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段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00: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段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动物学 试题 思考
动物学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包含动物形态结构、动物分类、动物生态、动物进化等内容。传统的动物学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考前学生通常死记硬背,考后易忘。针对以上弊端,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动物学课程进行了考试改革,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采取平时段考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环节动物门学完后,我们在段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请提出与蚯蚓有关的20个问题,并作解释。题目看似简单,但相对灵活,且无标准答案,从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值得我们思考。
1.试题立意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环节动物门代表动物蚯蚓的有关基础性、综合性知识,学生可联系实际,从形态、结构、适应、经济价值、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等方面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作解释。题目不要求从哪方面回答,学生答题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作解释。由于无严格意义上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另外,该题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触到的试题有明显的区别,更注重学生对平时知识的积累、归纳和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并能用已学过的动物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另外试题的变化对学生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和考验。
2.试题特色
试题立意新颖,符合高校考试改革的趋势: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从一题一解向一题多解转变,从知识性命题向能力性命题转变,使课程成绩能够真正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状况。试题内容灵活,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际等知识的结合,并能延伸到动物学科新的研究成果。试题的变化给师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给教师创造了一个施展教学个性、大胆进行教改实践的良好环境;使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汲取新知识、探索新课题的学习热情。
3.答题分析
本次考试参加人数为38人,学生答题情况如下:55%的学生能够提出20个问题并作出相关的解释;13%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低于10个,最少的仅提出5个问题,全班平均每人提出了16个问题。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对动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课堂知识没有及时巩固和总结;二是一些学生只停留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三是学生对该类试题接触较少,只能想到一些简单的问题,难的问题即使想到了也怕回答不出来,干脆就不写,而对于特别简单的问题又不敢写;四是少数学生的思维方法有一定的问题,想到一个写一个,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因此,45%的学生没能够达到提出20个问题并作出解释的要求。
从学生答题的质量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一是问题过于简单化,如“蚯蚓属于哪个门?哪个纲?”“运动器官是什么?分节属于哪种?”二是提出的问题和解释有科学性错误,如怎样区分蚯蚓的头部和尾部?蚯蚓的头部有哪些结构?“蚯蚓只分布在陆地上吗?”“蚯蚓的寿命一般为多少年,哪一阶段为幼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对蚯蚓的再生个别学生解释为体内有某种细胞具有保持原来形状的基因。三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表述不当,如“蚯蚓为什么能钻泥土?”应改成“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有哪些?”“蚯蚓的肠道中有什么?”应改成“蚯蚓的消化道具有哪些特点?”这样的提问更为确切。四是学生对提出的较复杂问题回答不全面,如“蚯蚓有哪些经济意义?蚯蚓神经系统的特征是什么?”少数学生只提不答,如“蚯蚓之间如何交换信息?”“蚯蚓是怎样逃避敌害的?”
4.学生评价
考试后,参加考试的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对本次段考进行了小结,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该类试题接触较少,课后又没有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在答题时仅停留在面上,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虽然学生的提问和解释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试题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从以往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对转变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普遍欢迎这样的段考,对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课外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希望在其它科目的考试中多出现此类试题,增加锻炼的机会。
5.启发思考
这次段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习惯于死读书、读死书,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思考,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热衷于教师划重点,考前死记硬背。因此,课程考试的成绩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试想,如果我们把这道动物学试题改为:请提出与蚯蚓有关的50个问题,并作回答和解释或者规定学生必须从蚯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结构提出相关的20个问题,并作回答和解释,学生又会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而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我们应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要从考试方式、考试题型、考试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我们会通过考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灵活应变和综合应用等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散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卢祥云,韩曜平,勾影波,张燕萍.动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2).
[2]卢康,荣姜勇.关于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8,(33).
[3]杨继昌.改革考试模式促进学风建设[J].高教论坛,2007,(6).
[4]黄惠.高等学校考试的弊端和对策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4).
[5]曾名勇,李巍然.构建多样化的考试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6]朱中华.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5).
篇2
关键词: 动物学试卷 教学改革 考试改革
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试卷改革又是考试改革的重点。在以试卷作为主要方式的考试中,出好一张试卷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十多年对动物学试卷的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以一张动物学试卷为例,从题型组成、试题类型、答题分析、评分标准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
1.题型组成
动物学试卷一方面要考核学生对动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画图或填图、简答、论述等。题型比较好地体现了动物学所要考核的范围和内容,但学生主要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复习动物学知识,因此我们对题型稍作调整。将名词解释改成名词比较、画图或填图在动物学实验考核中完成,论述题改成必做题与选做题两类。整张试卷客观题比例40%~50%,主观题比例50%~60%,各题分值为名词比较题15分、填空题10分、选择题10分、简答题20分、必做题20分、选做题25分。选做题理论分值25分,具体按学生实际得分计算。答题数量按卷面规定,由于试题数量多,可供学生自由选择。一般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所选题的分值较大,可能得高分,但总成绩最高仍为一百分。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主观题,确保通过及格线。
2.试题类型
将名词解释改为名词比较后,比较意义相似,容易混淆的名词。如:真体腔和假体腔、皮肌细胞和皮肌囊、脊索和脊柱、卵胎生和胎生等。学生答题时只要列出三个两者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即可得满分,这样学生在考试前不再死记名词概念,而更注重在归纳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名词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填空题和选择题与以往一样,侧重对动物学基础知识的考核。简答题注重考核学生知识的迁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要解释日常生活中与动物有关的现象。如:简述赤潮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如何理解江南地区常说的“九雌十雄”、“秋风响,蟹脚痒”?野外不小心被蛇咬伤后,第一时间该如何处理等?以此促进学生将动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高尚情感。
论述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考核学生对动物学综合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需要通过归纳和总结,才能得出完整的答案,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础知识。如:通过分析间日疟原虫,请你提出与之相关的五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并作出解释?列出三种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产生的飞跃性结构及其在进化史上的意义?选做题难度有易有难,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论述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趋势了解昆虫的口器和触角有何实际意义,对于如何防治害虫有何建议?鱼类的洄游分为几种类型,洄游有何实际意义等?
3.评分标准
客观题按以往参考答案评分,有分步得分的要求。主观题不设具体的参考答案,只列出范围,主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名词概念的比较,只要列出相同或不同点三个就可得满分。论述题中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建议,只要合理即给分,对有创意的提问或答案给以满分,对不太成熟的想法,如有创新点也给予一定的鼓励分。
4.答题分析
学生对客观题如填空、选择的答题准确率较高,主观题的答题,归纳总结缺乏系统性。如在回答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的演化趋势时,比较多的学生只是单列各纲动物的神经系统特点,缺乏归纳之后的提炼。对于自问自答题,所提的问题相对简单,虽然试卷中明确指出要提出有一定思考性的题目,但实际效果一般。在选做题中,绝大多数学生选做两题难度较小的题目,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选做得较少,即使选做答题时考虑不全面,有创意的回答也不多。
在考试改革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注重对学生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学期中实行段考,对于段考中的分析归纳题,考后师生进行分析讨论,共同总结答题规律。并且在每章节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及时要求学生总结知识点,并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在毕博平台上交流。课后还要求学生对动物学知识进行拓展和补充,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实际生活中的动物学问题,在网上共享。
5.考试方式
采用一页开卷逐步过渡到半页开卷的形式。一方面避免学生过多地死记硬背动物学知识,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对动物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提高归纳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6.改革效果
从学生层面,大部分学生认为题目灵活,贴近实际生活,部分题目对学生的归纳能力要求较高,摆脱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同时,学习方式也发生变化,平时更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也有学生认为缺乏适应的过程,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加大辅导力度。
从教师层面,由于试卷改变,教学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要创造施展教学个性、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的环境。
7.反思
教学环节中的任何一项改革,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考试改革中试卷改革,一方面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从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方面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并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目前我们已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如在动物学开篇部分,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动物?动物与植物有什么区别?动物学学什么?怎样学好动物学等?每个章节除教师提出问题外,还要求学生列出存在的疑惑和还想知道的问题。通过一年的动物学教学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试卷改革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改革将逐步完善,教学质量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此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祥云,韩曜平,勾影波,张燕萍.动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2):57-79.
[2]卢祥云,张燕萍,顾志良.基于师范生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10.
[3]卢祥云,张燕萍,李轶群.关于一道动物学试题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32):9-10.
[4]陈华.地方师范高校生物专业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49-50.
[5]曹成全,刘超,陈申芝.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动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1):69-71.
篇3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除了温习10月份在华南师范大学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我还阅读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习得性无助》、《请让我慢慢长大:亲历华德福教育》《物理参考》等书籍和期刊,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经过自我学习,我在从教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设计教学过程。
2、注重过程,关注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
3、使物理更加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4、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5、改变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6、根据考试大纲说明进行教学,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二、认真备课,师生互动。
我们学校用的是“xx版”新教材,这套教材与旧教材有着很大的不相同。为了熟悉教材,我把选修3-1、选修3-2和选修系列教材仔细阅读了两遍。我们不但要熟悉教材,而且要大胆去处理教材、资料的内容,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资料的内容进行增加和删除。除了熟悉复习资料之外,每上一节课,我还阅读一定数量的参考书和有关习题书。
在备课过程中,备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环节,3个班的总体情况基本一样,但各个班里面学生物理成绩参差不齐。有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有的学习能力比较差。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多举例子,多从生活中去学习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也是物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们物理老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以前的观念往往是把实验和操作技能联系在一起,现在的物理实验有着更加宽广的含义,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科学探究方式能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并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它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到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结论和进行交流、讨论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方法、经历、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每次实验,我都在器材上作充分准备,在教法上精心设计。
我十分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重内容,让学生对一些物理实验和物理问题进行相互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利用这种方式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讨论中,会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智慧,有时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和收获。这也是在备课时难以想到的。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篇4
1. 1美国医学留学生准入条件严格且学制长美国的医学院只有研究生院,学制四年,学生只有在本科毕业或具有相同学历的情况下才能进人医学院学习。
178所美国医学院中有40所左右招收国际学生。各医学院对中请人的资格有不同要求,但几乎全部要求中请者首先需完成一年的生物、物理、英语学习,以及两年有机化学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医学院人学考试”(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简称MCAT)oMCAT由四部分组成,分别考查学生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逻辑理解和写作能力,考试难度大于其他专业。鉴于此,许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提供医学预科专业,为日后学生学习医学打下基础。此外,还有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要求,例如通过GPA和TOEFL考试;必须有本科毕业学校教授或者医学预科委员会的推荐信,才能成为医学院的学生。医学留学生学习期间,大多数学校会要求其参加全美医学执照第一、第二阶段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Steel andStep2 )。毕业获得医学学位后,必须中请住院医师项目(Residency Program)司时参加全美医学执照第三阶段考试合格,才可以成为执业医师。除了学历教育以外,美国医学院也有医学生交换实习项目,与其他专业相比人数较少,主要针对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医学生,或者已取得医师资质且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这类交流项目培训时间不等,人学条件也不尽相同。
1. 2我国医学留学生培养模式实行多轨并行留学生高中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我国大学的医学专业。高等院校面向全世界招收医学本科生(学制五年)、硕十生(学制三年)、博十生(学制三年),涵盖所有学历,但以本科为主,还包括形式多样的非学历教育(进修培训等)。其中,医学本科留学生根据国家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确定招生计划。中请来华接受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的外国留学生,要求具备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成绩良好,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必须提供其中小学全程英语学习的证明或英语能力考试的证明。对于符合条件的医学留学生,按照我国医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制订教学计划,与我国医学本科生趋同化培养,需达到我国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也可以根据留学生来源国家对医学的要求,以及毕业后回国或到第三国服务的国际化需求,适量增减有关课程和调整课程学时。医学本科留学生完成所在医学院校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学习成绩合格者,经审核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者,授予医学学十学位。医学留学生的非学历教育更为灵活,可根据需要与就读学校的留学生管理部门协调,只要具备教学条件的专业均可供留学生选修。
2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对比。
2. 1美国医学留学生课程融合性强临床教学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为中心在美国,进人医学院学习的留学生已经完成语言的学习,学校不再单独安排语言课程。在4年高等医学教育中,前2年进行医学基础教育,后2年实施临床课程教育。医学基础课程体系中,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内容采取集中授课,实行跨学科整合课程模块的形式。通过各门课程的相互穿插和有机整合,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图。在教学形式上,大课教学约占一半,其余采用小组讨论、自学、实验、教学、病例分析等形式。美国医学院教材选择宽泛灵活,教师通过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和从各式讲稿中总结、凝练课程精华进行讲授,不仅包括基础知识,还涉及科研、临床等众多前沿领域。鉴于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大都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美国医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使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操作中。美国医学院开展临床教学的场所与我国相同,均在教学医院中进行,但在内容设置上更贴近临床实际要求,如添加患者安全、医德医风相关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做出有效的决策和判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2我国医学留学生各课程相对独立以教师为主体的临床教学做少看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国招收留学生的学校必须根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有关医学本科、研究生教育标准及其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做好课程设置。通常情况下,本科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两者比例可依实际情况而定。教育部要求的课程计划应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文化教育课程;第二部分是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预防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第三部分为临床实习,要求毕业实习时间为一学年(不少于48周),在学校教学医院或国外卫生部门认可的教学医院进行。医院提供给留学生临床教学、实习的病床数量与留学生数量的比例应达到我国医学生的有关规定。与美国跨学科整合模块的教育方式不同,我国医学留学生需单独学习每门课程,总学时数和课程种类较美国医学生多很多。这种方式虽然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但忽略课程的联系性川。还与美国不同的是,为了避免医疗纠纷,学生都是多看少做,使得其临床技能及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留学生实习结束后,必须参加所在学校的毕业考试。汉语作为必修课程贯穿教学全程,以适应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的便利和后期接触患者的需要。教学中,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留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实验课大多也是机械的重复。
3培养考核与评价机制对比
篇5
一、制订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努力做好课改实验工作。
我校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和汕头市《普通高中一年级课程开设指导方案》,按照汕头市教育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积极稳妥、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并结合我校高中生员、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新课标的学习、研讨和实践。
1、参加培训,积极研讨,更新观念面对势在必行的新课改问题,关键是教师要真正更新观念。因此,开展高中新课改实验工作,首先必须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加强学习,认真理解新课标,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使教师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其次是让教师在各种培训和自身的学科教学实践中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从而能够更新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成立领导小组,初步形成方案我校在校长领导下,班子成员高度重视课改工作,加强管理,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各部门分工落实,明确责任,积极配合,推进课改工作。
3、落实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过程实行学段制与“模块”这一课程核心概念相联系。学科内容划为模块,每门学科每周4学时,一个学段36学时完成一个模块的内容。每学年共4个学段,三年共12个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新课,1周复习考试。
二、积极稳妥搞好常规教学工作
首先,严格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1)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教导处一如既往做到把好“二关”:一是把好教学环节关,要求全体教师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提出“四要度”,即导入新课要有强度;讲授新知识要有参与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主体性;巩固练习要多角度;课堂总结要高浓度。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向45分钟要质量。认真按时按质批改作业,做好培优转差工作;教导处通过开展作业、教案大检查,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分头深入课堂听课,并认真评课,及时评议、总结了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了课堂效益。通过作业布置,批改情况的反馈材料,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把好了教学环节关。二是把好测验考试关。高一按照新课标要求实行期中考核、期末考核;高二、高三实行阶段考,教导处制定严密的方案,交叉监考、交叉评卷、登分,写出成绩分析,认真总结,使每次考试都能真实反映出教学实绩。特别是高三级的各班科任老师,既上好课,又出好卷、评好卷,使每次考试都确保了质量。
(2)班任要求全天坐班,认真做好早读、午习、课间操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工作;每位科任每周要求两天到校值日坐班,科任能够积极配合班任、领导做好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每天下午放学后到校务处向值日领导汇报当天值日情况,保证了管理质量。
其次,配合校长室强化教师管理。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之火的传教士,文明之火必须在教师手中永放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并用自己学习的精神影响和鼓舞学生,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本学期教导处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强化教师管理方面做了以下工作,效果很好。
(1)教师基本能做到“三勤”:勤读书,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跟踪他们所教学科知识的最新进展,认真学习“新课标”;学习教学管理,了解教改动向,掌握教改信息;勤思考,去伪求真,去粗存精,探索规律;勤总结,日积月累,由量到质,认真总结自己和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这样做,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管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教师对学生能做到关心、关注、关爱,确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心理、家庭以及各方面的需求,裨使学生能打心眼里希望用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关怀。
(3)举办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使教师树立安教、乐教、善教思想,形成“勤、严、细、实、全”的良好教风。实行“三定”(即定编、定员、定工作量)和“三制”(即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激励教师“创优争先”。提高教师心理和身体素质,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和心理教育理论。从而使整支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
(4)积极做好青年骨干力量的培养工作。学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鼓励青年教师终身学习,多做贡献。此外还发动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经验文章和教学设计,每位教师上缴“最佳一节课”教案及论文,并总结评比,从中挑选优秀论文和教案作为学习的典范,重视总结推广教师自身的经验。同时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函授、自学考试,接受继续教育。
三、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1)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争取多让老师走出去,开拓视野,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校各科组都有老师往市、区其它学校参加听评课活动及参加市、区学科会议,人次达155之多,这些教学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有了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2)各教研组,都能拟订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积极开展说课、听课、评课的教研教学活动及各级各科的竞赛活动。本学期各教研组举行公开课节数:语文组3个,英语组3个,数学组3个,物理组3个,生化组2个,政史地组3个,图音体组1个。各教研组开展的竞赛活动有:语文组读书月征文活动,高二级数学竞赛(第14周),高二级英语综合知识竞赛(第14周)高中生作文竞赛(第16周),高二级生物化学综合知识竞赛(16周),物理学科动手动脑竞赛活动(第17周),效果显著。
(3)认真搞好理化实验室建设,本学期各级理化的实验课都能全面进行分组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继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健全美术兴趣组和音乐兴趣组的活动制度,本学期成立高一化学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各兴趣小组能定期安排组织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四、加大力度抓好中、高考备考工作:
(一)坚持抓早、抓细、抓落实
1、早补课从7月底开始,我校高、初三毕业班就按照上级的部署开始补课。每周上6天课,每天6节课,每周共计36课时。从新学期第一周开始,就一直坚持星期六补课,以时间和汗水换取效益。高三级在去年“夯实四科,突出选科”的基础上,提出“以综合科作为新的分数增长点”的口号,星期六补课每两周综合科测试一次,各科的客观题由原来的6小题增至9小题,每小题为2分,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训练题量,以考促练,以练来夯实基础。并要求教师做到逐次分析,查漏补缺,以求提高。
2、早摸底暑假补课结束后,我校就对高、初三毕业班进行统一摸底考试。本次考试,按高、中考的题型、题量、难易度、区分度命题,考试后综合排名,排出前100名学生,为以后挑选重点学生对象做好准备。以后每隔一个月将进行一次综合性统测,并及时认真分析对照,肯定成绩,查找薄弱环节及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使部分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至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学习和工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地和建设性地发挥其智慧和能力,能面对现实,把握现实,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高中毕业生,面临着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学校能积极发挥政教处、团委会、教导处、学生会、班主任以及黑板报、广播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先进的心理学成果,指导学生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安排复习;提高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考试的临场习惯,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正常的水平;能教育学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正确对待每一次考试的得失成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战。抓教学、抓备考,不能放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之中能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保证以高昂的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贯穿整个备考过程。力图让学生们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高考。
(三)掌握好上新课及复习旧知识的关系,精心设计好复习程序高三这个学年,语文、英语、政治要授完新课,让学生顺利通过会考关。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各选科仍有讲授新课的任务;初三级仍有繁重的新课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认真学习“大纲”、“考纲”及高、中考试题,关注高、中考新动向,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第一学期末认真组织好区性统考,并做好了质量分析工作,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在备考中具体从两方面着手:
1.重视做好上学期“二个阶段”、全学年“三个小冲刺”和“四个加强点”的工作。
(1)“二个阶段”(上学期1—14周,15周—期末):由于存在条件限制,各科授新课进度比较慢而且也不平衡,到上学期第13周(除语文科尚欠第6册外)各科大致完成教学任务,第14周举行阶段考试,检查此前备考工作效果。15周起至20周星期六下午,安排各科测试,每个下午一个学科,五个下午完成一个周期的测试,要求科任评卷后用2—3课时进行评讲,让学生把应掌握的知识点落到实处。其中第18周举行语、数、英、政四科毕业考试,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情况做一次检测。
(2)“三个小冲刺”:以“上学期期末考”、下学期“一模”、“二模”为分界,在学生中掀起三个小冲刺,要求学生从自身的成绩出发,确定每一个小冲刺的奋斗目标,力争每次考试得分率提高5%—10%,围绕着目标努力学习,以期达到甚至超额。
(3)“四个加强点”:
①加强早读、午习、夜自修的管理,使学生既科学合理又充分利用时间。
②发扬和加强团队精神,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要求高三教师多与各科组的老师交流,多阅览相关资料、上网并结合高考动态和学科特点,备好复习课,写好教案,使每节课内容充实,弹无虚发,有的放矢,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益。力争高考实现大冲刺大飞越。
③始终坚持加强教研考研力度,因材施教,培优扶差,均衡发展。要求高三级教师密切注视新课标与高考命题动向的关系,习题及时渗透新信息。从下学期开始加大“推进中层,提高上层,扶持临界生”的分类辅导力度,争取提高“含金量”和全面丰收。
④加强后勤服务前勤的工作,多关心师生生活,制订高考奖励方案。
2.搞好三轮复习,狠抓四个环节,夺取高考新胜利。备考各主要时段安排初定为:
(1)第二学期3月中旬前完成第一轮复习,迎战3月份汕头市一模。
(2)3月下旬至4月底,完成第二轮复习,迎战4月底或5月初汕头市二模。
篇6
关键词:研发预算;作业基础;动态管理
本文为大学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作业基础预算理论与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ZX100701055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是衡量一个企业科技进步成效的两项重要指标。十二五规划中,各省、各行业都制定出了加强自主创新研发投入的规划,例如,江苏省率先提出在这一期间使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3%争取提升到3%以上,达到世界上创新型国家水平。生物医药行业则将400亿元左右的专项资金投向相关产业的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此外还首次提出要把中国建成为世界第二位的制药市场等宏伟目标。然而,在我国企业研发管理模糊低效的现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资金,提高研发项目的经济效益,是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就研发项目而言,投资是开始,绩效评价是结束,二者都无法改变和优化研发的结果,抓两头的管理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研发项目的经济效益。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研发过程进行价值管理,预算管理是研发过程价值管理的第一项,因此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的预算管理已不再适用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的需求,急需一种新型的预算模式。本文拟从剖析我国企业在研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研发预算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发项目的资金配置模式、研发预算编制方法和研发过程管理等方面。Souder.W.E.(1986)采用差距分析法对项目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将资金分配给最有价值的项目。Robert Berloznik(1998)提出在研发过程中运用嵌入式技术评估实现对研发项目整个管理过程的监控,从而控制研究开发方式的成本效益。Maurice I.Zelman(2007)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研发项目预算,详细分析了研发项目从筛选到财务评估,再到风险分析和最后定夺的技术预算过程。官小春等(2008)设计了基于作业基础预算的企业研发预算模型及编制方法,通过对研发过程的层层分解,实现对整个研发过程的动态控制。梁莱歆(2008)构建了适用大型高科技企业研发资金配置的“研发树”模型。熊艳等(2010)建立了以企业战略柔性为基础,充分关注研发人员自行预算意识的柔性预算管理模式,等等。
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对预算管理的研究文献较多且趋于成熟,但专门针对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非标准化特点的研发项目进行的预算研究文献尚少。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由只关注一个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到立足于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预算管理。特别是梁莱歆和陈海生两位教授在相关科研项目中,通过探索研究、问卷调查等形式,提出了多种具有开创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新思路。
三、企业研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期学者对我国企业在研发预算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和实际案例后,总结分析出在管理上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1、整体研发水平不高、且对研发预算重视不足。国家统计局公布,到2009年我国R&D经费占GDP之比为1.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1%。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2001)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预算管理关注的重点仍局限在生产经营领域,对于R&D项目投资这样的重大项目还缺乏预算。其关键原因是,部分相关管理人员仅关注研发技术层面问题,而对价值管理意识淡薄,对研发过程进行黑箱操作,或即便开展了研发预算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预算管理的作用。
2、缺乏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和编制程序。梁莱歆(2007)调查发现目前高达82.2%企业所采用的研发预算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用。研发活动的特殊性也导致其预算模式与生产经营预算模式有很大不同,将研发资源简单划分为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用预算编制的有效性。此外,部分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采用领导式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下级员工参与程度低的预算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全面性,缺乏必要的约束。
3、研发过程缺乏严格有效的后续动态管理。梁莱歆(2007)研究数据表明未对编制的预算进行调整的企业占到样本总数的55.4%。研发项目具有非标准化特点,很难一次性地获取所有相关的信息,且获得的信息也可能随情况的变化而失去价值。那么,当内外部环境变化时,未进行持续、跟踪式动态管理的企业就很难及时制定、准确选择最佳的调整方案。
4、缺乏高效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尚宏阳 (2009)调查显示有48.2%的企业表示未采用ERP系统或者其他管理软件来实现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要以信息的大量收集为基础,相关的管理软件就是记录、转换、使用这些信息的载体,信息的收集途径与效率会对预算信息是否满足编制需要产生重要影响。这就必须改进我国企业现行研发预算管理水平,搭建高效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
四、企业研发预算管理改进对策
1、加强管理人员对研发预算的重视和资源有效性的理念。随着项目投资额度迅速增长,加大了研发项目投资风险,研发项目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财务安全,而且可能影响到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的实施,甚至可能关乎整个企业的战略导向。管理人员应从观念上认识到研发预算管理对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力度,洞悉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先前的预算计划或企业战略定位,降低因市场因素造成研发失败的风险,并在研发结束后对实际结果进行差异分析考评。同时,提高研发人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性,强化节约成本意识,培养其做个面向市场的技术商人。
2、导入作业基础预算的上下结合编制程序。一方面基于标准成本制的传统预算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研发预算编制的需求,使编制的预算无法与研发的实际过程相配合,出现预算失效的现象。本文提出建立一套与研发活动具有更高契合度的作业基础预算模式。该模式以作业为连接点,将整个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分解成一个个作业的不确定性,提高信息准确性的同时,降低了预算编制难度,弱化了风险。作业基础预算关注闲置生产能力,通过不断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消除不增值作业,以优化产品生产的作业链;另一方面采用上下结合的双向参与性模式,允许下层管理者充分发表对预算编制的意见,以提高研发人员对项目经费预算分配的认同感,制定出可行性方案。
3、建立基于价值链的门径式研发预算管理模式。该模式充分考虑到横向、纵向及企业内部价值链对研发项目价值和资源分配的影响,以价值增值为目标,将研发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作为研发进程的门径,对研发预算实行分阶段的管理。以资本预算方式决定研发项目的投资决策和门径通过、阻止决策;根据每道门径前后所掌握的信息,以资金控制预算的方式评审上一阶段的资金投入情况,并编制下一阶段的预算,直至最后门径。该模式通过把一个研发项目的预算分解为多个门径点预算,缩短了预算区间,控制了预算风险,缓解了预算信息依据不足的难题,有利于实现对研发资金的有效预算管理,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价值最大的研发项目和作业环节上。
4、构建案例推理式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运用案例推理技术管理中,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研发项目案例数据库,储存项目资源消耗和效果评价等信息,并及时更新匹配案例的经验信息,以便实施新研发项目的检索和重用。当定义新研发项目时,在案例库中输入相关属性特征,寻找一个与当前项目最相似的案例,进行相应的调整修正,最终推算该项目在作业、资源、部门之间的成本投入,用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从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到具体预算编制,到执行阶段必要的动态调整,再到最后的预算考评,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载体能快速实现信息交流和传递,这将提高研发预算编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五、总结
面对“十二五”期间如此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未来科技产出几何级增长的发展趋势,如何对庞大的研发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是目前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作业基础预算编制方法,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对研发过程进行门径式的分阶段考核、建立系统的数据库,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对研发预算实行动态管理。这一系统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规模、硬件设施和相关管理人员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研究结果在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可能更为合适。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判断及其评价.会计研究,2001.
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临床型研究生;创新能力
一、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
(一)抓好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物质基础。要选拔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组建优秀的学术梯队,制订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科学研究(研究方向、科研项目与经费等) 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等。
(二)抓好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要注意改善导师队伍的结构; 加强指导教师本身道德品质、文化修养、教学能力、科研素质的培养, 要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 加强对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培训,并做好导师队伍的动态管理, 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复审制度, 对不符合招生培养条件的指导教师分别予以停招或缓招, 以促进研究生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导师当好参谋
教授协助研究生选好基础课,从多年教学实践来看,我们既考虑到了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需要,又兼顾了他们以后的可持续性。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设置也在不断调整之中。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4 类。其中,公共必修课有公共英语和自然辩证法等8门,基础必修课有分子生物学等4 门,这两类课程是各个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的重点。研究生在选课之前,要对课程体系有充分的了解,导师帮其选择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结合将来课题研究的需要来选课,虚心接受导师的建议和指导。
(四)导师对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
研究生导师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导师指导研究生选好学位课程;协助抓好学位课程的学习和辅导;指导研究生选题并做好开题论证报告;指导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的实施,启发式地引导研究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所以,应该全面提高导师素质,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注重课题研究的质和量
(一)提倡学术交流,鼓励创新意识。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即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还可拓宽研究生知识面,促进创新思想的萌发。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就是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选好研究课题。要完成好这一步,必须对所要研究的课题领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找准目前仍然没有解决的主要问题,选准突破口。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倡导课题组内的学术讨论,把握学生的科研工作进展,使学生互相交流与切磋学术问题,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
(二)注重选题内容,保证课题质量。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做好研究生选题,对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阶段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更是一个有效的检验。按照有关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并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研究生入科前进行岗前教育。医院将邀请有关专家、教授集中授课,讲述选题方法和定题依据,研究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与其有关的课题内容与导师切磋,医院也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帮助研究生了解医学前沿及学科进展。对有课题研究任务的导师,研究生应围绕导师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献,选择导师的课题分支或重新选题,以促进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养成。在确定课题后应组织开题报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集中评议,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对未通过开题论证者,不允许其实施课题研究,且不受理其答辩申请。
(四)注重论文撰写与答辩。运用科学的分析、归纳、综合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导师要及时修改并争取让社会承认研究成果,这同时也是研究生答辩和申请学位的一个基本条件。从我科毕业研究生论文情况看,大多数质量达到优良水平。但在论文修改阶段,还是存在着与其他学科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所以,一定要让他们端正学风,打好基础,对论文反复修改。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反复试讲来修改多媒体,锻炼演讲能力,保证答辩中表达准确、流畅。
(五)杜绝抄袭等不良行为。临床型研究生在临床时间短,了解和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理论学习、轻视临床操作和机能的思想问题,解决并引导研究生树立理论和临床机能并重的思想,干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开发科研思维,建立求是的科研设计,踏实的论文写作,不剽窃他人的成果和不复制他人的科研论文。掌握本专业的先进的理论和先进技术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并在导师指导下能独立进行科研工作。指导实习医师及低年住院医师的工作,能熟练地掌握儿科基本功,独立从事临床工作,在处理好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能诊断处理疑难病及危重病人的能力。
三、研究生的规范与管理
(一)规范临床研究生的管理
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根本保障。临床医学是一门技能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临床技能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因此, 如何让临床研究生时时得到有效的指导、评估及管理对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成立临床研究生指导小组, 采取集体指导方式, 具体指导、监督、评估、考核临床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 使研究生无论在那里均有导师组对其进行指导、考核。只有加强过程管理, 才能使临床能力考评贯穿于临床研究生的整个轮转培训过程, 这样不仅能使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更扎实, 也会使考核更有效。
四、临床技能的培养与管理
(一)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创新理念
对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研究生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导师一起讨论、研究,从而制订出自己的培养方案和研究课题。在强调创新的同时,也要避免贪大求全,而要量力而行。根据实践来看,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经过多次思考和论证,甚至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和补充,才能逐步完善。但有的研究生,将开题论证视为多此一举,嫌麻烦,从而错过了接受大家帮助的一个良好机会。论证时,除本专业专家教授参加外,我们还根据课题所涉及的内容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教授指导。
(二)定期课题检查,强化质量管理
研究生在确定课题之后,导师与研究生处联合组织和检查研究生课题实施情况。在课题研究期间,医院教育科采取不定期随机抽查、集中检查和阶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控制,实时掌握研究生课题研究进展和临床训练情况。此外,医院还督促导师参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困难,多方面、多层次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管理体系。
五、临床型研究生的综合测评
(一)研究生综合测评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其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培养质量。临床学位研究生存在着课题选题时间短,临床负担重,医院事务性多等不利因素,这样容易导致学校生源质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没有经过系统本科学习的应从研究生入学后着重培养实践,因此,把好招生关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关键。
(二)实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
在阶段考核中, 应进行临床的综合能力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是全面反映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考试, 也是对临床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最后检验。对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应包括教学能力、医德医风、临床操作技能、病历质量评估、临床病例答辩等。考核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并且也有利于对各临床教学医院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质量进行比较, 以利于各研究生导师就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经验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临床技能考核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玉梅, 田宝鹏, 王拥军.浅谈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9.
[2]咸春艳,等.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2006 ,(25)(3)39.
篇8
一、制订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努力做好课改实验工作。我校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粤教基[2004]47号)和汕头市《普通高中一年级课程开设指导方案》,按照汕头市教育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积极稳妥、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并结合我校高中生员、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新课标的学习、研讨和实践。
1、参加培训,积极研讨,更新观念面对势在必行的新课改问题,关键是教师要真正更新观念。因此,开展高中新课改实验工作,首先必须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加强学习,认真理解新课标,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使教师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其次是让教师在各种培训和自身的学科教学实践中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从而能够更新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成立领导小组,初步形成方案我校在校长领导下,班子成员高度重视课改工作,加强管理,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各部门分工落实,明确责任,积极配合,推进课改工作。
3、落实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过程实行学段制与“模块”这一课程核心概念相联系。学科内容划为模块,每门学科每周4学时,一个学段36学时完成一个模块的内容。每学年共4个学段,三年共12个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新课,1周复习考试。
二、积极稳妥搞好常规教学工作首先,严格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1)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教导处一如既往做到把好“二关”:
一是把好教学环节关,要求全体教师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提出“四要度”,即导入新课要有强度;讲授新知识要有参与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主体性;巩固练习要多角度;课堂总结要高浓度。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向45分钟要质量。认真按时按质批改作业,做好培优转差工作;教导处通过开展作业、教案大检查,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分头深入课堂听课,并认真评课,及时评议、总结了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了课堂效益。通过作业布置,批改情况的反馈材料,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把好了教学环节关。
二是把好测验考试关。高一按照新课标要求实行期中考核、期末考核;高二、高三实行阶段考,教导处制定严密的方案,交叉监考、交叉评卷、登分,写出成绩分析,认真总结,使每次考试都能真实反映出教学实绩。特别是高三级的各班科任老师,既上好课,又出好卷、评好卷,使每次考试都确保了质量。
(2)班主任要求全天坐班,认真做好早读、午习、课间操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工作;每位科任每周要求两天到校值日坐班,科任能够积极配合班任、领导做好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每天下午放学后到校务处向值日领导汇报当天值日情况,保证了管理质量。
其次,配合校长室强化教师管理。
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之火的传教士,文明之火必须在教师手中永放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并用自己学习的精神影响和鼓舞学生,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本学期教导处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强化教师管理方面做了以下工作,效果很好。
(1)教师基本能做到“三勤”:勤读书,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跟踪他们所教学科知识的最新进展,认真学习“新课标”;学习教学管理,了解教改动向,掌握教改信息;勤思考,去伪求真,去粗存精,探索规律;勤总结,日积月累,由量到质,认真总结自己和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这样做,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管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校教导处教务工作总结,
(2)教师对学生能做到关心、关注、关爱,确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心理、家庭以及各方面的需求,裨使学生能打心眼里希望用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关怀。
(3)举办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使教师树立安教、乐教、善教思想,形成“勤、严、细、实、全”的良好教风。实行“三定”(即定编、定员、定工作量)和“三制”(即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激励教师“创优争先”。提高教师心理和身体素质,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和心理教育理论。从而使整支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
(4)积极做好青年骨干力量的培养工作。学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鼓励青年教师终身学习,多做贡献。此外还发动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经验文章和教学设计,每位教师上缴“最佳一节课”教案及论文,并总结评比,从中挑选优秀论文和教案作为学习的典范,重视总结推广教师自身的经验。我校的郑成伟老师撰写的《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教师的素养》获得潮南区教师教研论文评比二等奖;吴耿杉同学参加汕头市初高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获得三等奖;同时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函授、自学考试,接受继续教育。
三、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1)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争取多让老师走出去,开拓视野,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校各科组都有老师往市、区其它学校参加听评课活动及参加市、区学科会议,人次达155之多,这些教学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有了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2)各教研组,都能拟订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积极开展说课、听课、评课的教研教学活动及各级各科的竞赛活动。本学期各教研组举行公开课节数:语文组3个,英语组3个,数学组3个,物理组3个,生化组2个,政史地组3个,图音体组1个。各教研组开展的竞赛活动有:语文组读书月征文活动,高二级数学竞赛(第14周),高二级英语综合知识竞赛(第14周)高中生作文竞赛(第16周),高二级生物化学综合知识竞赛(16周),物理学科动手动脑竞赛活动(第17周),效果显著。
篇9
2010年高考物理复习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如何立足新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高三物理复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整体把握,分轮推进
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双基落实。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是物理命题的重点、热点。从2009年江苏物理试卷看,全卷15道物理题,其中属于核心主干内容的力学占45%,电学占40%。试题的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3:5:2的要求,其基本结构与平时训练题和各地模拟试卷题目基本类似,显示出了较好的稳定性,试卷的区分度和总体控制较为理想。从试题难易比例分析,考生在容易和中等难度题上下功夫,就有了基本分。因此,夯实"双基"依然是复习备考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复习中,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物理的主干知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网络。注重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要求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理解清楚,紧扣其本质,明白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注意物理学科不同部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把握重要概念、定理、定律的内涵和外延,以不变应万变,并结合典型习题加以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我们将物理高考复习分成三轮进行,第一轮复习以块块为主,点块结合,做好查漏补缺,对高中物理知识进行有效筛选。所以第一轮复习形象比喻就是知识的一次整理。第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侧重在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上下功夫,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所以二轮复习就是对知识的打包。把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综合起来,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第三轮复习以综合模拟训练为主,训练必须高效。习题必须精选精练适量,所以第三轮复习就是对知识的瘦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轻装上阵。
二、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高考物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五种能力:(1)理解能力 (2)推理能力 (3)分析综合能力(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5)实验能力。在这五种能力中,理解能力首当其冲。在复习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对重点知识与解题方法的复习。如:带电粒子磁偏转的圆周所在平面、圆心位置、偏转角、回转半径的确定等基本方法。数学不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同时也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近几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对应用数学的能力的要求居高不下。实验是物理的基础,离开实验,物理科学就不会产生,更谈不上发展,所以实验能力是物理教学中必须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
能力是在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进行总结深化再应用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因此在复习中,我们注意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选编习题做到浅、精、新、实,不将复习的重点放在偏、难、怪题上,通过基本题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特别是2009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众多的似曾相识的试题,更加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我们重视物理思维容量大、方法有通用性、模型有典型性的常见题的训练,如下面这道题:
题1、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甲推这一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 水平恒力乙推这一物体。当恒力乙作用时间与恒力甲作用时间相同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
求 (1) 恒力甲作用过程物体的加速度a1与恒力乙作用过程物体的加速度a2之比?
(2)恒力甲作用过程物体末速度v1与恒力乙作用过程物体的末速度v2之比?
(3)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焦,则在整个过程中,恒力甲做的功多大?恒力乙做的功多大?
这道题前两个问题按一般思维方式分三段求解,但计算较繁;更好的是分两段,将前一个过程做匀加速处理,对比竖直上抛运动的解决方法,后一个过程包括反向后的运动作为一个完整的匀减速运动,由两个运动的位移关系列式求解,通过这样的分析点拨,使这种处理减速到反向运动的一类问题的方法得到深化;或运用平均速度和加速度定义式求解,但要求思维更严密,还可以结合v-t图象求解;第三个问题可以讨论功的有关内容。
复习中通过这种典型题训练,引导学生对物理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联系实际既是近年来高考改革的特点,同时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每个物理概念的规律要尽量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实际模型和情景,并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以便从中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形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考试作为复习教学的基本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1、分层次训练:我校本届高三理科班按程度分成三个层次,试卷按程度命题,试卷中有两个较难题目给程度高的班级做,程度偏低的班级考卷另出一些基础题。2、易错题的处理:学生做错题是因为他们在对知识的理解上有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认识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很难通过一次甚至多次检测加以克服,如单摆摆球摆到最低点绳子的功率问题等。通过测试,发现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对每次考试出错率较高的题目作记录,教师在下一单元考卷中掺入一些前面几章存在的典型易错题,如在曲线运动单元测试中发现速度分解的题目学生的得分率很低,下一次阶段考再出一个速度分解题目,这样采用"滚雪球"法滚动复习,收到较好的效果。3、训练学生审题能力:每次考试后针对学生"读错题、会错意"的题目,在课堂上进行讲析,引起学生的重视。4、训练答题速度和规范性:根据以往高考时有些学生答题速度慢、时间不够的情况,我们有意识加强答题速度能力的训练,平时考试在题量不减的情况下有意压缩答题时间。
三、突出重点,融会贯通
高考理科综合试题近几年充分体现了稳中求新、求改、求变的原则。经过研究近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我们能初步明确今后考题的特点,把握命题方向,科学合理安排复习内容,突出主干知识,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答题技巧,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讲练并重,精讲精练精评
1. 讲:突出针对性,除重点、关键外,侧重讲单元练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交叉,突出能力的培养,培养应变能力。
2.练:以定时作业为主要的形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适应高考的要求。抓好运用知识能力的单元、综合训练,题目的难度、梯度靠拢2006年《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要求,例题、练习题的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
3.评:讲评练习时可突出两类问题:①学生错误率较高确又不属选题自身有问题的;②错误率虽不高却有分析的必要的,关键在对学生认识的变化有好处,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好处。讲评应主抓实质,“实质”即错误形成的原因,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自悟,同时要重视思维方法的灌输。讲评中“点击要害”和“引导反思”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应以学生的思维量和思维暴光量为一节课追求的目标。我们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没有"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而是"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
题2、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从A站出发沿直线AB 运动,先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运动,随后以加速度a2做匀减速运动到达B站的速度恰为零,已知AB相距为s,汽车在全程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题3、(2004年高考理科综合福建试题,25题)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以上两题虽然题面不同,情景不同,问法不同,但两题研究对象都是先加速,后减速,加速时的加速度与减速时的加速度不同,且开始、结束都静止。我们认为题2是我们高三复习时的常见题,基本题,如果我们讲好它,学生能吃透它,当学生遇到题3时就自然会想到它们的运动情景,解题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二)组织专题讲座,进行学法、解法指导。
我们采用归类、对比方法进行专题复习,如对弹簧问题进行归类复习,使知识得以延伸和扩展。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两方面:⑴读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重点地读书;读自己认为有缺漏部份;读《高考说明》。⑵总结:自我归纳总结,及时反馈及时纠错,在心理方面为高考做准备。总结解题经验,探索解题规律,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审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训练,提高应试表达水平。
学生在高考答题中,表达不严密、书写不规范,是导致失分的原因之一,尽管在《考试说明》中未把表达能力单独列出,但在理解能力涉及到的解释和说明;推理能力要求的"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实验能力中"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和数据,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分析综合能力涉及的"解释"、"评价",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表达。学生说理、论证及表达能力较差,缺乏规范性,遇到说理、论证题更是词不达意,逻辑混乱,必须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篇10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科研导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能源危机、人类重大疾病相关问题、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对全球造成影响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出现使得化学学科、特别是高分子学科成为所有学科的中心学科。例如,基于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和聚合物太阳电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将成为未来社会生活中主要的半导体元器件;高分子药物的出现将能够很大程度上对药物释放、药物靶向性等方面进行控制而不需要增加更多的临床药物试验;生物医用高分子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更是意义非凡。而各种塑料、纤维、橡胶、涂料、粘合剂等高分子材料更是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因此,对高分子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高分子科学的诞生源于高分子合成化学,其基本概念源自于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材料学科,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现有的高分子科学领域从业人员来源多样。其中,从本科阶段即接受高分子化学教育的比例依然很低,很多从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等领域研究的人员本科主修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等专业。一定程度上,这些研究人员存在对高分子化学体系缺乏系统认知的可能。在我国高等学校进行高分子化学教学教育活动,是提高我国现有的高分子科学领域的从业人员基本素养与技能、促进我国高分子科学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等学校为主导的国家级或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置,使我国高等学校进入新一轮的由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科研型大学转变的历程中。为快速实现这种转变,培养高层次、研究型的高分子科学领域人才愈发显得必要和重要。目前,主要的国际学术会议、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均以英语为主。
通过学术会议、、论文检索等在这些国际知名的学术舞台上进行高分子方面学术活动与信息交流,观察国际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动向,无疑是我国高分子学科跟进国际学术发展步伐和超越世界学术水平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培养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高分子化学相关学科听、说、读、写应用的国际性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强化我国高分子方面的科技队伍建设。换言之,在本科阶段开展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为培养具有国际化交流能力的研究生和高层次高分子科学从业者,对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等学校开展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有的双语教学限于学生专业英语基础薄弱、高分子化学本身内容庞杂、学生在以往几乎没有任何高分子化学学习经历和基础等多方面、多层次原因导致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面临如下问题:1)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授课对象中有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甚至从未学过化学;2)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涉及较多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理论;3)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理工兼用、教材全面但缺乏系统和针对性,而英文教材价格昂贵、内容更是纷繁复杂;4)高分子化学双语课程的目标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高分子合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还需要使学生建立起英文思维的习惯和基础概念,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也是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的;5)高分子化学这门课程相关无论中英文教材均在理论综合性,如何将这些貌似无用的枯燥理论加以应用,同时,在教学中从工程的角度予以描述,以彰显其重要实用性作用,需要我们加以思考;6)某些高校尚不具备同时兼顾专业知识和相应英语水平的教师,学生极少有机会接触国际交流的学术活动,缺乏感性认识,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更多情况则是双语教学流于形式,课上、课下全汉语,单纯的授课课件是英语;或者脱离了知识传递的根本目标,语言障碍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高分子化学的知识。这样,双语教学的“形”与“体”脱节,成为“两张皮”。无论哪种情况的出现,对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另外,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执行情况的另一重要考量指标是教学质量。特别是以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导向时,考察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指标也需慎重考虑,并加以确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能克服其对双语教学中英文的畏惧和排斥都有益处;制作精减的英文讲义、多媒体课件深入研制等方法和措施的实施,安排学习英文讲座视频等都有利于双语课程的讲授。
1)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核心是知识而非形式。对于知识性的内容编排,我们的做法是做了三份相互关联的辅助教材:a)专业术语的定义和解释,并针对性的配插图,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b)对于课程内容去芜存菁,制作一份大约5万字的全英文简明读本,内容从高分子化学历史、命名法、聚合方法、原理、典型计算、逐步聚合和链式聚合、聚烯烃、活性聚合等内容进行覆盖,完善高分子化学知识体系,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主线,掌握高分子化学概念、分子量概念、各种聚合方法、聚合反应原理、高分子材料分类与理化特性等;c)收集经典英文文献14篇。此外,对于上述内容另配置各一份讲义,辅助阅读。这样做的目的包括:简明读本覆盖了经典教材核心内容并包含教材内容总体的80%,重复利用教学和课余时间,让全部学生尽可能的掌握这部分分内容而不是试图让学生学100%的内容,但只是掌握更低比例———当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其在教师辅助下,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掌握。
2)在教学方法上做出努力,采用高分子理论框架、线索教学法;讲薄到讲厚教学法;关键词教学法;避免按章节步步为营的方法等。例如,理论框架、线索教学法的执行发方法是,每次课都用5分钟左右,把课程内容以简短的内容说明,并指出其与其他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课程脉络。“讲薄到讲厚”是指,每学期开学以两次课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分别解释全部简明教程相关讲义,让学生一开始就熟悉全部内容的关键处,这样,其阅读辅助材料和课堂学习思路更明确清晰,真正能明白课程“精要80%”的含义。“关键词教学法”是指在厘清脉络框架的基础上,对辅助教材中文献部分涉及的理论相关关键词,集中突破,让学生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获得提高。
3)利用视频和录像内容辅助教学。制作教学录音和录像,给学生共享,让学生课下可以继续观摩课堂内容,培养其听和说的能力。不断构建新的新的本科双语教育模式,使本科生能从双语教学过程中分享课程教育国际化的机会,从中受益,并获得在其他场所不能获得的实践和能力锻炼,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场听取英语母语国家的专家汇报,同时录制会议报告录像和录音。
4)组织学生检索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相关英文文献、制作课件,并互相评阅,提升学生使用英文交流的能力。从科研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双语教学“重点在读懂、其次在会写,然后是能听懂和能说”的含义。
5)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考察采用按照学习内容分段考核,并以英文形式呈现。例如,逐步聚合及其原理和聚酯、聚酰胺放在一起考核;自由基聚合物及其原理和实施方法一起考核;工程塑料、天然产物、环境污染和降解与稳定化放在一起考核等。这样的做法,让授课内容的排列更加紧凑,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的相关性。
6)强调背景预备知识积累,强化双语教学对其他相关化学课程的关联性,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综合素养,以期对学生阅读英文文献、其他相关英文课程教科书有所裨益。上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新方法的采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增加了教师备课、授课工作量,但是从全局的角度看,能通过高分子化学单独一门功课的教授,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甚至到一定时间,可以接受全英文教学。在实施两年后,我们大体有以下一些感受。1)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让教学过程变得更丰富;教师自编教学讲义,必然会更加熟悉,更加明白其意义,在讲授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学生接受,会更加有热情。2)国际会议现场交流,前言文献和研究内容引入课堂等显著增加了学生对英文感性认识,增加其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实施。3)全局教学、富有线索和逻辑的分段教学、合理的考核内容安排让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避免学生到了期末才开始突击学习的压力和无奈,把问题发现在平时。通过阶段考核,让教师能合理的调节讲授的节奏。4)课外文献调研和互评报告能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空间,让学生能主动的进行自我培养,有利于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总之,在过去几年的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中,我们通过合理的教学改革措施的使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将来这些接受良好英语授课培养的学生进入科研岗位,从事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些方法也有继续改进的空间,我们也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总结经验,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分子科学人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董建华.高分子通报[Z].2005(1),1.
[2]许一婷,戴李宗.关于《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08(8):165-167.
[3]李丽.多媒体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6(2):64-69.
[4]刘国勤,黄芳,刘天娥.《高分子材料》课程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2008(2):6-26.
[5]王家喜.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化学试剂,2009(4):307-309.
[6]宗惠娟,潘才元,徐文英.“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分子通报,1990(1):51-52.
[7]邹汉涛,刘晓洪,黄年华,等.《高分子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3):58~60.
[8]李丽.多媒体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6(02).
[9]高琼芝,王正辉.《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化工,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