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12:0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实践自我总结

篇1

品德是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人只有在与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也只有在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交往和实践活动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渠道就是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借助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实践活动前, 对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形式、方法等都要精心设计、了然于胸,要能引导学生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必要时还可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实践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指出不足,肯定其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这将对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品质内化成品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品德 实践 指导 放手 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4

品德,谓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人们的品德是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形成的。而人作用于社会,改造社会,其实就是所谓的“实践”。所以也可以说,品德是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人只有在与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也只有在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交往和实践活动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全日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要求学生作为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内化,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实现这一目的无疑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过程。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塑造出良好的品格。如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渠道就是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借助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 实践活动前,精心指导

就小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再加上其受暗示性强、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等意志过程的特点 。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在实践活动前对他们进行耐心指导。教师对每次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形式、方法等都要精心设计、了然于胸,要能引导学生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必要时还可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二、 实践过程中,大胆放手

在课改的大潮中,专家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从品德教育以及实践活动的的特点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容忽视,教师更要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兴趣、情感需要、意志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的人本化特征。

再者,有了实践活动前教师的精心指导,孩子们对活动的目的、方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其去发挥,去探索。哪怕期间遇到了难题或是实践已经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我们也不能加以指责或急以干涉甚至干脆越俎代庖。我们要知道,实践活动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实践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是否收获了什么。就拿我们班曾开展的一次调查活动――《我们眼里的习作》来说吧。为了让学生正视“老、大、难”的习作问题,并从中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此次活动。我引导孩子设计完面向同学的调查问卷后,就紧锣密鼓地对我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再来就是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出来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而且也不合实际:例如,132名同学中,每天花30――60分钟读课外书的约有86名约占69.9%;读课外书时能做到边读边想,并记下疑问请教别人的约有59名大约占48%。调查的结果表面上看是喜人的,但孩子们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总觉得这不真实,用一名男同学的话说,有些同学老爱“包装”自己。可以说,此时,孩子们遭遇了此次调查活动的瓶颈。作为教师,我不急于发表意见,而只是提了一个小建议――学习律师,多方举证。于是,孩子们又分别针对教师和家长分别设计了两份问卷。这次的调查结果数据明显与上次相差很大。就这样,汇集了同学们、老师们的问卷以及对家长、同学们的个别访谈及观察,孩子们经过一番统计、分析、整理。他们发现,阅读量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同学们习作水平的提高。

三、 实践结束后,总结提升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实践环节使学生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为学生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当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或多或少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品质的问题。比如,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仍存在语言比较随意,举止不太自然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活动结束时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指出不足,肯定其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这将对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品质内化成品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忽略了学生这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忽略了道德和道德需要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只是把学生当作接受道德的“容器”,那么,无论你的动机是多么的善良,用以灌输的道德是多么的高尚,对于学生来说最多也不过是获得了一些道德知识而已,而对于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品德教育中,实在无法看到受教育者主观道德的影子。也就是说,在使受教育者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缺少了道德实践这一环节,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有道德的人也就将成为空谈。

参考文献:

篇2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总书记的讲话,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来说,生活化是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必由路径。如何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生活和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通过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构建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理论依据进行简要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实践既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又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还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是主客体关系中最主要的一种关系。正是在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中,主体才能逐步实现对客体(事物)的全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主体也会不断深化对于客体(事物)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主体的认识也会得到不断的检验,实践构成了检验主体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就无法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可见,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同时,实践也是人类特殊的生命形式和存在方式。人的一切,包含其生存状态的异化及其扬弃,都是在其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和完成的。“人是生活的主人,生活是人的生成过程,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3]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启示: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对象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教育对象在客观世界中所获取的真理性认识必须根植于其中,?x予其以丰富的素材。教育活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对象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和理解。“一个人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认识、价值体验乃至价值情感,一旦被实践所证实,被他人或社会所认可,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得到强化。久而久之,经过多次反复加工,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和态度,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3]。一般而言,通过理论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通过情感陶冶可以使他们产生与观念相应的情绪性体验,在情绪性体验的推动下,大学生通过行为实践把相应的观念或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某些价值观念的内化,有时并不一定都是说理教育和情感陶冶的结果,而是常常在实践中通过行动,在行动性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连通”理论与现实,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坚定信念,养成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大学生观念和信念的形成。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培养感情、坚定信念,最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高度关注人们的社会实践,将教育活动与人、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个体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1.个体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过程。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潜意识模仿阶段。一般从出生到十三四岁,这一时期,儿童和少年的观念和态度主要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家长、老师的教导、评价或示范。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体验比较具体,往往会随着外部影响的强弱而发生改变。二是价值观的萌芽阶段。一般是在十五六岁的青年初期。这一时期,随着个体生活空间的扩大和阅历的逐渐丰富,个体开始关注社会与自身,尤其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产生了兴趣,在个体的意识中,开始萌芽出一些观念性认识,但还不够稳定。三是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阶段。一般在十七八岁左右,随着个体生理、心理及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个体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不断强化,他们已经能够主动思考人生问题及相关社会问题。这也使得前一阶段刚刚萌芽的一些观念性认识得到强化并巩固,继而产生一些较为稳定的社会性观念和生活态度。但这一时期的价值观还不够稳定,也最容易发生方向性的转变。四是价值观的确立与稳定阶段。一般在二十岁左右以后,一个人的价值观就开始逐渐确立和稳定起来。但个体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体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深入与发展,个体的价值观依然会做出不同程度的改变。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机制[4]。其一,个体价值观的发生机制。一般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发生是个体在自身需要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个体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及利益关系调整而进行的。其二,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社会机制,主要包括四个因素,即政治经济及其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外文化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导向和各类教育的强化。其三,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心理机制。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个体通过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整合等价值行为,不断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的集中体现。

2.价值观教育的一般规律。我国学者傅维利曾经总结了价值观教育的几条基本规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儿童、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儿童、青少年逐渐由“自我”转向“社会”,形成社会认可的价值标准;二是在儿童、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中,价值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价值观教育要想取得较为稳定的教育效果,必须与其他教育活动,如情感教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同步进行[5]。

个体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理论的启示: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外部因素的制约,也有个体内在心理机制作用,同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切实把握并遵循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规律,从内外两个层面强化教育的作用。

三、生活教育与生活德育理论及其启示

从中外教育的历史来看,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研究由来已久。从西方国家看,以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自然教育”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从我国来看,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将生活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核心思想是“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这些教育思想为生活德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生活德育强调“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6]74,认为,“有道德的生活”不是纯粹的道德生活、并不一定是道德成为关注焦点的生活、是可以在道德上做肯定评价的生活、是自主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生活[6]74-81。

生活德育意味着德育范式的转换,这主要表现在:德育目的要实现由培养“伦理学者”到生成“有道德的人”的转换;德育内容要实现由“大德育” “小德育”到与生活的综合;德育过程要实现由“搬砖式”、失去自我到过 “有道德的生活”的转换;德育思维要从专门走向整体;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上强调所有人都是主体,又都是对象[6]89-101。

生活德育认为,德育的起点是人的生活,日常生活世界是?r活的人文世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学校德育,应当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具体生活形态和生活状态,理解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困惑与问题,从而使德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效联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意义的引导,切实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

生活教育与生活德育理论的启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思想教育不可能到人们的头脑中直接作业,它是通过社会生活与交往这些外在形式在人们心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耕耘的一种特殊活动。”[7]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社会生活与交往的形式来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四、教育模式与德育模式建构的相关理论及其启示

教育模式的建构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要求。我国学者查有梁[8]认为,教育模式的建构有两种方式――定性建模与定量建模。他认为,教育建模大多数是定性建模,主要包括:明确建模目的、寻找典型实例、分析归纳实例的典型特征、确定模式表述的关键词、给出模式简要定性表述、具体实施模式、形成模式群和对所建构模式进行总结评价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程序。在教育模式建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几个要点:一是要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准确把握模式的主要特征;二是要通过建模目的的明确和典型实例的分析,准确把握模式的教育过程;三是要确定模式的关键词语,并进行简要的定性表述;四是要通过模式的具体实施和总结检验,形成具有“系列性”特点的子模式群。

篇3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党之根基,在于群众”。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请笑纳!

教育实践活动总结1在“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我园按照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的通知精神,统一要求,精心部署,扎实工作,面向广大教师和幼儿,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主题和指导思想

今年“12.4”国家宪法日暨法制宣传日活动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__”普法规划实施,以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为契机,坚持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认真开展普法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要求,有措施。在认真抓好教师、家长和幼儿法制教育活动中,努力做到经常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通过扎实而有效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增强了我园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增强了幼儿的法制观念,形成了一个浓厚的学法、守法的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活动开展情况

我园领导高度重视本次“12.4”国家宪法日法制宣传日活动,园长主持召开动员大会,认真学习上级《关于开展__年国家宪法日暨法制宣传日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确定了本次活动主题和指导思想以及活动内容,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在这次活动中的职责分工。

1、营造一种浓厚法制宣传氛围

__年12月4日---12月19日悬挂“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宣传横幅,开展“我是小小法制宣传员”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营造一种浓厚法制宣传氛围。

2、上好一堂法制教育课。

每班开展一节法制宣传主题活动,如《遵守公共秩序》、《预防陌生人》、《意外来了怎么办》等等,运用游戏、故事、谈话等活动,把通俗易懂的法律常识、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内容之中。

3、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

各班充分利用“12.4”法制宣传日的契机,召开一次班会,如《我会保护自己》等对幼儿进行法制教育,教育幼儿做懂法、守法的小公民。

4、组织一次全园教师学习宪法知识的培训和考试。

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进行宪法知识的学习和考试,让广大教职员工通过学习,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深入认识。教育广大教师员工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自励,用法律的武器自我保护,不断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5.组织教师参加一次网络答题活动。

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全国普法办组织的“百家网站暨中国普法官方微博宪法知识竞赛”活动,参与率达到百分之百。

6、开展一次面向家长的普法宣传活动。

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以宣传《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的法制宣传活动,发放以《大手拉小手 增强自我保护培养合法小公民》为主题的致家长一封信,发放《平安兴隆宣传手册》等途径,多角度的向家长宣传法律知识和教育方法,增强家长的守法、用法意识,从而让法律走进每个家庭,让知法、守法的家长成为孩子们身边最直接的榜样与表率,达到向幼儿言传身教的目的。从而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律、安全、道德教育格局。

总之,通过开展法制宣传系列活动,不但在广大师幼中掀起了学法、守法的法制宣传热潮,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全体教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依法执教能力,促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进程,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以新的姿态,新的措施开展明年的普法工作。

教育实践活动总结2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部署__关于加强读书学习一,结合__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手拉手·经典诵读到基层”活动的通知》。我校上下高度重视、充分准备,结合部分学院自身人文精神与文化积淀,多方面重视、多措施并举、多项目实施、多渠道探索,深入贯彻落实“经典诵读进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多方面参与,凝成“经典诵读”活动合力

为深入贯彻《关于加快推进书香__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目标、培育学校人文精神为重点、带动社会阅读氛围为指向的原则,学校上下高度重视“经典阅读进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了以学校统一部署,学院具体领导落实,相关社区、村镇积极配合的整体活动格局。各方面各司其职,充分准备,以端正的态度与饱满的热情保证了“经典诵读”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共同凝聚成了“经典诵读进社区,书香__齐建设”的实践活动合力。

二、多措施并举,形成“经典诵读”活动引力

本次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相关学院团委、学工办的直接带动下,部分学院参与者覆盖了一至三年级所有专业所有班级团支部。其中部分班级更是形成了省内、省外、个人、团队等多样化的活动地点与活动组织。活动前期,学校专门印发了相关文件方案,召开动员和指导会议,构建相关活动团队,制作了统一的活动标识,并邀请了相关教师专门指导。这些举措端正了学生们对本次活动的态度,调动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共同形成了“经典诵读”活动的引力。

三、多平台运转,化成“经典诵读”活动动力

平台的搭建与信息的畅通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动力与保证。为保证“经典诵读进社区”活动的顺利进行,相关学院通过信息、媒体、网络、移动互联等多平台共同运作,形成线上线下的双向联动,及时了解掌握活动进展,指导活动进一步深入,解决活动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各项问题,形成丰富多样的活动成果。活动开展之初,学院通过官方微博、微信、人人网等新媒体手段,发布活动通知,树立活动方向,指导活动进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院一方面通过线上虚拟社区和新媒体平台与活动团队互动,提出推动活动发展建议,另一方面发布相关团队活动中期成果,激励“经典诵读”活动进一步开展;在新学期伊始,各个团队回校之后,学院又利用各个平台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如中文1202团支部的才艺展示项目、中文1203团支部的文、视频材料等。将形成的文、图片、视频、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阶段性成果,通过网络虚拟社区、bbs平台、移动互联平台、实体展板等多种平台进行展示与宣传。通过这些平台的共同运作,共同化成“经典诵读”的活动动力。

四、多项目实施,汇成“经典诵读”活动推力

在“经典诵读进社区”的主题实践活动中,相关学院各个团支部学生形成多支团队,利用学生本身来自各个省市的地域优势,深入基层、进入社区、来到乡镇,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具体来说,表现在:

1.诵读下基层,崇礼进社区。

学院各团支部的各个活动团队通过朗诵经典名著、进行文学与阅读常识相关问卷调查、汉读写比赛、猜灯谜等具体活动项目与活动形式,深入社区群众,贴近生活实际,赢得了基层百姓的欢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寒假伊始,学生来到高邮菱塘回民小学,把经典诵读与“我们的节日”相结合。在__射阳的“双龙新村”社区,学生通过给当地居民诵读经典,将浓郁的读书氛围带进基层,带进社区。志愿者在诵读之余,还为社区群众推荐带着的经典文学作品、名著等。在甘肃兰州的兰庄社区,学生给当地居民朗诵《弟子规》、《大学》等经典文献,配合着历史情景剧表演与民族乐器演奏,将翰墨书香飘进了社区,飘向了基层。在__苏州沧浪新区,学生们通过传统诵读、新媒体展示与播放、汉读写比赛等活动形式,传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了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的兴趣,浓厚了基层社区的阅读与人文氛围。

2.经典登舞台,关怀暖人心。

除了完成基层社区的经典诵读之外,学生还通过才艺展示、舞台表演、写春联送春联、与孤寡老人、孤儿的联谊、关怀校园基层工作者等活动方式,除了将经典带入了基层,更送去了人文关怀与爱护,形成了冬日中的暖阳。中文1102团支部的志愿者通过为社区居民免费书写、送春联、对对联的形式,传播了传统文化、增进了与社区居民的感情;中文1201团队成员通过民乐演奏配合诗歌朗诵、书法作品书写配合传统讲解的形式,丰富了“经典诵读”活动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收效;中文1202团支部成员通过进社区关怀孤儿、老人等形式,不但传播了知识与文化,更加播撒了人文的精神与关怀,彰显了文化传播的精神内核;文秘1205团支部的成员们将目光聚焦在校园内的基层人员,通过为宿管阿姨、食堂员工诵读经典,表演节目,将阅读的氛围和冬日的关怀送到了基层,送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中文1301团支部的成员更是为社区居民排出了一份精心准备的“节目单”,通过朗诵、歌曲、舞蹈、小品等形式将文化和阅读的氛围送到了基层,送进了社区。

3.图书漂流会,书香遍新春。

诵读经典、传播文化是本次“诵读进社区”活动的目标与宗旨,为此,本次活动的相关团队专门组织了图书漂流活动,将文化传进社区,将书香传遍新春。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一方面激发起社区群众对书籍的兴趣与热爱,另一方面将各自阅读过、闲置的书籍进行资源整合,以达到知识传播更广泛的覆盖面与更深的层次,深入推进和落实“书香__”主题活动的进行。

五、多渠道探索,为“书香__”建设助力

在学校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师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我校“经典诵读进社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契合了时展要求,唱响“全民阅读”主旋律。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民阅读型”社会建设,是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精神。开展“经典诵读进社区”主题实践活动以来,学校通过组织团队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乡镇,让青年学生走进基层,走进一线,倾听群众心声,传播最有影响力的知识与文化。这些活动受到了当地社区、乡镇居民与群众的广泛好评,受到了人民网、新浪网、中国台湾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与关注,取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收效。本次活动契合了“全民阅读”的时代精神、“书香__”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和大风歌。

2.深化了学生人文素养、志愿服务理念,把握人才培养主基调。

青年是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是高校育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通过此次“经典诵读”的活动,学生一方面加深了专业文化技能的水平,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与兴趣,更是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积累了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与组织行动能力。另一方面深化了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与对基层工作的了解,使得学生将自身平时所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

3.开拓人文精神育人思路,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人文精神构建的进一步深化。

本次活动得到了文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等学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文学院作为扬州大学传统的文科类学院,具备着自身身后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人文精神积累,在本次活动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学校将以此次“经典诵读”的活动为契机与抓手,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以点带面调动各学院的积极性,建立经典诵读进社区到乡镇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化机制,组织广大师生进社区、到乡镇,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展示活动,强化诵读服务,积极营造读经典、诵经典、写经典的浓厚氛围,为提高我省国家通用语言文普及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头越”,虽然此次“经典诵读进社区”的主题实践活动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奋斗的道路永无止境,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培养的工作也永无止境。学校将坚持贯彻《关于加快推进书香__建设的意见》以及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将人文精神培养的育人工作当做长期不变的工作来开展,建立长效育人机制,推动人文精神构建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格局的加深致使社会心态的集体浮躁,反映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和新挑战,学院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传诵经典、传播文化的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活动形式保守不新颖,宣传内容单调不丰富,实践力度肤浅不深入,参与主题实践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对我校进一步推进“经典诵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我们对此保持高度关注和清醒认识,并坚信在学校的部署下,在全院师生的配合与参与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协助下,我校人文精神培育的长效工作必将会获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实现更快的发展!

教育实践活动总结3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培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遵照__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我校全体师生经过近一个学年的努力,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大见成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加强领导,积极组织。

__年4月初,校领导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召开会议,会上,校领导亲自领导大家学习领会教育局文件精神,并认真分析我校学情,研究制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于是,我们结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制定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实施方案,随即又组织召开全体班主任工作会议,使大家明确任务,明晰职责,在每一个教师心中树立起教育每一个学生做有道德的人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由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真抓实干,也使广大教师心中鼓足了劲,都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当做重要任务来抓,并将此项教育活动融入于学科教学之中,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活动,刻不容缓。

在学校的《活动实施方案》开始实施后,全体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响应,“师生齐奋进,上下一条心”地投入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之中,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以德育课本为基础,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

各个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是我校领导和教师一贯重视的教学科目之一,适逢“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我校更加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仍坚持开足思想品德课,保证任课教师到位,保证课时的数额。这样,切实加强了全体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了全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以经典论著为素材,广泛地进行文本对话。

我们在对学生以德育课本为基础的教育过程中,同时结合以下内容实施德语教育。

1.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文件及领导讲话。

在此期间,我校重点学习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学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正如有的老师所感慨的那样:是“八荣八耻”荣辱观规范了学生的言行。

2.学习《弟子规》及古今中外道德典范人物故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3.学习现代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

我们组织学生学习了《雷锋的故事》、《郭明义事迹》、《小英雄葛鑫》等著作,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3)以道德实践为渠道,切实感受道德的熏陶。

1.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献爱心”,使学生体验到人间真情。

2.我们开展了“孝敬父母”活动,教育学生帮父母做一些如买菜、做饭、洗衣、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并使学生理解父母、感谢父母,培养孝心,学会感恩。

3.结合《小学生守则》的学习和落实,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尊敬师长”教育,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推广校园礼貌用语,见面主动打招呼、问好,这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4.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在学校组织开展了“清洁家园,从我做起”活动,以及“争做文明小天使”活动,收效显著。

三、认真总结,以促提高。

实践中,我们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反思我们的工作,找到差距与不足,扬长避短;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深切体会,完善策略。

从各个班级反馈上来的信息可以看出,道德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以收获更好地教育效果。

总之,在这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的目标高、志向远、付出多、成效大。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大力度继续做好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全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实践活动总结43月13日,济南市卫计系统共青团“学习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议在市共卫生大厦四楼会议室召开,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高连东参加会议并讲话,委副主任张振民主持会议。

会议对“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方案进行了解。高连东同志要求,要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基础和关键,明确主线和目标,深刻领会“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要义;要结合单位实际,针对团员特点,做好结合文章,准确把握“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全面落实学习教育目标任务;要强化党建带团建,加强宣传引导和督导检查,完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张振民同志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力推进从严治团、深化共青团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推出的重要工作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团的重点工作和重要的政治任务。各单位要认真传达会议精神,营造浓厚的氛围,认真落实教育实践任务,有声有色地开展好活动。

委属单位分管共青团工作领导、团组织负责人、委员以及团支部书记等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教育实践活动总结53月14日上午,我校20__年共青团工作会议暨“一学一做”教育实践动员部署会在办公楼第一会议室召开。校党委、副校长汪黎明主持会议并讲话,各学院分管领导、各基层团组织负责人、学生组织负责人参加会议。

汪黎明在讲话中代表学校党委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全校共青团工作取得的成绩,对校团委提出的本年度工作计划及“一学一做”教育实践实施方案表示肯定,同时对全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融入“大思政”战略格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围绕中心大局、突出自身优势,奋发进取,勇于担当,干在实处。二是融入“活力青大”建设,在学校事业发展大局中有所作为。要找准定位、找准坐标,在可为的领域重点加强、重点突破,提升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率。三是融入青年成长,在青年成长成才中凸显价值。要把握青年脉搏,洞悉发展前沿,思青年之虑、解青年之忧、懂青年之情、给青年之需,充分赢得青年学生对团学组织的信任。四是融入共青团改革,在“从严治团”中迸发活力。要严肃团规团纪,强化教育管理,提升团员先进性、光荣感,确保团的组织体系更加严密、组织规范更加严格,真正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学一做的教育实践工作总结一学一做的教育实践工作总结。汪黎明要求学校各级党组织要更加关心重视共青团工作,严格要求,加强指导,支持团组织紧密结合学校中心任务和发展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级团干部要以改革思维推动团的工作,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开创全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会上,校团委总结了20__年共青团工作,研究部署了20__年的工作,并对近期将要开展的几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

按照团中央整体部署和团省委工作安排,我校将于20__年3月至9月集中开展“学习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会上对教育实践进行了动员部署,并下发了具体实施方案。

篇4

一、精心策划主题方案,周密部署实施方案细节

县国家税务局制定《县国家税务局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积极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于月日召开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安排,制定印发了全系统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税务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验收评分表、分局积极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分局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项目表,对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方法步骤、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使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此次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重点强化县及分局国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从宣传、教育、培训入手,以“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为主要内容,以践行“忠诚、崇法、务实、至善”国税核心价值理念为基本标准,“内化于心提境界,外化于形创一流”,加强领导干部官德修养,深化全体干部诚信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公正、诚信、责任、和谐、专业、廉洁”的国税干部队伍,为我局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和开启税收管理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保障。

二、组织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强化职业道德内涵

在县国税局的领导下,在各分局的积极组织下,分步骤、有主题地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实施,设立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动员,开展大规模读书学习活动,组织演讲和征文比赛,参加网上热点问题季度论谈,举行宣誓活动,开展南通国税子文化征集,组织全员职业道德培训,开展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开展结对共建帮扶贫困活动,组织勤政廉政和执法风险教育,开展征集道德诚信小故事活动,畅通建言沟通机制,制订国税干部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办法,在以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组织的基础上,对主题活动进行对照,县国税局及各分局对活动自查自评,最后总结活动开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表扬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涌现出的先进组织和个人。

根据评分制的原则,制定县税务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验收评分表。最后测试出总分。组织奖,竞赛奖:。单位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被推荐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的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达到了县国税局加强全县国税干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确保全体干部工作在岗、在行、在状态,使思想作风有新跃升、能力素质有新提高,公正廉洁有新形象,国税工作有新发展,社会满意有新成绩。

三、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弘扬国税品质核心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县、分局国税干部中大力弘扬了“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公务员精神和“忠诚、崇法、务实、至善”的国税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了国税干部职业道德水平;切实增强了公务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杜绝和克服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推动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强化全员目标责任和绩效考评制度,严治“庸、懒、散”现象,营造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干事氛围,确保全体干部工作在岗、在行、在状态,使思想作风有新跃升、能力素质有新提高,公正廉洁有新形象,国税工作有新发展,社会满意度有了新提高、新成绩,以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四、在县国税局的指导下,分局实践活动丰硕成果

(一)提高了职业道德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能力

分局在县国税局的指导和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国税干部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地促进分局国税干部更好地服务纳税人、奉献社会、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升分局国税干部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开创国税税收管理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分局专门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分局内部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断地加强了组织领导能力。

(二)分局内活动氛围浓,工作氛围正

分局按照通知要求和方案实施细则,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职能,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活动内容、明确要求。积极开展有自身特点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注重把教育实践活动融入中心工作,体现到各项业务工作中去,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落实活动要求,保质完成各项任务,推动活动有效开展。积极开展干部读书笔记、主题征文活动资料,干部宣誓、主题演讲比赛、勤政廉政教育和自选创新活动项目开展情况的视频录像和照片,全员培训活动的方案、干部参训率、考试合格率等台帐资料。不仅牢固了基础知识,增强了业务熟练度,创新了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公务员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活动参与意识。得到各级各部门的认可,职业道德建设成绩显著。

(三)分局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各方面得到锻炼

篇5

【关键词】立德树人;理论指导;理论继承;实践观念;制度创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这一任务,要不断探索“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理论上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继承和和创新,实践观念上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制度上要不断推动制度创新。

一、立德树人实践理论的创新

理论的实践性和超实践性决定了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支撑。理论对立德树人实践的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指导性、继承性、借鉴性和创新性几个方面。

(一)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主张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这是具有鲜明价值指向的思想。列宁第一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现实制度。列宁同样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也给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图景:这种社会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状态和生活环境,使人成为丰富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作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的建立者,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者,思想的主要创立人,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在处理日常事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上,强调要两者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处理好言传与身教的关系等等。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集体主义的导向、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三大原则。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格外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这些新的思想、新的要求,为新时期的“立德树人”实践指明了方向、找准了方法。

(二)立德树人理论的继承

立德树人理论继承具有两个重要传统,第一、中国文明数千年形成的文明传统。从现代与传统的关系这个角度而言,有两个内容:一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积淀所形成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一是中国近代化以来形成的新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集中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社会主义运动的传统,这个传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的参考系,不过社会主义运动随着剧变而陷入低潮,运动中心也转移到了中国。对苏联经验的总结和反思,给我们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也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苏联的教训,这会给我国现代化带来一定的挑战。在理论上,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两极对立的思维将损害我国现代性思想的培育。在实践上,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容易混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区别,激化社会矛盾,压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三)道德理论实践的借鉴

第一,西方先进的德育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具有丰富的德育理论,一是西方创造了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法。

在教育理论上,西方历史出现了理性主义和永恒主义、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和改造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当代人本主义等影响较广的五大现代西方德育理论。在教育方法上,西方国家形成了以隐性渗透为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如隐形教育、整合社会力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教育作用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为我国的德育实践提供必要的参考。

第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理论知识。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与进步,直接催生出现代性的学科体系,也催生出众多的学科理论知识。立德树人实践的主阵地是学校,学校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和结构,从外部看,学校与社会、市场、政府等有着广泛的联系,从内部看,这个系统包括教学与管理,教师和学生,教学与科研,制度与主体等各方面的关系。认识和了解这些系统和结构,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更好的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四)促进立德树人理论创新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哲学理论的创新是其他学科创新的先导。现存道德领域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理论创新,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复兴梦不仅是指物质丰裕的梦,也指文化自信梦。这样的复兴梦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人类实践也越来越深入,相应的理论也越来越丰富,不过理论与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差距。面对越来越复杂深刻的现实,立德树人的相关理论就需要一定的理论创新。

二、立德树人实践观念的创新

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哲学新思维划清了和以往旧哲学的界限。以物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这与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一)实践性思维方式的养成

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要求我们用“人”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人和把握人。实践唯物主义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主体是人,这就指明了实践和主体在新的理论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为了促进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就必须对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使之建立在实践性思维的哲学基础之上。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树立“人”的思维方式,以树人为根本目标。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要紧紧地把握实践这个主题,在实践中树人。

(二)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养成

开放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传统的哲学思维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根本对立的,其中存在的关系和作用是非线性的。但是,世界是复杂的,这个开放的系统要求克服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分析事物简单的两元结构思维,深入认识和把握复杂系统的多样性、多层次性;新事物的产生并非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孤立的“自组织”结果;更为辩证地看待矛盾辩证法涉及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破除对事物单一化、二元对立的看法。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有损世界开放性的性质,也有损优良自我的形成,这样损害立德树人基础建设,损害立德树人的开放性要求。所以,立德树人实践要以开放性思维,用一种线性复杂思维看待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政府、市场、学校之间关系,德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三)民族性思维方式的养成

民族性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准确的把握中国现时代的国情和时代背景,一方面要深刻总结和反思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特别是针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赋予民族特色新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把握时代前沿,积极应对时展的挑战和机遇,使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并使中华民族能够把握发挥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在立德树人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的失落。这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上西化、洋化,例如不加批判的使用国外引进过来的名词、概念,脱离我国民族特色和实际,而不去认真总结我国实践或者传统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即使有一定的总结,也没有很好的应用。

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这个关系到立德树人基本任务能否完成,所以需要重新审思和涉及这类教育的内容,增加意识形态教育命题的民族文化含量,提升民族文化与主导意识形态价值的思想结合度和理论深刻性。

三、立德树人实践制度的创新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离不开制度创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将会推动制度的变革。立德树人思想的提出,既说明现实推动了理论创新,也说明理论创新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撑。从十关于立德树人的表述,可以感受到现实的问题凸显了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导向性作用。那么推动一系列的立德树人的制度建设也是贯彻十精神的题中之义。

制度建设,必须着眼于现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是中国教育现在面临两个突出的现实问题,一是与国际的同类高校相比,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国内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区、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明显。同时,各个层次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有一定的问题。所以制度建设必须着眼于这个现实,从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这个方向加强制度建设。

在道德教育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造成了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以及人们利益的多元化,由此决定了反映不同利益关系的人们的价值观的多元化,这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社会思潮,一个是泛意识形态化,是指作为社会精神指南或支柱的意识形态所做出的泛化或过度化;一个是“淡化意识形态论”,这是西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其核心是资本主义民主化、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也是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提供辩护和论证。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而不去批判则会影响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立德树人必须着眼于主体多元和现实的多样性。主体的多元,丰富了教育制度建设的理论,同时也加大了教育制度建设的难度。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有现实关怀和现实眼光。这样眼光和关怀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在制定政策、做出决策、实践决策时充分考虑到主体的多元性、现实的多样性,不搞一刀切,防止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不良现象。

制度建设必须着眼于学生。以学生为本是教育从业者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但是现实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在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上,学生常常失语、处于弱势的位置。原因在于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学生这一群体的年龄、知识、社会经验等各方面的素养离科学决策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这也与教育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有关,教育者常常处于强势地位,而被教育者则处于弱势地位,管理者处于强势地位,被管理者则处于弱势地位,两者地位的差异强化了这种思维方式。现代科技革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关系,但也只是初步的。

科学决策总是需要一定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但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学校的决策大多还是外部的意见,一是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一是学校管理层的意见,这种意见也是多参考其他学校(包括国外的)的管理得出来的。很显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是受到质疑的。

制度改革中学生被当作试验田,无论是教学改革还是管理改革,关于学生的改革总是易于实践的。但是当改革一旦涉及到教师这一群体,难点就出来了。近观三十年的教育改革,直接涉及到教师的改革中占总的教育改革中的比例是不高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的制度建设要突出教师改革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毅翔.当代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胡潇.浅议非线性系统理论对矛盾辩证法的补正[J].学术研究,2008(12).

篇6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还更要具备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意志、协作的能力和完善的人格等。

因此,要大力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组织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力度不够,活动形式较单一,较多地停留在表面层次,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许多德育活动是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但实效性却让人怀疑。所以,对于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方面,有必要进行较深层次的探究。

一、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背景与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德育工作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同时,党的十在教育方面提出了“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求。由此可见,指明了中小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即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所以,应始终把德育工作当成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

社会实践活动是广大中小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有效载体。而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最具实效性、最根本的方式之一,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密切加强实践基地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它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换句话说,通过在实践基地的实践,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不单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而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实践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与此同时,也深化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

1.体验教育性原则

学生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体验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基地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并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养成热爱生活、勤奋学习、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体验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实践的平台,有力地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道德结构的完善和健全个性的形成;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学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的尴尬局面。

2.时代性原则

社会发展到今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必将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实践基地活动的内容要结合社会形势,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突出人文、科技、国防、环保等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鲜活的、符合学生心理接受水平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功能,真正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3.安全性原则

保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教师和家长(监护人)要教给学生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实践基地在保证设施安全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制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操作的意识。

三、提高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要素

针对在实践基地的活动具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特点,选择恰当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开展,就会促使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1.教师的有效指导

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实践活动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促使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整合,安全第一,以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进行指导,以增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文明健康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体验并享受成功。

2.共同寻找主题

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觉得没有研究的问题或没有自己想参与的活动主题,这是很正常的,但又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大问题。这可以结合实践基地,通过开设有关活动选题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与学生家长讨论、启发学生寻找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和寻找活动主题。

3.深化活动主题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而且还要有多层次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深化活动主题,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比如,在开展感恩教育、保护环境等实践基地的调查活动中,可以给学生定多个活动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也可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自定活动目标,这样,既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也可以通过调查的深入不断生成新的目标,使学生的兴趣不断高涨。

4.活动形式多样化

在实践基地活动中,根据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适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如游戏、表演、采集,以及设计、制作、竞赛、交流等活动方式,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且乐意参与的。这些活动形式,能以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使他们良好思想品德在活动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四、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的评价

德育教育评价中,强调了对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1.评价的内容

总的来说,应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品德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来评价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对中小学生而言,包括运用道德知识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的能力和情感上的爱憎倾向,对实践活动是否热情,欲望是否强烈,外显行为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敷衍了事,对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是否耐心克服等等。

2.评价的方法

评价的方法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相统一的原则。过程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投入情况和活动态度。结果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及道德、情感、行为的转化情况。另外,评价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民主参与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3.分析总结

对于每一次的基地实践活动,可根据《社会实践基地活动与德育记录表》(见附表)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为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保障,有利于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深化。

总之,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实践基地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基地,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和自然资源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去,关注社会生活、生产和大自然,通过多种形式,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增进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一代新人,促进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芳,黄涛;寓德育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之我见[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3]黄官强;中学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问题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4年03期

[4]赵文静;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篇7

学校是育人的阵地,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大环境。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落实内江市的“三生绿色德育”的相关精神,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全面开展德育工作。我校在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始终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个性特点以及本校、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德育主题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学雷锋、道德宣传、法制安全教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法纪意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抓手

1、以完善的制度约束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情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此,我校形成了星期一学常规的惯例。每个星期一的晨会时间为固定的学习常规的时间,各班班主任或辅导员都将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铭记规则,用规则来警示自己、约束自己、要求自己,最后完善自己。

2、以优美的环境感染人。我校十分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设施,环境的育人价值。在学校的建设中,注意发挥环境育人的效应,按照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教育化的原则,加大对校园育人环境的布置,让墙壁说话、让草坪育人,努力营造团结、祥和、奋进的氛围,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智的启迪,潜移默化 的影响。

3、以德育课题提高人。学校以德育课题研究活动为手段进行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研究活动,构建了三结合德育工作络,形成了立体教育模式,增强了家校联系。教师在研究中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改进了工作方法,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教育效果尤为突出,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改变。总之,德育课题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4、以特别活动教育人。为了让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活,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为了提高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每学期,学校都要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艺术节是学校文化的浓缩,是师生展示风采的平台,他昭示着一种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预防制止学生犯罪,我校以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为主要内容。通过图片展、黑板报、讲座、观看录像、专题班队会、校报等方式加强普法教育,并充分挖掘身边教育资源和设施,使学生明辨是非,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5、以心理教育转化人。我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形成了德育处牵头,少先队协助,班级为核心,心理咨询室辅助治疗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相互配合,效果显著。针对学生实际,对优生和学习困难生及有不健康心理行为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评,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辅导员对某些个案进行跟踪辅导,并记录学生转变情况。

6、利用校外德育实践塑造人。学校充分整合资源,利用炼钢厂、穹窿书屋、敬老院、派出所、船石湖等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德育工作发生了显著变化

1、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调查研究、探索实践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2、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能够结合新形势下学生德育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德育工作方案,突出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基本礼仪文明行为的培养,强调德育工作的低重心思想和实践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从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从以往的高、大、空向具体、实践、低重心的转变。

3、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大增强。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和总结提高,我校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德育工作特色,做到了充分利用身边资源,科学规划教育工作,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树立“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的教育思想,德育工作实效性明显增强,并逐渐达到序列化、科学化、规范化。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

篇8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中学原一年级160人,原二年级150人,原三年级170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30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篇9

多年来,各级工商机关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的同时,也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全面推进工商职业道德建设,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形式,以使工商职业道德全面融入到每一名工商人内心深处,形成了具有工商特色的职业道德。可以说,工商职业道德建设就是要传承道德,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努力创新。哪么,作为基层工商机关如何推进工商职业道德融入到工商人员的生活和工作中,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呢?

解读内涵 把握精髓

把握理论源脉,掌握理论内涵,对形成强大的道德理论体系和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国家工商总局局党组及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在认真总结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项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就是:“政治坚定,忠于职守;执法为民,高效服务;依法监管,公正维权;严守禁令,廉洁勤政”。这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落实以努力做到“四个统一”为核心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作为基层工商机关要利用各种形式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熟知熟记、自觉遵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比如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和记忆,让道德模范结合实际讲解等举措,让每个工商人都将道德规范和内涵入脑入心,让工商道德像内心的灯塔一样指引着工商人的行为。如果作为一个工商人连总局高度概括凝炼的工商职业道德规范都不知道,或者知道而不知其内涵,充其量只会用一些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而不会在用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同时,利用工商职业道德规范来从行业的更高层次上要求自已,哪么也就更谈不上在工作中模范地贯彻上级的工作指示,利用良好的道德素质去升华自己的行为,也不可能把工商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而树立工商人和工商机关的良好形象。因此,组织每一名工商人解读工商职业道德内涵,把握工商职业道德精髓至关重要!

联系实际 扩张外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意识是实践的导航仪,我们不但要掌握总局高度凝炼的道德行为准则,还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联系实际扩张道德行为准则的外延,而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方法去实践总局的道德行为准则,只知道道德行为准则,不知道如何践行,或是在践行中只是局限于很窄的方面,哪就是对总局的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不够,没有吃透内涵,也没有掌握精髓实质。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当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提出的“四个只有”,坚持做到 “四个统一”,全面加强“四化建设”,大力推进“四个转变”,努力实现“四高目标”,争取达到“五个更加”等高瞻远瞩的理论为指导,再结合工作实际和时展潮流,去扩张和延展并实践道德行为规范,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言谈举止得当,不发表有损形象的言论,做到政治立场坚定;在生活中穿着得体,不穿工商制服务进入娱乐消费场所,不将执法车辆停放到娱乐消费场所;在执法时严格执法,人性化执法,坚持轻微违法不处罚,实施行政指导,做到教育和处罚的结合;在服务中大力倡树“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实行“首办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推行“零距离”、“零推诿”、“零积压”、“零差错”、“零失信”、“零投诉”服务,严守工作规范规程,努力做到一看就清楚、一听就明白、一办就满意,不让政策受阻、不让差错出现、不让时间拖延、不让群众受冷遇,做到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齐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特殊项目跟踪办等。以上仅仅是对工商发展中积累的道德规范的举例,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工商职业道德不仅包括要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更包括工商职业中以及与工商职业有关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是非常丰富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就可显现的。因此,我们要摒弃狭隘的道德理念,要在遵守社会基本道德的同时,把践行职业道德放在总局高度凝炼的理论基础之上,扩展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深化宣教 推进践行

把握好总局关于道德行为规范的内涵,扩展好道德行为的外延,对工商人来说,能保证沿着正确的方向去践行,但能够践行的好与差,践行的全面还是不全面,以及如何践行的更好,是基层工商机关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利用传统的方式和现代的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去积极地推进道德教育,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无形中自觉地去践行社会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成立加强推进践行道德行为规范领导小组,制定实践方案,组织召开全局会议,全面形成践行道德行为规范的良好氛围;作为辅助实施的一些手段,也可用道德文化牌匾、道德文化漫画打造图文并茂的道德文化长廊,制作道德文化屏保对全局电脑进行安装,在内网开辟道德文化天地专栏,录入上级文件、先进道德事迹等,在单位大厅张贴道德行为规范标语,在各具体服务科室和窗口张贴工作人员道德行为标语,使人时时处处能看到道德标语,时时处处受感染和约束;也可以用国家树立的道德楷模和本系统树立的道德模范进行宣传,比如学习雷锋精神和雷锋事迹,学习“王梅工作法”, 组织本系统和单位先进典型进行巡回演讲等方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道德重要性认识;还可通过开展不定时督查、公开举报电话受理投诉等举措,及时发现工作人员不检点行为和不遵守工作纪律引起的道德问题,严防发生各类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通过以上方式和手段,在单位中形成人人讲道德,人人践行道德的良好氛围,实现以感人的事迹引导人,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人,从而把工商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引向深入。

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应用模式

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高校德育工作者务必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积极调整教育内容、思维观念、工作方法以及管理体制,从而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德育教育优势

(1)有利于德育教育平台的拓展。

随着教育管理主体、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空间和时间的扩大化,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也能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2)有利于德育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善。

教师讲授、学生专心听课是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德育是一门知识化、专门化的课程。随着德育教学课程的改革,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教学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展德育工作,可以扩大了德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以实训基地和企业为主的第二德育教学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人生,培养他们良好道德品德,并从根源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就业观。

(3)有利于德育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职业和社会。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处在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面临着复杂的人际交往,而且也面临着行业所要求的规范,能够有效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课原有的时空限制,获得更加真实的思想道德经验。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德育教育工作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效率。

2在实践教学中拓展德育教育平台的模式

2.1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虚拟网络世界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行为空间和思维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在人机对话的模式下,各种道德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个人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务必在高等学校中大力开展网络德育教育,从思想上增强他们道德的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首先,树立健康的网络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切行为取决于思想观念,也就是哲学中意识形态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因此,高校学生务必树立健康的网络理念,合理、科学地应用网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在摸清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网络误区,开展网上专题讨论,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召、引导学生,致使他们在实际学习中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批评,从本质上加强网络知识的识别能力,使他们在鱼目混珠的虚拟网络中摆正心态,弃其糟粕,汲取养分。其次,完善校园网站。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浏览本校校园网站是一件最为平常的事情,务必及时完善校园网站建设,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校园网站,并培养学生养成研究、浏览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在网站上及时上传一些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等方面的视频或文本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宣传往往缺乏学生的吸引力,可以结合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探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例如,在党的十大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积极开展网上有奖答题,随机抽取获得满分的同学给予物质奖励,从而对大学生起到实质性的教育作用。再次,开展多元化的网络宣传。众所周知,在网络中可以真实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状况,在高度开放的自由空间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趋于自由,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最大限度地根据问题找出解决措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务必创新工作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通过一些校园生活和时事政治的讨论,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第一时间内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建立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沟通模式,拓宽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途径,努力强化主流思想教育。

2.2构建党员示范服务平台

在高校中要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务必积极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并经过严格的程序后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在一定程度上说,在所有学生中学生党员是各个方面表现最为优秀的群体,务必以学生发展党员为契机,为其构建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同学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为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表率。首先,务必形成奋发有为的学习氛围,建立“相互学习”平台。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专题讲座以及读书报告等形式建立党员内部学习制度,有效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效果和理论水平;同时,构建“一帮一”或者“一帮多”的模式,建立学生党员与其他同学的互助制度,即一名学生党员帮助一名或多名同学共同学习和进步。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先进示范”平台。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积极利用学生党员公开承诺、党课、党支部领导点评、社会实践教育、党员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再次,提高学生党员的成就感,建立“服务同学”平台。与其他党员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学生党员共同的宗旨,务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党员能够协助辅导员或班主任教师做好日常工作,同时,也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2.3构建校园文化教育平台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当前,各种校园文化参差不齐,一些低俗和消极的文化和思想也出现在校园文化中,因此,营造积极、健康、具有导向作用的文化氛围,抵制低级趣味和消极思想的渗透影响成为当前德育教育的关键。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复杂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现实,需要一种精神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思想。由于雷锋精神具有厚重的文化背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其崇高的品质、高尚的道德观念已经成为革命优良传统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正好是当前高校学生亟需培养的精神品质,是构建高雅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倡导、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

2.4构建社会实践学习平台

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既是服务社会、接触社会的有效平台,又是拓展高校学生素质、完善自我的载体。一是将社会实践课程务必列入课程规划。可以将社会实践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最大限度地防止社会实践活动走形式、走过场。一方面,学校务必根据学校的校情,与各类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实践活动作用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学生自行联络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并上报学校进行备案,加大自主参加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二是社会实践务必实施细节管理。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务必及时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实施、总结等环节,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在社会实践活动策划阶段,务必及时规划活动的主题、时间、内容等;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阶段,务必按照计划进行,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努力做到边学习、边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点评、交流学习,从而达到学习指导实践,实践促进学习的作用。三是社会实践务必建立考评体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活动的质量至关重要,务必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在具体考核中,不断细化考核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将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奖评相结合,及时表彰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较好的学生和院系,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实施和健康发展。

2.5构建自我完善管理平台

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务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首先,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强化自律意识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务必在社会活动中,努力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当前高校阶段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自主性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学生建立自律意识中,可以成立学生公寓自律组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公寓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并且以经验交流、定期例会、情况通报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自我管理,强化学生自律意识的形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良性的公寓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其次,强化学生诚信意识。诚信是每一个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根本所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务必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一是加强学生的诚信考核,把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纳入学生评优条例、考核之中;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强化诚信意识活动,可以组织老校友诚信事迹报告、诚信就业讲座等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特别是对于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激励他们在今后工作中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逐步强化诚信意识,都能恪守诚信。

3结语

总之,高校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大学生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在高校德育教学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德育工作模式,加强德育教学的力度,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定樑,张海娜.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德育教育平台拓展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2]黄新辉,王健.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德育应用模式整合研究——以南通大学教育实践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