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02:0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

篇1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法;机能实验;自学能力

迈克尔.彭博在哈佛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说道:“思想是一种很危险的东西,思想能改变社会,思想能颠覆传统,思想能开启革命。大学的职责并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如果大学做不到这一点,学生毕业时就会封闭自己的耳朵和思维,大学也就辜负了学生和社会的信任。”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摒弃填鸭式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培养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大学教育新的重点。如何利用蓬勃发展的网络教学去培养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我们将翻转课堂教学[1]引入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结合机能实验课班小、教学时间可以灵活安排的特点,希望通过机能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来培养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探索传统教学和数字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

1从教学理念翻转来培养学生协调学习时间和学习节奏的自学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包括教学时空的转换和教学形式的转换。将传统教学时间放在课外,课堂上老师只负责解答学生的问题[2],这种理念的转变对师生要求均提高,学生必须要有很好的自学能力才能在网络课件学习后对所学内容产生自己的思想,提出问题;教师必须要具备更广更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上解惑答疑。课前学生自行选择时间在学校网站观看机能中心制作拍摄的相关教学片,然后实验小组内就本次试验内容重难点进行自我总结和分析,对实验操作进行预演,若有疑问根据老师推荐的网站进行查阅,不能解决的列为问题,在课上进行讨论。教学时空的转化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自我学习时间的能力,通过协调自学时间和其他教学必需时间的能力,培养其今后协调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网络教学优点可以按学生自己的时间、领悟能力决定学习进度)的能力。教学形式的翻转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在课下学习中学生自发的形成自己的学习协作小组,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借鉴,在此过程中自我解答问题有利于学生自学信心的建立[3],同时培养一种团队协作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这也是寻找自学资源的能力之一。

2从教学模式的翻转来培养学生逻辑、联系、扩展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适应被动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学习中极大的依赖思想、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而翻转课堂中教师由讲台的圣人变为学生学习的教练,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策划,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4],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讲述知识。为保证该环节顺利进行,在机能翻转教学中我们将课堂时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讲述本次课内容。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将所学知识进行传授,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行使自己的表达权,此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课前下狠功,将外化的知识转化为带有自己思想的内化知识,同时讲述过程也培养学生对内化知识的逻辑排序输出能力,这也是自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来进一步逻辑掌握知识的能力。第二部分,学生提问。实验班级其他小组同学向课程讲述小组同学提问,讲述小组同学回答问题。在应激条件下的认知神经学过程让人们对负性情绪注意偏向更加明显、识别更快、记忆成绩更佳、更持久[5],在问答过程中,提问同学全神贯注地听取对方的意见,同时分析其中的正误;回答的一方积极思维,评论对方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情况下,信息输入大脑容易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快速整合知识的临床应急反应能力。第三部分,教师提问。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还设计了课堂教师提问环节,目的是通过回答老师的提问帮助学生加强对自学广度和深度的挖掘,培养更好的自学能力。教师就学生讲述中未涉及或没有深入的内容进行提问,若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先进行引导并有目的的介绍相关学习资源,学生课后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教师再下一次课堂或网络上公布最终答案。该环节的设置克服传统教学教师满堂灌,并且把自己的思维方式硬压给学生的弊端,通过挫折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一个思想的传承,既能让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自学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扩展、创新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3通过学习效果评价的翻转培养学生自我优化自学能力

篇2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86-02

针对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1],2007年7月教育部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即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2]。本文拟从自主学习和英语自主学习概念入手,分析其必要性及其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探讨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与英语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①。即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与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尽管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对自身认知活动的控制和监督,但自主学习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学习。

为了达到课程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积极主动地采用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学习者自主。英国语言学者霍勒克首次将“学习者自主”引入外语教学,他认为:学习者自主就是学生自我负责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就是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能够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3]。国内学者束定芳指出,自主学习在外语学习上的主要成分包括:(1) 态度。学习者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即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地投身于学习。(2)能力。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学习任务。(3)环境。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负责学习的能力[4]。

英语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确立学习目标与制订学习计划、决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并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导向型自主学习,既强调学生自身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指导和选择,也强调外力的作用、指导者的介入以及对周围学习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二、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一)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

主义倾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师生关系不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而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5];此外,重“教”轻“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极强的依赖心理,自主学习意识极其薄弱;加之,近十几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学生人数骤增,而英语教师师资不足,班额大,课时少,学生不能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来解决所有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它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可以说,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今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3.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自主学习能力来支撑。如果一个大学生想要在英语方面得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仅靠学校安排的有限时间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满足自己在社会、未来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4.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一个独立的学习者”[6]。因为,教师不能把世上一切知识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由于教师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必然要传授给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从中获取各种知识,即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或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受用终身。

(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由于多媒体网络具有多种特点,因此,合理运用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1.多媒体网络具有的交互性、时空不受限以及信息多样化等特点,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需求选择所需材料,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便捷而高效。

2.多媒体网络具有的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以及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口、言、耳等多感官得到体验,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多媒体网络具有的“人机互动”的特点,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独自学习语篇中的一些背景知识和语言点。

4.利用语言实验室分组讨论的技术条件及网上讨

论、公布板等实时和非实时交流的手段,可以达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即开展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课堂讨论,还可以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达到在教师的适当指点下独立解答疑难问题的目的。

三、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背景,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来获取英语方面的综合知识。然而,由于大学生长期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因此,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即严重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否则,只能成为空谈。

(一)师生角色转换,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师生角色转换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即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7]。这样,教师的启发者、促进者和释疑者的角色将会改变学生被动懒惰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变独自为合作。

(二)设计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平台

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类资源对所教课程进行信息化的处理,对其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层次将其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展开生生互动或展开人机交互活动;还可以设立电子信箱、QQ 群、英语聊天室等方式随时予以督促和指导,并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有效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三)明确目标、制订计划,掌握英语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所谓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8],这些策略是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让学生做到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阶段、学习任务、学习资源等各方面情况决定使用哪些策略才最适合自己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恰当地使用学习策略,才有助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一般为自主学习模式,自我评价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自我评价是指学习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主学习的效果做出分析和判断,并做出恰当的评价,它包含自我总结、自我评估、自我归因和自我强化,而提高自我归因能力是关键。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养成自动检测自我学习效果的能力以及在教师监控下学会自我评估的能力,如可以采用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才能达到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目的。

由于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提倡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因此,它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教改目的之一。所以,可视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合理加以利用,就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学习所带来的诸多不足。同时,要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并由教师正确指导,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变独自为合作,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注释:

①自主学习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对终身学习技能和

独立思考者培养的争论,国外不同学者对自主学习有

不同的名称,如语言学习中的自主(autonomy in langu-

age)、学习者的自主(learner autonomy)、自主学习者

(autonomous learner)等。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改进外语教育方针,提高外语教学水平[N].中

国教育报,1996-09-05.

[2]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3]Henri Holec.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

ning[M].Oxford:Pergamon,1981:3-7.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4:205.

[5]吕良环.论外语自主学习能力之培养[D].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2005.

[6]McDevitt B.learner autonomy and the need for

learner training[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1997:34.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理念;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是根据学生的直接经验而来,其紧密联系学生的自身和实际生活,同时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个性化特征进行有机结合。学科课程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系统性的操作类学科,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具有更大的弹性,因此,在组织上有更大灵活性。

一、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含学生自身、自然世界以及任何和人相关的事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人的全面而又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它的评价不能仅仅是与教学内容相关,同时应当和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融为一体,评价内容指标的选取也应当基于学生在活动当中的表现而定,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各个方面。此外,针对评价方式的选择方面,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二、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一)主体多元化

在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当中,学习人员自身、同学、教师、家长等都构成了评价主体的各个部分,他们之间思想的碰撞为学习人员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够实现评价的客观性,重视学生的自我改变,提高他们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对于自身的实践活动既是重要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对自我实践活动评价的人员,通过学生对自身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能够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优点,还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彼此更好地发展。

(二)方式多元化

学科课程重视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检查学习结果的有效方式,因此考试成为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手段,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片面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其中所包含的学习内容有研究性学习、拓展性学习、劳动技术方面的学习、操作性学习等,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够对课程和教学结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考查,避免由于单方面的因素而否定全部。

(三)标准个性化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重视以及个体差性,因此,在评价标准方面应当重视对多层次评价体系标准的运用,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给学生营造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同时在评价过程当中,允许学生在必要的时候寻求他人的帮助,进而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强调评价内容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和操作,比如说拓展学习以及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以第一身份接触到社会活动,在自主探究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才能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阶段中,个人情感认知、能力、态度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不管结果是好是坏,教师都应当给予学生鼓励,重视学生从实践当中获取的经验,为今后踏入社会做好铺垫。

四、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思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进行分级,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发展模式,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认识自我和自我提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因此,在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互相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参加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同时鼓励学生加入问题的讨论当中,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开阔自己的视野,进而进行自我改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把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学习,同时自我反思,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发现问题,进而改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学改革当中的大问题,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中需要及时引入新的评价机制,把学生作为主体,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客观真实的反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提高学生自信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一种良性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各高校都在努力进行内涵建设.这不仅意味不同层次不同高校的发展定位不同,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差异化,更意味着学生培养模式和理念的差异化,并最终体现在学生就业情况的差异上.这种就业的差异化应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特点和社会相关领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可程度.因此,探索出结合学校特点、符合学生情况的就业指导课程成为各个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学生在求职时,很多专业特别是工科类专业的多数学生还是立足于本专业进行求职的.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还是电子类行业和互联网类行业.包括研发、测试、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岗位.这也是面向学校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的现实需要之一.

1.1学校层次不同,现阶段就业指导课程材的效果被降低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各高校的差异也越发明显.如存在985、211和普通高等学校,存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高校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划分.从生源质量角度,不同层次的高校生源质量存在差异.从专业学科角度,存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高校擅长领域不同,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的教育教学侧重不同等差异.但现阶段就业指导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往往是统编教材,既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使用相同的就业指导教材,忽略了这些差异性.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统编的就业指导教材因为需要兼顾不同的需求而在内容上过于泛泛,缺乏针对性,同时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另一方面对使用统编教材的高校来说,减弱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不能很好的满足个性化的现实需求.

1.2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个人情况不同,就业指导的需求呈现差异化

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生的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就业需求不同,所面对的求职行业和岗位也不同.即便是相同专业的学生,针对不同的细分行业和岗位,也存在所需专业技能的差异.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会学习C/C++、JAVA、嵌入式、硬件设计等众多细分方向的专业知识,而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会针对自身需求侧重的某一或某几个专业细分方向以及岗位所需个人素质能力对求职学生进行考察.高校的教学在这些细分方向上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进行梳理说明,使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储备、专业学习和个人素质能力培养.从工作岗位上看,同是销售类工作,电子类销售和传统的快速消费品类销售的工作差异和所需技能相差也较大,如快速消费品类销售岗位强调性格、沟通能力等个人基本素质能力,对专业背景要求较少.电子类销售岗位除了重视个人基本素质能力外还强调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做支撑的专业能力.这些求职中所需专业背景及相关的因素,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必须考虑的,否则,就业指导课程将失去对学生就业的指导意义.

1.3面向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是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有效路径

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相比其他专业课程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教育和引导,强调因人施教,因材引导.因此,就业指导的理想状态应是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针对个人情况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面临的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师生比等现实困难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就需要在现有条件下找到一种渠道有效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以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可以为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向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目标迈进的新思路,可以有效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学质量.

2面向高校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实施要点

2.1强调针对学校学科特点,建立具有本校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合理安排就业指导教师,有效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

开展依托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要求高校以更高的层次看待和对待就业指导课程,同时也对就业指导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需要理清自身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理念,对本校开办的专业学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帮助就业指导任课教师将这种理念和分析结果融入到就业指导的教学中,进而对学生就业观和择业观进行合理的引导.比如,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就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更好的进行自我定位,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掌握求职所需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充分就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高校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鼓励学生进行专业探索和深度研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明晰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安排上要有意识的进行固定,既选派某些任课教师固定针对某一专业或某几个相关性大的专业学生进行长期授课,这样的固定既可以增强任课教师的备课的针对性,也能达到逐年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鉴于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学生工作人员,可以考虑让所在学院或所在专业的带过毕业班的学生工作人员担任本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这样可以发挥这些学生工作人员熟悉所在专业、熟悉所在院系学生特点、熟悉该专业就业市场的优势,便于更好的完成就业指导的任务,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

2.2强调学生专业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建立全程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

需要明确,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就业是接受高校教育结果,既教育是过程,就业是结果.但现阶段,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安排在大三或大四阶段,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已经接近尾声或结束,马上或已经面对就业问题,就业指导已没有时间帮助指导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得就业指导课程难免沦为应景之物,不能产生很好的实际效果.因此,面向学校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强调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相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质量和实现学生充分就业.面向学校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大一阶段)、中期(大二大三阶段)、后期(大四阶段).在前期,就业指导应该侧重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进行自我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侧重学业生涯规划,培养学习能力.在中期,就业指导课程侧重专业学业指导和反馈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帮助学生从就业市场的角度解读所学专业和应用领域,说明各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困惑,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自我完善.在后期,侧重对学生的求职技能的指导,这个阶段就业指导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帮助学生进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等求职技巧的辅导以及各种就业服务上.

2.3重视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强就业指导的实践和反馈,及时调整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篇5

关键词: 工业设计专业 色彩教学 捕捉色彩 绘画材料 个性化培养

设计专业对于色彩艺术的学习与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手绘的效果图技法中无法抛弃色彩;喷绘中少不了对于色彩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研究,并需要用色彩支撑门面;要解决计算机绘图中僵硬、干瘪、苍白的色彩问题,也少不了色彩艺术……因此,色彩表现技法的基础训练,无论何种时髦理论都无法取代。

工业设计分理科类和艺术类,全国大多数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属于理科类。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理科生入校,之前未经历任何美术培训和美术加试,因此,对于这些学生的色彩教学和其他经过艺术类学习的学生是有很大区别的。如何在有限的课程内,培养他们学习该专业所必须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素质,就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课题。

对于色彩这门课程,我们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来支撑它和发展它。在现行的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教学中,有些教学方法已不适用,因此,我们要分析该课程的重要性、教学宗旨、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等方面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在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的正确方向。我们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人才的时候,必须强调色彩教学的重要性,这不但是培养学生设计造型的基础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让学生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的重要前提之一。目前色彩基础教学重在“以技入道”,其内容偏专偏窄,陈旧重复,往往用统一的方法步骤要求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色彩基础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思考。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学习色彩的能力呢?通过多年

的教学,我总结出如下几种方法。

一、正确而敏锐地捕捉色彩的能力

正确而敏锐地捕捉色彩的能力是画好色彩画的关键。当我们画风景写生或面对一组静物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许多多具有不同色彩变化的物体,要想准确、真实地把它们描绘出来,正确的方法是第一位的。

任何一种物体的颜色,都会随着光线、季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一棵树在春天时叶子淡黄嫩绿,夏天会变成深暗的墨绿色,秋天则逐渐变黄发红,冬天树叶枯干,变成灰褐色,这些变化都是自然界中光线、季节、时间环境对色彩的影响。再如,一个穿白衬衫的人,当红光照射在上面时,白衣服就会呈现红色;当蓝光照射在上面时,又会呈现蓝色……不同颜色的光线,或不同颜色的环境,都会改变和影响它的颜色。一种颜色是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的,我们在画画时就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分析、研究物体颜色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不能只凭经验笼统地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僵硬的概括,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更真实地把握住色彩的变化。这种安排应从美的观念出发,变被动地模拟自然为主动地组织画面,学生取得了作画的自,便具有了作画的热情和创造性。

大色调、大明暗、大冷暖,是色彩绘画训练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我们只有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被画物体色彩之间的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住色彩的各种变化。

二、各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

不同绘画材料的运用会形成画面不同的肌理表层,肌理是经过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不断尝试探索创造出来的。这种效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语言被采用。画面中所出现的肌理,使艺术手段更趋丰富,从而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创造性。

时代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化,由此带来的视野的拓宽,使我们明白:艺术的形式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无论使用什么形式,只要能充分表达我们的思想、观念、情感,就是成功的,所以我们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不应束缚学生在材料上的应用,在色彩课堂上可以用多种材料表现同一教学课题,只要这种材料学生爱好而且适合学生就可以。培养学生在材料及技能技法上形成个性化,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综合地利用各种材料来作画,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跨画种的技法已被广泛地运用和借鉴,而且许多艺术大师在不断地尝试、探索各种材料、技法之间的综合运用。比如怀斯的作品《窗台》,在人体塑造上用了小笔触的笔触肌理,背景使用虚幻的抽象肌理塑造,形成了虚实肌理的对比,传达出来的是抒情的伤感,同时其作品中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点状肌理对活跃画面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怀斯通过肌理制作将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色彩基础教学中,我们应加强肌理制作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释放学生的创造潜力。

三、个性化培养在色彩教学中的运用

色彩教学的学习主体中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而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即个性差异。个性,是指个体的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该个体同其他人之间稳定特征上的差异性,是在其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又经过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的,如对色彩的敏感度、色彩情绪的张力等。现代科学表明,每个人的遗传基因都是不同的。此外,不同的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也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造成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色彩艺术的表现上有自己的独特语言。所以,缺乏个性就意味着缺乏创造性,必须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性,打消“整体化一”的“共性”教学模式,走个性化成才的教学之路。

指导写生训练实践时,我们不应要求学生都按他的方法和色彩感受去完成作品,应该允许学生在表现手法和工具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应鼓励学生勇于用个体独特的色彩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在色彩表现过程中要调动学生表现对象的激情,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营造强烈的情感氛围,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写实、夸张、变色、反色、变调、抽象、象征等手法,强调笔势的动力感,如用平涂无痕的色块、长笔触的强烈扭曲的拖摆、细笔触的轻微的颤动、旋涡笔触的绵转、弯曲笔触的起伏等,凸现色彩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时,活生生的对象就会融化为生动的线条、鲜活的色彩,写生就不会是冷漠的复制,而是炽热情感生动的表现。教师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便意味着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

教师培养学生色彩表现的个性化和多种绘画材料技法的尝试,改进色彩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开发潜能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学习模式,形成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规律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模式,培养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我们不可能穷尽或预见所有的专业内涵或未来的学科变化,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社会在发展,设计教育自然要随之改进。我们应该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始终以此为目标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席耀良.色彩与设计色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2]吴卫,吴晟.色彩构成[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

篇6

一、大学生求职中的不良心理状态

(一)眼高手低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为计划经济体制,高校招生人数少,大学生毕业后国家采取分配制度,大学生被当作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优越性不言而喻。九十年代后期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同时逐渐由分配制向自主择业转变,这就造成了人才竞争的优胜劣汰,而大学生的思想没有及时转变,仍然存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心理状态。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多为理论学习,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又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挑剔岗位,眼高手低,既不愿意去一些基础性岗位,又没有能力去应聘到待遇好、实力强的工作单位,思想上就会产生一些失落感而错失许多就业的机会。

(二)急功近利

一些同学以薪酬高低片面去衡量一个职业的优劣,一切向钱看,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不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急于落实工作,很快变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根本没有考虑过所选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的专业,能否胜任该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导致频繁跳槽,跳槽不仅损害了工作单位的利益,占据了其他人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给自己的求职心理造成压力。

(三)攀比心理较强

以其他同学的择业作为参考标准,如果自己的工作环境,工资水平比其他同学差,虚荣心攀比心就会作怪,因此放弃工作岗位。

(四)消极依赖心理

我国八十年代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学生独立意识差,在面对择业时,寄希望于家庭,托关系,找人脉,依靠关系四处奔波为自己寻找工作成为一种潜意识。自己不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去,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认为只要关系硬便能找到好工作。上述消极的依赖心理往往会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五)患得患失心理

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良好的就业机遇,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患得患失,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误区的心理障碍。

(六)盲目自信心理

有的同学在学校学习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之后认为自己的学校是重点学校,自己的专业是热门专业,自己的成绩优异,所以择业标准比较高,到头来往往因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过高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即使就业了,总会感觉自己屈才了,对周围的环境和同事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比别人要高一等,存此一种自大心理,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也会因此在择业中心理受到挫折。

二、就业过程中,应对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

(一)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总结自己以往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正确面对自己能力和性格上的优缺点,也可以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同时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把自己的心态放低,做一个长远的职业规划,并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积极的面对现实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可能出现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要积极面对这种情况,调整心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的学历、专业、能力以及社会经验水平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同时不断的学习社会知识,努力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及时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用人单位招聘情况,从而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

(三)发挥长处,做足就业准备

在求职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把握机遇。在择业的前期准备过程中,首先考虑自己的专业,以做到专业特长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同时考虑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能一味地强调专业对口,还要听取家长,老师的意见,做到有目标性的择业。在面试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多了解和学习岗位相关知识,对用人单位有详细的了解,做到思路清楚,有备而来。

(四)高校应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可针对大学生不同专业,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生活及家庭环境进行有特点,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抓住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源,把握就业状态,以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就业心理误区。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基本途径。

(五)正确面对挫折,学会给自己减压

一种不良情绪隐藏的越久,使人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当因挫折给心理带来巨大压力,而又一时难以克服时,就需要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比如,向朋友倾诉,一吐为快。也可以去打球,爬山,参加体育运动。但是在宣泄的同时要注意场合,以及宣泄要适度。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社会的发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关注大学生就业,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辅助其成功就业,使大学生成為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丁韵,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试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2]张兰芳.浅析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试[J].中国大学就业,2015(16):78-79(6-7). 

[3]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04) 

[4]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其调试[J].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 

篇7

特殊学校不仅要教学生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是要交给学生赖以生存发展的职业技能。在聋校中,服装职业技术课是不可缺的教学内容,它是特殊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服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适应社会,提高聋生的生存能力,是服装教学中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依靠聋生的特点、创建开放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服装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但服装教学活动应超越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外,还将学生引向社会,走出校门与社会接触,接触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改革和纷杂变化的市场经济过程。扩大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接触面,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常常带他们去不同规模的商店及布店,购买自已所需的布料及拉键、细扣、花边等辅料,观摩服装的最行款式,让他们入何购物、如何货比三家、如何讨价还价。放手学生与店主交流,进行现场教学,回到学校将自已所见的款式画下来,自已购物的实况写下来。这样不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从课堂走向市场,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样聋哑学生可以在现实社会中学习到实际操作能力、交际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活本领,为学生将来“安生立命”自立于社会,并且成为残而不废,依靠自已的劳动技术或专长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激起兴趣

聋生对于视觉形象非常敏感,鲜艳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动态化的图像等等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被逐渐引入课堂。多媒体融科技与艺术与一体,具有强大的图文展示功能,能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程序性,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非常符合聋生的欣赏习惯和服装欣赏课时。教学硬件设施的要求;而网络则给聋生提供了丰富的服装信息资源。聋生通上网查找资源,可以选择自已感兴趣的作品进行学习,也可在线和老师交流,请教师解惑答疑。网络不仅传递了知识,还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情趣沟通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调通学生的兴趣,便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用出示思考题的形式层层递进,控制教学节奏,引导聋生观察图片或影像资料,谈谈他们个人对所出示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或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势进行评议,教师也能及时针对他们的讲解进行综合讲评。

3注重服装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而实践课担负着“技”和“能”的双重任务。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不能学“技”。因此对学习一技的聋哑生,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要进行心理诱导,疏通心理障碍,要让他们安心学习专业,就从亲历劳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三“心”,即耐心、苦心、和恒心。如:在服装工序练功时,就得需大量的布料,由于家庭和学校条件有限,所必备的材料都是取废弃之衣物,课前要拆拆洗洗,课堂上要用其布料缝缝拆拆,拆拆缝缝,变废为利。其中渗透的是耐心和苦心,假如要进行中山装四只口袋的练功,则要多用心多动手,又经过缝缝拆拆,拆拆缝缝,针迹线距中摸索规律,得出经验,变废为宝。这里的每一针、每一线、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双手的辛劳,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苦心,否则功夫不到家,制作不出合格的作品。总之,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中可以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能磨练出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劳动观念。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06―0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素养的反思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就必须侧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以及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职业发展中基本的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和求职能力,以发展的视角、过程的眼界来审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践是创造性的来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产生创新想法,并不断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创新想法最终形成创新成果。一方面,实践活动中林林总总不断变化的情景,有助于激发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检验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唯一途径。

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包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到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能力作为桥梁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于,创新意识有助于避免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模拟性和重复性实践活动,有助于运用新方法高效能地完成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结构改造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当以学生知识的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素质发展的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把握规律性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的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形成是在自身需要的激励和驱动下进行的,就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得以进行,首先要有内在的需求,然后才能推动培养过程的进行。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了解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开始,从把握规律着手,从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实际状况出发,寻找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深入了解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大学生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客观地对待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过程性。

(二)增强协调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取得实效,是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注重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确保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调整、整合,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连接,实现课堂与车间、校园与企业有机结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实现,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配合,产生的是一种综合效应。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确保持续性和有效性,就需要研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消除对立及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地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资源:一方面,需要保持学校内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树立教育育人、实践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与社会和企业等外部环境相适应,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等方面资源的优化组合。

(三)激发主体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内因决定外因,这种外在的形式是否具有有效性,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程度。大学生自愿地参与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和实践锻炼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思想。因此,只有将让我培养转化为我想培养,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识和推行的思想才能由内而外转变为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职业技能,不断地建构学生的自身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建设水平。通过实际的实践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自身被动接受信息的教育缺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彻底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自主发展。

(四)坚持开放性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开放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和实践。人才培养要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反思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新,创新和实践是人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实践和创新活动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素养,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影响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最终的结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然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能力,能力通过实践推动创新。知识、能力和创新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学习的目的既是积累知识,也是探索新知、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质疑,这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个人素养和责任感的问题,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毅力、敢于反思敢于质疑既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具有个性化动态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首先,体现学习的多样性,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也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其次,体现学习的反思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问质疑是反思学习的主要表现,探究是反思学习的基本特征。而好问质疑探究都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学习中敢于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与提高。最后,体现学习的个性化,个性化学习不仅是个体差异性的要求,也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学生个体在感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符合自身兴趣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在的财富》说:“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根本是创新教育观念的深化和实践。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这种教育思想包含着以追求生活适应、强调教育切合需要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以追求学业优异、强调学术教育质量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两者互相结合,齐头共进。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其人才观是“承认个性差异,鼓励最大限度完善自我”;教师观是“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引导学生就业的教练”;学校观是“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发展,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前途和职业”;教育观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改造生活”;目标观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归根结底,学校与教师奉行的是一种教育的实践主义,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这其中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在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深入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内心深处,更深入到社会教育发展理念、社会发展理念的深处。不仅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更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作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作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作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作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个人素养的最高体现,看作学生反思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体现,不仅认识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的体现,更是学生精神和人格的体现。作为教师,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己任的教育信念,充分认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创新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责任。

(三)做好职业规划,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

职业规划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责任素质和能力实践效果的反馈,也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正人才观、质量观、知识观和教育观,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探索自身的发展潜能,从职业发展角度,了解自身的需求,促进自我认识,建立和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评价标准。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客观认知,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实践欲望,端正自身的学习习惯,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注重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注重对自身特殊才能和兴趣的重点培养。同时,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是期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提高,更希望学生在学习观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敬.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5-26.

[4]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9

关键词:专家系统;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知识库;推理机

中图分类号:TP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2-0023-02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它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界一个充满生机的新研究与实践领域。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简称ES)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它能够运用专家的知识并模拟专家的思维活动,解决那些需要人类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将专家系统技术应用于CSCL教学环境,可以汇集教育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模拟教育专家的教学思维过程,实现根据协作学习成员的状况因人而异地施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电大开放教育专科《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对基于专家系统的CSCL系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CSCL交互过程设计

协作学习的应用模式有多种,为便于与专家系统相结合,本文采用合作模式,同时设定CSCL交互学习以知识点为单位,学习内容为《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各章的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按以下步骤进行:(1)由各协作学习小组长代表该小组随机抽取一个讨论题目;(2)进入小组讨论阶段。当全组达成统一意见后,由组长作讨论总结并提交。若小组总结得到教师确认,则小组讨论结束;(3)小组讨论结束后,进入自我测试阶段。该阶段要求各协作成员接受系统一个测试题目的测试并能通过;(4)当各成员都通过了系统测试,则进入自我总结和评价阶段;(5)总结与评价完成后,进入综合评价阶段。该阶段是由系统根据自评分、互评分、教师评分、综合表现等参数对各协作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价结论。

上述各阶段的流程由开关变量控制,综合评价完成后或者当studytime=0时,该轮协作学习结束。教师(管理员)亦有权在任何时刻终止某知识点的协作学习。

2 基于专家系统的CSCL系统设计

2.1 系统结构模型

本文采用基于Web的专家系统结构模型,它是集成传统专家系统与Web数据交换的新型技术,在结构上由浏览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三个层次所组成。

2.2 知识库

为了匹配CSCL交互学习过程和便于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本系统的知识库分设为课程资源、讨论题、测试题和规则四个子库,并且都存放于后台数据库SQL Server 2000中。

2.2.1 课程资源子库。课程资源子库是有关《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文件,对它们的描述使用关系数据表结构。

2.2.2 讨论题子库。讨论题子库是为协作学习小组进行交互讨论而设置的。每个讨论题都包含一个“提示信息”字段,它是对本问题的简单说明和解决思路指导。系统包含一个“智能助手”脚本程序,它的运行不必经过推理机,可即时对学员的某些行为作出反应。学员在参与讨论时,可点击“智能助手”按钮求助,此时系统将把提示信息字段的内容返回给用户。

2.2.3 测试题子库。测试题子库是为协作成员自我测试而设置,采用与讨论题子库相似的结构形式。“智能助手”程序能对学员的每次测试回答进行自动判断并给出相关的提示信息。

2.2.4 规则子库。为了实现对CSCL交互过程各阶段的跟踪指导,系统规则采用分阶段组织的形式,并归纳为条件、学习状况判断、学习指导、评价判断、评价结论5个规则集。

条件规则集:该集存放了所有模糊产生式规则的前提。系统共设有“已用时间”、“讨论现状”等七个条件参数,各参数的值分别用NB、NS、ZO、PS、PB五个模糊子集表示。不同参数的模糊子集对应的隶属度函数不同,计算时使用的原始数据也不相同。本系统使用VBScript脚本程序实现所有隶属度函数的定义及其计算。

学习状况判断规则集:共有6种结构形式,分别表示组员和组长的讨论状况判断、测试状况判断和自我总结状况判断规则。

学习指导规则集:共有2种结构形式,分别表示组员和组长的学习指导规则。

评价判断规则集:共有2种结构形式,分别表示组员和组长的评价判断规则。

评价结论规则集:共有2种结构形式,分别表示组员和组长的评价规则。

2.3 数据库

系统综合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0构建,存储各种初始数据、协作学习成员状态数据、开关量数据以及推理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结果、最终结果等信息。

2.4 推理机

推理机的任务是根据一系列条件规则及开关量的值,推导出对学员当前学习最合适的指导策略或对学员综合评价的结论。推理主要由协作成员的行为触发,学员每次登录或者其状态数据达到某些确定值时,系统都启动一次新的推理过程。本系统采用数据驱动的前向推理方法,每次推理由以下步骤组成:

(1)若由系统开关量得知学员已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则对该学员返回一个提示信息,并结束推理。否则,进入下一步。

(2)激活规则库中的条件集,根据学员当前的状态数据及隶属度函数,计算各条件规则的隶属度值,并保存计算结果及相关信息,然后进入下一步。

(3)根据系统的开关量的值,确定激活何类判断规则集,并转下一步。

(4)从被激活的判断规则集中搜索有效规则。从被激活规则集抽取一条规则,计算规则前提匹配程度并确定规则的可信度,若可信度超过系统设定的阀值即把当前规则的相关信息存入数据库中。继续重复这个过程直至检索完毕,然后进入下一步。

(5)消除规则冲突,执行获胜规则。若生效的判断规则有多条,则选出可信度最大的一条规则作为获胜规则;若最大可信度的规则又不止一条,则从中选择编号最小的规则为获胜规则。然后根据获胜规则中的状态名(或结论名)在学习指导规则集(或评价结论规则集)中搜索相关规则,读出指导内容(或评价内容)并返回给用户。至此,推理结束。

2.5 解释器

推理过程结束后,最终结果和中间结果都已写入后台数据库,据此回溯推理过程,便可解释这一次推理的

结果。

3 基于专家系统的CSCL系统开发与测试

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Web服务器采用IIS5.0,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访问技术采用ADO方式,服务器开发环境使用ASP,网页编辑器使用Dreamweaver 8。开发的系统实例由课程资源、小组讨论、自我测试、总结与自评、聊天室、留言板、后台管理等模块组成。

2012年11月抽取了广东茂名广播电视大学2011级专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15位学生,并按异质分组原则形成3个学习小组,对系统进行了知识点“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函数依赖”的学习测试。测试表明:系统较好地模拟了CSCL辅导教师的角色,能针对学生在交互学习过程中所处的状态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客观、合理、全面;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及时得到系统的有益帮助,既提高了CSCL的教学效果,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协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专家系统的CSCL系统是在线CSCL的新形式,它既提供了跨时空、跨地域的学习环境,又融合了人工智能、知识工程、ASP、数据库等关键技术,通过灵活的知识库、基于模糊规则的推理策略,成功模拟了人类教育专家的思维活动和教学行为。在CSCL的智能化、个性化建设中,专家系统与CSCL相结合的方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马池珠,任剑锋.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3-288.

[2] 曹承志,王楠.智能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5-253.

[3] 蔡自兴,约翰·德尔金,龚涛.高级专家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54-286.

篇10

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的中职学校护理专业是会开展就业指导的,但是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展开,在校生不在指导的范围之内。毕业生毕业之前,学校采取应急指导,突击式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综合竞争能力等,但是由于时间较短,效果并不是很明显[2]。结合相关的实验表明,就业指导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开展,贯穿学生在校的所有学习时间。新生入校,学校就应该将就业指导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分年级、分阶段的进行指导。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总结了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实施方法。新生入学一年级,应该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清就业形势和压力,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二年级,应该针对学生的爱好与特长,结合丰富有效的就业指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前夕,这是就业指导的最佳时期,应该重点指导学生及时认清社会形势以及自己的专业特长,并且帮助学生根据各大医疗机构的用人制度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及时相关的就业信息,指导学生的面试技巧,鼓励学生以良好的就业心态应对社会的竞争。

2.全员化就业指导模式

针对中职学校护理专业而言,指导工作不应该仅仅只是指导部门的事情,而是应该努力地调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3]。校内,应该建立以就业指导人为核心,辅导员、班主任等共同参与的指导机制;校外,学校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共同帮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就业观念;社会方面,应该重视舆论的引导和宣传,用积极向上的就业文化来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从而为就业指导奠定基础。总而言之,必须从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三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为中职护理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方向,从而确保整个社会护理人才的质量。

3.分层次就业指导模式

每个学校应该设置专业的就业指导员,并且将每个就业指导员与所有的班级进行对应帮扶,然后配合班主任一起了解学生对就业的期望[4]。护理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一是参加市里或者县里的事业单位的编制考试;二是到大城市的医院或者部队实习就业;三是“先就业,再择业”,鼓励学生先抓住一起应聘的机会,到各类医院的护士岗位进行锻炼;四是学校向医疗机构推荐一些成绩不优秀但是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做医药销售的工作;五是重点关注班级里面的贫困以及单亲家庭的毕业生,将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推荐给这些学生,帮助他们顺利毕业。

4.个体化就业指导模式

个体就业咨询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方式,为了顺利开展个体就业咨询,可以建立就业指导咨询室,通过启发教育、平等沟通以及共同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建议。这种咨询不仅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是通过书面进行交流;还可以是通过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既可以是定期的,还可以是不定期的;既可以是通过电话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个体咨询的内容非常多,一方面涵盖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以及相关的就业信息,另外一方面还包括就业心理、自我评估等各个方面。那么提供这样个性的咨询服务的既可以是老师、学校专业的指导老师,还可以是家长、亲友或者同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就业指导方法针对性较强,方式较为灵活,受时间、地点影响较小。

5.跟踪就业指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