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20:0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性化自我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性化自我总结

篇1

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2.阅读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效;3.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指导监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语文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高中生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欣赏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掌握知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给学生相对自由的选择和阅读空间。高中生的兴趣爱好渐趋明显,阅读爱好各不相同,教师应在合理的指引下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营造阅读自由、思考独立的学习环境。

二、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高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现在的教育环境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避免出现过分夸大学生的作用、课堂教学无效性、重过程不重结果等现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可以更快、更充分地掌握知识。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监督反馈,通过教师的积极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进展情况,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三、实施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掌握有效的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多元解读、自主阅读、深度阅读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施行。

(一)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积累的知识,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独特解读的阅读教学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欣赏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二)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创造性解读,探异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创造性阅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联想、敢于质疑、挑战权威、锻炼思维品质,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三)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对象提出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吸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讨,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最终达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建构。探究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它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实践意识,培养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

(四)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参与阅读目标的制定,并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监督,阅读完成之后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主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阅读目标,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完成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自主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重要的作用。

(五)目的性阅读

篇2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教师 个性化 专业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08-03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则是其前提基础。教师作为个性鲜明的主体,其职业发展水平不一,发展需求各有不同,探寻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策略,是解决当前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困局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点

上个世纪80年代起,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界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个性化”是其理论核心概念,是以人为本理论的形象化。人本主义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具有积极体验生活、自我肯定的成长潜力,个性化的本质在于追求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价值与人格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在于关注人的成长过程,而人的成长源于自我需求,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是在教师专业自觉的基础上,教师个体以自我需求为出发点,自觉设计专业发展方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积极发挥主体性力量,自觉监控和调节学习,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获得实践性智慧,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个体的人本化,即教师拥有专业自,教师的发展是一种自我需求,是出于职业理想的主动诉求。它强调学习选择的自由性、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结果的实践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自主性、阶段性、终身化等特点。自主性是指教师拥有对其专业发展愿景进行规划的自,同时在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学生考核上也同样具有自主性,教育教学具有创造性。阶段性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教师职业生涯会经历不同阶段,国外研究成果有傅勒的教师关注理论、卡茨的教师职业发展阶段论、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的教师职业发展八段论,等等。国内学者提出教师五阶段理论模型。上述教师职业生涯理论论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在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需求和发展性质各不相同,这在教师教育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上具有启发性。终身化是当代教育新理念,生命不止,学习不息,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的本质特征。

二、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消极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自社会期望与职业所需,并受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内在需求,是基于其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然而诸多消极因素的干扰,阻碍了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

(一)外部消极因素

1.发展机制欠缺。当前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教师发展机制。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配套不完整;职后教育机会不多,培训方式单一;偏重考查教师教学能力,忽视教师教育科研;在教师发展问题上缺乏战略性目标,教师团队缺乏发展凝聚力。

2.组织管理上的制约。科层制组织管理下,部门运作功能鲜明,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这种严密、规范、稳定的组织管理,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工作效率,却制约了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属于主体性创造劳动,带有不可复制的个性特征,这就意味着教师个体具有自我塑造的性质,教师行为效率又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沉淀与对知识的一再加工,自由的学习和独立的反思是教师机智形成的重要契机。组织管理的一体化消解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成为经济效应下的工具,失去了自由学习与独立反思的空。另外,组织管理的整齐划一特征,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形成,还侵吞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和独创性,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文化氛围淡薄。文化是哺育教师成长的主要元素,文化氛围是指有利于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环境气氛。当前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队伍薄弱,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形成新气象,学校文化活动不活跃,人文气息不浓厚,教师的专业成长缺少必要的文化氛围。

(二)内部消极因素

1.主体意识模糊。主体意识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品性,具有创新性和批判性,鞭策个体对内在人格和生命价值的反思与建构,提升自我能力,使之趋向理想的身份和地位。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师大多职业角色杂糅,兼教学、行政管理、学习服务于一身,教师存在多向职业发展的可能,行政权力、市场经济、专业发展、职业规划等多元因素的冲突致使教师自我认知不明朗,困扰教师主体意识的生成。主体意识影响教师职业观的树立,职业观是职业认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的综合,教师主体意识模糊,影射在其职业观上,表现为教师职业发展思路不清晰,教师专业发展受挫,对教师身份、地位和价值的期望值不高。

2.自我效能感低。班杜拉J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顺利完成任务的自信度,国内学者界定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自己教育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和感受”。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需依从行政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层级格式化管理,限制教师的自主空间,行政任务和教学任务并重,使教师投入教学、科研的精力受限,短时期内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教师职业发展进程滞后,社会影响力低,职业幸福值下降,导致教师自我效能感渐变性弱减。

3.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能力,是创新理念、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能力的综合外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个体树立打破常规、自我挑战、富于创造的创新理念,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在实践中学习与反思,矫正重教学、轻科研的行为。

三、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设计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案

1.设计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遵从人本原则,优化学校行政权力,推行教师弹性化、动态化管理模式,尊重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给予教师自主成长的空间;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强化教师人力资源,建立一支专业配套齐全、结构搭配合理、合作性能高的专业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远程开放教育;设计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方案,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教师专业培养计划的长效机制,实现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化、层次化、阶段化。

2.注重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包括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等。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忽视教师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信念的形成,是教师个体在自身职业中获得归宿感,产生职业认同感,在职业活动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岗位任务,有高度的岗位责任心,职业忠诚度高,乐于奉献。因此,构建适应性的组织和环境,呵护教师的职业尊严,给予正确的职业指导,是教师职业信念产生的重要条件。职业道德是教师行为的标准与要求,所谓“身正为范”,育人者必先育己,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会带给学习者强大的濡染能量,向社会传递道德力量,因而应围绕教师职业道德理念,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具体的行为规范,建立人性化、民主化的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制度,促进教师个体的道德自律。

3.提倡同伴协作。当代教育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与其所在的群体、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重视社群对个体所产生的推动力。应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型专业教师团队,为教师个体寻求专业同伴,取得同伴合作机会,在同伴交往、支持、互助过程中,有所参照,有所借鉴,取长补短,获得群体动力,自觉发展。

(二)重视教师自主发展

1.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远程开放教育以为学习型社会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为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和教育的大众化、平等化,面对学习需求多样化的民众,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应成为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自己的学习需求,引发自主学习动机,自主设计学习目标,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的方式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学校也应大力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行为,开创教师自主学习的氛围,给予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开展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化活动,建立阶段性的学习成效评估体系,以此辅助教师调整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形成自我价值观。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自我肯定与自我完善的结果。自我价值观是在自我了解、发现自我和自我认同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总体评价。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了教师的价值取向,并对教师的动机、行为起积极的导向作用。认可自己的职业选择,重视岗位责任,珍惜自己的教育实践,树立职业理想,确定自己的职业行为标准,有利于自我价值观的形成。

3.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教师的自主发展需要组织的外部助力。组织行为对教师个体成长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刺激和强化上。组织外力的刺激利于教师自我反思,取长补短,强化其有效行为,注重效率,矫正目标。设立教师层级考评标准和激励实施方案,对教师一定时期的工作质量、学习成效、科研成果进行监督与考评,通过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等手段,激发教师的职业兴趣,促进其自主发展。

(三)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平台的设计

1.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方案的设计。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制订切合教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科学、合理的方案应符合教师个体阶段性发展需求,呈现内涵式上升性;为教师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消除培训的形式化,体现专业性和个性化;注重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突出教学风格的个体性塑造,完善教师个性,强化教师能力;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实现个体性反思,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

2.构建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平台。教师个体的成长,需要适应性、个性化的辅支持。构建学习、(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09页)反思与实践相结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平台,通过专家指导和同伴互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学习型组织是较为明智的选择。远程开放教育在线学习型组织,为志趣相投的教师提供协作团队,解决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行业专家、专业教师配备不足,专业协作性能不强的缺陷。鼓励教师加入合适的学习型组织,在学习型组织学习活动中重塑发展愿景,交流学习,观照反思,个性互补,总结收获,制定专业发展新目标,借助组织优势,促进个体自觉成长。

(四)构建适合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

教师职业决定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文化的哺育,文化环境是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教师团队作为一个文化群体,除却其文化自觉特性,其自身的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以及文化活动仍需厚实的文化土壤。这些文化土壤元素包括文化气氛、文化活动、精神文化等等共同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气氛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精心布置校园文化环境,开设文化宣传栏目,诸如教师简介专栏、名师风采栏目、教师成果展示栏目、学校文化成果展示栏目等,增加校园文化设施,营造呵护教师成长、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气氛。文化活动是彰显教师行为文化的常态途径,教师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在其中得以浸染与升华。因此,开展多元化文化活动,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仅为教师文化学习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使教师自主学习成果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得以显现,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的文化兴趣,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精神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价值观的重要导向和精神源泉,影着教师的精神、思想和观念。树立文化追求目标,夯实文化底蕴,强化精神文明成果,提炼学校精神文化,产生鲜明独特的文化效应,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合力,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刁琳琳.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2010(6)

[2]郭来福.教师自我效能感内涵再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民族地区基层电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KY2015LX555)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 改革教学 活化作业 赠送礼物

一、改革教学,将课堂的专利还给学生

1.创设情境,“对话”教学

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生命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然而,研究者发现,因激烈竞争、强制管束以及自身缺陷等原因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正侵蚀着学生原本脆弱的心灵。总的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表现出心境压抑、低自尊、过分依赖、情绪暴躁和厌学等不良心理状态,成绩良好的学生也存在着焦虑、过度紧张和妒忌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不良心理,将会使整个课堂的氛围陷入沉闷、懒散甚至紧张对立之中。要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就必须改变这种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与学生“对话”。

课堂对话是师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一种互动方式,它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可以敞开心扉,抒感与观念,交流体验与想法,分享经验与收获,开发智慧与才能,从而建立互信与互助,达成共识与共进。

2.老调新弹,将“引导自学”引向“自主学习”

自学和自主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如主动性和自控性等,但二者隐藏着显著差异,自主学习更凸显其自主性和有效性。

突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实施老师引导下的自学,着力自主学习的培养,如设法驱动学生内在的自主学习需求,指导并帮助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调控和自我总结等,这样就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成效,从而巧妙地将学生引领到自主学习的美妙境界。

二、活化作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专家提出,作业的时间至少应该达到课堂总时间的一半。分析学情,量体裁衣,控制作业的数量、难度和时间,革新作业形式,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机会,分层要求,兼顾学困生和学优生,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尽可能使作业具有人文化、个性化、实践性和层次性,并保证学生有时间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补正,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才能让作业起到最佳效果。

篇4

关键词:标准 兴趣 创新 能力

近年来,我对语言主义和文体主义的作文教学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小学生害怕写作文?对写作文有抵触情绪?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发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动机走向目的,针对这些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都来自学生写作的兴趣,喜欢表达才会乐于表达,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前提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从兴趣到写作,再从写作中获得乐趣,而更多的乐趣会吸引着学生热爱写作,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呢?

(一)鼓励学生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1~2学段写作目标中,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写生活见闻和生活感受,也可以写想象中的事物。总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二)要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要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除了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外,还必须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能根据日常生活和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种提法既是科学的,也是击中时弊的。然而,从目前来看,学生对写作产生厌倦心理,这与学生没有宽松的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很大关系,学生喜欢写的内容不让写或没有机会写;相反,学生不喜欢的内容,老师非要逼着写,写作内容完全被框死,这样做,学生怎么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呢?如果能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空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学生写作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三)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能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为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获得这种快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动机入手,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写作的兴趣,促使所有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1.要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自己习作中体会成功的快乐,相互交流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角色互换的过程,也是相互分享成功快乐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激发学生成就动机的好方法,我们应该把它贯彻到作文教学之中。2.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选出优秀作文在校内、班内学习园地选用或寄出去参加比赛;汇编班级、学校的优秀作文集等等。

二、发挥自己个性、创新表达

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写作过程既是个性化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的写作目标中,都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获得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写作教学而言,必须从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入手,没有个性化表达,就谈不上创新表达,没有创新表达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表达独特体验,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创新表达的能力呢?

(一)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一是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集中分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三是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而且,定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可以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创新表达的能力,除了要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外,还必须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首先,在拟题上,要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让学生的作文命题具有个性色彩,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每次命题可以多命几道提供学生选择,如果教师的命题不感兴趣,应该允许学生自选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自己命题自己写。其次,在表现方法上,要张扬学生个性,“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己表达和创新表达”。把评价的主体放在学生的成长上,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就算写得幼稚可笑,只要是学生想说的话,就要予以鼓励。因为这样的写作训练,不是要出名家精品,而是要让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注重实践,提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具体的写作实践,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将成为一句空话,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突出实践活动的主体性。

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的对象,更是写作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奉命作文”和“应试作文”的怪圈,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时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可让学生围绕写作要求,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获取写作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尝试修改,领悟修改的方法,享受成功的欢乐等,可以说,能不能把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是衡量写作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体现实践活动的全程性。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强调:“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自主取材,自主构思,自主起草,自主加工,自主修改和相互修改相结合,这样,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提高。

(三)注意实践活动的差异性。

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的就是个性、差异性,学生的写作肯定带有明显的个性,必须杜绝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当然,也不会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尊重差异,突出个性,才会给学生的写作更大的空间。这并不是说好的作品没有一定的标准,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始终贯穿个性化指导和个性化评价,才能对所有的学生负责,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篇5

关键词: 英语解题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 自我效能感

英语中的解题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在认真分析语境、语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正确梳理解题思路,最终实现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解题是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并且在新创设的情境中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Bandura 1977)。解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师有效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笔者将从探讨影响学生客观题部分解题的因素入手,探寻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而培养其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的因素诸多,避免和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一)学生对正确解题所需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甚至匮乏。

英语试题考查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基础知识总是依托一定的语境进行考查,它综合性强、覆盖面广,学生在巨大的学业负重下难以抽出时间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更别提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和总结。渐渐地,学生的知识漏洞越来越大,面对新的语境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解题时失分。

(二)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

母语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负迁移,它不仅干扰了英语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而且妨碍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主动融入与渗透。这种负迁移如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的迥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答题结果常显得学生非常缺乏语感,中式英语泛滥,致使语言学习趋于“理科化”,完全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

(三)学生个性因素影响了学生做出正确的思维判断。

每位学生因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性格、阅历、知识面、能力、世界观、价值观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不相同。部分学生无法沿着大众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所谓的钻牛角尖,遇事走极端,常创造性地推出极具个性化的答案,其解题思路,特别是在阅读理解部分常常令老师措手不及。

(四)练后未做反思总结,对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的自我监控。

多年来的教学经历表明,不少学生痴迷于大量的模拟试题,但普遍忽视一个有效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解题后的“反思”。一方面他们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不会自我总结,不会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学生缺乏钻研精神和一定的思维深度,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更高层次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探寻有效途径,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加强点滴积累,在夯实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答题技巧。

必备的基础知识及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做强有力后盾,能力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指导学生对题干的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并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答题技巧解决所遇问题。

1.巧妙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精编经典题组回放,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如:

(1)It was 12 o’clock I got home last night. (曾经的错题回放)

It was at 12 o’clock I got home last night. (新增的对比题)

A. before B. since C. that D. when

(2)The stone is so big I can hardly move.(曾经的错题回放)

The stone is so big I can hardly move it.(新增的对比题)

A. that B. as C. and D. which

句中的画线部分应该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2.简化题干信息,攻克“间隔现象”;还原省略信息,寻找答题线索。如:

(1)It is strange that Mary,who is still a college student, so early.

A. has been married B. has married

C. be married D. would marry

(简化定语从句,抓住解题突破口:It is strange that...should do)

(2)The Smith has 3 sons,one a baby, twins of thirteen.

A. another B. the other C. other D. the others

(还原省略信息one a baby为one is a baby)

3.指导学生对备选项进行详细比较分析,培养归类提取信息或剔除信息的能力,提升答题准确率。如:

(1)—I was lucky to win a gold medal in the 800-meter race.

篇6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 美术教学 教学效果 优化课堂

自美术课程改革在得到各地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以来,大家共同的努力使得美术课改在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目标上都得到了大力改善。尤其是在当前中学美术学习中“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大力的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美术教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然而这仍需要我们在不断前进的发展中继续总结经验、继续学习和探索更多更有益的学习方式方法。

美术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艺术情操的基础课程,作为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以便在推动当前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担负起身上应有的责任和重担。美术教育作为实现美育的前提和主要途径,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新时期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审美的能力,笔者以为,必须上好每一堂课,让每位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领会美术带来的乐趣和知识,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们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怎样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着手:

一、 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美术课程体系

传统的模式化教学结构单一、形式死板,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结构,是时展的要求,也是中学美术教学改革的重点。新的中学美术课程结构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体现多元化的特点,在集体教学与扎实基础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与寻求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

中学美术课程的编制,要注重内容的多样化和形式的灵活性。美术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的特殊性,它首先具备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无论是对作品进行欣赏,还是自我创作,都需要自己去独立完成思考。即便是同一幅作品,不同的学生所思所感也会不同。其次,美术属于技能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学习需要学生多看、多实践,学生们必须积极参与到其中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因此一定要注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同时这也为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宽学生思想想象空间

在当代多媒体深入各个领域的背景下,美术教师也可以考虑利用音频、视频、图像结合的形式为学生营造更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放映下得到更强烈的美的享受。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图形进行讲解、展示,变枯燥单一的教学讲解为直观形象,进而实现优化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将美术作品进行图片演示,以特有的线条、色彩、明暗等,引发学生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在这种审美情境下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提升了学生美术课的学习兴趣。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中学美术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美术老师可根据课程学习的具体目标、学生在小组中的活动经验、教学材料和设施的便利程度、合作活动的时间限制等来组建优质的合作小组,小组的组建应以广泛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人际技能或小组技能为基础,实现小组之间真正的积极互动。

在组建优质的合作小组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安排诸如实地观察与调查,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等活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体验现有知识的创造经历和学习美术的乐趣,提高运用现有美术技能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合作能力。同时,美术教师还应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自我见地,形成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美术的学习,需要学生将自己所有情感、智慧都要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培养这种问题意识呢?(1)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实际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学生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影响,要想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显得十分困难。我常常将教学方案设计成为学生课堂的“活动单”(也即是以学生课堂各活动为主的教学设计),活动单的设计中,我总是将学生推向活动的前台,摒弃形式化,这样设计出的活动往往与学生实际需求和认知更匹配,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即便不能深入理解所学作品的内容,也能够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较深的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语文、音乐等其他学科内容来联系实际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消除学生懒散依赖的心理。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更应该懂得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主动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并让学生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从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同性。(3)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有效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美术教师应作为组织者、伙伴的角色参与到学习探索中,以朋友的身份和立场给他们提供建议,指引正确的方向。

总之,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学习思路,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美术资源、教学手段,积极为学生构建和谐、开放、多元化的美术课堂,最大程度地发挥美术学习的优势,从而达到最优的美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教学评价 多元化 自我评价 阶梯式成长记录袋 阶段性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谈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新课程给教学评价带来的可喜变化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从一元趋向多元:评价目标多元、评价内容灵活、评价方法多样。然而,在我校多元化评价实施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积极尝试运用各种多元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则感到在运用过程中的繁琐。这种两难的矛盾心理,使一部分教师出现了把多元评价当做包袱的尴尬状态。

从这些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多元化评价的实施并不简单。与一张试卷式的评价方式相比,多元化评价不管是其内容的确定,还是具体落实操作,其评价过程都不是那么简单。因此,我校特别关注学生的多元化自我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有着独特的一面,在运用每一种多元评价中,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的选择或者进行新的加工,哪些适合学生,哪些不适合?哪些可以全盘接受,哪些需要要重新加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

一、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我评价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独立自我评价与自我矫正,应成为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评价的方法,如评价语言的支持。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经常欲说又罢。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一些评价语言,比如:我想对自己的想法做点说明,我想为某同学做一点补充,我可不可以为某同学提一点建议,我非常赞成某同学的想法,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等等。

二、成长记录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评价时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成长记录袋是通过收集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我校创设的阶梯式成长记录袋,使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中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更充分的体现个体差异。

1.阶梯式成长记录袋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阶梯式成长记录袋的资料收集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这三大方面来评论自己(见图1)。

第一部分 “说说我自己” (1―3层):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培养自信乐学的学习态度。

个性化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展开学习的起点与归宿,为此,教育的目标仅仅考虑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不够的,还应有很大的“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在多元化自我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科课程的性质,我们在成长记录袋的第1至3层,设置了记录课堂学习用品准备情况、上课举手次数、回答问题次数、上课是否认真听讲等内容。通过此环节的评价内容使学生“看见”自己的言行,并为自己制定相应的个体目标,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第二部分 “我的学习过程” (4―6层):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还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这就必须亲身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因此,我们在成长记录袋的第4至6层,设置了记录预习和复习情况、参与小组合作情况、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等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置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素材,积累了学习的经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部分“我的数学思考” (7―9层):层次化作业练习,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应看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再到建构数学模型以致形成概念的过程,是否能够举一反三,是否能比较概念的异同,是否将概念的内容以文字或符号的、图像的或口头的形式来表示,是否能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规则,使用过程是否严密、正确。因此,我们在成长记录袋的第7至9层,设置了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经验、记录实践活动过程、评价反思自己的作业情况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经常进行参观、调查、墙报宣传或听讲座,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的方案,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通过这一环节的评价内容使学生在记录、反思、总结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自主选择合适的评价内容

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允许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在阶梯式成长记录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评价内容,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表现。一部分学生能发挥其智慧潜能,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较难的问题,对事件的思考更加深入。因此,可以多选择学习反思、实践活动报告这一类的自我评价内容。而另一部分学生也能在情境中有所收获,提出恰当的问题,解决与其思维水平相当的问题。这就可以选择记录解题过程、记录自己的学习经验这一类的自我评价内容。

这样,评价内容因人而异,评价方式因地制宜,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自我认识,建立自信。

三、阶段性评价:积累阶段学习经验

阶梯式成长记录袋是分单元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地达到学习目标。这时,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材料进行评价。我们可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差异评价”;或利用中队主题班会让学生对成长记录袋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或利用家长会或开放日,请家长来参观并进行评价或由老师进行评价。

最后,评价的呈现形式,主要以学生的自我总结为主,还可加上鼓励性评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在学习与评价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更长时间的努力,逐步达到可能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状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所以教师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面我粗浅地谈谈在教学方法上的一点认识。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笔者对120名七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①“有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A.有(占28%);B.没有(占63%);C.不明白什么意思(占20%)。②在回答“觉得订一个学习计划重要吗?”A.重要(占90%);B.不重要(占3%);C.不知道(占8%)。由此可见,学生也知道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就是没有这样概念,这一点必须由老师提出一定的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在回答“如果一个人在书房里学习,你能集中精神不开小差吗?”A.能(占21%);B.不能(占22%);C.有时能有时不能(占56%)。说明七年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根本不够,这时候应该由父母帮助孩子做好自我监控。另外,老师也应该做好有关的引导工作,例如,预习前应该明确目标,可以提出一两个争论的问题,不然学生在预习中根本不知道要学什么东西。比如:“§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找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到课堂上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目标,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性。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在回答“你觉得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后,你的学习兴趣”A.增加了(占74%);B.减少了(占1%);C.不增加也不减少(占25%)。在回答“你感觉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对你和同学或老师相处方面有帮助吗?”A.有很大帮助(占80%);B.有一点点帮助(占18%);C.跟原来一样(占2%)。由此可见,学生非常希望、欢迎合作学习,并且要求经常开展课内外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合作学习可以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美国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因此,数学课要重视开展、努力开展、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进行数学小课题研究,在内容上要突出应用性和探索性。可以由教师提出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去解决伺题;教师可以提供活动情境,让学生试着发现、提出问题并加以研究;还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素材,组织学生自己探索。选材要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新是新世纪的主旋律,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的教师。

四、反思探究,深化认知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篇9

关键词 支持人;节目中;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03-02

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甚至是一个电视台的代言人,也就是一个电视台的门面所在。对于一个主持人来说,知识渊博、社会经验丰富等等都是强制的要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持人的个性决定了自身的发展前景。不仅如此,主持人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挖掘自身的潜能,在节目中给观众留下好的印象,把自己塑造成观众眼中的优秀主持人。本文论述的是怎样才能做一名深受大众喜爱、具有突出个性的优秀主持人。

1 主持人形象的类型及定位

1.1 以主持人工作职责范围分类

按照主持人的工作范围来看,可以将主持人划分为独立型、单一型、参与型和主导型这四种。独立型的主持人必须能力很强,可以一个人将一个节目主持的很好,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靠自身来完成,也就是说节目的制片人是一个人。倘若他不具备采、写、编、播等能力,是不能够一个人独立完成这个节目的,现在这样的主持人应该是不多见的。单一型的主持人主要就是将节目进行再创作,也就会将节目进行修改,这个工作必须是在节目播出前进行,主要就是能够完成播音工作,这一类型的工作对主持人要求没那么高。参与型主持人则就是在节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参加,与其他人共同完成节目,并且在地位上是同等的。主导型主持人相当于节目的总指挥,是整个节目的代言人,既是主持人也是制片人。这种类型的主持人的能力是最强的,不仅仅是要求掌握一些知识、技术,而且还要有那种天生的领导气质。在我国主持人中,最常见的还是单一的和参与的主持人,因为这样可以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展示自己。

1.2 从社会职业角度分类

从职业角度分类,可以将主持人分为五类,即权威型、记者型、老师型、朋友型和表演型。这五种类型中最常见的还是记者型的主持人,在社会工作中也比较流行。其它四种主持人都不是特别普及,只是在少部分节目中或者少数地区才会有。

1.3 按节目内容性质和主持人形象分类

根据对主持人的分类标准进行总结之后,可以将主持人分为新闻、评论主持人,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教育、服务主持人,体育竞技主持人以及少儿节目主持人这五种。这以上五种分类是充分考虑到节目的内容特点和主持人的语言、表情等这两项准则,最终分出来的五类型的主持人。在这五类节目主持人中,现在最为流行的就是综艺节目主持人,这也是由于人们喜欢这类节目导致的。对于综艺节目的主持人的要求不仅要幽默、乐观、积极,还要具备一定的气场和气质;对于新闻、评论主持人则要求有一定的权威和主见;教育、服务主持人要具备一定的渊博知识和爱心;少儿节目主持人那就必须可爱和声音上的甜美,赢得小朋友的喜爱;体育竞技类的主持人则要求有一颗爱运动的心和自身独特的对于一些赛事的权威看法。

总的来说,这三种分类都不是那么的全面和绝对。第一种分类中,由于每个人的素质差异,主持人参与节目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这种分类标准很难分清楚,比较模糊。第二种分类方法关注的是主持人和节目的联系,还是具备一定的适用性的。第三种分类贴近生活,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节目在慢慢的丰富起来,节目主持人的类型也会不断地多起来,以节目类型来划分,是一个发展趋势。

2 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塑造主持人的关键

2.1 塑造人格魅力

塑造人格魅力,要根据节目的定位和受众来具体展示。在这一过程中,突出自身的个性要与节目的风格相符合,这样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但是能够很好地结合节目的需求,才能很好地在突出个性的同时,还能较好的主持节目。

一个好的主持人不仅要有一张明星脸,而且还要有一颗平民心。很多时候,受到人们喜爱的主持人并不仅仅是被人们看上了他的节目主持,在生活中的口碑也是一个很重的方面。在节目中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了人们的好评,但是离开了舞台,明星也要正常生活,所以主持人不仅要节目主持的好,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得到好的口碑。主持人具备平民化的素质、平民化的主持风格,这对于塑造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很重要。只有在观众认可了主持人的幕后形象后,观众才能够很好地去接受该节目,去喜爱这个节目的主持人。

2.2 人格魅力与节目价值的体现

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对于一个节目的重要性是不能质疑的,这也分为在很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主持人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都在无形中影响着节目的好坏和个人人格魅力,它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能在节目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决定着其自身是否可以得到大众的喜爱。在节目传播中,主持人必须要传播积极向上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带有一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方式去主持,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与观众心与心的交流,穿着淡雅、自然地举止,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高品位、深内涵的主持人,带给观众的是一个感性的形象,这种形象极其容易被观众接受。

2.3 形象、语言、风格的塑造

优秀的主持人体现在其形象、语言和风格上,他们的人格魅力在这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成为了又一个重要因素。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亮相,观众从其各方面进行观察,然后对其进行评价。主持人在观众心中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而这种印象绝大部分就是从形象、语言、和风格中体现出来。主持人要做到让观众愿意去听自己的节目、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一个节目价值的最终体现,又会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对于一个主持人来说,节目的受欢迎程度是对其最好的评价,节目得到好评,观众对节目的信赖度越来越高,也会使得观众在无形中信赖该节目的主持人。所以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可以从节目中展现出来。

2.4 深厚的知识储备、独特的思维方式

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塑造自我风格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些电视栏目的主持人来说,都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工作经历。自我魅力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这必须要有足够的工作经历,自我总结,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且受到观众的信赖和喜爱。作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他还必须具备控制现场的能力和准确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轻松能够拥有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想达到这样的成就只能是空谈。所以,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塑造优秀主持人的内在要求。

3 结论

总而言之,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应该是要将品德、个性、品味等都集于一身的。在节目中展现出一个独具特色、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思维方式的节目主持人,在幕后是一个邻家的好朋友,这样不仅能够得到观众在节目中的欣赏,而且还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好的口碑。除此之外,主持人的风格必须是要结合节目的需要,发挥出来的先天气质和后天培养得到的自身修养。无论是在什么节目或栏目中主持,主持人必须要在发挥自身特色和节目需要之间找到平衡点,给自身的个性发挥寻找出一个足够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一、明确学生反思的内容

学生反思到底要反思什么,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同时也是必须让学生明白的问题.我认为学生该反思的内容应涉及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但总体来说,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一)反思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我引导学生去反思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了;对学习的内容是否充满了好奇;对问题的解决是否感兴趣;探索的欲望是否强烈;是否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否有与人合作的精神;是否有了自己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及表达;是否有获得成功的体验等等.

(二)反思获取知识的过程

知识的形成过程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思,可把零散的经验和结构化程度低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以便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知识的再现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从何而来,解决何种问题,怎么解决,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究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

(三)反思解题过程的评价

解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核心内容和一种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概念的掌握、技能的熟练、数学思想的领悟、数学态度的形成都离不开解题实践.学生解题时,往往在获得正确结论后就此结束,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解题活动仅仅停留在经验水平上.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解题以后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反思及评价:解题时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问题中运用了何种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方法是否最优化等等,就可促使自己整理思维过程,反思解题经验,使解题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

(四)反思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获得知识、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反思

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最薄弱的环节,教师长期灌输影响了学生反思意识与习惯的形成,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学生无暇进行深入思考与自我调整.能否进行反思是区分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是思维深刻还是思维肤浅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反思能力,必须解放学生头脑和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与学习结果不断地进行回顾、分析、评价和重建.

(一)让学生弄清反思的意义

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反思的意义,体会到反思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去反思,并且将反思持续下去.为此,必须向学生宣传反思的重要性,让学生认清其作用并将其内化.同时,应尽快让学生有成功反思的体验,激发学生反思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前面已经说到,学生反思涉及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所以教学中应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促进良好反思习惯的养成.

(三)帮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学生形成反思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自我提问

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2.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

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我就“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得出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来的结论.这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