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08: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工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工培训总结

篇1

经过这次公司组织的培训学习,我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设备模块情况的掌握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我们正当毕业后踏入社会的时候,经过了培训使我们在专业的技能知识,职业素养上能够成长为适合公司,推动公司快速向前发展的人才。培训使得我的心理完成了初入社会的的转变,让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来应对未来的困难和问题。让我学到了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不断使自己进步和提升,同时还要将书本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实践出真知,不能只读书不联系实际,只有两相应证,知识才会在心中扎下根,遇到实际问题才能处理。

经过学习我发现了自身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比如在设备故障处理上不熟练,对设备模块内部的结构和连接掌握不全面。在专业理论的认识掌握方面还有较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所欠缺和不足,在对设备操作的时候还是不能够很好的将知识和实际设备联系起来。

培训学习是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公司将我们安排出来学习,给予了我们期望和责任。对于这次的培训我有一些建议。在理论学习时,虽然有接触到一台服务器,但是不足以让我们能够对所有的设备有个初步具体的认识。希望在理论学习的时候能安排我们去相应的设备上根据实际相互参照,能够更快的掌握住书本上的理论。在安排我们跟岗的时候能够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操作机器设备,去掌握住设备模块里面的情况和连接。

篇2

今年以来,在公司装备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工程技术开发培训中心的全体设备管理人员齐心协力,紧紧围绕中心年度经营方针目标,积极面对中心经营业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对设备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强化对设备全过程管理,使管理水平有显著提高,并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努力工作,确保了中心培训、施工、科研工作的设备保障。现将2010年工程技术开发培训中心设备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0年中心设备现状

 工程技术开发培训中心目前共有在账设备130台套(作业队移交之后),其中全自动焊机:M300C型2台、CRC-P260型1台;半自动焊机:PIPEPR0450RFC型14台、XMT456 CC/CV型12台、MPS-500型27台、ZD7-500型8台、V350 型5台、DC400型1台;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STT型12台、NBC-350型1台;坡口机:PFM 28"-32"型1台、OCE-1230型1台;逆变焊机ZX7-400型6台、米勒200DX型2台、WSME-500型1台、飞马特 350P型2台;内燃手工焊机:MPM250型2台;内燃半自动焊机RANGER 305G型2台;检测设备11台(铁素体测量仪1台,油建容器厂2004年借用,自今未还,且下落不明);切割设备4台;金属切削机床4台;特种设备3台;车辆3辆;加热器(热处理仪)2台;其它设备3台。

报废(资产)设备共78台。其中焊接切割设备62台,检测设备7台,金属切削机床8台,发电机1台。中心设备新度系数78%、设备完好率93.77%,设备利用率67.66%,设备事故发生率0%,实验设备年检率达100%。

待处置设备6台;新购设备1台,型号为:PMI-MASTER PRO移动式直度光谱仪。

  2010年报批处置报废设备17台套;外部租赁设备3台;内部租赁设备1台。

二、设备管理主要工作:

1、设备管理组织机构

中心现有设备管理领导小组1个,由中心主任任组长,分管设备的副主任任副组长,各部站及作业队分管设备的部(队)长为成员。设备管理归口部门为中心生产运行部,由生产运行部负责设备的全面管理工作,设备具体管理工作由生产运行部2名管理人员完成,1名设备计划、统计员,1名库房管理员。

2、设备台帐清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开创设备管理工作新局面

生产运行部成立两年多以来,结合中心设备管理的特点和现状,围绕确保满足生产要求,规范了设备管理流程和完善了设备管理制度,建立了各类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对所有的设备均建立了设备台帐,并设立了设备履历本和设备运行记录。根据公司装备管理要求,结合设备大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中心今年又重新修订了“中心设备管理制度”,增补了设备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了设备日常维护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检查总结与评比。在设备管理中做到四点基本要求:即设备有档案、有运转记录、维修有记录、检查有标准。设备使用方面做到“四化”目标:管理规范化、调度统一化、维护科学化、使用高效化。为公司和中心生产经营提供坚强的保障。

3、设备内部租赁收支情况

在近几年公司施工任务多、时间紧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发挥设备的技术效能,中心大力配合公司装备部的统一安排调配,先后为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提供了78台套施工设备,深然项目部8台套施工设备,新疆项目部1台套施工设备,为公司工程如期进行提供了保障。全年设备租内部租出使用费(收入)999116元(1-10月),设备租内部租入使用费(支出)19351.6元。

4、设备的大修及维护情况

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管理制度由使用部门负责,生产运行部负责监督。设备维修由设备使用部门向生产运行部填报维修申报表后由生产运行部按公司统一要求送外定点维修。全年完成大修计划,计划支出158000元,实际支出136094元,节约21906元。设备常规维修支出21547元(1-10月),车辆维修支出13681元(1-10月)。

5、设备调入、调出情况

调入设备:

(1)内燃叉车(CPCD30N-RW15A)1台(原公司物资库);

(2)半自动电焊机V350型5台(原重庆分公司);

调出设备:

(1)半自动多功能电焊机:PIPEPR0450RFC型40台套,XMT456 CC/CV型10台套;

(2)全自动焊机:M300型6台套,M300B型8台套,M300C型26台套,CRC-P260型2台套;液压管道坡口机(Φ1016-1219)4台套,越野车(猎豹 CFA2030C型)1辆。

三、存在问题

1、生产运行部没有设备维护专业人员,对进出库设备机情况鉴定工作带来困难。

2、设备的现场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特别是调配到中心以外的施工作业队使用的设备,分布较广,设备管理较困难,经常出现设备退场时设备附件不齐备、卫生状况差、运转记录不齐等现象。

    3、在设备检查中发现部分使用设备的运转记录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给设备基础管理资料统计存档工作造成较大难度,使用设备的

日常维护保养不够,使用部门未按管理制度对在用设备进行自检自查。

四、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2、加大设备定期检查力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总之,这一年来,在公司装备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中心领导正确领导下,通过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协作,以及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设备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领导和上级要求还存在距离,还需全体部门员工继续努力和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上级部门的支持与理解,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做出贡献。

 

 

 

 

      

 

                             工程技术开发培训中心

篇3

从事社工行业已经两年,在社区访谈工作上虽有经验,但是不系统的总结过,也非常想向其他同工学习他们这方面的技巧,因此报名了在蛇口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举办的社区服务领域培训沙龙第34期社区访谈技巧,在这期培训中获得了不少访谈中遇到的困难的解决方法。

培训开始时,主讲老师唐钺让我们模拟一个社工走访社区居民的情景,我参与了这个情景模拟中的居民扮演,在这个情景模拟中也许是职业病的缘故,让我太过投入,非常的配合社工的走访,让社工的走访过程一帆风顺。情景模拟结束后,唐老师和其他的资深社工都对这次模拟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一是社工介入时候的打招呼方式,二是社工在同时走访多位居民时要兼顾每一位居民,三是维持对话中不能一味的迎合居民的想法,最终导致对话被居民牵住而遗忘了走访居民的目的的初衷,三是面对居民现场提出的困难,涉及到居民家庭隐私的不应该立即或者详尽的给予建议,反而应该提醒居民这些对话涉及到了其家庭隐私是否在此时此地还应该继续,四是如果是带有孩子的居民,不能只是和家长谈话,还应该注意孩子的言谈举止,五是谈话中要有同理心,这有助于建立社工与居民的信任关系。

在接下来的培训中,对于访谈的注意事项和原则,唐老师都为我们做了详细的分析,唐老师强调,走访中的语言要尽量通俗,避免出现过多的专业术语,以防居民听不懂而解释半天,还现场收集了平时社工们经常不经意就在生活工作中脱口而出的专业术语,投射、督导、案主自决、同工等都榜上有名。

篇4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建立于一套价值理念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其实习教育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就其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对实习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层面、程度和规模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积累,取得不少成果。本文就在这些成果与笔者初步尝试基础上,提出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关键之一——在于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及其督导制度。

笔者认为在当前大部分实际工作机构只是“准社会服务”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达到其实习目的是困难的。解决此困难的途径之一是先协助机构逐步转变成“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并建构一套督导制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在专业人士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应采取灵活、变通,多方挖掘资源,结成一个政府、学校,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及教学团体的三方面“伙伴关系”。针对某一机构的特性和环境,在介绍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方法下,共同参与合作,总结以往经验,使机构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真正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从而以点带面地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一直是其专业教育和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学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参加实习,因学校而异,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的,其形式或并列式、或分散式、或集中式、或混合式,学生都以不同程度获得一定的锻炼,但远远不能达到实习目的即与目标人群工作相关知识,方法和技巧以及态度的获得。这里的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即:人力问题,经费的困难,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缺乏足够的数量、受过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训练的老师和经费的缺乏限制教学工作的进行(马凤芝,1996);实习机构对实习者的限制使得后者难以全面进行实习,不能获得全面的实习经验和技巧(史铁尔,1998)。而目前大多社会服务机构,就其工作性质来说只是“准社会服务机构”(马凤芝,1996),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随意乃至欠缺指导技巧和意识的情况下,要把其经验有效地传给学生也是有限的。更不乏有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识和应有的态度,其工作的方式会给实习的学生起负面的作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不少专家和学者不断在研究并通过实践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习方式和原则。其中包括:

1.大量培训合格的督导教师,这里包括送到香港和请到内地来培训

(夏学銮,1994),(阮、麦,1996),(吴温淑芳,1996);

2.向政府倡导以获得其社工教育经费的投入;

3.建立政府(民间)社会工作部门(机构)与社会工作教育训练学校间的伙伴关系。达到教、学相长,教育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的目标。(马凤芝,1996)

4.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则,如:实习就近原则、专业相实原则、互惠原则等(陈、苏,1994)。

以上的方法和原则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有其局限性。就向政府倡导获得社工教育经费来看,倡导归倡导,但真正落实恐怕还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不能停止的。发展与海外发达地区(如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合作已进行了十年有余,其中人员培训和资料引进都作了很大的贡献。但就其范围来看恐怕局部性高于全面性。诚然,追溯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联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得以先发展起来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但中国现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却是覆盖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是跨地区的。因此,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应针对其地区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主动和变通等多种渠道来发展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事业。

同政府机构结成伙伴关系,是中国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在结成了伙伴关系后,机构可以提供实习场所,但是否能让学生得到专业实习却是问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机构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于社会工作专业。虽然不同的机构因领导对其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其工作经验积累有所不同,但都需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得到理论方面的升华。按理学校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可以协助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教育者们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向而来,既缺乏理论学习,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去研究指导实际工作是明显不合适也难于胜任的。

为了解决上述“两难”的问题以应对专业社会工作急需在中国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把国外和海外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邀请进这个“伙伴关系”中来作为参谋,从两方的合作关系发展为三方的合作关系。以机构和社工教育为主体,机构为舞台,专家为参谋。通过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机构准备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服务机构”,从中物色实际工作的督导员,与教师实习督导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导体制。

显而易见,要达成这样的“三方伙伴关系”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但就笔者的初步尝试看来,这不是不可能的。社会日益开放、改革的深化、发展要求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被社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干部所认识都为机构与学校结成伙伴关系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三方面”参谋角色的引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社工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不少组织联系、协调、说服、论证的工作。获得机构上下级应允和支持的情况下,设立研究项目并以项目向国内外基金会申请以求资金援助。同时,从当地社区里,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港澳人士,挖掘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以求他们协助开展机构的工作、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制定督导培训计划和联系海外相关资源等。

三方面的合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以及机构的特点来灵活把握。下面笔者就已开展的部分合作作简单介绍,旨在通过探讨,探索这样的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使其操作过程更具科学性。

1.通过合作项目以获得师生培训方面。

例如: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与英国儿童救助会(SCF)合作,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对昆明流浪儿童状况的调查。此调查历时一年,访谈儿童人数百余人。其中建立个案跟踪,参加此项目调查的学生前后有50余名,跨四个年级。调查前我们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SCF给学生提供了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CRC)的培训,并请专家提供调查方法的培训。调查中期,我们通过驻澳门的巴迪基金会请资深社会工作者给学生培训关于磋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并把所学技巧通过三人一组的形式用于调查中,这些培训都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的,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带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师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识,并在调查实践中得以运用,师生一块得到了极大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与当地收容遣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现与英国儿童救助会在流浪儿童问题上一起结成三方的合作关系,三方努力对人员就其专业道德和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参与式培训,目的是使工作人员了解不同方式用以总结以往工作方式的优和劣。其间社工教师参加培训并定期参加机构的工作以锻炼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指导学生打下基础。

在机构工作人员内物色并培训社工学生实习督导员,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督导制,包括督导与学生的搭配;督导的方式(一对一的;小组的;机构督导和教师督导共同的等等多种模式);督导的时间分配;督导对实习学生的评估方式等。

2.挖掘当地资源方面。笔者发现在当地外国人社区内,有不少是具有社会工作文凭和资深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在学习中文,可能是某个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雇员,社工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很愿意为所在社区出一分力,而不计较报酬。为此,我们在一门海外社会工作介绍课程上,组织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到课堂上介绍其国家社会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经验。目前来介绍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等国家。学生反应很好。

同时,我们请其中的人就其背景和经验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心合作的项目中来,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有帮助戒毒工作的、有青少年儿童问题工作的。这类工作正一步步展开和尝试中,争取总结经验。

笔者认为尝试“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需要具备至少以下两个要素:

首先是机构的选择。离学校的远近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机构内有或潜在有总结其以往工作方法,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专业化的要求和愿望。最好机构或机构的主要领导有同海外打过交道的经历。

其次是社工教师要有充当多种角色的准备,从而对自身的要求也很高。不仅是学校教师,更是倡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调员和“开拓者”、“资源媒体”、“创新者”(黄新鲁,1998),须要有“公关本领和人文技巧”等(夏学銮,1994)。

“三方伙伴关系”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潜在人力资源以弥补合格督导人员的不足。

目前资源有限,且比较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培养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是有困难的。只有就地取材,挖掘机构里资深的工作人员并在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专业培训。

第二,教师得到实务工作的培训,可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

针对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致力于社工教育的学者都转行于其它专业,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不扎实,加之,长期以来学者的学问大多是从“书斋”里作的,对实际工作部分具体实施欠缺了解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去指导学生实习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促进社工在中国的发展,从基层工作起使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得以认可。

第四,使现有的实际工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

第五,使一些方法和技巧得以“本土化”。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

笔者进行了初步理论和实践的尝试,提出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如:价值理念、专业社工理论、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督导制等)。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专业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里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社会福利机构作为一个社工实习基地,通过国际非政府机构在资源、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培训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本土化和标准化。对中国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马凤芝《保证社会工作质量的途径探索》(《社会工作》)1994年第五期

2.陆士桢《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3.贾秀总《对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增刊

4.马凤芝《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与选择-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经验》(《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5.夏学銮《关于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实习的设想》(《华人社会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及发展会议论文集》)1994,亚洲及太平洋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香港。

6.黄新鲁《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工作人员的角色》(《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7.史铁尔《社会工作实习-方式与效果》(《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8.林孟秋《社会工作之实习教育:理论与现实》(《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9.阮曾媛琪、麦萍施《社会工作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反思: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的经验说起》(《社联导刊》)1996第十期

篇5

为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进一步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基础,推进新一轮平安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安排,结合我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实际,决定在@@市、@@区试点工作基础上,在全市推广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南通为目标,紧紧围绕全面腾飞的大局,按照“政府推动、综治牵头、部门联动、司法管理、资源整合、社工运作”的总体思路,以推进社区矫正、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反、禁毒工作为突破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新时期预防和减少犯罪新举措,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南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加强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社会工程,又是一项创新性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整体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市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分管负责同志组织,由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组版权所有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社工中心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由司法局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县(市)区统一按市模式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乡镇(街道)一级,,以县城所在镇、中心集镇和治安情况比较复杂的乡镇(街道)为重点,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

村、居(社区)建立社工工作站。

三、基本原则

(一)政府推动、社工运作原则。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是对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有益探索,是深化新一轮平安建设的新平台、新抓手、新载体,是构建和谐南通的本质要求。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给予大力保障,依托基层司法所,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各项业务工作。

(二)部门联动,分工负责原则。社区社工工作以及社会各方面,既有政府客观的政策调控,又有具体部门微观的业务指导,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通力协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行使法定职能,指导和帮助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开展工作。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各地各单位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要注重实际效果,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积极稳妥地推进,实现专门机关和专门力量的有机结合,确保对“高危人群”的管理抓出成效。

四、工作范围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范围和内容:

(一)社区矫正工作。

(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三)协助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四)协助做好反工作。

(五)协助做好禁毒工作。

五、社工工作职责

专业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面对面地矫正和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咨询等,帮助工作对象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负责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对象的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负责工作对象的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及时掌握思想动态,按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并配合职能部门做好有关辅工作;负责对村、居(社区)社工人员及志愿者进行培训工作,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六、社工队伍建设

(一)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乡镇(街道)要按照5万人以上镇配备3名以上专业社工,5万人以下镇配备2名以上专业社工的要求,配强配足专业社工,县城所在镇应加大专业社工的配备数量,专业社工由乡镇(街道)向社会公开招聘或内部调配。

具体条件:年龄在45周岁以下,大专(含)以上学历,政治素质较好,懂管理,会做思想工作,身体健康的人员。在专业社工中,要注意优化年龄结构,做到老、中、青结合,同时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

(二)村、居(社区)社工工作站。工作站依托村、居(社区)委会建立,并明确1名专职人员担任站长,与村、居(社区)警务室合署办公,工作人员由志愿者组成。

(三)建立村、居(社区)社工志愿者队伍。此项工作由各县(市)区团委牵头,具体由乡镇(街道)团委指导村、居(社区)落实。

七、运作模式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主任由分管政法的领导担任,综治办主任、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任副主任,司法所所长为常务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司法、公安、综治办、610在各自业务范围内进行指导。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版权所有心根据设定的工作目标和业务范围,依照法律、法规及章程规定自主开展教育培训、公益劳动、法制宣传、信息采集、人员管理、基础防范等工作。专业社工在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分片负责和指导村、居(社区)工作站开展工作,每个社工都要明确岗位职责,使五项工作都有人做、有人负责。

从有利于指导工作出发,各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应与司法所相邻办公。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名称统一为:××市××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村、居(社区)建立社工工作站,名称统一为:××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村、居(社区)工作站。

八、工作制度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应建立工作例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登统计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廉洁自律制度和责任倒查追究等制度。要明确社工工作职责、任务、工作流程、要求等规定。司法所负责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和专业社工进行统一考核。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人员应严以律己,履职尽责,勤奋工作,高效廉洁;对因在工作中、工作懈怠而造成事故或不良影响的,将按照责任倒查制度追究相关责任。

九、保障措施

(一)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

(二)专业社工工资(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失业保险)遵循低工资、高浮动原则,即工资与实绩挂钩,在确定基本工资后,其余费用结合工作考核发放,具体标准由各县(市)区统一确定。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经费和社工工资费用由县(市)区、乡镇(街道)财政按比例分别承担。

(三)村、居(社区)工作站配备的专职站长经济待遇参照同级村干部待遇执行,适当增加通讯、交通补贴。

(四)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应有必要的办公用房,配备电脑、传真、电话等必要的办公设施。

十、要求

(一)坚定信念,加快推进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充分认识到社工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强政法工作、夯实基层基础所采取的新举措;是全市政法工作的新的增长点,填补了政府管理职能上的空白;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也是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新探索;是平安创建工作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发展的新方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正确对待这项工作,切实加强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总结经验,不断规范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

各县(市)区要及时总结上报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总结运行模式、工作成效,充分展示自身工作的特色和亮点。要在规范上做文章,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要进一步推进专业社工的区域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政法工作的一个新亮点,率先在全省出成果、出经验。

篇6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互动”机制,推进政社分开,形成以“三社互动”为主体形式的基础治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格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区服务创新、提高社区服务管理专业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基层,面向社区、服务群众;

(二)政府引导、社区主导、社工参与;

(三)资源共享、试点购买、全面建设。

三、工作目标

用3-5年时间,初步建成以社区管理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乡镇和社区为依托的社会组织培育、社工岗位开发及人才培养体系,全县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00个,每个城市社区至少拥有1名专业社工人员。通过实施“三社互动”,促进社区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和社区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机制,强化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构建“三社互动”工作体制,形成合力,持续推进。民政局作为“三社互动”工作的牵头单位,各乡镇及相关单位协调配合,社会组织、社工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三社互动”。

2.明确责任分工。以社区为单位,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社工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合作与互动,将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与作用进行科学划分,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政府主要承担职能部门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延伸,社区居委会承担村居民自治职能,社工组织负责引导群众参与自治,增强自立自助、大爱互助的意识与能力。

3.落实配套政策。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社工人才培养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快我县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二是将“三社互动”作为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社工项目,以政府购买的方式规范实施;三是按照市相关要求,科学有效利用好财政资金、社(村)改资金,根据社区需求投入“三社互动”项目。

4.实行目标考核。将“三社互动”工作作为综合目标考核,民政局制定具体措施,指导乡镇分阶段、按步骤有序组织实施,力求推进“三社互动”工作效益最大化。

(二)分步实施,试点推进

1.试点布局:结合我县实际,2015年4月底前,在镇选择3个条件较好的城市社区作为工作试点,分类实施“三社互动”,探索方法,积累经验,树立典型。

2.分步推广:在总结经验、学习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将“三社互动”工作方法在全县社区进行推广。

(三)突出特色,科学谋划

1.“三社”一体、力求动中求进。充分发挥社区“两委”组织作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自治,鼓励支持居民自发组建本土化的社区社会组织;发挥社会工作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专业优势,不断增强基层社会管理综合效应的现实需要。同时,不断优化整合公共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设置岗位、注重培养人才。一是设立社区社工服务站或社工服务中心,专业社工组织入驻,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二是加强社区社工服务需求评估分析,科学开设社区社工服务岗位,对网格化管理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逐步达到社区“两委”干部中至少有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是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设立社工岗位,吸纳和使用社工人才。

篇7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压力

收稿日期:2006―07―15

作者简介:袁琳,(1974-),女,汉族,四川自贡人,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急速发展,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社会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据悉,截至2005年8月,我国大陆地区已有170所大学开办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还有数十所学校开办社会工作专科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社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广州最早开设此专业的华南农业大学,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不到10%,有70多人找不到社工岗位转了行。①据了解,2005年中山大学毕业的30多名首批社工系学生中,3名进了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工作,成为“专业社工",2名留在社工系工作,5名考入社工系硕士班,其余20多名全部“转了行"。②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快速建设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之间的巨大反差和错位。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深入剖析:

一、 社会的普遍现实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工作专业尚未得到社会大众的了解、认识。对于一个新兴的职业,需要社会广泛地宣传,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当少。不仅仅是社会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而我们社会工作者主体(学校、教师、工作人员、学生等) 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很薄弱。现在像《社会工作》这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寥寥无几, 而且只 有屈指可数的学术期刊才开辟了社会工作栏目,大众媒体则更少涉及社会工作,只是在部 分地区做得稍好些,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而且社会工作者主体,如高校的社会工作教师很少写有关社会工作的科普文章来普及社工理念,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活动也不多,其提供的服务的社会效益不够明显,无法吸引媒体的注意,这些都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宣传。因此,社会工作这项职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很多社会成员都不了解,而且不被认为是一项职业。社会大众不知道这个职业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社会有什么样的贡献,其重要性何在。很多人只是从字面上曲解社会工作,认为就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其他为社会做的服务工作,只需要爱心,不需要专门知识和技巧。

因此,政府及媒体应该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这个行业,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能为人们提供哪些服务等,充分利用这个行业为社会服务。除了外界进行宣传外,还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自身宣传,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树立专业权威的形象。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增强政府和公众的全方位的认同。

2.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任重道远。

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标准正式公布。这完成了社会工作职业入口的规范建立,对社会工作的改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资格的认证到岗位的对接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虽然政府现在对这个职业给予了 承认,但没有明确哪些工作岗位应由社会工作者从事,而且待遇也不清楚。另外,长期以来,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都被一些政府部门和准政府组织包办代替,这些部门和组织很少意识到其工作应由具备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来从事,同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仍然不愿交出理应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工作,甚至有的直接拒绝社工人才的进入,这势必阻碍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群体,目前有两万从业人群。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服务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香港地方政府并不直接包办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服务,在香港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的主体是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隶属于社会福利署的专业机构,另一类是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后者占机构总数的3/4以上。这与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生存环境大相径庭。我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后,没有相应的岗位编制、职称序列和培训机制保证他们的根本利益,这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缺乏必要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因此,政府应该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社会工作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实行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考核评估各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等方面应担负起宏观管理和指导的责任。另外,政府还应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对之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和财政资助。

二、 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与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急需改进。目前我国高校在制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的社会问题、社会整体需要和发展做充分的分析,而是在生搬硬套国外的或港澳的,甚至有的高校间相互照搬,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要而制订出具有弹性的社会工作培养模式。社会工作一直为适应过渡期的社会问题所需要,而社会的变迁使得社会问题的性质一直在发展变化的,因此,社会工作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就要能经常提供适合问题需要的服务。那么,我们在设置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模式时,就应该考虑到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就应该设置什么样的培养模式。

2.专业实践环节薄弱。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课外实习。但是我国高校社工专业由于人力、经费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问题限制了专业实践教学,使其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有几方面的原因:

(1)实习时间安排单一。多数高校除了第四学年集中安排统一实习外,在社工专业的其他学习时间内并未安排足够的实习计划,或仅仅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自发参加实习,其效果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

(2)实习单位本身的不合作。在当前的社工领域,因缺乏促使其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的有效机制,使得这些实习机构对实习生往往有诸多限制,实习过程中社工专业的学生不但无法施展专业知识,甚至不得不通过“变通”的形式来迎合实习单位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实习生的工作热情和对社工价值的认同。

(3)实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机制。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均处于自发的实习工作状态。由于社工专业涵盖的面十分广泛,学校派出的指导老师往往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如社会福利政策、家庭情感危机、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城市救助体系的完善与实施等,指导老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指导也就常常浅尝辄止。另外一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指导。

针对以上的现状,各高校应制订合理的实习时间,建立完善而丰富的实习档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习个案的分析与问题解决,同时尝试建立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王思斌认为,要克服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体制,由学院直接建立附属实务机构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教师与实务工作者应同一群人的两个可以随时转换的角色,对学生来说,其学习过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实务教学中的经验学习。③另外,云南大学的向荣提出了采取“三方伙伴关系”的实习教育模式:④即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这有助于加强和完善社会工作实习制度。

3.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中,教师的专业结构很不合理,其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少,即使具有相关专业的心理学、哲学、法学等背景的教师亦占少数,更多的是其他专业。王思斌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对569人社会工作教师的调查中,有“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为“19.16%",有“社会学”背景的教师为“18.98%”,“其他”为“21.09%”。⑤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而且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本身很少从事过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对实际的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缺乏了解。因此,其授课只停留在教授理论知识,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而且对实践环节也感到力不从心。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社会工作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各种培训途径培养社会工作教师的专业理念、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其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教师积极融入社会工作实务。如教师到相关机构挂职锻炼,以积累实际经验,充实课堂内容。通过培训和社工实务使社工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既有很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能力,逐步实现优秀的社工专业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此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自身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专业大多数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清楚这个专业要学什么和将来要干什么,只抱着考上大学为目的,而对专业的认知相当缺乏。在一所大学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三、四年级的140名学生中调查显示:87.14%的学生在考取大学之前未听说过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而且34.29%的学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个职业。在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选择中,58.33%的学生是因为“该职业缺乏社会知名度和认同感,社会地位低”。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认同本专业势必会影响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影响其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首先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招考面试制度,通过面试使学生明确今后学习和就业方面,选拔出具有社工基本素质的学生,而淘汰出只是为了迈入大学,而不认同该专业的学生,以免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其次,我们应加强对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理念的培养。教师在各门课程中都应渗透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并且,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社工的学生,树立专业理念。第三,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社会工作学生一入校,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督导,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督导,特别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应当在新生入学后迅速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为帮助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切实努力。社会工作者应当可以像医生、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等那样获得执照,单独开业,这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校期间,社工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像医生、法律、会计等专业学生一样,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并各有侧重。

总之,要彻底改变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改变和调整,加大对社会认识的引导;需要社工服务领域加快向专业化的转变,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制度体系;需要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模式作出积极的调整,对专业师资建设加大投入,并自觉承担起引导整个社工领域向专业化发展的责任和义务;需要社工专业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建立一种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社工价值与人生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许,这个过程很艰巨,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及社会工作从业者之间达成高度共识,但是,这个目标实现,有助于社工专业的科学发展,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注释:

①社工就业动态.内地找不到对口工作.广州九成社工本科生要转行〔DB/OL〕.(2005.03.19)〔2005-4-5〕.省略.

②梅志清.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缺陷.社工毕业生求职无门只得“转行〔N〕".南方日报,2005.09.17.

③王俊秀.社工专业为何校内辉煌校外沧桑〔N〕.中国青年报, 2005.02.08.

④向荣.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J〕. 云南高教研究,2000,(2)50-52.

篇8

【关键词】福利院;家庭寄养;寄养家庭

Xining City Children's Welfare Institution Discussion on the family foster care project

QIU Yun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Yulin University,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In 2003,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made the social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requirements, the orphanage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launched a foster family, but different place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situation and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on children in Xining city in Qinghai Province A focus on welfare, foster care from the hospital early because, foster care model, the family of the recruitment, selection and the purpose of foster care, and other aspects of an investigation, and introduced a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foster the development, noting that some of these issues and Inadequate and proposed solution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Orphanage, Family foster care, Foster families, child

家庭寄养是一种由集体供养转变为家庭供养的方式,它是一种尊重孩子、以人为本、注重从孩子需求出发的一项工作。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项目在其建院之日起就产生了,到目前为止该院的家庭寄养项目已经初具规模,其最大的特点是将社工引入了家庭寄养项目,同时社工的理念在寄养项目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得孩子的身心养育、康复跟进以及情绪疏导等方面的问题有了很大改善。但家庭家养项目中寄养家庭招募方式单一,家庭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以及家长培训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本文以下就这些问题展开说明。

一、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工作的开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初期的家庭寄养工作

1998年,西宁市民政局与香港基督教励行会合办兴建了青海省第一所儿童福利院--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在此之前,由于经费和人员缺乏的问题,孩子们和老人同住在社会福利院。当时地方狭窄、条件简陋,无法给孩子们创建一个良好的养育场所和养育条件,同时,对于照顾一些有特别需要的孩子(如唇腭裂、脑瘫),由于当时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而且在早期干预以及后期康复工作上,也没有专业人员可以提供跟进和训练,对孩子的养育和发展极其不利,急需发展一种新的照顾模式来进行弥补和改善。面对这样的情况,院领导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案,尝试发动员工和自己的亲戚寻找愿意照顾唇腭裂孩子的人员,但由于这样的孩子喂养困难,照顾也比较复杂,没有人愿意帮忙照顾。因此当时李院长就发动自己家一个有过几个孩子养育经验的亲戚将这个孩子带回家帮忙照顾,而实践证明了这种新方式的优越性,被带回家照顾的孩子受到了精心的照顾,各方面情况均在一个月后就有了明显好转,这种模式的益处也就由此而显现了出来。

(二)初期家庭寄养项目中寄养家庭的招募

招募寄养家庭所需要的既是愿意接受孤残儿童的家庭,同时更重要的是愿意而又有能力寄养孤残儿童的家庭。一般来说,在国内招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招募、媒体的招募或亲戚朋友、组织机构等的招募。而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家庭的招募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靠目前寄养家庭的介绍和宣传以及本院职工的介绍和宣传,而在媒体方面,尽管有很多新闻媒体报道儿童福利院的情况,但是对于寄养方面服务的报道却是很少的。在政府方面,据西宁市儿童福利院李院长介绍,政府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与支持。而在国内,如北京和上海,由于政府的出面使得家庭寄养在群众中有了它的威信,政府相当于给家庭寄养做了一个"担保人",给寄养家庭吃了一颗"定心丸",所以在北京上海等很多地方,他们的寄养家庭的资源是很多的,而且质量和数量也有绝对的优势。

(三)家庭寄养工作开展初期存在的问题

1.认识方面的不足

福利院的第一例寄养在以上我们介绍的情况下展开了,但当时对家庭寄养的认识还仅仅是停留在帮助院方对孩子进行养育,没有从孩子身心的发展需要去考虑,并且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些弊端,如寄养家庭的选择面狭窄,知道及愿意从事家庭寄养的家庭少;对于寄养家庭的审核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体系和标准;没有考虑到寄养家庭在康复、护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需要;缺乏专业的寄养方面的人员去跟进孩子的情况;没有专业人员处理孩子寄养前的情绪;没有专业人员对孩子的康复进行跟进和指导。

2.招募寄养家庭方面的不足

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家庭的资源是很缺乏的,现在院内有47个在外寄养的儿童,而寄养家庭只有36个,所以也常常出现一个家庭里面要寄养几个孩子的情况,或者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家庭的情况。同时在这其中,寄养家长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数据显示寄养家庭中的父母亲大都是初、高中学历),使得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招募寄养家庭方面,家庭招募方式的单一,寄养项目的推广力度不够,以及家庭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二、专业人员引进后家庭寄养项目的发展

随着儿童福利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和成熟,家庭寄养工作也日趋完善。2003年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会议,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在2004年1月1日开始实行),明确阐述了家庭寄养工作的目标、管理、服务、标准及责任。同时也鼓励各地的福利院积极开展家庭寄养项目。在此指导思想下,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寄养项目全面启动,并在同年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寄养部,由一名护士担任全职的寄养部主管,随后,福利院参照广西南宁的一些做法,在寄养家庭的申请、审核以及培训方面都有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到目前为止,寄养部有3个工作人员负责此方面工作,除寄养部主管以外,其他的人员都是学习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由于社工加入了寄养工作,他们也将社工的专业理念和技巧带到了寄养工作,促进了家庭寄养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日常探访

除固定的每月家庭探访外,社工还经常运用电话进行不定期的调查和访谈,以便随时掌握寄养儿童的发展情况和需要以及寄养家庭在日常护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在儿童方面,社工主要运用个案工作的一些技巧给孩子进行个案辅导。在家长方面,社工会给家长一些心灵上的支持,以及给家长培训一些养育方面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寄养儿童的生活质量,又保障了寄养家长对寄养工作的信心。

(二)康复和护理指导

由于寄养家长没有专业的康复知识和技巧,所以为让孩子享受到更多的康复、护理福利,为使家长掌握更多更好的康复护理技巧,家庭寄养在2007年开展了转介系统,转介专业的康复师,由她们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护理跟进,对家长进行康复手法指导。同时社工跟进康复过程中孩子的一些情绪问题、协调康复师、寄养家长、寄养儿童之间的关系,协调转介系统所需的各种资源,并且社工会组织康复师、寄养家长定期开展分享会,让转介系统更好的运作。

(三)儿童发展指导

由于社工与福利院其他部门的人员所持的理念和所学的专业知识的不同,他们用不同的视角和手法去开展自己的工作,他们是替孩子传递自己意愿的桥梁,因此社工部加强了对寄养儿童发展需要的关注,跟进寄养儿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上学学习等情况,还增强了定期进行的学校探访和个别辅导情况,帮助寄养家长更加理性、科学地教育和照顾寄养儿童,提高寄养儿童生活质量。在孩子进入寄养家庭之时,社工结合各专业建议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渐进地康复训练、职前训练让孩子以及大家所作每一步努力都朝向同一个目标。

(四)寄养家长培训

为了提高寄养家长在康复护理、认识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福利院定期由寄养部、社工部给寄养家庭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些培训有关于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家庭意外的应对、家庭寄养管理法规、儿童情感养育方法等内容,去年累计280人次参加(此数据为福利院寄养工作人员提供)。

(五)寄养家长情绪疏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对孩子很重要,所以寄养家长的教育对孩子很重要。家庭探访时寄养工作人员不仅仅只是看看孩子的情况,他们还要留意家长的情绪,并进行安抚、疏导,组织系列小组活动坚定寄养家长的寄养决心。

(六)活动统筹

为使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寄养社工运用自己的专业小组工作的知识,定期地、有针对性地给寄养家庭的孩子以及家长组织活动,以促进寄养团队团结发展,同时每个寄养家庭在周末也不乏会进行一些家庭活动。在去年,寄养社工就组织了以"亲子游戏组"为主题的活动,目的是使家庭亲子关系得到增强,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增强自身的各项功能。活动设计方面,他们依据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自己的特性,照顾到了孩子们的特殊情况。

三、目前寄养项目面临的困难

(一)寄养点分散,家访效率低

由于寄养家庭寄养点过于分散,并且距离儿童福利院较远,使得工作员在家访路途上要耗费很多时间,这样也就降低了家访效率。同时由于寄养儿童到儿童福利院体检、接受免疫等,因距离远为寄养父母带来较大困难,如寄养点集中就可以协调社区资源为寄养儿童提供医疗服务,或者福利院定期进入寄养点为寄养儿童提供服务。

(二)缺乏成熟、优秀的寄养家庭

虽然随着收养的加快,儿童福利院内轻残、正常的儿童越来越少,但也不乏一些正常大龄的儿童中途进入福利院。这些孩子在进入福利院之前有过家庭生活的经历,因此为这些孩子寻找一个合适的寄养家庭,对孩子今后良好的身心发展很有必要。这些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但素质高、学历高、家庭条件优秀的申请人极其缺乏,因为这些人群大多都有良好的工作,但这又不符合申请人无工作这一条件。

(三)因收养造成的儿童与寄养家庭的分离情绪问题

因涉外收养速度加快,寄养儿童在收养前回院与寄养家庭情绪分离频率也加快,但寄养儿童回院无适合的安置地。寄养儿童回院后往往被安置在班组接受集体供养,这种供养方式的突然改变让孩子很难适应,对孩子的情绪分离也带来影响,并且照料者频繁的更换让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

(四)寄养家庭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养育的局限性

由于福利院内正常/轻度残疾的儿童被较快收养,寄养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院内患有中/重度残疾的儿童,这些孩子在行动上有很大的限制,但现在很多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高楼里,这对孩子进出很不方便,并且局限的空间对孩子的康复训练也会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西宁郊区的环境和医疗条件有限,福利院儿童暂不能进入其中寄养。

(五)寄养家庭的选择范围小

随着残疾寄养儿童年龄的增加,寄养儿童在护理、康复、教育上都存在很大困难,因此为大龄残疾儿童寻找寄养家庭也困难重重,这要求申请人要有良好的身体状况,但较年轻者一般都会选择工作,很少有人闲置在家。

(六)寄养家庭孩子康复所需物品缺乏

寄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身心发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为了让寄养儿童在精细的照料下,尽快跟上正常的发展,需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些专业康复器材或特制物品。但由于福利院物质、资金有限,随着寄养儿童数量的增加,这些物品无法满足寄养儿童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发展。

四、家庭寄养项目未来发展的建议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福利院寄养项目开展初期的一些不足和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总结经验和不足,现对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项目的开展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要加强家庭寄养项目的推广。寄养家庭的寻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工作人员进入社区进行社区推广和宣传,在社区推广方面,寄养工作人员可以与西宁市各大社区的负责人联系,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充分利用社区工作员的作用带动居民的积极参与,同时寄养工作的进步要体现在寄养家庭的质量上面,所以在推广社区的选择上面极其重要,最好是选择居民文化素质都较高的社区,如教师家属区等。除此而外,还要运用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如: 从身边的义工资源入手,合理发挥媒体的作用,大力倡导政府给予帮助,为我们寻找更多有爱心、有耐心的寄养家庭,甚至发展为一个基地,为不同程度的孤残儿童提供不同的寄养服务。

(二)拓宽寄养家长的培训含盖面。在寄养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培训"是不断提升寄养团队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坚持原有护理、养育方面培训的同时,今后要拓宽培训的方向,增加教育、康复、心里辅导、法律等方面的培训,让寄养家长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去照料孩子。与此同时,发掘

每个家长的特长给予针对性的培训,发展每个家庭固定的照料自己擅长照料类型的孩子,创建西宁特有的照料"模式"。

(三)寄养工作人员分区域管理。由于寄养点的分散不利于工作人员的探访,所以可以改现在的"分孩子探访"的模式为"分区域"探访,每个工作人员负责一个片区的探访,这样就可以节省探访的时间和效率。同时,协调更多资源为寄养家庭服务。寄养工作需要社会的认同、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社区的帮助。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发挥社工的优势,协调更多的资源为寄养工作、寄养家庭、寄养儿童谋求更多的福利。

(四)帮助寄养儿童学会独立。随着收养速度加快,越来越多大龄重残儿童将会留在院中,因此当这部分孩子进入寄养家庭之后,要加强对这些孩子以及寄养家长的技能训练,强调寄养家长对孩子的技能培训,让孩子们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如:做饭、洗衣、整理房间、照顾他人等。

参考文献

[1] 朱孔芳.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Z].2003.民政部官方网站http://

[3] 吴鲁平,韩小雷.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篇9

关键词:老龄化;社工专业;助老活动;志愿服务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也经历了发达国家同样的社会发展历程。目前,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而帮助老年人度过一个幸福舒适的晚年,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社会工作是一种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满足其需求的实践过程[1]。老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主要领域之一。实务学习,不仅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社会良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G社区空巢老人的现状与需求

G社区位于城市的中心老城,居住环境安静,多以老人为主,其中空巢老人占的比重较大。该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产生的原因多为子女成家后离开老人居住、子女外出上班不经常在家、想自己住不给子女添麻烦。该社区属于城市社区,所以空巢老人的收入方面,多是以退休金或养老金为主,通过实地调查,家庭贫困,享受低保的老人对专业服务的需求和意愿更大,服务需求集中在经济、生活照顾、社交和精神慰藉等方面。

三、助老服务项目的开展过程

在实地调查和向社区工作人员询问后,最终确定助老服务对象为G社区七位家庭贫困、享受低保的空巢老人,社工志愿者以两到三人为一组,对应形成七个小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和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服务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此次项目以家访提供个案帮助和社区活动为主,为期三个月。每周星期五下午开展个案工作,要求社工志愿者本着“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原则,三到四个星期开展一次社区活动,在提供服务活动的同时宣传社工专业,让更多社区成员认识社会工作者,理解社工并自愿参与活动,扩大影响力。

(一)G社区空巢老人个案服务案例

案例1:初次见面,老人很热情,社工志愿者开始了第一次家访,起初交谈很顺利,后来变成问一句老人答一句的沟通方式,老人不想正面回答,于是社工志愿者看到老人陷入了沉默。

该案例中的社工志愿者是第一次接触老人,还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老人对社工志愿者不熟悉,对于有些敏感问题,老人不知如何回答,思考过长便陷入沉默,社工志愿者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不知所措。第一次家访应该以了解老人兴趣爱好、生活现状为主,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老人轻松舒适。

案例2:个案服务开展到后期,与老人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每周固定时间开展个案。因为老人星期五下午有事情安排,所以经过协商把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到八点,这天,社工志愿者来到老人家中,当时房间点着一根蜡烛,得知小区停电了,询问老人的服务意见,老人表示可以继续,个案进行期间,老人告诉社工志愿者自己女婿下午去世,当时社工志愿者只能劝慰其放宽心。

社工志愿者与老人已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老人愿意说出自己的家事,寻求心理情感支持。这时社工志愿者的角色意义重大,应该引导老人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情感,释放心里的不适。由于年龄小,社工志愿者生活经验不足,劝老人不要去想太多,不要说消极态度的话,还不如耐心倾听,让老人把心中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表示接纳,理解。

(二)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

助老活动进入社区时,活动设计就已经是开展时的蓝图了,但是不是强调照搬照做,而是建立在个案活动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的,满足老人的需求,不断地完善活动。根据老人的身心情况,开展了学做手指操、贴鼻子、分享唱歌等活动。活动时间不宜设计过长,应多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简单有趣即好。随着社区活动的开展,参与的人数每次都有所增加,说明社区活动正被越来越多的社区成员所认可和接受,项目活动产生了积极效果。

四、社工专业志愿者参与助老实践的意义

志愿者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的相关资源,是进行社会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力量[2]。作为社工专业的大学生走进社区充当志愿者,为有意愿的空巢老人提供专业服务,从专业性来说更是一种挑战[3]。总的说来,社工专业志愿者参与助老实践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需要社工志愿者走近服务对象,评估其需求提供服务,多实践,才能提高自身实务能力。

(二)为社区服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社工志愿者走进社区,为老人提供实际的帮助,为建设和谐、幸福的小区贡献一份力量,是社工志愿者的实践动力[4]。

(三)从新认识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社工志愿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理论与实务是社会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丰富理论和实务能有效的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开展社区助老项目活动时,社工志愿者运用到很多所学知识和技巧,但是服务过程中依然多次遇到困难,显示出经验的不足。此次服务活动中常见的问题有个案初期评估老人需求时敏感性不够,中后期老人对社工志愿者产生移情现象,社区活动中因志愿者缺乏不能照料到每个老人和社工志愿者的倦怠等[5]。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也是服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以下几点是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获得的经验:

(一)走进社区,从多途径了解老人,包括走访社区工作人员、邻居朋友等密切相关人士。收集信息的过程虽然漫长,但是有助于提高自己对老人的熟悉度,对需求的把握更全面,精确,当老人谈及自身的情况时,社工志愿者能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迅速反应,评估真实需求。

(二)随着服务关系的进一步密切,老人对社工志愿者产生移情,过度依赖。为了处理移情问题,首先要分清依赖和移情的界限,然后要有正确看待移情现象的态度,最后应有技巧的把老人引到正常的服务关系中来,继续让其释放内心的情感,慢慢得到缓解。

(三)社区活动的开展吸引了更多老人的参与,但是社工志愿者人数不足导致照顾不到位。为了让老人感受到真诚和尊重,可以通过招募学生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志愿者的形式,为其提供暂时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开展前可以让专业老师和社工志愿者为招募到的志愿者提供短期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培训。

六、结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加速了老龄化,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为迫切,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便日益成为一种可行的养老模式,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为助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助老项目进入社区,是一种发展趋势,也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舞台。社工志愿者是重要的资源,应该好好加以运用,鼓励多参与,多总结。(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224-226

[2]刘羽.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专业化志愿服务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刘立波,于力.城市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吉林市200位居家养老老人的调查[J].知识经济.2012(02)

篇10

[关键词] 增权理论;社区康复;残障人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88-2

文中提到的北京某社工办公室由社区居委会提供,活动地点在社区,社工在向服务对象提供时和社区保持很好的合作关系,而残障人增能中心在这家所采访机构的所有服务项目占有很大的比例,且连年来都拿到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残障人社区康复”这个命题吸引笔者做进一步的探究,而这个名字机构所从事的“增能”工作上又凸显了很强的“增权”的视角。

这家机构的残障人服务主要是依托温馨家园为成年心智障碍者提供社会融合服务,品牌项目有独立生活能力、数字化生产能力、艺术康复与减压、情感辅导、职业康复与支持性就业,已在和正在实施的项目有自我效能训练营、展能预备营、展能之星、保障房地区融合之星、融合1+1、三社联动助残、机体康复、园艺治疗。具体的有残障人之间的融合活动、残健融合书法班、残健融合手工制作小组、残健融合健身操队、残健融合象棋小组、才艺秀主题活动、残疾人趣味运动会、社工服务超市进社区导尿等。

增权理论以优势为视角,它不再将案主看成是问题的个体, 而是将目光聚集在案主的优点上,相信案主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并且努力挖掘案主身上的潜力,培育、激励、协助、支持、激发、释放人们内在的优势,通过案主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成为更加积极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残障人常常被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审视,被认为无能,有很深的自卑感,增权理论聚集在残障人的优点上,努力挖掘其潜能,开拓了这一领域的积极发展方向。事实也证明此社工事务所的“残障增能中心”的成绩斐然,80%的服务对象都积极参加,社工、家人及居委会相关人员反映残疾人自信程度、家庭认同度、社交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如今内陆政府努力以和谐社区建设为契机,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民间服务组织为平台,积极探索在社区建设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研究设置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建立规范的社区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水平,这必将进一步促进社区工作的发展。在解决残障人康复的过程中,社区也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场所。对于残障人的介入不能单纯的从医疗康复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是把其放在一个社会系统,尤其他所在的社区中,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加类似于家庭生活的环境与服务,这有助于残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进行接触家庭成员、社区的居民,有助于他们参与正常生活、重返社会。某事务所所有的工作在社区中进去,评估结果很好,也是社区康复的有成功案例。

社会工作者不同于传统社区工作人员,随着前者的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残障人的社区康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有:

1.合作者。在实践中,将残障人视为有潜力的人,是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个人,注重残疾人的能动性和价值性,与残障者一起而不是代替残障人设计活动、参与活动,共同朝着能动、社会适应良好的方向努力。

2.咨询者。残障人在社区康复服务中获得各种资源相当重要,社会工作者要作为资源咨询者要帮助残疾人寻找并得到医疗、教育、就业等各种资源,链接外部资源,以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康复。

3.倡导者。在残障人的社区康复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会遇到并非由个人因素引发而是由制度或政策等因素造成的不利于残障人康复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将这些原因、工作总结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如立法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以促进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为残障人的康复提供很好的政策环境。

借鉴该社工事务所经验,此类服务设定的服务目标一般从微观个人到中观家庭、社区再到宏观的社会,从生理到心理再到教育、就业培训的发展层面进行设计:

1.做基本的康复训练,保证服务对象身体维持或改善比较好的状态;

2.释放残障人的负面情绪,形成正面积极的心态;

3.营造支持、肯定残障人的家庭环境和社交网络,促进残障人家庭和社区的融合;

4.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保障服务对象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

5.和社区居委会一道,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残障人管理与服务之道。

本文认为社工在介入残障人的社区康复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点:

1.医学康复。依靠社区的力量在家庭和社区康复对案主开展必要的、可行的功能训练,例如生活自理训练、听力恢复训练、与人沟通训练等等。针对案主具体情况而言,做好资源链接,社区医院可以为其提供一些专业的听力恢复训练,发音矫正训练等;同时,医院也可以为病情较为严重的案主进提供简单的专业培训。

2.心理康复。通过社区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专业人员介入,定期性地为案主提供心理疏导,使其正确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配合有关人员弥补自身的不足,改变生活现状。

3.独立生活指导。依靠社区的力量,协助社区内的残障人组织起“独立生活互助中心”,提供有关残障人独立生活的咨询和服务,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例如自助小组)将他们团结起来,互相支持和帮助。

4.教育康复。此项康复也是在社区层面上进行的,为案主,尤其是智障的适龄儿童联系社区小学,若学校不同意接收,我们可以考虑输入志愿者,比如说社区内正在上学且对案主态度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在利用一些时间为案主补习功课,教授案主知识。社区也可以帮助案主联系学校退休老师或者学校的老师做志愿者,为案主提供课业辅导,社区工作者和案主家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报酬。

5.职业康复。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帮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案主在社区内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说社区保洁员、电梯工等,既能保证一定的经济来源,也能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照看自己的孩子。

6.社会康复。第一,要鼓励案主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第二,通过开展相关讲座(例如关爱身边的他)对社区内的群众、残障人及其家属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正确地对待残障和残障人,为案主重返社会创造条件;第三,动员社会力量,组织案主参与社会活动,与学校、社区内的同龄孩子一起进行文体活动,改变他们对案主的看法,尽可能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事务所所长在访谈中也提到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伦理困境问题,尤其是居委会出于种种考虑,社工组织的一系列无法如期进行,但这也证明在进行社区康复中,所长强调的和社区居委会建立良好关系是开展服务的基础,在社会工作扎根社区,进行嵌入式发展过程中,社工要明白信任并不是平白无故地产生,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与居民建立关系中不能急于求成,要深入社区主动了解区域居民的需求,使得居民对社工的信任加强,逐渐作应变被动为主动。在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活动时,社工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专业性,对社区人员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而是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不仅尊重服务对象,还要尊重合作者,切实朝着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境况的改善方向发展。

残障人的社区康复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家人的耐心照料、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和社区的包容理解。增权理论着眼于案主的潜能,将更有效地解决这一群体的发展问题,而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在社区中用增权理论解决残障人的康复问题有更多的优势。某社工事务所多年里扎根社区,踏踏实实地为残障人群做服务,这种沉稳的做事风格正是每一个社工事务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作为社工学生要努力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周会敏.增权理论与传统社会工作理论之比较与反思[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甄炳亮.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建设[J].中国社会工作,2008,(4).

[3]邓猛.社区融合理念下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模式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8).