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我发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15:5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自我发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 引言
最近20年以来,高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研究在全球境内展开了广泛研究,该研究到底有何成果和其局限性,是本文要关注的问题,我们主要搜集了国内外主要著作和权威性的论文,采用文献阅读法,分类统计了相关成果,并做了相应的评述。
2 主要研究成果
2.1 国外研究文献
2.1.1 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念研究
关于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信念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在教师自我信念石化现象及其影响力的研究。比如帕亚雷斯(Pajares,1992)与理查森(Richardson,1996)经过调查发现,教师的信念在就读大学之前已经形成,并且威迪恩等人(wideen,et, al.,1998)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25项研究进行了回顾,认为教师已有的理念成了教师后天学习的过滤器,在新的教育培训中,不是更新自我教育观念,而是坚持原有的理念并为之辩护。另外,教师在获得相关教学知识后不会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这些研究的发现说明,高校英语教师的信念靠顺应和维护是无法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英语教学的,必须找到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制。
2.1.2 英语教师自我发展典型模式
2.1.2.1 团队交流模式
这里自我发展的模式研究主要是与教师信念、知识、应用结合的发展模式。有学者坚持团队模式,认为适当的环境中团队模式利于自我意识的觉醒(Edge, 1992, 2002)。因此, 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分享彼此经验和方法、共同鼓励与关怀促进共同发展成了主要的方法。Tenjoh- Okwen(1996)则提出具体的交流措施,指出听课是教师自我发展和共同发展的关键。特别提出示范课的重要性,认为示范课的观摩是规范授课有效渠道,并提出课前讨论、观摩和课后总结三个同等重要环节。
2.1.2.2 反思模式
20世纪初欧美教育家开始推广反思型的发展模式。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等(John Dewey, 1991; Wallace, 1991)提出关于教师持续发展教育及反思性思维的设想;英国教育家Lange(1990)也提出提出“教师发展是一个智力、经验和态度等方面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自我反思方能促进自我持续发展;甚至有人提出记日记的具体措施,如Bartlett(1990)提出教学日记应记录“教师对语言教与学的自我主张、制度规定的与自我意识的行为,课堂内外发生的对教学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师生交谈、对教学的自我认识、与学生的交谈甚至还有自我生活情况;”。
2.2 国内研究文献
国内对于高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进行现存问题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周燕(2005)曾对全国6大区域近50所不同类型的院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0份(77% ),通过分析发现多数教师承认“没有进修机会(47% )”、“教学负担繁重(44% )”是影响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夏纪梅(2002)所做的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84%的英语教师无法出国进修或参与国外研讨会的经历,有35% -40%的人没有出席过国内外语类似研讨会或进修。在问题分析环节,有的学者认为英语教师综合素质是决定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夏纪梅 2002); 贾爱武(2005:61)则认为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英语教育整体质量与成效;还有学者认为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如蔡基刚(2005:85)阐述我国当时6万大学英语教师就因为知识结构单一而难以成为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师资。杨忠、张绍杰等则针对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相应措施,主张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和总结、并提高科研能力是促使教师从经验型转变成科研学者型的具体措施。吴一安(2008)通过研究发现外语专业教师发展规律。认为其阶段分为生存、巩固、提高,约需约5年的教学实践才能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指出影响教师自我发展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只有充分发挥内因作用,才能利用好外因以供自我专业能力发展。还有学者从学生视角提出高校优秀教师的标准研究,认为高校教师至少要在学生眼中具备高超的语言技能、出色的教学方法和卓越的人格魅力。
3 研究述评
国外研究主要强调内在因素,忽略外在因素的影响力,国内仅强调教学方面的团队模式,而忽略了科研的团队建设的相关研究,其调查范围已有一定的局限性。上文所提到的信念研究、团队交流模式、反思模式都主要是忽略科研研究,仅从老师自我因素上面进行研究,忽略了硬件设备对教师的支持及外界交流渠道对教师的引导作用;国内对教师的标准讨论没有参考国际标准,在调查问卷中虽然涉及了影响该类教师自我发展的外在因素,对告诉变化的外在因素的探讨呼吁教师信念应该积极求变求高,积极拓展科研能力,但是对于硬件设备和相应渠道都没有相关讨论。另外,其调查范围多是非新晋院校,新升本院校的英语教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应该借鉴相映成果和教训,在强调硬件建设、渠道建设、科研发展的基础上重新进行高校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研究。
4 结语
通过对20年中外高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文献阅读,发现该类教师自我发展在外在因素、内在因素视野下不同的研究成果,西方重视内在因素,强调交流、反思,信念的构建,强调教学而忽略科研素质的探究;国内强调全方位的发展因素,对该类优秀教师的标准、科研的发展、还有发展的外在渠道和硬件设备也提出了相关的诉求,尽管国内研究还没形成系统成果,但是,框架的建构更加完善。因此,持续的研究应该是强调针对性、实操性,对高校英语教师研究出符合国情的自我发展方案。
参考文献
篇2
我很荣幸于2016年6月20日被单位派选到自治区党校,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的“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这一主题的培训,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天,但我的收获或许用两年的时间也换不来。下面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终身教育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后,终身教育理念日受重视,生涯发展的研究,已不只偏重个人的职业选择方面,进而扩大到个人自我潜能的发挥。教师逐渐体会到在职进修的必要性,光凭过去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实在很难胜任目前的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地进修,吸取各种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知识,以扩大知识领域,提升专业能力,最大程度地扩大个人自我潜能。
2.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大家都知道,教育质量的提升,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将教学工作当作终生的志业,或是将教学工作当作一生值得奉献的专业。
因此,教师必须有自我发展需要和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规划自我发展就是“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后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
教师发展传统的模式是学校要求—学校组织学习—教师实践—总结。教师发展应有的模式:“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总结提升”。
3.有助于教师确立发展目标
上班已接近五年时间的我,过去缺乏生涯设计的概念和意识,也了解到不少教师对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几个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现在自己处于什么阶段等等问题,往往是模糊的,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这样考虑过。在工作上,就是听从领导安排,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自己的追求,态度被动;当工作不满意时,往往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制约,认为自己尽了力,没有办法克服困难。
所以,生涯规划,可化被动为主动,在追求中体会快乐人生。
4.有助于教师适应未来的竞争与社会需求
处于世纪的转型期,教师面临的问题将愈来愈复杂,所要处理的问题,可能不只是学校内部教学的事情,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科技、家庭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所以,教师必须对生涯发展有所了解,并且进行有效的生涯规划。
5.有助于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有多方面的症状和表现。首先,精力耗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早晨去上班常常感到畏惧;其次,人格缺失,对学生抱消极态度,有意减少甚至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见到学生也不理睬;成就感降低,对自己的工作看不到成就,对困难不愿努力去克服,甚至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
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造成的。一些教师由于缺少有意识地训练,因而教学水平和能力往往处于高原状态,没有成就感和发展感,这样很快就会出现职业的倦怠和退缩。职业倦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我们发现,在教师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我相信:一个能做好生涯规划的教师,必能有目的、积极主动并快乐地投入教学,使学生学习具有效率。
篇3
关键词:发展 理论 综述
走进新世纪,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推进以及教师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将引领新一轮教师在职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当前基础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自己,进行科学的反思,关注自身专业发展。
一、相关文献和研究
钟启泉主编的《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中对教师培养的理念、要求和模式作了总体的论述,明确提出适合各科教师培养的方式。傅道春和徐长江编著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概述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以及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此外,王蔷的《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美国大学教师Joanne M.Arhar和Wendy C.Kasten合著的《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也对教师的发展作了系统的个案性行动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综述
探讨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要素、途径、本质和模式进行综述。
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积累期、成熟期和创造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分为:“非关注”阶段――指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虚拟关注”阶段――主要是指师范学习阶段师范生的发展状况;“生存关注”阶段――是指出任教师阶段。教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发展结构中的最低要求――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任务关注”阶段――是教师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上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教师专业态度较为积极、稳定,至少从心理上接纳了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向积极方向发展,眼界开阔,积极吸收外界的一切好的研究结果为自己的发展服务。教师以教师职业阶梯作为自己成长的路线,自觉地寻找各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对于阅读教育报刊、与其它教师交流有很高的热情。“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教师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
2.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结构包含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部分;到2001年,叶澜先生又将它扩展为教育信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专家型教师的素质结构:高尚的师,科学的教育理念,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总之,教师专业发展从其本质的内容结构上看,应包含教师的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结果,因此,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实际问题是最直接、最确切的方式。总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1)在广泛学习中求发展;(2)在改革创新实践中求发展;(3)在深入研究中求发展;(4)在提炼和推广创新成果中求发展。
4.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要的是教师有自我专业追求。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到专业提高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公开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美国学者舍恩 (D.Shon)提出了“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的概念假设,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研究。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诚如J.calderheal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1998)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英国学者劳伦斯・斯坦豪斯(Lawrence Stenhouse)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并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teachers as researchers)的理论。斯坦豪斯认为,在以过程原则为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扮演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自主发展、案例教学、行动反思、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有:传统的理论培训模式;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的模式;校本研究模式,立足于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校本教师发展模式中,专业发展的提供者是学校和教师本人。有效的发展方法是将自我发展和外部支持联系起来,让教师超越个人的眼界来看待问题,使学习更具实用性;强调隐性素质结构的模式。总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有教育理论的学习,有教师的自主行动和参与,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用校本教研的形式,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交流和专家的引领,促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教师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赫尔巴特把实践智慧称为“教育机智”。他认为:“机智理应成为实践的主宰。” 实践知识和智慧是经过教师长期教学实践而获得的,并且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同样,如何快速地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青,赵杏梅主编.教师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8.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罗树华著.教师发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5] 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李瑾瑜主编.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自我发展;四自四导;参与意识;问题意识;文本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驾驭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可见,自我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育和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呢?我认为“四自四导”教育模式(下文简称“四自”)就是一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自”指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和自激励”,“四导”指教师“导定向、导运作、导调节、导激励”。“定向”就是学习目标的定向,就是师生一起,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共同确立学习目标。“运作”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学习过程,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为主,学习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调节”就是对照、检查解决具体学习问题的正误,及时调节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激励”贯穿以上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验学习成功,获得学习的快乐,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学习。
一、“四自”课堂能激发参与意识,促进自主合作
一切教育的成功都以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为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而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主体,对有兴趣的、有追求的事物他才会关注,才会主动。这时的学习才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才是有效的。“四自”能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在参与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1.参与课堂学习:“四自”课堂,在教师精心设置的“四导”中学生自定向、自运作,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我要学什么,我可以有选择。很自然,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进入到自主学习。如,教学《小石潭记》,我引导学生根据单元提示“自定”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自运作”:四人一小组,每人选择一段后,全班选同一段的同学集中一起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时点拨、解疑,然后回到四人小组,向同组成员讲述自己所研读的内容。学生要在同学的质疑中“自调节”,检测自己解决问题的正误,在教师的总结归纳中及时调整方法、行为。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交流与碰撞中获得了新的感悟,也获得了自我激励的快乐。
2.参与作文评价:教师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从内容、语言、结构、文面四个方面进行“导定向”,四人小组“自定向”,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一项进行评改,然后小组商讨修改意见,推荐佳作、美句,最后展示,学生将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3.参与语文活动:根据“四自”原则,组织语文活动尽可能地发动全班同学参与,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朗诵比赛,为了达到“让他们自己学习”(叶圣陶语)的目的,要求:全班每组有一个节目。课代表组织同学自行运作,商讨诸如朗诵内容、评比标准等问题,教师协助引导。从主持、朗诵到评委,还有找资料、配乐、提建议的等等,全班参与。“四自”课堂几乎让每个学生有了展示自己、激励自己的平台。另外,学生还可以参与单元检测的出题活动等。
“四自”课堂让学生逐步学会了自己组织设计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他们逐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学会自主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这都必将推动着他们更主动地去追求、行动、调控,达到在书本学习中自觉成长的目的。
二、“四自”课堂能激发问题意识,促进自主探究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是用传授知识去完全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培养出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人。“四自”课堂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予他们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得发展,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如,学习鲁迅的《雪》时,学生自定目标:明确“雪”的特点及其含义。自主合作中不断提出问题,从质疑“江南的雪那么美,为什么还写它的融化?”到最后质疑“赞美雪为什么说它是‘死掉的’?”层层追问,深入探讨。提问—思考—领悟—质疑—解疑,问题在探究中不断更新,学习在碰撞中不断深入,语文能力在领悟中不断提高。
“四自”课堂不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还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对自己过往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质疑。
三、“四自”课堂能树立文本意识,促进自主体验
张志公先生很早就提出“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主张,这告诉我们要通过研读文本来发现问题,进而增强能力,陶冶情操。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才能有自主体验,教师才能唤醒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热情与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文本意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学生语文素养低下,很大程度上与脱离文本、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存在关系。离开了文本这个特定的审美客体,阅读活动是没有真正意义的。“四自”课堂强调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离开了文本,从何定向、从何运作、从何调节呢?所以“四自”课堂让教师导、学生学立足于文本,在文本中体验情感,在文本的基础上质疑、生成、拓展。
伽利略说:“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种事情。”“四自”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它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而教师的帮助起到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作用。经过“四自”课堂的学习,学生在自我学习、自主合作中不同程度地培养了自主阅读的习惯,培养了积极参与的意识、自主合作的意识,并初步具备了质疑的精神。他们会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也促使他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并将逐步建立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
篇5
一、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教师要唤醒自己的自我发展意识,要有终身学习、改变自己的信念。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改中,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并积极创新,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
二、要做一个学习者
首先,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和各种史学新知识。高中历史教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来指导自己去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要学习新的教材,必须改变过去“教教材”的观念;要强调“用教材”,即以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面对新课改,教师还要多看一些课外的书籍,要与时俱进,关注国内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拓展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吸收历史新知识。
其次,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要做一名合格的高中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理论培训,关注并阅读相关书籍,要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还要钻研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指导平时的教育教学。
再次,要学习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单纯的言传身教往往收效甚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尽快学习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学会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最后,还要向同行学习,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完善自己。仅凭教师自己的个人力量是不能够也不可能很好地去实践,所以需要用集体的智慧来共同努力。教师间可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等形式分享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料,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因为历史学科是一个知识面宽广的学科,如必修三就涉及文学、物理、美术等知识,但历史教师并不是百科全书,所以我们还要加强同相关学科教师的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进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即课程的综合化。
三、要做勇于实践者
教师的自我完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否则就毫无意义。所以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理论上完善了自我以后就必须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要做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建设者。
首先,要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勤学善思、严谨求实,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高中生,要让学生去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教师要把自己视为班集体中的一员,要重视发展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
其次,要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就应考虑如何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用怎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教师要牢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积极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情景展示和问题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并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四、要做一个研究者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想获得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学习者和实践者还不够,还要做一个研究者。首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其次要在反思的同时对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行动和教学困惑进行研究,必要时与同行一起申请课题立项研究。寻找理论依据,并联系实践长期探索。只有积极参与其中,才会有所思、有所悟,才能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与研究能力,才能把研究中接触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总之,新课改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教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自我,实现自身的发展。
篇6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自主学习 教学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是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活动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杜威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通过做而学。”习惯于教师指挥棒下被动学习的学生,是没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自我发展教育环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问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策略
1.巧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课改后的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 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自主学习的本质是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其心智结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提出一个令人疑惑的事件为开端令学生产生疑惑,进而想去解决它。教师可利用这种内在的探究渴望,激发学生对探究对象的兴趣和动机。
转贴于
2.在课堂教学中依托问题促进自主探究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帮助者,是学生发展成长的示范者、导航者,科学探究要依靠问题不断推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步骤、渐进地导向本质问题,使讨论集中在几个要点上。例如,在初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可提出以下问题:
(1)探寻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2)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为什么要寻求一条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持续发展道路?
(4)我们应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这些问题是探究解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矛盾和难点所在直接指向探究过程、路径和方法。每一问都作为继续探究的原动力,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疑惑。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这些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引导学生加以反应,提出假设,形成构想,通过归纳、演绎、推论等综合分析法,认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随着问题的逐步展开,他们越来越接近问题的前沿。
(三)升华感性认识,理顺理性认识
政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而且要实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意升华认识,深层次地把握问题关键点,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阶段。例如,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总结: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种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要求人们以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绝不能采用“杀鸡取卵”的办法,也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综合考虑,统筹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自主小结导行,促进德育内化
篇7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可分解为态度、知识和应用三要素。通过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态度、知识和应用的现状分析,阐述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措施——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提出了理论先导和重在应用两条培训建议。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素分解
(一)态度
1.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2.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开发、应用实践、管理与评价的意识与积极性
3.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意识与积极性
4.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意识与积极性
5.认识到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知识
1.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2.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3.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开发、教学应用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4.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5.掌握基本的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
1.教学
(1)设计:能够恰当分析学习者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系统设计;
(2)开发:能够将教学系统设计的成果以恰当形式表现出来,构建利于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3)利用:能够熟练操作常见教学媒体,选择恰当媒体,运用恰当方式,在恰当时间使用;
(4)管理: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实现对信息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项目管理等;
(5)评价: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实现对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科研
(1)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开展学科研究
(2)能够开展基于教育技术的专业创新研究
3.自我发展
(1)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
(2)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态度
从调研情况看,高校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愿意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科研和促进自我发展,且已有了具体的实践。也有部分老教师认为,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尤其是制作教学课件,费时费力,运用教育技术的意愿相对较低一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知识
1.概念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或借助各种途径,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已有了较多认识,但是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个别老师认为,现在大力推行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中小学教师的事情。
2.教学 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出身非师范,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高校教师大多参加的是初级信息技术培训,仅学习了简单的课件制作软件,对常见教学媒体的功能了解不深,缺少课件开发所需的美学知识,教学开发和应用实践的理论与方法不足。
3.科研 高校教师重视科研,但一般没有接受过研究方法的专门培训,掌握的大都是本专业传统研究方法,对于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理论与方法不太熟悉。
4.自我发展 相对来说,年轻的高校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而年长的教师则相反。 (三)应用
1.教学 高校教师一般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简单省事,而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授课的一般是研究生课程和远程教育较多0教师使用教学软件一般较熟练,开发的课件却很粗糙,不太重视细节。很多教师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审美需要,仅仅是做到了课程教材的搬家。部分教师对常见教学媒体(如多媒体教学平台)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些教师过于依赖课件的展示,忽略了板书的功能。
2.科研 高校教师借助教育技术开展学科研究的较多,如资料收集、研究成果表述等。部分高校教师仍拘泥于传统的学科研究方法和工具,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教育技术辅助科研的深层次功能。
3.自我发展 年轻教师基本上能够经常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或培训。年长教师对数字化学习的利用相对不高,但也有部分老教师紧跟潮流,参加网络课程学习等。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措施——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一)确定可行的培训目标
借助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高校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教育技术应用意识,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自身持续发展。然而,因年龄、性别、专业等因素,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差异较大。培训人员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以达到期望的培训效果。
(二)选择恰当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思想、理论、方法以及具体的媒体操作和制作技术,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激发培训对象的兴趣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他们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教学内容应有取舍,讲解详简也应有所区别,做到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三)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
考虑到实际情况,需选取合适的培训方式:单纯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可能会引起教师反感,宜采用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久和系统性的工程,宜采用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有较长的时间集中学习,宜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进行培训,使高校教师直接感受到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宜采用课堂学习与网络虚拟学习柜结合的方式,等等。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传统培训中采用的是书面考核,无法真实地考核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想尽可能全面地评价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动态性。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包括课堂观察、案例分析、评价量表、专家点评和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多渠道获取评价信息。
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建议
(一)理论先导
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失去了方向。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不仅要重视技能的培训,更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这里的理论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让高校教师能够真正从思想上接受教育技术,真正理解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运用之;一是关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美学等理论,让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教学真正有效地整合。
(二)重在应用
理论重在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修正、完善理论。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应用,没有实践应用,知识与技能就没有任何意义。很多的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仅仅强调了技能的学习,恰恰忽视了其后的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的运用,没有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是为了保证应用的效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点要落在应用上,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专业发展 自主发展 教学反思
常州市职教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作为烹饪课程改革协作组成员,学校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实践者,是如何从一名年轻厨师迅速成长为烹饪专业教学骨干的呢?以下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要路径谈本人成长经历。
一、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路径: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发展,也称自我更新或自我发展,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自我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内在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解剖、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专业能力的提高。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自主发展,需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创建出自己独特的一套教学模式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然后再与同行一起分享与交流,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得到质的飞跃。只有这样,在集体讨论、交流时才不会是人云亦云,而是智慧的交流、碰撞与汇总。正如泰戈尔在诗中说的:“让我不乞求我的痛苦会静止,但求我的心能征服它。”因为把希望寄托在别的东西上,那希望是渺茫的,是靠不住的,而只有你自己属于你自己,可以支配你自己。在我们常州市烹饪专业课程改革协作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积极实践,探索出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烹饪专业项目课程体系。它与南京金陵干部管理学院吕新河老师为主开发的以烹饪原料为主线的烹饪专业项目课程体系,得到了省内专家同行一致认可,并作为其它兄弟城市学习参考的样板。
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路径:在职培训
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骨干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其本人专业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同时,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是教师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职培训是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在职培训就是指教师进入岗位以后参与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即培训,是有计划的和有组织的,但不包括教师个人自由选择的学习安排。“培训”是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在职教师的学习活动,而且是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它可以是教师参加校外的学习活动,也可以是其工作场所即所在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是相对于“职前培养”而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现代社会的进步,单凭职前教育所习得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是难以保障教学工作适应发展之需要。无论在国内和国外,教师的在职培训作为教师知识更新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途径都早己存在。只有加强在职进修与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各种各样类型的非学历学位培训虽然“具体目标是不太一样,但是其本质目标是一样的,即增进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路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实质就是指教师教学能力自我发展或“自我更新”,教师是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对象,也是能力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学习者进行持续的学习,反思。显然,任何专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个体教师身上,教师个体的能力发展要由外部驱动和自发状态转变为内部驱动和有意识的自我发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个体专业发展的自主、自律与自觉。作为成年学习者,教师的自主发展既依赖于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背景,又要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批判反思。美国学者克兰顿认为,自我指导专业发展具有个体自主、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学自修的特征。与同事的合作与交流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是实践―总结反思取向的专业发展途径。因此,基于实践―总结反思主要指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
自从2004年参与课程改革以来,许多烹饪专业教师已经针对自己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现在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困惑和解决的方法,在教学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别人的经验就生搬硬套,那样只能依葫芦画瓢,效果不会显著。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精通原有教材,了解餐饮行业的新动态,熟悉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尝试和改进;要勇于质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然后积累本身的教学经验,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让教学中点点滴滴经验不断地汇总,然后形成教学宝典。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论文《小麻糕大文章》获全国烹饪协作年会一等奖;《对烹饪专业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获江苏省首届创意职教论坛二等奖;《一个产教结合的优秀个案》获江苏省第二届创意职教论坛二等奖;《常州大麻糕的制作》获得常州市教育局专业技术成果三等奖;所整理的雪燕炒蟹被《中国名菜大典》收集,另外两道地方名菜出油豆腐、洛阳羊肉面录入《常州菜谱》,还有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食品》、《四川烹饪》、《扬大学报中国烹饪研究》杂志,这些都是工作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一般来说,我们从心灵深处都是渴望能够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付出,才会有所收获。一个人必须自助,然后才可以得到天助和人助。在生命的战场上不是没有同盟,只是,这些盟友只能作为我们精神上的“拉拉队”,帮你加油,使你自信,而一切的赛程仍需要你的力量去完成。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发挥自己的力量,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不能完全仰赖同行和专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中,只要努力,不仅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会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各种荣誉、机会也会接踵而至:在常州市推动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以来,我相继获得了2006年度考核区级优秀,2006年校级突出贡献奖,2006年被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认定为百佳名厨,2007年被评为校级教科研优秀教师、校级骨干教师等荣誉。教师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我校全体烹饪课改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程改革硕果累累,2007年参加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技能比赛,刘剞同学获学生组热菜第一名;2007年参加江苏省烹饪协会茶菜比赛王一凯、蒋志超两位同学分获金奖一名、银奖一名;师生共同制作的常州传统名点大麻糕,先后被评为“江苏名点”、“常州市市名最喜爱的名点名小吃”、“武进十大招牌菜”等荣誉。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8;
篇9
一、引导学生自我定向,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自我定向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形成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确定学习目标,逐渐地由无意关注过度到有意关注,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
如《萝卜的故事》一课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萝卜生长过程,来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理解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形成尊重农业劳动者、尊重农业生产劳动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食物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为新授课教学奠定基础。如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预习:同学们,你们家最常吃的食物有哪些?请以其中一种为例,借助互联网了解其生产过程。在完成这样的定向之后,学生就会将已经学过的内容和将要学习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自主阅读教材,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借助互联网或其他手段来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既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会丰富其生活体验,形成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加坚定的学习信心。
二、引导学生自我运作,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意识,自觉展开学习
自我运作,是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实现自我发展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将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发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克服学习困难,努力实现学习目标。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历有限,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借助信息技术,学生会获得更多与品德与社会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完成间接的生活经验积累,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如《地球属于谁》一课,重在让学生理解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的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产生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强烈的环保意识。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在教学之间,引导学生分小组借助互联网搜集动植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的资料,整理人们为保护地球生态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并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在搜集整理资料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形成了较好学习准备和强烈的学习期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当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科学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美丽多姿的地球”、“疲惫不堪的地球”“多样化的食物链”“丹顶鹤的故事”“动物的墓地”等幻灯片,给学生展示出立体多维的境界,引导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走向深入,逐渐地从教材内容过度到社会实践当中,最终形成“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的共识。
三、引导学生自我调节,通过自我反思,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自我调节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心理调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地检验各个问题的正误、总结学习的得失、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力争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启发学生,与学生实现共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心理调节平台。如,可让学生对同学甚至是教师的发言做出评价和补充,甚至要求学生修改和完善教师的板书,使之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在自主式的品德与社会课当中,最为典型的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如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还希望进一步了解哪些知识?”之类的问题,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并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反思学习方法选择的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等,使之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实现共同成长、互相启发。
四、引导学生自我激励,不断增强学习信心,实现共同进步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评价策略;促进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89-01
学习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学习评价活动,可以说,只要有教学活动的地方,就必然有学习评价活动,每个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评价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以前的评价观念和评价策略的不足,并自觉地以先进的学习评价理念来指导学习评价活动。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这种新的评价理念,为改革我们旧有的学习评价理念、过程和策略指出了明确方向。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了出来,本人基于改变我们目前的学习评价方法、更新评价观念、探索和尝试先进的、科学的评价策略和方法,真正使学习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助推器”,促使“素质教育的精神得到真正落实。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它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本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多元化评价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设计多元评价指标,使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探索使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初步建立了多样化的,能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孤立的,而是互动的一个学习群体。伴随孩子数学学习过程的有教师、学习小伙伴、家长等等。我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互评的多元评价,力求通过多种渠道,让孩子获得来自多角度的肯定,树立学习的信心。
(一)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反思,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通过反观自己学习的过程,比较自我前后学习情况的变化,了解自己本阶段掌握的知识技能情况,改进学习策略,从而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口头评价与填写表格相结合,平时反思与阶段评价相结合,每个孩子都很愿意对自己做适当的评价,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二)同学之间的评价。我们注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相互评议,以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他说得怎么样?”、“他做得怎么样?”“他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等形式的互评,并且结合填写表格进行互评,孩子们很在意来自小伙伴的评价,面对小伙伴的评议,都能够做到扬长避短,积极进步。
(三)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与观察。通过日常观察、阶段评价的做法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尤其是阶段评价,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也不是生硬的等级,而是等级加评语,学生最喜欢这种评价方式,即使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但看了老师满怀鼓励的评语,还是没有失掉继续努力的信心。
(四)家长评价。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爸爸妈妈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最忠实的学习伙伴,他们共同分享着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所以,他们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上家长不再单纯以分数作为衡量自己孩子学习的标准,也愿意从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等方面对自己的孩子做出评价,更喜欢倾听来自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来自同伴的评价、来自老师的评价,并非常乐意看看自己孩子的记录袋里的资料,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足迹,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评价无时不在,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有可以量化的,有不可以量化的,要从学生的知、情、意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观察与评价。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进步历程,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情况,增强信心。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装进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日常发现的数学问题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典型的错题记录,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材料要真实并定期加以更换,使学生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树立信心。同时也为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这种做法也有助于把数学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不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又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评价。
三、评价内容综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