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地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07:5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考试地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知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项目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形状
圆,自成纬线圈
半圆
长度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0°赤道最长。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与纬度
项目
纬度
经度
零度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
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
度数的划分和变化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90°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逐渐增大至180°
半球界线
0°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
20°W往东到160°E为东半球
重要的经纬线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
东、西经度划分:0°和180°
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东半球:20°W
~0°~160°E
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0°
15°
15°
30°
30°
90°
60°
A
B
C
图一:A在B的东北方向,C在A的东南方向
;
A(
0°,
60°W)
B(30°S,
75°W)
C(30°S,
0°)
A
B
C
0°
30°
60°
图二:B在C的正北方向
A(
0°,
30°W)
B(30°N,60°E)
C(30°S,60°E)
甲:
(50°N,20°E)
北
半球、
东
半球
中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北温
带
乙:
(20°S,170°W)
南
半球、
西
半球
低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热
带
三、地球的运动
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意义(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北逆
一天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四季的更替——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
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时
间
序号
节
气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
3月21日前后
B
春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6月22日前后
C
夏至
北回归线(23.5°N)
昼长夜短
9月23日前后
D
秋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前后
A
冬至
南回归线(23.5°S)
昼短夜长
4、昼夜长度的变化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所在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
北半球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9.23至次年春分日3.21
南半球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夏至日6.22
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12.22
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5、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6、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冬季相反;
四、地图的知识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
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a.如图幅相同,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
A、1:200000 B、1:1000000 C、1:30000
3、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A
B
C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A
B
C
(2)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3)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
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只有正南正北。
b.
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只有正东正西。
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º的弧定向)
A
B
C
0°
30°
20°
40°
例:
左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右图中甲点在乙点的
正西
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
正北
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
东南
方向。
4、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叫注记。
海平面
甲
乙
A
B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上图)
A是相对高度
B是海拔
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
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
(山谷)
高弯为谷,低弯为脊
(山脊)
(
盆地)
图中A(鞍部)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工程量小,蓄水量大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6、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
(3)C、D相对高度(即等高距)是
200米
。
7、读右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①
山峰
②
鞍部
③
陡崖
④
山脊
(2)
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
丙
,
因为在此修建坝址工程量最小,需水量最大。
(3)甲在丁的东北方向,丁所处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任意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
大陆
,最大的大陆是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E是
海峡
B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C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
D是
大洋
,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
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
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3页图2.7)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地中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二、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一般高于500米,边缘陡峻;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海拔小于5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三、海陆变迁
1、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德国的
魏格纳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古老底层、动物物种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边界的类型
地貌
案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嘞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
④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分布成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天气
气候
区别
1、短时间
2、多变性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性
联系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云层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天气符号(课本49页图3.5)常见的天气符号要记住。
4、风向标的读法: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向:风的来向;风力:风的强弱;
风尾,风尾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但4道风尾为7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向,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例:
(西北风六级)
(北风六级)
(东北风八级)
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②日平均气温: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55):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③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
例:A地海拔720米,气温是28.8℃,B地的海拔是1520米,问:B地的气温是24℃
4、降水的主要形式为降雨,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见P65):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或内陆降水少。
原因: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降水少,大陆东岸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
篇2
原题 如图1,一半径为r的圆表示一柱形区域的横截面(纸面).在柱形区域内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沿图中直线在圆上的a点射入柱形区域,在圆上的b点离[tp8gw105.tif,y#本文由收集整理]开该区域,离开时速度方向与直线垂直.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sx(]3[]5[sx)]r.现将磁场换为平行于纸面且垂直于直线的匀强电场,同一粒子以同样速度沿直线在a点射入柱形区域,也在b点离开该区域.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不计重力,求电场强度的大小.
解法一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圆周运动半径为r,在a点的速度为v,由牛顿第二定律和洛伦兹力公式得
过b点和o点作直线的垂线,分别与直线交于c和d点.由几何关系知,线段ac、bc和过a、b两点的轨迹圆弧的两条半径围成一正方形,故ac=bc=r.
可解得r.
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公式得qe=ma.
设粒子在磁场中的入射方向为y方向、出射方向为x方向.粒子初速度v在x方向的分量为零,设粒子在电场中末速度vt在x方向分量为vht.由[sx(]vht[]2[sx)]t=4,vt=r得vht=2v,粒子在x方向上的运动满足2ar=v2ht-0=v2ht,可解得e.
解法三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qvb=m[sx(]v2[]r[sx)].
可解得r.
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qe=ma,由[sx(]vht[]2[sx)]t=r,vt=r得vht=2v,所以vt=[kf(]v2+v2ht[kf)]=[kf(]5[kf)]v.
应用动能定理qer=[sx(]1[]2[sx)]vm2t-[sx(]1[]2[sx)]mv2.
可解得e.
试题评析 作为2012年高考理综压轴题,也是理综卷中分值最高的题目,此题涵盖了高中物理综合知识.为了甄别考生的能力水平,命题者在求解粒子圆周运动半径r处设置了关卡,对学生的数理综合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今年是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此题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价,下面分别对三个维度的测评目标进行点评.
1 知识与技能
电磁学部分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高考命题工作者一直青睐于将理综压轴题的情景设计为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并以此为依托连带考查力学部分的知识.求解有关电磁场的综合型题目并非易事,考生需要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将具体的情境简化成物理模型,再对物理模型进行抽象空间分析,利用已知求解未知.该题本维度目标分析如下(如图3).
本题涵盖两个简洁的运动过程,圆周运动和
类平抛运动,两过程通过位移相联系.在求解电场强度的过程中,考生需经过以下思维历程:在一定认知策略的调控下,调动认知结构中相关学科知识,将其应用于题设问题情境之中,经过推理、运算,实现新问题的解决.本题解法灵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解题思路开放,由此促进学生物理思维深刻性与灵活性的培养.该题本维度目标分析如下(如图4).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3
应考能力; 地理复习; 有效性
如何把握最后的宝贵时间以提高高考前冲刺阶段复习的效率,这问题始终困扰了众多考生。有的学生对下一步该怎么办心里没底,产生了恐惧心态,心理压力很重,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根据近几年文综考试命题走向特点,结合考生应考能力实际情况,我认为在这个时期的地理复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利于提高地理复习的有效性。
一、系统梳理,建构网络
《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反映了命题的走向,通过研究考纲,让考生从宏观层面准确了解考试动态,使复习不超纲,不作无用功。还可以从微观层面细心推敲各种考点需求,明确哪些是一般理解,哪些是重点内容,并灵活、综合运用重点内容。所以考生应根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要求梳理知识点,做到横向串联和纵向并联。学生回归考试大纲和教材,不是简单通读课文,而应该注重主干知识,把书读薄,不要面面俱到。文综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具备有学科特点的主干知识,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呈现有序和网络化,形成有认知结构的知识链。所以,关键是提炼形成浓缩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存储在头脑里。结合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命题趋势,研究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已经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考察能力方面呈现出“跨小步,不停步”“稳中求改”的特征。应该看到试卷年年呈现新题型、新情景,但是总体还是稳定的。因此学生复习的着眼点应放在建构完整学科“知识网络”上,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突破弱点培养能力的目标。
二、专题复习,领会方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实质是进行知识专题和方法专题相结合的。知识专题复习方面可以加强巩固一轮复习的效果,实现地理主干知识的综合运用。方法专题复习方面探讨研究中学地理的重要思想方法,牵涉到地理空间的定位、区域的综合、分析区位因素、判读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地理计算、区域差异和因地制宜等。地理思维方法要掌握分析方法以及答题思路,通过方法运用以达到解答具体问题。地理方法是地理学习的精髓,只有运用归纳、领会、应用,才能让学生将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轮地理复习中还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专题复习,如工农业区位专题、地图专题、地质地貌专题、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等。地图专题点多面广,题型丰富,要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判断与计算能力。首先学生要熟悉地图,打好基本功,特别是要理出重要的经纬线和地理分界线, 用线串点、点带面的方法去突破。训练图表题,一要掌握不同图表的分析方法;二要构建图表网络系统;三平时要多读图、多用图,对比总结,提高分析图表的能力。在最后的20多天时间里,特别要加强对地图的阅读和记忆的补充训练,注意重要地理事物相对位置关系。
三、纵横联系,夯实基础
点、线结合,纵横联系。“点”是指零散的知识点,“线”是指系统的知识线索。高考复习最后阶段,要以“线”为主,有机地串联知识点,达到纲目并举,在区域地理中可以将某个国家或地区作为线索,搜罗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和人文社会环境(工农业的发展区位条件、特点、发展方向和趋势)等。自然地理要注重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运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尤其在地球、大气、水循环、地壳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地理基本原理与实际生产生活现象相结合贯穿于整个自然地理范畴。人文地理要注重地理观点、地理方法的运用,结合该地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反思,分析时注重整体,通过整合书本内容及现实国内外时政热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回忆和联想每章节涵盖的知识点,探讨能否解决哪些题型,以及联想知识点看看能否解决哪些题型,实现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夯实基础。
四、拓展迁移、提升能力
当考题中发现教材没有讲过的地区时,学生要懂得学会对知识进行迁移。如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工农业区位条件时,可以借鉴书本中提到的世界不同国家的经验、教训。如讲解东北工业基地振兴时,可以学习德国鲁尔区的措施,重现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败原因和治理措施;研究我国的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可借鉴意大利普拉托工业小区的经验、做法,做到加强各企业间的联系、相互协作,避免乡镇企业之间独立、竞争。还有讲到我国农业的区位条件,可借鉴书上提到的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另外还要认真研究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剖析试题典型性、趋向性,达到能力立意,情景呈现;问题设问,做到思维缜密;文字表达训练,掌握解题技巧,触类旁通,学会 迁移。
五、重视反思,减少失误
在最后三个月的复习中,可以将导向性好、难易适中的试卷作为考前训练,力求做一份试卷达到预期效果。做完后,及时认真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认真及时补上。分析在解题方法上是否还存在欠缺,通过总结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分析在思维上是否还有欠缺,转变角度、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以期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要求学生每人有一个专门记录错误小本子。一是累积失误,积累自己的失误,同时累积其他同学的共性、典型的失误。第二整理错题,把错题分门别类整理。分析出会做的题做错的原因,找出不会做的题具体原因。三是分析错误,把病因找到。具体来说,“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实不会做的题的原因是什么,要学生自己分析,或者与同学探讨,也可以问老师。高考重在考察学生的能力,因此务必要搞清楚过程,只有过程清晰,结果自然而然就对。二是本该会懂得做的但却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做错了: 是题目没看清楚,还是学科间转变没到位。这样,如果每一套题都能够做到认真总结得失,学生就会在摸拟考试的台阶一个一个上升。
六、重视审题, 总结策略
在最后阶段要求学生拿出近期模拟试题,对审题和答题的思路、步骤、方法进行认真总结。记录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具体措施,归纳综合题的答题模板,以及应该关注的问题。综合题答题方面需要发散性思维,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解答,对于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思路要做到三步。首先,要准确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考试中,学生审题能力较差表现为审题不清,考虑不周,误入圈套,答非所问,主次不明,重点不分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结合具体题目,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培养。其次,对接地理知识与试题。审题完,要有正确的解题思维,灵活应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正确解答试题。最后,要注重答案文字的锤炼、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答题要有逻辑性,做到文字表述前后连贯、有层次, 达到因果关系;二是用规范性专业术语回答问题,不能引用岐义的词汇;三是回答的内容力求简约、完整、协调。简约是指文字上不罗嗦,完整是指回答的内容要紧扣问题,有一问,必有一答。
七、回归教材,弥补不足
地理考题中牵涉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地理空间定位、地球运动、气候、工农业区位、人口城市、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知识点在最近几年试卷中多次出现。考前要认真阅读对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的学科考试范围,大纲中的考点相应教材中的知识点,看到考点要能清晰地联系到知识点,才算是真正的掌握。包括对要求了解的内容能否复述“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对要求理解的内容,能否说明“为什么”;对要求掌握的内容, 能否懂得“应用”。并根据自身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复习某一部分教材。在补弱项、漏项过程中要注意“回归”课本。一方面要注意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在题中是如何体现的,以便掌握解题思路。比如分析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等。另一方面要主意地理分布、地理规律是否都落实到地图上,以便形成空间概念。
八、结合时事, 关注基础。
这几年地理考题的热点,实际上都在围绕着地理、历史、政治的知识结合。地理学科热点知识可能有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梅雨与淮河洪灾、自然灾害、中部地区的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及世界地理内容,如中东地区石油、交通、海运的重要性,印巴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及等。再如,中国问题、乌克兰问题、欧洲难民问题等热点。
篇4
【关键词】地理复习课 上法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与巩固,是思维能力的再创造。在地理课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进行探索,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和地理单科试卷,基本反映了“稳中求变,变中求变”的命题趋势,其中,“稳”表现在试题上,侧重于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地理双基,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复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把握知识系统化与重点化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考试知识跨度的增大,更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系统化。系统化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要求在复习时有侧重点,即把知识的系统复习与重点复习结合起来。如果不系统复习,必然会影响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如果不掌握重点,复习时又会耗时费力,效果不显著。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以知识结构图形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做到宏观掌握。抓住知识点的精髓,把握重点知识,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复习效率。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达到融会贯通。
三、坚持讲解、练习与讲评有机结合的原则
讲,是教师在对教材提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突出重点、难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复习效率;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以限时训练为主要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使之逐渐适应高考的要求。训练的试题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重视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评,讲评是关键,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做到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它是学生纠正错误、遗拾补漏、教会学生解题思路与技巧、减少失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环节。
四、倡导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地理复习倡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特别是针对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的要求,采用过程性反思和发散性反思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频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还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实现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积极而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在地理教学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对于重要地理事物名称和空间位置、重要地理数据和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的分析,以及对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与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国土开发和措施的了解。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在课堂复习过程中通过边复习边反思边总结,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指导学生全面总结中学地理知识,包括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正确描述、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正确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等。倡导学生在反思中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迅速形成总结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以一变应万变,提高高考解题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知识体系 题型分析 注意事项 答题技巧
高中地理作为文科的一门重要学科,往往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其难度较大,往往被许多文科生认定为自己高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高中地理的考试范围往往较广,因此需要学生的基础知识必须十分扎实,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更广的知识层面上进行地理知识的分析。相比于高中政治和高中历史,高中地理的逻辑性更强,难度更高,在高考文综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高中地理在试卷中的考查点往往不仅是地理知识,还需要学生联想到其他方面,例如人类的生产生活、全球的环境问题,甚至有些题的解答还需要学生结合时事新闻进行分析。高中地理的难度较大,复习起来较为困难,但是越是困难的科目越需要学生花心思复习,尤其是容易拉开差距的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
一、建立知识体系,扎实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庞杂,复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学生将地理知识归类,分模块建立知识大纲,这样的知识大纲条理更加清楚,复习和阅读起来更加直观。学生可以按照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顺序依次进行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也可以按照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例如,学生可以总结出日照这部分的知识,将日照这一大模块的知识独立出来,然后“切碎”成影响日照长短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程度的因素等等。
常考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重点归纳作为复习的重点,例如河流的洪涝灾害这一部分,通常会被出成综合大题,因此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需要格外用心,要将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知识体系的建立对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是十分有必要的,至于知识体系的排布方式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来制定,怎么整理有助于自己理解和复习就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二、分析题型,总结出题目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于我们高中地理的考试来说也是十分贴切的,我们要想攻克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获得高分,就需要对高中地理考试的题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地理试卷中的第一大题往往是选择题,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较细,而且综合性较强,因此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和耐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这类方法适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从答案中选择正确选项。2.排除法。如果在考试的时候,选择题的答案中地理现象罗列的较多,学生可以采用排除法可以将确认错误的选项排除,重点分析剩余选项。这一类方法应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用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还可以运用到别的学科。3.对比法。如果单选题有多个选项都正确,那么学生需要重新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词,将答案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出最合理的答案选项。
高中地理的试卷中还有一种题型就是综合题,其考查形式往往是给出一段材料,然后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作答,这一部分题目也是学生丢分最严重的题目。综合题通常可以分为描述题、措施题、评价题等等,描述题通常是让学生描述某一位置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是某一位置的地理成因,这类问题的解答往往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需要答题者能够尽可能全面地将问题描述出来;措施题是指问题设置为针对某一地理现象,应提出什么样的治理措施。
例如,措施类题目最常询问的就是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生态不平衡的治理措施等。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题目,找出造成这一地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次从技术角度加以分析,提出治理这一类地理现象的具体措施,最后,如果是资源短缺类题目,学生可以从开源节流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评价类题目通常是要学生写出这一类地理现象的作用、意义、影响等,这一类题目的解答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环境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其次,如果题目具有两面性,学生需要从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最后,学生还可以从人类活动方面进行分析。
三、总结答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我们在熟悉了题型和一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之后,更需要注意答题的一般步骤,将答案能够更加有条理、更加系统地表达在题目中。一般我们认为,在解题的时候需要注重答案的条理性,最好能够将要回答的几个方面分类、分点描述,一句一段,这样的答题方式往往会让答案更加直观,阅卷老师在批改题目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找到答案的重点。同时,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也需要具有分明的层次,最好将答案排版成层层递进的形式,将最浅层次的答案放到最开始的位置,之后层层递进,将最精彩、最有内涵的答案放到压轴的位置。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层次分明更容易找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还能够给阅卷老师留下思维清晰的好印象。
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般的答题过程,熟悉解答大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考试的时候能保持更加清晰和条理的思路。首先,学生在接触到一道大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审题,将材料中的文字细看一遍,找出关键词,如果材料给的是图片或表格,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图片或者表格,从这些图片或者表格中挖掘出图表中隐含的条件,弄清楚出题者的意图。分析这些关键词或者隐含条件的相关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在脑中进行简单的归纳。
篇6
高三地理后期复习是在前期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在前期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质的飞跃的一个重要阶段,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呢?
一、认真研读国家考试中心的《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高考动态
在《考试说明》发下来之后,一定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因为高考试题是依据《考试说明》的有关规定命题的,分析《考试说明》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这样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针对性。
二、研究两题--高考题和模拟题
(一)研究试题应有的思路
1.考查目标是什么?(立意)
2.给了什么材料?(情境)
3.设问的角度是什么?
4.解题的思路?
5.解题的技巧?
6.做题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二)做题的思维过程:情境、设问阅读材料、分析设问、明确立意调动运用知识技能回答问题、完成立意。
如(2007年宁夏卷)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2.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A.增强了湿、热程度B.降低了干、热程度C.减轻了寒冷状况D.加剧了干燥状况
分析情况:
1.立意:四大洋的空间位置、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区域空间定位的思路和方法: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等做题能力。
2.情境:世界区域图。
3.设问:选择题。
4.思路和方法: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区域空间定位。
三、上好两课--复习课和讲评课
1.复习课:梳理知识、归纳原理、规律
在高考中,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应用,要学会地理思维方法,掌握地理原理、规律,并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核心。
自然地理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地理规律:
(1)地球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及意义和地球公转及意义。
(2)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大气环境和主要天气系统。
(3)地壳运动规律:地壳物质循环、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
(4)水体运动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水的相互转化、水循环规律。
(5)自然带分布规律: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及运用,应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和反思,要注意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人文地理的复习重点:
(1)人类生产活动、城市布局、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区位分析,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制约因素、区位因素的变化。
(2)结合实例,运用区位分析方法,分析该地区的区位条件,并进行评价。
(3)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成因、危害、治理。
(4)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
(5)其他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热带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国际性水域污染。
(6)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7)中国主要环境问题。
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要学会运用系统地理原理综合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2.讲评课:矫正知识缺陷,整理解题思路
(1)讲评前,教师要认真研究试题、研究学生学情、研究教法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错因、自我常识纠错。
(2)讲评时,教师要讲审题、思路、误区、拓展,学生要二次思维,评价做题效率,联系教材。
(3)讲评后,教师要矫正练习、个别辅导,学生归纳总结错题本或总结本。
四、合理设置专题、训练思维能力
(一)专题设置原则
1.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求多、求全)。
2.要有针对性、有效性。
3.重点是过程与方法和解题思维训练(不应是知识再重复)。
(二)几种类型专题
1.主干知识专题:重点在地理知识迁移应用。
2.能力训练专题:重点在地理思维方法训练。
3.技能训练专题:重点在掌握过程与方法。
(三)主干知识专题举例
1.地球及其运动规律。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工业、城市、交通)。
4.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5.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能力训练专题举例
1.获取信息能力(审题训练)。
篇7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方法;规律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到对的学习方法,原本高三毕业班的学习氛围就很紧张,时间也很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复习更多的内容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正确的学习方法则可以为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老师的任务正是除了上课以外关注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比如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找到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会找规律
地理这门学科虽然被划定为文科,但是地理的学习关键还是在那一个“理”字上,虽然有很多知识点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的,但是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理清了其中的关系,也许根本就不需要背诵和记忆了。有的学生反映有的内容之前明明就已经背下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关于那个知识点的记忆就变得模糊不清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地将那个知识点学透彻,只有借助理论、规律,才能深刻理解相关的内容,记忆才能更加长久。宁肯花费些时间去寻找规律,也不能只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所以,学会找规律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换回长久的记忆。
二、错题集和考试总结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建立错题集和每次都做考试总结的同学成绩明显比一般同学要高很多,到了高三大多数老师会建议学生采用题海战术复习知识,但是题做得再多,不总结出错的原因,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题做错的地方肯定都是自己知识点薄弱的地方,就该及时去学习弥补,将没有学精的知识弄透彻,而不是继续盲目地做题,知错不改永远都不会进步,这种通过创建错题集,找自己问题的方法比盲目的题海战术有更好的效果。当然,每次考完试之后,都要认真做总结,要想清楚自己的成绩提高是因为什么,以后就要继续保持,自己的成绩下降又是因为什么,保证同样的错误不再犯第二次。
总之,要想学好地理,就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规律,用心做自己的错题集,每次考试过后都要总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相信同学们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会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参考文献:
[1]赵祥忠.略谈如何上好复习课[J].成才之路,2007(32).
篇8
关键词: 青海省高考 地理知识点 试卷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第Ⅰ卷1~11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的36题、37题及选做题(三选一)42、43、44题为地理题,分值分别为22分、24分、10分、10分和10分,共56分,地理试题共计100分。对2013年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旨在把握新课标实施工作以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以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变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学科和往年相比有两大变化,即考试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试卷结构的变化(增加选答题、取消了跨学科综合题)。与旧大纲比较具体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命题指导思想来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2.从考核目标与要求来看更全面、具体,增加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较高要求。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等。
3.从考试范围和内容看,新大纲分为必考部分、选考两大模块。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变化较大。另外,必考内容中虽然没有明确初中内容,但考试范围与要求中还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新考纲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青海省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二、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1.试题的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从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核情况来看,本套试题主要考核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区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约为52%。通过对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试卷重点考查学生掌握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情况及对多个地理要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详情见表1、图1)。
2.试卷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地理试题人文地理知识考点和自然地理相关知识考点的统计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识约为64+10(选做题:42题)分,分值比例为93.3%,人文知识约为26+20(选做题:43、44题)分,分值比例为6.67%(详情见表2)。
3.试卷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对本套试卷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发现,2013年青海高考试卷中,中国地理知识78+30(选修题:42、43、44题)分,约占90%,世界地理知识点12分,约占10%。由此可见,本套试题中与区域地理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详情见表3)。
4.试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识分析
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感性知识是直观的、具体的,是通过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获得的。本套试题中,地理感性知识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内容分别占6.67%和30.83%(详情见表4)。
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试题中,地理理性知识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内容分别占31.67%和30.83%(详情见图2)。
5.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在本套试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值分别占36.36%、48.86%和46.67%(详情见表5、图3)。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复习策略 生活地理 心理素质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所以,要搞好二轮复习,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在一轮复习中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在二轮复习中用宏观、全面性、开放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处理地理问题。
一、要有超强的读图、析图能力
高考中,尤其在江苏高考中,地理学科要想取得A或A+的成绩,就必须在二轮复习中,对自己有一个质的飞跃。高考地理试卷的综合性十分强,有图形、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例如,2009年浙江高考给出四个地区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图,并给出两个选择题。题1是判断四个气候类型,此题型属于容易题,但要想做对就必须在二轮复习中反复练习世界各地区气候降水变化图,通过多做题,使基础知识牢记于心,从而在高考中少失分,甚至是不失分。但是,就如同题2,要求判断四地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这要求学生拥有对细节知识掌握牢固的能力,所以,要想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二轮复习中的查漏补缺是十分重要的,一些细节知识更要牢记于心。
在高中时期,地理图像都是以平面图像展示出来的,所以,学生不能害怕图形,要从图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所需线索或信息。只有在考试中把图形题做好,才有可能拿到高分。因此,二轮复习必须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我认为,提高此能力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另外,再通过多做题,读图判断能力必然有所提升。
二、关注生活地理
据我了解,近年来的高考地理题型越来越接近生活,所以,二轮复习中,埋头苦读,不闻天下大事是不可取的。考虑到中国国情,城市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其进程明显加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人民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认为进城务工远比死干于田地更有“钱”途。所以,依照现有国情,地理试卷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或关于农业地域类型、农耕之类的问题。就2011年福建地理而言,大部分城市学生感觉题目偏难,主要原因在于试卷比较注重与现实生产生活的联系,比如“梯田”、“肥力”,这对城市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现在的高考试卷,往往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认为二轮复习更应该与生活相联系,这对高考将有很大的帮助。
三、反思地理学习
在二轮复习中,我们需要进行反思,特别是对考试中错题的反思。高三就是在试卷中度过的,不论成绩好坏,考试后的反思都是必要的。首先,反思的关键是对学习方法的反思。学生学习地理切记不可“勇往直前”,要做的是“走与停”,停下来思考在学习方法上是不是太单一了,太呆板了。其次,要反思一轮复习中还有哪些缺失的、没有掌握牢固的要点。要让学生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高考并没有那么可怕,高考大多以基础题型、传统题型出现,只要在二轮复习中牢牢掌握知识,那么高考一定没有问题。最后反思在二轮复习中是否花时间去看地图册了。对地图没有一个具体的深刻的认知与把握,就不可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四、二轮复习中具体做法
做好以下方面,会让你的二轮复习事半功倍。第一,制订计划。进入二轮复习,每位学生都要有针对专题板块复习的计划,但是要注意两点:一是计划内容要考虑两组关系,即自我复习和听讲,训练和整理的合理处理;二是时间上要考虑执行的可行性。第二,紧跟老师。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体现的是他个人与整个高三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或许老师稍微点拨就能顶上你自己很长时间的摸索;二轮复习中老师的讲解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每讲一点都可能是经典,二轮复习要做的事很多,老师的指点会让你更有收获,更有底气。同时,遇到学习中新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及时解决。第三,科学训练。二轮复习中,高强度的训练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训练要讲究科学性。第四,查漏补缺。通过练题,回归教材,用地理专题的形式重点接触某块知识,你会有新的收获,同时会发现新的漏洞。二轮复习中,一定要更加自觉地发现新的漏洞,因为查漏补缺是本轮复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第五,重视错题集的整理和运用。错题就是好题,我们要及时温习错题集,快速提升我们做题准确率和解题能力。第六,重视答题方法、技巧的积累。每次周练、月考后要及时总结,不仅总结自己是前进还是倒退,更重要的是要总结做错题的原因,总结一般试题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各类地理问题的答题模式,不断进行总结,进行积累,这样我们做题时就不会答错或漏答了,分数自然就会上去了。
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10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玉溪一中、市民中、师院附中层层筛选后才招来的,几乎没有尖子生;华宁县又是玉溪市扩招力度最大的县;文科学生大多数又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
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9的综合题中的部分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极盛探讨了二十多分钟的“怎样把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关于中学生脑神精衰弱的一些解决方法”。这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作用是巨大的。王树声老师是地理界比较权威的人,我比较敬重他,所以俩人一谈起来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次谈话比单独坐在台下听讲座十次、二十次要强许多倍,对我的教育、教学、做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2)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5)考试
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
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
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6)总结
高三复习的内容多,很容易钻到书堆里,掉进书海、题海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把书由厚到薄。通过总结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
由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要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单纯从高考角度出发,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高考地理试题中单36题和39题的综合题两题就占了56分,这两题抓不住,整个地理考试就完了。其实36题和39题综合题都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所有地理题都只会从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或者其中一方面入手。自然因素又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入手;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人口、科技、经济状况等方面入手。根据地理答题的这个特点,构建出答题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答题时都紧紧围绕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这样学生在答36题和39题时就有方向性,不至于找不到“东西南北”。只要有了这个答题模式,即使在学生不怎样清楚这两个题该怎样答时,靠猜测,也能够猜出些来,如某地方为什么会落后?就从模式中的自然条件方面和经济条件方面中找其中最差的因素来答,如某地为什么会成为沙漠,自然因素肯定有降水少,人文因素有不合理的开发等方面。
对于39题,虽然说是综合题,只要多注意一点就分清是属于哪科的题了,分清是哪科的题,就必须按照哪科的思路来回答。39题由于是综合题部分学生有点怕,其实它经常比36题简单,只是平时要多注意分析。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前年我在云师大读书,74岁的陈永森老教授给我们上课,每天早上的四节课,他是并做两大节来上,即从早上8点上到中午12点,中间总共只休息20分钟左右,下午从14点30分上到17点中间从来不休息,这样给我们连续讲了8天。他能够这样做,完全是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完美结合的结果。
自从听了老教授的课后,我自己上再多的课也不会感觉有多累了。陈教授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能够影响我,我们自己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同样能够影响我们的学生。去年,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那个班,经过我的训练与影响,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高三生活的一年中,读书时没有人再叫苦叫累了,更没有一个学生无故缺过一节课,学风之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评教会上得到了“父母之师,人本之师”的好评,同时还得到县级的“德育标兵”的称号。
所以,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激发自己的上进心,这样于师于生都有好处。
要从课本知识中获取调整学生心态的材料,例如在讲高一地理下册中“5.8传统工业”一课时,可以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传统工业开始衰落”中挖掘出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发达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已经走过,进入衰落,开始综合整治,而此时我们的传统工业才开始起步,这样的差距,能在一夜之间追上吗?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的和国外比。我们要追赶发达国家只有靠你、我和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