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07:3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业水平考试总结

篇1

在已经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省(市、自治区)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名称尚未达到统一,大部分省份都叫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叫法。比如吉林省是“普通高中学业考试”,江苏省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本文统称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实施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体上由统考科目与考查科目两部分组成。其中统考科目一般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9门科目。不同省份统考科目的内容还不太一样,可以归纳为五种组合模式:省级全科统考模式、3+6考试模式、反向统考模式、2+1考试模式和5+2考试模式。只有进行省级全科统考的省份才进行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目前广东、海南、江苏、福建、宁夏、陕西、黑龙江和山西等省采用的都不是省级统考模式,其中黑龙江和山西两省明确规定由学校自行组织数学科目的考试。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省份都进行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此外,在进行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省(市、自治区)中,各省的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成绩评定方面,各省(市、自治区)划分成绩等第的方法就不一致,总体来说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按比例划分,另一种是按分数划分。比如,安徽省是将测试成绩按市或县全体考生成绩分布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排名为前30%(含30%)的考生成绩为A等,前30%~60%(含60%)的考生成绩为B等,前60%~97%(含97%)的考生为C等,余下的成绩为D等;而重庆市则是将卷面成绩折合成A、B、C、D、E五个等级予以评定,其折算方法分别为:90~100分为A等、80~89分为B等、70~79分为C等、60~69分为D等、59分以下为E等。通过这两个地方的成绩评定方法还可以看出,除等第划分方法不一致外,成绩划分的等第个数也不一致。另外,在考试时长和补考规定方面,各地区也存在差异。总之,就目前全国各省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现状来说,多样性有余,而一致性不足。

二、我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由来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并非完完全全的新生事物,它与原先的高中毕业会考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是高中毕业会考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背景下的转型。(一)高中毕业会考的产生与发展在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建立之前,由于普通高中考试评价制度的不完善,高考成绩一直是评价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标准,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长期困扰高中教育的难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升学率危及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原国家教委于1990年颁发《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正式建立高中毕业会考制度。高中毕业会考的实施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会考成绩并没有被当作地方招聘干部的依据,在以高考为导向的考试制度下,会考被认为增加了“学生负担”,其与中考、高考考试时间接近给考试组织和考场设置带来一定困难。针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及会考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会考改革的统筹决策权下放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是否继续组织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由各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之后,湖北和取消了会考,上海、广东等地区将会考管理权下放到市、县或学校,一些地区对会考模式做了相应调整,但仍有20个省、市和直辖市坚持全方位会考。(二)高中毕业会考的转型2003年12月出台的《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拉开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序幕,普通高中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也亟需新的课程评价方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运而生。2004年8月山东省首开先河,《关于印发<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实行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意见(试行)>的通知》,规定从2004级普通高中学生起实施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不再进行高中毕业会考。高中毕业会考进入转型期。2008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该文件的颁布加速了高中毕业会考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转型,各地纷纷出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策,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代高中毕业会考。目前只有自治区和湖北省尚未进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三、浅析我国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现状

对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考科目的组合模式和改革后的高中毕业会考考试模式,能明显地看出一些省份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照搬了改革后的高中毕业会考考试模式。在高中毕业会考的改革过程中,一些省份为了所谓的减轻学生负担,减少了省级统考科目;一些省份在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也只对部分科目进行省级统考,不进行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这显然是照搬了改革后的高中毕业会考模式。高中毕业会考在改革之后,考试科目的减少让其失去了对各类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控、评估和导向功能。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目的正是为了对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照搬改革后的高中毕业会考考试模式,只对部分科目进行省级统考显然不符合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初衷。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缺失,对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尤其不利。目前并非所有的省份都进行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也暗示着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作用在各地区的高中教育中所获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一。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对普通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这是由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决定的,是其他考试无法替代的。首先,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国家承认的省级考试,其权威性毋庸置疑。它重在考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新课程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具有鉴定功能。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有利于公平地评判新课程改革以来省内各高中数学课程的实施水平。其次,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按科目进行,引导学生在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回顾和总结,具有导向功能。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整合所学模块,提高综合能力,建立相关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数学知识网络。最后,作为省级考试,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根据统一的标准检测学生的学业状况,为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提供依据,具有监管功能。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模块学习及相应的学分认定由学校进行,各学校之间在具体操作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或者偏差。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可有效地对省内各高中的数学学分认定标准进行比较,对较大偏差作出适当修正,有利于各普通高中之间进行数学学分的认定。因此,将数学科目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省级统考科目,进行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是非常必要的,亟需引起各省相关部门的重视。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在实施过程中,命题和成绩评定是否科学,是否遵循了现代教育测量学原理,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就目前各省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评定的方式来说,无论是按比例划分成绩等第还是按分数划分成绩等第,都是以百分位分数作为分类的依据。以百分位分数为依据,实际上是常模参照考试的做法,其本质上是将学生的表现与其他学生比较,与基于标准的教育体系的宗旨不相符。新课程改革本质上是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考试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是基于标准的教育考试,采用常模参照考试的方式划分成绩等第显然是不科学的。现代教育测量学要求,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决策,需要采用“标准设置”的过程。

篇2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质量

1.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和考试的发展变化

云南省普通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为初中英语7-9年级和高中英语模块1-5五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在实施新课标以前,基于云南省的省情及学生的学情,会考考试卷上出现了近60%-70% 的题来自《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与说明?英语》,在这些原题中以选择题居多,单词拼写及单句改错次之,但很少出现作文原题,实施会考时有75分的选择题(包括听力,单选,完形填空以及阅读),单词拼写及单句改错各5分,15分的写作。新课改之后,学业考试卷上的原题在逐年地减少,由起初的50%左右降到今年2014年7月卷的35%左右,其中选择题(包括听力,单选,完形填空以及阅读)降到70分,但听力题里几乎没有原题,有的话也最多是3分左右,写作增至20分,但如果学生愿意去背考试说明上的那几篇范文,这20分的作文应该是送分的。下面就分别以2011年6月与2014年7月学业考考试说明与该时间段考试卷的原题出现率来证明刚刚的分析。

2011年6月学业考卷中,有53分的原题来自学业考说明,它们分别是:听力的14-16题,共3分;单项选择的21,23-31题,共10分;完形填空来自学业考说明的57页第四篇,共10分;阅读理解的A篇来自学业考说明的69页A篇,共5分;单词拼写的68,69题,共2分;短文改错的73,74,75题,共3分;写作题目稍稍有些出入就算20分。

而在2014年7月的学业考卷上,原题的比例就减少了很多,由2011年6月的53分减少到34分,其中听力的第八段材料即11-13题来自P48页的第七段材料9-11题,共3分;阅读理解C篇选自P78页的D篇,共6分;单词拼写的63和64题,65题和P90页的42题相似,共2分;单句改错的66,68,69题,67和P91页的14题考点一致,70题和P91的第5题考点相似,共3分;写作只是在人名,性别及活动名稍微改动了一下,就以20分记。但是完形填空和单项选择就没再以原题的形式出现,它检测的是学生对学业考说明上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及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情况,就拿这几题单项选择题来说吧,第22题与第四套的11题都考it 指代上文提到的事或物;23题与第一套中的第2题都是考宾语从句的用法;28题和第五套中的11题相似,都是区别how old, how long, how much , how soon, how often的用法。这些变化让期待着背一下答案,就想学业考过关的学生措手不及,也让我们教师也不由得思考怎样才能积极应对学业考,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英语学困生顺利通过考试?

从2011年6月卷和2014年7月卷不难看出,高中英语学业考的考试趋势在逐渐地由起初的死记硬背向灵活运用语言过渡,也是向高考的过渡。

2. 加强词汇记忆,打好语法基础,训练阅读能力及速度

初中时,学生只需要掌握1,500个单词左右和200多个常用语以及一点简单的句型和语法。这些知识初中教师基本都通过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和反复练习来让学生掌握。因为初中学生训练时间充足,所以有的学生即使对一些知识不大了解,也可通过死背套用上去即可。因而学生学习依赖性强,靠机械性记忆和练习。而在高中学生要记和掌握的单词和其用法就大大加大,大约5000左右,并且不仅记单词意思还要知道它们的常规搭配用法。除了单词,学生还要学英语所有的语法。如非谓语动词,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时态与语态,虚拟语气,情态动词等,都是比较难掌握的语法知识,需要学生慢慢学习训练理解才能彻底搞懂和灵活运用,利用学业考说明作为载体,让学生把以上语法弄清楚,搞明白。

3. 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及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前预习是任何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各门功课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刚进入高中阶段的新生,根本不了解高中课程的内容及其编排。对此,学生应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对于预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学生则可用笔注出,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

篇3

论文摘要: 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许多省市开始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能否实现预期目的?作者总结一些地市会考监考中的经验教训,认为只有像高考一样严格监考,才能促使中学积极实施国家的课程方案,重视薄弱学科、重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陕西省教育厅决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在此之前,已经有几个省市公布学业考试实施方案。

实行全省统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非常必要,它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证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有利于监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它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的重建,鉴定评价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试结果将是高等学校招生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1]

但是,实施高中水平考试要实现预期的目的,从会考的经验和教训看,关键是要严格考试纪律。

长期以来,许多省市实行高中会考。国家教委明确指出:“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育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中学以正确的导向。”实施会考的初衷是为了使学校由过去只重视高考升学率转向重视合格率;教育教学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实际文化水平;促进学校按教学计划开设各门必修课程,加强教学中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克服偏科现象;同时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为指导,科学评价学生个人和群体学习质量和学校教学水平。[2]

实施会考十几年来,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只重视高考升学率,不重视会考,许多学校只开设高考课程,不开设高考不考的课程;教学仍然主要面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背离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会考成绩的公信度与权威性丧失,谁也不会用会考成绩来评价学生个人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水平。高中会考制度各项功能正在逐步弱化。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的顽疾作祟,直接原因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都不重视会考,以至于许多地方会考的监考形同虚设,姑息学生考试作弊。

某地的几个学校在最近几年,高二理科学生没有上过一节思想政治课,学校甚至没有给理科学生购买高二思想政治课教材。同样,高二文科学生也没有上过一节物理、化学、生物课。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近几年的政治课会考成绩不是“很好”,而是“相当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校文科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会考成绩也是相当的不错。学生们毫不掩饰——如此大面积的“好成绩”都是集体作弊的结果。

来自各个学校的监考教师都知道学生根本没有学过一些课程,如果严格监考,许多学生会考成绩会不及格,将无法取得毕业证,无法参加高考,可这并非是学生的错,故而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严格监考,有些教师由于无法面对两难的处境,只好拒绝监考。学生当然明白,如果考不及格,后果很严重,但是又没有学过相关课程,在监考不严的情况下,只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会考也不十分重视,大家都清楚当地中学为了集中精力抓高考,没有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如果严格监考会导致当地学生大面积不及格,这会影响到自己的政绩,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会考监考基本上是例行公事式的走过场,口头上讲得非常严格,实际上采取放任的态度。因此,尽管省关于会考监考有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有各种各样的违纪处罚办法,但那只是为考前培训做样子而已的。 转贴于

于是,本应非常严肃的省级考试,其考场纪律远远不如学校的平时考试;本该具有十分权威性的省级水平测试的成绩却完全不能够代表中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这样的考试已经丧失了当时的功能,除了增加学生负担、扰乱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没有多少积极意义。

会考监考不严,还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除了直接影响学风,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参加会考后,普遍感慨:做人不能做老实人,做老实人太吃亏了。那些平时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会考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也大都选择了作弊。这种会考实际上给学生上了一堂消极的政治课,它完全背离了会考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

课改以来,许多学校认为高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国家要求的课程,只要不高考的就不开设,包括一些必修课;或者不按规定课时开课。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通用技术、什么校本选修课,统统不管。反正学生学分由学校给予,学校还能让学生不毕业?学分认定时坚持宽松原则,甚至没有开的课程如通用技术等,学生的学分都一个不会少。

现在要实行学生学业考试了。这是一个正确的导向,有利于学校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但是,这次学业水平考试如果依然采取以往会考监考的那种形式,则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事与愿违,造成更恶劣的社会影响。

所以,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关键在于严格考试纪律。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像重视高考那样重视学业考试,要求监考像高考监考一样严格,督查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负责,还要启动高考的现代化监视技术、电子屏蔽技术,考生和监考考试违纪也要与高考违纪同样处罚,并且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才会重视学业考试,学校才会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课,才会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陕教基[2008]18号.

[2]国家教委.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教基[1990]017号.

篇4

序,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可以于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0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认真总结前期课程改革经验,组织开展基础条件评估,深入研究多项改革交替叠加可能给普通高中学校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地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时间,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并于2019年6月底前报教育bu。有关省份要统筹考虑、积极稳妥地做好民族地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安排。

从2020年起将组织专业机构对各地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情况进行跟进指导和总结评估,不断提升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2普通高中教材改革方案

篇5

据获悉,2月23日上午10点,江苏省教育厅将举办新闻会,沈健厅长将通报江苏省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新动向,其中包括社会瞩目的高考新方案。根据@江苏教育公布的最新信息,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包括1个整体方案和5个具体方案。

整体方案是《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具体方案包括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等5个方案。

江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方案是严格遵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节点和制度框架内,结合江苏省省情和教育实际,并在总结以往高考改革经验、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制完成的,力求体现国家要求,具有江苏特色。

江苏高考新方案23日正式公布 采用3+3模式

江苏省教育厅于2月23日上午10:00召开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会,通报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及2019年普通高考工作有关情况。

实施3+3模式 选考科目调整为6选3

在高考科目设置方面,和现行高考方案相比,江苏省普通高考统考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保持不变;选考科目由现行的6选2调整为6选3,即由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选考科目,并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高考综合改革2019年启动 2021年正式实施

教育部明确江苏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为2019年,并要求于2019年6月底前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根据这一要求,江苏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应该是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起开始启用,在2021年普通高考中正式实施。

考生可享受同一必考科目两次考试机会

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包括1个整体方案和5个具体方案。整体方案是《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具体方案包括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等5个方案。

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方案是严格遵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节点和制度框架内,结合江苏省省情和教育实际,并在总结以往高考改革经验、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制完成的,力求体现国家要求,具有江苏特色。

在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方面,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做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要求,江苏省实施了招收农村学生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确定了实施区域。

在改进考试形式和内容方面,和现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相比,江苏省将开齐开足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13门科目均列入必考科目范围,江苏省考生在高中期间可以享受同一必考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在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方面,严格执行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关于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要求,自2019年起,取消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的考生加分政策;自2019年起,将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政策调整为少数民族考生报考省属高校加3分投档。

篇6

关键词: 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 复习策略 教学方法

自省教育厅公布了江苏省200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方案以来,高二化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业水平测试取得优异成绩。经过两年的准备和研究,我在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的研究中收获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经验。

一、认真研读考纲,历年试卷,复习有计划性、有针对性。

根据学校的总体计划,制订了相应的工作计划,将复习备考的各项工作细化到每一周,具体到每一个教师。各学科组都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学科复习教学计划,将教学与训练的安排细化到每一个课时,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对每一个知识点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练、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等,都进行了全面的预设。

(1)备课组认真研读《江苏省化学必修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制订复习计划。

(2)内容要求:以教材为本、以基础为核心、以《江苏省化学必修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为指导,不拓展、不加深,既注重基础的夯实又不忽视能力的提高。既要保证优秀率,更要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二、立足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

学业水平考试无论是考试的功能要求、命题的指导思想,还是命题的难度系数,与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相比,都有显著不同。“立足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就是应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根本策略。在具体的备考工作中,立足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合理确定教学标高,选择教学方式和策略,安排训练难度、密度和强度。

一是针对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业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对优秀生和学困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与管理策略。对学困生,主要以培养学习兴趣、力求考试合格为目标,教学上降低教学标高和训练难度,管理上采取“人盯人”的策略,通过个别辅导、成立学习“互助组”等方式,加强对学困生的课后辅导与强化训练,并对他们进行跟踪统计。对优秀生,主要以应对高考、力求考试优秀为目标,教学上提高教学标高与训练难度,管理上采取“教师引导,自主发展”的策略,通过学习目标分层要求、训练材料梯度呈现等方式,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

部分后进生薄弱知识点统计表

部分后进生历次成绩对比

二是不同组合班级学各有其特点。物地班的学生很活络,上课的气氛较为活跃,化学的基础相对较好,但部分学生学习不踏实,具体表现为:做作业态度不认真,对待自己做错的习题而且是老师讲过的都置之不理。史政班的学生则大大不同,但做作业的态度很认真,而且把自己做错的题目及老师重点讲解的题目用红笔醒目地标注出来,并注明了思维过程。不同的性格使他们在不同知识上的学习程度也不同。

各组合学生对各内容的整体掌握情况

所以,接手高二必修教学的老师首先要对本班的学生学习情况有大体了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分层对待,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找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层次的学生设一个“有效目标”,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获得“跳一跳,摘到苹果”的成功和喜悦。另外,对待基础特别差的学生,要面对面地辅导,并不时地进行鼓励,使之不断进步。针对不同组合学生在非高考科目上的学习实际,调整这些科目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主要依据“注重基础,点面结合”的原则,采取“以考点训练带动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

三、紧抓课堂主阵地,提高教学效率。

复习备考的主战场仍是课堂。基于这一认识,高二年级应克服“多讲,少练,死灌”的弊端;讲究训练高效,要求训练由点及面,形成系列,重视学生练后的反思;讲究考试高效,重在指导学生按照“这是什么问题”“我为什么错”“应该怎样做”的类别分别收集错例,试卷讲评注意引导思考、点拨规律、总结方法。他们在复习课、试卷讲评课、训练反思课等课型中做到了集体备课和高效课堂。如在不同学习内容教学时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如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运用分类思想复习,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如:“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致力于化学学科的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和决心。

四、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审题关。

要从平时的练习做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复习教学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包括两层含义:(1)注重知识与技能复习的过程与方法,以提高复习效率;(2)注重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以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性。特别是注重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解题效率、思维效率,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解题思路。教学时课堂上应增加板演,教师规范书写,并适当让学生板演,对课后作业有针对地讲解和纠错。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内化成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

篇7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就全面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近日,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对广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答。

1、问:我省《实施意见》是如何制订的?

答:2019年9月,国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要求。我省现行的高考方案在维护教育公平,多元选拔人才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特别是评价标准、选拔方式、入学通道等相对单一的问题,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省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和要求,并认真制定好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实施意见》稿听取了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中学、省内高校以及有关教育专家、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实施意见》,并在2019年上半年先后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今年2月同意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2、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制度的正确导向作用,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提供有力保障。

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育人导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坚持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科目设置、考试组织、录取实施等环节着力完善规则,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坚持科学选才。注重人才评价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满足学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提高选拔水平,促进科学选才,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安全高效、有序实施。四是坚持有序推进。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要求,统筹推进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积极有序推进各项改革,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稳妥进行、不断深化。

3、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按照国家部署,积极有序推进选拔方式、制度设计、保障机制、管理办法的改革,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促进考试招生公平公正,提高各类人才选拔水平,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4、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亮点和特点?

答:《实施意见》按照国家顶层设计的要求,结合我省教育工作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工作实际,对全面深化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改革的五大任务和23条具体措施。主要的亮点和特点:一是坚持正确方向,体现广东特色。我省改革方案把国家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顶层设计要求贯穿于全过程,既落实了国家顶层设计的改革方向、思路和重大决策,又总结了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经验,体现了广东特色,如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等都是我省的改革特色。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科学选才。我省改革方案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通过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和改革监督管理机制,改变单一评价标准、评价方式,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现了人才选拔培养规律,较好地满足了高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三是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分类考试制度等,有效地引导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考试负担,增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四是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改革。我省改革方案在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分项目、分步骤稳步推进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如2019年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2019年的调整和优化二本招生录取批次,2019年增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1年高考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等改革内容,既有已启动的单项考试招生改革,也有未来改革的任务和路线图。五是坚持公平底线,深化阳光招生。我省改革方案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推动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完善考试招生诚信体系等改革,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大力促进机会公平,大力促进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5、问:我省改革方案提出积极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教育基本制度,必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自上而下,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审慎操作。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要求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教育部鼓励各省积极启动考试招生制度单项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待上海、浙江试点一个周期,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后再整体推进。因此,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高考综合改革整体推后一年。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我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考试招生制度单项改革从2019年、2019年陆续展开,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高考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分年度、分项目、分步骤,稳步有序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各项改革工作。

6、问:如何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

答:《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招生制度进行了总体设计、统筹推进,对改革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破解中小学择校难题。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录取高中阶段学校新生;全省统一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招生办法,逐步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具体改革办法由各地市制定。

7、问:为什么要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的科目和次数是多少?

答: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学考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均列入学考范围,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等14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同时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学考分散安排在各学期进行,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个科目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成绩为最终结果,可以减轻学生集中备考和一次考试所产生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负担,同时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高中学校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更多地实施因人施教。

8、问:怎样增强学考权威性,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可用?

答:学考由省、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这就保证了它的规范性、安全性、科学性、公信力和权威性。一是大部分科目由省级专业命题机构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组织命题,确保试题的科学性。二是大部分科目考试在标准化高考考场里进行,确保考试的安全。三是统一阅卷程序、统一标准和方式,确保评分准确。在这方面,我省已经有了实践经验。从2019年开始,我省学考就已向考生提供1年2次考试机会;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目前,我省标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已有了确保考试安全的技术支撑。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学考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学考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9、问:为什么要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答:一是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二是人的发展和人才选拔标准应具有全面性;而考试成绩主要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把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结合起来评价和选拔人才,方式更加科学,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评价和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现知行统一。

10、问:怎样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有序、真实可信?

答:一是规范评价内容,确保全面真实。如实记录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活动和表现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充分反映学生高中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有据可查。二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和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及突出表现。三是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记录和评价程序,建立公示、申诉和诚信责任追究制度,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进行公示,确保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通过这些制度的设计,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靠。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11、问:基于高考基础上综合评价录取是指什么?

答:2019年,我省在南方科技大学试点进行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生改革,即在学校录取的标准中,高考成绩占60%,学校测试占30%,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占10%,简称631录取模式。近几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西交利物浦大学、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高校先后参与了这项改革。从改革试点的情况看,631录取模式在人才选拔、促进学生成长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实施意见》明确,我省将继续深化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发挥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校测试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

12、问:对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有何考虑?

答:我省是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第一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2019年底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确定了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的条件,要求积极稳妥、分步有序地解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按照省政府文件精神,改革方案把促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作为维护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措施,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公平享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

13、问: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什么时候启动?

答:《实施意见》明确我省2019年出台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2021年高考开始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考综合改革具体方案将在2019年制定并公布。

14、问:从现在到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期间,我省高考实行什么方案?

答:我省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1年高考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即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实行新的高考方案,现在在读的高中学生以及2019年、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仍执行目前的高考方案,考试科目、内容和方式不变,从2019年起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国卷。在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前,这几年过渡期,各中学和考生要按照目前的高考方案要求安排好教学和备考工作。

15、问:新一轮高考改革是否分文理科?考试科目如何组成?

答:考试科目设置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意见》对此已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即实行3+3考试模式,也就是普通本科院校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分值不变,每科满分150分。考生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科目成绩组成。计入高考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组合上不分文、理科。

16、问:哪些科目提供一年多考?

答:为减轻考生集中应考的压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统一高考的外语科目,将创造条件为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考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参加考试,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使用。

17、问: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包括哪些形式?考生如何报考?

答: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是指从统一高考中分离出来的实行单独招生的考试方式,目前主要包括:3+技能证书考试、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三二分段、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等考试招生形式。

《实施意见》明确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逐步实现考试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和录取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19年我省将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加语文、数学、英语3门考试科目,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自愿选择报考,并以此成绩作为报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的成绩;2019年启动新的高考方案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改革。高职院分类考试方案由省教育厅制定,考生报考办法将在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专项改革配套文件中予以明确。

18、问: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有何变化?下一步如何考虑?

答:《实施意见》明确2019年起将创造条件逐步淡化和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根据我省招生工作的实际,我省从2019年起,将原第二批本科A类及B类两个招生录取批次调整合并为第二批本科批次。今后,我省将创造条件逐步减少和淡化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让学生有更多选择院校和专业志愿的空间。

篇8

(一)为师生选择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国课程结构长期以来鲜有改革,少有的变革也较多地停留在课程结构的形式化上,而且,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变革在实践过程中并未得到严格的贯彻和落实。高中新课程虽仍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形式结构,但模块化的设置方式使选修得以名副其实,从而为师生的选择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下,学生能够在必修模块学习的基础上,充分依据自己的志趣、潜能状况以及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学习。这种相对集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等得到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多样性、选择化的高中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选择提供了保障。

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结构还使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体验和探究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潜能以及学科专业的特点选择性地重点研究某些学科和某几个模块课程的教学。这不仅开拓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激活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思路,而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个方向。

(二)为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提供了条件

可以进行多样化选择的高中新课程结构及其整体性目标要求与现行的单一性高校招生考试存在较大的反差。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学生潜能特长的多样化都在新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但两者需要通过高考实现对接。但是,高考的单一性和高招的简单化,使社会需要与学校培养难以实现对接。[1]

高中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就是将课程结构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问题在于:选修Ⅰ有100多个模块,这些模块不是所有学校都要开设的,不同学校开设的选修模块乃至同一个学校学生选修的模块都不一样。对选修课的考核是新高考的一个难点。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考核中,4省(区)高考设计的改革方案是:1)用科目组的“X”实现基础性与选择性、共同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以适应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2)在选修模块上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策略,以方便选修模块开设多的学校和学习不同模块的学生进行选择。

(三)为高考内容改革提供了便利

现代科学正处于迅猛发展过程之中,如何根据学科的发展成果替换或增减课程内容一直是课程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递进式课程结构和顺序性的课程组织方式要求课程内容的调整必须兼顾课程的各个方面,这就使课程内容的变革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很难实施。新课程结构中的大部分课程模块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模块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因此教师或课程专家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科的进展等及时、适度地调整部分课程内容。这样的改革不仅费时少、效率高,而且不会对整个课程实施产生不良影响。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使学科的结构有了新突破,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更新,提高了课程的灵活性。

新的高中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新课程删除了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内容,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增设选修课,强化活动课;对必修课的课程做了进一步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调整,对选修课的开设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正式把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课程体系之中,充实了现代学科发展的新知识。课程内容的变革为高考的根本性改革——内容改革提供了便利。

(四)为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创造了条件

过去,会考是一个毕业门槛,是一张高考准入通行证。随着高考招生报名制度的改革,这个“门槛”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功能。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从课程结构入手,利用课程结构改革条件将必修课程内容纳入录取标准。广东省的“文科基础”中体现了理科知识,“理科基础”中体现了文科知识;海南省“基础会考”体现了文理互补,是海南省统一命题的一种水平考试,“基础会考”考试成绩按10%计入高考总分;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涉及7门学科,且等级分决定学生高考录取结果。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考生大面积偏科,有利于推进高中新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说,这种“水平考试”是对过去“高中毕业会考”的一种探索和完善,它对各省区开展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五)为高考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可能

世界各国大学入学考试都在进行调整和改革,呈现多样选择、多次考试、分层测验、综合评价等相似动态。本次课程改革中,高中新课程实验要求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4省(区)200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最大的突破就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标准,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将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之一”。这种变化改变了我国单一的高考录取制度,向建立多元化人才选拔标准迈进了一大步。

4省(区)都根据课改的精神,积极建立了高中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有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探索。中学学科水平考试类似于过去的“会考”,但不像过去那样由各校出题,流于形式,而是由全省统考、统一出题,相当于“另一种高考”。高职、高专学生不用参加高考,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可以直接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而民办专科学校实行注册入学制度。这种因材施考、分层考试以及分层、分类录取的改革,促进了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提高了高等学校选拔、评价人才的效度,使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适应了世界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方向。

二、由课程结构引发的高考改革发展问题

(一)高考的公平与公正问题更加凸显

首先,从考试科目的设置看。一般来说,进入考试的课程领域完整要比缺失更公平。从社会公平角度看,国家的高考制度应该对能够学好各门课程的考生一视同仁。高考对科目的偏向即是对相应科目具有学习优势和课程选择学生的偏向。高考在客观上是代表着社会对高中质量进行具有高利害关系的检测。高考对科目、内容及其目标指向要求的畸轻畸重,即便考试区分度和信度很高,也包含着不公平。[2]

其次,从考试选择看。考题是学习内容的样本,一般来说,考试多样本选择的公平性要优于少样本选择。高中新课程高考通过超量给题、限量做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样本,让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的优势领域,有利于避免因为样本的偏差而造成的不公平。就试卷中选修内容编制的选做题而言,要编制出难度完全相同的“平行”选做题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异会引起评价的不公正。这一技术难题在过去高考测试中不存在,它是新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形成的难题。

最后,从录取分数线的确定看。高招录取分数线的确定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一般实行的文科、理科分数线的划分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复杂的划分方式。考试内容和分数的区别,决定了不同录取分数的存在,即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一系列的重点线、本科线、专科线等。那么,在调剂录取时如何处理不同科目组之间的成绩转换呢?从过去招生实践看,利用测量理论中的等值理论对考生成绩进行转换,其结果并不理想。从高校的录取工作来讲,由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考试要求,在录取时如何体现科学与公平,既不违反统一的划分要求,又能找到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二)考生高考成本增加

一旦各个科目的选修课程进入高考,那么,可以预见的一个结果就是:由于选修课程种类复杂繁多而导致的从命题、阅卷到组织管理一系列投入的增长,会使得高考成本显著增加。减少试卷种类的可行做法是提供多种课程模块选做试题的组合试卷,由学生根据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回答相应试题。但是,命题与阅卷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的增加是肯定的。[3]此外,高考出题权下放,成本从中央分散到地方,从全国一家变为省(市)或院(校)多家,成本增加的幅度会更大。

从课程实施角度看,要学校选修课类别、层次开得齐全,对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与师资要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某一门课程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时,学校该怎样处理?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无条件地满足学生要求。但事实上很难如此乐观,一旦某门课程只有几个学生选择,教育成本显著增加,必然会成为学校管理的难题。

学生在购买教科书方面的支出也有可能增加。按照新课程结构,必修课变为2~5个不等的模块,再加上不同类别和层次的选修课,教科书种类的增加从总体上是必然的。再考虑到数量不菲的各类教辅读物,学生有关的花费对于相当数量的家庭来说仍然是一个小的负担。作为一种“举国大考”,成本的考虑是必要的。在我国,有限的教育经费究竟如何使用,是应当认真研究和慎重对待的问题。本来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在高考成本大幅度增加后,其使用的合理性更需认真研究。

(三)部分选修课程的多样性缺失

试题、试卷容量和考试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高校招生考试命题不可能涵盖高中课程标准规划的所有学习内容和学习科目,而只能对高中课程学习的内容加以选择,新大纲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包罗新课标的方方面面,它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减轻学校、学生的负担,可考可不考的内容不考。考生只会选择几个少数固定的模块学习,高考这种“有限性”指挥棒的结果,导致高中重视所考学科而不重视不考学科的偏科局面,会使高中阶段一些选修课程的多样性缺失,进而使师生对所考学科内容进行再次选择。其结果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过早分科,有些选学模块内容名存实亡,高考大纲不涉及的内容则被放弃。

高考的竞争,其实是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地位的竞争。高考竞争加剧,不是高考制度本身造成的,实际上是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教育和考试上的反映或表现。[4]高考“指挥棒”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课程改革与发展。减少高考的负面影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文化传统、人事制度、教育与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5]缺乏整体的变革观,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就会流于形式,长此以往,课程结构将恢复以往的状态。

(四)高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相互博弈

当前人们对高考科学性的质疑和批评集中在:以一张考卷考所有人,难以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需要、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效地识别、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许多人强烈呼吁增加高考次数,兼顾地域公平,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提高各省市自主命题科学性等。实行高校自主招生以及各省市自行命题进一步扩大可能导致的局面是:各种资源会比统一高考条件下更加便利地进入角逐:官员的权力、富人的金钱、知识阶层与高校的特殊关系,都会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在较量中失利甚至成为牺牲品的会是社会大多数,因为他们在这种角逐中注定成为弱势群体。若干年前实行的保送生制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教训。另外,由于介入考试各个环节的人员越多,保密工作的难度越大,泄密的危险系数就越高。因此,就国内高校的体制和管理现状看,资助招生要比全国统一的高考更难保证公平和公正。另外,一年多次高考分数“等值”难以做到公平,再者,综合素质进入高考,诚信与监督问题难以期望突变。

当这种大规模考试的社会性与科学性严重悖反时,对社会性的忽视可能直接导致其生存危机,而对科学性的忽视使之获得的社会性的“满足”也是虚假的,最终仍不免导致其生存危机,甚至更大的社会危机。作为社会活动的考试其社会属性不容忽视,但其社会属性的实现是在科学性兼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这是处理新课程高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的解决途径一是依靠考试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增强自身的科学性,在不触动或不明显触动社会性的前提下拓展科学性提升的空间;二是依靠多元化的价值导向与丰富的社会流动途径来为高考“减负”。[6]目前,这两个有利的因素在逐渐增强,高考改革的实施者应逐步把这些有利因素转化为高考改革的实际成果。

高中课程结构变革是此次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给高考改革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必须充分认识问题的性质及其本质,尽快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在深入研究论证、广泛试验总结的基础上,稳妥渐进地推进课程和高考同步改革。

[参考文献]

[1]文军庆.四省(区)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初步分析[J].中国考试,2007(3):29-37.

[2]2007,高考能否与新课程同行:上篇[DB/OL].(2006-08-31)[2007-03-02]./article/20050831/3149315.shtml.

[3]丛立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4):5-10.

[4]刘海峰.高考并非万恶之源[J].北京文学,2006(1):125-127.

[5]张亚群.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2.

[6]吴根洲.考试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初探[J].教育与考试,2007(2):22-26.

篇9

关键词:高三体育水平考试;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14-01

学业水平考试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学业水平考试,面向全体学生的达标性考试。今年的学业水平考查是课程改革的第三年,体育水平考试的素质考试有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跳绳或踢毯子,还有笔试项目。既然有了体育理论的考试,体育老师就有了另一项教学的任务,就应该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多讲一些有关技术动作的一些动作要领。

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为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学体育目的和任务”一章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不注重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的教育,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那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又从何谈起呢?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摸的肓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雨天上好体育理论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 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

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二 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

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三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不少体育教师(也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头脑里,似乎语文、数学等学科是文化课,必须讲究教学艺术;而体育理论课则无须讲究教学艺术。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体育理论课也有它独特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作为体育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体育理论课,那就不单要精通体育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具备教学法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才有可能将体育理论上得满堂生辉出彩。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四 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

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篇10

【关键词】小高考, 化学复习,艺术生, 效率

我国进行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是以教育部制订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实施过程中结合我省化学必修科目的实际要求情况,全面检测高中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以及基本的化学学科素养。主要考查内容是化学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检测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考察,尤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对于很多文科学生,如何能顺利通过考试,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多年教学经验发现,有一套“大而化小,小而化简”的复习方法可以很好地进行复习,并起到不错的效果。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其实施过程。

一、第一轮单元复习

教师首先对艺术生班级学生进行全面复习高二化学考试知识点,对每单元知识点、重点、难点按单元顺序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该过程中强调全面复习与突出重点、强化弱点、关注热点相结合;课内复习和学生自主复习有机结合,强调抓重点。

具体做法如下: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们应结合近几年高二化学学业水平试题的特点,达成共识:复习题的难度应以略高于教材的难度,将高一化学的核心知识作为重点来复习,在教学复习中应该侧重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制定复习方案:高二会考复习之前,教师认真学习《课标》和《考试说明》,由高二所有教师进行讨论,最后共同制定复习计划。

(二)责任到人:每个单元内容,由一名教师负责制定复习方案,并同时命制单元训练题。复习方案中包括:本单元整体认知、考点说明、知识点、课时分配和每节教学简案、选讲例题、课后强化训练题和作业、解法总结、相关实验。通过该方案,让学生知道需要掌握什么,以及达到什么程度。

该环节中的注意点:

1.章节过关,夯实基础

首先要回归教材,把握主干知识,其次要认真研究学习考纲和要点解读所传达出的“考试性质”、“命题要求”等重要信息,从中了解命题趋势和要求,明确复习重点。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用足用好考纲、要点解读和化学课本。狠抓基础落实,不做偏题、难题、怪题。让学生做到基础题目不失分。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使复习更加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既要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鼓励学生多看书,考试过程中,一切考点都是从教材中衍生出来的,教材是高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如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只要能抓住重点,无论进行什么形式的考试都不必担心。

2.加强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提高自己解题能力,就必须加强练习,但一定要注意防止盲目机械地重复练习,避免把复习过程陷入题海中;因此要注意练习的方法,多做有效的练习。练习的方法很多,首先可将做过的练习再有选择地做一部分;其次要选一本好的参考书,根据复习的进度,选做书中的同步习题,不要做一题对一题的答案,不懂的要向同学或老师请教。还可以把当年的不同学校的化学试题作为练习,检测一下自己的化学水平。练习时要注意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针对错误,及时纠正;对平时容易出错的问题,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

3.勤于思考,总结提高

复习就是要回顾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错点,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辨析,通过思考做到真正掌握。如: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aOH),一般强酸可制弱酸,而H2S+CuCl2 == 2HCl+CuS则是弱酸制强酸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点滴的消化积累,从而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能最终表现出自已能力的提高。

二、第二轮综合模拟:适度模拟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一)实施时间:考试前三周。

(二)主要任务:拾遗补漏,调整心态,提高考试能力。

(三)实施方法:讲练结合,注重方法、技能的提高和心理指导。

(四)实施要求:关注本年度学业水平考试最新动态,适时安排针对性练习,特别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