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01:5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承办单位:09教科(1)班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发展德、智、体、美、劳的重要途径。由校学生会自律委主办的“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实践课”已经开展俩周了,我们也圆满的完成了为期俩周的“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实践课”。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为了响应校学生会自律委员会的号召,我们09教科1班开展了“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实践课”班会总结活动。
一.活动回顾—活动流程
1.由班委团委进行活动场地的相关布置。
2.由班长进行开场白,宣布总结会正式开始。3.由班长(即班级督察)对“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实践课”开展俩周以来我班的整体情况(优缺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4.由6班督察对我班“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实践课”开展以来的整体情况(优缺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5.由班上同学自由发言,就我班“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实践课”开展以来自己的主观和客观的看法和观点发表演讲,总结会上大家积极踊跃的发言,各抒己见,会场气氛活跃。
6.最后请校学生会自律委的代表发表讲话,针对我班“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实践课”开展俩周期间作出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7.班长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
7.总结班会结束,清理教室。
二.总结班会总结的相关内容
(一)做好相关宣传,做到全员参与
为了使总结班会能够顺利进行,班委团委在班上进行了大量宣传工作,使全班同学了解这次总结班会的重要性,以及开展本次总结班会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准备相关材料并进行说明
使全班同学深刻了解到本班同学自“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实践课”开展俩周以来的具体详细情况,并邀请校学生会自律委代表和6班督察发表总结讲话,确保学生对俩周情况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由本班同学自由上台发言,谈谈对这实践课的看法以及自身感受。
(三)总结班会取得圆满成功
在校学生会自律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我班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与下,这次总结班会取得了较显着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活动实践课的认识。
三.活动自我评估
总体来说,这次总结班会的各个阶段都比较成功,成功的原因我们总结为以下几点:
1.材料计划等准备较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详实的考虑,周全的计划以及充分的准备,这次班会才有了成功开展的前提。如我们在开展之前就写了详细的活动策划书以及活动部署,并提前准备好了上台发言的演讲稿。
2.全体同学的密切配合
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是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如校学生会自律委代表和6班督察的协助;在自由发言的阶段,同学们的积极发言,使的现场形成比较活跃的气氛,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在一种较为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开展和互相学习。
3.活动影响较大
在同学们的自由发言阶段,他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观点,包括自己的经历和感想等,这次总结班会过后,同学们普遍反映较好,感觉学到了很多并且都有更多的信心去迎接下周的“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实践课”。
在成功的背后我们也反思了不足之处:
在同学自由发言阶段出现了短时间的冷场情况,使得同学一度处于尴尬的氛围中,这是没有考虑到的一个方面。下次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做出更完善的计划书,不让这种情况再发生。
经过这次活动,我觉的:
我们举行这次总结班会实际就是为了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下周的文明修身做好更充分的准备,也是为了让同学们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自主学习; 大学生; 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063-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涉及内容又比较广的课程,仅靠教师单向灌输,进行理论阐释,学生不喜欢听,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我们转变了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注重实效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规律出发,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的现实价值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要,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调整和自我监控,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和自我测验,重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探索大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个目标,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结合。其根本目的是用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培育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实现这些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探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愿意接受,进而终身受益的课程。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重考试不重学习等问题,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大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自愿、自觉和自律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真正拥有学习的支配权,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场景”,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品尝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学习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得以增强,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2.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只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忽视学生政治素质及能力培养的现象,这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又有一定的理论修养;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备明辨是非,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可以上台讲课或演讲;知识面广博、思维敏捷的同学可以参与辩论;关注社会热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以参加讨论;基础知识扎实、擅长记忆的同学可以去参加知识竞赛;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各展所长,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各种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实效,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索了渐进式的自主学习模式。
渐进式的自主学习模式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由易到难,自主学习的形式由简单到复杂,自主学习的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教与学的模式。我们探索了自主读写、自主参与和自主测评三个阶段的自主学习。自主读写是自主学习的初始阶段,包括自主读书和自主写作。自主读书主要是读教材和经典著作。读教材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写好读书指导提纲,指出重要知识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读教材,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读经典著作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经典著作,要求学生读后,了解一些基本理论的来源和阐述以及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写出读书笔记和体会。使学生明白我们学的理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党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自主写作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给学生放一些相关的录像,然后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录像内容写观后感。教师在批阅后集中点评,指出在拟题、分析、阐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列举出其中优秀的与不合格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和修改。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自主读写主要是在课后进行,一般都安排在学期的前几周,是每个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以个体的形式完成的。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重点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自主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实践阶段,包括自主讲课、自主研讨、自主辩论等参与方式。每个自然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特长,自主选择其中一种参与方式。于是每个班级就形成3个小组,即讲课组、研讨组、辩论组。各组由同学自愿或推荐产生一个组长,负责组里联络工作,每个学生都以组的形式参与,评价也是对整个组进行评价。
自主讲课是由教师指定教材的章节,由讲课组的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内容、自主分工、查阅资料、准备课件、推荐主讲人,然后由全体同学根据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打分,并说明给分的理由,最后由教师根据全班同学评价的平均分数,给出讲课组学生的成绩。
自主研讨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指出方向,向学生征集题目,再由学生对征集上来的题目进行评选,然后对评选出的题目进行集中研讨,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师生共同给出成绩。
自主辩论是由教师提出几组辩题。由辩论组的同学自己选择具体题目,推荐辩论选手,班级同学自荐或推荐主持人和评委,为了公平,每个班级出一个评委,由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商讨,共同定出辩论规则,评委根据辩论规则给出各辩论组的成绩,选出最佳辩手。
自主参与主要是在课堂进行,一般都安排在学期的中间几周,每个学生只参与其中一个组的实践,是以集体的形式完成的。从选择参与内容到参与的各个环节,基本上都是遵循学生的意愿,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方式、自主选题、自主组合、自主分工、自主评价。自主参与既体现了个体自主的一面,又有团体自主的成分,更多的是一个参与组的自主,一个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进程、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参与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讲授理论、运用理论的环节。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竞争意识,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的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
自主测评是自主学习的总结验收阶段,主要包括自主练习、自主总结和自主考试。自主练习是在每一章学习之后,教师都提供一些重点思考题和练习题。教师结合前面的教学,讲解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方法后,自主检查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
自主总结是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同学们对本学期学习概论课的收获、感想和体会进行总结,谈谈收获、说说体会,指出授课和学习中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等,这既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一个总结,也是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一种评价。
自主考试主要是指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以开卷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试题一般由选择、辨析和材料分析题或小论文等题型组成。期末考试由学生、教师和督导员共同出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征集问题,由教师和督导员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形成试题。考题一般都贴近学生、联系学生了解的实际,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发挥。期末卷面成绩一般占总评成绩的50%~60%,其他成绩由学生课堂表现及参与的各个环节组成,一般占40%~50%。
自主测评主要在课后完成,一般都在学期的后几周进行,旨在检查教和学的效果。
渐进式的自主学习符合认知和教学规律,能够被学生接受,逐渐引导学生自愿、自觉、自律地学习。经过探索,我们发现,自主学习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活动,教师的工作量不是减轻了,反而更重了,教师的作用不是被削弱了,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在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的发展,注重教学的实效。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课程设计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以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为主。教师要创造自主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化。[1]教师要以宽容、理解、和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主体性,学生也以师为友,和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增进彼此间了解。[2]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辅助者和监督者。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味地讲解与提问,而是将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主动获取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必须站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最前沿,掌握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认知能力等。同时,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在有效地传播知识的同时,通过设计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案,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教师授课的辛苦,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从而转变学习观念,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在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的基本知识,而且应该有更广泛的知识面,需要博览群书。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能够驾驭学生讨论、辩论、热点论坛等所有参与教学涉及的形式和问题,应该是一个“全能型”的教师。
3.教师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
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无所事事,放任自流,而是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活动,需要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思考,反复钻研,精心选择自主学习的内容,指导和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个环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常怀教学工作要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为教学效果负责、为教育事业负责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实效,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篇3
在我国,由于政府在高等院校办学、管理和投资体制上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评估具有鲜明的政府行为模式,从评审专家选定、方案设定,到结论公布、申诉处理的整个过程完全由政府包办,政府同时承担检查与监督职能,被评估院校必须接受评估工作安排。
相比高等教育发达的英美等国家,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历史短暂,评估理论、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多借鉴国外,尚未建立起成熟的、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评估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与此同时,现行高等教育评估以教学评估为主,注重规范化和统一标准,不突出院校办学特色,亦不支持民间机构主导的大学排名和教育认证。然而大学排名带来的一些思想,如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标准中引入投入产出绩效、市场信息感知、利益相关方即社会各界评价等,仍具积极意义。中国高等教育要国际化发展,有必要参考国际高等教育管理潮流。
二、目前高等教育评估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各项制度与配套措施尚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结合文献资料和实践中的体会,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评估结果不完全符合预期目标
高等教育评估拟搜集与院校办学各方面表现相关的资?进行价值判断,以此作为判断办学质量与发展改进的依据。其目的是促进院校审视其教育质量、办学定位、发展方向等,建?特色化发展战略及持续改进机制,为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然而,部分院校出于绩效考虑,重短期利益而在改进方面有所保留,背离评估推动持续改进的初衷。
2.评审专家选拔机制有待改进
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是评估公信力的保障。目前,评审专家选拔机制不完善,难以保证评审专家群体专业背景及经验的全面性。建立评审专家认证制度,是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未来可改进的方向之一。
3.评估公允性有待强化
评估过程也会由于院校水平差异产生认知偏差。相当一部分评审专家来自资源充沛的大学,习惯用其所属大学的办学条件与标准来自衡量被评估院校,容易忽略资源稍逊的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客观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公允性。
4.被评估院校持续改进主观能动性有待提升
高等教育评估的初衷旨在为院校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目前评估采用的方式是以各院校自我评估为主,再由外部评审专家评价其是否达到一定教育水平,鼓励各院校主动改进来提高教育品质。在评估实践中,评估结果可对招生名额分配、补助款划拨、学费定级等事关院校发展的重大方面产生影响,评估结果不佳的院校将面临整改后果,影响其声誉和长远发展。故各院校面临评估时,易产生为了达标而达标的现象,无法真正践行评估精神内涵,实现主观上追求改进。
5.评估指标系统全面性有限
目前我国尚未根据各院校办学条件、功能特点、定位等对大学进行研究型、教学型、社区型等分类,评估对所有院校实行统一标准,不能准确反映各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办学特色,从而找出其存在的深层问题并作为改进依据。不明确院校办学定位,会扭曲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设立宗旨。在统一评估指标下对各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自由进行评价,将影响院校的特色化发展。目前教育主管机构尚未对大学分类有明确政策,制定分类评估指标尚有难度。
6.准备评估资料耗时费力
由于评估结果对各院校声誉和获取资源有一定影响,各院校在准备评估资料时力求完美,查缺补漏工作事无巨细,导致准备工作战线长、人力物力花费大,为被评估院校带来长期巨大的工作量,亦被社会各界认为有浪费资源之嫌。
三、高等教育评估存在问题之策略建议
世界各国实施高等教育评估均经历过渐进式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评估模式存在的问题,推动持续改进。为使评估真正带动教育品质提升,必须正视高等教育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化解。结合实践中的体会,在查阅相关文献与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等教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1.积极宣传评估工作初衷,引导院校主动改进
评估以推动高等教育品质提升为初衷,主管机构应通过适当宣传,深化院校对追求教育品质的认识,对于一些院校出于绩效考虑,重短期利益而轻改进的行为进行引导,帮助院校强化自我改进精神,重视教育品质,追求主动进步,并对改进成效进行追踪检查。
2.建立评审专家认证制度,提升专业水平
目前,评审专家由各院校专业领域教授担任,其专业领域和职业经历与高等教育评估未必有密切联系。今后,高等教育评估主管机构可参考专业协会做法,建立评审专家培训和认证制度,定期举办评审专家培训和研讨会,对评审专家资质进行年审,提高评审专家队伍专业化水平。
3.鼓励被评估院校深化自评机制
学术自主性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灵魂,各院校应建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以保障其管理、教学和科研水平。教育评估应尊重院校自治权,指导院校根据自身特色、需求和定位建立自评机制和指标体系,督促院校自查,协助院校提高自我改进能力。
4.评估结果与院校经费划拨等重大事项脱钩
高等教育评估结果容易被视为各院校运行绩效的体现,影响教育主管机构对院校招生名额、补助款划拨、学费额度确定等重大事项的审批。在实践中,应坚守评估旨在提升教育品质的初衷,以评估为契机,帮助院校查找缺失,鼓励院校追求改进,提升教育品质与管理效率,使全体师生受益。评估结果应对外保密,仅作为院校改进依据,与经费机制脱钩。
5.探讨设置分类评估指标体系
大学分类是国际高等教育管理理念,虽然管理、教学、科研乃所有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但不同类别的院校其三方面的比重必然不同,一体适用的标准未免有失公允,且容易产生导向性,把优势院校的运行模式作为全国统一学习和追求的范例,削弱各院校特色。未来可研究探讨分类评估指标体系,按院校类别选派评审专家,避免影响对被评估院校的判断。
6.尊重院校办学自主权
现代大学管理思想下,各院校应立足自身客观条件和环境确定发展方针,保证教育品质与办学特色。然而在一体适用的评估标准下,各院校必须遵照执行评估结论中提出的整改建议,否则下次评估时将难以达标。为保障各院校办学自主权,评审专家小组应充分考虑被评估院校特点,全面评估各方因素,广泛听取被评估院校管理层与师生意见,审慎提出整改建议,作为院校改进的决策参考。
7.明确评估资料准备细则,杜绝浪费
篇4
关键词:自我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活动
近年来,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已在整个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正面引导、灌输外,也离不开自我教育手段的运用。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所采取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促进和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一、主体意识的提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来源多元化,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其思维的时空领域不断扩大,学生的思维不断由依附型转向独立型,“上尊下卑”的传统观念受到民主平等观的挑战和冲击,过去那种单向灌输,填鸭式的德育工作方法,由于缺乏民主、平等的精神,方法上简单粗糙,往往收效甚微,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德育工作如何以人为本,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避免“高、大、空”,努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关注学生主体成长的实际,关心学生主体成长的需要,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同样,学校的德育过程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化为主体的自身意识才能起作用,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激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改变学生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消极,被动地位,看到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能动选择能力的独立个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学校德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个主体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实践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等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的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对象,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集体内部的互相帮助,互相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自讲自演式
自讲自演活动是一项很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一方面,它可以改变学生在传统的学校德育中一贯所处的“观众”,“听众”地位,鲜明地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讲自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讲自演式的具体途径很多,既可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大型宣讲活动,如迎北京奥运的宣传,抗震救灾的宣传,完全可以让学生出场担任主角,也可以在团队,班会活动中组织学生就某个校园话题、社会话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是非的辨析能力。甚至,一些看似程式化的教育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讲自演”,如举办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组织学生讨论:十八岁对你意味着什么?通过填写“青春心愿卡”,收集信息、交流思想工作,在此基础上,再选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发言,在师生以及家长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
(二)自学自教式
这里所指的自“学”自“教”,既包括学生学“有字书”,又包括学生学“无字书”,既包括传统的文化载体,也包括现代的网络资源。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首先体现在学生文化涵养的提高过程之中。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境况,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尤其是对其课外阅读的内容采取一些清“源头”,引“源头”的措施,搭建“书香校园”之类的活动平台,除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介一些有助于其成长,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书目及网站外,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组织诸如“修身文章推荐”活动,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展示学习成果的个人网页评比活动等,交流彼此的收获,以促进其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学生主体自身积极参与构建、优化德育环境的实践。在这方面,目前一些学校的具体做法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寒暑假组织的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内组织的劳动实践周活动,各种形式的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以及班级自治活动等。通过自主参与、自我管理,不但可让学生增长实际才干,更可推动学生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中实现和谐发展,塑造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理想人格。
(三)自励自警式
“自励”包括目标自励和榜样自励等。自我教育离不开目标激励,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树立目标,尤其是阶段性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进步的信心。自我教育也需要有榜样的引领,这种榜样,离学生距离越近,可比性、可学性越强,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越易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气。榜样的确定,不少学校不少老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比如评选“校园标兵”,推荐“感动校园的人物与事件”,评比班内方方面面的“最优”,等等。学生自己选出榜样,自己学习、效仿,不经意间,实现了思想道德上的“爬坡”。
“自警”,即自我防错和纠错。魏书生老师有许多经典的收法。如指导学生“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盏思想的明灯(有针对性地抄录一条座右铭),“犯错误,(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22页)写心理病历”等,作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成功经验,常为教育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四)自娱自乐式
自我教育不一定是“一本正经的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天性,与“玩”嫁接在一处,一些时候,反倒事半功倍,更见成效。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如何让学生“学会休闲”,自己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娱、体育等活动,寓教于乐,陶治情操,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许多学校都作了认真的探索。如开展双休日校园文化广场活动,每周都安排一项“重点活动”:或通俗歌曲大赛或戏曲晚会或英语口语交际或现场书画展示或工艺品制作或效游或球赛联谊等。在活动组织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切由学生“当家”。通过这些活动,闲暇生活可变得充盈起来,校园文化也可因其亮丽的青春色彩而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化”,在“化学生”,育德育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自评自议式
如果把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评价要自评他评兼顾,从“德育以促进主体现代性发展为根本”的角度看,在“自评”与“他评“之间,更应注重的是自评,而非他评,如组织“我眼中的自己”主题班会活动,“跟自己说悄悄话”的征文活动。尊重差异,让学生自已规范评优内容,选择自己最具优势的两项和最待改进的两项来参加班内评比,以便调动学生内在的能动性,集中时间和精力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在实践活动的总结上,更“重在自评自议,如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在见、实习结束后,学生的自评自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见、实习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及思想水平有哪些新的认识?(2)在见、实习中,你发现自己还有哪些缺点或不足?(3)见、实习中你的突出收获是什么?最大体会是什么?等等。由于总结来自学生的切身体验,所以针对性也强,实效性也大。
以上所罗列的几种自我教育形式在目前学校德育中较为普遍采用,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一些有效途径加以完善,补充。
三、学生自我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学生自我教育是“思”和“行”的统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自我反思”,“闭门思过”或“反躬内省”,而应强调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和修养,应把学生自我教育看成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思”与“行”的辩证统一。
第二,自我教育并非“自发教育”。学校德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并非意味着削弱或放弃学校德育中的正面引导的作用,放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组织,更不是“放任自流”,相反真正的自我教育必须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围绕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
第三,学生自我教育的成效如何,能否保证自我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关键取决于能否培养和壮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队伍,只有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进而通过学生间的自我教育形成群体共识,才能保证学生自我教育的导向和成效,为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创造积极条件。
学生自我教育作为一种充分张扬主体自主性的学校德育形式现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同,在新时期下积极探索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强化其个体责任感,提高其控制个的能力,规范自我,完善自我,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成为提高学校德育整体功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唐去增等主编.班主任专业化读本.漓江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学习氛围 数学课堂 课外学习
《数学新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下面我谈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学习氛围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密切伙伴、引领者,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给予帮助、鼓励,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注意做到不褒此贬彼。
2.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第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第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二、课堂方面
“满堂灌”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指导自主学习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且富有个性地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还要鼓励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经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达到不依赖老师也能把功课学好的目标,具体步骤如下:①教师引导学生用二十分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自学导案,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练习。②教师用十分钟左右时间答疑抽讲。③用十分钟左右时间由学生进行自我检测。④用五分钟左右时间交流结果并由学生或教师进行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摸清学生情况以后,学习步骤大致如下: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搭配一般3至4人为宜)讨论解决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约十分钟),课前预习的内容包括教材内容及课后练习和自做教具。②尽量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坚决不讲,小组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或教师解答,因势利导讲解重难点内容约十五至二十分钟。③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教师或学生出的自测题,自测题的内容不宜过多,难度适中,做完后由学生交换批改订正,教师抽查部分自测题,了解存在的问题。④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最后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三、课外方面
教室后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可以自于课本,也可以是自编的但不得重复。每一单元结束时每个同学利用课后均出一张考卷,教师可筛选优秀的卷子经过适当加工作为单元考试卷。
课后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如《自主探究学习对我成长的影响》《我是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后先自主预习好处多》《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的作用》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总结、提升。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教师必须要革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工作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建构环境提供原动力;并按照数学发现的一般程序、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鼓励、肯定、帮助、引导、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只有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帆.数学课程标准(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1.
[2]林崇德.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0.
篇6
关键词:微信;思想政治教育;教之初湖湘学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1-0067-0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得到广泛应用,QQ、博客和微博等均被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初步构筑起各具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即时通讯工具—微信。由于微信集语音、图片、消息和朋友圈分享等众多优势于一身,用户迅速激增,成为目前最活跃的网络新媒体,大学生群体成为最重要的用户之一。总书记指出:“青年学生在哪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工作重点就要放在哪里。”作为新一代大学生(95后大学生),他们多在微信上,那么教师也应该多通过微信与学生交流沟通。因此,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积极主动的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教之初湖湘学前”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及其现状
2015年湖南省教育工委《关于实施第三周期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平台载体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上进行积极探索,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学院对学生工作进行模块化改革,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求各系部积极构建网上学生思想管理和教育平台,主动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以上文件精神和新的形势,为了拓展网络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系建立了以微信公众平台“教之初湖湘学前”为核心,微博和QQ群为辅助,构建起三位一体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教之初湖湘学前”取名体现了学院学前教育特色,立足于幼师教育,立志于做湖湘幼教事业领头羊。今年3月26日“教之初湖湘学前”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认证上线。经过几个月的发展,订阅用户已达4750余人,涵盖了系在校生的90%以上,消息回复超过1200余条,评论超过500余条,网络投票参加人数累计超过14000余人,形成了一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特色的栏目,建立了一支专门为平台内容服务的学生团队。目前推送内容常效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做到了每天定时推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参与、自我提高、自我展示的平台,成为学院最具影响的微信公众号之一,平台逐渐成为学前教育系乃至长沙师范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繁荣的窗口、标志。
二、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建设
(一)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形成专题报道
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送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平台建立之初,推送内容几乎全部依赖于转发,没有形成平台特色。在学习其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建立学生团队,开展专题报道,逐渐形成了平台特色。以学院各项评奖评优为契机,对获奖学生进行宣传报道,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学生中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组织学生团队深度挖掘学前教育系励志典型人物,进行跟踪报道,比如“妈妈大学生”贺清平同学的求学事迹,就是通过平台发掘报道,在校内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平台栏目固定化,形成一批特色栏目
微信公众平台栏目固定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形成了《学前微党课》、《学前梦》、《学前榜样》和《时间去哪了》四个栏目;以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为出发点,形成了《实用手册》栏目,分享和传播了专业知识;以幼儿文学原创为出发点,为爱好文学的学生提供各自专栏,激发了创作的积极性,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原创文学作品;可以说,“教之初湖湘学前”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固定化,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提高和展示的舞台,增强了平台活跃度,形成了一批特色栏目,在轻松与自由的氛围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和学院、系部活动开展互动
学院、系部每学期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微信公众平台及时与这些学生开展互动,前期宣传,后期专题报道,挖掘活动期间出彩人物,宣扬正能量。主动承担学生活动网络投票任务,目前参与网络投票人数超过14000人,增加了订阅用户,提高了订阅用户粘性。
(四)建立推送内容常效机制,增强平台报道时效性
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已建立推送内容常效机制,每周一至周五固定时间推送,增强了新闻报道时效性,内容方面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由于“教之初湖湘学前”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更新快、关注人数持续增多、活跃度高、原创文章数量多等原因,接到了微信官方开通评论功能的邀请,进一步增进了平台活跃度,让学生可以直接对公众号内容进行讨论、反馈、达到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三、微信公众平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带来新的思考
(一)立足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以微信公众平台“教之初湖湘学前”为核心,微博和QQ群为辅助,以思政辅导员为指导,大学生为主体实践者,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开放性、多元性、灵活性、交互性、虚拟性和平等性等特点,运用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去。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精力、知识结构和网络技术有限等原因,如果仅以个人的力量将很难维护平台的运营,存在一些很现实的困难。因此,立足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学生成为平台主体,打造一个学生展示的舞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思想引领。这样,平台内容就能最大程度上契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需求,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真正的网上网下合力。
(二)立足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教师处在主导地位,通过书本和课堂开展教育,学生只能“灌输式”的接受。师生的不平等地位,导致了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交流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將网络新媒体技术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途径,师生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对等交流。建立一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服务的专职学生队伍——新芽编辑部。编辑部目前有29名成员,下设主编、副主编、文字编辑组、策划组、网络组和记者组,职能分工明确,以网络新媒体为报道载体,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形成多方位的专题报道,受到师生的喜爱;新芽编辑部的建设一方面致力于平台内容维护和创新,一方面则立足于大学自我教育能力提升的引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打造优秀学生团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使大学生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角。
(三)立足于科学研究,总结工作理论及方法
将网络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立足于科学研究,总结提升一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的工作理论和方法。作为平台指导老师,要提升自己与时俱进能力,提升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认清微信等网络多媒体的普及已经深刻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符合时代潮流和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
立足于科学研究,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平台载体、方法手段上进行积极探索,及时进行理论和方法总结,更好的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情况,网络新媒体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基于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研究的新热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挑战,对于如何将网络新媒体运用到新一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谈的较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稍显不足,一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与思路的研究。
本文以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微信公众号“教之初湖湘学前”为考察对象,旨在形成一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的工作理论及方法,指导实践工作。通过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并且结合高校实际和专业发展,逐步形成特色。将网络新媒体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现代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和落实,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发挥网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峥峥.对高校思想政治效益的几点思考[J].胡兰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2]王勇.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篇7
关键词:管理学;和合公共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1 和合公共管理的概述
老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便是他的“无为而治”思想, 这一思想是他的宇宙观和他的社会观的统一。《道德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块瑰宝, 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智慧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国家社会管理无为而治的思想, 其和合的内核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国家社会管理的根本是培育社会的自我。二是无形的管理比有形的管理更重要的思想。这里说的“有形”管理指管理机构、条例、章法、奖惩措施等等。“无形”管理则主要是指管理者的榜样、示范效应、社会文化环境及管理心理状态等等。
2 以和合管理思想检视当代中国高教管理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前沿化等显著的特点。如此复杂而发展迅速的现代高等教育,给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使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困惑与挑战。而只有找到并正视我们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使高等教育沿着健康和良好的轨道前进。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管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二是学校内部为保证良好、正常的运作而实施的学科、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的管理。所有的管理活动不外乎是对两大关系的处理:一是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二是学校内部管理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冷静地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不难发现以下问题:(1)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够;(2)师生的办学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3)行政权力需要限制;(4)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3 “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高教管理中的运用
研究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将“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运用于现代高教管理,我们至少可以在宏观和操作两个层面上结合现代高教管理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重点探讨一下“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在高教管理操作层面上的运用。
3.1 重心下移,健全分层管理架构
“无为而治”的管理伦理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各种类型的管理矛盾与关系时,要紧紧扣住“治”这个目标,做到在处理各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时,最重要的是“官得守其分”—各级组织、各个部门责权分明、各司其职,各行其是,领导机关“无为而治窍”充分发挥和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成效。
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矛盾是资源投入的有限性与社会同个人对高等教育系统期望值不断提高的矛盾。围绕这一特殊矛盾,高等教育系统中还存在一系列反映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各种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它们是高等教育管理规律不同形式的反映,是高等教育管理规律和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在这一系列的矛盾中,首当其冲的是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即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以及高校内部校一院一系之间的关系。
以“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作指导,总结归纳国内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成功实践,我们认为处理上述关系的关键在于充分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真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健全分层管理架构。
3.2 以人为本,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陈鼓应先生说:“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更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因其性则天下从”,说的就是领导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群众,而是要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集中群众智慧,使决策符合于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无为”,其实,由于万众一心,完全能够达到“无不为”。这种人本主义的管理伦理思想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3.3 协调整合,促进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良性互动
“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中“深根固抵”、“大制不割”的策略运用到现代高教管理中来,就是反对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反对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和目光短浅,要通过对高教管理系统的分析,提出其中关键的制衡因素,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长生久视”。大学的管理架构可以看作是一个围绕学科和行政单位组织的矩阵型组织。大学内部既有学术管理,又有行政管理,他们在功能上是互相支持、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在运行特点上又有一定的差异甚至矛盾。改革和优化大学管理架构、提高运行机制的效率,首先必须对大学内部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的互动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建立良性互动的高校学术和行政管理架构。
3.4 强化素质,提高领导管理水平
老子“行不言之教”的管理伦理思想在高教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所批评的管理者“自视、自是、自伐、自矜”,倡导的“去甚、去奢、去泰”和“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也是我们进行高教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良方。它启示我们要加强管理者的思想品德修养,重视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的管理干部队伍,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培训 教师培训
明日教师运用技术之准备项目( T h e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Technology)简称PT3项目是亚利桑那洲大学继美国国家1995年“办公室的技术评估―教师和技术:形成连接”(Office of TechnologyAssessment national report Teachers andTechnology: Marking the connection)政府汇报后在教师培训项目中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个项目的焦点是为准教师提供在真正的教学环境下有效合理地运用技术,开发、执行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教学活动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整合技术在教学活动中所必须的大量工具。该项目提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技术整合模式(如下图)并针对两个最主要的问题:
1、对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觉、态度和技术整合,这个模式的初步成功是什么?
2、该模式需要增加或修改哪些部分?讨论了该模式的形成性评价。
ASU技术整合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感觉到课堂教学中他们没有被提供有效使用技术的大量支持,他们还只限于使用技术做一些简单的、低水平的操作,如课上练习、文字处理、教学游戏、计算机个别辅导等,很少有教师因为教学的目的而使用计算机技术和整合技术,对模式的修改主要落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它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整个的研究中还提到了一个关键性群体即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这些学生在技术整合和教学方面都具备专门知识,他们被不断地安排到试点学校,用行动支持和帮助试点学校的教师,准教师和方法设计人员,而采取的这些教学行动都必须是由准教师设计的,必要的时候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还可能尝试做他们的学生,这样保证了更好地建模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技术整合。
这个项目的研究给我国的教师培训带来了深刻启示:计算机和整合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远没有达到理论上强调的那种结果,那么我们在培训教师时应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教师在培训后的实际教学中能更好地运用计算机和整合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呢?
首先从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谈起。众所周知,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已不在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培训被提上日程,但从以往的培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的诸多问题:
1、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被搞成与职称评定有关的“考证”培训,出现了只重证书,轻视能力的“偏移”现象。
2、“人可以不来,钱不可不交”,而对于评上高级、特级教师的,手里就象是握着“免死金牌”,从此再不用参加培训了,如此,不更新知识结构,不主动吸收信息时代教育新理论,新方法,再“高级”也会变低级的,正如最近媒体报道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特级教师竟聘南京名校失败事件,令世人叹息!但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师继续教育的缺失性。
3、政策导向偏差,培训目标游离,教育基地资质不高,师资遴选不严格。“必须具有**文凭或**职称的教师才有资格评选”等限定性要求屡见不鲜,这些都间接地促成了教师进修热、考证热,各种培训进修学校也因此“火”了起来,盲目地扩大培训队伍,导致授课教师缺乏,因而只要“会”讲“敢”讲的人就可以站到讲台上名正言顺地做起了教师,有些甚至是还没毕业的师范生。
4、课程设置单一,教育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5、教育手段落后,虽然有时也用到现代教学手段,但还都只限于板书的“电子化”为“使用”而使用,而不是为“教学”而使用。形式缺乏灵活性。
6、教师学习动机激励模式单一僵硬,部分地区缺乏教育经费保障。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ASU明日教师运用技术之准备项目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从教师的培训基地―师范院校入手,抓好准教师的职前训练工作。我国现有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都是在各系各专业进行的,基本上沿用着传统的“公共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在培养计划中混合编排,故师范生一毕业即自动获取教师资格。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性上先天不足,师范生在与综合大学学生相同的学习年限里,即要学习学科专业类课程,又要学习教育类课程,这使得师范毕业生的学科专业水平无法与综合大学的毕业生相媲美,而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师职业技能由于没有开设足够的教育类课程和足够的教育实践而大打折扣。基于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将师范院校的学制延长,采用4+1的学制,前四年可作为公共课与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而加的“1”可作为教师职业技能的实践期,尤其是技术的培训在这一年内应完成,这样上岗后,新教师才能有效地运用技术整合各学科教学。
(二)从培训本身来看,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受训后的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整合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要求培训本身也要具有一定的整合性,教师才会把培训中学到的技术技能、整合技巧运用到自身的课堂教学中。而对于提高这个环节中的绩效我们又可以从明日教师运用技术之准备项目中的一个关键性群体: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身上得到启示。基于此我们总结出一个全新的培训模式:“专家+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设备”,由专家提供授课的具体想法,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按此想法综合运用各种设备,完成实现各学科整合的教学要求。
(三)从接受培训的群体―教师自身来看。教师要在培训中找到“教学自我”。每个人对自我的定位都是扑朔迷离的,我们的身份从没有一成不变过,教师也不例外。但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寻找到内在的多个自我以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接受培训的教师要善于进行“自我谈话”和“运用比喻”。
1、自我谈话: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在头脑中进行自我谈话,尤其是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谈话。培训中的教师可能会这样和自己交谈“我为什么接受培训?”“是我的资历不够吧!”“每天学的这些东西真无聊!”“那我也得学啊!最后还要考试呢!”“考试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自己学到了东西!”“对!然后课堂上我才能向我的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所有这些内心的谈话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如果教师在培训中能够注意到这些自己内心的谈话,并倾听它们,就有可能以一种新的、更具洞察力的眼光来看待培训。
2、运用比喻。比喻能帮助我们获得自我知识,因为比喻形成“概念系统的基础,依靠这个基础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理解和行动”(Talor,1984)比喻的旅程就是我们作为教师提高自我的发展过程。
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把自己比喻成各种职业来描述。培训初期,教师可把自己比喻成乐团中的一员,而讲课的老师就是指挥,整个乐曲的演奏需要指挥和全体队员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培训中期,教师可把自己比喻成警察,不断地搜寻自己想要学的知识,就向警察在寻找证据一样。培训后期教师 可把自己比喻成一个为孩子们分发礼品的圣诞老人,回去就可以把学到的这些知识“分发”给学生们了。
每次对先前经验的回顾都是对这些经验的重构,每次探索“教学自我”,每次“运用比喻”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信息,甚至“解放”我们的思想。
综上,只要我们从每一个方面都正确地看待教师培训,包括教师本人和培训基地,改变观念,突破制度的束缚,落后的培训体制一定能够改变!
参考文献
[1]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ume 51 Number 1 2003 P57-P72
篇9
关键词:同伴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98-02
一、同伴教育的涵义及主要应用领域
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或称“同伴辅导”、“同伴互助”,一般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收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心的事情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导致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1]。
同伴教育的教育理念正是基于在某些领域,由于人们更认同他们的同伴,因而同伴在传授信息方面比专业人员更有优势;由同伴来充当正确行为的典范,影响受教育者,能实现那些运用传统教育方法难以被接受的教育。
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经过近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发展领域内广泛采用的培训方法。它最早应用在生殖健康和艾滋病预防领域,近年来逐步推广应用在反对,戒烟,反对酗酒,性别平等,妇女能力建设,反对家庭暴力等等方面。大学生群体因为年龄相近、经历相似、教育背景相同、价值取向趋同等,是天然的同伴教育群体,同伴教育形式理应被借鉴和广泛应用于大学生教育中。但是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应用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都比较少,也不深入。
二、同伴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行政与教育的双重权威,对学生进行半强制性地灌输,所以虽然名义上保留了在教学中的必修课的中心地位,但是实际上却难免遭到学生的抵制和专业教师的轻视。再加上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活跃,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喜欢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因而对说教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一直以来抱着一定的偏见和否定,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化力量日益减弱。
同伴教育的特点是尊重、平等、形式活泼和参与性强,其核心是交流,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而是在彼此交流、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它关注的是交流者和被交流者之间的心灵成长[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能引入同伴教育的形式,对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同伴教育更贴近大学生实际,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大班教学,教师人手少、任务重,通常采用的都是灌输、说教的授课形式,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主体性。课下也少有机会与学生交流,授课内容自然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和实效性。而同伴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生自身资源,从大学生中选择积极向上、勇于开拓、富有才能的同伴导师,在同伴交往中实现榜样示范、同伴认同、主动学习、行为模仿的教育作用。同伴教育重视教育对象的内省与自我提升,重视教育对象的实践与亲身体验,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2.积极开展同伴教育,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突出自我教育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尊崇自我教育,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教灌输很难真正引发学生的共鸣,无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2005年杭州某高校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学生回答“你认为大学里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49%的学生选择的是同伴、同学[3],可见同伴中孕育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和潜力。在同伴教育中,同伴是平行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平等交往、真诚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分享已有的经验,体验新的经验和情感的形成,一起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从而打破了学生对传统说教的潜在阻抗。同伴教育主要利用青年大学生的趋众倾向,在不同主题活动中与同伴相互影响,相互启迪,共同探讨,利用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真正实现了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
3.同伴教育的开展,有助于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局限性,实现开放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课程安排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并不多,单纯通过课堂教育对学生的作用非常有限。大学生与老师的接触远远不及跟宿舍和班级同学的交流,即使与老师有交流,由于年龄、经历、背景不同,也很少可能进行开诚布公地谈心。在大学里,由于越来越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而学生交往对象除了班级同学、宿舍舍友外,因相同兴趣组织起来的各种社团,因临时的活动认识并长期固定下来的同伴关系、同伴组织形式也越来越多。 而同伴关系既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又具有平等性、相似性的特点,同伴的许多观点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朝夕相处的同伴对大学生的影响自然越来越重要。可见,要实现开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持续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借助同伴教育的资源和优势,有利于打破传统教育时空上的局限性,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
三、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谈谈同伴教育的具体应用
笔者在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同伴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同伴教育资源,为进一步深入实践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1.确定同伴教育主题,设计同伴教育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很多内容适合采用同伴教育的方式开展。例如绪论部分的“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内容,就可以利用新生之间适应能力的不同,采取同伴示范和相互交流的方式,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和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也可以邀请高年级学生介绍经验,总结自己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方法,为新生提供现实的生动的示范,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再比如理想部分教育,为帮助新生尽快走出迷惘和抑郁,及时确立大学奋斗目标,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主题活动,帮助相同专业或不同专业学生之间通过认真比较、相互借鉴、启发思路、重新设定的方式,更好地确立人生目标和规划大学生活;再比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内容,可以开展“我的美丽人生”故事会,通过分享同伴之间不同的人生奋斗历程,学习彼此在遇到人生困境时总结出的解决办法,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此外生命教育、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自我的和谐、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公德提升、网络道德与法律、大学生与法律等部分内容也都是适合开展各种同伴教育活动的。
2.组建同伴小组,选拔同伴教育者,确定教育形式。在组建同伴小组时,根据教学主题的不同,筛选经历相同、年龄相近、面临同样成长问题的学生组成小组,组建的同伴小组必须容易沟通,方便交流,可以经常开展活动,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常用的组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宿舍。宿舍是天然的同伴教育小组,舍友是大学生天然的同伴,宿舍也是同伴教育最理想的场所,那些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也是最好的同伴教育者,对舍友的成长成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有相同需要、共同兴趣的自由组合。可以利用课程网站的互动论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讨论板、QQ群、主题博客等形式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同伴小组,例如在讨论板中可以设置各种不同主题的论坛:“心情不好,怎么办?”“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等,吸引有相同经历或者面临相同问题的同学自发关注,相互解决,相互启发。设立新生QQ群,及时探讨在适应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成长机会等;三是组建读书会、成长小组、协会、社团等,深入教学主题的研究,通过定期组织活动、参与实践,同伴相互影响,提升对知识的认识。例如可以组建环保协会、国学经典读书会、情感方舟成长小组、红色社团等。
3.筛选同伴教育成果,建设同伴教育资源库。同伴教育小组活动的内容不仅仅只对当前小组有效,如果注意收集整理,将持续地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产生影响,形成宝贵的同伴教育资源库,方便更多的学生直接查阅、借鉴,间接地接受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有以下途径:一是筛选优秀的同伴小组作业和成果,将相同主题的内容整理成库,可以采取纸质的或电子文本的形式。例如通过布置主持“我最喜爱的图书”节目,收集优秀的PPT作业,利用同伴精心组织的内容介绍和读书感悟,帮助大学生建立适合大学生阅读、能够引起兴趣、可以激励大学生成长、丰富视野、完善知识积累的图书库;通过组织“我的大一生活”征文活动,筛选优秀作业或者是反映问题比较典型突出的作业,整理成集,挂在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相互交流、比较、借鉴和学习;对新生QQ群或者讨论板上出现的比较共性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概括,组建“新生心理信箱”之类的资源库,方便学生浏览,获得启发;对大学生违反公德或者法律的行为,由同伴小组通过仔细观察、记录,用不同的方式如漫画、手抄报、摄影、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不断积累,形成“道德观察室”、“法眼象牙塔”等资源库,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翻阅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反省自身,提升素质。
在开展同伴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去筛选同伴教育内容,发掘同伴教育骨干,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同伴活动,收集整理同伴教育成果,积极依靠学生自身资源积累建设同伴教育资源库。对一些较隐私的内容,需要事先征得学生同意,或者采取匿名的形式才能公开分享。同伴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必将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值得引起更多高校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展开更深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4,(5).
篇10
关键词:反思;教学;教学能力
《反思教学》一书是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之一,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靳玉乐教授主编。全书共七章,分别是:一、反思教学概述;二、反思教学的理论基础;三、反思教学的理念;四、反思教学的内容、层次和类型;五、反思教学模式;六、反思教学的基本途径;七、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反思,顾名思义,又反过来、回顾的意思,是一种对思考的思考。反思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跟行动密不可分,倡导从经验中学习,注重唤醒教师的自主意识。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还比较简短,但是在今天却受到学术界和一线教师的深切关注,我认为究其主要原因是它对传统教学的改进意义重大,特别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对指导我们年轻的教师如何更好地参与教学改革,具有方向标的重要作用。
反思性实践运动中的另一有影响的思想家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萧恩,在他广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中发展和开拓了杜威的思想。他认为反思可在两种时候出现。首先,行动前和行动后,他称此为“对行动的反思”;其次,反思也可以发生在行动过程中,萧恩称此为“行动中的反思”。后来的研究者以萧恩的阐述为基础,按反思的时间对它进一步划分为行动后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和为行动反思。这样的反思有时是因为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困扰着教师,有时也会出于教育教学的要求而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教学中的反思直接指向课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突发问题进行反思,批判的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做出决策,给予及时改正、调整,从而确保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关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学生出现了那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果课堂上出现了跟原先的计划不符的教学状况如何调整等等,这就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加强,突出的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应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教学的反思是通过实践中的反思与实践后的反思最终形成超前反思,使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的反思所做的总结来认识自己的教学情况,总结出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对接下来的教学警醒前瞻性思考、预测,拟定计划,未雨绸缪,以促进以后的教学更加有效的实施。
反思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的学科吸收了不少丰富的营养。它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心理学基础是元认知理论,什么是元认知理论,各国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论述。我国学者张庆林把元认知解释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董奇教授在《论元认知》一文中把元认知视作“认知的认知”,“知道如何知道”,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的自我控制”。反思教学的教育学基础是批判主义教育学。
反思教学的基本途径有三条,分别是行动研究、案例分析和教学日志。行动研究的兴起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关于它的含义学术界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由社会清静的参与者,为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进行的反省研究。行动研究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环节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具体操作程序如下:1.计划,(1)明确问题,(2)拟定计划;2.行动,(1)实施计划,(2)搜集资料;3.反思,(1)整理和描述,(2)修正和分享。案例指在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发生的具有展现一定教学经验问题的事件,并以某种合理的文字叙事方式表达出来的文本。案例分析则是指在已有案例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观点,对案例的重新认识和解读,并反顾自身的教育经验,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认识和水平。如何进行案例分析不详细介绍了。最后介绍教学日记。如何做到在实践中自我认识和反思,日记正在变成教师手中的“法宝”。日记所记内容很多样,可以记录成功或失败的地方,可记录发生的事件,也可记学习心得等。记录方式分为备忘录型日记、描述型日记、解释型日记、反思性日记等。
总之,反思性教学自兴起以来,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备受重视。反思教学被认为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在反思中成长,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