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半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22: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半期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半期总结

篇1

一、班集体建设

我班孩子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在纪律、课堂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虽说到上学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了,但是建立一个班风正、学风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刻苦学习、互相帮助遵守纪律、有较强凝聚力向心力的班级体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

学生在经历了三、四年级最顽皮的年段之后,毕竟是长大了许多。这学期,我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的意识。学生知道自己身处在集体之中,应该为集体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的各方面工作,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我深知班风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就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当班级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在纪律卫生上获得学校的表扬,我都要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和他们一起庆贺。当班级如现问题,学生犯了错误,我都要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不足,一起加油,争取下次赶上来。在长期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有了比较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整体风气积极向上,充满了活力。

二、班干部培养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好的班级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委会。班干部是班集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在班干部产生上采用了任命、竞选和流动相结合的办法。通过竞选,选出班级学生喜爱的班级干部,更主要地培养了学生积极竞争,为班级、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同学们认可的可以继续留用,一些出现问题的给他一段时间改进他所出现的问题,同时他的职位要由其他表现不错的同学来担任,通过这一措施每名班干部养成了积极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同时我继沿用学校颁布的值周班长制度,并对其加以修改,首先采用自荐、选举、任命的方法选出各周的值日班长,在值日班长下设纪律委员和卫生委员,这两名委员由该周的值周班长自己任命,组成自己的值周队伍,值周班委会又对常务班长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我在墙报上开辟了值周干部宣传榜,把他们的照片张贴在上面,值周干部也是时时监督自己,每次家长来接的时候,他们总会把父母领到他的照片前,向父母叙述着他的值周经历,看到他们那自豪得表情,家长高兴老师欣慰同学们羡慕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才能,班级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强,班集体内部也日趋团结。让尽可能多的让更多地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现在我班已经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班级环境。班主任不在时班干部会及时组织班委会议,积极组织好班级的各项日常事务。

三、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篇2

时光流逝,丰富多彩的三年高中生活即将结束,这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里程,它将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作为班长,我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同学中树立了好榜样,并能团结好班委,处理好班级的一切事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高二年我们班被评为市优秀班级,这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班级而自豪。三年来,我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xx年被评为市优秀学生干部,高三年被评为校三好生。

学习上,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勤钻研、肯思考,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学习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精益求精,学习效率高。三年来学习成绩优异,半期考、期考等重大考试均居年段第一。在学科竞赛中也多次获奖,高一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市三等奖;高二年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厦门赛区表扬奖,高三年获第十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二等奖。

通过高中三年生活的锤炼。在德智体方面,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一个懵懂的中学生逐步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四有”新人,但我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体锻虽然达标,但还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成绩,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继往开来,努力完善自己,更好地报效祖国。

篇3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评价;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教学评价是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简单来说,教学评价就是通过组织开展一些考试、评估、测试等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生物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保证教学方向朝预期目标进行。然而,就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评价被狭隘地局限在了考试成绩上,分数成为了评价教学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充满变化和具有可塑性的,因此,教学评价也应立足学生长远发展,不但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进行相应评价,形成多元化评价方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一、评价过程应从课前开始

教学评价应该是贯穿教学始终的,而评价的重点首先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从课前预案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一个评价分析,立足学生不同层面的“差异”,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客观组织和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如在教学选修课《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一课时,课前通过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分析,发现由于微生物其个体较小,一般学生对其没有直观印象和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同学通过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对细菌、病毒结构已经具有一定了解。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微生物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作者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微生物的形状、结构,微生物的培养、繁殖、应用等内容制作成课件,为学生呈现了一个直观动态的微生物世界,丰富了学生感知,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评价策略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主动参与情况、生物探究精神、生物与生活的联系能力等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评价策略,从而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统一。下面以《光合作用》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化评价策略。

(1)学生自评。在教师完成“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实验展示后,鼓励学生亲自上台进行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验开展自我反思评价,对实验中自己使用的方法、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评价与反思。针对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评价主体由传统的教师评价转换为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修正与完善,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良好发展。

(2)学生互评。本节课作者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布置任务,通过知识传授和实验观察,掌握下列知识:①正确写出光合作用反应式;②用所给实验材料,设计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③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来自于何物;④阐述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分组汇报学习内容和观察过程,并由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于学生中带有赞赏、质疑、肯定等多种评价意见,学生在对他人进行评价的同时,无形中提高了自身多项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等综合能力,使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彰显。

(3)教师的延时评价。延时评价,就是学生在进行提问或者得出结论后,教师并不急于给予评价,而是给评价“留白”。将一段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提示或者暗示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发现和探究,然后再给出合理评价。在本节课讲解完后,给学生设置问题:利用光合作用原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是:A带土移栽、B合理密植、C根部松土、D地膜覆盖。同学们众说纷纭,答案不一。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并不急于进行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让学生们回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光合作用是不是和光照时间还有二氧化碳浓度有关?是不是光照面积越大,光合作用就越强?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继续分析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寻求正确答案。这种延时评价方法,为学生讨论分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多元化测试评价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多元化测试评价,就是打破传统的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使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再单一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为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布置专题作业。专题作业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如调查报告、专题论文等等,让学生对有关资料、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收集,通过建立观点、事实论证、组织文章,最终将调查、研究的内容和结果通过报告、论文的形式得以体现,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量。

(2)多样化考试方式。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中,可供学生参与探讨的话题和问题很多,因此,对诸如月考、半期考的考试上应作科学改进。在试题上,提高开卷试题的比重,多出一些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综合实验性较强的题目,并可以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调查,可以共同查找资料、共同研究讨论,形成最终结论。

篇4

关键词 幼林;抚育管理;松土除草;灌溉;施肥;抚育

中图分类号 S75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75-01

幼林抚育管理即造林之后、幼林郁闭之前对幼林的抚育和管理的统称,包括对幼林的松土除草、水肥管理、幼林管护等。“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充分说明幼林抚育管护的重要性,其管护的目的在于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从而满足幼树对水、肥、气、热和阳光的需求,促进其成林、成材。现将幼林抚育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松土除草

1.1 松土除草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松土可以破坏土壤的毛细结构,破碎土壤大块结构,进而增加土壤通气透水的能力,减少土壤蒸发,促进土壤肥力转化和运输,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力,改善植物根系环境,提高根系的活力[1-2]。在不同的地区,松土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为了保墒蓄水;水分过多的地区在于排除过多的土壤水分,以提高地温,增强土壤的通气性;盐碱地则侧重于减少春季盐分在地表的积累。

除草的作用主要是清除与幼林竞争的各种植物杂草。因为杂草不仅数量多,而且适应性强,容易繁殖,易与幼树争夺营养、水分、养分和光照。而且杂草根系发达、密集,分布范围广,阻碍幼树根系的自由伸展,有些杂草甚至能够分泌有毒物质,直接危害幼树的生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可减少某些病、虫和啮齿类动物的为害。

1.2 松土除草的时间和频率

松土和除草一般同时进行,也可根据情况单独进行。土壤湿润地区或土壤水分条件好的幼林地,杂草灌木繁茂,可只进行割灌除草,而不松土,或先除草割灌后,再进行松土;干旱、半干旱地区或土壤水分不足的幼林地,为了有效地蓄水保墒,无论有无杂草,只进行松土。松土除草的年限应根据树种、立地条件、造林密度和经营强度等造林地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定。一般从造林后开始,连续进行数年,直到幼林郁闭为止。按照我国现行的《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的规定,幼林抚育的年限3~5年。其抚育应在植物生长季的早期进行,并且在植苗的第1年抚育,一定要越早越好,抚育过程一定要结合培土等工作同时进行,造林的早期抚育过程要特别细致,松土除草的次数要尽量多。利用多种方式抚育、松土和除草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严格控制深度,减少根系损伤,避免影响幼林的成活,可以利用机械和手工进行除草和松土,其进行的时间应该按照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同时结合土壤的水分、养分、动态而确定。松土除草的次数受造林地区的气候条件、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造林树种和幼林年龄,以及当地的经济状况制约,一般为每年1~3次。

1.3 松土除草的方式和方法

松土除草的方式应与整地方式相适应,也就是全面整地的进行全面的松土除草。局部整地的进行带状或块状松土除草,或造林第1年整地范围小,而后逐年扩大,以满足幼林对营养面积不断增长的需求[3]。造林初期,苗木根系分布浅,松土不宜太深,随幼树年龄增大,可逐步加深。总的原则是里浅外深(与树木的距离);树小浅松,树大深松;沙土浅松,黏土深松;湿土浅松,干土深松。一般松土除草的深度为5~15 cm,加深时可增加到20~30 cm。

2 灌溉

灌溉作为幼林地土壤水肥补充的有效措施,已成为人工林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提前进入郁闭,加速人工林的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地是否需要灌溉要从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对水分的反应情况来判断。幼林可在树木发芽前后或速生期进行,使林木进入生长期有充分的水分供应,落叶后是否冬灌可根据土壤干湿状况决定。幼林灌溉多在生长季的前半期进行。灌溉的浸润深度视主要根群分布的深度而定,一般为50 cm左右。灌溉的次数和间隔期可根据当地的降水量、蒸发速度、天气状况,以及土壤条件和林龄等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是:地区越干旱,则间隔期越短、次数越多;林龄越大,则每次的灌溉量也越大,但间隔期越长,次数越少。灌溉的方法主要有漫灌、畦灌和穴灌3种,以后2种应用较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底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

3 施肥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多种化学元素,参与代谢活动或形成结构物质。肥料包括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微生物肥料3种。

3.1 施肥的时间和施肥量

施肥时间有春季施肥和秋季施肥等。有效的施肥季节为林木生长旺盛期,即春季和初夏,此时施肥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施肥量可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土壤贫瘠程度、林龄和施用的肥料种类来决定。

3.2 施肥的方法

林木施肥方法主要有基肥和追肥。基肥是在造林前将肥料施入土壤中。基肥要求深施,因为耕作层的湿度和温度有利于肥料分解,一般施15~17 cm为宜。追肥是在林木生(下转第177页)

(上接第175页)

长期间将肥料施入土壤中。也可以随同灌溉将化肥施入林木根系附近,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还可以根外追肥,又称叶面追肥,把速效肥料溶于水中,喷施在林木的叶片上,能及时供给林木所亟需的营养元素。

4 幼林管护

4.1 幼林管理

一是间苗。当幼苗生长到一定高度,应及时进行间苗、定株。二是除蘖。 即对某些萌蘖力强的树种(如杉木、杨树、榆树等)除去从根颈附近发出的萌条,以促进主干速生,并利于培育圆满通直的干形。具体做法:萌条应在基部尚未木质化前结合其他幼林抚育措施及时抹去,有时需分多次进行。三是平茬。对萌蘖能力强的树种,当苗木生长2~4年不理想时,可用平茬的方法使其重新萌芽。平茬时间一定要在落叶之后春天树芽萌动之前进行,只有这一段时间根内养分含量高,萌蘖能力强,新萌蘖条生长旺盛。四是抹芽。应在侧芽刚萌出,小叶未展开前,将苗杆下部2/3的侧芽全部除去,以保证幼树正常生长。五是修枝。对树干不直,侧枝较大的树种,在造林后2~4年内进行修枝促其生长。修枝的时间宜选在落叶后,春季发芽前进行[4-5]。

4.2 幼林保护

幼林保护是造林后为保证造林成活、成林而采取的保护性措施。主要有封山育林,防火,防治病、虫、鼠、鸟、兽害,防治冻害、大雪压折和日灼等危害。

5 参考文献

[1] 张胜花.幼林抚育的重要性及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9):201-203.

[2] 张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对策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135.

[3] 范敦厚.杉树幼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性及解决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3(5):69-71.

篇5

    首先,继续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时抓住学生点滴的情绪变化,及时解决问题。八年级,部分学生思想复杂、情绪不稳定,特别是个别学生萌生“反叛”心理,常常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再需要条条框框的约束,因而在思想上有了很多的麻痹、松懈。针对这个特点,适时地在学期开始之际,召开班会,重新让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体会遵守规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给学生以深刻的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抓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不完成作业等行为,让同学进行“换位”思考,并进行积极教育,让学生在反省中受教育,得真知,约束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尽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谈心,从而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将情绪正常的宣泄,尽可能的调整他们的心态,积极的投身于班级共建中。

    其次,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要有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平常的工作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当班级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在学校活动中得了名次,就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和学生一起庆贺。当班级出现问题,学生犯了错误,就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不足,一起加油鼓劲,争取下次赶上来。

本学期要进行生物、地理中考,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双A,班级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力气开展“一帮一”互帮互学活动。学习中,好生带差生;纪律上互相提醒,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干部的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形成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结合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指导学生在教室里创设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学习环境,设立“拼搏场”、“荣誉榜”、“学问角”等园地,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着同学们求知、上进。良好的班风、学风获得了校领导的好评,学校组织全校语文、英语老师及部分学生到班级来观摩早读课,学习我们是怎样开展齐读、自读活动,如何落实早读效率。

    第三,重视选拔培养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权衡选择出品学兼优、有责任心、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要大胆工作,并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班干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对班委会的工作经常检查,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把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

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一方面从他们身上了解到更多班的动态,让他们总结每星期班级好、不好的方面及下星期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第四,注意经常保持和家长的有效联系。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学期班级工作中,比以往更多的联系家长,一旦学生有违纪行为和学习问题,第一时间通知他们。注意尊重家长,经常与家长沟通并对家长提出建设性的要求,指导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对后进生家长指出孩子的长处,给家长以信心。

    第五,与任课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班级是一个整体,各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调动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班主任工作才能全面完成。尊重课任老师意见,积极配合各学科教师管理好学生,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用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积极的向各位教师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经验,并及时妥善地解决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反馈学生对课任教师的建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6

关键词:人工幼龄林业抚育的方法 管理的措施

人工造林不是简单的栽树,而是一种系统的森林培育工程。根据造林规程规定,造林成活率应达到85%以上;工程造林成活率应达到90%以上。但新造幼林,特别是在造林后的前几年,根系入土浅,生长缓慢,易遭各种不良环境因子的侵害,其成活和生长均不稳定。因为造林以后至成活、成林这段时间,林木既受到气候、土壤、植被、病虫危害、人畜破坏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又受树木个体或群体之间或树种之间的影响;加之抚育和保护不及时,不仅导致杂草丛生,夺取幼林所需的水分和营养,遮蔽阳光,抑制林木生长,而且还引发病虫害,林地也因草根盘结,使土壤变得十分坚实,土壤的结构和通气保水性能变差,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发育。

一、幼林抚育管理重要性

幼林抚育管理,是指在造林后至幼林郁闭前这一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技术措施的总称。树木是多年生植物,多数树种的幼林阶段生长缓慢,植苗造林的苗木,经圃地起苗、运出、栽植到造林地。苗木要经过缓苗和适应立地条件的过程,并且幼林生长同时杂草也生长,为了苗木正常生长,必须及时松土除草,进行幼林抚育。通过抚育管理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常言说,“三分造林七分管”,造林容易,管理幼林要困难的多。在过去造林工作中,对抚育管理的认不够,重造轻管,对于忽视造林抚育管理的,即使自然条件很好,但造林成活率也很低。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重视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

二、 抚育管理措施

1、 松土除草:松土可以使板结的地表破碎,保蓄水分,增强土壤的通透性。除草的主要作用是除掉幼树的竞争植物,使苗木顺利成活;有时适当保留植穴周围的植被,为苗木适度庇荫,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地温。在具体作业时必须做到“三不伤、培土扶正采实”。“三不伤”即不伤根、不伤皮、不伤梢;“二培土”即把锄松的土壤培到根部,苗木扶正采实,再把除下的杂草覆盖在种植点,降低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抑制杂草生长,腐烂后又能增加土壤肥力。松土深度要适当,做到里浅外深,深度一般为5~10 cm。除草松土应在幼树生长旺盛期之前,一般从造林年度起连续3~5 年,主要在一年中生长季的前半期进行。但植苗造林当年的第1 次应尽量提早,并结合培土、扶正、踏实等工作进行。造林后,除草松土的次数为2次、1次,即第一年为2次,第二年为1次。松土方式可用穴状,土壤比较干旱的陡坡和地表径流较严重的地块,应采取鱼鳞坑式的抚育方式。为了消灭杂草,疏松土壤,蓄水保墒,改善林木生长条件,除草松土管理林地。时间次数原则上是做至除早、除小、除了,保持林地土壤疏松无杂草。并及时摘掉下方合侧芽,促进其生长。

2、 幼林补植:在造林后1-2 年内,通过造林检查验收,对成活率低于85%的幼林均立即组织补植,如成活率低于40%则要重新造林。工程造林要求成活率在90%以上为合格,同时保存率不低于85%。补植力求用原树种的大苗,使其与成活苗木的生长相近,有利将来林相整齐。

3、适时修枝:通过修枝可以调整林内光照条件,改善林地环境,减少营养物质消耗,促进林木生长。修枝一定要保持树枝均衡,突出主干、干枝分明。修枝在早春或晚秋为好。要用锋利的快斧或树铲贴枝条基部砍,防止留树茬。修枝避免强度过大,要因林因树而异。适宜的修枝强度是使树冠与树高之比保持一比三。有些地方为解决烧柴,修枝强度过大,树冠留的过小,减少了制造营养的叶面积,对树木生长极为不利,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4、灌水与施肥:在水肥较好条件下营造的薪炭林,进行中林作业时,为满足杨树水肥条件,促其速生丰产,造林时最好在穴内施基肥(土杂粪),每亩施1,000-2,000公斤。有水源条件的能自然流灌溉的地方,每年灌水3-5次。

三、幼林的保护

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防”是基础,“治”只不过是一种补救措施,是灾害发生后无奈的选择。森林病虫害之所以发生、发展、蔓延成灾,就是因为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因此,治理森林病虫害,要在预防上下功夫,要消除森林中的有利于病虫害滋生、发展的环境,提高森林抵御病虫害侵袭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林分的抚育管理。对现有的幼林及成林,若不进行抚育管理,林分密度过大,林木的长势衰弱,存在着大量的被压木、风倒木、风折木和枯死木,就会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条件和场所。如松针毒蛾、松尺蠖、往往在密度大的林分内危害;小蠹虫、天牛等极易感染风倒木、枯死木;松烂皮病菌,通常是作为枯枝上的腐生生物存在着,但当林木衰弱时,便会从枯枝组织转移到活组织,成为寄生菌,引起枝条或林木死亡。

通过加强林分的抚育管理,及时清除长势衰弱的林木及枯死木,保留生长健壮的林木,林分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就会提高。加强林分的抚育管理,不仅不需要增加额外的防治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完好地保持林分的生态体系,避免使用化学药剂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在林业生产建设中,要像重视造林那样重视林分的抚育管理,制定措施,加大投入,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篇7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课堂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有效的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有效的课堂就是追求效果、效益、有序的教学,即“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和提高,是衡量有效课堂的标准” .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它是一个随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和学生发展变化影响的动态概念.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

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2.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

“学案导学”,即以自学为主并得到恰当的指导、学在导前、学中求导、学导结合、学以致用、优化智能、尝试创新的有效教学课堂模式.学案导学遵循“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既关注教师的“导”,又注重学生的“学”,尤其是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得到了实验、推广和发展,它提高了教师教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2.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原则

2.2.1自主活动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他们从事与教学有关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去感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其处于一种能动的学习状态中,增强其学习的主体意识,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对某学校高二2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60.60%的学生非常希望能够自主合作学习,不愿意的仅占6.50%.

[LL][TP11GW01.TIF,BP#]

2.2.2 过程发展原则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强调 “过程与方法”,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而协调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2.2.3 教与学最优化原则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环境是和谐融洽的,教学过程是真正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与学最优化主要体现在确定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目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程序设计为最优;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传递为最佳.

2.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

2.3.1 课前预习导读

设计内容应包括课题名称、授课时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阅读提示、诊断补偿等.我们高二物理集备组将编写好的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对教材进行预习,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提出困惑,完成第一次教学.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学习目标的制定

①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不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而应用“能说出”、“会运用 ××解决××问题”等明确语言给出学习目标.

② 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学习目标过多过高,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③目标的呈现.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可采取课前投放式、分段投放式、总结投放式等三种投放方式.

(2)诊断补偿

①首先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学生对和新知有联系的旧知的掌握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可以以问题即思考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

2.3.2 课堂探究导学

设计内容应包括导学问题、学法指导、知识梳理等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1)导学问题

①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教师设计导学问题,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社会现实问题,科学合理巧妙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问题式、简答式、材料分析式、实验探究式等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

②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渐进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③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要调动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体验,个个有收获.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没问题不讲,学生有问题在讨论之前不讲.

(2)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等.每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3)知识梳理

①当堂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力避遗忘.

②应由学生自我总结,教师辅助完善.

2.3.3 知识应用导练

(1)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一般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组内学生之间相互评出成绩,教师可对各组成绩汇总进行比较,给出评价.

(2)作业设置要结合学情、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分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注意基础达标、能力提升和拓展探究等层次性内容的落实,注意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和发挥部分学生的个性优势.

2.3.4 体系拓展导思

下课后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法进行及时课后反思.将收齐的导学案进行批改,重点看学生的落实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严密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回顾自己在课堂上参与了多少,展示的怎样,提出了几个问题,主动解决了几个问题.另外,对本课内容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同学帮肋、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

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评价

3.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能够实现有效教学

对某学校学生不同年级各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全校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效果极高的同学站比89.3%.分年级来看,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效果极高的同学各年级都很高,高一年级达到92.2%.由此可见,“学案导学”教学法在实现课堂导学、以导促学方面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3.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

对上述270名学生调查还发现,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认为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占到91.80%,认为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的占到80.10%,认为通过“学案导学”获得了好的学习方法占到87.10%,认为通过“学案导学” 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占到89.60%.由此可见,“学案导学”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问题,而且在强调系统性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

篇8

关键词:艺术;科学;历史;当代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22-02

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艺术与科学

作为心智与创造力的结晶,艺术与科学向来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发展的两翼。在漫长的世界文明史上,二者始终呈现出一种泾渭分明而又难舍难分的关系,艺术与科学之间交互发展、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例子举不胜举,有关艺术与科学之关系的理论阐述也屡见不鲜,大致说来,可粗略地分为两类看法:一类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其基本目的和方法原则都不同,科学力图以认知的方式发现宇宙和自然界中的普遍法则,注重客观性、实验性、事实性,而艺术则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通过审美创造来把握世界,强调主体性、想象性、情感性,例如斯诺在《两种文化》一书中,对于艺术和科学的对立和分裂现象就曾进行过充分的描绘;另一类看法则相反,认为尽管艺术和科学分属不同的门类,但都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都力图发现或追求某种普遍性真理,因此从根本性质和最终目标而言具有某种相通性。如赫胥黎就认为,“科学和艺术乃是自然这面圣牌的正反面。一面是用感情,另一面则是用思想,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①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认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②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实践来看,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不尽相同。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原始思维的混沌性和互渗律特征,原始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尚不可能有明确的自觉意识,因此原始艺术和原始科学的萌芽是以一种同源混生、自然融合的状态共存于原始文化母体之中,原始艺术活动一方面体现出人类审美意识最初的萌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原始人类对某些物质、工具、形式和技巧的认识与利用,例如用兽骨和芦苇制作的笛子,既是最早的乐器,也是人类最早的物理仪器;再如原始人用红色矿石粉末在岩壁上作画或涂抹在身上作装饰,既是最早的审美冲动与表达(当然也有巫术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这种矿石的性质、色彩、用途以及碾磨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当原始人在兽皮、陶器或岩壁上绘出波浪、漩涡、野兽或箭头的时候,他们同时也逐渐形成对圆形、曲线、直线或其他几何图形的概念。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科学知识不断积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在古代文明中留下了许多丰富的结晶,以古代建筑为例,无论是埃及金字塔还是古希腊帕提农神庙,都堪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既是建筑艺术的奇观,也是建筑工程史上的壮举,金字塔所蕴藏的一系列奇异数字巧合更令无数现代人惊叹和猜测不已;再如毕达哥拉斯的学说,用数学法则来解释宇宙构成和世界本原,既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数论和几何学方面留下了卓越贡献。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艺术和科学都得到极大发展,也出现了许多在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都造诣超群的文化“巨人”,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达・芬奇,一方面他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探讨如何用线条、光影和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另一方面他广泛研究与绘画、雕塑艺术有关的光学、数学、天文学、地质学、解剖学、生物学、工程物理学等多种学科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因此他的杰作都是既富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被认为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而他本人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自然科学的体系开始逐渐建立。在此之前,古人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一方面受当时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的限制,还处于较低状态,另一方面也未能从其他学科的总体论述中剥离出来,而与哲学、文学、宗教等其他知识体系混在一起,被称为“自然哲学”;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理性和知识日益受到推崇,西方的自然科学研究逐渐从原来的自然哲学向近代科学体系发展,至19世纪完全成熟,形成了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立体系,学科分工细致严密。科学家们在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天文学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牛顿确立的力学体系就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日益确切主动,不仅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也对西方近代启蒙文化运动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在古典主义艺术和启蒙文学中人们能深刻感受到理性的力量,而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小说与绘画中则处处可见自然科学的具体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片面发展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现实异化危机也日益凸现出来,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现代工业文明一方面提供了科学的生产秩序、畅通的流通渠道和合理的消费体系,造就了人类空前优裕的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残酷地摧毁着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吞噬着人类一切属人的本质属性,使人异化成为非人。特别是西方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毁灭性灾难,使传统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价值体系受到怀疑,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对立也日渐明显,艺术成为反抗异化现实的重要精神途径,这一特点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期的现代主义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现代主义文艺表现出鲜明的反理性特征,构成了对片面技术理性的有力批判和反思。

二、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艺术与科学

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和数字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运用科学知识获得对自然界更大的认识和创造能力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的确也伴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但问题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类如何规范使用和控制科学及其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使人类获得科学带来的福祉而避免其危害。

事实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异常密切,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催生出各种新的艺术媒介、带来新的艺术传播和接受途径,也拓展了新的艺术视野和主题内容;更进一步,当代许多创造性活动例如影视、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等,本身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产物,既体现着艺术的审美创造,也离不开现代科学的技术成就。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支柱产业之一,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纷纷将其作为本国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来扶持;而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动力之一就是科学技术及其创新力量,因此,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已成为世界性话题,正如1999年1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在谈论网络艺术形式时提出:“缪斯也需要科学的翅膀”,“技术进步与新艺术形式的萌芽总是如影随形,艺术与技术的互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显然,在当代文化背景下重新考察艺术与关系的问题,思考如何促进艺术与科学的和谐发展、推动创造新的人类文化成果,是一个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的重要课题。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首先要以深厚的艺术与科学积累作为最基本的前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在教育和科研体系中更多地偏重于区分艺术和科学领域,这种做法固然有利于专业细分,但已不适应于当代综合性、开放性和跨越性的知识发展趋势。目前,国外有不少“艺术与科学”的专门研究机构,许多大学的专业设置,如媒体艺术与科学,视觉艺术与科学,设计艺术与科学等等,都反映了试图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术追求和教育理念。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社会和高校也已对艺术与科学综合教育的问题有了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总理在谈到高校教育时多次指出,我们要超过发达国家,就要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上下功夫;就要重视教学的综合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物;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李政道等人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多次倡导大学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会涌现出一大批兼具艺术素养与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与探索。

就方法论而言,艺术与科学这一课题不仅可以在抽象理论层面,从哲学、思维科学、心理认知等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将艺术与科学视作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与相互关联;也可以在具体的技术应用层面,结合不同的专业,具体探讨艺术表现与科学认知如何在方法、手段、途径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科学不断创造新色彩、新材质、新工具、新方法,给艺术家的想象力与表现力以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计算机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艺术家展示了崭新的视觉、听觉与感觉的天地;反过来,艺术给予科学以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人们实现以美的规律塑造世界,引导科学家关注科学技术的精神文化内涵,这种观念与方法上的互启、互用,将推动彼此发展话语体系、符号形式与思维方式,并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总结。当代许多创造性活动如影视、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等,都是艺术与科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也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追求。由于艺术与科学都具有人类共通性和普遍性,因此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努力探索和寻求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和谐建构和科学发展,也能够通过现代科学和艺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现代阐释,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跨越;更进一步,也只有这种根植于深厚传统、同时又实现了现代超越的民族文化,在汹涌而至的全球化浪潮中,才能够真正与世界进行既开放又独立的平等对话。

最后,也是极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讨论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问题时仍应注意,在科技时代,艺术在借重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和放弃艺术自律的原则以及审美现代性的文化批判和反思功能。审美现代性通过强调与科学理性相对的审美维度,对工具理性提出质疑,对日益机械化、碎片化的现代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进行反抗。无疑,在彰显个体精神自由的审美维度、在反抗异化现实等方面,审美现代性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批判功能,或者说,对于片面追求理性合理化、而相对忽视个体精神自由的现代科技来说,它构成了一种有益的补充和修正。因此,正如韦伯所说,艺术在当代生活中具有把人们从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压制中救赎出来的重要功能。这一独特功能和积极意义,在我们提倡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时,尤其不应忽视。

注释:

篇9

关键词:微积分;近代数学;产生;发展;地位;作用

1. 引言

17世纪到19世纪是近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发展莫过于微积分的产生和应用。微积分的内容包括极限、微分学、积分学及其应用,是一门研究变化、运动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创立不仅极大的推进了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和推动了其它学科的发展,并进而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时间产生影响。本文探讨了微积分在数学中的地位,同时揭示了其对于当代数学的发展以及其它自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作用。

2. 微积分产生与发展

2.1 微积分的产生

微积分思想的萌芽出现得比较早,中国战国时代的《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就蕴涵了无穷小的思想。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公元前三世纪运用杠杆原理推导出了球体的体积公式,就包含了定积分的基本原理。之后,到了17世纪,欧洲许多数学家也开始运用微积分的思想来求极大值与极小值,以及曲线的长度等等。帕斯卡在求曲边形面积时, 用到“无穷小矩形”的思想, 并把无穷小概念引入数学, 为后来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2 微积分的发展

微积分的正式诞生是在17世纪的后半期,牛顿和莱布尼兹在求积问题与作切线问题之间的互逆关系的基础上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定理,并且对无穷小算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正式创立了微积分这一数学中的重要运算法则。之后,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微积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欧拉对于微积分的贡献最大,他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积分学》三部著作对微积分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之后,洛必达、达朗贝尔、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勒让德、傅立叶等数学家也对微积分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由于这些人的努力,微分方程、级数论得以产生,微积分也正式成为了数学一个重要分支。

3. 微积分在近代数学中的地位

3.1微积分是近代数学的重要组成内容

微积分是近代数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微积分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总称,微分学包括极限理论、导数理论、微分理论等等,微分学还有一元微分、多元微分,并进一步发展出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等数学知识,微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以直代曲,即在微小的邻域内,可以用一段切线段来代替曲线以简化计算过程。积分学由定积分、不定积分理论组成,积分是微分的逆运算,定积分就是把图像无限细分,然后在进行累加,而不定积分是对已知的导数求其原函数,定积分和不定积分联系起来就是著名的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若 那么 (上限a下限b)=F(a)-F(b),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也就是微积分的基本定理。

3.2微积分是近代数学发展的基础

著名的数学家、计算机的发明者冯.诺依曼曾说过:“微积分是近代数学中最伟大的成就,对它的重要性无论做怎样的估计都不会过分。”由此可见,微积分在近代数学发展中的作用。微积分是整个近代数学的基础,有了微积分,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数学。微积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反映了自然界、社会的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它紧密的与物理学和力学联系在一起,它的产生可以说是数学发展的必然。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而它们也就立刻产生,并且是由牛顿和莱布尼茨大体上完发的,但不是由他们发明的”。因此,微积分是近代数学发展的基础。

4. 微积分的作用

4.1微积分推动了数学自身的发展

微积分和解析几何创立之后,就开辟了数学发展的新纪元。通过微积分,数学可以描述运动的事物,描述一种过程的变化。可以说,微积分的创立改变了整个数学世界。微积分的创立,极大的推动了数学自身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开创了诸多新的数学分支,例如:微分方程、无穷级数、离散数学等等。此外,数学原有的一些分支,例如:函数与几何等等,也进一步发展成为复变函数和解析几何,这些数学分支的建立无一不是运用了微积分的方法。在微积分创设后这三百年中,数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4.2微积分推动了其它学科的发展

微积分的建立推动了其它学科的发展,数学本身就是其它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天文学、力学、光学、电学、热学等自然学科的发展。微积分成了物理学的基本语言,而且,许多物理学问题要依靠微积分来寻求解答。微积分还对天文学和天体力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牛顿应用微积分学及微分方程为了从万有引力定律导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其它学科诸如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现代信息技术等这些学科同样离不开微积分的使用,可以说这些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时由于微积分的运用,这些学科运用微积分的方法推导演绎出各种新的公式、定理等,因此微积分的创立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3微积分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微积分由于是研究变化规律的方法,因此只要与变化、运动有关的研究都要与微积分有关,都需要运用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微积分的创立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在一些金融、经济等社会科学领域,也经常运用微积分的原理,来研究整个社会、整个经济的宏观和微观变化。此外,微积分还广泛的运用于各种工程技术上面,从而直接的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例如:核电工程的建设,火箭、飞船的发射等等,这些人类文明的重大活动都与微积分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微积分的创立在数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它不但成为高等数学发展的基础,也成为了众多相关科学发展的数学分析工具。毋庸置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各学科间的相互交融,微积分与数学仍将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们也要进一步将微积分和数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金永容. 微积分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0, (03):56-57.

[2] 马国良. 微积分发展浅议[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0, 2:45-47.

[3] 晏能中. 微积分——数学发展的里程碑[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12-14

[4] 李经文. 漫话微积分史[J].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6):90-91.

[5] 祁卫红,罗彩玲. 微积分学的产生和发展[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02).

[6] 李涛. 漫谈微积分的产生与发展[J].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 2006, (06):67-68.

[7] 刘和义,刘旭浩. 微积分发展简史[J]. 衡水学院学报, 2005, (01):19-20

[8] 陈宁. 微积分基本定理——微积分历史发展的里程碑[J]. 工科数学, 2000, (06).

篇10

关键词:美国文理学院;高等教育;现状;挑战

一、美国文理学院的现状

(一)文理学院的总体情况

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秉持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理念、以文理学科的本科教育为主的四年制小型学院。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高等院校分类报告显示,文理学院是指主要提供本科教育且颁发的学士学位中文理学科领域专业占50%以上的学院。从数量上看,根据卡内基教学促进委员会2000、2005、2010年的高等院校分类,文理学院分别为228、287、280所,在美国高等教育院校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78%、6.54%、6.04%。[1]

根据200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报告,全美3941所高等院校分为6大类:261所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或研究型大学(Doctoral/Research Universities),611所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院和大学(Mast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606所主要颁发学士学位的学院(Baccalaureate’s Colleges),1669所主要颁发副学士学位的学院(Associate’s Colleges),766所商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专业院校,28所部落学院和大学(Trib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其比例分别约为6.6%、15.5%、15.4%、42.3%、19.4%、0.7%。其中606所主要颁发学士学位的学院分为三类:228所颁发学士学位的文理学院(Baccalaureate Colleges-Liberal Arts),321所颁发学士学位的普通学院(Baccalaureate Colleges-General)和57所颁发学士与副学士学位的学院(Baccalaureate/Associate’s Colleges),在全美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5.8%、8.1%、1.4%[2]。因此,从高等教育的纵向结构上看,文理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中主要颁发学士学位的本科院校的重要类型,而且大多数生源和教学质量较好,位于主要颁发学士学位的普通学院和颁发硕士学位的学院或大学之间。文理学院在美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文理学院的主要特点

本文对前面提到的228所文理学院的办学方式、地理位置、建校时间、授予学位、文理学科领域的学位所占比例、学生人数、教师人数、生师比、最高学位教师的比例、学生的种族和性别构成,以及17~21岁学生的比例,这11个方面的情况(1999~2000年)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总结出文理学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点。

1.主要授予学士学位

228所文理学院都是以开设本科课程、授予学士学位为主。其中,117所文理学院只颁发学士学位,111所文理学院除了颁发学士学位外,还开设副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课程,提供法律、神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学位的课程。这111所文理学院中,除学士学位课程之外,既开设副学士学位课程,又开设硕士学位课程的学院只有4所;只开设2年的副学士学位课程的学院共28所;另外79所文理学院以学士学位课程为主,还开设了包括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专业学位的课程。

2.以文理学科为主

文理学院设置的专业以文理学科领域为主,应用型专业为辅。文理学科领域包括:英语语言和文学,外国语言和文学,生物科学与生命科学,数学,哲学和宗教,物理科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和历史,视觉和表演艺术,地区、种族和文化研究,文理通识研究和人文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研究。这228所文理学院符合2000年卡内基的分类标准,即所授予的学士学位中文理学科领域的专业至少占50%,其中有少数文理学院只授予文理学科领域专业的学士学位,大多数文理学院设置了数量不等的非文理学科领域的应用型专业课程,如工商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教育、工科、公共管理、家政、人类健康专业等。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在1999-2000学年授予的415个学士学位中,410个学位属于文理学科领域,还有5个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专业;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授予的学士学位中,344个学位属于文理学科领域,还有36个工商管理专业。

3.规模较小

228所文理学院的学生总人数为382912人,其中,58所文理学院的学生人数均超过2000人,170所学院的学生人数均低于2000人。这170所学院中,16所学院的学生人数低于500人,43所学院的学生人数为500~1000人,65所学院的学生人数为1000~1500人,46所学院的学生人数为1500~2000人。学生人数最少的学校只有66人,是位于佛罗里达州的皮肯学院(Beacon College),美国唯一一所专门招收有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的学生的学院。大部分文理学院以招收全日制学生为主,有部分文理学院只招收全日制的学生。从学生年龄结构上看,大多数文理学院中17~21岁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在70%以上。

4.生师比较低,师资水平较高

文理学院的生师比都较低,约1/3的学院生师比集中在11:1和12:1,小于11:1的学院约占1/3,大于12:1的学院约占1/3,其中伯灵顿学院、汉密尔顿学院、佩恩曼诺学院等少数学院的生师比甚至小于5:1。大多数文理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所在专业的最高学位或证书的教师比例超过80%,约1/2的学院占90%以上,其中9所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所在专业的最高学位或证书的教师比例为100%。这一比例在80%至90%之间的文理学院约占1/4。与其他类型大学相比,生师比低和师资水平较高是文理学院的一大优势,是文理学院保持高质量本科教学的保障。

5.以非营利私立学院和依附于教会的学院为主

从228所文理学院的办学性质看,202所文理学院为私立学院,占文理学院总数的92.9%;公立学院只有26所,占文理学院总数的7.1%。大部分公立学院是在20世纪建立的,80%的私立学院是20世纪以前建立的,20世纪后建校的私立学院为41所,约占20%。202所私立学院全部都是非营利私立院校。文理学院中,私立与公立院校的数量比大于9:1,因此提起文理学院,大多数美国人都会认为其是私立学院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对202所私立文理学院与宗教的关系进行的考察,可以看出,大多数文理学院不受宗教的控制,但50%以上的学院依附于教会。这些学院一般由某一教派创办,后来脱离教会的控制,不为教会培养人才或提供服务,不要求学生皈依教派,崇尚学术自治,但是仍然保留了许多教派传统,推崇教派的价值观,接受教会的捐助。在202所私立文理学院中,89所不受宗教控制,也不依附于任何教会,是完全独立的学院,110所文理学院依附于教会,但是并不受教会的控制,只有3所文理学院是在宗教的控制之下。

6.老学院与新学院并存

文理学院主要建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期,尤其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之间。这228所文理学院中最早的学院建立于1696年,最晚的建立于1994年,也就是说最新的文理学院和最古老的文理学院的历史相差近300年。但19世纪以前建立的殖民地学院仍然保留文理学院性质的已经为数不多了,20世纪70年代后建立的文理学院的数量也较少,而且大多是公立学院。在18世纪末之前建立的学院共14所,在19世纪初至60年代之间建立的学院共110所,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学院共90所,20世纪70年代后建立的学院共14所。

7.广泛分布,东部较为密集

从分布的特点上看,文理学院分布比较广泛,约3/4的州拥有文理学院,但在各州的分布不均匀,有10所以上文理学院的州有7个,这7个州文理学院总数为104所,占所有文理学院的45%,仅宾西法尼亚州就占10%。大多数州的文理学院的数量都在5所以下。总体来看,东部地区文理学院的数量比西部多,且分布较密集。

8.学生构成多样化

从学生的性别构成上看,目前仍有19所女子学院和4所男子学院,其他205所是男女共校的学院,这体现了文理学院的性别构成倾向男女共校,但仍有保持传统特色的学院存在。从学生的种族和民族构成上看,大部分文理学院的学生的种族和民族呈现多样化,一般包括非西班牙后裔的白人、非西班牙后裔的黑人、西班牙后裔、亚裔和太平洋岛国居民、印第安人、土著阿拉斯加人等。在228所文理学院中仍然有一些专门为黑人或西班牙后裔等少数种族或民族设立的学院。

(三)文理学院的地位和作用

文理学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但在19世纪后期,随着通识教育的本科学院与专业教育的研究生院相结合的大学模式的确立,文理学院从占据主导地位的类型成为美国多样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个别具特色的类型。文理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高质量的精英本科教育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特色本科教育上。

一是提供高质量的精英本科教育。威廉姆斯学院、阿姆赫斯特学院、斯沃斯莫尔学院等顶尖文理学院可以与哈佛、耶鲁等大学的本科学院相媲美,顶尖的文理学院也被称为“隐蔽的常春藤”,是美国本科教育的典范。美国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文理学院接受的本科教育,换言之,文理学院在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理学院提供精英本科教育的原因在于其坚守博雅教育理念,坚持小规模办学和以本科教育为中心,保证较低生师比和较高的师资水平,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二是提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特色本科教育。一方面,文理学院传承历史特色,继承发扬博雅教育的精神,比如,圣约翰学院实行“名著导读模式”,阿姆赫斯特学院坚持“自由选修模式”等。另一方面,特色文理学院的存在,比如男子和女子的学院、黑人和西班牙后裔的学院、招收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学院等,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

二、面临的挑战

(一)理念的博弈

从深层次的理念上讲,文理学院的发展问题体现了自由或博雅教育传统和专业或职业教育之间的博弈。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高等教育中,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角色愈加凸现,这导致学生和家长更多地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本科教育,强调以职业为导向,重视学历甚于教育本身。文理学院的许多学生和家长看重的不是学院教育的价值,即训练学生的心智,增强公民的意识,而更加关心的是学院的本科文凭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收入。文理学院作为博雅教育的一种传统形式,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博雅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较量还将继续,质量和声望都较好的文理学院和一些地方的教派或种族学院的地位仍然比较稳固。博雅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拓宽知识和提高能力为目标,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是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坚实基础,因此博雅教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以博雅教育为基本办学宗旨的四年制文理学院,仍然会是美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市场的选择

美国高等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文理学院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在竞争中求生存的问题。文理学院之间竞争造成的学费上涨对文理学院的长远发展不利,因为学费的高涨令文理学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大学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在优秀生源上与文理学院的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排名靠后的文理学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文理学院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以吸引优秀生源及企业或基金会的资助,包括设立应用型专业、提高科研水平、扩大招生范围、引进新技术等;另一方面,这些改革对于文理学院的传统办学模式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虽然文理学院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有利于文理学院发展的因素。第一,与小规模的文理学院相比,其他类型的大学虽然在招生规模上具有优势,但是即使是公立的大学,也同样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第二,就业市场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有些用人单位认为,文理学院的教育为学生的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更倾向于招聘文理学院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或在职培训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用人单位提出的希望员工具备的素质和文理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十分类似的,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理论的应用能力、终身学习的信念等,这也是文理学院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三,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具有多元化特征,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不同类型的院校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文理学院主要面向的是推崇博雅教育传统的中高收入的人群,即使在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倾向凸显、博雅教育式微的时代,坚持博雅教育传统且独具特色的文理学院依然将会在美国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