转变观念,认真分析试卷中反映出的教学问题,并认真加以整改。
二、对期末后的一些思考
(一)不断提高试题质量
期末考试试卷常规命题办法是由任课教师在考试前出题,这种出题方式是教考不分离,易受出题教师个人经验和偏爱的影响,且易与往年试卷试题重复,并且可能出现试题阐述不严密甚至错误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了试卷的质量,使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对一门课程的出题原则既要能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考试,同时试题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使学与不学、学得好与学得差的学生能在课程考试的成绩中得以体现,以此打消学生的学习惰性,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和正常发挥都能顺利通过考试。因此,在期末考试后通过试卷分析不断优化、补充和完善试题,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确保试卷质量本身的准确性、科学性,使考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真正起到反映教与学水平的客观量度的作用。
(二)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分析研究卷,提高教学效果
考试后教师要依照评分标准认真批改试卷,细心统计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分出名次,以此作为评优、评奖学金、助学金、入党、保研等的重要依据[2]。批改试卷要公平、公正、避免人情分,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要做到有理有据,避免随意性给分。同时,教师平时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使学生不但重视最后的考试,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考试后,教师对试卷的试题质量做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及教学实际情况,对试题难度不合适,区分度小及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的试题加以修改完善,对错误的试题要彻底改正,而对于差题则应坚决淘汰,杜绝在下次考试中再次出现类似的现象。而对于质量较好的试题,可作为今后命题及试题库的优秀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程知识点的教学,而且要重视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求学生注重课程知识的记忆,而且要强调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尤其要强调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可从考试所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因此,考试将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良好评价作用。
(三)教师要教书育人
考试只是大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是真正目的。因此,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思想状况,要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对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并逐一克服。教师要认真备课,用心讲课,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四)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考试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不仅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也反映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水平。从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习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胸无大志,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时努力不够,致使考试成绩不理想,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平时能认真听课、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树立良好的学风。
参考文献:
[1]陈俊,刘廷禹.从大学物理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看学风问题[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42-47.
篇2
一、检查内容和重点
1.各校对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各级《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和实践情况。
2.学校在着力培育学校文化,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方面的思考和措施。
3.实施“修身立德计划”,在开展“红色经典”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创建德育品牌、《区班主任工作随身手册》的使用与管理和开展各类专项教育活动等工作的具体措施。
4.推进“激情课堂计划”,在开展“教师技能大练兵”、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区课堂教学十点基本要求》、完成教学质量责任分解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有效措施。
5.关注素质教育实践,对申报立项的各级课题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组织一线教师聚焦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小课题研究,形成覆盖全校的课题研究群落。创新读书形式,引领教师精读读书实践工程必读书目,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6.深入实施“活力校园计划”,组织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学校特色体育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保障学生每天达到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加强手足口病和常见病的防控,按时上报因病缺课和学生疫情系统;积极开展“五个一”爱眼护眼健康教育活动,强化视力不良率防控措施和考核制度。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管理,自查食品安全存在的隐患并整改。普及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和“三团二类”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7.全面推进“社会课堂计划”,充分发挥区级、校级、班级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作用,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成长档案》建设,进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8.围绕“家校畅通计划”,在家长委员会“五项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学校开放周”活动的组织、《区家校即时通》和“校长信箱”的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工作。
9.在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和监督,整顿校门及周边的治安环境和交通环境,做好学生上放学护导工作,加强假期领导带班和教师值班制度,加强学生期末考试期间安全教育,开展防溺水教育,严禁学生假期单独外出游泳。加强防汛应急小分队建设,配备必要的防汛物资,做好夏季防汛等工作的具体措施。
二、检查安排
1.检查方式:本次期末检查工作采取学校自查和区教体局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2.检查程序:根据检点内容,听取学校汇报、座谈交流、查阅档案材料。
(三)上交成绩分析表时间
1.请于6月22日上交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分析表
2.请于6月29日上交其它年级考试成绩分析表
(四)考试命题
1.初中、小学期末考试所有科目由学校命题。
2.考试命题要严格依据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在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意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
3.试题命制要结构合理、题型灵活、难易适中、分量适宜,杜绝偏题、怪题。试题编制要严谨,杜绝知识性错误,杜绝印刷错误。教科研中心将对学校命题进行指导和审查,帮助学校将期末考试命题规范化、科学化,达到应有的效果。考试前一周将学校各学科命题试卷打印稿报教科研中心审核。
4.提倡富有学校特色的期末考试评价形式。鼓励采用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辩论、情景测验、成果展示、小论文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考试、考查方式。重视过程诊断反馈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动手测试相结合;学科测试与特长测试相结合;免考与重考相结合。
(五)考试要求
1.学校自行组织。考试试题的印制、保存、传送要采取保密措施,合理设置考点、考场,根据考试的需要安排监考人员。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无人监考的实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考试组织或实施细则,细化考试环节和流程,严肃考试纪律,确保考试平稳有序进行。
2.严格阅卷程序。各学校应周密安排试卷评阅工作,评阅前要审查试题答案的准确性、合理性,进行试评,统一标准后再行正式评阅。试卷评阅应坚持认真负责,客观公正,宽严适度,始终如一的原则,要加强对主观试题、开放性试题的阅卷质量管理,建立相应的监测制度。试卷及命题说明、质量分析报告报教科研中心教研部。
四、具体要求
1.各校要提高认识,成立期末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检查内容进行认真自查,总结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形成书面材料,6月27日前将自查报告报教育科。
各学校于7月1日(周五)举行休业式,7月4日(周一)正式放假(暑假工作另行布置)。教师值班表请于假前分别报安全办和办公室。
篇3
[关键词]元认知监控能力 化学 调节
元认知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Flavell于1976年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1]由于元认知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活动起着监控、调节的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思维的发展水平,[2]尤其是元认知监控,作为教学元认知能力的核心,在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效果上具有显著的成效,因而近40年来也一直是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3]是课程目标之一,而这里提到的对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就是化学教学中元认知的监控能力。众所周知,进行元认知监控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业成绩的关键。[4]尤其是在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提升其学习质量上都具有显著的效果。为此本文将元认知监控技能训练融入到中学化学教学中,旨在为新课程下转变学生化学学习方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化学元认知监控及其要素
化学元认知监控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的要求等对学习活动进行的计划、监控、检验、修改和评估,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下面将化学元认知监控过程中的各要素制成表1。
表1:化学元认知监控过程中各要素
二、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的实验探究
个体元认知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个体元认知能力发展一般遵循从被控到自控,从下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从单维到多维,从局部到整体的规律。个体元认知能力的发展需要经过一个自我监控敏感性逐渐增强和迁移性逐渐提高的过程。[5]据此,我们开展了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实验。
1.实验对象
教学实验以三明某中学高二6班和9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查阅法。实验前后我门分别对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做了调查比较。实验结果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元认知监控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为依据。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实验过程
我们将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化学元认知能力前测的成绩,从高二一开学开始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实施元认知监控能力的训练,而在控制班采用常规教学,经过9个月的时间,分别于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和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后测,然后将数据进行SPSS19.0的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在对实验班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针对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制定“化学学习自我检测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监控
在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制定出了围绕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的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检测表”,(见表2)促进学生自我诊断,自我反思,不断进步。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周检查,每个月在班会上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指导。藉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功效。
表2:化学学习自我检测
(2)自问自答法
自问自答法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提出,它是指向学生提供一系列在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供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启发式问题,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依据这些问题进行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从而启发自己的思路,并对思维进行监控的一种方法。
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提出更具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对学习过程及结果、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监控、修改和评估。大量教学实践都表明,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监控会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学生肯不肯,会不会主动地进行自我检查,是他们有没有学会学习的标志之一。。。。。。掌握自我检查的方法,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是优秀生的特点之一。”[6]自问自答法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制定计划,全面落实,(3)检查监控,评估反思。我们下面以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4节《氨硝酸硫酸》为背景,通过具体的实例介绍这种自问自答法。
例:以铜、硝酸、硝酸银、水、空气等为原料,从“绿色化学”角度(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考虑,大量制取Cu(NO3)2最宜采用哪种方法?说明其原因(见表3)。
(3)知识传授法
此处我们所提出的“知识传授”不单单指传授化学理论内容,还包括向学生传授化学学习策略,以及各种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如记忆和元记忆策略、理解与元理解策略等等,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克服单纯靠学生自己摸索带来的学习或思维方法上的模糊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思维反馈和检查自我的机会,经常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将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反馈,并逐渐成为了一种动力定型,即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最终将外在的矫正性指示转变成自己的矫正性机能。”[7]
表3:自问自答法在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4)网络教学法
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实验班通过先进的化学教学软件所开发的教学程序来发展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学生通过这些化学教学软件进行网上实际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不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和反思,对认知活动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设想和预测,并及时查漏补缺,进行修改,最终不断提高自己化学元认知的监控能力。
3.实验数据的分析
教学实验以6班为实验班,9班为控制班。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人数均为60人。
(1)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表4: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性比较
本实验采取SPSS19.0中的均值分析和标准差分析法,分析后发现两个班级的测前平均成绩分别为51.7和53.87分,且相伴概率p=0.872>0.05,说明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的学业成绩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地差异,符合等组对照试验要求。
表5: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分层比较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相伴概率分别是0.196、0.562和0.674,均大于0.05,这说明三个层次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这就确保了实验的两个班级的情况基本一致。加之,两个班均由同一任课教师教授,大大减小了在试验中的不确定性。
(2)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表6: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性比较
SPSS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平均分分别为61.23和60.67,显著性检验的相伴概率p为0.041
表7: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分层比较
SPSS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优生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显著性检验的相伴概率p=0.079>0.05,明学优生的成绩差异并不十分显著,而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5,明这两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比较显著。
(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表8: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性比较
SPSS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平均分分别为79.20和71.92,显著性检验的相伴概率p为0.011
表9: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分层比较
SPSS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优生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显著性检验的相伴概率p=0.068>0.05,明学优生的成绩差异并不十分显著,而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5,明这两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比较显著。
三、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实验结果的讨论
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来自教师的,也有来自学生本身的。作者通过以上实验总结了一下几点可能的因素,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在开展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1.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自我效能感强调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行为能力的预期、感知和信心,反映着主体因素对人潜能发挥的决定性,是对学习者影响较大的情感因素之一。[8]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其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调节、管理。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见表7和表9)表明,学优生的元认知水平一般较高,他们善于计划、调控、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善于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既定目标;学困生在元认知整体水平及各程度上均明显落后,他们的发展速度也慢,元认知水平未能跟上学习要求的变化,结果使得学习活动缺乏有效地计划,控制与调节。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即那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课堂多提问,经常表扬,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滋味,进而引导学生相信自己的成功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对学习方式方法不断改进的结果,逐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终增强其元认知监控能力。
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自身元认知水平
不同的教学理念匹配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只有树立与新课标相符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并实施元认知监控,创设良好的环境,才能培养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教师要秉持着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教学五大原则之一,即“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真正让学生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会自主学习,成为自己学习真正的主人。此外,教师自身的元认知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教师要充实自己的元认知理论水平,并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提高自身研究元认知监控的水平,将理论学习切实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3.培养时间的长短
元认知监控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有些复杂的策略,需要反复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如若没有经过足够的时间进行培养,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水平就无法从被控到自控,从下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有学者研究发现,对教学中元认知监控能力训练时间的长短影响训练的效果。这是因为策略从接受到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训练尽管有效,但与长期训练相比,学生还不能将获得的策略及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要达到化学学习及元认知训练的长远目的,必须注意时间因素的影响。
4.反馈频率的高低
提供学习反馈是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元认知活动要求个体不断地及时获得活动系统及各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有关的过程和收效,并据此及时调动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9]这些反馈主要包括当堂反馈、作业反馈、测试反馈和心理反馈。当堂反馈最为迅速,通过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及时了解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之后的课堂授课作及时的调整;作业反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反馈形式,不仅能使得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是传递教师对学生要求、指导及关爱的一种形式;测试反馈是最准确反馈学生信
息的一种形式。在每一次测试完之后要求学生对试卷进行认真的分析,重视每个考点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心理反馈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拥有积极主动自我监控的态度,避免形成“心理孤岛效应”。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万能的,元认知监控能力理论虽然有其显著的优点,但是也有不少局限性,比如在仍是以高考为导向标,以分数论胜败的大环境下,实施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往往不具有可行性,加之其相较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而言费时,尤其是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较强的认知理论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也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如若能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以及所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则一定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Flavell,J.H.Metacognitiveaspectsofproblemsolving.In:L.B.Resnick(Ed).TheNatureofIntelligence.Hillsdale.NJ:Erlbaum,1976.232.
[2]董琦.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关系性质的相关实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5):51-58.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汪玲,郭德俊,方平.元认知要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44-49.
[5]杜晓新,冯震.元认知与学习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0-29.
[6]董远骞.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91.
[7][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55.
[8]BAUNDRAA.Self-efficacy:towardunifyingtheoryofbehavioralchange[J].PsychologicalReview,1977,84:191-215.
篇4
中医内科学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既是对以往中医基础各门课程的总结,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对中医内科学的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将过去几十年的期末闭卷考改革为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考试方法;教学改革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的临床课程,它既是对以往中医基础各门课程的总结,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主动性和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并不理想。为此,我们从考试改革入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成绩以及临床思维能力。考试是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内容、形式、方法与教学的内容、方法直接关联,它对教学有着正向反馈即促进和调节作用,但高校的考试大多呈现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多、技能操作少,期末考试多、过程考试少的局面。这种考试模式常常存在如下弊端:1)不能同步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情况,使考试不能充分地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起到促进与协调的作用。中医学是传统与现代、经验与验证、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仅凭一张期末考试卷,很难覆盖或考出学生掌握本学科内容的客观水平。2)现行的考试方法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学生成了重现知识的记忆工具,陷入了学生为考试而学和教师为考试而教的循环中,不能起到以考促教、促学的作用。这也是近年来高校存在着高分、低能和高学位、低能力现象的原因所在。3)一门课程只有一次机会和结果,其成绩又与学生的命运相关,如评优、评奖学金、学位、毕业、就业关联。由于上述原因,必然导致许多学生为考试成绩而“拼搏”,甚至冒险违纪作弊,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与此种考试模式也有关系。
针对上述现状近年来国内一些院校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或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并取得可喜的教学成果。为此,我们教研室根据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对中医内科学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目的是在临床专业课教学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和兴趣学习,使考试—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双向促进作用,而不会让考试成为教师的特权和学生的负担,使考试成绩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真实客观反映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后的教学质量。中医内科学的理论课时为108学时,分两个学期讲授,第一学期40学时,第二学期68学时,第二学期末进行一次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成为学生的最终成绩。根据以往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来看,第一学期的内容掌握的较差,因这学期中医内科学不是考试课,很多同学放松了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导致期末成绩亦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考试改革,将过去几十年的期末闭卷考改革为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学期40学时结束后,进行期中考试,试题内容为主观性试题,考试形式为开卷;第二学期68学时结束后,进行期末考试,为传统的闭卷形式。将期中、期末成绩进行加权后成为学生中医内科学的总成绩。
期中的开卷考试我们采取主观试题的形式,卷面成绩为100分,其中3道论述题,1道病案分析题,每题25分。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考试前2周我们告知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必拘泥于教材,论述题中多加入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加入其他的参考文献中的观点,如果观点正确或者是有新意,可以适当加分。病案分析题我们就第一学期中讲授的的肺系和心系病证出题,考试范围不超大纲,同时精心筛选了临床中的真实病案,并不完全依照教材中的证型出题,要求学生在开具体方药时要把各药物的剂量、煎煮方法等写明确,提示学生在临床实践,每一步都必须做到位,这样可以更好地模拟临床实践。要求学生答题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分析,想法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同时为了保证成绩的客观性,我们采用了流水式判卷方式,即每位老师判只判一道题,并要求在评分上要注意权衡考虑,一定要注意学生在答题方法和观点上是否有所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考试结束后进行了点评和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通过考试让学生体会到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工具,而要用好这个工具,临床的思维训练必不可少,中医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体会和思考的过程,不是一个枯燥的、单纯依靠死记硬背的学习过程。没有平时的刻苦训练,就没有临证时漂亮的“临门一脚”。让学生们明白,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思维的训练课程,学习就是思考,就是训练。
从期中考试的结果看,我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首先,不少学生并没有将思维停留在题目本身,完全照着课本答题,而是将一些近年来中医药研究的新观点、新思维引入了具体题目的回答中,并且学生可以大胆地在答题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其次,在答题形式上我们看到有的同学不仅是文字回答,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还做了一些诸如五行关系示意图,病机演化过程图等一些别出心裁的内容,结果表明,这些示意图说明问题要比单一的文字论述要明了得多。再次,在病例分析题中,很多同学并没有用到教材中的特定方药,而是根据病例的实际情况,有理有据的开出了自己理想中的方药,更加符合临床实际。从对学生的影响来看,开卷考试弱化了死记硬背,可有效减轻学生考试负担与心理压力,但强化了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大量查阅相关的文献与资料,增强了学习中医以及积极参与教改的兴趣,拓宽了视野,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第二学期的上课效果来看,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更愿意与教师沟通了,课间的休息时间也成了师生探讨、交流的时间,这样就真正的实现了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从期末考试的结果看,由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增强,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及格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的,着重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1-2]。尤其是中医临床课程的考试,反映的是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应将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予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不断思考、不断训练、总结经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质疑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高,适应当今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汤秉遵.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探讨[J].中南论坛,2010(2):34-35.
篇5
关键字 高等数学;考试;改革
引言
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理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数学理论、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使之成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工具,能够在专业学习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高等院校学生的生源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数学基础也较差,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目前传统的考试方法,使得很多理工类的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将高等数学的学习作为一个任务,仅在考前突击学习,从而达不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数学,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高等数学考试考核方式。
一、传统的高等数学考试方法存在不足
传统的高等数学考试方法仅限于卷面考试这一种形式,目前各大高校高等数学课时普遍压缩,卷面考试中平时测验就会占用课堂时间,如果测验次数增加就会影响课堂时间,所以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每学期一次期中考试作为平时成绩,结合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的作业情况给出总评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很多学生就根据期末考试占总评比例大的特点认为到期末突击就可以,而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像文科类,概念和公式不能光靠记忆,到最后往往会发现很多公式都不能理解,更不用谈后续学习和应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各院校相关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发生了一些改革 ,已经实现了材,学大纲,统一命题考试与统一阅卷。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1.考试内容不合理
在高等数学考试中,许多高等数学教师为了制卷方便,一般都建立了自己的题库,制卷时不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学生的学习层次,随机地从题库中抽取一些试题,或者从课本中找一些例题或课后习题作为考试内容,这样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学生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数学的应用性内容欠缺,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2.考试方式单一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考试模式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限时笔试,闭卷多,开卷少;理论考试多,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考核少;选择、判断、计算等客观题多,综合分析、创新等主观性试题少。这种考试方式,忽略了课程性质与特点,忽略了学习主体的个性和差异,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
3.成绩核定不科学
国内大多院校高等数学的期末成绩是这样计算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从这个成绩计算方法可以看出,期末考试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然而期末的一次考试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我们再来看看平时成绩的评定,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是作业,课堂出勤率等,现在高等数学的习题解答有很多版本,少数学生做作业时不动脑筋,稍有一点难度就抄解答,因此从作业本上很难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至于课堂出勤率算平时成绩则更难把握尺度,因为有些学生人虽在教室但心却不在教室,显然平时成绩的评定也很难做到合理公正,因此成绩评定的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等数学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与教育是相伴而存在的,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考试模式,探索和建立一种既能测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体现出素质教育和高校教育的特点,进而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考试模式,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考试内容的改革
现在的考试内容知识性记忆性的东西占绝大多数,至于智力性和应用性的东西却很少,这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走入误区,深陷题海战术因而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考试的内容要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运算为主,避免繁杂或计巧性很强的计算题,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考试的内容在这方面要有所体现。我们要对命题从原则、质量、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作具体规定,试题的覆盖要广,应有一定的难度、效度和区分度,避免出偏题、怪题。试题的类型除了传统的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外,另外试题的内容也要有供学生选择的余地,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智能。例如可以加入一些分值不等的试题,在二题中只能选择一题来做,选择容易的题可得5分,而选择难题可得10分,但是若答错题5分就拿不到,这时学生将不得不面对得失选择,权衡能否挑战自我,这为他们今后踏入社会所要面对的许多选择作一个心理准备。
2.考试方法的改革
应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1.开卷考试。题目一般以利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为主,让学生在课下有充分的讨论、思考和争辩的时间,最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们的共同讨论、争议和答辩得出考核结果;2.半开半闭式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教师规定的资料,考试题目主要是结合专业的实际问题,减少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3.学习报告。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口头报告,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富有思考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上讲台作口头报告,教师点评给出成绩。第二种是书面报告,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交流一些学习体会,还可以是实验报告;4.单元测试。实行每章节或每单元测试,然后以每章节测试成绩加权给出期末总成绩;5.上机考试。根据学生所学数学软件的情况,让学生应用数学软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主要讲授各种定义、思想和方法, 对于各种复杂运算, 则由学生通过数学软件来完成。在期末考试中,可设置一部分上机题,如求极限、导数、积分等,让学生通过上机完成。6.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它将现实问题经过分析、简化、抽象,概括为一种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求解。通过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计算、分析情况,结合实际给出的建议是否可行,进行评分。7.平时+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可由教师根据学生上课情况、作业、答疑情况给出,期末闭卷考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试卷,或者对同一试卷不同难度的层次性试题可以自由选择,适当地增加一些应用题和开放题,以重点考察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既改变了高等数学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现象,又克服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成绩核定的改革
我们可将期末总成绩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考勤、学习报告成绩,共占30%;第二部分包括单元测试、期中考试、上机考试和数学建模共占30%;第三部是期末笔试成绩,占40%。新的高等数学考核评定方法符合现代高校高等数学改革的思想,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论
在当前课程不断改革的今天,要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方法,给课程配以合理的考核方式必不可少,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学习中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又能使对高等数学有兴趣的同学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高等数学考试改革已迫在眉睫, 只有改变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考试成绩评定方法, 才能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更高地为培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雅丽,张文敏. 高职高等数学考核方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5(9):118-120.
[2]王鲁欣.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考核办法改革[J].高职,2010(11):162-163.
[3]刘立华.浅议高职高等数学考试改革[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2):69-70.
[4]李会荣,李超.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改革--以商洛学院为例[J].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6):44-47.
篇6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护理学基础; 探索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nursing science”.Method:Two classes of 2010 nursing profession from the Medical College of Shaoguan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underwent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nursing science”,and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nursing science”.After completing a term of all the semester,all the students of the two groups would give a paper with the system questions and combined with fin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student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Result:After evaluation by experts and students,the scores of six assessment item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Basic nursing science; Exploration research
First-author’s address:Medical College of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2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5.023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选择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主动探索并发现问题,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护理学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护理专业课程,是其他临床护理学科的基础,单纯的知识讲解无法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问题引导[2]。为探讨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2010级护理专业(1)(2)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学院2010级护理专业(1)(2)两个班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6名学生均为女生,年龄20~24岁,平均(21.1±1.7)岁;对照组53名学生均为女生,年龄19~23岁,平均(21.3±1.2)岁。两组学生均需完成一学期共计115课时,其中理论课57课时,实践课58课时;两组学生在年龄、课时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内容如下。
1.2.1 案例教学法
1.2.1.1 课前准备精选案例 为使所选案例符合当节课堂的学习目的,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精选案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而且需要具备举一反三的引导作用。例如在讲授“压疮”这节课时,可以将以下病例作为本节护理课的教学案例:患者女,67岁,入院前3周因脑血管意外受损导致左侧肢体出现功能障碍,患者意识清晰,大小便失禁,住院1周后,发现患者骶尾部皮肤呈紫红色,有水肿现象,皮下可见硬结。
1.2.1.2 巧妙呈现案例 案例的呈现时间可以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任意一个阶段,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般认为,在课堂开始的前10 min呈现案例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氧气吸入法时,可以将准备好的案例资料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文本案例转化为录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这样可以使典型案例更加具有吸引力。
1.2.1.3 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呈现之后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讲授上面提到的案例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4个问题:(1)患者的骶尾部出现了什么病变;(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案例中的描述,该患者的患病程度怎样;(4)应当采取怎样的护理措施。提出这4个问题之后,需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自学完成之后,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分析,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1.2.1.4 进行角色扮演 待学生讨论完毕之后,由教师主持,请学生模仿上述案例,一人扮演患者,另一人扮演护士,通过角色扮演检查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也能更好地体会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培养其专业的情感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1.2.1.5 案例总结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角色扮演”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此外,还要对整节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指出正确的观点和理论基础,剖析错误的观点。
1.2.1.6 作业布置与考核 课堂教学完成之后,需要针对本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对案例教学的认知感。
1.2.2 评定方式
1.2.2.1 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考量评定表 本次研究需编制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考量评定表,编制过程中需参考相关的文献著作,并结合教育专家的咨询意见和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经护理教育专家和统计学专家的反复审阅,最后形成初始考量评定表[3]。考量表共包括22个评价条目,其中,案例质量评价6个,课堂教学能力5个,教师教学态度5个,课堂教学教学效果6个,每个条目共包括5个选项:非常好、好、一般、较差、非常差,并分别赋予以上选项为5分、4分、3分、2分、1分。评定方式包括专家评定、教师评定、学生评定[4]。专家和学生评定内容除了具备考量表的基本条目之外,还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是否适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是否适宜、有无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是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媒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民主,共6个条目,每个条目共包括4个选项: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认同,并分别赋予以上选项为5分、4分、3分、2分[5]。
1.2.2.2 期末考试成绩 待两组学生完成《护理学基础》的全部课时之后,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将期末考试成绩分为4个等级:85分
1.3 观察指标 待两组学生完成《护理学基础》的全部课时之后,发放调查问卷并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由于学生和专家的专业水平和考量角度不同,需要在分别统计评定结果之后计算评定方差[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专家和学生的评定结果以及方差分析结果比较 经专家和学生评定后,观察组的6个评定条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的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重要地位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但是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却对整堂课的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案例的搜集者、讨论的发起者、理论学习的引导者、总结分析的点评者,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7]。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直接决定了《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王秀华等[8]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综合护理能力,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否认这种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学习效率未必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好,有些甚至觉得时间花费比传统教学方式多,然而学习所得不见得比传统模式多,所以,她们研究发现可能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学者邓安梅等[9]也研究发现,由于传统教育在我国的教学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牵制着我国教育模式的发展,因此,学生们所接受的正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一旦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观念未必能够马上转变过来,而与此同时,我国教师能力的差异不一,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往往存在不连贯性,这样就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条件,要求实施案例教学模式教师要在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应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使得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有更多更有说服力的案例教学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能从言传身教的模式中得到最直接的经验体会。赵坤婷等[10]也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开放、交流、平等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发挥案例教学模式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研究中发现,在评估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是否适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是否适宜、有无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是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媒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民主等6个条目上,观察组所得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2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借助生动形象的临床案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剖析问题,可显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课堂教学中,真实情景的创设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为“师生互补、教学相辅”,改变了以往“一教一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分析案例、角色扮演等环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生动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国内学者研究显示,护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正性评判,但能力尚未成熟,在系统化能力和思维自信心等方面仍然显得比较薄弱[12]。李莎莎等[13]研究指出,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确显得尤其蹩手,面对患者束手无策。类似此类情况,可能与学生的年资偏低、学生缺乏专业的信念有一定关系,也可能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密切相关[14]。因此,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惯性,通过模拟案例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能使得学生在模拟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再经过小组的讨论和分析,得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还把学习设置为一个真实、复杂的问题情景中,使得学生能够模拟直接接触到患者,分析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同时引导学生去如何发现患者的问题所在,分析如何解决其的困惑与问题,这样就不仅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还更能够提高《护理学基础》学习的有效性。
笔者在本研究中明显发现,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案例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积极性和效应性。在观察组的期末考试成绩中,优秀、良、及格、不及格的百分比分别为64.3%、30.4%、5.4%、0,对照组的优秀、良、及格、不及格的百分比分别为45.3%、35.8%、13.2%、5.7%,可见,观察组的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具体案例的呈现,使学生快速掌握护理学基础课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值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慧敏.《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法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83-84.
[2]朱丽丽,张会敏.病案情景模拟考核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85-86.
[3]赵嘉,陈运香,高燕.高端模拟教学试验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7):63-64.
[4]潘一楠,李莹,周瑾,等.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3):69-70.
[5]乔昌秀,吴玉坤,李丽,等.护理专升本《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9,30(16):1848-1849.
[6]刘云儒.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16):149.
[7]陈资妹,郑玉仁,郑建盛,等.模拟情境演练法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29):2704-2705.
[8]王秀华,谷灿,毛婷,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6):405-408.
[9]邓安梅,朱萍,周哗,等.PBL教学法在试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9):1127-1129.
[10]赵砷婷,自洪波.PBL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055-1058.
[11]董晓红,李淑珍,陈良琼,等.情境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24):2232-2234.
[12]李慧,唐四元,王井霞,等.国内护生评判性思维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9,24(7):92-94.
[13]李莎莎,周郁秋,杨金伟,等.我国小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体水平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10A):4-8.
[14]胡可芹,蒋晓莲.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与临床决策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198-200.
篇7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改革和实践; 操作考试
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目前的高考模式导致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盛行,实验环节以及其他所有实践活动都被忽视。因此大学新生的实验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同时,我国高校现在仍然广泛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接触的一门实验课,本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因此,做好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改革背景
目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考核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各高校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但总体有淡化趋势。有些学校不举行期末考试,以平时成绩为准;有的学校只进行笔试,不考实验操作;也有的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物理相关专业的学生上,对非物理相关专业的学生要求则比较宽松。当然,也有少数实力较强、学生水平较高的高校探索了一些多元化考核方式,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我校在2008年组建了独立的基础实验中心。自成立伊始中心就非常重视考核工作;适逢我校大力推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切实改革考试考评方法”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不能照搬一些重点大学的经验和做法,必须找到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合理有效的考核模式。
2 改革的思考和做法
2.1 坚持期末考试。
大学物理实验作为一门独立开课的基础实验课程,必须要用考试来调控;特别是对我校这样的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必须以考试为手段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加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我校2009级以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都为考查,我们向学校建议修改考核方式,学校很快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从2010级开始,开课两个学期的专业第二个学期的考核方式为考试,只开一个学期的专业考核方式为考试。考核方式的改变也推广到其他的实验课程,这也算是我们对“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出的一点小贡献。
2.2 考试以操作为主、理论知识为辅。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试的重点是检测培养学生初步科学实验能力的效果。因此考试的各个环节都要围绕着科学实验能力培养这一目标,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只考笔试不考实验操作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实验教学、理论考试”的做法,无形中挫伤了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的比例,我们按理论30%、操作70%划分。
2.3 大力探索和改革操作考试的方式。
粗略查找文献,操作考试的方式有如下几种:①完成一个常规性实验,40个学生同时进行考试[1]。②在所学过的实验中指定考1~2个知识点,每组20~25人[2]。③每个实验班的学生分为2批,每批学生约为十五、六人,一个教师监考,时间为40分钟,当场评定成绩[3]。④纯操作考试,师生比1:6,开卷,30分钟。或者操作为主笔答为辅,师生比1:4,开卷,45分钟[4]。⑤每个实验室安排一个实验项目,15 ~20 名学生,每次 2 学时,2 名监考老师。为了避免考试时间的先后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主要考查仪器的连接、安装、调整、使用和原始数据的记录等[5]。⑥每个实验组安排10名学生,3个教师监考,45~60分钟[6]。
容易想到,理想的操作考试应不局限于单个实验,单次考试的学生人数尽可能少,多个老师监考,类似于体操比赛中裁判对运动员进行评分;同时考试时间要长些,至少一小时。但是这种理想方式的效率太低、工作量太大,只适用于实验技能竞赛,对于大规模的课程考试是很不现实的。这也可能是很多学校放弃操作考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提高效率,或者减少考试内容、缩短考试时间,这样做导致考试的信度低;或者增加同时考试的学生人数,考试过程中放弃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考试过程就是平时实验的重复或“浓缩”,这样做失去了操作考试的意义。
几年来,我们每学期都组织了两次以上专门的教研活动,对考核方式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现有的考试模式是:考试分组与平时相同,每组少于30人,两个老师监考,时量100分钟。对操作部分我们的做法是把大部分的考试目标体现在学生的作答中,对卷面无法评价的项目,如仪器的调整、电路连接是否正确、关键的操作步骤是否正确规范,有否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等,试卷中设置现场评分的项目;控制现场评分环节的比例,以保证操作考试的效率。这种操作考试的方式类似于华南师范大学提出的“基于工作单和观察评价的大学物理实验操作考试” [7],不同的是他们考前设计工作单,学生在工作单上作答。他们的做法是“工作单的设计要涵盖大部分的评价项目,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通过实验观察完成剩下小部分项目的评价。”可以做到“一个 30 人的考室只需2 个监考老师”。操作考试的方式是我们改革的重点,几年来不断探索、调整和优化。我们的具体做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如下:
⑴备选的考试项目应尽可能多,至少占到相应专业一个学期开出实验项目的百分之五十。选择哪些项目进行操作考试对学生保密,考前十分钟抽签确定各组的考试项目。
⑵考试范围可以是平时实验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而不一定要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要求应与平时实验课的要求有区别,而不能是平时实验的简单重复。可以适当拓宽考试内容,增加一些上课时没有、难度适中的操作内容。例如,“示波器的使用”这个项目有这样一道题:“在屏幕正中位置观察到一条高度大于4格小于6格的静止的竖直细亮线。”这项操作是平时上课时没有练习过的,这样的试题考查了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可以把两个有联系的实验综合为一个。例如,某个学期中“示波器的使用”和“RLC电路稳态特性研究”两个实验都开出了,考试时“示波器的使用”项目有这样一道题:
使用示波器用“位移法”测出如图1所示RC电路中电源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电路中各元件的参数为:正弦电压、,,。
⑶操作部分不仅要求得出实验数据,还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并做实验分析,因为数据处理和实验分析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实验能力。数据处理的要求也尽量与平时不同。
⑷操作考试以能力评价为导向,必须包括现场评分的环节。现场评分环节可以是对学生操作情况和实验能力的评分,也可以是对学生违反实验程序、错误使用仪器等的扣分。现场评分的环节在一份试卷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但并不规定占多大的比例,而是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灵活处理。例如“示波器的使用”这个实验,现场评分的分值可占到操作卷的80%以上。但是一般的实验要尽量减少检查的次数和每次检查所花的时间。例如“电表的改装与校准”实验,可以事先测出每台仪器表头的内阻,这样就可以减少一次现场检查,阅卷时再判断学生是否正确测出了内阻(参考答案应该是一个范围而不是某个值)。又如仪器的连接是否正确可以等学生完成实验后再检查,无需打扰学生实验。操作卷的评分标准相应地有现场评分项目的评分标准,并且尽量细化,便于监考老师掌握,以统一不同老师评分不一致性的问题。
⑸对有较大数据处理量的操作考试项目,试题中可以给出数据,而不是根据学生自己得出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这样做可以防止学生事先准备好材料,也有利于提高批改试卷的效率。
上述种种设计有效地避免了机械重复平时实验、学生事先准备实验数据和处理过程材料(因为是开卷考试)的现象;较好地考核了学生的各种实验能力。即使现场评分项目只是操作考试的一个小环节,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与自己熟悉的理论考试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对平时的学习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大大减少实验时拼凑伪造数据、课后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同时,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操作考试费时费力的难题,具有很高的效率,便于大规模实施。
2.4 在理论卷中加强对仪器调节使用和实验操作知识的考查。
实验考试的理论卷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知识的有机结合。例如可以要求写出典型实验仪器的调整与使用方法。又如,可以在考试过程中播放某一实验过程的录像,让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理论试题,考生只有平时认真完成了实验才能得到高分。
2.5 明确每个实验的能力目标,使考试更具有针对性。
2012年上学期我们对实验教材上每个实验的能力目标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参照国际上较流行的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设计了适合实验课程的新颖的考试大纲和双向细目表格式,并报教务处备案。
2.6 避免考试时间的先后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
因场地的限制,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不能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为避免考试时间的先后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我们的作法是增加试题的份数。每个实验项目出两到三份不同的操作卷(另外还有补考卷)。对于理论卷,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有多种开课情况,包括大学物理实验(一)、大学物理实验(二),以及只开一个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每种情况还可能有细分,每种情况的理论卷也出两到三份(另外还有补考卷)。理论卷和操作卷是分开的,这样在一间实验室里面就有多种组合情况,例如三种理论卷和两种操作卷的组合就有6种。按座位号交叉发放,考生误以为每个人的试卷都不一样。考试时注意回收余卷以及防止学生带走试卷。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样做有效地避免考试时间先后的影响。
2.7 控制试题之间的难度差异。
需要注意协调不同老师命题、各个实验项目试题之间的难度差异,维护考试的公平性。这需要教研室主任认真审查试题,并同命题老师有效沟通,必要时组织教研活动集体讨论。
2.8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为了方便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准备操作考试,每个学期都组织了规范的实验室开放。一般期初补考前开放一周、期末考试前开放两周、毕业补考前开放两天。开放期间所有实验室、所有实验项目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并安排老师和实验员值班。实验室开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复习实验的情况非常踊跃,各学期开放人时数达到了上课人时数的17%~35%。
2.9 调整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
对于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各校的作法有较大的差别,有50%[1] [4]、40%[5] 、30%[8] 和20%[3] 等各种情况。对这个问题我们有过认真的研讨。我校实验课程一般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最开始我们沿用了这一做法。随着期末考试的不断规范和完善,调整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最后又调整为考试成绩占60%。这是考虑到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的效能和各自对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实验报告成绩在平时成绩中占有很大比重,但是抄袭实验报告、特别是抄袭他人数据处理过程和实验结果与分析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杜绝。而期末考试的合理有效和公平公正逐渐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加大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0 抓实平时考核。
实验课程相对于理论课程更应该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降低平时成绩的比重并不意味放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相反我们非常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包括实验预习、考勤、课堂操作和实验报告,分述如下:
⑴我们要求学生上课前必须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每次课只有两课时,预习显得尤为重要。预习报告也就是在实验报告上完成前四部分内容(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与步骤),这样做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规定没有预习不能做实验,这个规定刚开始可能受到个别学生的抵触,坚持一、两次就好了。
⑵实验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缺做的实验不能自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不能在纸上完成。我校教务处规定“缺做实验累计超过该门课程学期教学总时数四分之一的取消其课程考核资格”。几年来,我们做到了全程考勤并详细登记。对于各种原因请假缺课的情况,我们允许学生在其他班级上课时补课,即使上课老师不一样也行。实验室开放时间内还可以补做实验。
我们对考勤的理解不只是每次课都到了,而是每个实验都完成了。学生做完实验后老师会检查数据并在数据记录纸上签字,没有得出合格的数据等同于缺课。我们规定出了实验室门不再签字,也要求下课了实验没完成老师不能赶学生走。
每次期末考试前进行了严格的考试资格审查。教务处规定实验课程补考前需补做全部缺做实验,也规定补考不及格不一定要等到毕业补考,可申请参加后续每个学期的期初补考,这意味着每次补考前需检查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几年来我们对缺做和补做的情况建立了专门的档案,一直跟踪到学生毕业。
⑶课堂操作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素质的主要途径,如果能在平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考核,可以弥补期末操作考试评价不够全面的不足。课堂操作考核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加强巡视和指导,在检查实验数据时记录每一位同学完成实验所用的时间、有没有重做现象以及实验完成的质量。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对某一个实验过程进行抽查。” 我们制订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课堂操作评分办法》,但是在执行时发现存在较大的问题。图2是某个学期某位教师所教的143位同学课堂操作成绩分布与考试成绩分布对比。可以看出,课堂操作成绩区分度很低。这是因为我们每次课只有两课时,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指导学生操作和答疑,根本来不及对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记录与打分,没有“底气”做出好的区分。因此我们觉得课堂操作以扣分为宜,只对明显违反操作规程、损坏贵重仪器等情况进行扣分。
⑷实验报告是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我们坚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全批全改。但是实验报告成绩评定的标准不易把握,一个班分成两到三个组由不同的老师上课,不同老师对实验报告评分的松紧程度如果有较大的差别,就会造成考核的不公平。为了规范实验报告的要求和成绩评定标准,2011年上学期大学物理实验教研室专门组织了两次教研活动,对2009年3月制定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评分参考标准》做了大幅的修改,制定了新的《实验报告书写规范及评分标准》,对实验报告各部分的分值做了具体的量化,特别规定抄袭他人的处理过程和结果成绩记零分。并且选出6份有代表性的实验报告,复印后发到每个老师手中,根据新的标准进行评分,最后把汇总结果反馈给每个老师。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那个学期开始,实验报告的评分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2.11 在课程开始时将考核方式明确告知学生。
对本课程的目标学生来说,严格的平时考核和以操作为主的考试方式可能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在理论课中就将考核的方式和细节明确告知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利用我们中心的网站,将实验课表、实验报告参考和评分标准、考试说明和安排等在网站上公布,并及时答疑。
3 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特别是以操作为主的规范的期末考试的举行,打破了以往实验课程只要上了课就能及格的惯例。每个学期都有不及格的学生,但是考核方式的合理有效和公平公正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对待实验课程的学习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定员30人的实验室甚至涌入了四、五十人。本课程考核工作的改革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2012年6月份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基础实验中心的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虽然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①考核方式比较单一。②课程的能力目标构成还不很明确。③因仪器不足,有些实验不能进行操作考试。④不同操作考试项目的难度控制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想办法逐步解决上述问题。例如部分采用设计性考核、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考试等等。
参考文献:
刘力斌. 大学物理实验考试改革初探[J]. 大学物理实验,2003,(3):80-82.
宁锌.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6-39.
冯元新,阮世平,李祖樟,袁哲峰.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考核办法的改革[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1):66-68.
李林, 施芸城,钟宏杰. 物理实验课不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_操作考试的积极效应最为明显[J]. 大学物理,2010,(2):43-46.
朱红,王 伟,原所佳.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和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4):108-111.
周在进,肖宇飞,高春来. 大学物理实验考试改革与实践[J]. 考试周刊,2008,(52):2-4.
篇8
关键词:考试方法;考试命题;成绩评定;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40-02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人才[1],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是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特点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实践证明,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之一,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方法、命题形式、课程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
一、拓展考试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考试方法是指考试的类型及要求考生回答问题的方式[2],涉及因素主要有考试的类型、形式、时间和题型。考试类型主要是课程考试。考试方法由形式单一、时间固定、题型简单向着考试形式多样化、时间灵活化、题型丰富化的方向发展。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采取多样化,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
(一)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表达各种公式、方程式的演算过程以及需要图解、列表表达的知识,能够准确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运用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便于教师直观地较准确地评价和比较学生的课程成绩。其缺点是学生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背一些经验公式、由理论推导出的应用公式,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二)开卷考试
实行开卷考试可以让学生节省大量机械记忆的时间,把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上。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及创新的模式,提高自己真实能力。但这种考试形式如果引导不恰当,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学生对课程认真钻研程度不够等等。因此,需要任课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将课程中基本原理部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开卷考试带来的弊病,使学生深入地钻研知识,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造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计
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设计的能力,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学生公布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要求,供学生参考,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与收集。在课程结束考试时,学生可以带着准备的资料,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题目。这种考试方法是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突出了教学与考试的互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实践考核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3]。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开展实验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些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由于实验教学内容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试卷进行考核。通常采取实验报告形式进行考核,但这种形式有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完成实验报告上,而忽略了认真研究、动手实验的全过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实验操作的方式考核,就可以避免上述实验考核方法的缺陷。在实际操作的考核中,采取现场随机抽签,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答相关的问题。同时,将实验课出勤率、完成课堂实验内容和课堂表现也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认真作好每一个实验。这样既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调查报告
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是国家、部门,还是企业,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反映实际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写作水平,也反映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所获取信息的质量水平。具体做法是由教师与有关单位协商,结合专业特点确定调查方案,学生从实地调查开始,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切实体验,并以呈交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调查成果。采用这种考核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参与意识。便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二、强调考试命题,提高试题质量
在农业院校畜牧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考试命题上,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的知识点为准绳,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教学或教材中所贯穿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从强调记忆转变为强调能力开发,有利于全面鉴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题型涉及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部分、理解问题部分和综合性分析问题部分,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为60%,20%~30%和10%~20%。为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时可适当设置附加题。
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不断健全试题库,使题型组合多样化,既有检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名词解释,又有检测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较高层次认知目标的问答题和论述分析题。其中论述分析性题目,在一般论述题直观、表面的设计方式基础之上,突出以一个专业情景为背景(如“动物临床疾病”或“动物饲养管理现场”),循序渐进地提出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论述题通常涉及的检查、诊断、治疗的范畴,而且还涵盖了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饲养管理和疫病监控整个过程的相关因素,全面检测了学生的临床思维、知识运用、疾病诊治、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等综合能力[4]。试题涵盖记忆、理解、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等认知领域的多个方面,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题型更具科学性、创新性、开拓性。
附加题也可作为一种考题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答,答对可加分(但满分限于100分以内)。增设附加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努力探索、拓展知识面、发挥优势和潜能。在考题的内容设计上要难度高,虽在教学大纲之内,但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广泛性,知识跨越多个章节、有时还涉及到其它课程等,附加题的设置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能力水平的机会。
三、完善成绩评定,做好成绩分析
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考试成绩评定的方法也应该多元化。过去的考试方法较为单一,期末考试几乎决定了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其结果是每至学期末,学生的压力最大,而对平时的学习重视不够。多数情况下,学生关心的是课程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课程内容总结与提高。因此,将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平时学习的考查,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5]。例如,对于生物统计课程来说,期末总成绩按四项要求评定,考勤及课堂表现(听课状态及回答问题)占10%,阶段测验占10%,实验课出勤、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占20%,期末考试占60%。这种评定方法,使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相当分量,弱化了学生对一次考试的依赖,减缓了学生对期末考试的压力,同时,使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创造性学习。
考试成绩分析是教学完整过程不可缺少的最后环节,是对考试内容、方法、命题方式及考试结果的综合分析和合理评价。根据学生各部分的成绩,从整体和个体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班的学习风气,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情况,教师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实施程度等项内容,进而总结教学改革的成果和进一步改革的思路,不断完善考试考核方法,切实做到与课程教学改革相辅相成,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能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利用具有科学性、富于开拓性和创新意识的考试题型,科学合理地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启迪和触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潜质,进一步推进“考试和学习互动”的作用,推进教学理念、方法和学习模式的转变,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究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90-94.
[2]顾明远,申杲华.学校考试与命题管理与运作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10.
[3]卫绍元.论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人才的能力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6):101-102.
篇9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 评价体系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它不仅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一直以来终结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但是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内容相对简单、片面,对英语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查不够,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整体考查,更无法很好地贯彻以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对此我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实践,对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现行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终结性评价,仅凭一张试卷就决定学生的英语水平,即使有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所占比例很小。这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的高职英语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具体反映出以下三方面问题。
1.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终结性评价只重视学生最后期末考试的成绩分数,分数是评价的唯一标准。仅凭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就评价学生一个学期的总体学习情况是很不客观的,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整个学期从始至终学习态度认真,平时学习努力,但因为英语基础不好或者偶尔考试发挥不好,期末英语成绩不理想并不能反映学生该学期真实的学习状况;有的学生由于中学英语基础好,大学不努力,靠吃老本也能通过期末考试;还有的学生为了通过期末考试,想方设法用舞弊的办法欺骗过关。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而且会促成一种不良的学习风气。
2.评价重知识轻能力。终结性评价只在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高职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单一的考试内容是远远无法衡量一个学生运用、驾驭一种语言的能力。例如,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课外知识结构就不能通过书面考试进行有效的衡量。
3.评价重“教”轻“学”。终结性评价中学生从始至终都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老师作为评价者出题,而学生答题后只知道是否通过考试,对自己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则全然不知。这样势必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教,缺乏学生的反馈信息,无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因为无法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无法根据学习情况及时改进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二、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年由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Scriven)在《评价方法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发展进行的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它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总的说来,形成性评价是一个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从而为教师和学生呈现大量的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三、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目的在于发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内容更全面,形式更多样化,更具反馈作用。因此,形成性评价对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课程形成性评价包括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中的长处及不足等。通过这种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在实际中应用英语的优缺点,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正确、有效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同时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愉快的教学活动参与中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2.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职英语教学一般多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听和记为主,这样较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教师无法获得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无法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如课堂发言,情景表演,背诵对话,小组活动及课后作业等来收集信息,综合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有效地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从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师自我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3.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以往的终结性评价只将考试作为单一的考核形式,而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除多种形式的教师评价外,学生还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而且能够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与终结性评价结果相结合,才能全面地对学生课程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四、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终结性评价体系与形成性评价体系相结合
首先,拓宽终结评价体系考核的内容,变单一的书面考核方式为口语与书面考试相结合,将两者都纳入到期末考试内容当中。形成性评价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具体来说,就是学生期末英语的最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评定方法如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期末成绩=口语成绩×20%+卷面成绩×80%。
其次,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表现情况以平时成绩的形式计入期末总评成绩,这样既能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过程评价体系的介入,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表现都能有量化的客观评价,如学生是否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等也被纳入考核体系当中;再有如学生的课外活动,英语竞赛获奖情况都被纳入评价体系,如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词汇比赛,英语写作比赛,英语短剧表演比赛等取得良好成绩,在期末成绩中都给予加分奖励。教师根据这样一系列更为丰富的评价内容既能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更为公正客观地评价,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形成性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依托教材,分组表演。高职英语教材《新职业英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新职业英语》特别依据学生在职场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语言技能设计语言学习情境和任务,最终实现语言教学目标,即以职场工作任务引领语言技能目标,使职业素质训练贯穿于职场工作任务。这样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依托教材,每个单元可以设计一个与职场相关的活动,如组建公司,制定日常办公时间表,宴请客户,描述产品,售后的客户满意度调查及面试,等等。每次口语活动都设计了要求学生完成的主要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书面计划书和一次口头陈述,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次活动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这种以小组活动为中心的英语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熟悉各行业中英语应用的典型场景与流程,而且使学生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职业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形成性评估。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造交流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对话、讨论等活动。还将形成性考核内容分配在背诵对话,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及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小测试等多种形式上。一方面促使学生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可使其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反映出来,增加测试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五、结语
高职英语教学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形成性评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于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意义重大。这种反馈及时,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王成伟.高职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J].天津: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3]陈旭红.形成性评估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口语测试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
篇10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 儿科护理学 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 教学相长
AbstractObjective:This article discusses about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n Pediatric Nursing teaching of Questions-oriented Teaching Method,which is questions-centered,and with nursing procedure as the main clew.Method:About 140 students in four classes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 major are chosen at random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i.e.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with 70 students in each group.Whil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re adopted in the control group,questions-oriented method is employ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And then quizzes,mid-term exams,final exams and questionnaire ar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Results:By comparison and survey of each group's performance in quizzes,mid-term exams,and final exams,and of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knowledge receptivity,intelligence grade and so on,and through statistic analysis,the difference is of statistic significance.Conclusions:Questions-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are able to help motivating the students' enthusiasm,enhancing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 knowledge,improving th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and realizing the aim of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Key wordsQuestions-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Pediatric Nursing;overall quality;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护理程序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剖析,按照护理程序把知识进行梳理,以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过程。它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变为师生研讨式教学,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1]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40名学生均为女性,年龄20~22岁,均为护理本科学生,来自4个不同的班级,按照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70人。实验组70人,两组年龄、性别、护理专业知识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教学过程:两组由同一教师授课。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法。实验组采取以问题为中心、护理程序为主线的问题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如下:①问题设置: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章节特点找出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精心设计出一套问题或者病例。对问题的设置一般分三个层次,第1层次是要求学生把握教材轮廓,解决重点、难点“是什么”的问题,这一层次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解决,应该在课前布置并要求学生课前完成。第2层次是围绕重点、难点设置2~3个典型问题。第3层次是知识的内在联系,题目中应该包含护理程序这条主线,把新旧知识贯穿其中,使学生可以温故知新[2]。②学生结合问题,预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自学完成第1层的问题。③启发和引导课堂上学生围绕第2、3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全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④教师释疑、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结合自己对问题答案的准备,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评价:一是随堂测验,以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将半期和期末考试中采用两种教学法讲授内容对应的学生成绩进行对比;三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 果
随堂测验成绩分析:随堂测验成绩(表1)中问题式教学法为78.29±7.68分,而传统教学法为59.67±8.61分,统计分析显示问题式教学法课堂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P<0.05),说明问题式教学法有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半期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在半期和期末考试中分别统计出传统教学内容和问题式教学内容的百分比,学生得分的百分比(表1)。在半期考试中,问题式教学法的成绩为78.74±4.93分,传统教学法的成绩为74.56±4.27分;在期末考试中,问题式教学法的成绩为81.64±8.63分,传统教学法的成绩为76.82±10.78分,两种教学法在半期和期末考试中其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但问题式教学法的平均成绩略高于传统教学法。统计出各分数段人数的百分比(表2),问题式教学法80分以上者占45.31%、60~79分者占52.86%、60分以下者1.43%,传统教学法80分以上者占32.86%、60~79分者占55.31%、60分以下者11.43%,说明问题式教学法中上成绩人数较多,不及格人数较少,曲线符合正态分布。
学生对问题式教学法的态度和课堂知识接受能力:实验组的70名学生对问题式教学法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赞同者占87%,折中者11%,反对者3%。在讲授相同教学内容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而实验组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教学,课堂对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进行调查,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接受好者占62%,一般者34%,较差者4%;传统教学法接受好者占21%,一般者61%,较差者18%。说明两种方法,课堂效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
问题式教学法对发展学生智能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实验组的70名学生就问题式教学法对知识吸收、培养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7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表3)。结果显示问题式教学法对知识吸收很大和较大者占81.43%,培养学习兴趣收益很大和较大者占74.29%,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收获很大和较大者占82.86%,培养自学能力收获很大和较大者占64.28%,培养创新意识收获很大和较大者占75.71%,培养综合素质收获很大和较大者占77.14%。说明问题式教学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
讨 论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有效地启发了护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意识,在加强、深化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理解的同时,还着重学生临床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备传统教学方式所没有的特殊功能[3]。因此,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和推广以问题为中心、护理程序为主线的问题式教学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该教学方法的优点归纳如下,希望与教育界同仁共享。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问题式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用典型病例进行引导,也可以开展自学,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根据不用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设置问题,针对性强,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合班上课,人数众多,使用该教学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老师的设问、启发,学生分组讨论,老师讲解等过程,学生主动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容易产生疲劳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整体护理的开展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她们对不同的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我们在讲课中注意通过对具体症状和病例的分析研究来寻找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导出一般的发病机理、病理生理,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
教学过程互动参与,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式教学法是以行为为向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在教学中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互动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充分交流,学生真正被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开动脑筋思考,经过老师的示例、设问、启发、师生的互动讨论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教学对象角色转变,有利于教学相长:问题式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指导者、推动者,其责任有三个方面:一是课前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选择典型的病例;二是教师要引导讨论的全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争辩、选择和决策,还要解决病例中的特定问题,而且要引导学生探求特定症状所代表疾病的演绎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发展变化的几种可能性,也即是进一步理解护理诊断中的潜在问题;三是教师掌握的知识要不断更新,使自己的临床教学水平跟时代接轨,反映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和新型疾病的最新治疗进展等等,要让课堂永远充满生命力[4]。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病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思考和结论,并与其他同学展开争论。学生是辩论的主要角色,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发言中学习,也可以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鲜活的,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科学民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问题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尤其对一些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就予以肯定,这样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自由、民主的讨论氛围,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形成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方法真正贯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型护理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5]。
注意事项:以问题为中心、护理程序为主线的问题式教学法本质是以问题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决定问题式教学法成败的关键自然应该是问题的设置和具体要求。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设置问题时要以教材为依据,教学大纲为指南,参考有关文献,保证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突出难点;要有一定难度、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进行推导、联系、查阅资料,达到将知识融会贯通,增加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灵活多样,有启发性、思考性和兴趣性,形式多样。结合教学内容,注意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控制问题的数量,一般设置3~5个问题,否则学生准备时间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教师一方面课前要认真准备资料,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发现问题和错误及时解答和更正。另一方面还要准备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提出一些新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和重点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发言[6]。
当然,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我们深信,随着问题式教学法的完善成熟,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会培养出更多集知识和能力于一身的创新高素质的开拓型护理人才、更好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民.理念――四年制中专护理教学计划的又一特色.中等医学教育,1997,15(2):7.
2 周丽萍.宋湘晋.周建平,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课堂讨论应注意的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703.
3 吴双敏.叶天惠.李云葵.以学生为主导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查房中的实践与思考.护理学杂志,2005,20(7):6-8.4 张翔.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现代情报,2003,10:38-40.
- 上一篇: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
- 下一篇:事业单位考试考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