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11:1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生考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学生考试总结

篇1

【1】期中考试总结发言稿

期中考试历时两天,于20XX年11月5日星期五下午结束。由于昨天回家已属于瘫痪状态,所以没有及时的记下考试的感受。

这次期中考试,是一次与众不同的考试,意味着在初中两个月的学习成效以及第一次七门功课同步考。从考场出来,身心疲惫,同时也很失落。下面总结一下七科大体的考试情况吧:

语文:总体感觉较为良好。通过与同学交流几个有些疑问的题,并没有发现错误。只是阅读题的回答可能不是很全面具体,总觉得课外的现代文阅读翻来覆去就在考一个主题。一个同学给我说,这些题的大意都差不多,考得心里都感觉不确定自己的答案了。

数学:感觉还可以。不过考满分已经是一个遥远的幻想。由于对第一单元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导致一个题出错,此题大意为:一个硬币通过旋转,像一个球体,从中我们可知道。正确答案:面动成体。本人的答案为:球体可由圆形绕一点旋转而成,并且球体的任何一个截面都是正圆。如果把前半句加以总结性的提炼,可能就不会错了,真是多此一举啊!

英语:感觉还可以。不过有一个题仍似懂非懂,不过扣分应该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新增添的四个学科,本人有些欲哭无泪。

政治:一般。政治平时上课很简单,谈感想,看书加划重点,几乎就没什么事了,谁知临考试前发下一张复习提纲要求背过,一开始没当回事儿,觉得看几遍理解了就行了,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领着背了一点,考前一天连看都没看,考试的那天中午,临阵磨枪,开始紧张了,不过还好差不多都记清楚了,就是政治答卷中的解答题第三个为什么要劳逸结合中漏掉了一个在学习的过程中,第四个玩的原则中漏掉了一个积极。政治提纲不难背,但是问题太容易混淆了。

历史:一般。在历史复习上,我算是下了功夫。临考试前一天,我把历史学检中的预习提纲全做上了,并且看了看商鞅变法、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解答题,把历史复习题的答案全弄懂了,历史书翻了一遍。结果到了考场,有一些题竟然奇迹般的忘掉了,还有非选择题中有关商鞅与秦孝公的题里,体现了什么阶级压根没写。交上答卷后,问了问监考的历史元谋人老师,老师说,是新兴地主阶级。还是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啊!

生物:一般。生物是我日常课程中比较爱上的一科,但也是考试中最悲剧的一科。这些题总让人感觉很简单,结果是让我错误百出。其实考前复习也挺充分的,可是一到考试就糊涂,算了不提了。

地理:还可以。日常生活中较讨厌的科目,但是考试还是挺有趣的。地理考试总是让我的脑子转得晕晕的,但这种感觉挺爽。不过我也有一个严重错误做得太慢了,一节课的考试时间,我根本不够用,时间紧迫,在老师的催促下,最后一个画图题我改了三次,也不知道改没改对,就强行收卷了。

考完试后,班主任刘老师说,这次数学三班有考满分的,他们有考满分的实力。我们班没有考满分的,应为我们没有实力,为什么没有实力?因为我们太浮躁了。是啊,我在临考前很浮躁,考好的前提就是心平气和,心不静怎么能考好呢?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管怎样,挥挥手对烦恼说声byebye,笑对人生,笑对下周五的家长会!

【2】期中考试总结发言稿

大家下午好!

紧张的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虽然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这次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切帮助过我的人。在这里,我要感谢细心呵护我的父母,感谢淳淳教导我的老师,感谢默默关爱我的同学们,是你们给了我信心和力量,在此除了感谢你们,我更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学习方法。

1、好成绩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态度。一位作家说过:态度决定一切。一个拥有良好学习态度的人,才会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要把学习当作是我们自己的事,认认真真地做好,那么我们才有可能走在别人的前面。

2、好成绩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我认为语文关键是记忆,语文知识可分为四个部分:字、词、句子和文章。学习一个生字,想想它怎么写怎么读,能组成什么词,造成什么句子,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能帮助我们记忆。对于数学关键是理解,我们应该勤动脑,多思考。其实学习最关键的是错题更正。只要我们把作业、练习册、考卷上的错题掌握了,弄懂了。我们的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我们订阅的学习报很不错。我们应该好好地读一读,做一做。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我相信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一定会使你终身受益.

3、好成绩离不开勤奋。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才在于勤奋。学习需要劳逸结合。但我认为应该在学习任务完成后才能去开心的玩。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早上铃不响不进班,这部分学生往往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有一部分同学课间操当自习课,这部分同学往往作业完成的早,成绩好。如果我们每天多学一点点,将来我们的成绩能提高一大截。因此我们要抓住平时的每一分每一秒,用于学习。

我的暂时成功归功于这些因素。虽然这次期中考试,给我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但我不会沉迷于一次小小的成功中,这一次成功已成为过去,一切从零开始,今后我会加倍努力,让我的人生写下更多辉煌而又灿烂的篇章!

谢谢大家!

【3】期中考试总结发言稿

期中考试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当我再次翻开成绩单时,心中仍会有许多感触。看着其他同学的成绩稳步向前,而自己却在退后,排在中下游的名次也十分扎眼。它使得我认清了自己的状况,而不再是雾里看花。

我是后进班的学生,在三班以及初进一班的半年里,坦白地讲,我的学习状态很散漫,每天都是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老师拖着走才往前走一点。进入高二下半学期,许多科目一开始高考第一轮复习,自己才觉得高考已经近了。自己的状态才开始好转,上自习课讲话少了,东张西望少了,与老师对眼的次数也少了,更多的是埋下头来学习。本以为期中考试会是一次自己努力的见证,而下滑的成绩却给了我当头一棒:为什么自己比原来更努力了,状态更好了,但成绩却下滑了,难道成绩不与努力成正比?在我与马老师的谈话中我找到了答案:第一是基础不牢,第二是学习紧迫感还不够。就我的数学而言,在三班,我的数学是我的强项,每次考试都是我用数学来平衡我文科上的不足,我也凭借着我的数学挤进了一半。但在随后的一年中,数学成绩和名次一块儿直线下滑,就是由于基础不老所致。过去数学大部分以初中为基础,成绩不赖。随着课程的深入,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基础越来越差,考试题只需稍加变形,我立刻就无从应对。这就好比修建一座大楼,地基不牢,楼再高再豪华,也会被一阵大风刮到。其次是学习的紧迫感,我有一个坏习惯,每当做题时,做出来之后都会放松一会,再去思考下一道题。别小看了这短短的几秒,就是这短短的几秒,是我原有的状态也松懈了下来,进入下一道题时仍需花时间调整,一节自习课的状态总是断断续续,别人的效率是我的好多倍。同样是一节课的努力,别人事半功倍,我却事倍功半,自然被别人甩在后面。必须让自己时刻紧张起来,绷紧高考这根弦,是自己在学习上更具紧迫感,提高效率,提升状态,才能即出力又做功。

我们曾经都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来到开发区一中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我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这里,各个地方的好学生都在一起,而我又能怎么能拼过他们呢?而有些人,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他们肯定自己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他们必定优秀。为什么我们没进前十,而班级的尖子生们却能稳居榜首?是我们注定进不去吗?不,是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实力,没有像他们那样坚信自己是优秀的,也没有像他们那样逼自己拼出实力,我们要摒弃努力也不一定进前十的想法,逼自己拼一拼。因为如果你不逼自己拼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

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自己的榜样。就我的周围而言,每个人都值得我学习。我的组长王XX,周末不上课外班,在家刷练习册,成绩稳居前十。阿XX,虽然舞蹈让他每天都少了两个小时,但他的成绩依然不错。宫XX,自习课时我只见他认真埋头的学习,从来没见过他讲过闲话。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值得我学习。同样,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着自己的榜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让别人的成为自己的优点,那会是一件多么快活的事。

篇2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对于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也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式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课程改革的成效也逐渐得到显现,但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124-02

新课程改革勇于突破传统制度,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虽然在我国积极开展,但是其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较多的瓶颈,这些瓶颈制约了综合素质评价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详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对策与建议。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

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是政府。我国很多省份都积极地投入到评价高中学生体系的改革之中,而且也了相应的实施意见,从而达到高中学校积极落实改革。推动改革的主体不是学校而是政府,因此,这样的改革是具有很大效应的。目前各个省份对高中学生制定的评价体系因为地域的差异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南方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北方而言要高一些,几乎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由南方学校进行的,南方较北方而言有许多优势,所以进行改革相对容易一些,在整体改革方面,南方的学校更加细致快速。这次改革之所以是由政府来领导是由于改革的难度很大,对高中学生进行评价的传统模式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对其进行改革的困难很大,所以由政府的行政力量来领导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这场课程改革推翻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来进行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社会的需求。

2.评价内容一致化。在对高中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是根据教育部所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来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主要分为六个板块,这六个板块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将学生的道德精神、合作能力、运动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纳入到评价范围之内。这些都是无法进行量化的评价因素,所以学校在评价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学生收集的材料,比如,可以反映学习能力的成绩、反映运动能力的比赛证书、反映道德精神的学校奖励证书以及反映表现能力的社会实践证书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传统教学中对高中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教师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体则不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课程改革后增加了多个评价主体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而且综合素质评价使得在传统评价体制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有了可以参与评价的机会。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不仅是老师一个方面,还包括了学生以及家长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使得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单一化,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各个方面,使得评价内容更加完善。以往学生只是被动让教师评价,现今学生有了可以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的权利,使得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缺点,方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改正。

4.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与测量,这种方式已不能够反映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所以现今高中学校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这两种方式既能够区别学生的素质高低,也能够促使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过程性评价就是对学生日常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进行量化的评价,这就避免了有些学生平时表现很好而考试发挥失常的可能性,总结性评价就是对学生高中毕业时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5.评价结果形式全面化。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的评价有着较大的不同,以往主要是利用考试分数来进行评价,课程改革之后是用等级来评定,A表示优秀D表示很差,那么B和C则分别对应良好和及格,通过等级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可以解决一些评价指标无法量化的问题,而且通过等级评价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

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现行的评价指标多半都是难以进行量化的评价,这就导致了评价过程中容易有误差,因为这些不容易量化的评价因素在收集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有些评价因素没有相应的证书来进行佐证,而学生又具有该能力时这就需要教师实际评价,这种情况在评价过程中非常常见,而且这种情况很难进行判定。另外,对于学生的等级评价所涵盖的内容较多,多数是位于B等级的良好,而良好的界定范围却非常大,不利于甑别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2.教师缺乏相关培训。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在评价过程中的许多指标都是无法进行量化的,如果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那么教师将很难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而且在评价过程中也容易出错。为了全面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日常表现也是评定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

3.容易虚报评价结果。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全方面的,所涉及到的东西特别多,而且大多是不易量化的评定因素,这就容易导致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可能性。高中学校教师为了让学生考上好的大学,便在综合评价中夸大学生的优点、忽视学生的缺点,这种行为影响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性,降低了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学生的优势。

4.综合评价过程趋于形式化。按照教育部所颁布的规定,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要落实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为评价指标。但是一些学校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而且评价的高低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划分的,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为了应对差事。

三、完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对策与建议

1.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因为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非常复杂,所以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来使教师更好地评价学生日常的表现,而且对于评价因素要进行量化,这样才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对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教师是评价学生表现的主要因素,所以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评价水平,要通过培训来使教师对一些不易量化的评价因素进行合理的评价。

3.严格管理评价制度。不少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着弄虚作假的行为,这种行为损害了较多学生的利益,使得拥有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升学优势。所以一定要严格管理评价制度,对于综合评价弄虚作假的教师或学校要进行严肃处理,以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

我国在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还处于摸索阶段,不少评价方式都没有较好的完善,这也阻碍了我国综合素质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敏.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2011,(2):20.

[2]张湘韵.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3,(4):15.

[3]柯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分析:以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

[4]崔允漷,柯政.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

[5]陈迁.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0.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 生物教学

一、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普遍特点

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相对比于内地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往往并不仅仅针对于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更多表现在思想及生活学习态度上。

(1)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由于升学途径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出现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尤其以生物理论知识为代表,由于初中生物教学较为侧重于常识性与理论性知识,不加以记忆很难具备相应基础。而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程与初中生物课程有较多的延续性,这就导致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存在一定障碍。

(2)自我认同程度相对较低。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出于社会或家庭观念,往往对于自身认识具有一定偏差。社会主流观念对于学习成绩具有极强的认同心理,加以家庭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对比及影响,往往容易导致民族地区高中学生通过对比,从而产生一定得心理落差感。自我认同程度是一个人自信与否的重要因素,自我认同程度降低,往往导致学生对于生活学习产生自卑、畏难、厌恶等负面情绪,对于以后的成长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3)学习态度相对浮躁。民族地区高中相对于普通高中,对于实践将更加重视,但这也导致一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实践是可以脱离理论。从而导致部分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过于重视实践,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抱有浮躁的情绪。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实践是要以理论为基础,只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实践中对理论加以应用,同时激发创新性思维,激发创新灵感。

二、影响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课堂效率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消极心理。同时,民族地区高中学生更加注重实际与应用的心理特点,也是影响其在生物理论课堂中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1)由于消极心理因素导致的课堂效率低下。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消极心理因素是其课堂效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而消极心理则包括:由自我认同程度降低导致的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以及处于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的学习热情程度低下等。根据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普遍特点不难看出,由于学生们基础知识薄弱很容易在理论课学习中,出现畏难消极的情绪,而高中生物更注重理论学习,这就极易降低课堂学习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学习态度浮躁的心理特点,往往对于晦涩难懂,或者考试分值相对较低的科目出现一定的排斥或不重视情绪,这也不利于生物课堂的高效进行。

(2)由于过于注重实践而对于理论课程的轻视心理。由于高中学生的心理更为成熟的心理特点,他们在学习上往往具有更强的功利心理,对于应用性相对较弱的科目就表现出不在乎的态度。例如高中生物,由于这门课目在高中阶段主要是针对于生物的基本知识及生物技术基本应用的介绍,并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就导致民族地区高中学生从心理上对于高中生物的不重视,而这种排斥的心理状态,对于生物课堂效率同样具有极大地影响作用。

三、关于影响课堂效率因素的对策

通过分析得出了影响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生物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再对问题加以解决,就可以很轻松的得到解决途径,接下来,将通过课堂授课技巧操作与课外学生心理辅导两个方面,得出提高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堂效率的对策。

(1)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度。由于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需要通过教学手段的改变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理解的目的。①自主性教学模式。自主性教学是近年来针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分组式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手段,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并针对学习内容查找资料,加以思考。②探究式模式。探究式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中延续创新性教学,引入实践内容,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更加要求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2)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同度。由于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度,就成为解决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方式。高中生物相比于其他学科,学生更容易提高生物成绩,在课堂上对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予以注意,并通过课下补习的方式,就可以使得学生的生物成绩较快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度。

四、通过教学实践关于提高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教学效率的个人总结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应用,本人在提高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上也取得了一定得经验与成绩。接下来通过实际经验的分析讨论,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辅助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所任课的班级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上存在较大问题,突出问题表现在学生们课堂对于生物学习热情低下。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高中生物由于内容较为微观抽象,很难理解,从而出现畏难心理。针对这个情况,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手法,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进程加以了解,加深了学生们对于生物应用前景的认识。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很快使得班上同学的生物成绩得到了提高,同时使得学生们对于生物课程学习,有了极高的学习热情。

篇4

【关键词】高中学生社团 新课程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69

社团是学生自主学习组织,为了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他们一起探索、学习;社团是学校课程的综合平台,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都可以借助学生社团整合起来;学生社团还是学生个性成长的载体,选择性、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一、高中学生社团的特点

1.开放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陈旧的教学观念被打破,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思维变得灵活,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高中时代已不是过去那种自我封闭的时代,增强交流、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寻求与社会接轨的途径。社团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面向学生开放,而且积极的面向社会开放。

2.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的信息爆炸时代,当前高中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变得广泛。因此,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组建的学生社团,具有多种类别。社团类别的多样性正是高中学生勇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积极进取的表现。

3.自主性。自主性是高中学生社团的最大特点。对高中生而言,参加或者不参加社团,参加后什么时候退出,学校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干预,社团自身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制约,因此学生参与或者退出社团是完全自主的。自主性是高中学生强烈的期待和呼唤。

4.松散性。高中学生社团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其加入手续简单、退出自由,对学生没有强制的约束力,加入或者退出完全由学生自己说了算。再加上高中学生兴趣爱好变化快,基于兴趣、爱好等宗旨而形成的学生团体,人员流动就比较大。社团种类繁多,组成形式多样,人数、规模大小不一,活动空间比较随意。这就造成高中学生社团组成形式、成员及活动主题等都容易发生变动,也使得社团内部容易分化,甚至产生矛盾。但也正是这种松散性,也使得社团内部易形成轻松、平等、畅所欲言的相处气氛。

5.群众性。高中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社团成员不受班级、年级、寝室、性别、民族的限制,最直接的满足了高中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精神愉悦的需要、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使得社团在高中生中深受喜爱。

二、高中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1.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属于丰都中学校园新君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校园文化内容的极大丰富正是通过学生社团日趋多样化的类别和涵盖广泛的活动内容得以体现。就其类型而言,丰都中学学生社团活动中不仅包括书面知识,也包括生活技能。不但有道德品质等精神方面的内容,还有具体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的内容,更有能体现学生兴趣爱好等价值观的内容。正是这些种类繁多,涵盖面广的社团起到了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2.推动了学校优良学风的建设。由于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兴趣爱好,多样化、社会化的活动更易于被学生认可与接受。学生们在组织和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了求知欲,培养了钻研精神,强化了团队意识。所以,社团在学校的学风建设中对学生养成优良学习习惯、实现自我内化教育、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等方面都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3.促进了学校功能的有效实现。从教学层面来说,社团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为在校学生提品类繁多的课余生活锻炼,有利于学生们更好的完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在交流与实践中相互切磋进步、取长补短,这种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就学校育人的目的而言,学校的品德教育也通过社团活动这一载体让学生们获得了更新颖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品德教育简单枯燥的说教效果,育人效果显著。

4.实现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是因为学生社团的组成具有特殊性,趣味相投的成员以实现彼此共同意愿开展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被所有社团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道德考量和规章制度,并一届一届的新老传承,不断延续与发展。所以说,学生社团的生命力便是创造、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的活力。

三、积极推动社团活动课程化

1.重视社团活动课程的管理。高中学生社团是不同班级、年级有着同一兴趣、爱好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而发起的。用课程的方式来“管理”社团,能够保证社团活动得以有效开展。这就要求学校每周至少需要拿出一节课,一般是某一个学习日的下午第三节课后(不同学校做法可以不一样),这一段时间固定为社团活动时间并写进课程表,这也要求各学科教师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随便进教室占用这段时间进行学科考试或课业练习,社团的领导部门也要做好考勤、督促和检查工作。社团活动课程化重在强调社团活动开展的计划性和有序性,作为课程的社团活动应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需要老师进行专门的指导。

2.注重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社团活动课程化,意味着要把社团活动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这就需要有长远和具体的活动计划。随着社团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活动目标也要不断生成,新的活动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篇5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模式

化学在高中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人教版高中化学以理论研究为主,好的化学成绩与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化学和科学、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高中学生要重点记忆的包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电解质溶液、电化学等。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涵盖的内容广泛。学好化学理论知识对于学好人教版高中化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就直接影响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

一、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编排特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比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优化教学方法,这就有利于学生通过教材提高学习的效率。人教版的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逻辑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它比较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详细,难易结合以适应全体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认识化学和科学部分的内容与初中化学知识接轨,让学生开始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毫无头绪。同时,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引入会以生活实例导入,比如,人教版高中化学中有关乙烯的学习中,乙烯具有催熟的效果,教材中提到生活中苹果会释放乙烯,那么桃子或香蕉等其他没有熟透的水果就可以与苹果放在一个袋子里,这样苹果所释放的乙烯就可以很快地催熟其他水果,这样说的实例既能使高中学生形象地感觉到乙烯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编排结合趣味性让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很高。

二、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虽大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1.教师教学中忽视了化学理论知识的建立过程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分盲目追求高中学生的升学率,教师只给学生讲述考试的考查点,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化学理论知识的建立过程,这种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形成的教学模式会抹杀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给他们一个知识点,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对高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极为不利。

2.教学中忽视了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总结归纳

很多高中教师和学生认为只有大量的做题才能提高化学成绩,因此高中学生就盲目追求题海战术,而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整体性,教师指导学生盲目地做题而忽视了人教版化学理论知识的总结归纳,学生学习消化的知识点是零碎的,没有关联性和整体性,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3.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没有学习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本身就很抽象,而教师单调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同时,有的高中化学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尽相同,教师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参考物而盲目追求教学的进程。高中生没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即使再努力讲课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构建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

1.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作用是让教师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吸收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让教学过程高效、科学地进行,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知道化学理论知识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人教版的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在酸与碱的学习中,教材中先引入了酸的学习,教学中应该让碱的教学中以与酸的性质对比开始,这样的教学方式明确了教学的目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是一个整体、抽象的知识体系,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化学实验对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吸收具有辅助作用,化学实验的现象可以很快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中。

总之,合理、科学的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法,构建高中化学理论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娄延果,郑长龙,盖立春,等.化学课堂结构的教学行为解读[J].化学教育,2010(06).

[2]王聪.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设计的比较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9.

篇6

一、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要经过不断的讲解、释疑和渗透,让高中学生学生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认识到坚持背诵单词的重要性,认识到熟读错题形成语感的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夯实语法,坚持背诵单词,熟读错题。这样经过一个学期,学生就会真正理解,英语成绩基本上也会平稳上升,最终在考试时拿到理想分数。有些高中生英语学不好,根本原因就是思想上没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他们甚至觉得学好英语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没形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平时不注意扩充和背诵单词,不注意背诵和诵读。英语学得不好,导致没有学习兴趣,自然就不愿意在英语上花时间。这样学生常常一考试就考不好,考不好对英语更没好感,在实际学习中就更不愿意学,由此导致下次考试也不会考好,这也是很多学生都面临的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我们知道,学生对英语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突击背单词到坚持天天背单词,从没有单词本、错题本到善于使用单词本、错题本,从基本不读错题、文章到为了应付勉强读几遍到真正理解并下工夫熟读错题、文章以形成语感,学生只有对英语的认识逐渐深入,兴趣逐渐浓厚,成绩才能逐渐提升。

二、高中学生要保证足够的阅读量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题的应试能力

高考英语中,广义的阅读理解包括阅读理解(40分),也包括完形填空(20分)和阅读表达(15分),故有“得阅读者得天下”的说法。如何能在30分钟内读完长达2000词左右的四篇文章,并且能够正确回答问题,从而得到满意的分数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狠抓阅读。

阅读是一种综合能力,仅仅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不能获得,要靠大量的阅读实践进行培养。一般说来,高中三年应达到7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约合2000篇左右的短文,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积累一些经验和感觉。对此,我建议可从以下几点开始做起。

(一)每日读五篇英文小短文

读的材料可从最近几年的高考原题中选择,也可以读21st Century Teens或《中学生双语报》上的阅读材料。这些英文报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最新的阅读材料,它语言地道,内容新颖,编排合理,难易适度。学生坚持每期必读,肯定受益匪浅。

(二)要注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每日读五篇,可以两篇精读,三篇泛读。精读的时候,要彻底读懂,学习词汇句型语法等;泛读时只求看懂大意,不查单词,也不做题。泛读对培养语感好处极大。

三、高中英语教师要经常做教学反思

有些高中学生经常问:“英语考试为什么总是做不完题?”如果我们英语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不难总结出英语考试做题速度慢的主要原因:第一,词汇量不够,单词背诵不够,熟练度和准确度不够。高三学生掌握的单词量要达到3300到3500个,单词掌握的要求是准确(不是马马虎虎)、全面(不是只掌握第一或第二个意思)、熟练(一看到立即想起意思,而不是想一会)。第二,重点语法,特别是重点句法不够精通。主要的句法包括12种时态和主被动语态;从句(名词性从句四种,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特殊句型(倒装、强调、主谓一致、反问、There be、省略、祈使句、口语交际等);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第三,语感不够好,平时读得少背得少。教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不仅使他们做题速度快了,正确率也会提高。

篇7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本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本、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本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及“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古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古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古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合作—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古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古诗词、合作品味古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古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古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至于《论语》《孟子》的选读,虽然要求在课外选读,但是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甚至可以“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形式,以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木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占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木、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占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木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及占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占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占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占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己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占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析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占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木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木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刀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占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占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一合作一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占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占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占诗词、合作品味占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占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占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占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篇9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考试卷来看,区域地理是文综地理部分的主要考试内容,也是文综的背景材料和文综试题的载体。在高考中,区域地理是考查高中系统地理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的重要依托,试题的设置往往从某一区域切入,由具体事实推导一般原理,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试题具有出现频率高、情境灵活多变、覆盖知识面广、答题综合性强等特点,成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

    为了解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的现状,笔者对所教高二文科班学生进行了调查。试卷发放40份,收回38份,有效试卷38份。问卷结果显示,学生的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空间定位不清、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不能有机结合、对于区域特征的分析能力较差、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混淆等;中国区域知识略好于世界区域知识。

    一、高中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失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学习缺乏衔接,增加了高中的学习难度

    (1)初、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存在差异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世界、中国的地理面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他地理特征”,主要任务是了解地理概况,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而高中新课标中关于区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主要任务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区域则成为教学的载体。

    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阶段则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要求理解地理环境的特征、发展变化,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初高中教学目标不同,即“初中的知识,高中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地理学习。

    (2)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态度存在差异

    初中地理在学生的心中只是一门副科,家长、学生、学校,甚至地理教师对于地理学习和教学都不重视,因此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并不到位,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是应付了事。此外由于初三不设地理课,增加了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

    (3)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存在差异

    大多数高中学生沿袭了初中死记硬背的学习地理的方法,很少有同学做到图册在手经常翻阅,几乎没有同学通过绘制示意图来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记忆,并且不重视知识结构的总结,不关注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初中地理讲世界气候特点和成因时,教师就是直接告诉学生气候类型的名称、特点以及成因,并要求学生记住即可;而高中学习气候时必须学会绘制示意图,识记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并要推导出气候的成因和特征,从而得出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只能记住“有什么”“在哪里”,却不知道“为什么”,更谈不上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迁移从而分析、比较其他区域地理特征。

    2.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有限,区域地理缺乏系统复习

    在知识体系中,初中地理不要求全面系统,因此对于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讲解不全面,学生对于该区域的认识也存在漏洞;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更加注重地理原理规律,知识难度加大。从时间上看,高中地理的学习也不可能全面系统。但是区域地理知识作为系统地理的背景,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例如洋流的分布、气候的分布、天气系统对我国的影响等,这些都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中学生认为困难的就是和区域地理联系在一起的分布图。

    区域地理复习课是初中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不是将初中教材的知识简单重复。教师要善于将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高中的系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二、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和技能缺失的解决策略

    1.针对学生“区域定位不清”的解决策略——构建地图空间结构,明确空间位置联系

    近几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中的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阅读背景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学生怕区域地理,面对区域地理试题无从下手,原因之一是不能准确进行区域认定。要想解决该问题,地图无疑是最佳工具,为此对地图的学习和训练必须贯穿区域地理复习始终。这也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弥补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失的有效办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它用形象的方式表示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区域地理内容庞杂,记忆量大,都是以图为载体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作为区域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心中有图”基础之上的,学生必须自己建立起宏观大地图,才能从大尺度空间中准确定位出小尺度空间,进而分析其区域特征。

    在一般的区域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先进行世界或中国总论的复习,而后进行分区区域地理的复习,因为课时紧张或对建立学生地图空间知识结构不够重视,在两部分知识之间没有过渡,没有联系,没有强调。如此学习区域地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两三个分区后,知识堆砌,引起混淆。因此对学生进行地图空间知识结构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日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用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图,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在授课伊始反复出现亚洲或东亚地图,加强不同尺度的空间转换,并强调不同尺度的空间位置联系,如纬度位置、气候类型等地理要素,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亚洲、东亚、日本的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图1)。

    当零散的知识形成网络时,知识就会变得有序,便于记忆。同理,当空间地理事物按照尺度大小建立起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后,地理事物的分布也会变得有序,学生可以熟练准确地提取结构中的任意地区。

    2.针对学生“区域特征判定不清”的解决策略——以区域地图为依托,构建区域知识网络

    地图将广阔的地理空间和纷繁复杂的地理环境缩编成人们可视的二维平面,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地图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象呈现出来,才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物,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

    但是仅有读图训练还是不够的,面对区域地理繁杂凌乱的知识,如果没有条理,学生就会陷入记忆的“海洋”,死记硬背只会导致更快的遗忘,不能灵活应用,经常出现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特征的问题。

    区域地理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它由若干要素组成,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不能是简单的“八股”式学习,也不能是初中地理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要与高中的系统地理的相关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才能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用提纲形式给学生分析区域的思路,对中国和世界区域进行不断的知识再现,明确每一个区域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对“日本”一课地理环境的分析后呈现出如图2的知识结构。

    人的思维过程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就会产生联想,这种联想要有依托,而地图就是这种依托之一。靠着这种依托我们可以把一些有关的地理事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学生阅读某区域地图时,联想到的不是孤立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是一个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特征。

    3.针对学生“区域特征混记”的解决策略——通过区域定位分析,对比区域特征差异

    近年来北京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经常出现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的试题。题目提供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工农业、环境与环境问题等信息,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回答相关问题。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和区域差异。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88-01

英语课外阅读非常重要,通过课外阅读,高中学生不但可以实现词汇积累、还可以提高英语素养。因此,课外阅读可以恰当的比喻为英语学习的泉眼。加大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陶冶情操。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阅读体验有限,那就要求高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加强对在外界的认识和了解。因此,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我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

一 、设立特定阅读课

因为高中学生的课业繁重,要想要学生在课下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为高中学生制定特定的阅读课,来让学生充分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可以拿出每个周五的两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有了固定的时间来吸收课外阅读的精髓,就保证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日积月累对学生阅读的提高会实现一定的突破。教师还可以专门为学生推荐一定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来看,同龄人的作品可能比成人的作品更能引起共鸣,文中的观点看法也更容易被接受。所以,可以让学生来读相似的刊物。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勾选出易于理解,有鲜明的善恶曲直之分的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因为,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向上,能够给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课外书籍。从而让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励志人物书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来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目标。还可以让学生把其中的优秀词句摘抄下来,积累词汇,用在以后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兴趣,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从而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籍,还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直接作出点评,从而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三、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高中学生只是阅读了书籍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吸收,因此,可以每周开展一节阅读交流心得课。把讲台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台交流阅读心得。这样的阅读交流课,让学生随口演讲发表看法。教师不直接参与,可以坐在下面记录学生表现,最后做出点评。通过阅读交流心得,不仅锻炼了学生上台的胆量,更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更多的阅读心得,从而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深度,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也可以由讲促进读,形成良好的循环。

四、抓住假期时间来阅读

高中学生的时间比较紧张,暑假、寒假的时间就成了学生进行自由课外阅读的最好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假期计划。比如规定读几本书,写几篇阅读笔记,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阅读水平,还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高中学生还充分利用了假期的宝贵时间。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学生毕竟在学期内学习任务繁重,要学的科目多,要迎接的考试名目多,如市统考、省会考、全国高考等,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极其渴望能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另外,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现代英语刊物,或是浏览英语报纸、收听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英语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解说词等等,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提高的途径。不仅仅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更因为其语言的鲜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订阅刊物

教师可以选择某些内容丰富、水平适中的文学刊物推荐给学生,定期的阅读是扩展学生阅读的好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就如同给予学生一把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好高中英语的阅读,就是教好了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标下,必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良好的阅读方向发展,用兴趣做诱饵、用行动做指导、用方法做拄杖,让课外阅读真正的发挥应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练勇.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新思路[J].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