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01:2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

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仪景谚”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以及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下,经培训机构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圆满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任务完成情况

(一)项目任务2020年我县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800人(实际完成802人),其中经营管理型培训6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50人,产业扶贫带头人50人),专业生产型培训50人,技能服务型培训150人。培训合格率100%。

(二)经费投入项目总经费投入240万元,其中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3500元/人、专业服务型1500元/人。

(三)培训机构及实施范围项目培训机构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六安市金安区给力培训学校、皖西职业技术学校、六安市康乐职业培训学校、霍邱县农事通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5家培训机构承担我县培训任务。实施范围为全县31个乡镇,参训学员向美丽乡村中心村、贫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四)任务完成情况培训工作从5月份开始至11月底全部结束,经考试、考核,802名学员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制定实施方案。今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仍然纳入民生工程,为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县农业农村局专门召开会议,安排布置培训工作。根据省市《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县农业农村局积极谋划,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2020年霍邱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霍农〔2020〕3号)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科学设置培训产业。今年我县承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在制定实施方案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紧紧围绕我县农业特色需求,开设了经营管理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水产养殖养殖班4个计200人、经营管理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粮食种植(水稻生产经营)班7个计350人、经营管理型产业扶贫带头人班1个计50人;专业生产型朗德鹅养殖女子专班1个计50人;技能服务型无人机操作班1个计50人、畜禽防疫员班1个计50人、人居环境村干班1个计50人。

(三)认真抓好学员遴选。为确保培训学员符合规定,年初县农业农村局就培训需求,安排乡镇对当地种养大户及经营主体及有意参与培训的农民开展调查摸底;培训任务下达后,及时召开各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会议进行宣传布置,组织各培训机构根据培训专业、类型、任务,深入一线开展对有培训需求的人员进行遴选,并按照个人申请、村委会推荐、乡镇初审、县农村局审定的程序,遴选了802名培训学员。由于宣传到位,学员遴选工作顺利,部分培训机构超额遴选了学员。

(四)注重提高师资力量。按照省市要求每个培训班至少要有一名省培训师资库成员。在聘请培训教师上,今年注重聘请

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授课,每个班级都邀请了省级以上专家进行授课,县内师资主要以50人组成的霍邱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成员为主。

(五)优选教材与基地建设。在教材征订上,严格执行省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征订工作的通知》提出的推荐目录要求,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今年我县共征订具有新颖性、科学性、应用性的教材11500本以上。为确保了每个专业建立二个实训基地,今年我们在以往实训基地的基地上,根据培训需求,对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进行再次筛选,主要遴选培训涉及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园,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等20个实训基地,同时,为了开阔学员视野,我们还在盱眙、金寨、小岗村等外地遴选了一部分实训基地,组织学员进行参观学习。

(六)切实强化培训管理。一是根据培训专业设置,各培训机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并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方案,做到“一班一案”;二是全面落实五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强化了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培训班由县农业农村局领导上第一堂课;严格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开展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最后一堂课,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学员开展网上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实施效果;建立完善培训台账制度,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齐全。

(七)强化后序跟踪服务。培训仅仅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一部分,我县在职业农民的后续培育工作中,上下齐心,为他们的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做好服务。2020年,全县262名农技指导为2016-2020年间参加新型职业为农民培训的3252名学员提供后续跟踪服务,开展服务2.8万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近500余个。

(八)加强宣传与信息报送。在宣传上,一是各培训班在培训中均在六安电视台、水产养殖网、霍邱网等各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二是开展民生工程宣传,积极参加县民生办组织的民生工程集中宣传月活动,通过加大政策宣传,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知晓度和群众的参与率。在信息报送上,除了按时上报市农业农村局进度报表外,还按照县民生办的要求及时上报民生工程信息与报表,以及“图看民生”、“群众话民生”等相关报道。在系统录入上,培育对象、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实训基地、培训教材、教育培训、认定信息、项目管理等培育信息均已录入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并进行学员评价,学员评价率达到95%以上。霍邱县2020年802人、16个培训班在线组班,授课教师,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及学员评价情况均可查询。

(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农业农村局积极与农商银行及国元保险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扶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有90名办理了担保贷款,贷款金额达1200万元。

三、主要成效

通过培训使广大职业农民掌握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开阔经营视野,提升了自身素质,增强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信心,培训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四、创新做法:

一是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市农业农村局整体部署,今年在班级设置上进行了改革,设置产业扶贫带头人班级一个50人、与环境整治办相结合组建人居环境整治班一个50人、与县妇联共同组建朗德鹅养殖女子专班一个50人;

二是与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实施相结合,实现资源(基地、人才等)共享。

三是开展线上培训试点:县水产站承担的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各50名学员参加16学时的网上培训。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的年青农民日益偏少,务农的人群中老龄化现象严重,学员遴 选难度在逐年加大,特别是生产经营型的学员。建议当前面临 的脱贫攻坚严峻形势,降低学员遴选标准,出台针对贫困户的 培训政策。

(二))师资力量整体水平不高,个别讲师培训内容应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专业设置上不灵活,系统不简化,重复操作较多,如身份证与出生年月不能自动生成等。

篇2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建议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农民的各项要求也在提高,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共同来完成。在整个工作中,必须找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添措施,努力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突破。

1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通过两年的努力,共举办新型职业培训12期,在农村农业各领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68人,使之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促进劳动者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2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实际在家人员主要是老、妇、幼,有一定文化素质、相对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不愿意选择在家从事风险高、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的农业生产,达不到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同一个培训对象不能在3a内重复参加培训,哪怕是不同科目不同类别的培训,否则在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平台无法录入,导致农民参与培训和掌握技能的单一性。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大,申报难度大,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名额和经费由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统一下达和配给,地方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导致培训的面不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也很注重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因此种植业培训时间基本选择在生产季节,这样可以让学员更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学员又不愿意在这期间参加培训,因为正是生产上需要管理和劳动力的时候,一旦离开会给自己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组织培训有难度。

3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3.1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选拔机制

确定高学历回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进行先培训先引导,形成领军队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意识的引导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人员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3.2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县农业局、农广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好与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的合作,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外出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产业培训相配套的方式,对纳入培训计划的人员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选择部分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到农业高校和先进产业基地实地学习培训,提升培养质量。

3.3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联合辐射”。即联合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部门建立互通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县内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校村互建”即培训机构与产业集中发展村联合成立生产实训基地,带动学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中心依托”即成立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以培训基地、示范基地为中心平台,将培训内容制作成电子教育课程,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跨时间、跨地域培育。“跟踪问效”即开展后期跟踪走访,检验学习效果,及时跟进技术指导,搜集合理化建议意见,总结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薄弱环节,完善培育方式方法。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建设培训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在上级下达的培训资金基础上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专项和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并逐年增长。

3.4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

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种养产业,且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采取“先缴后补、减免补助”的方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资金。对高校毕业生新办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牧场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对积极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以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近日,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从发展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对“十三五”期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系统谋划。

《规划》总结了2012年以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队伍、制度、体系等方面取得的明显进展,剖析了面临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巨大挑战,从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分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需求,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机制、立足产业、精准培育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到2020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f人的发展目标。

《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突出问题导向,抓好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选准对象、分类施策,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主要从遴选培育对象、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分类分层开展培训等方面,重点解决培育谁、培训什么的问题。二是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主要是从创新培育机制、探索培育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解决谁来培育、怎么培育的问题。三是规范认定、科学管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规范性。主要从规范认定管理、规范培育管理、规范信息管理等方面,解决队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问题。四是跟踪服务、定向扶持,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主要从加强跟踪指导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交流合作等方面,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后续发展的问题。五是巩固基础,改善条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能力。主要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培育基础条件、优化教学培训资源等方面,解决培育基础支撑条件能力的问题。

《规划》强调要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工程。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提高一批“老农”、吸引提升一批“新农”,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培养储备一批“知农”,支持涉农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提升素质水平。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提升信息化手段为核心的条件能力,重点建设国家、省、县三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规划同时要求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督导考核、营造良好氛围。

篇4

一、培训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是一次性培训,至少应由四部分组成:

1. 首期准入培训。根据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对符合或基本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标准的培训对象按不同专业分别进行首期准入培训。内容可分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知识培训;二是实用技术培训;三是综合素质培训,包括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现代农业等;四是专业实训。特别是实用技术和专业实训应结合农时以提高效果。首期准入培训结束进行考试考核评定综合成绩,该成绩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准入资格之一。

2. 学历教育。对基本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学历未达到高中以上程度的,可组织开展学历教育,通过两年左右时间系统学习,在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上有较全面的素质提升,达到中专学历。在后续教育中对有条件的学员还可组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其水平。

3. 专业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应根据不同专业,通过培训取得国家人社部门颁发的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并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其职业技能的等级。

4. 继续教育。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持续的。对符合或基本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条件的对象在通过首期准入培训,达到高中(中专)学历要求,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后,方能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并接受每年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包括资格复核、基本情况申报、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等。

二、教学管理

1.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长、要求高,为避免学员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可以将整个培训计划分块分段实施,分块上包括文化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实用技术学习、实践交流等。分段上做到闲时学理论,忙里讲技术,当季重实训,季后促交流。统筹全年时间,确保完成学习计划,而每次集中学习时间安排3天左右,不耽误学员生产经营。

2. 创新学习方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以往一般农民培训不同,它不单单是实用技术培训,而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学习培养。按照以往的培训模式恐难保证质量,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创新。一是编写配套的乡土实用教材。除了发放规范的各种培训教材外,针对本地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乡土教材及配套的实用技术问答,使学员既有丰富的理论读本又可对照问题找答案;二是编写习题集。可以为主要课程编写习题集,帮助学员消化听课内容和课本知识,掌握知识点,也有助学员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习题集按时上缴批改作为平时成绩之一;三是增加实训、讲座、交流等课时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员学习兴趣,避免由于时间长产生培训疲劳。

3. 优化学习管理。农民培训需要建立一套严谨的学习管理制度,以保证按计划完成培训项目所预想的目标。管理制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学员培训成绩的考核认定。成绩一般可由三部分组成,即到课率、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最终根据三方面情况确定综合成绩并进行评优活动。这样使学习管理和成绩认定贯穿了培训的全过程,以保证培训项目的顺利完成。

篇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先行者肩负历史使命,这是一项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在这条探求之路上,需要各地先行者集众思、纳广议、群策群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塑建模式、打造品牌。为全面推进试点工作,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积极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信息宣传平台,已在农民日报开辟了定期的新型职业农民专版,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增设试点工作专栏,同时创建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站,挖掘试点工作中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和好模式。作为农民教育的专业性刊物,本刊将全方位记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为试点县及各地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各界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努力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性论坛。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栏目将包含从政策措施到试点动态,从制度创建到典型模式等方方面面:

工作方案:各地试点工作方案,包括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实施办法等;

政策措施: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的认定管理办法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土地流转、农业保险、金融贷款、社会福利等农民较为关注的支持扶持政策;

制度创建:在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制度、政策扶持制度三项制度的建设路径、建设模式和建设经验等;

试点动态: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进展,包括认定情况和支持政策落实情况等;

试点经验:试点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包括教育模式、认定标准、管理制度等;

职教风采:试点工作中涌现出的校长、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等突出人物和事迹;

职业农民:各地的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创业、致富带富等典型事迹;

篇6

辽宁省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不断创新“自选动作”,在4个国家级试点县(康平、岫岩、建平、建昌)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省级试点县(东港市、新宾县、义县、昌图县),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创建了“3353”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即“坚持三项原则”:就地就近、农学结合、农民需求;“实施三个模块”:系统理论模块、模拟操作模块、专项培训及考察模块;“实行五统一管理”:省级统一培训规程及培训模式、统一理论教材,市县统一师资及组织教学、统一考务管理,县级学班管理;“开展三证培育”:全面的农业系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对没有中专学历的参训农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受训农民要在培育后获得三证,即系统培训证书、中等学历教育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一个条件。探索实行了五项管理制度。一是第一节课制度。为提高农民对中央一系列政策的理解,每个培训班开班仪式上,都安排讲解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惠农富农强农政策专题;二是两名督导员制度。省级农广校为每个试点县都安排两名督导员,随时监管试点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三是“三包”管理制度。三包分别为教材包、档案包、调研包。教材包,即为试点县统一配备了系统理论培训教材和中专学历教材,统一打包给学员。档案包,即制定了每个学员的各种档案表,整理成一个档案包,人手一包,包随人走。调研包,即制定了5个职业农民调研情况表,包含培训班从开班、培训、考核、结业、总结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情况,为每个培训班建立一个工作档案;四是“培训一天、跟踪一年”制度。培训期间,要求各试点县为每位学员都印制一张联系卡,便于老师和学员之间保持联系,提供跟踪服务;五是师资管理制度。要求各试点县加强教师选聘工作,建立一支20~40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8个试点县也自加压力,从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个环节开展探索与实践,有序推进了试点工作。

在各县政府部门、农业部门的共同协作下,8个试点县都成立了以农业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等单位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认定管理办法》,对职业农民在技术、资金、政策上提供了有力支持。现已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农发局主抓、相关部门参与、农广校培育、乡村(道、区)共管的职业农民培育体制。

宣传发动招生是培育的首要环节,8个试点县充分认识到这一重要性,从6月份开始一直在乡(镇)、村、农户开展需求调研,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大喇叭、科技直通车等手段宣传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发宣传单、招生简章,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形式宣传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职业农民培育营造了良好氛围。

通过多次调研、摸底、反复推敲当地情况,8个试点县优选符合标准的农业企业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青壮年农民等作为学员,优选符合条件的产业乡或专业村建班,优选示范田(厂)、合作社、农事企业、农户大棚等产业基地作为学员的实训基地。建平县创办了玉米、设施蔬菜、养羊产业4个班,确定了4个高产创建示范区为实训基地。东港市在草莓专业村、板栗专业村遴选学员后开办了4个系统培训班和中专学历教学班。义县在畜牧业养殖区开办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班,在角瓜产业闻名的村开办了设施蔬菜教学班。在乡村建班,贴近农民产业、方便农民学习,深受农民欢迎。

除省里统编教材外,8个试点县都编写了地方特色教材,岫岩县组织编写了《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教材,建平县编写了《东北细毛羊良种繁育技术》、《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新技术》等教材。据统计,8个试点县精编教材近20种,涉及种植、养殖等十几个专业,满足了学员培训需求。

8个试点县选聘最优秀的教师,设计了通俗易懂、简洁实用的教学内容,用影像等多种方式传授给学员,效果良好。新宾县在培训过程中采取“一问一答”、“一学一看”、“一教一做”、“一科一考”的方式,在早、中、晚课余时间穿插考试及模拟操作,使培训丰富多彩、紧张有序。8个试点县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和农民需求,把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农民。康平县聘请省农科院教授上午用多媒体讲解产业技术,下午带领学员到设施蔬菜大棚内,逐个棚区进行指导,解决了很多生产中的难题。应农民要求,还在县电视台举办了24期实用技术讲座,农民很受用,产业培训取得实效。昌图县组织学员到实训基地培训了玉米、花生品比实验技术,使学员掌握了关键技术环节。岫岩县把学员送到县内10个产业基地、东港草莓基地、蓝莓基地和海城市的三星合作社参观学习,让学员了解了更多的产业、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激发了学员的创业热情。8个试点县均建立了专家、教师和参训农民联系制度,实现了农技人员“保姆式”指导服务。建昌县建立了跟踪服务网络,跟踪服务时间为一年,不定期解决学员产销难题。为满足更多农民需要,有条件的试点县还利用电视台等媒体播出培训内容。新宾县电视台全程录制、定期播放了职业农民《致富之路》专题节目,其他试点县也在电视台、网站、报纸、杂志中开展了培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培训效果。

8个试点县把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系统(或技能)培训证书和中专学历证书(三证)作为认定条件,并结合当地产业实际设定了认定标准,规范了认定程序,形成了全县发动,农民自愿,村里推荐,乡里核实,县级农业部门审核,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或县政府审批盖章的流程。岫岩县下发认定申请表1000多份,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民认定,各地农民纷纷报名,认定职业农民300人。

篇7

一、农民学习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是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工作,具有较高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且高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职业化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本质仍然是农民,其职业化进程是资源聚集和再学习的过程。新型职业农民是新生概念,对其开展教育培训,首先要了解农民的学习特点。

对农民而言,学习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影响,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生产资源。目前,中国农民人均耕地仅1.4亩左右,排在世界120多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影响了农民生产经营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育培训资源。近年来,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纷纷转制、合并,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又深入不到基层,凸显出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不足。而作为农民教育培训骨干和主体的县级农广校,实力与农民教育培训要求相比却力不从心,据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县级农广校固定资产平均125万元,教学设备平均5.6万元,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培训需求。三是经费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教育培训资金虽然逐年都有增加,但仍远远不足,基层单位的设施和条件还比较落后,不仅不能适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也成为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障碍。

农民本身的问题依然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以及家庭生产活动条件差等方面。在外部环境、自身问题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特殊性。一是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弱。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农民对一些比较高深的理论知识理解困难,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期望获得通俗易懂的讲解。二是思想局限性,学习主动性不强。受历史因素、生产条件等多方面影响,“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较为严重,对发展前景期望不高,影响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在岗学习,学习时间少。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属于在岗学习,不仅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还要负担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繁杂,学习精力分散,集中学习的时间较少。四是学习目的明确,期望实际。农民是生产经营者,学习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当生产上遇到了问题或寻求进一步发展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期望能接受到与他们的需求相一致的教育培训,学习后就能用得上,用上就能获得效益。

面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形势、新任务,不仅要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量大面广问题,还要解决职业农民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问题,远程教育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很好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远程教育学习质量,需构建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核心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二、体系构建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环境等,服务的核心是新型职业农民,要以方便农民为出发点,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为目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 实用实效原则

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是保障高效的远程学习质量的主要措施。支持服务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做好支持服务工作,不断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实际需求。

3. 导向性原则

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中心,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导向,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知识水平、学习动机以及信息素养等,提供特定的服务内容。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

4. 服务产业原则

立足当地农业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农民综合素质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急缺人才和急需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三、落实主要环节

1. 学员组织管理

针对农民开展的远程教育培训是开放式教育,学员的组织是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的首要环节。由于农民对接受教育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自律性较差,造成了农民学员组织困难。如何把新型职业农民学员有效组织起来,是摆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面前的一个难题。县级农广校具有扎根基层,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先天优势,一方面熟悉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律,另一方面能经常开展“三下乡”、“送教下乡”等活动,与农民关系密切。充分利用政策支持,采取基层组织推荐、自主招生等多种形式,将真正有学习愿望、积极性高、有生产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组织起来,将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

2. 学习合理规划

县级农广校按照远程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根据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及时掌握有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远程教育培训规划。在原则上,农忙季节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安排生产技术课程,农闲季节根据教育培训需求,组织开展农民创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县级农广校进一步落实责任分工,制定长效机制,使远程教育培训逐步纳入科学化、正规化、经常化的规划轨道。

3. 理论答疑辅导

设立农民教育培训“教学点”,在每个教学环节配置相应的教学人员、场所、设备等,围绕学习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工作。教学辅导采用“导师制”辅导方式,将培训农民学员按专业分组,辅导教师分派为培训小组“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农民教育培训导师”送教下乡,开展学习过程全程辅导。“导师制”方便教师与学员的互动交流,面对面答疑释惑,解决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4. 技术实践指导

远程教育培训仅仅讲解理论知识,农民学员难免存在难以理解或困于直接应用的难题,需要加强技术实践指导服务,满足农民在远程学习中实践性教学、生产实习与现场操作等方面的需求。技术指导服务以农民实践技能培训为主,把课堂搬到农民生产现场,根据远程学习反映的问题和需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入社,深入农民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打造“农民田间课堂”。加强学员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开展后续跟踪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学员回访,了解并协调解决学员在技术上遇到的困难,有效保障教育培训质量。

5. 创新考试考核

考试考核是远程教育培训的必要环节,是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员的考试考核应当以能力提高和技能培养为导向,强调对学员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一是过程管理,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组织实施作业和检测,体现职业农民学习的态度和过程;二是考试考核,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专业测试,实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考核的统一;三是第三方认证,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等有关证书的认证,实现不断改善和提高内部质量的目的。

四、强化质量保障

建设远程学习服务体系,需要创造更良好的远程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远程教育学习的满意度,提高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保障远程教育培训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支持服务”认识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需要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制度,为开展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保障,落实服务过程,加强服务评价,建设服务文化,为远程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加强“空中课堂”建设

针对农民数量众多、居住分散的特点,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推进“空中课堂”建设。将农民教育培训视频、语音或课件等资料搬到网络上和栏目中,农民学员接收端只要能上网或接收电视信号就能进入课堂听课。教育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通过语音网络等方式进行实时交互;通过卫星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农广在线”互联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山东电视台《农广校之窗》、山东广播电台《致富指南》、山东党员远距离培训网《农事》等栏目作用,实现空中课堂立体化。

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保障远程教育培训实践效果,结合本地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和分布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依托和整合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重点扶持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基地,打造出具有较高水准和地区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技术技能的实践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岗位和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学员的技能操作得到充分锻炼,制订“菜单式”培训制度,突出实训基地教育培训针对性和科学技术先进性,为“技能落地”提供平台。

4. 加强 “流动课堂”建设

为了方便农民就近培训,通过农广校配备的“科技培训直通车”,以巡回课堂的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等服务。在汽车上配备电视、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以及适合当地农民需要的图书、光碟等技术资料,在农民方便的地点设置课堂,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培训,再配合培训教师的答疑,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

5. 加强“办学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通,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明确教师在学习支持服务工作中的职责,激发教师开展支持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支持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设立农民教育培训讲师团、导师团和辅导团,切实提高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篇8

摘要:当前,农业面临着“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国家正在实施大力扶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转变农民身份,将农民职业化,为农业发展培养实践人才。着重分析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培养;阻碍因素;对策

作者简介:夏慧敏,女,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隋许杰,女,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50-03

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培养职业农民。职业农民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各地都在为培养职业农民做各种努力。2007年10月,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2014年3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要求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1]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类似的概念有:专业农民、农民专业化、农民职业化、骨干农民等,但专业农民和骨干农民是特指一部分农民,不代表整体,而农民专业化与农民职业化是一种手段,它是转变现在的传统农民为职业农民的一个过程。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与教师、医生、律师一样,是一种职业,与传统农民相对。在我国,农民一直以来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作为一种身份、一种等级、一种生活状态农民有一种贬义的意味。新型职业农民则是要彻底与传统农民决裂,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诠释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先进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人,他们以农业为自己的职业,从中获得客观的稳定的工作收入。职业农民从内涵上讲,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必须从事农业方面的生产和经营;(2)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能够取得社会平均收益;(3)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存在,并获得广泛的社会尊重。[2]

二、培养职业农民的阻碍因素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类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在全国广泛实行,必须要突破以下三个方面的阻碍。

(一)农民基本构成方面的阻碍

1.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大量农民“跳农门”,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重新开辟一个谋生之路。农民转移人口不断增多,每年以900万人—1 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尤其是青壮年的务农农民急剧下降。[3]

2.农民结构趋向失衡。农村务农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务农人口中老龄化严重,在性别结构上,务农人口偏向于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和辍学少女。务农人口中还有一部分是兼职务农,她们可能还在家附近的工厂打工,抽空照料家里的田地。这部分农民不看重农业产量,她们的想法很简单,种点庄稼总比撂荒要划算。

3.农民传承出现断裂。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农民是无法获得职业的人不得已而维持生计的手段。自古以来都是“学而优则仕”,即便是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五谷不分的情况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已经成为农业的一个重大难点。

4.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在农村,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都走出去,留在了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而留在农村的有文化的中老年人还有大部分是退休的农村干部,真正务农的基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70%以上。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上的阻碍

1.农民的学习热情不高。从古至今,我国的农业的知识主要是从经验总结,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播。农民对于农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甚少,甚至存在反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容易安于现状。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花时间,还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效果还不得而知,农民普遍热情不高。此外,由于目前职业学校在农民培训体系上还存在诸多弊端,农民对于是否参加培训还处于观望期。尽管部分农民有依靠科学知技术,提高农业产量的意识,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不够培训课程对他们偏难,学习效果不明显,渐渐地热情也冷却了。

2.职业培训体系与现实脱节。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般是具有高学历的农业专业的高材生,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农业实际情况却了解甚少。他们在教授农业知识和技术时,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对于文化知识的灌输远远大于对实用技术的传授。另外,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与传统学历教学如出一辙,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培训内容相对滞后,照本宣科,不能与现代农业发展想结合。另外,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时间短、收费低、组织难,有些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常会采取有利可图的传统学历教育模式。却不愿意组织在乡务农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根本无法为职业农民带来实际收益,这就使很多职业农民面临着务农无技、致富无术的两难境地。[4]

3.政府认识不足,敷衍了事。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由于受到后农业税时代基层政府运作困难的影响,不光缺乏对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和引导力度,更不愿意承认职业农民培训会起到相当大的社会效益,不承认农民培训会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4]于是培训只是敷衍了事,纯粹走形式主义,基层政府不愿意打破原有的传统农业模式,安于现状,不愿意进行改变。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阻碍

1.土地制度不够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但责任到人,试用权归农民,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量。但目前个人的承包土地面积已经不能满足职业农民的要求,这就要求土地流转制度的来发挥作用。土地流转制度的有效发挥靠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法律地位,为职业农民的培养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环境保障。

2.农民社会地位不高。自古以来,我国农民一直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到了现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蓬勃兴起,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从事农业生产相比于其他行业,不仅劳心劳力地位低,而且赚钱少,很多人只要有机会都选择放弃农业生产。从事农业人口的锐减,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对于我国的农业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培养职业农民的前提是必须提高农民地位,将农民与其他职业对等化,提高农民收入,将职业农民也光荣的观念引入人们的思想中。

3.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职业农民的培训是要将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农民就不再是相对于“市民”的一种身份。作为职业,不仅农村人口可以从事,城市人口也可以加入职业农民的培训。从这一个角度看,培养职业农民,必须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保证职业农民的多元性。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双向流动能够为培养职业农民铺平道路,拓宽视野。同时,职业农民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分析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在培养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因素在所难免。在突破阻碍,应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切合实际,积极寻找问题适合我国特色的有效解决措施。

(一)内在变革:职业教育培养方面的调整

1.在培养内容上,因地因时,特色教学。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在培养内容上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需要天时地利。农作物的生长有地区差异。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合当地需要的农业专职人才,所以职业学校教学内容要注重地方特色的融入。例如:山东烟台适合种苹果,那么就应该在职业教育中侧重于苹果种植技术的传授,并且,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还引入最新苹果品种的科研成果介绍推广,力求通过职业教育的果农将当地苹果种植质量提高。与此同时,培养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与农业现代化步伐一致。

2.在培养方式上,宽领域培养,专业化发展。在培养方式上,要注重宽领域的培养,专业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新型职业,目前,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瞬息万变,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顾及眼下,也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国家需要一种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仅是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而且,在相关能力的适应范围内,能够从一种类型的工作转换到另一种专门的工作。受教育者接受训练的范围应该比他最后掌握的专业更广泛,他因此获得的适应各种不同需要的能力将对工人有利,对雇主有力,对国家有利。[5]因此,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时,可以实行先大综合的学习后再进行专业学习的方式,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转变能力,而专业学习则让他们能够在某一个领域有较高的技能。

3.在培养条件上,注重师资力量的提升。一般职业教育都强调“双师型”教学,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更加应该如此。师资力量的选择应该不拘一格,可以是科研一线的高学历人员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老农,让课堂贴近现实,更加饱满充实。高等学校毕业的农业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田间,深入农业实际生产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并承担部分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加强农业科研人员与职业农民的互动,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在培养成果上,实行证书准入制。既然农民变成一种职业,就要有相应进入职业的门槛来保证农民作为一个职业的良好延续。在农业准入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农民资格考试,人们必须完成一定的农业职业教育,一般两年以上,考试合格发给“绿色证书”,才有资格当农民。例如丹麦,规定要购买30公顷以上的农用地的人员,必须是通过基础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三个阶段的学习后并获得绿色证书者,有绿色证书者还可以享受政府给予地价的10%利息补助,并能获得欧洲共同市场有关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助。[6]我国职业学校也应该给接受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的农民颁布相关学历证书。对于这些农民,政府应该放宽他们承包大量土地的条件,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优惠,例如:农药化肥、农用设施的补贴等。

(二)外在保障:外部环境的改善

1.加大资金投入,政府保驾护航。农业的公益性、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政府责无旁贷,而且,以教育培训为主体,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比物质资本投资的投资收益率高得多。

2.确保农业用地,规范土地制度。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务农作为终身职业,想要职业农民发挥自身的作用,必须有完善的土地制度来保证。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在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流转中起到监督调节作用,确保足够的农业用地。

3.转变职业观点,提升农民地位。要将培养职业农民有效落实,还必须转变农民的现有的观念。(1)必须保证职业农民的收入稳定,并且与一般工人、教师不相上下,甚至比他们更高。收入的提高是改变人们对职业农民的观念、提升农民社会地位的重要保障。(2)转变职业观念,也应该打破区域限制,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农村户口的人可以担任,城镇户口的人只要参加了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准入资格,就可以从事农业工作。换句话说,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更多的鼓励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种双向流动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化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其中,也包括观念的融合,生活习惯的改进、社会地位的对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Z].教职成厅[2014]1号,2014-03-14.

[2]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69.

[3]张祺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破困前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66.

[4]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13):369.

[5][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97.

篇9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依托。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初见成效,农业部加强体系建设的意见已经下发,教育部已经在设计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农民培养资助政策,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这“三大战役”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能不能取得全面胜利,胜利以后能不能守住,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体系上下团结一心、奋勇拼搏。《意见》下发就是集结号,就是动员令。

 

第一,要充分认识体系建设的严峻形势。经过几代农广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办学体系、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效果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尤其近一个时期,体系上下团结,顺应时代要求,在办学形象、社会影响、政策争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公益性地位不稳固、条件能力建设不配套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一是公益性地位不稳固。社会上对农广校的办学方式、教育能力和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等,还存在一定质疑,还有不少杂音。各级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分类和职能配置时,没有明确公益性定位,每每遇到机构改革往往成为撤并的重点对象。这两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逐步推开,各级农广校不同程度受到冲击,撤并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办学体系不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存在盲点和死角。根据最近体系调研统计,目前全国农广校体系共有2600所农广校。其中:1所中央校,36所省级校,319所地市级校,2244所县级校。地市级校319所,占全国地市级总数89%。县级校2244所,占全国农业县总数83%。也就是说,全国现在还有40个地市和近500个农业县没有建立农广校。已经建有的农广校,合并现象比较突出。地市级校非独立办学79所,占地市校总数25%。县级校非独立办学468所,占27%。广东、江西两省没有农广校,有些省办学体系撤并严重,还有一些地方体系凝聚力不强。

 

三是教育培训条件不配套。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施条件是教育培训的硬件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条件和手段都有很大改善,但发展很不平衡,与其他办学机构比总体水平不高。据全国县级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a、b级校办学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仍存在设施设备老化陈旧、总数上普遍难以适应教育培训需求的情况。c、d级校,更是没“窝子”、缺“场子”、无“机子”,九十年代的设备培训二十一世纪的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与承担任务极不匹配。

 

四是师资队伍能力亟待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是教育培训效果的根本保证。从目前来看,农广校办学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校长队伍的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管理能力与事业发展要求不适应,专职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教学管理不完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滞后,难以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意见》贯彻落实。《意见》下发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多易其稿。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抓住契机,用好这柄“尚方宝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贯彻落实。这事关农广校主体地位能否真正确立、事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否有效构建、事关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一是尽快传达学习,扎实组织好《意见》的学习贯彻活动。各位校长首先要带头学,同时要组织基层农广校、带动干部职工深入学,把文件吃透,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要边学边总结分析当前形势任务、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把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与本省农广校建设现状、存在问题、重点工作相结合,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适时组织召开全省农广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或者培训班,学习贯彻文件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做法,研究解决薄弱环节,推进全省农广校的均衡发展和全面建设。

 

二是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要抓紧会同省厅科教处,研究提出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方案,向省厅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及时全面汇报,说明体系情况,说明部领导要专门听汇报;要以省厅名义分别到有关部门进行专题汇报,协调落实加强农广校建设的政策措施,全力争取省厅印发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意见;农广校联合办学领导体制机制健全的省级农广校,要组织召开相关会议专题汇报、专门研究,有条件的可通过联合办学领导小组或联合相关部门或争取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加强农广校建设的相关文件。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体系发展的良好氛围。贯彻落实《意见》,特别是争取重视支持和办好用好农广校,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报道,需要全国农广校体系上下同心,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要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主流媒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为主题,以“一切为农民着想,方便农民、实惠农民、智慧农民”为主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重要性、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紧迫性、农广校地位作用和办学成效贡献的全方位宣传。中央农广校将编印《贯彻落实<意见>动态情况》,呈报农业部领导和有关司局,发送各省厅和省级农广校,上载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要及时向中央校报送相关信息和材料。

 

第三,要牢牢抓住体系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体系建设内容很多,贯彻《意见》要周到全面,要统筹兼顾,更要把握难点、突出重点。

一是坚定“三不变”的办学格局不动摇。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作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持相对独立完整的办学体系,这决定了农广校的基础地位和根本定位。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必须要确保农广校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努力确保公益一类。

 

二是着力完善建制确保体系完整。体系办学是我们最大优势和特色,体系完整和健全是衡量我们办学水平、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系的情况我们已整理发给大家,大家看看,再做些调查,没有农广校建制的要通过整合资源争取同时建立农广校和中心,一时难以建立农广校的也应先保证设立中心;对于撤并农广校办学机构、挤占农广校办学场所的要努力恢复;设有农广校没有建立中心的要加挂中心牌子。总之,有的要巩固,没有的要抓紧建设;条件好的要好上加好,条件差的要抓紧完善,要着力实现办学机构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有特色。

 

三是切实履行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职能。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力军,承担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要坚持教育与培训并重,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传媒手段,大力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广校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发挥中心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服务职能。

篇10

关健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中图分类号:C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 2015 )01- 0069-03

随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农科教发[201317号](以下简称意见)等有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等战略性文件的出台,给广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很大鼓舞和启发。“意见”指出:“各级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笔者利用在基层农广校工作多年经历,通过对岑溪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回顾,解读“意见”,思考对策,为在新形势下做好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出点滴建议。

岑溪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回顾

农民教育培训的成效

多年来,岑溪市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稳步发展,成效显著。2009-2013年,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教学班共招生787人;阳光工程培训6501人次;对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大培训396人;新型农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02人;其他各项培训152900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为岑溪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骨干岑溪市农广校配合市委组织部、基层办以农村党员干部、青年农民为对象,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2009-2013年共招生787人,其中党员314人,占3 9.9%;村干部293人,占37.2%。大多数农广校学员经过2年的系统学习实践,发挥了“双带”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骨干力量。

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产业升级

(1)在农业企业办阳光工程培训。2013年,农广校为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设了《蔬菜栽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等阳光工程培训课程,对学员进行面授和现场指导。通过培训使员工科技素质、经营理念等方面明显提高,使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由原来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升级成为广西悦绿源农业有限公司,对接发展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达655户。2013年公司种植蔬菜面积达200hm2,产值达6000万元。公司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悦绿源”商标。

(2)开展“一村一品”培训。岑溪的澳洲坚果、特色蔬菜和糯玉米等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很好,农民急切需要这些方面的技术信息。市农广校因势利导,开展岑溪市新型农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进村办班,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性培训。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共培训了10个专业村,培训农民基本学员402人,带动周边农民19100人。做强、做大了“一村一品”,农民获得增收、得到了实惠。1.1.3为保证粮食安全做好培训,为了全市的粮食生产的大局,市农广校联合农技、土肥、植保等二层机构,举办了《超级稻高产栽培》、《水稻免耕抛秧栽培》等技术培训班。通过技术培训,样板带动,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并持续获得稳产和增产。201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601万hm2,粮食总产达22.2862万t,较上年增加0.4262万t,增幅1.95%。全市粮食生产工作扎实有效,保障了农民利益,促进社会稳定。

抓柑桔黄龙病防控培训,为全市柑桔产业保驾护航岑溪市柑桔种植面积l万多hm2,是岑溪种植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年由于柑桔黄龙病发生较严重,柑桔产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全市多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柑桔黄龙病防控工作。至2013年底己在全市14个镇开展柑桔黄龙病防控技术宣传培训145期,培训果农13400人次。喷杀柑桔木虱、砍除黄龙病树及建立柑桔黄龙病防控示范园等措施落到实处。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确保全市柑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从业者质量安全意识市农广校配合市、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从业者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提高从业者质量安全意识,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

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市党委、政府对本市的阳光工程、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均作了具体部署和指示。各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则在组织实施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各项培训工作卓有成效。

基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党员踊跃参加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和其他农民科技培训,学以致用,发挥了基层党员的传帮带作用。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敬业爱岗,甘于奉献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繁杂辛苦,又不起眼,少见科研成果,但教师们还是克服困难,完善自身,默默坚守在农民教育培训的岗位上。

围绕特色产业作文章从招收学员到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实习考核等,都紧紧围绕特色产业,使受训学员素质提升,产业呈跳跃式发展。

整合培训资源,团结协作市农业局统筹调配全局的培训资源,形成以农广校主导,其他业务站通力协作,共同完成农民教育培训任务。

亦师亦友,教师和学员互动交流对学员来说,农广校的教师亦师亦友。教师们经常深入乡村地头,一边作学员的导师,一边向学员学习,分享学员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又充实了教学内容。

存在困难与问题

对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不足,培训资源有限,培训覆盖面不广 由于培训资源不足,培训覆盖面不广,造成了获得培训的农民所占比例不高,有不少农民得不到培训而无法脱贫致富;有些农民因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欠缺而投资产业失败。

培训时间短,授课内容欠针对性由于经费、学员忙等原因,培训时间往往只有一天半天,培训内容无法讲深讲透。授课内容理论性内容过多,实用性内容偏少。

缺乏沟通协调各部门农民教育培训的权威机构,存在培训内容重复等问题近年来,除农业部门外,基层党委政府、人社、科技、扶贫等部门也开展农民培训。由于全市缺乏沟通协调各部门农民教育培训的权威机构,存在农民培训走过场,培训内容重复等问题。

培训教育的对象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当前农村中农民中,外出务工占了六成以上,走的大多是40后岁以下青壮年。留在农村劳动力大多达到50-60岁,这部分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活力欠缺,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

培训软硬条件欠缺市农广校部份办公用房和教室年久失修,教学设备也趋于陈旧老化。高素质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思考及建议

开展的职业农民培育,既要执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遵循农业部下发的职业农民基本培训规范,也要结合当地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性做好工作。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

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要设立专门的职业农民培育领导机构,规模要不小于原来的“阳光办”。由政府牵头,农业、财政、教育等涉农部门的负责人参加。机构对职业农民培育进行统一领导,做好统筹规划,组织实施,项目管理等工作。

资金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程序复杂,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支撑。逐步把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才能充分显示这项强农惠农举措的效力。农广校利用配套资金完善自身建设;从制度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通过政策扶持,解决职业农民在资金、技术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

用活公共资源作好合理规划,在农广校作为农民职业培育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把其他支农惠农项目粮食高产创建、菜篮子工程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等与农民职业培育结合进行。达到相互促进,多方共赢的效果。

完善自身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功能改善基层培训机构办公场所简陋,教学设备老化等状况。充实专兼职师资队伍,定期培训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聘请资深或实践型专家教师。

稳抓项目管理把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农业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增加激励机制,为职业农民培育注入新的活力。

更新观念,拓宽培育对象

设立职业农民培育创业同区,让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人驻创业。大中专毕业生专业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有于劲;返乡农民工思想理念先进、创业欲望强烈、经济实力较强。可以参照工业园区的方法,结合土地流转、土地治理项目,由政府部门加以扶持,让上述培训对象入驻园区,边培训,边创业。

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

发掘培训资源,努力探索新的授课及师生交流方式尽快提高学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授课;为学员与学员之间、教师与学员之间建立便捷的交流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边干边学,农作学习两不误开设田头班、午休班,把黑板摆在田间地头。让学员放下手里活,马上能听上老师的课,使学员农作学习两不误。

利用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培育职业农民梧州市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今年将在岑溪建成,有关部门应协调对接好,把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实训实习基地,让学员第一时间接受高科技农业的熏陶。

办好特色产业班岑溪有多种特色农业产业,且靠近粤港澳,交通发达,利于发展旅游休闲农业。上述特点可作为设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的依据。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可开办休闲农业班、砂糖桔班及澳洲坚果班等特点鲜明的教学班。

利用品牌效应、营造良好氛围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群体。通过报刊、广电、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营造良好氛围,使这项惠民工程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