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1:1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培训总结

篇1

为响应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教育信息化引领的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入贯彻落实清河县“双师课堂”与教育信息化改革推广有关精神,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我校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在2021年暑假的最后,带着对新理念新方法的渴求,带着对新学期的期望,......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

经过两天的培训,教师们对双师课堂教学模式的掌握,在多媒体运用及课件制作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将此次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人员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工作,并将这个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了相关工作。由本校教师中曾参加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活动的和在双师课堂教学方面表选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主讲,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管理,措施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在培训中所咨询问题的及时解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训交流研讨。本着“边培训、边研究、边行动、边总结”的思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

三、搭建平台,展示交流

为了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校将培训与研讨研修有机结合,于培训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了全员集中学习和研讨交流,学习气氛浓厚,扎实有效地推进此次培训活动的进行。

四、跟踪考核,保证质量

我校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提高教育理念素养”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和“教”结合,不断提高我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

五、培训效果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双师课堂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信息技术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能力

通过培训教师在多媒体有效运用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现在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对双师课堂教学模式了然于心。

3、看到了不足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4、开阔了视野

培训让广大教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教师都表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六、存在问题及反思

1、教师参与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

2、学习中“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沉”下来思考不够。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电工培训;渗透

1基本概念综述

(一)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是依托通信、网络、数据库等技术,对所研究的内容整合成可用资源,供社会分享应用的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的活动效率,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撑。

(二)电工培训:是指通过专业技师指导学员系统化地学习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掌握规定的操作技能,使得学员变成合格的电工技术工人,并以颁发证书的形式予以认可。

2信息化技术渗透到电工培训中的意义

2.1提高培训效率,扩充培训容量

电工培训中的理论讲解,主要集中在课上,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可以以更直观,更形象地演示电工理论的内容,把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内容变得更加清晰可见,把不便于理解的理论变成可以演示的视频图像,直观形象。能迅速地从多角度展示电工设备、电工原理。信息化技术更新了电工培训中靠书写,依赖讲解的低效授课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

电工培训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内容抽象复杂,技术操作要和众多的设备相结合,学员学起来并不是很轻松。学习兴趣浓厚保持持久,才能学到全面的电工知识和操作技能,利用信息化可以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传授电工技术技能操作,增进实际操作的效果,为学员的操作提供规范优质的操作样本资源。我们处于信息化的年代,网络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上关于电工培训的操作视频应有尽有,获取便捷,可以从中选取适合的视频,也可以自己设计相应的视频开展培训,引导学生参与到视频制作中,做到操作与演示相结合。

2.3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水平

电工技术培训不仅涉及到复杂的电工理论培训,更是一项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培训,学会实际操作是电工培训的目标,培养成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电工是社会对电工培训的要求,是电工培训中的重点内容。利用信息化进行电工培训,可以克服这方面的缺陷,采用模拟实验,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信息化辅助技术操作,可以实现目前条件下不能操作的实验,弥补常规操作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效果,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水平。

3信息化技术在电工培训中的渗透对策

3.1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影响着电工培训水平,尤其是,目前承担电工培训的多数技术师缺乏信息化的技术素养,直接制约着信息化向电工培训中渗透,制约着电工培训的效率。所以,提高技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是电工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今天,如果技师对信息化技术操作不当,就难以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所以,技师要不断加强对信息化的技术学习和提高,掌握信息化培训的理念和信息化培训方法,在具体的培训中反复锻炼,不断思索,加强交流,结合培训中出现的情况,不断地更新调整。

3.2处理好信息化技术和技师引导的关系

电工的培训需要技师对学员的学习和操作进行具体指导,为此,要处理好信息化技术和技师的引导关系。培训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切磋技艺的过程,技师的言传身教,能有效引导学员的理解和规范操作。现代信息化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工具,是促进电工培训的有效手段,而技师的引导展示是无法代替的,所以不能完全脱离技师的引导作用,而是更好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技师的相互融合作用,促进电工培训的顺利进行。

3.3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监管,提高渗透效率

电工培训中对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参差不起,运用信息化培训电工不规范,利用率不高,对于整体水平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技师自主提高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为此,加强对信息化的培训,提高信息化的学习和技能运用,提高监管的力度,推进信息化在电工培训中渗透,提高整体应用水平。

4总结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工培训的效率不断提高,面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信息化向电工培训中不断渗透。

参考文献

[1]2014年《电工技术》总目次[J].电工技术.2014(12)

[2]陈若丰.试析学好电工技术的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5(06)

[3]廖兰坚返乡农民工电工技能培训的特点与方法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09)

[4]《电工技术》杂志社读者厂商联络卡[J].电工技术.2014(02)

[5]《电工技术》杂志社读者厂商联络卡[J].电工技术.2014(01)

[6]《电工技术》杂志社读者厂商联络卡[J].电工技术.2014(04)

篇3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策略

江苏是教育大省.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地区。随着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江苏省提出了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包括了网络、资源、人才、机制等教育信息化诸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突破了以往以教师培训为主的建设思路,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以教师为主体的、涵括了教育行政人员及管理人员在内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能力建设,以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管理和实施能力。

一、发展现状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成绩显著

江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核在全国起步较早,从1997年开始,江苏就组织实施了面对广大在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到2004年,已完成了以音视频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省中小学45岁以下的女教师及50岁以下的男教师共计60万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并通过考核。2004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即第三轮培训工作。至2006年,江苏共有7万名教师完成了此轮培训和考核。

2006年,江苏进入全国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培训的整体框架,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纳人全省教师继续教育总体计划中。在江苏,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培训采用了全新的理念与模式,以“融理论于技术,用技术辅助教学”为宗旨,强调“参与、动手、合作”,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化学习等方法,鼓励教师通过团队合作提高教学水平、启发教育智慧。从2006年至今,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江苏的参考人数占全国人数的75%.合格率9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合格率。

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的同时,江苏一直致力于学校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特别是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从2004年开始,江苏以短期培训的方式,对全省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网管人员进行以知识性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2009年,江苏对全省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校共计737名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这是江苏在专任教师中开展大规模专业培训的开始。

与此同时,各类教育技术应用比赛、观摩、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一直是江苏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江苏建有54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506所省级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在苏州等地也有不同规模的建设。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开展仅在“十一五”期间,就设立有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11个,专项课题304个.青年课题55个.子课题近300个,参与学校近700所

2.存在问题

(1)发展不均衡

就应用领域而言,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受重视.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缺乏有组织的、全区域性的应用类型。比如.省级层面的学生学籍管理、校务管理等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就应用的地区发展而言。不平衡性更为明显。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重要的先行条件在于计算机等设施设备较为广泛地进入教育领域。江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区性经济发展差异,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差距较大,受此影响,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在苏州常州、南京等地,“班班通”已基本实现,很多教师已成长为web2.0时代的群体性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学已被熟练地应用,大量教师已通过博客等形式自觉地提高教育智慧。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技术应用理念的理解还不到位,对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尚处于启蒙阶段.教育技术“不实用”、“不好用”“用不好”是比较普遍的反应。

(2)机会不均衡

一般来说,发达地区、城市学校教师参加各种竞赛、观摩、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的机会比较多,校本培训课程也比较丰富: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体的兴趣和热情,校本培训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参加各种竞赛观摩、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的机会相应也比较少。就有组织的培训来说,省级市级都比较重视对一线教学人员的培训,而相对较忽视对教育管理者及专业人员的培训.

(3)形式相对单一

长期以来,开展培训和各种活动是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最主要的两大形式,事实证明,这也是非常有效的两大形式。但是,就培训而言,以集中面授、集体听讲为主的形式占到了所有培训课程的95%以上,而网络授课、以课例和讨论为主的培训还处于尝试阶段。教育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为目的的课堂.而我们的教育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旧有模式,亟需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4)效能有待提高

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在江苏一直开展得比较火热,但实际效果与组织者的预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相关活动,经常出现“当时很受鼓舞,回去一切依旧”的情况。这一现象的产生虽然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但也体现出培训和教研活动效能有待提高的问题。教师普遍反映,培训的实际针对性特别是对教育信息化相对薄弱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培训还不成系统,操作和讨论的时间偏少。与课堂结合的学习内容还不够,有深度的探讨也很有限。

二、发展目标

经过多年建设.江苏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江苏提出全面建设区域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信息化丁作必须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多贡献和支持;要求教育信息化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在加强宏观统筹的同时加强实践指导。使其与江苏的区位优势及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增创领先优势,继续保持在全国的先进地位。同时,教育信息化本身的发展态势也要求在更高的层面上加强对各要素的组织和统筹。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各子系统的效能。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江苏提出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其中重要的子系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必须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反思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思考发展的方向和举措。

针对发展现状、形势以及面临的问题.江苏确定了未来一个阶段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发展目标。具体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政务、校务、教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可更新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应用的层次和水平,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持续的信息化智力支持和实践经验。

到2012年.信息技术全面覆盖教育管理应用的各个领域:全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骨干队伍进一步壮大,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广大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与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不断涌现。到2020年,信息技术深入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日趋完备.教育信息化应用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在这个发展目标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建设领域全覆盖。应用的范围从教学应用扩展到教育政务、校务、教学等各个领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教育的应用。

(2)建设对象全覆盖。改变了以往重视一线教师的建设方向,将教育行政人员、学校管理者、专业人员以学生全部纳入建设对象之中.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3)重视体系建设。将应用基地、专家队伍、教研、培训等融合为一体,体现“大培训”、“大教研”概念。强调各种应用活动对教师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强调培训和教研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强调各级培训基地和应用基地的良好互动.强调对人员的分层次培训和培养。

三、具体策略

1.强化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示范)基地建设

在国家级、省级及地方级教育信息化实验(示范)学校的基础上,建设各级教育信息化实验(示范)应用基地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基地建设标准.突显各级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相应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人才和教研高地。

2.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培训基地

制订省、市、县各级培训基地建设标准,甄选市、县(市、区)、学校三级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基地。对验收合格的培训基地实行挂牌,并定期进行跟踪评估。

3.建立各级教育信息化培训专家库

建立由国家、省、市和教学一线专家、学者、教师及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组成的省及各级培训专家库。根据省教育信息化任务要求及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承担省级培训授课及各地培训活动的指导工作。

4.实施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

(1)开展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培训工作。以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和实践重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通过省、市联动等形式,对各级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信息化通识培训。

(2)开展校长信息化能力培训和高级研修工作。依托学校管理平台.对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者进行信息化培训;以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模式为主要内容,组织信息化应用实验(示范)学校校长开展信息化建设高级研修。

(3)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与考核认证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任职基本资格中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信息技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组织开展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与考核认证工作。

(4)建设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三级骨干队伍。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及新理念、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开展省、市、县信息技术应用能手系列培训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层层评优等方式.形成三级应用骨干教师队伍。

(5)加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省、市、县三级电教机构专业人员及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信息化应用的技术保障与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机构及学校的网络管理人员实行专人专岗、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定期考核。

(6)加强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工作。加强对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定期培训,指导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信息技术培训成为学校校本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5.开展应用课题研究和各类专题活动

(1)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课题研究相关工作。各级业务机构积极组织并指导区域内以信息化实验(示范)基地为主的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国家、省、市级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开展优秀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2)组织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教学教研活动。在学校中广泛开展各种教育信息化应用主题系列活动.提高学校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在教师中开展各种与信息化应用相关的专题研讨及学科竞赛等活动.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和水平。

(3)在学生中开展各类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会迅速拓展农村教育的时空界限,可以迅速了解国际国内的教育信息,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师意识到位

学校努力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意识,通过学习、参观、培训让教师充分感受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着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2、认真组织、精心安排

为了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组长,以及其他任课教师为组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3、经费投入有保障

本学年来,学校投入了一定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到位。学校还保证信息化软件的投入,每年用于购置软件、教师信息化培训、教育教研等方面的经费逐年递增。

4、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为了使远程教育项目工作常规化,从起步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校依据县教体局及学区安排,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如: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资源使用登记制度、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管理、收集制度及网络的维护等。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把教师的年终评比、平时的考核与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结合起来,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备若干节课的电子教案,上若干节多媒体课。

二、加大硬件投入,提高装备水平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硬件设备的保障。因此,学校加大对信息化设备的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教室的更新之后,为教师使用计算机、学习操作计算机提供了硬件保证。这一系列措施都为学校更好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为远程教育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三、加强软件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1、开发信息技术课程

(1)学科课程

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纳入正式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学生基本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开设活动课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如文字编辑、电脑绘画等,培养学生兴趣特长。让学生上网获取信息,使学生养成上网搜集资料的习惯,自发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

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后,学校的资源十分丰富,有教学教育光盘,《师资培训》、《学科教学》等;有卫星数字、视频资源:即空中课堂电视节目、优秀案例、课件制作等;由远教ip接收系统接收的资源。

四、注重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

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远程教育知识的培训,学校专门召开了远程教育动员会,从思想上让广大教师了解远程教育,重视远程教育,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必要性、现实性及长远性,在使用中体会远程教育实际意义,逐步达到人人爱远程教育、管远程教育,在教育教育工作中离不开远程教育。

我校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培训机制,以校本培训为主要途径,落实培训计划,完成培训任务。学校组织多次大规模的培训,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培训内容尽量选择一些短、平、快的实用技术,让大家尽快进入角色,尽快适应环境,在实践中提高、在应用中精练、在回味中反思。培训内容如计算机基础应用、课件制作、internet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数字校园使用等,从而不断提高全员素质。目前,我校所有老师均能运用远教资源辅助教学,中青年教师大多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和编制课件的能力。

篇5

一、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积极推进国际化工城建设

围绕国际化工城的战略定位,紧紧依托金山区现有化工产业基础、物流配套设施和战略枢纽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大化工企业的引领作用,强化生产、经营、物流、金融和信息资源的整合。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发展规划。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协调各大通信运营商实施管线、基站、机房等信息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组织编制亭林等镇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全年共建设管线120多沟公里。全区宽带用户9.8万户,出口带宽30G,固定电话装机20.9万户,移动电话52万户。区域内信息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协调建设“化工品电子交易平台”。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市信息委《关于组织实施BtoB电子商务专项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协助化工品交易市场经营管理公司开展“化工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该平台可实现产品数量、价格的和更新、网上交易;洽谈、交易合同撮合;合同处理与查询、成交信息查询、交易统计等的电子交易功能,已获得中国石化石化股份公司、中国石化化工销售分公司的支持,并得到了市信息委的专项资金扶持。

3、举办企业信息化系列培训讲座。我们对全区的规模企业进行了调研,摸清其信息化基本状况,分析其信息化观念和形势。结合调研宣传,引荐软件研发企业进行信息产业资质的申报,并在金山门户网、金山企业网等网站设立信息产业政策相关栏目,宣传和解读各类信息产业政策,供企业参考和应用。年度,共举办企业信息化系列培训讲座4次,130余家企业的20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二、以农村信息化为抓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原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市信息委的试点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1、加强农村信息化宣传,明确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运用多种媒体和渠道,因地制宜地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组织召开了金山区农村信息化现场推进会,回顾总结前期我区农村信息化主要工作情况,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部署。市信息委领导对我区的农村信息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金山模式”。

2、整合农村信息化资源,扩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按照统一网络、统一场所、统一管理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要求,实现集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在去年完成廊下镇、枫泾镇、金山卫镇和吕巷镇的55个村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又建成了69个“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覆盖到全区124个行政村(5个农村居委会)。基本体现了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为民办事、合作医疗服务、文化娱乐、政府管理、教育培训、便民服务”六大功能,推动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的信息化。

3、开发“二大”应用平台,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应用。

建立全区统一的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镇政务综合管理、城镇党务管理、村务管理等应用,并完成对区人口库系统、社区事务受理系统、区级OA系统等应用系统的整合,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便民利民的目的。

开发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市农委等条线资源为支撑,深入挖掘本区个性化、特色性的涉农信息资源。对外,通过金山农业网、农信通、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多种渠道,为农业龙头企业、种养业大户、农产品购销大户、农村经纪人和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各类信息服务;对内,通过建设规模经营户管理系统,有效落实农业补贴,提供辅助决策等服务。规模经营户管理系统被评为年度市区县信息化优秀成果奖。此外,通过建设蔬菜管理子系统,将金山优质农产品加工、产品、服务等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为农民组织化生产提供服务。

4、广泛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按照本市“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要求,成立了由区信息委、教育局、妇联、农委组成的金山区“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工作小组,对本区10个培训点进行了认定与授牌,并对各培训点的相关教师进行了农村信息化师资培训及指导,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培训质量。制定了培训普及计划并积极实施针对农村基层管理者、专业农民及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的培训工作和针对普通农民的宣传工作,经过精心组织与合理安排,目前已完成3066人的培训和20139人的宣传普及工作,分别达到年度培训和宣传普及指标的110%和101%。

三、以发展信息产业为先导,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认真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宣传、引导、服务、交流”的宗旨,认真做好了信息产业政策、专项资金申报、“双软”资质认定等方面的宣传和服务工作,使企业受惠于产业政策。加强了传统企业和软件企业间的合作与提升,对处于游离状态的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做好了规范和引导服务。通过举办信息化培训与讲座等系列活动,为企业营造了互动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2、认真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统计工作。按照《软件业统计报表制度》,对注册于我区的软件认定企业进行按季度定期网上报表统计,根据获得的相关运营指标,全面分析和掌握我区软件产业的基本情况、总体规模和发展现状等,并对我区信息产业运营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和落实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依据,也为履行服务企业的职能提供数据基础。年度,共有40家软件企业季度报表数据进入统计系统,其中软件认定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33家,非认定软件企业7家。

3、完成了软件认定企业年审、软件和集成电路专项资金申报初审工作。根据《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软件企业认定实行年审制度”的要求,经自愿申报,市软件企业认定联席会议办公室对2007年度通过年审的软件企业及2007年度认定的软件企业进行了年审。年我区共有30家软件认定企业参加了年审,其中通过区信息委初审的28家软件企业全部顺利通过市信息委年审。今年又有3家企业获得软件认定企业资质,使我区获得软件认定和系统集成相关资质的企业数量已增至33家。

根据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及时组织开展了2009年度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初审工作。共有注册于金山区的13家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的项目参与申报,其中“AutoCAPP—全自动工艺生成系统V1.0”项目获得市信息委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四、以电子政务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政府的服务管理能力

1、升级改版区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升级电子邮件系统及镇、区OA办公平台,更新数字证书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全区办公网络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了系统维护的便捷性。同时,政务网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已覆盖到全区各部委办局、区直属单位(部门)、区属企业、各医院、学校、村(居)委会,联网计算机用户已超过5000户。

2、有序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协调各大通信运营商接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及时发现和处理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区、镇(街道)二级城市管理相关信息资源的共享,不断增强城市管理领域的统筹监管、综合分析和信息服务能力。

3、开发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城镇政务综合管理子系统。围绕城镇政务管理工作中民政事务、劳动就业等内容,建设全区统一的城镇政务综合管理子系统,形成较完整的城镇政务信息化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社区事务的管理水平。建设城镇党务管理子系统。围绕基层组织、党员、党务等党建工作,开发全区统一的党务管理系统。建设村务管理子系统。将社区事务受理工作向村级的延伸,实现在村一级的民政事务、计生事务、残联事务三大类事务的服务。并实现一体化的村务公开信息公布。建设城镇门户及授权管理子系统。通过统一门户系统,对区内各单位的资源进行了整合,通过授权实现不同用户不同的办公平台,增强了个性化的办公平台功能。同时,将区内已有的系统和在建的系统中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使各个系统的数据资源可以进行数据共享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4、完成区公共服务中心机房建设。针对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我们对新大楼的中心机房进行了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和遵循新中心机房的标准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完成了地板敷设、UPS电源安装、精密空调安装、机柜安装、气体消防系统安装,大楼弱电间的网络布线以及交换机的安装和调试,下半年陆续将服务器和安全设备搬进新中心机房进行调试,将服务器群分为内网服务器群、外网服务器和托管服务器群进行分类管理,在国庆期间完成了光缆的切割。

5、拓展人口基础数据应用。一是完善来沪人员管理系统。根据人口办等相关部门的要求,对来沪人员管理系统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多项统计功能,修改了部分程序,确保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二是完善人口库系统。对原有人口库系统进行了整合,完善和丰富了统计功能,对人口库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筛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开发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全区所有残疾人员信息库,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全区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该系统将各自掌握的残疾人员信息通报给残疾人联合会,以达到优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6、加强了区级公务网分级保护改造。为了进一步提高区级公务网的安全性,根据区保密局的要求,对区级公务网域各接入点进行分级保护改造,对原有的网络方案、保密要求进行了梳理,并制定了分级保护的改造方案。区级公务网改造实施后,能够提升区级公务网的安全性、保密性。

7、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区财政投资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和管理,统筹各政府财力渠道建设经费的使用,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避免重复投资,促进资源整合和共享。按照《金山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制定了相关的操作流程和审核办法,对全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展统一管理和资金审核。组织各相关单位进行2009年度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申报工作,并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筛选排序和分组归档。

8、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一是制订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购置了相关的信息安全设备和安全软件,完成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定。二是突出重要时刻的安全保障,通过加强外网网站漏洞扫描,内网服务器群系统加固,健全值班制度等措施,确保了奥运期间信息网络安全。三是加强网络的日常安全维护,定时地对中心机房的所有服务器的系统进行补丁升级,加强托管网站的管理,加大网络监控力度,防治病毒和控制流量,保证了区政务网的安全、畅通。

9、全力推动社保卡的发放和应用。围绕“突出应用、强化服务”的宗旨,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卡和居住证的申领、发放和补换卡工作。一是推进社保卡扩大申领工作,将社保卡发放范围扩大至0-18岁的人群,共发放社保卡23701张、婴儿卡16819张。二是认真做好敬老服务专用卡发放工作。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为本区户籍的七十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发放具有乘车记次功能的社会保障卡31628张。三是开展新学年学籍卡申领工作,共发放学籍卡11540张。四是办理来沪人员临时居住证65711人次,为市民补换卡8705张。

五、以政务诚信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根据区“作风建设年”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政务诚信建设。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营造文明守信的社会环境。一是组织召开金山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全体成员会议,总结部署年度工作,明确了年度诚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二是指导推进全区诚信建设活动开展。组织开展3.15消费者维权宣传活动。指导和帮助区劳动局、食药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区劳动局组织开展了“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和劳动保障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有2家企业被评选为诚信示范企业,40家企业被评选为诚信企业;区科委组织开展了“创建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有12家企业被评选为“2007年度创建诚信企业活动先进单位”。三是组织开展年金山“诚信活动周”宣传活动,召开政府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及应用研讨,探讨执法信息共享内容、方式、途径以及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政府的执法信息逐步公开透明,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上街设摊宣传,普及信用知识,提高市民和企业对信用认知度,不断营造“诚信金山,和谐生活”氛围。举办企业信用管理及应用讲座,让企业知道如何建设信用管理制度和如何规避商业交易风险,促进商务诚信健康发展。

六、以推进信息公开为契机,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要求,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公开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公开渠道有效拓宽,受理程序明显规范,公开内容不断深化。

1、开展宣传培训,提高公开意识。组织开展《条例》和《规定》的学习宣传,深刻理解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公开的范围、方式和责任,把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作为公开的重点。同时对照《条例》对已公开的目录、指南和信息进行了修改补充。

2、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按照《条例》和《规定》的要求,重新明确了分管领导,明确责任部门。区级层面由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区政府信息公开的协调推进,各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工作。同时,明确了各政府机关的办公室为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责任部门,负责推进、落实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3、工作机制完善,公开内容丰富。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制度、操作流程、保密审查制度、信息协调制度、内容核对更新制度,监督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依法有序推进。截止年底,全区各政府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698条,全文电子化率为96.4%,新增规范性文件110条,提供服务类信息1021条,提供依申请公开信息目录1882条,网站专栏页面的访问量161万人次;收到公开申请43条,答复42条。

4、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公开效率。开发《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整合公开申请网上处理、公文目录报备、公开信息外网、月度统计报表统计上报、公开信息的网络化送交等多项功能,统一全区的网上申请与公开专栏的版面,减少工作人员的重复操作次数,有效地提高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效率。

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务秘书;工作讨论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84-01

1 高校教务秘书的职责

1.1 教务秘书的工作性质

高校教务秘书是保证学校教务工作顺利开展、教学管理趋向完善的重要角色,由于教务秘书在学校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所以这一职务的工作质量高低将对整个学校的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务秘书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性质是十分必要的。

1.2 教务秘书的工作内容

教务秘书的工作相当复杂,在面对工作量大、时效性强的任务时还要注意处理好各方面的工作。工作内容特别琐碎,主要包括负责教学工作的落实、承担教学档案管理、安排考试有关事务、协调课程变动、统计学籍变动、承办院部领导和教务处交给的其他有关教学行政管理方面的事项等,这是教务秘书必须承担的工作,但并不包括临时安排的任务。

2 教务秘书工作信息化的意义

在信息化管理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学管理要规范有序、和谐高效,这要求作为校务第一执行者的教务秘书实现业务上的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务秘书工作的信息化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积累总结和共享,充分利用计算机可以减少人为管理当中可能造成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对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更加快捷地传达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教学安排以及变动,更好地落实学校领导者的决策以及对教师和学生教学质量的验收工作,并能以此为参考,更好地开展学校的管理工作。

3 信息化背景下对教务秘书的要求

信息化教务管理日趋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务秘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教务秘书应该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可以满足要求,胜任教务秘书的职位。

3.1 对教务秘书基本业务能力的要求

对教务秘书的基本要求包括熟练掌握教学秘书职责内的事务以及具有较强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务秘书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对自己业务内容的充分了解和把握,明白学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教学内容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教务教学能够规范化、有序化地顺利发展。同时要对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有条不紊地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服务。具备较强的档案管理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确保学校各项资料的安全与有序。这些业务都可以体现出教务秘书是一个具有很强辅的职业,所以作为高校教务秘书,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到彻底贯彻学校领导的决策,确保达到良好的效果。

3.2 对教务秘书信息化能力的要求

教务秘书做到高效、即时、规范的管理才能够满足高校现代化、信息化的需求,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教务秘书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化能力,摒弃传统的工作方法、管理模式,树立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吸取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提高工作效率,总结工作经验。

对教务秘书信息化能力的要求包括对学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以及实现日常办公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利用计算机文档对学校的信息、教学的信息、课程的设置及调整方案作出归纳,做到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能够便捷地了解这些信息并能方便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3.3 对学校教务秘书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

教务秘书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必须面对许多方面的矛盾,所以对教务秘书沟通协调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善地共事、冷静地分析处理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顺利进行。

创造一个和谐的管理和教学环境也是教务秘书的必要工作之一。但在学校教务的管理中,教务秘书必须面对教学计划的下达预知性、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学校与家长等矛盾,在这些矛盾中,教务秘书要做到通过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积极做好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的桥梁,做到游刃有余地面对复杂局面,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及时向学校决策层反馈信息,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与工作,第一时间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学校管理工作与教学顺利和谐地开展并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 教务秘书工作信息化的一些问题

教务秘书通过从传统的学校管理向信息化教务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4.1 教务秘书的工作热情有待提高

教务秘书负责直接执行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教务秘书的工作内容琐碎繁杂,工作量大,并且业绩的体现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受到不平待遇,在许多方面的评定当中无法得到与工作量相等的回报,于是导致许多教务秘书在面对工作时热情不高,尤其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无法端正工作态度,致使工作效率不高,管理质量低下。

4.2 教务秘书信息化能力有待提高

教务秘书从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其中就包括对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提升,这要求教务秘书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现实中一直把教务定位为学校领导的助手和学校教学计划宣传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务秘书在教学管理学、教学心理学以及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提升,学校并没有给予教务秘书太多相关方面的培训,使教务秘书缺乏对业务的探究和创新,导致许多教务秘书欠缺信息化运作能力而无法胜任信息化管理高效事务的职位。

4.3 教务秘书队伍不稳定

教务秘书的工作量和许多职称以及利益上的不公平待遇导致许多人不愿担当教务秘书的工作,或是在教务秘书在职期间感到无法胜任其职位等种种原因,使教务秘书队伍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教务秘书职位上缺乏业务能力极强的人选,以致耽误学校的管理工作,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5 对信息化背景下教务秘书工作的一些建议

5.1 学校建立有效的激励与晋升机制,提升其工作热情

学校在高度重视教务秘书工作成果的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务秘书奖惩制度,对教务秘书的业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消极怠工者提出批评教育,给予教务秘书与其他教师同样的职称评定待遇以及晋升待遇,从而激发教务秘书的工作热情。

5.2 学校展开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务秘书信息化素质

篇7

一、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校档案是学校的历史载体,其中包括文书档案、财会档案、人事档案、学生档案、声像档案、基建档案、教职员个人业绩档案等几大门类。学校档案既记载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记载了教职工的相关资料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以及个人资料,这里面的内容是学校评价各教师教学结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校档案是多项数据的综合,关系着各教职工和学生的前途,并且,其中的资料可以鉴定这个学校的教育状况,看出此学校的教育水平。

二、档案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档案管理受到的重视不足。档案在学校的管理上具有重大意义,可是它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所以在很多时候,档案管理工作经常被忽视。档案管理人员存在着一种只要简单将档案保管好,能够应对时常的检查和查阅便足够了,导致档案管理人员逐渐放松档案管理的工作,使档案管理缺少科学的规划。

有的学校对档案管理的投入力度不足。档案得不到重视,而且设备匮乏,现有设备老化,档案管理部门很难引进先进的设备、更换设备,致使档案库房的设备老化、工作陈腐。

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较差。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虽然由专门的人来负责管理档案,但是对于档案管理知识的深入学习还不够,有些专业不对口的相关人员甚至未参加过相应的培训考核便被安排上岗,这使得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和归档等业务的操作不规范,使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下降。

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是众多高校都存在的情况,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才能真正地反映教职工的教学水平和学校整体的教育状况。档案需要规范管理,才能够使档案中的内容更加有条理、更加清晰、更加完整和更方便查阅。在以往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对档案材料收集不完整。在收集入档的过程中,对资料整理的态度散漫,不能够全面地概括,且会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教职工和学校历史的真实信息和情况。

三、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的方法

(一)注重档案收集,加强管理。完善档案的前提是收集文件资料,归档之前,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细化分析,保证档案的质量。在此要求下,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进行资料分析、分类、整理的过程,而为了避免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处理资料方面存在不懂之处,学校应该开展档案收集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资料分析和整理能力,提高学校档案的质量。

(二)更新观念,将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化是不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档案部门,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现代化的水平。旧时代的档案管理工序复杂,以手工操作为主,很容易造成档案材料填写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整等失误,给学校带来不便之处。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在资料查找和资料整理这一过程中比较麻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而计算机时代则克服了这些问题,利用网络的便利之处,将档案信息化。计算机记载档案不仅能够高效地处理档案?Y料的收集、整理,对档案资料的保密程度也高出了许多,运用网络将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成为当下高校管理档案方式的主流。

档案信息化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够流畅操作,将计算机时代的优点发挥到最大,体现档案信息化的好处。学校档案馆应该展开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信息化培训的课程,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化操作的流程,使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三)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的工作就很难真正地做好,健全档案管理模式,使其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借鉴其它高校的档案管理模式,再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用的档案管理方法。

篇8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13-01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纲要》还明确提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这必将对我国高校信息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给高职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成为了信息化教育的关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实质环节。[1]

二、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现状

1、学校层面。高职院校重视信息化技术体系建设,这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不到位,就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本条件,比如多媒体教室,机房,教学软件,无线校园网络,数字化学习平台等。在信息化应用资源上,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不高、质量不太高。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奖励,缺少信息化规划,对老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出去学习的机会少,使得信息化技术的传播慢,教师之间的交流切磋相对少。

2、教师层面。在数字化时代,少数老师的教学理念、意识和态度还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为了迎合学校的要求或检查而开展信息化教学,并没有从意识上积极主动的去进行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上大部分老师处于学习摸索阶段,而且教师由于年龄、学历、接收理解能力的不同,在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上也层次不齐;大多数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太高,自身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同时缺乏相关培训和学习,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一些问题,阻碍了他们的信息化教学。教师来自教学等方面任务繁重,自身学习时间较少。经过对我校教师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具备了信息技术基本能力,但不能进行较深层次的计算机操作,网络资源开发能力和网络与课程整合能力非常欠缺。教师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停留在“拿来主义” 层面,只能简单地进行修改拼凑,不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意识,不能将信息技术渗透在日常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信息化教学环节中,教师尚没有将运用信息技术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并自觉地落实在教学行动中。[2]

3、学生层面。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但几乎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今学生有条件从网上获取大量信息用于学习。对学生观察可见,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社交、娱乐、网上购物、玩游戏等,搜索学习资料和在学校提供的资源平台上学习的活动较少,有很多学生仍然主要依赖教师。对于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授课, 一部分学生课堂积极性还是有所提高,但有些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参与的很少。因此,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

三、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1.学院重视并支持。(1)学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优化信息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建设水平。加强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增加多媒体教室、机房、教学软件无线校园网络、数字化学习平台等;要充分利用、并不断创新信息化应用资源,及时实现资源共享,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如开放式在线课程,数字化学习中心等;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别的学校合作,指导,研讨,互通资源。

(2)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应形式多样,持续长久,要着重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技能等培训。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很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思想观念已经被教师们所接受,在培训中更应该注重不同专业的个性化特色,将技术与不同专业内容相结合,将技术与教学法相融合。

(3)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并实施奖励机制。教育部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2010年举办了首届比赛,而后,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参加该大赛,对未参赛的老师也起了很好带动作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展示了各校信息化教学成果,使各校之间分享和交流了信息化教学的经验,促进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还提升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推动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自身也应定期组织教学比赛:微课比赛、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等,以及教学专项奖评选,形成关注教学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要组织获奖个人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开示范课并加大奖励。

2.教师要不断学习。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等职业教师,应坚持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技术,熟练应用,也要学习教学理念,了解信息化教学的深层内涵,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总结、反思。除了制作课件,自主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树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意识,将信息技术渗透在日常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信息化教学环节中,将运用信息技术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并落实在教学行动中。

3、学生学会信息化学习,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恰当的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工具,进行有效率的学习,老师要制止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鼓励并监督学生参与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激发他们主观能动性,教会他们借助自主学习平台和数字校园信息化学习,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和学习困难,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消防信息化;存在问题;观念转变;人才培养;资源共享

一、消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各种对于社会各行各业都有着猛烈的冲击,消防部队的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消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从目前的发展情况分析来看,消防信息化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消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足,有些领导者认为消防信息化只是表面工程,可有可无,没有在日常的工作进程中提上日程,对于消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其次,信息化建设对于消防工作来讲毕竟属于比较新型的工程,因此有关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相对滞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以及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不利于消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水平的提高。再者,消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还没有真正地与基本的消防工作配合起来,常常滞后于传统消防工作的发展,有待不断地完善与改革。基于上述所存在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消防部门相关领导者需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良好的途径促进消防信息化的发展,以下内容将对此作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二、强化消防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对策

1、加强消防信息化观念的转变

良好的信念是促使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的有力法宝,要想做好消防信息化工作,就要在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加强观念的转变,为消防信息化建设提供莫大的活力。详细一点来讲,消防部门领导者要加强对消防工作人员关于消防信息化理念的宣传和强化,通过座谈会、工作手册、消防信息化有奖竞赛活动等形式,从战略高度上让消防人员认识到信息化所带来的优势和益处,将思想认识提高到更深、更广、更高的境界,提高对信息化领会和认识。还有,要在更大程度上更加深入性的了解和掌握全国公安消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要求,自觉地将传统意义上的束缚消防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摒弃或者剔除,真正地确立以消防信息化为主导的观念,逐步地在日常工作中增强对消防信息化建设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除此之外,消防部队领导者要不断地审时度势,掌握信息市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将其精华整合到各项消防工作细节中去,以便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还要经常性的深入到消防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娱乐中去,以言语鼓励或者物质奖励等有效地手段,引导他们根据工作经验等说出自己对消防信息化的看法和建议,以便为消防信息化建设提供更贴近现实、符合消防工作发展要求的良好理念与对策,为观念的不断创新提供活力,也为消防工作的不断推进打下坚实而有力的理念基础。

2、强化人才培养和软件开发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消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注重培养人才,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合自身消防发展的强大软件,能够为消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扎实的基础。具体来说,首先,要想培养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消防人才队伍,就要逐步地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信息化培训机制,注重培养复合型业务骨干,打造人才,通过给消防人员提供外出学习、参与技能培训以及奖励出国等手段,不断地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和视野,并且引导消防人员注重在日常的工作进程中总结经验,多多向他们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信息化业务技能,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消防工作。其次,要加强人才贮备的建设,也就是说通过招聘以及单位内部提升等手段,不断地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消防信息化建设提供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再者,由于各地区和各单位的发展情况不同,所面临的挑战任务的不同,就要求消防信息化建设从实际出发,在遵循自身环境的前提下,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选取适合自己的软件开发系统,并且派遣专业性人员对其进行相应的内容补充和完善,促进消防信息化的建设方向符合自身的发展特色。

3、完善资源共享建设和利用

与信息关联的具体体现是在防火与灭火、保障与服务、管理与教育以及训练与实战等方面,从目前的消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实际来看,只有不断地完善和加强资源共享建设和利用,才能实现信息化益处的最大化。对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协调发展,要总体地对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各个业务系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实现各部门与各工作环节乃至其他消防单位的资源共享和业务联系,为消防信息化的建设汲取更多的有力资源。与此同时,要围绕人们群众迫切的要求和需求,不断地强化消防信息化建设的服务,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消防网站,将消防知识、事迹、意见箱等内容曝晒于网上,以方便群众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消防动态,并且在人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下,消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真正地为人民服务。还有,要通过计算机手段,在局域网内建立办公助理、规章制度、公文流转以及工作进展等信息自动化系统,促使各个处室都可以在局域网中查询所需要的资源,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的同时,为资源的共享提供基础,同时也是促使消防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强大催化剂。总而言之,资源共享以及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投入不足、经验欠缺等问题,为消防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力量,而且也促使社会群体更加关注和重视消防工作,获得“一箭双雕”的成效。

三、结束语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消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庞大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探索更多地利于消防信息化建设得以更加深入推进的良好途径和方式,实现消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林.消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电脑,2003(07).

篇10

为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我院深入贯彻“互联网+”理念,综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学院科学化决策与办学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建设以人为本的智慧校园基础框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实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保障。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学院在建设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初步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观念和认识。

一、融入整体发展战略

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学院信息化发展的观念和理念。在十三五规划中,学院将信息化发展作为学院整体发展战略来考虑,制定出学院信息化建设的远景规划和阶段建设目标。其次是明确学院信息化发展的定位问题,确定学院各阶段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实现的具体目的。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建设任务,只有经过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才能够持续稳定的推动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引入先进管理机制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行,如果没有院领导层面的有力协调,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和具体项目的实施推进往往很难得到保障,信息化应用也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应用推广。同时,管理机制是信息化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保障了信息化项目顺利建设和应用推广,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建设方向,而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发展,反作用于项目支撑管理机制的运行和推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我院在信息化建设规划中,针对实际情况,为保障整个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在管理体制上引入了CIO体系。

结合我院院情,其CIO体系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构成。

决策层:学院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亲自担任。为了支持信息化领导小组科学决策,学院还在全院范围内挑选了信息技术专家组成信息化专家组,负责对学院信息化发展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协调层:为提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筹管理和充分整合信息化基础设施,学院在原有的网络信息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赋予其学院信息化的管理与协调职能。信息化办公室是学院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层,在CIO领导下开展信息化各项工作,负责学院信息化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

执行层:包括学院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学院各职能部门明确信息化负责人(部门CIO)和信息化管理员,参与学院信息化规划与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负责业务信息化需求的提出与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教学单位也设置了信息化负责人(学院CIO)和信息化管理员,负责推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育教学和师生管理中的应用,负责组织师生信息化素养培训,并从教学单位角度提出信息化的需求。

另外,信息化办公室也帮助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运维支撑服务。

通过全院信息化CIO体系的建立,为信息化高效率、可持续化发展的推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该体系下,学院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有效地共同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分工协作,协同配合,确保了管理机制与业务系统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可预见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理想效果。

三、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用户的体验度是评判信息化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在数字校园时代,围绕数字校园三大平台所建设的各个系统相对独立,系统与系统形成网状关系,用户体验度不高。为推动学院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基于以为人本的思想对学院各项业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综合应用归纳、分析、演绎、聚类等方法,力求全面、多角度的把握学院各部门业务的内在规律,构建符合学院业务特点的信息架构模型,设计出适合我院的管理模型和业务流程。采用“开放式大数据中心平台”模式和模块化封装方式,并提供标准API,通过充分整合原有数字校园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中心。以流程重构的形式,细化各种业务服务,实现系统与学院业务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用户体验。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专业性强的技术队伍为支撑,学院根据CIO决策的建议,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全面推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信息化办公室的人员配备,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技术水平过硬,多种编制有机搭配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确保信息化建设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