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23:5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考试卷总结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高考;耦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50-01

高中语文新课改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目前高考作为全国性的人才选拔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教师都最大程度地受到高考影响。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脱节现象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措施,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1.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脱节思考

在实际教学和命题中,曲解、异化语文教学与高考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1一线教师的认识偏差。一线教师中,存在着以下教学模式:一是"题海式"训练,语文教学参照其他学科经验,无视语文学科自身的学习规律,提倡语文学科理科化,大搞题海战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语文这样一门富有人文关怀、审美情趣的学科,在学生眼中,毫无趣味可言。二是"技术至上"式。持这种观点的老师错误地把语文教学基本等同于解题方法指导,然后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灌输自己的方法,这种以解题技术取代品读、鉴赏、感悟的教学而言,与语文学习的正途背道而驰。三是"海阔天空"式。这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以为课改就是课堂活动多,形式多,弱化了语文教学根本立足点的语言。四是"蜻蜓点水"式。这些老师在高一高二阶段,或多或少搞过一些新课程改革实验。然而现实中应试之风盛行,他们无法承受改革失败所需背负的罪责,颇不情愿地走回语文教学的老路。

1.2高考命题者的主观因素。一是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目前高考语文命题专家以大学教授为主,其优势无须赘述,但是这样一支命题队伍同样存在隐患,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命题者对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十分清晰的认识,从而给命题的科学性、高考的信度效度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理解不透,比如以近几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试卷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即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偏题、怪题之嫌。再如江苏卷中近年出现的备受青睐的探究题,也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高考命题与课程标准保持同步是好事。然而绝大多数的探究题,本身没有多大探究价值,或者探究之说名不副实。

2.高中语文新课程契合高考的对策思考

综上所叙,针对目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种种与高考不能完全耦合的现象,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使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进一步契合。

2.1教师需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内涵。高中语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至各种学习活动之中;二是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三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四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五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恰到好处。

2.2教师要打造理想的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不是让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的伪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切实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课堂,是语文味十足的课堂。一是教师要坚持用课程标准及考纲来检测自己的教学,要坚定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实践必然能使自己的学生赢得高考的信念,潜心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二是必须以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为前提。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运用个人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师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等,当然最主要的是努力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对语文的热爱。三是应尽量避免教师"呈现-灌输"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生"质疑-实践-发现"的学习方式。

2.3新课改教学内容与高考考点相融合。教师应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

2.4打造更加科学的高考试卷。科学的高考试卷有利于全面检测学生语文素养,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真正的为高校选拔人才。一是进一步优化命题专家队伍,吸收一批具有相当理论高度、丰富教学经验并对高考有深入研究的一线教师进入命题团队,以此弥补大学教授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的不足,使高考试卷更加贴近课程、教材和学生,更加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从而以可信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低耗高效。二是需要高考命题专家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研究。在吃透课标及考纲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认真命制、分辨、筛选,实现高考试题最优化,从而以科学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规范纯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史华蓉.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7):67

[3]张钟玉.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关系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31):7-10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传统的高考考题方式相比,在新的背景下语文高考在命题的时候更注重于对高中生们综合能力的检验,而进行高考的最终目的在于考察高中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通过实际采用可以发现这一新的高考理念更符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的需要,而且还更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根据对近年来高考题的实际研究可以发现,为了实现这一考查目标,教育工作者们在命题的时候更注重于对语文知识的语境和语文文章的考查,这种通过考察学生们对语文教材中文章内容的了解情况的方式,可以在答案中将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充分的反映出来,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的解答可以有效的体现出学生们的阅读、逻辑思维、写作以及总结能力。此外,通过对高考题目分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文题在语文高考中占据的极大比重,通过作文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水平。

二.语文高考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考试卷中阅读题的命题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对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卷进行实际研究可以发现,在阅读题中大多是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说明文且还在高考试卷分数中占据了比较高的比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两类说明文阅读题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水平考查的重要作用,而主要是传统语文高考中的文字游戏题目,即在题目中构建相应的文字陷阱让学生进行解答,很显然这样的题目很明显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学生只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然后结合问题就能够在文章中找到完美的答案,完全没有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体现出来。

三.高中语文教学同语文高考的适应发展和突破创新措施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综合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够适应语文高考的考查和检验。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式应该同语文高考的内容合理结合起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语文高考中取得优越的成绩,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高中语文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让高中语文教师具有比较强的语文理论知识,不仅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还有利于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无目标性和盲目性,从而极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哲学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方式开展教学,而且使其在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以正确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而心理学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能够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也能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篇训练。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够忽视语篇训练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语篇训练有助于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与文章语境的深入理解,让学生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对文中的某些关键词深化记忆,并对一些内涵较深的段落进行相应的探讨,对语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进行到位的判断,从而在整体上塑造学生的语感。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便于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合理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拿到作文高分。作文题在语文高考分数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通过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看出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而往往因为许多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原因,导致了他们在面对作文题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将内心所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即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这样就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多开展对学生们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从根源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高考作文中拿到高分。

篇3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半个学期过去了。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结果一一展现在了这长长考卷上…….

考试时我的心紧张极了,生怕考得不好。考完试后,我怀着充满信心又忐忑不安的心态等待着考试成绩的到来。到了发试卷的时候了,我屏住呼吸,等待着,我的心怦怦地跳着,就像装了十几只兔子。终于三门课的成绩都报完了!经过我几个星期的努力,我的成绩总算没有那么差了,可是我也十分不满意,因为我的语文成绩和科学成绩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的目标。

在我的理想中我的语文成绩和科学成绩应该达到97分以上的,可是我却考了95分,考试卷上全部错了我不该错的题目,这要好好反思。总结反思,我觉得自己太马虎大意了,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还是不够端正和平时努力程度不够。面对这次考试,我要对自己发出警示,并鼓励自己。总而言之,失败了才会有爬起来的信心动力,才能使自己奋发图强,重新面对失败,站立起来,在以后的两个月里要付出的更多。继续努力吧!为将要迎来的期终考试做充分的准备远离自己的坏习惯,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有一句话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之母。

篇4

一、本学期主要工作:

1、研读考纲和高考试题。针对2021年高考的新形势,我认真研读了高考评价体系以及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特别是重点关注山东和海南的高考试卷,认真分析,深入领会。

2、深入研究备考资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节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学校对学生的知识底子进行模拟考试,我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基础上,认真地研读备考资料,制定复习计划,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并精心选编复习内容和习题。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既考虑到高考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力夯实基础,提高解题能力。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平的课。

3、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备课过程中,特别是电教课准备过程中,我搜集整理了大量教学资料,结合学生实际整合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策略。在备课上形成以知识理论储备为基础、以审题和思路延展为核心、以答题格式为突破口的教法,务求实效的模式。遴选3年真题,针对不同题型、考点、思维模式,强化训练,集中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应用和思路拓展能力得到提升。

4、认真抓好讲评课,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在每次月考或测验后的讲评课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

5、加大日常考查、课堂提问、课后监督辅导力度。对重点学生尽力进行一对一辅导,严格执行我校苗子生帮扶制度,强化监管落实。利用课下及自习课时间,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内容,单独辅导,限时训练,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学习习惯,掌握解题方法,找差距,明不足,定目标,鼓勇气。

6、坚持作文针对性辅导,面批。同时从思想思路、行文结构、作文模式、素材掌握、篇章设计等单项入手,进行仿写。坚持每节课背诵和积累。

7、团结协作。向上届高三教师请教,与同组教师协同教学,制定方案,沟通合作。

8、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我每周准时参加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一至二节,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被动,精气不足,落实不到位。教师惩戒力度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学习时效性低。

2、复习计划不够紧凑,有的部分讲解过于冗繁,效率低。备课还要更精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3、作文积累量不够,视野窄,思想肤浅,思维板滞,语言稚拙。

三、改进措施:

1、加大优等生培养力度。针对优生偏科生和艺术体育生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对重点学生尽力进行一对一辅导,严格执行我校苗子生帮扶制度,除了在基础知识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外,结合高考内容加大训练和指导力度,针对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培养其学习信心;对偏科生和艺体生多提携多关注,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日常教学和考试与高考内容紧密衔接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精心备课,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指导。

3、严格教学管理。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加大力度,多想办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学好语文。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习惯养成 能力培养 应试提质

回顾三年的教学之路,有许多东西可以总结,也有遗憾有待今后弥补。下面从三个年段的侧重点来做系统的总结。

第一个侧重点:初一,习惯养成

1.书写习惯。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钢笔字帖,初一是正楷字,每星期练习一页或两页,开头阶段每周保证一节课课堂进行练习,后来移到课外。教师的指导是偶尔进行,不像讲课那样指导,也没必要。以个别指导为主,并没有固定的讲评,但每周都要上交作业,教师都进行批改,在开始的时候还应严格标准,即练的差的要重写,绝不姑息,好的张贴在教室里展览。练字贵在坚持,三分钟的热度肯定是没有效果的。在初三硬笔字过关测试中,我校成绩名列全县第一,期末考试卷也多少因此沾点光。

2.预习习惯。预习习惯主要是让每个学生明确程序并且固定下来。我们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完成这些步骤:标好节序,生字注音,画出词语,读两遍课文,关注提示和注解,概括文章大意。最后一步随年级而变化,初二初三改为赏析一两句话或写一则读书笔记。初一在课本上完成,初二初三则在预习练习本上完成。只要坚持,学生一定可以养成习惯的。学生一说起预习,马上就动笔标、画、注、读。

3.记笔记的习惯。以前我们一直处理不好记课堂笔记这一事儿。不要求,那么学生大多干坐着,思想容易开小差;要求他们,又碰到记什么的问题,单单记老师黑板上的几句条条框框的话,我们都知道这并没有什么效率,而且也长不了,一个学期下来用不了几页。后来,我们在课堂上增加了训练的分量之后,课堂笔记才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第二个侧重点:初二,能力培养

能力的获得,我们的理解主要有两方面:方法加练习,没有方法的练习是一种试误的做法,效果的有无是看学生的领悟能力,大部分学生要走大量的暗路和弯路。那么方法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出现比较好?我们的做法是方法最好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时候提供和呈现,让方法为实际效力,而不是让教学围绕方法开展。

第三个侧重点:初三,应试提质

应试是难以回避的,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分数也应是语文老师的天职之一。我们的做法是:绝不搞题海战术,从感情上让学生觉得语文老师的仁慈。事实上也完全没必要做大量的试卷,我们几个语文老师都不能做完学校征订的试卷资料,额外的一本也没买,一套也没做,但是我们高度重视试卷的讲解。每一次测验过后我们都要讲解,要学生都用红笔订正,哪怕是看拼音写汉字这类最简单最易忽视的题目也不小看,我们看重的是改错的作用。如果说平常教学是筑坝,那么试卷改错是堵漏,只有堵住漏洞了,水位才能上涨,否则,坝筑得再高,也无法让水位上涨。试卷讲解,在班级全体学生面前讲有代表性错误面广的题目,错误面小的则以个别订正为主。

在初三复习阶段,除了文言文有必要进行系统复习外,其余都没有必要系统化,所谓的一轮两轮都只是形式,并没有实效,而且有可能浪费精力和时间。因为每一轮之间各块的内容并不是有科学的逻辑顺序,知识点的排列是并列交叉、彼此依存的。

作文一定要讲解,读高分作文,贴卷面整洁作文,欣赏有特色的段落。这样做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借鉴到离题目距离最近的优秀作文。

篇6

[1.第一轮梳理整合基础知识。]

在第一轮复习备考时,我们应紧扣课标,立足课本,按照纵成线、横成块的要求构建知识体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这一轮复习备考一般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照课标倒着复习九年级课本、八年级课本、七年级课本,重点梳理总结课标要求内容;第二步是在按学习先后顺序复习完课本后,根据课标要求的三大版块内容(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或根据四大板块内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打乱章节,整合成块,最终回归到课程标准上。在构建起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后,就不会觉得知识零乱庞杂、漫无边际。

[2.第二轮进行专项题型训练。]

纵观近几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题,可以发现题型稳中有变、趋向成熟。作为九年级学生,我们要密切关注中考试题题型变化,解读中考试题特点,琢磨答题技巧,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重视对近年中考试题的研究,研究出题素材、设问方式、答题思路、答案组织技巧等,探索命题规律。其次要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有目的地选好题、精题、母题对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四大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观察思考题、活动探索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最后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答题技巧,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训练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科学把握答题技巧。

[3.第三轮整理时政热点。]

反映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的一贯原则,这有利于体现试题的时代性、教育性,引导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纵观近几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题,很多题都取材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每年中考涉及的时政热点很多,我们应该如何整理时政热点呢?

(1)关注弘扬主旋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强烈社会责任感、展示国家形象、培养爱国情操的热点素材。如2011年国内十大新闻、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中原经济区建设、“神八”“天宫”对接、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等重要时政。

(2)具备政治敏锐性,洞察热点信息。如校车安全问题、中原经济区建设、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等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课本知识联系紧密,出题的机率会很大。围绕这些时政热点,还要进行热点专题训练和热点专题剖析。

(3)重视省情,关注地方时政。凸显地域特色,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家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的一大特色。近几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考查过河南省委书记的重要讲话,如2010年考查了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重要讲话;考查过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评选活动(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全国“双百”人物评选活动等)中涉及的河南人;考查过旅游、历史文化、科技创新、土特产、知名品牌等方面的河南省情;考查过涉及河南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如2010年考查了南水北调大移民……要备好河南省情、地方时政,一要关注河南大事,二要学习七年级至九年级的《省情礼仪》地方教材,三要关注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典型事迹。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有可能会考查这一地方重大时政,对此我们要高度关注。

(4)不要局限于时政考试范围,要灵活掌握时政热点,体现一定的前瞻性。一般来说,当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时政考查范围是去年国内十大新闻、国际十大新闻,当年1月至3月国内外重要时事等。但我们在整理时政热点时,不能局限于这个时政考试范围,而要灵活掌握时政热点,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如汶川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2008年中考考查了这一热点;玉树地震发生在2010年4月,2010年中考涉及了这一热点。

(5)选好资料,全面归类,取得成效。选好热点资料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而应参考整合,去粗取精,同时对部分答案进行重新整理。对于热点、焦点问题,在参考时政资料的同时,要结合平时积累,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尤其是在练习各地模拟试卷时,要认真研究整理重大时政试题,并补充到自己的资料上,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热点,做到“一材多题”、“一题多型”。在复习备考时,要在老师指导下,全面、准确地抓住重点,把握考点。

[4.第四轮进行模拟演练。]

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五花八门的全真模拟试卷、绝密押宝试题蜂拥而来,令人眼花缭乱,对此,我们不要迷信任何一套试卷,沉浸在题海中,盲目做题,而要进行甄别,把符合河南中考题型的、选材新颖恰当的、设问典型巧妙的、考查知识科学全面的试卷挑选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练习。

在进行模拟演练后,要着重分析失分原因,进行答题技巧训练。在总结失分原因时,首先自己分析,是否存在如审题能力弱、知识迁移能力弱、没有掌握解题技巧等问题,之后请老师给予指导,并根据综合评价结合个人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许多同学在解题技巧掌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要侧重进行解题技巧训练。一般来说,在解答选择题时要多用排除法,即先排除观点错误的、片面的选项,再排除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在解答辨析题时要找出关键词及辨点,先辨别正误,然后进行分析,对观点正确的要分析原因,对观点错误的要进行改正并分析原因,对观点不全的要将观点补充完整并分析原因,最后进行总结提升。观察思考题多是从“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等角度设问,在解答时一定要带着问题看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之后联系所学内容。另外,一定要注意设问后括号内的提示内容(如两个方面即可、三个方面即可等),尽量比要求的多答出一点。在组织答案时,把你认为的最优答案写在前面,并分清层次、标明序号。在解答活动探索题时,首先要进入活动角色,开放思维,结合自身的体验感悟,有的放矢地探究问题;其次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再次做题时要弄清题意,明确方向;最后要运用学科术语,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作答,以防漏答知识点。

在复习备考时,我们要走出“开卷即抄”的误区。在参加开卷考试时有必要参考资料,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资料上有些题可能与卷子上的某一题类似,但一定要看清设问,选用适合的答案,另外自己还要适当补充完善。

[相关链接:]

2011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给我们的启示

2011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给人以无限启迪,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握时政热点。

书本知识考查如果与时政考查有机结合,试卷就会鲜活起来,有了灵性,否则就是一潭死水。在2011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中书本知识考查与时政考查的结合浑然天成,富有新鲜感、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引导考生把握时政热点,学以致用。在2012年复习备考中,广大考生要立足新课标,把握报纸(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电视(如中央电视台等)、网络等媒体聚焦的社会热点。在把握时政热点时,要关注社会发展,重视家乡变化,关注河南重大时事,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心灵向真、向善、向上、向美。

2.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能力。

在解答2011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时,一些考生在看完材料后,觉得这些材料很熟悉,似曾见过,顿时心情大好,但在读设问,看到“昭示”、“启迪”、“文化名片”、“精神动力”、“红色箴言”等词汇时,却不知所云,好心情立刻烟消云散。其实换一个近义词,问题就解决了。这启示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整合历史、语文等学科的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储备能力。

篇7

一、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1.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复习时要紧抓书本。考试80%的内容源自课本或是稍加变通,如理科要对书上的典型例题、公式切实理解,非常熟练地运用到解题中去。文科如语文学科的古诗文默写,这是固定不变的“死”知识,只要多用工夫就能得分。对英语中应该掌握的基本单词、句式,要做到耳熟能详。对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要把原理性的知识牢固掌握。在此基础上,再适当阅读课外读本,做些拔高的题目。

2.优等生要在熟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模仿高考试卷,自制试卷,以试卷命制来代替复习,或是与水平相当的同学交换各自命制的试卷;给他们创立交流的平台,让其通过“聊天”的形式,几个同学在一起,在“漫不经心”的闲聊中梳理知识点,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发现——因为学生自己在复习时会有局限性,这样的“集思广益”能够碰撞出新知识、新思路。

3.有偏科现象的学生,在一模之后,不应该再把薄弱科目作为补习的重点,而是应该从总分提高的角度布局备考。考生的薄弱环节有可能就是其弱项,即便投入大量精力补习,获得总分提升也很有难度。例如英语、语文,想在短时间内获得大幅提升几乎不可能;而数学、物理等涉及方法、思维和技巧的科目,通过补习则有可能获得质的飞跃。

二、做好课堂引导工作

1.引领回扣,构建知识网络。教材是根本——要深度回归、深刻理解、深入反思。一查课本基础知识,二查主干、重点知识、热点知识。要对照《考试说明》中的每个知识点,认真研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同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抓住每一章内容的重点、难点,找出每一章知识的关联点、延伸点以形成知识网络。

2.小专题,快节奏。后期的复习我们采取的是“小专题,快节奏”复习模式,每个专题要集中解决一个或两个问题,讲解要紧紧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突出中心是我们提出的对专题讲解最重要的要求。要从提高课堂复习效率着眼,提倡增大课堂复习容量,不是追求过多的讲,过多的练,而是对重点问题舍得用时间,非重点问题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

3.注重思路,提高审题能力。高考试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越来越多,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历届学生都存在由于审题不准、思路不清、答题随意、速度太慢等问题造成大量失分的现象。所以我们一定精选训练题,决不搞题海战术,不同的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探究性命题、综合题以及创新性题目等要讲清解法,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务必结合典型题目训练审题,加强审题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审题又快又准是做对题目的前提,后期复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以找“关键词”“抓科学用语”“看问题指向”“划横线”“想原形”“找影子”等方法来进行专门的训练,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答案要紧扣基本点,准确、简洁,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开放性的试题,要有创新意识,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

4.注意解题规范,加强规范训练。小赢在实力,大赢在细节。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多考生因为表达不清、用语不准确、解题过程不严密、书写不规范而失分,主要原因在于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未得到纠正,缺乏严格训练。在学生能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规范化的书写和表达能避免无谓的失分。因此我们在后期的复习中要求学生使用学科语言,例如化学语言(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要准确、完整、精炼,进行化学计算要步骤要完整、结果准确。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试卷,把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和书写较差、较乱的试卷分别展示,形成明显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促进书写的规范。展示失分卷,分析失分原因,明确答题思路及答题组的要求。在这一细节上,教师的及时检查与指导是非常关键的做完题后要给学生面批的机会,因为我们针对学生解题情况的个性化评点,往往能使学生事半功倍。

5.善于总结。总结中勤思,例如课本中相似、相关、相对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的反思,明确其共性;对章节之间、专题之间的知识联系常进行反思。解题后要深思,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优化,语言表述是否合乎逻辑。错题后再反思,把错题摘录在错题集上,变“纠错”为“究错”。建立“常考易错题”题库,防止重蹈覆辙。考试后要沉思,建立反思笔记,及时订正分析错题找出根源。通过反思笔记可知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毛病”,与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交流共享。

篇8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研读每年高考语文的主观题参考答案(以下简称标答)和评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呢?因为标答和标准有以下特点:

第一,有较强的指导性。全国高考和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语文试卷,都是命题专家根据每年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命制的,其标答和评分标准都是专家们经过反复斟酌、充分考虑了考生的多种答题可能确定下来的。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求变,题型和答案的基本格式、考点的分数设置都有较强的稳定性,对下一年的高考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012年江西卷文言文阅读3道语句翻译题,每一道都设置了句意分2分,这就告诉我们,今后的文言文语句翻译,在全面把握文言字、词、句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整句意思的理解和翻译。

第二,有较强的科学性。每年高考试卷和答案、评分标准的出炉,要经过命题专家组的多次反复酝酿、组合、成型、定稿。试题初稿出来后,专职语文老师要试做题,反复推敲每一道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尽可能从高考选拔人才和高中学生的答题实际角度考虑问题,最终才形成一套严谨完整的语文试卷。尽管每年的高考结束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方面人士会对试题和答案提出各种意见,但总体评价还是比较好的。2012年的江西高考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线语文老师普遍反映科学严谨,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高中生的现有水平。

第三,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际上,一般考生高考结束后所看到的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具有高度概括、语句高度精练的特点,而在高考阅卷中,要经过试评、正式评阅的过程。正式阅卷前,要组织试评。试评阶段,试评组专家抽取一定比例的试卷,详细记录每一道试题的各种答题情况,包括正确和错误的典型,然后制订出符合大多数考生答题情况的评分标准。这个评分标准是不公开的,一般人看不到。但是有经验的老师,一般都会指导考生在复习中应用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促使加强自我评价和自我检测。

那么,如何应用标答和标准来指导考前的语文主观题复习,以提高答题能力呢?

第一,应了解平时语文复习检测与语文高考的联系与区别。首先,从我们学生的角度看,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考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不过平时的复习检测是为提高答题能力进行的训练,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是为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服务的。所以平时的复习检测允许犯错误,因为正是在多次反复的犯错误、纠正错误中,答题能力才得到不断提高。而高考是平时能力的体现,在一个年度内只有一次,只有将失误降到最低程度,才能得到满意的分数。其次,平常的检测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稳定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定力,因而答案设置相对会比较单一;高考在考查学生的思维稳定性的同时,重在考查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因而答案设置比较灵活。再次,平常复习检测阅卷中,教师往往会严格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操作,以促使学生在复习中遵守答题规范,避免在高考中由于随意发挥而丢分;而高考阅卷中,老师往往会根据答题实际,从考生答题中寻找符合参考答案意思的内容,能给分的尽可能给分。

第二,应克服复习检测中的厌倦心理和疲劳心理。平时检测与高考实战的参考答案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一些同学产生了这样一个错觉:平时的训练检测反正好像没有什么效果,每次答题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就干脆不如等待老师的分析,自己不必费劲伤神去阅读思考、组织答案了;或者直接在考试中依靠临场发挥,反正高考中阅卷会考虑多种答题可能的,多少都能得到一些分数。这就是复习常见的厌倦心理和疲劳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在相当多的同学身上都有所表现。如果及时调适,这种不良心理会很快转变为积极心理。首先,应始终在考入理想大学这个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增强自信心,让自己始终处于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冷静沉着地完成每次训练任务,以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应明白高考是对一个人的学科综合能力的检测。这种综合能力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的强弱、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临场发挥能力的表现等。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经过严格规范的训练形成的,是一个渐进式的提高过程。期望经过一两次训练,个人综合能力就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不符合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的。只有坚持正确的训练,才能不断促进能力的形成。再次,应在训练中集中训练与交叉训练相结合,合理安排复习内容。针对自己的弱科或某科方面的弱点,集中时间进行复习是必要的,那样有利于突破和提高。但是,过于集中时间,不仅容易造成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生疏和遗忘,而且容易对正在集中复习的学科出现厌倦心理和疲劳心理。为了提高效率,合理的安排应是集中突破和全面兼顾相结合,但不要平均分配时间和精力。

第三,研读高考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并用于指导复习实践。这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是要看清题型。文言文翻译题重在考查词语在句中的准确含义、特殊句式的灵活变通和整句意思是否符合原文的特定语境。在平时的翻译训练中,应在充分读懂全文的前提下,针对试题进行字字落实、适当调整语序、完全忠实于原句的训练。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重在考查考生对所设题目回答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复习中,应认真审清题意,围绕试题要求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尽可能用文学鉴赏术语结合阅读文本中的原句原词回答问题。二是要分析标答和标准的语言表述特点。标答和标准一般采用总分式,前一句是概括回答,后一句是具体阐释。语言表述高度精炼,每一种题型、每一道试题的答案都是字斟句酌,紧扣试题要求,而且每一道试题都可以采用几个意思基本相同的关键词来回答。评分标准中,只要考生回答到了其中的某个或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得分。复习测试中,同学们回答问题不可能与标答完全一致,但应始终坚持追求精练、全面、准确的原则。所思考到的答题层面,尽可能调动词语储备,选用几个同类词语来表述自己的理解。三是要分析评分标准的分数设置原则。所有的主观题,答案都是按得分点设置分数的。复习中,应将思考的答题结果分清条理,分点表述清楚,不要为了条理清楚而将同一答题角度的拆开分条表述,也不要在一句话中包括两个以上的答题信息,导致丢失宝贵的得分点。为避免不必要的丢分,在语言表述上,尽可能使用短句,使意思清楚明白。

第四,应高度重视每次训练检测后的分析。完整的训练检测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包括答题、听讲评、自我分析总结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落实,训练效果才会逐步提高。在自我分析总结阶段,不应仅仅看分数,而应看自己的答题实际。无论是回答正确的试题,还是回答错误的试题,都要及时回忆当时的答题思路,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原因并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重点突破,避免以后训练测试犯同样的错误。须知,进步是在不断克服失误中取得的。

篇9

一、教育教学工作

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目的何在?方向何在?方法何在?经历了第一届新课程改革,我也有一点心得。

(一)改变思想观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只有教师在观念层面真正有所突破和转变,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才能把认识转变为一种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行为,在充分理解课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并实施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案,也才能真正收到课改的实效。再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就会把课改变成自己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使高中语文教学更有活力地向前发展,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二)改变角色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它首先要求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角色转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以知识传授者的面目出现,以教学管理者的态度对待学生。这种角色意识的弊端是难以公正地对待学生,真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由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激情和科学精神的学生活动,真正活化教学的全过程。

(三)改变教学方式——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核心问题是要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改变知识结构

新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语文课怎么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困难。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另外,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感悟、熏陶,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那么,教师的阅读就不应该是一般地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体验,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两年的课程教学,我们在一种全新的模式下探索反思;一年的备考,又让我们在新与旧的矛盾与变革中去发现曙光。

二、备考工作总结

如果说新课改意味着又一次教育教学重大变革的话,那么终极评价策略是否高考?所有的新理念在高考中又如何体现?相对课程教学,也许高三的备考更加艰难。抛开新课程标准,新的考试大纲不说,语文备考相对于其他学科本来就内容细碎、容量极大,学生付出多,收效还较慢,以致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在这一阶段有加重之势,因此语文备考任务更为艰巨、过程更加艰难。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强大的,在我们备课组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新课改的高考备考工作,也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制定合理细致的工作计划指导备考。

在暑假补课期间,我就仔细考虑备课组及年级组的复习计划安排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以更有利于指导教学。从2009年9月底到2007年3月底完成一轮总复习;3月底到4月中旬完成二轮复习;4月中旬到5月底完成三轮及全面考练。

(二)认真研究考纲、考题,扎实推进一轮复习。

《考纲》规范了考试能力要求、内容、形式等,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三复习备考的依据。在今年新考纲尚未出台之际,我主要是依照09年《考试说明》以及*、宁夏卷三年命题方向及模式进行各考点的复习指导。同时,各课改区的高考试卷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最新动向,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样卷。因此我认真研究5个新课改区(*、*、宁夏、*、*)的高考试卷,确保高三语文复习目标定位准确,复习工作扎实对路。

(三)摸清学生现状、学情,突破薄弱环节。

从多次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失分较多;现代文阅读有一定基础,但仍有待提高;文言文阅读较薄弱,遇到难度稍深的文言材料便不易读懂;古诗鉴赏失分较大,学生面对一首古诗,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鉴赏,鉴赏些什么内容,即使能大致读懂诗的意思,对诗后的题目常束手无策,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语用题往往不得要领,只是凭感觉,机械地模仿,这样很容易失分;作文语言功底还不甚理想,并且由于缺少系统的思维训练,往往很难找准切入点,只是泛泛而谈,中心不够突出。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每次考练之后,都要认真分析班级整体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找出薄弱环节。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思路、复习内容和复习方法,想方设法突破薄弱环节,力争把教学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益是语文复习备考的关键。因此,我一直重视抓好备课、上课、训练三个环节。以考点为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安排配套资料,教学过程设计突出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根据复习课的不同课型(知识复习课、阅读鉴赏复习课、试卷评讲课、作文指导讲评课),特别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珍惜课堂复习的每一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备考过程中,紧跟备课组的阶段教学计划,并针对班级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在备课、讲课、测试、批改讲评试卷、辅导等方面尽量做到内容全面、准确,态度认真负责有耐心,反馈及时有针对性并多方与学生沟通,从学生的需求方面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同时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他们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通过帮他们客观分析情况,多方鼓励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重视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协作意识。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既分工又合作,商量制订复习进度,合作寻找复习材料,团结协作,资源共享。另外,加强了与兄弟学校等外界的联系,重视搜集和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和最新模拟试卷,让有效信息为高三教学服务。

高三语文高考反思新理念新高考新对策

三、高考命题分析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基本上稳定地延续了*宁夏高考题的模式和方向,难度应该说与去年持平,题目不乏灵活性、综合性。总的来说,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方向。与以前大纲卷相比,这套试卷有以下特点:

(一)试卷结构平稳过渡。

紧合复习计划,今年高考命题试卷结构与“*宁夏卷”一致,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适应课改,阅读题分为:甲必考题和乙选考题。尤其选考题,体现了选择性这一课改理念。必考题为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句默写。现代文为社科类文章,内容切近语文学科本身,诠释“书”的含义及演变;文言文为史传类文章,与大纲题型一致;古代诗歌阅读为《雨雪曲》(乐府诗),内容是写边塞的,有一定难度,这要求考生将教材里学的唐边塞诗和乐府诗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知识结合起来,适当的整合教材,形成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名句默写全为课内,严格执行考纲划定范围,三道小题,两道在初中,涉及《马说》、《游*村》,一道在高一,涉及《劝学》,跨度较大,这对考生的熟练背诵和准确默写要求更高,看来学生平时自觉反复诵读、认真准确默写就尤为重要了。

(二)考查内容及形式紧跟新课改

选考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保护人》。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作品短制精作,构思精巧,具有极高的肩上价值。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的是中国当代人物传记(庄志霞《袁隆平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家应该不陌生,对于传主精神品质及时代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考题的亮点有二,一是选择题(5分)为最佳多项选择,考生可以选两项,得分分别为5、4、3、2、1、0分,得分机会更多;二是最后一小题为探究题,考生要言之有据,有观点,更要用文中材料支撑,考查探究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表达题为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既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思维能力,强调语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第15题关于玉树的介绍,切近现实生活。第16题关于感恩教育的一段文字,如果考生认识不深或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得不充分,或许不好完成。

作文命题相对稳定,基本还是沿袭了前几年的命题路子,做到了平稳过渡,让新课改与老教材之间有了衔接,首先学生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就题目设置而言,也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人的成长与成才”这一主题,强化人文性和时代性,灵活度和开放性较强。这也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一种表现。题目材料中罗列的三个事实,很明显试图分别从“成才需要自由空间”“成才需要好奇心和探索欲”“成才需要自信力”三个角度来解析成才之路。而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则是意在引导考生要通过所给的三件实事分别概括出个中所隐含的规律,有一定的思辨性。

四、高考备考反思

针对今年的高考命题,总结一年的备考情况,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研究大纲、制定计划、分析近五年高考试题,使得复习方向正确、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节奏适度、备考全面是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

1、团队的协作精神是整体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备课组在一年的备考工作中,团结协作、互通有无,在交流与沟通中、分工与合作中、理论与实践中积极进取,使得我们的班级复习节奏适度、年级整体步调一致、成绩稳定,没有掉队现象。

2、及时搜集高考信息,多方了解高考动向、精心选择与组编复习资料,使得我们的复习有了良好的依托,没有走入题海战术,更没有走入迷魂阵、死胡同。

3、一定要重视一轮的复习,力求在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让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基础知识及做题技巧,给后面的系统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整,树立学生耐心、刻苦、肯钻研、肯付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稳步前进、成绩不断替高的前提与保证。

5、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鉴赏能力、信息的整合能力,紧跟高考命题的节奏和步伐,使学生在灵活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的试题面前能立于不败之地。

6、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及时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在一种民主集中的氛围中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当然,经验与教训并存,不足与失误也是存在的,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对于识记部分,尤其是字音、字形、名句默写、文学常识要在高一高二阶段就加强,高三只是一个巩固强化的的阶段。这样一则学生掌握更为牢靠,二则也有效缩减了这一部分的复习时间,为整个总复习提供了便利。

篇10

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言文阅读的分值为17分;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标准卷),文言文阅读的分值为19分;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言文阅读题的分值为20分;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文言文阅读题的分值为为21分;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言文分值为22分;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文言文分值为22分。由此可见:高三文言文复习方法的得当与否将会决定高考语文的成败。

加上文言文与其他内容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1)所占分值较大,从今年高考语文卷中最高达到22分;(2)题型不仅是由单纯的选择题,还有主观与客观的结合(3)知识性、体系性较强;(4)难度不是太大,结合课本较紧,只要复习得法,一般同学不会失太多的分;(5)相对其他内容来说,学生对此似乎更有信心。由此可见,如何提高高三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此,我说说我的几点建议

一、解读新课标,熟悉考纲,确立复习思路。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范围可参考附录一《常见文言词》)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品可参考附录二《古诗文诵读篇目》)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考点和两个能力层级,即: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四点属于理解层级(B)。⑤筛选文中的信息;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点属于分析综合层级(c)。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比较侧重考查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重庆市文言文阅读命题考点,我认为应明确如下复习思路:

(一)了解高考题的选材。重庆高考题选取了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类的古文。命题者试图通过这类选文,使文言选文趋于多样性,以期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一个积极的影响。

(二)把握重点。

⑴、六点:①、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合、通假字、异读字);②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③5种句式(主要体现在翻译):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④文言文的断句。⑤信息的分析与筛选;⑥内容的理解与归纳。

⑵两面:文言文测试是由“文”“言”两方面构成。这里的“言”是指文言知识(即古汉语知识),其中对实词虚词的理解是关键;“文”则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其中对内容的理解是关键。

(三)熟悉题型。选择题(熟悉题干、选项的设计与编排等)、主观题(简答题主要是翻译句子)。在熟悉题型的过程中揣摩命题者的思路、想法、意图等。

二、以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为基础,构建文言知识体系。

高三的题海战术似乎成了语文老师的法宝,古文阅读的能力的提高似乎也离不开这题海战术。其实不然,立足课本,熟悉课本内容,掌握课本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反而会让古文阅读变得事半功倍。尽管高考的古文不是出自教材的原文,但是知识点是从课本中迁徙出来的。今年山东的语文高考试卷中古文阅读的句子翻译: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该句中的"见"是翻译本句的关键词。而此词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是一个必须掌握的重点词语,也是在学习被动句式时重点强调的一个词语。如若对肯本熟悉,该题的“见”就会轻而易举的翻译为“被”了。

因此:重视教材,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纲”,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

(一)立足课本,适当扩展,归纳串联。早自习熟读课文,重点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以形成强烈的语感。语感增强了,翻译、理解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这样做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

在语文知识体系中,较能归纳的是文言知识。所以,第一步是系统归纳。将所有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常见通假字、文学文化常识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规律化。第二步,是新旧串联。将旧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是复习中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具体做法是:

⑴将旧有知识延伸拓展,发现其新的内容。⑵将旧有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联结,突出能力的形成和培养。⑶在训练过程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关涉旧有知识。

(二)网络知识,构建体系。就文言文的知识看,是很适宜将其网络在一起的。在网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是必要的,而且也只有在分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达到系统的目的和要求。

分类标准如下:

(1)文言实词(120个),归纳出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将课文和练习题中的例句找出来加以印证。(2)文言虚词(18个)。重在体会语境、语气,培养语感。(3)文言句式(5种)。对几种文言句式,找出有代表性的句式,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并进行延伸,以使学生在新语境中能够识辨。(4)文学文化常识。(5)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三)进行迁移训练,强化技巧。高三复习过程中,进行“做题”训练是必要的,如果目的不明,或为练而练,效果是不容乐观的。我所以,做题时应多回忆与相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迁移。同时,结合迁移训练加强学生做题技巧的训练(主要是文言文翻译与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