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成长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3 17:4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一成长自我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一成长自我总结

篇1

国发[2007]13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实行“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2007年秋季学期,新资助政策体系正式在全国实施,目前在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

新资助政策体系发展到现在,其具体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是国家和社会民众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以新资助政策体系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求学梦、人生梦,本文通过某综合性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抽样调查中的反馈了解新资助政策体系的落实情况、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对于资助工作的期待,并对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面向某综合性大学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份,同时采用分层抽样法,另抽取4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访谈。样本覆盖了该大学本科29个院系和4个年级的学生。调研访谈学生性别比例为男生68%,女生32%。学科分布为工科69%,理科12%,文科19%。年级分布为大一21%,大二19%,大三30%,大四30%。从总体上看,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不同特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的情况和对于资助体系的看法。

2.研究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围绕“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获得资助的情况”“学生对新资助政策体系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三个主题收集信息,每个部分设计了7个~10个问题,问卷题目以选择题为主,辅以少量的开放式问题。

所有访谈均为半结构性访谈,围绕资助力度、资助宣传、资助评定、感恩方式和受助学生心理状况等六个主题了解现状,征询建议。访谈主要采用一对一面谈的方式,少数采用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

调研问卷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访谈通过访谈录音和访谈记录的整理,获取相关数据、典型事例和核心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效性分析

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实行得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的高度肯定,全部学生对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表示非常满意。但是,在资助工作深层化、精细化的新形势下,新资助政策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基础型资助力度适当,发展型资助有待开拓

新资助政策施行后,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资助的支持,高校也不断加大筹款力度和资助经费投入,使得受助学生资助力度显著增强,资助范围迅速扩大。总体而言,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印证了学生资助工作的这一成效。基础性资助力度适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调查问卷中100%的学生对新资助政策体系“减轻了其经济负担”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大部分受访学生也认为目前的资助金额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缓解了个人和父母的精神压力,使自己能够安心学习,融入大学生活。其二,40%的被调查学生获得了奖学金,超过半数的受访学生也曾获得各类奖学金,这说明力度适当的资助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成才的斗志,给予学生不断前行的动力。

虽然资助水平已经能够满足学生的基础型需求,但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阅历以及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访谈中,许多学生均表达了希望获得发展型资助的强烈愿望。其中,出国交流因资金需求大、奖学金设置稀少、贷款还款压力大而成为受访学生最迫切的需求,国内的社会实践经费资助仅次之。另外,还有学生希望发展型资助的范围能够拓展至精神引导、兴趣培养或技能培训、双学位学费、购书补贴等方面。

2.资助评定逐步制度化,资助宣传有待深入

该校资助工作模式是由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安排,各院系学生组和辅导员负责具体操作。资助评定过程中,各院系的辅导员通常发挥着核心作用。大部分受访学生反映助学金评定的过程需提交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深入谈话,学生申请资助、辅导员评定资助项目和资助额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最终审核和发放资助款项等阶段。尽管受访学生并不详细了解其他学生的受助情况,但大部分学生认为资助评定的结果能够满足相关学生的需要,这说明各院系和辅导员在资助评定中坚持资助公平和保护学生隐私的细致工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通过调研访谈,也反映出该校资助评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在资助评议中主导性过强。部分学生对学校资助宣传工作满意率低于资助申请、资助评定和资助发放三个环节。学生反馈资助宣传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入学前的资助工作手册形式官方化;二是资助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学生无法随时随地了解最新消息;三是没有突出资助项目设立背景的感染力和受助学生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因此,资助宣传仍需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3.学生心理状态健康,感恩方式有待丰富

新资助政策体系的推行在给予学生经济支持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新资助政策体系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态的健康化与成熟化。根据访谈中的观察,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态积极乐观,形成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不避讳谈论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不卑不亢。大多数学生树立了自立自强的品质,努力争取奖学金,或以勤工助学、实习等方式获取报酬。部分学生表达了对于身边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新资助政策体系下,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断增强,被访学生均表示自己十分感谢国家、学校与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96%的被调查学生“非常同意”或“同意”新资助政策体系增强了自己的感恩意识。目前,该校绝大多数资助项目是通过受助学生给捐赠人写感谢信表达学生的感激之情。少数项目会举行座谈会使受助学生和捐赠人获得双向沟通的机会。学生反馈,感恩之情只能以单一的方式、有限的途径予以表达。对于感谢信,部分学生将写感谢信视为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机会而认真对待,部分学生认为感谢信格式要求高、过于形式化而敷衍了事。座谈会的形式虽然被普遍认为更加亲切自然,但仍存在过于正式化或存在参会人数多、不利于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许多学生表达了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传递爱心和主动策划感恩活动回报捐赠人的意愿。

完善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1.开拓发展型资助,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阅历短浅、就业技能欠缺等问题,因此,高校在充分保障学生基础型需要的前提下,还应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型需求。尽力为学生身心健康、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他们在专业学习、个人能力、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通过开拓发展型资助,高校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优秀青年。

首先,加强学习支持辅导项目。高校可以借助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和学习兴趣小组等资源,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小班辅导、基础课程答疑、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等,提供从具体学习问题解答到学习目标规划指导的不同层次的学习支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同时,高校可以为他们开办免费的英语考级、电脑应用技术等培训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薄弱学科的学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平台和保障。

其次,拓展实践型资助项目。勤工助学不仅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 也是学生成长成才重要的育人载体。新资助政策体系下,在加大对学生无偿资助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勤工助学。通过勤工助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拓宽知识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其纪律意识和敬业精神,并在全校形成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育人氛围。社会实践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提高学生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拓展实践型资助项目不仅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阅历、锻炼自我、提升素质,而且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世界格局、国情民情的认识,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高校可以通过搭建实践载体,有效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通过设立实践基金和出国交换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申请,为其提供资金保障;通过与捐赠人的沟通,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

最后,构建心理型支持项目。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趋于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交叉路口的大学生面临着心理方面的矛盾与困惑。而资助工作的核心就是人对人的关心与尊重,是对生命力量的激发,这就要求资助工作中应坚持物质支持、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高校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邀请捐赠人或知名学者、教授等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爱心结对,在成长、发展方面给予学生一对一的关怀与引领,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励学生积极回报社会。

2.完善资助评定制度,促进资助合理分配

资助评定是资助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实现资助目标的前提,是发挥育人功能的基础。唯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评定制度,方能保障新资助政策体系公平地服务于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资助金额流向有需要的学生的合理分配制度,真正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校园和谐。

首先,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高校在认定过程中应坚持充分信任和审慎核查相结合。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大部分情况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情况,但不应作为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唯一依据,还应结合学生在校生活、消费情况以及班级评议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认定。

其次,加强院系资助工作培训和监督管理。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作为资助工作的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资助工作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好院系学生组和一线辅导员的资助专业化培训。在坚持保障一线辅导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还应当加强对院系评定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认真审查院系报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评定材料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参与院系基层的资助评定工作,及时发现资助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3.加强资助信息,丰富资助育人形式

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网络的应用普遍化,成为人们思想交汇、信息传播、情感宣泄的重要平台。高校应充分认识这一时代特点,运用新兴网络平台,提高信息效率,增强双向互动交流,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首先,加强资助网络平台建设。高校应重视发挥网络平台信息与互动交流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在网站上详细介绍国家和学校资助的各项政策制度、项目背景、申请评定流程、常见问题解答等,同时还要汇总高校所有资助项目,按照设立时间、专业要求、收益对象等条目划分,并在网站上详细介绍每个项目的设立背景、参评标准、评定要求、评定程序、提交材料、注意事项、截止时间、联系方式等,方便学生的信息获取;另一方面在网站上开辟资助问答专栏,或利用微博、人人网、飞信等载体,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

其次,加强资助项目和优秀学子先进事迹的宣传。高校应推动资助宣传从僵硬的文字化走向生动的图像化,重点挖掘资助项目的设立背景,使资助工作富有感染力,感动学生;同时加强宣传在新资助政策体系支持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先进事迹,为广大学生树立学习奋斗的榜样。

最后,增加资助感恩方式。感恩不是形式化的表达,而是内化的意识和现实的行动。高校可以为学生与捐赠人搭建实际接触的平台,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传递爱心的机会,使学生的感恩之心能够得到充分表达,也使资助工作的精神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