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17:2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自我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自我总结

篇1

我教的是电脑,和我专业不相符,刚开始自己心里还在发毛,是否能上任这份工作,可是接了就不要害怕,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每次给学生讲课之前,自己先在电脑前操作几遍,有什么不会的自己先摸索,如果实在不会就向李向阳老师和张丽娟老师请教,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我真诚的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我代的是一、三年级的电脑课,让我自己感到欣慰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真的很优秀,不能说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我敢保证95﹪的同学都掌握的很好,在课上我从不约束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是善于创造,善于挑战,善于发现的一族,在他们的身上你能感到未来的力量!让他们从小就不甘平庸,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是最棒的!是我的追求。我崇尚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把学习当做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我的课上我努力做到这一点。所以说无论对于学生、我自己我都感到很满意。当然其中也有很多问题:这其中包括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课堂组织不是很好,课堂机智还不够。在下学期我会主要抓这几点,让自己赶快成长起来。

对与三年级的电脑课,今年测的是打字速度,学生的成绩是最差的,我分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自己底子差,好多拼音都不会输,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我没有狠抓学生的打字速度,总以为让他们自己练就可以了,却不知道那样出不来效果,太相信学生了。对于他们心里真的很惭愧。我决定下学期:一、狠抓打字速度二、让学生出作品,如电子报刊、幻灯片等。首先要让他们有兴趣,这样才能行。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但大多都是从探讨其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很少见,有鉴于此,本研究在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的同时,提出运用团体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对主观幸福感低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检验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的有效性。

(二)研究假设。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GWB)对大连市某大学586名学生(男女比例平衡)进行幸福感水平测评,并从中筛选出幸福感发展水平低的28名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14人,控制组14人。

(二)研究工具。《综合幸福感问卷》(GWB)是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使用频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再测信度分别为:0.87、0.86、0.90。

(三)研究设计。实验组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控制组不实施任何处理。(表1)

(四)干预过程。实验组在两名指导教师带领下,每周参加一次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训练。同时,控制组只进行常规的活动课训练。根据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的心理原因、心理和行为表现,精心设计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活动方案,训练方案包括“八次活动、四个阶段”,每次活动持续一小时。

团体名称:提高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营。

团体目标:帮助团体成员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接纳他人。帮助团体成员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成员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幸福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训练过程:

1、准备阶段。这是第一次活动。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引领成员互相认识,消除他们的紧张、陌生感与焦虑感,提高他们对团体活动的兴趣,形成良好、融洽的团体活动氛围,并初步建立团体,使成员初步形成并体验到对团体的归属感。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包括六次活动,也就是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活动。指导教师要求每次活动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整个训练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活动,进而实现训练目标,六次活动的主题依次为:(1)自我探索:增强团体凝聚力,提高对团体的信任感,鼓励成员的互动和了解,使成员在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初步的自我探索;(2)认识自我:促使团体成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进一步增强团体凝聚力,通过从同伴那里获得的支持、肯定和积极反馈使成员更加充分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被其他成员、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觉。主要通过热身游戏、团体协作游戏和成员初步自我探索活动;(3)悦纳自我:运用语言和行为的训练,鼓励团体成员对彼此的身体、表情、动作做出积极的回应,改善成员对自己外表、身体、行为举止的接纳,进一步增强被同伴、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受,从而提高成员的自信,提高主观幸福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挑战自我:利用团体动力,激发成员潜能,使成员体会到和同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完全可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成员的能力感和价值感;(5)积极归因训练:运用归因训练,引导成员改变思维认知方式,帮助成员对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进而增强自我价值感;(6)积极应对训练:引导成员思考他们在什么情境下更容易产生压力、挫折体验,面对压力的反应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通过练习帮助他们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引导成员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进行积极应对。

整个过程中都强调成员及指导教师之间的积极反馈、支持合作与理解,使团体成员感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支持、认可与尊重,这大大增强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能力感以及自我悦纳感,使个体能够更加积极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体验。每次活动结束后都留下家庭课后作业以巩固团体训练的成果。

3、结束阶段。第八次活动也就是最后一次活动为结束阶段,在此次活动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离别情绪,进行总结,使成员能将所学所感带到现实生活中,延续团体动力的积极作用。在活动结束后再次应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后测。

4、追踪评估。实验结束1个月后,为了评估干预的保持效果,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再次测评。

(五)无关变量的控制。我们将团体训练设置在下午活动课时间,团体训练打乱了原来的行政班级顺序。对于实验组学生来说,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在活动,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者效应。

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班级中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这样避免了作答时的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对学生自我的影响。为了避免学习效应,后测问卷的题目顺序、打印格式与版式均与研究一中的问卷不同。

(六)统计方法。采用SPSS13.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团体训练干预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定性方法包括主试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以及团体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访谈调查。定量方法则是在团体训练前后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测量,将两次测量得分进行差异检验。

(一)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团体训练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综合幸福感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两组在幸福感总分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被试实验前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同质性。(表2)

(二)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为了进一步证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团体训练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幸福感总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幸福感总分上实验组都极其显著地高于控制组。这表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表3)

(三)实验组与控制组团体训练前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团体训练前后《综合幸福感问卷》总分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在前测和后测中,实验组的幸福感总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这表明,实验组总的幸福感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而控制组在前后测的幸福感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说明,控制组的幸福感水平在团体训练前后保持稳定。(表4)

(四)实验组的追踪评估结果。为了进一步说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长期而稳定的效果,本研究在团体训练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评估,结果如表5所示。前测与后测以及前测和追踪后测在幸福感总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后者得分显著高于前者。而后测与追踪后测的比较中,幸福感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经过团体训练,实验组总体幸福感水平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并且得到了巩固和保持,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活动对实验组产生了积极影响。(表5)

(五)训练后成员自我总结。在最后一次团体训练结束前,团体中的每位成员对整个团体活动的感受及收获做了总结。从成员的自我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每位成员在活动中几乎都体会到了高兴和愉悦的心情。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的“收获园”中,有很多成员提到“今天我很快乐”之类的话;2、大多数成员能够敞开心扉,结交新的朋友,其人际关系获得了提升。主观幸福感低的个体往往比较自卑,他们别别人不信任,将自己囿于狭小的朋友圈子里。甚至是自我的世界里。随着训练的进展,大多数成员学会了将自我展现给他人,也乐于与人交往,他们的交友范围也有所扩大;3、能够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这一点在他们的自我总结中体现的很明显,正如有的成员陈述:“原来我也有很多优点”;4、成员错误、极端的归因方式得到了纠正与改善,也能够积极应对自己所遇到问题和压力了,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挫折;5、绝大多数成员能够克服自卑,变得更有自信了,对生活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也充满了热情。

另外,在团体训练结束后,大多数成员认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很愉快,增强了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自信心,而且所有的人都表示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仍然积极参与,也表示尽力将团体训练活动中学到的运用到以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四、讨论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成为重中之重。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但体现在学业、技能、思想方面的进步,还要体现在其心理水平的健康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采用量表评估、量表追踪评估、成员自我评估以及领导者对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等领导者的观察记录评估手段对训练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2]张晓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2.

篇3

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是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学生之所以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正是当前“教师包办一切”的落后教学模式所致。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因此,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曾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和探索,不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多数学生从小就习惯了抄笔记、被动记忆和完成老师作业, 因而自主学习的意识很欠缺。因此,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第一步。在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次月考中,许多初中英语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考试失利。因此应当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学会利用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来监控自主学习

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应长期化,规范化。

写学习情况小结/总结是进行自我反思的最佳途径,一般小结宜每周末一次,总结宜放在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进行,以月考后的总结为例,总结的内容应包括:反思前一学月的学习情况,如课前预习、课堂听课效率、作业完成效果,课外阅读,自主学习策略经验交流等各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并给予相应的自我评;分析本次考试的长处与不足,具体的失分原因;应考策略的运用;确定下一步目标 ,自我确立一个能不断强化学习动机的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体系对学习者至关重要。这个目标体系应包括长期目标(如三年后高中毕业时),中期目标(高一学年度结束时)和短期目标(每一学月结束时)。在月考后的总结中,主要确定下一月的目标,即短期目标,强化学习动机,更能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判断力,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在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自主评价(Self-Assessment)应占主要地位;学生的自主评价是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正确、客观的自主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身观,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也离不开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参与,尤其在学生尚未形成有效自我评价能力的初期,教师与家长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主要在于在学习者/学生对自我做出消极评价,妨碍其进一步发展时,教师与家长站在另一个角度在理性地找出不足的同时,更多地找出其积极因素及闪光点。学生自主评价的方式有书面总结,小结,分析报告,口头汇报等等。教师的评价方法有日常观察,书面作业反馈,口头汇报反馈,检测等。

篇4

关键词 物理教学衔接策略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精心设计绪论课,搞好高一物理入学教育

搞好高一物理入学教育,一是要向学生讲清高一物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要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学习方法,向学生讲清高中物理内容体系特点和教学特点。通过高一第一堂绪论课,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高中物理学习的特点,知道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从而在宏观上了解物理世界的轮廓,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2.摸清底数,规划教学

一方面,通过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基础;另一方面,学习和比较初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全面了解初高中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

二、研究、比较初高中教材特点,准确把握知识衔接

初高中物理有很多知识衔接点,如相互作用与牛顿定律、电磁现象与电磁定律等。进入高中后有的知识点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结论在初中成立而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在教学时应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旧知识,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分,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教师不能只看学生入学成绩,而应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肯定其长处,并帮助他们分析过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勉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后进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尽早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渗透式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在初中学习阶段,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典型性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还应学会预习,学会听课(抓住重点、记好笔记),学会复习,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问别人。

2.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

在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步骤,反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总结解题方法规律,并在单元(章)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单元(章)知识总结,以此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好习惯,扩大知识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习惯,应要求学生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做到及时理解错在什么地方,并记载错题。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业和测试中发生错误,说明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存在缺陷,如果听之任之,这种错误今后会反复出现。应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错误,寻找发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及时加以理解和纠正,这样将有助于知识漏洞的填补。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六、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分层次、变速度、多铺垫、巧举例、低难度”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难点知识上,从学生理解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必要的知识铺垫,并对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和举例说明。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宜于搞探究性教学,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是学习材料有较低的难度、探究的问题具有新颖性。尽量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挖掘身边的“低成本”实验。

2.提高课堂效率,找准探究点

教材中有些探究活动是理想化设计,在课堂上很难操作,以此操作将会导致课时不足,有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怎样上好探究课?哪些地方适合探究?哪些地方不适合探究?哪些地方不用探究?这需要教师对各章内容进行总体把握。教师还应把握课堂节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适度探究,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还可以实行课内和课外探究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3.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有必要对一些物理问题创设探究情境,多给学生时间和表现机会,并给予合理指导,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以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4.做好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5

进入高中阶段不仅是化学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明显增强、理论性知识和高科技信息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都大大提高。因此,学生应改进学习方法,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学好高中化学。

一、用实验带动学习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晓这一点,再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活动。作为一名教师,首要任务便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手段明确其学习目的,古语有云“三军可夺帅,人不可无志。”目的是一个人采取行动的导航。同时贯彻一个科学科目教师应有的义务,那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事化学研究既有宏观的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事实,包括微观粒子的组成、结构和变化,当然还有各种化学实验和理论的知识。教材的内容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向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践,尤其重视学生发展基础的普及。因而,通过不断地根据教材上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动手动脑的重要。比如在《有机化学基础》中,关于乙炔的制取以及性质实验,这是一个基础的实验探究,给出了实验装置图,但是却在药品的用量和配置上留有较大的空间给学生思考,还增加了除去杂质的装置,贴近绿色生活的概念,如此让学生在实验的目的下必须亲力亲为,减低其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教。”开放式教学目的:一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与合作性。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倡“圆桌教学”,即打破讲台与课桌的界限,师生间平等、民主地探讨问题,和谐、融洽地教和学。使“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活泼、生动、积极的探究式教与学。三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优良品质,掌握了正确的科学方法。学生通过探索知识的奥妙来尝试成功的甜蜜,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更大程度地挖掘学习潜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系统化和结构化原则,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的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不相联系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用到具体的学科上也是如此。古今贯通,各种现象之间的对比已成为近年高考化学试卷中的基本题型和要求,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可以借助三本必修教材把各种现象集合起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比如哪些是放热反应,哪些是焰色反应,哪些常见的反应产生的物质是固体,哪些排出的是气体,哪些是分解反应,哪些是可置换反应。通过横纵联系、比较以及通过联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联系,建立起知识网络和知识结构。同时学会分析各种反应的类型以及特征。比如“原电池原理”,教材指明给学生提供了所需要的实验用品,但是只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的很浅显的电学知识从实验药品中选出适当的材料,独立设计一个原电池,并画出装置图,笔者在课堂请学生做这个演示实验的时候,不仅让他们学得了原电池的原理,还让学生对电极反应跟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所了解,这就是因为笔者在上化学课伊始,就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网络意识。

四、自我总结

首先要学会及时总结。做到每课总结,每周总结,每单元总结。一个单元学习完毕,总结单元重要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现象、用途、存在、制取方法和鉴别等(如元素化合物各单元的学习)。自行推导相

转贴于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实验

引言

高校中设置的一门课程都应具备其完善的科学体系,任何一个专业,从其理论基础到工程应用在学界和业界都应有成熟的观点和共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不例外。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计算机本身是一门紧密与时俱进的学科,因此通过热点与学生兴趣点结合建立基于实践问题驱动模式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模式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目标

高校的教学目标具体是指通过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培养出一部分具有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精英专才,与此同时,培养大多数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备的思维和能力,而具体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以此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精英、以兼博雅”的教学目标。

首先,针对那些对计算机科学充满兴趣,渴望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学生,讲授成体系、有深度的理论证明和推理,并允许和鼓励有余力的学生课下继续讨论该领域的更深层次的内容,为以后的计算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要着重培养他们基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比如,计算机教学中的关于离散数学的知识;再如,微机的运行方式,让学生掌握已知什么、求什么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最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思维方式。

二、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其常用办公集成软件、Internet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典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如,目前教授的office版本均为当前普遍使用的2007版本,课程设计软件为DreamWeaver 8)。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为推行素质教育,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对新时期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了解、掌握的基础层次:

1.掌握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

2.掌握PC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常识。

3.较为熟练的掌握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使用较为广泛的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7)及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2007的常用组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

4.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Internet获取和信息,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5.掌握网页、网站的概念、制作及管理和对DreamWeaver工具的基本操作。

为了提高实验课程的效率,老师们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老师操作,学生模仿,或者给出要求,学生自己操作是我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实践问题驱动教学模式

实践问题驱动模式教学法主要包括确定涉及到计算机教学的热点、创设实践问题情境、自我学习、教师评价环节。

教师方面

在实践问题驱动模式中,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是出题人,更似一场实战演习的指挥者,以目前计算机研究的热点“云计算”、学生的兴趣点―手抄报和讲解word制作为例。设计步骤如下:

步骤(1)提出实践问题。版面的内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云计算,包括云计算的定义、详解、研究方向和当前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结合点;版面的设置涉及word中的分栏、插入分节符、页眉、页脚设置、插入图片、设置艺术字效果。

步骤(2)创设情境。如果学生是在学校担任宣传工作、或者作为杂志的编辑,如何让这期关于云计算的杂志版面内容丰富、版面生动,有吸引力,是这次动手实践的前提。

步骤(3)帮助指导。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设置上的问题,教师予以点拨,使其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步骤(4)效果评价。在学生完成本次实践问题的制作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逐一检查,以针对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学生方面

学生是实践问题驱动模式中的实践操作的接受者和执行者。

步骤(1)接受实践问题。在教师提出实践解决的问题后,学生首先根据要求列出解决问题的提纲,结合内容给出排版方向。

步骤(2)操作实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word操作对象,在word的选项卡中找到对应的组,然后根据设置的顺序进行版面设置。

步骤(3)自我总结。在制作过程中结合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我总结。

步骤(4)知识结构的建立。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过程中,掌握了word中关于排版的操作,同时,经过教师的系统总结,形成对于排版的系统的认识。

四、结语

基于实践问题驱动模式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实践问题的多样性上具有局限性,此类问题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志武.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其实施模式.现代教育科学,2011(3):64-66.

[2]钟宏桃.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策略研究.中国大学教,2011(7):16-17.

[3]张爱华. 高等教育学. 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2012

[4]刘云浩. 物联网导论.科学出版社. 2011:5-6

篇7

一、小班化与小班化教学

2012年9月南京开始在七所普通高中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并要求每个班不超过40人,在制度上确定高中进入小班化时代,那么何为小班化呢?小班化教育的优势是什么呢?

“小班”是相对于大班而言,班级学生数的缩小,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理念追求的教育活动的空间形式。通常高中每班学生约50人,而“小班”的高中每班不到40人。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

二、高一学生身心特点与认知水平

1. 身心特点

由于经过了初三的复习应考,到高中后,学生心理上会有所放松,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习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有待提高;同时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逐渐开始形成个人社会定位,大多数在课堂上表现得较腼腆,不像小学、初中那样踊跃参与,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与学生逐步地适应。

2. 认知水平

首先,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学习时间短,学生往往主要接受的是知识的灌输,自身能力的培养不足;而化学常识性介绍不够,造成知识缺陷;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其次,高中教材在深广度上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更加要求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推进。

三、教材的编排特点

按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下简称“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化学1与化学2,分别在高一上下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的教材(下简称“人教版” )化学1为例进行论述。

化学1中对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是:将钠、铝、铁等金属的单质性质放在第一节,钠、铝、铁等金属的氧化物的性质、氢氧化物的性质和盐的性质放在第二节,金属材料放在第三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编排的立意是对不同金属的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横向的呈现与比较,从而让学生自我总结出金属单质与化合物的共性。

四、具体教学策略

笔者按照教材的立意进行横向的比较复习,针对小班化教学的特点,设计了“分组讨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例题讲解变式练习”的教学过程,在其中前两个环节比较能够体现小班化的特色。

1. 分组讨论

结合教材,笔者将本专题分为“金属单质的比较”、 “金属氧化物的比较”、“ 金属氢氧化物的比较”三个主题组织同学们讨论,将同学们按照讨论主题分成三大组,每大组按3~4人为一组分成3个小组,同时分发了本节课的学案。

笔者布置好各组的任务后,同学们就开始忙开了,先在课本和上课笔记等资料中搜寻各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化学原理,然后进行分工合作,填写表格,张同学负责金属钠、李同学负责金属铝……记录归类后,各个小组就展开激烈的讨论,总结本主题物质性质的特点与规律。

2. 学生互评

①知识梳理

待各组充分讨论后,各大组选派代表利用教室中的多个小黑板,分别将附录表中的化学性质与原理展示给其他同学;然后笔者请不同组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通过展示与互评,同学们中一些化学用语与性质描述的细节错误得到了及时的纠正,同学们对于相应化学原理的掌握得到了加强。

②规律总结

各大组选派两位代表将本组总结的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性质规律与特点告诉同学们,师生充分交流与讨论后,总结出规律:

主题一:金属单质

(1)金属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有金属光泽;

(2)金属的还原性:R - ne-Rn+;

(3)变价金属与氯气反应生成高价氯化物;

(4)铝既能与强酸也能与强碱反应置换出氢气(铝的还原性);

(5)很活泼金属不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其它金属。

主题二:金属氧化物的比较

(1)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2)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3)Al2O3 是两性氧化物。

主题三:金属氢氧化物的比较

(1)难溶性金属氢氧化物受热分解为相应的氧化物和水;

(2)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3)可溶性盐与碱反应可制备难溶性氢氧化物。

在此过程中对于同学中的不准确的地方,笔者进行了及时的说明,比如:有同学提出铝单质的“两性”的结论,笔者立即引导同学们分析铝与盐酸或氢氧化钠的反应的氧化还原过程,同学们很快认识到,两个反应的实质都是铝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与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是不同的。

五、经验总结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高了复习效率与效益,逐步养成自我总结知识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化学学习的兴趣得到增强,自身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复习课进行“小班化”教学。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学生有长期的合作学习的引导,养成学生合作讨论的学习习惯;同时根据复习内容,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分配,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组织,授课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学生讨论与性质描述需要足够的时间,教师的点评要及时充分,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混乱,因此对于教师时间的控制与教学应变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师的语言需要精炼,例题和变式练习需要精选。教学后,教师还需要与各组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及时总结。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小班化”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慧芳. 直面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瓶颈”[J]. 思想理论教育,2009,(22)

篇8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学评价体系的滞后,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不少漠视物理实验的现象.如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动手不动手实验也没有多大关系,只要学生能用脑思考、会用笔考试就可以,甚至出现“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的做法;有的学校由实验员包办物理实验,老师没有参与实验教学,致使实验员不了解实际的教学情况,同教学内容相脱节;有的老师缺少对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引导,实验课成了放羊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缺少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万一发生实验故障也难以得到妥当处理;学生在实验中也存在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一些实验的分析和数据处理由老师包办或者请同学代劳,拼凑数据应付了事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求知态度,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思考、素养提升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优化

2.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单”的设计

在实验教学中可依据“活动单元”为框架,对学生进行复式的引导,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教学目的、问题提出和思考、实验器材选用设计、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课堂交流与反馈、教师总结和点评等环节.这样的设计同新课标要求相吻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提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2实验教学“活动单元”设计的具体内容

2.2.1实验教学目的

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能力出发,对实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对学生在实验中应掌握的操作步骤、技能方法、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要求等进行设计,融入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达到认知目标、过程目标、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2.2问题提出和思考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和假设,通过自身的认知水平对问题进行猜想,列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理清重难点,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2.2.3实验器材选用设计

在这一环节中,也要突出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过程进行和实验结果讨论等步骤,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突出对学生操作步骤、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数据运用的指导.

2.2.4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

教师在实验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步骤和实验规范准则,可以设计实验数据收集的表格,方便学生记录数据,引导学生对偏差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数据偏差的原因.

2.2.5课堂交流与反馈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实验中分工完成各项实验步骤,汇总实验数据后,轮流发言,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将学生的实验过程形成“信息输入、储存、加工、转换”的过程,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进行实验,并在他人的实验中得到启发.

2.2.6教师总结和点评

教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学习,从实验操作步骤过程出发,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学生实验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再思考,获取实验规律,以便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

2.3实验教学“活动单元”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是主体,围绕“教师引领―学生实验―交流讨论―总结评价―课后巩固”,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提高.实验的过程应该在教师问题设计、课堂导入上下功夫,转化为具体化的问题,并延伸为实验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在问题设置上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并学会在实验中分析数据,归纳总结,拓展应用.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方法化”的指导,不仅是在教学目标、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也要在实验探究方法、实验分类、实验类型、探究结果中予以指导,帮助学生融入教学场景,课后还可以自己搜索相关资料,达到温故知新、自主学习的目的.

3新形势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策略的实施途径

3.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总结实验,及时处理似乎很深奥的道理.演示实验能将具体的知识形象化,中学物理实验由于课时紧张,学生较多,可能在演示中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在实验室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弥补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缺陷.有些实验或微观、或宏观、或变化过程极为快速,或极为缓慢,多媒体则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利用“图、文、声、电、视频”等方式得以展示,向学生全方位展示场景,可以把物理过程更好的呈现给学生.比如摩擦起电、原子结构、螺线管磁场、托里拆利实验等实验,都可以将微观抽象的问题变成直观形象的展示.

3.2培养兴趣小组,创造实验机会

教师可根据实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在班级成立若干物理兴趣小组,帮助学生静心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自主通过实验深入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将呆板的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活泼.也可以开展物理知识竞赛、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实验教具、物理小发明小创作,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新课程改革后,对实验课程的比例要求越来越多,可能会出现实验器材和设备不足的情况发生,教师要设法就地取材让学生做更多的实验.也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场景,如如何让鸡蛋在桌子上立起来?发散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其实只要轻轻一磕便可立起.也可以让学生吹气球、吹乒乓球等小实验来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初中物理教材中也有不少课外小实验,也是学生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教师也可以对小实验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检查.

3.3科学处理教材,明确实验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要以实验为中心,科学处理好教材,利用课文中的实验课、练习题、随堂小实验、课后小制作形成实验整体系统.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及时拓宽物理实验课外读物的知识面,对教材中延伸的实验可加以优化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和实验探究,在动手实践中提高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自我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不同的阶段所提出来的要求也应该是不同,当然所有的实验要求都离不开一些固定的实验环节,比如实验目的、教学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填写数据、实验报告等,在刚开始的实验中可让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动手能力后再引入“开放式”实验,创设实验教学场景,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自行列举实验步骤、自制实验表格、自写实验报告,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更深的认识.

篇9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位于人教版选修模块3-2第四章第三节。它是在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问题。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重要规律,也是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重点,也是物理学的重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比较全面的掌握了电场、磁场,并对电磁感应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应该说学习楞次定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本节知识涉及的因素比较多,规律也比较隐蔽,学生对楞次定律的探究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辅助以多媒体进行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提高总结概括的能力。

(4)亲身体验运用实验、比较及科学假说等研究问题的方法,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分析,得出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的规律—楞次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和概括,以及对感应电流磁场这个“中介” 的引入。

4.器材准备

铝盘、灵敏电流计、强磁体、磁铁、线圈、塑料小车。

5.教学流程

环节一:旧知链接多媒体展示问题

(1)环形电流的磁场可以用安培定则表示:让右手弯曲的四指与__________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________________。通电螺线管是由许多匝环形电流串联而成的,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和它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也可用安培定则来判定.通电螺线管内部磁感线方向是·

(2)如图,已知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如何?

(3)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

磁通量的变化包括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热身。

环节二:魔术表演,引入新课

首先表演魔术——神奇的魔法棒和会跳舞的铝盘,引入问题。这是普通的铝盘,注意观察。

问题1:铝盘为什么会随着魔法棒的起舞?

验证学生猜想教师揭开魔法棒的神秘面纱,并用银币验证是不是磁铁。

问题2:磁铁是铁磁性物质,不吸引铝,为什么在魔术中铝盘会随着磁铁的快速运动而随之运动呢,受到魔力一样?

验证学生猜想,连接铝盘和灵敏电流计,在快速移动强磁铁时,学生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偏转。

从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不仅产生了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了变化。

问题3:感应电流的方向遵从什么样的规律?

实验: 把线圈、两个并联反向发光二极管连接,当磁铁快速插入和拔出时,二极管交替发光。

问题4:两个二极管交替发光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怎样了?

问题5:什么原因导致感应电流方向改变了?

实验结论: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颠倒磁极重复实验,认真观察两个二极管发光的顺序。

实验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也有关系。

问题6:感应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吗?这个磁场的方向该怎么怎么判断呢?

请同学们接着观察我们的实验,在磁铁快速向上提起时,铝盘随之向上跳起,如果我们已知磁铁的N极和S极,能否根据初中学过的同名磁极相互吸引,异名磁极相互排斥来判断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呢?

在我们知道了感应电流的磁场时,能不能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如果可以,根据的哪个定则?

改装实验:把线圈和塑料小车捆绑在一起,插入和拔出磁铁时,小车会移动,通过小车移动方向和磁铁的原磁场方向可以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从而判断处感应电流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魔术表演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分析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再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本节课的重点从探究感应电流与原磁场的方向转化为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问题。

环节三:新课教学、分组实验、探索定律

实验目的: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

实验器材:磁铁、线圈、塑料小车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制定实验步骤,自己绘制实验表格,再以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探究多个线索之间的关系。通过车载线圈的运动情况,可以直观判断出车载线圈的受力情况,通过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判断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降低探究实验的难度,从而较好的突破重难点。

环节四:总结规律,深化理解

多媒体展示问题

(1)从相对运动看,当磁铁靠近线圈时,线圈——磁铁,从而—— 磁铁的靠近,当磁铁远离线圈时,线圈——磁铁,从而——磁铁的远离。简言之: ————。

(2)从磁通量的变化来看,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从而——磁通量增加;反之,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又——磁通量减少。表现形式是——,本质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磁通量的变化。

(3)请同学们观察在表格中添加线圈的绕制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一栏,并根据线圈的绕制方向和安培定则把实验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总结出隐藏在现象后面的规律。

(4)把线圈和两个并联反向的发光二极管连接起来,检验判断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检验,验证学生结论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对自己总结规律的认识

环节五:拓展延伸,理解定律

师(1)谁在阻碍?阻碍什么?怎么阻碍?能否用“相反”或者是“阻止”来替换阻碍?

师(2)观察演示实验,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并解释魔术本质

学生结论: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磁通量的__变化__;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_____相对运动__。

“阻碍”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化的总结使学生加深对楞次定律理解

环节六:课堂练习,当堂达标

例题:在图4.3—10中CDEF是金属框,当导体AB向右移动时。

请用楞次定律判断ABCD和ABEF两个电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思考:能否用这两个电路中的任一个来判定导体AB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强化训练

环节七:自主完善,意义构建

(1)总结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楞次定律的内容,抓住“阻碍”,深化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并体会该规律的隐蔽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2)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回味猜想、实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相对于楞次定律本身,该科学研究方法更重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完善、总结梳理的自学能力,巩固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通过魔术表演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通过发光二极管的交替发光,引入本节课题。

3)通过直观实验,实现本节问题的转化,降低研究问题的难度。

4)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解决本节重点问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学习;高中化学

一、自主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内涵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经教师的点拨,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发挥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学生自觉学习,参与关注学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具有有效性、自主性和相对性。

具体到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高中化学知识比较复杂,既要求记忆,又要求进行推导,不少同学不会对化学课程进行自学,只能依靠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但化学教学单靠教师的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要求在同样的时间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忽视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水平不同造成的掌握程度的差异,自主学习就是解决“一刀切”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状况,制订自我学习目标,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建议

1.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应该持续激发学生兴趣,根据教学内容插入生活实例,设计相关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产生兴趣,并将这种兴趣投射到对化学的学习中。另外,让学生体验成功也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制订阶梯目标,让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比如“物质的分离和检验”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提问“酒后驾车,进行酒精测验的原理是什么”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只有兴趣是不够的,倘若学习方法出现错误,就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巩固是基本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改进自我学习方法,摒弃不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3.转换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必须转换角色,建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鼓励学生多问多讨论,给学生热心的指导。教师要学会建立自己的威信,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要主动承认,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人格,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心,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讲课、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学习、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估。下面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进行详细说明。

(1)学生自主讲课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教师通过认真准备教材和备课,区分教学重点难点,联系新老知识,考虑展示方式,甚至还要考虑学生能产生的疑问。如果课堂由学生教学,学生也要进行整个备课过程,通过充分的准备之后,进行课堂展示,学生对于该节课的认识肯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学生自主讲课的过程中,具体方法是:先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根据领到的任务进行备课;学生听课,对备课成果进行测评;听课结束后,学生进行提问,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负责进行点评和升华讲解。

(2)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主要是教材常识性的自主探究和化学实验的自主探究。一般来说,高中化学教材所涉及的常识性内容较少,但是常识性内容的材料丰富,知识面较广,也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主要引导学生对常识性内容的自主探究。比如制作常见胶体并检验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的化学实验中,可以进行这样的实验猜想“电筒光照射液体,光线可以通过液体形成通路”,然后通过实验进行丁达尔效应的检测,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小组谈论并做实验汇总。教师在化学实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的主要角色是指导监督,及时排除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营造良好的化学实验氛围。

(3)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学习

化学课外学习的时间不容易控制,因此课外学习的目标制定也较灵活,只要能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获得化学相关知识、常识,甚至熟悉化学书籍、网站都可以作为课外化学学习的目标。比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一节的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询网站、书籍的方式了解目前常见的合金品种、性能。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合金材料,拉近化学和生活的关系。

(4)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估

每一单元的内容结束,学生都要自我总结评估,重新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查缺补漏,构建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提倡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比较灵活,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自主讲课、自主探究、自主课外学习、自主总结评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孙强.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探析[J].热点聚焦,2011(7).

[2]景秋霞.论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