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23:3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循环经济论文

篇1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2

实践证明,实施果畜循环发展经济模式,首推“畜-沼-果”生态循环模式,该模式可以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延长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形成“畜多肥多、肥多果多、果多钱多、钱多畜多”的互补良性循环,造就了循环发展的生态之路。“畜-沼-果”生态循环模式,就是在果园建设沼气池,发展养殖业,果农依靠果园树下生长的低秆作物或饲草养殖猪、牛、羊、兔、鸡等畜禽,其粪便生产沼气,沼气可以用来做饭和照明,沼渣、沼液是果树生产良好的有机肥料。使用沼肥可以提高果树产量、改善果品品质,沼液含有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生长素、糖类等营养物质,养分高,作为苹果根外施肥肥效显著,并对苹果病虫害有防治作用;沼渣是优质固体肥料,养分丰富、全面,不仅能满足果树对各种养分的需求,还可以改良土壤。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加上果园种草,可以解决果园有机肥肥源紧缺的问题。使用沼肥,一般可增产10%以上,优质果率上升70%以上,并且果农可以节省肥料投入,防治病虫投入及煤、电费,按5亩果园计算,一般节省开支2800元左右。

2防止由超量施用化肥变为不施用化肥

过去,一些果农受利益驱动,靠经验和习惯施肥,一味追求大果、高产,盲目施用化肥。现在,在提倡使用有机肥的积极宣传下,使一些果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果园只施用有机肥,不再施用化肥。殊不知,苹果生产对土壤中养分消耗量大,仅靠有机肥的补充是不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化学肥料的施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开展果园测土配方施肥,根据果树生长状况及果树需肥规律,确定科学的肥料配比,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一是以有机肥为基础,突出畜肥使用及绿肥生草培肥,使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二是以土壤培肥与土壤施肥为基础,土壤培肥与各项营养调节技术相结合;三是调氮稳磷补钾配微相结合,实现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四是以果园为单元、配肥为基础,地块配肥与单株调节相结合;五是化肥施用要掌握适时适量适法原则,以提高肥效,减少损失。

3要解决施肥方式方法不科学的问题

在实施果畜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现一些果园存在施肥方式方法不科学的问题,有的果园将秋施基肥改为春施,打破了果树的“生物钟”。春施基肥在土壤中要经过转化,且因春天土壤温度低而转化慢,这样肥效推迟,影响了新梢生长和花芽分化使花芽形成少,同时因春天施肥伤根,影响开花结果。有的果园施肥过浅或过深,造成浪费;施用肥料过于集中,造成烧根;施肥点距离树干太近,导致果树不能很好吸收肥料中的成分。针对这些问题,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施用肥料,一是宜采取秋施基肥方式,果实采收后愈早施愈好,此时土温较高,含水量多,伤根易愈合并可产生新根,同时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有充分分解时间,第2年可及时供树体吸收。二是施基肥应在果树行间或株间挖沟施肥,苹果属于深根性果树,应挖1~2条宽50厘米、深40~60厘米施肥沟,将表土与基肥混合施入。三是施肥一定要施在吸收根附近,即树冠垂直投影向里15~20厘米处。

4要配套推广果园沃土养根技术

通过实施果畜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增施有机肥是关键,但要配套推广深翻改土、合理施肥、果园种养等沃土养根技术,这样,才可以优化果树根系生长环境,达到养根壮树、提高果树抵御病虫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深翻改土,熟化土壤。每年结合秋施基肥,挖宽40~50厘米、深60~80厘米壕沟,逐年深翻扩盘,同时深翻果树行间,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活化土壤,提高土壤熟化程度和肥力,促进根系横向和纵深分布,提高吸收能力。二是膜下穴贮肥水。穴贮肥水是旱区果树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的最佳措施。初冬或早春结合果园深刨、施肥、整修树盘等,在树冠投影边缘向内挖穴4~6个,用玉米秆、麦秸、杂草等扎粗度20厘米左右、长比穴稍短些的草把,捆绑结实,在水中浸泡,使其充分吸水,然后放入穴中。草把周围填土,同时与土混合施入过磷酸钙100克及尿素50~100克,随即每穴浇水4~5千克。穴上覆膜,并在穴洼处的膜上扎一小孔,孔上压石块,以利保墒和压住薄膜。以后视干旱情况,可由膜孔向穴内灌水。可节水70%,施肥穴每年易地1次,交替进行。三是果园种草覆盖。山区果园可人工种植白三叶草、百脉根、扁茎黄芪、油菜等,也可采用自然生草,割下的草覆盖树盘。四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借助压力系统,将固体肥料溶解后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果树的需肥规律和特点,使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管道系统,均匀、定时、定量浸润果树根系,具有明显的节水、节肥优点。要特别注意,如果使用沼液或腐殖酸液肥必须要过滤处理,以免堵塞管道。

5培养果园肥力必须坚持长效机制

篇3

现代农业主要表现为现代石油农业、现代生态农业等各种不同的模式,因为现代石油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巨量化学物质的投入来提升产量与经济收入的,因而也造成了对水资源的极大消耗,甚至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所有也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随之,生态农业这一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全球范围内各国关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名称有所不同,一些国家称之为有机农业,一些国家称之为生物农业或者无公害农业,还有一些国家称之为持续农业等,但是对于其内涵之理解却是一致的。生态农业事实上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技术加以结合,全面而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以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环境等方面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让农业能够走上良性循环之路,所以,它已经逐步成为如今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潮流之一。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之间具备了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循环经济理论认为这反映出人类积极寻求和自然界和谐共处之理念。循环经济运用于农业上即为生态农业,所以,生态农业也属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之实质在于用环境友好方式来运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活动趋向于生态化,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诸多方面的相互统一。有鉴于此,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之间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两者均要求在农业生产活动之中和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发展的新机制,以达到节约资源与重复利用能源之目标。

2循环经济条件下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

(1)资源化

也就是要以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为主要目标。应当针对产业链之输出端,即废弃物,以充分提升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要运用对废弃物实施多次的回收、利用与资源闭合式循环,从而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而。资源化原则是一种输出端的方法,能够将废弃物再一次地转换成为资源,从而减少最终的处理量,这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废品回收以及综合利用。为了和资源化的过程保持适应,消费者要提升购买再生产品之意识,从而促进循环经济之实现。

(2)再利用

也就是以废弃物利用的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这一原则属于过程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延长产品与服务时间,尽可能地多次或者以多种不同方式来使用物品,从而避免其太早成为垃圾。要致力于发展白色农业,也就是要开发与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从而生产出各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无污染的饲料和其他能源。

(3)减量化

也就是要用资源投入的最小化为主要目标。这一原则所针对的主要是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到生产与消费过程之中的物质与能源流量,对于废弃物之产生,主要是运用预防方式而非末端治理方式加以避免的,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对于各种不可再生资源之耗竭性开采与运用。对于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则应当实施总量控制,在农业上主要是运用好该原则,使用最为科学和灵活的方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3循环经济下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思路

(一)大力提升农民群众的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当前,循环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并非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引导规范。因为我国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上较低,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显得极为淡薄,所以在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时可向其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带领农民群众实地进行参观、考察,并对农民群众实施培训,从而让其更好地了解资源和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于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之宣传,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进程,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1)要逐渐增加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

从而形成支持我国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体系。鉴于生态农业具备了人、财、物力的投入量相当大以及技术含量较高之特点,国际上通常采用投入和补贴等相关支持政策。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起步比较晚、层次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比较差、经营较为分散,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也比较小,消费者的认知度相当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资金投入、信贷支持、税收减免以及补贴等多个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以及必要扶持,从而更好地拓宽农业投资途径,持续增加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之投入。

(2)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建设激励体系

要更加积极地倡导与鼓励企业承包与租赁荒地、荒山和荒滩等,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切实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的奖惩机制。

(3)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切实有效地控制各类环境污染的出现。要积极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之实际来发展好生态农业,控制使用化肥与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不断加大有机肥、无毒性的生物肥料的施用力度,从而切实减少因为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各类污染,并且积极整治水土流失。四是要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出标准化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所具有的导向性作用。

(三)提升创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要妥善处理好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明确其职能,加强农村管理工作,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这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应当建立健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之引领机制,有效改进与优化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以及重新组合,对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加以引导,对于环境友好的措施应当进行全力扶持与鼓励。应当建立起政府资金和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切实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促进对新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之投资,并且致力于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要健全完善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办法,各地政府要设置农业生态发展专业机构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并且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要增加对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加以支持之力度

不断提升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在持续增加国家财政对于生态农业技术投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用在生态农业科技建设与开发上,从而逐步形成和健全投资与收益相互挂钩的新机制,并且形成多元化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为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

(2)要认真汲收传统生态农业技术之精华

切实推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步伐。因为我国传统生态农业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因而对于发展生态农业具备了非常好的继承与借鉴价值。然而,生态农业同样还需要高新农业技术之支持,如今,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均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态农业建设之中,从而实现了生态农业的高技术化以及信息化,因而值得我们认真进行学习与借鉴。

(3)要健全完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积极培育我国农村生态农业技术服务、咨询以及转让等各类中介机构,全面鼓励与引导建设各种生态农业协会,从而健全完善生态农业领域的科技推广网络,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进而为生态农业科技实现成果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当说

农村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之发展需要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切实保障。但是,目前阶段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尚不够健全完善,主要体现为不够系统和灵活,通常是照搬与照抄城市环保立法,在现实之中很难加以执行。相关农村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着大量空白,往往只能零星地散见于各类单项法规之中,缺少一部真正具备了统领性与可操作性的高位阶法律。因此,要想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农业,迫切需要以整合当前较为分散的条文或者立法为基础,形成一部以广大农村地位为主要对象,在农村具备了极强可操作性的、系统性的农村领域循环经济法律。在此基础上,环境法当中也要明文规定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内容列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从而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之发展状况真正视为判断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明确相关监督机构以及人员,保障生态农业在农村地区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而有效减缓我国农村环境恶化之速度。

4结束语

篇4

1.1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原则

指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所以他也被称做减物质化,要求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最大程度地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主要表现在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不仅如此,为了减少废弃物排放,还应该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

1.2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原则

应该尽量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通过重复使用物品,不仅可以延长物品的使用时间,还能够有效抵制现阶段社会上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给环境造成的破坏。

1.3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原则

希望可以物尽其用,即使物品报废后还可以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以下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就是把已经报废的物品经过处理后变成可以利用的相同的新产品。二是次级再循环,就是将废弃物处理后形成与原来不同的新产品,然而不管是再使用还是再循环原则的实施,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2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城市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自然本体论”城市;二是“人类本体论”城市;三是“生态本体论”城市。本文重点要阐述的是经济生态化即城市的循环经济及与之所形成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它有以下四个特征:

2.1高效性

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循环经济凭借其高效的转换系统和流转系统,再加上我国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有效促进了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融合。

2.2整体性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要保证构成城市循环体系的四个系统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2.3复杂性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反馈系统,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利用各生产食物链可以组成不同的循环经济体系,每个循环经济体系的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是十分复杂的。

2.4公平性

循环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公平性,既体现在对人的尊重,能够积极开放的接纳外来移民创业者,注重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也体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在城市循环经济体系中非常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最大程度地避免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这四个特征也是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立的依据和基础。

3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城市循环体系有以下四各方面构成:

3.1绿色产业

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等都属于是绿色产业,主要是指那些不对或者很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业。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生态农业。现阶段生态农业的生产手段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的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的影响,通常都会采取多种经营、多种产品互补等手段,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②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有效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方式是从源头上控制和闭合物质流程,尽量避免污染物的输出,最大程度地保证环境不被污染,促进经济持续化发展。

③生态服务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生态服务业成为当前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绿色产业。

④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的环境服务,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绿色产业。

3.2基础设施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设施,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城市基础设施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必须与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子系统协调发展。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自然清洁能源和新技术新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3技术支撑系统

我国很多学者都认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是由以下五类组成的:减量化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系统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减量技术是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它是一种利用尽可能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完成既定目标的一项技术;资源化技术是把报废的物品再次变成有用的物品的技术;替代技术是指为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淘汰传统的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开发和使用新的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的新技术;系统化技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产业、技术组合来达到物质资金技术的优化;再利用技术是指最大程度地使原料或产品物尽其用,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

3.4社会保障系统

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与很多个领域都息息相关,比如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具体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二是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都不能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三是建立有效的公共参与机制,比如建立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和信息交流机制并实行强制性公众参与。

4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及措施

这是本文重点要阐述及研究的部分,作者分别从城市产业循环体系、垃圾循环体系和水资源循环三个方面的体系构建说起,来讨论体系建设中要采取的措施。

4.1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①构建城市产业循环体系。第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划,把新城区和老城区的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规划搞好;第二,参考产业布局规划和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集中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园区。第三,对于那些虽然在城市建成区但是并未在相关的特色园区生态园区的企业,也应该加强相关管理,提高其内部物料循环利用的水平。第四,对于找不到链接伙伴的企业产业或园区,要积极地组织引进和研发相关的补链项目,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第五,要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和环境产业。这是形成整个城市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②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传统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采用填埋处理和焚烧处理,这种方式严重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低,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制定城市垃圾处理办法,明确垃圾的管理标准;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每个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市民的思想和生活;第三政府应增加相关方面的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第四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五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

③构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传统意义的城市水循环模式强调水资源的供给管理,日益增长的城市用水量与我国淡水资源的稀缺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因此必须构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分类和循环使用。第一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其次应增加对雨水等地表水的收集,分类处理城市污水,实现用水的资源化;第三,结合居民楼、写字楼等的新建与改造,将城市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4.2构建城市循环经济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篇5

产业生态转型,最重要的是产业生态建设和创新,其核心是处理好资源、产业、环境之间的关系。实质是资源掠夺型和环境破坏性工业产业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型过程,必须以循环经济的产业重组、建设生态产业等有关理论为指导,促进形成产业链的有效循环,变单向流动为环形流动,使物质、能量达到多级利用与高效产出,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正向积累和持续利用,使环境污染的负效益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正效益。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一)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生产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实现经济活动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动,容环保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

(二)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是具有较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高效生态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是对行业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各环节建设的纵向结合和不同行业生产工艺横向耦合。

二、宝鸡产业生态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区位优势。宝鸡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处在西安、成都、兰州、银川省会城市的交通中心,是连接西北与中原、中原与西南的重要通道。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会在此,是连接包兰、成昆线的全方位铁路交通枢纽。境内公路里程12280公里,以310国道和GZ45为主轴,以西宝南北线及关中环线干线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脉络,形成了“三横五纵一环”公路网络。宝鸡机场也正在规划建设,是西部地区交通物流的重要枢纽。

(二)资源优势。宝鸡各类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特别是矿产资源优势突出,有色金属铅锌和金的储量分别占到全省的77.36%和35.2%。化工、冶金、建筑的原材料石灰岩储量居全省之首。煤炭远期储量约61.3亿吨,埋藏深度1000M以上的浅煤层规模较大,形成了戚家坡煤,北马坊、郭家河、麟游—陇县煤矿区,是我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境内有渭河、嘉陵江等大小江河三百多条,水资源总量55.45亿立方米,占关中地区的44.8%。电力装机容量210万千瓦,总发电能力可以达到135亿千瓦时,是西北电网的重要枢纽。

三、宝鸡产业生态转型与循环经济建设的思考

(一)循环经济建设目标。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合理引进项目为方向,促进工业生态化、园区化,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为着力点;建设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人居环境和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空前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几大公害事件,从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人类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消耗地球资源的同时,要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使地球得以长存。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以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减量、再用、循环”为原则,最终实现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数众多,人均占有量少,各类资源的消耗很快,在长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在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消耗度高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的供给必将难以为继。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刻不容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立相关的法律对其进行约束,才能使循环经济更好地实施和发展。

二、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随着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之相关的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在法治国家中,法律作为国家调控的最高形式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循环经济要想实现良性的发展,必须建立以法律为支撑的框架体系。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可以协调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规范人的经济行为,同时对人们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三、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现状

“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引入我国,但是在之前很长时间里,我国已经开始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虽然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起步较晚,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制定了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但是还没有真正处理好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

(一)现有法律体系不完善,不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我国现代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不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有可能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直接问题就是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但是现在的法律对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却无能为力,只是收取相关的排污费或者处罚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有了新的社会行为,就应该有新的法律来约束,但是我国的法律往往会落后于事态的发展,当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时候,法律会无所适从。

(二)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问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执法主体不明、执法力度不够、执法手段单一等等,从而会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我国部分地区,明明存在污染严重的情况,但是执法部门却不依法办事,不能有效地监督企业,按循环经济理念组织经济活动。

(三)司法救济不到位。司法在循环经济体制运行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循环经济法律体制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司法体制的保障,但是当前在案件的受理、审理等环节仍然存在很多困难,有很多原因,比如法律体系不完善,“无法可依”是司法救济最大的难题,法官素质与审判水平不高也会使循环经济司法审查陷入困境,在审理过程中,处理不好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法律体制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循环经济法制保障已经刻不容缓,对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立法方面。在平衡循环经济利益和协调环境利益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法律,当然,对于循环经济立法保障不仅是制定一部法律了事,而是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相互协调,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执法方面。在执法方面,要确定执法的主体,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从而使环境问题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应该将循环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各个部门联合起来,各司其职,使每个执法行为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使循环经济法律体制真正得到实施。

篇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住宅产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住宅;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有效地拉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在全球资源空前紧张,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大环境下,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住宅产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住宅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住宅产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施工周期长;施工工艺落后、住宅部品的系列化产品不到20%;住宅产业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5(我国为15%);建筑节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等。

上述问题中最为紧迫的是我国的建筑能耗问题。住宅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巨大,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如果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准看齐,在不降低文明生活水准的前提下,根据我国住宅的物耗水平,住宅建筑至少还有节能30%~50%、节水15%~20%的潜力。因此,住宅业及其相关产业能不能切实贯彻“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简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2循环经济与住宅产业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行为原则(简称3R原则),其中又以“减量化”为首要原则。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见图1。

图1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住宅产业化是指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以科学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管理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住宅产业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住宅建筑标准化;二是住宅建筑工业化;三是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四是协作服务社会化。包括住宅基础技术体系、成套的住宅建筑体系技术、住宅部品集成化体系、住宅质量保障体系、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五项目标体系。联合国提出的“住宅产业化”的6条标准是: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

3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住宅建设任务繁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和住房消费的上升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将大大加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的需求将是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将十分繁重。根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7亿,我国城市化将以每年1~1.5%的速率发展,城市人口会达到849亿。城乡人均住宅将达到38M2(城镇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5M2,农村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40M2)。照此推算,从现在到2020年,累计需要新建住宅130亿M2。

3.2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且这样的势头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住宅建设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是巨大的,住宅的使用对环境的负荷也是相当大的(相关数据见前文)。可我国现有资源不可能长期支撑粗放的住宅建设生产方式,如果按目前住宅建设的资源和材料消耗水平发展,势必对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亦将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障碍。面对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途径,彻底改变目前的住宅建设落后的现状,走资源节约的道路,处理好我国人居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住宅产业是走资源循环型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载体。通过住宅建设的资源节约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人居与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3.3住宅产业化是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第二阶段是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期,重点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价格比;第三阶段是产业化发展的成熟期,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由此可见,利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是实现住宅建设低消耗、低污染,达到资源节约目标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住宅产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住宅建造达到资源节约,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

4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完善住宅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府管理和扶持: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住宅产业政策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组织政策、市场政策等,建立必要的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要求,研究制定住宅产业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技术发展纲要。同时,加强政府管理与扶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要建立基于市场的财税、信贷、保险等经济政策保障;建立基于市场为主的推进机制。

4.2加大科技投入,夯实技术基础:加强对基础性、关键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实行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做好“三个体系”工作,即完善住宅建筑标准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住宅成套技术体系、推进以住宅性能认定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二是研究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一代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加大对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及其成套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投入,尽快使其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提高住宅建造的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水平。

4.3开展住宅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住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将整个产业链建立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使资源在一个循环的系统里充分共享,相关产业间协调运作,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用做另一个产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董秀英,韩仰君,赵燕.对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思考[J].城市,2005(3)

[2]赵金怀.基于循环经济的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张建利,谷岷.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06(2)

篇8

目前的我国的废旧轮胎回收利用还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废旧橡胶的利用率不到60%,剩余40%的橡胶产品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我国的废旧橡胶利用主要在三个方面:再生胶、胶粉和轮胎翻新。从这三种利用方式来看我国的废旧橡胶资源回收利用主要集中再生胶方面,胶粉的发展受到到技术的限制仍然处于发展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胶粉的发展的前景非常乐观。而轮胎翻新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利用方式,然而我国的路况较为复杂,车胎的磨损程度相差较大,很难实现相同工艺的批量翻新,从而阻碍了轮胎翻新的循环利用。再生胶发展起步较早,目前发展较成熟,也是我国的废旧橡胶利用的主要方式。从地域来看我国的废旧橡胶利用地域差异化明显。由于全国各地对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要求及具备的资源不同,导致区域间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浙江、四川、江苏等地为发展的前沿阵地,其原因是这些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产生的废旧橡胶也比较多,在利益的驱动下,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结构带动科技创新发展,从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行业的整体上来看,目前的发展状况良好,随着国家和企业对行业认知度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入废旧橡胶的循环利用,这特别符合是我国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的总体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废旧橡胶量总量总体稳步上身,这将给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一是我国废旧橡胶利用的结构单一。主要以再生胶的利用为主,其占据了我国市场的四分之三左右。二是胶粉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一段时间,关键的技术还处于科研阶段,部分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科研的条件,只靠部分大企业来搞科研,远远不能满足胶粉的发展速度,由国家出资的胶粉科研项目也较少,从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上与国外相差较大。三是政府对橡胶回收利用企业的扶持政策体系还不健全。虽然从2008年到现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规范来支持行业的发展,但是却没有拿出相应的专项补贴资金来支持废旧橡胶的发展。

2废旧橡胶资源回收利用的策略分析

2.1加强国家的政策对行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废旧橡胶利用的国家政策是从二十世纪开始陆续出台,其中包括了行业标准和其他相应的法律规范。但是政府是在2008年底出台了将废旧轮胎再利用产业列入增值税全免产品目录标志着我国对废旧橡胶循环利用开始进入了国家扶持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对行业测支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完善政策法规的建设。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调整市场的发展方向,用法律来规范行业的竞争行为。虽然废旧橡胶回收利用市场广阔,但是无论从行业发展还是其他角度来看有政府的参与指导就会加快企业的发展。第二、加大财政的资金支持。如果企业在发展阶段得到政府的财政或是其他的项目支持就会在关键时期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的废旧轮胎回收率不到10%,一方是政府支持力度较小,其次也缺乏政府对此项目的正确引导,导致入行企业较少,发展不起来。第三、政府还应扩大宣传力度。积极的引导更多的投资商来投资废旧橡胶回收利用项目,宣传各企业的环保理念。政府也可以强制生产轮胎的企业必须建设翻新废旧轮胎厂来承担对环境的影响责任。

2.2创新废旧橡胶利用的新模式

创新废旧橡胶利用的新模式是解决废旧橡胶利用发展的根本原因。创新不只是企业的生命力,而且也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施证明只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否定旧的技术才能换来科技的发展。废旧橡胶利用的创新也是多方面,一是体现在技术上的创新,新的技术突破,就可以为废旧橡胶利用提供新的模式。如废旧橡胶可以当做燃料来使用,由于污染环境它多数情况用于焙烧水泥。在水泥焙烧过程中,钢丝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硫磺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石膏,其中燃烧后的残渣都是制作水泥的主要成分,这样既节省了水泥的原料又不影响其生产质量,而且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又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这就为废旧橡胶利用提供了新的模式。二是扩大废旧橡胶的原料。我国的废旧橡胶利用多数只是局限在废旧轮胎的利用上,而生活的橡胶制品还有很多如:胶鞋、胶带和胶管等等这些生活的橡胶垃圾采用填埋的方式很难分解掉。也是一批很大废旧橡胶资源,只要能够利用起来,对企业又多了一大批原料资源,生产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2.3改善废旧橡胶利用的产业结构

我国废旧橡胶利用的产业结构非常单一,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废旧橡胶利用的产物单一,在再生胶和胶粉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新的中间产物生成,多数企业将其视作废料处理了,如果可以稍微加工,增加一些新的工艺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企业在产业结构单一方面的缺陷,又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利润。

3总结

篇9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把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有力地推动了鹤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鹤壁市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了一整套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措施:一是形成“一托二模式”。

“一”指环境产业体系,“二”指农业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通过环境产业体系,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对传统农业和工业进行支撑、补充,以此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和循环型工业体系,以循环型农业体系、工业体系为重点,使鹤壁最终成为资源型生态城市。

二是发展循环型工业。针对主导产业,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初步形成煤、电、化、新型建材和金属镁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煤、电、化、新型建材产业方面,以煤炭为始端,围绕煤炭的转化升值、通过发展坑口电站和煤化工,构建了煤变电、煤化工和煤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产业链。在新型建材产业方面,以同力水泥(000885)公司为核心,开展综合利用,形成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水泥的循环链。在金属镁产业方面,以主攻发展高品质镁合金生产为主导方向,构建起了“四个再利用链、一个精深加工链”。“四个再利用链”,即工业废水——水煤浆——金属镁冶炼、工业余热——发电——金属镁冶炼、金属镁——金属镁废渣——建材(制砖、水泥)、工业废气——纯碱;“一个精深加工链”,即白云岩——金属镁——精镁——镁合金——镁合金铸件——镁合金板材——各种专用产品。

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再利用、清洁化、产品无害化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一,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的生态循环链。以畜禽养殖加工工业为龙头,向上带动种植业发展;向下带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畜禽加工产业的废弃物,又成为其他关联企业的原料,形成较完整的循环链。第二,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000061)生产链。通过大力发展沼气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的畜禽粪便转化为新能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条件,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秸秆发电,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

鹤壁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相结合。鹤壁是一座因煤而建,以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煤炭、水泥灰岩、白云岩等30多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鹤壁市形成了以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为主的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同时,鹤壁市又是畜牧业大市。鹤壁市从这一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出发,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采取填补、完善和延长的方法,科学构建了煤电、煤化工、金属镁、食品加工等循环产业链,使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间,工业与农业等形成良性循环。近年来,鹤壁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大工业,建设大城市,打造创新型鹤壁”的战略构想,在这一战略构想指导下,循环经济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建设规划了牟山工业循环经济园区、淇县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区和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等。第二,以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和示范带动为重点。鹤壁市采取多项措施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此推进资源消耗和污染物减量化。一是强化政府责任。逐级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并实行“一票否决”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和节能环保管理能力。

通过严把项目准入关,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落地。二是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把企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体和重点,运用清洁生产、能源审计、目标考核和全程监测等方法,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重点耗能企业及行业进行经常性监督。推行节能减排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实现资源消耗和污染物减量化。三是实施城市节能和生活节能工程。城市新建住宅节能标准设计为65%,公共建筑面积执行节能设计为50%,建筑工程新型墙体材料设计使用量不低于70%,在城市规划区内全面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和主要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建设污水处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工程。

鹤壁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推进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一系列措施,规划建设了总投资102亿元的75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竣工50个,在建25个,这些项目有力地支持着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篇10

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