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观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23:0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我价值观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我价值观总结

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生价值和劳动奉献》。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升华,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回归教书的育人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我们学生的认知由社会历史领域带入人生价值领域,实现由历史到回归现实的转变。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概念;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得与失的关系。

(3)情感目标:学会感恩、懂得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3.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的贡献。

难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

二、说学情

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对象所面临的是一个物欲横流、崇尚金钱和权力的时代;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因此,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告别误区,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显得十分重要。

三、说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节课具体的内容,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对比分析

PPT展示两张图片:黄晓明一场奢华的婚礼和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图片。并请学生思考:这段时间中国舆论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两个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和演员黄晓明的婚礼,一位在世界医学界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生命的杰出女性。一位是纵横中国娱乐圈高颜值的当红演员,赚得盆满钵满的演员。试问,大家为什么会关注他们?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什么?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都实现了人生价值。两个纵横交叉的风云人物在一遍遍冲刷着我们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一片争议。有人说,100个黄晓明也比不上一个屠呦呦,也有人说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那么到底如何衡量人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点明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共同点,导出人生价值的概念。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不同点,引发学生关于如何衡量人身价值大小的思考,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走进生活,案例分析

材料一:播放视频《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视频。

PPT展示诺贝尔奖委员会写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请学生阅读颁奖词并思考:

探究1.屠呦呦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

2.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为社会、为她自己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3.屠呦呦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屠呦呦历经艰辛提取出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东方神药”而受益。她为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实现了社会价值。并通过PPT展示: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另一方面屠呦呦的卓越贡献没有白费,给她带来了荣誉、地位、收入。从此她的名字将代表中国永远载入历史史册,刻入科学发展的丰碑,为屠呦呦的人生添上了一抹浓重的夕阳红。她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并通过PPT展示:自我价值,那社会对个人需求的满足(索取)。人生价值是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PPT展示板书:

1.人生价值

(1)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

(2)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教师讲解: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二者密不可分。

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则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对个人需要给予相应的满足,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其次,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才有资格和权利得到社会或他人的回报。一个人,只要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必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索取)

PPT展示板书:

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1)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2)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深度挖掘屠呦呦的材料,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走出误区,告别迷惑

PPT展示:

材料二: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铺天盖地全是后者消息的时候,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①屠呦呦获奖和黄晓明婚礼,你更关注谁?为什么?

②你认为谁的贡献更大?社会进步究竟靠谁在推动?请说明理由。

思考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很难评价屠呦呦的贡献大还是黄晓明的贡献大,因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屠呦呦侧重于物质贡献,黄晓明侧重于精神贡献。但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比较,人的社会价值是主要的、根本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思考②

教师总结:社会进步要靠全体中国人的参与与努力。只有每个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作为青年人,我们要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贡献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PPT展示板书:

3.人生价值贵在奉献,社会价值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设计意图:对于身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生而言,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很难理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因此,设计这一环节,企图通过价值观的冲突、辨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告别迷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教学活动推向。

人生价值贵在奉献,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呢?

PPT展示:

材料三:屠呦呦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直到第191次实验,才真正发现了青蒿有效成分,甚至自身试毒弄坏肝脏。

请同学们思考:

探究1:屠呦呦拥有今天的成就容易吗?

探究2:屠呦呦如何一步步走上科学的神圣殿堂的?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1.屠呦呦取得这一荣誉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教师不复述材料中的语言,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

2.青蒿素的提取,解决了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为当今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奉献

这给我们启示,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体现自身价值,增强幸福感。

(四)饮水思源,热爱人生

师总结并同时播放《感恩的心》:屠呦呦从“三无科学家”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从幕后走向台前,是与她这么多年艰辛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地奉献着。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像屠呦呦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是他们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为自己活着,有的人为别人活着,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饮水思源”的古训,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应该感谢像屠呦呦那样默默奉献的人们!

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感谢很多很多人――

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老师,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同学朋友,因为他们……

感谢爱因斯坦、爱迪生,因为他们……

感谢孔子、苏格拉底、曹雪芹、托尔斯泰,因为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激感共鸣,实现情感升华,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小结形成系统

五、说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经验、感受、需要为出发点,但教师在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的前提下,仍然很好发挥了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将整个教学进程导向了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激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冲突、辨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篇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影响因素;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职业价值观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舒伯率先提出来的,是指个人与工作相关的目标追求。职业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职业发展方向及具体工作岗位的选择,是个人进行职业探索、职业决策的内在动力,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以“90后”大为主体,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提高“90后”大学生就业质量及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制订了问卷《职业属性关注度评价表》,对上海外国语大学部分学生实施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了“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几个特点[1]。

1.安全第一

从调查研究的结果看,目前“90后”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特别关注身心安全,也就是说,大学生在考虑就业的时候,崇尚安全第一。这个安全内涵较为丰富,既包括人身安全,也包括舒适程度、社保障等内容。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等传统美德在“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中占有比例很低。这也说明,目前,“90后”大学生对安逸舒适的要求很高,对探索开拓的意愿很低。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用人单位反应,“90后”大学生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以我为主

从调查研究的结果看,目前“90后”大学生更关注自身发展,重视个体价值实现,社会认可和尊重需求普遍不强。这说明当代“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总体来讲相对务实,更倾向于追求自己的现实需要。换句话说,目前大多数“90后”大学生过分注重职业和自我价值的结合,忽略创造社会价值,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奉献意识缺失。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反应“90后”大学生我行我素,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态度,缺乏责任心,这种负面印象这也成为“90后”大学生就业障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空中楼阁

从调查研究的结果看,目前“90后”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体验,职业期望理想主义色彩浓重,很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具有一定的虚幻意味。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缺少实际的职业体验和对职业生涯的探索与规划,当面临择业和就业决策时,很难像有了实际工作经验的人那样作全面的考虑。导致行业类别、单位性质、单位地域等重要因素没有引起大学生们的普遍重视。而这些职业要素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满意度和稳定性。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抱怨“90后”大学生工作不稳定,跳槽率高,给用人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是用人单位对是否招聘“90后”大学生产生了质疑。

二、“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自身的人格类型、职业兴趣等主观因素之外,还与时代背景和外部条件等客观因素息息相 关[2]。

1.个体因素

大学生个体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对不同职业内在的向往和追求有明显差异;个人的能力素质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先决条件,只有建立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的职业价值观,才是客观实际并有望实现的;超越了自身能力素质范围的职业价值观,可望不可即。“90后”大学生作为新生代大学生群体,他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下,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倾听内心的声音,不畏他人眼光坚持做自己,其中当然不乏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个体,在突破层层困难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有些学生存在理想主义,追求学业成绩高分,忽视个人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职业本身缺少认知;也有些学生功利性价值取向问题严重,择业时只考虑个人经济效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的创造。

2.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大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疑是影响最深刻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处事态度等密切相关。有一定社会地位、优越家庭条件出身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更关注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较高精神需求的实现;而生长在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倾向于选择经济收入较高的单位;公务员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会优先考虑公务员;教师家庭出生的大学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很高。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是他们最信任的人,对他们的性格、兴趣、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家庭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不同个性特征的大学生,拥有不同的职业价值观。“90后”大学生大多在优越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艰苦奋斗岁月的“60后”家长大多不希望孩子吃苦,希望他们能出人头地,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90后”逐渐缺少独立自主的意识,更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他们追求安稳、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于艰苦行业、艰苦地区,则望而却步。

3.学校因素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重任,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地方,也是传播正能量,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引领的场所,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影响最直接的因素。

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果课程内容滞后,脱离市场需求,培养出的大学生将难以符合社会需要,缺乏竞争力。高校对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的教育和引导也至关重要,道德文化、诚实守信、创新实践、社会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如果高校中有部分教师存在不当言行,也将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好的就业指导和生涯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外部就业形势和国家就业方针,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看清职业目标,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4.社会因素

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社会因素有很多,如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宏观产业结构影响,用人单位的偏见歧视等。这一切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较强烈的冲击,易与他们已有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冲突,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影响最广泛的因素。

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人数年年上升,就业压力骤增,有些学生为了留在大城市争取更多机会,或是为了取得户口宁可选择不太喜欢的岗位,也有为了取得户口或编制盲目地选择考公务员。不少学生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涌入北上广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导致二三线城市企业无法招到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消极因素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使大学生在择业时注重物质利益,以自我价值为中心,功利心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目前也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偏见和误区,如关注招聘大学生是否拥有研究生学历,是否持有很多Y格证书等。这些因素都间接导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迷失,在择业时容易陷入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观的矛盾中。

三、“90后”大学生科学理性职业价值观培养的路径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否科学理性,直接关系到他们就业是否 成功,也关系到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要培养“90后”大学生科学理性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3]。

1.明确择业目标

高校应该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规划科学理性的择业目标。第一,结合个人特质确定就业目标,个人特质气质、性格等,这是个人个性中最稳定的部分,在确立就业目标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第二,结合职业兴趣确立择业目标,将职业兴趣与择业目标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职业发展;第三,结合自身条件确立择业目标,包括专业背景、基本素质能力及个人特长等,大学生在确立择业目标的时候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提高就业质量的同时,也要提高就业的成功率;第四,根据社会环境确立择业目标,包括宏观经济情况,行业发展情况,岗位工作情况及待遇等,对环境的要求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要搞“一刀切”,给自己定硬性的标准,要灵活机动,促进就业。

2.实现自身价值

高校应该深入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将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让广大“90后”大学生的眼光从关注自身发展拓展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也就是把自我的“一滴水”融入社会的“大海”中,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

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其重心在个人层面,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一,要让学生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与爱国主义联系起来,明确职业与爱国的关系,让学生在择业时将国家利益考虑进去;第二,要帮助学生树立敬业的价值观,不论做什么,要遵守敬业的原则,守好敬业的底线;第三,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在就业过程中,不夸张、不隐瞒,诚信就业;第四,要培养学生友善的做人态度,在工作,与领导友善、同事友善、与服务对象友善,把友善的态度融入自己的劳动中。

3.创造良好氛围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应该通过家庭、高校、社会三级联动、有效衔接。第一,家庭应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培养学生对待职业的认真态度;第二,高校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进行价值观内核构建,培养学生成熟的科学理性的职业价值观;第三,社会应关爱学生,扫除不良风气,旗帜鲜明地反对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为“90后”大学生重塑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王 超.“澄清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6).

篇3

一 大学生轻生现象

(一)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

1 生命意识谈漠

“生命意识是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它是人对生命体的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认识,具体地说是生命认识、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的统一体。”[1]华中科技大学陈志霞等人在2004年对1010名大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表明:“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0.7%。”[2]另外南京危机干预中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学生自杀率为10万分之20,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3]

2 生命价值观功利化

生命价值观是作为生命主体的个人对自身和社会的积极作用,而在部分大学生中,对自己和他人实行“双向”价值要求,既要求社会能够满足自己生命价值实现的要求,又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认识社会。同时还有部分学生总是通过外在的物质享受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质量,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物质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社会性,觉得交朋友就是相互利用,其前提是视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利益需求等。

3 道德责任感弱化

道德责任感是人们践行道德规范的坚定意志。人不仅是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同时还表现为人的道德存在,即“在人的内心之中有着追求道德生活的渴求和冲动,而不能把人的道德看作是外部的加入”[4]。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弱化作为道德存在的一种消极表现方式,普遍表现为公交车上不给需要的人让座、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浪费粮食、随意违反学校和社会规章制度等现象,更有甚者去伤害他人,这些行为正一步步地侵蚀着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使其责任意识弱化,行为失范。

4 不良生活方式日益严重

部分大学生没有吃早餐的习惯,且多以油炸食品、饮料为主,主食方面多为肉类食品,而粗粮和水果的摄入偏少。在作息方面,经常熬夜,白天嗜睡,运动少、静坐时间长。同时还有部分学生抽烟、喝酒,特别是女生抽烟、喝酒的人数近年来逐渐增多。

(二)大学生自杀现象[5]

1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统计

大学生自杀数据显示,2006年大学生自杀人数最多,之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特别是近五年(2010~2014)来,明显呈下降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大学生自杀人数为150多起,其中男生65人,女生85人,各占比例为43.33%和56.67%,且女生自杀人数高于男生。

2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类

通过对近五年来自杀现象的统计得知,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感情问题、学习压力、厌世、就业压力、心理问题、毕业压力、身体疾病、与父母吵架、与室友关系不和、被怀疑偷窃、父母离异和离世、被、体验死亡感觉、愚人节提出分手等15个方面。其中主要集中在感情问题、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问题和厌世等5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32%、31.33%、8%、7.33%和7.33%。

3 大学生自杀方式

自杀方式有跳楼、上吊、服毒、服药、用刀自杀、跳河、跳桥、跳湖和跳崖等9个。其中多集中在跳楼、上吊、服药、用刀、服毒等方面,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33%、14.67%、7.33%、8%、9.33%。

4 大学生自杀场所

自杀的地点有宿舍、教学楼、租房、家里、湖、河、桥、崖、热水房、操场、自习室和招待所等12个,主要集中在宿舍和教学楼,所占比例分别为46%和42.67%。

5 大学生自杀的区域分布

东部地区为71人,中部地区为57人,西部地区为22人。东部最为集中,依次为中部和西部,所占比例分别为47.33%、38%和14.67%。

6 大学生自杀的时间段

大学生自杀主要集中在1月、3月、4月、5月,分别为28人、21人、19人、24人。上半年为105人,下半年为4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0%和30%。上半年自杀现象明显多于下半年,且多集中在3~5月,下半年多集中在7~10月。

二 大学生轻生现象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1 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对子女的教育实现的,但其不利影响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家庭暴力、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父母离异等事件的发生,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导致对负性事件的认识发生偏差,并且可能形成持续的不良影响,最终对生命失去希望。

2 父母价值观的影响

父母的价值观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同时也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特别是目前家庭教育中偏重对子女智力的教育,对子女学习的要求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使其失去了自由学习和享受青春年华的空间。同时不重视对子女价值观的教育,在教育观念上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回避死亡、自杀等话题,使子女难以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二)社会因素

1 媒体宣传导致的情绪传染效应

媒体的宣传报道本应是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加强防范、避免更多的悲剧,而不应是为了产生“轰动效应”和“吸引眼球”。如对“2007年哈尔滨20天内39人自杀,其中1/4是大学生”的报道,这则新闻一出就被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而事实上,是一则严重失真的新闻,纯系媒体炒作。因此媒体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引起人们重视的同时,更应反思其后续的不良效应,进而引导人们理性认识自杀现象。

2 严峻的就业形势

据人社部、教育部的官方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青年达1500万人,近五年来,高校毕业生从2011年的660万人增至2015年的749万人,占到新进入就业市场青年人数的50%以上。同时,近33%以上的岗位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供需矛盾、就业市场准入资格使大学生面临着艰巨的就业压力,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就业的勇气和信心,甚至因不堪压力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三)学校因素

1 教育内容的抽象化和生命内涵的现实化之间的矛盾

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为教学而“教学”,课堂内容缺乏鲜活性和生动性,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存储机器”,内容抽象,不能吸引学生,无法达到情感和理性的共鸣,使学生陷入了情感和理性融合的矛盾之中。加之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无法做到把知识学习与生命发展过程相融合,进而产生了对生命内涵及生命过程的焦虑。

2 功利主义教育主导思想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由于高等教育受“工具理性”的影响,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调,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的教育。在教育结果上,受就业导向的影响,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结果培养出了大批“技能型”的“人才”,学生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被社会价值本位所取代,对自我生命发展过程的关照被“剥夺”了。

(四)个人因素

1 人际关系不协调

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中心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缺乏合作意识。二是人际交往中欺骗他人,不讲诚信。三是人际交往中自我封闭性强,缺乏交往的主动性。这些不协调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自我生命意义失去了信心,甚至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 心理问题的影响

由于个人生活背景的不同,个人表现出了不同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最终使其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问题,而失去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一因素在大学生自杀原因中所占的比例不容忽视,如对近五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生活没有意义、厌世导致自杀的大学生人数占到大学生自杀人数的8%,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极易形成恶性的不良情绪持续状态,甚至走上绝望的道路。

三 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1 提升对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和渗透

生命教育课程旨在通过对生命知识、生命伦理道德和生命意义的教育,使大学生在自我的生命体验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生命的把握和超越。近年来,大学生轻生现象倒逼高校和社会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而在高校则多数把生命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且生命教育课程师资严重缺乏。因此,高校应在充分认识这一现状与解决大学生轻生问题之间差距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探讨生命教育课程的定性问题,并能将其提升到必修课的程度。同时,应注重将生命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课”、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知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形成关爱生命、支持生命、信仰生命的良好氛围。

2 开展“三关注”“三深入”活动,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

牡丹江师范学院在开展工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三关注”“三深入”工作模式,“三关注”即关注心理问题学生群体、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群体,“三深入”即深入寝室、深入课堂、深入食堂。通过“三关注”,旨在提升其生命内涵,实现个体生命的发展和完善;旨在帮助其解决由经济压力产生的生命困惑,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旨在提升其克服心理问题和防御心理危机的能力。通过“三深入”,做到了对学生生命活动场所的全覆盖,既能达到主动发现问题,又能够随时听取学生反应的问题,实现了学校主动作为与学生生命诉求的统一。“三关注”“三深入”工作做到了点、线、面结合,常规工作与重点工作的结合,究其实质是对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注与关怀。

3 把理想信念教育置于中国梦的背景下,提升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仅是个人的生存,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体认与执着追求。所以,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实施生命教育,应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树立置于中国梦的背景下,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并指导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中国梦的实现过程,而中国梦的不断推进是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只有个人的价值目标与中国梦的目标一致,才能使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支持。这种生命意义的大视野既是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域场”,也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的前提。生命价值的实现,本是一个人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了个人生命的现实性,另一方面强调了个人生命的超越性,将这两方面置于中国梦的背景下,才能并行不悖,达到生命教育的本来之义。

4 生命教育与心理诊治相结合,实现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生命教育,就其自身意义来讲,主要是普及生命知识、提升伦理修养、彰显生命意义的系统性、层级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接受相关知识,达到对自身生命过程的把握,进而实现“助人自助”的效果,主要解决的是大众化的需求,进行的是大众化的教育,是对“类”生命的普遍关切。与此相对的是心理问题的诊治,这是个体生命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生命个体产生了心理问题,生命的社会化过程受到了阻断。心理问题的诊治,它不只局限于对心理问题本身的解决,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达到对自我生命的把握。所以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大众化对生命教育的需求,也要考虑到特殊生命个体产生的生命困惑,而且二者的有效解决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前提。

5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进行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的“修复工程”

大学生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既是接受和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特别是后者,是培育和践行的最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关键因素。价值判断力主要是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鉴别,道德责任感是指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因此,要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必须在各项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们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并且在具体活动中,注重由理论认同向践行理论转变,注重由价值评价向价值行为转变,在此基础上,勇于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中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和行为进行批判和纠正,并注重自身对社会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引领示范作用,达到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修复”和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韩爱侠,张.生命教育视阈中的大学生自杀问题[J].中国校医,2012(12):947-949.

[2]周咏梅.大学生自杀引发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3):18-19.

[3]郑晓江.论生活与生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3):107-112.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教育 研究现状 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12-02

当代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内,无视生命、戕害生命、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人们不禁发问:大学校园本是学生求知的殿堂,是国家培养社会栋梁的摇篮,如今为什么会成为埋葬生命的地方呢?这也让我们意识到,高校教育不能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向上进取的健康心态,要让大学生拥有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健全人格。

近些年来,生命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2003年湖北省专门组织召开了由全省81所高校党委书记参加的“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可以算是大陆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学生自杀为主题的专项大型会议。同年,高锦泉发表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也是大陆地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专题论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公布实施表明,“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必将掀起新一轮热潮。所以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将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的生命教育的起步相较于欧美及港台地区来说是比较晚的,但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

从学术理论专著来看,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的专著较少。通过检索发现,有如下专著:如2004年出版的冯建军著写的《生命与教育》、等著写的《生命的律动》、刘济良著写出版的《生命教育论》,2007年出版的顾海良著写的《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2009年出版的梅萍著写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等著作。

从学术期刊来看,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的检索,自2000年至今,以“生命教育”为关键字检索博硕论文共计90000余篇,以“生命价值观教育”为关键字的博硕论文共计1456篇,其中以“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为关键字的文章共有765篇,占总数的52.54%。

通过文献资料的汇总,发现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生命价值观的研究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元问题”就是生命价值观,所有理论都是基于这一基本问题之上的,所以,对生命价值观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理论界关于生命价值观涵义的定义尚未统一,分别有以下几种:

张文远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提出,生命价值观即人作为生命主体对自己和社会作出影响的一种基本观念,它由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生命的社会价值组成,是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生命的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梅萍等在《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指出,生命价值观是凝结了人们以往生活经验和生命实践的亲身感受,也反映了对当前生命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生命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人对生命价值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其支配并调节着人们的生命价值选择和生命价值的实践创造。

(二)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内涵的研究

在国内,有关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内涵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模糊的,没有产生一致的理论认识。但基本都是以“加深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树立良好生命价值意识、从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为出发点。

任桂平在《守望生命――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中提出,生命价值观教育就是基于个人的生命和生活,在遵循生命和生活的规则的基础上,促进个体认识生命、追寻生命意义、实践生命价值的过程,最终使生命趋于真、善、美的完美境界。

朱虹在《浅谈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指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应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要引导人们对生死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和健康的态度。第二,引导人们探求和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引导学生向着全面而自由的方向发展。

(三)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层次的研究

教育的实际运行是需要具有一定目标指向的,并非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不同的研究者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的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划分。

欧巧云在《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中提到,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知生命、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存技能,关注生活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廖桂芳在《生命与使命》中提到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书中认为可以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划分为:自然生命层面目标、社会生命层面目标、精神生命层面目标。这三个层面逐层递进、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同指导着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践。

(四)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方法和途径研究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方法和途径问题的研究探讨,一般是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环境的构建等几个方面着手探究的。

申迪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 中,提出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首先在思想观念中认识到生命r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在人文教育中树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观念,再次要在高校制度管理服务中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最后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生命价值观教育。

乔丽在《浅析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偏差及教育对策研究》 中提出的对策包括重塑教育理念,深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的引领作用;制定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观;不断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利用多种途径增加生命实践的机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培育先进朋辈群体,发挥其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国内诸多学者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总结,这不仅丰富了现有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相当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强,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发挥作用。所以未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和拓展。

(一)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探究,清晰界定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最基础的理论问题之一,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但就目前而言,生命价值观教育与生命教育研究相互重叠,相互之间的界定还不明确,而且,从两者的文献数量也可以看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明显多于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因此,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淞⒄确的生命价值观,提高生命质量,这是下一步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对策探讨的整体架构与梳理

就目前的学术研究而言,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对策探讨的整体架构与梳理。在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学者提出的对策大多集中在几个问题上面,却很少有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总结,以架构完整的对策体系和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法仍是以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证分析。而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则将实证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比实施效果上,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也更有利于深层次资料的挖掘,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系统化的提升,缺少科学的总结与凝练,致使研究深度和广度有限,实践对策都基于理论提出,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对具体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和促进。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事业的回顾与前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76.

[5]申迪.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乔丽.浅析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偏差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东北师范大学,2013.

[7]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8]毕明生.儒家自我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9]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87.

[10]郑晓江,张名源.生命教育公民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1]李长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篇5

一、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作为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比不可少。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大多以“2+1”、 “2.5+0.5”或者“订单式”培养方案等模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同企业实践锻炼相结合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特点。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同大学生社会实践目标是相一致的,高职教育更加契合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一)、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主要是指高职学生的社会时间活动围绕社会为中心展开,从活动的准备、策划、开展、反馈等环节都紧扣“社会”这个主题。

(二)、实践性。顾名思义,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活动,它是形成认识、深化认识、检验认识的途径,是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组织性。组织性主要是指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系统进行的。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因此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自行组队,以小分队的形式进行的。

(四)、专业性。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更好的将社会调研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凸显了其专业性。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某系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开展了“关于重庆市道路绿化状况”的社会调研。

二、社会实践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社会实践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德智体课堂教育的延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尤其是其实践观为指导的,在调研过程中也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这些观念通过社会实践传播,将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并理解价值观念。

(二)、社会实践强化了实践价值观念。“人类生活可以说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通过实践创造价值、享用价值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中体现的主客体关系是价值的本质,“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下基层、下农村、下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和锻炼,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生产活动,通过自己所听所闻所见了解生产活动全过程,在学生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受用关系,让学生切实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客观世界,产生自己的“作品”,加强对实践的理解和应用。

(三)、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学生总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里面完成实践活动。学生在个基层集体中其中施展自己的才华,集体的智慧和凝聚力使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实践,集体分工使他们的劳动事半功倍,在此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彰显,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大大的提升,集体主义观念进一步升华。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也引导学生认识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意义和实效性,客观上帮助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对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完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四)、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建立学习价值观。学习价值论是孔子总结其一生的治学生涯为后世留下的一种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瑰宝。根据孔子论述“学习不仅具有使人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增强能力、修善品德的个人价值,而且具有促进政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价值”[1]。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立足社会,结合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学生学习、调研获取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信息,实现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用知识的应用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了知识的价值。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工商管理系的学生将其专业的管理和经济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调研万元增收工程中养猪的前景和不足,为农民养猪及特色产业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价值。

三、重视社会实践中价值观念的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实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主导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以共同理想为前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先进价值观念。“历史上,各个国家,各个社会都强调价值教育的主导性,这是占统治地位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2]。

(二)、社会实践要以集体主义为基本价值原则。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必须以集体主义作为基本的价值原则,要首先满足集体的利益和需要,以集体利益的满足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集体原则中,所谓集体利益,指的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由全体劳动人民组成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精神文化诸方面利益的总和”[3]。

篇6

2012年6月—7月,以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表为依据,获得非对口就业学生名单,并由学工老师提供其学业成就相关资料。对上述研究对象采用无框架开放式深度访谈,访谈现场安静,环境适宜,现场录音和笔录。访谈结束后即播放录音,将现场记录制作成书面文字资料,进行分类编码、推理,回忆访谈时的情形,反复听取录音,深入到资料中,通过对资料的细致分析、推理,探索各位学生选择非对口就业的原因。共访谈9位学生,访谈时长分布于22min~40min。1.3资料分析运用Claizzi分析程序分析:仔细阅读所有资料;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辨别出相似的观点;返回参与者处求证。通过对资料的细致分析、推理,探索护理本科毕业生非对口就业的原因,将其共性部分以研究者的语言归纳成本研究的主题和要素。

二、结果

应届护理专业本科生放弃护理,选择非对口就业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3个主题。

1.主题一:自我价值观

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一个成年人,个人世界观与价值观趋于成熟,在就业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上,他们都经过了理性的思考,他们的选择基于自我价值观做出。如13号女生本已被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录用,但最终放弃体检,选择到某医药公司任培训专员,她回忆自己当时的矛盾心情说:“难以取舍时,我决定要顺从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过自己最想要的生活。”从而放弃了从事护理工作。3号男生说:“我无法忍受我的一生在琐碎的护理工作中度过,作为一个男人,我想要更广阔的空间。”9号女生访谈时带着明显的防卫情绪,一开始就说了这样的话:“我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路而已,我尊重那些做护士的同学的选择,他们很伟大,但我的选择也应该得到尊重。”访谈过程中,她一直强调“从事什么行业只是一种选择,每种选择都无可厚非”。

2.主题二:专业认知

护理专业学生在取舍之间进行理性思考时,他们必然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护理专业认知,从而在这一认知的基础上,选择了其他行业。他们是如何看待护理专业的呢?研究总结出如下4个方面。

2.1护理工作内容认知

自护理专业创立以来,护理工作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与拓展,但“照顾”一直都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实习学生,他们能够承担的工作内容“生活护理”居多。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他们多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本就欠缺,自身的生活照顾较多依赖父母,一旦要照顾别人,这让他们难以适应与认可。在他们看来,护理工作内容脏、累、缺乏技术含量、缺乏挑战感。1号女生说出了这样的话“实习下临床1个星期,我就死了那份做护士的心,工作太脏太累了,我受不了。”

2.2护理工作模式认知

护理工作模式需要“三班倒”且多无正常假期,他们对此也颇有看法。9号女生说“我本来就是生活规律的人,适应不了‘三班倒’的生活,刚下临床实习的前3个月,我一次月经都没来,后来吃药才调理好。”而3号男生则认为无周末的生活影响了他与女朋友的交往。

2.3护理管理氛围认知

对于护理管理氛围,基本上每个访谈对象都有涉及,且言辞激烈,甚至用上了“不把我们实习生当人,”“无人性”这样的字眼。其中8号男生说:“我奶奶病了,作为家里唯一的孙子,我要赶回去,可护士长不给假,我没理她照样回家了。”还有学生说:“有的带教老师,既不带也不教,只是指派我们干活,语气还极其恶劣,呼来喝去的。”尽管他们愤愤不平的事情在我们看来很多不值得一提,但他们确实为此无限苦恼,甚至担忧未来,有学生说“如果做了护士,就要天天和他们混在一起,久而久之,我怕也被他们同化”

2.4多重心理冲击

临床护理工作的性质要求护士直面医患矛盾、生老病死、人情冷暖等,而这些因素都使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遭受着多重的心理冲击。有学生说:“第一次面对病人死亡,我哭的比他家属还伤心呢,带教老师说,见多了就好了,可我一直无法适应,去世一个我哭一次,并且情绪也会跟着低落好多天。”另有学生说“看着她躺在病床上,再也无人来探视,这样的人情冷暖,让我对情感与人性丧失信心。”

3.主题三:社会影响

社会方面多种因素在护理专业学生非对口就业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包括如下4个方面。

3.1非自愿学习护理专业

国内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就读护理专业学生中,半数以上均非个人意愿,15位非对口就业学生均不是自愿学习护理专业的,如5号女生说“我当初就读只是为了拿本科文凭,从未想过自己要做护士。”

3.2护士社会地位偏低

社会对护理专业的不理解与偏见造成了护理专业社会地位偏低,这给护理专业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了他们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如3号男生说“我就读危重症护理专业,放假回家,亲戚们问,你读什么专业?我就回答说读危重症专业而把护理2字忽略。”

3.3带教老师职业倦怠感

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是造成护士离职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本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倦怠感不仅造成了在职护士的流失,还传染给了护理专业新生力量,在护理专业学生非对口就业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号女生说:“实习时不止一个带教老师说过,毕业了干啥都不要干护理。一入了行,再想离开就难了。”

3.4行业间人才竞争

目前国内行业间人才流动性相对增强,这就造成了行业间的人才竞争,而护理专业在行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从而流失了优秀人才。如13号女生是学生会主席,非常优秀的女孩子,选择医药公司就业,她说:“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白领的形象显然比护士白衣天使的形象更吸引我。”3号男生也很棒,是男生中少有的能拿奖学金的人,他选择做医药营销专员,也就是“医药代表”,是因为收入问题:“以医药营销专员的工作收入,我3年内可在南京买房,要是做护士,10年都不要想。”1号女生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她说“我表姐在政府部门工作,他们平时很轻松,普通感冒都能请3d假,而护士只要你人不倒下就得来上班。”

三、讨论

1.护理专业学生基于自我价值观选择非对口就业,应当得到理解与尊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席卷世界的人本主义思潮强调尊重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与权利。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深植于“80后”出生的学生心中,护理专业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不再崇尚整齐划一,而是追求张扬个性。时代的进步赋予了他们这样的自由,而护理教育拥有强调专业思想教育的传统,学生将这样的思想教育看成约束他们选择的自由,反会激起他们对护理行业的反感。因此研究建议,专业思想教育必须在尊重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当然,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价值观仍有需改进之处。一方面,过低的自我评价使学业平平的学生缺乏从事护理专业的信心,如12号女生说,她在校期间成绩不好,多门课程补考或重修,从而认定自己无法做一个好护士。而同时呢,过高的自我期许使学业优秀者不满足于护理专业现状,从而选择非对口就业。因此基于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建议,专业思想教育应以促使护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与合理的自我期许为切入点。

2.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失于偏颇,需要纠正

虽然学生对护理的专业认知反映了一定的客观现状,但其中也不乏偏见与局限。首先,应届护理毕业生他们的专业认知主要形成于1年的实习期内,是以实习护生的身份做出的,他们对于护理工作内容的评价偏于肤浅,缺乏对护理专业内涵的深刻理解,从而将护理工作简单归结为“脏累差”。而其过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理念使其难以适应临床上严格的护理管理制度,他们往往将护士长、带教老师看成自己的对立面,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对护理管理氛围的评价过于极端。而作为备受呵护长大的一代,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从而在临床护理工作带来的多重心理冲击面前选择了逃避。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首先,实习期应加强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指导,以加深他们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其次,要建立起通畅的学生-带教老师的沟通途径,以利于减少他们与护理管理制度的冲突。最后,要强化实习期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及时处理各种心理问题,使其成功应对心理冲击。

3.社会多因素影响下,护理专业学生非对口就业存在一定盲从性

首先,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偏见使得护理专业学生就读时并非自愿,就业时选择离开,说明护理专业学生非对口就业存在一定盲从性。其次,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独特的优势,也必然有其局限,非对口就业护生对其选择从事的专业存在放大优点,忽视不足的现象,这有可能造成其未来的职业挫折。因此择业期的学生工作应加强护生择业效能感的培养。再次,在职护士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这一职业倦怠感通过带教过程传染给了实习期护理专业学生,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使护理专业学生丧失了从事护理工作的勇气与信心。最后,研究结果展现了行业间人才竞争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冲击,从薪酬、待遇、工作氛围等角度分析,护理专业在行业间人才竞争中不占优势。有理由相信,行业间人才竞争不仅是护理专业学生非对口就业的原因,也是在职护士离职的原因之一,而这一点现在还少为人们所认识到。因此护理管理者在研究护士离职现象时,不能仅局限于行业内分析,应充分考虑到行业间人才竞争的影响,并提出一定的干预手段。

四、不足与展望

篇7

审美是人们诉诸感性直观的活动,不论在艺术领域、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凡是作为审美的对象,都具有可感知的形象性。它与实践活动不同,审美具有超越直接功利性的特点,不以追求某种实用目的的为动机,不能直接满足人的生理的、物质的或功利的需要。所以说,审美的享受,不是对于对象的享受,而是一种自我的享受。

关键词:设计师,价值观,审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边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对于设计师而言,在其设计行为过程中对设计的价值、设计的社会责任和荣誉、设计工作趣味等的个人价值追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分量比,就形成了个人的设计价值观。由于对设计行为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设计师所处的角色差异,也就形成了差异化的设计价值观。这种差异性的设计价值观直接影响着设计师个人的设计行为,甚至于整个设计业市场的良性生存与发展。

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多重因素,同时,也会随着社会阅历以及经济地位的转变而变化。在社会角色中,设计师也和芸芸众生一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在寻找和实现着自我价值。影响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对设计的价值认可,具体的体现就是设计的市场价格。设计师在完成商业价值过程中,还应完成其作为设计师执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一、设计市场价格与设计价值观

设计如果脱离艺术层面创作后,其本身是一种有责任和目的的有偿服务行为。它与业主之间还是一种被雇佣的商业关系。这种服务性的设计行为是以满足业主的商业需求或解决设计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创作,并最后主要以设计报酬的形式来体现设计劳动价值。

在影响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的诸多因素中,设计价格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设计的价格回报是设计师生存、发展以及自身劳动价值的重要体现。

目前,设计行业存在着缺乏行业自律,恶性低价竞争,导致低下的设计价格市场。这种低价竞争的起因往往是由于生存危机而失去了正确的设计价值观。设计市场的廉价竞争,往往导致降低设计要求,产生大量快速重复低要求的设计品,并直接影响到市场整体审美水平的低下。缺乏设计师市场行业自律,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设计价值观的体现

二、规范的设计行为是价值实现的必要保证

1.设计行为的流程规范

设计行为的流程规范是由设计合约、设计工作流程,以及设计执行几部分组成。在一般设计行为程序中,我们往往强调设计的工作流程科学性,如目标市场的调研,市场定位,设计创意与表现等等。而往往忽视了设计行为的合约程序及设计后的执行程序。目前,设计市场竞争激烈,设计师往往背离了这一与客户间平等对话的正确途径。在没有合约约束或保证金的情况下先执行设计或进行设计竞标。而这一行为的结果就是造成设计师和客户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设计价值的贬值化或设计师人格尊严的损失。设计师生存与发展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行为过程中,强调先签订设计合同再进行设计工作程序展开。用合约程序进行自我行为价值的保护。

2.设计行为过程中的形式与功能关系

设计师必须以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来处理设计行为过程中形式与功能的相互关系。设计形式是设计形式美的体现,是设计具有艺术审美性的重要因素,但某些设计师往往在追求设计形式感的同时,削弱了设计的本质功能属性。任何以损失设计的功能性,过度以形式美为上,是设计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设计行为的展开是有局限性的,它受到了功能、价格、材料工艺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书籍的基本功能是阅读,如果书籍装帧的设计形式破坏了基本的书籍阅读便利,成为阅读障碍,那么,这种设计形式是为设计而“设计”,是最终不被人接受的。在书籍材质及其工艺的选择上,生产成本超越了读者所能接受的价格范围,那么,也是不被市场所接受的。形式和功能的和谐统一,是设计行为成功和价值实现的基本要求,也是正确的设计价值观的体现。

国论文下载

三、设计审美的五种类型

1.形式美

形式美指事物的形式因素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的审美价值。形式美的形态特征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是多样性统一即和谐,它体现了形式结构的秩序化。审美价值的存在时以主体需要为依据,以人的审美感受为前提。

2.技术美

不仅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第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审美存在。以巴黎埃菲尔铁塔为例。埃菲尔铁塔采用交错式结构,由四条与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带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铁柱支撑着高耸入云的塔身。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预制梁架、150万颗铆钉、12000个钢铁铸件,并且没有用一点水泥,总重7000吨,由250个工人花了17个月建成,造价为740万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吨,并且没有用一点水泥。这一庞然大物显示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生产的强大威力,与其说是建筑,不如叫做装配更为恰当。在设计、分解、生产零件、组装到修整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对其技术美的感受,并非出自对技术功能的享用或科学检验的认同感,而是一种对形式的观照,它体现出产品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相结合所达到的一种自由境界。

3.功能美

对于产品的美与产品的功能目的性的关系,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有人认为,产品的美与产品的功能目的无关。例如,一把椅子只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就可以给人以美感,而无需与它供人坐靠的功用相联系。

有人认为,功能美是由于产品实用功能的发挥,给人造成的舒适感和满足犀利产生的结果,这便等于说适用就是美。

功能美是形式观照的产物,这种形式可以成为某种功能的表现或符号,它是那些功能好的产品形式的体现。

4.艺术美

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审美反映和精神建构,它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将人的感受、审美经验和人生理想物态化和客观化,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审美是艺术的质的特性,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通过审美的传达和形象的表现来完成。

5.生态美

生态美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在这里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直接的参与者。生态美范围及其广泛,它不仅表现在人欲自然的关系中,还表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的状态之中。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但大多都是从探讨其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很少见,有鉴于此,本研究在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的同时,提出运用团体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对主观幸福感低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检验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的有效性。

(二)研究假设。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GWB)对大连市某大学586名学生(男女比例平衡)进行幸福感水平测评,并从中筛选出幸福感发展水平低的28名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14人,控制组14人。

(二)研究工具。《综合幸福感问卷》(GWB)是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使用频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再测信度分别为:0.87、0.86、0.90。

(三)研究设计。实验组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控制组不实施任何处理。(表1)

(四)干预过程。实验组在两名指导教师带领下,每周参加一次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训练。同时,控制组只进行常规的活动课训练。根据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的心理原因、心理和行为表现,精心设计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活动方案,训练方案包括“八次活动、四个阶段”,每次活动持续一小时。

团体名称:提高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营。

团体目标:帮助团体成员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接纳他人。帮助团体成员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成员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幸福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训练过程:

1、准备阶段。这是第一次活动。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引领成员互相认识,消除他们的紧张、陌生感与焦虑感,提高他们对团体活动的兴趣,形成良好、融洽的团体活动氛围,并初步建立团体,使成员初步形成并体验到对团体的归属感。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包括六次活动,也就是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活动。指导教师要求每次活动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整个训练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活动,进而实现训练目标,六次活动的主题依次为:(1)自我探索:增强团体凝聚力,提高对团体的信任感,鼓励成员的互动和了解,使成员在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初步的自我探索;(2)认识自我:促使团体成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进一步增强团体凝聚力,通过从同伴那里获得的支持、肯定和积极反馈使成员更加充分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被其他成员、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觉。主要通过热身游戏、团体协作游戏和成员初步自我探索活动;(3)悦纳自我:运用语言和行为的训练,鼓励团体成员对彼此的身体、表情、动作做出积极的回应,改善成员对自己外表、身体、行为举止的接纳,进一步增强被同伴、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受,从而提高成员的自信,提高主观幸福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挑战自我:利用团体动力,激发成员潜能,使成员体会到和同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完全可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成员的能力感和价值感;(5)积极归因训练:运用归因训练,引导成员改变思维认知方式,帮助成员对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进而增强自我价值感;(6)积极应对训练:引导成员思考他们在什么情境下更容易产生压力、挫折体验,面对压力的反应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通过练习帮助他们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引导成员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进行积极应对。

整个过程中都强调成员及指导教师之间的积极反馈、支持合作与理解,使团体成员感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支持、认可与尊重,这大大增强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能力感以及自我悦纳感,使个体能够更加积极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体验。每次活动结束后都留下家庭课后作业以巩固团体训练的成果。

3、结束阶段。第八次活动也就是最后一次活动为结束阶段,在此次活动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离别情绪,进行总结,使成员能将所学所感带到现实生活中,延续团体动力的积极作用。在活动结束后再次应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后测。

4、追踪评估。实验结束1个月后,为了评估干预的保持效果,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再次测评。

(五)无关变量的控制。我们将团体训练设置在下午活动课时间,团体训练打乱了原来的行政班级顺序。对于实验组学生来说,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在活动,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者效应。

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班级中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这样避免了作答时的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对学生自我的影响。为了避免学习效应,后测问卷的题目顺序、打印格式与版式均与研究一中的问卷不同。

(六)统计方法。采用SPSS13.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团体训练干预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定性方法包括主试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以及团体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访谈调查。定量方法则是在团体训练前后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测量,将两次测量得分进行差异检验。

(一)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团体训练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综合幸福感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两组在幸福感总分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被试实验前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同质性。(表2)

(二)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为了进一步证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团体训练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幸福感总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幸福感总分上实验组都极其显著地高于控制组。这表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表3)

(三)实验组与控制组团体训练前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团体训练前后《综合幸福感问卷》总分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在前测和后测中,实验组的幸福感总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这表明,实验组总的幸福感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而控制组在前后测的幸福感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说明,控制组的幸福感水平在团体训练前后保持稳定。(表4)

(四)实验组的追踪评估结果。为了进一步说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长期而稳定的效果,本研究在团体训练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评估,结果如表5所示。前测与后测以及前测和追踪后测在幸福感总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后者得分显著高于前者。而后测与追踪后测的比较中,幸福感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经过团体训练,实验组总体幸福感水平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并且得到了巩固和保持,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活动对实验组产生了积极影响。(表5)

(五)训练后成员自我总结。在最后一次团体训练结束前,团体中的每位成员对整个团体活动的感受及收获做了总结。从成员的自我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每位成员在活动中几乎都体会到了高兴和愉悦的心情。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的“收获园”中,有很多成员提到“今天我很快乐”之类的话;2、大多数成员能够敞开心扉,结交新的朋友,其人际关系获得了提升。主观幸福感低的个体往往比较自卑,他们别别人不信任,将自己囿于狭小的朋友圈子里。甚至是自我的世界里。随着训练的进展,大多数成员学会了将自我展现给他人,也乐于与人交往,他们的交友范围也有所扩大;3、能够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这一点在他们的自我总结中体现的很明显,正如有的成员陈述:“原来我也有很多优点”;4、成员错误、极端的归因方式得到了纠正与改善,也能够积极应对自己所遇到问题和压力了,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挫折;5、绝大多数成员能够克服自卑,变得更有自信了,对生活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也充满了热情。

另外,在团体训练结束后,大多数成员认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很愉快,增强了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自信心,而且所有的人都表示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仍然积极参与,也表示尽力将团体训练活动中学到的运用到以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四、讨论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成为重中之重。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但体现在学业、技能、思想方面的进步,还要体现在其心理水平的健康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采用量表评估、量表追踪评估、成员自我评估以及领导者对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等领导者的观察记录评估手段对训练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2]张晓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2.

篇9

关键词:学习型企业文化 可持续发展 研究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发展过场中,经过长期的经营管理,逐渐形成的企业内部共同的发展理想、共同的信仰以及价值观的总和,是企业自己创造的具有显著企业特色的精神财产,是一个企业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企业品牌价值之所在。

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种经验的总结,或者经营理念的一种沉积,它汲取了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两大管理理论的精髓,着眼于提高个人、团队乃至组织的学习能力,鼓励和促进知识共享与创造。面对当前社会需求和社会文化不断变化的形式,企业更应该明确自己的特点,展现企业自己的魅力,建立更为开放的经营模式,建设与社会和消费者密切相关连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四大功能,也就是凝聚功能、导向、激励和约束,这四点也是一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凝聚功能主要是指学习型企业文化确立了企业以及员工的价值观和发展理想,使得企业全体员工同心协力,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使得员工从思想上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联系,使得企业内部更加团结,更具凝聚力;导向功能是指学习型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员工个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习型企业文化首先可以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目标的确立提供依据。学习型企业文化对员工个体的发展也有指导作用,尤其是学习型企业文化引导员工将自己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紧联系,使得员工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吻合,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很明显的,学习型企业文化更像是一面旗帜,激励着员工去克服企业面临的困难,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学习型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指学习型企业文化可以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认识起到约束作用,规范员工的行为。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学习型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体现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对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延续性具有支撑作用,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

二、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学习型企业的建设

创建学习型企业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个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建设学习型企业对于实现企业长远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建设学习型企业,构建学习组织,通过在企业内自下而上的学习形式,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加大对员工的培养,构建自己的人才战略,努力实现企业在产品、服务和管理上的升级改造,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介绍几点建设学习型企业的基本原则:领导带头原则。学习型企业建设是一个企业大的战略方向,需要企业领导层的大力支持,学习也需要从领导层抓起,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学习机制,建设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全员学习原则。学习型企业主要的内容还是全体员工的学习,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感受到其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建设企业文化,努力实现企业的目标;自我批评原则,无论是学习组织还是员工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要敢于自我批评,自我否定,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指引方向;结合实际原则,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所以企业的学习不能仅仅是留在学习的阶段,更重要的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努力解决实际目的为学习目标。

建设学习型企业还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这里简单介绍三点建议:首先,实现自我价值。学习型企业最核心的内涵就是通过学习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实习企业的长期发展。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必须进行自我超越,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需要超越,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打破常规,超越自己。企业需要建设良好的学习体系,保证员工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企业的学习体系使员工的才华得以施展。通过学习实现自我价值的企业,最好的例子就是海尔集团,整个集团有良好的学习体系,通过员工的个人能力的提升,帮助企业实现发展,而海尔集团的成功也证明了学习型企业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其次,企业培训。学习一方面是员工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就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在很多企业都比较重视员工培训,但是更多的还是考虑到员工的技能,更多的是短期内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很多企业都忽略了对培训的考核,以及对培训的管理。所以这里提出“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首先培训要有目的,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机制,开展更多的形式的培训。完善培训的管理以及考核,开展对员工培训的评价。其次,结合企业文化进行培训,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培训,要将企业的文化融入培训内容,让员工的发展更好地融入企业发展。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牢固树立了“三个一”价值观,员工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体现,凝聚了员工的内在动力,凸显了员工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快速发展。最后,企业做好长期的规划,制定战略目标。从员工个人角度来看,需要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自己学习到什么层次,自己想要达到哪种水平。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自己企业学习体系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

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有:首先,确定企业理念,也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的精神。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确定企业发展方向的依据,与企业的战略发展密切关联。其次,企业的精神是支撑企业不断乘风破浪,继往开来的坚强后盾,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思想上让员工接受企业的精神,并用这种企业精神不断激励员工,激发员工的潜能,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再次,确定企业文化的标志。在实际的管理当中对企业的配套设施进行统一标识,统一规划,在外观上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包括员工的服装,产品的包装以及产品的品牌标识。最后,以人为本,打造品牌。企业文化说到底还是人的文化,人是一个企业生产的根本因素,职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职工的素质为目标,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借助员工实现效益的提高。

学习型企业文化需要从三个层面建设,包括精神层面设计、物质层面设计、方案实施设计。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指导思想指导企业的文化建设,要以建设现代化的学习型企业为目标,适应市场的需求。着重员工企业思想道德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建设,不断推进企业文化与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管理理念的融合,让企业文化适应这个激烈的市场,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次,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还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依靠科技和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依靠完善的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最根本的目标还是经济效益,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培养员工的职业素养为突破口,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借助于先进的理念和完善的管理机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过硬的队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惟有通过企业文化树立永续经营、长期发展的思想,才能确立其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才能给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和发展机会,才能长期为顾客服务,不断为顾客增进效益。通过确立企业崇高的经营理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员工行为,才能凝聚员工,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只有使员工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其强大的内在动力,促使企业取得丰硕的成果。由此,企业文化创新的模式就形成了以企业文化来指导经营实践,通过经营实践来创造财富,通过创造财富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实践经验上升到企业文化,周而复始形成强大的文化力。

(三)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都面临着不同的困难,企业要想长期生存并发展壮大,就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要长久的发展下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和落实有着重要的关系。学习型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首先,学习型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取决于产品的竞争力,这里包括了产品以及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竞争力,只有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提升人的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型企业文化首先着重强调了学习,学习是保证企业以及员工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法宝,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也是产品创新的基础,知识的丰富必定促使员工能力的大幅提升。学习型企业文化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其次,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物质的竞争,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人才竞争和品牌竞争,当然这些也是建立在产品质量的基础之上的。更概括地说,企业的竞争已经上升为企业智力的竞争。学习型企业文化首先保证了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不断的学习保证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学习型企业文化不仅适应了企业的发展,更适应了员工对职业规划的要求,不断的学习是他们不断成长,进而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学习型企业能够吸引大批人才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就保证了企业的人才优势。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品牌价值密切相关,而现企业很大一部分利润的来源就是产品的附加值,也就是品牌价值,学习型企业文化可以保证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也就保证了企业的效益。学习型企业文化保证了企业的智力发展,也保证了企业的人才优势和品牌价值的提升,进而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而且学习型企业文化总是随着企业和社会文化很大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只有创建富有个性的独创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够得到提升,企业才会拥有自身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企业也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结束语

学习型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发展过场中,经过长期的经营,逐渐形成的企业内部共同的发展理想、共同的信仰以及价值观的总和,是企业自己创造的具有显著企业特色的精神财产,是一个企业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企业品牌价值的所在。它汲取了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两大管理理论的精髓,着眼于提高个人、团队乃至组织的学习能力,鼓励和促进知识共享与创造。建设学习型企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学习型企业文化有利于保持企业的能力优势和人才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郁.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探索与思考[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7,(04).

[2]王俊.锻造知识企业促进人才成长——浅谈学习型组织创建[J].当代通信,2005,(Z1).

[3]王伟.我国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9,(01).

[4]裴广俊,客和平.企业核心人力资本效用最大化研究[M].太原科技,2007(11):64-66.

[5]黎永泰,蒋庆.民营企业文化管理的重构[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成都),2001.

篇10

生活中我们的朋友、熟人似乎有很多,但是真正能走近心灵的却寥寥无几。难道我们的人际关系真的“泡沫”般飘缈,我们的情感真的脆弱得不堪一击?

情感故事

闻书是一家外资企业的白领。前段时间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像她梦想中的白马王子,闻书悄悄喜欢上了他。她把这一喜悦在网上和网友分享,那个因失恋了经常和她诉说自己郁闷的网友,看到她发来的信息后,回复到:哦,我在玩游戏,一会儿再聊。闻书等了好久,直到对方下线,也没有看到半个文字。她听了会儿音乐,虽然心里有点失落,也就过去了。

正在她满怀希望的憧憬未来时,却从同事那里得知:新来的同事已经有女朋友了,她很沮丧。下班回家也无心吃饭,登陆聊天工具,看到几个经常和自己聊天的网友在线,点击其中一个,诉说自己的烦恼,那个人回复到:有什么大不了的啊,别当回事。闻书皱了皱眉无语,向另一个在线的网友倾诉,网友也说了几句不疼不痒的话。她又向在线的其他网友诉说,不是对方在忙,就是随便敷衍几句,闻书极度失望,想想自己经常给予网友关心和安慰,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竟然没有人愿意倾听,闻书自我安慰:这是虚拟的网络,就是这样的。于是又拿起手机,拨通一个经常来往的朋友的电话,对方说正在和朋友聚会,于是挂断了电话。又打通了一个熟悉的手机号码,寒暄了几句,还是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烦恼,担心再次遭遇像网友那样的忽视。闻书随手把电话甩在床上,蒙上被子大哭:你们为什么这样对我?

心理点击

闻书和所有的人一样,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内心的需要使之产生一种亲和动机,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和需要引起亲和动机,亲和动机使亲和行为产生。由于没有亲人在身边,潜在的孤独感使闻书利用网络排遣寂寞。

亲和行为可以满足个体爱与被爱、交往与尊重等等的社会性需要,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共享快乐,分担痛苦,缓解心理压力,亲和还可以使个体避免一些窘境。闻书和网友聊天什么也没得到吗?分析起来或许不是的,网上聊天的亲和行为,使他避免了孤独,得到一些生活中的信息,给予网友关心时,自己同时也得到快乐,所以不能说她什么也没得到。

人际关系的实质是情感的相互卷入、相互联系、相互拥有,其基础是交往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情感。这种所谓的情感泡沫,实际就是只有一方的卷入,不符合人际交往的社会规律,如果不继续深入地情感卷入,就很难有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心灵处方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遵循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和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相互性是重要的交往前提。人际交往同时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基本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大于付出或得到等于付出,至少是得到不太少于付出。

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个体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和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人则予以疏离。我们看看闻书的人际交往是否遵循这些原则:她在交往中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得到远远小于付出。所以,闻书和网友的交往是一个不良的人际互动关系。这种不良的人际互动关系,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呢?心理咨询师给您心灵处方:

适度拥有利他心理,不计回报当一个人有了利他心理和行为时,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的不求任何回报,把帮助他人当作一种义务,同时使自我价值得到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焦虑减小,有益身心健康。

得失两由之,坦然面对当一个人付出的同时期望得到更多的回报,往往得到的要比付出的少很多,即使得到的等同于期望的,可能也会感到不平衡。我们付出的同时可以有所期望,但不要过于在意自己得到什么,得到多少,这样才会内心和谐。

重视友情,完善人际交往技巧接受现实中的友情,同时也不排斥网络里的友情。人们常说婚姻需要经营,友情和婚姻一样也需要用心经营。当需要的时候一味索取,平时不注重给予,这样的友情很难长久。

重视对方的人品,分辨是非曲直以利相交者,弃之。以势相交着,远之。以权相交者,离之。真正的友情,能经得起时间的大浪淘沙,真正的友情是一捧坚韧朴实的泥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求大同存小异彼此拥有相似的价值观,避免一些小的摩擦,看待或处理问题趋于一致。共同的追求更容易使彼此融合,增加认同感,互相帮助,把握人生的方向,在生活和工作上不断进取。

在自我完善和成长方面,心理咨询师给您如下建议:

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人格,会使一个人从内向外散发一种感染力,举手投足间的幽默与智慧,浓浓的书卷气,充满人情味的真诚话语,使他人有一种潜在的接近的欲望。拥有健康的人格,终生受益。

学会爱自己,使内心更有力量充满自信地欣赏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保持身体健康,懂得劳逸结合,这样爱自己的同时,才有能力去爱他人,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当我们感受着爱与被爱,就会感到其乐无穷。

享受寂寞,孤独也是一种美丽寂寞的时候,给自己一杯红酒或一杯清茶,在曼妙的音乐中品尝生活的滋味,是一种享受。站在窗前,看看马路上忙碌过往的人群,自己可以安静地独处,多么享受。也许一本书您很喜欢,因忙碌无暇阅读,此时不妨拿来静静品味,或许您会发现,生活真的是一种享受。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拥有高尚的情操充实的生活使人无暇顾及身边的琐事,高雅的情趣能让您忘却烦恼,即使遭遇了“情感泡沫”,也能一笑视之。心身融入自己喜欢的事情,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宽广。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两个知心朋友是财富,心灵相融,肝胆相照,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在彼此需要的时候,给予真切地关怀和支持。不管您身在何方,这种友情会给您力量。

宽容豁达,学会感恩原谅对方的过失,以感恩的心善待对方曾经的给予。总结经验,不因一次的交往经历就认定世人的冷漠、无情。遭遇情感泡沫,重新修整自己的心情,不要认为是自己的错,同时需要想一想自己哪里需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