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自我反思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06:4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长自我反思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长自我反思总结

篇1

2007年秋季学期,我校建校之初,二至六年级的所有班级都是“混合型”班级,学生文化底子薄弱,教师施教困难。经研究发现,这些学生长期被教师、家长牵着鼻子走,没有自主、自评的意识,没有自律、自理的习惯,更加缺少“三思而后行”的反思习惯与能力。而我们知道,优秀学生多数情况下更习惯于“学习反思”。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学习薄弱问题,我们决定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入手,以课题引领的方式,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由教师与家长共同帮助并督促学生根据学校制订的教学目标,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表现进行审视、回顾、分析,强化正确认知,及时调控不良行为,总结成长规律,实现全面发展。

一、搭建日常反思平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我们课题组从引导学生写一周总结开始,创编了《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供一至六年级学生使用。我们指导学生每周回顾总结并填写一周以来的在校情况,包括有哪些进步、哪些方面没有做好等内容。同时,让学生学会对父母、教师、同学“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失败、困惑等,使教师、家长了解自己,并得到教师、家长有针对性的鼓励和建议。这种无声的交流,有效地整合了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调动了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力量,增进了与他们的相互了解,使教育达到遇物而诲、遇事而教的境界,同时还促进了学校温馨和谐、团结友爱氛围的形成。

(一)《我的成长足迹》(实验版)各环节内容简介(图示如下)

我的成长足迹

年 月 日 第 周

1.点击成功——在自我反思中体会成长的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每个星期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挖掘自己身上所蕴藏的“闪光点”,使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享受成长的乐趣,进而产生“我能行”的信心。一位学生在“点击成功”中写道:这个星期里,我的成功之处是:组长工作很负责,做得挺好。在班上排练校园舞时,我很认真,跳得还不错。加油!跳出最漂亮的动作!在课堂上我很安静也很认真,改掉了分心的小毛病。在家里,我的美术字学得不错,画画也进步了。我还喜欢经常复习功课,这点做得不错,继续努力、加油吧!

2.刷新自我——在自我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进步或成功固然是件快乐的事情,但如果一味求好,而不进行冷静思考、全面审视,容易让学生忘乎所以、失去方向。因此,在引导学生寻找“闪光点”的同时,我们还注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刷新”缺点,使之成为过去,以达到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一位学生在“刷新自我”中这样写道:这个星期,我在习作和做作业时出现了较多错别字,我一定要赶快“消灭”错别字。我以后应该这样做:①写字时想想字义字音。②写完检查一遍,改正错别字。③请同学帮我检查,我改正后还请她再为我出题测试。这样我的错别字应该能减少许多。

3.日积月累——在自我反思中学会学习,充实自我。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没有积累,就没有收获。让学生每周抽一定的时间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一位学生在“日积月累”中这样写道:这个星期,我在丰富的学习海洋中收获了许多的知识:在方向与位置中我知道了可以用数对确定位置,使用数对时要先从左到右看横排的数,再从下到上看竖排的数。我还学习了确定方向位置,如以中心广场为观测点,方方家的位置是西偏南60°,距离中心广场100米。我还认识了生活中的负数,知道了比较负数的大小和读写负数的方法。通过这周的学习,我觉得只要用心,学习数学并不难,其实,生活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奥秘,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4.敞开心扉——在群体交流中寻找新的自我。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就是把“单纯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生活在群体中,也就必然有着群体间的交流与共处,或者说需要群体的力量促进自我提升。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家长、老师与同学对自己一周表现的意见,并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和沟通,引发学生反思群体对自己的评价,学会依靠群体的力量发现新的自我,追求更大的发展。一位学生在与家长对话时是这样说的:爸爸妈妈,上周的我已经改变了许多,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不等人,随着时间的增长,我慢慢长大,我的知识也随之增加了。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对我的培养与关爱。家长的回复是:年龄在增长,知识在增多。你开始思考一个人的成长了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太小,无法完成《我的成长足迹》的填写工作,于是我们对《我的成长足迹》做了修订,仅供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

(二)《我的成长足迹》(修订版)各环节内容简介(图示如下)

第一板块:“日积月累”做学问

引导学生回顾一周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也可以是课外阅读与特长学习等方面),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整理、总结概括,并把一周所汲取的知识点与学习感悟付诸笔端。

第二板块:“敞开心扉”做真人

对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同时对自己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最终完善自我。其中,与家长的对话主要是在前一周末与父母定好本周的目标或心愿,让父母监督自己的完成情况,与父母交流自己达成目标或心愿的感悟。与老师的对话主要是跟老师交流自己一周来的学习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困惑与心里话,也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与同学的对话则要求学生每周一确定自己本周学习与交流的对象,双方互相观察、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然后于周五写出对方在一周内的表现,并给出评价和建议(注意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发现,寻找同学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感悟主要是在周末认真总结自己在前一周末定下的本周小目标或需要改进的方向的达成情况,以目标鞭策自己不断努力,督促自己扬长避短;也可以写一写本周的一些感悟。

在修订版的《我的成长足迹》中,我们还增加了“期中回顾反思”与“期末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不但养成一周总结、反思的习惯,还养成阶段总结、反思的习惯,推动反思型学生的形成。

期中回顾反思

年 月 日 第 周

期末回顾反思

年 月 日 第 周

(三)拓展与延伸

在学生撰写《我的成长足迹》的过程中,我校还开展了《我的成长故事》与《爸爸妈妈(老师),我长大了》作文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走过的历程,写下点滴感悟,并把好的学生作品刊登于校刊《明德学苑》上。同时组织《我的成长小书》及《知识乐园》手抄报评比展演活动。此外,还引导学生制作闪光集或评点本,写自警日(周)记、值日(周)总结、错题反思集、班级日记,整理成长档案等。课题组定期研究个别比较复杂的案例,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撰写《我的成长足迹》都能得到反思、触动,努力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树立“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能让自己掉队”的自我发展信念。

撰写《我的成长足迹》,不仅仅在于积累知识、沟通心灵,更在于引导方法、传递力量、传承精神,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日积月累做学问,敞开心扉做真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播种思想的田园,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主战场。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的反思行为常态化,我们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兼顾师生心理因素对构建反思型课堂的影响,力求建构简约有效的课堂。通过多次研讨、反复试教、修改整合,我校构建了“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发、生成了相关的备课本、听课本,在全校推广使用。

(一)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备课方案(见图示)及教学各环节简述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具体包括温故导新、探索交流、反思运用、感悟拓展四大教学环节。

1.温故导新。学习新知识之前,指导学生结合每课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反思与交流,收集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与新知识关联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还要用到的其他知识等。如语文课联系已学的字词、与课文密切关联的资料,数学课融合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品德课联系生活经验等,这种知识间的纵向对比以及学生间的横向交流,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在对比与联系中形成反思意识。如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我们这样温故导新:①我们三年级时已经对分数有初步认识,请你谈谈对分数的认识。②请你说出几个分数,并说说这些分数表示什么。③出示1个、2个、8个圆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分一分它们的,并说一说分别把谁看做整体“1”(单位“1”)。④说一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探索交流。一节课中,最紧要之处就体现在对新知的探索与交流这一环节中,而这短短的20分钟,正是我们用来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探索过程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方法与自我认识不断调整、对比与反思的过程,学生之间的交流则是学生群体之间互相协商、对比与反思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冲动型学生会慢慢沉淀、蜕变,最终向反思型学生靠拢;而原本偏向于反思型的学生,则更容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好的方法,更善于与人合作交流。还是以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为例,我们这样组织探索交流:①出示探究问题:有两盒圆珠笔,你能分别拿出它们的吗?你准备怎么拿?②探索与交流:先由2名学生到讲台拿圆珠笔,引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再让学生提出疑惑问题。③小组探索:两人都是拿一盒圆珠笔的,为什么两人拿的支数却不一样?④各组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论。⑤展示两盒圆珠笔支数,让学生顿悟:“原来两盒圆珠笔的支数不一样,一盒有4支、一盒却有6支。”从而验证了学生在小组探索中的猜想。⑥结论: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

3.反思运用。新授课结束之后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小结,让学生反复比较、提炼,对新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小结之后再运用,让学生逐渐养成及时反思、善于运用的良好习惯。在《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中,我们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运用:①想一想:通过本课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对本课知识做一个简单整理。②练一练。包括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和综合练习三个内容(具体内容略)。

4.感悟拓展。让学生畅所欲言,反思本课收获,发表学习感想,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气,让学生在反思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促使他们乐做反思型学生。通常我们会通过“填写反思卡”或是引导学生做课外实践的方式,展开这一教学环节。这也是培养反思型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这个过程中,学生善想会思,善归纳懂梳理,善比较会融合。如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一课,我们让学生填写了这样一张反思卡,并附拓展练习如下:

拓展练习

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都可以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二)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在推进“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研讨形成了学校特色课堂约定,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思”作出具体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附课堂约定如下(见下表):

三、创新以反思为特色的活动与评价新模式

(一)开展反思型特色活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以“反思”为题眼,开展反思型特色活动,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如制作“小小自我警示卡”,使学生学会自省;通过建立“会诊卡”,使学生学会自“治”;通过制订“日程表”,使学生学会自“理”;通过开展名言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生活真谛;开展班徽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班级特色,培养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组织学生制订班级公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团队的优点和不足,增强规则意识;组织“成长”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老师对自己的爱;组织问卷调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发现自身成功之处,也勇于刷新自我;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反思个群关系,培养关爱之心,形成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开展各种感恩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获得的爱,从而懂得感激与关爱、尊重与体贴;通过训练学生冥想,让学生浮躁的心沉静;通过训练学生整理贴身物品,教会学生生活有条理;还训练学生以自律克制废话,以自信克服胆怯,用放弃对付贪玩的念头,以交流治疗封闭……

“自警卡”范例

小明脾气急躁,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同学起冲突,引来同学的频频“告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认清了自己的毛病,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班主任就此问题引导该生制作“自警卡”如下:

(二)创新学生评价方式,刷新养成教育新篇章

1.我们从课改理念出发,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的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结合我校实际,在班级评价上“变一为三”——变“先进班级评比”为“自觉学习先进集体”“行为规范先进集体”“劳动服务先进集体”,把习惯养成教育分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三大板块来开展;在个人评比上则变单一为多样,除了传统的“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比之外,又增加了“自觉学习积极分子”“行为规范积极分子”“劳动服务积极分子”“体育锻炼积极分子”“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等评比。这种尊重差异、体现个性的评价机制,既激发了学生树立起“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让自己掉队”这样富有竞争性的争先创优的信念,更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与劳动习惯。

2.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对各年级学生提出了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一年级侧重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使学生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二年级继续做好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上升至人的生活品德,建立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乃至良好的个性;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纪律分化时期,这个阶段我们强化德育,引入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公共道德方面教育,开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养成每天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新闻的习惯,并能与家长、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评论新闻时事;五、六年级开始,学生的体形有了微小的变化,独立的见解、逆反的心理逐步形成。这个阶段就是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为人处世道理、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以及对生理知识的认识了解。在学习上加强自学能力的训练,逐步与中学学习接轨,形成“自学能力——阅读理解——总结概括能力——认识过程方法”的学习训练链。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能整理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并根据知识结构,自觉掌握学习方法。

3.为使养成教育行之有效,我们提出一个阶段系统抓一系列“小事”的口号,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通过每周确定一个行为训练重点,让学生反复强化训练而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三)建立家校教育联盟

在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过程中,我校以家校合作为主要途径,社会力量为辅助渠道,竭力打造教育共同体。首先是通过定期开展“给家长一封信”,家校研讨沙龙,家校教育问卷调查,“我与家长同为校园献出一份力”活动等,带领家长及社会有心人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深入教育,唤醒家长与社会的教育意识与教育爱心,唤醒家长、社会的教育反思意识。同时,为形成育合力,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首先是面向教师,提出了教育教学工作要在“育人”上下工夫,教师要在思想、身体、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关爱学生,懂得激励每一名学生求上进,赏识每一名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活动,期待每一名学生的成功;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懂得自觉组建良好班集体,树立良好班风,培养良好品格,做“三好”学生(自觉学习好、行为规范好、劳动服务好)的要求;面向家长,提出了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与对话”,善于配合学校引导孩子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这样做,端正了教师、家长与社会对学生成长引导的态度,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营造了温和适宜的大环境。

(四)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开展学生反思意识、反思态度、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的调研,深入实际进行观察、面谈,与家长交流,以及从侧面了解,跟踪调查,个案分析或整体研究等,提炼了反思型学生的基本素养,拓展了反思型学生的外延,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1.反思型学生基本素养:主动汲取知识的意识与态度、较强的学结概括能力与习惯、多向比较的意识与习惯、沟通对话的意识与习惯、自省自悟的意识与习惯。

2.反思型学生的成长条件:渴望超越的动机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动力,勇于进取的态度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前提,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基石,自我监控能力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保证。

3.反思型学生的学习特征:自主性、批判性、探究性、发展性。

4.反思型学生的成长要求:加强思想引导,培养意志品质;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互动反思关系;丰富反思内容,提高反思能力;勤作教学反思,实现双边共赢。

反思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堂课,一个知识点,一个学习内容的反思,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多个知识点,或多个学习内容的反思;可以是单个学科的纵向对比反思,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对比反思;可以是对成功的感悟,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反思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填写课堂反思卡、谈学习感悟、撰写一周成长足迹、整理成长档案、做成长小书、做知识小报、撰写我的成长故事等。

5.反思型学生的培养途径:(1)创一个氛围,激发学生反思意识。留一点余地,给学生反思空间。建立成长档案袋、做反思调查问卷、填写课堂反思卡、撰写“我的成长足迹”、建立反思作品展示台等。(2)教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如错误反思法、检验反思法、对话反思法、质疑反思法、比较反思法、总结反思法。

6.反思型学生的培养策略: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培养合力;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反思氛围;引导多向比较,学会反思方法。

7.反思型学生的培养模式:构建反思型课堂,播撒反思种子;创建反思档案,促进反思生成;营造反思氛围,养成反思习惯;开展反思型主题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课题组成员名单:陆惠兰 李一心

陈国冰 吴堂林 蔡庆凤 黄世林

曾昭然 叶 琳 黄雨霞 黄 欢

陈慧薇 王 敏 陈洁怡 陈 莉

篇2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难以理解的还是熟练掌握的事实、概念、原理和理论,学习者都能够对其产生一个整合的、符合常识的表征或者解释系统。因此,数学课堂上,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时,要引导学生回望探究过程,归纳知识规律,总结学习方法。在一节数学教学活动结束之前,还要引导学生回望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小结,这就是老师们近年来常用的方式:“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这节课你满意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对自己所学知识、能力、学习兴趣、内心感受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估。

二、比较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学习策略的多样性。由于学生个体素质的不同,学习策略有优有劣。我们要在充分肯定多种学习策略合理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比较,学习借鉴、掌握运用别人先进的学习策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

三、反思学习成效,学会自我调控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检测有当堂检测、单元检测等内容,有试卷、实践操作、试验报告等多种形式。检测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检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发挥检测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的帮助和改进功能。

我把每天的数学独立作业当成当堂检测。一个旧作业本用完后,总是引导学生统计获得各种等级的次数,把我每一次有多种解法的题主动做了选作题的同学记上“”,还要求学生数一数你一共得了多少个“”,就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平时的学习状况进行小结。

单元检测后,首先教师在全班进行质量分析,包括总体概况、典型案例分析、问题及改进措施。之后不仅要求学生订正试卷,另外还要求学生在试卷上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反思并写下来。(1)你在哪些方面进步了?(2)问题在哪些方面?(3)原因是什么?(4)今后的打算。家长看到试卷后,不能只签姓名,还要签意见,包括:①你的孩子的成绩,你满意吗?②他的问题在哪里?③你对你的孩子有什么建议?④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要求?有个学生在检测试卷上是这样写的:谢谢老师,这两次我的检测成绩有很大的进步,但我还是有粗心大意的毛病,今后我要更细心些,做完后,一定要认真检查。

这样,通过反思教学成效,使检测评价成为提高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手段之一。

四、建立个人成长袋,培养自我评估能力

个人成长袋的建立,可以保留学生成长的足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评估能力。

这一学期,我尝试在数学学科建立个人成长袋。号召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档案袋,贴上标签,写上学校、班级、姓名,然后由自己保存。引导学生首先在里面放每个单元的检测试卷、已做了统计的课堂作业、收集的数学小资料、制作的数学小报、课堂上最佳的解题方法……另外,还要放上一本材料纸,选用一张材料纸写上目录,其余留作当天记录最佳解题策略、最有意义的活动、最精彩的发言、总结等。期末总结,我都是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本学期你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你学得最好的是哪一部分内容?你还想学习哪些有关内容?下学期,有什么新的打算?同时,我还要求学生评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你喜欢上数学课吗?写出你的理由。”

当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把她的想法做成一个精美的微型挂历,并用粉红色丝带扎起来送给我时,那份激动与惊喜,至今想起来,还仿佛发生在昨天,这是一个小女孩用心绘制的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我喜欢上您的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听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很有趣。这一份反思,让我们共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

篇3

在实施教育时如何能够将教育过程“有痕化”,将学生每一天的成长过程存储起来,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从而促进学生冷静思考、客观分析、正视自我、倾听自我呢?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设计的“成长模块图”就有这种功能。

“成长模块图”的基本框架

成长模块图是根据学生的每日表现,采用上升和下降的形式记录学生当天的得失成败,形成一目了然的成长曲线模块图。通过模块图,能够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学生某段时间内的表现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下面是以某一周为例的成长模块设计简图(图1)。

设计图说明:

1. 时间:模块图一般以一个周期为一次循环,周期可按周、月或天进行计算。有时可根据评价内容的特殊性和需要来确定周期的长短。

2. 升降:按照制定出的升降条例进行升降。一般蓝色区域代表上升区,红色区域代表下降区,这样有利于将升降幅度进行对比与分析。每次上升时以前一天的最低点作为起点上升,下降时以前面的最高点作为起点下降。

3. 要点记录。每天用最简洁的语言记录下上升和下降的原因,这样便于最后的回顾、总结、反思和交流。

4. 每周一得。根据色块图的对比情况,结合要点记录反思自我行为,从成败得失方面总结成文,以便今后借鉴和学习。

“成长模块图”的操作与实施

(一)制定条例

制定的条例一般分两种:共性条例与个性条例。所谓共性条例即所有学生必须共同遵守和达成的学习、行为等原则;个性条例指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自身弱点)制定的有针对性的压制与牵引条例。下面是根据开学初某班学生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制定的班级共性条例。

2010~2011 年第2 学期第一周期

“成长模块”参评细则

一、符合下列规定的,每次每条上升2 格:

①课堂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被任课教师评为“课堂小明星”(每堂课的任课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评出10 名“课堂小明星”);

②能自觉主动完成作业,作业等级为A;

③当天有突出表现(如考试成绩优异、有感人行为、获得各种荣誉等);

④讲究卫生,在每天的卫生抽查中得到“环保小卫士”卡;

⑤其它(根据具体情况经班委会商讨后决定)。

二、有下面情形之一的,一次下降1 格:

①受老师批评或处分;

②被他人(包括家长)举报有违反各项规定,且情况属实;

③作业等级为C 以下。

当然,共性条例需要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和学生最近发展区所呈现出的状态予以及时修改和完善。

个性条例(图2)一般是学生在他人对自己指出存在的问题后有针对性地对共性条例进行的补充和修改,因此应因人而异。个性条例对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自我反省与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通过小组内互相制定、互相提醒与监督来制定与实施。比如,作业拖拉的学生可以增加“按时完成作业且书写认真,上升2 格,作业拖拉一次下降1 格”的条例。

通过制定这些有针对性的个性条例,可以使学生的自我教育目标更为明确。个性条例必须在班委会的监督下才可以实施,由本人申请,班委会核实后给予批复,这样可以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个别自我保护和攀比的现象。

(二)统计记录

记录时间一般为每天晚上与周末,分为日详尽记录和周对比分析记录两种形式。日详尽记录即根据上升与下降的条例于当日晚上进行上升与下降的统计。日详尽记录还可以应时记录。

周对比分析记录是从整体上对本周的成长模块色块图进行综合观察与统计。周对比分析记录的步骤可分为如下几步:

1. 统计格数。分别统计出蓝块与红块的格数以便作进一步分析。

2. 总结规律。通过格数的对比总结出本周上升或下降模块图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还要看上升与下降的幅度,如蓝色超过红色多少或蓝色低于红色多少等。

3. 统计表格。将分析统计出的规律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如图3所示),为总结反思提供具体数据。

“成长模块图”的优势所在

相对于其它的一些评价方式和手段,成长模块图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操作比较简单,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的形象感比较强,可以通过具有可感性的模块曲线让学生具象化地感知自己的成长过程,帮助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我。在阶段性的模块图统计、对比分析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模块图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反思,这是促进学生自省和成长的关键之处。总结反思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进步与不足。在一定周期内,自身取得了哪些进步、是如何取得这些进步、有什么心得与体会,对这些要及时进行回顾与归纳。对不足之处要作深入浅出的立体分析,这对于促进今后的成长非常关键,也是能否倾听自我的重要体现。

2. 典型与突出。综合分析所有记录资料,筛选出典型、突出的正反事例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

3. 对比与借鉴。将自己的成长模块图与小组及班级内其他伙伴的模块图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便多角度、全方位发现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进步。

4. 修改与提升。要根据已经分析对比出的各项结果和数据对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以便下一周期更好地评价与反思。修改时可根据自身较弱的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同时,对自己做得较好的方面可以逐步分离出评价内容。这样通过不断对成长模块图的评价体系进行更新和重组,使成长模块图始终处于促进自我倾听和反思的最佳状态。

以下选择了一些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具有代表性的总结反思片段:

A: 本周我的成长模块图中全是蓝块,一路高升。看到满眼蓝色,心里格外高兴。本周,我时刻对照条例要求,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力争使自己做得最好。

B:本周四我的上升格停滞,下降5格。说明人在放松警惕时很容易犯错误,我一定会牢记周四给我的教训。

C:这周我的模块图红色块占了五分之四,特别是到周五竟然一下下降到最底层。说明这周我表现很不稳定,学习处于散漫状态……

学生从成长模块图中还总结出了很多道理:

成功到来时往往也伴随着失败的可能。只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珍惜每一天,你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模块图可以重新填涂,但过去的永远不会重来——从头抓起!

成长就如模块图一样变化莫测,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有惊喜,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让自己今后的路走得更坚实……

有些学生甚至从成长模块图中看出了自己的性格:

我是个比较随便的孩子,做事马虎,所以成长模块曲线总是起伏不定。

我规规矩矩,踏踏实实。你看我的成长曲线基本都是稳步上升,没有大起大落。

我的成长模块图上升幅度大,都是我加分多的原因。体育、音乐、演讲、奥数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挑战自我……

“成长模块图”的迁移与应用

成长模块图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完善与提高,还在于它对于班级管理和小组合作都有重要作用。

1. 小组合作模块图。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小组成长模块图,通过班级协商,共同讨论制定出适合小组竞赛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各小组进行综合评价,完成模块图的上升与下降统计,然后评出优胜小组。小组合作模块图的评价要重在合作与互助上,要通过小组模块图的建立与评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及对集体的责任心。

篇4

【关键词】小学教师 教学反思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86-01

从古至今我们人类就有自我反省,有自己认识自己的一种意识,也就是一种反思的写照。而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教学反思是极其重要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常提不衰的观点,在各种期刊和硕博论文上每年都会出现有关教师教学反思的文章。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从这个公式中不难看出,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作用。

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更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是比较快的,是成长的重要时期。教师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

一、有关反思的相关概念

(一)反思。通过查阅新华字典得知:反思是思考过去的经验,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反思就是思考过去的事件,自己当时的表现,是一种思维活动,在这种思维活动中总结经验,批判错误,得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关于教学反思,我国学者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学者观点的总结。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大脑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审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教学中的反应,以及对教学评价等整体性的回顾,并从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升的循环往复的一种行为。

二、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里不接受反思。有些教师对反思的认识不足,少数教师认为反思没有必要性,只要教学取得相应的效果,反思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在教学设计关于反思的部分有些是应付检查,寥寥写上几笔,有些甚至检查时才会补写,在实习过程中就听见有教师说“最不愿意写的就是反思,课还没教‘热乎’,就开始反思”等一些不愿反思的类似话语,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反思的认识非常淡薄,存在不愿意反思的教学情绪。反思对于小学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组成部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教师对反思的认识不清晰,思想上没有达到一种认同,没有形成反思意识。

(二)教师不会反思,反思层面浅显。反思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对为什么要反思,如何进行反思,反思将要达到什么效果形成清醒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都有反思活动,只是有些教师对自己行为和反思没有一定的意识,没有发现反思这种隐性资源。反思方式比较单一浅显,虽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但是没有改进的意见;对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纠正,但是没有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在尝试解决无果的情况下,从而放弃某些促使学生改进的行为出现,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三)被动反思,缺少自我提升的意识。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与进步是心理内在的一种需要,具备这种自我要求进步的内在驱力才能使自己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小学教师的成长,应该是自身要有发展的意识。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有悖于自己教学初衷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抓住反思的良好契机。有些教师认为小学教师无非是备好课,组织好课堂教学,年复一年的重复着机械的劳动,这种思想上不求进步的现象,自然会影响到反思意识的形成。而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课改的要求,进行的反思势必会流于形式,从而降低教师教学反思的实效性。

三、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改进策略

(一)自觉养成反思意识,不断强化。小学教师应该具有反思的意识,在心理上应该对反思形成一种认同,进而自觉养成反思意识,并且将这种反思意识内化为一种教学素养。在教学行为发生前,教学行为进行时,教学行为结束后时刻有一种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心理意识。

1.认识反思的重要性。教师自我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不是为完成某项教学规定,某种教学的任务,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有了心理上的认同,在开展的反思活动中,才能更有效。反思是自己站在一个比原来更高的层次上反观自己教学中的某些行为,能对自己所发生的教学活动有新的认识。

2.将反思行为深化。教师在上课时或课后写反思随笔,在有这种行为的基础上,把随笔誊写在一个固定的反思本子上,并对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进行持续的反思,将多次反思的结果整合深化,并且在相关学科,例如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的理论支撑下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达到一种深层次的反思。

(二)多读书,间接经验的运用。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书籍对于教师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多读书,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其一生都是有益处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有经验人的一些关于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师读书之后,会不自觉地反观自己教学中类似的情况,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和书中作者的观点进行对比,无形中促进反思意识的形成。

(三) 教师教学反思应学会合作借鉴。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会反思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学习他人优点、勇于接受他人批评、心胸豁达的人,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向专家、其他同行的人开放自己的课堂。听取专家的指导,同行的意见,走进同行的课堂,用旁观者的眼睛去审视一节课,从而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接受别人走进自己的课堂,不应固步自封地将自己的教室关的紧紧的,能够及时地向同行请教自己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并且用平和批判的心情去看待他人提出的建议,做到更好的改进。教师的教学反思要形成一种反思意思,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P7-35.

[2]闫艳.对小学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06(02),P31-35.

[3]陈晓娟.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探讨[J].教育探索2004(10),P111-113.

[4]吴永凯.试论反思理论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教育与管理.2011(06),P40-42.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教学反思;切入点;优化和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1-02

日益频繁广泛、日渐深化的教育改革使得广大教师不得不直面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教师必须掌握研究、反思教学的能力。以下是本人针对物理学科进行教学反思的尝试和观点所做的一点简单阐述。

一、精选、精读一些好书,反思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方式呈现多样变化,教学观念也要不断地更新。更新观念,最好的途径就是不断地学习。而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就离不开对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例如李吉林、魏书生、吴正宪、李镇西、高万祥、于漪、孙双金、黄爱华等教育家编写的《教育学成长丛书》、李希贵所著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万炜的所著《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等一系列好书体现的教学理念就能成为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撑,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就要了解和掌握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对本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学习。

二、关注、研究物理问题,反思充实知识体系

教学工作日新月异,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惊人,教学工作者单靠学生时期的知识储备,肯定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工作的要求。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时刻关注本学科的知识更新,掌握本学科最新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物理学科,它非常强调物理过程和状态的分析,更强调物理状态存在和变化的原因,以及物理过程中研究对象遵循的物理规律。因此,物理教学中首先要对问题本身所指的研究对象做出详尽的分析,弄清初始状态以及接下来的过程,同时判断研究对象在每个过程中的特征和遵循的规律。有时还要将问题延伸,扩展到与问题知识点、思维特点相似或相反的问题,然后归纳总结解答这些相似或相反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掌握、了解上课环节,反思完善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一种反思形式,作为教师,每上一节课都有自己满意或不足的地方,上完课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使教学经验理性化,这对指导和改进后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后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思“情景创设”:每节课上完后,应对教学情景创设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思考所创设的情景是否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有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有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这节课的自我教学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改变修正下次课的情景创设,并及时调整教案。二思“上课效果”:备课的最终目的是上出一节好课,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一节课上完后,应从每一位学生的上课表情、问题回答、课堂练习、以及教师的课堂观察等环节反思本节课的实际效果,做到心中有数。效果好要有经验总结,效果差要找出原因,并在教案的教学反思项目中做好详尽的记载。三思“教法学法”:上完一节课,应反思教法上有无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无亮点;提问启发是否到位;习题训练是否得当,等等。记下这些得与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取舍,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四思“疏忽之处”:教学中的疏忽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安排不当,教学方法设计不得法,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没有突破,教学方式单一乏味等等。课后进行这样的反思,客观地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失误,并能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正确的面对这些问题,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我们的课堂便会越来越完美。

四、总结、撰写教学小结,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经验以及反思是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只有经过认真反思,使原始积累的经验不断地被修正、被强化、被优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经验才会得到提炼,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武器。教师还要对一定时段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形成文字,在反思中求得进步提高。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阶段性地写教学反思,可以不断地积累素材,寻找良策,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达到了深化思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目的。

五、建立、书写教师博客,反思优化教学思想

教师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而书写教师个人博客,是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博客平台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的机制,为教师之间构建起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反思氛围的形成。通过相互阅读和评论博客内容,可以在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和沟通社区。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总之,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优化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固步自封的心态,从而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并经过长期的反思使之得到重组和优化,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篇6

教师是课改实验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与新课程教学同行,形成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并尽快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一、紧跟时代,把握脉搏,造就博学而进取的语文教师

1.深刻领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从课程性质上说,语文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做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领会语文新课标的基本体系,明确教学性质、地位及作用;二是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学科内容;三是根据新课标的基准,时时反思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水平。

2.注重更新高中语文教学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时时关注教学知识的更新,改变不正确、不准确的教学知识,树立强烈的知识更新意识。实践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新课程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二、提倡争鸣,鼓励创新,塑造开放自由的学术讨论环境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面,同样可以认为“独教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学争鸣”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学经验交流,塑造开放自由的教学讨论环境。实践中,主要的交流研讨方式有:

1.课改交流会

在语文教师之间定期进行课改交流会,集中学习新课改精神,研讨课程标准,探讨教学方法的革新,在教师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当然,也要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多总结经验,积累教学案例。

2.课改论文与专家引领

提倡高中语文教师将源自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反思总结成相关课改论文,这样既可以实现对教学经验的理论概括,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老师能够从中汲取思考和启发。此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省内外的专家来校讲座,及时将最前沿的高中语文教育信息引进校园。

三、注重教学,关注实践,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这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自我实践检验;第二则是来自于学校(或其他教师)的评价检验。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应论述。

1.自我评价检验

自我评价检验是一种语文教师进行“自省”的过程,这通常很难为外人所观察,而主要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来实现。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的自我发现、自我引导将形成有效的内驱力,从而推动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过程。如许多老师在讲授完一节课后,都会在课下把自己这节课中完成好的环节和内容予以系统归纳,从中找出今后值得发扬的方面,同时也会将完成不好的地方进行梳理,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避免,从中找到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2.他人的评价检验

他人的评价检验是来源于外部的推动力。举一个简单的听课例子来说,有位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赤壁赋》时预先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要学生理解课文展现的情、景、理的关系;二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而这位老师在进行课文讲解中却重点概括了各段落的讲述内容,同时画出了一条“喜――悲――喜”的情感线索。有听课老师就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样的情感线索虽然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却难以达到预设目标的目的。可见,通过这种他人的评价检验,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不断发现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专业化成长过程。

四、注重引导,多种激励,激发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

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激励和引导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开展“自学――反思”式的校本培训

正如上文所说,促进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内驱力的推动。而这种内驱力的形成则离不开教师的自学与反思。在这方面,学校可适当指定部分教师阅读书目,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总结心得体会,同时将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认知,并进一步转化为教学中的有用工具。从而改进教学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坚持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改考评

篇7

一、反思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制订,要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有些教师把教学目标形式化、空洞化,以为制订、设计教学目标没有太大的意义,对此缺少足够的认识。殊不知目标能否实现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作深刻的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具体化的基础上层次化、精心化,同时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其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二、反思教学过程

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保持课堂张力和活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教师课后反思就是使教学过程设计更合理,更优化,即教学过程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能否适时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创造更新。

三、反思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解决课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反思不是对课程简单的回顾,而是要针对课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整改,对其优点进行发挥,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掌握反思方法

反思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选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最常用的有自我提问法。有成就的教师往往都是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后反思这一途径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8

关键词:教学反思;内容;形式

教育作为一项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离不开教师时常进行深入冷静的反思。那么,教师应该反思什么,又该怎样进行反思呢?

1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会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或独具匠心之处,比如巧妙新颖的引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等。对于这些“亮点”,我们要以科学的眼光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总结,努力使自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感悟,从偶然的收获走向必然的成功。这样不仅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还能为以后教学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料。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缺憾的艺术。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再好的课堂教学也难免存在不足。比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方法等。对于这些“败笔”,我们更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深刻的反思、剖析、梳理,找出原因,探究解决策略,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日臻完善。

(3)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更不可能百分百地预见孩子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往往能成为擦亮课堂的神奇火种,使教师产生一些教学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突如其来,若不及时利用反思去捕捉,便会转瞬即逝,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如果将这些灵感及时记录下来,它们就会像是串连起来的一条美丽的“教学智慧”项链。

(4)反思学生学习中的“妙想”。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对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奇思妙想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提出问题。这些奇思妙想往往可以拓宽师生的思路,有的还可以把教学引向,补充和完善教学。教师应该合理驾驭这些奇思妙想,及时反思、记录,为以后的教学补充一些新鲜的“血液”,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教学反思的具体形式

(1)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自我。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思维方式只有在理论的支撑下才能得以改善,反思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升。思辨力是制约教师反思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思辨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反思效果。要激活思辨力,教师就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思维方法,并自觉地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就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

(2)在教学交流中反省自我。 教学离不开交流。反思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需要群体的支持。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教师要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对方如何组织课堂,或者可向别人请教自己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看看他们在教学中是如何处理的等。通过同事之间的帮助来促使自己去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同事为“镜”,在教学交流中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在勤思多记中完善自我。 反思的最好方式,就是诉诸文字。撰写教学日志就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在每一堂课结束或一天的工作后,都应该用文字形式记录下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倏忽火花、点滴感受。这些都是反思的果实,也是今后系统性反思的基础。写日志进行反思是灵活多样的。撰写反思日志是我们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它能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不断提高。

总之,反思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对一个教师来说,其专业成长的历程就是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常性反思可以获得熟练的教学技能,从而获得专业教师所独有的专业智慧。

参考文献:

[ 1] 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 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

篇9

一、要善于自我提问,在质疑中解决难题

我们经常和学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有小进步,大疑则有大进步”。我们作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才能更有效的帮助你钻研教材、寻求到适合你本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多问一问:“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我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可能会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你的备课思路回答,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等。

二、要善于做课后总结分析,在反思中完善教学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种感受,一个人同时执教同年级、同学科的两个班,无任课前怎样认真地备课,讲课时总感觉到每天第二堂课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每上完一节课后,不管有意无意大家都会总结课堂中的一些得失,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时进行调整,正是由于这些总结和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明白这一点之后,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都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对课堂上的精彩之处,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是某个引起了学生浓厚兴趣的做法,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其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我都坚持较详细地记录下来,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同时加以完善,等待下次教学时拿来使用。而对于课堂上的疏漏、失误,我不但认真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而且还找其他老师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经常性的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让我的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许多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多想想我错在哪?我的教学毛病在哪?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要善于深入研究,在探究中寻求方法

课堂是我们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要让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因此,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反思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尤其重要。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对教材的知识点落实如何?或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课堂节奏感、密度大小适当吗?有没有让学生体验感悟?有否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反响如何?有关细节处理得当吗?有无改进提高之处?有没有对学生新的想法或观点质疑,充分鼓励并因势利导?对突发事件有没有机智应付?产生新的教学灵感没有?讲练结合得好吗?课堂小结如何?重点、难点突出、突破了吗?上课有没有激情?有否感召力?

篇10

【关键词】教学反思 专业成长 核心因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67-03

一 反思的含义

“反思”概念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洛克认为人的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与反思,感觉是外部经验,反思则是内部经验;反思就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斯宾诺莎认为反思的知识是对于观念的观念。黑格尔有时将“反思”称作“后思”,所谓“后思”则是思想反过来对于自身的认识,或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杜威则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识形式”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海德格尔则认为反思是人的“自识”活动。伯莱克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概括地说,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其相关观念自觉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

反思不同于一般的回想或回忆。尽管回想或回忆的目光也是反向的,但与反思却有着本质区别。回想或回忆的目光是指向过去的意识对象,是对象情境在头脑里的中性再现;而反思的目光指向的主要是过去的意识行为,具有价值评判的性质。如参加一次教学活动,事后将活动的内容或活动的情景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予以再现,这是回忆、回想;倘若对自己在活动过程或某个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判断与思考,就是反思了。

二 教学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使得教师的“反思”问题受到空前关注。美国卡耐基财团组织“全美教师标准委员会”制订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1993年),把“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列为制订教师专业化量表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我国,倡导教师对自身实践的反思,也开始成为研究教师专业化问题的主流。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反思是教学经验总结的重要基础。反思与经验总结都是一种指向过去经验的回溯性认识活动,是对于既有的经验性认识的再认识。经验的总结者可以是实践者本人,也可以是别人(如研究者)。比较常见的是实践者与研究者互相合作进行总结。如果实践者本人就是经验总结者或参与经验总结,那么,他首先应当对自身的实践过程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或经验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再认识,即进行认真的反思。因为反思是实践者的主体,反思者只能是实践主体自身。只有实践者自己才能了解和把握自己在经历实践过程中的全部体验和意识活动,别人是无法替代的。总结者必须在实践者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加工,才能形成具有较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完成经验总结。

反思不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一般来说,在教师专业能力训练中有以下三种反思:

1.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这是在教学设计准备阶段进行的反思,这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即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目的和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的和目标所需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作出反思。教学前反思包括环境分析与对象分析。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和学校背景、教学和学习条件。对象分析是对内部条件进行分析,主要是对学科材料和内容,教师自身特征和能力,学生特征和需要的分析。

2.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即在教学中及时、自觉地反思,使教学能高质、高效地进行。

3.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这种反思力求使经验理论化,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进,使教师逐渐形成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学后的反思,需要对所选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及根据这一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作出判断,教师作为行动主体,通常是在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完成之后对自身行为和相关的意识活动进行反思。这种在行动过程终结后对自己所经历事件的反思,往往是对行动过程整体性的总结性的批判思考,又称作“对行动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不断发生,需要教师随时作出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会受教学计划与设计的影响,在和学生的互动中,也会根据对学生的观察而进行修改和调整。教学前反思起点是否合适、难点是否突破、讲练是否透彻,据此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反思学生在课中的参与、学生在课中的交流、教学的目标达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后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教学的应变、教案的修正等。

三 教学实践中反思的内容

1.对备课的反思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对备课的反思内容主要是指反思有没有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弄清每个单元、每个章节、每个课时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有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没有精心设计上课的全过程等,如有没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该学年和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吗?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如何?学生已具备了哪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每个提问是否都围绕教学目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比另一种方法更好?期望学生从这节课学习到什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课堂中应有什么样的活动等。

2.对上课的反思

对上课反思的内容主要是是否科学地实施教案,教师既应依据教案上课,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要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地调整教案。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牢固吗?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吗?教学效果怎样,对教材的讲解是否正确到位,层次是否清楚、重点是否突出,教学过程设计得好不好,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时间分配合理吗?课堂气氛如何,还存在哪些应改进的问题,怎样改进,课后及时总结了吗?这节课成功吗?为什么成功?如果不成功,原因是什么?这节课主要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等。

3.对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反思

对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反思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作业本身的反思,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要抓住重点和关键,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作业的量、难易要适中,因材施教。可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不同要求。作业量是多还是少,是否达到效果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这些作业需要多少时间;所选的作业题代表性如何,有没有一些无意义的、机械重复的作业;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有无区别对待,对作业的要求是否交代清楚了。二是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反思:哪些题目学生未掌握做错了,原因是什么?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审题、遇到不会的题目怎么办、怎样自我检查等进行指导了吗?学生有没有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三是对批改作业行为和方式的反思:是否需要批改所有学生的所有作业,可否只改部分学生的作业,可否只改学生的部分作业,让学生帮忙批改可以吗?可以让学生互换批改吗?哪些情况需要面批?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了吗?作业的讲评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4.对课外辅导的反思

课外辅导有三方面的内容,即给缺课的学生补课,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辅导,给学有余力或学有特长的学生个别指导以加深加宽课上所学的内容。课外辅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辅导和适当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外辅导的反思包括课外辅导的内容是否对应学生的实际需要、辅导的形式是否恰当以及辅导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课外辅导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有记载。每次辅导内容、参加人数和效果,要记入培优补差记录。

5.对学生成绩考核与评定的反思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与评定,是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最后的一个步骤,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教学工作起激励、诊断、反馈、调控、评定的积极作用。对考核的反思包括对考核内容的反思和对考核方法的反思。前者如对考核题目质与量、难易程度的反思,题目类型的反思;后者如采用考查还是考试,考查是书面测验还是采用课堂提问,考试采用笔试还是口试等的反思。对评定的反思包括评定是采用评分的方式,还是评分加评语的方式,评分时对学生有创见的回答有无适当加分以资鼓励等。

四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的全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中指出:“教学反思,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不断走向成熟甚至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并进一步指出:“如果教师达不到一定的伦理与道德水准,便没有责任性与执着性而言,也就没有反思的自觉性。在实践中,一个没有道德、不负责任的教师是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的。”

1.教学反思有利于帮助教师重建新的教学观

教师通过全新的理念和行为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它会促使教师教学理念、技能的转变和更新,从而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在教学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在教学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这些要求促使教师将在教学中反思:三维目标是否实现、教学内容上是否有拓展、教法上是否灵活、教学呈现上是否吸引学生、教学顺序是“先学后讲”还是“先讲后学”抑或是“满堂灌”、教学组织和评价上是否合理、能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等。从而“学会教学”,伴随这一过程,教师必然得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实现专业发展。

2.教学反思有效促进了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反思会不断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自我,然后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教学过程中来,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3.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教学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反思、研究,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使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4.教学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

从教师成长的规律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实践经历不会自动生成科学经验,从而促进专业化发展。对教师来说,只有“经验+反思”才会有效地促进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有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5.教学反思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的归宿是创新、是发展,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批判反思,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因为它在否定、批判的同时会产生新想法、新措施、新途径。教师的行为、能力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并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再对现有教学经验作批判性分析,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方法,积极思考、研究新的策略来应对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探究和实践更合理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水平呈螺旋向上的趋势。

五 结束语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基础上,并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

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思考产生变革,变革带来发展。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教师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美〕布鲁克菲尔德.批判反思型教师ABC(张伟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郑金洲.教育反思——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四[J].人民教育,2005(1)

[4]黄学友.教学反思:误区与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