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16:3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程改革;阶段考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58-02
考试一词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以说考试与学校、教学和学习是浑然一体很难区分的。因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检查教学效果,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更好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领悟的程度。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最有效途径。
作为高校教学中的考试,长期以来的考试制度和教学体制形成了很多不利于学习和知识掌握的弊端。为了适应食品科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风学风建设,进一步探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需要寻求与新的人才培养相切合的考试方式。因此本文提出通过改变考试的方式和思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探索出考试促进教学的新途径。
一、考试方法改革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考试作为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的考试形式往往是为考试而考试,结果不可避免的形成学生只为分数、学分和获得毕业文凭而学习,成为单纯的考试机器。对学生而言,考试只是证明学习了某一门课程,得到了多少学分;对教师而言,考试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成为简单和重复的过程。传统的考试是以最后的结果和分数来检测课程学习的优良,只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知识、技能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在高等学校中也如此。考试基本以闭卷为主,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也是检查学生对概念、原则、理论的机械记忆占主导,缺乏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系统性考核;而考试时间又是集中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这样的考试目的、方法和时间只能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方式,让高校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紧张和压力,平日学习放松,多数学生只是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临时抱佛脚”的去看书、背书,不求甚解成为必然。现行考试制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不仅使考试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教育目标无法完全实现,更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阻碍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对考试模式、考试时间和内容进行改革,让考试成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指挥棒,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阶段考试是复合型培养人才改革的目标
所谓阶段考试,就是根据课程的学习进度,将考试作为教和学的质量评价和信息反馈的手段,进而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引入阶段考试,就是要以多样化考核与多次考核相结合为原则,通过采用阶段考试,打破传统的单次考试模式。科学的、分散的考试制度,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做法,有助于减轻学生对考试的心理压力,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考试观,使学生将精力放在平时的学习中,而不是期末想尽办法应付考试,从某种程度讲也改善了考风和考纪。阶段考试既有利于对课程教学进行阶段效果的评价,更能动态追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教师可以随时调整讲课的难度、广度和讲授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所有的问题和内容都集中到期末统一解决是无法应对这种阶段考试的,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不得不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而随时随地的复习,真正做到课堂内容及时的消化和吸收,阶段考试的成绩更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警钟的作用,促进学风建设良性发展。由于阶段考试在高校课程考试中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方式,结合笔者亲身的体会,提出了时间、内容、题型和成绩在阶段考试中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三、阶段考试的时间确定
在以往的高校教学质量的考核中,往往是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乾坤,平时成绩占有的比例很小,基本在20%以下。而且在期末上交成绩时,还要拿出成绩的依据,这就使得很多拿不出成绩依据的教师连这20%也节省了。在这样的形式下,多数学生平时不能认真听课,课后更不会用心复习,只要期末考试前集中精力的突击一段时间,最后同样可以拿到比较理想的成绩。这样的结果就是学得快,忘得也更快,不要说到用时,就是过了一个假期,下学期再用到相关内容时,都很难想起来。
针对这种现象,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安排考试的时间。多数的专业基础课都是前面讲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后部分是基础理论与专业相结合的内容,前面的内容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掌握,但又直接影响了后部分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基础理论课学完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安排一次阶段考试,既督促了学生的复习,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另外,如果学时数比较多,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阶段考试,也可以先归纳总结一下课程的重点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结束一部分就进行一次阶段考试,让学生能及时的消化吸收重点内容,也为上一阶段的学习做个总结。这学期我们专业共进行了两次阶段考试,尽管教师出题、批卷子很是忙碌,可从学生上课听课的情绪和状态来看,发现学生知道了上课听课的重要性,考前的临时突击不再适用了,关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扎实了。
四、阶段考试的内容选定
所谓考试就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质量的检验和评价。阶段考试与以往的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不同的是没有强制的规定什么时候进行考试,考试的范围和内容更是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阶段考试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考试是在为“教”和“学”服务,是“教”和“学”的催化剂和剂。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与课堂强调的内容保持一致,让学生领悟到上课听课和不听课是有区别的。考试的时候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阶段考试尽管有答不出来的内容,但由于课程没有彻底结束,在平时的看书、听课以及和教师的交流中,有很多机会再次学习这部分内容。此外,在平时的上课和交谈中,要经常强调阶段考试出现的内容不是下次考试或期末考试再不出现了,使得学生能不断重复记忆,真正彻底地掌握重点内容。
五、阶段考试的题型设定
由于阶段考试都是随着课程讲授过程进行的,多数时候是占用上课时间。我们都知道,高校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很紧张,再插入阶段考试占用了原本上课的学时,一定会打乱正常的教学安排。
因此,在考试题型的设定中,既要兼顾需要考核的内容,更要考虑到答题时间,尽量在1个学时的时间内答完试卷。同时,还要注意到,由于是阶段考试,很多内容尽管上课注意听讲了,也理解明白了,但要落实到卷面上也需要语言的整理和预先大块时间的背诵。对于这样的内容,就要避开大量的问答和论述题。论述题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理和输出,只有在对问题的彻底理解后,才能很好的作答。而一些判断改错、名词解释和填空等基础题型,正好符合对基础知识考核的要求,不仅考核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重要的是这类题型在答卷的时候占用时间不长,对整体的教学计划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考试中的综合性题目则侧重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更有助于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阶段考试成绩分布的圈定
阶段考试的安排,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做到及时复习、消化课堂的内容,从主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是弥补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决定整个学期成绩的缺陷。所以,阶段考试成绩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根据课程的学时数合理的安排阶段考试的次数、时间和在期末成绩中占有的比例。考试成绩一方面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同时恰当时间的考试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剂,这也是阶段考试的另一个目的所在。因此,学生不同的阶段考试成绩也要给予正确的重视和处理。每学期的第一次阶段考试,学生有些不能掌握这门课程的学习要点,同时开始的课程有些单调枯燥,所以整体成绩一般都不理想,只有部分上课能够聚精会神跟着教师思路的学生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这个时候教师不仅要适当的放宽阅卷的标准,而且还要审时度势的调整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同时要及时把成绩状况的信息反馈给学生,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由“要我学”为“我要学”,鼓励求异思维,提倡学生用独立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去探索事物,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以及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现代社会所需的优良素质。
考试是高校教师控制学生的指挥棒,尽管总是遭到各种抨击和批评。但是只要我们很好的控制、应用各类考试,相信“考试”这个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考核“教”与“学”的方法,一定会在教学中给予我们帮助和正面效应。
参考文献:
[1]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45-147.
[2]金敏力,等.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2,(2):70-71.
[3]魏春荣,张锦鹏.创新考试改革的一点探讨[J].高校教育研究,2009,(3):40-41.
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 考试方法 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81-01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显然,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1)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主要方式即考试与测验,这也是最为普遍而又易于实施的一种评价方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其中量化评价更为常见。
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传统考试的最大问题就是“一考定音”,没有全过程考核评价。过于宽松的环境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临时突击,虽然考试通过了,但这并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显然,在当前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增多而学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加强形成性评价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极其必要。
2013年3月,我校进行了考试方法改革的尝试,大学物理是我校基础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试点课程之一。学校打破以往只在期末组织一次考试的做法,改为增加平时考试次数,多次考试成绩累计成为最终的考试结果。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对于72学时(18周)的大学物理课程增加了4次阶段考试(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也增加相应次数的阶段考试),这就意味着每4周至少要考一次试(因而被学生称为“月考”)。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也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平时学习时间。事实表明学生的期末成绩有所提高,但平时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放弃一些其他知识的学习,有部分同学认为他们用于托福等各种考试的复习时间明显不够,也有同学在阶段考试前几天会选择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如要考物理了,有一些学生上高数课可能会复习物理,从而影响高数的学习。另一方面,增加4次平时考试,教师也增加了工作量: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前提下出题、印卷、监考(对于全校性的基础课,大学物理统考只能放在周末进行)、评卷、登成绩、装订试卷等,往往是上一次考试刚刚结束,而下一次考试很快就开始。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师生显得不太适应。
篇3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影响情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就数学教学的情感因素而论,可以分为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和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两类。
所谓数学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教学。下面结合实践,谈些认识。
一、用教师的爱,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情感是具有感染力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教师要把爱洒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爱。“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是把“爱老师”和“爱他所教的学科”直接联系着的。要使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首先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品格。“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是建立和谐气氛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讲得不完善时,教师也不应批评和否定,尽量做出善意的评价,找出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在下一次还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对于差生,教师要更多的与它们交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用真诚的心去拨动他们的心弦,影响他们,感染他们。当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爱时,就会感激老师,从而努力学习,这样,既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也会油然而生。
二、用教师的“导”,保持学生的学习情感。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组织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习活动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把学生推到主人的位置,给学生思考、发问、答问、动手操作等机会,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练的被动局面。在学生认知过程中要努力实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结论,评价效果,总结问题。只有满足了学生精神世界中探索与创造的需求,健康的学习情感才能得到保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改变数学教学呆板、单调的缺陷,让学生时常有新感觉,以增强学习数学的情趣 。在教学中,若能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手、脑、眼,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将变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
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的情绪,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其成功行为的强化。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每个学生以成功体验。课堂提问时,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布置作业时,也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做不同题目。进行学习评价时,评价角度要多元,不仅评价思维成果,也注意评价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既评判,又激励。不仅总结,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个别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学生都很看重自己的成就,让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跑道上前进;阶段考试后总结时,不仅注意成绩好的学生,还特别注意成绩提高的同学,即使有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鼓励。
四、利用数学史赋予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常给人以“庄严”、“神圣”甚至“神秘”的感觉,似乎他们一开始就是以这种完美无缺的样子,被供奉在数学的殿堂里,不断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其实不然,在数学课本里出现的定理、法则、公式等,也都是人们在长期征服科学的道路上,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反复琢磨、探索后取得的,甚至经过数代人努力才逐步趋于完善的,其中不仅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才华,也凝聚着他们对真理、对科学执著追求和不折不挠的毅力、热忱和献身精神。在这些知识背后,往往都有一段鲜为为知的动人故事。数学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背景材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数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历史联系起来,无异会赋予这些内容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背后的趣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非常有趣”
五、用学科的“美”陶治学生的学习情感。数学中的数、形、定律、法则等等,蕴藏着抽象的美、对称的美、序列的美、平衡的美、规律的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充分的体现美,并引导学生主动的欣赏美。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幽默、笑话。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复杂总是简单化,可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六、保持快乐、饱满的情绪状态,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主导作用,以求情感共鸣。在传统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没有考虑过自己在教学中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为最佳的问题,这一切似乎都处于自然状态。这在客观上,也就使一些教师放弃了一条通过情绪感染功能来调节学生情绪并使之积极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快乐的情绪状态,教师带疳丰微笑、怀着喜悦、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的情绪油然而生。反之,教师绷着脸,或情绪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或神色恍惚,或烦躁不定的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前者会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信息,而后者,则会使学生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另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每天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整天疲倦、困乏,昏昏沉沉,这也是导致学生厌恶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4
关键词:空间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在课堂学习,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科研者研究的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应用实践,以验证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基于空间的“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实验准备
第一,网络学习空间选择。当前国内最大最成功的网络学习空间是湖南的“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空间,它具有非常强大的交互功能,便于各大、中小学教师在空间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免去了自己制作网络学习空间的麻烦。本文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作为进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自主学习的平台。第二,教学资源库选择。以人民邮电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为蓝本,选择“WORD办公软件应用”部分为教学内容,计划课时为16课时,每2课时一次课。并对教材进行改革,提炼出适合新教学模式所需的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学设计、项目案例、微课视频、在线自测题、教学过程考核标准等。根据微课教学特点,将知识点重组,选择独立、短小的知识点作为一次课(2课时)的学习内容,视频播放时间控制在12分钟之内。第三,实践对象选择。选择两个水平相似的班级为实践对象,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称为普通班,另一个班级采用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称为教改班。
二、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1.自主学习自制力评估
对教改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自制力评估”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分析来看,发现基于空间的“翻转课堂”模式正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又普遍不是很集中,容易被网络中其它信息所吸引,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我们也发现,年轻人中希望与教师进行互动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比率比较大,可见,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的被动地位是学生不喜爱的。根据评估报告,教师可以调整教学设计,通过增加趣味性元素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比率,同时,通过调整在线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资源更短小精悍,做到尽量控制整个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30分钟以内,以提高学习效率。
2.课程学习效果评估
经过一个月时间,基本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本文将对两个班进行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首先,是课堂项目完成情况评估报告,如表2所示。从表2分析来看,同一项目量下,普通班学生完成比率比教改班的完成比率低50%。同时,项目完成质量也比教改班的低50%。可见,普通班学生的课堂知识接受能力比教改班低,学生也缺乏更多的实际操作时间。新教学模式比传统模式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从知识点总结精确度分析来看,两个班的比率很接近,可见,课堂中的教师为主体的知识讲授量多少并不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指标。
其次,是课程学习阶段考试情况评估报告,如图1所示。图1是普通班和教改班的阶段考试成绩分布曲线图,其中实线表示普通班,虚线表示教改班。从图1分析来看,普通班绝大多数学生分值在60~79之间,教改班的绝大多数学生分值在80~100之间。可见,教改班的学习成绩比普通班明显要好。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实践教学验证了基于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制力评估指标体系和一个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对衡量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本文将致力于依照两个指标体系,完善新教学模式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并推广到实际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布鲁斯・乔布斯,玛莎・韦尔.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3]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4-117.
篇5
一、关于考试(考查)科目
根据《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小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考查科目为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初中阶段考试科目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二、关于考试(考查)时间及内容
中小学期末书面考试(检测)由学校自主组织实施,可以安排在每学期放假前一周内进行。初中期中测查各校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自主组织实施。
各学科分项考查,应在书面考试前完成,侧重考查书面考试(考查)不易体现的内容要求,如语文的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积累、综合性学习,数学的算法算理、估算、生活应用、综合实践性学习,英语的听力、口语交流,科学的观察、实验探究等等。学生素养分项考查由任课教师随堂安排,教师教学情况由单位组成考查小组统一组织抽测考查,不得放任自流。
建议将小学科学、初中理、化、生的观察、试验操作考查纳入期末分项考查内容。学生观察、实验素养考查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体育与健康)期末质量考查,应全面关注学科基本常识、基本技能、学习兴趣、方法习惯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得套用书面考试方式将期末评价简单化。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列入期末课程实施质量评价范围,应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鲁教基字〔2002〕23号)、《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有关要求,通过活动过程资料、作业成果、成长记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注意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关于命题及质量分析
期末书面考试(检测)由学校自主命题并组织实施,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全面考察各科课程实施目标、要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引导教师平时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各校要及时进行命题质量分析,及时写出命题质量分析报告,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
区教研室将加强考试命题的研究,负责对学校命题的指导、审查、监督和管理。
四、建立区级常规质量监控制度
区教研电教室将在每学期对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单项抽样测查。第一学期对二、四、六、七、九年级进行部分学科单项抽测,下学期对一、三、五、八年级进行部分学科单项抽测,单项抽测由学校、区片、学科中心组组织并为学校提供质量分析报告。
篇6
一、明考点重基础、回归课本、把握通性通法,提升对数学复习内容的驾驭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1.如何把握好高三数学的复习内容是上好复习课的首要条件。首先认真研究对口高职考试说明,近几年的高职考题,分析考点和题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复习课的教学模式,重“面”(全面复习,重视基础概念),抓“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连“线”(理清线索,形成网络)。其次按考点分课时逐个复习,①集合与不等式10课时,②函数14课时,③数列及排列组合10课时,④三角函数20课时,⑤平面解析几何28课时,①―③在200分钟占100分,④⑤各占50分。作为高三的数学老师如对复习的内容进行这样的研究和规划,驾驭数学复习内容的能力将在不自觉中就得到了提升。
2.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是让复习课做到“有的放矢”是上好复习课的重头戏。首先要研究每个知识点的高考命题特点、解题基本策略(常规方法)、考题基本类型。打破教材体系,对各模块内容重新组合,划分内容,按照适合学生掌握的先后顺序展开复习。其次在充分学习研究考纲、考题、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的典型例题,要体现通性、通法,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合理取舍偏难、过难题目,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要有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兼顾知识、方法、能力三个层次及差、中、好三个层次的学生。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暗线――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以及代数变换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公式法、差值法,解析几何的平移、对称变换。最后在训练题的设计上以基础题、中档题为主,夯实基础知识,全面复习,不留死角、盲点,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切忌浮光掠影、只重皮毛。我们数学老师在每一节复习课中都做这样的精心准备,教?W设计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充分暴露问题,确保复习课的教学实效性,提升课堂驾驭的实施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怎样才能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确保复习课的实效性?复习课上我主要采取启发诱导与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练重点突难点,讲学生的疑难点。根据练习中或课堂上所反映出来的知识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弥补和加强,善于引申拓展,对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善于挖掘展现学生的错误、分析产生错误的根源。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找试题模型的出处,辨析异同点,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讲评不能就题论题,要注重试题的拓展延伸。一可以赋予优秀学生发展的空间,二来通过对题目的变形、发展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新题的编制过程,提高学生解题的信心。复习讲评课千万不能以“讲完了”了事,要进行适度地深化与提升,使学生对“双基”的认识能做到横向联系有创新,纵向联系有突破,通过达成“教会了”的较高目标,迈向“形成了能力”的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进,不仅确保了复习课的实效性,还提高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更让自己实施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落实作业批改、加强反馈矫正、学法指导,确保问题的彻底解决,提升教育教学反思的能力
1.复习课后要认真处理学生的作业问题。对于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自己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反思,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解题水平,训练学生有条理规范的书面表达能力,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反思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问题能及时彻底的解决,提升教学质量。
篇7
在大学物理课堂中教师一般采取讲授式教学,经常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听着枯燥乏味,没有主动思考,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为何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呢!我院多年来在物理课堂上一直开设讨论课,讨论课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由教师提出特定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资料,做好PPT,然后在预定的时间各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发表见解,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种方法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实践表明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深受学生的喜爱。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针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问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基础和趣味性;另外要针对学生的物理基础,问题难度要合适,不能过于简单失去讨论价值,或者太复杂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把生活引入课堂,增加感性认识
民办高校学生一般理科知识较为薄弱,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纯知识灌输模式,过于重视严密的理论推导,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难学、甚至厌学的抵制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严密的逻辑推导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教师不得不舍弃一些教学内容而没办法将一幅完整的物理图像呈现给学生。物理学的根源的是现象,而现象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习惯和方式,避免一些枯燥的数学推导过程,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对物理产生认同感。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小视频进行现象展示,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淡化数学推导过程,重视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不仅能使物理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还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幅比较完整的物理图像和知识框架。
三、分阶段考核评价,重进步而非结果
目前,各个高校对学生物理成绩的考核,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我院期末成绩占比重为70%,以试卷形式呈现。这种考卷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导致一部分同学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平时根本不学习,到考试之前抱一抱佛脚,也照样能够通过考试,这有悖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增加考核次数,丰富考核内容。总而言之,考核方式要注意阶段性和多样性。我院近两年也在进行考核制度的改革和探索,选取部分专业进行阶段性考核试点,实践证明分阶段考核的专业对学习的投入度更大,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当前,高校的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且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忽视个性发展和差异性。因此,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发展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评价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善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发展性评价,能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其他本科院校相对薄弱,教师应该包容、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不过分关注学生某一次课堂上的表现或者某次考核的成绩,而应该纵向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和自我学习意识。
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现在教学与科研已成为大学的两大职能,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教学相结合,把物理科研的内容、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加了解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了解物理的前沿发展,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物理科研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魅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实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笔者在讲到光的干涉这一章中的减反膜时,会结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减反膜”这一科研课题,指出将减反膜镀在太阳能热水器光接收板上,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增大太阳能的利用效率。接着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这个减反膜的厚度理论上要达到多少,而在实验上又应该如何控制?实践证明这些问题跟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深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是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实验事实是检验物理模型和确立物理规律的终审裁判。物理理论则是对实验观测结果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去解释新的实验结果和预测新的实验现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1.将演示实验带入理论课堂:由于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教学呈现方式的合理性与多样性,对“大学物理”教学尤其显得重要。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演示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达国家在物理教学上演示实验的普及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德国大学的物理讲授无演示不成课,每次课都会安排2~3个演示实验,物理概念的引入都有实验的配合,整个大学物理课程演示实验的配置次数达到120~150之多。我院近年来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尝试,建立了演示实验室,一些小仪器如:弦驻波、陀螺回转仪、音叉等都带入了理论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2.组织实验竞赛,理论教学为实验服务: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形式呆板,步骤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思维的形成。
目前,一些高校提出了一些新的实验模式,例如:探索型实验、研究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我院也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物理实验竞赛,由物理教研室提出实验的主题和基本要求,每三个学生一组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大胆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接着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实验总结,包括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分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的改进分析等。在此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非凭空捏造,一定是以物理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出的,实验过程中,理论教学时刻为实验提供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切忌纯理论或者纯实验式的教学。
六、加强物理模型的教学
在物理学中,大到物理理论的建立,小到求解一个物理习题,都有一个建模的过程。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定律、原理和公式记得较熟,但是却不会将这些定律公式运用到实际的物理问题上。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会简化物理问题,不会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建模。物理学中的概念、原理、定律等都是借助于一定的物理模型抽象和推导出来的。因此,加强物理模型教学,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例如牛奶皇冠问题,面对看似复杂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抽取出最基本的自由落体碰撞模型进行估算。同时供选择的近似条件。这一开放性的物理模型的解决方案并不唯一,可以把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是学生在该过程中学会把复杂现象的模型简单化、简单模型的条件复杂化,从而学会思考,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七、小结
篇8
数学教学中的不和谐指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之间组织的不合理,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不能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优势,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产生消极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简言之,数学教学中所有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现象,都可以称为数学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
二、不和谐现象的教师因素探析
(一)思想道德素质的原因
1.师德修养欠缺
叶圣陶先生指出:“讨论教学技术,无论如何精当,若是教师不负责任,不肯干,也是枉然。”“教师得先负责任,才能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既是学校纪律不好,一个教师也还有他可负的责任。事在人为,只要诚恳公正,他在相当的限度之内也还是可以严格教学的。”这些论断,不仅为当时许多著名教育家的实践所证明,而且也为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所证明。可以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足,是造成教育教学失衡的最根本的原因。
2.教育思想陈旧
(1)狭隘的教育价值观
现代教育价值观强调学生知识的积累、智能的增进、美德的形成,强调学生个性及特长的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但现在许多老师只是围绕学生的考试分数评判优劣、议论得失,把全面而丰富的教育价值过滤得只剩下几个孤零零的阿拉伯数字!评课者这种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必然导致知识本位,分数第一,师生敌对情绪加剧,教学的不和谐自然产生。
(2)“单向度”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总体的根本看法。全面的学生观应该看到学生的“两面性”。第一是学生的“向师性”,向师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属性。正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他才能对原本陌生的老师给予尊重和信赖,并培养起对教师的深厚感情。第二是学生的“独立性”。乔治波利亚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的重要。”如果忽视或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立性,数学教学的效果就要被大打折扣,学生的智慧、才能和心智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二)科学文化素质的原因
1.知识素质缺乏
我国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普遍较低。据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在北京和浙江宁波两地抽样调查了298名中学教师,了解他们对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教学方面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估方面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结果换算成百分数,结果发现三方面知识在60分以下的分别占50.2%、54.1%、69.2%。而这三方面的知识相互联系,是成功教育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性知识”。另外数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自身的文化知识底蕴还显欠缺。
2.教育实践积累少
首先,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为了应付升学率而搞的“题海战术”,完全占去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根本无暇顾及什么教学改革、教学艺术。更为令人担心的是,大量为教师“全方位服务”的教学参考资料、教案汇编充斥教师案头,这些资料内容全面,“实用性”强,考虑得十分周密,甚至连每一课的作业、单元测验、阶段考试的试题都一应俱全。这些早已超出“参考”功能的“参考书”,越俎代庖,取代了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独立钻研,客观上只能削弱教师的业务能力,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涌现出来,有关备课、上课的,有关辅导、作业批改的,有关听课、教研活动的,有关某一知识点的,有关某一突发事件的,有关某一教学方法的等等,如果能做个有心人,且勤于思考,注意反思、总结与积累,治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三)心理素质方面的原因
1.思维品质的缺陷
首先,对学生的认知上存在着偏差。透彻地了解和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但我们很多数学教师在形成对学生的认识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受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影响很深的现象。其次,数学教学“呆板”。数学是一门饶有兴趣,十分美妙,在训练思维时极能焕发学生智慧的学科,但是有的学生却越学越感乏味,越学越觉玄乎,越学越对自己的智力和思维感到怀疑,这不能不说与老师有关。
2.情感与理智的偏颇
这里着重谈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热爱学生是教师情感的最基本内容,但数学教师对学生的爱存在以下几种有失偏颇的现象。如对具体学生缺乏实在的爱、对优秀生缺乏理智的爱、对后进生缺乏执著的爱等等。
3.意志品质的缺乏
情绪冲动时难以自控。记得我第一年教《立体几何》,有一天批改作业,作业中的错误百出使我十分生气。批完作业后我去了教室,情绪比较激动,恰好此时一位学生问我一道已经评讲过的题目,我不假思索就来了一句:“怎么讲过了还不会?!”口气非常严厉。事后,我很后悔,这一句话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的自尊,且伤害了我们之间的感情。培优补差中缺乏恒心。数学后进生之所以成绩差,往往是因为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当或不适应教师的教法等种种原因所致,并且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复杂性,帮助后进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过程肯定是长期而曲折的,反反复复的情况会经常发生,这就容易使教师在需要坚持一下的关键时刻放弃努力,以致功亏一篑。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2]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篇9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方法指导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生理差异,心里差异,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这些差异在学生身上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为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极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分层次教学的涵义。分层次教学是针对教学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现象,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不同的教学指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个体能够得到自我认识和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使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分层次教学的意义。1.分层次教学的现实意义。第斯多惠指出:“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以照顾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分组学习的分层次教学,极大的保障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和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工作更加顺利进行。2.分层次教学对数学教学的意义。高中数学已经不是简单的,浅显的,易懂的基础知识了,它更注重对学生的思维逻辑的培养与提高。高中数学知识难以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分层次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馈到教师那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加有针对性,极大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及时掌握应掌握的知识。
二、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
高中数学的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其可行性大致有三:其一,高中数学知识复杂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各异,极大的需要这种“层次化”的教学策略,使不同分数段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状态;其二,可以有效调节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绪,避免掌握较好的学生产生骄躁情绪,也可避免掌握较慢的学生产生自卑、厌学等情绪。再此基础上,还可以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力争上游,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其三,分层次教学目前已在多所高中实行,效果良好,其他学校完全可以借鉴实施。
三、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指导
(一)将学生层次化。层次化学生,并不是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而是要求教师站在客观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加以划分,并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鼓励学生积极与老师同学多加交流。在实践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层次进行新一轮的划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认可,给予他们鼓励和信心。在教学任务上,应以班级主要教学任务为主,层次教学为辅,双管齐下,抓住主要矛盾,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确立层次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同的,所以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以本学期或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坚持“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和“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次要问题的次要方面”,指定适合各个层次的目标。在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适时贯穿层次目标,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引导。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当面批改作业的方式,如若发现错误,可以让学生自行修改;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作业错误率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范围的讲解和指导,直至学生明白为止。或者,教师可以布置多个作业组,让学生自行挑选,既可以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难度,也可以让学生尝试不同难度的题目,使思维进行跳跃和转换,使学生体验不同的题目类型,由此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进行层次阶段考核
在对学生进行测评检验时,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一份试题的基础内容、综合内容、提高内容划分开来;或者制作不同层次的试题,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测试,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加几道附加题,让学生挑战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曾尝试过这种方法,在进行分层次教学已断时间后,针对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制作了3个等级的试卷,分别是“A等”“B等”“C等”试题,并在一个层次的试题后附加了上一个等级的两道相对于上一等级的难度较低的题目,留作对学生能力的测验。结果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层次化教学,很多原先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在完成自己的试卷后,还解答出了附加题。那次考试后,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甚是高涨,我也发现了很多学生是很有潜力的。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与他们解答出了附加题给他们的鼓励和分层次教学的实际是分不开的。
五、总结
分层次数学教学冲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枯燥的教方法,变之以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保障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对增强学生的信心,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也是目前解决“教”与“学”关系的重要方法。相信在未来的实践中,分层次教学会不断改进与完善,更为广泛的加以运用,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56-03
问题的提出
2009年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下简称《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要坚持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可采用作业、测验、课内外活动等形式;终结性评价可采用听力测试、口试和笔试等形式,也可采用真实性任务。考核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兼顾策略、情感和学习态度等。
随着安徽省学习贯彻新大纲工作的全面展开和近三年教学实践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理念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普及,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成为中职学校英语教师探究的热点之一。形成性评价使得教师更便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合作精神等不易于量化的品质,业内也已产出一些有关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案例等,但中职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本文侧重于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仍存在诸多困境。(1)评价方式单一,由于英语教学师资、装备等方面相对缺乏(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工科职业学校),一纸试卷仍然在评价中占有主导地位。(2)虽有过程性记录,如参与小组活动、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出勤统计等,但不同授课教师有着不同的评价倾向,记录的差异性、随机性突出。(3)评价与学生的学业关联性松散。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其在中职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未见突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较低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提高中职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正向促进作用呢?
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现状分析
在现行中职学生英语能力评价过程中,学生学完既定课程后得到的还是不同标准的形成性评价得分(教师根据自主标准进行的评价和记录)和考试得分折合在一起的“分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做法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中职学校学生英语能力现状和英语学习现状。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提高的程度不尽如人意,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仍是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短板之一。特别是在学习策略养成、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收效甚微。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情况调查显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音标不会读、单词记不住、句子听不懂、语法不理解、文章看不懂。同时,只有14.79%的学生对英语很感兴趣,近60%的学生对英语兴趣不大。近60%的学生不认可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说明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理解课堂的重要性。
《大纲》指出,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前所述,学生在毕业时(即完成英语课程)是否已具备上述能力,有没有奠定继续学习英语的基础,对于绝大多数中职毕业生来说显然是个未知数。根据对安徽省内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情况的调研,除少数专业如旅游、商贸等涉外专业毕业生毕业时会有相关认证外(实际上也只是部分毕业生),其他专业毕业生大多没有英语能力方面的评价结论。即便有相关认证证书的,也是国家英语等级考试证书、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证书等,而不是对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表现情况的综合评价。实际上多数学生是希望得到描述性评价的。
评价设计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张建立“大语言学习观”,即不再束缚于以字、词、句、语法规则为中心的传统对话和语篇范畴的学习,而是充分挖掘语言与生活、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或参与互动)具体的“生活化”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此种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不仅是认知层面的识字和写字,还包括对建立在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和价值取向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评价中,笔者尝试建构中职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对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英语学习做出一个总结评价,给出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评语(评判),明确地界定学生中职阶段英语学习的过程状态、进步之处、有待提高之处,并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和信息资源收集建议等,使他们在完成阶段性英语学习后能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提供努力方向。这对中职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同样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中职毕业生进入三星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上海日月光封装测试有限公司等外资或合资型企业就业,入职前必须要进行英语水平和能力的测试,同时还需要继续进行在岗(在职)英语学习。此种情况下,学生毕业前的英语应用能力评价结论对其影响显然非常重要。
评价设计方案与实践
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建构了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体系,充分收集、应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数据,得出终结性评价的结论。该体系的重点是中职学生英语能力终结性评价的设计指标,即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评价由哪些次终结性评价或是形成性评价综合而成;阶段性、过程性学习情况和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难点即学期评价指标和活动的确定,既要兼顾到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激发他们的热情;既要做到循序渐进又要避免重复雷同。
(一)评价设计方案的具体要素
遴选和设计载体多样。根据分层教学要求衍生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和指标,例如拼读英文词汇(语音语调规则的运用)、基本语言知识测试(笔试和口试)、英语国家传统节日和习俗、英文歌曲、英文电影剧本和视频、英语人文故事、英语水平(等级)考试、产品说明书及维护使用说明、合同、信函等。
根据中职英语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目标及任务,将不同的评价活动分布到四个学期中(大多数中职生在校学年),包括必选和任选项目,确定分学期的评价指标。
跟踪记录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参与互动和形成性评价中的表现(数据)。
分析、综合各次评价的内容,得出最终的陈述性评价结论。
(二)评价设计的过程表样和结论陈述样本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按照如下的设计对学生英语课程学习及能力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给出结论。
出勤和遵守听课纪律情况 出勤和遵守听课纪律情况如表1所示。
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如表2所示。
参与课堂活动和表现情况 参与课堂活动和表现情况如下页表3所示。
英语应用能力学期中阶段考核评价情况 英语应用能力学期中阶段考核评价情况如表4所示。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结论 评价结论按学期评定并发放给学生。学生完成四学期学习任务后,综合四学期的评价情况给出终结性评价。英语应用能力评价通知单如下:
(三)评价设计实践情况分析
按照上述设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详细记录,并将评价结论反馈给学生本人,91.6%的学生对评价设计和结论表示赞同。因为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学生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分数结论”已有某种程度的厌烦,他们不希望再看到单纯的分数,而是期望能得到某些方面的肯定、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上述评价设计会增加授课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有耐心并细致地做好记录。同时,也需要教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能力表现。为便于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减轻了部分工作量。如出勤和遵守纪律情况,记录缺勤的和不遵守纪律的,其他的即为出勤的和遵守纪律的;作业完成情况,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依据,教师在批改完作业后即可逐一登记,一学期记录8~10次即可;课堂表现情况,主要记录参与活动的同学的表现和各小组的整体表现;学期中阶段考核评价依托教研组集体完成,教研组同课程教师按统一标准共同实施考核,并集体商讨评价结果。
评价设计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根据方案,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多数是口语和项目活动形式,不再使用试卷,即不再实施英语课程的期终考试,这需要得到教学管理部门的认可。
结语
《大纲》中关于英语课程教学评价的论述是宏观性的指导,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更多的是需要结合地域生源特点、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状况等进行微观的实践性探索,着眼于持续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改革创新方兴未艾,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式也多种多样,效果不尽一致,需要中职英语教师因地制宜,不断尝试、校正、总结、提炼,从而推动中职英语教学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道义.基础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夏纪梅,冯芃芃.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王初明.外语教学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7]盛静,韩宝成.新读写素质研究与英语课堂教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