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01:3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 协作 交流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40

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遮遮掩掩和拖拖吐吐是常态。打破这种哑巴英语教学尴尬境地,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反思,多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表演,对丰富教学内容和过程起到推动意义。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表达中自由展示自己的才智,为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一、指导预学慢半步,让学生多思索

运用导学单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中查找问题,能使得学生形成更为敏锐的语感,让他们有更多自我质疑思考的时间。多注重指导学生预学策略方法运用,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多进行深思,带着质疑探究问题。

在指导预学中,将学生推向前台,使得学生在自我尝试与自主感知中发现问题,利于培养他们主观质疑学习精神。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感受“The colorful school life in the UK”,我通过设计一定的导学助读方案,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感受其中的问题。给学生设计了当前英国中学生活的作息时间、授课特点、课余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素材,让他们就“The different information about school life in China and the UK”等查找相关的语言信息,让学生能够有更多认知感悟的内容。同时,可建议学生就“What is your dream school life?”主动搜集相应的素材和表达自己的理解感知,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自觉查阅相关的背景内容,增强认知感悟。

引导学生预学,鼓励他们在先学中摸清学习重点和了解自身学习难点,让他们在思考中丰富认知思维情感。给学生腾出自我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在主动感知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整体理解,查找问题。多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提出相应的学习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就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探究。

二、引发协作退半步,请学生多直言

给学生自由互动的机会,多驻足他们身后主动观察和引导,让他们在直言不讳中相互讨论,在争辩交流中强化理解感悟。驻足学生身后指导他们畅所欲言,能使得他们将认知感悟主动转变为自我沉思积累,增强理解感知。

退后半步,让学生有针对性协作,让他们在破解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查漏补缺,更能够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如,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B Fog”阅读指导中,我要求学生结合“Reading A”中的思考题目,按照故事情节安排和任务性格特征的分析指导他们活读文章。同时,建议学生围绕“From the fog , what did you read?”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 with Polly and the old blind man?”进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能够抓住文章表达核心要点进行阐述,强化语篇理解感知。通过协作来让学生有更多建言机会,利于他们在表达体验中加深理解感知。

走出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积极交流中发现疑点和难点,更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注意力与集中力。运用群体协作的方式指导学生主动互动,让他们在积极交流中产生灵感火花,更能够拓宽他们认知思维。支持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借鉴,让他们在积极表达中积淀知识,利于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

三、观察反思停半步,给学生多建议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概括能力,需要给他们更多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针对各自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综合总结,让他们能够在主动反思中不断深化感知。停下来,多给学生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能使得他们在彼此总结中产生概括的积极性和激情。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指导步骤

一、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应教会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并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如何来实现目标。教师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下节课重难点外,还应依据学生实情体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层次;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学习以达到的目标,不让学生望而生畏,无计可施。最后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以何种途径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习得知识,更提升了能力,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普遍认为教师编写导学案与自学提纲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导学案与自学提纲是依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编写一种引导性的书面材料,依据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将学习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导学案与自学提纲一般包含如下内容:(1)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达到的标准;(2)对学习步骤和方法的提示;(3)自学练习题。

二、学生自学教材内容

依照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编写的学案,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是简单地阅读课本,而是依照学习目标进行系统的学习,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并将有疑惑或不懂的内容作出记载,这样学生既获得了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又使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习得了基本技能。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自主学习时间要得到保证。依据学生的特点,在开始实施自主学习指导模式时,由于学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在安排恰当内容的同时可以考虑安排较长的时间;随着自学能力和节奏的加快,教师应在增加内容的同时缩短学习时间;依据个人的差异,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可体现内容的难易层次和内容的多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在自主学习不同阶段,教师的教学模式要有所区分。就整个实施过程来说,应遵循“教学”、“导学”、“自学”的顺序。首先应给出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并提供学习的提纲或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导向,学生依照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三、组织讨论

通过自学检查的环节,根据学习信息的反馈人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掌握的不同,有的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的目标;有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的原因,还达不到学习的目标,反馈了很多未知或不确定的信息。这时候教师还不要急于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对练习的结果进行讨论,讨论是一种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力求通过集体讨论,使学生自己纠正、解答一部分没有做对的习题,进一步理解、掌握学习的内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讨论一般从评议练习题着手为好。判定正误,各抒己见。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错因,把讨论引向深入。一般来说,正确运用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策略才能做对练习题。因此讲出讲对的道理就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容易做错的地方,也就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因此说出做错的原因,也就是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讨论,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重点讲解

经过自学检查和小组讨论,学生已经掌握或解决大致的学习内容和问题,学生还不能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则需要教师进行讲解了。在完成了基本学习的基础上的教学是有针对性的,它高效、内容集中和目的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是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随时应对这种突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要做足准备工作,精心备课,预判各种突况,以求每节课都高效,以最有效的途径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这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他们正确思维方式,了解了问题的探究过程。

五、练习巩固

通过以上环节的实施,相信大多数学生可以基本理解并掌握既定的学习内容。但这一阶段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还做不到牢固的掌握和娴熟的运用,更多的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和仿照例题解题模式和套路,对所学内容还做不到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必须通过系统练习来加深和巩固。进行练习的目的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运用于课堂或课后训练中,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解题技能,并发展为智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认真分析学情,视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型,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引入变式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并督促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六、课堂小结

小结要短小精悍,通过小结让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掌握本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可采用灵活的不同形式的小结,总结要具备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特点。课堂小结的目的是使本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最精练的语言和富有条理的形式置于学生的认知系统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他们的归纳和评价能力,课堂小结大多时候可以由学生来完成,教师适当给予补充完善。但是在自主学习教学实施的初期阶段,由于学生对课堂小结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还未养成自我总结的习惯,教师要耐心地演示、详细地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总结的实施;随着化学教学的不断推进,学生自我总结能力的将会不断增长,课堂总结的环节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内容;(2)要使学过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建立有机的逻辑体系;(3)要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4)要建立与前后内容联系的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篇3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把“友善用脑”的思想和方法结合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做到不盲目、不教条,运用自然合理。特别是在课堂中,因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友善用脑”的理念,亲身体会到其价值存在。为此,根据思维导图的大脑功能让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看列表并且说出颜色而不是字(投影展示):

黄(绿色) 蓝(红色) 橙(蓝色) 黑(黄色)

红(蓝色) 绿(黑色) 紫(红色) 黄(蓝色)

红(绿色) 橙(黑色) 绿(红色) 黑(黄色)

这个小游戏学生感觉非常有意思,颜色出示得快了不由自主地就不听使唤说出字的读音了,然后再跟学生解释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脑,你的右脑尝试着说出颜色,但是你的左脑坚持要阅读字,这样就导致了左右脑的冲突,要想改善学习方法提高记忆就必须综合利用好左右半脑,这样配合出来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思维导图的建立。这些如何应用到生物课教学中呢?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要正确识别图表的含义,从中准确提取所需信息,然后进行图文转换,将所学知识与背景材料相联系,如何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进行表达十分重要。这些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对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加大了,因此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平时学生理解力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如何提高学生记忆重要概念的方法和能力呢?思维导图的出现给了我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曙光。于是我在教学中大胆尝试思维导图。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思维导图越画越漂亮了,可是知识点的完善总不尽如人意。思维导图设计较复杂且概念的覆盖面较窄信息量相对少,往往是集中在某个概念上对其进行展开,于是我想有没有哪个方法能弥补其不足呢?于是我想到了比较法。比较法的基本含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材料或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现象,求同寻异,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

固,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学会总结出比较的一般方法。例如,从被比较对象可把比较法划分为: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同类比较法和相异比较;从比较的途径可把比较法划分为:列表法、图示法、实物对照法和实地观察法等,这样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将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用比较法还可以使学生懂得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意义记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如学生对染色体、DNA、基因这三个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通过比较,这三者在成分上相互联系: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每一个染色体含有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会有很多基因。染色体、DNA和基因都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其中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包括基因)的主要载体,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基因又是染色体上遗传效应的DN段。这三者在功能上也有联系,基因是控制形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但它要通过DNA和染色体的自我复制和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才能实现,学生在比较中能较准确地理解染色体、DNA、基因这三者的联系以及各自概念的含义。

比较教学是一种发散性综合思维,它可以把前后知识联系串通起来,也可以把同一章节不同概念联系起来。比较的结果可以用图或表格展示,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而思维导图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图的运用也是主要形式,从形式上来看,比较教学与思维导图存在着许多共性,都把概念的理解用图表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比较法的建立设计与思维导图相比较单调,

基本上不会脱离表格,把概念汇总到一起,一般情况下纵向和横向分别代表不同的概念和概念间的比较项目,此形式的优点是内存大、异同点清晰和设计方便,但是过于呆板缺乏新意,久而久之会产生抵触厌烦的心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在课堂中看似理解掌握了,但并没有真正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思维导图则是设计较复杂且概念的覆盖面较窄信息相对少,往往是集中在某个概念上对其进行展开,然而使用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放松、易于接受新事物、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因为思维导图对每个学习者来说由个人完成应该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思维导图的建立主体是学生自己,但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我发现比较法和思维导图各有利弊,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在思考,为什么不能把这两种看似不相干的形式和理念综合利用发挥起来,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为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深入挖掘生物教材,将教材中的概念和一些零碎的知识从多个角度分析、整理归纳,应用比较法和“友善用脑”思维导图法相结合的方式尝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和复习,通过这样的综合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思路更清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更容易掌握。从学生的反馈和练习情况来看,效果甚是明显。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两线六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30――0 2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人们仍然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法,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并没有打破。我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用“两线六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两线六环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两线六环教学法”课型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自觉、合作、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两线”即教师和学生活动这两条线;“六环”即导学:课前或课内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设计好导学提纲;质疑:师生交替提出问题,创设学习环境;探究:教师组织、点拔,学生创造性探究;精讲:教师答疑、解疑,讲解重点和难点;应用: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解题、实验、创造;总结:师生共同参与概括、归纳、深化、升华。在“两线六环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由于教育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六要素的程序也随之不同,实现每一要素的具体运作也不同,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构必将变化多端,但是教师和学生这两条线不能分开,必须紧密结合。

2 “两线六环教学法”的尝试措施和途径

2.1导学要有尺度

导学要遵照《新课标》的要求,掌握教学尺度,使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制定出具体的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突出教学重点,有德育渗透内容。

导学提纲的设计不仅反映教材知识掌握的尺度,还要有指导性,即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总结规律,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发出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编制导学提纲时,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出示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导学思考题。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教学之前设计导学思考题: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及其产物,萨克斯进行实验时为什么将叶片先放暗处处理?当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时,发生颜色变化的是哪一部分?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通过观察氧气的产生部位验证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他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衡量氧气产生的多少?他的两组实验在处理上有何异用?结果有何不同?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依据这些导学提纲,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一边自读,一边思考,一边练习,提出疑难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应用发教、集中、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进行自学,注意交给学生自学方法。

2.2 “质疑”要有力度

质疑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和教师在巡回辅导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而进行的。质疑是双向互动的,学生质疑的质量反映学生的思维程度,这与教师的质疑力度息息相关。教师质疑应恰到好处,发人深省。

教师质疑能否激起学生的思维呢?这就要看质疑是否力度?例如,在“光合作用光反应”教学中,针对学生已经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的这一特点,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光合作用中氧气是从什么物质分解出来的?由这个问题引入,就可以形成一条“质疑链”,这样一疑引一疑,一环扣一环,形成了一条渐进式的“质疑链”,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的目的,这就是力度所在。

2.3探究要有深度

探究活动是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搜索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活动进行探索、研究、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探究式教学活动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实验研究的教学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程度决定着探究的深度,探究的结果来自不同层次的思维。随着探究活动的层层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地发展。

2.4精讲要有梯度

根据认知结构,精讲既要有层次性,还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二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师抓住重点“少而精”的剖析,扣住难点“对症下药”的点拔,帮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

精讲要分清主次。教师在精讲前,必须通览教材,依据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分析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为重点内容的学习起桥梁作用的一般知识。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一般知识,应区别对待,绝不平均使用力量,只有抓住了重点内容,才能谈得上“精讲有梯度”。如在“细胞的有丝分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在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数量关系及变化情况这个重点进行精讲,并利用图表,找出内在联系,归纳总结规律,而对于细胞结构的变化等一般知识,教师只要依靠图指出,学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教师的精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应用要有广度

应用是将学生主动获取的生物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和科研热点中去,开放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自然科学本身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发展程度,恰当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回答,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有人养花,喜欢一天到晚都放在房内,你认为合适吗?人们喜欢早晨在公园或树木茂密的地方锻炼,你认为合适吗?新疆的葡萄与浠水的葡萄比较,哪种品质好?等等。学生并不满足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他们还会联想到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而提出质疑。如人吃成菜多了为什么会感觉渴?生病输液时,盐水或葡萄糖液浓度太大行不行?这些问题的提出显示出学生的思维灵感,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顿悟。由此看出,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活化了基础知识,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6总结要高度

篇5

关键词:语文选修课 课堂新范式 理论基础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至今已经八个年头了。新课程标准的确立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也为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广大语文教师为此也作出了许多思考和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选修课开设以来,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选修课的课堂模式和必修课也没有什么区别。缺乏创新意识,缺少研究精神,课堂效果不佳,有悖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对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理论和模式建构作一些研究,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探究,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思想,运用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原理,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的新范式,应该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阅读整册教材,选择学习内容

就是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先整体阅读教材,师生一起选择并确定学习内容。师生共选教学内容,老师能从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提升对教材认识水平,掌控、把握教材,具有战略意义;学生了解整册教材的内容,明确学习的要求和目标,也很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从理论上来说,选修课的前提是“选”。选修课“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以满足高中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培养实践能力,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创设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再者,现在的选修教材,有的为了体例的需要,有的因为名篇的缘故,有的因为名家的原因,出现了不少篇幅偏长、文字偏深、内容偏杂、版本偏冷的“四偏”作品。它们或脱离学生的知识实际,或离开学生的接受能力,或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讲授,因此需要挑选,需要删减,需要增补,甚至需要拓展和重组。另外,“选”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权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选择,满足了学生趣味性的要求,满足了学生心理、生活的需求,满足了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欲望和个性的追求,也利于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挖掘;经过选择后的教学内容,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切合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便于集中有限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是建构选修课课程新范式的基本条件。

二.根据课本要求,确定研习目标

明确教材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是选修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者必须心中有数,学者也必须清清楚楚,不可轻视。因为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语言规范和创新》(苏教版)这一部选修教材的每个专题由导语、文本、资料链接、阅读探讨、积累与运用五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何遵守汉语言规范,如何运用语言手段进行语言创新。基本的要求是:严格遵守现代汉语各项规范,做到文从字顺;熟悉语言创新途径,充分挖掘并调动汉语的各种潜力,大胆创新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为此,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进行系列化的语言训练,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据此,我们把每个专题分为三个目标基本点:阅读基本点,研究基本点和训练基本点。每一个专题前面的例文,我们把它作为阅读基本点,意在了解语言现象,了解语言的构成,语言的艺术性和民族意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把“资料链接”作为研究基本点,意在研究具体的语言问题,并收集平时口语、作文中的语音、文字、语病的错误,研究它们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为准确地运用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编写系列的专题练习,作为训练点,意在通过题目的训练,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习惯,纠正错误的语言现象,并且同高考接轨,既利于学,又利于考。根据教材要求,分解相关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和达成要求,是建构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目标基础。

三.围绕教学专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是专题研究性课程。每一本选修教材,就是一个总研究课题;每一个板块,就是一个子研究课题;每一个学习的知识点,就是一个具体的小研究课题。例如,选修《选读》(苏教版),可以把《史记》的相关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研究专题:司马迁生平事迹的研究,《史记》思想的研究,《史记》叙事艺术的研究,《史记》语言的研究,《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的研究等等。然后,围绕这些专题,运用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专题研究。这样做,是为了在满足学生共同性学习需求的同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趣味性的学习需求,“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达到开设选修课的目的。

围绕专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自主研究性学习”,首先是“自主”,不是“师主”。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参考书上现成的表述和固有的结论,而是从自身理解出发,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阅读,去体验,去感知,去表述,得出属于“自己”的看法,说出或写出属于“自己”观点和结论,并且不断斟酌和完善。因此,“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我体验性阅读。只有强化自我体验性阅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张扬,阅读体验更加真切。只有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才会引出真情体验、个性体验,才会激发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健康持续地发展。要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应该有民主思想和平等意识,应该明白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不是“教”师,不只是我教你学,不只是教知识,还要导思路,导学法,导研究的发展方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兴趣的激发者。如何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如何引导有序而又实效的课堂讨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归纳,应该是为师者所关注的重点。要创设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和自由交流的平台。可根据座位的排列,以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相互研究,交流学习的心得或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并推荐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可以兴趣和爱好作为组合的基础,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以组长为代表在班级交流学习的见解和体会;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讲台也是学习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表达思想、抒感的平台。也可以把举行阅读体验的报告会、讨论会作为课堂的重要形式,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研讨争论相关问题;满足朗诵和表演的需求,使诗歌的诵读和戏剧的表演有成为课堂交流的一种形式。因此,运用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性阅读,并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应该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核心手段和重要过程。

四.自我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篇6

【关键字】高中化学;导学;引导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的落实。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他们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升来体现。

因此,

一、教师导是为了学生学,学生学体现教师的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1、教师的导,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提问、探究式讨论、交流、互评等手段,达到启发引导、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目的。

教师需精心创设探究环境,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在导学、导思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启发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碰撞,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当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旁点拨,对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通过点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思考、探究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参与,绝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和参与。

3、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到导与学的关系转变,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和自我总结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导学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参加过各种培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已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经验或者传统教学习惯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存在些问题:

1、教师的导超前或过快,学生思考时间不够。个别教师在设计问题探究时,考虑不充分,对学生的认识不足,在放手让学生探究、合作时,存在放手后收手不及时或者收不回来,加之考虑到课时内容的完成情况,讨论不充分,有时候存在先于学生讲出探究的知识点,这样就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教师的导过多、过细,将知识“桥梁”都搭建好了,学生只需“通过”,存在包办太多。在教学中教师包揽太多,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知识内容空间太窄。

学生学的过程中,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或主体意识淡薄,加上家庭教育的关系,个别学生喜欢被家长或者老师安排,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认为老师教什么,我才学什么。

在探究和团队合作过程中,有同学存在滥竽充数的嫌疑,个别思维发散大的同学可能牵扯出与讨论问题较远的话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思想观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学生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导和学生学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的磨合。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和学生学均需要做好准备,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服务,起好画龙点睛的作用,简洁总结和点评。

1、教师要精心准备,学生也要认真准备新课内容,落实好预习。

对学生的摸底调查,特别是知识的基础和学习的习惯,小组成员的整体情况怎么样;教学目标的定位,目标分解情况,制定教学程序如何落实分解的目标;特别是情景设置、活动探究、分组讨论等环节,均需要精心准备和设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并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教师必须在课前安排好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并安排好检查预习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在课堂采取各种方式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问题。

2、给学生介绍知识探索的方法,多鼓励学生尝试自学的同时,鼓励他们发现探索出新问题。

预习也是自学,按照教师的要求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初步的个体认识和学习,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学习、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用途等方面知识的自学,目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篇7

关键词:教学模式 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一、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二、导入要奇――兴趣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

(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三、小结精简――逻辑性

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的探索结果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 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四、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因材施教;思索研讨;拓展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71-02

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给学生讲解书,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许多教师探索和考虑的一个问题。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问题导学法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可以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简单谈一下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的的一些体会。

一、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问题导学法的初步认识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思维活动的形式或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再加上学生之间的差异,如数学水平的高低、知识面的大小、以及对数学理解的侧重点与深度等等。抽象是高中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它是以先前思维活动的形式或结果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的。任何新知识的讲授都离不开对于旧知识的重新巩固与完善。但是,陈旧的教学方式禁锢着许多位教师的思想,他们总是满足于满堂灌,喋喋不休地讲,让学生不厌其烦。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教学质量了。其实,高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听明白,领悟一定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掌握基本技能。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思想,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把教学工作真正地转化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面来,力求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新世纪的合格接班人。当我们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之后,就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上来了,他们能跟教师平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习兴趣大增,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改要求在高中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运用导学式教学方法就是实践这一新理论的方式之一。教师首先要认识这一观点,认识不是对于这一概念的简单、被动地理解,而是主体以自己的知识为依托,对新的刺激同化的过程。我们要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呈现出来。我们一定要彻底更新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运用导学式教学方法来上好每一节课。

三、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实践阶段有如下三点:

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学式教学方法重在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教学,用问题导学法导入正课。高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教学环节,在每一节课开课之前,教师都会对以前的知识进行预习,唤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并以此为借口引出新课的学习,产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充满激情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用问题导学法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探索未知的学习兴趣,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如果我们平铺直述地进行新课的讲解,没有问题的创设,那就只会让学生兴趣索然,无心听课,也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高中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中通过问题导学法来思索研讨。笔者在授课当中经常用问题导学法来启示学生思索研讨,因为没有大胆的设疑、猜想,就不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我们要把问题留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新课改的最好的思想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引之有理,导之有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首先,笔者会用一个问题来启发学生,激发起其探索未知的勇气,然后再了解问题的实质,即联系有关数学知识和解题的方法来寻求结果。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数形结合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从表层问题理解到问题的实质,再联系相关图形的公式和函数知识,然后推导出结论。对于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知识,教师要加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复习。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启发学生理解,让学生沿着正确积极的轨道进行研究分析,最终经过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课题讲完后,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对所讲授的数学知识点用一下自我总结,指导学生写好课堂笔记,并收集上来,看过之后再作补充,以便于今后的复习和记忆。

篇9

一、传统教学中试卷讲评课的几种模式

1.订正答案式。

课前,教师让课代表把试卷和答案一起发下去,并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用红色笔订正好答案,然后再交上来。教师也会及时检查学生有没有认真订正,但并不讲评。

2.逐}讲评式。

课前,教师先把试卷和答案分发下去,给学生留时间看一看。在课堂上,学生们大声报出自己做错的选择题题号,教师根据学生所报的题号在黑板上相应的题号旁边画个“√”。可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错的题目也不一样,统计结果往往是几乎每一道题都需要讲解。

3.重点讲评式。

教师首先在课前进行试卷分析,把多数学生做错的题目记录下来,并进行错因分析。课堂上教师再根据自己记录的错题分析,着重讲解本套试卷中易错题型的答题思路、解题规律以及书写技巧,对其他较容易的题目不做更深入的讲解。

上述几种试卷讲评方式都是目前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评方式,虽然第三种模式优于前两种,但也不能适应新课改理念。

二、新课改下基于微课学习的试卷讲评课

如何上好地理试卷讲评课呢?根据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再结合地理的学科特点,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关于地理试卷讲评课的策略。

1.微课自主学习――课前准备。

(1)教师的课前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要在课前独立完成试题并做出试卷分析。其次,教师在批改试卷时做好学生分析。最后,教师在上试卷讲评课前再制作一个关于本次考试的微课视频。

(2)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

首先,自我订正。学生通过自己订正答案,很容易发现自己解题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明白答题错误的原因并反思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从错误的知识中学习、改正、巩固、提高。其次,分析错因。学生可以自己制订一个简单的错因分析表,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后,总结反思。学生通过自主订正和错因分析对试卷有了基本的把握,同时也可以给自己做过的试卷再打一次分,记录得出的分数并进行对比分析,并把试卷上有价值且重复做错的题目在错题本上进行归纳分类,从而找出自己的盲点知识、缺漏知识并加强训练。

2.合作探究。

首先,教师在课前把关于本套试题的相关微课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本套试题的重难点、考点分布、经典题型的答题思路和学生自己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在组内进行讨论。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把组内讨论后还没解决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此时教师在小组间走动并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去。这样一来,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自我完善。

3.展示点评。

(1)学生口头展示、点评。

在合作探究环节,对于一些学生讨论后还没有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或者还有感到困惑的概念性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头展示,并请学习层次相对较高的同学进行点评、总结。

(2)学生书面展示、点评。

教师根据错题分析提供的有效数据,归纳总结出典型性错误题型、逻辑性问题、原理规律性问题以及图表题等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题进行书面展示点评。在展示点评典型错误题目时,要对学生容易搞混的重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对逻辑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进行点评时,教师可以把它们连接起来,建立起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展示点评图表题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理图、答图的能力。

4.反馈总结和反思。

(1)学生的反思。

学生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应进行再次思考和反省:反思做题的方法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把做错的经典题型总结在错题本上,可以从错因、正确思路和答案等方面进行总结。只有这样反复练习并总结,才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和掌握答题的思路。

篇10

关键词: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85-01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主动学习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是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并最终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尝试了“自主导学”的阅读教学模式。

何为“自主”?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读书、充分理解、充分体会、充分讨论、充分思考……何为“导学”?是指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精髓的朋友和伙伴。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阅读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根据大纲要求,现将“自主导学”的阅读教学模式分为六步:预习交流、预设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总结、反馈拓展。下面分别作阐释:

一、预习交流

就是将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内容展示交流。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及文体特点,整理成小卡片。课堂上,学生将查阅的资料分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二、预设目标

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学生在预习课文及探讨目标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文本中,理解材料内容,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并对文章精华进行吸收、消化。要在把握文章结构,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章的重点部分,要读文章中最有特色、最感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品味时,要抓住重点字、词、句去细品;要抓住文章的妙处、细处、动人处去回味。从而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还要从精读中体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找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感知到什么程度,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积累而定,老师不必强求一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将产生的疑难问题做好整理,留待解决。

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设计出简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四、合作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学习心得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集体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学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班级讨论解决,教师从中引导、点拨。针对文本内容及体裁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研究成果。例如:在讲戏剧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人物的感情,也可以编排小话剧,甚至改编成小说。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在这一阶段,绝大部分时间要留给学生,使学生的研究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

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过程中自然地达成预设的目标,并且在交流中又会获得新的感悟,不断生成新目标。这使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基础上又获得了与自身体验相关的知识。

五、自我总结

每节课,留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总结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在教师小结重点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并且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效率是否高等问题。

六、反馈拓展

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回归性检测,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检查学生当堂掌握情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自主导学”阅读教学模式,能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观念改变了,课堂也成为他们“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创设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永恒目标,我们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验证,不断改进,开创一片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