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17:2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韶关市韶钢第一中学:曾韶山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和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逐渐地深入开展开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也随之进入深化改革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次本人积极参加了全市高中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在这里我就体育学科的学习体会进行个人的一些总结: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强壮的身体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必须要经过积极、持久的锻炼才能造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兴趣是发展的动力”这样最通俗的一句话说明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最好的锻炼机会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坚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以及用心教学,以心教人的认真态度上,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身体特殊情况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体卫艺是一家
篇2
第二条 我市继续教育基地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突出特色,保证质量”的原则,由市人事局予以认定。被认定的各类基地不改变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其与继续教育相关的业务接受认定部门的指导。
第三条 大连市乡土人才培训基地、长线专业毕业生技能转换培训基地等纳入市继续教育基地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
第四条 继续教育基地的主要任务: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按照对外的培训科目,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脱产、半脱产)培训工作,授权举办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远程在线教育培训、地域及国际间智力交流培训等,
2、认真做好在本基地接受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考试、考核、结业证明发放以及培训效果评估等工作;
3、按要求制定和调整本基地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及时报送市人事行政部门。
第五条 继续教育基地应具备的条件:
1、高等院校及具备《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
2、有固定的培训场所和相应的教学、实验设施;
3、有一支与所承担的继续教育培训专业、培训层次相适应的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较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较高素质的培训管理人员队伍,
4、有健全的基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培训登记管理、培训经费管理、后勤保障管现以及培训效果评估、跟踪反馈等制度。
第六条 市继续教育基地认定的基本程序:
1、具备继续教育基地条件的办学机构本着自愿的原则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大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信息采集表》,经主管部门同意后,递交市人事局;
2、市人事局对申报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核,对办学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并确认共培训的专业范围和方向。
3、经认定的市继续教育基地,由市人事局对社会,并同时定期各基地继续教育培训科目名录。
第七条 市人事局对继续教育基地实行定期检查考核。
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地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相关的管理情况、建设发展情况、培训效果评估等。继续教育基地每年年底前应完成年度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自查总结,并应向市人事行政部门报送本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继续教育(脱产、半脱产)培训工作计划。
第八条 各基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须按照物价等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培训费用,不得巧立名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第九条 对不按规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教学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劣,社会反响不佳,借继续教育名义乱办班、乱收费的,将取消其继续教育基地资格。
篇3
一、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从*年至2010年,每年在全市农业技术领域开展大规模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5年内共培训农业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500人次左右。通过知识更新培训,使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领域的继续教育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不断加快我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步伐。
2、紧密结合农业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紧跟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增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优先培训急需紧缺专业的技术业务骨干,带动整个农业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开展。
4、按照政府推动、单位支持、个人自愿的原则,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推进“识更新工程”实施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争取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活动。
三、主要内容
1、公共科目。按照省、市人事部门的统一安排,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公共科目的培训学习。
2、专业科目。根据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紧跟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以农业技术领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
(1)种植业:包括粮食安全、种子生产与加工、节水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保鲜、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贮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
(2)畜牧水产业:包括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动物重大自然灾害预测与减灾、现代养殖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与保鲜、农产品市场营销等。
(3)农业机械: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求,在机械电子领域广泛开展信息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知识培训,推进信息技术和机械装备的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提升现代制造业的水平。
3、利用农业系统教育培训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同时,积极利用当地职业院校的培训资源,优化培训机制,联合培养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4、依托国家和省上在我市农业技术领域实施的重要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农业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推进项目、资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
5、鼓励各单位结合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
四、培训方式
1、开展“菜单式”公修课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至少5天或30学时)。
从*年开始,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公修课就开始实行“菜单式”培训,增强了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公共课的学习,不断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创新成果,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
2、开展专业课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至少7天或42学时)。
根据我市农业发展和农业人才知识更新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
3、举办示范性高级研修班。
会同市人事局,结合重大专业技术课题,确定选择选题新、层次高的高研班。每年积极向省人事厅申报举办5期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研班,5年内通过高研培训的人才要达到500人次左右。每年选派10名左右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到发达省份或国外进行学习培训,5年内培训40人。
4、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l)集中培训。组织必要的集中培训,是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难的有效办法,每年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集中培训。
(2)高级研修班。结合本专业领域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面向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示范性高级研修班。
(3)结合工作实践培训。对重要和特殊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采取业务进修、特殊培养、学术交流、实践锻炼、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4)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卫星传输、广播电视等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5)自学。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需要,采取自选、自修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培训。
五、实施步骤
本实施办法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方式,从*年起到2010年分步实施。
1、启动阶段(*年上半年)
下发实施办法,组建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并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知识更新工程宣传工作。
2、全面实施阶段(*年下半年一2010年上半年)
每年开展一定规模的培训活动,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适合继续教育社会化普及的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重点扶持优质的施教机构和继续教育基地,同时做好阶段性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
3、总结评估阶段(2010年下半年)
对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安排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方式
1、市人事局、市农牧局共同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各项活动的开展并进行监督检查;创办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
2、市人事局、市农牧局负责制定本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定;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本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作。
(二)制度保障
1、“知识更新工程”是我市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化。因此,有关“知识更新工程”的领导、培训科目备案制度、约束监督管理、证书的验证和复验、培训管理等,要严格按省政府《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和省人事厅《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甘人通〔*〕132号)精神,加强管理,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各单位把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的情况和人员的岗位聘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2、建立“知识更新工程”项目定期制度。市农牧局将定期通报“知识更新工程”进展情况和重要活动,列入的科目、课程及相关信息,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知识更新工程”的继续教育活动。
3、建立表彰奖励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媒体,开展“知识更新工程”的宣传工作。对在“知识更新工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表彰和奖励。
(二)经费保障
l、加强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的宣传,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受益面。县(市)、区人事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参加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市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实施办法》(市委发〔*〕28号)相关规定,积极筹措经费,现有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知识更新工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向“知识更新工程”投入。相关企事业单位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教育培训经费。省人事厅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将对“知识更新工程”的部分重点高级研修班予以一定的经费补助。各县(市)、区,各单位和部门要积极为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确保在脱产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期间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
2、施教机构可根据培训项目和类型,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学员收取一定的费用。要尽量降低培训成本,不给学员增加负担,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要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服务体系
1、搭建服务平台。市县政府人事部门、农业部门、农业协会继续教育机构,要加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为继续教育搭建服务平台,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教材库,实现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享。
篇4
目前,国家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子项目—培训包项目建设已完成,使我国培训平台开发与建设工作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在国内同类专业的培训平台建设项目中处于领先位置。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牵头单位,规划出项目建设进展阶段,制定了培训平台开发的组织关系和责任分配形式,确定了网络提交作业及成绩公布的特色功能内容,为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的长期、稳定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项目组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了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服务对象
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以辽宁省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员工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辐射全国交通行业企业员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
(2)建设目标
建设服务交通运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在线培训平台,满足行业企业员工培训需求,整合交通运输行业优质培训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任何场合的即时学习指导,实现继续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并保证学习资源的及时、持续更新;
(3)预计成效
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建成并运行后,将极大的降低时间、空间对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员工培训的制约作用,并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为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员工培训的全员化、系统化、全程化提供技术支撑。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主要实现三层次用户管理、六模块自主添加、N门网络课程自主添加功能,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及远程交流平台,进一步缩短学员学习的时空限制,实现“远程网络自组式”学习框架,从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到教学考核均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为广大学员节省了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也为广大教育管理者节省了教育成本,使教育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节约。
1.三层次账户管理
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为不同用户提供远程登录功能,并使不同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不同需求,
(1)管理员用户:每期学习班学员、教师将获得唯一学号、帐号,审核学员、教师用户身份,审核技术交流平台交流内容,维护平台各种新闻。
(2)学员用户:经审核后学员完成课程在线学习,通过平成相应课程的学时,并在线完成主讲教师布置的作业,查询成绩。
(3)教师用户:经审核后可以自选模板添加课程,完成课程的搭建、上传资源、学时的组织、查看学生提交的作业、给出成绩并提交等工作。
2.六模块自主添加
根据目前继续教育生源及结构,开发六个主题模块,分别是:函授专科、函授本科、自学考试、职业培训、远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各主题模块课根据具体培训形式的改变而自主添加和修改,以最优形式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各主题模块平台中不仅仅含有学员自主学习的必备教学文件,同时,涵盖了各主题模块的各类通知、公告及相应教学管理信息,使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过程管理一步实现,节省了传统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为继续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也为同类型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开发提供技术借鉴。
3.N门网络课程自主添加
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具有强大的课程自主添加功能,平台搭建形式可动态自主添加课程、选择模板、完成课程组建,不需要重复由软件公司技术人员设计,由平台管理员审核教师并自由添加课程,使平台建设达到一步到位的效果,规避了传统平台中课程需提前设置、后期课程无法增加的问题。目前,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满足未来辽宁省继续教育的发展,为继续教育培训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主要功能简介
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的组成结构是:1+N。1是指一个平台管理中心,N是指多门网络课程网站。网络课程网站可以在平台管理中心中自主开通,并具有课程网站独立的管理后台和展示前台。
1.教师用户
教师首次登录平台可进行用户注册,注册后需经平台管理员审核并开通课程方可登录,登录后进入继续教育培训平台课程管理后台,可以填写个人信息并进行课程搭建和管理,培训平台为每门课程提供五套模板备选,教师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并根据模板的模块安排搭建课程并上传课程相关资源。教师添加的课程会在前台首页上显示,若要查看所添加课程的具体内容,需要点击首页页面左侧课程导航中的课程名称,本平台的课程简介部分内容为公开内容,而具体的学习资源和课程安排需要拥有学员资格才能浏览和学习,有效保护了知识产权,详细可参见课程学习界面。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安排为选课的学员布置作业和测试题,教师布置的作业及测试题将在对应的班级学员管理界面显示。
2.学员用户
管理员负责为取得网络学习资格的学员分配用户名和密码,学员可使用获得的用户名、密码进行平台登录,登录后学员可自行选择所学课程,选择课程后需经任课教师批准方能查看课程全部内容。学员用户的特色功能在于所选课程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及测试题会在学员管理界面显示,学员查看到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后可下载进行答题,并上传已完成的作业到平台,同时,任课教师会收到该课程学员所提交的作业,进行在线批改,完成教学过程管理。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管理;项目化思考
教育与人们的思想联系密切,社会工作发生新的变化,教育也要随之变化,我们经历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各具特点,中小学的教育更看重知识面的拓展,高中教育是文科和理科的专业化学习,大学后方向确定专业化内容也被确定了,并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层次研究,让人们今后从事相关研究。继续教育是在大学生学习生涯结束后从事的专业化再教育工作,通过再教育丰富人们的工作内容定位,并针对某一问题做细致深入研究。
一、管理项目概述继续教育的实施特点
1.管理项目概述
管理项目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行,且社会的发展很多项目在建设的前期、周期和后期都需要专门的人员以及团体做组织、沟通和协调,目的是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社会发展进程中,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也开始沿用管理项目的理念,改革管理内容,建立系统化的管理理念,成立专门管理部门。由此可见,管理工作已经充斥到整个市场内,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管理项目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为提升管理项目工作的新意,就应在管理中做好项目构思,进而提升管理项目的竞争能力。创新工作的开展不仅要以基础知识累计为前提,更要在发展中不断的补充知识,继续学习深化现有的知识,更新原有旧知识系统,以期在研究学习中突破管理项目的困境。
2.继续教育实施特点
(1)满足新知识学习继续教育实施中,管理人员需要考虑培训内容的时代性,即要满足与时俱进的要求,培训内容最好集中新技术和新理念,目前很多高层次人才对于基础知识有牢固的掌握,因而成就的管理知识不适宜在继续教育活动中推行,若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不但会浪费时间,更容易局限人才思维能力。新知识培训时,需结合市场技术信息的更新换代要求,研讨部分领域的新课题,结合新知识内容,更新市场信息及时,并且对市场中的某一领域话题做研究和讨论,以学习者的基础技能为基础的吸收前提,转化研究方案,拓展现有知识。(2)适应短期高效培训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求被教育者了解行业内的各项细则,且要求其有较好的的接受能力,探究某一个领域专业知识的时候要先疏通这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被疏通以后高端人才就能在此过程中做工作探索。其实实际工作中不需要太长时间开展再教育活动,只需要固定好科技的研究和考察方向即可,在探讨创新知识体系的同时,要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中适应培训要求。
二、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问题
1.监督不到位管理落后
继续教育管理机构主要通过“窗口”面向社会,故为教育工作的阳光单位,故此在组织继续教育的时候要满足教育的高质量和严规范要求,让教育适应市场需求,且传授出的知识能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但,目前部分教育机构没能重视继续教育,并将其视为教育活动的附属产品,不能将继续教育工作看成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导致教育机构或者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死角,不能时时监督管理工作的推行和实施。
2.教学方式单一
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育机构将教学关注点集中在正常教学任务拟定上,忽略继续教育在教学机构中的地位,导致从事继续教育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得到的晋升机会也很少,所以工作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部分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中,招收的教师标准和流程都不能保障公开和透明,这就导致参与培训的教师师资力量偏薄弱。甚至部分机构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还沿用传统的集中式教学模式,培训者被动的听教师传授知识,但是知识内容和新颖度没有变化,其实传统的灌输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应教学规律,导致继续教育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发展性差。
三、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可行性措施
1.树立项目管理思想
管理的思想决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推行进程中,由于项目管理充当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核心要素。故此,要精准的解读项目管理内涵后,结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特点和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此继续教育的培训领导要树立项目化管理思想,研究项目管理中的内涵或者实施要素和实施方法,并将各类管理要素都集中的使用在继续教育的培训管理中,满足继续教育的项目化管理要求。
2.制定项目管理规划
继续教育培训是由多个培训项目共同开设起来的,为让项目管理规划周密性好,就要求各个部门集中人力、物力和设备优势开展资源的协调和优化,并进行动态化管理,让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管理中顺利推进下去。为让培训更为高效,分解结构的方式细化工作任务是比较可取的方法,任务分解后要根据逻辑关系制定管理规程。
3.确立项目管理激励制度
继续教育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有效调动项目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应设立项目鼓励政策,主要是鼓励那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能够主动积极完成工作,恪守职责的工作人员,保障继续教育工作高效完成的前提下,更要给予部分奖励。
四、结语
继续教育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方向,借助于管理项目化的应用,建立系统化教育管理模式,满足行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让高端人才可以继续接受新的系统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系统,管理项目中的教育资金,创新培养人才,通过新知识、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把累积的知识全部转换为先进的工作技能,带动社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越,陈宇婷.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引用项目集管理的可行性分析[J].亚太教育,2014,(7):11-12.
篇6
【关键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对策
教师继续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一项具有针对性、富有现实性的伟大实践。教师的职前培训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教师继续教育关系着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针对贵阳市花溪区区情和教师队伍状况,以及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研究,力图通过对我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调查研究,寻找出制约我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和影响中学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问题。
一、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调研实施
为全面了解花溪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研随机选取了全区6所初级中学,4所普通高中181名教师为样本。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形式展开。问卷共14道题,包括三大部分:(l)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任教情况,共5道题。(2)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包括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收获、对继续教育的看法等,共9题。(3)对花溪区教师继续教育的看法和评价,对今后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是2道陈述题,从中更切实地了解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态度和需求状况。结合问卷调查,通过访谈和考察对花溪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调研。
(二)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1.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效果的认同程度
根据调查显示,我区的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还是比较认同的,但是认同率不是很高,认为有用的占52.2%,认为效果一般的占40.4%,说明现在的培训效果,或者说收到的实效距离教师们的期望还是有一定距离。
2.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
我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培训模式。(1)新教师培训;(2)学历提高培训;(3)班主任培训;(4)校本培训;(5)骨干教师培训
3.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
调查统计后发现,虽然大多数教师对继续教育持肯定态度,但还是有部分教师没有从自身专业发展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认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
(三)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
1.中学教师主体性彰显不够
当前的培训模式主要为专家讲授,教师记笔记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大班培训普遍存在,我们常常会采取“会议式”的培训形式。这种培训模式,实际上仍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很多参培教师认为培训的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学实践,讲授者对教师的己有经验、教师的创造力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
2.缺乏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我们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学年末的评查验收外,几乎没有其它的监督评价。这种做法只重视了评价的总结性和诊断,忽视了评价的形成。培训进行中未收集反馈信息,培训后不总结经验,好的经验没有得到及时推广,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3.对新课程的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课程教师培训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通过新课程通识培训和部分分学科培训,我区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并试图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和贯彻这些理念。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与新课程理观念的冲突,让不少教师感到较大压力,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主要的焦点问题。很多教师不敢放手实践,怕造成课堂管理的混乱……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以及学校自身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培训力度,切实解决教师们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难题。
二、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培训者素质良荞不齐
培训者是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教师的“教师”目前,担任我区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主要是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教师。培训者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培训者科研方向不明,科研水平不高,有的培训者自身角色意识模糊,职业归属感不清。有的培训者于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的研究。参加培训的教师往往抱着很大热情,挤时间来“充电”,想要得到培训者有价值的指点,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迷惑不清的问题,但却失望而归。
(二)忽视学员的主体性
我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大多采用满堂灌、整体推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追求整齐划一,忽视成人学习的特点。忽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无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等背景,将教师视为“一张白纸”,忽视教师在培训中的自我反思、自主建构的作用。
(三)教师缺乏积极态度
教师缺乏赶超意识,容易满足于眼前已有的东西或者是已获得的东西。参加继续教育后,一部分老师的思想观念和从前一样,仍固守着原有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继续以旧思维对付新理念。在调查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自身内在素质和教学技能,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单纯是为了“晋升教师职务”、“获得培训合格证或继续教育学分”。这种带有很重功利意识的“实用主义”影响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态度。
三、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对策研究
教师继续教育是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规划教师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完善教师培养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素质
培训工作是一个专门职业,应该有一支专门的队伍。我们应加快建立一支职业化的、高素质的教师继续教育专职培训者队伍。专门的培训队伍在培训活动中应该是以一个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培训者应该广泛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不断发掘整理新的培训资源,为被培训教师选择培训课程。除此之外,专业的培训队伍还应做好聘请培训教师、确定培训教材,编制办班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沟通协调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关系等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并对培训对象进行考核、鉴定和服务。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在培训活动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它关系着教师继续教育的成败,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当给予最多的关注和投入。
(二)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
林崇德说:“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培训应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促使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观念上的问题解决了,思想通了,才谈得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培养的基础。其二是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培训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参加继续教育便是教师实践其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形式。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各国教育发展的思潮和指导教育改革和规划的基本原则。在职业生涯中的教师继续教育,旨在促使教师能够满足时代需要和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增强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使教师能够在学习化社会中,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促进专业的成长,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三)借鉴成功经验,丰富培训模式
发达国家在教师继续教育领域的探索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又称PDS学校,是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地方的公立中小学或学区合作成立的一种师资培训学校。这种合作是针对师范生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在职教师跟不上时展需要的现状,提议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共同负责师范生的培训以及在职教师的进修提高。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师范教育的职前培训计划,使在职教师有机会参加进修,提高其素质,进而改进整个教育质量。PDS学校的创设,是最近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运动所产生的一个硕果,它在以往互相隔绝的中小学与大学之间架设起了沟通的桥梁,对大学师范生、中小学教师甚至是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赢”的好模式。③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国际上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前沿信息和最新动态,可以借鉴国内外有关教师培训模式的成功经验,充实到我们的日常培训工作中。我区也在积极构建“研训教一体化”的培训模式,探索“教中有研、以研助训、研训促教、研训结合”的路子,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在本文的调查写作中,笔者切实感到,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性的转变,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和新变化。我们只有在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指导下,在不断扬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立足实际,正视当前的继续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区的继续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全体中小学教师(含幼儿教师);截止到20*年6月31日,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者,鼓励自愿参加。
二、培训目标
通过本周期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校本研修,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树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与内容,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进行教学。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举止文明,以学生为本,依法施教。
3、信息技术未达到初级水平的教师经过培训,全部达到初级水平。已经达到初级水平,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达到高级水平,并且进一步提高已经达到高级水平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拓宽学科知识领域,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使广大教师的学科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并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力求成为创新型教师。
5、指导教师学会自主学习。立足校本,积极主动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自主成长的培训机制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6、使教师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和世界,逐渐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集中培训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教育实践活动、远程教育等形式。其中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40个学时,具体内容和培训学时分配为:
1、师德教育:32学时,4学分,这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看《师德启思录》,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及师德教育论坛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抓好文明礼仪教育。所学课程为:《教师礼仪》《探究教学论》《中小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若干意见的读本》。
2、新课程培训:42学时,5.5学分。这是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精心组织,使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前接受不少于42学时的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转入校本培训。所学课程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及教材。
3、信息技术培训:60学时,7.5学分。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不断提升我区教师信息技术的层次和水平。信息技术已达到高级水平的教师,可以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发挥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学课程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上、下册》。
4、学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培训:88学时,11学分。具体内容包括新知识、新理念在本学科教育技能训练中的培训。按照基础教育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识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我区的教育教学实际,重点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和课堂教学技能、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工作,把教学技能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所学课程为:
(一)小学教师用书:
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学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语文》。
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小学数学参与培训教程》、《新课程教材教法》。
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丛学》(品德与生活)。
体育:《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音乐:《音乐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
美术:《美术教学实施指南》。
(二)中学教师用书由市教育局和培训院校确定
5、地方课程:24学时,3学分。培训教材由市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要另行选定。
四、培训时间安排
根据省市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部署,20*~20*年,全区中小学教师已有90%参加了新课程通识性培训,1、2、7、8年级各学科教师已参加了课标、教材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区教师运用新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为确保我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顺利圆满完成,拟定于:
1、20*年4月23日开始举办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班,首先组织小学1~3年级全体教师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进行培训。中学教师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始分批分专业的新周期继续教育培训。(中学教师的通识培训由区师训中心负责)
2、20*年暑假对走入新课程的1~3年级、9年级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培训。并按照新课标、新教材逐年推进的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完成小学4~6年级教师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3、定期组织教师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开展课题研讨,加强学习反思,有效指导我区课程改革的实施。
4、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制定我区校本研修的指导意见和评估管理办法,确立校本研修培训基地,并认真总结推广经验。
五、培训要求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师培训理论和实践,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经验,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主体参与、开展实践反思、加强合作学习、体验成果分享,突出研训一体,发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学习型团体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使教师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过程。
2、更新培训手段,变革培训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坚持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讲授与研讨交流、教学反思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推广专题讲座式、“菜单式”、“自助餐式”,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校本研修的学时数与集中培训学时数的比例应达到2:1以上,针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自修反思,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把学校建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基地。积极探索以参与式为主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设施建设,整合培训资源。
根据省市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卫东区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训任务。多年的师资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新的培训任务中,师训中心将在先进培训方式的实践、新理念与中小学实际的联系、校本培训的实施、反思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师训中心、局教研室、电教站的资源有必要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手段,大量运用电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开展培训教学。同时为提高培训者的素质,师训中心还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培训者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听课指导、学习反思、课题研讨、切实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
2、严格培训的管理、考核登记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要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
考核坚持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查相结合,平时考查与作业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相结合。
考核内容包括培训要求的各门课程,以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灵活进行。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经市教育局审核验收后发给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
3、落实各项措施,保障培训经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分级负责,确保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由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负担成本经费的机制。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解决办法》的规定,本区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的教师需交纳的培训费如下:
1)、中学教师参培院校由市教育局决定,其培训费用由所培训院校确定。
2)、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为,预交书费、证书费160元,培训费240元,(除政府补助外应交160元)(已参加通识性培训者交书费100元,培训费110元)
七、有关政策
1、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期间在原单位享有的一切待遇不变,学员学习期间各单位要按有关规定酌情给予生活费和交通补助。
2、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费原则上由学员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书费、证书费等由学员个人负担。
3、持有新周期继续教育合格证书者,在晋升职级、评先表优等方面各单位应给以优先照顾。
篇8
关键词:农民工;继续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67―06
一、农民工所受教育现状和继续教育需求研究
李明华课题组在上海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工教育程度:43%为中专毕业,11%为中专未毕业,12%为高中毕业,5%为高中未毕业,小学及初中18%,大专及以上12%。调查还发现,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好学的群体,而且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愿意为自己的继续教育买单的,人均年继续教育开支意愿达700元。女性表示在继续学习方面有兴趣的占60%,男性占55%;女性中积极寻找学校、学习内容等学习信息方面的占64%,男性占59%。李小劲、曾荣青指出,广东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体,两者共占比例为78%左右;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3.19%。接受过高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的人员比例相加只占20.41%。2004年外出农民工中,有71.8%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但在这部分人中有76.3%表示愿意参加培训班。从参加培训的方式来看,接近60%农民工是自己主动参加培训的,这个比例远远超过政府组织10.7%、企业组织30%这两种方式。曾荣青对珠三角部分城市的流动人口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体,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3.19%。有53.6%的农民工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但在这部分人中有76.5%的人愿意参加继续教育或者技能培训。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农民工中初中未毕业的约占45%,初中毕业但没有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约占33%。特别是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教育年限不足8年,大多数尚未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对此,农民工自身也深有危机感,调查中50%以上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学历太低,43.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掌握一门技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也表明,高达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极为强烈。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只有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有学者通过对500余位返乡的年轻农民工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闫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需求的认识更深刻、更具前瞻性,他们迫切需要接受教育来改变困境。他们不仅舍得在教育上投入,甚至通过高投入来提高自身素质。他们明白接受较多的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境遇,对教育的需求更强烈。吕莉敏、马建富对常州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显示,他们接受过培训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9.14%。调查中高达78.48%的农民工主观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对能提高专业技术、职业地位和改善工作环境的专业培训具有较强需求;新生代农民工更乐于接受在工作中能直接发挥作用的技能培训。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能接受1000元以上培训费的占13%,500―1000元的占19%,500元以内的占68%,500元以内成为他们的能接受培训的主流标准。
二、对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的研究
赵洪波等认为继续教育可以提升农民工的职能素养和职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继续教育可以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农民工的道德素养,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提升农民工的公民素养。卢建中、谢沅芹有类似的看法。唐踔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是维护和实现农民工权益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能够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利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优化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平等,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李明华认为,继续教育可以培养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在“变平”的国际化条件下有竞争力的基本劳动力队伍;继续教育有利于提高低收人者的收入;农民工继续教育是积极的社会保障;防止现代都市形成新的贫民窟;实现农民工的现代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有利于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曾荣青、李小劲认为,就流动人口大省广东省而言,广大农民工真正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型。孙学敏、朱凤丽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有助于提升其自身就业竞争力,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诉求继续教育,才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从而打破知识壁垒。对其进行继续教育的救助和帮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王杨华认为,加强农民工教育,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落实;加强农民工教育,关系到“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加强农民工教育,关系到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陈文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自身发展、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所在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减轻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压力和负担以及推动中国由人口优势向人才优势的转化都具有重大意义。闫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是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郭继红认为,加强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有助于他们实现“城市梦”。
三、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李明华认为,阻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有时间(工作时间太长)、信息(缺乏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继续教育的信息,缺乏教育投资有助于人生和职业发展的信息)、空间(学习和教育设施距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地太远,不方便)、资金(用于继续教育的花费、学费和支付能力之间有一定矛盾)、项目(难以提供可以帮助农民工获得明显的职业提升的教育项目)。朱海雅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政府:培训内容与农民工想学内容不匹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为职业技能获得作保证,短期培训为主的教育缺乏系统性。二是企业: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企业要压缩经营成本,不愿在培训方面付出过多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农民工流动
性大,企业担心自己成为技能培训机构。三是农民工:继续教育信息缺乏,决策能力弱,继续教育的意志不够坚定。娄眉卿认为,缺乏农民工多样化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和对农民工继续教育支持服务培训的方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是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唐茂华认为,从受教育的主体来看,教育资源主要为未成年人和升学考试而设置,而继续教育体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民工一旦初高中失学就难以得到再学习的机会。从教育结构来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存在严重失衡。目前,社会整体关注普通教育,而对职业教育重视不足。国家对于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支持不足。从经济原因看:一是农民民工工资水平的偏低难以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二是由于教育培训会使农民工损失就业机会和减少劳动收入,农民工的潜在培训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周清印等认为,当前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效果不明显。一些培训内容设置与实践脱节,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脱节。农民工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培训,可选择空间不大。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缺位,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孙学敏、朱凤丽认为,缺乏职业规划、资金限制、继续教育供给与需求脱节是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李亚芹总结了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培训市场不规范、缺乏约束机制导致培训价格不合理;培训市场信息不对称,“品牌”培训机构少;培训专业设置雷同,未能正确引导需求;办学资源匮乏,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教学内容简化,“超实用主义”成为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联系不紧密,资格认证培训不规范。杨海芬、赵瑞琴、赵增锋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约束因素有:农民工的参训意识不够;政府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不足;农民工与培训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取得效果欠佳;培训费用高制约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政府、培训机构、用人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闫伟和肖坤梅等有类似的观点。陈文龙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社会无共识;标准不统一;制约条件多;个体差异大;效果不明。郭继红指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的因素有: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隐性教育环境的排斥。唐踔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和企业对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农民工教育培训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内容的缺陷;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不到位且支付能力有限。赵洪波、黄晓利认为,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农民工教育缺乏系统安排、农民工自身素质上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残缺”、现行的成人教育体制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多种需求是农民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李会娟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农民工的流动性大,职业变动频繁,不利予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收,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动力不足;二是农民工对培训成本的支付能力低;三是农民工信息闭塞,他们没有全面、可靠、有针对性的信息来源。陆启光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机构硬件软件严重不足是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完善和促进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对策研究
唐茂华提出了确保农民工继续教育取得实效的三大任务:一是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是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三是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朱海雅提出了与职业倾向相匹配的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实现对策。一是帮助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二是提高农民工的信息获得与鉴别能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三是设置多种学习层次和模式的教育项目,能让农民工按其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四是创新教学模式,建立以技能目标为核心,将应知应会融为一体,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技能培训当中;五是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倾向测试、继续教育规划指导、教育项目推荐、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与帮助;六是为农民工提供各类教育培训信息、教育培训机构的介绍、各行各业从业要求及发展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在线学习与咨询等。娄眉卿认为,完善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一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二要开门办学与送教上门结合;三要整合现有教学力量与资源,积极开发适应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建设。孙学敏的建议是:一是重构农民工继续教育理念;二是提高农民工继续教育收益率;三是做好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短期培训与长线教育相结合工作;四是促进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制度化建设。高志敏、吴洪伟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急需加大改革与发展力度:改变对待农民工成人教育的态度,超越狭隘的利益观念;政府要加大支持和管理力度;结合农民工实际,采取适当的成人教育措施;扩大成人教育规模,增加农民工的受教育机会。孙学敏、朱风丽就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提出的对策是:一是继续教育以个人职业规划发展为导向,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拓宽投入渠道、实现教育经费多元化,尝试建立政府、用人机构、社会NG0组织以及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多样化、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曾荣青从促进珠江三角洲流动人口的素质提升和广东产业转型视角提出了农民工教育的对策:政府统筹全局,对流动人口继续教育提供政策与经费支持;学校、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多种力量介入,促进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学习者个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提高自身素质。高友端提出了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强化政府行为,保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延续性;建立政府牵头、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宣传,让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在“知晓”的前提下进行选择;创新培训方式,提供适合新生代农民生产经营的培训内容;拓展技能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空间加快调整。陈文龙提出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事业的有效措施是:以人为本,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以实际行动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地方立法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向新生代农民工免费开放公共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社会办学范围;建立和实施必要的奖惩机制。闰伟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问题的对策是: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定法规支持;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充分发挥;充分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郭继红认为,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对策是:一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大力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各类培训院校的主渠道作用;四是积极发挥社区、工青妇组织的桥梁作用。陆启光认为,为了提高农民工继续教育质量,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制度建设
的力度:制订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质量标准,构建农民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放农民及农民工继续教育券;改变企业招工方式,以招生代替招工;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的监管力度。
五、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研究视角研究
(一)社区大学。李明华认为,对工业区的人数庞大的农民工而言,继续教育的最好办法是在农民工聚居区办社区大学。社区大学的基本特征是:一是无门槛进入;二是学费低得近于免费,或者学费虽然不是很低,但是存在学生财务资助系统使得每一个想进一步学习的人都不会因为没有支付能力而被排除在校门外;三是高质量和实用的教育以服务于当地的需要;四是教学模式适合于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社区大学利益相关主体(政府、企业、农民工)共同参与和治理社区大学。(二)志愿者供给模式。丁小浩、范皑皑以北京大学平民学校为案例,探讨依托志愿者作为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探索农民工群体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供给模式。他们着重探讨了北大平民学校志愿者的来源和职责、志愿者供给激励因素以及弱势群体终身教育中志愿者模式的启示三个问题。(三)心理教育。余振运认为,在农民的继续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加强心理教育尤为迫切。他首先比较了农民心理与市民心理的巨大反差,接着分析了在农民工心理教育的内容,最后提出了在农民工心理教育的途径。(四)成本分担模式。李明华等提出了“谁为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买单”的问题。他们提出采用成本分担模式:一是各利益主体的资源保障“成本分担模式”;二是“协商”共建学习中心;三是打开各利益主体的“协商”通道;四是“协商”创造资源;五是企业内部产生的志愿者学习组织;六是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共同负担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成本的机制。(五)普通高校参与。孙绪民、桑爱友指出,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教育、培训机构是无可争议的培训主体,普通高校也应当是培训活动中理所当然的重要主体。他们初步探析了普通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普通高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原则、普通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思路。曾荣青也提出高校要加大农民工继续教育力度,有些高校可以先行一步。(六)依托社区教育。王杨华提出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农民工教育的观点。她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把农民工教育纳入社区教育有其可行性、依托社区教育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优点以及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农民工教育的途径。(七)继续教育法制化。冯志明等认为,为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效率,必须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使农民工教育培训有法可依。他们探讨了四个问题:一是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的必要性;二是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的基础;三是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的核心内容制定;四是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保障的架构体系。马立民等认为,在依法治国战略的指引下,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制度化是当务之急。他们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制度化”的概念,接着分析了制度化解决机制的适用条件。然后探讨了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化的性质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化的建议。(八)社会流动。赵洪波等从社会流动的视角探讨了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他们认为,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体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在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他们指出,继续教育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继续教育对于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作用。(九)思想道德教育。胡银华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现状中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胡艳辉提出城市化进程中重视和加强农民工“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认为,农民工“三德”建设的现状成为当前我国“三德”建设的一个瓶颈,给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为此,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范围等四个方面改进和创新对农民工的“三德”教育。(十)杂字教学。顾月琴、俞可提出借鉴民间杂字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民工教育培训。她们认为,杂字教育是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取材于百姓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实用,教学方式灵活开放,明清时期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当时中下层百姓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从古代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杂字教学是一种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平民教育模式,为解决民工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六、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国外经验介绍研究
李明华对美国的社区学院做了简单介绍。李明华认为,美国的社区学院提供了向低收入成人提供教育来反贫困的丰富经验;美国社区学院具有帮助低收入劳动者获得职业和教育提升的最大的潜力;社区学院提供的是与更高收入相联系的大专学位(Associate degree)、职业证书和短期培训证书教育。从历史上看,由于无进人门槛政策、极低的学费、地理位置的便利、灵活的时间,社区学院是美国弱势群体进入高等教育最主要的通道。美国政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社区学院的建设给予重要的支持。在1963年通过的《高等教育建设法案》授权对建设社区学院给予财政资助。以后通过的若干联邦法案又进一步给社区学院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助。在美国许多州的社区学院发展中,州立大学、地方教育家包括高中教师和校长们都曾经是社区学院的主要发起人。一个社区学院一旦建立,州立大学就给予支持。比方说,大学给社区学院以认证,大学承认学牛在社区学院修的课程。美国的社区大学不是传统意义上国家所有制的,也不是民办大学,而是既有国家“赠款”,又有社区的镇、村的公共投人,还有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和民众的投入。社区大学是真正非营利的,纯粹是一种社会事业。不管谁投入多少资金,都不能再收回资金,也不可以据此分配赢利。寿钰婷研究了美国人力发展培训计划及其对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启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对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而低技能或无技能的劳动者却相对过剩。对此,美国开始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缓解供需不平衡状况。从1962年的《人力发展与培训法》(Manpower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Act,简称MDTA)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劳动力教育培训计划。这些计划与方案试图通过继续教育和再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使他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美国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寿钰婷介绍了《人力发展与培训法》及其相关内容,分析了MDTP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探讨了美国人力发展培训计划对我国农民工教育的启示。张红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对农民工教育及市民化的启示。生命历程理论发端于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以托马斯为主的芝加哥社会学派在研究美国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生命过程中的一些事件和角色(或地位)及其先后顺序
和转换过程。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人的生命历程看成是社会力量或社会结构与个人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强调的是环境个体交互作用下个人发展的方向和路线,尤其是其中的“路线”,被生命历程理论视为联结社会背景与人类主动性的节点。张红首先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接着分析了农民工的生命历程并对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基于生命历程的阶段描述,最后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生命历程的拐点与职业教育的关联。刘艳珍研究了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经验。(一)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立法。英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开始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6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在非农业部门的就业能力。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也高度重视。(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各国政府一般都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管理农民培训工作。美国农业部科研、教育和经济司,是主管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核心部门。英国的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部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法国农民培训由农业部建立的培训晋级和就业委员会以及各省设立的相应机构来负责。(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经费到位,措施得当。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思路和途径独特有效。国外大部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队伍以企业和社会志愿人员为主,而我国国内以政府养活的推广队伍为主。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标明确,形式灵活,效果明显。各国在农民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上都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并且围绕培训目标的实施采取多种措施。李会娟从人力资本的理论视角研究了我国农民工受教育的问题。人力资本是美国学者沃尔什于1935年在《人力资本观》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形成具有以下特点:投资性、积累性、报酬递增性和溢出效益。而教育是产生人力资本的主要形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是要靠教育的作用。李会娟认为,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重视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
篇9
专业技能培训在目前在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中得到迅猛的发展,不同层次、领域的图书馆专业人员都有更新知识、提升自身技能的意愿,我馆深入的了解员工的发展需要,第一时间组织推出专业技能的培训方案,为广大员工提供知识更新服务。为了员工可以更好的适应新馆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环境,相关培训系统就组织了一系列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与应用的培训课程,为广大员工度过了传统到当代化管理的过渡期。
目前,伴随图书馆数字化文献的进人,很多信息资源数据库都为图书馆服务,用户及读者的知识方向标成为社会服务的核心内容,教育培训系统就构建了情报检索专业技能的相关培训计划,为全面提高参考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伴随一些国际化都市的迅猛进程,一些图书馆作为有代表性的精神文明标志,国际交流也随之增加,相关教育培训系统就构建一系列的外语技能培训,那么从最根本的英语能力入手,到外语口语能力学习,以及与馆内重大发展计划培养相关的外语人才。
二、对实施继续教育工作的相关思考
继续教育要深化在职人员的知识技能需要,不要一味的移植学校的相关课程内容,那么继续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是重视教育内容的指向性性、教育模式的多元性还有教育程度的切实性。需要按照继续教育对象的个体化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实施有个性化的继续教育体制。目前图书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一定要多层次且多种类的。教育培训系统的相关措施基本分为三个要素,也就是点、线、面。
点——员工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相同之处,都是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使命的,没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员工,如果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手段,获得相关专家的帮助及指点,就可以很好的变成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样这也是在继续教育的根本。
线——不同其他系统的专业活动内容,按照其专业技能特性,在其业务岗位的人员中构建知识在学习或深化技能的培训,比如在读者服务方面,为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的程度,健全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我们特意构建了行为科学理论的相关课程,在信息咨询系统,为确保专业用户的需要,可以为专业咨询工作者构建了网络信息检索、情报信息采集等相关课程。
面——在计算机的使用、网络、情报信息检索以及外语水平等,图书馆工作者的根本能力上,要构建全面的培训模式。
三、总结
篇10
关键词:继续教育 协作学习 视频会议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2003年9月,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 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随后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都加大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任然存在一些问题。
1.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的农村教师和学生能够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但在开展过程中,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的淡薄,加之一些校长对“农远工程”的忽视,缺乏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久而久之使“农远工程”的教学设施使用频率骤减。
1.2现在许多学校通过网络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这种网络学校模式适合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但是这种学习模式缺乏必要的监督,主要是靠教师的自主学习。虽然有点系统具有监督和评价机制。如有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统规定每个五分钟受训教师必须要点击培训主页。但是有些受训教师由于其他原因而只是按要求操作,使得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这种培训模式缺乏必要的实时的交流。
1.3传统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寒暑假期进行培训。主要是依托师范类高校、市县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具有培训内容多、受训教师多培训时间短等缺点,使得培训机构不能对所有的受训教师进行培训前的起点行为能力分析,而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这就挫伤了一部分受训教师的积极性。而这种大课堂的集体培训使得受训教师缺乏及时的沟通交流,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培训教师无法得到及时的受训反馈。也就无法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了。
鉴于上述问题,积极探索一种改进或辅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新型培训模式。用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
二、协作学习模式构建
2.1协作学习含义界定。美国明尼苏达州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的“小组共同活动”认为:协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活动,使师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与其他人的学习;有的人从教学形式的角度认为: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相互促进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学习策略或学习模式。湖南师范大学的彭绍东教授认为: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学习目标要求结成小组,通过人际沟通、互助与协同知识建构,提高小组与个人学习绩效的一种教学策略。我个人更认同彭绍东教授的观点,他更强调是为了提高学习绩效而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协同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2.2组建协作学习小组
为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组建每个协作学习小组的人不宜过多,一般4--8个较佳,较少协作学习小组缺乏互动,较多则受训教师没有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建议等。学校按自身的具体情况组建协作学习小组,按照学科教学分类,如数学、语文等。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教师的学科背景进行详细调查,把握教师真实的培训需求,进而根据需求进行分组并把相关资料反馈给培训机构。以便培训机构能制定出更符合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培训机构挑选更符合培训的培训人员提供现实参考。
三、视频会议
3.1 什么是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及视频技术等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工具。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处在不同地域的个人或群体,通过网络传输线路、多媒体设备等,将视频、音频、文件资料互传,使得在地理上分散的人可以实时地看到对方图像,听到对方的声音,以实现会议目的的系统设备。
3.2视频会议系统在协作学习模式下的应用
为保证视频会议的视频、音频共享的质量,必须要有稳定的网速保障。协作学习小组带着学习问题而来,可就关心的问题向培训教师提问,培训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探讨,最终形成一个较统一的观点。培训教师在教授过程当中随时提问,即时提问使得受训教师不断思索,避免只听的机械学习。因为培训人员少,有足够的时间让受训教师进行思考、交流,培训教师通过受训教师的视频活动调节课堂氛围。
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是受训教师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协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就某些问题发表的不同意见本身对别人也是一种共享和评价。
四、完善监管、评价和奖励机制
学校建立以校长为首的监管机制,由于视频会议系统一般有录屏功能,可以把中小学教师参见继续教育培训的现场情况实录下来,学校要指定技术教师对视频教学的录像进行整理、优化刻录成光盘进行分类保存。一方面光盘可以作为评价参训教师的资料,使得参训教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一方面还可以在本校内提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可以与其他院校进行资源共享等。
对于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参加或取得优异成果的个人,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褒奖。而对于那些不能及时参加培训或主动性不强的教师,学校给予批评、写检查等处罚。
如此,必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更加理想。
五、总结
在协作学习小组模式下,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也存在不足。首先,这种培训模式不能随时随地进行,而只能是同一时间培训者和受训者一同进行;而且对网络环境要求高、网速要达到一定速度并且保持相对稳定性。其次,与寒暑假培训相比,这种培训模式受训人员少,培训时间要长。
总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必将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而且互联网技术正日新月异的前进,未来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也将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小学计算机教学初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