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题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0:2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考试题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围绕着历史《考试大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效率;学习方法
一、有针对性地研究提高复习效率
1.针对高考的考点有备而战
高考是高三化学复习的终极目标,要想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就有必要对高考的考点进行深入仔细地研究。对于高三化学复习来说,对历年的真题进行研究和试做是认知高考试题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历年高考化学真题的试做与研究,才能通过试题了解高考化学考试的考点和出题难度以及透过试题把握出题者的意图,进而纠正自己的复习思路,避免复习知识深度过深或过浅,同时寻找自己的知识盲点。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高考试题的特征比较明显,考题不偏不倚,不超纲不片面,总体命题风格稳定,考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同时又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考试题与教材和大纲的联系紧密,却又不照搬教材,因此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当全盘掌握,牢牢抓住大纲中的核心知识点,并将知识的发散,同时要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教材中的知识点,要体现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2.钻研教学和考试大纲,提高化学复习效率
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三化学复习的根本依据,高考命题也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要想把握高考化学考试的脉搏,就要钻研考试大纲及教学大纲,体会高考命题的趋势和命题要求,明确复习要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化学复习备考的效率和考试成绩。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当结合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寻找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体现,教材是化学学习的根基,通过根基深挖相关内容,以教材为依托,把握全面知识,把握各个知识考点。教材作为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即承担着传递基本知识的功能,又承担着知识考查的载体和联系的功能。高考作为综合性的知识考查体系,要求比较全面,对知识体系的考查也比较全面,因而在复习过程中,依托两纲与教材的结合,不沉溺于题海战术,结合考试大纲对教材进行融会贯通,对教材中的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相关例题、实验和实验方法、现象等深入研究、理解,了解高考考题的出题思路,结合考题与大纲的测试方式,才能从容应对高考考题中的测试,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丰富课堂结构,提高复习效率
1.通过情境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传统的化学复习课程中,老师总结教材内容,学生忙于做笔记、做课堂练习、做考试卷或做题,不仅复习过程枯燥无味,复习效率也不高,学生往往兴趣不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低,甚至对化学复习课堂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导致课堂复习效率很低。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通常只能集中8分钟,8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效率也会降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问题中。教师通过预留独立的思考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获得了知识的巩固和记忆的加深,教师在情境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因此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讲授,同时学生在情境课堂中减轻了化学复习的压力,化枯燥为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笔者根据自身实际经验,在复习课程中通常会结合考点、教材、大纲及日常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提问。例如:在讲授化学平衡课程中向学生抛出如果你作为化工厂的负责人,面对合成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你如何解决,如何提高工厂的综合经济效益?学生通过思考、辩论加深了对化学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与复习。
2.引导学生养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高三化学课程中,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等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如果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忆不牢固,而且在实际应用和高考考试中,因为时间、压力等因素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点。因此,教师在高三学生的化学复习中,应当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化学课程中的规律,归纳知识分类,总结解题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总结、归纳和思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连贯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构架,而不是一盘散沙似的知识点。当学生能够将高中化学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时,在考试和实际应用中就能予取予求,才能充分发挥化学知识点,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得心应手。总结和归纳的学习方法需要在长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才能形成系统、形成体系。如:在复习金属铝、铁化合物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铁三角、铝三角引导学生对化合物方程式的书写总结相互之间的规律、联系,比较相互之间的不同,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而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其他如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的记忆上,学生可以自行总结,总结常见化学性质,比较不同物质间化学性质的区别,在日常学习和做题、考试中不断完善和补充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总之,在高三的化学复习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复习方法,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有针对性地加以思维训练和解题训练,必然能在高考和知识的掌握上取得主动。当然,本文介绍的一些提升高三化学复习效率的对策只是抛砖引玉,更好、更多的方法需要教师、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田明顺.高三化学课堂问题的生成[J].现代交际,2010(12).
篇3
关键词:网络管理员考试;结构分析;难点分析;资格和水平考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674-01
2008 Network Administrator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Examination
ZHANG Zhi-yo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we analyse the examination of Network Manager held in May,2008.This examination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at one part held in the morning and the other held in the afternoon.we also analyse the emphase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exam.
Key words: examination of network manager; structure analysis; difficulty analysis; qualification and level test
1 引言
2008年5月网络管理员考试试题,是全国软件水平考试中的初级级别的考试。本次报考人数全国近4万。通过该考试可以获得相应的助理工程师的职称。本次网络管理员考试题目结构组成和以往的考试成相差不大。难度稍微有所加大。
2 应试指导
由于该考试直接和职称挂钩,同时10多年的考试建立起来的权威性。得到众多考生的认可。同时与国际厂商认证想比较,考试费用较低、涉及的知识点全面―不光考察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也考实际的应用知识。涵盖的计算机课程有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原理、软件功能、办公软件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工程等十几门。其难度高于同等级别的CCNA和HCNA。
1)适合报考考生的要求:由于其难度相对太大,建议考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能力,选择考试的级别。一般网络专业的在读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可以试一试这类型的考试。一般其他专业的人员,需要自学大部分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并要积累一定的网络交换机、路由器、Windows服务器、Linux服务器的实际管理经验以及一些网页编程的知识。由于是初级考试,相对其他级别的网络工程师考试是容易的。复习对路,就没有太多的难度了。另外,不要指望一年就通过,因为考试分两个部分,且都要求达标,才可得到证书。如果题目出偏题或者不对自己胃口。有可能一部分不易通过。因此,对于基础较差的考生要多考几次,一般作一年两次考试的打算,一旦走上此路,就造成不要放弃。
2)仔细研究大纲:大纲是考试的指南,只有认真研究了大纲才能制定出合适的复习计划。这里要强调的是,编译原理和高等数学不再是考试大纲所要求的了。
3)选择辅导用书:选择辅导用户是通过考试的关键,目前有些考生使用的辅导材料过于老化,对考试不光没有帮助还有误导的作用。这里建议使用徐峰老师主编的《网络管理员冲刺指南》、和朱小平、施游主编的《网络管理员考试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第2版)》。
3 上午试题结构分析
上午考试英语部分由原来的10分缩减为5分,网络应用的考点相应增加5分。其他考试的分值基本没有太多的变化。表1是按题号对应的考试内容。
4 下午试题结构分析
下午的考试题目依然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题型设计上,没有多大变换;
2)题型基本上覆盖了考纲中的各个考点;
3)根据近几次网络管理员考试的对比,基本上与往年的考试一样考察Linux基础、Windows服务、网络管理与设计、安全和html、ASP。但在各个大类的基础上,着重的考核处有些不同。考生可以参考往年的试题分析进行比较。
5 总结
总体上来说,本次考试试题难度还是不大的。只要作好历年试题和掌握了网络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应该能比较轻松的通过该考试。
参考文献:
篇4
新课标下的高考试卷一般称课程标准卷,试题是由国家命题中心统一命制,理综物理卷满分110分,其中选择题(多选)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实验题15分,一般两小题;计算题共32分,两题分值分别为14分和18分或13分和19分;选做题三题,内容为选修模块3-3、3-4、3-5各两题,共15分,两题分值分别为6分和9分或4分和10分, 一般一题为填空题或选择题,一题为计算题。近几年课程标准卷物理部分的试卷格式、分值分配、试题难度均很稳定,是我们高考复习最好的参考资料。
二、2012年理综物理试题简析
近几年的课程标准卷物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试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基础,区分度合理,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就以2012 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为例,有以下特点:
1.题型稳定,重点突出。2012 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以力电考查为重点,考查形式、知识点分布相对稳定,知识点分布参看右表。
2.依据考纲,重视基础。考题围绕力与平衡、直线和曲线运动、能量的观点、电场与磁场以及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展开。
3.注重模型,考查能力。如第24 题联系生活实际考查临界角问题,要求考生把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4.强化应用,力求创新。如第21 题用比较方法求引力加速度的关系。第23题突破力学和电学实验的严格界限,难度不大,但以操作性的内容为主要考查内容。
5.联系生活,考查能力。如第21题、24题、25题等难度较大,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近几年的课程标准卷物理试题具有导向明确、理念超前、难易适中、结构稳定等特点。
三、 理解课程标准卷物理部分命题思想
2012年10月18日,国家命题中心的专家来我省进行了高考命题的专题调研和座谈,命题中心专家在总结座谈内容时,反复强调高考试题的稳定性和能力考查的倾向性,对新课标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也将逐步渗透到高考试题中。因此,我们要理解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思想。
1.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考查仍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基础。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高考题再怎么灵活,它都要紧扣课本、围绕考纲来命题。近几年课程标准卷中常规题占总题数的一半以上,只要我们把基本技能掌握了,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我们就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形式的高考。所以,我们务必要加强“双基”训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特别是那些自己觉得比较抽象和陌生的知识点,要强化对它们的理解。
尽管近几年来教材在变,大纲在变,高考也在变,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不会变,它们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在备考复习中,一定要对主干知识加强理解,熟练运用,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立足于本学科知识,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理解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中能力考查的核心。
理解能力包括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 要进行逻辑推理,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都必须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高考试题中往往出现一些新的情境、新的信息,更需要我们读懂题目理解题意,这往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也是命题者设置情境的出发点和意图。
3.创新应用试题是高考试题的生命源泉和永恒追求。
随着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实际的高考命题原则的确立,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指导思想。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解释自然现象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必定是重要的命题方向。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应用型、创新型试题已不断出现。物理与自然和生活的联系丰富多彩,如天体运行、航天技术、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医药卫生、通信气象、交通安全、家用电器等。物理中每一重要的知识块,几乎都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如,圆周运动与GPS全球定位系统;万有引力与宇宙探测;光的反射、折射与激光光纤通信;电场与静电的防止和应用;电磁感应与磁悬浮列车;原子核与核技术的应用;激光全息技术等等。物理应用型、创新型试题的特点是选材灵活、形态复杂、立意新颖,在题干或问题中以现代科技、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某个事件、问题为背景,通过描述问题的过程提供新的规律、公式、图象、方法,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推理、判断、计算的能力。
创新型试题的设计要突出新情境、新材料,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注重考查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物理教学和高考命题的大势所趋。例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计算题的建模思想,从以往的理想模型向实际问题转变,考生应具备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解决实际问题。
四、备考策略
1.认真阅读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内容和要求。
(1)了解考查的知识范围。凡是《考试大纲》中未列入的知识点和实验,不会出现在考试题中,这一点一定要明确。
(2)把握知识考查的深浅程度。由于受各种参考书的影响,学生花费很长时间去解偏题、难题,复习效果并不好。因此,大家在阅读《考试大纲》时,一定要仔细领会其中含义,准确把握重点知识的深浅程度。少做或不做高难度的题,高考试题中易、中、难题的大致比例为3∶5∶2,个别试题稍难一些主要是为重点大学的重点科系选才用,对绝大多数同学能否考上没有影响。何况难题均是难在对题目的理解和问题的分析、解题技巧等方面,不会出现超过《考试大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正确理解《考试大纲》中Ⅰ、Ⅱ两个层次的含义。不能把《考试说明》中的Ⅰ、Ⅱ两个层次与试题的易、中、难作简单对应。实际上Ⅰ、Ⅱ两个层次的知识标明了其在高中物理内容中的地位,Ⅱ层次所列知识为高中物理的重点核心内容,学好它对学好其他知识有关键作用,当然是考查的重点,但具体考查这部分知识的试题不一定全是难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重点分析理解题目中隐含的条件。
(2)培养画草图帮助思考的习惯。要尽可能地把题目的文字尽量变成有助于思考的图形、图象,不仅有助于正确审题,而且对解答题目也会有启发。
(3)培养写已知量、设未知量、统一单位的习惯。
(4)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书写、表达的习惯。科学、规范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如正确书写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及有效数字;正确书写有效的原始方程。如,在粗糙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拉动一个木块,求某一时刻的速度,或者某一阶段时间内的位移,需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如果写F=ma,是无效的,是不给分的。写成F-μN=ma,才是有效的原始方程,所以,在解题过程中盲目的堆积公式是不会得分的,只有联系题目中的情境写出的方程才是有效的。
(5)培养用规范语言分析、表述物理过程的习惯。
3.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全面复习是高考复习和高考得分的根基。
坚实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根基。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高考试题在不断改进,能力的考查将是永恒的主题,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物理教学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想清、想透,要反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不仅要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工夫,而且要从广度上做文章,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4.重点知识、主干内容的熟练应用是高考复习的一条明线。
要突出重点知识、主干内容的教学,同时兼顾次要内容的教学。在知识的建立和运用中突出系统性,重视学科知识框架体系的构建,重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及高考复习的一条暗线。
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根本目标。物理高考虽已明确了五种能力的考查,但是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没有一种能力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能力的训练,寓能力培养于新授知识中,寓能力培养于实际生活中,寓能力培养于科技活动中。
6.找准自身的薄弱点是高考复习的有效途径。
考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练习和考试,每个人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应该有比较全面、比较客观的了解,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目标,找准自身的薄弱点,有针对性、有计划、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只有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概念、原理、规律的同时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才能实现有效复习,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篇5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其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够.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进行题目训练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从而在中考中造成失分.我们一直强调抓基础,但总是抓得不实,不牢,总是不放心.其实近几年来中考命题事实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题中的基本常规题目已达到整份试卷的80%左右,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其命题的叙述或选择题往往具有迷惑性,有的选择题就是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常见的错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有误.事实上,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更严了,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由于试题量大,解题速度慢的考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解题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解题方法的训练.
二、紧扣大纲,抓住教材
考前复习,任务重,时间紧,绝不可因此而脱离教材.相反,要紧扣大纲,抓住教材,在总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年来,一些教师在中考前的总复习中抛开课本,运用大量的复习资料进行训练,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来完成“覆盖”中考试题的工作,使学生在“题海”中钻来钻去,结果是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减轻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中考数学命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定理的证明作为中考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中考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中考题的.如果说偶然从教材中找1、2道题作为中考试题可视为猎奇,不足为道的话,那么连续多年的中考数学试题每年都有许多题目来源于教材,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已再清楚不过了.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针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切忌不要刻意追求社会上的偏题、怪题、技巧过强的难题.
三、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还十分讲究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技巧性较强,解法也多样.这就要求考生找出最佳解法,以达到准确和争取时间的目的.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初中数学教材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之中,缺乏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中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考生在中考中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研究《考试说明》,分析中考试题
篇6
关键词:课改基础有效方法
贵州省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去年刚参加第一届新课改高考,总体下来还是成功的。本人从事高三化学教育,个人看来新课程化学高考复习备考应深入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贵州省“高三复习指导意见”,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理顺复习思路,把握复习方向,抓住复习重点,强化知识应用,重视能力培养,使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学科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热点知识,达到《考试大纲》中对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本人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如何进行有效复习谈几点看法。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化学学科总复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具备较强的应考能力是高三化学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
作为高三教师在吃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分析近几年全国卷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的出题特点,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点为线索,按照“考点”、找出高考试题规律,指导整个高三复习过程。《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隐藏着高考试题规律。强调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导向,使复习备考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从而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确定和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不猎奇,不搞“偏、难、怪”的内容,对“考纲”不一定要求掌握的内容(如化学与技术、结构化学等等选修内容),坚决不花太多的时间,对“考纲”中降低要求的内容,坚决不拓宽、不加深。总之,对于《考试说明》一定要认真研究,搞清楚《考试说明》说了什么?要求了什么?真正做到复习时到点到位,在高考中让学生考得轻松。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
高考试题年年在变,但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对于化学复习教学,教师应以《考试说明》为纲,紧扣课本基础。首先要吃透课本,应让学生明白,最好的教学参考书是课本,它是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根源。其次要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但要熟记它们的内容,还要掌握它们成立的条件、运用范围及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生活及社会、生产科技等实际问题。再则要使零碎知识组织有序,使知识内在联系网络化、立体化,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便于对知识的记忆、调用、重组、迁移。根据对贵州省近3年来理综试题化学部分出题规律的研究,不同的元素应以不同的方式做出总结,如金属元素中的铝的知识点,可以以“考纲”的形式总结为三点:
1. Al、Al2O3、Al3+、Al(OH)3的基本性质及表达;
2.重视Al(OH)3两性的研究方法。
3.重视铝所代表的金属材料。
而非金属元素应体现该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常见的氧化物、常见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等为主线,如对氮元素和硫元素的总结,可以以化合价为主线将上述知识串联起来,既复习了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又和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效联系。
学生在归纳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要求学生对每步转化都要尽可能有多个途径来实现,并书写反应方程式。
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明显,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自主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不论教师讲得多么细致,分析得多么透彻,总结得多么全面,考试的还是学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贪多,可选择少而精,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误之处,精心设计、巧妙编排。
四、选好试题,注意训练,优化讲评过程。
只要进入高三复习,针对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题型比较固定的特性,就得对复习部分的内容精选习题,依据“考纲”、考点、考题进行讲评,对习题进行归纳,包括题型、方法归纳,此后对错误较多部分进行相关题型的矫正性训练。通过上述训练,学生理综题型不再陌生,顺利过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尽可能地使差的学生变好,好的学生变优。下面是对一道题的讲评:
五、加强师生、学生的合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教研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切磋,资源共享,防止偏题、怪题和难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例如在复习离子反应专题时,大家经讨论一致认为,离子反应的本质问题就是要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哪些该用离子符号书写?哪些用化学式书写?归纳为:强酸、强碱、大部分的盐应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用化学式书写,特别要求学生识记常见的强酸、强碱和盐,显而易见,溶解性表就是其强大的支柱。换个角度,学生还应该识别,哪些是单质、氧化物、弱酸、弱碱,哪些难电离、易挥发和沉淀等。
2、高考常见题型是对离子方程式的辨析和离子共存等,对学生平时易错的、不易掌握的部分进行整理,重组,变换方式进行训练,如可以把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选择题设计成判断正误并改错等。
3、根据贵州省高考要求,离子反应中与反应物量多少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书写已经不做要求,但很多参考书中还在大讲特讲,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豪不犹豫地删去,大大节省了学生的复习时间并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篇7
关键词:数学;高考试题;推广
随着以来,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会不遗余力的研究和模拟高考试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考试题的分量,它在某种程度上来指引我们教学的方向。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和归纳出一套类似题型的解题方法,并且对这类题型进行推广。从而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做题方法。因此我们老师要立足教材,选编课本习题,仿制课本类题,生成课本变题,已是高考命题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公平性和基础性原则。“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云霄”,“依本靠纲”式的例题讲解很难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
2016年浙江卷文科第(15)试题:
题1 已知平面向量 , , , , .若 为平面单位向量,则 + 的最大值是________.
2016年浙江卷理科第(15)题:
题2 已知向量 , , , .若对任意单位向量 ,均有 + .则 的最大值是________.
经探究,笔者将其整合,并加以推广,得如下
命题 已知向量 , , , ( 为正实数), 向量 , 的夹角为 .向量 = ,则
+ 对任意的角 恒成立 对任意的角 恒成立
其中
左端等号成立当且仅当右端等号成立.
证明: 不妨设 ,则 .又 ,则
.
若令 ,由命题知 恒成立等价于 恒成立,并且二者中等号同时取到.所以可知题2答案为 ,同时也得 的最小值是 ;
若令 ,由命题知 恒成立等价于 恒成立,并且二者中等号同时取到.
受上高考试题的启发,我们可以将命题作进一步推广,得
命题 已知向量 , , , ( 为正实数), 向量 , 的夹角为 .向量 = ,则
+ 对任意的角 恒成立 对任意的角 恒成立
其中
左端等号成立当且仅当右端等号成立.证明略.
本文通过对两道考题题中具体数据观察、归纳、猜测,并将其抽象成一般形式,经证明后,再居高临下适当赋值。因此,我们要不断的研究最近几年的各个地方的高考题,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对于我们数学的教学和高三的复习都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就应该围绕着高考题的水平和难度来展开的。
当然,我们要让学生学到东西,也要注意加强课堂的教学,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尽早的进入到高考的临考状态,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和归纳出一套类似题型的解题方法,并且对这类题型进行推广。从而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做题方法。于是一道道高考试题便重现眼前,一个个崭新结论便呼之即出.随心而所欲,玩数字于股掌之间,真是优哉游哉,不亦乐乎!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
[3]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篇8
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由系统随机组卷、试题及选题顺序随机生成,考试全程有可视化监控,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考试实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三科联考,每科考试时长均为60分钟,三科联考合计180分钟,中途不设置休息时间,考试科目应当一次性通过才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合格证。新型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集考试报名、试卷生成、上机考试、阅卷、成绩生成、网上办理各项考生的考试实务于一体。既方便了考生,也大大减轻了财政部门的工作量。
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主要特点
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考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考试题型。三门课程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为主,具体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分析题为不定项选择占20分;《会计基础》的核算题占20分;《初级会计电算化》分成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理论部分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实操部分是财务软件的操作题。②单独试题。系统在题库里随机组卷,每个学生抽到的题目都可能不一样,考核的范围很广。③时间紧凑。每科的题量都比较大,要求学生快速反应,迅速答题,才能完成试题,考完一科马上就考下一科,连续作战,没有休息时间。④考试难度增加。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题型较为灵活,客观题内容比较细,单纯靠死记硬背的考点比较少,考试的知识点比较分散,每个章节都有考点,每个章节都是重点。学生答题时需要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点才能作出正确选择。⑤考试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考试的命题,完全按照教材某一个知识点出题的情况逐渐减少,更多的是对章节的内容进行组合,注重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试题体现了不同知识的互相渗透,让考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能选择正确的答案。
三、会计从业资格证无纸化考试模式下的我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比较滞后,需根据新大纲重新选定教材
考试教材由各省级财政部门分别编写,为体现考试的时效性,一般每年都会有所调整。由于考试大纲是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的,最近这几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也比较大。我校会计专业学生,从2013年才开始参加无纸化考试,起步比较晚,我们还是采用旧的教材,效果不佳。由于新增和修订了很多内容,要尽快选定符合新大纲的教材。
(二)教学方法落后,有待于改进
在传统考试模式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现在刚刚变成无纸化考试的新模式,对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借着这次机会,我们也要变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无纸化考试通过率低
实行无纸化考试尚处于“磨合期”,学生还处于“适应期”。对于无纸化考试的考试范围和试题难度也更广更深,很多学生准备不充分,对无纸化考试的适应过程较为缓慢。与无纸化相配套的相关工作没有完全跟上,配套措施处于“过渡期”。学习教材、培训辅导教材还没有完全跟进,尚处于从纸质考试向无纸化考试的“过渡期”部分考生学习还局限于纸质学习,机考模拟、训练不足,对无纸化考试不熟悉、不熟练,这也是影响考生成绩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比较依赖老师
很多学生觉得考试很难,缺乏自信,复习一段时间又开始摇摆不定,需要不断的给她们大气,做思想工作。很多学生不会自主复习,比较依赖老师,而且偏科严重,大部分学生,基础会计和电算化的成绩会高一点,财经法规会差一点。部分学生,会计和电算化都过了,就是法规不及格,考试成绩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
四、会计从业资格证无纸化考试模式下的会计专业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优化整合教材、辅导考证材料,搭建无纸化模拟考试系统
按最新大纲选择合适我校的教材,并按新的题型整合原来的练习题库。购买无纸化考试模拟系统,让学生在无纸化考试模式中进行作业练习和考试自测、平时测验,在线考证等模拟训练。提供良好的备考资料,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二)复习要全面、系统,做题要举一反三
篇9
年年高考,届届复习,不断实践,反复推敲,复习方案不断调整完善,各地各校甚至每个老师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我相信很多理念、规划和具体策略又是大家比较共性的,正在备考复习中实践着的。我在近些年的教学、备考中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研讨、交流、分享。
总的来说我认为赢在高考,必须做到总体规划得当,知己知彼,措施得力。
一、 制定复习规划,科学安排,步步为赢
(一)我们确定三轮复习时间为2013年4月22日——2013年5月底。
目标任务:分析时政,强化基础,加强题型训练,综合复习,模拟练习,重在知识综合运用、创新,通过政史地综合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和技巧。集中训练客观试题、主观试题、历年高考试题、本年度模拟试题、易错题等。
注:因文综考试容量大,学生往往答不完,所有练习均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即“限时练”、“定时练”,以提高答题速度和效率,赢得宝贵答题时间。
(二)考前冲刺时间为5月底——6月6日
主要任务:查缺补漏,强化记忆,巩固练习。
二、 针对三次模拟考试,反思我们的学生存在的问题(知己)
(一) 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系统,该得的分未得。(得意不得分)
(二)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炼信息能力不足,能得的分未得。
(三) 科学思维尚未到位。(机会的分未得)
三、 把握高考,与高考同频共振。
(一) 解读2013年考试大纲(知彼,同时借助大纲做到知己)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我们要把13年考纲与12年进行对比,研究考纲、考试说明。《2013年高考考试大纲》总共考点252个,其中《经济生活》82个,《政治生活》51个,《文化生活》42个,《哲学生活》77个。这些考点就是我们复习的范畴和抓手,但对每个考点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知识的深度、宽度和跨度要有一定的掌控,将考点做好星级定位。
(二)引导学生看纠错本——温错知新
(三)加强学法指导,精选精练巧讲,提升作答能力。
1、 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含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2、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训练中要培养学生展现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还要东东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3、 培养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阐释或评价理论和现实问题。
4、培养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随着高考更加侧重能力的考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
(四)调整生理、心里、情绪、作息等,进入临战状态。
附:2013年时政热点专题复习范围:
1、 落实党的十精神
2、 “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3、 太空梦、航母梦与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4、 维护国家安全(关乎、黄岩岛问题,维护海洋权益)
5、 宏观调控科学适度,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结构调整、结构性减税、营改增等税收政策的调整)
6、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7、 从严治党、反腐倡廉
8、 着力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感
9、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校园营养餐等)
10、 凝聚“正能量“ 促进文化繁荣,凝聚道德力量
篇10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
1.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其主要表现在对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够,教学中教师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以便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然而恰恰相反,因为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学中没有充分表现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使思维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从而造成失误。我们一直强调抓基础,但总是抓得不实,总是对其不放心。其实近几年来高考命题趋势事实已明确告诉我们:高三的复习,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强化三基,不要在知识的非本质的细枝末节上纠缠,避免过分关注偏题、怪题。事实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高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题中的基本常规题已达整份试卷的80%左右,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运算能力,但其命题的叙述或选择题往往具有迷惑性,有的选择题就是学生中常见的错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失误。事实上,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更严了,因此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对题目做出正确地判断。另一方面,由于试题量数大,因此解题速度慢的考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又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落实的同时也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追求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因为基本的教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会有知识网络的融会贯通,思想方法的丰富多彩,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2.抓纲务本,落实教材
考前复习,由于任务重,时间紧,但绝不可因此而脱离教材。相反,要紧扣大纲,抓住教材,在总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多年来,一些学校在总复习中抛开课本,在大量的复习资料中钻来钻去,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来达到“覆盖”高考考点的目的,因此高三学生都要做大量的习题,教师和学生都埋没在题海中,以期高考有个好成绩,课本似乎成了多余的东西,并将其弃之高搁。结果是极大地加重了师生的负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减轻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高考数学命题组做了大量艰苦的导向性工作,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的证明作为高考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高考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通过合理组合作为高考题的。如果说偶然从教材中找1-2道题作为高考试题可视为猎奇,不足为道的话,那么连续多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每年都有许多题目源于教材,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已再清楚不过了!最近几年,高考打破了以往的格局,真正展现了课本的魅力,也为今后复习指明了方向,只有讲好、用好课本,发挥教材优势,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针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切忌不刻意追求复习资料中的偏题、怪题和一些解题技巧过强的难题。高考的首轮复习必须真正回到课本中去,回到基础中去,引导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本原,帮助学生构建起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网络,并且在复习中必须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不好高骛远,在毫不吝惜地删除某些复习资料中的偏题、怪题的同时,以课本中的问题为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或适当变形,形成典型例题,借助于启发式教学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纵向挖掘,横向延伸,达到优化认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前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相说过:“必须重视很多习题潜在着进一步扩展其数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可行性?从解本题到转向独立提出类似问题和解答这些问题,这个过程显然再扩大解题的‘武器库’。学生利用类比和概括的能力在形成,辨证思维的独立型以及创造性的素质能力也在发展。”今年的高考再次提醒我们:重视回归课本,在平淡中练能力,这是我们今后复习的方向。
3.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还十分讲究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技巧性较强,解法也多样。这就要求考生找出最佳解法,以达到准确解题和争取时间的目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之中,缺乏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高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而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要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视为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解题教学要培养交互性,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解题之后更要注意反思和总结,是怎样发挥数学能力来指导解题的,使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其次,复习备考应重视“过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打破数学内部的学科界限,加强综合解题能力的培养,将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像语文的作文写作那样,细水长流,融入平时的教学和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建模能力。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中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考生在高考中才能灵活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