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7:2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经济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经济论文

篇1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

论文正文:

通货膨胀中国经济论文

一、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被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通常是被认为总需求过度的结果。也可说成社会上的总需求超过生产商的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升。概括说来,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总产量的增加,但是在实现充分就业以后,也就是达到实际产量的最大限度,总需求轻微的波动都会带动价格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货膨胀也就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又被生动地描述为过量的货币追逐稀有的商品。同样根据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一旦出现社会上的总需求超过总供应的现象,物价上升趋势的出现也就很正常了。所以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总需求上升必定会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种现象。

(二)成本推进

成本是在生产和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所有费用,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是构成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即人们在通过一些途径达到自己所需目的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要素也称为成本。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又被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在人们总需求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商品成本的提高所导致的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地增长。指的是由于生产者成本的上升是价格水平上升的情况也会由于市场上的价格冲击力造成的某一类原料价格上涨。

(三)结构性变

化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家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市场活动内容应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工作效率很高的工业组织;二是生产率保持一定水平线上的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当工业部门由于工作效率高而使部门工资上涨时,社会服务部门也会不甘示弱,同样提高薪资上涨幅度。由此现象不难发现在这种做法下,经济总体难免会形成由工资薪酬成本所推动产生的通货膨胀。即社会中某一部门的工资提高,其他部门必会因为攀比心里而同时提高自己的工资比例。

具体定义来说,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推动的作用下,仅仅是由于市场结构因素造成的普遍价格的上升变化。分析来看,社会各部门生产效率与发展水平层次不同,和外部的经济联系不同,可是现代经济结构要想使生产要素从落后的部门向先进的部门转移是很难做到的,同时落后的部门会要求与先进的部门在工资和价格方面达到同一程度水平,这样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形成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表现

(一)通货膨胀使收入分配结构不平等

通货膨胀会影响甚至降低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其中对固定水平低的民众影响十分明显。一般会分成两个部分:对于有固定工资收入者和债权人来说会遭受财产的损失,由于这群民众只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及养老金,而工资的增长的幅度却抵不过物价上涨的幅度,总是居于通货膨胀之后。而对于那些非固定收入者(利润收入者)和债务人都会在循环涨价的通货膨胀过程中通过提高价格水平来减少通货膨胀损失,并可能从中获益。

(二)通货膨胀造成消费与投资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畸形经济结构由于消费投资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向更加不协调的方向演变,市场生产者发出商品价格的信号,而生产者会依据这个信号来明确市场是否需要自己的产品,明确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规模,来降低社会能源资源的浪费,让这些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但通货膨胀来临时,商品价格的上涨只是由于生产的投机和人们的心理作用,并不是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上涨。由于生产者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全面可靠的市场信息,因此人们的这种行为会促使消费与投资的进一步盲目前进。

(三)通货膨胀降低中国的竞争能力

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商家们要想谋求自己的产品利润最大化,最直接并且最有成效的途径就是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因为即使获益的空间被通货膨胀的循环冲销压缩,可是相对于不涨价而言,获利空间还是很大的。我国属于外向型发展经济,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加工制造国外的产品再输出,成本低廉,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是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通货膨胀更加剧了这种低端的社会地位,不但国内货币贬值,而且抬高了出口的成本。中国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四)通货膨胀对国内居民的影响

首先,对于固定的工资收入持有者来说在通货膨胀中会遭受损失。对于那些固定收入的阶层来说,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的人等,他们的收入属于弹性很小的固定资金额,普遍追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尽管实际收入通过名义工资有所提高但是购买力将不断下降,导致固定收入者生活质量下降。其次,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不利,伴随物价水平上涨,居民存入银行的资金的实际价值就会下降,从而导致原本拥有的资金按照相反的利率来计算,使民众所持有的资金受到严重的打击。最后,通货膨胀还会对居民就业产生很大影响,虽然通货膨胀在前期内可以刺激生产者扩大生产,从而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但是只要当通货膨胀继续以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么人们就会大大的降低积极性,企业不愿意多提品而且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极大下降,这就会导致出现失业增多的现象。

三、应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总需求属于宏观的理论。它是指在特定的物价体系阶段中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必须要对货币流通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不能就单方面来看,还必须综合各种因素来采取对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大力缩减财政支出,保持财政收支平衡,避免赤字财政的产生。而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通过紧缩型信贷,严格控制货币的放出量,降低货币供应量。但是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或是两者结合的综合治理,很重要的途径即抑制消费过快增长并将投资的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实现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二)加大金融部门监管力度

在世界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不难看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工作的重点应该加大金融部门监管力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完善加强监管制度;另一方面整改一些不合理的经济管理因素,协调好监管体制下的各个金融部门,坚决制止和查处随意提高利率、乱批设金融机构和各种违反金融政策法规的行为,防止各种违规现象发生,避免由于经济中的不稳定性因素推动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

(三)增加产品合理供给,优化经济结构

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需要从两个切入点着手,一方面适当增加总供给;另一方面控制总需求,二者均要重视。若单方面控制总需求而忽略了增加总供给的作用,将阻碍经济发展,使我国经济处于低速阶段,最终使努力付诸东流。但仅增加总供给而不控制总需求又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调整的成本。因此,在控制总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有效供给,降低成本,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四、结论

篇3

1.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首先,我国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可以吸引发达国家投资。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主要接收外资,所以跨国企业在我国快速发展。而我国较高的吸引外资的能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了我国对资本的需求,同时我国在引进外资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我国成为贸易出口大国,不断增大的出口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虽然我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也受到了影响,可是也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我国企业制定了风险预警和预防机制,更好地应对将来的风险,有效促进了我国企业的成长。再次,经济全球化更加合理地分配了劳动力,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加工企业的发展,进而为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岗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更加重视技术人才,提高了企业发展的竞争力。

1.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问题。第一,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发达国家的限制。经济全球化发展受控于少数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们制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经济规则,而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必然受到更多的限制。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发达国家投资大量资金建设企业,还可以利用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这样发达国家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例如,我国廉价商品会冲击发达国家市场,影响发达国家的企业,此时发达国家会以贸易保护的借口禁止我国产品进入它们的市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消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污染其环境。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会接收发达国家转移的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进而引发我国的环境问题。

2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2.1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

我国当前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是仍然需要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我国应该对政府职能进行转变,以市场规律和规则为依据,真正分开政企职责,为企业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还要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完善,改革国有企业。真正改变企业的经营机制,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2.2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竞争

我国是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深刻影响着国际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要吸引外资,还要提高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意识,而政府也要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将会更加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吸取发达国家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管理方式等进行完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2.3重视产业转移引发的问题

国际产业转移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所以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要关注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强化监管,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我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可是非常依赖外贸,因此有效提高国内需求以及供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其他国家的限制,我国一定要守住阵地,促进我国内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3结语

篇4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实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限制农民权益的社会结构却一直延续至今。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将扩大工业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了扩大工业生产力的手法,放弃了总动员体制,释放了为计划经济体制所束缚的社会活力,工业化的主体也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了营造适应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国果敢地实行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不遗余力。这些努力的结果使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被世人称为“世界工厂”的巨大工业生产力。然而在空前的经济发展期,重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立在农民和普通劳动者的牺牲之上的工业化社会机制一直延续,出现了真正富裕起来的群体和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成长成果的群体之间的社会龟裂。中国亟待从根本上改革在重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二元社会体制,将社会发展的目标从扩大生产力转变到建设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社会。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需要将工作重点从经济发展转移到民生和服务上来。发展目标的转变和政府工作重点的转移是今后中国能否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

1.1提高国民收入

为了提高还没有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人群的收入水平,首先需要通过城市化将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服务业等。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同时必须提高在工业、服务业等部门的劳动分配率,促进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升高。为了谋求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亟待提高劳动分配率和劳动者的权益。

1.2培育消费心理

对未来的不安也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使人们倾向储蓄手头的资金,导致中国的储蓄率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准。高储蓄率造成了投资的无节制扩大,助长了经济过热。因此从扩大消费的观点也需要消除人们对未来的不安,为此必须构建以全民为对象的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国民最低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

1.3发展第三产业

在中国一方面严重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有需求但是供应不足,甚至没有供应的领域,这种领域集中在第三产业。因此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扩大内需的潜力非常大。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打破垄断。特别是在垄断倾向较强的金融、运输、通讯、文化、传媒等领域,如果不打破垄断状态,不可能有第三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因此各级政府需要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打破垄断,缓和管制,让服务业能够真正地回应旺盛的社会需求,甚至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潜在空间,是扩大内需的一大关键。

2.结语

篇5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6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中国经济论文利用FDI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论文利用FDI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利用FDI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7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8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它在以生产为中心的基础上加入了经营,实现了以生产和经营两者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模式。因此,企业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应不断提升对企业自身的评估能力,挖掘市场需求,加强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以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概念

企业经济管理是指对企业日常活动进行指挥,并通过人为方式进行协调,通过对这些活动地有效组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一种管理活动。此外,随着市场的变化,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对企业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更符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为企业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三、中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均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等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分析。

1.人力资源方面

中国部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体现,主要是指员工素质不高。此外,这些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制度做得不完善,企业内部的人员流动较频繁,人力资源部门波动大。体现在:

(1)人力资源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正规的培训,道德水平不高且工作能力不强,这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人员的流动大,造成企业很多的工作项目无法顺利进行,拖延了企业的工作进程。

(3)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制度不完善,员工的积极性始终得不到提高。

2.管理制度方面

长期以来,企业对自身的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认识。虽然,有些企业制定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但并不完善,再加上制定的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因此实用性较低,甚至不具备实用性。管理制度方面的欠缺影响了管理的效果,使管理效果降低了。

3.组织机构方面

企业的组织机构形式单一,不够灵活。因此,现今企业很多的组织机构都与市场需求相背离。另外,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只重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方面不够重视,使得企业组织机构中的很多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滞后。

四、加强中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

上文我们分析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状,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下面我们针对上文所分析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重视及改善企业的组织机构等三个方面。

1.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

优化人力资源是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模式的改进中首先要重视的工作。人才的竞争对企业最终竞争的成败有重要影响。因此,优化人力资源,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

(1)针对企业的业务需求,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员工的道德和业务素质在经过培训后得到全面的提升。企业要想优化人力资源,还要从为员工创造发展条件,提供发展平台入手,同时加强岗位建设,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才能。

(2)优化人力资源,要坚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本出发点,在这个基本点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要留住人才,防止人才外流。企业要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同时要尽可能地提高员工的福利,让员工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2.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这是保证企业高效发展的关键环节。企业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应依据相应的管理制度对自身进行管理,体现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过程进行管理,确保企业高效有序地运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不仅利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全程管理,还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精细化管理。以公路施工企业为例。公路施工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还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

(1)在施工过程中,选用优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降低施工成本。

(2)监控施工现场,对其施工质量进行把关。

(3)提升员工工作的责任心,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

(4)不断创新科技,在质量和技术方面进行把关。

3.重视和改善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要想改进经济管理模式,不仅要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还要重视和改善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组织机构的改进和完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摒弃僵化的组织机构,制定出灵活、合理,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组织机构。

五、结语

篇9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扩大再生产、可变资本

一、再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扩大再生产理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简单再认识。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商品中的价值量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一部分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原有生产资料的价值。商品价值决定于物化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观点区别于生产要素价值论。虽然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本文认为改革开放进行的30年来,劳动价值论对整个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二)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扩大再生产按扩大的方式又分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与使用效率的提高往往是同时显现的。本文试图根据价值形成总公式C+V+M,对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区分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分别考察,在对不同资本区分基础上结合扩大再生产理论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对于不变资本C部分,中国经济主要经历了一个量上的增加;而对于可变资本V部分,中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带来了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双面提升。

二、基于可变资本V部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

(一)劳动者数量的增加。

1,“人口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这些人口一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者数量,而且还带来了储蓄的增加,相应的带动了资本的增加。

2、劳动力转移。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同样就是一个逐渐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整个工业化过程和城市化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资本积累,但劳动者的积累和转移更为重要,它仍然起着基础性作用。在中国一系列改革的进程中,由农补工不再采取明显的“剪刀差”,而是通过价格双轨制、人口转移等形式,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剩余人口的过剩,继而城市人口增加,平均工资不变但总量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带动一系列的投资从而引发经济增长。可以看出.农村人口的转移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劳动力,保证了中国改革的进程和中国经济的增长。

(二)劳动力质蚤的增加。

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概念,可以主要理解为对劳动者经过一系列的技能、知识培训使得劳动者具有更大的市场回报价值的一种资本。国家一直推行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在教育上政策的重视和实}’’都对我们普遍性人力资本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技术引进。

技术进步一方面提升了资本和劳动力结合的效率,但更主要的是提升了劳动者普遍的素质。FDI能否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在这方面,中国的人力资本优势就体现的非常明显了,不断对外的政策出台和对内教育措施的实施,都保证了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形成,继而可以吸引更多的FDI技术引进。当技术引进不再是为了本国资源而是为了其他市场因素的时候,人力资本吸引更高层次的技术就更加有优势。高人力资本带来高技术,高技术又推动高人力资本形成,如此循环,加速推动中国劳动者质上的提高。

三、基于不变资本C部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

(一)不变资本C中的资金部分:量增加、质增加。

对于不变资本C部分,中国一直是比较缺乏的。随着改革开r的深人,我国的资金拥有量不断提升,同时质有不断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FDI的递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FDI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随着2006年底我国全面加人WTO,FDI进人我国的行业限制进一步放宽。二是前述的“人口红利”引致的国民储蓄的增加,因为负担的减轻和所得工资的提高,整个国民储蓄增加;三是依靠劳动力比佼优势,结合外资、国企、民营经济发展中,廉价的劳动力在面临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况下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充分的竞争力。

篇10

我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最近几年的灾害,尤其是大的灾害频繁发生,如08年5•12汶川大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及近期发生的南方暴雨灾害。频发的灾害暴露了我国长久以来巨灾保险制度缺位的尴尬现状,保险业在灾害面前却常感有心无力。08年5•12汶川大地震,预计损失高达5000亿元,但在保险赔中,财产险基本上将地震列为除外责任,人身险预估赔偿也不会超过5亿元。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后,保险赔款仅占直接损失的5%左右。据统计,我国保险业年均承担的自然灾害损失赔款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并且有下降趋势。据民政部的统计报告,2005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损失2042.1亿元。而保险业支付的保险赔款仅为100亿元左右,占比不到5%,远低于36%的全球保险业平均水平。由于巨灾保险的缺位,灾害带来的损失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救济,如2007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经济损失2363亿元,2008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52亿元,这其中绝大部分国家承担。这一系列数字说明我国保险业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作用偏低,凸现了建立巨灾模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对国外经验的借鉴

从国际统计数据来看,国外巨灾后,保险赔款可承担30%以上的损失补偿,发达国家甚至高达60%至70%。如美国“9•11”事件后,保险赔偿高达350亿至700亿美元;2005年东南亚大海啸后,保险赔偿高达40亿美元。下面以新西兰、日本、美国为例,讲述这三国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新西兰强制征收地震巨灾保险.一旦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房屋最高责任险金额为10万新西兰元;[2]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

(二)日本也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尤其是地震频发,所以在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方面,日本形成了一种由政府和民间保险公司共同分担的二级再保险模式,即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业务先由民间保险公司承保,然后再全部分给由日本各保险公司参股成立的地震再保险公司,超出再保险公司与直接承保限额的部分,由国家承担最终赔偿责任。

(三)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政府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政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两种方式,巨灾风险证券化,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抵御风险。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保险公司约赔付了42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联邦政府200亿美元的拨款,成为纽约市重建的主要财务来源

三、如何建立我国巨灾模型

(一)法律支持

2006年我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以“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为建立建立我国巨灾模型提供了法律支持。

(二)多方面技术合作

巨灾模型应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如可以与中国地震局和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国际巨灾风险研究机构之间的技术联合,利用地震风险分析与保险精算和损失模型相结合,计算区域最大损失预测。

(三)建立适合我国的巨灾模型

巨灾模型的建立首先需要从巨灾事故中收集有用的历史经验信息和数据,因为巨灾模型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不仅如此还包括巨灾事故本身的一些物理特征信息,比如地震模型需要震中位置、地震强度等信息,还包括巨灾的受灾体自身的一些特征信息,比如受灾建筑的建筑材料、受灾建筑的总价值、建造结构、距震中的位置等信息。根据收集到的巨灾历史经验数据,确定巨灾事故的相关概率分布,比如地震模型需要确定震中的分布、地震强度的分布等。既然巨灾模型得建立需要的数据和信息量有以上特点,那么在在建立的过程中要考虑我国自身的特点,如要考虑到我们的地形地貌,地震带分布,板块结构,不同地区的建筑物的特性及构造的等,以此来建立适合我国地区特点的巨灾模型。当然在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他国的经验,但不能全盘接受,要注意是否适用我国。如人保启用AIR风险模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