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悟总结语范文

时间:2023-03-18 10:3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我感悟总结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我感悟总结语

篇1

一、恰当运用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用简明、真诚、激励与幽默的语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用形象、真情、动情的语言,形成情感流动的课堂;用启发性、凝练的语言引领学生感悟、提升,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一)导语要能吸引全体同学的注意

导语:常常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课堂教学的导语也该如此,要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二)讲解要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能力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每一名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用语,同时还要善于在“标准化”的语言中适时地加入一些趣味性的语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教育家彼得斯认为,幽默对教师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如果人们能够开怀地笑在一起,就可以超越由年龄、性别以及地位所形成的自我中心的阴影。这种共同经验的营造可以形成一种催化剂,促使班级的学生开放自己,并且彼此融合在一个共同的事业里,这种志同道合的友爱感,即是一个由不断超越原则所引导的事业得以推动的情感基础。”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能够遵循较为严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又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营造气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事实证明,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提问既要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还要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提问语:这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提问语要求做到:

1、提问的问题要清楚,要使学生一下子就能听懂。

2、提问要有激励性,尽量做到让他们举手回答。

3、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提示、鼓励、引导。

4、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回答“不会”的同学,要用激励引导的语言让他们找到学会知识的快乐。

5、一定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评价。好的应表扬,不好的一定要及时给予纠正。

(四)评价要体现公正性、激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是必须的,教师运用肯定、鼓励、信任等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能使学生改变消极的“我不行”的自卑思想,增强参与的信心和主动性,但是鼓励性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表扬和肯定,而在于正确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领域,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注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要用得恰到好处。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中不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理解、支持、尊重、信任等一些激励性语言,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总结语言要热烈、全面

结语:结语包括总结语和小结语。如果说,一堂课开讲的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不尽”。要想取得如此的教学效果,必须精心设计收束语。好的总结语,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升华作用。热烈是总结语的基本要求。热烈的语言,恰似推进器,它指引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向新知识进军,推进学生不断地向上攀登。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

篇2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作文作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瓶颈,同时作文作为我国语文教学中素质的直接展现,不仅仅为学生准备了较为开放的舞台,同时也将其人生的优美舞姿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就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作文的写作往往有着各种不确定性,作文的主题往往需要学生自己用心体会,其写作的内容往往也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而对其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构思。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作文教学往往需要学生有着较强的学习表达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有着相对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上的体验,而学生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天马行空的写作思维,完全跟不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思维,以至于作文的写作往往逃离一定的主题。

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教师作文教学往往采取背诵式的教学,在实际的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堂上背诵一些较为优秀的作文范文,其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的培养。同时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文教学有着相当的重视度,而对于作文教学有着直接忽略的作用,甚至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作文的讲解,仅仅要求学生看看范文,并结合范文进行自我总结,以至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难以提高。最后就其实质性而言,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往往缺乏一定的引导性,学生的作文写作仅仅依赖于自我意识,往往有着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主题意识直接的忽略掉。

总而言之,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实际的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仍然需要更多相关研究人士的共同参与。

二、基于层递式教学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相关对策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往往更应该结合学生各个阶段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而对其学习目标进行综合性的确定,而层递式教学更是将作文训练进行逐一分解,进而完成作文教学的终极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的学习:

第一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第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对学生的生活感悟以及情感体验进行一定的表达,同时其作文的生活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更应该有着一定的真实性,是对生活的一种观察,对生活的一种反应,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作文的训练可以采取电视报道、班级趣闻以及家庭琐事等进行详细的描写,进而加强其训练方法。首先,就要保证学生每周写三篇周记,并对课前学生演讲的方法加以采用,及时的将学生生活中的趣闻和大家分享,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并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进而将学生写作以及其演讲的热情逐渐激发。其次,就要保证学生每周有着一定的作文训练课程,其训练课堂可以有两次,第一次加强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加强学生记叙要点以及记叙顺序的训练,做好开头和结尾的衔接。而第二次的训练课堂更要对学生进行感悟性的作文训练,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共同督促学生的作文训练学习。

第二阶段: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其第二阶段的学习更应该将学生作文写作的韵味突出,结合第一阶段作文的个性,进而保证作文的写作有着一定的新颖性。

第三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其作文教学的目标更加的倾向于记叙文的特殊写法,教师更应该对多种记叙文的写法进行多重训练,让学生对多种记叙文的写法进行不断的总结,进而提升自己的记叙文掌握的技巧。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的学习就要做好论文作文的写作,总结掌握其写作的技巧,进而做好论文写作的整体构思。

第五阶段: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更要和中考作文的题型有机的相统一,为了保证学生中考中有着较好的写作成绩,教师就要结合近些年来中考作文的题型,进而不断的总结方法,为中考作文进行最大程度上的构思。

第六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层递式教学就要对作文的文体进行限制,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督促学生作文文体的规范性,并鼓励学生及时地阅读课外资料,丰富自身的知识资源,进而为作文的写作准备较好的素材。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层递式教学的应用不仅仅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作文构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拓宽课堂阅读,对各种写作技巧进行综合性的掌握。

篇3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高中英语教学 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7-01

前言:在任务型教学法当中,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任务当中来,用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分组研究,情景模拟表演为具体的任务内容,将学生们凝聚在一起交流探讨自己的感悟与体验。并且能够使学生们从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或者获得的理解的感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够找到一种自我舒适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修正以往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布置任务前期准备

英语入门的四门功课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课程或者说是英语学习的基本部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这四项是学生学习英语必须要知道、必须要经历的四个学习模块[1]。但通常来讲,教师不应该将这四个部分完全分开。因此英语教学包含任务前期准备,任务实现的过程和评估三个步骤。在打开教材,没有接触文本之前,教师应该适当要求学生进行一下有任务性的预习。主要是保证学生能够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能对教材文本有一个简单的认识。比如要了解一下文本的大致内容和主要思想,或者是了解文本背景之类的问题。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对于文本本身有一个细致的检查,温故知新,利用手里的工具媒介进行一系列的筛选,扫清一些不必要的状态。前期准备是任务布置的最早一步,可以理解为任务布置的又一个任务。学生们只有充分理解了教材,才能在教师正式布置任务的时候对于任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二、任务进行时期

英语教学从浅显得英语书面知识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教授和学生自我的消化和理解最终要达到提升学生自我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事实上,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可以逐渐培养,并且会不断臻于完美的一种可塑性能力。基于个人对于语言知识的练习,对于实践活动的参与。所以说,英语教学活动的要求就是:英语语言知识灵活运用到语言表达上来,也就是说将文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可以流利地进行口头表达的语言。那么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够牢牢把握住英语教材,能够在文本中找到关键切入点,普通的英语课文改编成具有故事性的情境。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群体式或者实践性强的任务进行分类。比如:分组探究、场景重现等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2]。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而且,在这个任务的执行阶段,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对于上个阶段对于本阶段的预期有一定的比较和认识。

三、任务结束后期

在任务完成之后,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阶段那就是最后的反思和总结。任何教学活动都要有结束的时刻,如果说这样短短的一节课或者几节课不能使得学生们充分理解老师的教育意图,或者是学生的反应没有达到教师前两个任务阶段的预期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接受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内容。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两个阶段各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局限在教材文本之中,往往思维方式就受到限制,对于学生来说,课上的时间用来进行英语语言表达,但是除了课堂,有返回到了汉语语言环境之中了,这样的落差是存在的。

如果学生要保证自己英语表达能力的进步,势必要做出更多地努力。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教材,加上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手段在吸引学生的同时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执行教师下达的任务时要进行完整的英语交流。不但如此,在任务执行之后,学生们的相互评价以及老师对于学生任务完成好坏的评价,以及最后的总结反思都要求进行流利完整的全英交谈。这就间接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增加了课堂上英语交流的时间,减少了汉语交流的时间。

四、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对于英语教学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它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得英语学习的落脚点边的清晰而简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在作为客体出现在课堂上,而是可以自发的进行有意识的主动接受和探究英语知识。教师也作为课堂的参与者而非主导者来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3]。这种模式使现代英语教学从注重英语知识本身不断转化为通过对于基础学习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一趋势的迈进。

参考文献:

[1]王战雪.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6:244-245.

篇4

关键词:和谐;承诺;反思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每年学校大队部都会在一年级开展“入队前承诺”活动,通过自我承诺、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三自教育,让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孩子们通过这项活动养成好习惯。包括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卫生习惯等等。当然在教育的开始,还是要以他律为主要手段,老师要教孩子怎样做,让孩子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一个标准,下一步将是引导孩子为这个目标努力,虽然知道了但不等于能做到,按要求让学生不断提高,要有层次地展开教育。

自评依靠他评为手段,到了学生入队的时候,学生才会在不同程度上有飞跃,这才是圆满的总结,才是一项活动的结束。

这里的结束代表的是一项活动的结束,教育不能通过一件事、一个活动、一个层面而达到教育目标,一个教育目标要通过很多层面,例如像刚刚提到的承诺过程可以分为班级承诺、学年承诺、学校承诺;而学校的每项活动都有联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教育活动到教学活动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不断的实践。

论语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的道德意志不是在一个阶段形成的,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阅历,有不同的认识,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形成的过程,说明教育时时刻刻在进行,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养分,学生的第一个课堂是家庭,家庭使学生形成了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是专业的教育场所,而定型则在于社会,只有每个阶段连续、不断的给力,才能最终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一年级的小学生用自己饱满的精神面貌加入其中,他们承诺要用自己最好的表现为红领巾增添光彩,争取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他们坚信:我承诺,我能行!大队部通过上队课,讲解队的知识,使小朋友们对少先队这个陌生而又向往的名称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通过爬格子的评价形式使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自我约束基本具备了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条件,大队部在期末班级表彰中为突出的学生颁发了预备少先队员的证书。这与四月份的六年级“毕业前承诺”活动的教育目标是有些相似的,都是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教育策略。不同的是六年级的“毕业前承诺”活动是为了管理即将因为毕业而有些散漫的大孩子。为的就是让刚入学的孩子和即将走出小学大门的孩子能够自己树立标杆,通过这种自我约束使其养成好习惯。

这样反复了几个春秋的养成教育活动,慢慢的突然萌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通过一年级“入队前承诺”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已经形成了优秀品格,而通过五年的学习生活,在六年级毕业前还要以承诺的形式来约束这些孩子的坏习惯呢?为什么学生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会变质呢?一段时间的反思让笔者感悟到问题可能就出在两个“承诺”中间这段时间,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可能是永久的,因为学生不仅有学校一个“课堂”,“家庭”“社会”都是孩子们的课堂。

就是因为学生有三个“课堂”,才会使学生知道在每个“课堂”应该怎样表现,孩子会考虑在家中的这个“课堂”我该怎样成为一个乖孩子;在学校这个“课堂”我该怎样讨老师的喜欢;在社会这个“课堂”要怎样展现自己的个性,追求时髦。渐渐地,学生就形成了双重人格。而“双重人格”的形成也非朝夕。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学生在自己的书桌上发现了一个陌生的文具盒,交给了老师,老师随意地问了句“谁丢了文具盒”,一个声音“我靠!谁给我扔那了”!老师大跌眼镜,满脸涨红,在全班同学和一位科任教师面前批评了这个学生,并让这个学生和捡到文具盒的学生重新“演”这一段,孩子在强迫中说“文具盒是我的,谢谢你”“不客气”。

篇5

【关键词】学习;思考;体验;创造;

学习与思考都是在时间的维度中展开的。我把时间分为有效度的时间和无效度的时间。所谓有效度的时间就是学习中能够高效率进行掌握所学东西的那段时间。这里所说的无效度的时间也就是在那里坐了一下午,人在书桌上可是心却在学习以外的时间。感觉时间花费了却没有任何的收获。我们的课堂学习,在同一堂课上,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的,同样,大家都在读同一本书,给每个人所带来的感触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应了西方的一句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课堂里,坐在前排听讲,和坐在后排听讲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在这里想说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你忘记了你周围的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你所热爱的学科当中去的时候,那种体验是很奇妙的,收获也一定是极大的。不要去在意别人怎么说,你一定要在意你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把握好每一当下。学习是知识上的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得到了启迪,从中不断地总结和创新,并且从学习中找到乐趣,那么学习将会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一、留心处处皆学问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俗话说的好:“留心处处皆学问”。这里所说的“留心”,就是指对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任何问题都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直到搞清楚为止。“学问”就是多学多问。“处处皆学问”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处处”可以应用知识,另一方面是说“处处”可以总结出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要不断地感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这一学科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到其他学科当中。这样就可以“处处”应用,一通百通,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当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之后,我们就可以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整理、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又会有所感悟,这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看待很多问题,思维方式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关键还要看我们怎样思考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以前所学到的知识,不断地进行丰富完善,那么就能够从原有的一些知识中“处处”总结出新的知识。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尤其是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学习的资源获取渠道更多。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学习,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同时学习的过程还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总结,因为将已经积累的知识总结的过程中,又将那些知识学习了一遍,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巩固深化个人的知识体系。这也就是孔夫子所讲的:“温故”,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从而又会补充进来很多新的知识和想法,这也就是孔夫子所讲的:“知新。”在生活中我们要好为人师,多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因为沟通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知识交换的过程。先生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我们一人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那么我们交换,我们每个人就都有两种思想。”这种思想的交流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也许会激发出我们新的想法,从而不断地丰富完善我们的理论知识,并且不断地将自己的理论知识放在实践中检验。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向有学识的人多多请教,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们学习的道路上,只有多倾听别人中肯的批评和鼓励,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二、思想自由地驰骋

谈到思想自由的驰骋,让我不得不想到中国当代的一位美学家高尔泰,他在兰州大学曾经任教,在许多刊物上也曾多次发表过他的文章。他有一本著作叫《论美》其中表达了他美学的核心思想即:“美是自由的象征”。这种自由不仅是思想的自由,更是内心的自由。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也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要被一些条条框框所束缚,自由地,大胆地,放开去想象。只有这样我们在学习上才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个好的老师一定会“自由”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更加勇于去想象、更加勇于去思考,更加积极地去创造,也许这种创造当时仅仅是属于自己的创造,但或许某一天它将会是属于全人类的创造。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在人类智慧的浩淼之海中,心灵于无尽的狂欢或虔敬中,自由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乳液,并孕育生发出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崭新思想。这崭新的思想终将引领着你的灵魂去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好的老师不就是那灵魂和思想的指引者么?“‘灵魂’的本真乃是‘思想’,通过思想,万物由于被纷争恰恰结成一体了。”①伟大的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曾讲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当引导着学生去积极地思考,让他的思想自由地飞向那通向浩瀚宇宙的五彩世界。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我认为一个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和传播者,更重要的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一名优秀的老师他的言谈举止、广博的学识、内在的修为,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学习和思考,同时也在将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应用。学习,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使我们的头脑更清晰,使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更全面。不断学习的人生,无疑是幸福的人生。而一个将生命意识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的人生,同样也是十分幸福的人生!学习和思考造就我们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钟道隆.《学习贵在开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

篇6

关键词:中学学生;研究法教学;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76-01

一、阐述研究法教学

1、研究法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法教学主要针对改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在相应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勘察能力,独立思考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研究法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教学模式当中来,既能让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从学习当中领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保持让课堂氛围在融洽的环境下开展进行,在这种学生与老师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中,使学生的自我的创造性和认知性更加趋于明确,能更好的发挥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研究方式的实用性和目标性

在研究法教学中,教师作是为学生主体的引导人,应该从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角度,结合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表现自我的状态,不断对现有条件的创新,引导学生逐步接触并接受所授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做到实现学生从理解到掌握到运用的过程。

3、研究法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师设计的问题构成了整个课堂的主题,因此教师不但是整个课的设计者还是问题的制造者,教师要在整个课上设计一整套的问题把整节课串联起来,就像在一个绳子上打几个节,让学生一一解开,但教师只能作为一个设计问题的者,参与到课当中不负责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课后小结中进行评价,不能过早地对学生的技能做评价。营造出师与生、生与生互动的课堂情境与气氛,以提高学生的表现欲与求知欲。

4、研究法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

通过我们进行的研究法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经过严格的效果评测与分析才能评价课的质量效果,而我们研究法教学的评测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的进行讨论,不但师与生之间的讨论还需要生与生之间的讨论。通过课上学生激战术与动作技术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及语高特点,从而激发学社的求知欲。课后评价:诊断课上不足之处,完成教学效果。

二、研究法体育课的意义

研究法教学要结合当下的体育教学模式,以适用于当下教学为向导,按照科学性和人文理念的发展策略,充分的体现出课程的积极调动性和愉悦的教学氛围。

1、对技战术与动作技术的促进作用

体育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最终实现对产生的问题得以解决。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工具是多媒体软件和在校实际场地,这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对解决问题的灵活掌握。对技战术与运动技术的思考-研究-掌握-运用的整个过程主管的给予贯穿。这是研究法教学给老师带来的难题,而这些难题的出现也是一个教师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思维敏捷性是开放性探索体育课模式的目标。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来提高学生身体技能及战术素养是研究法教学模式的本质。

2、对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

学生本身有一定的身体及心理素质,然而如何激发潜力,把学生自己没有发现的潜力激发出来,把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让自己发掘出来,这是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所考虑的关键点,而研究法体育教学的课程设计开始就必须考虑到此点。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寻找本队的核心及互相信任度,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用语言及提问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与创造。

3、对终身体育观的培养

如何改善当代学生的学习环境,从高压的文化课程学习中得到舒缓,那么中学里的体育课程就脱颖而出,然而只有摆脱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后,才会显现体育课程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学生也需要通过参加有趣的体育课程,增强自身对学习的热爱。

而开放式探索模式体育教学符合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我们不单单去教学生的运动技术,而是以一种叫学生自己探索的方式去学习,我们课的主体不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于讨论,而是学生-教师-学生之间的三者互动的紧密的和谐合作的关系。

4、对学生自主能动性创造性的促进作用

体育课是学生身体活动与情绪协调作用的课程,课上学生需要通过动脑、动手来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通过实践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而研究法教学设计初期就考虑到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思考、探索每个动作及战术的特点,并加以灵活运用与创新。

5、对学社运动智能及科学体育教学模式的促进作用

课堂属于学生的教师互动的结果,而课前与课后呢?我们教师以往追求简单的课堂效果,并没有课后跟踪或课余时间的总结,课的双边互动决定了课前与课后学生也要努准备,形同教师一样,我们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后反思总结,而学生也需要和教师一样课前做好简单的接触与感悟,课后有自我见解与反思,研究法教学止符合这样的体育课逻辑,我们要求学生在课之前接触映像及课本资料,进行观后感,课上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热情活泼,发展观察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其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课后的自我反思与互相讨论及评价给予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的机会。

篇7

关键词:绘画思想;真实写照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82-01

一、心静如水泉自流——自然之心灵舞姿

特殊的生活阅历为这位伟大的文人画家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苦痛机遇,使他向往自由的心灵世界。幼年生活的困顿,让他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感悟;青年时代的游历生活,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出仕12 年是他矛盾心理的顶峰,为他创作的飞跃提供了养分。他在成长道路上承受了常人未曾经历的坎坷和磨难,画作无不是其心灵舞姿和生命律动的真实写照。

他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中取得自我安慰,在悠闲隐逸的生活中寻求心灵的自我回归。

二、笔墨清幽意无穷——作品之灵性蕴藏

郑板桥富于形神兼备的笔墨,都展现了时代风貌。在或超逸或狂放的外表下,隐藏着画家无法替代的人生孤独和寂寞情愁。

代表作《墨竹图》画面上一根横逸斜出的树枝,上有竹片若干,叶叶朝天,坚硬挺拔,仿佛有无尽的怒气喷薄而出。画面空白处附有六分半书题到:“一阵狂风忽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矣。”整幅作品笔墨自纵,气势奔放。酣畅淋漓的笔墨下是画家性情的真实写照。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将笔墨融汇于意境中,在飘然出尘、空灵如水的环境里作画。墨的浓郁、意的深远、景的悠远,在他画面中得到很好体现。

三、墨淡情浓抒胸意气——感情之自然流露

诗文与绘画之互动,恰如画家郭熙所引的那句名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文学家常常从优美的画面中发掘文思,而画家往往在精妙的诗文里寻求画意。

郑板桥以绘画抒愤解忧,讲究抒发灵性和气韵超逸,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失狂纵,绘画带有真挚的感彩和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他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山水的深厚之态。线条的流动转折、笔墨的纵肆潇洒、墨色的浓淡位置都是画家心灵轨迹的呈现。

四、山水秀润蕴华章——艺术之生命律动

明末黑暗腐朽的统治,激烈的党争之乱,整个社会总体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然而正是这些,促使画家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更为执着,从而创作出思想和创作富于创造性和浓于情感性的时代特征。

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其特点以真、隶为主。揉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又多夸张,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人有“乱石铺街”之喻。

“板桥体”书法艺术是郑板桥审美心态的浓缩和总结,是他文化性格的提炼与映照。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种技法相互渗透。他将书法中的各种书体以及绘画技巧都融入其中,极具天机畅然之意蕴。

他的艺术创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创作理论,是其修竹人生的真实再现。他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三段论,是对苏轼“胸有成竹”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他独特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感知能力,同时也是对艺术创造规律的思考。

郑板桥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成功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在继承传统文人画时又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其绘画美学思想对当时、当今的中国画坛都有重大的影响,其绘画理论及实践使中国画脱离形式笔墨的窠臼,重新回到自我创新的追求上。

五、结语

郑板桥对于传统文化的体悟深深印证于他的艺术创作与思想中。其绘画作品是画家心灵舞姿和生命律动之体现。

感受本身就是一次生活的体验。经典固然可以被重构,但原始的智慧,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的人文意义仍静静的存在,闪耀着古老而独特的光辉。

正如爱德华·泰勒所说:“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者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将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数学教学 学科孤立 学习障碍

一、数学教学的误区――学科本位、“塑造模型”的教育

以“应试本位”、“知识本位”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及学习结果。长期以来,这一指导思想导致了数学教学严重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学包办了一切,包括塑造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日复一日、处心积虑地使传授知识的过程看起来更严谨,自然、无可挑剔,使学生听起来更那么顺理成章,确实如此,果真如此。正是这种日复一日传统意义的“规范化”程序教学,扼杀一个个活生生心灵的个性化发展,使我们的学生一天天丧失了“怀疑意识”,丧失了自我发现和创新的训练机会。

1.学科孤立化,文化内涵淡薄

“学科孤立”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数学学科内在的理论性、逻辑性,过分挖掘学科内的知识综合而忽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社会生活、数学与其它技术学科的关系;教学中违背认知规律,脱离生活实际,过分强调抽象的、人为技巧化的所谓“思维能力”――“双基异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不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他们可以进行繁琐的“数列”推证,但不知道如何计算自家“零存整取,’到期的本息,更不知道数学的历史以及应用和发展的趋势,甚至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柱”、“长方体”,也使他们觉得陌生莫测。这都严重阻碍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

2.情境程序化,学生丧失自我

传统的数学课一般遵循下列程序:呈现知识――应用剖析――练习巩固,这种单一的情境模式严重阻碍学生的思维个性展开,限制学习主体潜能的发挥;枯燥的数字符号、刻板的知识灌输时时加重他们的挫折感,被动的学习过程使数学课程是如此的索然无味。

3.知识本位化,道德资源浪费

以训练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严谨性、条理性和意志品质等多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道德的数学教师”,应最大可能地提供学生自我感悟和共同探索的空间,鼓励个性化思维,也使他们学到容纳与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及知识迁移过程的重现,可培养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能力,而严格的推理、演绎、归纳及“鼓励再发现”引导学生进行的反思,无疑为培养学生的理性、严谨、意志及日常生活的自我反省精神提供了机会。教学一丝不苟有耐心,钻研严肃认真有恒心,甚至守时、板书工整等教师的“小节”也是教育的道德资源――反映了个人的敬业精神和意志品质,同样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道德的数学课堂”及其内涵

数学的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其学习的过程。

1.以认知规律为指导,以符合具体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现状为基本要求

备课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首先必须学会“备学生”。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现状,了解每一节课学生必须具有的预备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教学应该采取的应变策略等。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或自然获得的知识技能,循序渐进,分层拓展,在修正、扩展和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情境,通过“转换”和“整合”让学生发现不同数学主题之间的联系。揭示知识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中的关键,这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体现。

2.以突破重点、达成目标为前提,但不以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为唯一目的,不追求教学环节的程序化

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的长期争论中,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的优越性,但迄今为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仍在顽固地坚持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是否完成预定知识的讲授,仍然是衡量与评价优劣课的唯一标准。“道德的数学课堂”,应以搭建教学目标为控制系统、教学手段为操作软件的师生信息交换互动式平台为准则,在分析到位、预见充分的基础之上,以问题为线索、以启发为策略、以创设学生掌握知识所需的相应的认知情境为手段展开教学。当前教学过程的“师勤生懒”现象,严重丧失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自我期望与实际学习效果的强烈反差,心理补偿失调,应该引起教学者的深刻反思。

3.以引导构建知识的立体网络、培养创新能力和学科素质为目标

教师应从整体结构的高度加强对教材本质的理解。本人认为“道德的数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充分展现基础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过程,以启发学生自我感悟、生疑、产生求知欲望为前提,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为导向,以引导自我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为目标,形成有效的知识迁移,为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和终生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墩学――研究――发展”同步协调,教师注意总结、建构学科知识的指导作用,这是教师业务素养的集中体现。教学的环节设计以明示相应的思想方法为原则,反复刺激学生思维能力的自我锻炼,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创造性素质。

4.“道德的数学课堂”应渗透“情感教育”的主题,发挥教育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双重功能

教师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角色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共同体的参加者和引导者,最大可能地实践“主体性”、“开放性”的教学原则,这一思路应成为新的课程理念不可缺少的内涵。“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办学理念,我个人的理解是:尊重个性与人格,理解、体谅、关注学生的学习障碍;欣赏学生的成功之处,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成功的乐趔”,数学教学应实施“学科本位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转移”。

篇9

中学政治对于我们不少学生甚至教师来说是中学里比较枯燥无味的一门课程,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特别是在当前教师们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中,政治教学更加面临一种困境。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而提高中学政治教学效果一直是摆在当前许多政治教师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掀起高中新课程改革浪潮,在此背景下更需要改进当前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因为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

那么,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变政治教学困境给其注入活水呢?当前不少教师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如: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或让学生上台表演,或分组讨论,或导学案引导教与学等等,其实面对当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实际情况,把主要时间交给学生让其探究、讨论及自主性学习等还是比较难顺利实现的,因为现在不少学生存在“不想学”和“不会学”的现实。

二、实践

我们江西省于2008年秋开始了高中新课改,那时我刚好从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所以这几年的教学经历中也是我学习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大胆进行了许多种尝试与探索,但让我觉得更有效并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以学号为序每节课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时政演讲,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历练各种能力的平台,这就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在我五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历经了普通班、重点班和补习班等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我认为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学生的课前五分钟时政演讲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效果:

1、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我们现在当前教育对象主要是90后的学生,他们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都从小缺少许多锻炼,吃的苦很少,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身心都不够坚强,所以以时政演讲为平台,让学生上台向全班同学展示自我。也许学生或不敢开口,或讲话发抖,或声音很小,或吞吐等,但上台的机会多了,学生以上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心理素质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生活交往和应对各种考试都会有一种更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其的生活与学习都会有一种很大的帮助。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上台时政演讲,学生根据当前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选好材,通过在台上口头表述材料并利用所学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知识来分析材料,并能脱稿演讲表达观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是极其重要,特别是对于文科生来说更重要,因为文科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说会道和能写。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我对学生时政演讲的要求是:选取当前(半个月之内)影响力较大的国内国外时政热点;以脱稿的方式自己用几句话概括时政热点;以脱稿方式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材料分析。也就是时政演讲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讲台上口头做材料分析题,不过是自己揣摩考题然后自己作答,用所学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知识进行单个分析或综合分析,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观题作答能力,并可以大提高学生辩证的、综合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时政演讲,那么学生必然会去精心准备,在准备中学生也必然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话题又要与政治学科相联系,以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加对政治学科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时政演讲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上政治课,不再是一种负担,不再感到索然无味,而从心底感觉学习的乐趣,并且感到其有用、有吸引力,这样才能改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5、增强学生关注社会、感悟生活的责任与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就是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让学生参与时政演讲就是让他们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并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去感悟、描述、解读生活与社会,引领学生主动观察世界,走近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提升思维能力,增强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扩大学生人文视野,活跃课堂气氛。

政治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时政演讲,每节课全班学生都能从一个学生那里了解到来自世界或国家或社会的时事,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文化的,有历史的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人文视野,让学生更加认识世界,了解中国,走近社会,感悟生活。演讲不仅让全班学生了解了更多事,还会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探究与讨论,大大活跃政治课堂的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7、有助于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

时政演讲,学生都会精心去准备和展示,而我们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点评、整理、总结。点评主要以欣赏与鼓励为主,让学生演讲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在点评中可以适当扩充时政资料,对学生所演讲的时政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分类式的分析,便于今后对材料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掌握学习与分析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更有效更科学地进行政治学习。

篇10

    微电影通过对受众集体潜意识的挖掘,使影片营造出与受众心理能产生极大共鸣的影片氛围,从而促使微电影取得成功。在人类心理积淀中,爱也许是最古老、最伟大、最具永恒魅力的人类共性。佳能拍摄的微电影《Leaveme》,讲述的是一个刚经历丧妻之痛的丈夫在收拾妻子遗物时发生的故事。男主人公的妻子是一名摄影师,在外出拍摄时死于事故中,相机也在事故中摔坏,但当男主人公的父亲重新拿起相机时,相机却是好的,男主人公父亲本想拿着相机给儿子拍照,不想却使男主人公进入到相机中相片的场景里。之后,随着父亲一张张翻动相机中的相片,男主人公一次次地回到过去曾与妻子一起去过的不同场景,男主人公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当男主人公回过神明白发生什么时便拼命示意父亲将照片翻到妻子所在的最后一张。当他到达最后一张照片里的场景时,妻子向他微笑,他愣了一下,在手掌上写了两个字给父亲—Leaveme!他选择了与妻子留在过去拍的相片之中。这部2009年出品的微电影,在感动了无数人的同时也震惊了无数人,独具创意的微电影广告概念里充满着让人感动的浓浓爱意。关于爱,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微电影,那就是由姜文指导的改编于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父与子》的《看球记》,影片讲述一位离异多年的父亲带其难得一见的儿子去看球,出门前为了和儿子穿一样的衣服,脱掉了装有球票的外套,把外套扔在了家,进场时才发现自己忘带了球票,后因急着带儿子看球赛被骗子用大型吊车升到空中,最后不得已父亲驮着儿子在赛场外看球赛的故事。影片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得无数观众感动回味。无论是《Leaveme》还是《看球记》,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们通过对受众集体潜意识的把握,呼唤起受众心灵深处对爱的渴望,使影片与观众在情感上形成了强烈的共鸣点,给观众带来心理震撼,激起了人的情感,进而使微电影赚了大多数人的眼泪,获得成功。

    二、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审美心理

    (一)微电影受众的审美认知

    审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感觉与认识过程,即美感的产生和体验的过程。在审美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的心理因素,进而形成了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以及二者相互交融的心理反应机制,它主要包括人的知觉情感意识以及个性倾向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眼前事物的判别总是与过去或将来产生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的主观审美态度与其客观的审美经验往往呈紧密的相关性。在微电影中受众的审美经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审美愉悦、审美判断和审美感悟。在审美愉悦过程中,受众通过欣赏微电影,使自己暂时摆脱各种生活压力的纠缠,让自己稍稍放松,达到一种愉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感觉。当影片内容与受众所处的环境相类似时,影片就会获得受众的审美认可。例如微电影《老男孩》,该片通过剧情表达出80后曾经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实的抨击,大多人年轻时的梦想都早已被抛弃,如今每天都在为生存奔波忙碌,影片主题与当下80后的生活现状吻合,获得80后受众的审美肯定,从而引起80后对该片狂热的追捧。在审美判断过程中,受众在欣赏微电影时会不自觉地参与到电影所表述的情境中去,并通过以往的审美经验对微电影表现出的风格、思想、主题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受众更多地关注微电影是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当影片传达的思想有意义、有价值,受众对于该片的主管审美态度就会持肯定态度。如微电影《父亲之父女》,影片传达的父女之爱亲切感人,影片主题思想上有意义有价值,进而引起大多数受众的感悟反思。这在审美感悟过程中,受众通过微电影感悟到全新的经验方式,拓宽视野,并超过现实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加以反思。如影片《你还可爱么?》系列,这是由12位香港导演以独有的社会触觉和电影风格,诉说十二个关于关爱长辈,跨代共融、开心社会、关怀社区、积极抗病、家庭和睦、环境保护、公德守礼、助人为乐、寻找理想、急促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香港故事。受众在观赏这些微电影时会进行自我反思和对影片传达出的精神观念以及正能量进行肯定。

    (二)微电影受众的审美移情

    审美移情认为受众的审美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从心理学上看,受众在审美或欣赏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然后再进行欣赏和体验。也就是说,移情是受众在审美过程中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投射活动。根据审美移情理论,在微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也常常把审美者即观众的人格和情趣投射到影像上,从而使影像中的人格和情趣与受众相共鸣,这就使得受众在欣赏过程中能进行审美移情,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如台湾大众银行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微电影《母亲的勇气之蔡莺妹的旅程》,讲述的是一位从来没有乘过飞机的63岁老母亲,为了给远在委内瑞拉刚生育的女儿补身子,带着中草药,不会英文的她一个人只身上路,独自飞行三天,三个国家,三万两千公里......大多数受众在观看这部微电影时都将母亲对自己的深切感情投射到电影人物中,在情感上对影片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正是导演利用了受众审美移情理论的结果。

    三、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别加以定义分类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满足低级需要后,人类就会产生一种超越生存的满足和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实现的心理。简单地说,自我实现需要就是人要实现全部潜力。在现在生活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常常来源于个人在各种压力之下以及各种生活方式面前仍要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要求。对于现代的都市人,繁忙的工作,沉重的生活压力使人们面对时间越来越焦虑。人们渴望放松,渴望有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爱好的事。于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视频众以及摄像设备的普及,让更多爱好电影的普通大众参与到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中来,对他们来说,自己的微电影自己可以主宰一切。这些草根阶层突破以往的常规,挖掘普通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形式,将这种情感因素放大到极致,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发出个人的声音,获得表达自我,表达内心,满足自我实现心理。如草根导演们的微电影《小心我爱你》、《天堂午餐》以及《老男孩》,这三部微电影分别诠释了当下年轻人的爱情、亲情、成长观,影片有着他们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信仰。大众化的微电影体现了多感觉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受众的好奇心,年轻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信息,去满足各自不同的心理需要。媒介的使用过程满足了受众的部分心理需要。这部分年轻人通过自己加入到微电影的制作中来,获得了在影片中自己主宰一切的,满足了自我实现心理。

    四、微电影传播中受众的仿效性学习

    在影视心理学中,对于受众而言,影视传播是他们社会性学习的重要渠道,而传播的直观性特征更加深了这种学习的可观察性和仿效性。在当今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受众对于影片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模仿,如佳能的《Leaveme》使Leaveme成为情侣间告白的常用语;《老男孩》使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漫步再一次风靡全国。在这其中以榜样性为内容的微电影被效仿的最多,如《雷锋侠》中的雷锋帽、巨大的防风眼镜、鲜艳的红色披风等,都成为了微电影受众竞相模仿的对象。微电影对受众仿效性学习的把握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在榜样性树立过程中,微电影兼顾到了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塑造榜样或宣传某种精神时,注重视听语言表达的大众性,利于受众理解所要表现的人物,情境或情节。榜样性的内容获得受众的认可和理解,微电影在情感上与受众共鸣,是微电影获得受众的肯定。

    五、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在欣赏微电影时常常会把首因效应带进观赏过程,如果影片刚开始能够吸引受众,受众就会接着看。反之,则会觉得无聊从而放弃观看影片。所以对于微电影来说,如果想要观众持续观看就必须要在影片开头几分钟甚至是几秒内,有效地突出内容上的新意,抓住观众的眼球。传统电影中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悬疑惊悚片。闻名世界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的艺术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留下过一个着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着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了观众。在这方面微电影有所借鉴。微电影《小心我爱你》,一部时长仅3分钟的微电影随着“抓贼啊,有人偷手机”一声尖叫的女声中拉开序幕,然后便是一串男子狼狈逃窜的长镜头,身后一众见义勇为者紧追不舍。正是开头这样突然抛出的悬念打开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好奇的潘多拉魔盒,使得这部片在几分钟内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驱使观众继续看下去。该微电影对首因效应的运用促使了它的成功。施拉姆曾说过,“提出的论点在引起注意上是有利的,而最后提出的论点在记住上是有利的。”这个观点在体现首因效应的同时也肯定了近因效应。在心理学中,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微电影常常在影片末尾加上赞助商的LOGO、广告标语或者一句能够总结影片内容的台词,这样的举动正是运用了受众心理上的近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