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21:2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学习自我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严格要求,形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对于做笔记,学生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书上有,懒得做;二是想做笔记,但由于上课速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跟不上,有些学生半学期过后仍没做任何笔记,甚至在书本上连记号都没有,这样给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学业成绩也往往很差。因此,在绪论课上就要介绍生物学笔记的作用、方法、要求,在以后教学中更进一步指导和督促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2.加强指导,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笔记是一项具一定技巧性的活动。学习记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生物课是理科课程,理解思维是上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教学生处理好听课、思考和记笔记的关系。如果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老师思路思考,避免因记笔记而使后继内容无法理解,对于笔记可写标题留空课后补充。对于新课要安排学生预习,先对内容有一个粗浅、大致的了解后,就可减少上课时听课的压力,记笔记时更有针对性。
还应当把授后教学自我总结视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常性地开展此项工作,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总结,扬长避短,自我鞭挞,尽力追求教学的完善。我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好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必须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地说,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内容应以公开课的评价要求为对照标准,落实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要求。从知识角度看,应检查新授课的科学性,检查对教材重点、难点的落实情况,总结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的信息(情绪反映),核对数据、材料等;从政治课德育功能看,应检查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当堂课后的分析、运用情况。此外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应检查的。总结的形式一般是在每一节课后进行,以书面文字进行笔录,并依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侧重,或注重知识体系、或注重能力方面、或注重觉悟方面,或三者综合。
篇2
1.学习体会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毕业了。回顾参加自考这几年,我感受到了每一位自考生从艰辛到成功的历程。在这没有校门的大学里,我理解到了自学考试这四个字的意义。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我懂得了在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学习方法的重要性。首先是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第二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并根据课程和时间适当地参加业余辅导;第三是全面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巩固;第四是多做习题,以适应考试的形式。另外,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参加学习是为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识,在考试失败时要增强自信心,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自学考试磨练了我的意志,选择自考我无怨无悔。
2.学以致用式: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学习能力
一、教师系统性的教学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理论性极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就必须条理清楚、结构清晰地讲述,这样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与巩固已学知识时,才能更加轻松。如何才能做到系统性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过程要紧密。紧密的教学过程,是指在教学中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往往找不到学习重点,学习方向错误,导致学习效率不高。系统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重点、难点向学生讲述明白,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学习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般三至五人为最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在与组员的合作学习中,发现自我的不足,借鉴组员的长处,从而弥补自己的缺陷。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进取,力争上游。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课题任务分配给各小组,让小组成员自行探究,然后整理、论述课题观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完善自我学习能力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要获得其精髓,扩大其深度、宽度,单靠教师的传授、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自我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提高学习能力,就必然要培养信息反馈、完善自我的能力。教师如何完善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加以延伸、扩展,如,剖析时政,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自我总结。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每一阶段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加强对应的练习。
篇4
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就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实践的需要,自主学习也被我国列入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目前自主学习已经不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存在于学习领域,而且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存在于课程论领域,还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存在于教学论领域中。尽管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学习者主导自己的学习,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
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数学学科特点有的方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授"鱼"为授"渔",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只注重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做法,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生"的教学理念。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自主性
自主性是自主学习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学习前的自我设计,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以及学习任务完成后的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总之,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所有活动都是学习者自主的。
2.能动性
能动性指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能动性在人的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是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需要是原动力,它引发人的期待欲望、选择倾向和占有要求,推动主体去探寻和发现新问题。从这个角度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
3.选择性
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特点和其它一些主客观条件积极能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使教育由外层的强制力量内化为学生主体自身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能力体验的过程,从而实现自身主体性的发展。
4.开放性
在自主性学习中,学习的目标和过程都是动态开放的,它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更着眼于学生能力与态度的提高;就主体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来说,不仅要考虑结果,而且应更注重过程。自主性学习中,教师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爱好,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方法,给学生得以施展个性的空间。
自主学了上述主要特征外,还具有独特性、创造性、探究性和情感性等特征。
三、自主学习培养的途径
通过上述对自主学习内涵及特征的阐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在兴趣中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中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多学、多练、多用,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越学越爱学。比如在"导数"这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实际例子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先描述好一个实际例子:直线运动的速度,让学生思考,整理例子中有关数学量的变化,再换另外的一个例子切线问题,再让学生继续思考,学生整理其中的数学量的变化,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然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两个不同的例子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由直接观察思考分析例子人手,由兴趣引入,自主探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2.创设情景,在质疑中实现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品质,开启创新思维之门,激发理智感,使学生在探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生疑、质疑,有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3.归纳总结,在系统知识中实现自主学习
将学生实验、观察、探究发现得到的个别的、具体的结论,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总结,纳入知识结构体系的框架,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条理化,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得到真"经"。
4.互相交流,在讨论中实现自主学习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见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数学要把握时机,选择有价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人人参与,各抒已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扩大了学生交往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比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讨论求,先看问题适合应用的方法?通过几分钟的交流和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再总结,答案就很明显。同时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锻炼。
5.开拓视野,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学习
篇5
教师在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共性,一班的学生只是用一个标准,关注学生仅仅单个方面,往往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结果。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中,我们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这样将抹杀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要走出应试,走进素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要走出应试,走进素质,建立与语文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走出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应试误区,树立大语文观,构建符合提高语文素质要求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如何构建这一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学生自我总结、评价
有的教师把综合性学习当成了语文课堂的延伸,不肯或不敢把自交给学生,始终控制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这种评价主体是单向的,是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的。这样,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既增加了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又让学生处于被动评价地位,学生没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丧失了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构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自我总结、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是非常灵活的:(1)自评。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每个主题课的各个项目编成各种评分表,由学生自评,填写相应项目。也可采用学生自我鉴定的方式,请学生把在学习中的自身感受、体验等写成书面材料。(2)互评和他评。可以是小组互评或师生互评,还可采用由家长或社区介入等多种民主评议的方法。(3)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当然,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指导,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2.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重视质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法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对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应该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关注分析的把握。如在开展《到民间去采风》的综合性学习中,对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成果,不能单单用成绩或者等级来评价,这样评价过于简单化,这种评价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表面现象,事实上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课程改革也提出来了质性评价的手段与方法。交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3.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它的内容进行评价时,重点是对知识以外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进行评价,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到民间去采风”“桥”“为本地人物立传”等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领悟人生道理,关注身边的人文地理,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因此,在对综合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就应该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4.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重视形成性评价
篇6
下面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新生学习数学产生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改教材,其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和删减,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学生掌握比较方便。教材内容“浅、少、易”,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每一新知识的引入都与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具体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家长的愿望、升学的压力以及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竞争,驱使初中数学教学普遍执行的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即“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要求”,有的甚至在执行中考必考的要求。我们看到了初中新课程带来的普及性教育成果,也看到了中考“指挥棒”选的数学成绩,每个学生几乎都是三位数,校校之间、班班之间平均分差距也不大。高中教材内容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比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进入高中以后,“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内容多,课时少,例题和练习简单,习题、复习参考题特别是B组题难度大,题目偏、怪、难,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兴趣下降、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做,长时间不解决问题,学生成绩下滑,教师将无法继续开展有效的教学。可以发现,高一学生对高中学习的适应不是很理想,入学和统考之间的相对距离在扩大。
2.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但高中数学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时少,新课标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高中教学中往往会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现过程,倾向于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了学习障碍,影响到数学的学习。
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习数学的“困难期”。
1.做好准备工作
要给学生指出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要放慢起始进度,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二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要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要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教师在自学中起好引导、指导作用,开始教师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怎样阅读教材、怎样明确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教师逐步放手,学生逐步提高;“学”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篇7
关键词:数学对话;小学数学;应用
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学生主动“说”的缺失,教师讲述、学生倾听已经成了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式基本是由教师决定的,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凸显。因此,需要加强数学对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度对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有着无上权威。由于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教学进入了“唯师是从”的境地,在学生心中,教师是权威者、领导者,导致课堂成为教师的表演场,学生成为配角,学生不愿甚至不敢提问,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不断降低甚至消失。
二、组织学生与同伴平等对话
1.合作交流
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使学生不仅能够独立探索知识,也能与其他学生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共赢。有的问题,学生独立无法解决,但是通过合作、互帮互助,则能解决。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2.共同体验
学生在互动中与其他学生共同体验,能够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能激发其潜在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自主的灵活性。数学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合作中逐渐完成的。学生进行合作,可以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共同解决双方的疑惑,分享双方的智慧。
三、激励学生自我对话
激励学生自我对话是对话教学的重要途径。自我对话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
1.鼓励学生积极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直接获取教学信息,再根据教师的评价信息,合理调节,进行自我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过程性知识的传授。侧重体验、探索和经历,忽视了学生反思这一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和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认识。
2.引导学生提问和总结
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靠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反思过程中逐渐领悟。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需要自己完成,这一过程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灵魂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思维形成的方法有:
(1)自我提问。自我提问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2)自我总结。数学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找寻思维发展规律。
篇8
1.做好思想动员,明确奋斗目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教研组首先通过教研组工作会议,让全体教师认识到每个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就是要用自己鲜明而又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来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在思想动员的基础上,向全体教师提出目标任务,要求教师们在三到五年内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能对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理论总结。在要求拿出对教学风格的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在全校举行公开课展示活动,向同行展示个人教学风格。在同行的听课、评课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多读古今中外的教育专著,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知名教育家的教育教学案例。每月进行一次“读书沙龙”,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并写成读书笔记上交到教研组。通过几年的积累,让老师们能以较高的理论水平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3.研读课程标准,树立课程理念
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源泉,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新课标,才能塑造出适应课改要求和时展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为此,我们教研组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标,积极落实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要明确“三维目标”并记录在每一个教学案上,对教学案要进行定期检查。我们还不定期进行课例剖析,不同教师上同一课内容,比较不同教师在相同教学内容上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落实情况。
4.钻研教材知识,提升业务水平
教师必须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因为教师主要是从事专业教学活动的,只有专业知识达到精深,讲起课来才能居高临下、统筹帷幄,才能引导学生向学科的深度进军。为此,我们首先要求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对教材知识和课标要烂熟于心,这样才可能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才可以使课堂有深度。其次,要求老师们广泛阅读本专业以外的有助于教育教学的书,这样可以使课堂有宽度。再次,要求老师们关注最新理论动态,并总结自己的教学反思,这样才能使课堂不断有力度。
5.加强能力锻炼,充盈教育智慧
为了帮助教师们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我们制定了这样一些做法:①每人每学期进行一次组内公开课展示并进行点评;②每学期看一次优秀课堂教学实录。看完以后写下对课堂实录的评价,并当场进行点评;③每学期每位老师上一节课堂录像课,课后由专家和组内老师进行点评;④鼓励参加各级各类评比活动;⑤每学期举行一次对外公开课,在更大的范围内听取意见和建议。
6.完善评价机制,助推风格形成
为了尽量客观、科学地反映每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我们采用教师自我总结评价、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等三方面结合的评价体系。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以自我总结评价为主,其他手段为辅。对教学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采用三种评价方式并重的方式,帮助和推动其教学风格的形成。对青年教师的评价采取分步进行的方法。
(1)摹仿—学习—借鉴阶段。摹仿既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又是人们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这一阶段要求青年教师写一些模仿优秀教师的心得体会。但绝不是模仿优秀教师的一切言行举止。
(2)独立—创造—反思—再创造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基本上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但在独立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要对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找到与自己教学方案的切合点,总结经验和教训,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教学,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3)教学风格形成阶段。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教学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进入这一阶段的老师主要在自我总结上多下工夫,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全面地展现在其他老师和学生的面前。
篇9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
参与式教学主要是指老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化学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让学生能与老师有一定的教学互动。老师应当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要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进行转变,不能再依据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应当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有主动学习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时,可以选取一些学生常见的化学现象进行导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挖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通过实验探究,实现全程参与
九年级化学教学课程中需要老师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试验探究活动,进行实践,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化学知识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下的主要化学教学内容有大部分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实践学习的。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课程要求的试验进行自主的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方案设计、试验实施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来让学生对所实践的知识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和学习。在当今的化学教学中,老师虽然有丰富课堂内容也有很多试验,但这些试验基本上都是演示试验,学生很少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很难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刻的学习,学生需要自己动手,才能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记忆。
新课程下九年级的化学教学目标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相应的锻炼。老师应当通过设计探究活动试验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进行设计,要在按部就班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状态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老师可以在试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试验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试验、自我总结,来使学生对探究试验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完成素质教育对教学的要求。
三、重视反思、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参与
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最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学习能力,对学习的知识点能理解和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通过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和研究,构建相应的化学知识体系。要在这其中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验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肯定和课堂交流,因此,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与学生进行课堂沟通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肯定和鼓励才能长久地保持,因此评价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或者其他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这样的评价不仅仅能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有效果,也可以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评价应当有利于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也应当使学生之间产生交流和竞争,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体现。
四、开展讨论交流,实现全员参与
老师应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因为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特点,因此可能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思维和认识。因此,老师应当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交流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特点,要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能有兴趣地进行学习。传统的教学主要是老师在进行化学知识的讲解,却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没有办法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老师应当对思维活跃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式分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这样不仅仅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也能使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得到学习。老师应当在学生讨论中仔细听询学生的观点和想法,然后能在课堂中对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老师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复习,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能自我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学习的结论和方法。老师应当在小组学习中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能够学会反思,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应当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不仅仅是素质教育下的要求,更是培养素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老师应当采用参与式教学来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篇10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13、14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总之,七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予以重视。
一、做好中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学习数学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应当是获得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中学学习的过渡期。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容易出错易容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不仅体现在初中与小学的衔接上,也体现在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上。如何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初中教法,增强自学与自制能力,顺利渡过衔接关,要认真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切实加强中小学之间的数学教研,为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让我们成为帮助学生平稳过渡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中注重几何兴趣的培养,强化几何基本技能训练
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理论几何。作为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于是在学习正课之前,首先上两节预备课,主要谈几何的作用,从古希腊的测地术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从工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到处都可以看到几何踪影,到处都可以看到数学家的功绩,几何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更是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新起点,然后介绍几何的发展史,提出一些有趣的几何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动思维,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有时课堂上要讲析比较复杂的证明题,要分析、画图、证明时间紧,这时可着重引导学生口述分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述能力,也就是用几何语言表达应该书写的全过程。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几何技能得到强化训练。
三、为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教学中应重视变式教学
能从一组存在某种共同本质特征的不同数学对象中寻求或发现这些本质特征,是学习数学中有关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技能。让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这一技能,是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掌握这一技能的指导思想是化归思想,而实现这一思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变式教学方法是常用的方法。所谓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角度、侧面、情形和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数学对象素材或数学问题呈现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其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教学形式。该教学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变化中概括出本质特征,因此它对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应在教学实践中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