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评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10:4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自我评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自我评议总结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管理 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当今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除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应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方面,许多学生步入大学后,脱离家长的近距离管理,独立面对新环境时会产生迷茫感。另一方面,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学生教育学生,学生监督学生,学生服务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存在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在独立解决问题、面对挫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锻炼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2 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缺失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就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的训练,当步入大学后,学习氛围由高中的密集式转变为宽松式,造成大学生对自我管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缺乏、目标规划力差和缺乏自律意识造成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缺失,这种缺失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的执行力,更是大学生对未来的不负责任,亟待改善。

2.2 管理机构不完善

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法”可依是学生自我管理的核心和保障,是促进自我管理体系有效实施、外在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学生机构流于形式,在自主管理体系中,学生机构本是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沟通的桥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学生机构在代表学生权益方面起到作用较小,自身的民利得不到体现,大学社团、学生会仍在沿用以前的“精英模式”,普通同学的权利几乎得不到发挥。

2.3 学生处于服从的地位

在日常管理中,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管理人员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在学生已经成人、“三观”日趋成熟、渴望“存在感”被强烈满足的大学期间,辅导员和班主任仍延续着中学的管理形式,对学生单纯采用“管、压、控”的传统管理模式,以行政化训导管理为主,强调管理一致性,忽略学生自身权利和个性发展。

3 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建设探索

在探索如何构建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过程中,应遵循“管理大计,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为例,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工作的总结分析,从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拓宽管理渠道、完善管理制度四方面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的建设。

3.1 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3.1.1 自我规划能力建设

科学、正确地对人生发展进行规划是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前提。自我规划能力建设可以理解为,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实施、有反馈、有修正地制定长短期相结合目标,并通过目标规划引导其升华自我素质的过程。为此,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个人成长档案》,一年级主要以认知自我为主,二年级以寻求成功为目标,三年级以扩展能力为要点,四年级以职业发展为核心。

3.1.2 自我学习能力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最高目标莫过于让学生自我学习教育。大力提倡大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学习,以个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群体素质的持续发展。在班级成立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定期研讨,总结近期学习状况,开展反思式学习,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同时,将两个年级相邻、专业相同的班级组成“一对一”配对班,形成高年级指导低年级学习的“届届帮”模式,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监督、自我帮助和自我管理。

3.1.3 自我激励能力建设

没有机制激励和保护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热情,自我管理制度很难延续下去,可以说,大学生自我激励能力是自我管理长效行使的具体保障。定期开展评选“先进集体”、“优秀寝室”、“学习标兵”等争先推优活动,通过横向比较,其他同学意识到自身与优秀者之间的差距,以鲜活的成功范例激发大学生向榜样看齐的决心和奋进努力的热情,在良性竞争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

3.2 创新自我管理模式

3.2.1 创新管理理念

思维决定行动,建设完备的管理体制需要与之匹配的管理理念进行指导和引领。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构建中,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创立了“四个一切,三个服务,二个坚持”管理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引导育人,一切服从科学,一切务求实效;服务具有超前意识,服务注重主体地位,服务提倡个性解放;坚持有法可依,坚持权利下放。这种“严格管理+人为关怀”刚柔并济式管理理念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将学生视为“容器”进行硬性的灌输和控制,紧扣“育人为本”中心任务,提升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个体发展之间的差异。

3.2.2 完善学生组织机构

学生组织机构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要载体,他们对活跃校园文化、稳定校园秩序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管理作用,首先要拓展学生组织职能部门,在以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为主的传统学生组织基础上,成立学生评议联席会、学生申诉委员会、学生评教联盟、稽查小组等学生组织,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院的管理和对自身的管理中。其次,充分明确学生组织所承担的责任,每学期学院与学生组织成员签订“责任书”,明确管理职能,有效解决“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完善学生组织的管理模式,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3.2.3 三级化矩阵式管理模式

为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各班级工作情况的透明度、实现班级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学生、班干部、辅导员三级化矩阵式管理模式。每个学生都拥有自身的岗位任务,在每个学习日后向相应班委或负责人汇报当日完成情况,由班委调查是否属实并做记录,辅导员每周会对各班同学进行抽查,结果作为学期末评优依据。在第二学期初,各班班委将对基础课成绩、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及本学期工作计划等方面向辅导员以及本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公开汇报,并回答相应提问,各班班委在执行管理过程中接受学生代表的监督。三级化矩阵式管理制度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对班级工作的开展和改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3 完善自我管理制度

3.3.1 建立考核测评机制

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中注意加强后续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在以往的考核测评体系中,以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的主观评价为主,这种测评手段很容易造成公正性和民主性的缺失。自动化学院结合大学生综合测评方案制定出定性和量性相结合的原则,将综合测评体系划分为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评议和百分之七十的量化指标,班级对每个同学进行匿名测评打分,将平均分作为学生评议结果。而量化指标则是辅导员根据学生自我管理状况对“上课情况”、“科技创新”、“文体实践”、“公益活动”、“学术交流”、“寝室纪律”六个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0~10分不等。每个月将测评情况进行公示,保证测评体制的公平化。客观化、公开化、全面化的考核测评体系有效地激励了大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3.3.2 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以往的学生干部体系中,“终身制”占据了主流,这种模式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培养,也容易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自动化学院针对此种情况,在学院监督下,以投票方式通过《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选举办法》、《班干部工作条例》。此外,学生民主制定了《班级发展建设方案》、《课堂文明公约》、《宿舍文明规定》、《学生奖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条例,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管理。

3.3.3 推广学生助理制度

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工作能力出色、责任心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学生担任低年级辅导员工作助理和班主任助理,有效地缓解了管理力量的不足。自动化学院制定的《学生助理管理规定》从选拔条件、选拔程序、日常管理、工作情况考核和奖罚措施等内容进行规范。学生助理制度能够广泛、有效地开展,一方面在于优秀的高年级同学在专业知识、目标规划、实践活动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能够起到“导学、导管、导助”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助理同低年级学生不存在年龄代沟,两者能直接、有效地进行沟通。学生助理制度的推进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篇2

[关键词]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31 — 02

一、 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1〕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而且人的心理活动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2〕为了了解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因为经济上的贫困所导致其心理上产生哪些问题。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某大学的在校学生,为避免贫困大学生对调查问卷有顾虑,本次调查采取随机以及群体发放。全校共发放1000份,收回1000份,回收率100%;实际有效问卷988份,有效率为98.8%。调查结果显示:1.98.6%的调查和走访对象认为本校确实存在贫困生现象;40%的普通学生和60%的贫困学生认为本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以上。2.在被调查的贫困学生中,有70%以上来自农村,其中又有48%的学生来自“西部落后地区”。调查表明,造成家庭收入低下的原因中,因属“西部地区”的占51.7%,因“家庭人口多”的占15.2%,因“自然灾害”的占14.7%,因“家庭成员下岗”的占8.7%。这表明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齐不发达地区。3.贫困使普通高校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50.5%的普通高校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54.5%的普通高校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贫困也对近半数普通高校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有40.7%的普通高校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

通过上述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较差、自卑心理较为严重、精神压力较大、自我认识不清晰等方面。在情绪情感方面出现焦虑、抑郁等情感困扰;在自我意识方面,由于自卑导致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缺乏生活的激情;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敏感、自我封闭、不愿与人沟通。

二、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它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等。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上一些原本善意的资助工作,因种种原因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处理不当等问题,常使学生在得到物质帮助的同时,心灵和精神上受到极大的伤害,这些因素都加重了学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程度,无意中加大了普通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面对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择业竞争,一些普通高校贫困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显得不知所措,面对种种问题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贫困大学生既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他们更多的是抱怨和无奈,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力量,这就加剧了他们生存与发展的孤独无援的心理。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组织环境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相反,不健康不和谐的校园文化会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因为贫困大学生原有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思想也比较的单纯。认知社会环境的能力较弱,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偏差,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就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对其人格发展带来不利。据有关调查显示,有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机构,即使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也是流于形式,很少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时间越长贫困大学生积压在心里的问题就会越多,从而使学生中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或心理问题出现蔓延。当超过他们心理所承受的极限时候后果一般都是无法挽回的。

(三)个人因素

贫苦大学生主观上存在的某些问题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着重表现为应对贫困方式上的不正确、不完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普通高校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贫困的形成的原因,往往将自身的贫困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政府改革的失误造成贫富差距,对自身弱势归因偏差。另外,他们时常为自己寻找失败的借口,并且不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失败倾向于归为外因。不少贫困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对挫折的容忍力又偏低,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形成。有些普通高校贫困生在应对问题的方式上存在着误区,对自我的评价、自我的调适能力比较低,自我认同偏差,封闭的性格等都会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 解决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既是一项非常迫切而重要的工作,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3〕因此,要提高普通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一)完善认定程序,科学合理地做好困难学生资格的认定

首先,建立经济贫困学生档案。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规范管理需要从基础做起,即做好经济情况调查工作。“家庭经济困难是一种相对、动态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4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家庭经济情况调查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影响到学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村委和社区做好调查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调查资料;民政部门再次基础上做好二次复审,做到严格把关并加盖公章,切实了解学生家庭困难状况,建立贫困档案。其次,高校要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程序。成立专门的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参考学生生源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学生在校日常消费行为,结合班主任、辅导员、同班级同宿舍同学的意见,将量化评议与民主评议结合起来,据此划出不同贫困等级,有针对性地予以资助。最后,实施动态管理。认定结束后,及时建立贫困生档案库,但不能简单地凭学生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来界定,更要看学生消费水平,可通过多方观察了解,根据学生经济条件,及时调整资助对象的等级,实行动态管理。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心理咨询主要有以下形式:(一)采用个别心理咨询。个别心理咨询这种形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教师与来访者所进行的一对一的交流,有利于教育者具体详细的了解个体的特殊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4〕以此来解决学生在其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更有效地提高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二)团体心理训练。这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行为。①团体心理训练针对大学生共同性成长的需要和一些困惑,注重调动学生内在的力量,培训师不是通过外在训练去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而是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改变自己。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训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自信心、学习兴趣及人际关系,学生在一种特殊的训练情景中彼此认知和学习很容易强化个人的自我概念,增强与人沟通的技巧和群体适应水平。〔5〕在设立心理咨询的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一些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向贫困大学生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以增强他们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例如,可以开设《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性教育》、《大学生成才心理》等课程。

(三)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普通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反映出贫困生不仅存在“物质贫困”,还存在“心理贫困”,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鼓励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通过自我教育彻底解决心理问题。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自我管理,因为每个人都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知道自己一系列的行动,协调个人同社会的关系。自我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制,即自我控制,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以及言行进行约束和控制,用理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越轨言行。二是自律,即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限制在一定的规范之内。自律包括人们应有的自我监督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认识自我,是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要教育普通高校贫困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因素,也要认识自己的内心,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控制自己的行为,面对困难与挫折,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是学生生活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关系经济贫困学生的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由家庭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爱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关系心理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依托和挖掘高校的优势和巨大的社会资源,拓展学生资助渠道,切实有效地解决经济贫困学生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坚持不懈地对人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向思想道德高境界、心理健康高水准迈进!

〔参 考 文 献〕

〔1〕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2.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罗开元.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4〕臧兴兵,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以H省为例〔J〕.大学,2011,(02):67.

篇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角色;职业化;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高等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辅导员职业化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入发展阶段。明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角色发展趋势是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明确辅导员的定位才能真正理解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发展趋势,才能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进一步调整角色定位。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角色定位

角色,在百科词条中的解释是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1]而每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即社会角色。《辞海》中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了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综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众多学者的研究理论以及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和各类场合交流学习及调研所得,现试将职业化发展进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航员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政治意识形态淡化和理想信念缺失要求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航员。作为思想政治的引导者,辅导员需要做好:(1)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座谈、个别谈话、日常活动开展、事务管理过程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明确学生关心的热门和焦点问题,并有效引导,防止和纠正他们可能产生或已经存在的认知偏差;(2)通过学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协会等组织,指导开展有利于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会、辩论赛、演讲会等活动;(3)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组建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团干队伍,将的坚定信念渗透在基层团员青年中去;(4)积极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提升自身政治素质修养。

2、学生学业职业的引导师

大学与高中之前的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生活环境、思维训练、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学生在入学初、毕业时及中间学习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和焦虑无助感。在这个时候,辅导员要充当好学业职业的指导师,使得学生在每个阶段扮演好相应的角色。

(1)在学业规划方面,辅导员要做好新生始业教育工作,注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要求,区分大学与高中的差异,学会合理的自我定位,确立好新的追求目标,并做好受挫的心理准备;对慢慢适应大学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构建适合自身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有进度地考取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对高年级的学生,能够鼓励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寻求更好的发展。

(2)在职业指导方面,辅导员要提倡学生早规划、早培训、早锻炼、早实践。对一年级学生要进行职业认知教育,并鼓励其在寒暑假进行认知实习;对二年级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地职业能力测试和系统地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剖析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初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并鼓励其在寒暑假进行专业对口实习;对三年级学生组织实践模拟训练,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进一步强化专业能力、提升资格认证水平,有意识地寻找对口单位进行实习锻炼;对四年级学生要帮助其增强择业能力和就业技巧,使其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录用机会,并提升上岗能力,使其扮演好社会竞争者的角色,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3、学生心灵成长的咨询师

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进行有效地疏导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关键内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是辅导员获得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道路上一门必修课。作为心理咨询师,辅导员要以“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为核心目标,秉承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学习生活的理念:“在新生入学初期,配合心理咨询室老师进行全面心理测验,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发现大学生心中隐藏的重大问题,并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冲突隐患;每班设立心理保健员,进行统一培训、管理;定期开展有意义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活动,做大学生信任的咨询师和心灵成长的好导师”。

4、学生工作具体事务的管理者

新生在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会涉及入校、军训、奖惩、寝室文明、助贷、党建、推优、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团日活动、考证培训、学历提升、实习就业等等问题,在每一个需要选择的转折点,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犹豫不决和迷茫失措,一个决定没有做好或者一个机会没有抓住,很可能会导致后面更多机会的消逝。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同志,在学生日常的具体事务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指导和管理角色。

在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中,辅导员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促进学生成才的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想上主动参与,逐渐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和班团委员,指导他们有效开展各类事务,在具体的任务执行、任务分配、协调组织中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做到善始善终,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台账的记录,使得事务管理方法得以传承和改善。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工作具体事务的管理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平台。

5、学生文化活动的指导者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传承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树立志向的有效平台和有利平台。辅导员作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决策者和组织者,要遵循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宗旨,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或学生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及社团活动,另一方面,要协调好学院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活动争取领导、专业教师、场地、安全保障和经费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和谐竞争的校园生态环境。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角色的发展趋势

在辅导员制度成立和发展的几十年间,辅导员角色不断地更新变化,在履行传统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外,还要强化服务功能和辅导功能,并承担起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更多的其他社会角色;国际化学习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要求辅导员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专业学科理论有效指导学生工作各项事务,并通过规范的行业组织及交流活动来实现横向流动和纵向发展。在未来发展中,辅导员职业化角色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多元化与专一性相结合

2006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中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多元化是由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辅导员不仅要在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航员、学生学业职业的引导师、学生心灵成长的咨询师、学生工作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学生文化活动的指导者等角色之间融会贯通;还要有自己的专长,要有意识地结合工作需要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积极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努力考取资格证书,在实践中积累相关的经验,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能够将多元化的角色与专一性有效结合,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2、现代化与规范性相融合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教育制度的创新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现实要求学生工作者转变观念、顺应市场、紧跟人才培养需求,树立一个现代化的辅导员角色。辅导员职业角色的现代化要求辅导员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不断强化的服务意识,充分体现个人主动性和对工作的创造性;还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方式,灵活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网络沟通交流的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成长现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辅导员职业角色不能单纯追求现代化,而要在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结合传统的方法将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工作模式和架构体系规范起来,实现工作的系统化、有序化、效率化。

3、职业能力趋于专业化

檀传宝认为“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教育由“经验形态”转变为“专业型的活动”。[2]

学生事务的纷繁复杂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莫测要求辅导员经常反思和总结自身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及水平,是否做到以人为本、方法得当、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现代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学生整体素质和基本能力都较以往有巨大的提升,辅导员若是停留在以前的学历背景、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上,恐怕很难胜任日益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很难获取新生代大学生的充分信任。要避免日常管理中杂乱的现象产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求辅导员系统规划日常事务,规范各类制度条例,创建详实的台账手册,参加专业学习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认证,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理论化相统一的专业形象和专业素质。

4、角色功能趋于社会化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辅导员向职业化发展必定要实现其社会化功能。厄内斯特•格林沃德(Ernest Greenwood)认为职业化应包含“系统化的理论、权威、社区约束力和伦理规范,同时渗透着一种文化。[3]社会学家泰可特•帕森(Talcott Parson)则认为职业化是指拥有正规的训练、高标准的技术,并且积极承担着社会责任。[4]辅导员社会化,主要是指辅导员身份的社会化。高校专职辅导员不再是具体的一个工作岗位,而是一种社会职业。辅导员除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社团、集体活动、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各类辅导以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其他社会性公益服务岗位的活动等。[5]辅导员的功能发挥不仅仅局限于本校内,还可以在学校、社会之间的流动中形成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化。

从社会功能和价值创造上讲,辅导员角色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责任,他需要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作为平台来分享经验、技术并获得更新,实现高校内部的纵向发展及外部的横向流通,从而进一步促使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强化。

【注 释】

[1] 百度百科.角色.baike.省略/view/60371.htm,2010-8-6.

[2] 檀传宝.专业化:强化德育实效的关键[J].辅导员,2006(5)30.

[3] Banning,Stephen A.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ournalism[J].Journalism History,Winter98/99,Vol.24 Issue 4,p157.

[4] Banning,Stephen A.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ournalism[J].Journalism History,Winter98/99,Vol.24 Issue 4,p15.

[5] 张人崧.辅导员职业化:命题的分析与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

【作者简介】

杜 娟(1984.8-)女,浙江东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生涯教育.

(上接第111页)

3、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家庭经济情况摸底调查,通过表格的方式将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家庭突发状况列入表格之中,统一组织学生认真填写。并每年进行数据的更新和完善。对于递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的学生,认真审核当地的民政部门出具相关的证明材料。

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在学生召开民主讨论等方式针对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指标、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家庭突发状况的数据进行核实。并且根据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制作了学生家庭情况汇总表,以供随时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家庭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评议、认定,对于有资助款项的学生时可以及时、公平的进行评选。

学生个人综合状况(适合于大二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大家彼此相互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民主评议认定会议由辅导员组织,带领评议小组成员认真阅读递交申请资助学生的申请书,同时参照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家庭突发状况的数据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综合了解,评议小组成员在对所有申请资助的学生的综合状况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从申请资助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家庭经济状况、消费情况、日常表现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评议、认定,对于有资助款项的学生时可以及时、公平的进行评选。

总之,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实现高校资助效应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怡真.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46-47.

[2] 李平.高校贫困资助体系现状及对策构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2.

(上接第112页)

【参考文献】

[1] 孙震瀚.国外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 高奇.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9.

[3] 赵烨.香港大学就业模式对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

[4] 池忠军,易汝玲.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论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5] 杨金梅.高等学校开展职业指导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研究总报告[R].2007.6.cver.省略.

篇4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体制的改革,当前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了贫困生认定、心理健康、感恩意识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工作 问题 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贫富差距有所加大,高校体制上的改革,使得上大学的经济负担加重,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成为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1.当前高校贫困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1.1贫困生认定中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生工作的重视,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资助工作的效果。目前,部分高校判断学生贫不贫困首先参考新生入学时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和班级民主评议来认定贫困生及等级,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表现评定各种奖助学金。表面上看上去比较科学,但实际上确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准确性不能保障,地方民政部门为了让本地学生获得资助可能在审核过程中不能严格把关;其次,辅导员和班级评议小组很大程度上以来对贫困生日常的观察和印象,这难免就会出现偏差,还可能掺杂一些个人感情因素,造成认定不准确;最后,部分贫困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平时不愿把自己的真实经济状况反映出来,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出积极和乐观,但心理可能存在自卑心理,这些都为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困难。

1.2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国家和社会虽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努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目前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怀还比较欠缺,心理问题成为限制贫困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贫困生因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理而做出偏激事件的报道也时有发生。目前,高校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自卑心理,经济上的困难使得贫困生在日常生活消费方面与条件优越的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高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状况的限制,贫困生在知识面、实践能力等方面和城市学生相比也会处于劣势,这些都可能会使部分贫困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存在自卑心理;偏激敏感,部分贫困生在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可能会非常敏感和偏激,对周围同学讨论的一些话题可能会对号入座,甚至不能正视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的帮助和关心;自闭,贫困生可能因为自卑而主观上把自己摆在了“弱者”的位置,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导致他们自我封闭,不愿意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对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了负面影响。

1.3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

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职学校国家奖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从2007开始,全国高等学校都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对贫困大学生的奖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加之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绿色通道、社会资助等众多渠道,使得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学业。但部分贫困生认为国家、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资助是应该的,没有表现出任何感恩之情,甚至在奖助学金评选的时候会出现拉票现象,一旦不能如愿就会对老师和学校报以不满,一心只想着自身的利益,基本的道德规范都已丧失。

2.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工作和关键,要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认定程序进行优化。入学初就建立真实、详细的贫困生档案,要对《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进行核实,现阶段要把此项工作做好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积极配合,保证学生在生源地开具的各种证明的真实性;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要做好本班贫困生的监督,每学期进行调研,可召集负责任的学生代表成立评议小组,对贫困生日常学习生活状况进行评议,了解贫困生日常表现,对生活节俭、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加大资助力度,对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的“冒牌贫困生”及时清除,对受资助学生对奖助学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杜绝奢侈浪费现象,将摸排情况及时补充到贫困生档案,为以后评选提供参考。在对贫困生进行调查和监督过程中要注意保密,因为贫困生心理往往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内心敏感,如果工作过于张扬可能会对一部分学生造成伤害。

2.2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

首先,新生入学之初就做好心理普查工作。面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部分贫困生可能会出现自卑、自闭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融入集体。因此,高校要在新生入学之后就进行系统的心理普查,通过调查问卷、团体适应性训练、班级摸排等形式进行排查,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其次,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负责心理工作,加强对辅导员心理专业方面的培养,要求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当中,关注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状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对需要关注的贫困生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最后,建立好自上而下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学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部门,院系有主管老师,创办心理社团,班级有心理委员,宿舍设立知心人,加强对贫困生的关爱和鼓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包括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等等因素,因此要加强感恩教育也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学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现实,消除自卑、自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贫困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帮助他们领悟父母的艰辛和感恩的真谛;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不能以学习作为衡量他们表现的唯一标准,要多一些鼓励,切勿溺爱,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不易,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生活中还要以身作则,孝敬父母,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社会要大力宣传典型,树立知恩、感恩的榜样,在全社会中营造以感恩为荣的良好氛围。

篇5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望、问、查、访法;励志教育

家庭贫困学生是指学生及其家庭难以筹措到资金支付学费以及其他在学校中发生的费用。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的20%,他们的存在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面对日益突出的贫困生教育和资助,国家、学校、社会经过多方的努力,制定了一整套的奖、勤、助、贷、减的政策,这些无疑为贫困生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1 当前认定办法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校的贫困生认定办法是在地方政府开具贫困证明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班级民主评议,报院系审批,经学校批准后予以认可,并有资格享受国家的相关资助。该程序已经较为合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贫困证明不能反映学生贫困的真实性

作为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情况复杂,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辅导员很难获悉。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为贫困生的认定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并降低了贫困生证明的可信度,即使有三级证明,也不能完全说明其家庭经济问题。

1.2 班级民主评议难以全面反映情况

在当前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采用班级民主评议的方式,希望有效的借助班级同学的观察,真实、客观的反映班级贫困学生情况。事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些真正的贫困学生,由于心理上的自卑和性格上的内向,在班级民主测试上不愿意说出自己家庭的客观情况。而一些性格外向,家庭一般的同学,却在讲台上勇于自我表现。同时,完全依靠班级同学的评定,其中也避免不了一些能虚作假行为,这些都客观上造成了认定工作的困难。

2 望、问、查、访法在贫困生认定上的应用

为了有效的解决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思考是否能够建立一整套做法、通过相关教师的工作,真正的将贫困生认定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总结出望、问、查、访的方法。

望,就是在开学之初,由辅导员仔细的观察每位学生及其学生家长的衣着、使用物品等情况,这一情况,往往是对该学生经济家庭状况的最直接的反映,以此为依据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状况。

问,就是在开学进行贫困生建档时,结合申请的学生及“望”的结果,重点对学生进行交流,落实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将结果反映在贫困生建档表中。

查,是指辅导员老师在检查宿舍的过程中,重点检查申请贫困生建档同学的物品情况,这些是其经济情况的最直接反映。

访,是指有条件的情况下,直接对贫困生的家庭进行家访或者向宿舍同学征求意见,了解其平时的生活、学习及思想状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依据。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基本框定班级贫困学生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学校既定的程序性工作,能够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3 基于感性认知的贫困生认定方法的工作要求和效果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需要的望、问、查、访的功夫,需要辅导员教师在工作中具有细心的观察力和注意力,能够注意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并且将这些细节记录下来,以便在贫困生建档时使用。

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国家的惠民政策,若要将这笔资金用到实处,就需要辅导员充分的体察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要求,将工作落到实处。

笔者在所在的学校基于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贫困生方法的认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在以往,一些家庭不贫困的学生,也会获得贫困生资助,会引起班级同学的不满,也会对学校资助工作的公平性照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出现在后续贫困生励志教育工作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整体励志工作效果。通过这种贫困生认定方法,有效的提升了认定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资助环境,使国家的资助资金真正的落到了实处;另一面激发了受助学生的励志积极性,同时,使更多的家庭贫困的学生积极励志,在符合学院的受助条件后,争取相应的贫困生资助,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2007(5)

[2]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 2009(9)

篇6

加强学风建设,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学校也付出了巨大努力,如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学风即被列为七个一级指标之一,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风建设仅仅依靠国家的重视和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那种只依靠检查、监督的做法很难达到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优良学风倡导的是学习者具有一种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学习状态,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高度自觉性,所以应该注重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也正是辅导员引领作用的切入点。那么,辅导员如何起到引领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呢?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主体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有言:“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给儿子的信》)人的发展是需要理想和目标支撑的。但部分大学生对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远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同时,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在教育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疏于主动地探究,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参与精神。对此,辅导员可采取一些具体措施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对他们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他们积极向上的主体意识。

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涉及到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多个方面,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出向上的动力,从而充分发挥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来实现,如形势政策教育、爱国爱校教育、信仰信念教育等等;也可以抓住重大的历史契机,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迹,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把思想教育贯穿到实践活动中去。同时辅导员更需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良性竞争,勇于担当。责任感涉及到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各个层面。大学生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有促进自己努力向前的不竭动力,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意义,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它是大学生将来获得学业、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辅导员可以通过交付任务的方式锻炼大学生独立做事的能力,引导他们做到有始有终,并进行换位思考。也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同学间的良性竞争,充分发掘内在的潜能,激发向上的动力,让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理性、自由的人格主体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进行独立地分析判断和选择实践,承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真正使学生的主体性落到实处。

3.对大学生进行个人发展规划教育,通过自我定位、自我评估、自我规划,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应该从自我规划做起,只有当他们能够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对个人的发展有一个长远规划的时候,才意味着个人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初步的发挥。这项工作应尽早展开,有序进行。从学生大一入校开始,辅导员就可以指导并督促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和自身情况初步确定发展目标和路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然后分阶段加以落实,并及时进行总结、调整和反馈,在随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

(二)努力搭建平台,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广阔的平台,辅导员要努力整合各方面资源,牵线搭桥,为学生搭建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1.努力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目前高校多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知识多以教师系统传授为主,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不多。因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应放在课下,多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学习交流小组、学术型社团,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学子论坛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百家争鸣、平等对话的氛围,使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同时还应“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构建学生互助新平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博客、人人网、QQ群、微信等,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努力搭建素质拓展的平台。大学生的学习不仅在于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注重提高语言素养、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创新品格等等。因而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术科技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专业技能培训、各种文体活动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要当好引路人,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并对参加的大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整体能力的提高。

(三)细化规章制度,重在落实,为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保障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任何事物的良性发展都需要制度的保障。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在执行过程中细化实施细则,提高可行性,增强实效性,从而使学生达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就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有针对性地细化大学生综合测评规则。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两个方面,也有的把学习成绩纳入到综合测评之中。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除学习成绩以外的综合测评体系,包括思想品德素质、非专业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它是学生在校综合表现和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学校通常会出台综合测评纲领性的实施意见,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辅导员结合班级情况、学生情况等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加减分标准,有针对性地加以补充和完善,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风建设中,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2.细化与学风建设相关的各项制度规定,如班级管理制度、宿舍管理规定等等。班级是学风建设的基本单元,良好的班风是学风建设的基础,要加强对班风的引导,在原有的班级建设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明确各项制度的实施细则,并狠抓落实,如考勤、班会、监督评议制度等,明确鼓励什么,倡导什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样需要辅导员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宿舍管理规定,如宿舍作息时间、学习交流会等,并进行纪律观念教育,营造团结进取、互助和谐、健康向上的宿舍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宿舍文明的新风尚。

二、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辅导员应及时与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教师沟通,将学风建设与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学风建设是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学风建设纳入到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来,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为了促进这种良性互动,管理部门、各行政部门应该密切合作,而辅导员则从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协调处理各种问题,做到上通下达,下通上达,帮助学生处理解决各种现实困难,从而推动学风建设的扎实开展。

(二)深入到学生中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辅导员要想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首先需要通过详细系统的调查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每一所高校学生的学风状况各不相同,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个体差异,其中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和学校的整个学习环境息息相关。因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查找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调查方式可采用与学生座谈、问卷调研、听取教师的反馈意见等多种形式,但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方式还是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教室中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因为就大学生而言,教室和宿舍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只有经常深入其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查找问题的根源所在。有调查还要有总结,有举措、有落实。要认真梳理分析调研结果,拿出改进意见和具体措施,并逐步落实。

(三)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增强教育引领的针对性宋代朱熹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在学风建设中,大学生的教育背景、生活体验、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具体引导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个体的特点进行分类引导,尽量避免大而全、缺乏针对性的主观主义引导方式。辅导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和不同专业的特色,结合青年群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既把握住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调动起学生的群体积极性。同时,还需要通过情感上的感化教育、关注不同生命个体的个性教育等来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学风建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这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

(四)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先锋榜样的师范引领作用法国有一句谚语: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在学风建设中榜样比起口头教诲具有更好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榜样的力量,以点带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要发挥优秀学长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年龄相近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可以吸引部分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同学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人生规划、学习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辅导与帮助。第二,要发挥先优模范的作用。在学生中树立典型代表,通过他们的成功经历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发展方向,积极投身到学风建设中,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五)强调引领的科学性,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辅导员在引领过程中一方面大力促进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还要预防学生在发展自我的同时,可能会步入一些误区,如自我认识不当,自我追求错位等。特别是有些同学过于强调自我的得失,忽视了集体的存在,缺乏一种相互间的协调和沟通,甚至有的同学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膨胀,这些情况不但会阻碍个人的发展,也会对他人和集体造成不良影响,以上情况需要引起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对此辅导员不能简单否定,应积极引导帮助,借助于规章制度和集体影响力来规范、督促和引导,促使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良性轨道上运行。进一步讲,要把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不但要为学生才能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土壤,努力搭建自主发展平台,还要促使他们在注重个性发展、强调自主意识的同时,注重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做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相处,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互相促进提高,从而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总结

篇7

关键词 班主任 农学 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33

Abstract The work of the head teacher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If we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work of the teacher in charge, will have a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ntire teaching work.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class work practice, in particula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on how to carry out specific work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xposition.

Key words head teacher; agronomy; work

2014年8月底,农学院领导委派笔者担任2014级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的班主任,成为笔者和2014级种子班学生们共处四年的开始。自从担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班主任工作,笔者一直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尽心尽力地工作。笔者的努力也取得了回报,2015年笔者被评选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虽然工作中取得了肯定,但是也引发了很多思考: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如何处理好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应该在学生工作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下就结合笔者近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进行思考。

刚入学时,学生对大学生活、学习环境不熟悉,处于被动、迷茫的状态,依赖性比较强。班主任更多的是要担任保姆角色,事无巨细要多管多抓。重点在思想教育、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多下功夫,使新生尽快熟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适应大学生活。相对于苦行僧式的高中学习,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们也有了更多的自。自觉性高的学生往往能够完成角色变换并适应环境变化,从高中的“要我学”变成大学的“我要学”,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的学生则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寄希望于考前临时抱佛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个时候班主任的角色就很重要。笔者从新生一入学就查阅每一位学生的资料,掌握第一手信息,并邀请每一位学生制定新学年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开展“一对一”的谈话,探望学生宿舍,消除跟学生之间的距离感。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笔者对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关心那些问题学生。大学二年级以后,学生对大学生活和环境有了足够的了解并且基本适应,这时候班主任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工作,加强自我管理,同时放手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给班干部,形成独具特色的班风、学风,帮助班级设计和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回顾近两年的班主任工作,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则: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就要解决学生的思想、生活等各方面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化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这也塑造了当代大学生激进的思想特点。但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很多学生一味盲从,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很好地批判吸收多元化的甚至是冲突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思想上、精神上的困惑和行为选择上的困境,进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成为“愤青”,甚至夸大社会中的阴暗面。因此大学班主任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引导学生工作,进行思想、心理上的辅导。以学生为中心,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背景,具有不同的气质和性格。班主任需要正视个体差异,并基于大学生的不同特质,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力,努力促进大学生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现代大学生由于能够从多种多样的渠道获得信息,心理成熟年龄也不断提早,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思想观念,接受了平等自由的观念。所以他们非常希望能够与班主任进行平等的互动。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师生平等交流。师生平等,笔者认为体现在通过人格魅力影响与促进学生的进步。班主任热情、公正和严明的优秀品质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进步。班主任在做学生工作时,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为榜样,做到有声的教育与无声的感召有机结合。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较高的一类,他们往往思想活跃,综合素质高,在学生中颇有号召力,组织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激发学生班委积极性,可以大大减少班主任的工作量,迅速传达学校的有关指示和相关措施,同时能够积极调动班级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生干部的评选十分重要。笔者对学生干部的要求是一定要有为班级服务的意识。在学生干部的评选中,笔者鼓励学生自荐,而不是单纯地按成绩来指定班委。在自荐的基础上,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并结合同学民主评议。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才能值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

抓好班风建设,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班风虽然是个小气候,但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健康。良好的班风的形成,对每位同学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使大家拧成一股绳,表现为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相反如果班级的风气是消极冷漠,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同学就会压抑失落,班集体名存实亡,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大一时,学生们都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望,这个时候是形成良好班风的最重要时期。班主任对班级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班风建设。

深入到学生中去。班主任面对的都是有情感需求、有血有肉的人,唯有推心置腹地认识、了解和关心学生,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笔者也刚参加工作不久,了解他们这个年龄段会出现迷茫与困惑。因此笔者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长和朋友,很快使学生消除了距离感,敞开了心扉。这样有利于班主任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与心理问题,从而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措施,帮其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重点关心特殊学生。一个班级往往都有1-2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理想或有心理障碍的特殊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更需要班主任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因心理障碍引发的致伤或自杀事件给学生个人、家庭带来巨大伤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反思。班主任对于班级的贫困生、挂科生、违纪处分学生、沉溺于网络的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学生都要特别注意,要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动态,并做好记录并存档。班主任也要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心,确保没有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

除此之外,农学专业学生也有其特点。由于社会上或多或少对农学专业存在误解,认为学农学专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刚入学时,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不高。以笔者所带的种子班学生为例,全班有30名同学,但第一志愿录取的只有4名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不足15%。根据以往的经验,第一学年之后会有很多学生申请转专业。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积极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组织活动,如春游、“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会、“树立法律意识”班会、举办校园操场大清理活动、雷锋月进盲校照顾盲生、进社区邀请抗战老兵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同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了一些班级荣誉,如校级工作创新特色团支部称号、大一大二两年院足球赛第一名、2015年最强班级第一名、院合唱比赛二等奖、田“技”杯最“农”班级PK冠军等一系列荣誉,树立了班级荣誉感。与此同时,笔者找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谈心,给学生以信心,告诉他们农学院科研实力强,同时从事农业工作,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很光荣,能够实现人生价值。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笔者鼓励他们提前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产生对科研、对专业的兴趣。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十余位同学参与了笔者的部分科研工作。在班委的选择上,笔者首先考虑的是该生是否有为集体服务的精神,因此通过个人自荐、民主评议的方式产生班委。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在班上产生“我爱农,我学农”的氛围。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能力培;教学策略;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23-02

Abstract: It is the cor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research, focus on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basic courses in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each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urriculum to do a thorough inquiry,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into all aspects of teaching,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The basi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Teaching strategy; Innovative thinking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所有高校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来,高职教育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全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但是文化基础教育,更是人才素质教育。那么,在高职院校如何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效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1 计算机教学与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

目前,虽然有许多计算机基础教师致力于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但效果却不明显,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虽然也采取了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分小组等教学形式,但任务没有真正驱动学生、小组没有显示其应有的作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集体授课,小组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思考欠缺,没有设计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缺乏应用能力及创造力,这样就很难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岗位。因此,改变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

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团队协作能力:能够界定团队人员之间的关系并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能够取长补短地与别人进行合作,还能够与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沟通协作;二是计划组织能力:善于管理好时间,能够同时安排自己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在集体生活中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人的积极性;三是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发现和利用各种媒介和途径来学习,善于比较、归纳、总结;四是沟通表达能力:善于倾听和理解,能够通过书面和口头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够判断对方意图并抓住要点;五是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提出独具特色的执行目标和解决方案;六是应变与创新能力:反应敏锐,自我调整能力强,富有想象力,思维活跃。[1]

那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教学实践研究。

2.1 首先,更新教学理念、关注教学效益

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2]

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学习。在教师的理念里,只要把课教教好就可以了,没有与学生很好有效的互动,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有人说,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即心中没有抵触,情感一致,心意相投。这才是理想的状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动手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这样的理想状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是不够的。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变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教师还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关注教学效益。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讲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 重在于学的效果。

2.2 其次,优化教学策略、注重能力培养

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因此,在我们的实践研究中,针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做了几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2.2.1 设计学案

教师上课有教案,设定了教学目标。明确本次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师行走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之间,达到为什么教的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呢?有学习目标吗?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吗?如果让学生行走在学什么和怎么学之间,达到为什么学的学习目标。于是,我们的改革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了学案,学案中制定了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布置了学习内容,即学什么;给出了学习指导建议,即怎么学。在上一次课结束后,将本次课的学案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学案的内容有目地进行预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计划组织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2.2.2 学习小组变成项目团队

以往我们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也划分了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定了小组负责人,但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角色,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很多都各自为政,没有起到分组学习的效果。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改革之二就是将学习小组变成项目团队,即本课程的第一次课就让学生们自主组建项目团队。团队由来5到6人组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如队长、策划人(集体)、记录员、评议员、发言人。队长负责整个团队的组织协调,策划人负责项目的设计,记录员负责各项记录工作,评议员负责团队之间的评议,发言人负责阐述本队设计的思路想法及如何实施。每次项目都轮换角色,使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锻炼,从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的能力及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表达沟通能力。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是不够的,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2.2.3 单一评价变多元评价

过去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是单一,教师按照评分标准,为学生的试卷或作品评分,只有教师参与。那么,我们做的改革之三就是将这种单一评价变成多方位的多元评价。让学生及学生管理人员也参与到评价当中,让学生管理人员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教师、学生、学生管理人员三位多元的评价体系。如:我们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让学生设计一个“校园寝室文化节”活动的项目,包括要求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日程的安排、活动成果展示,全部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每个团队分别阐述自己的思路及想法,然后由教师、学生代表、学生管理人员依据评价标准分别打分,最后给出综合成绩,即为本队得分。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有了很强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习动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才会越来越进步,教学效益才会越来越高,学生的能力才会越来越提升。

2.3 然后,个体与团队协调发展、鼓励创新思维

在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基础上,我们也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具有不同观点和想法的学生。他们常常会制造“惊喜”,我们要积极鼓励这种创新思维。在团队协作中也要重视个体星星的闪耀。

2.4 最后,做到课程服从专业,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无论一门课程多么重要,一位教师多么优秀。课程都是服从专业的,一切从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高素质合格人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课、MOOC(慕课)的兴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必将迎来新的教学变革,每位教师都将怀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学生能力培养贯彻教学的始终。行走在教什么与怎么教之间,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近日,一名曾经的县理科状元、考入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因大学毕业后没找到理想工作而四处流浪的新闻引发广泛评议。虽然据最新消息,故事的主人公已与某软件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但这件事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站在就业“十字路口”的大学毕业生们应该反思。“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少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如果这样的就业观念不及时转变,只知道“仰望星空”胸怀理想,不知道“脚踏实地”认清现实,美好的愿望就难免会屡屡碰壁。

承担着教书育人重任的学校应该反思。有的学校单一注重学习成绩,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进而造成部分学生满足于高分考名牌大学,在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等方面却动力不足。再加上目前有些教育内容适用性不强,不接地气,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就业难,这已成为当代教育的短板。

社会和家庭也应当好好反思。长期以来,对于“高考状元”和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们,社会舆论多是一片赞誉声,描绘出大好前程,而对于今后前进道路上可能布满荆棘坎坷、可能遇到困难挫折,却缺乏教育和引导,也使得很多年轻人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篇10

目前,高校存在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的问题。我校以助学育人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助学贷款零违约率为目标,依托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机构建立完善体系,以制度建设、与学生联系不断档、德育教育为抓手,全程全心为贫困生服务,探索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工作长效机制,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解决国家、社会、银行、学校贷款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守约;教育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2007年3月颁发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规定,助学贷款应在毕业后的第三年归还本金,2011年为国家助学贷款归还本金第一年。目前,广东省部分高校却存在助学贷款违约率较高问题。学生能否按时归还贷款本金、归还本金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能否顺利开展,而且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我校以助学育人为根本出发点,助学贷款本金归还零违约率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依托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机构建立完善组织体系,以制度建设、与学生联系不断档、德育教育为抓手,全程全心为贫困生服务,建立助学贷款还款还息的长效机制。截止2011年10月,进入还本期助学贷款全部归还本金,归还本金率100%,顺利完成贷款归还本金工作。现将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依托三级机构建立完善体系,为还贷提供组织保障

实行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是助学贷款政策落实的组织保障。学校成立学生助学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担任成员,负责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资助工作。二级学院成立学院学生助学工作管理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任组长,学工办主任担任副组长,学生辅导员担任成员,负责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审核。班级成立助学认定评议小组,由辅导员任组长,班委、学生代表担任成员,负责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的民主评议。严格按照《广州中医药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管理条例》要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每年9月份,首先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助学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确定本班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经过公示后上报学院。学院助学小组认真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公示后上报学校奖贷助中心,学校再次公示最后家庭经济困难资格学生。学生通过贫困认定是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基本条件。校、院、班级三级管理,权责清晰,公开透明,层层把关,层层落实,严格审核,切实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贷款把好源头关,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为还贷的根本

如果说给予学生奖、助、困、补是输血的话,那么毕业后的助学贷款还息还本就是造血。在追还本金的过程中发现,有工作、收入尚可的毕业生均可以按时甚至提前归还贷款,工作不理想、收入较少的毕业生,还本还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如何提高助学贷款学生的造血能力,是学生按时还贷的根本,而学生的造血能力取决于其综合素质的高低。提高贫困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贫困生深受着来自同龄人的心理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表现在上课发言少、参加集体活动少、集体活动中表现不活跃,个别同学还存在学习挂科多成绩差的问题[1]。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贫困生看到别的同学出手阔绰,在不经意的对比中自惭形秽;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身份标签,使其在日常生活别在日常消费方面畏首缩脚,即使获得经济资助也不敢花钱,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功夫在平常,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给予贫困生更多关注与宽容,提供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通过优秀贫困毕业生讲座、班级评选自强先进个人等方式,树立身边生活的榜样,增强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困境,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发扬自立自强、勤奋刻苦上进的优良品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贫困生参加集体活动和学生社团组织,为贫困生在学生组织中任职创造条件,使贫困生获得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在集体活动中全面的认识自我。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勤工助学,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勤工助学与学习、参加集体活动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因不能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同学人际关系矛盾,长期影响易致心理问题。学校应合理引导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正确处理与学习的关系。鼓励学生参加校园内兼职,减少与学习时间、集体活动的冲突,同时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经济补助,缓解经济困难。同时,以校园为基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如组织开展二手市场义卖活动、贫困生经营爱心服务超市,倡导社会公益活动,自力更生,回报社会,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角色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上,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结合,和班级同学一起帮助贫困生补习课程,全员育人,解决其学习上的顾虑。为贫困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就业服务。学生就业率与贷款违约率成反比,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的质量直接决定其还款还息能力,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专业,学生贷款违约率低,反之则学生贷款违约率高。贫困生先天不足,加之社会资源少,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同学更大的困难。对于助学贷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班级成立专门就业小组,在简历写作、面试技巧给予一对一指导,提高就业能力。了解并登记贫困生就业意愿,提供合适贴心的就业信息。同时发挥院校合一优势,将就业困难的学生推荐到与学校长期合作的医院面试、工作。贫困生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学生还款还息的根本保障。

三、与学生联系不断档,为还贷的基本条件

学生毕业到归还贷款本金的三年之间,由于老师岗位的调整和学生工作单位的变更,学校已经与相当一部分贷款学生失去联系,增加了贷款违约的风险,这也是助学贷款成为呆账的一个重要原因。依托班级qq群、每届学生贷款qq群等手段,及时更新国家开发银行系统,建立班级贷款学生动态数据库,包括学生生源地、家庭成员组成、职业、收入情况、贫困证明以及受助情况等相关信息在内的动态贫困生数据库,并针对贫困生贫困程度的变化和在校学习、生活,毕业后工作变动、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调整。更及时、更全面掌握学生家庭经济信息,努力做到准确、全面、动态管理,全程跟踪助学贷款学生,确保能够及时联系到学生,将还贷还息政策提前通知学生。毕业后定期与学生联系,关心贫困生工作生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用心感动学生,做到与学生感情联系不断档,使他们时刻感受到母校的关怀和厚爱,全程全心服务学生。

四、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提高还贷的积极性

制度建设是保障。在追贷过程中,建立责任清晰、奖罚分明的制度,调动各方面还贷还息的积极性。首先建立学院、辅导员贷款负责制。辅导员是贷款学生的学校联系人,是学生接触最多、最具感召力的老师,也是学生还贷的直接责任人。将学生还贷还息违约率,与辅导员评优评先挂钩,设立助学贷款奖励制度,提高辅导员追贷的积极性。学生方面,抓住学生提前还贷的时机,建立提前还贷、按时还贷奖励制度,鼓励学生提前还贷、按时还贷。如果学生能够毕业前还清贷款,将极大缓解学校追贷压力,降低贷款违约的风险。毕业前半年是学生提前还贷的高峰时期,由于工作原因,部分有条件的同学毕业前还清贷款。积极动员学生提前还贷,采取集体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讲解毕业还贷政策和提前还贷方法,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解决还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提前还贷创造条件。对于提前还贷的毕业生,作为评选优秀毕业生优先条件之一。工作后按时还贷、提前还贷的学生,给其就业单位邮寄诚信表扬信,充分调动学生还贷的积极性。

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还贷的自觉性

目前,高校助学工作存在专职人员少、强度大、办公经费少的问题,往往被称作“苦活”、“脏活”,且将助学工作当做纯粹的事务性工作,容易忽略其中的教育意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学生工作者在开展资助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助学贷款是培育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工作内容和学生教育载体[2]。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道德观念的深层内涵。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意识和感恩心理缺失的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思想教育的实物支点,开展丰富多样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还贷的自觉性。开展诚信教育。国家助学贷款最大优点是不需要担保的信用贷款,学校作为借款的介绍人和见证人,学生以个人的身份为保证获得贷款,手续便捷。大学生虽然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之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信任制度,学生考试作弊屡、论文抄袭、贷款违约等诚信缺失的问题仍旧突出,学校追贷压力较大。学校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贯穿于贫困认定、贷款签约、发放全过程,强化诚信意识,倡导文明自律。首先,通过班会、毕业生座谈会等途径进行诚信宣传,毕业时举行毕业诚信还款承诺集体宣誓,签订还款承诺书,讲解还款时间及流程,向学生说明贷款违约对个人信用度的影响及个人贷款的限制,对学校、个人声誉的不良影响,社会法规约束措施促使学生还贷。利用电视、网络及身边的诚实守信的榜样,树立标杆,营造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舆论氛围,使学生还贷款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最基本道德[3]。90后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突出,感恩意识淡薄;另一方面高校奖贷助工作多是辅导员兼职,负责助学贷款的申请、审批、合同签订、发放,仅仅当做繁琐的任务来完成,无暇顾及助学贷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只是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经济资助,认为只要给予学生经济资助学生就应心存感恩,但是部分同学视国家助学贷款、学校经济资助为理所当然,存在“靠“”要“”争”的思想,为了获得经济资助,不惜出具虚假家庭贫困证明,同学之间争贫困骗资助令人痛心的现象,而对政府、学校、资助人并无感恩之心。首先高校和辅导员应重视资助工作的思想教育作用,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

加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学生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最终受益人,让学生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历史沿革,了解政府和学校、银行在助学贷款中扮演的角色,使学生感受到政府对贫困生的关注、关心、关爱,使学生怀着感恩的心,珍惜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从内心感恩祖国、感恩社会,使助学贷款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开展感恩实践活动。每年学校、班级举行助学贷款感恩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助学贷款学生人人参与,抒怀,表达对祖国恩情。组织受助学生给资助者写一封感谢信,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使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还有寒暑假给父母做一次足底按摩、感谢身边的人等丰富多样的践行感恩活动。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育人功能,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缓解学生经济上贫困,而且应以资助工作为载体,塑造贫困生健全人格,解决其思想上的贫困,将贫困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我国建立起了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生活困难状况。但是,中医院校农村地区学生多,贫困生比例大、贫困程度重,仍有部分学生未能获得经济资助。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校友个人设立奖、助学基金,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其他物资支持,如发放棉被、临时补助等多种形式资助贫困生,缓解学生经济困难。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在校生人数激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成倍增长,学校今后将面临着更大的助学贷款还本还息压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学生缴纳学费和部分住宿费,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后顾之忧,是贫困生在校学习的定心丸,挽救了一个贫困家庭,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4]。做好助学贷款工作是学生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学生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制度的设计与政策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探索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工作长期化、制度化,解决国家、社会、银行、学校贷款后顾之忧,是摆在每一位学生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家俊.试析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危机及其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4,4:76-80.

[2]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1,8(8):77-80.

[3]陈晨.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湖北民族职业学院,2011,7(3):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