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15:2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何谓“反思教学”?
所谓“反思教学”,又可称之为“反思教学实践”,这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反思教学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的优化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检测等等,反思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波斯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可见,反思教学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特征以及小学生的思维意识较为欠缺的特征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不断优化、反复调整的过程。小学数学“反思教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回想与思考;二是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态度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反思教学”的意义
(一)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意义。小学数学实行“反思教学”,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深入剖析课堂教学,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教学不足,将课堂教学的点滴整理记录下来,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漏洞,尝试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形成。
(二)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反思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小学数学成绩方面来看,反思性教学行为就是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回想、巩固的过程,便于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数学成绩提高的过程;从小学生的成长方面来看,反思性教学行为有利于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和改正自身不足,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数学“反思教学”的具体方式
(一)小学数学教师的“反思”。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对于那些设计合理的高效性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及时记录下来,从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来反映教学状态,从教师的反思记录情况来实现教学的自我超越;而对于那些设计不合理、效果不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找出原因,不断改进,使之成为再教的教训。
其次,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十分重视学生的反馈性意见,不断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这样的反思记录,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得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使得教学盲点在短时期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补救。
最后,撰写教学日记反思。教学日记是教师进行反思教学的最佳方式,是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探究。教师的教学日记主要包括:教学中的成败、灵感闪光点、学生的听课状态、教学改革创新等等,撰写教学日记进行反思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二)小学生的“反思”。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小学生的反思动机。比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时候,可以预先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作为工具,去测量课桌面积有多大,由于学生采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所以测量出来的课桌面积必然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面对同样规格的课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假若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那么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出现非常混乱的局面呢?”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深层次反思,经过反思,学生形成一个共识:同一个面积,借助不同的测量工具,就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虽然这些结果都正确,但给我们确定物体表面的最终大小会带来不便,因此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面积单位。这样,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交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反省中不断提高。首先,学会自我提问。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我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其他方法吗?”、“我错在哪里?需要怎样改进?”等等,自我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不仅仅思考解题思路,同时还要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等等。其次,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过程,例如,我们可以在巩固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做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我还存在着哪些不足?”等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反思小结,每次考试之后对试卷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对这次测试的重新审视,自己做错了哪些题目,出错的原因是什么,今后改进的措施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动笔写出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便于今后更好地学习,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篇2
关键词:元认知水平 小学生 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20-01
作为教育工作者,相信大家对于元认知都不陌生。所谓元认知顾名思义就是自我认知,这个概念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福莱尔提出的,在他的思维结构中是这样解释的: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本文针对现在的小学生元认知水平不高的现状,分析如何提高元认知水平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元认知对于小学生的个体智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元认知能够支配学生的学习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如此,如何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呢?下面,本文主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简述几个重要的方法。
1 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元认知的基础,促进小学生喜爱数学是每一个小学教师努力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只有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将元认知的培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中,才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当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来促使学生增强对于小学数学的爱好,双方共同鼓励小学生不断思考,大胆创新,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为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两位数的乘法》的时候,一定要通过给予学生讲解数学乘法,激发学生对于数的乘法的乐趣和兴趣。形成自我认知,然后学生才会把精力运用到学习上。
2 引导孩子制定计划,增强其学习的自我意识
提出观察的要求,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能够围绕这些要求(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让孩子自己根据学习任务,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提出要学什么,然后制订计划,思考如何去学。引导孩子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好计划,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初步培养其元认知能力。
例如,在讲解《量角器的使用》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当你准备使用一个工具的时候首先应该着手去做什么?学生立刻会想到先认识它,接着教师再问学生当你学会使用量角器之后应该去做什么?学生立刻会想到去使用它,这样的问题启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去合理的计划和预测。增强学生学习的计划性。
3 掌握方法、自我监控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培养起孩子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避免做事虎头蛇尾,让孩子自己检验和改正自己在学习过程出现的错误。
例如,孩子在学习计算小数的乘法的时候,经常由于一些小数点位数的问题降低做题的正确率,这就要孩子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自我检验的好习惯,做完题目后要进行认真地检验,在辅导学生做题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渗透一些自我提问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对吗?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呢?哪一种方法最好?通过这些自我监控的思想渗透,逐步让孩子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提高元认知能力。
4 教会孩子进行学习反思,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作出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反思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我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或方法?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在解题中有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以及怎样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怎样做才能学得更好?以此提高孩子认知的正确率,并为以后学习同类知识提供借鉴。通过自我反思来评价学习的过程,以培养孩子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元认知水平。
例如,教师再讲授《位置的认识》的时候,一定要通过让学生通过自我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总结通过这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这对于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让孩子在学习过程的反省中强化成功、矫正错误,促进其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当下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对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液越来越注重,小学教师承担着素质教育最初的培养任务,如何有效发挥这些元认知策略,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任重而道远。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要在课下不断阅读新知识新思路,在教学与学习中不断循环,最终让低年级的小学生从小就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让小学生们学会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解题策略,为孩子以后的自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少荣.高中数学体验法[J].广西师范学报,2003(9).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51-01
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经验的反思过程。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离不开反思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进行反思。目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下面本人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反思培养
在数学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 “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在数学教学中,引起反思的起疑情境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场景引入法。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多媒体、编制故事等手段来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亲临问题的焦点,面对思维的挑战,寻求解决的方法。
2、矛盾揭示法。利用学生已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设计起疑情景,甚至可以通过有益出错与设置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从而引发解决问题的内心意向,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
3、出其不意法。创设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和谐新问题或讲学生原有认知运用与陌生情境中,使学生在惊异之中进入思维状态,从而产生对新知识的期待和渴求。
4、似是而非法。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二、课堂的结束时――反思自问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在这里,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
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在课末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
三、在作业完成时――反思自查
现在的学生作业做完了就往组长那儿一扔,便去做自己的事情。把作业交给老师去评,错了,返回订正,再送老师批改……有的学生甚至要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数次。
这种重复,不仅不能使学生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反而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学生在这样的往复中,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另外,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自己麻烦的同时,也给老师增加了负担。老师辛苦一些倒也没什么。只是这样一来,滋长了一些学生不负责任的坏习惯。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给自己提这样的三个层次的问题:1、我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相比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浅层次的反思)2、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中层次的实践反思)3、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深层次的质疑反思)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基础,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训练。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为了检查学生的反思情况,打开作业本,不忙于用红笔在学生作业本上做对或错的符号。而是认真“扫描”,发现有错误的,总是把本子退给学生,让他自己去独立检查找出来。那些没有认真反思自查的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教训”之后,觉得:与其要被退回重查,还不如自己进行认真反思自查。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反思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结果,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疑难问题的解答、反思质量的评价。
四、在自我评价过程时――反思再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之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缺失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就有必要对解题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指出的:引导学生适时总结,欣赏自己,找出不足,并要求学生写反思。如:某工厂2014年二月份前4天共用电2.8万度,照这样计算,全月共用电多少万度?(用比例解)此题要求学生知道2014年的二月份有28天,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答,而有位同学却做成了2.8/4=28/x。课后我要求学生写反思,这位学生写道:我知道自己为什么做错了,左边是电的度数比天数,右边也应该是电的度数比天数,而我右边写成了天数比电的度数,真的很不应该啊!正确的做法应是2.8/4=x/28。因此,让学生反思就可以达到不攻自破的功效,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发展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无数事实证明,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提高的。每周我都主动与班主任进行协调。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集中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好好回顾自己在近阶段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的反思。就集体或其他人的学习状况也可以开展类似一家之言的评议。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在不断的总结中反思、纠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为小学生提供反思的空间和机会,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反思意识,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思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01-01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要"反思",学生更要"反思",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树立反思意识,培养反思能力,必不可少。学习反思是学习者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决策、情感以及学习结果进行反省和调控,是学习者提高自我察觉、自我评价水平,促进学习能力发展并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反思。
在新时代、新课程、新理念下,如何去引导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反思呢?语文 "反思卡"的运用,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培养途径。
1.何谓语文"反思卡"
语文"反思卡",就是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对语文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过程、思路、策略、情感等进行反思。它不仅帮助学生回顾了当天老师所教的知识,自己掌握或没有理解的知识,反思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等,让每个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或不足。它也注重内心感悟,如学习的情绪、想对老师说的话,既给自己一个鼓励,又让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达到师生共同促进的目的。
2.语文学习 "反思卡"的分类设计
2.1课前"反思卡"。课前"反思卡"以预习课文为主,给学生布置自学课文的反思纲要:学会了哪些生字?理解了哪些词语,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读了课文后,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2课堂"反思卡"。课堂"反思卡"以引导为主,在一个重要学习环节后或课堂小结时,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的反思提纲:主要学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掌握的情况,没有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学习的感受怎样?
2.3课后"反思卡"。课后"反思卡"以总结课文学习为主,给学生布置这一课学习后的反思纲要:这篇课文,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学习课文后,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掌握的情况,没有掌握的内容是什么?这一课学习中,你的学习情感如何?
当然,"反思卡"可以是老师全权设计,也可以留白,让学生自己设计。
3.语文学习"反思卡"的应用
3.1"反思卡"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通过课堂来获取。因此,教师应把学习反思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意识地给小学生创造学习反思的时间和时机,利用"反思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课堂学习反思。
学生通过课堂反思,学得更加透彻,既能清晰地小结新的语文知识,还会把自己不够明白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而老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自己教法的接受与否,他们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对老师有什么样的期望。教师也可以在课堂小结时,引导小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得失,起到让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效果。
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通过课堂来获取,但课前课后都不能忽视。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做作业加以巩固,也难取得好成绩。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预习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课内预习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情况,修正自己的教学内容,保证授课更顺畅,更有针对性。预习效果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教师就是简单的布置学生回家将课文读几遍,将课后生字抄写几遍并组词……学生预习不得法,于是采取"踩假水"的方式应付了事,甚至根本就没做,这样就完全失去了预习的意义和作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后填写课前"反思卡",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预习的有效性,而且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反思能力,培养自己的反思习惯。
对于学生填写的反思卡,教师也要及时查看反馈。这样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点指导,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难点。
3.2"反思卡"的适用范围。语文学习"反思卡"操作方便,二年级小学生就可以开始进行。它适用广泛,不管是识字课、阅读课,还是讲读课、复习课等都可以通过"反思卡"进行语文学习反思。
4.设计运用"反思卡"的注意点
4.1在"反思卡"的运用上,绝对不能滥用,一般一周三四张就够了,不然孩子们会觉得增加了负担,这样,适得其反。
4.2在学生使用"反思卡"时,如每次只是"按部就班"简单地做一做,就相当于每次都做相同的一件事,学生很快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使用"反思卡"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并给以鼓励和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自已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产生这样做的源动力,激起他们对反思性学习的兴趣与热爱。
4.3反思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设计"反思卡"时,什么是值得深入反思的,什么是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去反思、探讨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不能不辨重轻要求学生对一切学习内容都一一作反思。应该避免为反思而反思。
4.4设立"反思卡"展示周。在得到学生允许的情况下,展示学生的"反思卡",让学生勇于把自己的语文学习问题展示给别人,加强反馈。
参考文献
[1]美 Scott G.Paris著,袁坤译《培养反思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郑菊萍 《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8期。
[3]熊川武 《论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篇5
一、用心学习,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
在参与和主持了小课题研究工作之后,我深切感受到了课题研究对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亲身体会不但历练了我的意志,而且成了我教师生涯中的助跑器。因为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所以研究的过程就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过程。因此,以前不太爱看书的我也学会了向教育名著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网络学习,特别是注重向学生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丰富和提升自我。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课题研究的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不断总结得失。
在加入小学教师队伍的几年来,我一直力求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一节节研讨课、听课、评课、反思……都成为我成长的点滴见证。5年来,我上了数节小学英语公开课和观摩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
二、用心反思,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回想以前的教学:不注意及时进行反思,更多的只是埋头傻干。自从07年9月,我调入育才小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以来,不管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听别人的课或是外出学习,我总是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经常会这样反思:为什么英语课上有的学生神情呆滞,张不开嘴?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水平?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反思之后,我于2009年申请主持了小课题《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10月本课题批准立项后,我总是习惯性的把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学生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小课题结题后,我时常会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有了提高,教学效果也显著改进。
三、用心交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开展行动研究。利用教科活动时间,在一起学习理论,集体备课,反思教学得失,提出困惑共同研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同课异构”这一活动为载体,进行作课、反思、评课、议课、改课这样的循环教学活动,从而锻炼自己、丰富自己,活动中注意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甚至寻求专家引领,这样不仅使我们的研究做好做实,也是我们在研究中逐步摸索出了适合我们自己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小课题研究中,我们从自己开始,从学生开始,从课堂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发现问题,在课堂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小课题研究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对专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也能真切地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体会到“拨开云雾,喜见阳光”的幸福与快乐!
三、用心互助,做一个有“价值”的教师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是我们课题组的特色。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大家都能互相帮助,边教边学边研。课题研究中,遇到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我们会以合作的方式去实践、探讨、交流、合作。我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课题负责人,总是以最大的工作热情融入到这个团队中。我们一起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重难点,选择优秀教学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已经感受到了同伴互助,共同研究,一起成长的喜悦。
四、用心体会,做一个有“收获”的教师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回想以前我在高中时的课堂,只有四个字:死气沉沉。而今,我们育才小学的英语课堂:充满生机,散发着求知欲望,师生和谐,相互成长。从学生上课的合作学习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一本本的作业中,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成长;从学生流利的英语口语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
有付出就有收获,我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小课题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篇6
【关键字】反思能力 小学生 数学学习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特殊性和探究性,使得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小学生很难一次性接受新的内容,更谈不上内化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小学生应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反思就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更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反思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已经体验了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数学学习过程。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反思对知识的再加工过程,能很好地促使学生形象到抽象、具体到逻辑的思维转变。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小学生并没有具备良好的反思能力,其原因可能是教师并没有合理安排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以下有几种现象:
一、课前导入--复习
现象: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往往会对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展开以批评为主的"课堂导入"。特别是对作业、考试情况进行总结,如果是班主任,还会对班级卫生、班风情况进行总结。这样的"课堂导入"无疑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心情,也影响了这节课的教学质量。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铃声一响,教师应建立学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进入课堂的群体,并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构建新的知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上课之前了解学生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来确定反思的起点,寻找恰当的方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反思。联系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反思过程中,构建与新知识的联系,从而提出与该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已达到学生自动探索知识的内在需要。同时,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梯形的面积》教学中,该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复习导入唤醒学生的记忆,在学生头脑中再现转化的思想,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铺垫。因此,以复习为主的课堂导入,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课堂反思--交流、评价
现象: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只是说进行某一项讨论,并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分布要求,小组学习也越来越趋于形式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提倡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中,应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当然不是上述所说的形式化的合作方式,而是教师给定明确的要求,在学生各自分工明确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方法,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反思习惯,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同时感受与同学交流的乐趣。
在合作探究之后,应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活动。自评是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互评是对他人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其本身就带有了反思的性质。在自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刚才的思维过程,并大声向同伴说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反思能力。同时,开展学生间的互评,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参与度,还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
三、课堂总结--小结
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一结束,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或者因为时间不够而匆忙结束课程,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反思的机会。
其实,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一个知识的终结,而是新知识的起点。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无法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数学的学习。根据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可知,学生在一节课的最后其记忆的保留时间是相对较长的,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因此教师把握好该时间,在每节课的最后,留5-10分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比如: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数学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等等。在回顾知识的同时,使思维信息相互刺激和激发,以达到思维扩散和互补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巩固、加深理解数学学习的新知识,还能有助于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水平。
四、作业反馈--错题本
现象:现在的学生作业量越来越多,课余时间大多在赶作业中度过,导致对作业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低。当学生拿到批好的作业和试卷时,往往更想知道的是正确答案,而不是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课堂是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教学看法。
一、依托教材,联系生活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媒介,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教师要密切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其感觉到数学学习的趣味,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就让学生依据教材讨论长方形与正方形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哪些。学生都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了亲切感与熟悉感,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整合内容,综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众多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相关的内容融合到一起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高效学习,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时就将“时、分、秒”与“年、月、日”这两节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全面地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等量关系时,我便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日与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将大的时间单位进行细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也让学生对时间有整体宏观的感知。如1年=12个月=365天=8760小时=525600分=31536000秒。当然,这些复杂的乘法计算是通过计算器得出的,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其中简单的等量关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却使小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三、合作学习,实践操作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了角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方法后,我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组内的成员要互相出题,在画图与测量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有些学生为了增加测量的难度,故意画了一个与水平面不平行的射线,并在此引出了相应的一条射线,这样的实践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反思,及时答疑
总结反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使其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一些参考。另外,教师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了“运算定律”后,我就根据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总结,并反思了我的教学设计过程。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把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弄混,虽然对于一些算式的计算结果并没有影响,但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改正学生这种错误的方式,我便着重对学生进行了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这些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典型题的总结来体会这两种运算定律之间的不同点,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的误区。最后,我再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并争取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其次要巧妙地整合教学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要进行课堂的总结与反思,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进而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构建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叶世清.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J].黑河教育,2016(7).
篇8
【关键词】微世界;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35―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07
一 研究问题
科学发现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良好的问题解决活动。小学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是小学生通过探究科学实验,从而发现并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技能的活动过程。微世界(Mircroworld)是一个经过实证研究证明十分有效的认知学习环境与心智工具(mental tool),尤其适合于发展科学(技)学科的探索与发现学习活动。国外已经有许多微世界应用于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案例。但在国内,特别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还很少有关于微世界的教学应用研究。如何运用微世界促进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具体问题:
(1)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有什么特点,其活动过程是什么?
(2)微世界的功能特性是什么,它在小学科学发现学习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有效地运用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
二 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
1 科学发现学习的含义
科学发现学习(Scientific Discovery Learning)是指学习者通过构造科学实验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即学习者像科学家一样,针对某个科学问题,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发现并建构其中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学习活动。因此,科学发现学习是指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习者针对某一个科学问题,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步骤探究科学实验,发现并建构其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的学习活动。科学发现学习的目标、过程都十分强调学生自己的发现经历,并希望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方法,建构起有关的概念、原理,发展有关的认知技能。
2 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过程
De Jong和Nioo曾把科学发现学习称为“探索性学习”(Exploratory Learning),并对科学发现学习的过程做了具体分析,认为这一过程主要由两类活动组成:转化性过程和监控性过程。张建伟和陈琦对科学发现学习进行了结构化分析,认为在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完成问题表征与假设形成、实验探索、自我监控与反思概括三种相互联系的活动,这三种活动构成了科学发现学习中相互交织的三条线索。同时还强调,在整个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领域性知识(domain knowledge)和元知识(meta-knowledge)具有重要的作用。陈刚提出了计算机模拟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结构,认为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在实验空间和假设空间中展开的双重搜索,包括有三个子过程:搜索假设空间、搜索实验空间和证据评估。
综合上述所有观点,笔者认为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开展科学实验进行学习,它可归纳为三个基本活动过程: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自我监控活动(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反思概括活动。在这三种活动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领域性知识、元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发现学习的基本探索活动。
3 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虽然科学发现学习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欢迎,但是,许多实验研究表明,科学发现学习的实际效果并不一定优于传统的讲授型学习。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者在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新的问题与挑战。而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困难:
(1)学习者在使用微世界开展科学实验探究时,容易将其等同于“游戏”,导致无法发挥微世界的学习功能;
(2)由于受到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对科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开展科学实验,具体表现在:①不知道怎样从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选择自己的研究问题;②不能正确地完成实验设计:⑨不知道应该记录哪些实验数据;④较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来得出结论:⑤对自己的实验过程不能进行很好的监控和调节,经常是随意地、没有逻辑地开展实验探索。
三 研究方法
为了最终形成一套能够有效促进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1 总体目标的确定
本行动研究的总目标是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的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的总体思路,开展行动研究,通过不断修正、完善,提出具体的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与操作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本行动研究将设计成三轮循环,每轮的目标分别为:
(1)第一轮行动目标:探索微世界的使用方法,细化各个并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策略,即“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2)第二轮行动目标:修正、完善各个环节的策略;(3)第三轮行动目标:总结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分析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2 实验对象和内容的选择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广州市体育东路小学五(3)班的学生(共30人),确定如表1所示的部分教学专题作为实验教学内容。
“种植外星植物”、“生态瓶”、“维护生态平衡”三个专题是小学科学的重要内容。“种植外星植物”内容侧重于将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研究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设计对比实验,学会如何从收集的数据中,分析整理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生态瓶”帮助学生探索在封闭条件下建立良性生态系统的方法,再用于实际生活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孩子们形成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会失去平衡。
3 微世界的设计与开发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微世界的设计理念是为小学生提供模拟真实世界现象的发现式与探索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操作微世界中的元件或命令进行模拟实验活动,促进小学生主动探究进行科学发现学习,从而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植外星植物”这一专题是根据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中“生物与环境一”单元中“设计种子发芽”、“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专题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拓展内容,该软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科学实验研究环境,通过探索三种养料A、B、C中,哪种是外星植物“小菱花”生长需要的养料,并找出该养料的最佳分量范围,从而帮助“小菱花”生长得最好,以打破宇宙高度,操作界面如图1。
“制作生态瓶”微世界是针对小学科学五年级内容“生物与环境(二)”中有关生态瓶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构建、观察、改变“微型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的理解,明确非生物、植物、动物之间的依赖关系,软件操作界面如图2。
在“维护生态平衡”微世界软件中,呈现了一条由“草”、“兔子”、“狐狸”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软件开展对比实验,观察这一生态系统50年里草原生物数量的变化,软件操作界面如图3。
4 总体行动方案
(1)将微世界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探索微世界的使用策略与方法,并制定第一轮行动计划;(2)实施第一轮行动;(3)观察并收集数据,分析效果;(4)反思第一轮行动结果并总结;(5)改进教学,细化策略与方法并制定第二轮行动计划;(6)实施第二轮行动;(7)收集并分析数据,观察结果;(8)反思第二轮行动结果,并改进:(9)以同样的模式进行第三轮行动研究。
四 研究过程、结果与反思
1 第一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微世界的使用方法与策略。作为一种计算机模拟软件,微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拟真实实验的虚拟环境,因此需要让教师和学生熟悉和适应利用微世界开展科学学习,克服因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困难。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较为有针对性的支持策略。首先,在开展科学实验探究前,教师利用微世界的演示功能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并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接着,教师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微世界中的科学实验分解为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借助实验方案和其它辅助工具来完成一定任务,在整个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还采用了搭建“脚手架”、同伴辅导、提供辅助工具(如Excel)、反思等策略。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微世界这一新的学习软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在明确了任务要求后,很快就能熟练操作微世界;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研究方案的重要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并填写实验方案,但也有不少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作记录:部分学生利用了Excel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直观化的图形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图4(a)、(b)是学生利用Excel处理的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所得到的“小菱花”生长曲线图。
但是,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还有以下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学生对微世界的“热情”过高,导致他们忽视了对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等重要信息的理解,少数学生甚至将操作微世界当做玩游戏,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能把握学生进行科学发现学习的关键环节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指导;二是未能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间学习效果差异较大。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对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加以改进:
(1)在开始实验操作前,对学生的操作权限加以控制,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微世界,由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探究任务、提出研究问题、形成了假设并制定了实验计划后,再给予学生操作的权限。
(2)教师加强对教学关键环节的把握,并针对关键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的概念转变和思维发展。同时,采用同伴辅导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策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协作,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的水平差异。
2 第二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细化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即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并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反思、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进一步总结三种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从而加以改进。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师在教学的关键环节,设计了较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提出问题和形成假设的阶段,教师提供的知识解释支持策略主要包括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概念图支架等,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教师除了直接讲授,还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观摩学习,同时还让学生学会利用概念图工具对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建构有关的科学概念。在实验探索阶段,教师分别针对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和分析实验三个关键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包括:搭建“脚手架”、操作示范、提供辅助工具等。
本轮行动研究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活动,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我要利用微世界来发现”,因此更加重视实验研究方案的阅读和填写,部分学生能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辅助工具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由于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在操作微世界和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通过访谈教师发现,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提出和假设形成阶段在整个课堂中处于很关键的地位,需要充分引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明确问题基础上开展实验的探索。因此,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外,还应考虑在最初的教学环节中,加入任务驱动策略,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等步骤,使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
通过访谈学生发现,学生主要在两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一是不知道如何根据研究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较难根据分辨猜想和假设选择相关信息: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对收集的证据进行推理和解释,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虽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已经针对这两方面的困难提供了相关的学习支持,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决。
本轮行动研究对教学策略进行细化并改进了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案,较第一轮行动研究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也发现以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发现问题
学生在形成假设和得出结论两个环节还存在着较大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支持。
(2)改进措施
发挥小组协作探究的优势,利用“同伴辅导”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促进。
3 第三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操作过程及方法,分析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本阶段的教学实验中,主要针对前两个循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重点关注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开展科学发现学习活动中的有效性。
通过执教教师的反思,可以发现:(1)各种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开展科学发现学习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2)教师认为微世界很适合于支持小学科学中部分难以在课堂中完成的科学实验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
学生对微世界的使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访谈发现,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能够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3)极大提高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五 总结与评价
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总结出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如图5所示,并得出如下结论:
1 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实施步骤包括“明确探究任务――建构问题空间――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微世界探索――形成结论――反思评价”六个环节
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实施步骤分为:明确探究任务、建构问题空间、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微世界探索、形成结论和反思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必须是一名参与者和行动者,实验方案和操作都应尽可能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任务。在科学发现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设计实验、开展微世界探索、收集数据,并猜想背后的规律,直到实验数据能够支持所猜想的规律,最终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通过简单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迅速了解微世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减少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2 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任务驱动策略、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反思支持策略和多元评价策略
通过对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试验的归纳总结,得出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了任务驱动策略、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反思支持策略和模糊评价策略。在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中,学生始终是进行探究和发现的主体和中心。在微世界操作中,但由于受到背景知识、思维水平等各面的限制,小学生在利用微世界进行科学发现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激活有关背景知识、提出问题和假设,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微世界探索和实验分析与总结,并能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3 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有促进作用
篇9
一、在新课结束后反思
一节新课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整理、归纳自己一节课的学习结果。反思时,学生可自我提问:①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②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如学习“认识钟表”这节课,在新课教学结束前的几分钟,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情况,学生在反思后得到了如下的感悟。生1: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整时,难点是认识大约几时。生2:我发现整时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生3:画时针要画短一点,分针要画长一点。经常在新课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了新知,及时质疑,找出不足,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自我质疑等数学能力,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
二、在解题过程中反思
在教学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24个小朋友租船过河,每条船限乘4人,需要几条船?同学们一致列出算式24?=6(条),并且毫无异议。可是有一个学生指出:限乘4人就要乘4人吗?难道乘3个人就不可以吗?马路上的汽车经常没有坐满人就开走了。这位学生能和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对题意进行反思,是不错的表现,在教师的鼓励下,全班学生对这个问题引发了思考,甚至有不少学生表示认同,可以每条船乘3人,那么就要租24?=8(条),也可以每条船乘2人,那么就要租24?=12(条)。于是,我顺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反思:你们对这些租船方法有什么想法吗?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马上引起了个别学生的注意:“老师,租船不是要用钱吗?”“是呀?那有什么问题吗?”果然有学生接着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浪费不必要的钱呢?租6条船不是最便宜了吗?这些人会那么笨吗?”一连串的反问让其他同学都恍然大悟。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老师没有简单说教,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伴间的交流启发,不仅体会到了怎样根据具体的算式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出了题目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通过亲身体验,知识得到了再发展,促进了积极数学情感的形成。
三、在做错题后进行反思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就同一种类型的数学问题,做了多次后,还是经常出错。原因是学生习惯于做完题就了事,并不会主动考虑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考作深刻的再认识,即没有反思的习惯。因此,每次做错题后,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审视错误题目,仔细分析错误原因后掌握题型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引导学生对错题及时认真反思,养成习惯。这种习惯会比反复做题更为重要。下面是学生的一次小测及自我反思:小红有20本书,小芳有12本书,小红送几本给小芳两人书一样多?20-12=8(本)鬃晕曳此迹杭偃缧『旄?本书给小芳的话,小红剩下12本,小芳变成20本,这样就变成小芳的书比小红多,不符合题意。应该把多出的8本平均分成2份,一份留给小红自己,一份给小芳。这道题并不是求谁比谁多多少,不能简单用减法计算。学生自己在反思中分析和改正了错误,印象深刻,同时制订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措施,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好自己以后的数学学习活动。
四、建立成长记录袋进行反思
篇10
关键词:语文学习;反思学习;策略;反思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48-0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学习重视学习内容而忽视学习行为,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学生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反思力呢?在这里,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1.转变观念,树立反思意识
1.1认识学生反思学习的重要性。反思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可以使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已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应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首先要掌握反思技巧,养成反思习惯,发挥好模范作用。
1.2大胆"放权",创设反思学习的环境。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反思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一味地追赶进度,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的时间,没有对脑中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建构时间,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把学习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情绪、态度、方法,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及作业中都要适时地为学生创设参与反思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由"被动"反思到"主动反思",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教给反思方法,培养反思习惯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反思学习的习惯要逐步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去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源于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掌握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达到"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
2.1填写反思记录卡。所谓学习"反思卡",就是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对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过程、思路、策略、情感等进行反思。根据功能的不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类不同的学习"反思卡": "课前反思卡"、 "课堂反思卡"和"课后反思卡"。(1)"课前反思卡"。 "课前反思卡"以预习为主,给学生布置自学的反思纲要。(2)"课堂反思卡"。 "课堂反思卡"以引导为主,在一个重要学习环节后或课堂小结时,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的反思提纲:主要学了什么?学习内容与以前的什么旧知识是否联系得起来?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情感如何?是否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3)"课后反思卡"。 "课后反思卡"以总结学习为主,给学生布置这一节课学习后的反思纲要:学习后,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2.2写作业附记。学生把反思的内容附在每次的作业后,其内容可以是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对某个学科问题的分析,对某个解题思路的详细解释,对学科知识的应用心得,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惑,还可以是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的地方。既是督促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进行反思,同时也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调整下堂课的授课计划。以下是几位学生写的作业附记:
"在预习的时候,我把课文读了很多遍,所以今天在课上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但是朗读时的停顿重音处理还不够恰当,表达的情感还不到位,今后还要努力。"
"今天通过学习朱熹的《熟读精思》,我学到了一种读书方法,就是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今天,老师要求我们用默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我集中精力地读,可还是没能赶上班上其他同学,看来我还得加把劲多练习默读,提高阅读能力。"
2.3写反思日记。写反思日记也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反思,它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能促使学生对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增强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与作业附记相比,涵盖面更广。反思日记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在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学习收获、学习疑问、自我评价,可以总结自己或他人的宝贵经验、失败教训,也可以是记录自己平日里的所见所闻。为培养学生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老师要在教学中抓住各种反思的机会、内容加以适当的引导。并且对学生所写反思日记进行评价交流,让学生在反思中看到自己不断进步、成长的足迹,增强自信心。
2.4纠错本。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造成的。因此,对学习中的错误进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练习本,将当天练习中的错题及时归纳上去,找出错误的根源,明确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此类题目的印象,避免同类错误重犯,提高以后的正确率。
2.5画成绩图表。让学生把每次测试的成绩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并在后面对此作简单的分析,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学生的成绩起伏,使学生从纵向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学习状况,并进行反思,找到成绩起伏的真正原因:是对所学知识没掌握或是掌握不牢?是没按要求做题?还是粗心大意、书写不工整等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良好的反思学习习惯和反思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反思,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就一定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