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00:2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老年人;糖尿病;自我管理;社区调查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0(c)-138-01
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约为3%,患患者数高达2 300万人,血糖调节异常(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则为3 300万人[1]。有专家预计至2025年,我国糖尿病将增至4 600万。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年龄明显较早:全球糖尿病患者易发于65岁,我国则提前到45岁。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2]。“自我管理”对糖尿患者来说是最为有效的控制血糖的办法。有研究表明,自我管理水平与血糖控制呈正相关。鉴此,笔者于2009年1~7月对长春市朝阳区南湖第二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年龄60~7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符合199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IDF),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常住(>5年)居民。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60~70岁。空腹血糖(FBG)4.9~8.8 mmol/L,病程1~26年。正常体重51例,超重16例,肥胖3例。并存高血压38例;因糖尿病住院31例。BMI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调查问卷一般资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工作情况、饮食和生活习惯及代谢指标情况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调查表,内容包括自我监测管理、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用药管理,共计40条,每个条目按总是、经常、一般、很少、从不0~4分,满分160分。
1.2.2 调查方法工作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向被调查者讲解活动的目的、要求、意义,征得同意后发放并填写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94份,收回有效问卷70份,有效回收率为74.47%。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采用统计描述和t检验。
2 结果
2.1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情况
70例患者自我管理得分(74.13±5.47)分;自我管理4个方面评分情况,见表1。
3 讨论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2.5%,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糖尿病属于终生性慢性疾病,控制血糖除了需要多方面综合治疗,更有赖于长期良好的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3]。科学、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糖尿病防治及康复的关键。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基本知识、技能及自信心,促进医患交流及协作,让患者能自己管理好糖尿病,是糖尿病控制的重点之一[4]。
本次自我管理得分为(74.13±5.47)分,自我管理能力偏低,全国社区老年糖尿病自我管理平均值为80.0分。其中“自我监测管理”能力平均得分为(1.74±0.31)分,在四项指标中最低,“运动管理”能力平均得分(2.18±0.27)分,相对较好。本调查对象为老年人绝大多数已退休,赋闲在家,自身运动相对较好。尽管运动锻炼达标率较高,但外出运动时很少携带保健卡,很少在运动前做好防低血糖的准备,很少能根据并发症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等[5]。
此次调查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知识掌握不够,重视不够。自我监测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自我监测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魏玉玲.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强化教育的效果评价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53-55.
[2]倪淑云.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6(4):2113.
[3]徐春生,余灿清,李立明,等.老年糖尿病[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2):1036-1038.
[4]刘小丽,王文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4(2):212-214.
篇2
【关键词】 医院;社区;自我管理;糖尿病;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60-02
糖尿病是目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导致国家、社会、家庭的医疗费用也增高许多。该病的病程较长,许多患者难以坚持,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健康教育一直是糖尿病患者治疗和护理中的重点内容,现将我社区使用“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的有关情况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4月的140例糖尿病患者分成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3-75岁,平均(60.68±4.85)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5.95±1.06)年;Ⅰ型10例,Ⅱ型70例;小学文化18例,初中文化35例,大专及以上27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3-75岁,平均(60.68±4.85)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6.03±1.12)年;Ⅰ型7例,Ⅱ型53例;小学文化15例,初中文化32例,大专及以上2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根据糖尿病的治疗原则行个体化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及随访即为患者建立档案,讲解治疗相关的注意事项,定期监测血糖,每三个月行一次上门随访。研究组使用“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行健康教育:①患者先在综合医院参加“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学习,时间为5天;期间由糖尿病护士、内分泌科医师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规范自我管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糖尿病的有关知识、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的服用方法及目的、不遵医嘱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后果、心理压力的舒缓方法等;同时还教会患者自我管理技能,如血糖的检测、胰岛素的注射方式、饮食的搭配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反复的指导;除此之外,综合医院还应对社区医师进行培训。②社区。社区医师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指导;同时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月进行一次上门随访。③患者。嘱患者在家按照在综合医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血糖的监测、饮食的搭配、药物的使用。两组的干预时间都为一年。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以及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管理能力。
1.3 判定标准
1.3.1 知识的掌握[1] 采用改良密西根糖尿病知识问卷进行调查,满分23分。分值越高,掌握越好。
1.3.2 自我管理能力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按时测血糖、是否按时进行有效运动、是否遵医嘱服用药物等。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计量资料用χ±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的空腹血糖差别不明显,治疗后以研究组较低,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好,自我管理能力较强,见表1。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虽然临床近年加强了对该病的防治措施,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对有关情况不了解,认为治疗仅需药物就足够。2010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2],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接受与糖尿病有关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其的自我管理能力。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起源于心理行为治疗的领域[3],是该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常规项目之一。
“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用于糖尿病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患者通过在综合医院的学习,较好的掌握了有关知识及操作技能,为患者在脱离医护人员的监督后的自我管理打下基础;社区能对院外治疗的患者进行监督、指导;而患者又具备饮食、药物、血糖监测等自我管理的能力。故我们选择治疗前血糖差别不大的两组在都行相同原则的个体化治疗的情况下,一组使用“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行健康教育,一组行常规健康教育,经一年的干预后,使用“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的一组患者的血糖明显较低,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掌握明显较好,且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强。因此,“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是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郭艳芳,刘晋洪,卢谭旺,等.深圳市宝安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6):68-70.
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87-01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脑血管并发症是高血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中国已有高血压患者2亿多,其中1.5亿患者不知道高血压是什么病或其血压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1],如何使高血压系统管理方案让高血压患者读懂,提高知晓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为了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的影响,我们在社区开展了高血压自我管理教育,并对实施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社区内常住居民中经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为干预对象。本文高血压患者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54-88岁;其中干部10例,工人21例,无业19例;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5例,中专以上9例,初中以上20例,初中及以下水平16例;高血压病病程1-12年。
1.2 纳入标准 50例患者均符合临床统一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1.3 方法 将50例高血压病人全部纳入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定期接受由医疗专家和社区护士开展的知识讲座和个体指导等形式的护理服务。主要调查病人在治疗依从性、对高血压及危险因素的认识程度和生活方式、自我管理能力的改变并进行效果评估。
2 影响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因素
2.1 患者缺乏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 调查显示,我国有2/3的农民不知道正常血压值,大多数人不知道高血压的预防保健知识[2]。有些患者虽然能遵医嘱服药,但仍保持原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积极运动、肥胖、饮食偏咸、吸烟、酗酒、熬夜等使降压效果不满意。
2.2 心理因素对降压效果的影响 初次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由于对高血压病缺乏认识,对医生的诊断不愿接受,表现为紧张、恐惧;有些患者在高血压早期或症状较轻时忽视病情,不能定期就诊,做相关的化验检查,当高血压症状加重或心脏、脑等重要脏器出现并发症时,因检查及治疗花费较高时又易产生焦虑、易怒心理。
2.3 不能坚持监测血压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不知道怎样测量血压,也缺乏血压监测意识,由于血压波动大,不稳定而导致了并发症的发生。
2.4 药物治疗依从性差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长期或终生服药治疗。因患者对单纯血压升高的危害认识不足,治疗初期遵医效果好,当血压下降或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自觉症状加重如出现头晕、眼花时又随意增加药量或改变服药时间。
3 干预措施
3.1 加强高血压疾病知识教育 每月组织社区居民参加高血压教育小课堂,我们将每次讲座的重点内容进行提炼,印成宣传材料发放给患者,在每两次讲座之间组织患者进行经验交流,学习《高血压自我管理手册》,让患者及家属知晓治疗高血压要早期性、长期性、个体性[3]。①早期性:改变患者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坚持运动、戒烟、限酒,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体重减轻、血压下降,控制高血压以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②长期性:通过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适当运动力争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较正常的水平,让患者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③个体性:不同患者对降压药物敏感程度和作用的耐受性有差异,因此治疗时,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程进展、心理和合并症综合分析,选用降压药。
3.2 注重心理干预 对高血压初发者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当患者血压下降明显时给于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病程长的患者除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外,督促其定期复诊、检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3 自我监测血压 通过自我监测血压可以使患者了解其血压变化,提高用药依从性,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测血压前安静休息5min、排空膀胱,测血压做到定时间、定部位等,并做好记录。
3.4 指导药物治疗用药要充分考虑到治疗的长期性和基层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给患者选用价格合理、治疗效果好的降压药。指导患者坚持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减药、漏服,强调合理服药的重要性和随意停药的危害,并讲解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不听信广告用药。
3.5 运动干预教育患者坚持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运动前做好热身,多做深呼吸,注意劳逸结合,以保证充足睡眠。冬天不宜起床太早,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纠正了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改变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率,血压控制率,使血压得到很好控制,同时医疗费用明显下降,有效的自我管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减少和延缓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爱军,庄丽娜.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809.
篇4
【关键词】 社区;老年糖尿病;饮食控制;信念;行为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2.09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 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数量逐年增多, 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可占28.7%[1-3]。临床上治疗此病时应注重饮食控制, 不断增强患者的信念及行为依从性, 确保患者病情得到全面控制,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4-6]。此次实验随机抽样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的一般情况、饮食控制方面的知识、信念、行为等方面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此次实验整理了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检资料共537份, 共检出血糖超标的目标人群421例, 随机抽样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00例患者中女103例, 男97例;患者年龄60~90岁, 平均年龄(80.36±5.71)岁;职业农民患者143例, 占71.5%;文化程度为小学或不识字患者126例, 占到63.0%;每月人均收入≤3000元的患者152例, 占76.0%, >3000元的患者48例, 占24.0%;198例患者看病报销途径均为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 占99.0%;125例每年1次血糖监测, 占62.5%, 32例经常监测血糖, 占16.0%;154例不知道最近血糖值, 占77.0%。
1. 2 方法 此次实验发放本院自拟的糖尿病饮食控制知信行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200份, 回收率为100.0%;目标人群均为老年人, 文化水平偏低, 阅读能力不强, 以现场答卷(个别代答卷)的现场回收方式进行调查, 同时做了相应的专科体检[2]。
1. 3 判断标准 本院自拟的糖尿病饮食控制知信行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与糖尿病饮食控制知识, 共23个问题, 答对问题个数>16为优秀, 8~16为良好, 60为依从性优秀, 48~60为依从性良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200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相关知识了解情况调查结果:糖尿病饮食控制知识掌握程度优秀50例、占25.0%, 良好70例、占35.0%, 较差80例、占40.0%。>80.0%(160/200)的患者对三大营养成分摄入量占总热量比例、理想体重计算、食品交换法、脂肪是否指肥肉及无糖食品等方面问题表示不知道或不了解;>50.0%(100/200)的患者表示饮食控制仅需控制主食;>67.0%(134/200)的患者表示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49.0%(98/200)的患者表示饮食疗法即饥饿疗法;>40.0%(80/200)的患者表示多吃零食对病情无影响;>67.0%(134/200)的患者表示无糖食品并不会影响到自身的血糖。
2. 2 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态度与行为情况 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态度与行为情况调查结果:110例抽烟, 占55.0%, 90例不抽烟, 占45.0%。态度、行为依从性优秀37例、占17.5%, 良好98例、占49.0%, 较差65例、占32.5%。>68.0%(136/200)的患者表示糖尿病饮食方案过于复杂繁琐, 未能认真的执行饮食方案;仅7.0%(14/200)的患者表示有过正规饮食疗法教育;>75.0%(150/200)的患者表示家属支持糖尿病饮食疗法;仅12.0%(24/200)的患者表示觉得自己严格执行了饮食疗法。
2. 3 不同学历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知识、信念、行为情况比较 未上过学的老年患者饮食控制知识得分为(8.31±4.13)分, 低于小学及以上学历老年患者的(10.02±3.2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属不同因素造成的胰岛素缺乏或者周围组织抵抗胰岛素, 导致人体内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出现异常情况, 患者多见慢性高血糖类疾病, 若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的状态下, 则极易造成人体各大系统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或者损害, 从而出现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同时引发功能缺陷或是衰竭, 导致患者失去劳动能力或是劳动能力减弱[4, 7-11]。
临床上对此病的治疗多选择综合疗法, 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血糖监测这五个方面, 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及并发症预防意义重大, 属综合治疗的基础疗法, 不过患者均需长时间控制, 并认真执行每项治疗方案, 确保自身病情得到全面控制, 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2-16]。此次实验整理了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检资料共537份, 共检出血糖超标的目标人群421例, 随机抽样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结果显示:糖尿病饮食控制知识掌握程度优秀50例、占25.0%, 良好70例、占35.0%, 较差80例、占40.0%, 可见糖尿病饮食控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优秀的少, 掌握程度较差的偏多。态度、行为依从性优秀37例、占17.5%, 良好98例、占49.0%, 较差65例、占32.5%, 可见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态度与行为优秀者少, 良好、较差者多, 只有7.0%的患者接受过正规饮食疗法教育, 同时尽管多数患者家属支持饮食疗法, 但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又与患者自身的因素息息相关。未上过学的老年患者饮食控制知识得分低于小学及以上学历老年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知识、信念及行为依从性情况欠佳, 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正确指导, 以便有效提高患者的饮食控制知识、信念及行为依从性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露, 王倩, 潘士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2, 25(3):286-287.
[2] 王丽, 张俊蕾.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影因素分析.护理学报, 2012, 19(4):39-42.
[3] 马丽, 任洁琼, 姚丽, 等.银川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情况.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14):3558-3559.
[4] 刘薇薇, 王媛媛, 郝东惠, 等.社区糖尿 病患者自我管理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16):1862-1864.
[5] 苏真芳, 蔡乐, 崔文龙, 等.昆明地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8):40-43.
[6] 姚丽, 尹玲, 李璞, 等. 银川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知识、信念及行为现状的调查. 中国老年学, 2011, 31(4):665-666.
[7] 李莹, 周刚, 朱宝玉, 等. 河南省城市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知识、信念、行为现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6):580-581.
[8] 齐丽. 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 中国老年学, 2011, 31(20):4013-4014.
[9] 周晓琴, 高茹. 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饮食知识掌控情况的调查分析. 医学信息, 2015, 28(7):268-269.
[10] 徐辉. 社区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效果评价. 东南大学, 2010.
[11] 李士贞, 杨宝成, 王美芹. 社区个体化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知-信-行的影响. 河北医药, 2013(24):3823-3824.
[12] 于平平. 长沙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应对方式、健康信念与其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中南大学, 2009.
[13] 黎海凌, 莫承科, 谢小妃, 等.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用药“知-信-行”教育的效果分析. 中国药事, 2016, 30(5):505-511.
[14] 郑淑君, 成守珍, 姜燕, 等. 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与生活行为方式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7, 16(5):401-403.
[15] 华琴. 对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 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11):92-93.
篇5
关键词:慢性病;儿童;疾病管理
儿童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病不仅对儿童自身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家庭功能正常运转。因此,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现状和管理行为进行探究,以寻求目前国内外在儿童疾病管理上最为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儿童慢性病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1儿童慢性病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方法开始应用于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定量研究中[1],但大量的研究报道均已成年慢性病患者为主,而慢性病儿童的相关研究较少。上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中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慢性病患病率为10~20%[2],至2005年已经升到20~30%,其中美国约31%的儿童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3]。近年来,我国儿童慢性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在逐渐上升且慢性病低龄化日益显著,2002年我国学龄儿童中,糖尿病患者达59万人,血脂异常者达563万人,高血压患者达1700万人。15~17岁少年中,高血压患病率达7%,糖尿病患病率为2.3%,血脂异常率为2.2%[4]。国内各地的研究表明肥胖和糖尿病是慢性病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另外据国际肥胖专家工作组提供的数据以及WTO的疾病负担报告,目前全球儿童超重率接近10%,肥胖率为2%~3%[5],而肥胖儿童患高血压、血脂紊乱症和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儿童的4.5倍、7.1倍和12.6倍[6]。据预测,到2015年全球范围内大约6.23亿5岁以下儿童和12亿5~14岁儿童将患有慢性病[7]。
2疾病管理概念及模式
美国疾病管理协会(DMAA)指出:疾病管理是一种通过整合性医疗资源的介入与沟通来提高患者自我照护效果的照护系统。疾病管理的目标是达到健康照护体系的快速整合、保障健康照护产生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改善健康照护咨询系统、增加健康照护提供改善品质的动机、推行医疗资源利用审查的观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8]。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9]。
3慢性病儿童疾病管理现状研究
3.1 慢性病儿童社会管理 在国外,特殊保健需求服务中的个人服务通过医疗团队合作对患儿及其家庭进行连续性的护理支持,使患儿比其他普通孩子更容易得到医学专家和保健医生的访问,对潜在的健康威胁进行干预和监测,并专门为慢性病患儿及家庭设立网络机构,提供各种信息和网络交流,以提高护理治疗的依从性,形成良好的慢性病管理[10]。目前,我国慢性病管理的工作重点已从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现卫生发展重点和方式的转变。但我国慢性病卫生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慢性病儿童的管理需求,还需要更多的政府经费支持与有效的管理模式,来解决我国医疗服务提供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3.2慢性病儿童医院管理 在国外有专门针对儿童慢性病的疾病管理机构,其中儿科哮喘疾病管理项目的调查研究中显示,参加卫生服务项目的儿童与没有参加的相比住院率减低了34%,急诊率降低了8%[11]。我国大多数医院对慢性病患儿实行以治疗为主,形成医生为主导,父母为辅助作用及慢性病儿童为被动的治疗模式。近年来对院内慢性病儿童的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善。在我国部分社区针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医护人员及科研人员已经开展对慢性病患者及其父母的干预性研究,并对其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讲座,有的社区医院通过档案记载,对慢性病患儿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并建立档案跟踪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家庭进行定期跟踪治疗,及时解答疑问。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家庭建立支持网络及定期随访是对慢性病进行护理干预的主要措施[12]。
3.3慢性病儿童家庭管理 外国学者Knafl提出了家庭疾病管理的5种模式,即TAESF理论(Thriving乐观、Accommodating适应、Enduring忍耐、Struggling矛盾及Floundering悲观),并且提出这种家庭管理模式是随着时间推移,及家庭成员疾病进程而改变的,其变化的目的是使疾病对家庭生活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大程度[13]。
国内研究证明[14],和谐的家庭气氛能让孩子在与家人、同学的交互过程中产生安全感,增强慢性病患儿的自我意识,有利于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目前家庭病床服务模式、个案化家庭管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我国已经开展。但是我国的慢性病患儿家庭管理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大多数的研究只是针对影响慢性病儿童家庭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3.4慢性病儿童自我管理 我国相关学者[15]研究指出,对慢性病患儿进行适时适当的健康教育及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明显的提高慢性病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然而我国在儿童、青少年领域开展的自我管理甚少,特别是自我管理的问卷编制、测量评估等方面还是比较匮乏。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慢性病防治方案和规范化的组织管理还在完善之中,慢性病儿童的预防和控制是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儿童慢性病的疾病管理不单单是需要社会、家庭、医护人员、个人进行干预,而是需要一个整体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享有 "的防治策略,以提高慢性病儿童的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儿童慢性病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①儿童慢性病的管理要做到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照护与干预相衔接,使家庭、个人和社会达到平衡,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应通过家庭的有效管理方式,使患儿更快地适应家庭社会生活以改善慢性病儿童的生活质量。③应挖掘慢性病儿童优势品质,加强克服困难的自我能力。④应提升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慢性病儿童。
参考文献:
[1]钱运梁,刘秀荣.从健康危险因素的内涵和评价看健康管理的实质[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3):256-258.
[2]Mallander JL,Vami JW.Effects of pediatric chronic physical disorders on child and family adjustment[J].Child Psychist, 1998,39(1):29-46.
[3]Yeo M & Sawyer S.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J].BMJ,2005,330:721-723.
[4]宋克薇.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
[5]甘仰本,蔡军.儿童肥胖症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292-294.
[6]孔灵芝.我国儿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28-432.
[7]Judson.Global childhood chronic illness[J].Nurs Admin Q,2004,28(1):60-66.
[8]陆西平,王乃弘.病案管理与疾病管理[J].台湾医届,2003,46(10):51.
[9]阐玉英,张莉."以家庭为中心"慢性病儿童的健康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6):277-278.
[10]郭岸英.慢性病保健模型在社区常见慢性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
[11]夏慧,李海涛.疾病管理国际应用现状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28(15):27-31.
[12]万学英,高英丽,李娟,等.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慢性病患儿家属感受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6):60-62.
[13]方淑荣,谢桂英.慢性病儿童心理健康及家庭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3985-3986.
篇6
【关键词】 健康行为; 行为干预; 慢性肾脏病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91
我国慢性肾脏病(CKD)形势严峻,发病率较高。与其他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相比,慢性肾脏病表现的更为隐匿,起病时没有明显症状,病情慢性进展逐渐加重,许多患者开始就医时就已经发展成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而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肾脏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笔者所在医院肾内科于2009年10月-2011年9月住院的Ⅰ~Ⅲ期肾脏病患者采取健康行为干预,取得了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2011年9月,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符合Ⅰ~Ⅲ期慢性肾脏病诊断的143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根据2002年美国NKF公布的实践指南[1]诊断为慢性肾脏病(Ⅰ~Ⅲ期的患者)且思维正常,能够进行口头及书面交流的患者。本组患者男79例(55.2%),女64例(44.8%);年龄:31~75岁,平均(40.5±3.6)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41例(28.7%),高中、中专学历59例(41.3%),初中以下学历43例(30.1%);付费方式:省医保25例(17.5%),市医保36例(25.2%),新农合80例(55.9%),其他2例(1.4%)。
1.2 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1.2.1 肾友会 肾友会教师团队由肾病科专科医师4人、肾病科专科护士8人、营养师1人、心理指导教师1人及负责动态报道培训教育情况的通讯员1人组成。每年2次。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疾病发展情况及健康行为遵循情况,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从而形成支持感,归属感。
1.2.2 健康教育课堂 每周1次集体讲课,向每位患者及家属系统地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几个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使他们了解CKD的相关知识,常见健康知识问题及对策,主要实验结果及治疗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有哪些诱发因素,营养学的知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等。使患者能认识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症状,合理饮食,正确用药,能说出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检查结果及意义,进行心理调控,保持心情愉快,强调建立健康行为的重要性。每次专题讲座结束后,医护人员利用30~45 min接受患者的咨询及个别的辅导。在咨询过程中,患者可以和授课者近距离接触.从而增进了医患关系,建立信任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消除其抵触情绪,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减轻或避免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1.2.3 电话随访 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的状况和自我感觉,认真听取患者的反馈信息,并对相关疑问进行解答,鼓励患者按时服药、控制饮食,督促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评价患者慢性肾脏病知识及健康行为的遵循情况。慢性肾脏病健康行为调查表共29个项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每个项目的得分范围是1~5分,总分范围是29~145分,分数越高,表示健康行为水平越高。该调查表分4个维度:(1)生活方式,11个项目,计分范围11~55分;(2)躯体活动,6个项目,计分范围6~30分;(3)治疗方面,6个项目,计分范围6~30分;(4)社会心理,6个项目,计分范围6~30分。问卷预实验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9。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健康教育后患者健康行为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肾脏病知识 CK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近年有关资料表明,CKD的发病率、患病率明显上升,因此,加强和改善CKD的防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医疗问题[2]。由于人们对肾脏疾病的了解很有限,还有一些错误观念,如吃什么补什么等,同时肾脏自身特有的代偿机制导致肾功能早期受损时并无明显的症状,导致贻误治疗。在接受治疗时,因为对肾脏的知识了解不够,对治疗产生疑惑。通过知识的教育,使患者较全面的掌握肾脏病相关知识,避免因知识缺乏和认识误区而导致的并发症,也为提高健康行为能力提供保障。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慢性肾病患者知识水平[3],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可以充分调动患者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2 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能力 健康行为疾病是三级预防的新途径,是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手段提高患者管理疾病的能力、自信心、积极性。由于慢性肾病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治疗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及疾病导致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慢性病中患者的健康行为显得尤其重要[4]。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健康行为项目在肾病方面主要应用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5]方面,对于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研究较少。
本研究表明,通过为期1年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患者在生活方式、运动、用药、自我监测、社会心理管理各维度及健康行为总分方面均较教育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健康行为管理。通过教育患者可以对饮食、用药、生命体征的观察,标本的留取、相关检验指标有所掌握,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本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肾友会、教育课堂、电话随访,从院内到院外,讲座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娱乐相结合,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更重视患者的参与和反馈,强调患者在疾病治疗和护理中的重要性,强调患者维护自身机体平衡的重要性,从而充分调动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更好控制病情。
综上所述,CKD是一种慢性病,目前不能根治,需终身治疗。实施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使患者掌握CKD的知识,做到合理饮食,正确用药,自我监测,进行心理调节,从而更好地管理疾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谌贻璞.肾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陈香美.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 曹键,吴一帆,傅立哲,等.健康教育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A):3636-3638.
[4] 林剑珊,黄燕林.肾病综合征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91-92.
篇7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贵州省贵阳市550002
【摘 要】目的:探讨糖尿病住院病人宣传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我科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集体或者个别宣传教育,从而使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医护的诊疗及护理工作,旨在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以及出院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对住院患者积极的糖尿病宣传教育,能使患者增加对糖尿病的认识,从而加强病房患者的管理及患者自身的自我管理,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的波动,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糖尿病宣传教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糖尿病;宣传教育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为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预防和推迟并发症的发生,除了基础治疗和饮食以及药物等治疗外,健康宣传教育也是治疗糖尿病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糖尿病宣教成为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此文章是对我科近4年来的糖尿病宣传教育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具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糖尿病住院患者及其家属。
1.2宣教方法
采取举办糖尿患者学习班、小讲座、电话随访、宣传栏、糖尿病手册等形式进行糖尿病宣传教育。
(1)举办糖尿患者学习班:针对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情况,我科定期举行糖尿病免费学习班,每年世界糖尿病日还为患者举行较大型的免费活动,宗旨是让患者了解糖尿病,认识糖尿病,更是让糖尿病患者身边处处有关心处处有温暖。这样才能够让患者有效的合理饮食、合理运动、规范药物治疗、自我血糖检测、自觉学习糖尿病基础知识,这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宣传教育的最主要方法。
(2)小讲座及交流:入院期间,患者来自不同的地域,家庭,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因素,我科采取小讲座形式的宣传教育,从而使患者易于理解、接受。另外,我们邀请患者与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治疗过程的体会和感受。
(3)自我技术操作:如部分糖尿病患者予以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住院期间,皮下注射胰岛素基本上是有护士完成。
但患者出院以需要自我或者家属帮助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因此,胰岛素注射的技术操作是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内容。患者住院期间,我们采取当面讲解和示范,并监督患者亲自操作,直到掌握为止。并指导患者树立无菌观念,必须进行无菌操作,避免各种感染的发生。另外,还有血糖仪的使用、胰岛素的保存、血糖的自我监测等等。
(4)随访:凡是入住我科的糖尿病患者,患者出院以后,我们要求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对于年轻糖尿病患者,要求血糖严格控制达标,着重指导饮食、运动情况及血糖的监测;对于糖尿病并并发症的患者,则要求定期到医院积极治疗,积极控制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
(5)图文宣传:我科制备糖尿病宣传手册,宣传栏,给病人营造一个学习的环境。
2结果
3年来,我科接受糖尿病宣传教育的人数多达5000余人,另外还有糖尿病健康咨询、电话随访等。接受糖尿病宣传教育前后相比较,糖尿病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宣传教育对稳定血糖水平有积极作用,患者依从性得到改善,提高了低血糖的认识及自救能力,较好地遵从医嘱等等。
3讨论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大家都很关心的公共卫生问题。预计到2025年糖尿病患者将增加至3亿[2]。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其治疗过程非常漫长,当然离不开患者及其家属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然而,糖尿病宣传教育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对糖尿病的认识,是糖尿病综合治疗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崔玉梅等[3]研究发现,健康教育对控制血糖效果显著,通过糖尿病宣传教育以后,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从而有利于减少糖尿病的患病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相关研究发现,糖尿病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4,5]。
总之,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糖尿病宣传教育的开展,使糖尿病患者的自身认识及管理得到的提升,克服了不良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疾病的治疗和控制,维持血糖的稳定,能有效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佩玲,江丽珠.社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治疗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315-316.
[2]WTO:TheWordHealthReport.Word HealthOrganizationGeneva1998.
[3]崔玉梅,阳美珍.糖尿病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右江医学.2010,28(4):151.
篇8
[关键词] 呼吸功能;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9-207-04
Effects of respiratory function exercise on pulmonary function and life qu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
CHEN Yuansheng LIAO Jinmei WANG Liming
Internal Medicine,Nanxiong People's Hospital,Nanxiong 512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espiratory function exercise on pulmonary function and life qu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102 patients with chronic emphysem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June 2016 were analyzed.Among them,a total of 80 patients conformed to the standard in the paper.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arity of the end admission numbers.The odd number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providing routin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and the even number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providing systematic respiratory function exercise on the basis of intervention of control group.The lung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and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changes of life quality after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lated indexes of lung function including vital capacity, expiratory volume,expiratory flow rate and 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6min walking experimental distan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Respiratory function;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Pulmonary function;Life quality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1]。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将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或呼吸衰竭,致使患者的活动耐力下降,日常活动逐渐减少,最终脱离社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2-3]。因此控制COPD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促进其肺功能康复日益受到医学领域的广泛重视。以往基层医院对接诊的COPD多采用药物控制,虽可有效缓解其症状,但尚未出现特异性根治的药物[4]。有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5],采取正确的护理功能锻炼能够帮助COPD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进而控制肺功能损害的进展。现就呼吸功能训练对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年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标准[6]。(2)经治疗病情稳定(处于缓解期)患者。(3)年龄≥60岁。(4)具有正常的学习认知能力。(5)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2)智力障碍、精神异常及长期卧床患者。(3)伴有影响运动的骨关节病、肿瘤、结核疾病者[7]。
将我院2014年5月~2016年6月接收并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80例COPD患者,根据住院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奇数者)与观察组(偶数者),每组40例,对照组一般资料:男28例,女12例,年龄62~75岁,中位年龄68.5岁,病程1年~16年,平均(8.56±4.21)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2例。观察组一般资料:男26例,女14例,年龄61~74岁,中位年龄67.5岁,病程2.5年~18年,平均(8.93±4.56)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7例,大专及以上3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得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分组方法、实验项目均已获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措施,如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与氧气吸入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支持疗法,辅以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用药指导、疾病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等等。为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护理中另外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具体方法为:(1)成立COPD康复治疗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专业训练,熟练掌握COPD相关知识及康复锻炼技巧。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后,根据个体情况制订锻炼计划,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呼吸功能锻炼教育,直至其完全掌握并适应,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并预约回院复查的时间。(2)具体实施:①有效呼吸法: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第一种缩唇呼吸,嘱患者经鼻吸气闭紧嘴口,再将口唇缩成吹口哨状慢慢吐气,注意收腹,保持呼气与吸气时间比为2∶1,呼气流量以能够将距离15~20cm的蜡烛火焰无法吹灭为准;第二种腹式呼吸,指导患者选择合适,如坐位或平卧位,初始训练者一般取半卧位,两膝稍屈曲呈30°,放松腹肌,两只手分别平放于胸前和上腹部,以限制胸部活动并强迫腹部活动,经鼻缓慢吸气,松弛膈肌,腹部隆起,憋气1~2s,然后撅嘴缓慢呼气,呼气时应见到腹部凹陷,而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幅度或不动为准,重复1min,休息2min[8]。②降低氧耗:进行一些短距离行走,吸气时走2步,呼气时走4步;或做上下楼梯运动,上楼梯时站着吸气,呼气时尽量上2个台阶。③训练有效呼吸功能:可采用扩胸运动、转体运动、体侧运动、哑铃操等活动方式。④减轻气喘:可指导患者进行提肩运动、胸肌锻炼、肋间肌锻炼等运动,根据患者的最大耐受量选择合适的呼吸功能锻炼[9]。以上训练每次1h,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采用肺功能测量仪测量其肺活量、呼气量、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等相关指标,并对其进行6min步行实验,距离越长者活动能力越优[10]。(2)采用临床常用的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量表来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表中内容包括疾病认知、用药依男浴⑶樾鞴芾砑吧活管理等4项内容,每项分值为0~25分,得分高者自我管理越优[11]。(3)采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蔡映云教授所制定的生存质量评分表[12],于治疗后进行评定。问卷内容共分为4类: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差。将所有项目评分相加为总分,将总分除以项目数为总均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肺活量、呼气量、呼气流速以及呼气峰值流速均优于对照组,且6min步行实验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促进COPD患者坚持锻炼的相关护理措施
在提供针对性呼吸功能锻炼的同时,还应提供科学的护理干预指导,包括:(1)健康教育:呼吸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但部分患者出院后缺乏医护人员看管,遵医行为大大降低,没有真正认识到呼吸康复锻炼对自身疾病的积极意义[13]。因此护理人员应担任其健康宣教的重要职责,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掌握COPD的诊治、康复以及护理新进展,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宣教,以保证宣教质量[14]。同时也要注意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指导患者戒烟戒酒;保持呼吸道卫生的方法:①合理饮食,宜进食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食物,不宜过饱,尽量少食多餐[15];②改善厨房环境,定时开窗通风,注意保持空气温湿度适宜,避免进入人多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有害物质对有害物质的刺激。有学者认为[16-17],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2)心理护理:由于COPD患者病程较长,体质量变差,加上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其难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为坚持训练增加难度。因此护理人员应将心理护理贯穿于呼吸功能锻炼的全过程,通过暗示法、支持法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培养耐心,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不断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从而真正达到延缓疾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8]。
3.2 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缩唇呼气法可有效增加呼吸道内压,延长呼气流速,便于肺泡内气体排空;而腹式呼吸法能够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呼吸方式,减少不协调呼吸,两种呼吸方式均能提高机体潮气量与肺泡有效通气量,降低功能残气量及呼吸频率,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状态和低氧现象[19]。邵燕儿等[20]在研究中表明呼吸功能锻炼能使吸气肌肉得到锻炼,进而增加肺活量,促进肺功能的康复,可作为防止病情恶化的有效防治措施。本研究结果提示:实施呼吸功能锻炼的观察组其肺功能、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水平均优于行常规康复护理措施的对照组,与上述学者研究结论相符。
总结得出,呼吸功能锻炼是影响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患者与医护人员须予以高度重视。而持续改善并提升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需要综合干预,如健康教育、营养指导以及心理护理等,通过连续、全程的护理干预,全面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戴晴霞,赵宝英.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6):56-58.
[2] 黄玉琴,于海霞,徐艳芬,等.呼吸功能锻炼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症状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0):2778-2779.
[3] 张兴菊,何兴中,何林岩,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护理中应用价值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3):88-89.
[4] 黄孝玲,梁伍今,刘兴山,等.呼吸功能锻炼及饮食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4,15(5):334-340.
[5] 杨素花,张兵,郑玉龙,等.社区护理干预对低体重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148-151.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诊治规范》编委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4):199.
[7] 任凯,章荣.肺功能训练合并营养支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康复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4,35(1):78-81.
[8] 易小萍,魏芳,李芸,等.呼吸功能锻炼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5,27(1):29-31.
[9] 胡其秀,朱晓玲.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21-23.
[10] 张婷雅,赵楠.三主体双轨道交互式护理干预模式在空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28):3479-3482.
[11] 徐巧英.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病情控制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6):4454-4456.
[12] 蔡映云,梁永杰,汪仲贤,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存质量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6):241-245.
[13] 沈曼玲.呼吸功能炼对缓解期COPD老年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7,18(9):59,116.
[14] 凌云.优质护理干预对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9):122-124.
[15] 陈玉兰,曹志媛,夏继平,等.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0):174-175.
[16] 姜艳.舒适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7):203-204.
[17] 刘丽.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8):226-227.
[18] 徐春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循证护理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483-2484.
[19] 沈曼玲.呼吸功能锻炼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7,14(5):54-55.
篇9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19-02
“专科护士”是在护理专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临床护理工作者[1-2],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分科的日益细化,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护士需对不同专科进行深入学习,从而在某一领域里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特长,能独立解决该专科在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能指导其他护士的工作,承担起同行和病人的咨询者、指导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者等角色[3-4]。糖尿病专科护士就是其中之一,其工作范围涉及医疗、护理、患者三方面[5],尤其在糖尿病预防、治疗、护理、科研、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缓并发症的发生,笔者作为一名糖尿病专科护士做了以下工作,下面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
1 糖尿病专科护士角色
1.1 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有计划性、制度化的工作,把握好每一钟,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顺利完成,因此,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周详的计划。笔者在担任糖尿病专科护士期间,每月在科内举行糖尿病治疗和护理新动向等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规范教育和技术操作流程;每天上午开设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每周一次护理会诊,二次小组教育等。在医院护理部的指导下制订、修改、完善糖尿病护理常规和规范技能操作流程,让其他科室和本科室护理人员依据护理常规规范护理服务。根据糖尿病教育规范化原则,并修订、完善和实施糖尿病患者教育材料,使教育规范化、标准化,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临床护理实践,发现新证据进行循证护理研究,旨在丰富护理知识体系和改进护理实践。作为糖尿病专科护士对临床护理的新理念进行解释、应用和效果评价,并参与多学科合作性研究。
1.2 成立糖尿病专业护理小组在护理部及护士长的帮助下我院成立了糖尿病专业护理小组。设立组长、秘书、核心成员和糖尿病联络护士,糖尿病联络护士是糖尿病专科护士与普通临床护士之间提供糖尿病专业信息的护士[6]。由于糖尿病患者住院遍及全院各个临床科室,住在非糖尿病科的患者得不到专业的指导而影响对疾病的恢复及护理质量,为提高非专科护士的糖尿病知识水平,扩大及提高糖尿病健康教育范围和质量,使住在非糖尿病专科的糖尿病患者能得到专科指导。糖尿病专业护理小组,其入选要求及条件: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护师或以上职称,大专学历或以上,并热衷于糖尿病健康教育,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自愿报名,经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同意后上报护理部,最后由护理部批准进行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基础概论、饮食和运动疗法、降糖药物的应用及注意事项、糖尿病专业技能的操作、低血糖的诊断和处理流程、急慢性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流程、胰岛素泵和动态血糖仪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等。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任命为糖尿病联络护士。他们分散在全院各科室,为了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将糖尿病护理的先进理念及先进技术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为所在病区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专业指导,定期向专科护士反馈患者的意见或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协助专科护士管理糖尿病患者,参与糖尿病护理科研等。促进全院糖尿病护理质量的提高。
1.3 开展形式多样的糖尿病教育
1.3.1 糖尿病患者的个案管理 每周参加内分泌科主任查房,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方案,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参加医疗的业务讲座,了解国内外最新专科发展动态。对一些疑难或特殊病例给予个案跟踪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的代谢指标,制定个体化护理及教育计划,组织实施并及时做出效果评价,随时调整护理及教育计划,重点指导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用药及并发症的防治。
1.3.2 小组教育 住院患者每周举行三次、每次一小时的糖尿病小组教育课,把共性的问题通过课堂形式讲解,运用多媒体和看图说话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患者提问主动学习为主,由浅入深,讲解与讨论结合,进行答疑。
1.3.3 大型课堂教育与糖尿病病友联谊会 每月开展一次大型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利用糖尿病日等举行糖尿病病友联谊会,为了提高患者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教育形式,开展知识问答,有奖竞答、互动、病友相互提问、共进治疗餐、发放糖尿病宣教资料,活动由医生和糖尿病专科护士共同完成,通过电话、寄信、登报、网站等途径广而告之。同时发放各种教育资料等。
1.4 护理查房与护理会诊
糖尿病专业护理小组成员对所在病区的特殊、疑难病例发出转诊单,邀请糖尿病专科护士会诊,或专科护士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护理查房,指导临床护士计划及实施护理方案,加强与医生的合作,及时反馈意见,加快病情的控制。
1.5 门诊教育与随访管理
我院开设糖尿病教育门诊,主要为糖尿病患者及相关人员提供持续的随访与咨询,提供一对一的个体化教育,以及解读各种化验单结果,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等。患者的来源主要有内分泌科医生、糖尿病联络护士及其他科室的转介,包括出院后的患者、看到宣传资料主动要求咨询的患者等。同时建立糖尿病患者档案,帮助患者制订自我管理计划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落实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不同阶段的糖尿病专科教育和心理支持,真正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延缓并发症发生。
1.6 社区合作,开展社区延伸服务
以糖尿病为突破口,展开健康教育、双向转诊、糖尿病监控等社区延伸服务,定期下社区开展专项糖尿病防治服务工作,帮助组建社区糖尿病专病护理团队,开设糖尿病综合防治和护理技术培训课堂,接受社区护士的短期培训,定期开展学术活动,规范社区糖尿病管理,提高防治水平。在医院和社区之间建立并形成联动、互补机制。
2 体会
2.1 创新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满意度 加强了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使其能通过多种形式获得糖尿病知识的指导,提升了专科护理服务质量。通过教育,纠正了部分患者对饮食、运动、血糖监测、注射胰岛素等问题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如:饮食采取“多吃菜肴少吃饭”来控制血糖,用“花生米、瓜子”等坚果类食物充饥,认为“一旦应用胰岛素就会成瘾”,“只要住过院,用上药,血糖控制好后,就不再需要监测血糖”等等。通过教育使患者走出误区,疾病得到更好的控制。从而使患者的满意度明显增高,消灭了纠纷投诉的发生。
2.2 规范管理,提升护理专业化水平规范了临床护士的专科操作技术 制定专科操作流程,如:低血糖处理流程;血糖监测操作流程;注射胰岛素操作流程等。规范和指引临床护士的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防治和管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中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内分泌科医生、糖尿病专科护士、营养师等共同参与,临床护士对糖尿病教育知识认知较差,专业知识不足,教育能力不够,使患者对教育缺乏主动配合。而糖尿病专科护士是经过规范化培训,糖尿病及相关知识丰富,能够全面评估每位患者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指导和教育,并注重信息的反馈和效果评价,从而使患者信任度高,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促使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配合,有效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2.3 注重护理绩效,提升护士专业价值在糖尿病专科护士的指导下,通过对糖尿病联络护士的培训,使他们为所在的病区发挥专科教育者的作用,提供糖尿病专科指导。护理会诊也得到同行的认可。
糖尿病专科护士在我国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他们坚信:先探索出好的工作方法、运行模式,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7],不断丰富自己的专科经验才能得到患者同行的信任和认同。同时,工作职责和工作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将使糖尿病专科护士更专注地投入到专科护理工作中,更好地开展科研,推动和加速专科护理的发展,提高专科、专病护理的水平,最终造福于患者,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85-88).
[2]Heller BR,oros MT,Durny-Crowley J.The future of nursing education: Tentrends to watch [online].省略/infotrends.htm. [August 30,2000].
[3]冯金娥,胡宏鸯,楼青青.开展高级临床专科护士角色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15.
[4]李华,李亚洁 余桂芳。糖尿病专科护士工作模式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8,34(9):853-853.
[5]楼青青,盛洁华冯金娥等,我院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培养与角色定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843-843).
篇10
我以前喜吃面食,1月前体检时确诊为糖尿病,医生告诉我血糖控制不达标将来就会并发眼、心、脑、肾损伤,一定要控制饮食,尤其面食。我很恐惧、担心,没等医生说完就回家了。此后整天寝食不安,觉得正因为自己吃的面多才患上糖尿病,于是排斥一切面食,慢慢地怕看到“面食”,直至看见“面食”两字就恐慌不安,现在连听见“面食”声音也心惊胆颤,整天关在屋中焦虑不安,不与别人接触和交谈,担心吃的食物都含糖,血糖控制不了就发生并发症……
专家点评:
看得出你是位非常认真和关注健康的人,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认识,并注重饮食控制,对自己要求严格难能可贵。面食――血糖高――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你对此过程产生过度警觉和片面认知曲解,采取防治措施过当,造成自己情绪紧张焦虑,影响内脏功能正常调节,从而影响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储存、转化、利用,血糖就会波动,不易控制达标。
心理处方:
1.找专科医生设计食谱。科学饮食要求饮食均衡、全面,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体重指数、工作强度、饮食习惯确定日需总热量并注意食物生糖指数指导饮食,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所以要全面学习理解掌握饮食治疗知识科学自我管理。
2.消除不良情绪行为。
(1)学习放松技巧。摆好身姿,处于舒适位;调整呼吸均匀、舒缓;依次放松手臂、面部、颈、肩、背、胸、腹、下肢,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
(2)把引起焦虑的刺激总结整理,按自我感觉情绪反应程度从大到小排序。
(3)逐步将刺激情形从小到大进行想象,有情绪反应时进行放松练习,直至不良情绪解除。
(4)有意接触实际,在现实生活中练习,巩固疗效。
3.改变认知:你的焦虑、担心情绪及强迫节制面食行为源自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必须是个健康的人,患上糖尿病糟糕透了;我是个非常认真严格的人,吃面食会影响血糖,我必须节制面食等。健康与疾病面前人人平等,正确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科学的信念和行动去战胜疾病。
病例二
我是一位年轻女性,平时工作很要强,年年优秀。半年前体检时查出糖耐量异常,医生告诉我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经常监测血糖,同事也劝我注重身体。我工作更加卖力了,加班加点,没把医生说的放在心上,心想无论怎么样也不能落后,但每当下班回家躺在床上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早上起床满枕脱发,真担心自己那一天倒下去,别人会怎么看,还有工作、家庭……
专家点评:
你是一位对工作对家庭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不顾自己身体不适而发奋工作,令人非常钦佩。现代社会环境中各个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在所难免,你又查出糖耐量异常,产生了焦虑、紧张情绪,应给予适时调整,正确释放压力,缓解心理,机体不适。
心理处方:
1.内分泌专科就诊。界定目前病情情况,完善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养成规律饮食,控制食量,适宜运动,规范服药,定期检测血糖及相关指标的自我管理意识和习惯,主动学习糖尿病有关知识,精神放松,积极面对。
2.给心灵放个假,利用休息时间约朋友和家人一起走出去郊游,拥抱大自然,放松紧张情绪,放飞心情。
3.培养业余爱好,如唱歌、跳舞,书法等,适时转移注意力,增加生活乐趣,增添充实感。
4.多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5.找回自我,反思、觉悟。每天抽出十分钟,想想我是谁?我现在怎么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现在做的是我需要的吗?我真正需要什么?
病例三
我的姐姐也查出了糖尿病,我妈妈是糖尿病,我两个姨都是糖尿病,我姥姥因糖尿病肾病尿毒症去世,我生在糖窝里了,我每天一有空都用妈妈的血糖仪查手指血糖,最多一天查二十多次,扎的十指鲜血淋淋,但每次查的数值都在正常范围,家人看见心疼,我也知道这样做欠妥,就是控制不住……
专家点评:
我们没无法选择出生家庭,选择面对,这样对预防糖尿病来说是积极的。你自己缺乏健康的安全感,担心自己患上糖尿病,反复验证,不能自抑,产生焦虑情绪和强迫行为,不可自拔,下面我们一起来处理这个问题。
心理处方:
1.系统咨询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了解遗传因素对发病的影响,医院就诊界定目前身体情况,完善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