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05:1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诊所自我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诊所自我总结

篇1

一、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同化

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经过十年的推广和实践,已经完成了从理念突破到实践操作的破冰之旅。作为一个西方的舶来品,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被引入后,接受了美国诊所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核心价值,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各法律院系提供了像美国法学院一样的诊所教育课程。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同化过程与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诊所法律教育的精髓

(1)教学目标的能力性。对于诊所法律教育的目标,从美国法学院开设诊所法律课程的实践来看,诊所法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让学生掌握办理真实法律案件的基本技能,将法律知识学以致用,学会“像律师那样思考问题”。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也以此目标的实现来指导诊所教学,“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3](P3)

(2)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诊所法律教育包括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在课堂教学环节,诊所教师在课前要对所讲主题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结合律师的法律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认真的设计,准备实施方案,课堂上学生主要通过角色模式、案例讨论等方式,获得许多法律实务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如:如何会见客户、如何调查取证等;在实践教学中,在诊所教师切实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参与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责任心,提高其法律应用能力,使他们获得模拟练习中无法获得的经验。

(3)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诊所法律教育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引导、帮助和建议。在课堂上,采用角色模拟、互动式、分组式、提问式和讨论式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地进行交流。“老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过程中,适当地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由学生自我总结讨论的情况,老师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简短的评述。诊所教育,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验到学生的感受和表现,这是一种教学相长、互动交流的模式。”[4](P95)在课堂外,诊所教师通过电话、邮件、面谈等方式指导学生办案,把学生置于律师的角色,办理真实的案件。可见,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求学生从经验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并在实践中反思。

(4)教学评估的独特性。对诊所教学评估是诊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首先,评价是持续性的,贯穿于整个诊所教学活动中。其次,评价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事人对学生的评价等。最后,评价的标准不是案件的输赢,而是学生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技能,以及为获得这些技能而进行的努力与思考。

2.诊所类型的专门化与多元化

美国诊所法律教育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诊所类型呈现出专门化和多元化的特点。美国的法学院在原有的移民、妇女权利保护、刑事辩护、调解、社区等诊所类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立了新的法律诊所类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诊所、环境法诊所、国际人权诊所、数字化时代的律师执业诊所;哈佛大学的家庭暴力诊所、健康保障诊所;耶鲁大学的飓风灾害救济法律诊所、监狱法律援助诊所。这些诊所类型的设立反映了美国法学教育的务实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高度关注。[5](P10-14)目前,我国诊所法律教育在诊所类型上的发展也体现出上述特点,如西北政法大学设立了刑事诊所、民事诊所、立法诊所、公益法诊所、社区诊所、劳动法诊所;清华大学设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诊所、劳动者权益保护诊所;中国政法大学设立了刑事诊所、青少年越轨诊所、知识产权诊所、劳动法诊所、行政法诊所;武汉大学设立了社区诊所、调解诊所;扬州大学设立了婚姻家庭诊所。诊所类型的专门化与多样化给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有中国特色的诊所教育已初步形成”。[5](P19)

3.法律诊所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美国法学院在推进诊所教育的过程中,对过去法学教育中学徒式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完善和创新,与校外的法律援助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地。中国各高校的法律诊所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合作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工会合作设立了调解诊所,与北京市律师协会宪法与公民权利保护专业委员会合作设立了公民权利保护诊所。据调查研究表明,各高校法律诊所对外合作的主要对象是各级各类法律援助机构,如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诊所与北京市司法局和昌平区司法局合作,在中国政法大学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密云县司法局合作;贵州民族学院、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等高校纷纷建立了地方法律援助中心(处)的工作站,为法律诊所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切实有效地推进了诊所法律教育。法律诊所通过对外合作,一是解决了诊所案源的问题,扩大了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案能力;二是解决了学生办案身份的问题;三是部分地解决了诊所运作的资金和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6](P20)

4.诊所教师来源的多样化

诊所法律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指导老师除了要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师型”人才。从美国法学院诊所法律教育师资队伍来看,除法学院原有的教师队伍外,还聘请有丰富实务经验并热爱法学教育的律师参与教学。与之相同,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所教育的教学质量,国内较多高校法律诊所聘请校外实务部门中热心于诊所法律教育的专业人士,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妇联等社会团体中的法律工作者作为特邀指导教师,参与诊所课堂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训指导,实行校内教师与校外联姻方式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目前已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异化

诊所法律教育以律师职业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内容,弥补了传统法学教育方法的不足,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法学教育的质量。可以说,每一个开设法律诊所课程高校的法学专业学生都要“挤破脑袋”才能参加该课程的学习。但是,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在实践运作中,出现了有别于其来源地美国诊所法律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的异化现象,这应该引起诊所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亟待加以矫正。

1.将法律诊所定位为民间法律援助机构和学生社团在学界,有人把法律诊所定位为“高校法学实践教育机构、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和学生社团三位一体的结合体,以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形式,承载着法学教育和公益法律服务的双重功能”。[7](P3-5)笔者对这种观点不能认同。

首先,法律诊所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诊所是一门法学专业的实践性课程。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在中国各高校法律院系的推广主要依托的是法律诊所这门课程;另一方面,法律诊所是法学专业学生进行实践的基地。也就是说,法律诊所课程的运作就是以“法律诊所”这一实践基地作为载体。一般情况下,学者们在谈及“法律诊所”这个概念的时候都是从这两个角度来界定的。

其次,尽管法律援助是法律诊所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法律诊所不能等同于法律援助机构。诊所法律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这与法律援助的目标是一致的,然而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从性质来看,法律诊所是法律院系学生进行实践的基地,诊所法律教育追求的是教育效果,即对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而法律援助是一种司法的救济制度,它所追求的是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从案件范围来看,法律诊所学生的案件是诊所教师挑选过的,“诊所受理的案件具有局限性,诊所往往需要确定某一类特殊群体作为援助对象,办理同一类别案件。这是诊所永远无法也不可能取代法律援助机构的地方”。[8](P63)换言之,诊所学生所的案件只是国家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的一部分,通过案件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法律诊所更不能定位为学生社团。众所周知,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学生自治组织,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为目标,在高校一般挂靠在校团委,接受校团委的统一领导。相反,诊所法律教育的主体是指导教师、学生和当事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法律实践的过程,学习职业技能。同时,各高校的诊所法律教育接受的是中国诊所教育委员的指导。可见,把法律诊所定位为学生社团是对诊所法律教育的重大误解。

2.法律诊所课程被边缘化设置

美国作为诊所法律教育的故乡,大约90%以上的法学院都采用诊所教育方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不仅为法律诊所教育课程提供教学经费,法学院的十多间办公室专门提供给法律诊所使用,而且学生选修法律诊所课程的学分高达7学分。由于学校的重视和法律诊所课程出色的教育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使法律诊所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重视和欢迎。[9](P415)然而,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在法学教学体系中尚未进入主流课程系列,被边缘化设置。从目前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院校来看,都是将诊所课程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绝大多数学校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来对待。甚至有的学校尚未将此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而是作为一门特殊课程来处理;也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诊所课程,但是根本没有课堂教学这一环节,选修此课程的学生直接在法律院系老师或者律师事务所律师带领下办案。这使诊所课程的存在或者可有可无,或者被边缘化,并非不可或缺。究其原因,受传统法学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诊所教育的高成本,有的领导和老师并不不认可这门课程,在他们看来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他们以后有相当多的乃至终生的时间从“实践中学习”,因此,更应当在学校期间集中精力学习知识,提高法学理论素养。这表明较多法律院系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诊所法律教育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诊所教育对主流法学教育影响不大。

3.诊所教师的兼职化与年轻化

在美国大多数大学的法学院,从事法律诊所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中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律师执业经验。在耶鲁大学,从事诊所教育的教师人数已经达到法学院教师人数的25%以上。[9](P415)而且法学院大部分诊所教师都是专职的,不用承担诊所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在职称晋升上也有不同于法学院其他教师晋升的评价标准。我国目前的诊所法律教育中,师资队伍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指导教师兼职化。与美国拥有专职化的诊所教育师资队伍不同,我国从事诊所法律教育的指导教师首先先完成正常的教学与科研任务,然后才是他们诊所教育中的指导任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其二,指导教师非专业化。绝大多数法律院系的诊所教师都没有受过相关的培训,对诊所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计缺乏认识。较多教师充当诊所教师不是因为自己的兴趣与追求,而是为了满足诊所教育的师生比被拉过来的。其三,指导教师年轻化。由于诊所课程的边缘化设置与付出精力太多,较多法律院系让年轻的教师充当指导教师,年轻的教师由于资历浅不好推辞。这些年轻教师大多研究生刚刚毕业,虽然具有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但实务经验不足,有时无法对诊所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在2009年诊所教育论坛暨年会上,笔者对诊所教师的整体相对年轻深有感触。

4.个别院校法律诊所课程的虚置化

据笔者调查,国内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个别法律院系由于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导致法律诊所课程被虚置化。主要表现在:其一,诊所课堂异化为普通课堂。一方面,有的学校把法律诊所课程仅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对待,并没有建立一个遴选机制,导致参加法律诊所课程学习的人数以及师生比与其他课程没有差别。另一方面,诊所教师在课程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普通法律课程没有差别,根本没有体现诊所教育的精髓和核心目标。其二,诊所课程缺失课堂教学环节,异化为专业实习。有的学校诊所教师直接把学生放在律师事务所,让学生在律师的带领下办案。事实上,这改变了诊所教育所倡导和实践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互动和相长的教育理念。

篇2

【关键词】区域活动 幼儿教育 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31-01

一、幼儿区域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区域活动是结合幼儿的实际需要、个人兴趣在幼儿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场地内划分出特定的区域,并投入对应的活动材料,制定具体的活动规则,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活动模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活动中积累、修正、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从而获得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区域活动强调幼儿的自主选择、自我协调与自由交往,从而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幼儿区域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活动自主性。老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区域,对幼儿的游戏、学习产生影响,整个过程中均由幼儿自主选择,强调其主体作用。其次,指导的间接性。区域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创设活动区域,投入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材料,相对直接的教学活动而言,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影响是间接的。最后,幼儿可获得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活动内容及一起活动的小伙伴,其以固有的经验基础来建构新知识,整个过程最大程度上强调了幼儿的个体化差异,促进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二、组织科学的区域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策略

(一)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

幼儿时期具有喜欢探索、求知欲、好奇心强,并且独立的意愿也逐渐增强,因此要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以满足其独立自主的心理需要。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安全性,虽然幼儿园的孩子有些已经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规则意识也已经建立,无需老师无时无刻的贴身看护,但其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就是将不安全因素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其次,便利性。活动区域要开阔、采光充足,除了必要的活动材料外,不得存放其它设施,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活动;此外,活动区域必须光线充足。再次,动态性。区域活动是动态性发展的,幼儿是在自然状态下在各个活动区域之间进行自由转移,因此划分活动区域时要充分考虑其动态性,以便于孩子们自由活动。最后,自主性。即在安排活动时间时,由孩子们自己决定活动完成时间,老师不得用硬性规定加以约束;且每天安排固定的集体区域活动时间,余下的时间均为非集体活动,由幼儿自己进行自主安排,既保证幼儿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又满足孩子们自主探索的、独立活动的愿望。

(二)以幼儿为主选择适合的活动材料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该理念在幼儿教育中同样适用,区域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科学选择适用的活动材料,具体而言可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生活化。幼儿年龄虽小,却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活动材料贴近幼儿生活更能激发其活动积极性。比如小瓶子、泡沫塑料、包装盒等,只要老师确定没有不安全因素,即可投入活动区内由孩子自己探索,幼儿的想象力之丰富是超出成人想象之外的,一个色彩艳丽的包装盒可能会让一个孩子玩儿一下午,这对其注意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利。其次,原始化。幼儿的天性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孩子们对大自然中的各种变化都充满着好奇之心,这点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得天独厚:水、泥巴、沙子、青草、无害的小昆虫等,均是很好的区域活动材料。比如水,幼儿亲近水是天性,老师可以在活动区域设置一个大容器,由孩子们拿各种器皿玩水,了解水的基本特征,探索水中物体的深浮现象,发现物体在水中溶解的过程等,这些均会对幼儿产生意想不到的吸引力;再比如泥巴,可以和了水之后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其作用完全可以取代橡皮泥。最后,可以发掘幼儿的潜力。比如树叶拓画,蘸上五颜六色的颜料拓在纸上;或者手指画,用孩子们的小手进行绘画创作,可以激发其活动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采用科学的游戏指导策略

日常游戏过程中,虽然要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强调其自主性,但是毕竟幼儿的心智发育还未完善,其自我约束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老师采用科学的游戏指导策略引导其完成活动,以保证活动效果。比如在“医生”的游戏中,由老师扮演医院的坐诊医生,而孩子们则扮演来医院看病的患者,老师就要模仿医生坐诊过程中所用的专业术语,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使孩子们对到医院就诊所需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当孩子们对活动场景有所熟悉后,再引导孩子们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需要注意一点,即有些孩子会由于未担任角色发生争端,可以用游戏猜拳的方法来解决,或者老师在活动前就设计机动、灵活的活动规则。

三、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措施,提高幼儿自主活动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促进幼儿活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孩子们处于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其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其活动自主性。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应的,活动评价的核心也要侧重于建议性指导。“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幼儿来说,鼓励性的评价更能激发其自信心。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多维度的评价策略:

首先幼儿自评,每次活动结束后尝试做个小结,比如遇到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等,通过自我总结培养其自我反思的能力,积累经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幼儿互评,即将活动作品展示出来,由小朋友自己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尝试说明原因。最后,老师综合评价,在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基础上,提高老师的看法与建议。需要注意一点,即幼儿自评与互评过程中可能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缺乏逻辑性,老师不必刻意强调评价内容,只需将孩子的态度准确表达出来即可。

参考文献:

[1]杨小蔚. 浅谈区域活动幼儿自主性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2]焦婷.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探究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2009(6)

篇3

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活泼的,他们爱动、好动,喜欢接受新事物,口算练习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但他们好胜心和自尊心特别强,喜欢参加一些挑战性的活动。于是我就根据中央电视台综艺栏目《星光大道》的比赛形式,设计了一系列的比赛活动,比赛分为两大部分:小组比赛和个人比赛。每天评出“日冠军”、每周评出“周冠军”、每月评出“月冠军”、每学期评出“学期冠军”,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不断激发他们对口算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始终沉浸在超越自己的兴奋之中。

一、个人冠军争夺赛

1.口算“算理小冠军”

口算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懂理、会算、熟练、灵活的过程。懂理,就是使学生懂得口算的算理。只有明确算理,掌握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才能熟练灵活的计算。每当学习一部分新的计算时,我就会组织几次口算“算理小冠军”的比赛,要求学生说说如何计算出答案的,以及自己发现的口算小秘诀和运算性质等。在学生掌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进行思考,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比较,找出比较简便的口算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懂理、会算,并使学生在学习口算方法的同时,感知、记忆、联想、思维等能力都得到锻炼,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15-9”时,有的学生说出: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5+1=6,有的学生说: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9=1。还有的学生说出:十几减9的差总比被减数各位上的数多1,总结出了十几减9的规律。再如,计算“19+9-9”、“42-18+18”这类的算式时,就会很快根据一个数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还得原数的规律算出得数。学生还能根据凑十的方法总结出凑十歌,“1和9来,2和8,3和7来,4和6,两5相凑刚好够。”计算时大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明确了算理,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口算能力。

2.听算争奖章

课前,我设计了“神算子”、“口算大王”、“速算小能手”等几种精美的奖章备用。练习时,口述提前设计好的算式,全班学生在作业本上将口算的结果快速地写好,前几名上台互查,全对的当场奖励一枚奖章。这种方式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能让口算快的学生保持口算的兴趣,使口算速度快上加快;也可以给口算慢的学生一个缓冲的机会,在竞争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口算能力,并且这种练习可以加大练习量和练习面。

3.口算卡片擂台赛

每当学完新的口算知识,我就组织学生在家准备一些口算卡片。练习时,大家推荐一名学生为擂主,手持十张20以内数的口算卡片,让全班学生轮流“打擂”,“打擂者”如能流利地答对擂主出示的十张卡片上的题,就算打擂成功,而成为新的“擂主”,擂主再出示十张卡片上的题,其他同学“攻擂”,依次类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口算能力。

4.运用口算簿比赛

指定时间,让学生在口算簿上算式的后面书写答案,时间一到让学生交换本子互改、对答案,当堂评出速算小冠军。这种速算比赛的形式,可培养学生短时间内认真审题、认真书写的习惯,又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量,让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效果比较显著。

5.抢答赛

如出示口算题“15-7”,要每个学生举手势表示得数,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题,另一方面谁对谁错教师一目了然。但使用这种方法时,听到口算快的学生说出答案,口算慢的同学马上也跟着说,不能扎实有效的训练到每一位学生,所以抢答这种训练的方式比较适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时使用。

二、小组冠军争夺赛

1.小组“口算接龙”赛

练习时,我将学生按座位分成8个小组,口述事先准备好的题目,以“成语接龙”的形式展开比赛,比赛结果以计算全对的而且用时最短的小组为小组冠军。题目的设计如:8+6=14、14-2=12、12+20=32……通过练习,学生发现了规律:后一个算式的第一个数就是前一个算式的得数,因此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比赛场面非常激烈。口算接龙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2.小组口算比赛夺红旗

比赛时,我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四组,出示准备好的四组算式,每组十道题,每小组出十人参赛,由老师发令同时开始,每组只用一支粉笔,每组第一个人做完第一道,才允许第二个同学接算下一道。哪组又快又对奖哪组优胜小红旗。这样的练习,在培养口算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集体的荣誉感,这种比赛兼游戏的方式学生特别喜欢,获胜的小组非常有成就感,失败的小组也会不气馁,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可以形成小组互助,大家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风气。

3.男女生对抗赛

比赛时,由学生推荐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进行听算抢答,其余学生当裁判。老师口述算式,由挑选出的20名学生进行抢答。参赛者先是呈站立姿势,谁答案错误,谁就坐下,退出比赛。谁每次答得都很慢,谁就坐下,退出比赛。最后看男生剩下的人数多,还是女生剩下的人数多,哪队剩下的人数多,哪队就获胜。由于是男女生对抗,学生非常重视结果,无论是参与抢答者还是裁判都很投入。获胜者欢呼雀跃,兴奋异常。没获胜的一方也不服输,期待下次获胜。这次是裁判员的同学,更是会多加练习,准备下次能参加比赛。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激发。此外,我还开展了以下游戏活动:典型错例的“小诊所”、自我选题的“小超市”、“风车转转转”、“皮卡丘训练营”、“手拉手心连心”、“龟兔赛跑”等,让学生在玩乐中练习、在练习中提高口算的能力。

无论个人赛还是小组赛,我总是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起来,交替使用,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积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