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5:3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九年级自我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
参与式教学主要是指老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化学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让学生能与老师有一定的教学互动。老师应当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要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进行转变,不能再依据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应当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有主动学习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时,可以选取一些学生常见的化学现象进行导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挖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通过实验探究,实现全程参与
九年级化学教学课程中需要老师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试验探究活动,进行实践,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化学知识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下的主要化学教学内容有大部分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实践学习的。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课程要求的试验进行自主的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方案设计、试验实施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来让学生对所实践的知识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和学习。在当今的化学教学中,老师虽然有丰富课堂内容也有很多试验,但这些试验基本上都是演示试验,学生很少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很难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刻的学习,学生需要自己动手,才能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记忆。
新课程下九年级的化学教学目标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相应的锻炼。老师应当通过设计探究活动试验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进行设计,要在按部就班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状态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老师可以在试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试验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试验、自我总结,来使学生对探究试验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完成素质教育对教学的要求。
三、重视反思、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参与
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最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学习能力,对学习的知识点能理解和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通过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和研究,构建相应的化学知识体系。要在这其中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验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肯定和课堂交流,因此,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与学生进行课堂沟通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肯定和鼓励才能长久地保持,因此评价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或者其他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这样的评价不仅仅能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有效果,也可以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评价应当有利于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也应当使学生之间产生交流和竞争,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体现。
四、开展讨论交流,实现全员参与
老师应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因为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特点,因此可能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思维和认识。因此,老师应当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交流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特点,要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能有兴趣地进行学习。传统的教学主要是老师在进行化学知识的讲解,却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没有办法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老师应当对思维活跃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式分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这样不仅仅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也能使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得到学习。老师应当在学生讨论中仔细听询学生的观点和想法,然后能在课堂中对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老师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复习,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能自我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学习的结论和方法。老师应当在小组学习中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能够学会反思,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应当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不仅仅是素质教育下的要求,更是培养素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老师应当采用参与式教学来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篇2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长期以来还是“三无”产品:无写作教学的理论体系、无写作教学的课程体系、无写作教学的成熟的实践探索。这源于不少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写作教学当作软任务。二是教课文有一定的计划性、系统性,教写作却无计划性、系统性。这些误区导致了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再从学生的写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写作知识贫乏,写出的作文字迹潦草,错别字多,语句不通,文体不符,优秀率不高。
针对上述的现状, 语文教师如何建立一个作文训练的科学体系,改进作文教学内容,达到作文教学的整体化系统化,增加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切切实实、扎扎实实在日常有目的的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中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写出“象样”的文章,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面对文体不限的作文要求,多数学生都会选择他们最熟悉记叙文来写。因此,记叙文写作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对语文课程的教和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总结十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地记叙文写作教学模式。
我认为,记叙文写作的有效教学模式,是把教师的“教”系统化,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以此实现其“有效” 性。因此,我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设计出一条“快乐作文——规范作文——创新作文”的记叙文系统的教学模式,有梯度,可操作性强。具体方法如下:
(一)把记叙文文体教学、记叙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生要想写出优秀的记叙文,记叙文知识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没有文体知识的支撑,写作就如空中楼阁。所以,写作教学是建立在记叙文文体教学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做好“四读一悟”的贯彻工作,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四读”即“读自己”、“读名人”、“读生活”、“读自然”;“一悟”即“读中悟”。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教科书记叙文的安排规律,七年级时,把重点放在“读自己”、“读名人”、“读生活”上,以便学生认识自我,效仿名人,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在八年级时,重点放在“读名人”、“读生活”、“读自然”上,实现阅读名著积累文学知识,发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认真观察自然,在认识自然中陶冶情操。在九年级时,随着积累的增加,生活阅历的丰富,逐渐学会从中悟出人生的哲理,提高自己认知、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三)鼓励并指导学生坚持写随笔。
随笔作文,又称随笔化作文,随笔作文包括课堂随笔和课后随笔。平日以写日记随笔为主,所做、所观、所闻、所感、所想,尽收笔下。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初中生应达到的写作要求,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四)按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不同时期,重点各异,由浅入深的把“教”与“学”系统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和知识储备的多少,我把7——9年级分成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突出重点,由浅入深的把“教”与“学”系统化”。
1、第一阶段(七年级),采用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的积累。
在这个阶段,除了多种形式的积累外,学生思维的回想能力的训练也不能忽视,教师进行适当的语言表达训练之外,主要是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说心里话,写放胆文,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只要敢想敢写就行,有没有写作意识、表达的恰当不恰当并不是评分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自由表达、说真话、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快乐的“学”,快乐的“写”。
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快乐作文”阶段。
2、第二阶段(八年级),分专题对记叙文写作技巧进行探究,并做成专题讲座的教学设计或示范课,使这些专题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在这个阶段,我把“作文的拟题、开头、结尾、照应的技巧;作文的一题多意(立意)、一题多形(结构)方法;素材转化方法;布局的技巧”等方面的写作技巧“教”给学生,用学生的实践,验证这些技巧是否有效。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把这些记叙文专题写作的技巧,按照顺序形成一套完整的记叙文教学方案。学生通过使用技巧前后的比较,会切实感受到作文得到“规范”后的好处。
这个阶段我称之为:“规范作文”阶段。
3、第三阶段(九年级)加强学生作文的立意创新的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的是中考这一最实际的压力,如何让自己的作文立意深刻,语言流畅生动,在应试中得高分便成了许多学生追求的目标,这个时候无论是课堂阅读教学还是具体的写作专题课堂教学都要指向考试作文。在此阶段“规范作文”要想达到深刻、精美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所以此阶段就把作文的审题立意作为训练重要。
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创新作文”阶段。
(五)、建立多元化的修改与评价机制。
篇3
关键词: 初中物理复习 有效性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物理中考复习课指九年级物理所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复习课。做好中考物理复习是成功应对中考的十分重要的一环。在物理新课程结束后,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知识点多等问题,如何提高物理复习课的有效性是每位九年级物理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让学生梳理知识,怕他们梳理不清,浪费时间;由老师整理罗列,虽条理清晰,但学生难免感觉索然无味,有“炒冷饭”之嫌。《基础教研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指出:“有效复习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近几年,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有效复习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笔者分别从学生主体和教师引导两方面归纳总结出了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中的一些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考复习时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先讲评每个知识点,然后进行相应题目讲练。很多题目都是教师讲解过的,多次强调过的,但考试时学生的得分率还是不高。为什么会这样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而,学生是知识复习的主体,在复习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复习,而应该把复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从课题研究经验来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优化复习效果。
1.组织学生课前小测,引导学生认识复习的必要性和针对性。有些学生认为学过的知识无需浪费时间复习,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复习的必要性并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为此,我们在两个成绩相当的班级进行了如下试验:在甲班上《压强》复习课前,先精心设计与所复习部分内容有关的题目进行小测,让学生先进行热身训练,然后进入复习;在乙班,未进行相应的课前测试,直接进入复习。在复习结束后,再用相同试卷对两个班级进行测试(试卷题目与复习前测试不同),结果甲班的成绩明显好于乙班的成绩。这是因为未进行课前测试的学生,复习相对盲目,不懂得从何入手,不知该复习什么内容。而通过设计能体现考试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的课前测试,既可以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复习的必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互出题目,通过出题掌握相应的解题思路。物理中考题总有一些应用性、综合性的题目,学生在完成这些习题时掌握相应的解题思路是有效复习的关键。教师列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根据知识点互出题目。如电热学的综合题,压强浮力及机械功的综合题。这些题目的出题过程中学生系统而多次地复习相关内容,对自己曾经做错过的题目进行了更正,解题思路进一步理清了,这样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3.引导自制学习卡片,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结构。总复习时,应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考虑,把各章节的知识重新归纳、整理,形成知识框架结构。一般按声、力、光、热、电路学等分类进行。在复习中可经常引导学生对一般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加工整理、自我总结。可尝试引导学生通过自制学习卡片的方式对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掌握方法,弄清知识的相互联系和区别,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理解题意,拓展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易错的知识,也可以制成学习卡片,这样在考试前只要翻一翻,精华尽收眼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复习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应是“温故知新、提高解题能力”。“温故”是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指导者,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得好,才有助于学生的学。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
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并且使学生掌握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以来从事毕业班物理教学的情况,谈些自己的想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物理复习课的备课在备好常规内容的前提下重在“备督察”
1.复习内容应低起点,高落点。复习课应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把遗忘的知识重现出来,把中断的思维线索重新联系起来;但并不是对新授内容简单的重复,也不是对旧知识的快速的播放,复习重在发展对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提高。如在课堂中,剖析知识的内涵、外延、相关知识的联系、相似规律的区别,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知识在题目中常见的考查设计形式等。并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增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2.备课务必备好检查督导这一重要环节,若没有这一环节,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落到实处,学生对该堂课所讲知识的重点掌握程度就可想而知。如何督察学生的听讲、记忆、理解、掌握和应用等情况,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备课,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如何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进行有效的督察。
二、物理复习课的上课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具体行动,对复习的成败起关键性的作用
(一)如何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1.精读:对于教材中的重点段落和内容,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精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沉着思考和深入探究的学习习惯。此过程教师要事先准备好学生精读所要思考和解答的具有指导和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如遇某些关键性、疑难比较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做好释疑工作。
2.师生讨论:对于阅读过程中学生找出的疑难问题,让学生首先在学习小组范围内讨论解决。讨论实行组长负责制,对于学习小组内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讨论结束时,将讨论未果的问题上缴,再由教师在班内提出,让已解答的组选派组内成员上台解答释疑。各小组之间若有争议,可再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比较各组释疑的优与缺,总结确定最佳释疑方案。
3.课堂巩固练习:根据学生实际,课前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目,题目难度要有梯度性,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同层次学生让其训练不同题目,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4.作业处理:我们经常抱怨学生“讲过的类型又出错甚至讲过的题目再出错”,而没有深入分析其原因。多次出错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错误思想意识的迁移影响。学生的错误习惯根深蒂固,不给它一个强有力的致命打击,很难改变。学生首先将作业互相交换观看评论,找出自己作业与同学作业的优缺点,评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作业,写出心得,并在小组内交流,以加深对错误的深刻认识,从内心深处抛弃错误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复习课课堂应采用互动合作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的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1.精讲多思。做到两个三讲:讲规律、讲方法、讲思路;讲易错点、讲易混点、讲易忘点。做到三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现在不会但经过思考探究能弄会的不讲、与会考内容无关的内容不讲;讲也讲不会的不讲、讲也听不明白的不讲、讲不透的不讲。留足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从物理学角度阐述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假设,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在教师的引导和导引下,使学生沿着正确的合作探究方向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2.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的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的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和自我提高,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不断发展的知识社会中不断自我更新,才能永远处于不败境地。
三、教师对自己在复习课中的作用要进行正确定位
1.指导梳理。复习课上,应指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总结规律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局部知识与教材整体内容的关系,每一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块与知识块之间内部的本质联系于区别。通过梳理,将过去分散和零乱的知识就能十分条理、系统化的有机联系在一起了,便于贮存在大脑中,有利于记忆,不易遗忘,目的在于使用时可以十分快捷的提取。知识经过梳理后,使学生加深了对某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容易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便于学生发现和掌握获取知识的规律、方法和手段,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品质。
篇5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内经典;课外阅读;初中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初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出明确的目标,即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写作能力同时也提出要求,即能够独立完成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多角度观察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独特体验。作为教师应该将增加学生的阅读总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较少,特别是我所处学校为乡村学校,留守学生较多或父母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比较淡漠。课外阅读总量的贫乏直接导致写作水平的总体不佳,针对目前的现实状况,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立足课内经典文章的精读细读,提升学生阅读质量
农村学生获取知识、提升水平的载体比较有限,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内经典文章,师生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及思考,引领学生推敲与领悟重点字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从而达到学习语言运用、领悟文章主旨的目的。
比如学习经典课文的句式结构,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文章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在内容上相当于并列但强调后者。第一个“不必说”从菜畦到石井栏再到皂荚树,由低到高描写植物,视线上移景多却不繁乱。第二个“不必说”视线从高到低描写动物,“肥胖”“轻捷”写出了动物的可爱,也从整体上勾画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充满无限乐趣。学生在阅读时精读细读,在仔细推敲研读时理解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进而领悟出作者对童年美好过往怀念的深层含义。此法如得当,学生对于阅读中产生的浮躁、畏惧心理会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理性思考、自我独特感悟。
在林海音的小说《窃读记》中,作者对书店老板的寥寥刻画值得玩味,没有一句外貌描写,在人物塑造上只是通过简短的语言描写,完成了人物刻画。在课堂教学的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设置情境让学生去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我提问学生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如何看待书店老板?课文中“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学生随即在脑海中浮现了书店老板冷酷势利的人物形象,可见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阅读,也是让学生快速领悟文章主旨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大学生阅读面、知识面
在学习掌握课内经典篇目的基础上,应该增加课外阅读量。鉴于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师生在精读细读之下,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课文的相关延伸阅读,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完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之后,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杨志卖刀》的阅读内容,通过相关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杨志乃将门之后,而后逼上梁山的相关内容。教师对课文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其日后主动去阅读《水浒传》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教师也可在多媒体相关链接时推荐一些好的书籍,适当引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从中得到一些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从而实现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意义。
三、关注身旁人、事、物,写最真文章
由于农村学生写作素材的缺乏,旁征博引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引领学生注重自我感受力,立足生活,关注身旁人、事、物,争取写出最真最美的文章。因为天下文章,唯真感人。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每周一事一感,记录生活中最真实的点滴,哪怕开始词句不佳,只要真实便可,有感悟便可。通过认真观察身旁的人、事、物,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字。比如有一女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心情沉郁悲伤,通过偶然观察雨中小草领悟到人须坚强百折而不挠的人生道理。“那是一株草,或许是风把种子刮到了这里,种子便在墙缝中扎根活了下来。看它那纤弱的身躯在暴雨中一次一次地倒伏着。雨珠打在它身上,它微微颤了一下;雨珠打在它身上,它弱小的身躯倒伏着贴在了地面上;雨珠打在它已经倒伏了的身躯上,可它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并没有就这样被打败,它又重新站了起来。一次次被雨水击倒,可它还是一次次重新站了起来。看着它,我思绪万千……”。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与积累,以小见大,通过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写出了内心最真最具信服力的文字。
篇6
创设“问题”的意义与作用
问题主要是跟随引发――反应――反馈(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模式进行的。老师们的问题总是由疑问词组成的,例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也许会被表达成“We'll describe what is going on in this picture?”或者“Tell me what you can see in this picture?”因此在教学中,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老师思想表达的方式,并对学习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如下的作用:为语言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一个模板;帮助和引导学生获知信息、想法或者观点;检查或者测试学生的理解、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更积极;直接表达将要学习的主题;通过能力强的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输入;给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鼓励学生去自我总结表达;能与学生沟通并告知老师对他们的想法很感兴趣。
问题情境创设的准备
总体来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备教材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忠实于教材,这是情境创设的出发点。在具体设计问题情境前,应把教材吃透:除了解这一课的内容外,还应了解这一课在单元里的前后联系和作用等。备课时,应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步骤等。对教参中提出的教学建议,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完善,设计出最佳、最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法;然后根据教学所要求达到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使之能体现教学内容,并为理解和掌握内容服务。
备学生 情境教学必须钟情于学生,这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另一出发点。学生是教学对象,设计问题情境更需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启导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只有使其所设计的情境具有魅力,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主动地甚至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中。
备教辅 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内容的需要及情境的需要,准备和制作大量的教具,如、图片、卡片、投影片、挂图、简笔画、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各类实物与道具;还要设计配合情境进行会话训练时采用的辅助动作、表情、手势等,用以在课堂上创造语境、设置情境,进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把视、听、说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参加课堂交际训练活动。
设计问题情境的策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词汇、知识点、句子、课文、课中的任务或课后的任务中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但在设计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问题情境设计要清晰 课堂教学时间一般是40分钟,如何在这40分钟内收到良好的成效,这个设问就很关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清晰简短,既能让学生快速抓住问题的意思,同时还能反映出问题的答案。比如在复习课中,如果教师问“What does treasure mean?”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不知道是回答中文意思还是回答他的解释。因此,提出问题要清晰,可以说:“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treasure’?”
问题情境设计要有价值、有趣 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有反应,甚至对进一步的学习或下一个目标有作用,不能是离题的、无用的、只是用来消磨时间的;要让学生对问题有兴趣,感到有挑战性并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愿望。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下册《M1 U2 You are sitting in my seat》的教学中,课文讲的是一个关于火车上被占位置的故事。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直接进行这样的设计和设问:“(展示火车票)Look!This is my train ticket to Hangzhou. But when I get on the train, I can't sit in my seat. Why?”
问题情境设计要有可用性 教师应该使用不同的问题类型,创设不同难度的问题情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或简单或复杂的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回答“是”或者“不是”的问题,能用手指着物体、单词、地点回答问题;能力一般的学生能用几个单词或者词组回答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能用完整的短语或者句子回答问题。但是,不论哪种水平的学生,即使不能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都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听力任务、阅读任务等,但一个任务就是一个整体,没有层次,没有梯度,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因此,弹性使用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就成了每个英语教师的不可缺少的工作;教师需要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情境,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全体学生都有效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
问题情境设计要有探究性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习得往往比在教室学习环境中更容易成功,其原因之一就是自然的语言环境更有交际意义,交际动机更强烈。所以,教师要努力在课堂内创设具有强烈、真实的交际动机的问题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成功地习得英语。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一节课的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提出的问题可以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可以检测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紧扣课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可以扣紧知识的运用目标,把课文学习与教学目标、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探索性的问题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问题要产生火花。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在学习九年级下册《M3 U2 Life in the past》这课中,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课文可以分几段?以什么为主线?对Mrs.Li有什么认识?可以让学生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而培养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方案就是,设计能生成问题的问题。教师可从问题的形式上给学生一个空间,比如在八年级下册学习到詹天佑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出“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引发学生更多不同的见解、问题。
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 通常讲“抛砖引玉”或“抛锚”,也是问题的作用体现。“锚”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是向学生提供的一个共享的知识背景,以有助于学生与其他成员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围绕“锚”组织教学,关键是要设计好“锚”,并把握好“抛锚”的时机。那么,怎么设计“锚”呢?所谓设计“锚”,就是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一个范围,这个范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英语学习的规律,研究该问题可以在此范围内从不同的方向或角度来切入,至于从哪个方向或者角度切入,老师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要强求一律。“锚”可以是一个问题。例如:九年级下册《M5 Rules and suggestions》中的“锚”,就可以提出结合课文主题以及学生生活而提问题――“How can we be safe in the forest at night?”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既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又要容易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生动创设问题的演示情境 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使得教师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生动形象地创设出问题情境,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诸多感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八年级上册M8 Unit 2中的伦敦之旅为例,方位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之一,能够写出指路的文章更困难。因此在这一课中,笔者采用了带有动画效果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看到清晰的路线;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来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并亲自操作课件。这样,学生能够亲自动手,非常有成就感,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可以说,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结束语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问题的作用,新课程应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以及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问题也是培养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问题情境创设行为的有效性,英语课堂更精彩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信心更足了,英语综合素质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关注。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是诸多教学行为中的一个行为,只是诸多教学环节中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要全面关注教学行为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把教育教学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倩.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孙亚玲,范蔚.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厄尔[英].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M].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41-02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八年级的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同时也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问题在农村初中显得尤为突出。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找出其原因及相应对策,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如何缩小学生的差距,克服学生学习上不良因素和习惯、挖掘他们学习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中学学生在初中阶段取得较好的成绩,是值得我们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研究讨论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我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有着这样一种潜在的定式————-七年级是遍地开花,八年级是两极分化,九年级是天上地下。在农村中学八年级的英语教学就好像是一道很难翻越的坎。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避免两极分化现象, 进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一.农村初中英语的现状
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教材内容增加、文章较长、语法复杂。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碍于面子,上课不张嘴,做活动不参加,甚至部分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一件苦差事,是一种负担,产生了不想学念头。学习目的和动机是学生学习内部动因,由于初中生情绪不稳定,时而快乐,时而消极,七年级下学期开始,部分学生因成绩得不到提高而放弃不学,到了八年级作业多,难度大、加大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抑制两极分化,促进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开展课堂活动是优化英语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交际化和了解课堂信息反馈的有效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农村初中的教学条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2.1培养习惯,引导学习。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也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在认知领域里学会动脑,传授可供思考的知识,避免死记硬背,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天尽量安排10分钟左右的英语广播,创造外语学习氛围。广播节目内容可以有故事、新闻、歌曲、绕口令、童谣、小诗、朗诵、演讲等。每节课前安排学生做值日汇报,并给出三五分钟让学生自由会话。课外活动组织"英语会话角"活动使学生走出恐惧的心理,从听说能力的训练中认识到英语是一种用于交际的语言,轻松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2.2亲其师,信其道。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喜欢你这个人,就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你这一科,相应的,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在我班的成潇同学是一名外校转入典型的偏科生。他擅长理科,他的总分还不错就是英语成绩不尽人意。他说他最讨厌英语,上课从来不听,作业全靠抄,考试的时候只要把选择题做了就OK。在和他聊天后,我发现他其实很聪明,只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以至于越来越消极。我坚信一定可以把他拉上来。后进生更需要关爱!面对这名学生,我首先端正态度,用宽容、平和的态度接纳他,不仅仅把他当做学生,还把他当做自己的调皮孩子,关心他、鼓励他、辅导他。我用爱的雨露浸润他的心田,让他从抗拒厌恶中自然地走出来。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他,使他从以往的埋头走神中变得能够按照老师的引导去思考解决问题。每当有一点进步,我都会拍拍他的肩膀,竖起大拇指,投向鼓励的目光。课后我及时和他交流心得,及时督促、检查,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成潇的英语成绩由原来的二三十分上身到了82分。在他的脸上我看到了收获和希望。
2.3激趣引思,活跃气氛。
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我常结合课些游戏,教点歌曲,听听录音,讲些有趣的小故事等。课堂上将程度不同的学生搭配起来,采取集体、小组、双人、个别活动训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调节他们的情绪,让后进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用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带笑容地说:“Very good”等鼓励性语言,这样可以让学生慢慢地养成开口的习惯。 4.瞄准要塞,因才施教
篇8
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19-02
学生的发展所依赖的是自身的主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尽情地展现个人的天赋,改变现有的讲练模式,是数学课堂改革的一个方向。笔者将从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决策能力、给予自我表现空间和增进自我评价能力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以准确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模式与数学学科的特性相悖,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而沦为教师指令的执行者。意识指导着行动,要将课堂自还给学生,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做起。在教学之前,教师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以知识纲要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明确地提出学习的目标、时长、评价等要求,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对学习目标和内容产生明确的认识,从而实现由“要我学什么”到“我要学什么”的转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笔者列出这样的学习纲要:
1.能利用描点作图作出任意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比较a>0,a
3.学会利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及最值点。
无目的的预习使学生的预习显得较散漫,而带着明确的目标去预习,则会在学生的意识中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知晓要学习哪些东西。
二、用详实的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决策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自还体现在学生对外界信息的自我选择与决策能力上。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生依据意识中所形成的某种认识标准,对外界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做出决策。在学生决策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详实的信息,就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决策,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决策过程中提升自主决策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时,由于有多种判定三形全等的方式,学生极易混淆:(如图)∠CAB=∠DBA,∠C=∠D,E为AC和BD的交点.ADB与BCA全等吗?说说理由。
在这道题中学生们极易用AAA来判定三角形全等,为了避免学生在自主决策的过程中发生错误,笔者的做法是请学生回忆全等的判定方法,并且将它们写在黑板的右上方,作为学生判断的依据,增加他们自主决策的准确性。
三、给充分的空间搭建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
还学生更多的学习自,最重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给学生多大的空间,让其在课堂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思维。在传统“先教后学”这一模式下,学生更多的是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他们所能展示自己的机会只有板演,并且也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参加。我们要转变传统“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模式,以“少教多学,教学合一”为理念,并充分给予学生空间,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以做到“学生多学,教师少教”。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我们用30分钟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如下几道题,并自我总结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1.(1)试画出y=x2-2x的图象并求解x2-2x=0;(2)试画出y=x2-4x-5的图象并求解x2-4x-5=0。
2.(1)试画出y=x2-2x+1的图象并求解x2-2x+1=0;(2)试画出y=x2-4x+4的图象并求解x2-4x+4=0。
3.(1)试画出y=x2-2x+4的图象并求解x2-2x+4=0;(2)试画出y=x2-4x+5的图象并求解x2-4x+5=0;尝试着找找他们的关系。
设计这样三组题目是为了让学生逐步地全面认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在分析前两组题目时很快就可以发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与一元二次方程根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自行讲解分析,得出不少正确的结论。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是二次函数令y=0的特殊情况;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反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甚至有学生能够联系根判断式来判断二次函数的图象位置。
四、让及时的反馈增进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正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评价的最主要依据是外界对自己的信息反馈,通过外界反馈给自己的信息,学生才能依照学习标准准确地作出自我评价,而学生能够接受到的最主要反馈就是来自于教师。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好反馈源的作用,让学生及时接受到教师的反馈信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例如,在复习分式方程求解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巡视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得到两个答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给他们以反馈: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那么分式方程呢?
(2)求解分式方程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特殊情况,我们要怎样处理?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科学探究;自主学习
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究被列为主要学习目标。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知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兴趣是通过感悟、体验后在内心深处产生需要的倾向。它是学习的前提和主动参与探究的动力。有目的地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
学习情境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调学生对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学习情景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从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入;从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利用科学故事等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中,增添“魔棒点灯”、“水变牛奶”、“水中火花”、“喷雾作画”等奇特有趣创新小实验,可引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如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中,课前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两支200ml的量筒分别量取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然后提问:把两者混合,总体积是多少?学生们有的疑惑不答,有的回答:“200ml”。教师把100ml水倒进盛100ml酒精的量筒中,让学生观察并读数,学生们惊奇地发现:总体积大约只有197ml。教师设疑:除了极少量的水附着于试管内壁形成的极小误差之外,液体的总体积为什么减少了呢?
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增,学习自主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可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
二、动手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实验探究活动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组织和协助学生动手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先让学生总结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几种常见化学反应,并交流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如下:
经过讨论,上述方案都不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理想方案。教师提案:每组学生各取4支试管,同时进行下面四个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哪些实验方案可用于实验室制备CO2气体:(1) 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2) 石灰石(或大理石)与浓盐酸;(3) 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硫酸;(4) 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教师指导分析、讨论获得共识:方案(1)的反应很激烈,不利于气体的收集和进行CO2气体性质的实验;方案(2)虽然能得到CO2气体,但由于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而使得到的CO2气体不纯;方案(3)由于反应生成的微溶性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或大理石)表面,反应进行了一会儿就停止了,因而不能用于制取CO2气体;方案(4)产生CO2气体的速度适中,便于气体的收集和进行性质实验,可用于实验室制备CO2气体。
又如:学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时,探究“燃烧的条件”,
(1)提出问题: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可发生燃烧?
(2) 猜想与假设: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要有燃烧的物质;要引燃;要有空气……
(3)实验验证:分组完成下面三个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比较。
(4)解释与结论:归纳燃烧的条件、、。
(5)反思与评价:猜想是否成立?实验搜集到的证据是否足够?
(6) 表达与交流:你是如何探究的?你的结论是什么?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开放式的教与学,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从科学探究中逐步树立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三、讨论交流,拓宽探究广度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教师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后,应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提出比较合理的假设,展开进一步的探究。通过实验探究,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尝到实验设计成功的甜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心。
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为了证实“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教师设疑:用“白磷在空气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进行实验验证,想一想,该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提示:查找有关资料,思考并交流讨论。
学生甲:应该将白磷的燃烧密封在一个封密装置中。可以按课本演示实验的做法,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支玻璃棒,将灼热的玻璃棒与锥形瓶内的白磷接触,引燃白磷。将反应前后的实验装置(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在内)进行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相等。
学生乙:我觉得这种做法很难使玻璃棒与白磷接触,我想改进一下,不用玻璃棒,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中的白磷。
学生丙:我想用凸透镜聚焦太阳来点燃白磷。
老师提示:在实验过程中,有时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空气膨胀,冲开瓶塞导致实验失败。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各小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果:在单孔橡皮塞插一段导管,导管上端绑一个气球,橡皮塞塞紧锥形瓶口,白磷燃烧时空气膨胀,把气球胀大,从而解决了空气膨胀冲开瓶塞的问题。
苏联时期教育家苏维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思考。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修正某些认识,使知识、技能的获得、兴趣的培养、与他人合作等都体现于探究活动之中。讨论交流拓宽了探究的广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语言表达中锻炼自己,树立自信。
四、反思评价,分享探究成果
引导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后,反思自己达标的思路和方法,并与同学们对照,使自己的认知条理化,完善认知系统结构。
例如:学习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后,进行学习结果自我总结评价,教师提示评价内容:(1)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2) 本节课问题的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3) 我对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有何感受?(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参照上述内容,促使学生思考课程收获,然后展开小组交流,再把小组交流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通过反思评价,学生对自己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和体验,进行整理和修正,并共同分享探究学习的成果。
探究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些探究学习,难度大、复杂性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引导为主,采用肯定性评价、全面化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总之,探究性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广大教师应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挖掘教学资源,营造探究氛围,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让探究性自主学习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的自觉行为,让探究性自主学习成为化学课堂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下)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而成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由于初中课标的限制,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入门过程,学生并未建立起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只限于一种基础的肤浅的认识过程,教材不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注重的是学生联系生活应用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的能力,提倡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这样的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但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一缺陷对高中化学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中的许多知识在教学时直接以初中知识为基础的。但新教材的许多知识在初中并未提供足够的能适应高中教学要求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补充。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初中只是指出: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整体概念拆成两个部分进行描述,而没有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更进一步的阐述,所以学生在把握这一概念时不便于从整体上理解,没有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整体观念,直接影响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再如氧气的学习只侧重于助燃性和制法;碳和氢气侧重于燃烧过程;二氧化碳只描述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以及其水溶液显酸性;物质的分类中,氧化物只划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层次,不再介绍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的基本概念。再如化学反应,初中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是非常粗浅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较低的,不要求拓展深化。高中化学则在必修课程中就要求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内因与外因、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必修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验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作用。
初三化学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了化学殿堂之门,高中必修化学则是让学生看到了这扇门后面精美的画面,选修化学为学生揭开了精美画面的奥妙。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教学的尺度亦不同。必修化学的教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它既是对初中化学的延续又为后续选修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阶段,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深浅,直接影响着高中化学的教学。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的知识点
由于初高中两套教材中知识点编排的难易程度、排列顺序略有不同,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出现了某些漏洞,也使得高中教学(特别是高一教学)的难度增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先了解初中教材的知识特点,补充由于教材版本不同而在知识编排上产生的知识漏洞,以弥补学生知识的欠缺。这一过程,使得原本紧张的课时更加紧张,留给学生的时间更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漏洞,使得原本直接应用的基础知识不知道或不会使用,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一化学的学习任务,教学中需要加强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衔接的内容既不是初中的知识,也不是高中将要学习的知识,而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种学习高中化学所必须的东西,这种东西初中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又没有(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
高中化学教学中可能要衔接的内容
知识点 建议增加的内容
实验基本方法 结晶;仪器基本操作
物质的分类 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的定义氧化钠、氧化铁碱性氧化物概念碱性氧化物通性预测氧化铜、氧化镁等
性质 (酸性氧化物酸盐;碱性氧化物碱盐)
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初中定义
金属化学性质 铁、镁的性质
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 Cu2+、Mg2+的性质
硅及其化合物 碳及其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半径比较、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初步规律
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有机物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金属与海水资源 蒸馏原理
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的注意点
1.学会让学生自我构建衔接的内容和策略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的罗列式、填鸭式的补充和记忆,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依据自身的需要,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和充分讨论,归纳出相应的知识、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构建需要衔接的知识、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初中简单介绍了金属氧化物中CuO和Fe2O3与酸的反应,非金属氧化物中CO2与NaOH的反应,但并未将这些知识进行拓展。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书写像Na2O、CaO、ZnO等与酸反应的方程式,归纳该类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进而得出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总结碱性氧化物的通性,预测其他金属氧化物如BaO、K2O等可能具有的性质。类似的,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酸性氧化物的规律。通过这些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
2.化学教学中注意衔接的时机和方法
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不同的知识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不同。什么时候衔接,如何衔接,不应用统一的模式,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情况,知识的特性,选取恰当的时机和方法,要自然衔接。不是在上课前就把所有的衔接讲完,否则学生难以接受,也容易忘记。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易理解的知识,可让学生课前自我准备,上课点拨即可。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学生不好把握的知识,教师可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的补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确保衔接到位,不要为了赶进度,对于需要衔接的内容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对新知识的学习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教学的效果。需要衔接的知识衔接到位,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就会使后续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化学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