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7:0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我探索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我探索总结

篇1

在人类生活过程中,语文随处不在。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可是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作文,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会照老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多处提出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必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

1、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诱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言警察巡逻、语文游艺宫、相声表演会、绘画日记展、社会考察录、语文联谊会、信息擂台赛、新书介绍会、十分钟演讲、影视评析论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

2、端正主动探索的态度。

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要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①让学生查找资料、自我准备。学生在开展某项活动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例如:低年级开展的“声母和韵母找朋友”,中年级开展的“词语开花”,高年级开展的“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等活动。在活动前,学生都要花较长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作好活动准备。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如高年级学生在开展"成语游戏"活动前,学生自我积累成语,进行成语分类,开展成语接龙等。在正式开展成语游戏时,又引进了竞争机制,效果十分理想。

②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活动课中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开展成语游戏时,学生担任主持人,要求大家讲成语故事,谈成语的作用。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成语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之间质疑问难,大家开展活动的兴趣高涨,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锻炼和提高。再如三年级学生开展以“春”为主题的语文活动时,每个学生说出与春有关的词语,每个学生背诵与春有关的名句、古诗等。在说词、背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还结成了对子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争意识强,合作精神好,活动效果佳。

③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颁奖。同时,让同学们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

3、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

语文活动课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结合起来。

在设计语文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可与教师商量后,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总之,语文活动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矛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而是要求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与培养。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既有直接明示,又有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活动课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的了 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活动课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2

【关键词】三自课堂;高中数学课堂;应用

所谓三自课堂,是指以学生自我提问、自我设计、自我评价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表现形式,去探索课本知识,以达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接受全新教学模式三自课堂理论的过程中,还存在重视度不足、实践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应该积极探析如何具体地将其运用到高中数学课堂中去.

一、自我提问,促进自学进程的发展和进步

从理论上来讲,数学研究的过程需要经历观察、试探和猜测三个环节,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遵循预习、课堂、反馈三个基本环节.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灵活比较,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从而找到探索的切入点.例如,在“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节中,在对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推导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自我提问,除了书本上的推导方式,还有其他的建系方法吗?其方程又是什么?学生进行自我提问,自我解决,从而有效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再以“函数的表示法”课题为例,课题内容:函数的表示法,课题教学开展目标:了解表示函数的三种方法各自的含义,比较其各自的优缺点,针对实际情境的不同,选择对应的函数表示方法.为了很好地开展课堂,学生针对教材内容进行自我提问,逐步深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有关函数的相关知识,明确函数的定义是怎样的?函数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问: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对函数进行相应的表示?具体可以用几种方法进行表示?学生自我提问,然后借助于书本知识以及自己的学习得到共计有三种函数表示方法,具体是解析法、图像法和列表法.教师引导学生对书本中的三个具体代表性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对函数表示的基本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我提问,在生活是否可以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表示呢?可以用一种方法进行表述,或者可以用其他的两种方法进行表示.学生在三种表示方式中对这些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当学习完这部分知识之后,学生心中会对这些知识形成一个新的认识,自己会对这些知识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归纳,同时可以探寻出创新性的表示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

在上述函数表示方式的学习过程之前,引导学生去回顾函数的基本含义及其要素,是为了实现学生能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去开展联想;学生进行自我提问,对具体的事件用函数进行表示,从而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学生在经过自我学习之后,借助于多个事例对这三种表示方法进行充分的学习,由此意识到不同的表示方式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应该针对具体的情境创设相应的函数形式;学生最后对于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到做的不足的地方.总而言之,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问“题――设计――反馈”这三个环节的特点.

二、自我设计,促进知识规律的深入理解

专题教学,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形式,其实也是充分利用三自课堂模式的最佳场所.以二次函数专题教学内容为例,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以归类的视角,引导学生对于平时遇到的各种关于二次函数的问题开展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具体的知识建构进行自我设计,从而对对应的规律进行总结.学生在自我设计过程中对高中数学二次函数的基本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借助于解析式和图像特征的方式深入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学生借助于书本实例的展示,设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引出高中数学二次函数话题,从而对二次函数的含义、特点、规律与性质进行思考.设计的方向主要是单调性、奇偶性、最大值最小值等.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借助于具体的二次函数案例,使用不同的方式对二次函数进行充分的解答,从而总结出二次函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解析式,另一个是图像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探析其在不同情境中,其有着怎样的不同效能.学生此时就会从代数推理和数形结合两个角度入手,去进行探析.例题1:已知f(x)=ax2+bx,满足1≤f(-1)≤2且2≤f(1)≤4,求f(-2)的取值范围.例题2:已知f(x)=ax2+bx+c,在区间[-1,1]上恒有|f(x)|≤1, 求证:(1)|c|≤1, |b|≤1;(2)|a|+|b|+|c|≤3.上述两个例题,以代数推理的方式来进行解答,往往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答案;至于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以下面例题来进行: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1(a>0),设方程f(x)=x的两个实根为x1和x2,(1)如果x1

三、自我评价,保证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此次我们以在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课题中的应用为例.教学目标:通过对于类似问题的总结和归纳,确定解决此类数学题目的基本思路,研究考试中教师考查的重点,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去开展解题,避免出现与考试教学目的相互违背.教学过程:其一,教师通过出示近几年内高考题目中出现的关于不等式恒成立的题目,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归纳和总结类似题目的特点,其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确定不等式恒成立的分类:含有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和不含有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两个方面;其三,明确建立不等量关系的主要方式方法:几何代数意义、判别式、变量的有界性等;其四,学生会在具体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发现,对不同情境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其解题思路是如何的,并且在此基础上,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实现对于知识和方法的提炼、诊断和整合,以达到自我反馈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题目选取应该尽可能反映出参数恒成立的常见类型,以保证学生能够对于复习题的类型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归纳,这也是形成良好解题意识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高度重视题目类型的合理选取,以知识总结的全面性为基本准则.下面我们从众多参数恒成立的问题中选取两种类型来进行探析.具体例题为:类型一,设f(x)=ax2+bx+c(a≠0),(1)f(x)>0在x∈R上恒成立 a>0且Δ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呈现出来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找准自己的思维路线,针对类似的问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从而最大程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题教学过程中,三自课堂理论能够发挥更大的效能.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其一,复习题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使得其能够对于相应的题目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在下次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可以准确找到切入点,去开展解题过程.简单来讲,学生是信息反馈的主体,是开展复习题总结和归纳的主导者.其二,在必要的情况下,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自我设计,将其归纳总结到相应考查范围中去,以便使其能够对习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其三,学生通过长时间的总结和归纳,对习题解答思路有更加清晰的界定,应该成为复习题教学过程中的最终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己的归纳总结进行检查,找到自己原本解题思路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将其作为今后解题过程中的改进点,从而达到学生自我评价的目的.其四,将三自课堂理论运用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来讲,要适应这样的课堂模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要保证做好这样课堂进程的引导者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应该从简单的题目入手,慢慢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习惯,在此基础上全面地将三自课堂纳入到教学过程各环节中去,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三自课堂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比较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解题能力提高,实践应用素质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积极将其运用到提问、设计、评价自我的过程中,是很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宝柱.如何全面观察学生课堂学习状态[J].吉林教育,2011(36).

[2]黄俊峰,袁方程.自主探究教学的一个案例――自主探究“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1(Z1).

篇3

大班幼儿期末测评总结的目的在于促进大班幼儿在学习习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期末测评总结让大班幼儿能从总结中明得失,以利大班幼儿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测评总结 实践研究

笔者所任教的幼儿园大班的几十名幼儿们经过一学期的生活学习的锤炼,幼儿们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幼儿们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新奇的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自主探索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大班幼儿们积极解放自己,就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努力锻炼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一件件精美的小制作在大班幼儿的手中诞生。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大班幼儿们都能健康活泼、自由、快乐的成长,大班幼儿能与他人主动合作、主动交流,能与他人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大班幼儿们的身体协调性、自主学习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一言以蔽之,通过一学期的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大班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幼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大班幼儿一学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测评总结。

一、从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入手对大班幼儿进行期末测评总结

1.就“健康”领域对大班幼儿进行的期末测评总结

笔者任教的几十名大班幼儿绝大多数体格健壮,机能协调发展,幼儿们大多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适应气候的发展变化,能适应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对一些常见疾病有较强的自我抵御能力。大班幼儿们具有初步的一些卫生知识,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多数大班幼儿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过程中基本的动作能有效地协调起来,有一定的耐力,大班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大多能够安全地、熟练地使用运动器械,具有初步的自我保o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2.就“社会”领域对大班幼儿进行的期末测评总结

笔者所任教的大班幼儿大多感情丰富,对自己所在的班集体充满热情,大班幼儿们通常都很善于关心同伴,具有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大班幼儿们大多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对班级值日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大多数大班幼儿能主动爱护公物,能主动爱护大班的环境。大班幼儿们大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能耐心倾听他人的宝贵的意见。大班幼儿间能互敬互爱,有较强的班级凝聚力。

3.就“语言”领域对大班幼儿进行的期末测评总结

大班幼儿通过一学期的语言领域的学习,比如,听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学习一些饶有趣味的儿歌等,大班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激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能通过一些语言作品的学习,从中领略这些作品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能从中体验、感悟人性美。

4.就“科学”领域对大班幼儿进行的期末测评总结

大班幼儿大多能从天气的变化、气温的变化自主发现一年四季的有关规律,能初步了解动物用什么方法过冬,能初步了解地球与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一天、一月、一年与四季形成的原因,大多数大班幼儿对探索大自然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大多数大班幼儿能正确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学会了“7”以内的组成。凭借一些科学活动的开展,让大班幼儿的思维更敏捷、视野更开阔,大班幼儿对探索科学现象的热情更高涨。

5.就“艺术”领域对大班幼儿进行的期末测评总结

笔者所在的班级,本学期组织大班幼儿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比如“教师节”“重阳节”“元旦节”等,引导大班幼儿围绕各个不同节日、不同的特征进行了主题教育活动,大班幼儿们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观察力得到增强,想象力得到放飞,创造力、创造欲望得到满足,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对大班幼儿期末测评总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应坚持方向性原则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方向、为目标、为标杆,坚持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基本的大方向,就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对大班幼儿进行客观的、带有目的性、方向性的期末测评总结。

2.应坚持全面性原则

对大班幼儿进行期末测评总结应全面、具体,切忌泛泛而谈,应坚持期末测评总结时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从而使期末测评总结更科学、更准确。

3.应坚持发展性原则

对大班幼儿进行期末测评总结应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因为每个大班幼儿都是成长、发展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测评总结大班幼儿。

三、对大班幼儿期末测评总结应注意的有关方面

篇4

回想起一年前那个,骑着刚学的电动车,跌跌撞撞找学校的我,不禁有些感叹。

一年了,我的车技当然有所进步。可是我的工作呢?答案不全是否定,至少我得到的评价是进步,不断地进步!自接任一(3)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我倍感肩头压力和责任的沉重,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我完全没有接触过,出于无法推却,我只有审慎选择管理的方法,在探索中和这帮孩子一起成长。积极详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用严爱相济的心态来对待他们,做到尽量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

作为新教师,我参加学区比赛的成绩是可喜的,羽毛球学区一等奖,粉笔字一等奖,这些都来自大学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业余爱好。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部分教材内容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内容实质。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篇5

采用自主探索研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契合当代学生的心理,而且转变了以往传统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的体验过程,这种模式让学生们成了学习的主人,不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被动,而且会不断感受到作为主体被尊重的地位。我们就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模式来看,在这其中的探索研究中,学生们可以尝试以下的几个学习方式。

1 自我感知预习研读

自主学习的条件之一是进行自我感知预习研读,即是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研究讨论会当中去,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进行文本的研读,预习研读的基础包括两点,一是单元讲读的引导效应,老师在讲读的课程之中指出阅读一些文章的技巧与教学单元的知识要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触类旁通,更容易理解文章和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预习的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这几点:了解文体、文章背景、生僻词语、段落解析、文章中心内容等,老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课文的延展资料,出一些与文章有关的思考练习题。一般只有对文章进行预先学习的同学才会对文章有比较多的看法和个人体会。学生要能够对文章有深入的思考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对文章进行研读预习,倘若在学生对文体还未了解之前就对他们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学生们常会力不从心,甚至会对语文教学学习产生一种反感情绪,这会大大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通过阅读研究文章,看许多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学生们会形成一种自己的思考模式,读文章不断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也为后续的讨论研究环节打下深厚的基础。预习文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奏环节,只有保证好预习的质量,才能够为接下来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基础。

2 质疑问题发现难点

学生在探索研习的过程当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疑惑与不解之处,这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的一个重要步骤,有了这些疑惑也意味着学生多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探索研究的过程当中,也是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丰富内心世界、交流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学生们对文章的了解和体验也会更加的深入。老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虑心理,通过这些疑问不断的刺激他们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上常保持活跃的状态。由于学生本身的差异,包括知识水平、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各方面的不同,带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疑问可能也有所不同。也由于此种不同,推进了对文章探究的全面性,同时推动了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具有层次的可能,透过每个人的想法,彼此互换心得,彼此补充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们通常也会产生这种想看看其他同学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是否有共同之处的的心理。与此同时,学生们表现的个人疑问与共同疑问是我们教学抓的重点,这些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切入点。例如我们在预习《邓稼先》这篇文章时,通常学生们都会进行邓稼先与杨振宁的比较认识,想到杨振宁为何因两弹一星无外国人的参与而激动的流泪等问题,这些也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问题,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们成了学习的主人,问题的先锋。透过学生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文章的思考程度,重难点的把握程度。

3 交流展示探讨迁移

自主探索研究的重点主要在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上面,首先要进行进行充分的预习,老师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通过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赞扬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精神。在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之上,老师们还需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个整合,确定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作为教学探究的主要内容。课堂上的交流展示是检查学生预习过程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们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方法,同时还是学生最佳表现自己的机会,透过每一次的交流学习,我们应该总结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分析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研读过程中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去对相同类型的文章进行研究,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自我领悟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给文章提挈一个纲领来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在文章的研读过程中,思考交流是一个关键的之处,同时也伴随着研读的全部过程:我们要有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读文章,经过老师的指引和提示,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思考,如此循环往复,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将会上升到更高一个层面上去,从而有助于疑问的解决。

4 总结规律,留疑拓展

交流讨论的开展不仅仅是一个终点的模式,人的思维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一个循环往复过程,教学活动的停止不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运动,学生会在之后的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新的想法与问题。这个阶段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绝佳提高学生思维过程的机会,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也可以对课堂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拓展,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散。通过这些拓展性问题的探究与思考,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层次。通常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当中,老师们非常容易忽略这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因此老师们要认真反思如何利用这个环节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研究的能力引导的更加深入。

篇6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记得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于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相统一。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三、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需注意几点: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④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

篇7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有效地实施,必须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1 教师层面。综合实践活动是先进教育理念下的产物,需要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要明白一个观点: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才能牢固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在过程体验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才能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 学生层面。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经验不够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又是刚刚接触,因此,要使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必须进行渐进式转变,把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时段作阶段性设置,使本阶段的实践成果成为下阶段开展的铺垫,下阶段成为上阶段的继续和延伸。

3 知识层面。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容是很宽泛的,不能停留在课本教程上,应该引导学生挖掘身边资源,了解地区资源,确定可开展的课题。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资源与特色,这些丰富的地域文化无疑为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丰厚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经济资源等:开发的课程可以是风俗常识、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校园建设等,这些课题作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是开放的、多维度的,以它作为出发点,可以横向、纵向引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二、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核心,科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尝试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发现与创造中初步获得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核心,科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极其有意义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点

实践活动操作模式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

1 选题。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要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给学生创造空间。例如:“浪费就在身边”“学生违纪现象透析”“家乡新变化”“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家乡特色小吃”“家乡风俗与礼仪”等。

2 方案设计。要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法,不能把教师的设计强加于学生,只应在宏观上予以指导,要发挥学生的创意。

3 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社会考察、社区服务、讨论分析、模拟会议、查找资料、采访问卷、角色扮演等社会活动方式,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过程体验和团队合作共同得出结论。

4 总结评价。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教师客观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主动参与性能力、创造性工作能力、发现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实践能力、与成员合作能力等几方面,优点充分肯定,不足之处含蓄指出,目的在于激励学生、鼓舞士气、树立信心。

5 反思调整。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例如写实践体验日记,开展队员互评和自我评价活动,写实践总结报告等,让学生在过程中认识自我,在交流、评价、总结中不断完善自我。

四、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2 构建“益友型”师生关系。“严师出高徒”,一个“严”字常常令学生望而生畏,疏远了师生关系。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要亲近学生。课堂上和蔼可亲的笑容、关爱鼓励的眼神、幽默诙谐的言语,让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篇8

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怎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学习力的发展呢?笔者认为,要构建一种“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课堂,切实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如何构建“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其关键是:在学生学习流程中,给他们提供自我学习与反思的机会,即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等环节训练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学习中用到的方法,使方法和策略具有可迁移的价值,以此提高后续同类知识的学习力。

下面以“商不变规律”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构建“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和策略。(重点介绍凸显学习力发展的环节,其他略去)

一、“情境导入”环节:引发兴趣・提出问题

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是学习发生的前提,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我要学习。具体策略有:(1)为学生创设一个既有一定的儿童生活情趣,更有思考魅力的情境,使学生在思维冲突中拉开学习序幕。(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想探索的问题(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件播放童话故事《猪八戒吃西瓜》:有一天猪八戒来到高老庄,他想展现自己的能耐,便干起各种活来。他有一个贪吃的缺点,他干了一天活就对庄主说:“老庄主,天太热了,你给点西瓜吃吧!”庄主觉得他干活挺卖力,就答应了,每天都拿西瓜给他吃,先拿了4个西瓜给他,要他平均分成2天吃。猪八戒立即说:“这么少啊!”庄主说:“那给你拿8个西瓜吧,但你要平均分成4天吃。”猪八戒还说:“能不能再多给些?”老庄主慢悠悠地说:“还嫌少,我给你16个西瓜,但你要平均分成8天吃。”这时猪八戒满意了,可整个高老庄的人都笑了起来。

师:大家为什么笑了?请列式算一算。

生1:老庄主给的西瓜看起来越来越多,但猪八戒平均每天实际可以吃到的西瓜个数都是2个,所以大家都笑猪八戒无知。

生2:我发现算式中被除数不断乘2,除数也不断乘2,但商还是2。

(教师板书:4÷2=2,8÷4=2,16÷8=2)

师:看了这些内容,请提出你想研究的问题。

生3: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而商却不变?

生4:商的变化有什么神奇的规律?

……

解析:学习力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最短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情境是吸引学生兴趣很好的载体,但有效的情境一定要在生动的情景里暗含着引人思考的数学问题。为此,教师设计了一个声情并茂、幽默诙谐又有数学思维含量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除法算式,并着眼于“被除数”“除数”“商”这三个研究对象上。从风趣的故事中,学生已经发现什么在变,什么不变,并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了想研究的问题,问题是学生自己主动提出的,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学习动力被激发出来了。

二、“自我学习”环节:独立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力的训练从课桌上的独立学习开始,该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学生独立进行基于已有经验的自主先学,即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索活动,培养自主试学能力,同时为下一步展开交流储备经验。学生独立建构的方式和探索的难度系数等要因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发展阶段而不同。为了使独立试学真正发生实效,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基于问题思考的新知形成“导思卡”,“导思卡”的开放程度要因人、因阶段而异。

当学生经过独立试学后,原先的认知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脑子里既明白了不少,又有许多混沌不清。接着进行展示独立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围绕“导思卡”展开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1)说出你所知道的;(2)提出你还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从学生的疑问中动态捕捉推进后续教学的“生长点”,实现“以学定教”。

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才不变?(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独立猜想)

将学生的猜想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两大类型:

生A:我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才不变。

生B:我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增加(减少)相同的数,商才不变。

师:怎样可以知道这些猜想是否正确?

生:举例验证。

安排学生先独立探索,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

内容:以“60÷20=3”为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60)÷(20)=,对上述猜想逐一进行验证。在举例验证后思考(导思卡):(1)哪些算式的商仍等于3?把这些算式再分成两类。(2)分别观察这两类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变化有什么规律?(3)其他算式的商为什么变了?再次举例验证。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捕捉信息,独立探索时重点指导学困生,合作交流时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小组讨论。考虑到学生举例的局限性,教师预备以下一些算式:(60×2)÷(20×3),(60×5)÷(20÷5),(60×4)÷(20÷2),(60+20)÷(20+20),(60-10)÷(20-10)。

解析:建构主义认知“发生论”认为,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建构活动。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把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以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提供材料,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亲历过程、体验成败,并在探究中加强合作交流,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对商不变原因的独立的猜想和对正反材料的验证以及进一步的检验,初步认识了“商不变规律”的本质特征,并且在与同伴的交流讨论中认知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逐步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学习的自我发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的经验,获得了一些探索新知的方法,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这样的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新知形成”环节:顺水推舟・提炼概括

当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先学成果”充分展示后,教师要根据捕捉到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后教”,主要是围绕“导思卡”,顺着大多数学生的思路进行新知内化活动:(1)对学生前期已基本能掌握的内容,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2)对存有疑惑或错误的认识,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澄清、纠正、提炼升华等系列新知形成活动,确保“学力”和“学业”双落实。

在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提炼概括,采取顺水推舟的导教策略。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被除数如果是乘,除数也要乘,商才不变。

生2:我有补充,被除数如果乘2,除数也要乘2,商才不变。

生3: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乘相同的数,商才不变。

生4: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也不变。

生5:我认为“同时”“相同”这些词语很重要,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商就变了。

生6: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商也变了。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再次让他们计算:(60+20)÷(20+20),(60-10)÷(20-10),以验证普遍性。

生7:只有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才不变,而不是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经过正反两方面的验证,将得出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进行合并归纳。

师:这里“相同的数”可以是任意数吗?

生:好像0不可以,因为0不能做除数。

教师在概念中补充“0除外”,并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概念中的关键词。

在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地发现规律后,让他们又从“一般”回到“特殊”中去,任意举出例子检验一下。

解析:“先学后教”中学生“先学”是前提,教师“后教”是保障,“先学”要充分有效,“后教”要适时到位,这两者是实现“学业与学力双丰收”的两翼,缺一不可。“后教”是指当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先学成果”充分展示暴露后,教师围绕“导思卡”,根据捕捉到的生成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炼概括。提炼概括是一个动态发生的导教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采取了“顺水推舟”的策略:学生对商不变中的基本规律能自我发现时,教师则引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学生存有争议的地方,如“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商变不变?”教师则提供材料,通过再次验证,澄清认识;当学生受经验局限时,如“0除外”的知识点,教师则通过追问及时进行点补。总之,通过多种手段最终使学生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

四、“反思总结”环节:梳理知识・提炼方法

“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一方面是让学生去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磨砺过程,从中得到体验与感悟,另一方面是要总结、反思学习中用到的方法,实现知识与方法的有效迁移,进而提升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学习力。反思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回顾,学习方法的总结,提出下一步想探索的问题等。

师:回顾一下,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1:今天我们研究了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

生2:我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师: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呢?回忆一下整个探索过程。

生3:我们先提出猜想,接着举例验证,然后观察正反两种例子,在比较中发现了商不变规律。

师:确实,猜想―验证,观察―发现,比较―思考,这些是我们探索数学规律的重要方法,大家可以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生4:在学习中我还发现商不变规律在任何除法算法中都适用,包括变化过的算式,只要具备条件,商就肯定不变,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商不变规律,下一步你还想研究什么?请提出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生5:乘法中有没有积不变的规律?

生6:加减法中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

篇9

【关键词】自主学习;数学;能力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数学,全面改进和实施教学方案,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只要我们能把献身教育的“爱心”实实在在地倾注到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数学教学中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总结,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一、正确认识自主性学习与自学的关系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认知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地意识和反映。我国有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性学习。而自学就是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即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节,学习结果自我反馈,它是建立在“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自学离不开教师的辅导和培养,自学不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由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自学即为接受式探究学习。

二、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方法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卡特金曾说过: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人说“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慧之母”。从实践上看也是如此,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一名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烈火,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到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上,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我们教师要以创设现实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趣味问题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感悟,认知、发展,进而可以创造,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的目的。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喜爱学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创设好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故而我们老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2. 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所写的备课、上课等工作,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以上的要求,那么学生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再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 合作交流,升华认知

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探究式教学初中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注重多元学习方法的掌握,注重主体精神的培养。它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所谓探究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探究型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近似于启发式教学,但又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探究性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有主体性探究、反馈性探究、合作性探究。

一、了解学生实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美国教育学家帕森认为:“在教学论中,学生的特征必须被详尽说明”。在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实际,掌握学生现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设计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怎样克服困难,在问题的发现中获取知识。同时对不同层次学生,主动沟通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不同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角色转换,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欣赏者、培养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课堂气氛融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标准下,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新。这就要求教师由“授业型”向“研究型”转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科前沿,多体验,不断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肩负重任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激情和探究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教科研一体化,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三、科学把握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

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指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因此认识事物的过程从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科学探究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效率最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过多的应用接受性学习,忽视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中,提倡探究性学习,是想找回其在课程中的位置,并不是排斥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科学把握两种学习之间的张力,寻求他们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两种学习的优势,将他们融于教学过程中,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构建相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能力、方法、态度、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四、启发引导, 画龙点睛, 解决学生“善于学习”的问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尝试知识形成的过程,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借原有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里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

五、巩固提高, 形成检测, 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将教师和学生所得到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形成的检测题目难度适中,低档为主,要有层次,有综合性和启发性,可以分为必做题与选作题两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识时,一般有两个过程,即“同化”和“顺化”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强化思维过程的教学,应用同化与顺化两个认识过程突破知识的更新型难点,这样不仅能巩固提高数学效果,并能对教学效果形成检测。

六、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地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高”的教学理念。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探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