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段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04:0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年级段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考试结果反映出这样三个情况:
1、从学生来看,就是学生的层次不同,一部分是学优生和中等生,另一部分是学困生。平时学习行为习惯比较好的学生,考试基本上都考出了好成绩。而学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惰性强,不及时进行复习和预习,他们往往没有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英语的学习上存在许多不足:比如, 听说读写的能力较差,学习没有兴趣,掌握单词,语言信息量不足,等等,所以考试成绩不尽人意。
2、其次,从试卷上分析,由于试卷的难易度不一样,因而各年级的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和平均分都不同。
四、五年级各班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如何减小班级之间的差距,将是下半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四年级和五年级各个班的成绩在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方面都不尽如意,须多加努力,争取稳中求发展。六年级的情况比较平稳,这次考试与第一阶段考试来比较的话,有所进步,可喜的是,班级之间的差距在拉近。
3、从教师来看,有的老师由于年轻,缺乏教学经验,有的老师由于执教了没有执教过的年级,知识的细节掌握不扎实。因此,教学效果形成了平行班之间教大的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以下的措施:
1、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不要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对优等生多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好机会。
2、注重学法指导,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激励,独立获取知识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打好基础,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4、优化课堂教学,精讲多练。
5、加强课后辅导工作,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我们任课老师都很认真负责,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义务为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补课。我们还应该和家长多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帮助学困生,以便提高我们教学的及格率。
6、我们要加强备课组的交流活动,在教学方面互相切磋请教,勤于思考,总结并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减小班级之间的差异。
篇2
一、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轮值办法和管理方式
1.一个学期里每个班轮流值勤一个周(段考、期考的复习和考试的周次不做安排),值周的班级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校的总体布置进行管理
2.轮值的交接工作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进行,由上一周的值周班级做一周情况小结,然后将“值周旗”移交给下一个值周班级,并举行一个简短的交接仪式,新的值周班级随即开始值周
3.值周班级的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认真制订本班的值勤计划、方案,开展值周工作时,可采取分组的方法,每个小组负责某个方面的检查管理内容,也可中途轮换
4.“让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总负责人为校长和书记,负责部门为政教处
二、值周管理的内容
1.对学校领导及各部门领导的工作进行监督
值周班级对学校及各部门领导在是否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日常规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并向学校党政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本校教职工的工作进行民主参与检查管理
值周班级协助学校对教职工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民主参与管理,包括对教职工遵守上下班纪律和上下课的制度,教育教学的态度、方法、效果,师德、师风、师表等。
3.对全校班级、学生的学习、纪律、日常行为、卫生与活动等方面进行检查和管理,做好检查记录,并及时向有关班主任或职能部门领导乃至校领导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4.配合学校做好一些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如,图书阅览室的管理、用水用电的管理、校园美化的管理等
三、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行使对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接受教育、接受管理的陈旧模式中进入一个获得综合实践能力的崭新课堂,其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1.打破了“师道尊严”的堡垒,密切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间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
过去老师说了算的管理,无形中在师生之间形成了心理隔膜,学生对老师不是惧怕就是反感,难以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值周活动,学生从单一的被管理者换位于能够行使管理权的人,这种角色转换引发的换位思考,使他们增进了对教师的理解,消除了学生原先对老师管教所产生的反感情绪和恐惧心理,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在学生的值周总结里,多数同学都提到,通过值周活动,使他们知道了老师管理学生的艰辛,并表示要自觉管理好自己。一位性格内向的女学生,值周活动后,一改往日对老师的惧怕心理,主动大胆地进到老师办公室,与班主任交谈,谈学习、谈理想,神态自然、大方,自信心大大增强了。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自觉性的高低往往依赖于自主性的强弱,如果学生能把学校管理当做是自己的分内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自觉性就会大有提高。我们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生通过值周实践活动,普遍认识到:想要别人听你的,就得自己做好榜样,不但个人纪律性增强了,班级整体的纪律也得到了相应增强。如,六年级(1)班,在值周管理活动开展前,课堂纪律较乱,教师都觉得在这个班难上课。值周管理活动开展后,该班学习和纪律的自觉性都大大增强了,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和课堂纪律均有了明显的改观,教师不再觉得课难上了,学生原来普遍不重视的科目,如图画、音乐等,到期末考试时也都考出了优异的成绩。
3.增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轮周制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因此,活动的本身就起到了密切学生间的协作关系和团队精神,个人与个人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比、学、赶、帮的气氛相应浓起来。初一(3)班同学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班集体的荣誉感大大增强,同学间团结友爱,互相学习已形成良好的风气。2002年度被评为南宁市优秀班集体。
4.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品格、个性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多半养成了生活自理能力低、依赖性强的弱点。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就是将学校管理的权利适当交给学生,由他们自主地去观察、发现、评判和解决问题,对他们自主品格个性的形成,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校自进行值周轮班管理活动后,学校收到值周班学生的问题有数十条之多,收到的合理化建议三条,即:(1)建议学校建立知心信箱;(2)校园内一律说普通话;(3)教师不得在学生面前吸烟。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两件次,即:制止课间学生打闹。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正在随时间推移而提升。一个五年级的男孩,通过参与民主管理活动,一改过去依赖、撒娇的习惯,回到家主动干起家务,他母亲奇怪地问,怎么变得勤快多啦?他回答:“我们学生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学到了自立自主,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能为爸妈做的事要主动去做。”可见,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认真严谨的态度,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立自强的品质,相对于简单的说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初中生 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活动
曾几何时,“老太太跌倒了该不该救”的这么一个不该成为话题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两岁小孩被车碾,十八位路人视而不见等问题在拷问人们的良知,引发了全社会的道德危机的讨论;在中学生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对社会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从而导致中学生道德判断偏颇。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如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形成。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如今中学生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社会上推崇并影响学生的观念是乐于表现自我,注重自身的独立性,敢于直言利益,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强调奉献而回报不高的职业类型兴趣不大。这中趋向本来是不能说是好或不好,但有些学生片面地接受这些观念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直接表现在学校生活中就是自私、物质享受和互相攀比等不良的行为表现。认为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已经不时尚了,做好事是为了加操行分,没有人看见的不做。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在行为上互相影响着。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剧变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健康心灵、培育高尚品德的最佳阶段。
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初中学校心理教育与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为了找到初中生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我们先从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内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心育是指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因素的培养与帮助。
《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把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列为德育目标之一,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从而使中学生的品德结构更为完整。
二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开展的状况
(一)混淆了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
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但并不是某种行为表现就是心理问题,或者就是心理问题。比如李英锋老师接待咨询一位有偷窃行为的初三女生,多人都认为是品德问题吧,但经过咨询发现,有她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品德问题,也有她个人的心理因素.因为她父亲是孤儿,她出生八个月父母去打工,就由太奶奶照顾抚养,太奶奶年老了,过哪里都可以随手拿别人的一些吃的用的,一般不是太值钱,人家都不说她,小重孙女跟在旁边也就“学”到了这种行为,小学五、六年级父母回来了,有父母的监管和教育,她慢慢的改掉了这种行为。但上初中二年级后,心爱的妹妹意外死亡,她的“拿别人东西”的欲望又出现了,而且愈演愈烈,但一旦被别人发现她却能很快地承认。我们认为,这种表现主要是心理问题。
目前由于人们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或者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容易把心理问题严重化,比如,2010年9月底,我们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初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有一项“强迫症状”的问题检出率竟然高达37%,居首位,而“学习压力”,“焦虑”两项紧随其后,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的同时,往往会对课业学习不良影响,二者又互为因果。因为他们才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一个月的时间,要适应新学校、新同学、新环境,还有与小学多得多的学科和不大相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内心焦虑。强迫症状是这些焦虑情绪的综合体现,是为缓解内心焦虑而出现的强迫行为。2011年12月中旬,我们对下一届新生做同样的测试,“强迫症状”的问题检出率从13.3%降到8.1%.这说明,来到新学校差不多一个学期时间,经过月考、段考的磨练,有部分学生已经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方法,因此,焦虑情绪逐步降低。
其实,没有一个学生不看重学习成绩的,当学习压力大,焦虑情绪难于有效排解,也会造成情绪不稳定而做出一些偏离道德的行为。
(二)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随意杂拼。
目前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以健康教育名义所开展的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这不仅仅是心理专业教师缺乏的原因;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三是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
(三)德育教育取代心理教育。
德育教育取代心理教育二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由此可知,虽然,德育教育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但二者不能相互取代。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育是德育的核心和基础,与德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德育是培养个体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而德育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统一的。如果放松了对初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可能使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也会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把心理教育引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把品德教育与初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初中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把外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因素,形成一种动力调节机制,产生积极的效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可以找到共同点,形成有效合力的。那么,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尚不能形成有效合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育体制的局限。
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学校对心理教育已有一定的关注,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中考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分数成了教学质量第一指标。每年考上重点高中人数多的学校,报读者趋之若鹜。心理辅导课成了摆设,是其它学科抢课、填课的目标,心理咨询室工作常常是领导遗忘的角落,没有领导直接分管,没有课时量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以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分数来衡量,德育处多半行纪律训诫、处罚之功能而已。
(二)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局限。
首先,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太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其次,一部分班主任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对班级管理以及集体主义培养的重要性。与其他科任老师比,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角,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在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中,大部分是学校管理任务的下达者、监督者,主要体现了管理功能,没有体现德育功能。其实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用心去探索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境界。
(三)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单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脱节。
一是以管代导。结果发现有些学生在校服从管理,遵守制度,出了校门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二是主客体颠倒。不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倾听学生的心声,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割裂开来,工作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没有联系和沟通,结果事倍功半。把学生当成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第三,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以学校包办为主,没有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有机的德育工作体系,而社会环境没有充分净化,学校周边各种网吧遍布。所以造成“在校三年教育,出校三天变坏”的现象屡屡发生。
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找到共同点,形成有效合力的?
1.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找到契合点
学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等,德育的方法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二是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调查访问法、示范法、陶冶法;三是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法;四是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操行评定法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专门课程、学科渗透、寓于活动之中、心理咨询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心理教育法、心理诊断法、心理干预法等。
由此可看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交叉关系 ,开展德育工作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因为(1)二者终极目标一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其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2)内容互有交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品质,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是道德心理品质的基础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有些人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坚持统一性、整体性“以心育德”。突破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 (3)二者开展活动的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的方法上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化。为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借助德育的行为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实效性。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我们开展具有教育内容主题活动形式时,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规模可大可小。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通常包括一两名领导者和多名团体成员,由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或活动组成。在团体活动中,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增进成员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使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
团体活动操作过程一般分为:热身——活动——感悟——分享——总结。一个团体活动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大约持续一个半月左右。人员在15位左右、每次时间在60~90分钟为宜,开展活动的频率(时间间隔)为周1~2次,次数为6次左右。当这一模式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时,由于时间比较短,内容可以简化,操作过程也可以简化为:热身——中间过度————总结。
关于开展主题活动形式的内容参考:(1)班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如:人际交往方面、培养良好习惯方面、青春期教育、集体主义方面。(2)校级的主题活动,如安全教育方面的、卫生方面的、励志方面的、社会公德方面、爱国主义方面。活动的方式可以采用讲故事、小品表演、角色扮演、心理倾诉、行为训练等,还可以根据内容策划成心理小剧(如把内容编成小剧本,排练、拍成DV等)。
我们开展教育活动决不能是昙花一现,要形成学校常规的教育工作内容。那么,如何才能长期有效开展主题活动?
1.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普及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只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或某专职心理教师就可以完成,需要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和课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有效配合。因此,作为初级中学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甚至谙熟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行为表现,在育人工作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教师个人的魅力和感召力,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言,行其道”。
2.培训班主任,让班主任掌握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方法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联系学生和家长的桥梁,是协调各科教学的中介。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应该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在校的中小学生有近2.5个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总数。如果按照美国每4000~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标准,我国中小学就需要50000多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心理老师缺乏,这是目前的实际问题,因此,培训班主任,让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基本队伍。
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学生受班主任的影响也最大。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形成学校常规教学工作安排
学校德育工作要确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开展各项活动都要考虑到是否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摒弃一切“以罚代教”的做法。
4.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家校配合,改进家庭的教育模式,形成良性的亲子互动。与社会有关单位联系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这就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在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必定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学校教育如果能够真正将两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形成一股整体合力,更有利于共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